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良好品德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品德;心理健康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德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远”,不要空洞的政治口号,不要泛泛的道德说教。而要回归生活,要“近、小、实、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小学德育课正是指导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门课程。它包括对小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本学科的教育中,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行为规范的一些要求,渗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包括环境教育、节俭教育,等等。

三、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四、求真务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道德建设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有课内课外,也有校内校外。其中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小手拉大手,节约一起走》的大队会中,(节约意识的培养是今年九月团委布置的德育工作重点),同学们通过几个月的节约行动,切实认识到了节约带给我们的好处,寻找到了金点子,自觉提高了节约意识,并自编了许多的节约儿歌,拍手歌,而且还发出倡议要和家长一起开展节约行动,让节约深入人心。

五、研究校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而这些教育资源恰恰是学生最易接受和喜爱的营养,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将有重要的作用。校本德育的研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讲究轰动效应,打一枪换一炮,而要纳入教导处科学的管理和考核之中,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一种形式,使学生增强知识,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幼儿 品德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7-02

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孩子是小霸王、小懒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却是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对夫妇晚年得子,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孩子饿死,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夫妇俩回来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嘴边的饼,却不知把饼转着吃。也许你会笑它的过于夸张和荒诞,可现在有的孩子上大学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生活起居的事并非没有。

听朋友讲起报纸上刊登的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后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约好八点钟面试,他八点多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材料后,老总说:“你去左边第二会议室把我放在桌上的黑色公文包拿来。”当时这位研究生觉得我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还没有面试就对我指手画脚,没听清第几会议室,便又问了一遍,才磨磨蹭蹭地把包拿来。老总说:“面试已经结束,你可以走了。”他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呢?第一,迟到,不守时;第二,对方说话时没有仔细倾听;第三,去拿东西时磨磨蹭蹭无效率,且态度不好。此后不久,此应聘生的一位同学(在校成绩平平)来此公司应聘,被录用了,而这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两个月后他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发现时8岁,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企图使她恢复“人性”,但至1929年死去,她的智力才能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另一个相反的事例是,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生活了28年,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一年后还结婚了。虽然他过野人的生活比卡玛拉多20年,但是因为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使对他的教育训练比狼孩容易的多。

那么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以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象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如冷却的铁水变成了砣,改变就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所以,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2 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设置

在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但在这种差异之中,共性的心理和行为依然存在。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依赖性和以兴趣为主的求知需求是儿童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与其心理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比如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3~4岁)认识国旗,能分辩是不是国旗。幼儿园中班(4~5岁)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幼儿园大班(5~6岁)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3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德育中所利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阶段,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园,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今年流行呼拉圈,我们班也有一个,课间老师们便轮流晃,非非的妈妈说,他也跟妈妈要呼拉圈,我们说:“非非真是个爱锻练的好孩子,在家也很爱劳动吧,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后来非非的妈妈跟我们说,非非进步很大,在家自己洗脸洗手娟,也不让喂饭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3.2 情境教学,趣味学习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这些知识的种子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有关道德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情景剧,在班上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奖惩结合,正负强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一枚瓜子,一片黄瓜,很奇怪是吗?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劳动积极分子奖,文明礼貌奖,乐于助人奖,进步奖,卫生宝宝奖等。每日一评,奖品不多,五花八门,有时是枚瓜子,有时是张帖画,有时是粒爆米花,有时是块饼干,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惩罚的办法很少用,最多是让犯错误的小朋友单独坐在一边反思十分钟,讲一讲自己的反思心得,小朋友称那个位置为反思角。还有一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有的幼儿知道保护自己的书却喜欢撕别人的书,我们就把他的好书与别人撕坏的书交换,让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3.4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培养了一批小懒虫,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大班实行了值日生制度。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周一至周四的卫生由各小组负责,内容包括摆桌椅、擦桌子、扫地、洗勺子,周五的卫生由老师负责。值日生制度实行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3.5 故事吸引,提高兴趣

针对幼儿还处于形象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真人真事。形象故事,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海洋里的动物》常识课上,我由海洋里动物的多样性讲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延伸到我们要保护环境。孩子们都说的很好,什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不要污染环境,但似乎都在背台词,明显没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与共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报上登的一件事,就对孩子们说:“给你们讲件真事吧,就发生在我们济南动园。”孩子们马上坐正身子望着我。“动物园里的一头鹿突然死了,为什么呢?叔叔阿姨都很奇怪,便把鹿的肚子剖开,又剖开它的胃,在胃里发现满满的全是方便袋、小食品袋、雪糕袋……”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话,心中却充满深深的疑惑……这堂课给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做个环保小卫士。

3.6 家园联系,合作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我们会在家园联系册里写上孩子的近期表现,奖励的、改进的,以及我们近期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单元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来说,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德育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7.

[2] 翟树刚,刘保良.思想品德教育[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9.

[3] 任宝祥,张蕃.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8.

[4] 张小永,孙明红.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材料教师用书(小班上、下)[M].明天出版社,2004,12.

第3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 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现代教育要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幼儿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幼儿品德教育是培养幼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成才之路,2011,(01) 。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教育艺术,2010,(06)。

第4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方法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学校如何能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学校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它与普通的科目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能力培养的教育,而学校的普通教育是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技术,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着重培养,只有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就成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生心理与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与心理之间存在的关系能够决定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状况。

二、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学校在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前,一定要对学校的学生做整体的了解,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存在问题,而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存在问题。正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就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与关怀,从而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对学生讲实际情况,不能对学生有任何欺瞒,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能勇往直前,不要让有的学生产生遇到问题就退避的心理。所以说,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真实性也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变革的,它需要更加的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能够让学生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任月娥,黄永林,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应注意的心理学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5).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首山镇第二小学)

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 刘蕾

学校每学年都会布置一些精典诵读目录,要求学生背诵,起初觉得背诵那些拗口的古诗词是加重学生负担,但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最终体会出经典诵读其实在服务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弟子规》《百家姓》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古诗词更是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词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学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

一、经典打开孩子的心门。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潜移默化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点燃了“三国迷”们的热情,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却愿意屈居刘备手下,甘愿当一名军师,让孩子们愤愤不平。孩子们在诵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卜“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知道,原来诸葛亮是要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之道。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限,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如此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爱国的情感在经典诵读的课堂里升华。

二、经典联结孩子的爱。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独生子女情感淡漠,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亲情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个切入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不是金钱、物质能量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也被深深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怎能不让人生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肝胆相照的朋友岂不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的不舍在天地间弥散……

三、经典塑造孩子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在诵读中突显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挖掘古诗词中的精华,服务课堂教学,成为塑造人格的指南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代如同初升的太阳,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唯有“努力”才不会留下遗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着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没有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品和操守。孩子们在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中体会出的蕴涵在其中的哲理,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自然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四、经典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环境意识在幼小心灵中扎根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孩子们读到了很多文字优美、意境悠远的优秀作品。诵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离,让躁动的心灵渐渐平静。比如,跟随苏轼先生感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惊喜;在王维出使边塞途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顺着李白的视角,远望庐山瀑布,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令人震撼的气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绘了庐山的雄奇壮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展现了杭州西湖的婀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囊括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中华经典文化无疑是一部中华大地的游览胜券,足不出户便可游遍神州。同时,环保意识也在幼小的心灵扎根。“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五色毛衣比凤雏,深花丛里只如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古人对鸟的赞颂和喜爱也感染孩子们的心,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的生活环境,这样动人的画面还会有吗?

第5篇

一、师德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高

尚的道德情操本身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在力量,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要塑造学生完美形象,首先自己要把自己塑造的更完美,才能胜任对学生的教育。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粉笔头,关掉学生忘关的电灯,拧紧仍在滴水的笼头。那么,“要节约,不要浪费”的话不用说,学生就自觉形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其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二、重视环境育人

“孟母三迁”“一傅众咻”的典故至今被广为流传,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教室布置的整整齐齐。当学生步入校园,坐在教室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爱校之情、爱学之趣油然而生。教室的墙壁也会“说话”,黑板上方的国旗,国旗两边的“文明、勤奋、朴实、健美”八个字;教室两侧的名人名言、中外科学家画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后面表扬先进的板报。这些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良

好品质自然形成。

三、寓德育于各学科之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渠道。德育工作只有渗透在各学科之中,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备课时,写出本节的德育目标;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文道一体,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在讲“生活中的大数”,通过读四大发明距今的时间,及时向学生讲述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讲《一片树叶》一课时,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小兔子、小猴子、小熊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并且都觉得“当然应该爱护”小椿树,甚至在摘树叶时,也是“小心地”、“仔细地”、“轻轻地”。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摘得一片叶子也不剩。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不统一。这样同学们理解了:言行要一致,“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注重实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能只靠直接灌输,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不断升华。平时,我们总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不要乱花钱,但是收获不大。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劳动课,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外开垦了一块荒地,和他们一起挖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一起收获。当同学们亲手掰下成熟的玉米,挖出粘着泥土的花生,真正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劳动的幸福。这样既培养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减少了铺张浪费的现象。

五、教育学生由“爱己”发展到“爱人”

第6篇

>>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论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方法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力 独立学院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析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 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谈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骨干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C语言编程能力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兴趣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3).

[2]牛磊.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8(10).

[3]论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C]..

[8]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EB/OL].http:///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2006(7).

[9]唐先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新西部,2007(4).

[10][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89.

[11][美]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能[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敬桔.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1(1).

第7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常年从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使少年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健康成长,笔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

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等途径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他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明确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的心里规律,使儿童和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且得到相应发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育目标的任务和具体化目标,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行为规范并愿意遵守,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再次,教师还应当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请家长配合学校教师一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求得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质的一致性,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激

当少年儿童明确教育者提出的各种任务目标和意义后,进入一个萌芽阶段,教师要为班集体创设优良环境,使他们良好心理品质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激励向预定目标过渡。其措施有:1.制造广泛的正确的舆论;2.对有差异的要突出激励的位置;3.委派干部;4.轮换干部,为良好的品德行为素质形成做准备。

三、导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激励,对集体有了凝聚力,教育目标对他们产生了向心力。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育目标将起到强大的有效作用,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使受教育者遵守纪律有了自觉性,能自觉抵制不良现象,他们都积极地投身到目标奋斗的活动中去,过渡到班风建设合作时期。其具体方法有:(一)举行目标讲座;(二)利用校园板报刊授;(三)开展主题活动或系统教育活动;(四)针对目标达成情况所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即兴活动;(五)榜样教育全体;(六)利用文艺表演形式宣传教育和鼓动;(七)开展师生谈心活动等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培养。

四、练

第一,教育者帮助他们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各阶段性措施。第二,作为教育者要当好“导演”这个角色,把受教育者的现实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再向承担管理的小干部队伍进行点拨,在实施教育目标过程中,教育者要要求他们做好日记,与目标对照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问题以及奋斗努力的方向。第三,召开交流会,让受教育者取得成功的经验交流出来,使有差异的得到弥补。

五、评

其方式有:

1.自评。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实施目标活动情况的评价,即评价者评价自己。这种评价方式要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的基础上,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

2.互评。指被评价者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当一个为评价者时,其他人则为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被评价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师评。指教育者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认可性、鉴定性,较为严格、慎重、客观、公正的。

对评价者测定的一般方法:

(A)测试法,使用的试题可分为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试题,其命题要符合指标要求,评判者要公正、客观、准确。

(B)问卷法,由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用书面提出与评价对象有关问题,要求被评价者或相关者提供书面材料,获取实施教育目标的信息。

(C)谈话法。以直接的接触和口头问答的方法获取实施教育目标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进行。

教师在采取谈话时注意以下原则:

1.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态度亲切。

2.环境良好。

3.准备充分、目的明确。

六、述

用书面或空头语言向受教育者在目标达成中的情况相互沟通信息。这一程式建立在评价过程基础上,集体成员绝大部分达到了目标要求,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1.教育者要针对集体成员中某一目标的实施过程受到障碍,召开讨论会,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说 危害,谈希望,使这种现象所涉及的人得到集体成员的关爱和帮助,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2.教育者对过去已达到了教育目标的也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中的反复表现。因此要发动学生对有反复或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的人,教育者发动同学之间用这种语言沟通,予以提示和“招呼”,使这些人的不良品德行为得以自控。

3.由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有反复表现的人用语言向教育者或帮助者(即用语言沟通目标达成障碍者)说出自己在一天中围绕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和缺点。这种方法将目标达成有困难、有障碍的人变主动,教育者要形成一种制度。

七、表扬

表扬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的有效措施。在明示教育目标任务时已向受教育者告诉了行为准则,包括禁令,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扬和奖励这一环节予以强化,使教育目标实施取得的成果 得以巩固,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完全成熟。

经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表扬优于批评,但两者都比不批评、不表扬强;不断地批评不不断地表扬容易失去效果,后进生对表扬更积极些,而优等生则对指责的反应积极。

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及时性原则;三是适当性原则;四是符合年龄特征原则;五是全面原则。

第8篇

一、结合教学实际,发挥主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学校教育遵循的一贯原则。在矫正差生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搭建平台,创设载体,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培养教育差生,真正做好育人工作。一是坚持科学化的正面输导。对于差生要始终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恒。必须持有耐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具有“不熔化钢铁不死心,不樊化顽石不罢休”的决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把差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深挖教材,升华内容,延伸内涵,在讲授革命先驱,艺术家徐悲鸿,科学家钱学森,战斗英雄,人民公仆焦裕禄等课文时,用讲故事的方法感染学生,揭示道理,触及灵魂;在讲授寓言故事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思想点拨,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要紧密结合差生的思想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队)团会,思想汇报会,读书报告会,通过查摆对比,交流体会,互相启发,使差生消极思想逐渐消除,积极思想不断上升。二是开展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在坚持正面说教的同时,结合学生行为表现和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可能达到的条件,开展长期的学雷锋活动。为贫困户、军烈属献爱心以及专门的公益性劳动,继活动之后立即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深化认识,增加差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开展案例教育活动。案例教育是专门性为特殊性教育,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纪律教育,聘请有经验的干警讲授遵纪守法课。通过讲述某差生因丧失学习,信心误入歧途。给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带来危害的鲜活实例,同时讲浪子回头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人民认可的实例,使差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注重社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通过教育实践表明,社会教育是转变差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社会教育是接力式教育,是补充校内教育不足的极好形式,应发挥其应有功能。作为学校应与城市的社区组织和农村的村民自治组织在对差生的教育对接起来,将在校的差生行为表现的介绍给所辖区的社会组织,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社会组织要把教育的成果反馈给学校,校方再根据情况调整思想,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中得到均衡发展。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域化式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各级组织尤其是注重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组织的作用,把走出校门的差生组织起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聘请老军人,优秀退伍军人,老干部,老功臣,先模人物讲历史、社会发展史、艰苦奋斗史,使教育更具直观化,具体化。二是进行责任义务教育。社会中的各级组织要结合实际,组织差生开展责任义务性的公益活动,比如帮助孤寡老人,病残人员、军烈属,五保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建立差生功绩薄,把成绩突出的通过一定形式予以表彰宣传,给差生增强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让差生充分体验到人生所示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激发他们努力进取的凌志。三是进行开创性教育。在社会各级组织的指导下,把所在的工厂,养殖场等生产劳动场所作为教育基地,组织差生参观生产过程,引导他们改进工艺,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水平,让理想追求在实践中孕育,激发他们想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唤起对人生追求的强烈欲望,同时加以点拔,要起实现人生更高价值,必须首先学好文化,使他们在世界观形成中产生质的飞跃。

三、注重家庭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习惯;意志品质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在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在和很多家长的接触中——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的接触中,感受到他们一方面急于去教育孩子,想尽快尽早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常常又苦于“教子无方”,由于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往往教而无效,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其实我们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好,问题并不在学习的本身,而是因为沾染了不良习惯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教育的主阵地是在家庭,鉴于很多家长不了解、意识不到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与家长谈谈家庭教育,尽管我的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

作为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不要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在我看来,学校教育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时候,相对侧重的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道德品质上。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方面(既养成教育),家庭教育有其独到功能,是任何其他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哪些习惯是好习惯呢,例如按时作息、做事不拖拉、爱运动、爱学习、爱思考、爱劳动、讲卫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文明礼貌等等都是好习惯。不要小看这些,这是一个人成才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好的习惯,一个坏的习惯,造就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么好的习惯怎么去培养呢?(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习惯是培养的,只靠教育是形不成良好习惯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去对孩子施加影响,如浴春风般地去教育,在时间的沉淀下,以形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很小,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就是从孩子来到世间开始,从我们第一次触摸他,我们就在对他施加影响。好的习惯是在我们克服坏的毛病之后形成的,所以好习惯的养成是要我们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了意识和思想时,我们就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通过长时间的监督,逐渐使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监督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是靠行动去教育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果家长只是给孩子讲道理,而不能身体力行的话,想要培养孩子有个好习惯,那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要难。我经常碰到有的学生家长责怪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改不掉坏毛病,我都不知和他说过多少次了,他就是改不掉。于是我就对这些家长说,孩子的好习惯是你们培养的,在你们的身上也一定有这样的好习惯;要想叫孩子改掉坏毛病,不妨从自己开始。孩子是自己的镜子。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范围很广,诚实守信、谦让关爱、孝悌敬长、是非廉耻、同情仗义、坚韧勇敢等都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好的品德不但对孩子成人重要,也是其成才必不可缺的要素。

那么我们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应从哪儿着手呢?古人说得好“为难于易,为大于细”。对于孩子品德教育,家长应身体力行,从小处着手。例如我们教育孩子要讲诚信,首先我们自己就要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和孩子说过的话一点要兑现,实在兑现不了的也和孩子讲明原因,不能不了了之,给孩子一个“承诺过的话是可以不要兑现”的印象。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印象,他以后也就会讲假话,开始可能只是以为好玩,渐渐地就把诚信的品德丢失了。曾子杀彘教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兑现的道理。你今天拿一句假话来哄孩子,孩子学会之后,他也拿假话去哄别人;等到上学时,他就会拿假话来哄你,以逃脱因不做作业、成绩不好你对他的惩罚。到那时你可能会骂孩子不讲诚信,但根源在哪呢?我们做家长的应当深思啊!

很多情况下要搞好学习,意志品质比智商更重要。现在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一个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我真为这样的孩子将来的意志品质担心,一个缺少耐心和毅力的人想要搞好学习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常常用十年寒窗、悬梁刺股来形容学习的艰难,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表述搞好学习所要的决心,你能希望一个吃不得一点苦的孩子能搞好学习?正是因为有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等到上学时,怕吃亏,没耐性,上课时坐不住板凳、心飞天外;做作业时潦草马虎、心不在焉。这样的孩子学习搞不好,缺的不是智商,缺的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在品德教育上,我们很多家长说起来很重视,但在实际教育时有很多误区。就拿“谦让”教育来说,我们都认为谦让是人应具有的好品质,但到我们教育孩子时,总是教育孩子别吃人亏。有时孩子在外面与小朋友打闹,要是沾点光,有的家长心里可能是美滋滋的;要是吃点亏,那就怒不可遏,非得亲自出马讨个公平不可。“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不知道有几位家长给孩子讲过,但我亲耳听到有位父亲给他的孩子说,在外一定要“横”点,不然吃亏。而更令我惴惴不安的是,现在有不少孩子没有是非观、缺乏廉耻感。他们以自己是为是,以自己非为非,正因此,他们不知何为廉、何为耻。这些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而根源无不与家长有关。每一位想要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父母,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品德教育不是仅说说而已,它要家长昭示榜样,并要求孩子学着去做。

我们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惜成本地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在学校,而在家庭,教孩子起跑的就是家长。如果起跑的时候,你就把方向领错了,即使将来跑得再快,也很难达到人生的目标。

学校的教育是要全面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就像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一样,只是它们在时段上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而已。我所强调的是,家庭教育重在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和大家谈家庭教育,除了要尽我教师职责之外,还希望这错位的教育尽早得到复位,使家长少花冤枉钱,使学校的教育的效力得到提高。

第10篇

一、对废旧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很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白色垃圾、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可是有些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合理的利用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创作与实践的过程,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深刻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制作激发学生创新,激活课堂

1.改变教法,放手课堂。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以学生的合作为主,大胆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贵在发现,重在利用。只有细心地观察才会发现废旧材料的造型特点。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案头小摆设,关键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废旧材料的美感因素去创造新的、美的造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生活中,每种材料都具有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造型因素。这些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基础。材料的造型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分析,便于利用。

3.创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乐于创新。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用塑料瓶做花篮,有的用纸盒做小动物造型,有的用蛋壳做不倒翁、脸谱,还有的用口服液瓶做风铃,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活了,作品打动了学生和老师,使我为之感动。

三、在活动中增强品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家庭教育;品德

“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为什么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接受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所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学走的第一步路,学说的第一句话,形成最早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在父母的直接帮助、教育下完成的。也因为父母和孩子间有特殊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真是父母进行教育、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好情感基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常态心里,人们都盼望子女成为有用人才。所以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

自古以来育人先育志、育德。在家庭教育中,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党和国家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古今中外家庭成功教育的经验之谈。

教育孩子爱父母,这实质上是教育孩子懂得爱,学会爱,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是骨肉情深。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了自己,应该孝敬父母;应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心,回报父母的抚育。这不仅是对父母的报答,也是对历史、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2―01

当前全社会正在呼吁和营造诚信教育和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陶行知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可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但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在家中所受到的熏陶和家庭教育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只追求幼儿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无理取闹,不善于和别人和睦相处等许多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那么,如何培育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成了我们幼教工作者的重大挑战,本文就幼儿良好道德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

一、家长要让孩子在玩耍中受到教育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时代在农村已显现,加上农村人们住得偏远,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幼儿的玩伴少之又少。全家人对孩子疼爱、呵护有加,尤其是爷爷奶奶生怕孙子身上沾上土似的,孙子要玩耍时爷爷奶奶常常跟在后面,生怕磕着碰着,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当孙子磕着碰着时,一味地责怪磕了碰了孙子的东西,甚至出现对物品进行“打骂”等不良的言语和行为。殊不知这样惯坏了孩子,使他们一味地认识到错误都是别人或其他客观事物造成的,而不是自己造成的。这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是非不分、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在以后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大都将会一味责怪别人,不从自身找问题,很难做到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更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因而很难做到与人和睦相处。

笔者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空间玩耍,当遇到以上情形时应当教会孩子思考: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并要求孩子要扶好撞倒的物品;还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比如,要小心、要绕着易撞到自己的东西走,这样不但使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爱护物品的好品德,对其以后形成诚实正直、谦虚谨慎的良好品德有很好的影响。

二、言传身教,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爱的教育

让孩子亲身体会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老师的爱,并尝试着付出自己的爱。

如,作为幼儿教师,我始终注重对幼儿的言传身教,让幼儿从中体会到爱就在我的一举一动中,就在他们的身边。每天接待时,我总是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和家长、幼儿打招呼,慈爱地摸摸孩子们的头,亲热地拉拉他们的手,亲切地问问好;在他们要离开幼儿园时,我热情地把他们送到教室门口,向他们及家长一一道别。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开始养成了来园时问“老师好”、回家时说“老师再见”的礼貌行为。一天,一个家长带病送孩子来学校,气喘吁吁、脸色发白,我发现后连忙搬来我的椅子让坐下,并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然后详细问了她的病情,并宽慰她。这件事触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那天孩子们在离开学校时主动对我说:“老师,请您注意您的身体,不要生病了。”这些纯真、质朴的话语由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灌入我的心田,让我倍受感动、欣慰,也使我感受到言传身教的力量和影响之伟大,她就像涓涓流水磨打石头一样陶冶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纯真的情感使我感动,也使我感觉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很多,懂事了很多。

第13篇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表率,营造德育气氛

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离不开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要处处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二、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例如: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向学生道歉;对学生的哪怕是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努力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这样不但不会使教师的面子受损,反而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和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外国风俗习惯的时候,教师一方面传授给学生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国内外风俗习惯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中国更多的文化,适时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如果被人当面赞美“You are a pretty girl!”、或“You look beautiful today.”时,西方式的回答一般都是:“Thank you.”西式的回答直截了当,而中式的回答因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体现出谦虚谨慎的语气。另外在课堂上,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Free Talk 这一环节。也就是让大家轮流给同学们读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外国名人小故事等。此做法的好处有很多,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道理,以此也就受到了良好熏陶。

我们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随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但丰富了课堂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

四、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14篇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些年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多数老师眼里只盯着考试分数高的所谓的“好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缺失。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人产生了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观念,制假贩假,诚信严重缺失,一些公民不道德、不文明的习惯表现等,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趋向多元化发展。一些青少年偏离了思想教育的正确轨道,法制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人数日趋增加,思想道德落后,缺乏对正确的人生价值的判断。这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关乎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和深化。德育工作者须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当前的社会现状、学生特点和德育对策,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进行思考和作为。

一、育人先育德

在教育观念上,要本着“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知识”的教育观念,教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人。把德育教育贯穿到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当中,在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使他们的思想品质也随之得到升华。

二、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的民族,如仁爱、敬老爱幼、扶危救国、勤廉、公正守信等等,这些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是有良好基础的。

公民教育,是指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的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教育。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公民素质养成的教育。德育内容中的公民教育对实现中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把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社会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能只从繁杂的理论和响亮的口号做起,而应从最基本、最切身地作为国家公民必需的常识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教学生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公民素质。

三、善待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去关爱学生

我们自愿做育人的“园丁”,用爱和智慧去浇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避免用反道德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训斥学生或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的体罚,应用平等、商讨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完善道德品质。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换位思考,我们也曾有懵懂的童年,也曾经历过梦想联翩的学生时代,我们那时是不是也渴望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关注,而不是老师的惩罚和训斥呢?所以,一句勉励、一句安慰和平心静气的沟通,就会像春风细雨般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并慢慢地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做一个尊重老师的好学生。然而,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做一个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摒弃了传统的保守和师道尊严的古板的好老师。只有我们付出了真正的爱,我们才可能看到桃李纷飞。

四、做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和心理的叛逆期,他们具有一种自闭心理,不愿向别人轻易吐露心中的“秘密”,尤其是对成年人,开始具有防范心理,言谈举止常带有隐蔽、内倾的特点。遇到问题时,只愿向同年龄、同性别、同乡或情趣相投的“伙伴”倾吐,而不肯向父母、教师透露。这样,往往由于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一些学生会选择对事情处理的错误判断。因此,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学生,学会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倾听并了解学生的心声,为他们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把他们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五、加强思品课的教育作用

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等教育的前沿阵地。思品课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认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并结合教材、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做社会有用之人。

第15篇

这则材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培养好习惯一定要早,从幼儿园开始,也可更早一点,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那么在幼儿园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和品德呢?根据幼儿德育任务的要求,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如下:

小班:

(1)培养幼儿经常保持活泼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

(2)能和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争夺和独占玩具,不打人、不骂人。

(3)爱护玩具、图书和用具,轻拿轻放,不乱扔、不损坏。爱护花草树木,不乱踩折。

(4)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懂礼貌。

(5)能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拿别人的东西。

(6)培养幼儿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

中班:

(1)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习惯集体生活,遵守集体规则,不扰乱别人。

(3)爱护幼儿园的玩具、用具、树木花草。用过物品放回原处,爱惜粮食、衣物,不挑食、不挑穿。

(4)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养成讲礼貌的习惯。

(5)拾到东西交给成人,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6)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7)尊敬国旗。

大班:

(1)相互谦让,愿意学习小朋友的优点,能为同伴进步而高兴。

(2)遵守集体规则和公共秩序。

(3)会整理玩具和图书,学习修补图书,能认真地、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为同伴、集体服务。

(4)会招待客人,给长辈让座。

(5)能分辨一般的是非,有集体荣誉感。

(6)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己有错知道改正。

(7)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热爱。

在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呢?

笔者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小朋友午睡时间,我正在帮助他们脱衣服,看到佳佳的被子没盖好,我便过去帮她盖好。谁知道一不小心,脚被床沿勾了一下,我“啪嗒”摔了一跤。顿时,疼得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哈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先发出了笑声,接着所有的小朋友都哄笑起来。报纸上也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如此自私,如此冷漠?是道德滑坡了,还是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对当前被宠着、惯着的这一代孩子来说,光靠传统的“晓之以理”的德育方法是不够的。要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从小事、实事抓起。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德育目标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尤其是社会、艺术学科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训练幼儿。各科教学在提高幼儿道德认识,增进幼儿道德情感,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1.常规活动:如利用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值日生劳动,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有条理的习惯;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餐前活动时,让幼儿讲新闻,关心国内大事;餐后散步时,让幼儿细心观察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的人和事,关心幼儿园环境。

2.主题条例活动:如在每年组织的春、秋季运动会上,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和集体荣誉感。

3.公益活动:多组织孩子家长向“希望工程”、“孤儿院”、“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4.兴趣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如下棋、跳舞、绘画、弹琴、采访等,活动中不仅培养幼儿的机智、灵活,而且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提供榜样

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家庭成员互相关心,特别是要孝敬长辈。教师和家长都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幼儿懂得:当别人遭受痛苦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表示关心并努力帮助他们。

四、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园可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带孩子到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部队、农场参观、采访。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好奇、好问、爱动脑、善探索的现代儿童心理素质,而且让他们知道了科学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知道了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幼儿正是在各种各样活动中,受到了最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家长非常支持。

五、利用移情

让幼儿在幼儿园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小兔、小鸡等,给小动物喂食、喂水、清洁粪便,带小动物到草地上散步。周六、周日让幼儿轮流把小动物带回家饲养。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六、利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