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儒家文化的传承范文

儒家文化的传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儒家文化的传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儒家文化的传承

第1篇

摘要: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赖于韩国对儒家文化传承。韩国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讲“仁”重孝伦理思想、尚贤重教思想以及谦逊礼仪观等,不仅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借鉴韩国经验,领会其本质,从政府、教育、传媒等入手,引导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以探索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韩国;儒家文化;传承;启示

韩国作为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家之一,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完整的集成与进一步发扬。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孝忠为本”思想已融入韩国人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精神能源。儒家思想对韩国当代现代化进程、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文化在韩国发展的原因

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其他国家更重视,韩国是儒教的“优等生”国家。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韩国得到较好传承和发扬,除地缘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影响。

1.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一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尤其是古代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北端,陆地与我国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由于地缘关系,儒家学说最先传入的国家就是古代朝鲜。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不断移居朝鲜,相互来往。《史记》中有殷末周初箕子率族人去朝鲜的记载,称其为“古朝鲜”。1 儒家思想先后传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它们都以各种形式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传承。进入李朝后,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那时,不仅创造了韩国文字,还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儒教”精神,为韩民族精神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纵观韩国历史,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基石。

2.文化背景

韩国地处半岛,国土狭小,人口较少,历史上又屡遭外族入侵。保持民族团结和稳定,关系到韩国民族生死存亡。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中央集权加强了社会稳定,受到韩国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已成为韩国人救亡图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又虚心学习日本科学技术和美国文化。韩国提出世界化的同时,又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是韩国传承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韩国,儒教既具有官方性质,又具有民间特点,对儒学的保护和复兴起到很大作用,也促使韩国能成为儒家思想保存较为完好的国家。由于对儒教的重视,韩国政府大力倡导人们对儒学的推广应用,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发掘儒家思想内涵。

1.韩国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内容

韩国传承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伦理道德、社会教育、社会礼仪等,并将它应用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促进韩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讲“仁”重孝的伦理观。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韩国把“忠恕之道”作为“仁”的准则,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与忠孝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人们形成忠孝一致的伦理观。儒家文化倡导大家庭和等级制度,长幼有序的礼节,服从精神。长期以来,韩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按家族与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君、臣、父、子”的服从关系。这是“忠孝一致”的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以此为基础强调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对家族先辈的绝对服从,构成家族内部生活伦理秩序。儒家文化思想已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尚贤重教的教育观。儒家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在韩国影响深远。韩国非常重视儒家思想教育,李朝太祖六年成立的一所以教授儒教精神为办学理念的高等学校,即成均馆大学,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成均馆大学在韩国依然是政府重视的教育基地。韩国儒学教育除成均馆大学、成均馆下属的地方乡校外,成均馆下属的“儒道会”等组织,还举办各种讲习班以宣传儒学思想。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还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道德伦理科目。小学学习《家庭》科目,讲述“正经的生活之道”。培养学生养成端正、诚信、节制、尊重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初中学习“道德”科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节、重孝道、尚和平、善合作等正确的道德观。高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以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注重民本思想、重视修身养性等,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伦理传统。大学继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内容包括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实学思想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发展史,从而热爱国家,更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韩国,除了课堂教育外,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孤儿院和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道德科目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3)谦逊的礼仪观。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已在韩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韩国父母从小就开始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礼节,学校从幼儿园开始教孩子基本社交礼仪。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在系统的道德教育中,教授系统的礼仪知识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韩国还利用政府在各个地方办乡校书院,积极向社会开展儒家文化礼节教育。如梁山乡校每年面向社会免费进行韩国传统礼仪教育,还开设书法、茶道、祭祀、韩服等礼仪。

2.韩国对儒家思想传承的方式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既有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教育。教育乃百年大计,横向上教育传播面广,纵向上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模式具有简约性、整体性、延续性等特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除正规学校教育传授儒家思想外,韩国一些非正式组织也会宣传儒家思想。如儒道会、传播媒体等。儒道会主要通过举办学术和文化交流宣传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韩国国家电视台坚持定期播放《论语》讲座宣传儒家思想。

3.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影响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讲“仁”重孝的伦理观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伦理观。尚贤重教的教育观,能促使青少年养成诚信、节制、热爱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也能促使青少年爱国家、爱社会、爱民族、有责任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谦逊的礼仪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养成懂礼貌、乐于助人、文明友善的正确道德观。

三、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儒家思想虽源于中国,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比中国还要好。韩国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使得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认同形式存在。儒家文化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精神动力。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1.正确看待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做到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韩国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韩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积极引导。这些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我国要足够重视传统儒家文化。中国目前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建设。其次,我国应该对儒家传统文化给予积极的探索和挖掘。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我们应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探索如何将消极的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扬光大。

2.学习韩国设立专门的儒教大学

近年来,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也已相继建立。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加大对以传授儒家文化为办学理念的学校的创建,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韩国,中央设有专门的儒教大学成均馆,在地方普遍设立公私教育机构,如乡校、书院等,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儒家文化传播为教育宗旨。这也是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可根据本国国情及借鉴韩国办学经验,探索建立有特色办学理念的学校,以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层面增加《论语》精华部分诸如诚、信、仁、爱、孝、悌、礼、仪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和科目,借用儒家文化的道德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式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学习儒家思想理论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到养老院、孤儿所等志愿服务,把学到的儒家思想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3.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我国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可以多样化,除了《论语》《大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大力宣传孔庙、孔府、孔林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参观,亲身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还应该重视影视节目对人们的影响,影视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要反映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有利于儒家文化更好地推广与传承。

引文注释

1 文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97-398.

参考文献

[1]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2]柳承国.韩国儒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3]蔡茂松.韩国现代的儒学[J].华学月刊,1975(10).

[4]史丽萍.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韩国儒家文化继承对中国的启示[D].2004.

第2篇

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艺术审美理想反映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心观念——和谐。儒家经典《中庸》提出了“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在这里,“中和”是一种宇宙本质的规律,是一种“天地为庐”的空间意识。“中国古典美学则从《尚书》讲‘八音克谐’,‘人神以和’到孔子倡导温柔敦厚的中和风格,也提出了构成艺术的基本要求:美即和谐”1。中国传统绘画讲求艺术语言的和谐,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的审美理想。在内容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无功利性,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相和相融关系的探寻,而传统人物画无论是宫廷绘画中的表功颂德还是风俗绘画中社会万象的记述,抑或是历史人物画中的民族气节的传达,无不要求艺术主题内容的和谐。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表现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兄弟间敦睦和谐的手足关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繁忙热闹的都市生活,散发出和谐安详的社会气息。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在内容方面多以和谐的主题内容为主,表现冲突与矛盾的内容则极为罕见。而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形式和谐”则充分地体现在构图和色彩两个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不管是“以大观小”的鸟瞰构图,还是“人与物游”的视点移动,都反映出中国人对万事万物普遍关切的宇宙心灵和超越一己、物我相谐的情怀。而“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这一山水画创作感受,无不涵括了画家将主体置身宇宙中央参悟万物的空间感受,这些都体现了绘画构图中的“和谐”。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特质,摒除五色对视觉的干扰,直取“中和”的黑白二色作为色彩语言,运墨而五色具,观者在画面的浓淡层次中可以感受到山的苍翠,水的绿波,花的红艳,雪的白皑……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中和”审美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及城市设计也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的空间意识和审美理想。例如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布局对称均齐,严谨有序,有利于表现皇权至上的意识,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开启了两千年都城形制的先声。毋庸置疑,中国美术教育在对传统绘画、传统建筑等“中和”之审美理想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谐”的理念。

二、“秩序”之体味

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注重“理”与“法”的规律性,映射出传统儒家文化遵从秩序性的理念。南齐谢赫有“穷理尽性”之说,指出绘画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北宋苏轼提出“常理”的理论,指出一切事物均有“常理”。在其所著《净因院画记》对文同的评价中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为得其理者也”,强调在绘画创作中贵在抓住“常理”这一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艺术家贵在对山水进行提炼、概括、综合,“搜集奇峰打草稿”,才能得山水之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描摹山水的外在形貌。“法”侧重指艺术创作的法则规律性,如中国绘画中总结的线描技法“十八描”,山水画中讲求的山石的各种皴法,写意花鸟画中对笔墨性能的掌握和运用等。明代石涛在其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对“理”与“法”进行了概括和比较,他说“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别注重艺术规律的总结与艺术创作的法则和秩序性。中国传统美术创作在遵从“理”与“法”的规律下,强调主体在绘画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内在体验,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参透了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只有在绘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情感的满足,才能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此,中国美术教育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强调主体在绘画过程中价值实现的理念,传承了儒家文化“秩序”的命题。

三、“向善”之情思

中国美术教育的道德教化是对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主体责任感的价值传承。美术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对中国历史人物画的“劝善惩恶”功能进行了探讨,南朝齐谢赫指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的作用,唐代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明确地提出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汉代画像石中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成为其重要的主题,如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就是标榜封建道德和孝子的历史故事,河南南阳画像石《二桃杀三士》则是对义士的宣扬,而蒋兆和的《流民图》让受众在对受苦人群的目睹中产生对苦难的同情、对战争痛恨的情感共鸣。诸如此类包含道德教化意义的绘画实例举不胜举。所以,中国美术教育通过对包含道德教化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创造、传播与接受,很好地传承了儒家文化“向善”的要求。同时,与传统的说教形式相比,中国美术教育使观者在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和直观感受中得到深刻的道德教化。

四、“成仁”之境界

中国美术教育修身怡性和注重主体精神品质提升的特点是对传统儒家文化“仁”的传承。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由此可见,“仁”是符合于社会秩序之“礼”的一种道德秉性,是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修养。既然是一种道德修养,通过主观的努力应该就可以达到。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可见,要想达“仁”取决于主体的意愿、自觉的要求和主观的修养。古人用“琴棋书画”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绘画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起到陶冶性情,发散思维的作用。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明确提出绘画的修养论。唐代王维、宋代苏轼、米芾,以及元代赵孟頫等都是集文学家、画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大家,并且以他们为代表,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陶冶性情、自我锤炼的“文人画”流派。文人作画正如倪瓒所说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寥寥数笔用以写胸中之逸气,文人画将书法、文学和绘画结合为一体,绘画成为提高自身修养,抒发主观性情的一种方式。因此,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自身修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要从《诗》开始,要到艺术(乐)完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人的自我修身和整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国美术教育通过绘画、书法、鉴赏等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品质的提升和主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传承儒家文化的思想。

五、“达礼”之本质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性是对儒家文化强调艺术社会功能这一美学观点的传承。艺术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孔子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2。由此可见,审美、艺术、社会和政治风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在于其“社会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实验艺术家和前卫艺术家的代表,同时他也是少有的被西方主流艺术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的代表作《析世鉴——天书》,他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四千多个具有汉字结体特征的方块字。在这些无人能懂的“天书”中,他将中国传统汉字的“音、义、形”进行了分离,只保留其横竖撇捺的笔画形式及方块特征,而取消其所象征的内容及意义,这些“天书”打破了观众欣赏传统书法的惯性思维方式,将观者推向对传统书法及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再度思考的境地。在作品《艺术为人民》中,用中国的书法运笔和方块组合样式书写英文“ARTFORTHEPEOPLE”,使这一抽象性的视觉组合(天书)具有了可读性和释义性,显然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当下中西方文化的互读与融合的一种尝试和思考。由此可见,当代艺术需要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创作出更具意义的艺术作品,从而从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儒家文化对艺术社会功能的强调。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生活和社会才是我们艺术的本源。同时,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教室和校园内,还应该通过写生或艺术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并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使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礼”之本质。

六、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优质护理服务;传承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要代表,其核心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系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1]。“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护理文化的灵魂所系。通过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仁爱”“和”等儒家思想,进行人性化的护理管理,不仅能提高护理的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还有助于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文化和优质护理服务之间的传承关系从如下两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儒家文化和护理文化的关系概述

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护理文化的深切影响,并能够从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护理文化可以让护理人员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护理人员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从这一层面来看,护理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仁爱”“博爱”和“关怀”的精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传承儒家文化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规范护理行为,还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更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培养其人文素养,树立以“仁爱”为中心的职业信仰[3]。

二、优质护理服务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1.积极开展“专精”的护理工作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就是要对患者给予仁爱精神和诚信行为的无私关怀[4]。以老年患者的护理为例,由于年龄较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较差,受到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我院住院患者的陪护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由配偶照顾。但是配偶自身的年龄也较大,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第二种,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夫妻双方要承担4个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抚育子女,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自照顾老年患者。第三种,由护工照顾。但是从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护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因此,老年患者身边出现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尊老敬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行为端庄,和患者交流时尽量面带微笑,对其用药、饮食、运动和心理等进行全方位护理,从细节中彻底贯彻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

2.贯彻落实中西医结合中的无痛护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医护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的医药学家都认为“医是一种仁术”[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和儒家文化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当儒家文化在现代护理理念中进行传承时,可以充分发挥品管圈的作用,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专用的疼痛量表对其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对其疼痛级别进行准确划分,在医护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技术,例如按摩穴位、针灸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改善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不良和其他功能障碍,尽量让患者处于一种没有疼痛的舒适状态中,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患者的个人尊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3.充分发扬“仁爱”精神,提高沟通效果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展现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和护理人员这两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其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因此而导致医疗纠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沟通,或沟通无效。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就是要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6]。在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明确了提出了如下要求:护理人员在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首先,合理利用现代护理理论中的沟通技巧;其次,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这一思想核心,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温暖亲切的护理服务,促进疾病的康复,改善预后效果。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的传承中,要求怀抱一颗充满仁爱的心来关怀和照顾患者,并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内心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传承

1.大力倡导并树立“和谐”意识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中,“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而“人和”则是儒家文化整体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战略之一。由此可知,儒家文化的管理突出的是“以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和谐”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互团结,进行团队合作。具体到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护士长就是最基层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做好自己病区之内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独立解决问题,对病区进行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值班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这个集体中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共同做好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强调人的价值也是儒家思想主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尊重贤能,善于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可以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护理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需要护士长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体现比较民主的人文管理。综合来说,就是指护理管理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理念,变集权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既能引导护士自觉形成尊老爱老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也有助于在护理团队中树立威信[7]。

3.做到以“礼”服人

儒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护士长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学会欣赏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秉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思想,包容护理人员的过错,宽容带人。另外,对于年轻护士,努力为其创造更多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快速成长起来。

儒家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思想,但是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其加以创新,促进护理人员为人之道的养成和提高,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和人文知识的讲座,鼓励大家自学,扬长避短,为护士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与同行交流,接受医疗与护理前沿的信息,不断拓宽视野,全面促进科室形成学习型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阐述了儒家文化和护理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然后分别从护理实践和护理管理等两个方面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能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卉,王瑜,李坤.儒家思想在老年护理中的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4,09(15):683-684.

[2]黄行芝,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人文关怀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5,03(17):47-49.

[3]温杏良,陈惠冰,李智.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推进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2(29):102-104.

[4]江智霞,李丽湘,杨德芬,等.“仁信礼”对护士身心和谐发展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17(10):1564-1565.

[5]陈素锦,丁玉兰.优质护理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剖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07(13):327-328.

[6]郑竹娟.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患者需求与护理服务文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08):282-283.

第4篇

电影最初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给养。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与照相技师刘仲伦一起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部电影便是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由此可见,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发展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长河里,传统文化或显性或隐性地萦绕在电影的发展当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随着华语电影逐渐走向世界电影的舞台,要真正了解与把握华语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就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成长的灌溉。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品性构成》这本书对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最全面与深刻的解读。作者尹晓丽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剖析,并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语境里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意义与途径。

全书一共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编和结语五个部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电影的密切联系出发,纵向历史性地描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影对于儒家观念的接受情况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拓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可能途径。在绪论部分,作者对书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论述思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概括,并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说明,阐述了该论题研究的社会文化价值所在。wWW.133229.CoM上编侧重从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文化形态的影响,从道德理想主义、入世批判精神、儒家的文艺观以及理想人格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主题、风格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中编主要从家庭伦理观的角度分析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乡土意识的中国电影的影响。具体分为五个章节阐述了以下内容:“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与中国电影家庭的文化形态,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意识形态话语与伦理法则的冲突与共鸣以及儒家的乡土观念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建构。下编针对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对中国电影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反思进行论述,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重构中国电影中的儒家传统资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全书以浸于儒家文化百年的中国电影的主题思想为主,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详细讨论分析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联系,考察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儒家文化的内在融合与外在表达,探索了电影这样一个现代艺术形式内在隐藏的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点与弊端。

第5篇

[关键词]儒家典籍文化 六经注我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30-01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①实践证明,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长久立业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以儒家文化经典《论语》为真经的。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可谓是全面深入,这些儒家经典经过企业家们的“六经注我”形成凝练的企业口号,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例如,海尔集团“日新日高管理法”,要求全体员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此语实际来自于《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例证当代企业是如何应用“六经注我”来宣贯自己的企业文化的。

一、君子喻于义――儒家文化在企业经营文化方面的应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原意是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儒家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所倡导的义利观是义、利、礼三者的和谐统一。其实儒家文化是不反对追求利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是他们的追求。

企业作为靠利润生存的社会主体,它必然要去追求利益,否则将无法生存。但是企业不能一味地把利润作为考核指标,依据儒家的义利观,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奉行“君子喻于义”的标准方可成就大业。“诚交天下友,广纳八方财”是中国企业家最津津乐道和乐于奉行的一句话。

中国电信业巨头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目前华为的销售额已经突破60亿美元,成为中国十大品牌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华为总裁任正非在1994年发表的《致新员工书》上说:“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②在华为,所有员工都必须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企业发展不能以利益来驱动,他们的口号是:“君子取之于道,小人趋之于利。”这样的企业文化必将使员工的目标“尚义化”,员工感觉到的不是为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工作,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工作。任正非说:“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但我们常用物质文明去巩固。这就是我们说的两部发动机,一部为国家,一部为自己。”③

二、导之以德――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文化方面的应用

《论语•为政》记载,“导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实,孔子的这段话强调的就是要使人心服,作为企业就要用道德和价值观来引导员工,使其在组织内形成一股凝聚力,形成团队精神。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写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就是领导者的品德好比是风,被领导者的品德好比是草,草必然随风而动。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洪一植先生在《经济人》周刊上发表题为《21世纪韩国的企业和道德性》的文章中指出:“道德性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绝对标准。立足于道德性树立企业文化,是成为世界第一流企业的首要条件。”④

同样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德才兼备,德为先”是惠普用人方面的企业文化,即考核一个人的标准,一个是“德”,一个是“才”。惠普在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德”。在惠普公司,“德才兼备”绝对不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口号,而是有很多具体的指标和要求。惠普是这样对“德”进行定义的:“德”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与文化观念。观念的背后就是对好坏、对错、善恶的评判,比如,惠普认为,在经营过程当中,即使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也不可以牺牲正直,也不可以违法,这就是惠普的基本价值观念,员工必须认同这种观念。

笔者认为,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拙文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能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中国儒家的传统典籍文化合理结合,使它能在企业的管理经营实践下继续流光溢彩。

注释:

①杲占强.中国传统和企业文化.价值中国网.

②任正非.致新员工书.华为网站.

第6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加强训练;点拨方法;梳理知识;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0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现在教学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怕文言文,中学生为什么怕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漠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为了应试需要,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教师也怕文言文,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老师也开始怵怕教文言文,总有对牛弹琴的孤独寂寞感。

那么,怎样改变这样尴尬与无奈的局面呢?

探索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老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据一些老师在高中生中做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怎样学得好?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不好理解,二是不实用。那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习文言文,一是高考要考,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吸收曾经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数目。另外,学习文言文,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譬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会懂得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这些东西,也许我们都能悟出来,也并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到硬要通过直接体验去获得这些理性的认识,而弃置前人的生命结晶不用,不但做了大量无谓的牺牲,还根本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生出崭新辉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可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课文配插图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各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

探索二、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文言文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不仅可以拿到高考默写的满分,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名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文言文的章法、修辞、思想等通过诵读可以深入学生的骨髓,这样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诵读还可以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探索三、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到文言文难学,读不懂,不好理解。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大有用处。比如形训法,我们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可以根据"偏旁"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从文言文失分的情况来看,考生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尤其是对关键词的翻译没有到位。这样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就要强调文言文的翻译不能泛泛而答,要把关键词翻译清楚,必须注意句子的语气,有倒置的,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后再翻译,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等等。也就是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常见的翻译技巧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我们可以用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比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可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对于那些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的词,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句中"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对于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对于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的词,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如"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掌握了这些方法,再加上平时实词、虚词的积累,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探索四、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法是教师字字落实,学生记忆,可惜效果不佳。为此,我针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一般做法是:从情境创设开始,我先利用网络搜索古代作家生平介绍、名家点评、作品背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建构,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学生文言文翻译》等工具书及网络资源,自主解决生字词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自主学习习惯。我把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划给大家,去到课文中找意思,还可以结合过去学过的文章来拓展。让学生在翻译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的情况。找几个自己喜欢的句子,翻译几个我指定的句子。然后分小组,一般是四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规定的任务。然后把成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来讨论质疑。当然,目前这样的探究合作课无形中延长了课时,我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探索五、让文言文走进中学生的生活。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学生进行励志、惜时、读书、节约、尽孝等思想教育时,我多从古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既言简意赅,又显出厚重的历史感,能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我在开学之初就要求每个学生都从古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每节语文课前,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为同学讲自己的座右铭,在学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分组来演绎这个故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我还尝试如何让作文教学更好地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既使作文出新出奇,又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更浓。有时候我设计文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如《我与某位历史名人的对话》。有时候我还精选文言文片断,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例如《滕王阁序》中的名段"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每当读到此处时,人们都会为其中的奋发精神所震撼,青少年学生更能受到精神上的鼓舞。这样的文段,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仅可以借鉴引用,而且能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创作的灵感。

第7篇

避暑山庄的文化内涵丰富,作为中国最后王朝的皇家园林,它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避暑山庄中处处显示着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与渗透。这是因为在康熙统治时期,在保留草原文化的基础上,格外注重儒道法思想的推崇与提倡,并认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提倡是巩固社稷之根本。因此,避暑山庄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之美,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渗透在避暑山庄的方方面面。

一、避暑山庄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坐落于河北承德,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它的历史地位极高,不仅是皇帝避暑休闲的圣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避暑山庄还是实际上的第二政治中心。因此,避暑山庄还肩负着政治功能,要想巩固统一,获得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对百姓,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而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对百姓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并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康熙、雍正、乾隆在对避暑山庄进行修建和完善时都极为重视儒家文化的融入,以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文化是避暑山庄的精髓血脉所在,它不仅体现了清朝的治国安康理念,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草原游牧民族的重大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避暑山庄的渗透

(一)儒家大一统思想对避暑山庄的浸染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大一统思想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历代王朝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都在不断努力。康熙被很多人称为是千古明君,在康熙执政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稳定,奠定了大一统的格局。而避暑山庄作为皇帝避暑休闲的重要场所,它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可以说,避暑山庄的建成也是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避暑山庄的修建来看,它继承了中华古代优秀的园林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同时在修建上加以创新与发扬,使得避暑山庄成为我国优秀园林景观的集大成者。这对于由一个少数建立的王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统治者大一统的决心与崇高追求。山庄中的石碑刻字也能深刻体现大一统这一理念,这些石纹刻字中有纯汉文、纯满蒙语,也有汉文与满蒙语相结合的,这些石碑也是大一统的重要见证之一。

(二)儒家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思想对避暑山庄的渗透

儒家思想中强调推己及人,这是孔子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表现。这一理念在避暑山庄中也有极为重要的渗透于展现。这是因为,避暑山庄的修建还有个重要的背景,康熙曾在《避暑山庄百韵诗》中对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和意义做出了阐释。建立避暑山庄不仅是为了皇帝能消热避暑,更为重要的是,将避暑山庄修建于塞外(河北),是为了帮助四十八旗减少进塞的心理压力(承德气候凉爽温和,大大减少了很多少数民族感染上天花的几率),同时也满足边疆少数民族能面见圣上的心理需求。因此,建立避暑山庄是“盖殆万世之缔构”。避暑山庄在修建时也将政治、文化因素全部考虑其中,减少了少数民族的顾虑与问题,很大程度来说这也是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避暑山庄中透露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修身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养,乾隆和康熙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乾隆,他对于儒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不管是乾隆皇帝的题词、诗歌,还是生活喜好,都强烈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思想价值理念。而宫殿的命名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正宫主殿被康熙帝题名为“澹泊敬诚”,主殿内青砖灰瓦,没有华丽名贵的装饰,更多的则是淡雅古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朴实无华,远离奢华,担负起治国安邦重任的责任和使命。

(四)和而不同思想的渗透

论语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合而不知”,这充分说明了和而不同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力。避暑山庄中对和而不同理念做了新的阐释与展现。避暑山庄将平原的广阔与山峦的迭起结合起来,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不仅展现了草原的广袤无垠,一马平川,也将山峰的高耸险峻展现出来,而江南地区的水光洌滟又通过湖区显现出来。从高处看这湖区,平原,山峰层层过渡,就像一幅风光秀美的风景画。

第8篇

关键词:韩国 儒家思想 高校教育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不断发扬光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传,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平时韩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说:“韩国比中国更儒家”。在韩国,虽然有多种宗教存在,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而且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韩国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现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多愿意面对手机和电脑,甚至连几岁的孩子都心心念念着电子游戏,而对一些传统游戏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学校会为学习传统文化专门开设课程,这导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当我们为圣诞节大肆庆祝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包粽子、做汤圆,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买粽子和汤圆。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重视。

二、儒家文化对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开展关于儒家文化的系统性的课程较为合适,一来,大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没有特别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中是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知识的好时机,但我们不能忘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儒学这一在中国文明史上独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学校人才教育中,更显示出其非凡的现实意义。重视儒学经典教育,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学习儒学经典著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学经典精髓,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流传到韩国后也相当受重视。韩国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设立有关儒家文化的课程,反观我国学校中开设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要学会根据韩国的儒家文化来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开始着手。大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从专业知识技术的角度,更要是从人格素养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现在,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去学习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难发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相似点,当韩国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毕竟这是我国的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代即将出世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韩国高校的发展

细心观察,在韩国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妈妈”或“我爸爸”等词,而在韩国语中,却用“?? ??”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们妈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语言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0?年,韩国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通过传播儒家文化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之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强国之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文化立国”国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丽大学中设有“职业与道德、道德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孟子著作导读、韩国的儒家等一些选修课程。而且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 由此看来,韩国相当注重儒家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上课前,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下课时说:“老师再见。”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东西,虽然说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氛围,但是尊敬老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记,而且要用行动来表示。或者还可以举办有关儒家的文化节、知识竞赛等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更加可以让同学们接受,因为有不少同学表示由于儒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对韩国高校人文社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承认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韩国德育现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在加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但儒家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韩国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这些对于提高和完善我国学校的德育水平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的西塔地区是继美国洛杉矶以外朝鲜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区。随着1988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朝鲜族人以及朝鲜人来到沈阳西塔地区,许多韩国家庭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生活。在韩国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儿时就培养他们按照韩国传统礼仪来尊敬长辈以及爱护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长辈再给晚辈倒酒的时候,晚辈一定要双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时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要侧过头饮酒;这些简单的礼节虽然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儒家孝、仁、礼思想在韩国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无疑是可以为中国高校生所学习的。

而中国式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爱”这样的词汇。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却往往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个极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补习班,为此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乐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体罚又是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仅家长,甚至学校里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教育观深受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自古传承至今。今天的韩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国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轻的教师,享受的礼节也遵照家长的形式。同时,在韩国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所谓“尊师重道”,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据我们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置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但基本为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往往会因这样的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除了在学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学生很难在学校内接触到儒家相关课程的教育。对此,我们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儒家文化馆,并辅以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观看纪录片,舞台剧表演,创新方式的导入也许会吸引一些高校生学习与了解。

儒家文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其人际关系的加强和集体意识的培养都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希望中国高校可以借鉴好的教育经验,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氛围,研究和发扬儒家文化,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取长补短,使大家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成长成才,同时增强我们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第9篇

关键词郑州市民 儒家文化 认同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渊源流长,儒家文化是其中最绚烂夺目的一朵鲜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提高。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优良儒家文化。郑州市位居中原腹地,作为文化大省的省会,居住人口众多,因此儒家文化建设对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在当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郑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单调、贫乏。中华传统文明儒家文化在郑州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低下,对市民生活起居的影响日渐虚弱。然而,面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繁荣发展的浪潮,市民价值观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归于郑州市民价值观的不成熟和不统一。面对当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现状,郑州市儒家文化建设亟待提上日程。如今,郑州市儒家文化发展中的瓶颈有以下几点:

1传播方式单一,市民了解儒家文化的来源单一

儒家文化自诞生后,能够传播到华夏各地,最重要的在于其具有开放与流动的学术品格,能不断吸引各个学派之长,随着人的流动与学术的传承而跨越时空,最终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同时,历朝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儒家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如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封建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全国各地设立孔庙,每年举行祭孔大典,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进一步传播和繁荣了儒家文化。

相比中国古代,当代社会对儒家文化的传播方式单一、重视度不够。自“五四“以来,随着改革思潮的涌入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对传统文化充满了排斥和疏离状态。市民接触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方式即是高等教育,课本上的繁文缛节、咬文嚼字,更增加了市民对儒家文化的排斥情感。即使是市民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一些心得体悟,也只是零星片叶,缺乏对儒家文化的整体把握和认同。

除了教育的传播方式之外,通过媒体传播也是当下流行的新途径。针对媒体商业化的性质,主要是以牟利为目的的文化传播行为,不可避免冲淡了儒家文化自身的纯洁性、公正性。当务之急,迫切需要拓宽儒家文化传播手段,合理公正地传承儒家文化,开拓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集思广益,继往开来,找出多种能让市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2郑州市民对儒家文化认识不够合理、全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沉淀,儒家文化本身有其合理部分,也有其不合理部分。郑州市民在对待中华民族儒家文化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态度:一是纯中国化,完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一切都是美好的,高尚的,甚至中华儒家思想中故步自封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加批评地继承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完全西方化,这类郑州市民可以说是崇洋,西方的文化都是优秀的、前卫的,把中国的落后和国内的社会问题完全归于中华落后的文化传统,不加批判地把西方外来文化引入中国和日常生活当中。

儒家思想精糟并存,儒家思想存在合理部分,如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倡导孝、仁义、诚信的伦理道德,坚持仁政、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重视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修养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儒家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糟粕部分,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存天理,灭人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无才便是德”、“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言行主张。儒家思想为了迎合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许多思想存在着泯灭人性,束缚人欲的狭隘观。这不但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性,还为统治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儒家思想成了统治者钳制人性,麻痹人民,专制统治的工具。

针对儒家思想精糟并存的局面,也给市民正确认识儒家文化、运用儒家文化带了诸多不便,这也导致市民对于儒家文化缺乏合理定位和全面认识。

3郑州市民对儒家文化情感下降

中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文化知识界的反思,而且全球各地的华人社会也都在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笔者深深感受到: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民众在思想上的困惑――对传统文化,该继承的没有继承,该摒弃的没有彻底摒弃;对西方文化,该引进的没有深入的引进,该排斥的没有严正地排斥。同时,“五四”以来,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结构――即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启蒙心态,事实上已经根深蒂固。科学、民族、自由、人权这些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导致市民对儒家文化情感下降。

随时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崛起,信息时代如何正确传播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许多网络媒体平台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传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青年和市民中形成了过“七夕”是守旧,过“情人节”是潮流的不正当观念。市民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一直抱着“五四”以来留下的“臭老九”、“四旧”、“老封建”的狭隘文化观念。加上网络媒体对外来事物的不加取舍的“拿来主义”,导致市民更是崇洋,对传统儒家文化情感大大降低。加上许多网络媒体为了谋其暴利,不惜歪曲传统儒家文化,诋毁孔孟之道,颠覆传统文化价值,甚至利用儒家文化为其牟利服务,妖言惑众,造成市民对儒家文化情感下降。

4郑州市民对儒家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河南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南传统民居在规划布局与建筑组合、功能适用与空间排列、形态特征与结构形式、器皿陈设与装饰细部等方面,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种种特征。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在人们所追求的“以礼为本,重视中和”等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河南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独特建筑体系。除了体现儒家文化的传统民居之外,遍布河南各地的儒家文物、孔子文化遗产,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学著作等这些儒家文物古籍也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河南儒家文化资源的代表。目前,对于以上这些有形儒家文化遗址、古籍,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缺乏规模化、统一化、系统化的管理。目前对儒家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只是停留在物质旅游层面,对其物质文化遗址散发出的精神文明缺乏深刻认识和开发利用。与物质文化遗址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上也有待提升。

第10篇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各国的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沟通与发展。这对于“儒家文化圈”的性成与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从制度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说道科举制度对各国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或长或短的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科举制,通过对科举制的吸收和借鉴,东亚各国的文化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在现在还可以多或少的表现出来。

日本最早仿形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唐代时期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公元701年),日本参照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从而引进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贡举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它和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看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例如《日本世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在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的、最完备的科举。新罗在公元788年,模仿唐朝科举制度,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高丽朝的科举是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整和改变。公元958年,高丽国首次进行科举取士,此后交趾也相继实行科举制度。由于的开始,朝鲜才不得已在1894年中止了科举制度的实施。此外高丽朝实行的科举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设有制述业(即进士科)、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业等科,其中以制述业为重。制述业与明经业的考试内容与中国的考试内容非常相似,也是诗赋经文之类,而且高丽所用的教材和考试的形式也与中国相类似。就拿算科为例,在太学中设立了算学博士,从而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算学著作。与此同时高丽朝在科举中还设有医科,置医科博士,并不断从中国搜购医书、药品。这些均说明了中国科举制度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越南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它在1075年李朝时才引进了科举考试制度,前后大约延续了800年,在阮朝时还仿照中国建立了规制严整的试场。是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科举开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但是李朝科举仅举行过四次,影响不大。到陈朝建立以后,陈太宗设立了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陈睿宗于隆庆二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被东亚三国所模仿,各国对科举制度加以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对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启示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科举制度不但对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一些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可见学者们对科举制度评价之高。

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文化才能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所没有作到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大体稳定的维持着疆域广大的统一形态。周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国科举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的科举制度是在吸收或者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直接照搬的,他们通过派学子到中国学习,都在中国科举制度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科举制度从教育,文化以及制度上对东亚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主要对“儒家文化圈”中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及后属日本的琉球地区诸国起着主导性影响,直到19世纪中下叶才日渐衰败。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儒家思想几千年绵延不断,对各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被各国所模仿,各国纷纷通过科举制度对教育、文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各国的教育、文化以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各国广为借鉴和传播,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2]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2008,(1).

[3]詹昌平.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教育与考试,2010,(5).

[4]任筱萌.中国科举制度的对外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9,(2).

[5]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5).

第11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质疑 批判 探究 思维训练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材料,打开思维,最终你会发现课堂上的这三则材料都关乎一个主题,什么主题呢?请先看材料一。

材料一:韩剧《大长今》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考官为深入测试医女的学识,给长今出了这样的题目:“请诵读出孟子初见梁惠王时二人的对答之语。”长今对此倒背如流。

师:孟子初见梁惠王时二人的对答之语,你们能诵读出来吗?

生集体诵读: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何必曰利!”

师:不错,挺流畅。读完这则材料,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的儒家经典在韩剧《大长今》中有较丰富的体现。

师:你们觉得为何韩剧会承载我们的儒家文化呢?

生1: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生2: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对韩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生3: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了传承。

师:都说得不错,那有谁能从历史渊源说一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在韩国得到传承?

生4:那要追溯到周文武时期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了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学生的掌声自觉响起)

师:精彩的追根溯源!我在看韩剧时,一旦看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内心都会有文化认同感,并且充满了自豪感,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学生在下面兴高采烈地议论开来)

师:可看完下面这则材料,内心却又有百般滋味。

材料二:儒家的一些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韩国还保留得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国度”。

师:对此,你们有何疑问吗?

生5:为什么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却能保留得相当完整呢?

生6:为什么“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些称号不给中国?

师:有谁能解答上述两位同学的疑问呢?

生7:因为中国不够重视也不够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导致儒家传统文化未在中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师:说得好!那中国为何不重视也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沉默一会儿)

生8:因为儒家思想与文化过于迂腐与专制。

师:可韩国为何将它传承并发扬下来了呢?可见它有一定的意义。可否追溯下历史?

生9:那得说一下了,它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但这次运动过于剧烈了,挣断的不仅是劣脉,还有正根,把孔孟的精华连同糟粕一起丢掉了。

师:评析得真好!儒家文化之所以逐步失去正统地位,是重要一击。后来还有一次革命,那就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被重重摔在地上。直至今日,中国人仍然还没把这根给找回来,我们成了无信仰的民族。

(师生沉默片刻)

师:对于材料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韩国为什么能被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国度”?

师:同学们好奇吗?

(生集体点头)

师:来,看看材料三。

材料三: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该校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师:我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你们结合材料三及本国国情,谈一谈中国该怎么更有效地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学生独立学习时间,要求动笔写下思考结果)

师:我看大家写得差不多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小组交流一下吧。各小组请做好记录,4~5分钟后进行组组交流碰撞。

(小组交流中,气氛好)

师:小组交流得差不多了吧?如果还有未尽兴的小组,请课后继续交流讨论。那么,现在哪个小组代表先发言?

生10:我们小组认为要重塑儒家文化的传统地位必须至上而下地推进。第一,举行并规范文化仪式,拿“祭孔大典”来说,中国该向韩国“补习”了。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走过场,要扩大参与面,有热情,有教益。第二,省市县根据具体条件设置传统文化展馆、藏书馆、阅览室,免费向大众开放。第三,开启平民阅读热模式,让传统文化进入家家户户,可定时举行以国学为主题的文化竞猜、国学诵读、亲子活动等。第四,借助大众媒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宣扬传统文化,可借助电影、电视、音乐、小品、相声等载体。

师:有想法,措施也很具体。其他组怎么看?

生11:他们组说得不错,不过还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在教育上。韩国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值得深思,我们组认为教育者要精读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并不断思索与实践能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根据学习的阶梯性,将国学启蒙书籍与儒家经典分配到具体学习阶段中,考查方式不要过于单一且应试,可以采用情境化的考查方式,如国学诵读、国学配乐、国学情景剧、小品等。

师:很精彩,组组交流,互补不足。不知其他组有何想法?

生12: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却不懂得重视,我们有百家文化经典,却不懂得传承。在物质爆炸性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懂GDP,却不懂得固国之本应先固根。我们组认为首要工作是缓一缓当前过热的经济发展,整一整被物质财富冲昏的国人的脑袋。

师:立足现实,谈得不错。张瑞敏将“以义制利”引入海尔,成就了享誉国际的商业传奇。马云将“诚以立人”融会到阿里巴巴中,缔造了电子商务王国。其实,义者,利也。行仁义之道从来都是无往不利的,只是人们短视、急功近利,往往看不到这层联系罢了。

生12:老师,我们组对现在的教材编排有些想法。如《先秦诸子选读》虽说有一定的体例,可是与现实的关系不那么明显。如果要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孔孟进行进一步解读,发现它们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

师:说得很对,在当今时代,我们不仅要传承儒家文化,还要发展和完善它。比如,儒家的“和”,除了人和,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外,在这个时代,我们还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刚才有位同学私底下告诉我,如果让他起来发言,会令我很尴尬,我很好奇,有请坤圣同学。

坤圣:老师,我不理解,为何传承传统文化,就只能传承儒家文化,其他诸子就视而不见吗?比如倡导法治的法家,主张兼爱、平等的墨家,追求自由的道家,连集大成者荀子还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性恶呢!

(学生掌声雷动)

师:坤圣说得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旧道不可重蹈,诸子百家的精华都当吸纳。可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自由多元却没有核心导向或主流思想会不会乱套?

坤圣:老师,其实我还想说,西方的人权与民主也当吸纳,且应当作为我国的思想根基。韩非子说:“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在今日自由与民主已广泛传播之时,仍要以守旧的儒教治理飞快发展的社会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时宜的。

曾:老师,我不同意坤圣的看法。出于对欧美日俄这些壮硕之树的艳羡,不少人主张“全盘西化”,仿生新根,然而,根生土而生,外来之根,终无法独挑重担。所以我坚持中国当正本清源、重扶主脉。不少人质疑孔孟的主脉地位,甚至认为干脆不要主脉,任老庄墨荀之脉与孔孟之道争锋,让人们自由取用。我想说的是,“散脉生长”的观点自然是有几分道理的,但现实是土地不够肥沃,不分主次,自然会乱套。有人斥孔孟“唆人为奴”、“愚民欺众”,这些人当真是误读了孔孟。孔孟之道乃追求长远大利之道,它以仁义为本,养浩然之气,开智慧之端,行诚信之道,以求正身兴国,若扶此根脉,兴国可待。

第12篇

一、通过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孔子提倡“仁”,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教育上重视德育的培养,尤其重视人的品德和情操的形成,而当今社会,个人的品德却不如从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儒家文化,运用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语文教材中的儒家典籍《论语》《荀子》《孟子》和《礼记》等,每篇文章都是极好的德育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文章中的知识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通过儒家文化提升自身的修养。

例如,《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再进行翻译,带领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念。

二、教师自身体现儒家文化

孔子提倡仁政、爱民、民本,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些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施“仁政”,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关爱学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要能轻松驾驭学生和课堂。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儒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融入到儒家文化中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儒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

三、利用儒家文化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儒家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的文化、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语文教师要能够有效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也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班级做贡献。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儒家文化对学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语文教师也要将儒家文化与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文化中有大量的德育性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处世智慧,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第13篇

【关键词】中国儒家文化;古代朝鲜半岛;韩国现代化;韩国当今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95-1.5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虽然韩国现代社会采用欧美的经济模式,但是其主流文化仍然是儒教文化,即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对韩国现代化和当今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儒家文化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末期,是由鲁国人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创立的。儒学的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大演变过程:(一)先秦儒学。(二)秦汉儒学。(三)魏晋儒学。(四)隋唐儒学。(五)宋明儒学。

儒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有深远影响,尤其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儒学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学产生后,很早就传入东方诸国,其中最先传入儒学的国家是古代朝鲜。因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韩国人称之为“韩半岛”)北端,陆地与我国山水相连,西南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非常接近。

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现代化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在朝鲜半岛传播中影响深远,在韩国现代化(韩国人称之为“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韩国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些地方与西方现代性相冲突,但是也有具备与现代性相通的成分,并具备向现代性发展的潜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韩国现代化发轫期,即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奠定了韩文化基础,而且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优越性)也越来越彰显出来,乃至影响韩国现代社会。朝鲜近代史,是以1876年朝鲜先被迫与日本订立江华条约,后与美、英、德、俄订立与此相类似的条约,朝鲜门户被打开为界。1897年,李氏王朝国王改国名为“大韩”,1910年被日本吞并,此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在此期间,1884年欧美传教士开始进入朝鲜半岛传播新教,但此时的李氏王朝是一个高度汉化了的国度,儒家经典主导着这个国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后,作为东北亚地区国家之一的韩国,其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韩国发挥密集型技术人才的优势,抓住机遇,紧追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韩国经济起飞为何如此之快?固然有经济一体化以及美国大力扶植等因素,给这个国家带来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发展机遇,但这些只是外在条件。韩国经济发展神速,还有其内在原因。韩国经济起飞的运作在人,人才密集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确属内在原因之一,然而人口因素最终又离不开文化的养育,这还需要从韩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去探究。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朝鲜半岛人民就大量学习中原汉文化。

到了近代,韩国在经济上又全面学习日本,并全套学习日本的科学管理技术。到了现代,韩国又全方位向欧洲开放,特别是虚心学习美国。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韩国在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功。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华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韩国学者金日坤认为,韩国经济现代化的成功根源,在于具有历史稳定的儒家文化,是当今的韩国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和秩序。韩国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参照的系统是欧美的经济模式,但其背后一直是儒家文化作为潜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韩国人的意识和行为。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韩国人救亡图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当今社会的影响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儒家文化(韩国人称之为“儒教文化”)为根基的国家,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资源被充分发掘和利用造福于人民,至今仍然对韩国当今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行政、执法、敬祖、宗族、乡校及学生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底蕴。韩国在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又将其逐渐发展成为符合本国特点和具有独创性的文化和传统。当今韩国现实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一)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儒教文化得到重视和传承

韩国儒教文化的特征主要是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由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的基本特征在整个儒教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没有改变,其原来的特征和本质在韩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强化。在传承儒教文化方面,教育界也有所反映。韩国从1960年起,就把儒家文化道德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旨在使儒家文化道德代代相传。在初中设立的“道德课”上,要求学生在家“敬老孝亲”;在学校“尊敬师长”,同学之间要“互敬互爱、团结协作”;在社会上要注意“人际关系及各种礼节”等。韩国对大学生的“国民伦理课”,其主讲的“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思想开化”的内容,也是在继承儒家文化道德的基础上,再开化“自主自立思想”,“固本强国”。

(二)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儒家文化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与价值的体系。它是影响韩国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当今韩国,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国民精神中保持着支配地位。在当今现代化、西洋化的风潮中,韩国在东洋三个国家中仍然是一个父家长制、血缘主义最强的社会。韩国所具有的纯韩国人式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皆以此为准绳。儒教至今仍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基底。韩国人至今仍然尊奉孔子为“万师之宗”、“万世之表”。韩国每年都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大祭”。这不仅是教育界的意识,也是韩国民众的意识。据韩国权威人士估计,现在韩国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韩国人的儒教伦理道德还表现在家庭内。这方面,韩国的家庭孝道堪称一绝。韩国把孔子的“礼”和“孝”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落实到家庭民俗上,使家庭优秀儒家文化久经不衰。20世纪西方精神文化强烈冲击韩国,但只有家庭是攻不破的堡垒,并在东方文化的伦理体系中自我发展和完善,是韩国东方优秀传统道德的一道风景线。韩国仍然保留着如前所述的父家长制,即使因就业的需要,时有年青小家庭分居,但周末团圆、遇事全家商讨、逢节全家祭祀的民俗习惯还保持着。父慈子孝、尊兄爱弟、夫妻和睦、妯娌互助至今蔚然成风。这些传统儒家文化倡导的行为规范,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保证。韩国还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系推而广之于亲友、邻里、社会,使整个国家在20世纪先后遇到的战争、金融等危机面前有条不紊。

(三)在国家决策层面上,儒教文化又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和对外贸易的准则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营养,其中先秦诸子百家、道教以及外来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都是对韩文化的补充,但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平”。《尚书》讲的“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孔子讲的“和为贵”,孟子讲的“大同”等都是“和平”精神的体现。韩国人深得儒家文化之精髓,以儒家“和为贵”和“仁者爱人”的思想,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国家兴旺发达,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力避极端。前些年,每当美、日在朝核问题上动不动就要制裁朝鲜,甚至以武力相威胁时,韩国都坚决反对,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实现民族和解。这是用儒家思想培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总而言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其在五四中受过冲击,但其合理的内核至今仍大放异彩。我们应该在指导下,剔其糟粕,吸取精华,借鉴韩国经验,使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参考文献】

[1]蒋璐,程兆谦,林琨.儒家文化圈内的文学差异及其对组织合作间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7,(7):121.

[2]王湘江,曾虎文.潘基文尊孔子为精神导师[N].文摘报,2008-07-08(7).

[3]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184-191.

第14篇

从年龄上看,年纪偏轻的观众对青春偶像剧以及爱情悲剧、家庭伦理剧都有一定的偏爱;40-60岁的观众,倾向于家庭伦理剧。从职业来看,年轻的在校学生大多数选择集数少、内容活泼、画面灵动性强的青春偶像剧和爱情悲剧,但对前者偏爱的人居多;家庭主妇大多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她们偏重于情节缓慢冗长的家庭伦理剧;职业女性包括城市白领,生活节奏相对较快,对时尚品位的要求较高,他们在娱乐休闲时选择的多是集数较少、节奏较快、充满都市时尚气息的青春偶像剧、爱情悲剧等。从性别来看,大多数女性喜欢韩剧,对大多数男性来讲,不喜欢在韩剧上浪费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者。对于韩剧,18-25岁的年轻女性多数会认为:韩剧的画面唯美,情节虽然类似但是活泼而且贴近人心,男女主角形象时尚现代且很有礼貌修养;25-40岁之间的观众认为韩剧画面亮丽、清新、干净,男女主角造型时尚大方,并且温文有礼;40-60岁间的人大多数观念是:贴近百姓生活,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借此可以了解韩国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各民族人民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中韩两国不仅在地缘上临近,在历史上也有广泛的交流和友好往来--两国有着共同的传统习俗,都强调伦理道德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用;韩国的历史文化都受到同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唐朝时期,中国文字、医药、崇尚儒学的概念对韩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两国在文化内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包括韩剧在内的韩国文化产品的风行也就成为了情理之内、意料之中的事情。实际上,韩剧是经过认真包装过了的东方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改造的结果。韩剧中的情节和人物角色在中国现实生活场景内大量存在,因此让中国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韩剧在剧中重塑并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中国人在在心里上更易产生共鸣,乐于接受。韩剧中在平常的社会家庭生活中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内容与中国文化比较贴切、类似,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日常行为。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社会心理虽然有不同,但是三大类的韩剧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中国人看韩剧就和看中国电视剧一样看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像。电视剧作为影视文学作品,观众看韩剧相当于一种艺术接受。那么韩剧之所以在中国观众心里得到认同,就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内容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是艺术作品中宣扬、传达出来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背景唤起了接受者思想上的强烈反应。

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扬媒体

中韩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生活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两国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也存在着相似的部分。韩剧中对子女婚姻大事、婆媳关系、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各种礼节的尊崇等是中国父母这一辈所推崇和欣赏的。剧中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的执著、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对待亲情和友情的传统态度等是中国青年一代所青睐和感动的。韩剧家庭伦理剧主要体现老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年轻一代必须尊重老者,什么都不能影响他们所坚守的传统道德规范。韩剧是在琐碎的生活中传承着传统的道德规范,然而这些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严格社会规范。韩剧爱情悲剧中的主人公,面对倍受坎坷的爱情,总能不离不弃,执着的坚持,努力的寻找真爱的出路,即使最后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中国古代也有相同的爱情观,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等,这些经典爱情诗句至今还被世人传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人传诵了千年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青春偶像剧中主角也表现出一些优秀品质:对待艰苦的生活自强不息,面对金钱的诱惑不为所动,对待朋友诚信为先,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孝顺体贴,对待兄弟姐妹关爱有加。这些道德规范不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宣扬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的韩剧作品,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色彩。

近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封建时代给东方人民打下了深深地烙印,不会因为和“”的批判所消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儒家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而且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老百姓评判社会行为、自我反思和行为方式的准则,例如在商业文化的建构中强调儒家文化对企业外显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双赢关系的影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儒家文化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儒家文化必然对包含韩国在内的“亚洲文化圈”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是韩国文化的基盘,而其核心“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鲜明地体现在韩剧的情节和人物特征中,因此现在的韩剧及韩剧中的儒家文化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可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人民重新反省自己文化的途径

中韩文化同源、有相似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有了不同的文化发展形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遭遇了极大的变革和动荡。时期,推崇传统文化和严谨学风的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迫害,人们追求真知和防御道德底线的信心大减;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渗透使得国民开始追逐西洋化的理念和价值体系,故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继续和传承,这一点可以从“洋节日”在中国的流行中看出来。例如,圣诞节比春节更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情人节期间玫瑰花泛滥,而对七夕了解的人却越来越少。儒家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极大挑战,而日常生活中的儒家风范与尺度,已变得很薄弱,几乎消失。而从韩剧中表现的世情人伦观来看,他们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受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而韩国文化在获得和完成现代性的同时,文化上坚持了一种延续性和保守性。这种文化特征,构成了韩剧的叙事基础,是韩剧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长幼之序、孝剃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是韩剧故事始终围绕展开的主题,从中引出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表现。韩剧所体现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为这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难以磨灭的一部分;同时这种文化对我们来说又是遥远的,因为我们在自身文化现实中已很难体验到相同的东西了。在韩剧面前,人们普遍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人们开始重温和思考着对本土遗失殆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生活方式的想念和向往,并采取措施恢复、保护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结语

第15篇

广告文案是完整广告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告运作目的的制约和支配下,进行广告作品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广告主题,以达到传达广告信息和广告意图,并最终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在实际的文案创作中,由于受到诸如产品属性、特性、受众人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广告文案作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情感等都会有所差异。现代广告的传播内容主要是以传播商品信息为主。随着商品市场全球化、同质化进程的深入,行业、品牌之间的广告战日趋激烈,以在中国人心中占有相当分量的儒家文化及其所倡导的符合社会价值普遍认同及消费者好感的内容为切入点,是广告文案策划中成功的好方法。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忠、孝、礼、仪、廉、耻”的思想、文化、符号和元素容易让国人感受到熟悉和亲切,在广告文案创作中恰当运用这些文化要素,容易使受众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层面就产生好感,进而深入地了解,使广告的说服效果事半而功倍。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恰当运用儒家文化,可以减弱广告诉求中商品所蕴含的经济属性,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和思想的内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间接改变商业广告单纯的经济承载物的角色。不仅可以维护潜在消费人群对产品形象的好感度,而且可以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比如在很多广告中会运用忠、信的理念,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同时,它们也是商业经营、持续发展的根基,将忠、信的理念融入广告中,可以提升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增强受众对相关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可以说,儒家文化的精髓深藏在国人的灵魂里,它对我们提高大众文化素养,淳化社会风气,传递社会正能量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广告文案的创作和儒家文化传播是互通的,因为广告的目的从广义上说就是大范围的传播,广告文案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儒家文化是国人文化信仰的初始点,我们会在言行中自觉地体味,而这个体味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和传承的过程。所以说,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广告文案的传播在一个侧面促进和推广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渗透也能够提升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引入儒家文化的优秀广告文案,无形中会带给受众一种积极向上、崇尚仁爱、提倡孝礼的引导力。

二、儒家文化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一)运用儒家文化思想内涵感染受众

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理性、哲学指导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捉摸不定的,而是可以直接起到现实作用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等,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多个侧面都可以找到儒家文化给予我们的方向。广告文案的创作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现实作用”。仁:爱人,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由亲子、兄弟、夫妻、朋友的关系体现,组合交织,培育人性,人性的情感教育,构建人的情感社会性。与其相应的儒家文化中的诚、义、礼、信、忠等概念也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情感培育的功能或价值。以“仁”动人是现代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大众生活所需的商品中,除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更多的商品购买行为,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商品所暗含的商品购买者的各种社会角色。如前所引,这些社会角色的扮演和社会关系的体现更多的是在大众共同文化心理结构———儒家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运用这些情感,使受众在感情的浸润中理解、接受广告会取得较好的诉求效果。如家庭、亲子关系的体现,清风纸巾广告文案:“除了当主持人,妈妈才是我真正的角色,我坚持给家人百分百好品质……百分百爱家人,我选清风。”让我们看到母亲对家人、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此来打动同样扮演“妈妈”角色的消费者,赢取受众对该产品的好感和对其品质的信任。家长不但疼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会反哺,CCTV公益广告family,里面文案设计用“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悉心呵护起这个家……爸爸妈妈我爱你,有爱就有责任”,使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尽孝、爱家的传统情感。再如,朋友关系的体现,泸州老窖四五老酒《朋友篇》广告文案:“多少年,才算久;几杯酒,才算够……朋友一生一起走……一生情,一杯酒,干杯,为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唤起了受众心里对老友的思念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这些广告文案对儒家文化中的亲仁、慈孝、敬人等思想进行传播,受众在引起心理共鸣的同时,受到了文化熏陶。

(二)运用儒家文化元素吸引受众

文化元素的概念极为广泛,包括传统故事、歌谣、历史人物形象、君臣礼制、文化意象等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人们非常熟悉和有着深厚感情的,在文案创作中通常借用它们来阐述或演绎现代商品的特点,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或产生心理的共鸣。例如,酒鬼酒《人生馥郁香篇》里“前浓有所求,中清有所思,后酱有所悟……”,既像是为受众介绍品酒的过程享受,又像在把握、传递人生不同阶段的内涵感悟,这也与儒家文化中对人生不同阶段“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追求不谋而合,酒如人生,人生如酒,将产品与生活的意味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运用儒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广告文案创作

诗、词、音乐等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代表了先秦时期最高文学成就的《诗经》,是儒家文化元典之一,是那个时期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写照,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它们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在经历时间岁月洗涤后的各种儒家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已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表面看来虽和音乐毫无关系,却可以在文案拟定创作的过程中穿插诸如配乐而歌的诗词,灵活运用文学艺术作品来诠释完整的广告创意。将艺术与广告结合,使得受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内容。如MCI电讯服务的广告文案:“那晚不经意,/看到茶中明月的倒影,/蓦然发觉,/是中秋的明月。/千里之外,昔日的时光,/吸饮着茶中的明月,/那一晚,我回到了家。”文案中就借用游子中秋思家的感悟,来表达电讯服务维系情感纽带的优越性,“以诗动人,以情感人”。又如红旗轿车的广告文案:“道不尽强国梦,述不尽红旗情”;中华牙膏的广告文案:“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这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就是在文案创作中运用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爱国思想,同时利用了诗词的表现形式,使受众将广告中所传递的产品形象与爱国情结相联系,更容易打动消费者;还有很多商品借用我们熟悉的诗词内容,加上产品卖点,赋予诗词新的意义来做广告文案,加深受众对广告的印象。如强力荔枝饮料广告文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人自然想到了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的名句,不同的是,该诗句本意是大诗人杜牧以饱含忧国忧民的笔调点出了唐玄宗游乐疏政、骄奢逸的生活,而在这个文案中则变成了凸显产品特色的借力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商品特性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完美融合。

(四)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人文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