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探讨
1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相关要求阐释
1.1基于地质条件实际情况分析客观环境
矿山开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客观地分析地质条件,以保证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矿山地质发育的状况、表现特征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开采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开展防治分析工作[1]。与此同时,需要提前明确矿区地形、地质构造以及水文特征等相关情况,在对实际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设计要求。
1.2以全局角度确定目标任务并制定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对矿山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带来负面的影响,尽量降低矿山地质问题所引发的后果,而这同样也被纳入到保护和治理工作整体目标内容当中。在确定治理任务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包括四点:其一,治理采矿废石场区域;其二,治理预测塌陷区域;其三,治理原有废旧竖井区域;其四,对其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1.3保护治理工作的开展
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保护和开发的保障原则。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地质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工作重要作用的高度关注,同时确保统筹保护工作、治理工作以及开发任务的协调性,进而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确保矿山开采工作更加稳定和有序,而人和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共生[2]。其次,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原则。众所周知,矿山开采工作与工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必须要积极开展预防准备工作,尽量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如果矿山地质环境出现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且针对形成的不良后果进行治理与恢复,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事前的防治工作,有效地规避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尽可能减少开采主体遭受的损失。
2矿山环境的污染治理内容
第一,污染问题和地表破坏。在我国,采矿活动较为频繁,而且矿井废水当中存在诸多有害的物质,对矿区周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了严重污染,甚至对农作物以及地表植物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地下水位也会出现下降的问题[3]。与此同时,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废弃、固体废弃物或者是粉尘,且矿层本身也会排放有害的物质。若无法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则会引发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要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在采矿作业以后会留下大量矿坑而没有回填,使得地表沉陷问题明显,直接影响了居民耕地和建设用地构成,甚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居民生活环境,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矿山管理的意识薄弱。因为矿山管理工作人员本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所以部分企业和管理人员始终没有树立正确意识,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也较为忽视,一味地追求安全与生产问题,导致环境管理和保护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3矿山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3.1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山的生态环境,应对国内相关规章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原则予以有效结合,积极构建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以保证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具备法律依据。在我国自然资源当中,矿山资源十分珍贵,而且其具有不可再生特点,所以必须要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才能够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且保证生态平衡[4]。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要设立环境监督部门,有效监督矿山企业,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确保生态平衡。
3.2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矿山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同时也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却同样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其中,水资源、植被以及土地资源等破坏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矿产资源开发中所产生的三废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发和保护的协调性发展。应在矿山开发之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勘察矿区与周边环境,尤其是地质条件勘查。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则应尽可能减少对既有耕地或者是农田的占用,并及时处理开发中所形成的废弃物[5]。在完成开发以后,需要合理地采用相关措施恢复矿山周边环境,特别是遭到破坏的土地资源以及植被。
3.3及时恢复土地植被
矿山开采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而植被破坏程度最为明显。如果开采量过多,会严重损坏地貌与地质条件,难以与植被生长的条件相满足。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就应当针对被破坏的矿区开展表土剥离的处理措施,并放置在客土场当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坍塌的几率,同时还可以为植被的生长给予所需土壤。在此基础上,应当对矿区周边植被种植技术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定点植的方式增强其成活的几率。由此可见,植被种植一定要科学合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与防治结合的基本策略,以保证矿区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进而采取更具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强化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实现各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适当修正矿山环境治理机制,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我国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素芳.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C].第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52~156.
[2]陈爱华,陈端.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J].商品与质量,2015(16):12~13.
[3]李世松.试论矿山环境改良技术及其适应性[J].河南科技,2014(14):11.
[4]刘俊青,王文才.内蒙古张三壕铁矿环境地质问题预测与治理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5~28.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 治理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4-2
1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所需,而导致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破坏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质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生态恶化,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2009年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评估、预测和如何治理等。为矿山企业今后发展,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将得到一定遏制。但是,仅靠一套方案是远不能完全解决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确切地说是需要系统的政策、法规。
当前有些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从开始实行地质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律依据,在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地质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所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性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在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上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3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措施
3.1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地质环境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矿山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建议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公立法计划,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要明确矿山环保的目标,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对于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就应当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培养矿山企业负责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保护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矿业权人、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把这项工作做好。
3.4加强监管,依法开采
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好坏,需要有严格的监测、监督检查等制度的支持,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手段作为保障。矿山建设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保证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措施不落实、设施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矿山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对强行生产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在矿山企业年检中加强矿山环境的年检内容,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并依法处罚。
3.5完善地质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法律政策只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但是环境治理要花费大量资金。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才能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要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必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问题。对于历史上由采矿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而责任人有过失的,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矿山环境治理资金,专项用于矿山环境的保护治理;对一些矿山开发时间较长或已接近闭坑、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矿山企业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理的,由政府补助和企业分担;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和有关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各地政府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积极争取国际资助,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市场机制之中,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
3.6发挥科技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作用
矿山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治理好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应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同时,要努力学习各国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和改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7地质环境检测
地质环境监测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构成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变化进行的专门性测量。地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地质灾害、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区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及这些地区的酸性降雨监测。地质环境监测是一向长期的工作,只有做到早预防,才能把握好环境保护与治理主动权。
4小结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矿山企业来讲,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从科学技术上加大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对地质环境产生破坏的因素,严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门槛,要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深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泛泛而论的治理方案编制,要从技术上体现谁编制谁负责的原则,空洞无效的方案要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治理
Abstract: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very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 subsidenc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water pollution, mine earthquake and other improper mining, to the stat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Do a good job of min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由此可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1.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1.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1.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措施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2.1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2.2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2.3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借鉴外国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比如日本菱刈金矿矿山开发复耕绿化,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高度机械化开采矿石,不仅节约人力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利用矿渣回填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真正实现矿区乃至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3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政策创新
3.1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思路,应该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明确以企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首先,矿山企业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该成为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谁污染,谁治理”是一个经济原则,而不是技术原则,因为有些污染问题不是单个企业能够从技术上治理的,而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第二,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企业清楚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以排污收费为例,理想的费率要求政府知道企业的边际环境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而企业显然没有积极性将收益曲线告诉给政府,而政府要了解边际外部成本也非常复杂,因此,考虑到企业的负担,制定的排污费率比较低,也就导致一些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从表面上看,矿山企业为环境成本买单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从长远和综合效益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矿山企业不仅是生产者,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明确企业的治理主体责任,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技术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意识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3.2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研究和实践。2005年底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作为四个试点领域之一。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具有破坏主体明确、责任具体等明显不同于其他领域生态补偿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讲,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就是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第二,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为此,应加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甚至协商的方法进行确定.第三,创新生态补偿的形式。在开展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其补偿形式应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货币的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复垦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货币请政府或专业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1传统河道治理对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1.1河岸硬化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都是将河道的泄洪排涝功能放在主要地位,而没有考虑到河道的生态功能。通常做法都是用混凝土或者石块修筑河岸护坡,这种对河岸进行硬化的方式虽然起到了稳定河岸的目的,确保了洪涝水归槽,但却使水土之间的关系被割裂了,彻底破坏了植物、生物、水、土之间的能量和物资循环,大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1.2河道截弯取值影响了水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中,还十分注重河岸线的顺直,并尽量减少排水路径,因此通常都会对河道采取截弯取直的措施。而依据现代生态学我们知道,水流弯曲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更加有利,同时弯曲的河道有助于降低水流速度,使洪水的突发性与灾害性得以消减,而且更加彰显了自然形态之美。河道被截弯取直之后,如遇大水,水流便奔腾而下,虽然可以最大发挥泄洪功能,但却使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水势更加汹涌,破坏性极强。
1.3单一的河道断面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自然形成的河流横断面一般都是呈浅滩和深潭相间分布的格局,这为众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的环境。而经过改造之后,为了便于施工,并达到更好的输水性能,河床的断面形态都会做成单一而又规则的梯形,这样使水流速度趋于相同,使河道多样性的特征被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有赖于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因此,单一、规则化的形态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2当前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现状
2.1生态护岸技术不高
当前,在很多情况下,我国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治理理念进行河道治理,这和现代化的河道治理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了河道治理的要求,传统治理措施的运用,已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制约。在我国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技术仍然处于初级的应用阶段。这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在传统河道治理观念的影响下,使得河道在设计时缺乏前瞻性,在实际河道治理过程中仍然会使用一些比较落后的护岸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其二,对于生态护岸技术,其缺乏明确的定义与定位,这不利于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因此需要不断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并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讨论,有效落实生态护岸技术,对其应用的要求进行明确。不但要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安全性能,而且必须兼顾生态护岸对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2截污、控污具有较大难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深入,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日渐增多。对于当前城市中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而言,其污水处理的效率不尽如人意,难以达到污水整体排放的要求。如果城市中的污水处理不及时,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处理时,其绝大部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了,从而使河道水环境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进而使截污、控污及治污更加困难。所以需要对这种局面进行改善,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和污水处理之间的冲突得到有效处理。如果污水排放与治理达到难以控制的局面就真的为时已晚。政府需要大力建设污水厂,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污水处理效率得到提升,从根本上切实减少或阻断城市污水排向河流。截污控污的任务比较艰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想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河道水环境得到净化,离不开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治理河道的同时,确保水环境的优化与保护。此外,河道水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面源污染,其具有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面源污染的治理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正在呈现不断扩大之势。要实现面源污染的治理,就应当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尽量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好农村养殖造成的污染。
3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我们以抚州市东乡区北港河河道治理为例,对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析。北港河主河道长58.6km,河宽30~40m,流域面积达533.7km2。河道最大洪水量1100m/s,枯水流量0.1~0.5m/s。近年来,北港河遭到严重污染,水质环境恶化,水质发臭,对居民健康和城区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急需治理。
3.1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保护水环境的前提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北港河河道治理工程较大,应当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并结合以前河道治理的经验教训,制定科学的河道治理方案。将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彻底转变落后、不合理的传统治理理念,把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河道治理的规划和设计中,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和谐统一。
3.2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实行截污控污
对于河道水环境的改善,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进行生态护岸过程中,对以前的经验教训要加以重视,同时吸收和运用生态护岸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成果。将生态护岸技术进行完善,并具体落实到我国河道治理的规划方案中,使其积极的应用效果得以充分的发挥。使用生态护岸技术时,有许多护岸结构形式可以选择,比如,可以使用植物护岸的结构形式,对河岸植物进行充分利用,并做好管理与养护工作,使其在河岸上得以固定,以此减少洪水对河岸的冲击破坏作用。对河道规划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使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进行指导,有效推广生态护岸技术,使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从而发挥水环境的保护作用。北港河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肆意排放,造成河道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尤其是工业污染更为严重。所以,要从大方向进行截污控污,规范各类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对雨水与污水进行分流,控制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严格监管,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加大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使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减少垃圾的堆积,从而使垃圾的危害性得以降低。
3.3积极实施清淤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清淤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整条北港河中,北港嘉苑东侧水渠至环城东路与迎宾大道口河道淤积沉积最为严重,因此需要进行清淤工程。河道中大量的淤泥沉积会造成河道蓄水容量的减小,降低了河道排洪泄洪的功能,影响抗洪效果。同时也造成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减少。河道淤泥长时间大量的沉积,极其容易使得水体的水质发生改变,加重水质污染,不但使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降低,而且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改善水环境的前提就应当积极的做好河道清淤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河道周边环境的美化以及河道排洪效果的提高。
3.4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维护。北港河流经多个乡镇,沿线居民对河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任务比较艰巨,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动员,使其积极参与到河道与水环境的保护行动中来,尽可能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关部门要组织河道与水环境保护知识的相关培训与学习,并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推广,促使人民群众的河道与水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扩大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使各项河道治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实现河道水环境改善的效果。
4结语
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对于排洪泄洪、保护人类水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河道与水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采取科学的应对治理措施,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注重水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采用现代化的生态治理技术,加强宣传保护力度,实现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大魁.河道治理与自然保护区结合措施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6
[2]游雪燕.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案与水环境保护路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9
江西省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种较全、储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发现有矿种116中,以开发利用的70多种。其中煤、铁、铜、铀、钽铌、稀土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已探明储量的几种矿产主要是萍乡-乐平拗陷带的煤和铁,赣东北、赣西北的铜,赣西的钽铌、赣南的钨和铀。优势矿产多,储量较大,开采利用前景好。伴生矿床多,综合利用价值高。全省已开采矿山7 000多座,从业人员36万余人,年产矿石量2亿多吨左右。
2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
江西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全省工业化进程提供矿物原料,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危害。产生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采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破坏、废石排放等。
2.1矿山采空地面塌陷对环境影响
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萍乡-乐平坳陷带的煤矿区,其次是赣东北、赣西、赣南等金属矿区。全省采空塌陷面积约
200 km2,塌陷中心深度达10余米。
萍乡-乐平坳陷带的煤矿区最为严重,仅乐平采区新形成塌陷面积1 800公顷,丰城洛市矿区采空塌陷面积450公顷,高安八景矿区塌陷面积520公顷。塌陷造成矿山停产、农田毁坏、经济损失,对附近居民造成不良影响。
2.2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对环境影响
江西省岩溶塌陷始于20世纪,每年均有新的塌陷产生,较集中的分布在萍乡-乐平坳陷带及九江-瑞昌成矿带。因煤矿开采疏排地下水而导致的岩溶塌陷最为严重,如:丰城尚庄煤矿曾因井下排水形成180处塌陷和地裂缝;丰城河西煤矿曾由于排水造成矿区附近的岭下村、坞下村等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水井干枯。
2.3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对环境影响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露采矿山常见的地质环境问题,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毁坏、停产及采场报废等灾难性后果。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以来,江西省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露采矿山塌陷、滑坡、泥石流灾害共80多起。
露采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德兴、于都等地。在矿山采石场周围及废石堆尾沙库下游的沟谷中经常发生。在采场筹建期间,因修公路,采场爆破等形成大量松散堆积物,暴雨后极易发生泥石流,如1967年德兴铜矿泥石流导致下游5公里内河床抬高0.1 m-2 m;1998年富家钨矿泥石流导致矿山场房、设施大部分被淹埋,直接经济损失
3 000多万元,富家钨矿因此而破产;1985年以来,于都县铁山钨矿隘上矿段多次发生泥石流,导致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直接经济损失数百
万元。
2.4地下水破坏
由于我省地表及地下水丰富,雨量充沛,加上个体采矿对地表露头矿和大矿保留的保安矿柱非法偷采,造成地表水与地下水贯通,多次发生井下淹井事故,造成停工停产和设备损坏损失,给矿井的正常生产及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
多年来的持续开采导致地下水破坏,对矿区周围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仅以乐平市涌山镇为例,目前涌山镇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取自井田地表的涌山河洄流水,由于涌山河水补给源受采煤沉陷影响而缺乏补给,涌水河已变成了半干枯,河水量甚少,且水质也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给附近的农田灌溉,植被生长等都造成了相当的
影响。
2.5废石排放
废石的自燃、废气释放及占损土地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时经常出现废石滑坡现象,导致周围农田、公路、建筑破坏,废石山上下滑的废石打伤行人时有发生。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素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导因素,它在地理区域上决定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赣江平原分布有众多的井采矿山,从而多发生采空地面塌陷;赣北赣南丘陵地区起伏大,坡降大,沟谷发育,山体覆盖土层受剥蚀、侵蚀、流失严重,矿山开采强烈改造了原始地形地貌,随意堆放的矿山废土、废石、废渣等甚至充填了冲沟,在强降水作用下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
3.2气候因素
降水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和动力,降水强度和历时等均能影响到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短时间内强度很大的降水,或是长时间持续降水,都会在矿山准灾害体中产生强大的动水压力,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
3.3地层岩性
在软岩、含煤碎屑岩分布区,由于岩性脆弱,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弱,遇水易软化,岩石抗压、抗剪强度低,易形成采空地面塌陷。如萍乡-乐平坳陷带的煤矿区采空地面塌陷多数都与顶板泥岩的抗压、抗剪强度低有关。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发育,富含岩溶水,抽排岩溶水往往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在丘陵山区碎石土、粘性土的分布区,在采石场坡麓地带和废土、废石、废渣堆场,由于土体结构松散或具有一定的膨胀性,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甚至泥石流。
3.4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矿山开采是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一种体现。
长期以来,许多矿山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想,盲目开采矿产资源,轻视或忽略了矿山环境的保护。企业侧重于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治理资金,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投入不足,客观上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时常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矿山企业盲目发展,小型企业不断扩大,部分小矿山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未办理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违法开采矿石,争抢资源,乱采滥挖小煤矿、小铁矿以及灰岩矿产,加之设备简陋,开采条件差,使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4.1矿山采空地面塌陷发展趋势
在未来10-20年内,大量矿井扩建,江西煤炭、火电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开采量加大,地下采空区逐年增大,采空塌陷面积也在扩大。据推算2030年江西省的采空地面塌陷面积将达300 km2。
4.2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发展趋势
丰城老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已基本稳定,岩溶塌陷扩大的趋势减缓。八景塌陷区随着老矿区闭坑和封堵矿坑水,减小排水量,塌陷发展趋势缓慢。总体看,老塌陷区可能复活,或产生新的岩溶塌陷。如九江-瑞昌一带、乐平矿区等地开采岩溶水,当外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则有可能出现新的地面塌陷区。
4.3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十多年中,江西省将加大建材矿产的开发,以此推断,省内的建材矿山,尤其是小型的乡镇、个体矿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而特别要注意的是赣东北及赣南地区的矿山。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建议
5.1治理重点
地面塌陷与地下水破坏是我省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两大主要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矿区采煤,深降强排地下水,频繁疏干地下水含水层,形成疏干漏斗。岩石在地下水侵蚀、溶蚀作用下,易发生变形、断裂,导致地下水含水层顶板压力减小,破坏采空区顶板岩层的隔水性,形成地面(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同时伴生地裂缝地质灾害。此外,由于采空区塌陷,诱发地表水、地下水沿塌陷、断裂处涌入矿坑,发生矿坑突水、顶板脱落等地质灾害。各矿区开采引起的抽冒和地表裂隙,使地表水与井下水连通,从而造成地表水的直接下灌及雨季时矿井的巨大排水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
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容易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同时伴生地裂缝的产生和复活等。
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引发矿区周边斜坡、矸石山(排土场)等岩土体变形、崩塌、滑坡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产生变形、破坏作用。
鉴于此,本文治理的重点是地面塌陷与水患灾害。
5.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5.2.1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淘汰开采规模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缺乏环境保护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合格后方可开采。规范矿山开采操作规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遵循资源优质优化原则,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行固体废弃物最高允许排放标准制度,对表土或耕作层采取预先剥离堆放,闭坑后用于复垦的措施。
5.2.2井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加大矿山开采管理,划定塌陷区影响范围,实施居民搬迁,禁止塌陷危险区内人畜进入,禁止在塌陷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及非法采矿。圈定塌陷稳沉区范围,实施土地复垦。严禁任意堆放废土、废石、废渣,加强“三废”的再生利用研究,防止堆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加强尾矿库坝基稳定性和渗透性检测,防止尾矿坝溃堤,加固有溃堤隐患的尾矿库坝。
5.2.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
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办法,从重点矿山着手,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
5.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措施
5.3.1采空地面塌陷的治理工程措施
地下采矿无论其采矿规模大小,采矿方式的差异和所采矿种的不同,长期开采后,多会发生采空地面塌陷,圈定采空地面塌陷易发区,细分土地功能区,及时规划塌陷区的土地复垦、复植、复建,营造新的环境区。
5.3.2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工程措施
隐伏岩溶分布区的地下采矿,由于矿坑疏干排水,易引发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治理措施有:划分岩溶易发区,建立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地面形变的矿区监测网,对矿区存在岩溶地面塌陷隐患的隐伏岩溶溶洞进行灌浆帷幕,夯实土洞,隔离岩溶地下水与矿坑排水的联系。
5.3.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治理工程措施
露天开采矿区,由于多采用劈坡开采,形成高而陡立的采矿宕口是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大气降雨入渗的引发。主要治理措施有:露采矿山必须用台阶式采矿法,科学依据废土、废石、废渣的特征,确定堆放高度,预设排水沟、渠,及时植树造林、种植固土植被。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乱采滥挖、采矿废弃堆土量大的丘陵山区。主要治理措施有:禁止乱采滥挖,实施矿区边开采边绿化,保持矿区的植被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减少表层岩土和废弃堆积物被降雨直接冲刷的面积,减弱地表水对岩土层的侵蚀,消减地表洪流。加强闭坑矿坑及采矿废土、废石、废渣的治理,修建挡土墙、排水沟,植树造林,土地绿化。
5.3.4地下岩溶水治理
治理方法是隔断岩溶水补给煤系地层的通道,使岩溶水不与煤系地层发生水力联系,恢复地应力平衡。主要是沿煤系地层底部与下覆灰岩的不整合接触面布置钻孔进行帷幕注浆。
参考文献
[1]颜春.江西省矿山开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新世纪首届学术论文集江西省地质学会,2002.
[2]刘剑峰.江西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状况及防治浅谈.新世纪首届学术论文集.江西省地质学会,2002.
[3]金太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加强地质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江西省地质学会,2006.
关键词:河道;防洪能力;堤防;纳污;水环境保护;措施;天津市水生态环境现状
Abstract: River is the use of legal,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engineering and other means of management, effective control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river within the scope of,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ver discharge, drainage, water supply, sewage, ecological until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ensure flood safety, water safety.
Key words: River; flood control capacity; dike; sewage;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status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ianjin city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重要意义
我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本市的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100公里;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890公里。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河道防洪、供水、排涝和保障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入境水量减少和污染治理滞后,目前我市部分河道水质仍然较差,主要河道劣V类水体长度占总长度的76%。由于沿河村镇密集和管理缺失等原因,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倾倒垃圾、违章建房、围垦放养、违法占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亟需强化管理。
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涉及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同时涉及市和区县的建设交通、国土房管、市容园林、农业、环保和水务等多个部门。现有管理体系责任不清,条块分割,协调联动机制不强,不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治理水污染和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实行"河长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全社会维护河道水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提高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早日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河道防洪能力低
河道淤积严重,水系不畅。我市河道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有 24 条,河道长868 km,堤防长为157 km,占河道总长的 18%。XX河干流堤防仅有38 km达到了20 a一遇标准。市境内设有水文站 4 个,雨量站有 21 个,尚远不能满足洪水测报的需要,防洪形势比较严峻。
2.2截污能力差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排污量随之增加,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河道成为截污纳污的唯一场所。农业的污染也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污染的治理则需要通过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得以实现,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河道沿岸乡镇的人、畜、禽等生活垃圾由于无固定堆放场所,致使垃圾倾倒在河道里,对生态造成很大污染。
2.3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河道堤防护堤用地大多被农田侵占。造成河岸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我市最大河流XX河河流源头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削弱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2.4河道治理还存在认识误区
河道的建设注重它的实用性而淡化它的生态性。截弯取直和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因为过多的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的功能,河岸稳定了,忽视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能量循环,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破坏了河道多样性的特征,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3.采取措施
3.1科学规划
河道整治与水环境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的协作。科学规划是前提和基础,要注重河道功能的多样性,坚持防洪、治污、环境、城市规划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达到人水相亲自然和谐。
3.2河道治理
(1)堤防工程。我市河道堤防建设始于 1980 年左右,工程断面小、质量差、不配套。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河流的有 24 条,河道总长868 km,堤防长为157 km,占河道总长的18% 。其中XX河干流堤防134 km,仅有38 km达到了20 a一遇标准,堤防建设任务还很重,在巩固现有堤防的同时加大对其它河道堤防的建设力度。
(2)水工建筑物。我市境内最大河流XX河道上分布拦河坝 19 座,堤防闸 28 座,公路桥 20 座,这些水工建筑物对河道比降和水流态起到很大的调整作用。在建设中要加强规划、设计和审批工作,做到合理、规范。
(3)清理河道护堤用地。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保护范围,按照《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第十四款规定,我市河道堤防护堤用地范围为堤防迎水面≥30 m,背水面≥20 m。
(4)采用生态护坡。除特别易冲刷河段外,应尽量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保持河岸自然形态。2005 年我市开展XX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的乡镇在堤防护堤用地迎水面种草插柳形成灌木丛固滩,背水面退耕造林,建设生态型的护岸工程,有利于河道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5)滩地的保留和利用。我市地处半山区,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地公园,开发休闲功能。在河道治理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
3.3水污染防治
近几年,我市境内每年排放废污水达700 万t以上,这些污水大都排入河流,使我市的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XX河是我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每年接纳 400 多万吨污水,使XX河受到严重污染,到天津段成 V 类水体,急需治理。
3.3.1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
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效。今年 4 月我市污水处理厂与排水管网工程建 设 已 开 工,项 目 占 地 面 积 7. 0 hm2,处 理 规 模 为4. 0 万 m3/ d,排水管网长14 km,总投资 2. 6 亿元,2010 年投入使用。
3.3.2截污治污,加强水质监测
(1)整顿排污企业。在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对上游二个企业采取截污措施控制污染。坚决依法取缔关闭“三无”企业。加强XX河的水质监测工作,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
(2)建立垃圾处理厂,促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建立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改善生活环境。
(3)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建立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3.3.3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
大多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没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
3.3.4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工作
在 2005 年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XX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做出了加快流域治理步伐,改善我市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决定,第一科学编制规划,完成《天津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XX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依据。第二依托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加快XX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防止区域性水土流失。第三在XX河源头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从源头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3.3.5加强宣传
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活动中发挥各类媒体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组织开展全市河道执法大检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重点检查挤占河道、污染河水、影响防洪等违法行为,加大曝光查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维护水环境安全,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综合治理 煤矸石
随着煤炭工业技术的进步,矿井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煤矸石等煤矿废弃物堆放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愈演愈烈。当今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本文的主题。
一、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概念及目的意义:
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就是煤矿开采所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工矿区域居民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后,通过科学论证,人为治理,使之形成自然生态稳定系统,让该区域居民尽可能享受自然状态下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该煤矿区的稳定生态系统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把现有开采煤矿对矿区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1.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必然性(以河东煤矿为例)
1、煤矸山现状,河东矿产量为120万吨/a,原洗煤能力45万吨/a,每年新排矸量为21.6万吨。现共有4座矸石山,其中河溪沟2座,崔家沟2座。崔家沟2座已停止使用,河溪沟1座已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另外1 座正在使用当中。现使用的矸石山有自燃现象,旧矸石山已不再自燃,但存在滑坡不稳定患,已治理的矸石山植被长势喜人,生态恢复良好。
2、煤矸石排放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河东煤矿矸石发热量在4.18-12.5MJKg左右。煤矸石山自燃和扬尘是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
煤矸山自燃,放出大量的SO2气体,而且还释放出大量的CO2、CO和H2S气体。矸石中的有机物质在氧化分解过程中,还生成一定量的氮氧化合物和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烟尘,污染矿区大气环境。有时在其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爆炸现象。唐山煤矿就发生过矸石排放场爆炸事故。
据苏联沃夫沃伦煤田大桥矿二号矸石排放场实测:煤矸石自燃,每平方米24小时放出10.8KgCO、5.6KgSO2、0.6KgH2S等。内蒙古乌达跃进矿选煤厂排出的洗矸发生自燃,SO2和H2S最高日平均浓度分别达10.69mgm³和1.37mgm³.周边地区人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由此可见,矸石山自燃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煤矸石自燃对植物的生长也十分不利,对建筑物还具有腐蚀性。
扬尘是排矸场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又一个主要污染因素。一般在四级以上的风就会起尘,起步风速大于4ms。
3、煤矸山对土壤和植被的污染
经山西德森荒漠化治理研究院和北京林丰源生态环境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采样点监测表明,河东矿各采样点的Hg和Cd的污染指数均超过1,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2.15和6.84.土壤主要会受到Hg和Cd的污染。
煤矸山对土地、农田及植被造成破坏的原因是:矸石山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的裂缝而形成漏斗状的塌陷坑,使土地、农田受到分割,而不能形成较大面积的土地,不利于土地利用,影响利用价值。矸石淋溶水对地表土层的原始内聚力和附着力产生了“质”的改变,加速了水、土、肥的流失,使土地、农田变得贫瘠。
矸石中的硫化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硫酸盐的水解产物,污染土壤,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当农作物叶片落有煤矸山的粉尘后,阻挡了太阳光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为此,几十年来先后为当地农民赔偿青苗损失费用高达数百万元。
4、煤矸石对水环境的污染
煤矸石在大气降水条件下,便产生淋溶或浸泡。加之风化作用,此时,矸石内所含的有些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自然带出,直接影响该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根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古交矿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介绍,真正对环境构成危害的,不是矸石有害的固定态,而是其可溶部分(包括交换态、水溶态及淋溶态等)。
(一)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选配高效节能减排的洗选加工设备,降低可燃物排放量。提高煤产品回收率,是控制污染源头的有效途径。
2、土、矸混合倾倒作业,是隔氧阻燃的可取之法。既延缓了自燃进度,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爆炸的几率,又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治理做好了铺垫。
3、提前做好转移新排矸场和治理旧排矸山的规划工作,使排矸山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采选技术前瞻、服务前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且具有甲级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资质的企业进入招投标阶段,优中选优为我所用。
四、 结束语
要及时快捷高效地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煤矿企业及其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度大的、净化了的环境中,就必须掌握矸石山的具体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好适宜当地生存环境的植被,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后,着重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保水、保土、防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益进行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和植物种植措施,多措并举,使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改造排矸山的环境,并使区域环境向着有利于矿区居民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是煤矿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8.17
2.关于“山西省(市、县)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导则》晋环发(2007)603号
[关键词]煤矿;生态保护;地质环境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17-01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
1.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
煤矿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及其伴生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为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缓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目标
(1)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矿山闭坑期结束后,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治理率达到100%。
(2)采取防水、止水措施,减缓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和水量减少。
(3)及时开展治理工程,减缓矿山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矿山闭坑后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达到与区位条件相适应的环境功能。
(4)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土地原貌或适宜用途。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 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 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 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挖深垫浅法: 对于塌陷较深地段, 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 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 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
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 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
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 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5m 的, 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 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 地貌景观恢复工程
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 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 利用全站仪、GPS 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 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 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
2.3.5 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
良好的河道水环境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品味,还能丰富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1 河道治理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受到最大影响的将是水环境。水环境主要受到3方面的污染,且污染治理难度大。
(1)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的工地废水污染。河道治理工程施工需要用到砂石料和混凝土,这些会生产废水,形成污染物。
(2)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产的生活污水。河道治理工程规模一般不会太小,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工作。而施工人员为了便于施工,会生活在施工区附近(距离河道较近),如此便会产生生活污水。这些污水无处可流,流进河道,造成河道污染。虽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并不多,但是水利工作者仍不得马虎,采取放任态度。
(3)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污染(包括机修含油废水污染)。这部分的污染主要源于设备维修保养场。部分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区域因地理位置条件差,需要设置大型机械,并进行维修保养。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或者机修含油废水流入河道,会影响河道的水质。
2 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污水系统建设
随着近几年雨污分流的建设,排入河道的污水日益减少,但是在一些老旧居住区及棚户区范围,仍存在雨污支管混接的现象。沿河修建截流管道虽能快速解决污水流入合流的现象,但是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在雨季的运行压力。
要解决未达标的污水排入河道的问题,必须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加快污水系统建设的步伐,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才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效。
2.2 生态护岸技术推广
生态护岸技术虽然日益成熟,但推广与应用较少,原因一是受传统河道设计理念的影响,直立式护岸、浆砌石挡墙等方式还在应用之中;原因二是生态护岸技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和积累经验,使得护岸结构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同时,达到水土交换、水气交流、水体自净等方面的要求。
生态护岸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规划设计部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应用,恢复和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
2.3 河网改造
河网水道贯通难度大,由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步,使得各河道之间连接困难,实现搞活河网水体的设想尚有一定难度。这需要从规划层面对河道进行宏观控制,从全局出发。河道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争取各级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取得各级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
3 河道治理改造中对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规划先行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舒适、资源利用、环境生态”的有机结合。
3.2 适时清淤
根据统计,淄博市大部分河道存在淤积现象,平均淤深达0.5~0.8m,减小了河网的滞蓄容量,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减小了灌溉供水量,降低了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应适时疏挖河槽,保持正常的河道过水断面。
3.3 加强水体流动
加强水体流动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促进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坝筑涵贯通水系,并根据周边条件的可能性,引入片区水系以外的水资源,促进水系的流动性。
3.4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不但能固土防止河岸坍方,还可使水体与土壤相互交融,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是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坡形式。欧洲许多国家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非常注意沿岸的景^与生态系统,尽最大可能地参照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前河道治理改造积极尝试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型式: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特性的护岸。自然型护岸:除了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复合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加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
复合型护岸常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骨架内植草法、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土壤固化剂法等。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护岸,可以达到护岸、绿化、水土的有机结合。
3.5 雨污分流
河道遭到污染,主要受工业、农业、生活和其他污染源污染,截污治污迫在眉睫。解决河网水质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合流的排水体制,在于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将污水统一排放,可大大改善河网水质状况,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
3.6 严格实施管理
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措施并举才能达到综合整治成效和水环境保护的目的。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相关地方法规及规章,才能对河道整治治理建设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加强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是巩固河道建设成效、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有非常多的施工举措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因此,水利工作者应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好河道周围的环境,应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为提高环境的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河道污染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来的生态系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河道治理及水环境保护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居民不仅关心城区河道防洪排泄的能力,更关心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河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
二、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截污治污难度相对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污水大面积出现。当前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排放量的整体要求。当前的污水处理能力与城市发展的水平还不相吻合,导致河道成为主要的吸纳污水的场所。在河道内进行截污需要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污水要能找到一定的出路,这势必需要建立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和相关的管网配套设施。但是该目标实现,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旧城区管网改造的操作中还有一定困难。此外,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河道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面源污染的治理需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技术,并控制好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数量,强化禽畜养殖污染的控制等措施,这实际上也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2、生态护岸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
从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生态护岸技术还处在起步期,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到传统水利理念方面的长期影响,河道在设计理念上较为单一,采取浆砌石挡墙、直立式护岸等方式还在进一步的使用之用。二是,生态护岸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对生态护岸的定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并大量积累经验,确保护岸结构在能真正满足结构安全之时,还能实现水体自净、水土交换以及水气交换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三、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应当着重加强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配套措施,通过沿河埋设管道,设立分级沉淀池对居民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沉淀,将其中对水体有害的物质排除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同时,在建设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础上,还应设立多功能的拦污栅,采取一定的保洁措施,对已整治好的河道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治理的目的。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3、进行河道清淤施工
在河道清淤施工中,施工人员主要做了以下措施:首先,沿着河道淤泥外侧挖一条排水沟使水归槽,并使用铲车将土方堆在槽边,这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少量河水能够通过排水沟排水,再进行河道疏掏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依次疏掏。其次,该河流周边道路比较通畅,白天、夜晚都可安排施工,为此施工人员根据淤泥量和施工工期制定了详细的疏掏计划。由于淤泥量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施工车辆,另一方面增加了夜间施工的次数。再次,具体的清淤工作由挖掘机械和人工挖淤共同进行,对于淤泥较深,不方便挖掘机械进入的采用人工挖淤方法,对于适合挖掘机械的尽量使用挖掘机械,以便于保证施工进度。最后,在泥沙倾倒中,适合建筑作业使用的砂石料,由市政部门或建设单位拉走,用于工程建设。对于淤泥较多的主要采用各种坑道填实,部分堆在倒土场。
4、建立河道水面清障责任制
由于河道水面清障事关防洪安全,涉及经济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时间要求紧、人际关系复杂的工作。阻水建筑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都不尽相同。河道清障的困难往往并不来自清障本身,而是清障涉及的利益甚至某些局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在没有洪水或洪水较小时,阻水建筑物的确会给一些单位或个人,以至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利益,而清障必然要损害既得利益。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由政府负责。《河道管理条例》授权防汛指挥机构对限期不清除的河障有权强行清除,大大加强了清障的法律手段。《河道管理条例》体现了在河道清障中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作用。
5、合理规划,明确目标,建立完善的体制
在城镇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科学合理,加强污水处理力度,同时还要对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限制,对出入境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其排水能够达标,降低其对河流的污染,实施污染源地区向被污染地区进行经济补偿。此外,在治理方案的筛选方面应当择优而取,尽量控制投资成本。加大河流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对行政交接区域河流的管理工作,中央要和地方协同管理,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点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
6、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中,本工程主要是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各类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加强该流域周边各类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各类污水的达标排放与处理,使该河流的水质能够达到一般质量要求。为了保证水环境的修复效果,施工人员还运用了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等先进技术。所谓的土壤渗滤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河流周边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微生物和植物过滤作用,大量固定和降解水中的各类污染源的目的,改善周边环境中的水质。而人工湿地技术则是利用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环境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对河流中的废水进行处理。稳定塘技术则是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强化合理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处理水中各类污染物的目的。
结束语
河流是形成一个城市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它作为整个城市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城市的风格以及环境。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在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生态、环境要求,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 邹桂阳,卢冰,张锐.关于河道保护措施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新形势 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在上个世纪末,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工业科技飞速进步。然而,这却是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的社会进步。如今,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却也被污染的环境深深的伤害着。在当前形势下,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一)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新形势下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据了解,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那么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据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的增加,到2100年,全球的气温将上升2~5℃。而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两极冰雪将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的蔓延,危害人体的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形势下环境议论的焦点。
(二)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创造财富,发展工业的同时,却也在破坏着环境。臭氧层被破坏就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致使大气层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到破坏之后,会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将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如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在80年代,科学家曾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会急剧减少,导致各种海洋生物的灭绝,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种种调查表明,臭氧层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亟待得到解决。
(三)酸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酸雨业已成为了当前形势下又一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等有害物质所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如果降落在河湖,将会致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如果酸雨降落在土壤中,也将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酸雨还能够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不知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由此可见,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四)固体废物所造成的污染。固体废物所造成的污染又是工业化发展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1.占用土地资源,损伤地表。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蚀了大量土地,直接地影响到了农业的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对植被造成严重的损害,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2.将会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同时有毒的固体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破坏植被生长。3.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比如传播鼠疫等。
二、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治理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一)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和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一种保温效应。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众所周知,温度一般较室外温度高,不散热,对室内具有保温效用,如今的地球与地球上的大气层就像是室内外。一般而言,要想防止或者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03%左右,具体做法:1. 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使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 控制工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比如春季的植树造林、夏季升高空调温度、节约用电、每人少开一天车等活动就是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二)控制酸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占国土面积资源的30%。酸雨的危害是众所周知,它能让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同时,酸雨能够对水质的污染和对人体皮肤的造成损害,将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对于酸雨,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减少其危害:1.控制工厂和汽车尾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发展新型能源;3. 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限制管理企业工厂的环境破坏行为,令其做好环保措施。
(三)保护环境措施。1.必须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工业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氰、汞、镉、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2.设立和健全各级环保机构、做到专人负责;3.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坚决打击破坏“环境保护法”的人和事;4.注意工业合理布局和建厂对环境的影响,规定工业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5.大力进行污染的治理工作;6.建立系统的环境科研和监测网,建立预警制度,随时将各地污染状况通报居民和有关厂矿;7.宣传环保意识,发动群众绿化环境;8.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等。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治理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和不妥善的治理使得我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不断的恶化,这样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同时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损失,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然而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重视。
一、矿山生产活动与地质灾害
矿山,是矿业活动的中心,其生产活动一般包括矿石采掘、矿坑排水和选矿冶炼三大部分。由于上述活动,而造成地下采空、地下水位降低等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成为巨大的人为地质营力。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矿业活动的影响范围,可分为大气(近地面)环境、地面环境、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和采场(露天采场与地下井巷、采场)环境四大部分。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矿山生产活动而造成的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使矿山地区地质环境发生异变,而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常见的有酸雨、采空区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突水、溃泥等26种。每年由于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千计,经济损失则以亿元计,严重影响矿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多,其分布空间又涉及矿山的大气、地面、水和采场环境,在每一个矿山构成一独立的地质灾害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即灾害的种类及多寡、灾害的强度和时间、空间分布等,除取决于矿区特定的地质环境(即地形地貌、气候、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外,亦与矿床开采方式、方法及选冶工艺密切相关。这个系统内的各灾种,由于其主控作用往往相同或相似,而显示出灾害发生的伴生性和链生性。每一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常产生一群相互伴生的地质灾害。一种主导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链生一系列诱发地质灾害。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我国的矿山环境问题危害的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其中主要表现为山体崩塌、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
1、矿山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矿山地区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三大类。矿山地区的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矿、煤矸石、粉尘和易挥发性的气体等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其中煤矸石所带来的污染给大气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煤矸石不但能够给当地的水、土带来危害,煤矸石自燃、爆炸等现象很容易发生,而且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污染主要的污染源是矿山开采和洗选业所排放出的超标废水带来的污染。另外,矿山开采中的废渣,如煤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等的长期堆积,不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田和草地,在降雨时废弃物中大量的重金属和一些微量元素顺着雨水流入地下水,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2、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可以诱发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坍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
3、矿山地质的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例如采矿活动中建设的厂房、堆矿场,为采矿服务的公路或铁路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堆放的固态废弃物所占有的土地等,据统计已经累计达到600万公顷,为此破坏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60万公顷左右,而且每年都会以一定的速度递增的趋势呈现上升的趋势,然而为此而恢复耕地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同时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草地不断退化,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问题的对策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标体系建立
由于我国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对矿山资源的开发和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各地区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标中应满足以下几点:“三废”的控制、生态环境恢复指标、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灾害的控制。关于“三废”的治理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要达到二级指标。部分地区并没有将“三废”达标就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与此同时也应将噪声的指标列入其中,厂界噪声和矿区机械噪声应控制在三级指标。我国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状况,将我国制备恢复率、土地复垦、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列入了生态环境恢复的指标当中。对尾矿的综合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废水区的恢复等应满足二级指标,同时被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的指标的内容之内。
2、保障资金需求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一定要保障资金需求,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放在首位,不仅要积极争取国家立项资金,还应该实现对相关配套资金的合理利用,将钱用到实处。
(2)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利用制度。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坚持“专款专用、政府监管以及企业所有”的原则,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利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运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市场机制的引入。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对融资投资体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调动矿山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3、加强监督管理,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各级国土资源、环保、林业、水务等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树立矿山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服务,主动帮助矿山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矿山企业建设绿色矿山。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部门相互配合,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由政府制定“占一补一”政策,矿山占一亩土地,异地补一亩荒山进行种树、种草。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矿山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各级国土资源、环保、水务、林业、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国土资源部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水利部门小流域治理、环保部门的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集中财力、物理,成片、成沟综合治理。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4、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技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科技队伍建设要坚持“提高素质、改善装备、技术创新”的原则。首先要掌握和解决地质灾害发生和治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题。其次总结原有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判断的研究,从而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将矿山实际特点作为基本出发点,合理规划,制定合适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质量,从而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
关键词:评估级别;环境条件;保护与治理措施一;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矿山生产规模370万m3/a,为大型矿山;矿山开采占用住宅用地等,其重要程度为一般区,确定评估分级为一级。
二、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岩浆岩、古生界寒武系中统、下统、新生界第四系。
(1)古生界寒武系
下统(∈1):分布于工作区北部、中部。下部为灰黑色泥灰岩,中部为黄绿色瘤状含石膏泥灰岩。上部为紫色页岩。该统与下伏地层呈平行整合接触。
中统(∈2):主要出露于工作区西北部。该统上部岩性为灰色中厚层鲕状微晶灰岩,含燧石条带的砾屑灰岩。中部岩性为黄绿色页岩、灰绿色中厚层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灰色条带状灰岩,灰色花纹状灰岩,鲜红色页岩,页岩页理发育。该统岩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东,倾角20―40度,与下伏地层平行整合接触。
(2)新生界第四系(Q4al-pl)
工作区第四系堆积物岩性为上部以砾砂为主,下部为砂卵砾石,颜色较杂,多为深黄色、棕黄,结构松散,分选、磨圆差。
(3)岩浆岩(Mr)
主要分布在汤河河谷以南,岩性为混合花岗岩。
地层岩性中等复杂。
2、地质构造条件
(1)矿区大地构造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太子河―浑江台陷(Ⅲ)辽阳―本溪凹陷(Ⅳ)的西南边缘。
区域范围内构造主要见褶皱构造,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
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
(2)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出版的第四代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3、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分为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类裂隙水、构造裂隙及断层脉状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单井出水量在200~2000m3/d;基岩裂隙水单井出水量
矿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4、工程地质
矿区内的岩土体主要为岩体。矿区主要岩体为花岗岩、页岩、石英砂岩、灰岩,大部分岩体被第四系覆盖。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岩体较完整,结构致密,岩石坚硬程度为较硬岩,岩石抗压强度>30MPa;页岩岩体较完整,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石抗压强度
矿区内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5、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的矿产资源为地热水。地热井的主要含水层热储部位,在30-70m深度内。
经丰、枯、平多期全分析检测结果,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含量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热区中心部位水位、水温变化基本与开采量变化相吻合。水位、水温变幅由热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水位变幅为0.4-1.20米/年,水温变幅为3℃/年;自热区中心向外,孔隙热水水化学组分有明显变化,水化学类型由硫酸氯化重碳酸钠型逐渐转变为重碳酸硫酸钙钠型。孔隙热水化学组分随季节有变化。
矿体地质特征较复杂
6、不良地质现象
在矿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和溶洞、土洞、河流冲刷、砂土液化以及渗透变形、水质恶化等不良地质现象。评估区为冲积阶地地貌,地势平坦。矿山热水地下开采,地表正进行厂区建筑的建设,无大的开挖、削坡工程。
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灾害不发育。
7、人类工程活动
地热井位于城镇住宅用地范围内,在井的附近有民用房、洗浴用房、有公路,周围没有其它任何矿床的开采。由于热水矿床的特殊性,地热水开采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同时也不会受到周围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
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现状条件下区内没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未来地热井开发方案实施后,如果地热井的开采量在规划允许开采量1.015万m3/d以内,并不会改变目前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不会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同时该地热井周围没有其它采矿活动,它的开采不会与周围其它矿床有联系和影响。因此该地热井的现状和未来都不会产生矿山地质灾害,不会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威胁,也不会对矿区内的经济造成损失。
现状及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影响较轻。
2、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地热井已建设开采井房,对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遗迹、人文景观都没有影响和破坏,根据矿山企业未来的开发规划方案,地热井的开采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现状及预测评估: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影响和破坏较轻。
3、矿区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
由于地热井开采深度在30-70m,0-30m深度内已进行了止水,热储层的位置位于30-70m深度内,地热井的静止水位为0.5-1.80m,枯水期最大降深10.9m,因此地热井的开采不会对区域内的主要含水层造成破坏,不会产生主要含水层的疏干、地下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及水质恶化等现象,对矿区内及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不会造成影响。
现状及预测评估:矿区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较轻。
4、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由于地热井的占地面积很小,现状压占土地类型为村庄,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可忽略,地热井开采后不会对土地资源产生新的影响和破坏。
现状及预测评估: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轻。
5、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的影响与破坏
矿区内无重要交通要道、水利工程,地热井在民宅用地内,对周围村庄的影响较小,未来都安置在永久建筑物内,也不会对周边村庄造成大的影响和破坏。
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无影响与破坏。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无论是现状条件下还是未来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将矿山开采破坏范围划分为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
四、拟采取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根据地热井的开发利用方案,在地热井周围按不同半径分区设置三级防护带,三级防护带是以地热井为中心,分别以15m、50m、150m为半径的圆内为一级防护带、二级防护带、三级防护带。现把地热井的矿区范围和三级防护带全部作为该地热井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区范围。把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的保护措施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保护措施。
在一般防治区内未来开采量以评审核定地热井允许开采量370万m3/a(1.015万m3/d)为限,不得超量开采;采取科学的取水方式,保证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在地热井开采的建设和运行中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
3、分阶段实施的保护与治理
(1)矿山开采过程中拟采取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地热井在开采过程中,不会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只需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不需进行治理工程。
(2)矿山停采或服务期限后拟采取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主要发生在地热井停采或结束服务期限后,应对地热井进行的处理。一种是把不开采的地热井作为深层地下水的长期监测孔,此项工作可在地热井停采后6个月内完成;另一种方案是把停采报废的地热井回填封堵,此项工作需要在地热井停采后12个月完成。
4、矿山开采不同阶段的监测、保护措施
(1)地热井开采期间的监测方案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要定期对地热井的水位、水文、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
[关键词]塌陷治理 环境保护 各种措施
采煤塌陷地是一个严重的经济、社会合环境问题,也是当前济宁市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难题。由于济宁市是煤炭大市,煤炭储量大,占全省总量的53.8%,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同时,本市辖区含煤土地塌陷严重,情况复杂,截止2006年全市土地塌陷累计达25万亩,当前,塌陷地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递增。因此,对采煤塌陷地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利国利民,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采煤塌陷地带来的影响
(1)采煤塌陷对地表形态、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市辖区地形较为平坦,煤矿开采后,将发生地表沉陷,形成平缓的盆状沉陷,形成盆地,虽然过程较缓慢,但其影响范围较大,将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引起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原本平整的土地变的坑坑洼洼,受地表塌陷积水影响,基本农田将大幅减少,对附近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2)采煤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影响。
由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引起地表下沉,使许多地段常年积水,塌陷区边缘形成地裂缝,地表地移动变形,使村庄道路、供电通信线路、水利设施及地下水系受到影响,使大批农民生存条件受到严峻考验,也必然引起社会矛盾,增加了不稳定地因素。
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1)煤矿企业采取先进开采方法,减少塌陷。
我市由于人口密集,村庄集中,难以避开地面各种设施,研究村下采煤新工艺,更富有前瞻性,实际性,目前,我矿有几种技术途径可供选择,但不够成熟,而且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如:1、村下全柱性开采;2、协调开采;3、间歇性开采;4、条带法开采;5、充填采空区采煤;6、覆岩离层带注浆充填技术。因此,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采取先进工艺及流程,以减少塌陷范围和程度,分担地表塌陷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地表塌陷地地综合治理。
根据济宁市地采煤塌陷地地实际情况,可以利用成熟的复垦技术处理塌陷地,有效的配置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渔、牧、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镇。
1.首先科学地预测出塌陷范围、深度及稳沉时间。
针对科学预测的情况,采取表层土剥离,采空区回填,再进行表土覆盖,整理利用土地。根据矿井地质地貌、地表物质组成和现有土地利用类型,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使因塌陷造成土地利用率降低的地块,首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填补裂缝、消坡整形、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土地利用率。
2.对于塌陷区盆地可采取不同地措施。
对下沉量较大的深水区或常年积水区可采取垫矸石或电厂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充填,也可采取挖深垫浅治理;对下沉较浅的,可进行机械削高填低,进行平整恢复耕地。然后根据土地复垦后的土地状况,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提高土地生产力,做到边开采边复垦,合理治理。实施土地复垦后最终达到重建永久景观地形;恢复塌陷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采取各类政策及措施治理塌陷地、进行环境保护
(1)首先必需严格执行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制度
在煤矿企业新、改、扩建时,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治理保护。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积极验收,采取各类激励措施,提高治理积极性。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