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第1篇

1.1项目经费预算所含会计信息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在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导向作用,已不仅是数据的统计,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为科研项目提供全面、行之有效的财务方案,为项目管理者做出正确、理性的决策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长,科研单位的财务不再是简单的预算支出问题,管理办法更趋于个性化、专项化。伴随财务信息系统的推进和完善,实现了由管理资金到资金管理的重大转变,财务管理的统一性、信息的时效性及信息服务的规范性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结算的无缝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法规部门、物资采购部门)与科研项目以系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业务流程,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导向意义,项目预算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指引作用在需求上更加突显。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预算和项目研究相关性不强,研究和花钱常常是分离的,经费的支出也没有按照项目进度匹配,基本上无法从项目经费的支出和构成比例中分析项目研究的特点,成本控制也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控制成本费用,现有的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系统同科学合理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就可能给项目拓展带来不利的因素,弱化了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实施,强化了个别类型的成本控制,未能从财务角度给予项目足够的决策支持。

1.2资产的开发共享缺乏实质性的管理办法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的优劣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而目前,项目预算中资产的预算都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研究方向趋同的项目,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各二级单位自行管理,缺乏相互的信息共享,调拨、调配机制不强,这是造成资产管理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3预算的约束力不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过程,而是一个全成本、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不断推进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将科研项目的整体目标按照项目要求有规划地进行分解,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对项目经费的高效实时分析,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科研项目的运作目标,实现预算的约束作用。可是,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的相关检查、审计中可见,项目的控制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缺乏有效地约束和管控。一种现象是: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对付不可预见因素,就可能将经费预算打得富余一些,项目结束时造成了部分经费的结余。更有甚者凭借手中项目经费的支配权,将大量不符合财务要求的发票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加上财务科目和经费科目的差异,致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无从下手,财务监管失控影响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种现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项目验收时,有的科目超支了,有的科目未有支出。固然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变数,但相应的配套调整机制在形式上还是完善的,仅仅是没有人进行实时关注、分析和调整。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机制,依托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系统,达到源头控制,实时监督、执行有力。因此,很难保证项目按预算执行,预算的可控性较弱,对项目的验收与审计带来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成果及验收情况,同时降低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经费预算的预警机制则有助于科研项目控制经费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1.4缺乏对预算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

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往来款项、在途资金很少被项目管理人员关注,但在项目验收、审计中在途资金往往是影响项目验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一:大额的在途资金会影响项目成本的构成,支出统计的不完整;原因二:周期长的在途款项,会影响项目研究周期,使项目验收时间滞后。所以,在途资金的有效管理,往来款项的风险控制,不仅仅有利于降低坏账出现几率,也有利于项目预算执行力的增加。然而多数科研院所缺乏这方面的风险管理,往来交易中出现的款项未能及时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项目的172正常运行,对在途资金的风险管理的缺失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基于执行,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兼顾项目、承担单位双方需求

科研活动虽然属于创新,课题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但是在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会有一些近似研究路线的项目,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借鉴,让经费预算编制尽可能接近实际,同时还要兼顾承担单位的管理需要、管理核算要求。①首先把项目经费中属于承担单位管理、核算的部分(如:人员经费、科研院所运行费、管理费)进行单独列示,并考虑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要求(如:国家项目不能列示人员经费、企业重大专项管理费不能超过5%、国家间接经费的比例要求等等)统筹核算,以近3a支出比例为基准,参照编制。②其次,关注重点科目的预算,主要是设备购置、大宗材料的采购、实验分析费等主要成本,考虑项目研究的业务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列示明细,逐项编制。③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进度与指标管理,保证项目预算中各科目预算的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④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除了课题组、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外,也会涉及人事、后勤、物资供应等多个部门。因此,在经费编制预算时,相关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所需数据,经费预算上报前也要将初定预算方案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后,有利于编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⑤在整个预算实施过程中,财务人员不仅是提供数据、进行业务核算的操作员,更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反馈的管理者。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实时跟踪,以完善的配套政策环境为保障,做到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把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业务的每个细节,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落实,合理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稳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将项目管理平台、项目预算控制、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融合使用,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地可控运行。

2.2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财务管理与监督应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从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变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为科研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合理使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经费的管理,建立起适合的科研资金管理新机制。加大项目预算的数据的分析,对于类似的科研项目预算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为今后相似的科研项目的预算提供支持。建立一套对项目研究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考核体系,制定符合特定科研院所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方法,并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做成动态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对每个项目开展预算、中期、结题评估工作,使评估结果与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挂钩。预算评估结果作为指导经费使用的指导材料;中期评估结果引导项目组在余下的时间充分使用经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逐步改正;结题评估结果作为指导后续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院所、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程度,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增强项目预算中固定资产的开放共享性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的标志。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资产管理系统,对实时掌握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管理责任和使用现状、在用价值,对技术含量高、价值较高的资产进行单个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则是项目预算编制的一个重心,具体表现如下:①会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履行固定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从购置论证到预算审批;从资产转移到报废处置,对投入使用的资产按要求进行全周期监管、全动态管理,完善过程控制。②会计人员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规范资产的调剂、调配,从源头提升资产质量,防范风险,对于闲置的资产进行最合理、最有效地调配,刷新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潜在价值,提高资产的合理利用率,从根本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和科学。③项目预算中资产共享性编制,从年度预算到项目预算整体考虑,能开放使用的尽量开放,能共享应用的尽量共享,预算的统筹编制,就能大幅度减少资产重复购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些都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重点在于控制,而非核算,不是单纯的记录购置、报废资产,而是重在管理,重在如何及时有效地掌控资产信息,迅速反馈;重在如何运用有限的资产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发展。

2.4建立项目经费预算预警及变更机制

针对不同的项目经费预算制定每一期间的预警标准,经费支出达到预警标准需对相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发出信息,并对预警后的项目经费支出严格管控。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能使频繁的预算变更机制变得有法可依,能起到有效控制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作用。但是必须严格划分项目预算变更的范围,进行项目预算的变更的权限控制,同时预算项目变更的申请、上报、审批、下达等流程应与预算编制的流程相同,在变更预算时,应当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各单位的主管部门可根据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以及执行预算差异较大的事项和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等情况,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议并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预算委员会应当对经过审议后的预算执行单位提交的预算变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单位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单位最高决策机构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在预算的变更批准之前,应当按原预算行事。预算的日常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和各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只有对变更原则、变更范围、变更权限、变更程序以及日常控制等进行了严格规范,才能建立有效的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这样,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变更有序进行;变更才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从而促使各执行单位认真负责地执行预算。(本文来自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简介详见。)

2.5抓好项目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工作

第2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地愈来愈紧密,高校的发展目标不同对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管理和考核也就不同。如果一所高校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那么它就会更为重视纵向项目的研究,因为纵向项目基本上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或者探索性质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看,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预算管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于纵向项目。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刚刚起步,还存在随意性、非科学性等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来提高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是高校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面临的一个日益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本文研究高等院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问题,旨在通过从预算的编制、审核,到监控、调整直至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出确实可行的方法,以提高目前高校科研预算管理水平。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科研项目预算应该依据批复的项目概算进行编制,同时结合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坚持三项原则:

其一,目标相关性原则。项目预算应以项目任务目标为依据,项目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符合项目任务的规律和特点,项目内各任务或各方向之间经费分配合理,符合各项任务的性质、工作量等特点,有利于项目内部资源共享与任务协调,有利于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

其二,政策相符性原则。项目预算应符合国家财务政策和各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项目任务符合计划定位和计划专项经费支持方向,项目各项支出符合有关财经政策。

其三,经济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状况以及我国的国情,项目预算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在考虑创新风险和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科研项目预算具体编报

首先,科研项目在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必须与项目依托单位一起按科研项目管理要求,共同编制项目全额预算,即把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来源、费用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和起点,同时是项目预算管理全成本控制的依据。

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上,尤其是纵向项目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所需编制的预算内容各具特色。编报预算说明书是课题经费预算申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报中应首先注意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等要求详细编写。例如863计划、973计划项目一般包含十一项预算项目,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转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包含四项预算项目,包括研究经费(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管理费等。这意味着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事项在不同的项目预算表中所列示的栏目不同,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详尽了解项目预算表中每一栏目细项所囊括的具体内容,必要时可由财务人员参与指导,以便日后在项目研究进程发生的一系列事项能得以顺利归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适时性。

其次,预算说明书中各科目测算依据应详尽准确,预算理由应充分合理,要有相应测算数据的支撑。例如863、973项目的劳务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5%,管理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劳务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10%等。再比如某项目的预算中申报人员经费50万元,而高校是有事业拨款的单位,项目组人员工资由单位统一发放,不能在预算中编制人员工资性支出,该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三、实行项目额度控制管理

在财务管理系统中,通过账务管理系统与辅助账管理系统的联系,对国家级重大项目以及结题时需办理项目审计的项目,在办理完项目立项后,将每个课题项目作为独立核算元,根据提供的该项目预算书在辅助账管理系统的额度设置中按每个核算元分门别类的建立项目额度,在日常核算中实施项目预算监控。

项目额度建立一般可采有两种情况:一是按项目预算书及项目总额为基数建立额度,二是按每次实际到款为基数累计建立额度。第一种情况从一开始在总额上控制,第二种情况是根据项目进程设立额度。后一种情况从理论上讲,显得比较科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产生统得过死、不够灵活等局限性,而且管理上比较繁琐,笔者认为不易采纳。相比之下,第一种情况不仅便于操作,更重要的是在预算管理上兼顾了控制性和灵活性,宽严结合,很好地起到了预算监控的作用,一般实际工作也是运用这种方法。

具体实施项目额度控制的财务流程图见图1:

建立项目额度控制,可以非常直接地掌控课题经费的日常开支,为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预算管理上提供最为有力的帮助,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项目预算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课题负责人合规性教育

在高校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尤其是纵向项目科学研究的,基本上是专家、学者、教授。高校科研课题经费实行的是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课题负责人启到核心的作用,同时,也为课题负责人滥用权力埋下隐患。提高课题负责人的法律、法规意识,增强学术道德,是搞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不定期地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讲座,介绍经验、教训,多例举一些反面的实际案例,提高认识。课题负责人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工作,在法律、法规意识上相对比较薄弱。目前,在课题经费管理规定中,有类似表述:课题负责人必须遵守拨款单位和管理单位的相关规定,不得超支,不得将经费挪作他用。有些课题负责人擅自将经费转到某处,从事着与课题项目研究不相关的业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某些违纪违法行为的,按有关规定,可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不通过财务验收、终止项目、追回已拨经费、限期内取消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触犯财经纪律的,移交监察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些课题负责人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随意性,存在自行增减预算、更改预算内容的现象。根据各计划的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预算。若确需调整的,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报批后方可。

另外,一些课题负责人认为课题经费是自己争取的,经费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个人或课题项目组所有,甚至有些变相地认为是个人的银行存折,学校无须干涉,从而造成了科研管理的一个误区。这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形成很大的障碍。正是由于学校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项目进行控制、把关,才使得课题顺利结题、通过验收,才能保证未来课题研究项目的正常申报。

五、建立健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跟踪、正确考核评价课题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建立健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是非常需要的。在阶段上,可包括期间和期终考核。期间考核可有年度考核和期中考核,主要是在课题的执行过程中,实施跟踪、监控,尽早发现问题、预防预算偏离。期终考核是在课题预算期终了,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据以了解课题整个预算期的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组织上,应有科研管理部门、审计监察、财务和预算执行单位共同参与。为了加强项目预算控制,高校需将预算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地相结合,并使之成为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目前高校都有审计部门)的审查作用,在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督促预算执行单位加以改进,降低预算偏差,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在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上,尽量选择具有可控性和可量化的指标,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以可控范围为基本,选择可量化的因素,避免人为主观的影响。同时兼顾财务性与非财务性指标,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除了注重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财务性指标,也应重视非财务性指标,如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可转化性、适时性等。

六、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有待规范的问题

如何将日常的业务合理的归并到项目额度中?通过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建立了项目额度控制,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支出科目分类与项目预算表中支出明细是不吻合的,存在脱节的现象。如何将二者之间合理地衔接起来,是实施会计监控的根本所在。否则,会计监控过于死板会影响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标准或规范,各高校之间有着不同的做法,也都有各自的理解,尚不能统一。

项目办理决算时,如何将发生的一些列具体业务合理、合情的归类到项目决算表相应的栏目中?总之,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仍处在摸索阶段,需要课题负责人以及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努力探究,既需要坚持原则,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有关的管理的法律法规上,多限于粗放型,无法细化到日常管理活动中。也正是由于这些粗放型的法律法规,不仅造成科研管理过于宽泛,同时也给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期待科研经费拨款单位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制定出一系列管理科学、制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从宏观上对项目预算管理起到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也可作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申金波、曲伟:《对高校科研管理中横向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9年第3期。

[2]林婷婷:《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4

Thinking on Budge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WANG Gui-chun1a,CHEN Wei1b,GAO Yu-qing2

(1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Information; 1b.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2. Xiangyang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enforc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strengthening program budget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and some ope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budget management;budget planning;budget enforc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编制,以及对预算进行审核,审核后的预算调整,预算制定完成后的执行、分析和评价等[1]。实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资源,降低项目风险,为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创造条件。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可分为3个环节,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项目经费管理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规范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国家对项目预算管理愈来愈规范,随意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准确会对以后的科研活动经费开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项目审计时也会存在预算不准确、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等财务风险。编制好项目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建立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确保科研活动的各项经费开支需求,而且对科研活动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财政体制改革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这对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科研兼具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三种管理类型的特点,其项目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如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结构不符、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全面监控等问题。

1.1 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机构财政结余资金有增无减,造成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沉淀,不能及时发挥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作物研究所为例,2010年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为75%,未达到湖北财政平均预算执行进度。财政项目预算资金执行进度低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财政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预算进度执行。2011年全所科研专项收入为2 427万元,年初部门预算项目财政资金仅为421万元,财政通过预算追加形式下达的资金高达562万元,占全年项目财政拨款金额的57%。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农业部资源观测站经费等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专项投入,年初未列入项目承担单位部门预算,而是以预算变动或者追加预算的形式下达,财政指标先通过国库支付网拨付到湖北省财政厅,再由财政厅拨付到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指标挂网时间一般为第三季度的7-8月,使得年末专项资金大量结余,预算执行效率大打折扣。主观因素:有些单位的项目具体执行人在观念上轻视了项目执行、项目效率的重要性,并在规范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2]。有些单位各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片面地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不严,随意增加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这在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中比较普遍,从而导致项目无法按预算执行,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或闲置。

1.2 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不相符

编制的预算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本,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所需的资金并没有做出合理的预估,导致项目在任务完成后,资金有大量结余,或项目后期阶段的资金短缺,违规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通常情况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例如设备费、材料费、燃油动力费等科目是清晰可的;但与此同时,为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间接费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了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了水电、公用耕地等资源,以及对流动工作人员的补助支出等科目,很多项目负责人都没有纳入预算支出。所以,当实际费用发生时,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其他项目开支,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本项目的其他科目开支,还有的项目负责人开支根本不受预算约束,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负责人反映,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科研经费预算中使用的科目与科研支出采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科研项目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无法完全地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

1.3 预算执行缺乏全面监控

目前,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一般都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渠道。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及湖北省级行业机构向科研团队提供的资金以及一些相关的设备,还有自己所在科研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农业科研单位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之间进行科研合作、科研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国家主管部门、湖北省级主管部门根据资助的类别,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通过项目验收和项目审计这一关。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相对而言则比较粗放,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支出的合理性难以界定,这就造成了纵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之间的相互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导致项目的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的进程,更加无法获取科研资金的收入跟支出的方向[3]。

2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制度原因

2.1.1 管理制度“滞后”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执行的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都是几年前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相关制度协调性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妥善解决,科研工作易被延误。由于各种农作物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且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农业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其他领域相比偏高。所以,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方面,要重新考虑对实验场所、方法、规模等的控制,需要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最有利于研究的方案,尤其在资金预算的方面要考虑到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改进。但项目预算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申报调整的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省级财政部门经过讨论研究才能批复,这期间所需要的时间之长、流程之复杂,远远超出农业科研所能承受的范围。

2.1.2 科研管理职能划分缺乏沟通交流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只要被确定或者资金已经到位之后,就不能随意地改变使用的方向。但就目前的很多项目来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科技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经费做合理的规划,甚至有些闭门造车,不与财务部门沟通,随意支配经费,最终导致出现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的科研部门就要与财务部门协调好,将自己的预算和详细的收支所需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统筹。这样可以避免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之后产生矛盾,影响最终的汇总。

2.1.3 经费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之间脱节 计划的支出不合理,项目的款项没有明确到位,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或没有详细的调查预测等导致预算的构成相当的混乱。

一般来说,项目审批部门对于科研机构申请的项目是否有配套资金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申请资格的队伍是否可以获得支持,跟它本身有无配套资金联系不大,经常会出现各种资金混在一起使用的状况,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给科研院所或团队留下污点,失去专家的信任,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2.2 人为因素

2.2.1 科研人员因素 从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执行,再到项目的验收,科研人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这部分的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如果仅仅由他们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将科研跟财务联系在一起。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对经费的划分不合理,或者不愿意在Y金匮乏的状况下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与帮助,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经费不足、账目混乱的情况,极大地影响科研项目的执行[4]。

在进行预算统计时,需要说明各种费用的用途以及测算理由。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几乎不能在计划的文字阐释方面给出详细的报告,并且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很多的科研人员觉得模糊的依据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这种侥幸心理是有极大危害的,在评定一个项目的时候,专家对预算的统计往往非常重视,不重视预算编制的后果会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产出和效益的评定,同时也可能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2.2.2 财务人员因素 目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内容和要求不断细化,对项目预算编制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科研人员编制高质量的项目预算越来越难,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将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申报的项目之中,这会对之后的项目执行有较大的帮助。但现在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现象,在限制了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科研项目的执行、发展。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2011-2013年,每年执行的专项在10项以上,加上其他的项目经费,每年的项目经费达2 000多万元,科研团队近十个,而财务人员只有3人,要统管全所事业费及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管理,因此财务人员较少地参与每个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实质性工作。他们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掌握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相反地,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怎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科研项目,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关注点不完全一致,所以前期的编制过程需要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3 提高湖北省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执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大多数形成于20世纪初期,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是符合当时管理需求的。而近几年来,科学研究事业突飞猛进,科研经费数量也已大幅上升,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仍然执行多年之前的标准,已经严重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支出项目时,科研预算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预算执行也应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高水平,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不断完善。

另外,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管等方面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①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注项目的预期支出,实行全口径预算,应将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能全面反映所属单位预算内外收支状况[5],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②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强调预算编制的审议和批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汇集科研、财务、科技管理人员,分析往年类似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按照国家政策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共同完成项目预算编制;③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尽量将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类,将支出限制在一定条件之下,将监督和管理控制在具体条例之上;④针对某些特殊情形,如自然灾害、疫情等,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可由科研人员申请资金垫付,以确保项目研究能正常进行。与其他行业科研活动有所不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季节性强、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就目前农业科研项目出现的进度与资金严重脱节的难题,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由于目前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流程较长,最好尽早申请科研项目的资金申报材料,以防止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而影响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根据科研经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多变性和规律性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经验提前预测和规划,为项目预算和支出留出充分的变通空间,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6]。

3.2 注重项目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安排项目的具体事项。①根据项目需要熟悉掌握职能分布,提高人的工作能力,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掌握项目的进程,安排具体事宜,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确保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了解项目的实施状况,明白自己的工作要求和预期效果,从宏观上认清项目的实质。预算资金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项目资金的流动和应用上,可分为资金核查和专款专用两种,制定明晰的规章制度对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挤占进行区分,避免互相干预。②在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多重审计模式下,重视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项目开支不能超过项目的前期预算,需要遵循前期的预算内容,不能够超出或者产生预算列表中不存在的项目。③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根据具体安排,向有关人员询问,保证农业科研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财务状况透明、公开。④完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记录的账目支出对今后的项目审核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表现出农业科研项目进展的大致过程和总体的质量水平。因而,需要在项目开展之前重点关注基础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数据,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真实、全面,并主动向审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

要求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追踪问效,将各类目标细化,在年中进行项目跟进,项目结束后对实现的成果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评价工作。项目执行的好坏与项目预算的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如果组织管理得当,预算执行就能事半功倍,若组织管理混乱,预算执行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7]。做好项目预算的实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划分部门工作职责,设立专项项目小组。业务部门的职责是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状况,在项目实施之前提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辅助编制项目预算;安排项目实施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主持项目验收等。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和资金监管,搭建和管理项目库,提出项目申报建议;根据相关资金管理准则办理项目资金申请和核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等。预算项目执行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分别实施管理。

3.3 提高项目预算的资金管理水平

①掌握科研项目预算的使用状况。全面规划资金使用状况,制定具体的资金流动和支出的计划,切实贯彻下去并严格执行,保证资金的使用价值,动态管理资金流动,涉及部分执行度不够、进度缓慢的农业科研项目,分析影响因素,适时调整。②运用专门的软件管理预算经费。对每个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从项目申报到立项、项目执行,再到项目结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软件随时查看经费使用状况,了解经费去向,有利于项目各个阶段的目标实现[8]。③改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结余资金,应考虑如何提高结余资金的利用率,细化结余资金的使用条款,控制结余资金的使用领域、投入方向、基本条件以及具体程序,实现结余资金的有效性、真实性和规范性[9]。制定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的激励模式,在不影响调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下,通过将结余资金部分奖励给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和工作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项目快速有效地完成[10]。同时,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浪费资金的状况。当预算资金与实际支出存在矛盾时,应该将结余资金全部投入课题组,鼓励科研人员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的同时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化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3.4 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农业科研人员需树立全局观念,要认识到预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科研人员应具有科学规划的意识和财务管理观念,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便于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科研人员应主动向财务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实施计划,征求他们的对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资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按照具体规章执行资金报销流程。报销不仅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还需要项目依托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规范报销手续,加强内部控制。项目负责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项目实施时需要把握自由性和限制性的关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项目实施的自主性,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和记录。

财务人员除了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也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中,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人员应共同参加项目预算编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既符合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又符合研究工作实际。

3.5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为了评估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绩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预算目标实现效果的评价,也是科研单位获得下一年度预算的主要参考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预算的编制时期与未来活动的预计开支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算的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实际与计划工作之间的差距,宏观掌控项目的进展,这样才能使得效率提升并达到理想效果,从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和预算使用状况;项目验收过程一般为对预算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可将结论作为下一轮决策的基础[11]。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将预算绩效评价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力度,更利于项目完成目标。突出政支出效率,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强调过程管理、辅之以绩效考评的方式,转变为以绩效目标考核和验收为重点,辅之以过程管理的模式,将更为科学和人性化。②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预算管理,对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与财务人员合作,能在编制预算时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把资金使用和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联系起来;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让财务人员能清楚地掌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③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例如对各类支出不再对照预算的固化管理,应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和科研项目周期,在可控范围内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调控。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09(2):24-25.

[2] 张海鹏,康 建.加快农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2(3):6-7.

[3] 杨娅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 江凤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4):36-37.

[5] 段 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76-77.

[6] 王巧燕.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J].商业会计,2010(11):65.

[7] 罗 红.加强科学研究单位课题经费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外资,2011(14):65-66.

[8] 孙宇韬.浅议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1(12):22-23.

[9] 蒋 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1(4):18-19.

第4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经费 预算管理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科研经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使得科研项目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并且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之中,获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科研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中屡遭困境。如何更好地对的科研积极性进调动,更加有效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预算编制意识淡薄

首先,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编制预算的目标就是申报项目,只要把项目争取下来就可以了,没有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测算、精心编制。其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自己单打独斗,凭经验估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及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及验收评价。

(二)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导致专家评审时对编制虚高的预算进行削减,对编制偏低的预算未能给予调增,从而影响了项目经费的申请、执行及结题验收。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一般不宜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又如差旅费、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根据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

(三)测算依据过于笼统

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说明不够重视,测算依据过于笼统、模糊,不够细化和明确,致使专家无法确认项目的经费需求,也无法鉴别经费需求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了预算评审结果的沟通反馈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次补充说明的机会,但意见的反馈是否详实,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否充分,都将会影响到预算补充说明质量,同样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

(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不力

首先,平时不能全面、及时、 准确地反映和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验收时,调账频繁,没有真正起到预算前期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作用。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没有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且有部分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虚列支出以及编造虚假合同违规转移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大大改变了科研立项的初衷。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提升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链,将预算管理科学化渗透落实到预算管理单元中去,促进预算管理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其次,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权;推进预算管理的协同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具体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和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增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认识

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箅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应树立“用好经费,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其次,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开展财经法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让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科研经费。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熟悉预算编制方法,把握支出科目内涵。认真领会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仔细阅读预算编制说明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问答,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和方法,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其次,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早筹划、早安排,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允的范围内据实编制;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等要求,预算的上报时间要求比较紧,必须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先期介入,分工协作,与课题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在审核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匆忙,致使预算未能很好的修改与完善。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承担单位的经费监管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对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财务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的关键在财务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箅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 预算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07-02

近年来,为全面推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预算编制,推行预算评估,规范预算执行,开展绩效评价,提高了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有效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分别从增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提出建议。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首先,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编制预算的目标就是申报项目,只要把项目争取下来就可以了,没有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测算、精心编制。其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自己单打独斗,凭经验估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及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及验收评价。

2.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导致专家评审时对编制虚高的预算进行削减,对编制偏低的预算未能给予调增,从而影响了项目(课题)经费的申请、执行及结题验收。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一般不宜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又如差旅费、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根据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

3.测算依据过于笼统。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说明不够重视,,测算依据过于笼统、模糊,不够细化和明确,致使专家无法确认项目的经费需求,也无法鉴别经费需求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了预算评审结果的沟通反馈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次补充说明的机会,但意见的反馈是否详实,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否充分,都将会影响到预算补充说明质量,同样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

(二)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监管

1.法人责任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赋予项目(课题)组科研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有些单位责任意识淡化,单位领导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能有效地履行法人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疏于管理、监管不力。

2.部门协同管理的责任缺失。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课题)组之间未形成有机业务链,预算管理流程中部门的责任缺失,导致科研项目经费过程监管不到位。

3.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不力。首先,平时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验收时,调账频繁,没有真正起到预算前期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作用。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没有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且有部分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虚列支出以及编造虚假合同违规转移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大大改变了科研立项的初衷。

(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科研人员大多缺乏财务知识,虽然经费主管部门一般都要求课题申报单位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但实际操作时,由于上报预算要求的时间较紧,财务人员参与度不够,即使在预算上报财务审核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由于时间的关系,预算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论证及修改。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以及对科研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两者沟通不足,未能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使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将大打折扣。

(2)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由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且不同领域、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给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带来困难。因此,以定额标准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尚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2.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监管的原因。

(1)执行预算的意识淡薄。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把科研项目经费拿回来,对后续的预算执行考虑较少,再加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致使在实际执行中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相差较大。一些科研人员的思想理念中,片面强调科研自,对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抵触,习惯拿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为借口,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甚至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

(2)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首先,项目预算控制与财务核算系统脱节,未能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其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未能形成合力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从而使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认识

1.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应树立“用好经费,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

2.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开展财经法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让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科研经费。

(二)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1.强化法人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提升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链,将预算管理科学化渗透落实到预算管理单元中去,促进预算管理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2.明确职责与强化协同。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权;推进预算管理的协同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具体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和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1.熟悉预算编制方法,把握支出科目内涵。认真领会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仔细阅读预算编制说明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和方法,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

2.预算编制坚持“三性”原则。课题预算应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出预算需求,认真贯彻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财务部门应对国家相关财务制度、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等进行把握;科研管理部门应会同课题负责人,结合课题目标的任务对所列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把握。

3.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早筹划、早安排,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允的范围内据实编制;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等要求,各科目测算依据应尽可能地准确可靠,预算理由应充分合理,特别对设备、主要原材料的购置等需提供详尽的论证材料,来提高实际经费支出与经费预算的吻合程度;预算的上报时间要求比较紧,必须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先期介入,分工协作,与课题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在审核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匆忙,致使预算未能很好的修改与完善。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1.建立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承担单位的经费监管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对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财务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的关键在财务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2.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以财务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对经费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等做细致的规定,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

(五)建立科研服务及信息化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项目(课题)预算管理和控制平台,在方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和便捷地了解财务信息的同时,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建立定期的经费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逐步摸索科研活动相应的成本补偿机制,为今后编制项目(课题)经费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创造条件。

(六)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科研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实现需消耗的资源、资金,同时确定绩效目标。这种新的预算理念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先明确追求的“结果”,根据“结果”来编制预算,投入资金。该预算方法赋予了单位更大的预算执行权,让最熟悉情况的管理者自己决定资源的配置,给科研人员有充分的自和适当的弹性空间,也避免过多的检查,牵扯科研人员更多的精力。

2.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探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构建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及管理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看其任务书的绩效目标是否完成,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是否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如何等,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引导和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3.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预算安排挂钩,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好的项目需要继续安排的要优先安排预算资金,绩效差的要削减预算甚至取消同类项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实效,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2] 李清明.科研课题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1(4)

[3] 崔嵬.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1(1)

[4] 陆学文.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之管见.财经界,2010(1)

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预算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1)。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5)非财务信息接入功能,设置独立模块用于搜集项目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2] 黄艳,廖元柱,蒋丽红,黄千红.项目绩效预算与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20)

第7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执行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投入,科研经费已成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物质保证。所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主要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来源。其中,纵向是指由国家、各省、各市政府机构按一定的管理程序给科研事业单位下拨的项目专项资金。横向是指科研事业单位与企业、民间组织、境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行业技术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或是科技咨询、科技攻关等,由对方支付用于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但目前从这两方面取得的专项资金并没有被很好的运用,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预算执行意识薄弱

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不是一回事。在他们的思想中,编制预算是为了争取经费,因为一旦不能按上级的要求编制预算就拿不到经费,所以科研工作者们都要认真的对待预算编制工作,但是一旦预算批复了,经费下拨,对后续的跟进工作就会缺乏重视,他们认为,经费的支出是由项目组自己决定,项目组组长具有决定权,不需要由别人批准。因此就出现了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超预算执行和无预算执行等一系列问题。

2.预算执行与科研进度不相匹配

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的滞后是最突出的表现。如:科研事业单位将一个科研项目立项,但项目专项资金经费还没到,这就使立项和经费到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项目研究快但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偏慢,会出现从其他科研项目先借用前期专项资金和在科研项目结束时突击报账以及调账情况的发生。

3.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偏差较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的一些科目支出严重超出预算,比如:设备购置、劳务费等。这里以设备购置费用为例,由于多数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审批实行的是每一项目组负责制,即项目中的各项开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计划。项目负责人在编制设备购置预算时通常会考虑本单位已经购置或即将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本单位没有及时采购到项目研究所需要设备的情况,为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项目组会采购项目研究所需要但无预算编制的设备,导致设备购买超出预算范围。另一方面,由于购置设备是项目组单独完成,各个项目组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别的项目组如果需要同样的设备可能还要重新购置一台,导致固定资产的配置和使用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更增加了执行预算的费用,使预算编制的数额与执行后的实际数额不符。二是一些科研专项项目资金的使用超出了范围。例如,国家预算中给的劳务费,是指给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临时聘用的人员,可在实际的执行中它们被作为津贴发放给有工资性收入的成员手里,超出了使用范围。

4.科研经费支出内容随意变更且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科研项目的探索性,项目负责人事前对项目经费和工作量难以做出精确的估算。除此之外,由于前期调研和论证的不够深入,加上在编制项目预算书时对经费预算重要性和严谨性认识的不够充分,也导致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购买设备方面,在实际预算执行时,可能发现比前期调研有更先进更好的、或是更适合科研项目的设备,这时为了保证科研项目高效、快速的完成,项目负责人往往会超出自己的预算选择更先进的设备,这样就出现了不按前期预算购买设备,变更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或是国产变进口、进口变国产等随意变更支出的情况。在监督上,有些项目在立项后,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关注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进度,而财务部门则只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在采购原材料和仪器设备时,缺少管理部门对采购设备与批复预算一致性的监管,进而导致预算随意变更。再则,有些单位采购过程管理缺位,项目负责人在购买设备时仅考虑项目研究的需要而忽视批复的预算,这样也会导致出现采购设备与预算批复不一致、随意变更的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监管。

二、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原因的分析,科研事业单位在对项目专项资金预算在保证可操作的基础上,有如下具体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等的宣传

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及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来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预算认识。比如专题讲座、座谈会、板报等方式来加强国家对科研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通过这些讲座,一可以转变科研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的正确认识,专项资金不是单位的钱,是国家为了扶持科研拨给科研事业单位的专款专用资金,所以这一部分钱,必须纳入财务,进行独立核算。二可以使科研项目负责人对财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严格执行。

2.对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项目专项资金预算是对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以及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越全面、详细,执行起来才能越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它应该根据项目的合理需要,并符合“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原则,对各种科目的主要支出及用途做到内容具体、明细清晰,对购买设备的主要用途、需要的型号、款式、对项目研究的相关性和测量的方法上及测算的数据上要有详细的分析,这就更加严格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相应的论证,这样才能使项目预算的编制更合理、科学、有说服力,执行起来更具有操作性。

3.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做好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科研事业单位的各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沟通,保证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与核算方面的规范与协调。对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进度及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项目结题和对验收的监督检查,管理部门应承担主要责任,并提醒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科研合同,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经费的使用,此外还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需要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负责,对项目负责人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给予相应指导,对项目负责人按照专项资金的批复执行预算进行监督,让项目负责人定期通报预算的执行情况,促进专项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应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科研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对专项资金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最后项目结题验收时的财务审计工作要在财务部门的配合下完成,避免项目专项资金决算报表的随意填报,保证项目的顺利结题。

4.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

科研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除了承担对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科研事业单位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的方式对项目负责人的科研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在采购招标上赋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就可以使项目负责人对于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要求较高的材料和设备,在招标时不会仅仅选择低价中标,而是根据项目研发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保证项目研发的进展进度和研发质量。同时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对于预算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结束语

科研工作是科研事业单位体现综合实力的首要标志,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健康有序的发展。各科研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好经费,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具体工作中,只有加大相关政策、财务知识认知度,规范财务制度,提高并转变项目负责人的思想理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管和通力合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蔡霞.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2]康忠芳.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资金;预算

一、引言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科研管理往往对项目立项、上报经费的拨款、结题审计、研究等几个大的环节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关注不够。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相比,企业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收支核算的好坏和结题的财务审计报告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项目立项的预算科目缺乏合理的预算。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经费的支出范围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咨询费、会议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费用等十二个科目。首先,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为了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其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预算经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不一致,实际经费超支。再次,有的企业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考评只认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致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企业匹配的自筹资金投入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使得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项目(课题)首先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科技企业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不容易被监督控制,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联系,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经费或其他研发支出,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交通用车、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科研津贴、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的科目有关,科研、财务等部门缺乏协作审核,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他们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而且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

4.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多报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缺乏可比性和参考性,影响了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不能按阶段及时用出去,形成结余。单位为了不使结余资金上缴,申请项目延期结题,集中采购支出经费,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使课题的预算收入和研发支出不匹配,同时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5.科研资产管理混乱、材料领用大进大出、设备利用率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科研用较多。其次,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科研项目购置了固定资产,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闲置长久不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再次,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6.科研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目前,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企业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有科研收入、有企业与事业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单位投资等等,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纵向财政资金(无偿性)和企业自筹专项按规定纳入科研管理经费的管理范畴,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

7.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实行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和核算,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科技企业日益紧张的经营费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科研经费或结题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4)制定科技企业科研结算管理办法,强化结题经费管理。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科技企业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行政部门参与的管理监督信息系统。(6)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其次,绩效考评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会计.2007(5)

[2]姬长全,张文颖,翟祥.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8(9)

第9篇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1-02

摘要:2016年6月1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这些措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下放,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更大自。科技创新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留有空白,因此,建立既可以M足科研人员对自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公众对财政资金更严格监管的需求的管理体系非常必要,文章旨在探讨能够融合两种需求的路径――即科研项目预算、财务和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财务科研 项目决算

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科学人员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要求更大自,二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财政资金要求更严格监管,这两大矛盾严重桎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等的规定越来越严,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诟病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在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下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传统的财政资金预算、财务或决算的某一点的监管转变为对预算、财务和决算整个系统的监管进行探讨。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必要性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数据分三块,一是项目预算数据,二是项目财务数据,三是项目决算数据。

项目预算数据是科研人员根据初步试验设想估算出来的,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项目预算成了项目验收的硬约束,而科研人员对预算调整等政策又不重视,因此很多项目在验收时遇到各种问题,甚至面临验收通不过的风险。项目预算是估算数,但最后演变成为项目管理或验收是否通过的标准,有失偏颇,所以科研人员意见较大。

项目财务数据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原始的、最客观的数据。因为财务核算就将经济活动真实准确、完整地加以反映,不允许人为任意改变,这是财务人员的底线,也是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但目前财务数据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因此,如何将财务的客观性数据转化为项目科研活动的客观反映,值得深思。

项目决算数据是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反映,这个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征。但是目前的项目决算表一般是由项目组人员,或者由项目组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决算表编制时也是以通过项目财务验收审查为目标,因此,具有较大的人为操作性。

项目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决算数据这三块数据有密切的联系,也相互约束,但现实中这三块数据被分割管理:科研部门管理预算,甚至科研部门连预算也不管,只负责帮助项目组申请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财务数据;决算没有人管理,最后只有项目组自己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这部分数据。因此如何建立这三块数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并在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体现监管理念非常必要。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决算管理融为一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前设定、优化财务日常报销过程,实现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约束,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自动输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页图所示(内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步骤

1.对科研项目按照不同管理政策和方法分类。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规定日趋一致,但是不同项目还是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需要将科研项目分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地方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计划可以分成基础前沿、公益性、市场导向项目、重大项目等;地方项目可以根据地方项目的管理情况再进行细分,也可以统一管理;横向项目不同于其他两类项目,资金使用更自由,所以需要单独管理。

对科研项目分类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之前进行梳理分类非常必要。

2.建立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任务是建立项目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关系到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关系到项目决算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可对接性,减少多次加工数据的工作量,建议国家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沟通,颁发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对应关系的指导性意见。这既可以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助力,也可以更加丰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可以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推向更高层次,为以后财政科研资金的规划和配置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3.建立集预算约束、财务报销和决算报表生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以项目预算为起点,以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报销功能,最终自动生成项目决算报表。该系统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日常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人员在报销每一笔经费之前,系统先根据预算判断是否有预算、预算金额是否足够,这一步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财务报销,这时财务的管理功能开始体现,比如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票据是否合规、手续附件等是否齐全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过程痕迹化、智能化,实现了项目的全局控制,节省了人力,使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科研工作,财务人员更专注于财务管理工作,既提高了科研效率,又提高了管理效率,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一)解决了科研项目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问题

系统中科研项目决算数据是根据科研项目预算数据和财务数据自动生成的,这样数据的最终责任主体就是科研单位,而不是科研单位某个部门,减少了单位内部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减少了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人为操作性

系统中科研项目的决算数据受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约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这样就降低了每个项目结题时人为操作决算数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算数据的真实性。

(三)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科研人员在项目批复后只需关注科研实验活动和经费支出,不用再人工记录各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和支出数,也不用时不时到财务部门对账,项目从立项到项目预算、项目支出、直至项目结题所有的信息都在系统里完整呈现,而且这些基础信息可以加工成其需要的信息,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为科研人员申请新课题提供参考。

(四)减少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目前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因为审计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给科研单位出具决算数据,因此审计收费比较高。使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只需审计科研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对应公式,以及这些公式的合理性,并根据公式确定重点关注领域,科研项目决算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编制,这样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审计收费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五)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实就是大数据,它提供的是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查看利用,也可以再加工分析,还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对接。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更多有参考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引言

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应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对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使我国走在科研领域的前端。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工作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只有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才能保证科研项目按部就班地进行,进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水平。相关人员在提高科研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预算执行工作中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科研项目可以顺利进行。

一、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预算执行意识薄弱

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使得经费进行合理的运用,能有效地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但是现阶段的科研项目执行管理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限制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课题负责人及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相关人员不具备较强的科研预算执行意识,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课题负责人在账务处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符合账务制度的基础上,解决科研项目中的财务问题,因此忽视了预算执行工作,体现出人员预算执行意识不强的问题。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上报时出现资金与会计报表不符的情况,导致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偏差过大,进而降低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1]。

(二)科研预算制定与科研速度不相匹配

在科研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科研预算制定与科研速度不相匹配的情况,使得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提高。在预算执行管理的整个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工作慢于研究工作速度的情况,项目立项后研究人员应立即着手研究工作,而相关的经费不能及时下发。因此,在进行经费管理中,课题负责人员需要在其他项目上进行费用的解调,在项目将要完成时再进行经费的管理,不利于科研预算执行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在资金到账后,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快速地完成书面工作,使得课题负责人无法尽快得到经费,进而降低执行工作的质量[2]。

(三)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偏差较大

在科研项目进行前,相关人员会根据科研项目预估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编制,使其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提高经费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在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着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工作偏差较大的情况,降低了科研项目整体管理水平。超预算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在某一项目中,需要购进大量的设备、材料等等。在进行科研项目中会形成多个课题组,在某一课题组购进专业设备后,不会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与其他课题组进行设备共享,导致设备、材料等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以此增加了科研所使用的经费[3]。另外,在某些科目中,经费使用超出原有计划,出现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偏差较大的情况[4]。

(四)经费支出不符合规定

经费支出不符合规定也是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整个项目中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在燃料费用报销的过程中会出现支出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在实际报账工作中,相关人员常常以其他燃料的发票作为报销依据[5]。另外,材料费的报销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相关人员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费的内容,将不属于材料费科目中的内容列入材料费中,增加了科研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的困难,使得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6]。

(五)变相支付课题研究经费

在经费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常常以材料费使用、劳务人员费用支出等名目增加科研项目中的灰色支出,这些科目与实际费用支出不相符,相关人员会将这些资金用于可不报销的项目上,并且项目组还会预留一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降低其管理工作的水平[7]。另外,部分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随意增加项目支出,使得科研费用增加,变相地支付课题研究经费。这在对科研项目实施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降低了整个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8]。

(六)随意变更支出内容

研究工作与其他工作有着一定的不同,在项目研究进行前,课题负责人员及参与人员不能全面地对研究进度进行预算,使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时间及工作量无法确定,也无法把握劳务费及材料的支出情况。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明确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根据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材料及设备购买等[9]。在进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为提高研究工作的便利性,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市场设备的更新速度进行设备的购买,不按照预算编制过程中规定的设备型号进行采购工作,使得整个科研项目表现出随意变更支出内容的情况,进而降低预算执行工作质量,限制着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提高[10]。

(七)缺乏有效的监督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预算执行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问题,这一问题让经费的使用过于随意,因此无法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降低其发展速度。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及国家更加注重科研效果,在材料及现金设备的采购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未要求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而是科研项目中使用到哪些设备,负责人就直接进行购买,影响了监督工作,导致预算执行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工作,会进一步增加灰色支出,进而降低科研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11]。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人员的问题

在进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改善前,相关人员应确定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改善这些问题,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保证科学研究工作可以顺利地进行。项目负责人员及课题组人员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经费的性质,不能明确国家对经费使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科研经费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另外,这部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知识,逐渐出现报销科目混乱的现象,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管理人员不能加强对费用核实的情况。项目负责人与课题组人员并不能全面地认识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性,不具备相关意识,这也会对工作开展质量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12]。

(二)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监督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是造成现阶段预算执行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国家并未认识到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问题,因此,并未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相关工作。现阶段,往往是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后进行事后干预,而且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有限,无法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联合监督。另外,财务部门在相关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过分注重经费的使用决策,而非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审查。

三、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政策法规及相关财务制度和财务知识的普及

在明确现阶段影响预算执行工作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工作的管理,力求完善相关工作,使得针对性的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员应为参与人员普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与财务制度,加强其对财务知识的掌握,进而减少账目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为科研项目参与人员树立起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意识,保证其可以在相关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另外,要求相关人员对经费支出工作进行单独核算,避免出现资金借调的情况[13]。

(二)科学合理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编制工作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员进行预算执行工作的基础,相关人员应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保证在科研项目进行前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预算执行工作的依据具备良好的科学性,确保相关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全面性,保证其详细性,减少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工作中遭遇的阻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进行编制,保证其可以符合科研目标的需求,使其满足政策的要求,具备较强的经济性,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可以符合科研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14]。另外,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对各种设备、材料的购进进行编制,明确设备的用法及材料的用量,以此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在进行预算编制前,相关人员要积极进行调查工作,保证其价格的合理性,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内部监督

在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在该工作中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此强化内部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的科学性。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对项目申报、科研速度等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保证其按照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课题负责人要根据项目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经费进行应用,使得经费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财务部门在工作中应根据自身的职能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进而保证相关费用支出的合理性,以此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另外,各部门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交流,及时发现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并积极予以改正,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15]。

(四)强化服务意识

第11篇

(一)项目预算项目预算一般由项目(课题)负责人与单位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应根据单位的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配置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按照经费支出科目,在科学的预测、估算基础上编制。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难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强,难以象工程和产品一样比较准确地预测其进度、制定预算;二是国家财政在核拨的科研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中没有核定足够的人员经费,留有较大的缺口;三是国家核拨的人员经费预算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地区等之间的差别,也很难准确量化其差别,并判断这个差额的合理性;四是现行的工资制度及标准严重脱离人才市场行情,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五是科研单位的管理费核算的内容多,不确定因素大,很难准确控制;六是各单位具体情况不一样,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加上不确定突发事情等都会增加管理费用支出。

(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单位的选择,调整的是科研活动的组织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经济分配关系,对科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影响。探索适合科研单位需要的合适的成本核算单位,是建立研究机构成本核算模式的首要任务。以中科院所属的半导体所、空间中心、计算机所、理论物理所等不同类型研究单位成本核算单位需求情况看,不同类型的单位在成本核算对象的资金、人员规模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科学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开支分为三个部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费用构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本,而期间费用,不再参与成本计算,直接转入当期结余。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即使是直接成本,如原材料的领用,有的就难以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划分,直接工资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就难以确定。

(三)项目经费这一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政出多门,没有统一规定。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由多个部门安排,各部门分别对自己安排的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即使同一部门也会因科研项目的类型不同,制定出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来源渠道多元,核算要求不一,相互之间调账,人为选择制度就难以避免。

二是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内容不完善。如设备购置费,虽然各项规定均明确允许列支设备费,但是科研设备价值高、使用周期长,设备购置费应如何在不同项目中分摊等现行制度中没有明确。中科院某研究所有一个14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仪器设备费预算100万元,该课题尚未完成,设备购置支出已达752.30万元。再比如招待费、礼品费等能否在课题经费中列支?比例多大?有些法规虽然对支出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之间不一致,容易引起混乱。

三是一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脱离实际。如人员支出方面,一般制度规定只能列支5%~10%,最高的也只有15%,而中科院各单位基本事业费严重不足,控制人员经费支出比例的规定形同虚设。中科院某研究所2006年底在职人员273人,离退休人员280人,近3年财政安排的基本事业费分别只相当于当年离退休费用和基本人员支出的53.46%、51.26%、61.05%,在优先保证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的情况下,科研人员70%的工资和部分津补贴只能由课题组承担。据对2006年50个课题的支出情况统计,人员支出占项目支出比例普遍大大超过规定的5%~15%的比例,其中10个课题超过50%,最高的达到88.16%。

二、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完善对策

(一)编制和执行科研项目预算第一,在继续按照现行方式及标准核定项目预算的前提下,允许科研单位在人员经费和管理费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如实核算项目收支;第二,在控制科研单位人员费用总额的前提下,明确在科研项目成本项目中分摊的人员经费和管理费必须是扣除基本支出预算后的余额;第三,预算项目管理和合同制管理并行并逐步向合同制管理转变。依法签订合同,项目立项单位按预算标准项目预算,按合同拨付预算资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按照合同完成科研任务,立项单位的检查控制以是否达到科研目标和关键指标检查为主,项目经费由预算单位按照基本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安排使用,改变目前过分强调收支检查、忽视科研目标完成情况的状况。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规范预算编制行为;第四,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科研项目申请论证前,财务人员应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或思路,及完成课题费用支出科目,编制科学、合理的课题预算。

(二)探索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办法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需要明确划分必须由基本事业费开支,不得分摊进入成本项目的成本费用范围界限。二是按照相关性原则合理分摊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分摊一般按照相关性原则,首先确定间接费用的受益单位,再根据受益科研项目的经费收入、直接支出、房屋面积等进行分摊。例如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间接费用具体分摊方法有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为全所服务的间接费用,按照科研收入分摊法和二次分摊法进行分摊。如集成技术中心为全所科研提供测试、加工服务的大型科研平台,由于集成技术中心需要在超净环境下运行,其运行费用较高,每年在350万元以上。对中心的费用独立核算,并按照科研经费的收入分摊集成技术中心的费用。除了收入分摊法外,还有二次分摊法。如管理费用采用先按课题经费收入或支出的比例进行一次分摊,对超过计提标准的管理费进行第二次补贴,即将分摊的管理费用超出国家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部分,使用研究所事业经费进行补贴的做法。第二类是只有部分项目受益的费用按照受益对象核算。如水分析、环保处理费用等服务的对象是研究所的一部分课题,而不是全部课题,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对这部分间接费用进行管理与核算。第三类是既有整体受益也有部分项目受益的费用分摊。如房屋维修费用,采取两种核算方法,一种方法是研究所计提了房屋修购基金的,由修购基金支付,不再进行分摊。另一种方法,为简化核算程序,对费用按照预计的工作量进行划分,对属于房屋设施的维修费用并入房屋维修费用统一核算;对科研条件保障的维修保养费用并入空调运行按照超净用房的面积确定分摊的比例统一核算。

(三)建立与固定资产耗费相适应的折旧制度在固定资产标准方面,可采用一般设备500元,专用设备800元现行标准,或直接采用企业固定资产2000元/台件的标准;在折旧方法上,可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计提折旧;在折旧年限方面,可按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年限执行,或根据科研单位使用特点掌握的仪器设备使用寿命计提折旧。此外,对已经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比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样不计提折旧。折旧费用应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计人有关项目成本,无人使用的,由资产部门及时处置变现。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由原使用人和项目承担。

第1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预算管理

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

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I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S

参考文献:

[1]王琪.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5,(03).

[2]黄红花.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5,(04).

[3]张川,娄祝坤,王志成.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财务研究,2015,(02).

[4]张川,娄祝坤,王志成.科研经费管理效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8).

[5]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5,(04).

[6]邱从龙.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

第13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问题 对策

公立医院项目预算是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实行财政定项补助政策。公立医院财政项目预算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大型修购、医疗设备购置、网络设备购置、网络运行维护、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三公经费等项目支出。公立医院要搞好财政项目预算管理,必须合理地安排项目预算资金,科学地监管项目预算全程,规范项目预算流程,通过明确权责、量化标准等方法,以点带面,达到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一、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立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公立医院由于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靠自身的积累及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每年不足10%的财政拨款,使得公立医院做不必要“大检查”、开不必要的“大处方”,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宗旨。公立医院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而深化医改主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只有转换管理理念,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据医院现有的资源,分析医院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医院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有效战略规划、工作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把战略目标转化为具有数量特征和时间界限的指标,由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化为科学的运营式管理,精打细算,由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转化为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让制度化、规范化贯穿整个工作的业务流程中,通过规范、细化,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必要管理手段,也是医改不断深化的需要。

(二)精细化管理可以优化业务优化业务流程,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应体现在医院的各项业务经济活动,实行精细化管理,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推行。由于医院的一些传统工作习惯,导致工作人员形成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阻碍了医院的发展,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减低了工作效率。例如:项目预算在每年的部门预算上报工作中,设备办会在上报前通知各预算中心,各预算中心才抱佛脚,匆忙整理所需购置的设备资料,往往形成预算已经批复,设备办才组织前期调研,数据参数论证等工作,导致预算项目无法正常执行,使得浪费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地设计、优化工作流程,才能高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合理的节约人力物力。

(三)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医院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医院的一种管理理念。医院应在不增加患者负担、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本着节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开始,以量入为出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如:医院的水电费管理,由归口管理科室总务科统一管理,为各成本责任中心加装水表、电表,控制水电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无论是从医疗、医技科室到行政后勤科室,特别是公共区域,归口科室应细化管理方案,并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的现象,明确各区域管理责任人,细化考核目标,制定考核绩效奖惩机制,培养全员成本意识,让医院精细化管理站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基础上,贯穿于全成本管理中,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合理使用、利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可以推动医院发展,将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医院精细化管理涉及到医院运营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医疗技术管理还是到医疗安全管理,从临床业务科室管理到医疗辅助科室管理,从行政职能科室管理到后勤保障科室管理,从预算管理到资金管理,从成本管理到绩效管理,从人员观念到服务意识等,都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规范与推动。只有通过细化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到工作每个流程中去,将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将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权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置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发现问题,不断深化改进,从而推动医院的长期发展。

二、财政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进行

医院项目预算编制往往是预算上报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接到通知,各归口管理科室要在短期内要完成项目论证、采集参数、选择项目、内部审批、输入部门预算系统等一列工作,因此项目预算是一个粗旷式的预算编制,缺乏项目支出预算详细的说明书、测算依据、测算方法,缺乏科学地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采集的数据参数参差不齐,影响财政项目有效性的分析,容易导致项目预算下达后无法正常执行,引起资金闲置,不利于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如:医院药剂部门要购置中草药煎药用设备,归口管理部门设备办在接到要编制下年度项目部门预算通知时,才通知各预算科室,各预算科室接到通知后要在短短一两个星期准备好购置设备的资料,预算科室为引起防止漏报或错过上报时间,影响到下年度设备购置,经常来不及进行详细采集数据参数,大概了解下目前市面该类设备的大致情况,询问下其他医疗单位目前使用的品牌,就上报给设备办,导致下年度预算批复下达后设备管理部门因缺乏有效的参数,无法正常进行设备招标采购程序,影响财政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滞后,影响财政资金无法在预算年度正常使用。

(二)财政项目预算中科研项目缺乏精细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失控

财政项目预算中科研项目属于专业化技术性比较强的财政项目,财务部门往往无法获得科研项目确切的科研进展情况,影响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支付情况与科研进度脱离,项目负责人员经常等到科研项目快到结题时,突击使用资金。有些项目负责人承担多个科研项目,认为都是科研项目的资金,随意从自己的课题中交叉使用项目资金,导致科研项目部分课题经费超支,部分课题经费没有完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如项目经费支出中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耗材或是差旅费等经费支出,而实验测试经费支出在经费支出中占比少之又少。

(三)财政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执行、控制管理力度

项目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编制、轻执行,对于财政项目预算下达后,各归口管理科室虽然将项目资金的实施使用计划报至财务部门,但项目资金的实施使用计划往往是粗线条上报,缺乏项目的可控性,再加上项目前期缺少足够的准备工作,造成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现象,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缺乏有效参数或是设计有缺陷的等原因使项目滞后,归口管理部门也不能及时将项目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回来,造成项目预算失去了有效监管与控制。如:总务部门管理的改造工程,在项目预算下达后才开始找人设计工程,制作工程清单、招投标等一列准备工作,影响了工程的开工进度,甚至有些项目应在预算年度内完成的工程会滞后至下一年度,在执行时会发现制作工程清单不足等其他因素,影响工程正常进度,工程缺乏有效地执行控制力度。

(四)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指标缺失,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是对项目预算管理的过程、效益的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也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现在只简单考核项目的执行率,未考虑到项目的下达时间,以及该项目完成的匹配时间,缺乏项目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没有统一的规范化考核指标标准。在财政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方面,各医院的绩效评价报告中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不同,缺乏可比性。如:手术室购置的C型臂是专为骨科手术病人用,在项目绩效评价中生态效益及管理有效性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医院应建立可操作性的整体框架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财政项目预算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医院应建立项目库,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为财政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财政项目预算编制是项目能否顺利执行和完成的前提。医院应分库房建立项目库,成立项目专家组,对于通过项目论证,经过详细的测算和说明,完成数据参数采集,经过项目专家组审核通过的项目,应进入医院项目库。每年上报财政项目部门预算时,按轻重缓急、优先保障的原则排序,优先安排重点保障项目预算。通过建立项目库等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可以避免预算、执行两张皮现象出现,杜绝医院项目预算编制随意性大,避免项目资金出现闲置现象。医院对项目从立项到进入项目库等一系列流程进行便捷的设计,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通过便捷完善的流程和规范的制度相结合,让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各司其责,把工作目标落实到位,让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流程,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中精细化管理

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应与项目实际的科研进度保持一致性。医院应建立科研项目标准化管理制度,合理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流程,完善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到预算编制,从实施计划到预算执行监督,从项目考核到绩效评价等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管理。财政科研项目预算下达时,项目负责人应制定详细的科研项目实施计划与配比的项目经费支出计划,项目经费支出计划中应注明科研经费支出使用的具体内容,以及项目经费支出的资金配比情况,上报科研部门,由科研部门组织科研专家小组、财务部门对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与用款计划进行审核,项目实施、用款计划审核通过后,项目开始实施,科研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对该项目进行监督与考核,财务人员按照用款计划审核科研项目资金的执行情况,定期与科研部门对项目实施进度、付款进度、资金配比情况进行核对,通过协作管理,避免项目监管出现脱节现象,避免科研经费出现超支、混乱现象,杜绝盲点。

(三)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大项目预算执行力、控制力,循序渐进管理

医院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医院精细化管理能够顺利实施,良好的管理环境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全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全员明白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成的,要求每一位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从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做起,摆正心态,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意识,不断提升全员的执行力。我们应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真正做到医院业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执行力与控制力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开展精细化管理。如项目预算在执行中,财务部门要求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财务部门报送项目的进度情况,财务部门要结合项目管理部门上报的实施用款计划,核对项目的执行进度,发现进度滞后或其他原因导致项目无法进行时,要求归口管理部门说明原因以及项目解决办法、具体的时间等解决措施,保证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制定合理的项目考核目标考核指标,结合考核完成项目预算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指标没有从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从项目的投入到产出效果,没有进行全面的考核,现有的考核指标也缺乏可比性。我们应实践结合理论,通过实地座谈法、咨询法、调察问卷法等方法,本着重要性、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原则,设计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绩效综合评价。财政项目预算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要从管理、应用、考核的角度出发,以评价项目为依据,制定出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该指标应结合业务数据并与项目目标相关,项目由专业的绩效评价人员分阶段对项目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发现项目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使项目预算管理部门能够根据项目评价结果对实施中的问题与偏差进行及时的调整改进,起到对项目资金细化管理的作用,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医院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借助精细化管理,加强各项制度的建立,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从管理、应用、考核等角度出发,全员参与,明确责、权、利的结合,注重每一流程、每一岗位、每一环节的细节质量,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财政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机制,从而加强财政项目预算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科学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王仲.医院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6

[2]张三定,胡书孝,张芳均.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 .15(5)

[3]温丽霞.加强高校项目预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13. 2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因其软硬件实力雄厚,在我国的科研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拨款越来越多。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等学校可采取预算管理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手段。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加强预算意识,建立与科研活动相匹配的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实践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编制理念淡薄、没有预算执行与调整机制、预算考核缺失。

(一)没有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

我国高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部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多是由科研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项目负责人对财务制度知之甚少,无法保证预算的详细、科学、完整,项目研究过程中也难以保证按预算执行。科研部门只关注项目是否能够顺利立项,很少注意项目经费是如何使用的,而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并未规定财务处参与经费预算的制定。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保证三方可以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

(二)预算编制理念淡薄

科研项目组成员预算观念薄弱,普遍认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是为了应付项目立项的需要,申请下来的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无需受预算的限制,财务处和科研处更无权干涉,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编制的预算无科学合理性科研,更达不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三)没有预算执行与调整机制

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完成,获得经费后,重视的是项目的进展,研究成果的水平,其关注点通常不在预算执行上。作为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科研处、财务处,缺乏项目经费使用及预算调整制度,使得项目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超预算甚至是无预算支出的情况,无法及时得到纠正。

(四)没有预算考核机制

我国科研项目结项,考核的只有科研成果,如是否有、是否申请了专利等。并未要求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考核。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初衷是为了激励科研经费使用者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用有限经费获得更大的科研成果,但是科研经费预算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预算本身的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总体构想

运用预算管理控制高校科研经费既符合现行科研制度的规定,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够促使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下面从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组织机构、内容两方面论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总体构想。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形同虚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负责人、科研处、财务处三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为其沟通协调提供便利条件。要想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严谨完备的科研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该机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责任部门组成。1.预算管理委员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整个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中心。职能在于审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编制方法、编制程序;审议科研项目预算方案;审议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协调预算执行中各职能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矛盾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有:主管副校长、科研处长、财务处长。2.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职能在于:制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编制方法、程序,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指导各科研项目组编制经费预算,并将方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指导各科研项目组调整经费预算,审查方案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方案予以驳回;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对项目组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调解矛盾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办公室成员由科研项目组成员、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组成。3.预算责任部门各科研项目组是预算责任部门,项目组组长是科研项目预算负责人。职能在于:在预算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向预算管理办公室及委员会反馈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制定预算调整方案等。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内容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与激励①等方面内容,本文运用预算管理高校科研经费也涉及这三个方面。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开端,其编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预算能否顺利执行,预算考评能否发挥作用,预算编制前应做好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完成科研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及相关制度的要求,合理、具体、科学的编制预算,避免因预算不合理造成科研项目无法完成的情况出现。预算执行是指以预算为标准组织实施科研生产活动的行为,是预算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从预算立项审批下达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②预算执行的过程,是不断纠正—反馈—纠正的过程。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要求各项目组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对偏差较大的项目,预算管理办公室有权要求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或改变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结构。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对科研项目预算的执行结果的一种评价,对于预算执行好的项目予以额外经费奖励,对于超预算支出项目不予报销。只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项目经费预算的刚性,有效保障项目按预算执行。

三、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实施流程

本文将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科研经费预算考评与激励三个方面构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科研项目预算分为项目收入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纵向科研经费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和高校配套两部分,横向科研经费则来自于企业投入和高校配套,这部分比较简单。科研项目预算的重点在于支出预算。研究科研经费支出预算要具体分析科研经费支出的内容。科研经费支出专用设备费、材料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下面将以材料费及管理费为例,论述如何分明细项目编制科研经费支出预算。材料费是指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实验所需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零配件的购置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输费等。理工类高校科研项目多涉及此项支出。在编制此项预算时,要考虑项目实验的次数,每次材料的用量及材料的单价,再分别汇总。管理费指研制项目应分摊的管理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图书费、维修费、保险费、审计费等。预计管理费支出金额时需将发生费用汇总。在科研项目收入算及支出分项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将收入预算及各支出预算数据进行汇总,填制科研项目预算汇总表。

(二)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关键一环。预算是支出的依据,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在执行中严格监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应对项目经费进行分解前述编制的项目经费预算涵盖了整个项目周期的收入和支出,如果到项目结束时再考察各项支出是否超出了预算金额,预算控制就失去了价值。因此,要将整个项目周期的项目收支预算根据项目实施的进度分解到各个预算年度及支出项目中去。2.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全过程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管理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则是事中控制,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预算控制体系,在制度的保障下,项目负责人、财务处、科研处各司其职。经费预算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科研项目组成员依据预算进行经费支出,科研处根据预算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控制,财务处依据批复的预算审核经费开支,对符合预算的支出予以报销。财务处、科研处定时汇总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偏差,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及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3.严格控制预算调整科研经费预算是项目组进行科研支出的准绳,一般经批准的预算不应调整。但科研项目是具有周期性的,科研工作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如国内政策变化、科研项目组人员调整、科研研究方法变化等内因外因都会导致科研经费支出偏离预算。为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必须建立制度,完善预算调整机制。预算调整机制应明确数据分析周期、预算调整主体、各部门在预算调整中的职责等内容。预算调整可由项目负责人主动提出,也可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中,发现较大偏差后,提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列明调整原因。预算管理办公室重点对调整原因进行分析,若为正常原因,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撰写报告,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并根据额度决定是否需要向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按程序重新申报;若为非正常原因,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对项目负责人提出的申请予以驳回,并要求项目负责人按预算调整经费支出,或自行承担不能报销部分支出。

(三)科研经费预算的考评

科研经费预算考评的主体应为预算管理办公室。在科研课题结项时,应进行项目经费结项,将项目预算的收支情况与实际数相比较,特别关注经费支出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在科研经费预算的调整部分已述及,对于不能调整预算的超支,要求项目组自行承担经费超支带来的损失,这只是考评后奖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科研经费预算的考评应纳入高校科研任务考评体系中去,对于超出预算的开支、不按预算用途使用的开支、不允许调整预算的开支,应在相应的奖惩制度中规定措施予以惩罚,而对于严格按照预算使用经费的科研项目,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有效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总体构想,第二个层次即具体实施流程,对科研经费实施全员(项目组成员、财务处、科研处)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的预算管理。虽然国家有相关文件要求科研经费进行预算管理,但没有具体实施办法,本文也只是对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于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在奖惩措施方面考虑不足,没有对文科类高校和理工科类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别研究,没有针对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财注释:①史焱.S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②孙玉红.华光研究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进军,粟学俐,陈可夫.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2).

[2]史焱.S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孙玉红.华光研究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第15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经费预算;管理措施

一、我国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弊病

1.预算编制不合理

申报科研项目前,项目议题的组成成员,一般凭借自己的经验做项目的整体预算,并将预算笼统的划分为各个分项,没有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变动经费及研究内容的所必要花费,甚至有些课题组雇佣无经验的大学生编制项目预算表。由于项目编制的人员不熟知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及条例,且缺乏成本管理的理念,通常不能全方位的考虑预算,经常出现各种超标预算问题,如差旅经费、宣传经费、会议经费的支出超出企业及国家规定的相关法规。所以项目进行往往存在经费不足或者资金链短缺无法支出等问题,导致经费使用存在一定的苦难。

2.预算经费拨付时间和执行进度滞后

通常,从申报项目开始到经费经费批复的时间较长,其中涉及经费编制,预算经费审核,预算等环节,科研项目存在长审核周期、晚经费拨付、短项目执行期、低经费使用率等一些列问题。下面以某个市级财务专项为例,该城市科研单位常在前一年4月至6月上报和编制项目预算,在下一年的2月获得人大批准,科研小组才能拿到项目经费,导致项目的执行周期过短,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经费的支出及项目的执行。另外,由于项目申报和批复时间严重滞后,一些相关纵向课题的经费预算编制也同样滞后。例如,某市人文科学研究项目在上一年7月份征集项目的申报书,在下一年1月份公布项目批准人员名单,自5月份才开始经费的拨付,这使得经费运用相比于项目执行滞后了近半年时间,通常项目的前期工作刚刚开展,部分科研经费的就已发生支出,造成收支的严重不平衡,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启和顺利推进项目的科研工作,同时,对也增加了个别人员挪用科研经费和乱用经费的风险。

3.经费预算执行混乱

科研经费及预算获得批复以后,科研相关人员通常缺少合理的项目规划,或受到中国市场及国家政策性变化的影响,有一些科研项目再题目完结时仍有高额经费未支出,造成项目经费结余过多,并且经费支出无固定性,调账的问题频繁出现,甚至有些超出预算范围,更有甚者胡乱挪用科研经费,造成经费吃紧。此外,科研项目中混乱的外部协作经费,也将造成经费支付体系不合理。其中,各类科研项目经常涉及到外协加工,外协测试,外协采购等经费。此部分经费以服务类或加工类合同进入外协合作单位,这种经费预算通常被当做横向课题来管理,而横向课题较纵向课题在管理方面较为松散,经费支出随机性大,监管弱,这也就造成了项目的整体预算结构不合理。

二、如何能够更好的改进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方案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体,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意R,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要想增强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就必须首先转变科研人员对于经费预算管理的观念看法,增强其重视程度。这样,相关人员在进行经费申请与经费花费的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避免科研经费乱花费现象的出现,给我国相关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管理带来便利。

2.组建预算管理责任机构

完整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对整个单位的运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组建预算管理责任机构。一方面,企业可以让相关部门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有效地监督,增强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保证整个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企业相关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在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科学合理性的基础上,避免问题发生时相互推诱责任现象的发生。

3.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一是科研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对预算经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还需要让科研项目单位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经费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与管理。这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各项支出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掌握与了解,并且了解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和编制的方法;二是有关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高级管理应依据一定的制度法规,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整体准确性。

4.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与考核

企业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对预算编制进行监督与考核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科研人员参与经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整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科研机构需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完成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对表现良好的企业科研单位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

三、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由于其自身特点,在整个科研项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也引起了人们的关心与重视。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着诸如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不顺畅、预算执行效率偏低、缺乏有效地预算监督与考核等问题,科研项目相关经费预算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包括增强预算管理意识、组建预算管理责任机构、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与考核等在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整个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