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基本公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探究式教学组织
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科学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当学生独立探究有较大困难时,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例如,“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是初二的物理教学内容,此时,学生的实验技能比较弱,实验要求又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组织以问题为线索,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逼近探究问题,得出探究结论。
针对探究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探究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性教学形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探究时间不足的问题。在采用这种探究形式时,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通常可以遵循这一路径:明确探究问题—布置探究任务—小组探究(教师搜集小组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全班小组间交流(分享探究资源)—归纳、总结。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就可以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探究,一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另一组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实验资源。
当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实验资源充足时,可以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布置探究任务—深入学生(解答疑问,搜集问题)—组织交流。
二、实践活动教学组织
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它打破了以教室为主的封闭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室、校园内开展课题研究,还可以走出教室,到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环境中去开展学习。
实践活动教学组织方法可以采取如下程序:建立研究小组—选题辅导—活动指导—活动交流—活动成果评价。
(1)建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确定可以采取班级内自由结合、班级内随机组合、跨班级随机组合等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每组3~5人。随后要选举组长,做好分组名单记录,以便检查督促,还要建立实践活动课记录档案,准备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表格中应有明确的课题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活动情况记录以及备注。
(2)选题辅导。在选题辅导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申报课题。题目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后设计课题申报表,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问安排、成果形式等。要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申报表,并留作备案。
(3)活动指导。在活动指导环节,教师主要应把握几个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辅导。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在课题表申报后,通过课题表了解学生是否明确研究问题,研究的方案是否可行,对于有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第二个关键环节就是指导实践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参与学生活动或在学生活动后了解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之前的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一起听取代表小组交流的学生汇报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4)活动交流。各研究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交流过程可以由学生全程负责,教师可在此之前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设计好交流过程的评价工作。评价的角度和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这样可以给更多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可以一学期举办一次这样的交流活动。
(5)活动成果评价。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是激励和发展性的评价。活动成果评价虽然放在了最后,但实际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积极的、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是不能少的,其中包含两重意思,既是指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又是指评价的内容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进步情况。一个课题完成后,要有总结、各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给予的评价可以是等级评价,重在参与,参与了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就算合格;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语,即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承担工作所起的作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等具体的描述;还可以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各小组在班上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参加年级交流。获得展示的机会是令学生感到最骄傲的评价。
李灿莉在会上希望通过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发现一批好苗子、好典型、好教师;通过实验操作比赛,形成一批很好的案例;通过这次活动,发现总结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个性化问题。
徐世昌主任在会上先简单介绍了这几年安徽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未来教育装备更好的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即将开始的大赛中参赛选手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希望各位参赛教师回到学校能够总结过程,学习并消化其他教师实验教学中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并应用好。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
本次竞赛由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卷面笔试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验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大部分选手无论是10月22日下午的理论笔试,还是10月23日的动手实验操作,都能沉着冷静、仔细答题,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家对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储备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学习的根本作用就是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物理问题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时间到空间、从质量到数量,我们一直在解决物理问题。在近几年我国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进行强化,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文字理解方面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短板。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初中电学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掌握电学学科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并在类似的情景中广泛迁移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学学科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电学部分尽管内容繁多,但主要由三大系列公式和两大基本规律(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作为骨架支撑,而充当填充组织的内容,像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表的用法及其读数所代表的含义等则作为学科基本素养存在于学生大脑―电学知识结构当中。
三大系列公式:
两大基本规律:(1)串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串联为例)①串联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②电源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电阻的等效阻值为R=R1+R2;④串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所有用电器功率
和,即P=P1+P2;⑤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所有用电器的电功和,即W=W1+W2。
(2)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并联为例)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2.基础知识
在平时老师的教学中,首要的教育点必须是基础知识,只有对其理论依据有最为彻底的理解,学生在以后更多知识的延伸上才可以做到迅速接受,举一反三。对于电学来说就是对电路各方面的基本信息有着倒背如流的记忆。这样才可以在做题的时候准确抓住考核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网络的编制。
3.解题公式记忆技巧,防止其数学化
对于物理来说,它和数学一样有着缤纷复杂的很多公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解析这些共识的时候将它们务必进行公式推导,使其物理含义能够完全暴露在学生脑中,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大量的实例说明对于死记硬背的公式,学生长期记忆的准确度大大降低,经常在使用时出现差错。下面就是一些老师在此方面教育的方法建议:(1)在讲解基础公式时,适当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实验,通过最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将公式理念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2)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的合作探究,布置一定的课余开放性学习作业,如对于追击问题和速度问题,可以让几位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这样可以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体会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公式等赋予自身的理解模式才可以椭学生在学习时系统地了解知识,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对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解题思路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知,求出的新物理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2)向上倒推,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倒推:要求出该物理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电学计算题确实不难,从上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电学公式(除计算电功的公式外)都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电学题的解法我们可以归类为“已知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的简单题型中。电学题无非就是建立串、并联电路进行出题,而已知条件就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或电功率),如果其中两个已知条件恰是某一公式中两个对应的物理量,此即为本题的突破口,下一步的计算就显得顺理成章。
5.运用数学方法的解题策略
在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过程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不等式法、列方程法和假设法等,应根据实际的习题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如,在解决力学中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列方程方法,以利用“平衡条件”这个已知量来列方程。目前,列方程这个解题策略已经成为初中年级物理习题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需要按照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和求解三个步骤来进行,才能更快地解答出所求的物理量。由于人的思维经常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只有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将相关概念结合到一起,因此,合理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初中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于推动初中物理习题解题策略不断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6.方程解题,化难为易
在近年来各大省市的中考物理题目中,有多个状态电路的出题率逐渐增大。对于该种状态电路来说,如果能够在其中的某一状态中获得定值电阻、电源电压的值,则可以在对上述值求出之后在另一个状态中求解。而在实际解题操作中,该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为了较为直观、简单地对问题进行求解,列方程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题方式。
综上所述,根据初中年级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可以快速地获得正确答案,使初中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一、做好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 “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二、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对高中物理知识及概念的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必要条件,也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对各种做题方法的积累。这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时,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三是对所学的知识不断的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出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三、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1.学习方法的转变
初中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多做几个题,考试就能考好;而高中物理的学习,关键是理解。要重视课本,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领会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学生学习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学习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学生要逐渐积累知识和不断重复知识,要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并不难,使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要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要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研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做物理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方法
教育是一项未来工程。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随着近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考物理卷的命题逐年增了基础知识与科技相结合,物理模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与科学思维方法相结合的试题,所考查的能力,除继续保留了重点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五大能力外,还增加了阅读和信息转换能力、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不光是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过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充分理解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解题
学生解题中出现错解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认识模糊 ;二是对物理过程不明,思路不清。故要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熟练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强化知识间的综合联系。这就要重视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构建学科的知识网络。读教材时要重视物理概念 、规律的建立过程 ,弄清每一个概念 、规律是怎 样 引入或得出的 ,它们 的内容、物理意义如何 。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要辨析其 异同。对于物理规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达、适用条件,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不仅要记住知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 死记了一些定义 、公式和一大堆所谓题型,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可能不会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 ,或不顾题意和题给条件而乱套公式。
二、认真审题
解题时我们应认真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挖出题中的隐含条件。物理解题的过程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物理试题时,关键就在于能否将 头脑 “记忆库 ”中的相应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知识与题目建立正确的联系,在读题过程中思考,初步明确题意,有哪些已知和未知 ,判断属于什么知识范围的问题和应用哪些知识 一一 是力、热、光 、电、原子哪一大部 门,哪一部分的知识, 还是若干部分知识的综合,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推理、最后完成解题 。
三、正确领会问题的情景,恰当还原物理模型
中考命题侧重能力的考查, 以问题的变化为切人点 。千变万化的物理命题都是根据一定 的物理模型 ,结合某些物理关系 ,给出一定的条件 ,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们解题的过程 ,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识别、还原的过程。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并善于分析,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我们还要即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和状态,分析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变化,以及导致这些结果和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还原题目对应的物理模型 , 结合模 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根据需要寻求的关系 ,写出符合题意的物理方程 。
四、注重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解答出一道题并非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明白 “ 为什么要出这道题?”、 “ 这道题考察了我什么知识点?” 、“有几种解法?哪N是最优解法?” “ 如果在遇到类似问题我会如何解答?” ,这时物理习题出题者的用意,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解题后的反思是取得较大收获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反思的手段,达到“ 做一道物理题 ,会一类物理题,理解一系列物理知识,掌握一两个物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认知水平。而且是提高解题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物理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所面临的物理知识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难 ,题目类型越来越多,面对难度和题型都逐渐增加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与解题能力培养 ,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陷入题海战,出现畏难心理。畏难心理的出现对于学生物理方面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解题能力及解题技巧,通过不断的思维的训练物理解题技巧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生物理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伟炎.解题后反思――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捷径 .珠江教育论坛,2015. 04 .
【关键词】学习兴趣;图形语言;总结交流;表述表达
Teach to give beginning high school student study physics of basic method
Tuo Yan-ping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he student feel difficult to learn, reason is control good of study method, this text from various provided some study to the student physics of method, make student easy thus delectation of control physics knowledge.
【Key words】Study interest;Sketch language;Summary exchanges;Express an expression
在初中的课程中有许多科目都是比较难学的,要学好初中的任何一门课都要有合适的方法,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也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要想学好物理,应当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得学好什么。实际上在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学好语数,垫石辅路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可见语文知识
2.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后,我让学生举例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例如人走路利用了它;另一位学生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害处例如机器磨损.大家积极发言使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落脚点。
3.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4.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
5.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而且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学生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学生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的最必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力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达到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学生,或者讲给假想的学生,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自己。
4.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教无定法,但教之有法”已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样“学无定法,但学之有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假如你去调查一下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你会发现他们除了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外,还掌握了不少的解题方法。如物理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特例法、比例法、公式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效法、临界条件法、代入验证法、逆向思维法、图像法、极值求解法、作图法、常规逻辑推理法、排除法、假设法、极端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至于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得当,当然“马到功成”。
5.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学会分析物体问题的物理过程。
教师通过画示意图再现物理情境。此举引导得当,尤如为万丈高楼打好坚固的基础,也可以说解题成功了一半,剩下的问题就是运用每一过程相关的知识及衔接条件逐一列出方程,代入题给数据解方程组就可求出所求的物理量。应鼓励学生相信: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都是由最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这一问题是高中生学好高中物理必要跨越的另一个“高台阶”。当然,要学生透彻掌握这点,少不了要让学生不断经历相关问题的模仿训练,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审题能力对学生跨越这一“高台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主动性
中学物理以抽象、难学吓怕了很多学生,使学生消极、被动、失去兴趣,课堂气氛很难活跃,导致教师失去信心,学生放弃学业。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把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转到学生主动的学上来。
一、基本概念要讲明白
在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基本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它要说明的目的。例如,“速度"这一概念的引入,就是为了解决在初中范围内所学机械运动方面的运动现象,物体有静有动、运动有快有慢的一些问题。速度的定义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度大则运动快,速度小则运动慢,速度为零则相对静止(或者不运动)。
二、基本规律要讲清楚
一般的物理现象都有它的基本规律,物理教科书中所总结出的物理公式便是它的规律之一,教师要让学生清楚的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虽然貌似一样,但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密度公式为ρ=m/v,从数学角度上可以说,ρ和m成正比,跟v成反比。可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就不能这样讲了,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是由物质本身的组成来决定的,只是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得,却不因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除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它有自己物理意义的存在。可以说,物理公式中的每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特有的单位,而数学公式则不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物理基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要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及知识的应用为主线,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认识的独立性及其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学生把已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通过阅读、观察、体会、实验、思考和练习等手段,使之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通常情况下,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会成为后面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演绎、概括和归纳等。要让学生知晓:在物理学习中,形成物理概念要以抽象与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要以演绎与归纳为主,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可以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应用就更为普遍。
初中阶段的物理思想主要是现象性物理思想。现象性物理思想是对某类物理现象的深刻理解,经进一步概括后而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排列,从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到静电现象,再到电磁现象,可便于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到间接地了解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因此,学习物理知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学生必须明确只有借助范例才能更好地解释新的物理现象这一物理思想。
四、实施分层教学
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一般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采用"在一个起跑线"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现象。为此采用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层次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实施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实验课、课上辅导、提问层次、作业安排、考试评价难易程度等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的原则。注重分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反馈,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层次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提高教学效果。
五、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折射时,用游戏创设情境导入,课前组织"水中捉鱼"的游戏,游戏内容是由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去用筷子快速进入水中只能夹一次每人来十次,比比谁捉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捉到。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自然,产生兴趣。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亮度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调节电视机上的音量旋钮时,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操作起来非常熟悉,但要解释却有一定难度。通过设疑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改进实验教学
通过改变实验室管理方式和传统授课模式,改变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时完全由教师操作或只有极少数学生操作实验弊端,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操作练习时间,并且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能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每一个实验和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每一个实验报告。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把准备讲授内容中涉及的实验及所用器材(包括学生能自己准备的随堂实验或小实验器材)、需要观察的现象(或记录的数据)以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问题,要求掌握的实验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给学生提供实验点和实验引导,保证实验的顺利成功。这样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独立创作、平等竞争、主动参与"的心理作用,体验到物理实验本身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故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当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美,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教材 基础训练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的共同感觉,新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觉得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的原因,有教法学法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原因,虽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因素的掣肘,使得师生双方都不敢稍有放松。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顺利起步呢?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高中教材,还要研究初中教材,做好衔接准备。
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都是矢量。还有如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力的合成,也是如此。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然分为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强,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删去了稍微繁难的计算,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现象,记住公式规律,就能应付,其基本教学方法一般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他性的,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教师要研究并顺应这种心理需求,指导学生顺利更新认知结构。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
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所思所想、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为满足学生初入物理殿堂一窥奥妙的心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只要求学生从直观上知道即可,对重点概念、规律,师生反复讨论,重点记忆,考试时习题类型、变化也少,学生只要记住现象和相关公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谓“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到了高中后,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过去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的一套,在高中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理性分析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初高中物理的客观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同时渗透有关学法,铺好衔接台阶,千万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因为欲速则不达。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使衔接水到渠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一来,便会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除了要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验,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参观访问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注意力更集中,实验更认真,思维也更活跃。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
【关键词】抽象定性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3-01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一、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例如有两个已学过平抛运动规律的学生玩射击游戏,看谁射得更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瞄得更准些,但就是没有想到向稍高些的位置瞄准。很显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缺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意识。
又例如汽车刹车问题: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碰到红灯后刹车,以10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刹车后4s内汽车发生的位移。部分学生不考虑汽车刹车不可能反向运动的实际情况而直接套用公式要s=V0t-(at2)/2=20×4-[(10×42)/2]M=0M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运动学中涉及到多个公式,而具体到一个物理情景哪些公式适用,哪些公式不适用,适用的公式中应用哪个又最简便?许多学生对此弄不清楚,因而表现为解题速度慢,成功率不高。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也很重要。“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立足自身的认知水平,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跨度很大。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沿用初中的那一套,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理解,对背得的定义、公式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遇到问题时便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以致严重影响物理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发展,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他们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题海战术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教师讲过的题目,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的题目,多归类、多反思、多找寻规律。力争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总结一下的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等。这样,时间长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就形成了。
关键词:物理学习;差异;学科情感;教法研究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差异
1.学习内容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模型和现象,因此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间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学习高中的物理,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产生恐惧。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4个物理量,其中3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3.解题方法的差异
初中物理重在表面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渡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解题方式中质的飞跃。
二、如何搞好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例题教学中侧重开拓思路、选择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
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高中阶段的很多感念是相通的。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特别是高一阶段中物理量有标量和矢量之分,导致公式上的应用时数据的代入要求有方向,既规定正方向然后用正负号代表方向,这一点是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不适应的地方。
(2)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特别是在高一刚开始做功过程的运动学和受力分析更要强调物理模型和过程简图。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3.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的“爱屋及乌”的效应。同时,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同时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 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 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 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一、改进教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穿新鞋,走老路。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普及,备课教案上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名字虽然变了,但面对探究性的学习,却无从下手,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将本应通过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规律又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给学生,新瓶装旧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许多教师对于课改理解片面,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课改。比如,大面积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鼠标操作员。殊不知,过多强烈的视觉刺激反而会冲淡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喧宾夺主反而不好。另外,有些教学内容不又不能简单的用多媒体动画处理来代替,必要的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2、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物理也一样。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处于被动地步,老师讲什么,他就学什么,就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一是利用图片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课本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物理现象插图和演示实验图,这是因为物理学科其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人们研究物理学和重要方法和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就能很好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几个学生动手做一做,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实验后,对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印象就深刻。二是阐释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概念贯穿于课本中每一章节中。培养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思考和理解,在课堂中常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三是鼓励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能单从概念到概念,不能死记硬背,不能理论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作用,就需要老师去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性质做成了重垂线。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并用自己做的重垂线怎样检查墙是竖直的?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粗糙。要求家检查自己家里的洗衣机就动手把皮带调紧些达到增大摩擦的作用。这样洗衣机就干净多了。检查自己的自行车是否刹车不好,如果不好就换刹车皮来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吃透概念,注意公式中“同一”问题
1、认真把握题目“同一”问题。一般来说,应用物理公式之前,必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其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公式中所有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用同一研究对象,同时这些物理量还必须是相对“同一”工作状态而言的。不要将物理公式在题目中张冠李戴,特别是在同一题目中有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工作状态时,学生可能会将这个对象的物理量错用到别的对象或别的工作状态上去。
2、分步运用物理公式。在我们积极探索新教学法的今天,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学生和改革的要求。与其让题海战术弄昏了头脑,不如选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在讲读的过程中给学生练习,前提是练习的题目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对即将学习的物理公式,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认识公式,清楚公式中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能分别写出它们的单位和导出公式。二是理解公式,弄清所含的物理意义,从公式可以直接判断其它物理量一定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应用公式,分简单应用和复杂应用,简单应用就是直接将已知量代入公式求解,复杂应用时除了要很熟悉基本公式之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分清含义,都有“平均”意义迥异
在物理的应用计算题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题目,比如求平均值的问题,可能是受要减小误差可利用求平均值这个方法的影响,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总是有意无意的用这种方法求其它物理量的平均值,从而导致了计算的错误。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比如求平均密度的计算等。学生很容易被“平均”这个表面现象所混淆,而忽视物理公式在应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式和它的对象必须要一一对应,然后根据题目隐含的、附加的条件进行正确有求解。只要我们注意并突破了这个难点,在解答应用题目的时候,就会象鸟儿长了翅膀,能在应用计算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
四、把握关键,注意抓住“变”中的不变量
一、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进入物理总复习阶段,同学们通常会使用两种材料,一种是教材,另一种则是教辅,即复习资料,不少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教辅资料,却对教材重视不够,这种做法其实是主次颠倒了,教材呈现的是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也是初中物理的核心,而教辅材料则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进一步网络化,并加以拓展和运用,因而,教辅材料的使用应该建立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掌握好教材这个牢固的基础,再好的教辅材料也难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教材是总复习的基础性材料
教材是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载体,它全面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让我们学习许多物理知识和技能,引导我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使我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
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五个“明确”,一是要明确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二是要明确物理规律的探究方法;三是要明确各类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四是要明确物理实验的探究思路和方法:五是要明确各类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复习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必须做到:一是内容系统化,总复习要立足教材,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依据教材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先特殊后一般”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安排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但是,到了总复习阶段,就应该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来把握教材内容,要能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所学知识的较为完整的认识,这样更容易辨别各个概念、公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所学内容,
二是要求层次化,初中物理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即“了解”“认识”、“理解”,“了解”是指能够再认或回忆知识,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够举出例子,能够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是指能够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够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能够提供证据,能够收集、整理信息等;而“认识”的含义则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因而在复习教材内容时,要根据教师的要求正确把握好教材各部分内容的水平层次,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材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体现在命题时强调的两个“注重”,即一是注重考查基础,中考命题时,课标是根本,教材是依据,所以物理总复习要立足根本,依据教材,综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明确的导向性,都是紧扣课标和教材,在我们对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进行评价时发现,许多市的中考试题中,基础题占到70%左右,大部分试题直接源于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中挡题占到20%左右,较难的题只占10%左右。几乎所有题目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和依据,因此,物理总复习就要把握这一命题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依据课标和各地的中考考纲,充分挖掘教材,决不舍本逐末,把精力花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上,二是注重考查素质,中考命题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本知识出发,做适当的拓展延伸,“题在书外,根在书内”,体现了从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课内外知识整体把握的转变,
2.教辅是总复习的重要的辅助材料
选择适当的复习参考书对提高复习质量,确有益处,一般宜精选两本,一本以解题思路为主,用来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另一本以检测为主,用来练习反馈,发现不足或薄弱环节,
要正确选择好教辅材料,一般不宜简单地选择那些习题集、题库之类,因为它们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既没有解题思路的分析,也没有定律的运用方法,即使做对了也可能思路不正确,做错了更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同一道物理题,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采用的物理规律不同,运用的数学手段不同,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因此,如果选择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和具体解题步骤的参考书,当你做完题后再看其分析和指导时,往往会发现一种更巧妙的思路、运用更灵活的规律、更新颖的解题方法,这会使你思维开阔、脑筋更灵活,所以,宜选择学习辅导、解题指导一类的书,
使用教辅材料时要突出四个“注重”:
一是要注重教辅材料与教材的比较,以及不同题目之间的比较,还可以将教辅材料中对知识点的归纳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教辅材料补充课堂上未讲到的知识点,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用教辅材料来查漏补缺,无论平时学习成绩如何,对于知识的掌握总会或多或少有欠缺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复习和参阅教辅材料来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是要注重对一些综合性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于教辅材料上的一些综合性习题,有些同学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应在弄懂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之后,先选些基础性题目做,从而找到自己的“方位感”和“方向感”,尤其是基础知识学得较差的同学,这样做可以培养学习信心,之后再重点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中等难度题,特别要认真思考题目的一些关键环节,可以先和同学讨论,最后再请教老师,基础打牢后就可以适当做些较难题、易错题,
三是要注重对教辅材料中新的题型和新的情景的分析,新的题型不一定就是难题,由于教材中没有接触过,往往会感到困难,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法找出新题型与已有题型的本质区别,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新的情景所蕴含的物理本质往往与教材中的一个或几个情景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是要注重收集整理,学会把做题时遇到的有关定律应用的类型、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及时归类,记录到笔记本上,这样会使你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够更加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在物理总复习中,我们更提倡使用校本资料,校本资料是指教师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组织编写的复习资料,校本资料体现了四个“贴近”:一是贴近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资料能够使平
时的教学内容与总复习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贴近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校本资料的内容、要求能够做到与同学们的学习现状相吻合:三是贴近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校本资料能够将平时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四是贴近本地中考的基本内容,各地中考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部分考点的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总之,物理总复习的根本依据在教材,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材上,只有在真正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使用教辅材料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对教材与教辅材料,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确认识掌握基本概念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概念是规律的基础,规律是若干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则是概念和规律的具体运用,因此,物理基本概念是一切物理基础知识的根基,只有清晰地掌握好每个物理基本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好物理规律,学会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全面提高解题能力,物理概念、规律不能靠简单的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通常要求做到“五会”:一是会表述,即能够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表达,即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三是会理解,即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四是会变形,即会对公式进行正确的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五是会应用,即会用概念和规律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计算,而要真正实现由物理概念向能力的转化,更要重视如下四个方面:
1.从物理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物理意识和质疑能力,每一个物理现象中都包含若干个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善于观察、思考,要能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提出有效的物理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物理总复习阶段,要广泛分析各种物理现象,善于迅速把握住现象中反映出的物理本质,找出分析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再运用相对应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例如,提到“桂花飘香,香气袭人”之类现象,就应知道属于分子运动问题,应该从分子运动的不间断性、杂乱无章性等概念来解释,再如,对“你们都看到过舞台上舞蹈演员在‘白云’中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谁能告诉我,那些‘白云’是怎样产生的吗?”这个问题,就应立即意识到应从“升华和凝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运用升华的概念来解释,要努力做到一提起物理情景或一看到物理图像、图形,相关的问题和对应的知识便能准确地浮现出来,
2.从提出问题到建立概念,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从概念的引人到概念的形成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渗透了许多物理思想。运用了许多的物理研究方法,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它能够让我们感知到知识形成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影响问题的相关因素,善于揭示问题所暴露的物理本质,能够准确地归纳出各种结果的物理意义,因此,我们要在“过程”上多下功夫,例如在研究物体受力的作用而平衡时,我们必须从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起,最后才能建立力臂的概念;在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通过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归纳出了位移和时间之间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建立了速度的概念,等等,可见,物理概念仅靠机械背诵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同学们大脑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交替进行,需要经过分析、消化、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才能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3.从概念建立到概念运用,培养解题能力,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复思维。必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消化、反馈、巩固,物理概念从建立到巩固,需要通过运用才能实现,运用概念解决物理问题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创新,例如通过完成巩固性练习,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做题应精做多思,多做几种不同类型的题,每次做题前要先认真审题,分清题型,从而找到适合于某类题型的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是做一些综合性的题,有助于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将容易混淆的地方区分开来,物理总复习更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会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益,可以说,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透,做题就会越顺手,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就越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4.从概念运用到解题反思,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反思”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良好习惯,也是提高自己物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反思”来建立新旧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问题串”“问题链”;通过“反思”来变换题设条件、更新物理背景、创设新的情境,实现“一题多变”,从而有利于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实现思维的联想和迁移,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变能力;通过“反思”来实现“一题多解”,学会从多种解答中,掌握规律并探求解题的最佳方案,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过去所学的东西,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才能达到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整体认识,逐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能力,才能真正把物理学习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素养。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复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的复习效率直接影响到物理总复习的最终效果,课后的自主复习是消化课堂复习的内容、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而同学们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则更是物理总复习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
1.课堂是物理总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中考考纲,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会帮助同学们重新梳理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教师还会引导同学们剖析疑难问题,理清解题思路,所以上课时同学们要突出对重点概念、规律的理解,学会对各类问题的分析方法,掌握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下课后还要从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识进行再梳理,这样才能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复习是课堂复习的重要补充,中考物理复习,时间短任务重,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课堂复习是不够的,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看书、练习,把所做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弱点,对薄弱环节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直至难点得到解决,要学会及时整理学习心得、方法和体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