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校沟通的价值范文

家校沟通的价值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校沟通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家校沟通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家校沟通;德育实效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家长不太重视。如果沟通不畅,不是产生亲子矛盾就是产生师生矛盾,给班级的管理和稳定带来很多隐患,也会给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带来很大考验。

但目前中职学校的家校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说:(1)沟通群体单一。目前与家长沟通的任务基本上都落在班主任身上,任课老师几乎不会涉及到家校沟通中来,沟通面窄。(2)沟通方式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中职学校主要使用家校通与家长沟通,就是对全体家长的群发短信,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但传统的家长会在中职学校的使用频率还是较低,远没有普高那样重视;家长会也开得很少,没有小学初中那样有规律地每学期或每学年开一次。(3)沟通频率较低,平时沟通还得视班主任的责任心而言,大多是一周发一条短信。

从家长角度来说:(1)主动沟通观念淡薄。不像普高家长那样关注成绩,所以没事时不会主动联系学校和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2)对学校的主动沟通不予配合。需要家长反馈的内容或来校参加的活动很少认真对待。

家校沟通不畅容易给中职生发生重大问题提供漏洞机会。那么,如何通过加强家校沟通来降低中职生重大问题的发生并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沟通群体多元化

从学校层面来讲,推行“人人参与家校沟通”机制,让任课老师也参与进来。班主任对学生在各门学科上的具体问题不如任课老师那样了如指掌,与家长的沟通也会稍显空洞。如果任课老师也参与到家校沟通上来,则会效果明显。所以,在家校通平台的开通上,可以将权限开放给班级的任课老师;在家长会召开的时候,要求任课老师都能出席;在安排家访时,也可以安排任课老师去他这门课特别偏科的孩子家里。这样,由任课老师通报的学生的问题或进步都会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也有说服性,方便家长在知情后及时作出相应的家庭教育。

二、沟通方式多元化

学校要善于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来,形成教育上的合力,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引导家长重视并正确使用科学的家庭教育

QQ或微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那么可以建立班级的QQ群和微信群,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不仅交流班级学生的问题,也推送一些文章或好的帖子,针对青春期的具体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引导家长对青春期叛逆的问题进行对策探究。通过这些网络好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跟孩子交流并自己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缓解亲子矛盾,最后从源头上杜绝孩子重大问题的发生。

2.每周家校通及时发送,防微杜渐

目前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那么,在使用家校通时不仅要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既告知在校的进步,也要告知日常表现不好的地方,让家长做到心中有底。而不是到重大问题出现时突然叫家长来校,他们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可能会觉得我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这样了,那就会对解决问题有抵触情绪。

3.每学期家长会,正面摸排重大问题

由于新课改的推行,招生地域的突破,除了本地生源外,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都跨县市,住校生较多,离校较远,家长来校不容易,所以召开家长会也很受限制。故这种正面交流的方式较之小学初中已经弱化很多了。

但是,每学期或者至少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会的召开时间一般在期中考试后,内容可以是专业要求与前景介绍、考试成绩分析,也可以是班级的半学期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家长课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侧面摸底家长的情况、家庭背景或者学生在家的表现,预防重大问题的发生。

4.按需家访,铺垫情感基础

对于家访的实施,按照需求可分为期末常规家访和突况家访。期末常规家访时可以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尽可能报喜。突况家访,是指学生碰到很大问题或困难,如生病、家庭意外、有流生倾向等时,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这时的他们最需要情感支持,老师的到访就会特别有效。

实地家访时,告知孩子在校好的表现,也客^陈述不足的地方。站在家长的角度和他探讨“怎样帮助孩子”这个话题,礼节上到位,让家长明确老师的立场。一般家访后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都会非常支持和配合。那么在学生遇到重大问题时,前期情感铺垫的效果就会显现,家校合力会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5.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赋予家长自

第2篇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

借助网络,可以整合资源,为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育人提供平台,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真正实现“经常协调、快速反馈,及时矫正”,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解决,为学生成长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网络家校互动平台构建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有其现实的要求,又有理论上实现的可能,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学校与家庭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建立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家校同步育人平台,让心理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构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右图表示这个支持系统的结构,双箭头表示互动。

该系统有三方面功能。互动: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家长传达心理教育知识、理念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指导等信息。服务:学生获取社会支持,家长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教师接受新的资讯。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实施

深圳市笋岗中学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彩虹家校”、“初一年级网站”、“13班天空”等家校互动网,将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支持资源,作为利用网络家校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根本出发点。结合实际,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将原有单向的社会支持转变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社会支持。

1.完善家校平台――辅助心理教育

近年来,笋岗中学不断完善家校互动网的建设。笋岗中学建设的这个平台之上的家校互动活动,涉及心理教育的各个层面。例如,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探讨协调心理教育中的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探讨中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伙伴互助作用;发出心理问题特别预警;家庭心理教育的范式与事例;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等。

2.基于网络平台――展开心理培训

利用平台通知培训时间,提供培训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培训内容丰富,如对中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常用的疏导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学生沟通的特殊技巧,从容面对挫折,基本的心理平衡与自我情绪调整的方法;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教育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

3.网络咨询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设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内设家长区和学生区。例如,以学生心理个案介入为主线,围绕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以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学习团队合作及与人相处的技巧等。

4.网络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调和剂”

引导家长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适当降低期望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怀和帮助,创造良好的个性成长氛围。

5.学生成长记录――评估系统成效

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用成长记录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匿名的方式到家校互动网,以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否完善及其利用的成效。评估并及时通过网络互动调整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以期通过此系统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一般偏差行为。

网络互动构建“三赢”的社会支持系统

1.学生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互动平台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表达氛围,提供了同伴比较以及被接纳、认同的机会,减弱了不确定性、困惑和不安全感的同时,也利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及时获得同伴、家长和教师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社会支持。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获得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2.教师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家校互动,便于教师收集有关学生受到社会支持的个案,利用个案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运用科学理论梳理情绪情感,调适心理状态;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家长、学生、教师的身心特点,落实心理干预措施;教师及时针对情况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能全程跟踪变化。正是这种及时、有效的网络频繁互动,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认可,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3篇

关键词:小龄患者;肢体语言沟通;依从性

小龄患者由于对诊断流程的不熟悉以及对药物、静脉注射的恐惧感,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抵触情绪,这类型情绪会影响到其配合性,从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较严重哭闹、挣扎情况,不仅不利于诊断准确性,还可能在注射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1]。肢体语言沟通是近年来护理操作中的一项新兴模式,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单纯语言沟通可能效果并不佳,因此肢体语言便成为了沟通的重要手段。本院基于这一背景,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肢体语言沟通对患儿依从性提升的作用,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88例患儿,均为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4人。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年龄4.6±2.1岁。观察中男性17例,女性27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年龄4.3±2.3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操作如下:

1.2.1抚摸

抚摸主要在于患儿的头部以及肩膀部位,在患儿出现情绪不稳定时,护理人员可轻轻抚摸患儿头部。对其产生安抚感;在患儿完成一项诊断项目或是注射之后,可轻拍其肩部以示鼓励,肩部抚摸对于男性患儿而言效果更佳。

1.2.2加油手势

加油手势可表现为握拳曲臂、手臂整体向下顿动作,这类型动作是对患儿的鼓励,可用于注射完成之后或是服药之前,减轻患儿对药物以及注射的恐惧感。同时也可向患儿比划胜利手势[2],这类型手势更能够获得患儿的反应,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1.2.3表情

护理人员应对患儿保持微笑并加强与患儿言语上的交流,通过微笑减轻其对自己的抵触感与距离感,同时使用关爱的眼神给予患儿鼓励,切不可由于患儿哭闹或是挣扎就冷眼相待。同时可抓住患儿双手,一方面减轻其挣扎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鼓励与安慰。

1.3依从性程度判断标准

本次研究将患儿依从性作为护理效果的对比因素,将依从性分为4个程度,即完全依从、部分依从、部分抵触以及完全抵触,各程度判断标准如下:

完全依从――患儿对诊断治疗没有表现出恐惧或是抵触情绪,能够配合临床医师操作,未出现哭闹状态。部分依从――患儿能够全程配合医师诊断治疗,但部分项目上存在轻微抵触,但不会对诊断治疗流程产生影响。部分抵触――患儿在接受诊断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项目出现抵触感,不愿配合的程度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表现为逃避状态,情绪略微不稳定。完全抵触――患儿由于恐惧或是不愿配合出现哭闹甚至用挣扎来抵触治疗,不愿配合,对诊断治疗产生较大影响[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儿在对护理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性,本次研究将依从性划分为四种程度,即完全依从、部分依从、部分抵触以及完全抵触。按照实际情况将患儿分类,了解肢体语言沟通对患儿依从性的影响,具体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一:依从性对比表

组别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部分抵触 完全抵触

对照组(n=44) 12 14 15 3

观察组(n=44) 21 19 4 0

根据上表不难发现,在有效的肢体语言沟通下,观察组患儿更多处于完全已从以及部分依从两种程度,仅有4例处于部分抵触状态,未出现完全抵触患儿,说明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减轻患儿对临床治疗的抵触情绪。相对而言,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在依从性方面对比明显(p<0.05),部分抵触与完全抵触的人数达到了18人,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3 讨论

肢体语言相对于单纯言语而言更适合使用在小龄患者身上,由于儿童天性好动,且对医院存在恐惧感,因此护理操作相对难度较大,其重点应放在帮助患儿配合诊断治疗方面,降低其烦躁或是恐惧情绪程度是护理的关键[4]。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在经过肢体语言沟通之后,患儿对治疗的恐惧感能够有效减轻,从而更加配合临床医师的检查与治疗。本次研究中,采用抚摸头部等动作能够对患儿到安慰、安抚的作用;加油手势等能够对患儿产生鼓励,让其不再惧怕治疗,抵触情绪自然能够有效降低。同时,护理人员面部表情也会影响到患儿就诊时的情绪,尤其是微笑方面,若护理人员保持微笑并使用柔和的语言与患儿沟通,相对于严肃的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而言更能够让患儿卸下心防,乖乖接受诊断与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护理的观察组更多患儿不再存在抵触治疗情绪,对诊断治疗的依从性较高,仅有4例存在部分抵触情况,证明了这类护理干预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采用对比方式证明了肢体语言沟通在小龄患儿护理中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消除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隔阂,拉近两者距离,同时有效提升患儿对诊断治疗的依从性,让患儿保持最佳状态。因此肢体语言沟通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慧芳.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当代医学,2014,06:130-131.

[2]张宝焕.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4,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