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项目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特色课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
1.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的开设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表1所示为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的情况。2012年6月11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在这份报告中,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为前10位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同样存在着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等问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低就业率也由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而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技能,紧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改变以往“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实验实践,脱离企业应用”的现状,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简称“实训”课程)是一个系列课程,从2008-200年开始,首先在2006级和2007级计算机本科班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验。经过对5届学生进行教学摸索,目前该课程已经正式成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必选课程之一。
“实训”课程课时总计约180学时,10个学分,历时5个学期,约80周。课程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住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足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其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开展尤为重要。传统上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总学时为72学时(54+18)。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实践时间偏少,很难通过18个实验课时完成从最初的资料查找、阅读、整理、系统分析、设计、编写文档、编码和测试等有关于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特别是相关软件设汁的文档编制的训练。对于可视化建模软件,诸如Rose Rational、trufun P1ato、Power Design等讲解浅尝辄止,甚至被教师一笔带过,以至于到最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没有很好的思考和创新,达不到课程开设的目的,这门原本重要且有趣的课程变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枯燥的“背诵”课程。
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软件企业的运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绝大部分授课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编制商业化软件的经历。而这种经历的缺失毫无疑问地将影响到该教师对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验内容的设计,从而造成了某些教师授课时仅能“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大遗憾。
因此,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采用项目实践的方式作为软件工程的有效补充,以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开展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可以对“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出以下总结:
1)教学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适当的选题完成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基本环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础课程与时间安排。
有关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其基础课程涉及数据库原理概论、Windows程序设计(有的院校开设的是MFC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因此,将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这两门课程之后是比较适宜的。
3)教学内容框架。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1)学生分组与选题。由于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每个教师教授8-10个学生,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后,每个教师提供1-2个难度适中的实训选题,每个题目由一个小组完成。由于学生人数少,有利于教师更加充分地、有侧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两个学生小组也可以展开一定的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程的框架体系与时间安排。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1个阶段即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4学期(多为大三上学期)完成,所占学时为18周,54学时。第2个阶段则是外包给校外的软件培训企业来完成,以2-4周为期夏令营的形式完成,总计120学时,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5学期(多为大三下学期)完成。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①项目选题与企划:确定小组选题,讨论并制订实施计划;估算项目总体规模、工作量和成本;确定选题实施中拟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初步设计作品功能结构,估计项目范围、产品规模及总工作量,编写人力资源计划和软硬件资源计划、测试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相应文档。
②需求分析:介绍或者回顾需求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合适的建模软件,画出用例图,书写用例规约、术语表,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等相应文档;教授类图、顺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文档的书写;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③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架构;制订开发策略;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物理视图、逻辑视图、开发视图及进程视图。
④数据库设计:确定采用何种DBMS系统;利用建模工具进行逻辑设计;设计库结构与表结构以及完整性约束机制;设计数据库使用的安全性机制;书写数据库使用的管理规章等文档。
⑤功能及算法设计:制订模块的命名规范;确定系统的各个模块;学习或回顾NS图、PAD图的画法;细化NS图、PAD图等手段设计各模块的功能。
⑥用户界面设计:确定用户界面风格;系统出错处理机制的没计;人机交互风格的设计。
⑦编码与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相关的技术文档,采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分工明确地完成相关模块的编程工作;制作测试用例;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测试作品,并编写测试报告。
⑧作品验收与部署:作品帮助文档的编写;提交作品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写简要总结报告;对系统进行自我评价。
(4)可能涉及的相关软件。Rose Rational、trufun Plato、Power Design、Project、Visio。
4.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届学生“实训”课程的实际教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训选题应把握“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控制难度。例如,实训选题太空战舰(如图2所示)就是2008级计算计本科所做的选题之一。尤其不提倡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所谓的“剥离”一部分给学生作为选题。
(2)程序设计语言应当选用前期实训课程中所学习的程序语言,以免重新学习编程语言而耽误实验课程的后期开展。
(3)应选择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或者Oracle,最好与前期实训课程中学习内容一致。
(4)设计前后台交互代码时,培养学生采用事务机制的观念。
(5)根据指导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1-2个要用到的建模软件重点学习,不必面面俱到、跑马观花地“介绍”所有的工具软件。
(6)采用MVC架构进行系统开发时,注重告知学生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多层结构的体现与优缺点;对于网站类选题,注重引入一些新的开发技术(如Ajax)等。
(7)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文档的查找与自学能力,例如与Java相关的JDK API,或.NET相关的MSDN等。
(8)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高职;食品理化检验;项目化;教学改革;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40-02
《食品理化检验》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课程与职业岗位中的食品检验工相对接,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质量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有害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与鉴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实践操作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相辅相成,而且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使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指传统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及一般的项目开发流程,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项目课程构建的探索。
《食品理化检验》主要注重对食品专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广而复杂,一般都是在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再进行验证试验,或者最后安排2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不足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针对食品检验较强的专业性和高技能性,笔者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非常适合《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的理念 按照行动导向的学习理念,根据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思想开发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简、融合、重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即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以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
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为核心,以工作内容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基于这个思想,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首先要针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大量调研,建立起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要依据工作任务选择和安排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工作场景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校企联合确定课程标准,设计培养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标准。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法等各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强调技能、知识及素质并重。
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确定学习项目。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典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行业标准、规范及质量体系的内容。课程学习共分为10个项目,每个学习项目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设置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氛围。以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采取引导—自主学习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进行开放式、自主式学习,完成学习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安排以基础技术为载体的活动,以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
4.突出技能考核,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考核体系。以项目任务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考核体系,依据“技能加态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改革新特点,课程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选择与重构
本课程经过大量专业调查,针对我国食品检验机构和食品企业实际学习项目需要及职业道德要求,依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考核内容,选取所需要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专业技能、形成并提高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能力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技能与生产相匹配、知识与技能相匹配,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对食品行业整个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食品企业岗位和业务范围,结合食品专家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及食品检验工由初级到高级的成长规律,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和学习型工作任务。《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食品理化检验的具体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划分学习项目,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组织设计 本课程为达到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课程观课程开发的目的,依据专业标准对食品检验技能的培养目标,融食品理化检验方法于具体学习项目中,由简单到复杂,依据食品检验工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创造职业氛围,遵照食品检验国家规范组织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鉴于本课程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实训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特设置了综合实训。具体要求和组织如下:(1)要求实地确定理化检验学习项目,结合生产工艺或市场监督,学生分组制定方案,设计分析操作过程,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2)实事求是地报告理化检验数据,实验结果准确可靠。(3)学生完成一项系统、完整的食品理化检验项目。(4)任务完成在职业氛围环境和规范下,在实训室训练工作过程。(5)综合实训学习项目:每5人一组,按照国家食品行业理化检验标准要求组织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
教学方法手段 (1)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2)每个项目采用边讲边练、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3)采用“循环操作训练实践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娴熟水平。(4)课堂设在实训室,利用多媒体实现讲授、学习、练习、实训一体化。(5)实施网络教学,针对一般性问题,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的学习平台,建立留言簿及解疑平台。
课程的项目化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属于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依据“技能加态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改革新特点,考核与评价应从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成绩计算如表2所示。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不再安排期末集中考试。其中,每个项目成绩分别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成绩组成,考核可依据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结果进行,可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问答等多种方式。由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分组操作,应充分考虑个人在合作中的贡献。
职业技能认证 本课程与《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后,学生可申请直接参加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考核成绩将作为课程整体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档案。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高深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综合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28.
[2]张伟,刘靖,等.对高职院校食品检验技术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8-119.
[3]张春霞,易艳梅,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98-99.
[4]杜淑霞,莫慧平,徐丽,等.高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时空,2009,5(12):52-53.
[5]苏秋芳,吴云辉.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105-106.
[6]苏盛通,戚林,许潘健.项目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8):53-54.
[7]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3-54.
许多学校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这正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有力补充。我校利用兴趣差异,选拔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人才,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兴趣小组活动所开展的特色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发展的方向,进行相应的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课堂观察,选拔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到兴趣小组中来,再通过赛前集训,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1.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兴趣小组项目
电脑作品的制作是我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一个传统项目,自浙江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来,每年都有学生作品在省里获奖。以往进行选拔培训时,我们让学生自主报名,然后通过暑假和周末的培训,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电子报刊和网页,到培训结束时形成作品,上交市里参加评奖。一般报名的时候学生都很热情,但随着培训难度的加深,不少学生退出了兴趣小组,也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参加竞赛的要求,所以每次培训下来,像样的作品只有两三份。
鉴于此,2008年,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首先引入了“电脑作品制作”这一特色项目,通过综合设计,把教材上相关的知识揉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一步步操作下来能够形成一份电子作品。和以往相比,学生的作品数量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堂还要兼顾学生水平差异的问题,学生作品的质量并不高,还无法达到参加竞赛的要求。通过课堂观察,我把对电脑作品制作有兴趣,同时也有一定天赋的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施以集中的课外辅导,使这部分学生的电脑制作水平突飞猛进,作品收获颇丰。在“浙江省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学生作品荣获了两个—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兴趣小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融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合理选拔兴趣小组人才,而且达到了延伸课堂知识,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2.拓展兴趣小组特色项目,让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择项目
对于“电脑作品制作”,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兴趣,有的学生完成了教材上的基本任务之后,对后续较难的拓展任务及整个作品的制作根本不感兴趣,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有的学生偷偷地玩游戏;有的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不敢吵闹,却呆坐发愣……真正对作品制作感兴趣,并形成创作动力的,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
于是,我们又开始探索新的项目。2009年,我们开始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上引入“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项目。“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是宁波地区的一个特色竞赛项目。它是一个关于城市建造(City-building game)的电子游戏,此游戏是用电脑来模拟城市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排水管、电网、公路、工业园区、绿化面积等都要综合考虑,最终促进人口的良性增长。“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是学生在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我校从2008年宁波市组织这项赛事以来,就开始参加这项竞赛,但成绩一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引入这一项目,每节课根据教学进度,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再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组织校级小规模的竞赛,挑选出合适的学生进行集训,之后选拔出其中的优秀苗子参加竞赛,这样一来获奖人数和奖项都有所提高。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感兴趣的大多数是男生,女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之后,最喜欢的还是“金山打字”。于是,我们又引入了纵横码。纵横汉字编码法是一种按照汉字字形编码的方案,这种输入法运用0~9这十个数字对汉字4个角上的笔形进行编码,可利用小键盘单手完成操作,简单易学,速度快捷,词组丰富,功能强大。这一输入法对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与反应灵敏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初一年级的课堂上渗透纵横码项目,通过每节课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纵横码产生了兴趣。我们从课堂表现良好、反应比较灵敏的学生中,选拔动员了部分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准备参加2012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四届纵横汉字输入比赛”。
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小组活动主要有电脑作品制作、计算机模拟城市、纵横码三个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来进行课外拓展,不仅经历了赛事锻炼、开阔了眼界,而且信息素养、操作技能明显提升。
3.通过课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优势
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兴趣小组在选拔成员之前,由学生主动报名和班主任推荐两者相结合,而班主任则会把参加兴趣小组作为给予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励,部分成绩不够优秀但对信息技术深感兴趣的学生很难被吸收到兴趣小组中来。诚然,不排除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喜欢或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有些学生在参加训练之前,甚至不清楚这项活动是否适合自己,所以自主报名也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些学生在训练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坚持,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特色项目活动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在课堂上预先引入兴趣小组特色内容,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再进行参赛学生的选拔,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学生自己也能挑选适合自身、符合自己兴趣的项目进行集训;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兴趣发展的活动项目,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料”时间,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特别是像纵横码输入这样机械却又需要长期不问断练习的操作,很适合在课堂上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再通过赛前的集训达到较理想的水平。
1.1在发展战略上,加快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属于规模驱动型的外延式发展,高层次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多,特别是高档次的论文专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反映科技发展的内涵性指标与先进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更加注重创新内涵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综合、交叉、创新,形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三是加快实现从数字提升到品牌声誉提升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科声誉、团队声誉以及创新品牌与影响力。
1.2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打造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特色创新品牌,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创新前沿,并由此孕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重要科技成果。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制定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的内涵发展路线图,实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差异化的转变,构建特色学科群;二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特色创新品牌;三是加强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育新兴的特色学科方向,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相互促进,带动和提升学校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1.3在创新组织方式上,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特点。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而且涵盖了农工贸、产加销等跨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全面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多学科、多单位、多团队、多资源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不断开拓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三是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其他协同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充分激发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科研项目库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建设项目库,能够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各学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引导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上来,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2]。
2.1明确科研项目库的建设主体
学校各二级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是项目库建设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和协调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的重大入库项目建设。各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的项目库建设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库建设,在组织各学科及其科研人员在认真分析需求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启动完成项目库建设,再根据情况变化对项目库项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项目建设评审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的项目方可入库,这样可保证项目库建设质量。
2.2把握建设程序与要求
一是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创新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二是针对每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重大重点项目库建设,建成重大重点项目群[3];三是引导各学科、人才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及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充分利用重大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湖南省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2.3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是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必须从项目库中产生。学校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教师,这是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入库项目倾斜,切实加强入库项目的培育。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考核,将项目库建设情况及项目出库率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到“入库项目有数量,出库项目有质量,资助项目有分量”。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与效益
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取得大的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十分重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学校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应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核心是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及效益。
3.1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度增长,但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问题,学校将每年每个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情况、年度执行情况、中期检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与知识产权情况、实施效益情况等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公开,供科研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益[4-5]。
3.2建立科研项目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项目立项后既不给项目组成员分任务,也不分经费,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学校对科研项目实施内部合同制管理,要求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研究任务和相应的经费量,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问责和问效。
3.3建立科研人员诚信制度
针对国内外科研院所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学校研究制定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奖励申报、项目立项、预算、合同制管理、检查评估、经费使用、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咨询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结果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科研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信用记录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7]。
3.4建立和完善科技督导制度
针对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按预算开支、不按项目研究计划与进度开支、不合理开支现象,学校完善了科技项目督导制度,成立科技经费督导小组,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经费收支、结余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督导,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进行重点督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8]。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是项目和人才集聚性强、资源开放性强、科研竞争性强,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支撑,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聚集项目、聚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4.1完善、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一是明确平台主任的职责,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平台主任的责、权、利,平台主任不仅要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更要对整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二是实行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制。重点把凝练平台研究方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相关人员到平台开展研究,聚集科研项目到平台实施等方面的机制与业绩,作为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平台管理运行情况公开制度。将平台研究方向的凝练情况、聚集项目的情况、聚集人才的情况、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情况、平台创新业绩情况以及平台中期考核、建设验收情况等,在学校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情况的监控。
4.2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只有在共享后才能转化为科研团队的知识及竞争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出[9]。一些高、精、尖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采用专管共用的管理方式,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的登记与归档管理,制定、完善仪器设备对内使用和对外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率,避免重复浪费。
4.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9]。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良性地发展,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增加绩效和奖酬的关联度,降低固定奖酬对团队成员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根据个体的需求随时灵活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及一个新的运行模式,以建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5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申请建立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抓住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5.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选择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野外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平台到野外基地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5.2构建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校内外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需求,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起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四是聘请一批基层的涉农部门技术专家、涉农企业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大户等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5.3探索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紧密对接,推进学科专业链与基地产业链紧密对接,探索和实践团队创新与社会服务高效协同的服务模式;二是鼓励学校科技特派员、专家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展战略研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学校产业专家、社科专家为核心的战略研究创新联盟,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整体战略、产业规划等方面研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注重加强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方式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管理水平。
6.1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10]。
6.2大力开展管理咨询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library i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school specialty, ke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th plans and destination. Mad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concept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library, and finally carried out detailed discussion on realizing methods, playing maximum valu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特色库;信息;数据库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library;information;database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29-02
0 引言
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也是使图书馆这一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环节。
随着网络化建设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图书馆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数字化的建设程度主要表现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特色资源建设也就是特色馆藏建设,是指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学校专业、学校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馆藏结构与体系,有效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依据本馆进行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数据信息挖掘,也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及重点课题馆藏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掌握资源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形成了特色项目信息资源库。
1 特色库设计理念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需要文献资源,但那些大众化的、静态的信息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竞争力,它是需要被加工和整合的。高校图书馆应通过重点学科知识的挖掘、特定用户群知识的整合,佣有某一类别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资源,才能实现核心价值。特色馆藏是形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科研特色馆藏构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独特性。科研特色资源库(以下简称科研特色库)建设正是以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学校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课题的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找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增值服务[1]。
特色库实现的可行性分析: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校园网已经普及,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和大型电子阅览室也应运面生,同时拥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应用系统,询、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及服务。
2 特色库实现的基本思想
2.1 先进性 首先科研特色库的内容必须反映学科前沿水平和热点问题,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价值,能引领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带头羊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其次是采用先进、成熟的建库技术,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2.2 特色性 开发重点学科领域及相关信息资源,选题建立在馆藏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具有填补学科导航空白的作用。既要围绕本校科研项目进行搜集、贮藏,还要兼顾其它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资源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2.3 可扩展性 科研特色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缩放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要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保证技术、软硬件配置和数据资源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及可扩展性[2]。
3 特色库的建设
3.1 特色库实现 建成两个独立的资源库:一是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围绕科研项目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信息收藏,包括已经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能基本满足该专题领域独立研究及查新的需要。二是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指本校教师撰写的学术著作、论文、教材、讲义、会议论文集等特色文献库。
3.2 特色库实现流程
3.3 数据采集 一是采集、保存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促进在校园范围的有效利用;二是采集学术成果。在资源类型的选取上持学术性原则,即选择的资源能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与相关研究人员;坚持科学性原则,各种资源类型的划分内涵与外延明确,能够方便用户的获取;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便于资源的跟踪与收集,保持连续、系统、动态的整合过程[3]。
3.4 前后台资源提交模式 首先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采用用户自存档模式,即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存储在特色库中,既可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和非正式交流,又可以由图书馆来长期保存学校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采用分布式提交方式:用户通过网络进入特色库提交页面,依据提交规则,选择或输入研究成果的元数据,并将元数据连同成果一起提交到特色库中。该模式完全由用户本人提交与管理个人的研究成果,简单、方便、快捷。
其次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用以下两种提交模式:①学科馆员后台提交模式。要根据研究课题,主动搜集包括本馆纸质文献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以及网络免费资源等信息资源并全权负责资源的审核建库工作。学科馆员可以查阅重点学科及我院师生发表开发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著,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认证反馈后上传。模型如图2。②读者前台提交模式。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导学关系,基本上是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多数时间是在一种查阅资料的自学过程中。查阅文献本身就是学习,学会有效查找文献并综合利用是对其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培养。很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后都明确规定“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因此,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导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与我们开展科研特色库建设的需求是一致的。具体可以采用集中式提交方式:即研究生馆员将个人或其导师所收集科研专题信息通过WBE主页上传入库。
4 结束语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是最能体现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重要馆藏。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满足特别需要,突出特色资源,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关键词] 高校 科研项目组织管理 课题制 管理模式
面对传统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实行了以“单位”为核心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到以“课题制”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发展,课题制的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缺陷。因此,探讨“课题制”下适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并具有现实性。
一、课题制管理模式的背景及发展
所谓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给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带来了的第一个春天。但时隔12年,课题制管理模式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2009年,针对科研经费问题,我国专门实行了一项试点改革。即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可以在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中列支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由试点单位统筹管理和使用,但成效不大。各高校在坚持课题制管理模式的同时,再进行创新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二、高校科研组织项目管理的目标
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高校的科研项目,最优化地使用科研资源,最大化地促进科研成果的研发。为了使得本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特色化,本文认为其目标主要有两个:
1.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得科研真正能向社会体现了它的实在价值;
2.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得R&D的投入更加合理化。
三、宏观角度“三议”高校科研组织项目管理的转变
针对高校科研组织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例如,全成本管理模式、风险探讨、经费管理、定额经费管理、团队管理等。此外,还在一定范围内逐步试行了公开招标、科学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等改革措施。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宏观分析高校科研组织项目管理。
1.R&D经费投入强度及其结构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课题项目的多样化,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相比,我国对高校的科研项目财政支持的力度还是明显较弱。此外,政府拨给高校的经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R&D的投入没有得到合理化利用,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不协调,需要财政支持的项目因为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被耽搁。这些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转变措施如下:
(1)各高校必须进行费用的宏观合理配置;
(2)对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3)按课题类别不同,建立各自的专款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经费有效使用率。
2.不差钱,就缺人
针对“不差钱,就缺人”可以对科研项目组织管理人员实行以下方法:
(1)“学科阶梯化”结构组织管理。人员阶梯化结构,即针对一个立项项目,组成专门的人员队伍,学科梯队应由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及学生4个层次组成。这样既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也可以更好地指引年轻教师与学生进入科研领域进行学习研究。
(2)实施相应的内在激励管理机制。课题制面临着难以培养学术大师,难以产生精品成果的问题,并逐步走向“工业化”投入产出的市场化模式。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内在激励管理机制不合理。
3.泡沫经费
泡沫经费,即名义上是用于科研事业,而实际上根本就是一种关系经费或者空头支票,成为与科技事业无关的套利行为。为了能使得科研项目得到合理的经济支持,可以实行以下措施:
(1)切实加大科技的投入,压缩无效的泡沫经费以及关系经费,真正改善中国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建立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课题立项与课题预算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
(3)公开办事程序和审批决策程序,接受社会监督是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未来要走的路。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针对当今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只有同时保证科研经费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保证学科不会被政策扼杀和起到科研存在的真正效用。
四、微观角度“四看”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课题制组织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高校自身角度也可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推动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1.立足本校特色,发挥生力军作用
各个高校都有各自的学科和课题研究领域的强项。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办校特色。抓住本校的特色和亮点,把经费和精力运用到真正有竞争力和行业特色的项目和课题上,才能收到科研成果和效益。
2.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把高校融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中
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新兴产品,发挥高校社会智库的作用,大力建设和发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新增新建技术转移中心和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与企业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2009年,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建立高水平科研基地,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机制。
3.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
即加强双方研究资源的整合,在体制上打破围墙,在合作上做到“4个联合”“4个共享”。“4个联合”是指联合建立研究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联合召开国际学术会议;“4个共享”是指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图书情报互通;实现研究资源共享。
4.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学校资源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是在“校―院―系”三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科研管理的权利逐级下放,在“校―院―系”这样的一个直线的模式中,高校人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高校对职称、岗位、研究生招生名额、公用房等资源都要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以便能够保证重点,实现突破和跨越发展。
总之,面临我国科技“内忧外患”的局面,要使得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但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也要结合微观层面对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实行“思变”。
参考文献:
[1]何明,李金林,韩晓.课题制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1.学科发展水平不一,科研管理环境错综复杂
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和资金投入等原因,科研水平差距较大。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因发展早投入大,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而有些学院因为起步晚、发展相对薄弱或教学任务量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其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无法与传统优势学院相提并论。校级及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情况差别较大,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数量普遍不够,尤其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有些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其本身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放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精力就有限;有些学院专职科研管理人员还兼任重点实验室秘书、学科秘书、研究生秘书等,兼职多、负担重。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堪忧,评优、福利、激励等方面没有政策性倾向。随着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二级学院的科研任务量越来越重,而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用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2)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运用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而实现的[1]。高校中科研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例如,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年度检查、结项等环节中,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起到传话的作用,对科研团队及教师的科研状况和进展情况不甚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影响了整个科研管理水平。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无法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规划统筹,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自身工作的倦怠情绪[2],使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
3.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国家基金委政策,对申报指南不熟悉,导致在形式审查和人员限项等问题上不能起到把关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不能熟悉掌握学院老师的科研活动进展,“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由于缺乏规范的验收制度,很多老师不通过学院自行联系组织结题会,导致学院不了解项目结题情况,验收材料没有存档。在横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与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组织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对项目的研究进度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对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有效执行、能否按时结题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科研经费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主管院长对有关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介入不够,将经费管理全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又缺乏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指导,常常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执行困难。二是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不同级别层次的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由于其经费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较难控制,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缺乏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三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3]。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绩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高校更加注重纵向科研的申报及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各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头戏,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学院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企业、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绩效奖励机制,许多高校只注重“学”和“研”,对教学工作量和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有绩效奖励,而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使研发人员对技术转让和形成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从而忽视了“产”对于高校学术地位的影响力,因此,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绩效奖励机制。
5.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导向问题
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包括高水平论文、著作、科技奖、专利和科研项目等。而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也多以此为评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奖金。过度量化考核导致了学术功利与浮躁,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但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能出产品的少之又少。出现学术研究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效应等不良现象[5]。
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根本来说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加强服务理念,要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明确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技能与素质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三大任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和通知传递给学院每位科研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完成诸如项目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廉洁自律,对各种内部消息、文件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严守保密原则,对各种科研档案进行有序管理。
(2)熟悉各级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政策,熟悉所在高校的科研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掌握各种科技工作的办理流程,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制度及办事流程的解释和说明。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3)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掌握全校科研状况,对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报奖等有全局性考虑。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熟悉自身所在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及时了解已完成和正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情况,便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了解本院各研究团队在其学科领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和科研人员就本院各方面情况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7]。
(4)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及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科研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多方联络,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集中各学院、各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8]。
2.健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
针对项目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改变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办事程序。科技处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支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执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其次,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掌握项目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对项目的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年度进展报告、阶段小结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等材料应做好存档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投入到项目的申报、检查和验收工作中,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进展情况。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改变少数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使科研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科研经费。其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对其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对纵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对于横向项目的资金管理坚持效益原则,对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经费分配比例,资金使用可以适当“宽松”。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配合协作,共同监督[8]。
3.完善成果转化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产学研协作
题目来源融合教师科研以反映科技前沿或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激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创新的欲望,而且这种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能得到指导教师更直接、更细心和更严格的指导[3]。虽然不是所有的科研项目都可以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但是来源于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题目,只要合理取舍、因材施教,完全可以增加毕业设计的内涵。鉴于此,从2011届开始,农机专业所有的选题都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但是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必须把握好选题原则,并非所有“真题”都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进行认真的筛选,不能偏离专业培养目标、脱离教学要求。选题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选题应注重题目的综合性,同时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题目来自于科研,但是要做适当的延伸或补充。其次,选题难度应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际水平和时间,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后即可以完成[4],避免出现太难或太容易两个极端现象。第三,注重继承性和延续性。在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后,应对课题进一步完善,这样就可以在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5]。第四,因人选题。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确定工作单位或已经考取研究生。因此,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应尽量安排与从事工作相关的题目,尽量缩短理论与未来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安排科研性比较强的课题,做好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准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元化指导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联络手段层出不穷,如电子邮件、短信、电话、飞信、微博、QQ、MSN等,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实现多渠道的交流与指导。
农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问题探讨
(一)小题大做或是大题细做长期以来,对于毕业设计题目的大小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2010届“无筛农作物秸秆粉碎机的设计”和“GDMF2000-3型马铃薯分级机机架及出料系统设计”两个毕业设计题目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题目,前者属于整机设计,显得较“大”,后者只设计机架和出料系统,显得较“小”。到底这两个题目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作者认为,只要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大题或小题,而在于怎么把握学生设计的深度和水平。如果是整机设计这种大题,只作一般性的方案设计或总装设计,泛泛而做,不能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如果是出料系统设计这种小题,本身需要设计的零部件不多,再按照大系统那样泛泛而做,同样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深度和要求,小题应该大做、精做,大题应该细做。
(二)一人一题与团队合作一人一题是毕业设计评估的硬性指标,农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也不例外。但是,现代社会特别重视团队合作和集体协作,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公司考核一个职员是否优秀的条件之一。怎样在一人一题的设计要求下,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对于同一个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各不相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多数题目(尤其是设计类题目)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机械设计类题目,都要求掌握文献检索能力、CAD制图能力和三维模型制作能力,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或提高,学生就可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帮助,共同分享设计经验,共同讨论设计方法,这也是团队合作的一种形式。因此,一人一题与团队合作并不矛盾。
(三)老题怎样新做每年都出各不相同的题目,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较为经典的研究题目能够全面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值得下一届的学生继续去做。对于这种老题,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时,应该有新的要求或要求采用其他设计思路或方法来进行设计,避免和上一届简单的重复。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3-03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高校科研经费破亿的就有227所大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所以如何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Z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
Z高校是一所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师范类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8个学院,普通本专科专业5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随着Z高校的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对其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展开讨论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总体描述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组织管理
Z高校为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结合本校使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上,Z高校具体可分为纵向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的由学校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项目经费,对此Z高校采取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方式,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结题过程由科研处、计财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其具体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下图)。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为了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应在财务处和科研处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项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原则上对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在批复后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对横向的科研项目预算可以按合同或约定进行调整。
(三)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
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环节,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5 000元(含5 000元)以下,由项目负责人签字;5 000元至2万元(含2万元),除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科研处负责人审核签字;2万元以上经费,除需上述签字外,还必须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才能办理报账手续。所有拨出校外的科研项目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都必须由校长签字后才能到计财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四)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过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核后签字盖章,由科研处将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报送审计处审计,但该规定只是强调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强调每个科研项目都需要审计,对于利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置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环境建设薄弱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内控意识和实施内控的自觉性,所以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从Z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内控意识还非常薄弱,比如科研项目人员存在科研经费只归自己自由支配的普遍观念,校领导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结果,为了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相关教职人员的缺乏专业性,比如财会人员对财务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实际报销过程中的掌握尺度不同,出现同一项科研经费报销口径不一的情况,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限制,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很难及时弥补漏洞。另外,Z高校目前缺乏一套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在相关信息筹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其中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需要财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按实际需要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但是真正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参加,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编制预算仅凭主观经验估算,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这种情况下财务处难以介入预算编制,所以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不是特别了解,通常只是按照科研处的项目预算报告简单地审核预算总数,所以根本谈不上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控制,只是起到了基本的财务审核职能;科研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仅起到名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保管合同的作用,在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控制上起的作用很小,最终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偏离。
(三)科研经费内控监督、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控制不严、责任不清晰,造成Z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从实际来看,Z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对科研项目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长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监督控制中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比如科研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到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财务处在科研经费票据报销过程中,认为只要签字符合规定、票据真实并且不超过预算就可以报销,由于缺乏专业性,财务人员不会对项目经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处审计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加之缺乏专业科研人员,往往出现审计走过场现象,即使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也因为缺乏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很难使审计监督在整个项目期间过程中发挥作用,科研经费支出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之Z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问责制,审计结论往往流于形式。此外,Z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对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回收做出明文规定,也没有针对科研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登记的规定,导致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资产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Z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风险评估的观念,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包含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在内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因此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科研经费风险。
三、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才为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笔者针对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管理、监督与信息沟通、内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内控优化建议。
(一)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
要改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提高Z高校教职工的内制意识和实施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贯彻科研项目经费问责管理机制,使教职工正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管理工作职责;其次,为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实施,必须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职人员,并不断加强岗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职人员能满足内控工作的动态需求。同时,为了有效降低科研经费信息沟通的成本,Z高校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经费使用、资产入库、经费决算、项目结题、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二)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Z高校应该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接到课题组预算申请以后,组织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对课题组预算申请进行讨论,重点讨论项目预算的开支范围、标准等,最后将修正意见集中,反馈给课题组对预算进行修改,直到符合预算要求。
(三)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与信息沟通机制
Z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审计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和力度,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应该覆盖在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结算和使用效益这三个阶段,即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要进行全过程的审计,而且审计处在工作中要联合纪检部门,一旦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向纪检部门报告,形成审计与纪检的双重监督机制;要利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平台,不仅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协作,还可以将学校纪检等其他部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从资产的申请购置到结题后的回收,都要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接受审计、纪委的全程监督。
(四)优化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Z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体化的内控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并保证预警渠道的畅通,及时预防科研腐败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绩效评价等级优秀的项目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绩效评价等级差的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督促其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134.
[3] 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
[4] 赵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化成,佟岩.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0.
[6] 张义.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7,(3).
[7] 王漪,李扬.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
[8]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策略
课题申报是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办学水平的指标性工作,具体反映了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课题申报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迈出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进行课题申报,没有课题申报就没有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课题申报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职教问题,遵循职教规律,着眼职教特色,选择恰当课题,通过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预期成果。这样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
(一)申报不积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旧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高职教师普遍都认为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对科研项目申报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广大高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即使申报,也申报的是一些较为低级的自立课题。其实,随着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是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以为科研工作有难度,也不是硬性考核要求,所以项目申报不积极。
(二)选题不新颖
少数教师不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实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寻找一个课题进行申报,根本没有进行细心的论证,缺少学习,缺乏积累,不是偏离教育课题的研究要求,就是模仿他人的研究课题,选题不新颖,出现了“扎堆”撞车的现象。
(三)论证不清楚
论证内容“散”,缺乏创新,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论证不充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够,对项目的应用前景及实际价值体现模糊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栏中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或表述不清,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
(四)团队不合理
“近亲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往往因师资条件受限,不能组织一个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团队,而常见的是以系、教研室等行政单位组成的项目小组运作,甚至是“夫妻店”形式组成的临时性课题组。“近亲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
(五)服务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处于被动服务的局面,在目申报上,没有做到超前服务、及时服务、周到服务,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传递员”工作,对申报者的情况、申报课题的内容等方面了解不深入透彻,无暇全面细致顾及到各分院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般采取教师自由申报,不逐项预先进行项目论证,缺乏组织指导,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和审查。这种申报形式对于今天越来越强的科研竞争显然是落伍的。
三、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策略思考
(一)选题是关键
要做到选题精准,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紧扣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名称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避免照搬课题指南,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前期研究基础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区、熟悉的研究领域,将指南的选题缩小到能够驾驭的范围。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课题指南覆盖的范围宽泛,题目众多,如何在众多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学科特色。三是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是否有前期成果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
(二)论证是核心
首先,要做好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意义。在述评时要把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并阐明自己研究的核心以及区别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其次,要重点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要合理,重点突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简明扼要。第三,要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大纲,清晰的研究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如果是基础研究,就应该在体现出开拓新;如果是应用研究,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如果是综合研究,就应该体现出交叉性。第四,要阐明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创新点与选题的新颖性密切相关,选题或者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那么研究也很难有创新之处
(三)团队是支撑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越来越高,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来进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达到质量上的整合效应。
第一,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科研团队一般5-7人为宜,人数太少可能会综合研究水平不够,人数太多可能会人浮于事。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要合理,既要避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外,应尽可能吸纳1-2 名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既便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科研团队不仅要形成合力,还要突出特色。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一是要围绕申报题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把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二是要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合科研团队,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第三,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本单位人员,还应根据需要吸纳外单位联合申报。在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时,单独申报往往科研力量相对单薄,竞争力不强,此时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借助对方的科研实力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力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项目获得立项的机率,还有利于在科研中取长补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服务是保障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国家和各地区对新形势下职业能力重新认识和研究力度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及实训基地建设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内容。目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了中职高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为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本文以高职院校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全新的学校(科研处)-系部-工程中心-课题组四级管理模式,将科研团队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与高(职)本(科)研(究)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探索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
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现状分析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现有两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2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是省级的技术开发研究平台,依托于本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而建立,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该中心确立了加工装备研制、新材料制备、产品设计应用及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等多个研究方向,目前也是珠江学者的设岗专业,近三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并承担了广东省部产学研项目等纵向项目几十余项,承担校企合作项目十余项,中心已与湖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年,科研水平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该专业目前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以研促学”的专业发展模式正逐步显示效果。由于工程中心在高职院校才刚刚设立,目前依托学院―系部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研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通过科研管理人员与中心科研管理人员及科研团队组成项目组,力争在科研管理定位、科研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中心项目工程化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考核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拓展应用于本校其他中心及相关院系,以便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代表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二、科研在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分析
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可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带动教师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与校企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协同创新,职业教育的规律将导致具有高职特色的研究团队由教师团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学生、应用型本科学生及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等几部分组成;其次,通过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实施地,是校企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应该相辅相成,相互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保证高职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技术服务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使其向校企合作项目、纵向科研项目、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转移;最后,催生高职院校组建省级、校级、学院级别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及产业化转化率,使职业教育与现有的行业企业技术接轨甚至引领行业发展。科研管理作为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形势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重要课题之一。找准目前高职院校的前沿和关键点,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科研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高职院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途径分析
1.健全组织机构,促进高职院校工程中心稳定发展
高职院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要是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积极实施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技术咨询和相关服务的科研组织机构。其建立的宗旨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强化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的工程中心依托高校全面的支持和管理,通过不断加强工程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体制建设步伐,将整个中心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整个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和技术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应该有科研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校领导担任,对整个中心的运转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应由企业丰富技术研究人员和成果转化专家组织组成,其主要参与到科研项目的指导、研究和重大项目的审核和审批过程,此外,组织还要积极实行主任负责制度,负责项目工程研究和开发等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在组织内部创建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更好完善组织机构,提升工程中心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2.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首先,工程中心可以对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或者让本中心的科研人员到先进的科研机构和院校进修和学习,积极进行学术交流,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从而不断提升骨干科研力量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其次,依托本校专业人才建设优势和人才教育改革积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强化工程中心对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将优秀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不断融入到教学当中,全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辅助科研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最后,发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本校的工程中心为教育平台,通过专业技能服务、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咨询以及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强化学生与企业接触力度,将企业、学生和专业教师有联系起来,构建一支专业技术卓越,师资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并具有互补性的科研团队,一起努力做好本校工程中心的科研开发和研究工作。
3.加大资金持续投入,促进工程中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中心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依托单位的投入,但是要保证工程中心健康发展,仅依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现阶段,工程中心经费筹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担国家和省市区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其次,与相关企业和部门开展合作的各项费用;再次,承接国内外相关企业委托的科学技术公关费用;最后,成果转化为实际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等费用。对于工程中心来说,仅仅依靠这些费用是难以解决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大量资金的需要,工程中心需要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和融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积极采用学校支持、政府扶持,企业投资的方式,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力度,此外,工程中心还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保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长远的应用前景,在资金持续供给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工程中心的健康发展。
4.采用高职院校、企业和协会共同发展模式,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转化工作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将企业和协会的共同发展与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依托专业发展趋势,借助协会和企业的力量,将其与相关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将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前沿性问题纳入到科研项目中,通过与企业和协会联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从而研究和开发出一批先进的科研项目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工程中心来说,应该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今后的科研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在现如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工程中心建立高校、企业以及协会等几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机制,对全面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强化队伍工作积极性
建设并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办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为本校的教学改革、科研课题选择、奖项以及等级评选和确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更是为高职院校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提升教师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任用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评优资格,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还要依据学校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结合工程中心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从人才、资金、奖励、保障、评价、考核以及工作量计算和津贴计算等方面全方位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全面推动工程中心的发展。
关键词:整形外科 科研管理 持续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整形外科医院逐渐形成设有普通整形外科、现代整形美容外科以及十余个特色中心的专科医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10年来,医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计委等重点课题100多项。医院注重医疗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在以出生缺陷疾病研究、创伤畸形修复研究为重点的、结合三维数字化技术及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参与、跨学科交汇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体系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提高整形外科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完善医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整形外科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与其他外科学科相比,由于专科的特性,整形外科科学研究显得明显不足。现在以2010-2014年期间的课题中标情况、情况、科技成果获奖以及专利授权情况(所有数据都有中标通知、中奖通知和页为依据)为模本,来了解医院整体科研实力。如何更好地保持整形外科专科特色,把握医院科研发展的未来趋势,值得科研管理部门深思和探讨。
一、医院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2010-2014年科研基金中标情况分析。从表1可以得出:整形外科医院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分别承担课题10项、11项、19项、26项、22项;对应的资助金额也从2010年的498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122万元,相对增长率达到125%。即从整体上讲,整形外科医院各年的中标课题数和资助金额呈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的资助金额数相对上年增长速度最快,然而,课题中标数却比2013年有所减少。课题中标数由2010年的10项,逐年增长,最高是2013年,达到了26项。
但从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来讲,2010年到2014年期间,平均资助金额在19-51万之间。由于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中标卫计委公益行业专项课题1项,且资助金额达到672万元,致使全年资助金额和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在历年中最高。
2010-2014中标课题来源及其经费情况。整形外科医院中标课题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医科院、省部委(教育部、人事部)的课题。具体见表2所示。从2010-2014期间中标课题来源的整体情况来看,整形外科医院在此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科院项目的中标课题数总体差不多;各类来源的项目资助金额总体上北京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主力,且呈较稳态势;项目资助金额最少的是省部委的课题。医科院课题的中标数和资助金额数在近三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他来源的课题中标数与资助金额表现不稳定。
2010-2014年课题投中标分析-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因为北京市科委、卫生局、各省部委、医科院的课题都是限额申报,只有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是自由申请,故而,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较能全面反映整形外科医院申请项目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投中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投标数上升趋势明显。另外,除2011年的中标数从2010年的5项降到了3项以外,在2012-2014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中标数呈现相对平稳趋势。中标率分别为0.28、O.14、O.21、0.22、0.13。作为国家级科研经费重要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因其支持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医院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鼓励的项目之一[1]。
2010-2014年情况。在医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发表是衡量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
标志[2],因此,分析情况也能体现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状况,具体情况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以核心期刊和被SCI收录的论文为主, 总数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272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也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77篇,以2014年为最高,达到90篇。
2010-2014年科技成果与专利情况。科研成果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从事与各科学技术
领域,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有计划的活动时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技术水平或实际应用价值的成功结果[3],专利和成果都是检验科技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4],2010-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的科技成果与专利的情况详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期间,只有1项科技成果奖,专利50项,数量不多,这两个方面是医院科研工作中非常薄弱的地方,需要重点加以关注,亟待加强推动。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2010-2014年科研产出分析,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科研产出基本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科技成果申请工作呈现“休眠”期。如何在紧紧围绕整形外科这个专科特色,继续保持科研产出数量稳中有升,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呢?医学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是形成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主要途径[5]。而在管理上究竟还需要做哪些举措来带动和改进?
(一)专科特色下的科研状况及管理
重医疗,轻科研。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为临床医生,均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造成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时间上的矛盾[6],再加上医院重视医疗质量效率指标和业务收入,科研意识薄弱[7],缺乏科研的自觉性,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再者,整形外科不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疾病领域之内,经过多年研究积累,若想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只能在出生缺陷疾病、创伤畸形修复等方面结合现在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有时,临床医生在创新点上难以把握,隧难有科研产出产生。虽然每年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申报,但中标率却始终难尽人意[8],致使科研工作陷入恶性循环,科研产出数量有限,日久对科研工作就失去了信心。
科研管理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科研管理承担着对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的责任,科研管理能力体现在制定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交流等过程[9]。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现况,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之外,还定期聘请资深专家以讲座、研讨、一对一指导等形式进行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学等方面的辅导,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撰写申请书的质量,促进相关科研人员的合作与沟通,从而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注重对科研骨干实行分层次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长[10]。如鼓励科研骨干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各类科学基金项目,引导他们在SCI收录期刊和“中华”系列杂志发表文章。对35周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则积极引导他们申报各类青年基金,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水平,促进科研人才逐渐成长。我们将继续落实医院现有政策和制度,大力推行科研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管理质量,引入PDCA循环,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科研项目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11.12],力争使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二)加大科研条件和奖励投入,搭建科研基础平台
为进一步调动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对于中标的院外基金项目予以5%的奖励,而对国家自然基金的奖励提高到10%,并给予50%的基金配套;对发表的论文论著、授权专利,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再者,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人员、设备、经费和环境等多因素支持的复杂性智力劳动,没有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可谓步履维艰、寸步难行[13]。医院依托院外基金项目配套经费,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中心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动物室改建,搭建科研基础平台,使研究中心基本能满足医院的研究需要。持续增加院所基金项目投入,尤其着重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为医院做好科研人才储备。巩固和发展院所专科特色优势,为支持更多成熟的科研设想和项目,拿出更高水平的项目向院外基金任务竞标,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人才的快速成长
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主导思想,通过“优青计划”将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立志献身医院建设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到国外学习,医院每年资助12万/人,归国后,再通过“ 优青接力计划”以10万/项,资助科研项目,使他们加速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医院每年给予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学术交流经费(副教授0.8万元/年,教授1万元/年),鼓励他们以整形外科龙头地位的超前思维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同时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国际讲台,向国内外同行展示医院技术创新理念和方法,顺便扩大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并且,还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医院院讲学,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使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
根据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课题中标后,随即进入立项管理,课题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研究所有事宜,按任务书计划开始研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将与之相关的课题负责人职责、事务性工作程序、原始记录本下发给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在研项目事务性工作培训。同时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督查力度,通过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助项目组顺利实施项目,并及时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做好科研成果的储备[14]。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提醒课题负责人对技术类、能够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要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对于基础研究类、不能成产业化的成果,可发表文章[15]。对完成较好的科研项目,则重点加以关注,引导他们按照科技成果申报要求做好科研产出的积累和推广应用,为科技成果申报打下基础。争取实现科技成果的“零突破”。
总之,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专科特色,科研管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上传下达”简单被动的局面,在管理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为科研人员提供尽可能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为推动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工作顺利向前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秀芬,吕长胜,王春梅,王存敏.院所基金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科研发展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49-250.
[2] 刘光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现状分析.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 梁敏乐观主义者.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1.
[4] 黄毓文,柳青,吴少林,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4):225-227.
[5] 惠文,张晓琨,张旭,等.“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管理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3):293-295.
[6] 李琦,沈佚葳,刘福全.三级医院在研院级课题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N].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
[7] 刘淑芸.基层医院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3):170-171.
[8]. 张旭,李钰铭, 徐静,等.实施精细化科研管理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2):239-240.
[9] 林海,周逸兴,周建云,等.创新科研人员的管理提升研究型医院水平[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4,7(2):95-97.
[10] 陆雁,邓艳,黄利华.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481-483.
[11] 李琳,肖诚.细化科研项目管理助推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4):438-440.
[12] 叶斌,王晓稼,吴国萍.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4):60-63.
[13] 郑庄,安字,冯丹妹,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1):11-13.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四、“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关键字:设计研究院;科研;组织形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兼顾设计项目与科研项目的设计研究院,在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就是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同步发展问题,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各类设计研究院中广泛采用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两种:专业模式和综合模式。所谓专业模式即是将所有的生产资源按不同的专业进行划分,成立不同的专业室,管理本专业范围内的所有生产资源,在专业室之外成立院级职能部门,负责专业室之间的协调和科研管理资源的分配,各专业室在本专业范围内完成相应的生产和科研任务。综合模式则是将所有的专业合并到一个综合的部门去管理,由综合室作为院的二级单位,统筹分配室内的所有生产资源和科研管理资源,组织下属各专业人员完成生产和科研任务。就目前的实践来看,这两种模式都不是适合设计研究院发展的最优组织模式,都存在着诸如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不能兼顾等缺陷。
其实,对于以设计和科研项目为中心的设计研究院来讲,要解决组织结构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解决生产能力和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的同步发展问题,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基于科研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对设计研究院来讲是比较好的改革方向。宏观层面上来说,科研项目管理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对科研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过程控制以及后评估,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具体来说,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察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项目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二、设计研究院现行组织形式及其缺陷
专业模式和综合模式是设计院现行的两种基本组织模式。本质上,专业模式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在设计研究院的具体表现,综合模式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在设计研究院的具体表现。
在专业模式下,专业生产资源提炼出的科研资源按专业集中配置在各个专业所(或专业处),管理资源集中配置在院级职能部门,由院级职能部门完成对所有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从编制科研计划,到组织落实、专业协调和监督检查,由各专业所(或专业处)按院科研作业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的科研任务。
在综合模式下,各专业生产资源提炼出的科研资源按各业务需要,分散配置到不同的科研项目组内,管理资源也根据各业务需要分散配置到科研项目组中,由各科研项目组给负责本组内所有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并由各项目组内的各专业科研资源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由于两种组织模式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这两种组织模式优缺点的差异。科研资源按专业集中配置,有利于形成具有各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专业性较强;管理资源分散配置到各科研项目组,从理论上说,就是对各科研项目组进行管理分权和业务类型管理的专业化,即“管理分工”,如同“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道理一样,管理分工可以提高管理能力,使得设计研究院管理能力(包括科研管理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较高。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设计研究院而言,专业模式的优点在于其较高的专业,缺点在于科研管理专业性过强,专业局限性较大,科研管理研发水平较低;综合模式的优缺点与专业模式相反:-科研管理各专业综合性强而专业性较低。
除此之外,两种组织模式还分别存在各自的其它缺陷,尤其是综合模式,对专业建设和技术进步的破坏性很大,目前很多采取综合模式的设计研究院,也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解决措施
1、建立专业矩阵制结构和超矩阵制组织结构
科研项目管理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所在的组织环境——组织结构、收入分配和业绩考评体系等,为此,设计研究院需要对整体的组织结构和相关制度进行变革。那设计研究院的科研项目管理之路该如何走呢?从组织结构设计来看,设计研究院可以选择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第一种是职能式组织结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模式。设计研究院通过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组加以管理,科研项目组必须按照职能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程序运作科研项目,科研项目间的沟通协调也需要通过职能部门实现,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相对不足。
第二种是矩阵式组织结构,可以分为弱矩阵模式、平衡矩阵模式和强矩阵模式三种。弱矩阵模式保持了较多的职能式组织特征,由各职能部门派协调人参加科研项目,参加者对本部门领导负责,跨部门的协调在各部门派出的协调人之间或部门领导之间进行,科研项目负责人扮演总协调的角色;平衡矩阵模式在弱矩阵模式的基础上,指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管理,其他部门派出参加项目的人员除了向本部门领导负责之外,还需向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负责人能够在项目中充分体现管理者的角色,有权利安排各部门派出参加项目人员的工作,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全面平衡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强矩阵模式下一般会设置与职能部门平行的科研项目管理部,专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也由根据科研项目临时任命转化为常设的岗位,并且全部由科研项目管理部负责统一管理,这样,从组织上、人员上使科研项目管理得到了保证。
第三种是项目式组织结构,每个科研项目就如同一个微型公司那样运作,完成每个科研项目目标所需的所有资源完全分配给这个科研项目,专职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组拥有完全的项目权力和行政权力,项目式组织结构的设置能够迅速有效地对科研项目研发目标和预期成果的需要做出反应,但缺点是各科研项目之间沟通协调成本较高,资源共享性较差,一般适用于多个相似科研项目的设计院以及长期的、大型的、重要的和复杂的科研项目。
2、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1)单位内部信息传输渠道的建立
信息化建立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吸收,通常包括软件、硬件以及相关维护升级的人才队伍三个方面的建立。
(2)信息化过程中硬件设施的建立
传统的信息化硬件包括立足于网络应用的各种终端设备,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单位内部的中枢设备,其次是各个部门和检测人员可以应用的终端分支设备。这两大部分通俗的来讲就是服务器、个人的电脑和整体的机房。硬件设备是整个设计研究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基础,院领导安排总工办和科管部负责统筹安排。具体的负责人首先要对科研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找到重点建设领域和可以先进行简单建立、方便后续升级的领域,研究妥当之后进行资金的预估,形成可行性报告,由设计研究院的决策层进行研究,如果通过就要开始具体的落实工作。在硬件的施工过程中,负责部门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建设好的硬件设施可以满足本单位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与时俱进性,任何先进的设备都有可能在后续的应用过程中逐渐落伍,进行后期的维护。由此带来的成本往往是不固定的,建设负责人要和决策层以及财政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为后续的维护升级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维护不当而导致设备失常的现象。
(3)信息化过程中软件设施的建立
如果说硬件是信息化建设系统的骨骼,那么软件就是维持身体正常机能的血液。软件是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平台,相关负责人在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虑:首先是软件的实用性;其次是资金预期。前期的硬件设施的建立往往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软件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内部的资金规划。相比较硬件而言,软件的维护周期更短,许多性能良好的软件都需要不断的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维护,在选择时建设负责部门要和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做好后续维护升级的协定,防止后续成本的增加。和硬件一样,负责部门也要做好和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其能够充分理解软件后期维护带来的繁琐。除此之外,在进行软件建设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对软件性能进行考评,使得软件的实用功能可以和设计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内容能够更为完美的配合。总而言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在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时都要以设计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内容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达到功能的最大化开发。
(4)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立
许多软件公司,尤其是外企软件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后续的维护收费累计起来要高于软件本身的价格,这对于设计研究院的科研产出效益是十分不利的。设计研究院科研管理流程一旦开始尝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立刻建设一批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首先可以自行解决整个信息化系统中出现的小问题,避免由于不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整个单位的业务影响。其次在后期的维护中专业人才可以帮助单位省去大量的成本。经过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的短期培训之后,这些专业性人才就能够掌握软件的维护办法,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应用需求进行软件的升级或是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研究院要对自己的科研管理工作有一个清晰而且长远的定位,使得其组织管理形式可以最大化的适应科研管理工作的需求,让设计研究院的效益在科研信息的快速流通中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融合;高职院校;地方经济
当今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在这个全新转变的时期,作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化的高级人才,打破以往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校企融合,共建地方经济服务平台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育,更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准确找到学校与社会的切入点,要整合学校现有资源,确立服务方针及服务对象,制定相关政策,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元化服务平台,多方位、系统化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企业对员工知识素养的培训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大部分的员工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只靠单纯的手工技能维持生活已经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就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给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与企业培训相比,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设备、场地、实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条件,面向社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与长远规划,从企业需求出发,由浅入深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采取“校进企”、“企进校”的培训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的各项资源,又为企业节省了各种培训费用,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校企共研,创新产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将高校的科研项目和专利产品服务于地方经济,从而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找到一个载体,而中小企业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现阶段,虽然有些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与高职院校的结合,但是大都还只趋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融合,企业生产一线与科研成果严重脱节,有些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被搁浅,只是停留在论文和研究报告上。因此,要想实现中小企业的飞跃,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进行校企融合,合理、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科研项目的导入,注重科研项目的市场研发,为中小企业将科研转化为产品服务。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的科研入企,带动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就必须将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捆绑到一起,将其作为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将问题带回学校,将项目成果带回企业。这样既解决了技术和专业问题,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作为中小企业,则需要提升自己的经营理念,转变运作模式,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形成一个由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的项目小组,将科研项目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和效益。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经济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校企融合合作方式是多样化的:就办学形式来说,如企业办学、某企业“订单班”、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等;就师资队伍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特聘教授,高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就教学而言,教学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按照社会岗位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到“教、学、做、验”一体化。但是上述校企合作方式都还过于简单,范围不够广泛,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进行校企的深度融合。
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的“互惠互利”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就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学校还为企业提供师资力量、专业场地、员工培训等相关服务。就社会而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下岗工人和社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繁荣经济的作用。
四、校企统一体,建设地方特色经济
要想做到校企融合,实现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就必须建立校企统一体。校企融合是基础,需要将学校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企业对接,进而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要真正做到校企融合,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要走“校企统一、工学交替”的双元化道路。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为例,本专业通过“政府搭桥、企业支持”的方式,与青岛市盛世德建材市场联姻,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心,在真正做到校企融合的同时,还形成了以下几个统一体:一是公司经理与专业主任的统一体,专业主任既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又是公司的经理,亲身投入到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二是教师与师傅的统一体,现有专业教师可以转化角色,在公司担当设计总监,做到教师走下讲台,到生产一线中发挥专业特长;三是学生与徒弟的统一体,学生既是在校学习的主体又是工人,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也是学生;四是教室与车间的统一体,学校可以利用实训场地大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从而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学校设专业、专业联车间、车间产业化”。
五、结语
总之,校企融合是校企双方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凸出办学特色,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探寻校企融合新的合作模式中,要_保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校企融合搭建桥梁,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哲(1978-),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石晶(1980-),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