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1篇

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使得人们的生活、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作为高职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政课也必须要注意紧跟时代的潮流,及时的转变现今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漠式,适应当今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带来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把学习者作为高职思政课中的中心,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职思政课带来的影响,探索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带绐高职思政课的优势,促进高职思政课的发展。

实践、现今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等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而对于高职的思政课而言,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是逐渐发展进步的,在现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挖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潜在影响。注重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积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促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新发展。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误区。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每天都会面临海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真假难辨,对于大部分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面临的信息更多更杂,尤其是他们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如何正确的传达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在信息中保护自己也是学校老师应该起到的作用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绝大部分的教师过分的运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在高职思政课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反而类似于受到信息网络的狂轰烂炸,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过分的依赖网络中思政教学课件的制作,只是生搬硬套网络上的思政教学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播放课件,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之中,长此以往,这就会导致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偏见,完全认为思政课是枯燥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差。倒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的结合来说也是同样的,而这其中教师所起到作用是很大的,当教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和高职政冶课的融合的时候,信息技术和高职政治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依然有―部分思政课的老师的信息化的本领并没有很高,并不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所以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通道,这也导致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并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及时的培养高职思政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学生享受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下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在现今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今天,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如教学课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因此,有―部分教学者在高职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给学生们展示―部分的信息,注重记忆性的知识,完全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忽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压制了学生们积极的提问发问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缺乏创造力和思辨力,会使得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也要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合作的实施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现今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说要加强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应该使用并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各个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做好鼓励工作,首先,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应该制定相应的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计划,考虑校而言,要强调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结合,

注重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加入―定的信息把其列为教师绩效考核的目标。其次,对于学技术讲解,在提高老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具体教学的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同时,高中思政课教师也应该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态度,根据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制定新的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思政课老师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给不同分组的同学,让同学们通过相互沟通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充分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强化学生们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第2篇

[关键词]“三贴近”;思政实践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45 — 02

“三贴近”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三贴近”原则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有效拓展。“三贴近”原则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课的教育实效,丰富和拓展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思想政治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高职思政实践课“三贴近” 原则的适用性

高职思政实践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环节,可以教学相长效果明显、教学形式多样生动,实现感性体验到理论思维的升华〔1〕。然而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思政实践课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之中,“三贴近”可以为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创新发展开拓空间。

(1)“三贴近”原则提高对高职思政实践课规律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哲学的最鲜明特征,“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当代中国处于转型社会,因此,开展高职思政实践课就必须全面系统考察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考察实践主体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以便准确把握实践主体的基本特征和实践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实践活动。“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主导,准确把握高职思政实践主体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政实践教育规律,保证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素质,能够成为指导高职思政实践的重要原则。

(2)“三贴近”原则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思政实践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理论的理解,强化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三贴近”原则实现时展、生活实际和实践主体的有效结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生活,努力增强思政实践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在实践过程中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证高职学生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三贴近”原则实现思政实践教育目标的转换。思政教育承担塑造社会发展主体的重要责任,思政实践课丰富和发展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形式,“三贴近”原则指导实践课使传统的理论教学的一维手段转换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维手段。第二,作为实践主体的高职学生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处于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真正体现,“三贴近”实现了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有机结合,使高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主体作用,实现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换。第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方式的,“三贴近”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高职学生能力为实践基础,提高实践主体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水平,使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转换为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丰富和发展了思政评价方式,促进实践主体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思政实践课“三贴近”原则的实践构建

“三贴近”原则是指导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有机系统,贴近实际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主要是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源泉,主要是贴近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生活实际和高职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基础,主要是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发展。

(1)贴近实际,丰富实践内容。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织为高职思政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宏观背景下,思政实践课要联系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联系和谐社会建设实际和科学发展实际、联系行业发展实际与阶层行业社会生活实际,正确分析全球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显性影响和隐性作用,提高思政实践课的高度;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微观背景下,思政实践课要联系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调整实践视角,关注高职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切入点,联系的主导思想实际,引导高职学生认同的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实践内容的充实和发展。

(2)贴近生活,拓展实践形式。在具体思政实践课过程中,讲座、演讲、诗歌朗诵、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等往往是实践的具体形式,这些实践形式与社会生活以及高职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宏观社会生活中技术革命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实践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在注重实体实践的同时,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发挥网络的功能优势,开发虚拟实践形式,规避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中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网络提高思政实践课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在微观高职院校校园生活中,高职学生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社团、院校内部传播媒介、高职学生日常交往展现了丰富的高职学生生活方式,为实践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生活中获得实践形式,使高职思政实践课“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都既能适度地运用日常生活图式和重复性思维,又能自觉地求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3〕

(3)贴近学生,转换实践主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政实践理念,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高职学生是思政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把高职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要求作为思政实践的基本前提,以高职学生关注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服务和引导高职学生深入社会生活,鼓励高职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根据专业特点、学科背景和性格特征主动参与和思考;高职学生在参与实践方案的制定、计划实施和实践反馈中体现主体地位,实现由思政实践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实践的主动承担者。高职学生为实践主体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够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思政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思政实践课真正成为高职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创新基本进路

05方案自印发以后在高职院校也得到普遍实施,由于思政实践课没有全国通用教材、高职院校之间的实践资源的差异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高职思政实践课暴露了内容缺乏、形式完整、教师和学生被动参与等影响思政实践课的全面发展问题。“三贴近”原则为规避和解决高职思政实践课存在的问题,强化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创新空间。

(1)认识创新:回归课程本性

高职思政实践课无论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定位,都是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按照05方案规定,高职思政课程有两门课,在课程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根据课程性,立足高职思政课程的整体结构,将高职思政实践进行系统分类并形成适合两门课程的实践课,对两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考核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规范、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考核的实践实施体系,硬化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内容、课时分配和实践考核,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政实践课创新,促进高职两门思政实践课之间的系统组合和优化,使实践课成为有系统计划支持、具有明确实践目标、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学习两门课中的不重复实践,促进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形成与理论课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实践课体系。

(2)组织创新:激活实践参与

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有效开展依靠科学的组织方式创新。高职学生是思政实践的主体,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在思政实践课中的自主性是提高高职学生参与实践的重点。根据“三贴近”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形成相互合作的稳定的实践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能力发展实际要求,确立符合高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学生思想特点的开放性实践主题,以提高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实践团队能够在开放性选题中确立该团队的实践主题,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方案;确立实践主题以后,实践团队内部按照方案分工组织实践,实践方式、实践时间以及实践地点由分工的团队成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主题的实践团队填写实践实施手册、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制作实践演示文稿、实践交流。按照“三贴近”原则,科学的实践主题设计保证高职学生能够以组织方式参与,规范的实践组织创新保证高职学生在组织中的参与度,严格的实践过程管理保证高职学生参与组织实践的效果,以组织方式开展高职思政实践课能够引导高职学生通过思政实践课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现代政治人格的完善和塑造。

(3)制度创新:创造长效机制

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应该是长期规划,制度创新引领机制创新是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的重要途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高职思政实践课的领导、组织、实施、配合和协调机制,使高职院校党委、行政、思政部门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实践基地等形成推进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的合力。保障制度创新完成专兼职教师的科学合理配置、实践经费保障、稳定的思政实践基地开发,促进高职思政实践课能够按照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顺利实施,形成专兼职教师与实践基地之间的耦合机制。监控制度建立全程质量监控机制,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质量,形成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压力机制;建立沟通制度,接受思政课程建设专家的督查,吸收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实践经验,根据实践反馈及时修正高职思政实践的相关内容和步骤,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质量,形成提高高职思想实践课的输入机制。评价制度创新建立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机制,实现考核机制合理、力求量化,确立评价标准,保证思政专兼职教师和高职学生参与思政实践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费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第3篇

在很多的学生看来,思政课太过于理论、枯燥、乏味,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纯粹是“说教课”,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也不屑于上思政课,认为思政课讲的都是“高、大、上”的道理。而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主流思想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我国的学生的心理以及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说为思政课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视角,它提倡要充分肯定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认为教育中应该要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在正力量以及固有的美德,利用个体本身具有的天赋和优势特点,不断激发个体内在固有品质,这对思政课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现状

思政课在我国国内的教学体系中,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思政课教学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根据相关的调查,很多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时间要比其它学科老师产生倦怠感来得快,一般学科的教学老师从事至少五六年以后才会有轻微的职业倦怠感,但是思政课的教学老师三到四年的时间就会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倦怠感主要表现在:消极情绪较多,缺乏上课的激情以及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动力,上课较为应付,很多老师常常是照本宣科,对职业的认同感比较低,不要求有多大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求把课讲完,导致长期以来,教学的方法都不会革新,教师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学生也很容易受此影响,产生消极学习的情绪,很多学生甚至将思政课当成“自习课”,老师讲老师的,自己看自己的。

(二)学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学习心理

习得性无助主要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就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生也曾经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想要努力认可教师教学的方法、课本的内容等,但是长期的坚持,却仍然无法获得教师以及家长的肯定,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对待这门课程。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因素、教学环境、周围同伴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三)思政课课程教学不受重视

在我国国内,智育被摆在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德育一直被放在辅教育的地位,学校一般更注重的对学生智育的提高,而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笔者针对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发展,认为其地位高的学生和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到10%,而认为其地位一般所占的比例则占到32%,认为其没什么地位的所占的比例超过58%,这表明思政课在我国国内的教学体系中处于“冷门”课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是对其现状的反映。

(四)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在不断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却仍然存在。在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动力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对思政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不到2%,认为没感觉的所占的比例为5%,认为自己有一点兴趣的所占的比例为22.3%,而认为“一般”的所占的比例则超过70%,也就是说并不是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有帮助的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5%,认为教师讲课没意思所占的比例超过60%,在学习动力方面,普遍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都是被迫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三、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探究

笔者认为要将其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尝试的策略主要有:

(一)贯彻积极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理念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意识对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的理念和消极的理念对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消极的教学理念带来的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积极的教学理念可能带来的是“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积极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向学生传递正面的“教学能量。”积极的教学理念包括积极的教学观、积极的学生观、积极的教育观。积极心理学认为,看待问题应该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里不可能没件事都如人意,同时也不存在完美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的时候,人的态度越消极,就会越被动,事情就会朝着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正好相反,教学也一样。思政课本身是没有有趣无趣、有用无用的属性的,其趣味和作用关键在于“人的态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要努力肯定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注意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寻找教学的动力,改变教学的方法,变“无趣”的教学为“有趣”的教学,同时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因素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在逆境中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让学生更加健康的学习成长。

(二)注意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虽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用积极的态度来转变教学的方式、变革教学的手段以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该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听”的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情感上的互动,使得学生上课很容易出现疲乏的状态,消极的情绪容易占主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有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视频等,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得思政课充满趣味性,可以广泛应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课堂教学法等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各种讨论提升对思政课教学情感认可,树立积极的学习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