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应对生态危机下提出的新课题,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人类面临自然、面临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内涵,要求大学生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为高校培养时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学习处理人际间关系,还要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具备新技能、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祖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还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因此,培养他们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仅重视人类自身发展,却忽略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以及生存发展观,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控制人类自身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这种教育纵向上注重以人为本,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横向上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学生“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时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掌握着当代先进科技知识,且觉悟力较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竞争的先锋力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仅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文明观的先锋队,也是监督、保卫、建设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是否身体力行生态保护行动,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发挥好大学生态文明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提高我们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就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很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生态理念。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只是盲目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加大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经。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校园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洁净的校园、醒目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增强都会起到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获取有关生态保护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个庞大和开放的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认识上、教学上、师资培训上等,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这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教育;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而促进全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提升其对生态文明的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其具备用生态理念去思考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引导生态文化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涵盖了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伦理形态。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引导教育大学生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树立生态意识,是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生态意识强调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树立生态意识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也不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国策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再到科学发展观,直至建设生态文明。理论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不断深化,必然要求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三)培育生态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比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今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生态道德超越了以人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行为方式,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阐释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是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的必要保障。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包括生态文化价值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一)生态文化价值教育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断探讨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一种“自然价值”,即自然物之间以及自然物对自然系统整体所具有的系统功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整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2.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 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自然物的“资源价值”或“经济价值”,而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即一种“非消费性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通过对自然的消费,而是通过对自然的“保存”实现的。这就要求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

1. 环保节约意识

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世界性资源不足的现状,十报告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就是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力避各种浪费的社会意识。

2. 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包括生存空间、饮用水、食物产品、大气环境等基本要素的安全保障。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集中表现在四个问题上:国土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物种。

3. 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也叫适度消费,即“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想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将公平、平等、责任和义务等道德准则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1. 生态良知

生态良知是人对其行为生态意义的认同、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生态良知能够使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觉具备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并通过情感反馈和升华,终于形成生态行为。

2.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3. 生态责任

生态责任就是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在根本上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高层次的利益需求。每个公民的生态责任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有序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是教育活动中的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亟需解决该问题,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保障。

充分发挥高校的领导作用,明确校内各部门的责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党委的组织、宣传、学生工作中。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加大各项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生态教育的师资,大力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教育教学阵地。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因此,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生态问题的基础性课程,把生态明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相关内容的学习渗透到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充分认识到生态发展是人类整体利益所在,帮助他们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鼓励生态体验,建立完和善育人机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因此,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加强生态体验教育,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如“链接生活大课堂”活动,通过各类宣传渠道,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入手,力争做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宿舍,作用一个群体。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道德认同和行为内化。当前,要进一步探索学生生态体验活动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全民植树日”等主题宣传日,鼓励学生开展生态调查,深入到街道社区,参加生态公益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通过各类生态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立和完善环境机制

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应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校园布局如校园绿地、教学楼等设施建设都应该赋予生态内涵。同时,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对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校园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深化。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道德意识;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保护自然、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报告[N].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17日.

[2]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4] 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 2013,4.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高校教育

一、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理论界定

彭秀兰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目的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运用生态文明的方法、原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最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展潮流的理性生态人。

李静、路琳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它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生态情感认同、意志强化、信念培养及行为方式养成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目的的新兴文化素质教育。

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刘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诠释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其广义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最终目标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其狭义上的含义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活动。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中将重点放在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面。

曹迎在《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研究

王康等认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间不算太晚,但囿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生态文明教育长期被忽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期缺乏明确的要求与目标,导致大学生生态素养的不高。

谢东娣、岳君在《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一文中指出: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国内高校公共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

郑家明等认为就我国高等专科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状况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小、幅度浅、力度小,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深入大学生的头脑;教育方法单调、粗放,情感体验少,不能和学生达到共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多停留在认知生态知识的层面上,把生态知识转变为生态行动的较少。

李晓敏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通过详细分析与研究调查得来的数据,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现状不容乐观,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环保基础知识不够全面,节约意识薄弱,自我约束力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生态环保活动开展较少,且流于形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管理力度不够”。

仲艳维、杨等在《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评价指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宣传形式缺少创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

吴海云的《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指出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环保意识不浓,校园污染随处可见,节约意识不强,校园浪费非常严重,生命意识缺乏,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三、对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研究

路琳、李静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探析》中指出,学校生态理论教育引导与社会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熏陶与社会实践生态情感体验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

彭秀兰在《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

薛建明的《科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认为通过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强化生态文化内涵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逐步形成。

康寒宁,李忠艳,孔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开展系统的教学课程,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公共课程,在学生社团领域中扩展环保运动,能够发挥大学生自主环保能动性,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

李友谊、卢彭的《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文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

姜树萍、赵宇燕等人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认为高校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注重生态文明课堂教育的效率,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同时注重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四、简要评述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也暴露出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存在的几点不足:

第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存在着研究相对分散、不够深入、重复、雷同的现象。同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要求,而现有研究中有关教育实践策略或者实践探索的创新性研究不多,亟待加强。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家庭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培养,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停留于表面,全社会还没有形成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氛围。第三,缺乏从制度的角度来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众多思想理论分散在一些相关文章中而没有得到系统的论述,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我们现在进行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活动不规范,教育内容健全”的情况。从上述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和规范。(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

[2]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3]李静、路琳.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

[4]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