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医学研究范文

法医学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法医学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法医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现状与展望

心脏性猝死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突发性自然死亡,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死者生前存在的心脏问题所致,由于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形式、时间、地点都无法进行预估和确定,且发病致死率不断上升。因此,关于心脏性猝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预防医学界、临床医学界、法医学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及死因判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

在通常情况下,法医学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定,是患者发病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发生的死亡,死亡形式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意外性死亡。在国际上,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欧洲巨大部分国家认为,死者由于自身的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如果二十四小时内无目击者或者在死后一小时内有目击者,均可判定为心脏性猝死;而美国以及欧洲小部分国家认为,法医接触心脏性猝死的死者一般都是在死亡发生后的一到六个小时之内,因此,在鉴定是否为心脏性猝死的标准为死亡事件发生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存在目击者或者是死者死亡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不存在目击者的情况,就被判定为心脏性猝死。

二、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分析

从法医學死因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心脏性猝死属于诱发死因。我国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细胞水平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医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也逐渐步入了高分子研究的时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现状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法医学鉴定技术更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许多从事法医学鉴定技术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在研究初期都表示,心肌肌红蛋白的变化是保证冠心病病例没有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者开始利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心肌梗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程度的肌动蛋白的缺失是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的原因。

2.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根据法医学研究表明,部分心脏性猝死与蛋白质功能的异常有关,这种异常有可能是先天存在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产生的,是某种心脏病理的改变。如今,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将与心脏病猝死有关的异常蛋白质分为两类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关于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研究。人类的心脏之所以可以保证有规律的跳动,主要是因为心肌的电活动所引起的,而点活动的存在,正式由于离子通道的开闭产生的例子跨膜流动。因此,要加强对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质异常的重视程度,以免引起心肌点活动发生异常,最终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症的产生。

(2)其他离子通道蛋白结构的研究。关于其他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研究,首先要研究钠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它存在于人类的第三号染色体当中,突变点较多,导致了钠离子释放通道中的蛋白分子变化异常,加速了通道的失活速度。而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可以提前激活钙离子的释放动刀,使其外层的心肌表达量远远大于内层心肌。因此,容易导致正常除极的内层心肌激活提前复极的外层心肌,最终导致病人的心电紊乱,引发扩张性的心肌病等综合病症。

(3)心肌膜与心肌浆网受体的研究。在肌浆网的受体中,RyR2是钙离子的主要释放通道,钙离子由此通过肌浆网进入包浆。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RyR2一旦出现编码基因的错义突变,可能会使人出现先天性的右心室发育不良,导致其心律失常。

3.蛋白质组学研究与细胞凋亡研究的现状

(1)对细胞凋亡的研究。所谓的细胞凋零就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受到的阻塞,使得心脏无法获得正常的供血,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而发生的死亡。近年来,我国对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实验为主,实验结果表明,大量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产生到病发的过程中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很大的关系,细胞凋亡也是心肌损伤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心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探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发都是由于心肌蛋白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究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的原因,还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控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包含蛋白质鉴定以及相关功能的数据库,为各类心脏性疾病的检定和防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依据。

三、对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研究的展望

在法医学领域,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理论性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许多研究技术以及检测手段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然而,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主要基于是基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对人体标本进行的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机会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人体的构造机能与动物截然不同,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尸检的检材条件与在实验中对动物进行尸检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实践研究方面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与实际案例检材条件相同的环境进行实验。在法医学中,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是确定死者死因的主要手段,也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而目前我国的尸检率较低,无法为法医工作人员提供太多的尸检实践机会,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法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解决我国在研究心脏性猝死中存在的瓶颈,国内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关于尸检注册的研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深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病理机制的认识,增进社会对心脏性猝死病症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宋慧慧,楚英杰.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 

第2篇

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la蛋白的表达。 结果对照组偶见

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la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

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if一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

间的推断。

【关键词】脑挫伤;法医学;hif—la;免疫组织化学;损伤经过时间

【中图分类号】d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o1—0076—03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 in rats and its forensic impficafion.k伽g

dengfeng,liu yanjun,wang yingyuan.school offorensic n~dicin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in diferent time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cc).

methods based on feeney’s model of cc and took the samples at 2h,6h,12h,24h,2d,3d,5d,7d,14d after brain injury.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an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could be detected at 2h after injury,increased at 6h and peaked at 24h.positive cells de—

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jury time.little expression was found at 7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14d group

showed negative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was found in wide range but significant in cortex,hippocampus

and brain stem.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diferent areas was same.conclusion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is corre—

lated with post-traumatic intervals after cc in rats, suggesting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if-let may be served as the mark—

ers for timing of cc in forensic practice.

【key words】cerebral contusion,forensic medicine,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et,immunohistochemistry,brain in—

jurytime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一1,hif一

1)是一种随着细胞内氧浓度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

转录激活因子。缺氧时它能诱导多种缺氧应激蛋白

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各种缺氧适应性反应。它被证

实与神经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的生存及凋亡密切相

关。尽管hif—ltx已被证实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

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但对其在脑挫

伤后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极少。本实验通过检测脑

挫伤后不同时间hif—ltx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

规律.旨为脑挫伤的法医学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

推断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山西医科大学实

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50 g+10 g,雌雄不限,随机

分为12组。见表1。

表1 实验动物分组

table 1 group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作者简介]亢登峰(1976一),男,山西宁武人,硕士研究生,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e—mai1:kdnxykjw@163.com。

[通讯作者]王英元(1958一),男,山西稷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yy580218@163.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二、实验动物处理

损伤组动物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

型。大鼠称重后,3%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

醉,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头部,正中切开顶部

头皮,在人字缝前方3 mm、颅骨中线旁3 mm处,钻直

径5 bin的圆形骨窗。保持硬膜完整,采用自由落体打

击装置,以40g重锤从20cm高处下落打击。术后动

物常规进饮食。在伤后规定时间将大鼠麻醉后开胸,

剪开右心耳,以细管经左心室穿刺至主动脉,依次灌

注生理盐水、 多聚甲醛pbs液和10%蔗糖pbs液

约2 h。对照组直接灌流处死。假手术组仅行颅骨钻

孔,术后24h灌流处死。矢状位取材,固定。

三、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把固定好的标本梯度脱水后,制作10 i.zm冰冻

切片,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操作步骤参照

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抗稀释度为1:100,用pbs取

代一抗作阴性对照,以细胞核或胞浆出现棕黄色产

物为阳性结果。兔hif—lcdgg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

博士德公司,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试剂

盒购自北京莱博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四、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各组切片运用bi一20__图像分析系统,在脑挫

伤区周围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200),进行

· 。77 ·

hif一1仅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记数。实验数据采用

spss l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数据以

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 果

、he染色结果

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核染色较

淡、圆形,核仁明显;损伤组可见脑组织出血、挫碎,

蛛网膜下腔、侧脑室出血。所选切面各部位均可见程

度不一的神经元皱缩,染色较深,核深染,核仁消失,

突触减少,神经元细胞周围出现空隙,逐渐发展为神

经元坏死、胞核溶解。胶质细胞肿胀,细胞周围间质

水肿。

二、hif一1 oc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对照组神经细胞偶见hif一1仪表达。伤后2 h组

即可观察到阳性反应细胞,呈散在少量分布,阳性产

物呈棕黄色,主要位于神经细胞胞核及胞浆内(照片

1)。伤后6 h可见表达hif—la的神经细胞数增多,

表达强度增强,差异有显著性(照片2);24 h后达高

峰(照片3)。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见

少量表达(照片4);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

大脑皮层、脑干、海马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

势一致.阳性反应细胞包括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

hif一1仅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见表2。

表2 脑挫伤后ltif-lot阳性细胞计数

table 2 hⅱ’一1d positive cells count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o.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3>0.05o

讨 论

hif一1是在研究缺氧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基因表达时发现的,是一类由

两个亚单元hif一1仅、hif一113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

hif一1仅由8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120 kd,

含有两个转录激活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s,

tads),一个称作n一末端激活区(n2terminal activa.

tion domain。nad)。另一个称作c一末端激活区(c—

terminal activation domain,cad)。另夕 ,hif一1仅还

含有一个独特的氧依赖降解区域(oxygen—dependent

degradation domain,odd).在控制hif一1仅稳定方

面起关键作用lli21。hif一1仅在常氧状态下经泛素一蛋

白酶体途径被迅速降解,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细

胞周围的氧分压降低,hif—la降解受阻,在胞浆中

累积.并核转位到细胞核中与hif一113结合形成有

活性的hif一1。hif—l仅与靶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缺

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e element,hre)上的5

一a/gcgtg一3 序列结合进而调节靶基因的表

·

78 ·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照片l 伤后2h出现hif—l 阳性表达;照片2 伤后6h hif-la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照片3伤后24h,阳性表达达高峰;照片4伤后7d少

量阳性细胞表达。ph0t0 1.the expre~ion of hif—la p~tein at 2h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sabc x200);pho~ 2.hif—la po~tive-cells

and tbe inteilsity 0f stain increased remarkably in number at 6h after brain i ury(sabc x200);pho~ 3.the inte璐ity and the area of

hw-la positive cells p~ked at 24h after uf (sabc x200);photo 4.~tfle expression was found at 7d after i ury(sabcx200)

达。hif一1 o【作为低氧应答的全局性调控因子,能够

激活100多种低氧适应性基因的表达。hif—l 对基

因表达调节的广泛作用涉及血管发生、血管重塑、红

细胞生成、糖酵解等各个方面,因此是机体对氧浓度

改变的一系列自适应反应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

脑挫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可

以诱导hif—l o【的表达升高,从而促使细胞凋亡,防

止细胞坏死甚至能够刺激细胞增殖。freret等[引在大

鼠脑持续缺血损害24 h后人工给予可诱导hif一1

表达,增加的药物去铁铵,结果发现可以显著降低脑

组织缺血后损害的面积(一28%),这提示hif一1仅有

脑保护作用。实验表明 hif一1仅蛋白在脑血肿周边

神经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且随着出血时间的延长

hif一1d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加,提示hif—l o【的表

达与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时间密切相关。于如同等

报道创伤性脑损伤后hif一1 o【表达明显增高,细

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伤后3 h,大脑皮质、海马等部

位hif—l 表达增加,24~48 h达到高峰。提示hif—

l仅与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本研究对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引起hif一1 0【蛋白

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伤后2h hif一1仅阳性

表达较弱,6 h后hif一1 阳性表达的神经细胞逐渐

增多。随着时间的增加,hif一1仅阳性表达的神经细

胞增多。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表达强度增加,表达

部位以损伤区周围大脑皮质、脑干、海马为主。因损

伤区、脑干和海马都是对缺血缺氧敏感的组织,这也

证实hif一1 与脑损伤后缺血缺氧有关。脑挫伤后

神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敏感期,可通过抑制蛋白酶

体降解hif一1仅和提高hif一1 0【的转录活性两种途

径.实现hif一1 o【表达持续增高。口咧随后细胞对缺

氧适应,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被中断.故出现hif一1

表达下降趋势。脑损伤后。神经胶质细胞逐渐活跃起

来。对神经组织起保护、修复、营养等作用,故伤后表

达hif一1 蛋白的阳性细胞中神经胶质细胞占主要

地位。目前认为缺氧对hif—l 的调节不在mrna

水平,而在蛋白翻译后水平,由于hif一1 0l蛋白表达

需从基因调控到转录、翻译等多个步骤,故在脑挫伤

早期没有hif一1 蛋白表达的明显增多,而在中、后

期,hif—l o【蛋白表达增多较明显。这种变化规律为

脑挫伤的法医学鉴定及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

的方法,通过更加系统和进一步的研究可望应用于

法医学检案中。

(下转第68页)

· 68 ·

每归不过三二分,仅供夫妇一餐之用。古人云:‘黎

民一天不再食则饥。’此数十万游惰之民肯枵腹而

鹄立于堂侧,走马于阶前乎?必不能也!”①众多衙役

⋯ ⋯ 肯枵腹而鹄立于堂侧,走马于阶前⋯ ⋯”个中

必有他们肯饿腹而效命的秘密。

封建社会衙役地位低,没有丰厚的收入.要养家

糊口.要吃饱饭,只有依靠各种“陋规”,而大部分“陋

规”都是衙役自定的.他们或明或暗,搜刮民膏民脂。

清代刘衡任四川巴县知县时,衙门里有七千多名衙

役(《庸史庸言》卷上)。浙江钱塘、仁和两个县,各有

正身白役一千五六百人。这么多没有正常收入的衙

役,自然以扰民生事为本能。1837年段光清说,知县

下乡验尸,带着仵作、刑书、门印、签押、小使、六房、

三班,以及本官仪卫、皂隶、马仆、轿夫一同下乡,多

达一百多人。仅一个县的衙役就如此之多,可想而

知全国的胥役有多少。所以一般都认为衙役是清代

地方政治的一大弊端,被称为“衙蠹”。一些“仵作”自

然也不能超然事外.与其他衙役一起欺上瞒下,收受

当事人贿赂.假唱虚报,瞒天过海,将一些暴力致死

的尸体说成是正常死亡,要“开验钱”、“洗手钱”等,

《吴下谚联》有:“仵作子帮衬活死人”之谚语,是指

“仵作”看案子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将轻的验成重

的,将重的验成轻的,从中捞取“私利”,或满足自己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的某种需要。实为社会之“蠹虫”。民间谚语有:“堂

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仵作”或许在其中就扮演

着不甚光彩的角色。仵作是封建社会衙门里地位最

低、最没人羡慕的行当。

五、结论

无论从法律职能、检验方法,还是社会地位,封

建社会官衙中的“仵作”都不能与西学东渐而产生的

近现代“法医”相提并论。从“仵作”到“检验官”再到

“法医”.这是一个历时很久、逐渐演变的过程。其发

展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的一个缩影。

“仵作”是“大人”的手、是“大人”的眼睛,在堂上

只能垂手侍立,一旁伺候。他只能验伤喝报,连填写

验尸格目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由仵作来分析、判

断案情了,而且验尸仅停留在体表。1907年《大清新

刑律》的相关规定结束了沿袭千余年的仵作“验尸”

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刑事诉讼律》为解剖

开禁。

参考文献

[1] 郭建.帝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9

[2] 郭建.绍兴师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张益鸪.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__

[4] 谢启文主编.医学大辞海(法医学分册)[m].沈阳出版社,20__

(收稿:20__—10—08;修回:20__—11-24)

(上接第78页)

参考文献

[1] semenza gl.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oxygen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pathophysiology[j].trends mol med,20__,7(8):345

[2】 wen~r rh.cellular adaptation to hypoxia:02-sensing protein

hydrox-ylases,hypoxia-inducible transcription factors,an d 02一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j】.faseb j,20__,16(10):1151-1162

[3] freret t,valable s,chazalviel l,et a1.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deferoxamine reduces brain damage and promotes fundtional re—

covely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jj.eur j

neurosci,20__,23(7):1757-1765

[4】娄季宇,王爱岳,李强.低氧诱导因子一1d在大鼠脑出血灶周的

表达[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__,8(4):1~2

[5] yu rutong于如同,gao lida高利达,jiang shu姜曙,et a1.association

of hif—let expression and cell apoptosi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rat[j].chinese j0umal of traumatology(english

editor),20__,4(4):218-221.

[6] 于如同,高文昌,赵序元等.腺病毒介导低氧诱导因子一let基因

对刨伤性脑损伤后细胞揭亡的影响【j1.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__,8(1):27-32

【7] fedele a0,whitelaw ml,peet dj.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jj.mol interv,20__,2(4):229~

243

【8] semenza gl.hif-1,02 and the 3 phds:how animal cells signal

hypoxia to the nucleus[j].cell,20__,107(1):1-3

【9】 semenza gl.hif-1 and mechanism of hypoxia sensing[j1.curt

第3篇

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 通过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__年尸检检出的12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sah案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各类sah案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高峰年龄为21~40岁。按sah 常见

特征可分为外伤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中毒、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八类。其中,外伤性与脑血管畸

形最为多见。外伤性sah与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l1~50岁,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仅见于50岁以上

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并不多见,见于l1~50岁。以sah为死亡原因者,32例,占25% ,多见于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破裂,

出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小脑天幕以下。大多数sah,出血部位多见于大脑表面,较为局限,出血量较少,非死亡的主要原

因。 结论多数sah并非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sah死亡者,其死亡性质多属自然死亡。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法医学;死亡性质

【中图分类号】d919.4;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4—0282—03

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f 127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ya ng jing,wa ng ye,x1ng yu,l1u min.

west china basic medicine c0ile雪e ofsichuan university,chendu 610041

【abstract】0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forensic medical

identification.methods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127 autopsy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hage(sah) of various etiology in

forensie medical ldentification center of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tween 1983 and 200 1. results in these

cases there were obviously more male than female(male vs female ratio was 3:1).the age was usually between 21 and 40 year

old.sa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e.g.,traumatic sah,vascular malformation,in—

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ovascular atherosclerosis,poisonous diseases,comorbid with cardiac and other diseases.tran matic

sah and vascular malform ation were more common and could be found at any age. but the peak was 11 to 50 years old.

atherosclerosis was only seen in individuals of 50 years old or above.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s not common seen.

sah accounted for only 32 death cases(25%),most often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ruptured intracranial a—

neurysm in the basis of brain or under tentorium of cerebellum.however sah most frequently occured on the surface of cele—

brum and the hemorhage was limited.in small volume and not the main death reason.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sah was

not the main direct causes of death.deaths in sah cases were mostly natural deaths.

【key w0rds】subarachnoid hemorhage,forensic medicine,characteristic of death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可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类。【-]sah在法医病理学检

案中并非少见。kuller等的统计表明,自发性sah占猝

死案例的5% ,[21国内学者的统计表明,占猝死案例的

6.8%。[31颅脑损伤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极为常见.外伤

性sah常伴发于脑挫伤及脑挫裂伤。[41因此,本研究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__年尸体检

验检出各类sah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间所有尸检检出的sah 127例,占同期尸检1300例的

约10% ,对这127例sah案例从年龄、性别、死亡原

因、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整理。

结 果

、出血分类和性别

按出血原因分外伤性与自发性, 自发性出血又按

出血特点分为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

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五类。男性96例,女性31例.

男女性别比为3:1。各类出血与性别分布各有不同,总

体来说,男性多于女性。(见表1)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__年18年 二、各类出血与年龄分布

[作者简介] 杨静(1 978一),女,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大学研究生。

te]:+86—28—85501553: e-ma1]:yangj1 ng1 978ll14@l63.com 。

[通讯作者] 刘敏,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610041;tel:+86—28—85501553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l卷(第4期)

自0~81岁,各年龄段均可出现sah,其中,外伤

性sah案例中,新生儿3例,婴幼儿3例,2~lo岁1

例,高峰期为21~40岁,占54.5%。脑血管畸形出血,多

见于ll~50,高峰年龄为21~40岁。动脉瘤破裂出血,

仅见于ll~50岁,而脑血管硬化出血之见于50岁以

上。其他散发病例多见于21~50岁。(见表2)

三、各类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表1 出血类型与性别分布

table 1 the typ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bufion of sexes

· 283 ·

不同性质得出血,出血部位也不同 ,脑血管畸形

及动脉瘤破裂出血主要位于脑基底部和脑干及小脑

部.出血量大。而外伤性出血及其他各出血,主要位于

大脑表面,多较局限或弥散性点状、灶状,⋯血量少。

(见表3)

四、各类sah主要死因

127例sah案例中,死亡原凶各不相同.主要有颅

脑损伤、sah、脑出血、伴发于心脏疾患等四种.其他可

见于各种疾病,如中毒、肝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脑膜脑炎、脑膜炎等。其中,单纯sah死亡者32例.约

占127例的25%,其他大部分死于sah 以外的多种原

因。(见表4)

五、其他

127例尸检案例中,脑血管畸形共有25例.而畸

形血管破裂出血者只有21例,另4例sah为其他原

表2 出血类型与年龄分布

table 2 the typ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bufion of ages

表3 不同类型出血部位及出血■

tane 3 diferent sit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quantity of

hemorrhage

因非畸形血管的出血。在自发性sah 中有明显诱因者

18例,诱因有头部轻微外伤、情绪激动、饮酒等;无明

显诱因者14例。

讨论

、各类疾病发生sah的情况

(一)外伤性sah

从这127例sah各类型的发生率看,外伤性占首

位。常伴发于脑挫伤与脑挫裂伤,王玉胜等对926例外

伤性sah重度脑挫伤与脑挫裂伤预后影响研究表明

外伤可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引蛛网膜是一层透明膜.本

身无血管与神经。外伤性sah,系外伤时,软脑膜血管

表4 不同类sah死亡原因

table 4 death causes of~ferent types of sah

或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秦东京等

对123例外伤性sah ct研究发现有104例伴有其

他类型的脑损伤。同因此,外伤性sah多伴有其他类

型颅脑损伤。位于力的传导方向上的血管,受力往往最

大,易破裂而出血。因此,外伤性sah 出血多位于脑冲

击伤处或对冲伤部位。【4】外伤性血管破裂,常常是小血

· 284 ·

管破裂,出血量常常较少。但也有出血量较多的案例发

生,在127例sah案例中,有一例系颈项部受力,致脑

桥基底血管破裂,sah而死。本研究发现新生儿外伤性

sah 3例,符合外伤性sah的一般特点,多系产伤与

缺氧所致。 非新生儿性sah,高发于21~40岁,与机械

性损伤好发年龄相同。

(二)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在127例案例中,居于第二位。在自发性sah案

例中占首位,与顾永莉等【8】的研究相同,而与临床报道

i91不一致。本人认为,这与法医尸检的特殊性有关,需要

进行法医尸体检验的案例,多系死亡原因不明、容易引

发纠纷的事件中死亡的尸体。对于死因明确自然死亡

尸体,则没有必要进行尸体检验。其好发年龄与外伤性

相同,高发于21~40岁。这个年龄段,在人的一生中,属

鼎盛时期,发病率相对较低。一旦不明原因的死亡,容

易产生纠纷.需要确定死因而进行尸体解剖,这也许是

该年龄段sah多见的原因之一。脑血管畸形破裂出

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脑干与小脑,出血量常较大,流

入蛛网膜下腔范围广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不同。但

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出血,此时,外伤多系诱因。

(三)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临床报道脑动脉瘤破裂为自发性sah最常见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4期)

原因.占首位。[iol而本研究发现,由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引起的sah案例在法医学实践中并不常见。本人认

为,原因有三:(1)如上述,对于死因明确的自然死亡案

例,常不需进行法医尸体检验,动脉瘤患者,死前常有

发病,在医院多经dsa、mri等检查,多已明确诊断;

(2)微型动脉瘤法医尸检不易发现;(3)动脉瘤破裂后,

常塌陷且出血部位血液凝固,尸体检验不易找到。脑动

脉瘤破裂出血,多位于脑底基底动脉环/!/处,出血量较

大.外力作用更易引起破裂。外力多系诱因。

(四)动脉环粥样硬化出血

直接破入蛛网膜下腔,脑出血,多位于内囊周围,破

入侧脑室。出血量较多,常发于50岁以上人群fl01。本组

研究中7例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年龄均在50岁以上。

(五)伴发于心脏疾患的sah

此类出血,与心脏疾患的关系不甚清楚,但此类出

血,在法医学实践中并不少见。不过,此类出血,多位于

脑表面,出血弥散,呈灶状、点状,出血量甚少,不会造

成死亡,其法医学意义不大。

(六)其他

其他类型sah,如中毒、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肝炎等伴发的sah,出血量常

较少.多位与大脑表面,呈散在点状分布,通常不会造

表5 外伤性与自发性sah鉴别

table 5 identification of traumatic sah and idiopathic sah

成死亡。

另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有诱因.何焕疆对58

例自发性sah进行分析.发现45例存在不同诱因.如

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ill而本组127例sah案例中,

自发性出血共32例,有18例可以找到明显诱因。

二、法医学鉴定要点

法医学鉴定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是否存在

sah;(2)sah是否构成死因;(3)sah的原因;(4)外伤性

sah与自发性sah的鉴别见表5:(5) 自发性sah属

自然死亡,外伤性sah死亡,可以是他杀、自杀、意外

任一种,需根据案情和现场进行分析。(见表5)

参考文献

【l】侯熙德主编.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

{21 kuller l’lilienfeld a,fisher r.et a1.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udden dea th and unexpected death[j].medicine,1967。46:341

【3】李凡,莫耀南,马淑玲,等.118例猝死的统计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ol,19(3):36-38

【4】 祝家镇主编.法医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98.132

【5】王玉胜,刘光磊,练智勇,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重度脑挫伤预

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__,24(1):22~23

【6】秦东京,张培功。孙殿敬,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i临床ct分析

田.滨州医学院学报,1996,19(6):567~568

【7】汪明、徐明.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i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

报,l996,16(4):604~605

【8】顾永莉,程利宝.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研究田.

皖南医学院学报。20__。21(2):132~132

【9】贺宪武.心脑血管急症【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5

【lo】唐盛孟。刘长文,陈林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j1.

实用内科杂志,1985,5(1):29

【l1】何焕疆.不同年龄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附58例i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