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制药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优化;设计;途径;前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82-01
一、 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
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课题3制取氧气》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②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③认识分解反应;④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⑤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⑥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⑦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如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煤的燃烧为什么能形成酸雨?酸雨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节,讲碳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碳原子的结构,提出:碳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碳获得足够能量后,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关键词:教学情境;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
所谓优化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设置一种问题性质的真实场景来展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近些年来最先兴起于美国教坛,是受电影、戏剧和音乐等形式的启发,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优化教学为目的的一种艺术教学方式。它具有抒情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情感愉悦、心理舒适、兴趣浓烈、敞开心扉、产生联想、激发思维,从而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以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以促使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从教学目的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教懂、教会,而且还要通过教学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措施都应该是为了把学生教懂、教会,引导它们感受美、欣赏美,而情境教学正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二、从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看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育中的因素,除了教材与教师,再就是学生,以及师生共处的情境和在这一情境中展开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确实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能代替“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的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实践证明: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与我们的时代要求相悖。而21世纪所呼唤的是具有创造力的智力型人才,而要使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还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心理学詹姆士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人平常表现的工作能力水平与经过激发可能达到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着大约60%左右的差距。这向我们揭示了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慧潜力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需要、动机、情绪、情感、兴趣、意志等诸种心理要素构成的。教学中的情境正以这种教学心理为依据,运用音乐、画面、语言、技巧等手段,设置一种带问题性质的真实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情感愉快、心理舒适、兴趣浓烈,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当前由于沉重的心理负荷而导致厌学、叛逆心理的产生,让学生自觉走上快乐学习的道路,让兴趣产生的内驱力促使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方面转化,促使教学效率提高。
三、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心理看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它们共同构成:
感知―思维―认知因素(认识过程)
感受―情绪―意志―性格(情感过程)
认知和情感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由于情、知在教学过程中并行不悖,相互交融渗透,珠联璧合,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以认知为唯一目标的“瘸腿式”的教学方式,所以情知对称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巧妙的联姻。
情境教学则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而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同时发挥其作用,实现情知对称的教学思想。从情感来说,情境教学让学生学的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饱含着浓烈感情的知识,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认知来说,由于活化了知识,强化了实体感,加入了认知的进程,缩短了学生认识的时间,情知对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达到了理性与感情的高度默契,实现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对此,布鲁姆有个生动的比喻: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的一级到达另一个梯子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情境教学合理地解决了教学内部的关系即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不时攀登认知目标、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且的确必要。
参考文献:
[1]涂光辉.教育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陈娉美.心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杜威.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8.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实际上有两种规则,一是结构方面的,二是使用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使用方面,即语言运用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这一角度,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许多人认为,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即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具备了较完备的语法知识后,就算学会了外语,从而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外国人自如地交流。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阅读理解”中,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结构无可厚非,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英语”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存在着因语言、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而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然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教育太深奥、复杂、不易操作。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文化背景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所采用的英语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各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并不相同,但各教材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饵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比如:在英语(基础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学习Thanksgiving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因、背景及一些庆祝方式,还可以与我们中国的一些节日进行对照学习;再如,学习Women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讨论核心式家庭中妇女状况,可以了解中西方国家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如: chairperson,gentleperson,Ms等词的出现;man,mankind用来指全人类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tllehumanFace,humankind;斑hostess一词已由ifghtattendnat取代等等。通过Camping和Classes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教育特点,即教育中包含较多的娱乐部分,而娱乐活动也有相当的教育性;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除修必修课外,可根据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选择选修课。课文中所说的“Babies”class(一堂婴儿课)就是由一群1O至l1岁的男孩所选择的一门选修课。在GettingAround这一单元课文中,详细介绍了在回答别人问路时,日本人、英国人、希腊人、墨西哥人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的语言行为或交际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着文化的制约。来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问候、告辞、待客、介绍人们相识、问路、称赞别人、打电话等方面都可能不尽相同”,也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在涵义。在《数控技术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与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前沿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计算机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后也都附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