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理论的特征范文

护理理论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理论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理论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发展现状 管理特征 养护机构 管理层面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12-01

我国公路养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发展实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的结果,因此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大体分为3个历程:

第一是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形成期,此时采取的是以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为公路养护主体、“民建公助”的发展模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第二是改革开放后到1997年之间的体制调整阶段,此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采取“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体制管理模式,是以临时雇用工为养护主体的专业化护理,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让公路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建立初步的市场化养护机制。

第三是1998年至今的公路养护体制的全面改革阶段,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向纵深层次改革,建立全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当下城镇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有着自身的有点,它能够充分的发挥城乡县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养护公路的良好意识,对于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容易协调,也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积极地义务养护活动,但同时也有的自身的缺点,基层机构为了减轻负担,有时城乡居民会出现负担过程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城乡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在资金与技术上都很吃力,这一方面需要上一级的交通主管或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养护补贴,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养护的技术上给予充分的指导。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城镇公路养护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管理特征。

1. 城镇公路养护机构

城镇公路是地方性公共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其管理工作也其他的公共物品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从开始到决策需要各部门的职能实行,主要有:行业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养护职能,这些分别对应着主管部门、专业机构与生产企业三个主体,从管理角度有决策层(政府主管部门运用必要的行政职能与经济法律手段,对城镇公路的投资、发展与养护等加以指导)、执行层(由主管部门成立的专业机构主要指公路局对公路的养护计划、养护监管等的制定)与生产层(专门养护公路的企业,按照标准对公路进行养护,并接受执行层的监督)。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城镇养护管理机构中有着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城镇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城镇管理机构有有公路管理站与交通协管员二有的无人管理,由于类似管理机构的不存在使得交通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进而使得养护工作更加无法落实,主要体现在:城镇公路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甚至没有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为了公路养护工作的更好展开,应该设置城乡级别的公路管理机构,由它们负责实施公路养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至少拥有专职的交通协管员,负责公路养护管理,这些人员机构接受上一级的监督与指导。

2. 公路养护管理层面

2.1 计划编制缺少科学性

这些年,公路主管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计划编制做了大量的调整改革,使得城乡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建设的标准低、施工周期段,造成了公路质量本身的下降。而在计划编制下达后与公路建设有时间差,使得计划编制时间与实际公路项目施工时间不科学、不协调等,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2.2 技术等级低,里程线路长

城镇公路是多是县、乡与镇之间的连接公路,中途地形复杂多样、路线长,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公路里程,在这些公路建设上由于路况差,同时实行了较低的技术标准,这使得公路在抗冻性、防水性上较差,致使公路使用时间短,缺少长期效益机制。

2.3 城镇公路养护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

与国道省道相比,城镇公路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与人员,对公路的养护管理多是由沿线居民不定期的养护,在质量上与通行能力上较差,这造成城镇公路质量急剧下降。

2.4 公路技术等级低,养护成本高

城镇公路多是四级路、等外路面无路肩,在安全防护措施上没有必要的设备,这使得公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同时公路养护作业困难且成本高。

2.5 与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少相比,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明显的不足

资金不足是城镇公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在公路养护管理上,城乡公路不属于列养范围,养护资金来源上仅仅是上级养护补贴与乡镇政府财政补贴等,因此在资金数额上是很有限的,而公路护养管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是当下资金护养上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杜跃武,平原地区县乡公路改建与养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

[2]张海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状况评价与养护决策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01.

第2篇

〔关键词〕思情鬼歌地方民歌音乐特点

《思情鬼歌》原名为《鬼歌子》,是在1956年文化部门组织的“挖掘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目”活动中,将其在几近濒危失传的状况下抢救出来的。《思情鬼歌》中的“鬼”字是一种赞赏和喜爱之词,其音调中带有强烈波动,体现其特有的音乐特征。

(一)激越跳进的旋律特征

《思情鬼歌》属于旋律起伏较大的歌曲,它的曲调别具一格,活泼火热,幽默风趣且情意绵绵。《思鬼情歌》为我国民国时期的一首民歌,流传时间极长,用词上采用的是湖南醴陵方言,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字词排列起来,根据咬字吐字的规律,和发声的技艺进行糅合,因此有极为强烈的节奏感。

在旋律方面,曲调的推进基本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灵活运用六、八、十度上行大跳,表现了女子感情变化的跌宕起伏。风格上充满变化,基于感情的变化,旋律自然发生变化。每一段第一句的乐谱都保持了同样的韵律(见谱例1),结合歌词可以看出在第四段落中,从尖锐的减五度变成了色彩明丽的大三度,说明女子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语气助词中,用大量的十度以上上行大跳来体现女子恋爱时调皮的气息,使旋律不死气沉沉而具有恋爱时的活力,从而体现恋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整个旋律大小三度到增四减五度的巧妙转变,再加上衬词上旋律大跳,将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以二八和四十六为主的节奏特征

在节奏方面,虽在每句上都保持了相似的旋律,但是节奏上却各有不同,刚开始“害的你哩妹妹(那呀哎子哟呵)眼望穿(哪)”表现出女子急切的心情,所以是用的四个十六的节奏型,表示妹妹对满哥哥的思念之情;而第二段落中,妹妹误认为哥哥与别人有交情,产生怀疑,则使用前附点的节奏型,表示妹妹内心的猜忌;第三段落中,妹妹相送满哥哥,看见满哥哥穿着西装,妹妹内心无比激动,则使用四个十六节奏型以此来表现;第五段落中,使用的前附点和大三度下行,表现出妹妹想满哥哥来探望她,却心生娇羞的心情;最后一段,希望满哥哥把妹妹放在心上,则是用的四个十六节奏型来体现。全曲跟随着妹妹对满哥哥的情感变化,而不断改变旋律节奏,也是此曲的特色。

在最后一段(见谱例2)中,满哥哥去看妹妹的时候,节奏出现的变化四个十六和后十六这种快速的节奏型,表现出满哥哥内心的激动,这也是随着人物感情变化而变化的。

综合整体可以看出,整首歌曲在节奏上随着情感变化而在四十六节奏型加二八节奏型与四十六节奏型加后附点或后十六节奏型中间切换,以男女一唱一答为主要演唱方式,充满了交相呼应的感觉,而中间又有因情感心理变化而出现的少许变化,使得整首乐曲变得更加灵动。

(三)宫、角、徵为骨干音的调式调性特征

《思情鬼歌》属于醴陵民间小调。醴陵语言属赣语系,其民歌音调又是湘中宫、角、羽调式色彩,造成了醴陵某些民歌小调有别于湘东、湘中其他地区的特殊风格,说明此处是三度结构型音调的重要传播之地。《思情鬼歌》以“鬼”为对“满哥哥”和“妹妹”的爱称,其曲调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活泼流利,风趣诙谐。音乐进行中的六、八、十度上行大跳和宫、角、徵为骨干音所形成的角调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是音乐学家、作曲家和语言学家研究湘东音乐与方言的重要歌曲之一。在语调上《思情鬼歌》为了表现情,使用了大量的跳音和和甩腔,跳音的使用使音乐保持了一种洒脱的情怀,而甩腔的使用又使歌曲充满了灵气。

(四)六个声调的音调特征

醴陵方言音调比较独特,有六个声调,比音乐旋律中的七声音阶只差一个音调,在外人听来,醴陵人讲话有些像唱歌,把生活中的语言稍诗歌化、节奏化一下,信口哼唱,就是一首小调。

七音阶在数字上是doremifasolasi对应1234567,对应的音名分别为CDEFGAB,在音调上是从高到低排列的,而此曲中没有si。

《思情鬼歌》从其骨干音的结构方式而言,一种音调是”La(6)―Do(1)―Mi(3)”,另一种音调则是“Do(1)―Mi(3)―Sol(5)”。整合起来便是“La(6)―Do(1)―Mi(3)―Sol(5)”音列。以西方的观念看,前者是自然小调,后者是自然大调;歌曲以“La(6)―Do(1)―Mi(3)”(前3小节)开始,自第2小节后一拍转为“Do(1)―Mi(3)―Sol(5)”后,直到第二乐句结束都为这一音列。后两乐句与前面不完全相同,两种音列经过三次交替,最终才结束在“Do(1)―Mi(3)―Sol(5)”音调上。谱例3为女声音谱。

从音调上来看,采用的主要是高音调。其中有少许低音,低音落在“鬼”、“满”两个字上,表现的感情深沉domiso运用频繁,并且不断的变化,在音调上起伏跌落,以此显示人物感情上的不断变化。

总之,《思情鬼歌》是一首深深打着醴陵印记的民间情歌小调,它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催人奋进,在天籁般神奇的原生态乡野音符中,展现醴陵“满哥鬼”与“妹妹鬼”对爱情、生活、事业的美好憧憬和火辣追逐,它从内容上表现了湖湘人民的朴素情感,从形式上体现了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旋律流畅、优美、活泼,传唱广泛而又极具表现力,是湖南民歌中的经典。《思情鬼歌》作为湖湘音乐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民间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今天乃至将来,它将散发出更引人入胜的乡土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07-01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的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美学教育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护理美学与美学理论密切联系、交叉,是将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与护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护理美学通过对护理工作中有关美感和审美活动的研究,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审美能力,促进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深刻地认识、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审美特征。

1护理工作中的审美本质

护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是精细的艺术中之最精细者。护士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人,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病理因素对躯体的综合作用,对患者进行身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学这门艺术中,美就存在于满足被护理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使之达到康复、完善等工作的和谐之中。例如:护理人员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及乐观的态度,往往可以燃起患者生命的火花,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人员对患者细致的关怀、照顾可以减轻患者躯体上的痛楚,使患者想到你就感到一种温馨之美。[1]

美的事物之所以能令人陶醉,是因为美存在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在护理工作中,美体现在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本质力量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效和映现。美的事物是具体、形象的,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2]

美的事物具有感染性,可以引起人的良好心境和情绪变化。当患者身卧病榻之时,所听到的是护士亲切体贴的话语;所感受到的是护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所见到的是衣装整洁、步履轻盈、操作熟练、动作敏捷,充满青春活力的护士,她们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使患者在良好的护理之中得到美的感受。通过护士美的心灵、仪表、言行去感染患者,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调动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舒适的治疗环境中主动地了解并接受各种诊疗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和健康的恢复。

2护理工作中的审美追求

护理工作中的审美追求是要运用美学理论于护理实践中,探索和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性;正确地运用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加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及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朔造的自觉性。

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力求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内在美给人以严谨、审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感觉;外在美使人感受到文雅、端庄、大方。美在和谐,美在自然。护理人员的外在美应与整个护理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护士洁白的工作装给人以圣洁感。而在妇产科、儿科,护理人员着淡粉色工作装,则给予产妇、患儿温暖、柔和、亲切感,减少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的容貌美表现在真实、自然,保持青春原色。如略施淡妆应讲究整体效果,力求达到和谐,起到扬美遮丑的作用,切忌浓妆艳抹。护理人员表情亲切、和悦、微笑待人,对美好的容貌起着强化、衬托作用,可以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护理人员通过在美的熏陶中,美化心灵、感染情绪、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使自己成为美的典范,使护理事业在高层次的服务上得到更好地开拓与发展。

3 护理工作中的审美思想

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理效应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优良品质和娴熟的技能,其中护理人员具有美的内心世界起着主导作用。

护理美育寓德育教育于护理学发展的重要地位之中,强调护理人员要以爱心、同情心使审美主体的患者心理上产生依赖和安慰;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予患者安全准确的护理;以宽容的态度理解、体贴患者,使其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中得到康复。护理人员通过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奉献美,使护理学这门艺术尽善尽美。[3]

4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形象

护理工作者的形象美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面镜子,一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它对护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审美过程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因此,要使审美主体-患者产生良好的心身感受,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素质修养,将美融于护理工作之中。

护理人员以美的情感给予患者体贴、帮助;以美的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对工作勤勤恳恳、严肃认真;以美的仪表,给患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觉,唤起患者美的感受带给患者生命的活力,以美的语言给患者带来良好的环境。例如:当患者从睡梦中醒来时,看到面带微笑的护士来到床前,问一声“同志,早上好 !昨晚您睡得好吗?” “您身体感觉怎么样?”患者从彬彬有礼的话语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感到温暖、安慰,使护患交往在情感交融中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美的护理形象会给患者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因此,护理人员美化自身的审美形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黎正良,张鸿铸,汪春祥,等. 实用护理美学[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57-158.

第4篇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第5篇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就会促使患者的脊柱关节活动受到限制,甚至是促使患者成为残疾。为了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率、满足患者的相关护理需求,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自主护理能力和改善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主要探讨了Orem自理理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45例,常规组45例。为了研究的可靠性,两组的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关仪器设备的检查和对患者的病情了解,都符合直性脊柱炎疾病的特征。两组患者的其他身体各项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详情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取同样的药物治疗时,分别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Orem自理理论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全方面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常规组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就是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和不良的情绪进行调节,让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在患者睡眠、饮食以及日常中,有不良状况出现要进行及时的护理,以及确保患者有其他不良反应出现时进行控制。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根据Orem自理理论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全方面的护理干预,具体的实施方法是:(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的观念培养,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等等。(2)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受到疾病的不良影响,可以组织患者们进行疾病状况的交流,对护理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等等。(3)针对患者的饮食状况,要多给患者进行钙含量的摄取和食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等等。(4)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并且保持好良好干净的环境等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常规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以及手术之后恢复的情况。患者总满意率在80%以上,则为显效;患者总满意率在60%以上且在80%以下,则为有效;患者总满意率在60%以下,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对临床诊治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诊治后的满意程度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性疾病,主要的疾病特征就是中轴脊柱关节受累,也会累及骶髂和脊柱外周关节[1]。Orem自理理论对患者的护理中,主要就是强调患者要养成自我护理意识,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特点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反复发作[2]。很多的患者由于对疾病了解不够详细,也没有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常规的治疗,就直接导致患者病情更加严重[3]。同时,患者也要慢慢的提升自我护理的能力,更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等等[4]。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理论;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文化出现更多的接触,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我国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冲突造成的矛盾等不良现象也不断发生。因此,在临床疾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了解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信仰等各方面的事情,掌握跨文化护理理论[1],本文针对外国患者的实际特征,采取跨文化护理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摘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外国肿瘤患者2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龄在29岁至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8)岁,患病时间为6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都为白种人,并且都信仰基督教,所有患者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都超过3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其中,有3例男性患者与4例女性患者为留学生,另外,有8例患者的妻子为中国人。

1.2护理方法

1.2.1文化维持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的时候,要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对语义理解造成的歧义,按照医生规定的叮嘱对患者进行给药以及个体化的护理,运用跨文化护理理论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由于所有患者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不能再患者面前提到“13”以及“星期五”等基督信徒忌讳的字眼;另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因此,医护人员在进入患者的病房以及进行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征得患者的同意;禁止向患者提问涉及隐私的问题[2]。

1.2.2文化协商可以针对患者的信仰,在患者的病房布置耶稣的画像等,还可以在患者的病房放置《圣经》,让患者能够在空闲时间阅读;另外,每逢周日,可以请牧师到医院集中为患者做祈祷,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缓解治疗导致的不良情绪。

1.2.3文化重塑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肿瘤治疗的进展,使他们能够清楚知道病情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灵上的关怀,引导他们述说心中的焦虑、悲观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通过“吐苦水”的方式,从而有效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充分体现肿瘤护理中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有效性。

1.3统计学处理采取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肿瘤患者进行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从护理前的50.0%上升到护理后的95.0%;另外,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从护理前的20.0%上升到护理后的90.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跨文化护理理论来源于实际的护理经验,在本质上强调护理工作的内在逻辑性,指出护理理论的各项概念之间的相辅相成性,在目前的护理研究与教育以及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3]。

本文选取的20例外国肿瘤患者中,在肿瘤护理工作中采取跨文化护理理论,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高患者的肿瘤护理效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1,(9):2445-2447.

第7篇

[摘要]概念是对过去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是重新认识的开端,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科学思想产生的来源,也是学科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在我国护理行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却是见智见仁,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8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m)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

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肌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咖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

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kininger贝0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

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m”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

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

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昧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四、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㈨。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大素质,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与胜任(competence)’圳,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汹]。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m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跚。

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

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汹]。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㈣;学者Autllier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啪1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五、小结

第8篇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2]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3]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入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4],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2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5]”,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6]:“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

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rn)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9]。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3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nu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10]: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lledortrainedtakesattentivecaresforthesickorinfirm,esp.underthesupervisionofaphys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aringnurtureorparentalcarethoughnotrelatebybloo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11]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Nursing: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Caring)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rin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12]。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Leininger则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rn)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rn”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13],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13],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13]: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味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4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14];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16]。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17]。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18]。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19]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20]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21]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22]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23]。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24]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ari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12]。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25];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26]。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C素质,即同情(compas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ment)、信心(confidence)与胜任(competence)[27],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28];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29]。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24]。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ru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30]。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31]。徐丽华[32]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30];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23]。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32],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33-34],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12]。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35],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36]。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37];学者AuthierP[38]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39]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5小结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及护理

1.2.1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药灌肠来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以拇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钟,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对患儿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为年纪大都比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会很高,尽可能的将手法放得轻柔一些以便患儿觉得舒适并且不会有排斥感。一般一天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药灌肠时首先要与相关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解释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患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帮助将中药灌肠的工作顺利完成下去。在整个灌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门窗关闭并且注重对患儿腹部的保暖来保证灌肠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整个灌肠结束后进行开窗通风[3]。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则加用了中医护理理念,其具体操作如下:情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语言亲切、护理周到的态度,并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良好的保证患儿能够跟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饮食护理,在营养方面,注重让患儿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恢复。生活护理,结合患儿的体质特征再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患儿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加快其身体恢复速度。服药护理,依照生理节律,根据不同的药性和药理选择每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服用,比如抗过敏或安眠类的药物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类药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其中患者家属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例数所占总数的比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次对儿科临床护理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软件来进行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最终护理结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卡方值为8.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儿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10篇

护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20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层次是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属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中的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10.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信念指导下,以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为基础进行专业决策,并为此承担相应责任,属于评判性思维的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尽职层次

D.认知层次

11.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是

A.观察

B.归纳

C.演绎

D.综合

12.下列关于护理目标的陈述,正确的是

A.一个预期目标可针对多个护理诊断

B.目标的主语应该是护理人员

C.目标应陈述清楚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D.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能够达到的健康状态

13.下列属于昏迷病人首优护理问题的是

A.有感染的危险

B.清理呼吸道无效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4.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以全面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体现了护理程序的

A.互动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普遍性

15.根据护理理论着重点不同,罗依(Roy)的适应理论属于

A.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B.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C.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D.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16.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中护理系统的数量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7.专题讲座法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其优点是

A.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帮助学习者表达内心世界及行为

C.能在有间内将知识传授给许多人

D.适用于教授某种技术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A.痛苦、愤怒、焦虑

B.头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19.临终病人抱怨“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属于临终病人心理活动发展阶段的

A.否认期

B.愤怒期

C.磋商期

D.沮丧期

20.抢救病历必须据实补记的时限是抢救结束后

A.6小时之内

B.12小时之内

C.24小时之内

D.36小时之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

A.社会认知的准确性

B.认知过程的互动性

C.认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E.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2.下列属于文化休克表现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忧虑

C.思维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肠功能减退

23.评判性思维的情感态度因素包括

A.自信负责

B.诚实公正

C.好奇执着

D.独立思考

E.谦虚谨慎

24.在护理评估中,生活状态及自理程度的评估内容包括

A.饮食型态

B.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C.活动与运动型态

D.自我感知与自我概念型态

E.应对与应激耐受型态

25.关于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各种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须立即并持续地予以满足

C.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D.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出现

E.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差异越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初级卫生保健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优劣的重要指标。

27.人际沟通中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人际距离、__________和公众距离四个层次。

2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本身。

30.评判性思维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31.护理程序由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__________五步骤组成。

32.纽曼认为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结构、__________、正常防御线和应变防御线。

3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确定优先项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原则和__________。

34.奥瑞姆将护理系统分为完全补偿系统、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统。

35.医疗事故的解决方式包括__________、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法院诉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疾病状态

37.文化关怀保存

38.护理诊断

39.自理

40.失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42.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应如何评价证据?

43.简述制定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

44.简述临终关怀的意义。

45.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六、论述题(10分)

46.试述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第11篇

1护理理论家的看法

1.1KatieErikssonandMargaretNewman的想法她们的理论思想将如何在2050年得到很好地表达呢?Katie[1]相信,博爱精神和保持护理学科发展的勇气以及自由的研究将会充实护理的基本概念。她的博爱理论在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中将会继续应用,但是将会有更新和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通过用符号的形式表达护理精神,使人们对神秘的、难以预测的未来护理形成具体的模式。Newman提出,正在出现的护理知识模式将表现出同情、转化和自由。她相信以病人整体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护理模式将更加有助于社会的健康[2]。

1.2MadeleineLeiningerandJeanWatson的想法Leininger解释了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论是如何产生跨文化护理和文化照顾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文化与护理实践的融合,同时促进健康、疾病的康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Watson强调人的主观思维,与这种主观维度相联系的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照护、自我恢复的潜能;人的精神和一切;自然恢复的途径以及与自己和其他人相关的护理和康复[3]。1.3RosemarieRizzoParseandRogerianMalinski的想法Parse介绍了语言和思想,从人类形成的远景进一步解释了整体的概念及她的理论措辞的一些变化。她认为,在2050年有关护理和医疗保健的合作将不断前进,这些理论的澄清具有重要意义。有些重要思想在人类思想学派形成的本体论中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概念在曾经机械化的医疗保健中极其重要。Rogerian认为,实践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她对人类整体性学说的进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4]。

1.4KingandRoy的想法她们想象着她们的理论思想在2050年将如何得到表达,预期将会存在许多的挑战和机遇。King建议她的概念体系、达到目的的理论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将会提高护理质量。Roy描述她的哲学信仰和适应模式在2050年将与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并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统一[5]。

2几种理论的发展

2.1Parse’sTheoryofHumanbecoming这个理论最先是以the“Man-living-health”theory出版(1981年),1992年改名为“thehumanbecomingtheory”。人类适宜理论的假设是以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看法作为护理目的,中心思想以本体论为基础,围绕3个主题构建而成:意义、节律性和超越。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伴随而来对教育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可能性,在2050年个人、家庭和社区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到21世纪中期人们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由于对生活质量的渴望,人们希望对他们的健康模式有更深的理解。人类适宜理论更深地关注人类比较细腻的情感,显示了人类自由和尊严等深层次认知。在2050年随着超机械化健康护理的产生,健康相关理论及更多内在社会问题的信仰和价值观将会不同,这些需要在某些方面关注自由和尊严,为延长生命必须消除一些非人性化的技术[6]。

2.2Eriksson’sTheoryofCaritativeCaring博爱护理理论在与病人会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病人的自尊和自主性都是很重要的,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尊重他们,对他们负责。护士在与经受痛苦的病人会谈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均衡的伦理关系,如果不能与病人互动,协调好这种不均衡,病人将会失去潜在的尊严和自信。护士在与其会谈的过程中应尊重他们,通过博爱的精神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空间,使他们重新获得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的生活[7]。按照Eriksson的观点,世界可以被看做3个维度:个人、社会和环境。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存在与健康和病痛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在这里,护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2050年,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宁需要紧密的相互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护理将会代替部分护理操作,但是将会出现一些新伦理困惑的挑战。因此,护士在伦理咨询中将要充当重要的角色。对护士进行博爱护理精神教育,激发他们内在的伦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伦理和道德问题[8]。

2.3Watson’sTheoryofHumanCaring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是在其他护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哲学、心理以及现象学理论,同时运用人本主义学说以及许多基础学科和人性科学的理论,强调人性照护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她认为护理是自然变化的过程,人性照护理论的伦理道德思想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她从认识论和本体论出发,把护理伦理与超越个体的护理相关联[9]。护理是护士与病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人性化照护,以协助病人恢复其内在的和谐感。运用照护程序帮助病人达到更高程度的自我和谐,以促进自我治愈或者是对生活意义的洞察。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科研过程,使护士在护理资料和护理实践中做出护理判断和决策。护理学科作为护理道德、理论和哲学的基础,引导护理通向不断变化的个体和专业实践。通过先进的护理,从业者、病人和相似的系统来见证护理学中的变革,通过引导理论的哲学实践和以康复为基础的护理,恢复护理和卫生保健的核心[10]。

3以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实践

护理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在未来将会得到不断地增加。护士将会意识到以理论为引导的护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正如医学理论引导着医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和护士会在不同的领域平等地分享着各自的专业特长,并肩作战。护理实践将如何随着2050年技术、医疗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呢?以纽曼的健康理论扩大意识、以金的概念框架对一些问题作出护理反应,以护理理论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11]。Watson的人类照顾理论、Eriksson的博爱理论和Rogers人类整体性学说引领着护理的实践[12],这些理论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形成相互关联的线性组合,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3]。

42050年护理及卫生保健[14-17]

4.1护理专业发展

专家对2050年护理的发展都很乐观,他们认为护理的专业特征在实践、教育和科研中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护士会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在护理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决策和自主能力。护士在社区护理中能够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文化信仰,曾经被忽视的团体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未来男护士会越来越多[18],各国护理会与国际接轨,使护理全球化,促进全球人民的健康。护士将会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积极的政治活动,在形成和促进护理决策及医疗保健问题决策中占有很大比例。

4.2卫生保健与护理

第12篇

【关键词】 自护理论 分级护理 应用

奥瑞姆的自护模式[1]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人的自护能力,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护是个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维护和促进健康及身心发展,有意识的采取一系列连续的自发调节行为,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称为自护能力,也就是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和方法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和提高的,需要智慧经验和他人的指导帮助。能够完成自护活动的人称为自护体,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自护体是其本身;但儿童、病人、残疾人等的自护体部分是自己、部分是健康服务者或照顾者。奥瑞姆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个体有特定的自理能力及治疗性自理需求(治疗性自理需要是指需要进行护理活动的自理需要),当这种护理需要大于自护体的自护能力时就需要护理照顾,即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干预采取各种措施以弥补其自理缺陷,自护不足理论是奥瑞姆自护模式的核心,阐述了个体什么时候需要护理,明确指出了护理的工作范围。护理系统理论说明了病人的自理需要如何被满足。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把护理系统分为三类: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

分级护理[2]是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以及医生所开的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并做出标识:特级护理红三角,一级护理蓝三角,二三级不做标识)。

1 特级护理

1.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的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等。

1.2 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客观完整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1.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完全丧失自护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2 一级护理

2.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或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

2.2 护理内容:①每15~30min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2.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3 二级护理

3.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幼儿等。

3.2 护理内容:①每1~2h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指导病人提高其自护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3.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的自理能力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发挥部分补偿系统的作用,护士和病人共同承担病人的自理活动,根据不同程度分为以护士辅助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按医嘱给予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进行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和以病人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协助和指导病人早期正确进行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睡眠等)。病人活动包括调整自护能力、满足自护需求、接受护士的帮助。护士的活动包括为病人实施一些自护活动、代偿病人自护方面的不足、根据病人需要予以帮助、调整病人的自护能力。

4 三级护理

4.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

4.2 护理内容:①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护理。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4.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有能力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健康指导时,护理人员应使用教育-支持系统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在护士的指导下,病人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护士活动包括调整及完善病人的自护能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护能力。

5 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先进性

5.1 赋予整体护理新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运用奥瑞姆自理理论对病人进行评估,准确找出病人及家属的自理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自理能力的改变,用奥瑞姆自理理论的三种护理系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引导病人和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发掘自理能力,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体现了病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拓宽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内容,构成了整体护理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3]。

5.2 以奥瑞姆自理学说指导护理与传统的分级护理相比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奥瑞姆自理学说以自我照顾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担负起自我照顾的责任,对伤残老年病人尤为实用。通过护患共同商讨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护理计划,有利于实现共同护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而以传统的分级护理方式实施护理,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中对部分病人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病人的角色,病人和家属习惯被动的接受护理,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4]。

5.3 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奥瑞姆自理理论使护士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保健的宣传者,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在维持健康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更加体现护士的价值,同时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5]。

6 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前首先要求护士要结合护理工作的实践深刻学习、领会自护模式的内涵,为了合理正确应用理论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6]。奥瑞姆自护模式应用过程非常繁杂,不仅要求护士具有一定水平,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护患沟通知识及技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既要充分满足病人的自护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以免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目前情况下该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2.

[3]毛秋云,孙爱芹,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7.

[4]宋葆云,杨巧芳.Orem自护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1053.

第13篇

【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02-01

为了培养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才,满足现代急救护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诊护士严重缺编状态,我院急诊科近几年陆续新分配了一些护士,为使新护士尽快地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她们的培训与管理。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规范化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

1.1 实施岗前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岗前培训由医院护理部、人力资源部组织。(1)由护理部主任对其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讲述护理工作经验及护理工作重要性,树立热爱护理工作、热爱医院、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请有经验、形象得体的护士长,进行护士礼仪行为规范、护患沟通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2)由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组的护士长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授课。授课前先组织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录像带,再由该护士长为其逐一分解授课、示范。强化新生训练,练习中手把手指导,严格规范,统一动作,严格把关,通过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1.2 严把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前培训结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诊科的护士,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由在急诊科独立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专科理论和抢救技术能力的护师以上的老师担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尽快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科室讲课、教学查房、晨会提问、交接班、组织专科常见病的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等形式,使她们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技术操作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试用期满后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为急诊科护士。

1.3 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帮助新护士树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她们勤动手,多提问题,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使她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 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对新护士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她们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同情心,从而使她们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

2 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2.1 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2.2 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气分析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2.3 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4 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3 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第14篇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应用价值;工作效率

随着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在现代医疗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医院形象及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了解、贯彻好人性化原则。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自我认识意识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把工作作为一种单一、机械的谋生手段,而是看做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护理工作中注重人性化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劳动者及被服务者得医院,积极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性和创造性,而作为护理管理者更应从个人开始充分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以身作则来提高护理管理效能。

1 护理体会

1.1 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落实贯彻人性化原则 护理管理者作为个性化工作的实施者和护理工作管理者,首先要从自身变革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了解并汲取其它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1]。护理管理必须坚持贯彻人性化原则,工作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承认,护理管理需要更多人文关怀,以实现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护理管理者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管理观念的转变,由管人转向发展人;由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由管住人、控制人转向激励人;从单纯的追求管理效率转向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护士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小的差错,切忌训斥和埋怨,要帮助其分析出现差错发生的原因。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也能更好的解决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各种关系,积极主动的与护士进行沟通,要先从管理环节上找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帮助其解决问题,将所造成的不良结果降至最低,耐心帮助她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如果是触犯到原则的问题,即使需要进行批评也要注意场合和地点,以免伤及护士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1.2 改善工作环境、创建温馨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实施情感管理,在温馨氛围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护理管理者应该要增强护理人员得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可开展护士礼仪服务,以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形象;护管人员为护理人员投入的感情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人的进取精神,最大限度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创建一个温馨的氛围可以融合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定期的组织科室集体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以互相关爱,互帮互助为目的,有机的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厚心底,充分的尊重护理人员的人格、事业和劳动成果,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护士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时刻把护士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情感上满足与稳定的情绪必将焕发饱满的工作热情,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护士的素质、专业理论及业务技术的培训,定期的举办一些技能、操作大赛,根据每位护士的特长及个性,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必须掌握激励理论,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指导管理,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益。首先要注重情感的激励,只有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并且在原则范围内予以不同方位的满足,护士心理才会得到满足,情绪到达稳定;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每个护理人员对于自我价值体现的不同,按照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决定其工作岗位和,尽可能的轮流给每个护士培训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把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最大化。

1.3 实施民主化与制度化相结合、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 在现代化的管理中,将民主化与制度化有机的相结合,树立榜样有效的管理。在院部制定的各项护理工作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工作的指引,为管理者及护士提供快捷、方便、实用的工作流程。各科室管理者要认真的贯彻落实有关制度和文件,根据各自科室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以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达到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管理民主化有机的与制度化,科学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保证护理管理顺利进行;既要制度也要民主化管理,听取护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增强归属感。护理管理者应正视自己的职责,认真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以身作则,发挥积极表率的作用,在工作中实事求是;管理者还应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管理好团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不仅节省了人员的配备,又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能力。每月可进行技能培训,强化护士的规范化操作,并进行定量的考核,对优秀的护理人员,要将其工作表现及取得的成绩树立榜样,对其所取得的结果进行肯定和赞扬。

2 总结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用人性观基础上激励人的积极性,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引导人们去实现预订的目标[2]。目前护理行业的现状提示着护理管理者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护理工作由于其所面对的是特殊的人群,而工作者和服务的对象都有其特殊的需求,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就更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实行人性化管理,不仅能很好的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充分的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去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护理队伍打下基础。人性化管理能充分发挥护士的自主性及积极性,改善科室的服务形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柔性管理理论;急诊护理管理;职业满足感;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33-01

柔性管理,是指基于人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重视人的个性、心理、能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以非强制方式,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组织意识通过个人的自觉行为来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其中心原则[1]。在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也逐步引入了柔性管理理念[2]。医院急诊护理具有急、忙、易感染、综合性强等特点[3],使得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我院为减轻护士压力,保护其身心健康,同时满足患者需求,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柔性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护理人员26名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在7-80岁,平均(36.2±2.1)岁。2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0-37岁,平均(28.3±3.1)岁,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大专生16名,中专生2名。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护士13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中学习并引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柔性管理相关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1.2.1 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组织培训。经调查,我科室大部分护士对柔性管理的内涵都不够了解,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柔性管理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柔性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传统管理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组织制度其中心原则,它凭借组织职权来实现管理目标;柔性管理则以“人”为管理中心,它凭借组织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对个人意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实现管理目标。②构建自主管理环境。分权管理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分权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自主管理,即让护理人员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根据每名护士的性格特点、护理水平等情况,负责不同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如病房管理质控员由管理能力强者担任,消毒隔离质控员由工作细致、认真者担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柔性激励机制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激励,物质激励用于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低层次需求,精神激励则能满足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尊重的高层次要求。激励方式的选择,要以护理人员具体的工作、情感、生活状况为依据,做到因人而异,以满足不同护士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例如,为鼓励护士提出建议而设立“合理建议奖”;为鼓励护士发现并上报问题而设立“差错上报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实验组护士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77.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后,护士的工作满意、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柔性管理能有效舒缓护士的工作压力[4],使护士以积极、轻松的心态面对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由此看来,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

参考文献

[1] 王芝,姜梅.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3-314.

[2] 胡德英,刘义兰,许娟,等.医院护理柔性管理调查问卷的研制与意义[J].护理研究,2012,26(34):3262-3264.

[3] 刘军霞,张军霞.柔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9):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