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共享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共享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安全成本工程前后期成本分包成本外延成本资金成本管理

在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之中,许多企业不论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预算,或是在工程竣工后的决算中,所关注的成本效益往往只计算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等几项工程的直接成本,而忽视了工程项目生产过程中和竣工后的外延成本的管理效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管理理念,施工企业在加强工程施工项目部的财务成本管理中,除了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的管理与控制外,还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安全成本、工程前期与工程竣工后的成本效益,以及贯穿于整个工程进程中的资金成本效益等外延成本的管理。只有在加强工程直接成本管理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工程施工外延成本的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下面,我对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几项外延成本的管理做一点浅显的探索:

一、工程施工进程中外延成本的管理

伴随着工程施工的进行,而产生的工程质量、工程工期、施工安全等,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成本。这些置于工程直接成本之外的成本,往往并不是依照工程量的大小而增加与减少。管理好这些外延的成本,对企业的效益直接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关注工程质量成本的管理效益

施工期间除了发生工程的直接成本外,在工程施工的质量上,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外延成本。它们包括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鉴定成本、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成本和内部质量故障成本。所有这此外延成本的管理,对增加企业的效益非常重要,对我们施工企业效益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如果超过合理的工程质量水平时,就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质量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施工企业都必须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加以调整。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各项质量成本的综合成本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质量预防费用也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会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财务人员应准确的记录各项质量成本,找出规律,与项目经理进行分析,拿出降低质量成本的措施。

如何正确处理工程质量成本中的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管理部门要按工程项目单独设立质量成本项目并按标准分类设置,反映项目的质量成本,积累数据,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降低质量成本的建议和意见,提高效益。

2、关注工期成本控制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工期短,往往预示着企业成本降低,效益上升。工期延长预示企业的固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降低。而工期过短,则也会增加一系列的措施成本费用。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并不是工期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好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经理为了保证工期的提前,而采取的措施费用。这些措施费用包含为缩短工期而必须增加的安全措施费;工程突击前后的人员浪工、窝工费用,突击中的加班费、窝工费、奖金等人工费用;超出常规材料采购所必须的时间、质量、要求而发生的材料成本增加费用;为缩短工期而增加机械设备所产生的机械迁移费、租赁费、闲置费。二是发生工程延期而增加的成本费用。因为工程延期则会导致的机械设备、场地、工具物料的租赁费,非联产计酬的人员报酬、补助,相应的水电费、伙食费、办公费等其他固定费用。因为工程延期则会引起材料库存增加,而发生库存材料损耗增加、流动资金运转滞积,需求量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效益降低、成本上升。三是如果工期拖延从而会导致业主索赔成本。出现这种情况,企业不光是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而且企业在信誉上也要受损失,而这种无形资产的损失往往所产生的危害更比经济上的损失更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所造成,如停工、窝工、返工等。

因此,所有这些原因而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统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

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合同条件的制约,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工期与成本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3、关注安全成本效益

安全成本属于非功能性成本,但成本付出也存在一个合理平衡点的问题。安全成本包括:安全措施费,安全事故处理费,安全管理费等。准确核算和预测并合理控制安全成本,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安全成本支出中,一般说来,安全措施费用、安全管理费上升则安全事故处理费用下降,而这种费用有时成几何级下降。但也不是安全管理费和措施费用越多越好,合理的费用支出平衡点,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

工程施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是购成安全成本费用支出平衡点的重要要素。施工时的内外部条件,购成了安全措施费用与安全管理费用支出的大小。切实可行确保安全的合理支出是必须的,而过于保守的不必要的安全支出则是浪费。只有确当地确定施工安全措施方案,切实管好安全所用的物资、材料、人员才是安全成本管理的正确之路。

二、施工前后工程所发生的外延成本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同类工程在施工前与竣工后所发生的成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注意管理好施工前与竣工后所发生的外延成本,会使企业的效益产生显著的效果。

1、控制工程前期费用成本效益

为了承接工程和为了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前期费用,它包括:工程洽谈人员的费用支出,招标投标人员费用支出,工程施工前期的人员、机械、资金等进场所需支出以及为此工程而需花费的临时设施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费用。管理好这些外延成本是提高企业效益重要方面。

(1)把握好工程前期招标投标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为了控制工程的前期支出,首先,必须切实抓好洽谈工程前的考察,根据自身的情况、条件,分析好竞争对手条件和优势。通过分析对比,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来确定是否参与投标,防止不必要的成本费用的支出。其次,必须抓好招标投标过程中方案的制定。根据自身的优势与条件,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确当地安排工程工期,合理地确定工程利润率,提高中标率,进而降低工程的前期费用成本。

(2)作好工程前期的人员、机械、资金等进场安排与规划统筹

工程合同订立后,如何安排人员、机械、资金等进场的数额,必须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在人员进场安排上,只能由少到多,适时渐进,防止窝工、浪工。人员的进场层次上,应本着先管理人员,后生产人员的原则;先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材料管理人员再一般管理人员。其次再逐步增加生产工人,进行生产前的临时设施搭建和施工前的必要准备。人员进场后,施工机械、生产资金应当根据工程量、工程进度和工程实际需求,适时确当地按时按量安排进场。只有作好工程前期的人员、机械、资金等进场安排与规划统筹,才能避免工程前期人工、机械、资金等方面存在的窝工、浪工,积压、闲置,运转停滞等外延成本的增加。

(3)确当地做好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规划

工程合同订立后,在大批工人进场前,就必须为工人准备好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而这些设施又大多往往是一次性购置,工程竣工后全部或大部分报损。在下一个工程中能重复使用的材料及设施很少。因此在这方面的外延成本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在人员数量,工种穿插,工期安排、后勤保障等方面规划好、安排好、设施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控制工程竣工后费用成本效益

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后,并不是再不需要耗用生产成本。安国家的相关规定,工程需有一定的工程保修期,或者应建设方要求进行必要的整改、保养。而这种整改、保养与维修必然涉及到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等一系列的成本费用支出,而这方面的支出又往往是在工程预算成本之外。工程竣工结算直到工程保修期结束,及时足额收取到应收的工程价款,防止坏账损失,都是控制外延成本的重要课题。控制好工程这部分的成本,企业往往会收到很大的成效。

(1)注重工程保修期内的成本费用效益工程竣工结算后的工程包修期内,因工程本身原因或因建设方要求,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整改、保养与维修。在这期间工程量小,事多,任务杂,加上工种涉及齐全,事无具体,企业根本不可能按照工程定额来分配任务,工人也不可能依照工程定额来完成任务。这就容易产生费工、费时现象。因此,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控制好人工、材料、机械等一系列成本消耗,防止人工的过大浪费,防止材料的浪费及材料流失现象。防止机械出现闲置期过长或保养不良等现象。防止管理费用的过度支出。

(2)注重工程尾款收取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工程结算后要通过一系列的办法及时收回工程尾款。随着工程交工后的时间延长,有些诚信不好的企业则故意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造成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占用,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与周转,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有些建设单位则因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无力偿还工程尾款,企业资金形成坏账损失。这些无形的不确定的巨额成本情况的出现,则会对企业效益形成具大的影响。

三、把握工程中资金运用对企业外延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企业为了生产经营需要,就必需要有资金,资金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因此资金运用管理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外延成本与经营效益。为了扩大生产,除了自有资金外,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债。在工程施工的资金周转中,如果负债失去理性,或负债行为失控,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管理、会把企业拖夸。因此在自有资金确当地运用好、周转好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好负债是企业管理者和债权人的必修课题。

1、把握好负债资金运用“度”,防止资金运用成本的无“度”增加,造成企业经营负担

在企业生产规模适当增加时,负债限量适当增加,企业效益会同步上升,企业的资金回报率就高。但举债必须有“度”。掌握好举债的“度”,也是企业工程项目外延成本管理的重要一方面。

为了掌握好举债的“度”,企业若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就要审查投入项目,分析新的负债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负债是否在即时偿还能力范围内,即增加的速动资产是否可足以偿还流动负债。如负债在即时偿还能力范围内,则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如果,扩大规模后,企业不能届时偿还增加的负债,或有损企业自身信用,就成了盲目负债。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企业信用下降,经济效益流失。这样的负债就应予拒绝。

因此,加强企业负债的“度”的管理与研究。是经济管理者、企业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都须深化研究的对象。只有找准负债的切入点,用活用好各项经济政策,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2、掌握好举债的方法,降低资金使用外延成本

企业筹措债务资本,必然会发生负债成本,企业要能健康发展必须搞好资金筹措与资金运营的结构平衡,重视资金营运结构与负债结构之间的配比关系。确当地利用好流动负债是企业增加经营资本,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效能好途径。

(1)举债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外延成本。就资金成本一般而言,首先流动负债的成本要低于长期负债成本。负债的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与占有成本。对于应付股利与应付账款来说,取得成本与占有成本基本为零。对于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来说,前者第一次的取得成本与后者相差不大外,以后各次的占有成本由于程序化原因,可忽略不计,可以认为两者在取得成本方面基本相等;但短期借款的利息要低于长期借款的利息,即前者的占有成本要低于后者。其次,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负债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及研究开发等方面时,负债成本要资本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按一定比例进行折旧、摊销。而流动负债用于此方面的投资时,其成本可直接计入费用,减少了当期的税费支出,延缓了纳税时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长期目标。

(2)举债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外延成本的效果。流动负债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运行成效。在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流动负债中的大部分具有经常占用性和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而长期贷款的期限长、风险大,取得却又比较难。取得后带来的是某一时点上的大量资金的流入流出。取得贷款时,大量资金的瞬时流入,公司很难一下子将其充分利用,势必造成部分资金的闲置;偿还贷款时,由于需准备大量的资金,带来的压力是易造成财务拮据;由于需定期储备一定的资金,这就又造成了资金暂时闲置,影响了资金效益。

(3)举债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资金平衡点。而流动负债有利于现金的平衡流动与资金的充分利用。其一,应付账款与应付股利等流动负债的存在使得资金的流出时间延迟,有利于公司对资金的充分利用。其二,短期负债的定期偿付性使得公司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可以较容易达到平衡,短期负债的取得比较容易、迅速,对于公司资金的安排也就较容易。

(4)举债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系数。流动负债风险小,符合稳健性原则。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在投资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由于长期负债的利率与期限确定,在企业的长期投资过程中,如果发现投资项目失误,在放弃投资时,会增加负债的一部分占有成本;而流动负债则不同,应付股利与应付账款等到由于成本的低廉、短期借款的短期性,使得企业对风险规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对于财务风险,由于长期借款利率的事先确定,当市场上资本的借贷关系发生变化时,则有可能减少或增加负债占有成本。wWw.gWyoO

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董事会特征 治理结构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部门,不仅是公司的经理层和股东利益的协调者,同时也是董事会运作的责任者。公司董事会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有效运用董事会,公司将会因此而受益;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让董事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可能会停止经营,进而破产清算。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设置的合理程度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司的董事会特征与财务风险存在紧密联系,必须合理设置公司董事会结构,使董事会治理机制可以很好地制约以及平衡董事会、股东、经理层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它们之间出现利益矛盾从而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一、文献综述

董事会作为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机构,应该在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良好的董事会治理机制能够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于东智等(2004)研究认为,公司的董事会人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成倒U型的曲线,公司以前年度的绩效水平与董事会的稳定性成正相关关系。王跃堂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的财务风险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董事会特征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研究并不是很多,由于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经营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本文将从董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等方面研究董事会特征对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

公司财务风险是指由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中各种影响公司财务指标的可能性。目前理论界对财务风险内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实际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差。广义的财务风险既包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也包括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对公司财务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持续性亏损、无偿债能力以及违约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指公司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而承担一定损失的可能性,认为公司的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或者投资人,其中的权益资金没有财务风险,公司所有的财务风险都是由于负债融资引起的。具体表现为:负债增加,公司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资金总额条件下,增加负债比重,可能会提高公司的资金成本。

一般来说,衡量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有市场数据和会计数据两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情况,主要是基于财务报表中的会计数据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比如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尽管会计数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公司操纵,但是相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数据来说,公司的财务数据还是相对比较可靠。

三、研究假设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等方面分析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在样本选取上,剔除金融类公司以及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因为金融类公司资产构成中流动资产比例很大,财务风险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将其纳入样本总体在回归结果上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差。保留符合条件的ST公司,这部分公司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正是源于其不完善的董事会机制造成的,若剔除这部分公司可能对实证检验的真实性有所影响。

(二)研究假设

1.董事会规模。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有相关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公司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本文认为,董事会规模和公司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首先,董事会人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经营效率有所降低,进而公司的财务风险也有所加大。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核心决策机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公司一定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制定相应的决策。董事会人数过多会降低公司的决策效率,使得公司很多的经营与财务问题议而不决,进而降低公司的经营效率。其次,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可能会使董事会成员产生依赖心理,当公司面临一定风险时,董事会成员可能会认为有很多人和自己一起承担公司风险,因而他们采取措施应对风险的积极性不高,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独立董事。国外多数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增加公司价值,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公司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独立董事与公司财务风险间的关系不明确,除研究方法不同外,主要原因在于独立董事与公司之间特殊的契约关系,公司雇佣独立董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他们以外部人的身份解决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公司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契约关系并不完备,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在提升公司价值方面独立董事没有太大动力。但是,独立董事很注重自身的信誉,他们比较积极关注公司的风险,如果公司发生财务舞弊事件,他们的信誉以及名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如果公司经营不成功,他们可能也会受到牵连。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独立董事的存在将会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主要负责决策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作用在于监督,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代表公司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决策。经理层只有剩余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这使得经理层与公司的董事的追求目标并不一致,一个经营、一个监督,两个相反的职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很难既公正又客观,既维护本身利益又维护股东利益。两职合一可以降低对总经理的成本,但两职合一使得董事会的其他董事迫于董事长的压力可能不敢发表监督意见,在公司制定决策时,容易受决策者个人影响,做出的决策主观性过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总经理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为自己谋求利益,当面临若干个方案,风险程度不同时,总经理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偏向于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方案,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两职合一公司的财务风险大于两职分离的公司财务风险。

(三) 研究设计

1.变量设定。(1)被解释变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发生偏差,对于公司发生的偏差,应该采用一定的工具进行量化。杠杆分析法通过财务数据对财务风险直接进行度量,衡量风险大小的工具是财务杠杆系数。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数据获得也比较容易。杠杆分析法强化了财务风险指标的可比性,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权衡公司的风险和报酬,进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独特的优势,杠杆分析法是度量财务风险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财务杠杆系数衡量公司财务风险,用Y来表示。(2)解释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3)控制变量。除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设置外,其他变量也会对公司财务风险产生影响,忽视这些变量,得出的回归结果就可能是不准确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文选取以下两个变量作为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见表2。资产负债率:公司资产负债率与财务风险水平有很紧密的联系,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伴随着较高的财务风险水平;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强的公司相对来说财务风险也较小。

2.模型构建。为了检验公司董事会特征各个指标变量对财务风险影响状况,本文构建以财务杠杆系数为因变量,3个相关指标变量作为自变量,2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回归模型如下:Y=b0+b1DSIZE+b2IDR+b3DUAL+k1LEV+k2ZZL+ε。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3为自变量系数,k1、k2分别为控制变量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观测值达84个,占总观测值的20.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两职合一较少,比较重视职责分离。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规模的稳定性还是比较好的,无论是极小值、极大值、平均值基本保持一致。独立董事比例方面,大部分独立董事比例不符合证监会的要求。

(二)相关性分析

用Logistic方法建立模型时,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的精确度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需要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高度相关的变量。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相关系数0.3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极弱,可视为不相关;当相关系数大于0.3小于0.5时,低度相关;当相关系数大于0.5小于0.8时,中度相关;相关系数0.8时,此时高度相关。从表3相关性分析来看,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针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是可行的。

(三) 回归分析

通过表4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DUAL(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DSIZE(董事会人数)与公司的财务风险是显著相关的,控制变量中的LEV在5%的水平显著,也就是说LEV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在解释变量中,DUAL和DSIZE与公司的财务风险成负相关,与假设是一致的。得到回归方程:

Y=2.997+0.054DSIZE-0.205DUAL-1.905IDR-0.023LEV+0.514ZZL

五、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效果显著,其中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等。除此之外,所选的两个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以及资产报酬率)与财务风险的相关关系显著。

参考文献:

1.迟旭升,李明.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第3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财务特征 现金持有 决定因素

一、引言

目前不少公立医院都持有大量的现金,以北京地区为例,2007年底,二级医院持有的现金净资产比均值为19.1%,能够维持医院运营的天数平均达到73天;三级医院持有现金净资产比均值达到20.16%,足以维持医院平均运营107天。有的医院持有的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67%。而美国非盈利医院持有现金维持运营的天数平均则不超过50天;同样为我国公立非营利组织的高校,其现金持有水平不超过总资产的12%。现代财务管理中有关现金持有的理论认为一旦组织留够日常运营和短期应急需要的现金后,就应当通过投资或者发放现金股利来使持有的现金最小化。公立医院这么高的现金持有量显然和公司理财中的现金持有理论相悖。在笔者走访的公立医院中,其管理者抱怨“医院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及时更新设备的不在少数。那么公立医院为什么要持有这高的现金?公立医院现金持有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始于2009年的新的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关键,而现金资产是公立医院重要资产之一,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开展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

( 一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的现金持有进行了解释,形成了关于现金持有的交易成本理论、权衡理论、理论、融资优序理论等相对成熟的理论。基于这些理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反应公司财务状况、公司规模、营运能力、发展前景等财务特征的因素,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机会、现金流量、净营运资本、银行性负债、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等;二是反应公司治理情况的因素,如董事会规模、外部独立董事比利、领导权结构、经营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等;三是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竞争、宏观经济发展等。关于非营利组织现金持有决定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Fisman and Hubbard(2005)以收入来源主要为捐赠的非盈利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经理积累现金主要出于谨慎性原因,即现金持有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收入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Core etal(2006)认为非营利组织经理持有高额现金源于与捐赠者之间的问题;Angela k.Gore (2009)则验证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融资约束、收入资源的有限性、政府规模、成长机会、政府收入等因素与政府的现金持有水平相关。Howard L.Rivenson(2011)验证盈利能力、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成长机会、债务规模影响非营利医院的现金持有水平。国内学者胡学忠和蒋方华(2011)研究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的现金持有决定因素,结果表明高校资产规模与现金持有呈正向关系,成长机会则与现金持有呈反向关系,而资产负债率与现金持有的关系则因高效性质不同而不同,本科高校呈正相关关系,高职高校成反相关关系。国内尚无学者开展医院现金持有的相关研究,只有零星几篇的文献从学理的出发探讨了公立医院现金的日常管理。

( 二 )理论分析 (1)医院规模。Rajan和Zingales(1995)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认为相对于大公司,小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较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将面临更多的信贷约束和更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因此将持有较多的现金量。Opler et al.(1999)探讨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在流动资产将会出现规模经济,因此大公司将持有相对少的现金流量。基于这个假设,Opler et al.(1999)、Core et al.(2006) 和Angela K.Gore(2009)都发现规模与现金持有之间是相反关系。本文预期公立医院规模与其现金持有之间呈反向关系。(2)成长机会。Myers(1977)认为相对于成长性低的公司,成长性高的公司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权,面临的成本也更高。而高昂的成本会导致外部融资成本更高,为了避免资金不足时丧失未来投资机会,公司必须持有足额的现金量。Opler、Pinkowitz、Stulz和Williamson(1999)均证明成长性越好、投资机会越多的公司,现金持有量越高。公立医院拥有的成长机会也将刺激其积累现金持有量来满足未来大型项目投资的需要,因此,我们预期公立医院的成长成长机会将与其现金持有量呈正相关关系。(3)现金流。Howard L.Rivenson(2011)证明:美国非营利医院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预示着其未来交易将需要更多的现金,为了避免因现金持有量不足所导致的资产转换成本,将持有更多现金。我国的公立医院是政府主办的非盈利医院,拥有非营利医院不能上市募集资本和向股东分配股利以及享受免税优惠等特征,唯一不同在服务收费上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同时获取政府补助。因此,公立医院创造现金流量能力越强,也将需要持有越多的现金。(4)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依据权衡理论,现金流不确定性越强,无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恶化就会增加企面临现金短缺的可能性,因此,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与公司的现金持有呈正比关系。理论也认为:当现金流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下,内部人进行私利性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为了不放弃获取私利的投资机会,内部人会倾向于储备更多现金。本文预期公立医院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其现金持有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银行贷款获得机会。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和银行贷款获得机会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一些。一方面,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来减少谨慎性现金持有额度。Core et al.(2006)、Fisman and Hubbard(2005)认为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有限,因此将维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公立医院性质决定几乎不存在破产的可能,像普通企业那样因破产清算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于公立医院几乎不存在;目前我国尚未实现实现全民医保,公立医院的服务对象中自费病人仍占据较大比例,其收入仍是以现金收入为主,加上社会医疗保险的后付费方式,医院垫付的那部分医保病人收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现金性”收入,充裕的现金流入使公立医院成为商业银行青睐的对象,在商业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下,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在不少时候公立医院的银行贷款还能获得政府贴息。在较低的资金成本和“不愁病人”的刺激下,以及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公立医院会有积累现金进行投资的冲动。基于这个逻辑,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与银行贷款机会之间是正相关关系。(6)资本支出。按照理论,管理者会按照自身利益来决定现金的使用。一般来说,医院规模越大,管理者控制的资源就越多,权力就越大,同时声望也越大,因此,管理者会有过度投资的冲动;公立医院的目标定位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最大化,政府对其考核与评鉴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在外部考核的压力下,公立医院管理者会有通过固定资产过度投资以便改善就医环境、扩大病人容纳量、提高医疗技术,从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的冲动。过度投资的结果就是导致其现金持有量下降。本文预期资本支出与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之间呈负的相关关系。(7)非现金流动资产。Shleifer和Vishny(1993)对企业销售资产融资进行了讨论:当公司缺乏现金时,具有大量非现金流动资产的公司也许可以不需要使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医院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销售自产来进行融资。当医院缺乏资金时,医院资产中除现金以外的其他流动资产就可以成为现金替代,并且流动性高的医院短期偿债能力也较强。因此,拥有非现金流动资产较多的医院将拥有较低的现金持有量。本文借鉴Dichu Bao and Kam C.Chan(2012)选择净营运资本作为非现金流动资产的替代变量。(8)政府财政补助。公立医院作为政府主办公的非营利医院,在医疗服务收费上没有自主定价权,执行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离医疗服务价值,如果单靠医院自我积累根本无法弥补医疗服务成本,更无法实现医院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更新,公立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补助。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除了补偿金额严重不足外,“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公立医院不得不自我储备积累资金以应对现金的交易、投机等需求。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包括基本补助和专项补助,基本补助用于在职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工资,专项补助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专项补助占每年财政补助的绝大部分比例,但实际上只是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的一部分来源,另一部分依靠公立医院自我积累,即采取政府补一部分,医院自筹或匹配一部分,才能实现固定资产的购置。这种补偿方式造成公立医院要想购置固定资产,必须先获得政府补助,获得了政府补助后,还需自我储备相应的匹配资金。基于这样的逻辑,公立医院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需要储备持有的现金量也就越多。

三、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来自北京地区公立医院,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数据的可比性,剔除北京地区的各类军队医院以及企业等其他组织主办的医院,只选取了归北京地区政府部门主管的公立医院;鉴于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一级医院将转变为社区医院,与二级和三级医院不同,将适用《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因此,本文在分析时,剔除了一级医院。本文选取北京地区公立医院中该地区各级政府主管的所有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其中二级医院114家,三级医院57家,共计171家,剔除数据不全的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一家,入选的样本医院数为169家。在期间选择上,则要剔除新医改的影响,以2010年之前的数据为分析依据,具体来说,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9年为研究期间。由于计算现金流不确定性时要使用滞后二期计算收入变异系数,因此实际数据只有2008年至2009两个年度,共338个观测值,文中所有数据均取自医院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报表。

( 二 )变量定义 本文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所示。对部分变量的解释如下:(1)现金流量(Cash Flows)变量解释。财务管理中一般采用利息、折旧前盈余来计算公司的现金流量。我国公立医院的总收入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两个项目是来自财政和上级部门的补助,包括基本补助和专项补助,其中基本补助用于医院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工资薪金的发放,而专项补助用于补助医院的基本建设的补助,对应的支出是“财政项目补助支出”, 是项目补助,在会计核算上属于资本性支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计算利息及折旧前盈余时,将“财政项目补助收入”和“财政项目补助支出”从总收入和总支出中剔除。(2)现金流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Cash Flows)变量解释。本文借鉴借鉴Fishman and Hubbard(2005)、Angela K.Gore(2009)及Howard L.Rivenson(2011),使用公立医院的收入的变异系数来定义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具体说是公立医院t-2至t年收入的变异系数,即Revenuet、Revenuet-1、Revenuet-2的变异系数。(3)成长机会(Growth)变量解释。在营利性企业投资研究中,习惯使用托宾Q或者市净率来反映企业未来成长性;对于非上市企业,有学者尝试使用销售收入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机会的替代变量。公立医院不同于普通的营利性企业,没有公开的资本市场,无法计算其托宾Q值和市净率,其成长机会的替代变量与普通企业有所不同。Tae Hyun Kim和Tae Hyun Kim(2008)认为医院的未来发展离不开病人、医生和资本这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取决于医院面临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综合体现在医院的收入的增长上。因此,本文将选择服务人次增长率作为公立医院增长机会的替代变量。(4)银行贷款机会(Access to Bank Loan)变量解释。本文将借鉴Core et al(2006)和Fisman and Hubbard(2005)度量非盈利组织信贷市场机会的方法,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公立医院的银行贷款机会变量:存在银行贷款,为1;不存在银行贷款为0。 银行贷款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 三 )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公立医院财务特征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实证模型: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是描述性统计结果。北京地区公立医院平均现金持有比例在19.45%,平均可以维持医院日常运营65天。171家医院中,现金持有比例最高达67.05%,可以维持医院日常运营208天。而据胡学忠、蒋方华(2011)对公立高校现金持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公立高校的现金持有平均比例在8%-10%之间,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水平明显高于同样为非盈利性质的公立高校。Howard L.Rivenson(2011)研究了美国608家非营利医院在1999年度的现金持有水平,使用的指标为现金持有天数,即本文的Cash1,其研究发现美国非营利医院现金持有运营天数处在28天和48天之间,也明显低于我国的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水平。

(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是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变量中CVRE和SIZE与其他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所有变量的“容忍度”值最小值为0.295,“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为3.392,依据共线性判断标准“容忍度大于0.1或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 三 )回归分析 本文模型(1)检验了财务特征因素是否也对公立医院的现金持有量产生影响。结果显示这些财务特征中,只有现金流、非现金流动资产以及银行借款机会与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三个财务特征变量与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之间呈现的相关关系与公司相同,而现金流不确定性、成长性和规模以及资本性支出财务特征因素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则在公立医院中没有得到验证。考虑到公立医院的特殊性质,我们在公司现金持有量组织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财政投入(FIAS)”财务特征变量,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投入(FIAS)”与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期结果得到验证;另外,加入“政府财政投入(FIAS)”变量后,所有财务特征变量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较模型(1)都有所增强,尤其是在模型(1)无显著显著相关关系的“现金流不确定性”、“成长性”和“医院规模”三个变量也在10%或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验证;模型对现金持有量的可解释程度也由模型(1)的25.2提高到40.5%。政府财政补助收入除了独立对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产生重要影响外,还间接的影响着其他财务特征变量的作用程度:首先,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助,公立即便是拥有较多的成长机会,单靠自我积累根本无法对医疗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其结果只能是坐视成长机会的丧失,自然也不会为把握成长机会而储备现金量;规模变量对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的作用机理大致也是如此,政府的财政补助给予了公立医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机会,但目前不完善的财政补助政策导致补助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公立医院的自我积累,规模越大的医院必然需要储备的现金量要高于规模小的医院。而对于现金流不确定性变量,我们认为当现金流不确定性较大时,如果政府财政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冲现金流量不确定性所给医院带来的风险。鉴于公立医院中的教学医院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因此我们预期教学医院会比非教学医院拥有更多的现金持有量,为了验证此预期,我们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进控制变量“是否教学医院(TEAC)”,构建模型(3),回归结果表明变量的显著性相比模型(2)并没有得到增强,而是有所下降,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也略有下降。

(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前文回归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借鉴Rivenson(2011)将持有现金运营天数作为因变量,重复模型(1)到(3)的回归过程,回归结果见(表5)的模型(4)到模型(6)。和前模型(1)至(3)回归相比,在变量相关方向及显著性上具有一致性,但模型拟合程度上较低。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公立医院众多财务特征中,政府财政投入是影响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的第一因素,并且和现金持有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财政投入多少,引导着公立医院的财务行为,同样也影响着其现金管理行为:如果能够获取政府补助,医院才有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基础,也才有必要去储备自有资金,为投资做准备;相反如果不能获得政府补助,仅靠医院自我积累,大型的战略性投资是不现实的。(2)公立医院现金持有量与其现金流、成长机会、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及医院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银行借款机会、净营运资本呈负相关关系 。这一点与众多研究者在研究公司财务特征对公司现金持有量影响的结果一致。(3)公立医院的资本性支出及是否教学医院与其现金持有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有文献研究证明公司的资本性支出与其现金持有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本文中这一点没有的到验证。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1)文中所选研究期间为2006年至2009年,公立医院会计核算执行的是1998年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该制度没有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比照企业计提折旧的方法计提修购基金,计入净资产性质的“专项基金”账户。如此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会导致医院高估资产、高估净资产。文中的大部分变量定义的是与总资产的比值,在总资产高估的情况下,各变量值也就相对低估。但如果所有变量都低估,则不会影响整个回归结果。(2)鉴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文中以北京地区公立医院数据验证。而北京地区是全国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并不能代表全国整体情况,因此结论的推广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非效率投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2031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学忠、蒋方华:《高校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11年第22期。

[2]Howard L.Rivenson,Kristin L. Reiter,John R.C. Wheeler, and Dean G..Smith,”Cash holdings of Not-for-Profit hospitals”,Health Care Finance 2011.

[3]Core, J., W. Guay, and R. Verdi. Agency problems of excess endowment holdings in not-for-profit firm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Fisman,R.,and R.Hubbiu-d. Precautionary savings and the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 2005.

[5]Opler, T., L. Pinkowitz, R. Stulz, and R. Williamson. Th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999.

[6]Angela K.Gore.Why do cities Hoard cash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Municipal cash hold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84, 2009.

[7]Rajan. R. and Zingales.L., What do we know about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 Journal of Finance 50, 1995 .

[8]Myers, S.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1977.

[9]Stulz, R. M., and Johnson, H., An analysis of secured debt .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4, 1985.

[10]Mikkelson, W.H., and Partch, M.M., Do persistent large cash reserves hind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 2003.

[11]Miguel A. Ferreira Why do firms hold cash?Evidence from EMU Countries.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10 No.2,2004.

第4篇

在经济全球化、产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后台的职能机构越来越庞大。财务部门、IT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非盈利性职能部门随着机构的扩大,服务成本不断增加,然而不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后台职能机构具有很大的资源节约的潜力,优化工作流程、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将在保证后台支撑的前提下压缩企业的服务成本。

后台职能机构中的财务部门是企业共享服务应用的重点部门。财务部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多种职能,如对资金的投资、筹集、流动的监控职能,核算企业的经营行为,建立完善内部的控制评价体系等[1]。本文通过分析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分析,探寻财务部门的转型方向,并以电力企业为切入点,提出电力企业的共享服务管理的相应建议。

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是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将会计核算等非核心日常事务尽可能集中到同一固定地点处理,提高财务工作的总体效率,进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2]。最初共享服务模式是用于节约服务成本、精简人员结构,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共享服务有利于跨国集团的全球扩张。

1.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加强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探索。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的情况,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特征总结如下:(1)作为独立经营个体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根据市场运作方式,与外部供应商竞争,同时收取内部客户的服务费;(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各业务单元集中提供后台的支持服务;(3)应用财务共享服务可通过规模效应来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服务成本,加强风险控制;(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深度的应用和全面的信息系统为基础。

1.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分类

共享服务模式整合的业务多为非核心的、低附加值的业务支持服务,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与组织形式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如图1所示的分类。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将共享服务中心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外向型共享服务中心向企业内外不同组织提供支持服务;内向型则只针对内部的顾客。由服务内容不同将共享服务中心分为咨询服务中心和基本服务中心。基本服务中心主要整合收付款等日常的业务;咨询服务中心除提供基本服务外,还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组织形式将共享服务中心分为虚拟服务中心、砖泥服务中心与混合型服务中心。

1.3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共享中心、外包服务这四种方式。现将这四种管理方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电力企业的应用

国际公认的共享服务模式有业务外包和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中心两种形态[3]。本文以电力行业为模板,拟从项目的可研评估、整体的规划、共享中心地址的选择、人力资源的储备、流程制度的改造、风险质量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方案。电力企业的现行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组织效率偏低、人员冗杂;战略推进的能力与业务支持的能力不充足;集团公司的各下属公司执行力较差、流程不统一;集团公司对各下属公司的监控较为薄弱等。本文从下面七个方面详细阐述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点与具体步骤,为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应用提供必要指导。

(1)项目的可研评估。项目的实施评估首先要在电力企业的各层级进行摸底调查,搜集现有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的素质、管理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稳定性等各种基础信息;评估电力企业的现有财务管理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作比较,评估共享服务中心项目的实施成本与风险。

(2)整体规划。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的实施规划分为两个方面:组织机构的设计、目标和进度的规划。首先,要确定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要辐射的地域范围。共享中心的辐射范围是有限的,范围的增大伴随着成本的提高,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理适用的地域范围。其次,确定共享服务中心项目的实施目标和进度计划。电力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实施前,要明确项目的基本目标,并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不同的项目阶段,确定里程碑事件与时间安排,有条不紊地实施项目建设。再次,电力企业的集团公司要设计整体的财务体系,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要逐步实现从分散式向共享服务中心的转变。最后,需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的边界。对于流程相对来说较为标准、交易货结算量较大的应收与应付活动,出具法定报表和处理总账等均可纳入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

(3)人力资源储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初期,应加强对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工作。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在某一地点展开工作,考虑到地域文化等特征,须做好聘用新员工的准备。

(4)共享中心选址。电力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地址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如:人文社会等环境因素、当地教育水平和财务知识水平等人力资源因素、当地的人工成本和成本利润水平等成本因素、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政策因素。

(5)流程制度改造。电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也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再造过程。共享中心通过对多个地点的技术、人员及流程的整合,建立流程管理机制,将企业内的各种流程精简标准化,从而实现真正地高效与稳定。

(6)信息系统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统一的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为技术支撑,跨越空间障碍,提供迅速、广泛、持续的服务。ERP系统的统一是共享服务平台搭建的前提,共享服务平台的有效运作还需要统一的流程标准与IT标准。

(7)风险质量评价体系。电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行离不开标准客观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评价服务质量,并及时预警共享中心运行中的风险因素。共享中心与各子公司、分公司签署相应的服务水平协议,并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第5篇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和特征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将原有的单一类型的财务工作进一步的转化为立足于全国背景或者全球范围之下的一种财务活动,并且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对所具有的资源和相关的流程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来进一步的将经济发展表变为一种规模化形式的转变,而这也就是现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所具有的基本含义。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将原有的会计作业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让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效率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效率不断的提升。

(二)财务共享的特征

财务共享的具体特征将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则是基础操作特征。接下来本文将会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管理控制职能其实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会计基础性管理职能以及报告管理基础职能,外加企业制度的具体监控以及执行。而这其中的会计管理基础性职能主要内容将会包含财务结算以及财务合并等工作。报告管理职能则是涵盖了企业预算标准化报告编制,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报告的制定。

基础操作性职能包含应收和应付账款的管理职能、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支付管理职能以及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其中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包括对供需两端账单数据质量的检查和制作发送税务发票[1]。

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升企业财务工作基本方法

(一)简化财务管理流程

在实际的财务工作建设过程当中,应用相关的财务共享中心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改革,将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所消耗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将会通过对其的进一步应用,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力。就目前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建设来说,大多数的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都会将原有的财务管理工程进一步的分为若干个小的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变得愈发的分散。

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业务较为单一的企业来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是可以发挥一定的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核算作用,但是如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一个大型企业当中,或者原有的小公司进一步发展之后,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内容都将会被进一步的扩大,这样此种分散得财务管理方法,虽然在实际的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之上进一步的增加企业相关的运营成本,这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与现实经营来说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们将?务共享中心所具有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的应用到基础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对于一些建设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将会具有十分鲜明的优势[2]。

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将会进一步的促使相关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在实际的建立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完善相关财务职能基础构架体系的卡建设,同时,财务经理以及财务会计甚至是出纳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也将会被进一步的包含在其中。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将企业内部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与相关的会计核算活动集中在一起,而这对于进一步的解决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各个部门之间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基础沟通问题解决将会十分有利。

再次,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简化原有的管理流程,而这对于进一步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内容以及相关的管理集成化内容同样具有十分鲜明的重要性。此外,当此种建设方法真正的被应用到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其最终将会进一步的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精简,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基础成本,这也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建设过程当中,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应用过程当中,将会进一步的优化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相关财务管理基础流程,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相对财务管理的基本时效性与有效性。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将会让原本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被进一步的细化,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在进一步的保证实际管理工作相关质量得同时,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了相对财务管理所必须的基础工作效率[3]。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及应用之后,那么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被统一的收集到共享中心中当中进行处理。知足与此种建设背景之下,我们所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将会便成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工厂,这在实际的发展以及建设过程当中将会更加的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

再次,当财务共享中心被进一步建立之后,企业内部当中的相对子公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将会采用与之相关的基础性流程进行管理,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借鉴大公司的发展方式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财务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的独具财务风险的存在与发生[4]。

(三)预警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将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在??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多种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会让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市场经济的波动等原因降低自己的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同时也是企业相关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的重要原因[5]。

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建立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对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数据流风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集中处理,并且在集中处理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市场的基础营销费用进行良好的监督,而这对于相关企业的基础运行营销风险警示活动将会进一步的发挥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当内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对相关的财务风险进行警示之后,企业将会通过共享中心,来对预警风险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就可以通过对相关的收账款所具有的基础周转率合理分析,并且进一步的结合客户基础信用等级,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风险[6]。

第6篇

财务共享财务服务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理模式分析,剖析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集团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集团公司;共享服务模式;问题;对策

一、共享服务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一)共享服务模式的含义“共享”一词源于信息技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而如今,“共享服务”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BryanBergeron在《共享服务精要》中的定义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式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共享服务中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二)共享服务模式的特征1.技术性。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以高效的软件和高科技的设备为支撑,尤其是依赖于ERP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图像传输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流行以及信息网络的完善。2.规模性。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各业务单元原先分散的业务,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保障企业集团集中精力和资源,专注于附加值高的核心业务,创造了降低运营成本的新途径。3.服务性。共享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工作宗旨,要求接受服务的客户有选择服务的权利,可以更自主的参与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价。4.专业性。在企业,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实体,如同专门化的业务部门,为客户提供某一方面的共享服务。5.效益性。企业应用共享服务模式出发点在于通过规范企业财务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从而获得规模效应,带来新价值。

二、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落后集团企业牵涉范围广,既涵盖母公司的总体协调、集中管控,又涉及各子公司分散式经营的特殊情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的存储和安全性、反应速度都会直接影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用的发挥。

(二)变革管理和组织架构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彻底打破了企业原有财务管理和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的,是在集团企业总部和分子公司下的大范围整改,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和财务流程的重组给企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运营风险。

(三)员工管理和沟通问题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财务人员集中处理业务,相比传统财务组织,这将会面临人员、流程等多方面的压力。集中化过程的顺利实行,需要员工和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为铺垫。在提供专业服务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服务专业性强,工作流程标准化,技术含量高,对员工素质要求要有一定提高,一般事务处理的财务人员明显不能胜任,如果此时不能对员工进行新一轮的选拔或培训,一方面,企业人员流失会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工作将无法进行或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

(四)政策法律和选址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所覆盖的区域中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税务政策不尽相同,因此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考虑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寻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点比较有困难,企业要考虑基础设施、通讯以及是否临近地区总公司等因素。

三、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服务平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筹划以及创建、维护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该积极参与进来,掌握强有力的话语权来调动企业的活力。与此同时,给予规划和建设部门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有效建成和正常运作,确保系统的高效性能。

(二)规范人员管理,组织人员培训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是集中管理的高级模式。企业可以在共享中心规划时或启动前,更多的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提供建议,发现问题,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工作,如系统操作、业务规则、稽核方法等,以保证共享服务中心被组织更好的接受并发挥预期效果。

(三)规范流程,信息共享集团总部应协助子公司管理层科学分析工作流程和规划安排组织结构,合理分工,保证财务信息能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准确生成,并在总部和分公司管理层之间合理流动,并为快速准确地做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具体的流程体系可包括:具体岗位职责、流程的管理与规范、岗位考核等,企业应结合业务实际,完善制度标准,为职责的正确履行奠定基础。

(四)完善绩效管理,强化监督为保障企业集团长期健康发展,以及考核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绩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降低因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企业应做好监督工作,确立完善新型监督体系,采用新型管理办法应对潜在的各种舞弊手段。

四、结语

新型管理模式给企业集团带来新的变革,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此时,管理层应高瞻远瞩,从集体利益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引导财务共享服务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资金集中支付; 分级授权式; 财务公司; 共享服务中心

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开始,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而“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资产负债率也将持续攀升,公司的融资压力和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成本也将随之升高,因此,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是破解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此背景下,广东电网必须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的整体资源优势,达到优化资金收支结构、降低资金成本、防范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实现电网企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下:第一步,南方电网资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读,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模式选择指明方向和要求;第二步,资金集中支付的理论研究,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第三步,资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选择带来同行业的先进经验;第四步,广东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调研,为具体模式的选择奠定实践基础;第五步,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建议,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选择合适的模式;第六步,资金集中支付建设路径规划。

二、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研究

(一)南方电网资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读

南方电网财务管理职能战略中,将资金集中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职能的战略重点之一,基本思路是“通过收入按日归集、支出计划管控、资金融通调剂、融资统筹管控,构建‘高度集中、分层管理、全面监控、安全高效’的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发展要点之一为实行资金集中支付。要求“推广财务公司延伸结算,建设资金集中支付平台,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原则,逐步推广资金集中支付。”不仅明确提出要推广资金集中支付,而且要求采用财务公司的组织形式,并且要建立系统平台,这对广东电网开展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形式指明了方向。

(二)资金集中支付的理论综述

1.资金集中支付的概念

资金集中支付制,是资金集中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通常企业将所有的资金都纳入集中账户体系管理,收入归集到总部资金账户,支出通过总部集中管控的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它是企业资金管理的一种模式,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对资金的计划和管理;同时,对企业加强资金监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资金集中支付的主要模式

(1)财务部模式。企业的现金管理由财务部统一负责,企业并没有分立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企业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的资金各自独立管理和操作,资金高度分散。

(2)资金部模式。资金部成为独立于财务部的部门,可以采取多种集中管理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有统收统支方式和拨付备用金方式。

(3)结算中心模式。企业和下属分子公司虽然仍然保留独立的财务和资金部门,但是现金管理工作主要通过结算中心来办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

(4)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财务和资金部门的一部分操作性职能转移到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共享服务中心为企业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提供统一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服务和日常的资金操作。

(5)财务公司模式。企业和分子公司仍然保留自己的财务和资金部门,但是绝大部分的资金管理业务都通过财务公司办理。

(三)资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

1.某大型国有电网公司资金集中支付

某大型国有电网公司在推行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资金集中支付采取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资金部模式,总部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预算控制、分别支付的方式,取消内部单位之间资金层层划拨,避免内部各环节的资金沉淀。构建网省公司“统一预算、分级支付”的支出管理模式,明确分级支付项目和限额,加强对分公司自行支付项目的监管,实现网省公司大额资金集中支付,业务原则上通过开设在财务公司的结算账户办理。

2.江苏电力资金集中支付

江苏电力的资金集中管理中,采取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资金集中支付,采取重大支付先行,分阶段逐步实现全业务分级支付的策略。第一阶段对采购物资的货款、购电费、财务费用等三项重要支出实现了集中支付;第二阶段,进一步扩大资金集中支付的业务范围,大部分业务实现了全省集中支付。

3.中国移动资金集中支付

中国移动资金集中支付建设的思路是,采取结算中心与分级授权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省级层面的集中支付,使支出资金得到集中、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明确地市公司的支付范围,规范并减少分散支付的情况;建设银企互联系统,并利用网上银行,为资金管理提供支撑。设立财务核算中心,负责款项支付。

(四)广东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调研

1.资金集中支付情况

本文以抽样现场访谈和全面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东电网公司省本部、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局及非供电子公司,开展调研和访谈。广东电网基本建立起以地市及其他分、子公司为依托的资金集中支付体系,建立了月度资金计划报批制度,资金支付实现支出账户零余额管理。

2.资金集中支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1)资金集中支付程度

通过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连续6个月各单位支付情况的调研发现:除一些要求必须在本地支付的业务外,多数单位月均资金集中支付程度低于90%。分散的支付方式下,使得资金管控风险点多且分散,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防范资金流失,管理成本高。

(2)资金计划准确率不高产生的资金备付量

资金计划准确率不高直接影响备付金的储备规模,过量的备付金将产生额外的资金沉淀成本。通过对2011年5个月广东电网全辖资金计划准确率的考察发现,多数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的单月资金计划准确率达到95%,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备付量,降低了支付效率。

(3)现金支付造成的资金沉淀成本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各单位月均现金使用量2 055万元,平均每个单位月均现金使用量23万元,员工借款形成的资金沉淀8 182万元。按2011年8月,银行活期存款与同期六个月期贷款利率差5.6%计算,该部分资金沉淀的机会成本约229万元。

(4)人员工作量压力大

通过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连续6个月,各单位在资金预算、资金计划、资金支付及银行对账的工作量调研发现:在资金支付相关工作中,全省月均工作量 28 314.77人天,按每月21天折合约1 349人,目前全省涉及资金支付的财务人员677名,与标准人员数量差672人,工作压力大。

(5)信息化支撑不足

资金计划的上报、批复、业务控制没有形成系统化机制:目前资金计划的上报及汇集需逐级编制表格,人工进行数据汇集,每月重复工作量大;一些单位资金计划审批之后,不能直接应用于对支付业务的管控,在支付时需要资金管理人员人工比对进行调控,并且通常按资本性和经营性总量进行控制,一些单位在支付时没有与资金计划的核定额做比对。

3.继续推进资金集中支付的重大意义

开展资金集中支付,是国资委对央企“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提高企业管控能力”的要求;是南网财务集约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广东电网提高管控能力的有效手段。其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是实现财务集约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推进集中支付,可以减少控制风险点,加强省公司对支出过程的监督,加强资金安全保障。省公司掌握资金支付权,就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同时,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下级单位的所有资金支付必须严格按审批的资金计划使用,这就对下属单位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金支付与各类资金计划逐笔对接。

第二,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能够降低资金备付。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要求提高资金计划准确率,能够降低备付金的储备规模,减少额外的资金成本,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

第三,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减少工作压力。部分资金支付事务集中到省公司、财务公司乃至共享服务中心,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支付效率,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在资金支付相关事务上的工作量,缓解其超负荷工作压力,为财务队伍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探讨

对资金集中支付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后,结合南网对资金管理的要求以及广东电网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提出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组织维度上,资金部模式、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比较适合广东电网现在和未来的资金集中支付组织形态;管控集中程度上,部分集中和全部集中模式均可作为广东电网集中支付管控程度的选择。从组织维度和资金管控集中程度可将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分为4种模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4种模式的特征。

(一)全省集中的资金部模式

全省集中的资金部模式组织上是采取资金部模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该模式的特征是省公司资金科集中操控各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银行账户的支付指令。统收统支适合企业在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生命周期,企业特征是规模小(一般分支机构都在同城)、人员少、关系简单。广东电网已经超越了企业的萌芽和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大、组织层级多、人员多、运营地域广阔,不适用该模式。

(二)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

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组织上仍是采取资金部模式,但管控集中程度是部分集中,该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及非供电企业子公司虽然仍然保留独立的财务和资金部门,可保留一定的资金所有权和管理权,实行分级授权。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适用于规范化阶段的企业,该模式比较适合广东电网现阶段的资金集中支付方式,有利于加强省公司的集中管控力度,同时,也与省公司财务职能向决策支持型转变相符。

结合广东电网实际,如采用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还存在以下约束条件:1.制定分级授权支付制度,省公司需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建立资金支付管控配套管理标准,明确管理标准的适用业务及流程范围,明确各级单位的权限及职责界面切分,明确业务合理性审核、财务单证合法性审核、资金支付审核的职责分工。2.财务人员配备数量调整,将各分、子公司的部分支付业务集中到省公司。3.重大支付业务协同推进能力,实施“会计一本账”,能够实现资金支付对重大业务活动的精细化管控。4.信息系统支撑能力。

(三)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

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在上一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利用财务公司的优势,采取了部分集中的管控程度,该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电局可保留一定的资金所有权和管理权,通过财务公司进行大额结算支付。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建立南网财务公司,并以之为依托,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集团化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架构,省公司的支付业务已经开始依托南网财务公司办理支付结算。利用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使得广东电网借助现行组织架构在资金集中支付领域,与南方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战略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因此该模式可作为广东电网公司未来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提升方向。

采用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还存在以下约束条件:1.加强财务公司的业务承载能力,财务公司需建立覆盖所有分支机构的资金实时支付申请,完善对业务功能的支撑。2.业务协同推进能力,各单位与财务公司应建立科学的沟通机制,在保障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率。3.制定分级授权支付制度。4.“会计一本账”系统与财务公司系统的协同推进。

(四)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模式

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模式结合利用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两种组织形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其总体特征是利用财务公司进行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及非供电企业子公司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运、运筹等,利用财务共享中心实现事务性操作的集中处理,省公司财务部进行资金管控。这种模式适用于成熟后阶段,与广东电网财务规划的实施步骤相衔接,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的高度集中,通过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全省支付单据的集中审核,通过财务公司实现结算支付。

该模式对企业的组织和人员、制度、系统等方面有非常高的约束条件,需要从以下方面逐步推进:1.财务组织变革,在共享服务模式中,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将共性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放在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人员由记账转向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为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提供财务支持,把工作重心转到高价值的决策支持上来。2.人力资源配置,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初期应大规模对各地员工进行培训。3.要建立服务水平协议作为其营运操作的基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之上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服务水平协议是日后共享服务中心与各单位互相沟通及业务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4.制度与流程的标准化。5.业务协同推进,各业务单位与共享服务中心的沟通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各业务单位更加清晰地定义各项业务管控标准、明确与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责界面切分、建立科学可靠的沟通机制。6.共享服务中心系统与财务公司系统的协同,远程财务流程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和保障。

四、资金集中支付建设路径规划

以南网财务集约化管理方案和资金集中管理方案为指导,结合广东电网公司“会计一本账”的推进,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循序渐进地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工作,建设路径规划如下:

现阶段,广东电网适合实施分级授权支付体系,省公司财务部合理设置分级授权额度,并实现对大额支付的审批;各分子公司财务部在其支付限额内,进行支付审批。

2016年开始,与南网财务公司探索广东电网公司分子公司与南网财务公司的业务对接方案,厘清职责分工界面,签订相关服务协议、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定义业务对接流程、表单及信息流转方式,梳理信息系统改造计划。

2018年至2020年,在坚持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体系平稳运行的同时,开展资金管理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探索、着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统一财务政策与制度,完成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建立服务水平协议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营运操作的基准。筹备共享服务中心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筹备、人员招募与培训、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知识传承计划,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与业务单位的沟通通道、明确单据归档制度等,力争在2018至2020年建成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协同模式下的资金集中支付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闫国宗.对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7(4).

[2] 袁琳.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模式[J].会计之友,1999(3).

[3] 赵葳.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2).

第8篇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使用财务共享中心,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创新型的财务工作方式,与传统财务工作相比,财务管理中心可以大大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并对企业财务运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文对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集团财务水平进行分析。

1 财务共享的内涵和特征

1.1 财务共享的内涵

我们将财务工作由单一形式转化为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对资源和流程加以整理,以此来发展经济规模化转变,这就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这种模式可以将会计作业集中进行的优势,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效率以及质量管理效率上同时提高。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得到了各界社会人士的认可。财务共享更加适合资金流动性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原因是企业财务共享的同时需要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这样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财务共享包括的内容非常多,除了普通的差旅费报销、应付工资之外,企业内部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企业的固定资产也都是财务共享的基本内容。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财务中心提起重视,而且利用财务共享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的主要方式,笔者相信,在未来,财务共享也一定会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1.2 财务共享的特征

第一,管理控制性。管理控制性职能实际上就是会计管理职能和报告管理职能,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监控执行。其中会计管理职能主要包含总账会计事务记录、结算和合并等。报告管理职能则是涵盖了企业预算标准化报告编制,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报告的制定。第二,基础操作性。基础操作性职能包含应收和应付账款的管理职能、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支付管理职能以及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其中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包括对供需两端账单数据质量的检查和制作发送税务发票。而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职能则主要包含收付款的票据管理、合规审核和数据处理等职能。第三,战略规划性。主要包含了企业战略投资规划和投资预算、企业税收整体筹划、成本分析和现金流规划等部分。

2 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财务共享中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都将其分为了若干个组成部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分散,这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可以分别发挥财务核算部门与财务监督部门的不同职能与作用,但是如果企业逐渐扩大,这种分散财务管理的方式很容易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不佳。而如果将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运用到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中,其优势尤其明显。首先,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会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建立各自的财务职能构架体系,相关的财务经理、会计和出纳都会包含其中。其次,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会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集中到一起,对于解决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财务管理沟通不畅问题十分有利。最后,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能够大大简化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对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自动化与集成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中之后,可以精简财务管理人员,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

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内部的建立,有助于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细分,不仅保证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且也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其次,企业在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之后,会将全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统一在共享中心中进行,这样一来,财务共享中心就如同一个管理企业财务的工厂,便于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最后,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后,企业的所有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都采用相同的流程,可以有效防范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各种风险的出现。

2.3 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完善了企业财物管理各项制度,也规范了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流程,要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信息更加真实有效,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进而使企业数据信息朝着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数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的财务控制与管理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具有积极作用。此外,企业财务数据信息标准化与自动化的实现,为企业相关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这不仅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了保证,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利用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建立标准的财务数据信息系统,让相关管理人员有效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强化财务职能和总部监控职能

大部分的企业虽然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其对企业其他部门的财务状况并不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财务状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旦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向前发展。可见,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弊端。而现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将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统一到该平台中,相关管理人员还可以对不同部门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进行随机分配,而这些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没有直接的接触,自然也就不会互相串通,从而减少了财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记假账行为。而且,财务共享中心是为整个企业服务的,每个部门的财务信息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找到,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真正透明化。当然,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某个部门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加大了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此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为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作用。

2.5 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企业财务状况容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能够对财务数据流进行集中处理,并能够对市场营销费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这对于企业运行营销风险警示作用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对某个风险进行警示后,企业可以利用该共享中心,将风险进行分解,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分析,结合客户的信用等级,并对多起数据进行分析,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隐性知识;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7-01

1 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它们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植根于行为本身,并受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而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对隐含知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智商高和学校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没有在其后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认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以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含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案例一词来源于“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案例通常以现实的财务事例或某种假想的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学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契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

2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知识存量,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有以下特征:①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本质的特征。②专属性。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这种专属性表现在,除非通过特殊的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同时,某个属体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需要用较高的成本才能改变。③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⑤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和显性知识的掌握,学生注重文凭、证书的获得,淡漠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 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案例教学对隐性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的意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能力,类似于技巧、经验或智能,是一种在当前或未来认知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实践为前提。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每个案例,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基本结论给出。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案例的探讨中。

(2)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在实践中最需要获得的基本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过程,学生可以将财务理论融于经济行为,从而深化对企业财务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观察要贯穿始终,将观察目标分解到案例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经济行为背后的实质。

(3)培养学生对案例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提供的人际互动,促进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激发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团队或个体的人际互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启发,有利于经验的汲取和默会知识的再现,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4)完善案例分析环境。隐性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隐性知识创造的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实现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振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5)改善案例分析路径。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环境的依赖。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错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学生对于这种分析路径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案例的最优分析路径,保证学生不断按照最优路径进行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路径包括学生对案例思考的角度、资料收集的程序与范围、案例分析的步骤、结论可靠性的检验、相关案例的扩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浩威,何建敏,李国良.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2]王颖,娄成武.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第10篇

关键词:电网 财务 共享服务

1、共享服务概念

共享服务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它以降低成本、保障质量、整合资源、集中管控、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的,将企业集团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重复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服务中心并进行集中处理,进而促使各业务单位专注于自身独特的、核心的业务。它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一是存在于内部,主要为企业内部业务单元提供跨组织、跨地区的专业支持服务;二是依据市场机制独立运营、服务收费,业务成熟后可与外部供应商竞争来让内部顾客选择;三是内部业务单元不再分别设立后台支持机构,它们统一“共享”SSC的服务。

2、如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按照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目标,企业一般要完成 “标准化”、“集中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四阶段工作,来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和运转。

第一步“标准化”,即建立和优化财务管理标准和规范,为后续集中奠定基础。标准化的过程能够使各地的财务组织按照同样的标准和方式做一件事情,从而使得本来各具差异的工作出现专业化分工的可能性。

第二步“集中化”,即通过财务集中和一体化实现从分散式管理模式到集中式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它通过将服务端(共享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分离的方式,重新定位了集团和基层业务单位及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界面和业务关系,并将从事标准化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从成员单位分离出来,并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人员的集中化。集中式组织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一个服务端向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能够共享服务端资源。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一个服务端对应的客户端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平衡资源。

第三步“流程化”,即借助流程再造的理念再造财务流程,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整合。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 ing),是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根据Hammer在5再造企业6中的权威性定义,BPR 是对企业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显著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实质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在中兴通讯的实施过程中,流程再造遵循六个原则

第四步“信息化”即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体能力和效率的提升。通过建立一个IT 平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3、电网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几点思考

3.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该如何定位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集中管控阶段、成本效率为目标阶段和优质服务为目标阶段。在集中管控阶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最大化利用企业资源为目的,侧重于资源的集中、控制和降低成本;在以成本效率为目标阶段,强调以规模经济与消除冗余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比较注重中心选址、人员测算和最优工作量的标准核定等,表现出流程优化与再造、组织的灵活化、分工的专门化和能力的核心化这样四个特点;在以优质服务为目标阶段,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传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持续改善。

考虑到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管理创新,涉及国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和地市县级公司各个层级,是一项影响到整体财权重新分配运作的模式设计,在起步阶段可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作为核心目标,把简单的、重复的财务核算业务纳入财务共享服务范围,同时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提升财务服务意识;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断深入和成熟,逐步过渡到优质服务阶段,以决策支持的需求为出发点,收集、整理和分析海量财务信息,从“账房先生”、“警察”向“业务合作伙伴”和“价值创造者”发展(Martin Fahy,2005),进一步发挥财务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3.2、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谁是会计主体

按照国网公司“管操分离”的工作原则,建立公司总部层面和省级公司层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财务系统,将与决策相关性低、重复性高的会计核算工作转移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办理。以财务报销事项为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地市级(县级)分公司报销审核及核算工作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不再设财务部,不设置出纳、会计和会计主管岗位,而是设财务专员负责财务报销相关事宜。

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是会计主体,参加财务共享服务的单位仍保留会计主体地位,同时仍保持“三个不变”:一是预算管理不变,分公司财务资源需求仍按财务体制纳入公司统一的财务预算内;二是财务授权不变,分公司总经理仍然是分公司财务第一负责人,仍独立行使财务审批权,并承担相应的财务管理责任;三是会计主体地位不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代为完成会计报表后,分公司直接从财务系统打印并按规定对外提供。此外,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后,分公司仍承担着预算执行管理、财务分析报告、执行财经纪律等财务职能,以及税务申报、对外报送报表、银行账户维护、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变革 转型 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由福特公司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共享服务中心被世界500强公司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首先我们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集中处理中心,基于报销审核、会计核算、报表出具、信息数据维护等基础职能。在此完善后,可以作为内部运营主体,向跨地区各内部部门和组织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业务完全成熟后则成为公司对外盈利部门,为企业创造价值。下面我们就如何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介绍一下。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它需要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 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制度等来实现。借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建设,必须围绕以下关键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流程设计、组织调整、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支持五个方面。

一、地点选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选址问题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共享服务质量和效率,且制约业务执行情况。决定将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地点设立在哪个城市,是相当复杂的一环,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因素,对所有候选城市进行评估。成本:人员成本、通信成本、办公场所等固定成本;环境:政府环境、发展能力、城市竞争能力;人力资源:人员技能、人员知识水平、人员流动性、教育和培训有效性;基础设施:IT、通信设备可靠性、国际便利度、基础设施质量。企业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在大城市或者其周边地区,呈现出与本地优势行业紧密关联的特点。公司在选址会首先考虑人力成本问题,将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人力成本较低地区,但同时也应考虑到人员基础素质以及该地区对公司整体业务的支持度。所以在共享服务中心初建时,公司也会选择与总部在同一地点或较近地区,总部人员可以随时协助和规范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业务部门也较容易接受和沟通。

二、流程设计

流程管理需要支持流程战略的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也不例外。通过对现有流程的充分理解,找到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瓶颈,有针对性的开展流程设计工作。流程设计是流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共享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将引发流程传统流程的变革。看一下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会涉及哪些模块?财务核算各项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一般包括:总账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总账管理:包括总账类型记账、凭证过账、余额暂估、外币汇兑、出具财务单体报表。应收管理:订单及收入确认、发票开具、应收账龄分析、客户对账、坏账计提。应付管理:费用报销、生产性资金付款、员工借还款管理、供应商对账。资产管理:资产购置、转移和报废管理、月度折旧摊销、减值测试、盘点组织。成本管理:成本核算、非合同预提、人力成本、费用分摊、移动平均价维护。资金管理:收款核算、付款核算、资金调拨、贷款利息、银行账户管理。

三、组织的调整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对原来财务机构和人员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涵盖的职能范围进行内部组织设计,包括架

构、关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身的架构设计通常以职能作为主线,以流程、产品和地域作为补充考虑现有财务组织的调整和衔接考虑人员角色和职能的转变考虑培训计划。财务组织结构的变革,使本地财务人员可能仅会被保留下一小部分,譬如负责报销单据审核的人员,将大部分迁移至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采用总部专业人员派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导业务模式,直接在当地组建共享团队,同时按财务业务类型将同质业务归

并。该公司将重复性较强的日常费用报销作为共享先锋开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报销业务实现向共享服务中心转移后,总部和各子公司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显著减少,而由共享服务中心人员替代,从而改变公司财务核算团队的人员组织分布。

四、政策法规的遵循

共享服务中心必须对业务所覆盖地域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研究,并定期收集地方政策法规以更新信息库,这个因素也是在地点选择时应该注意考虑的。包括财税法规的要求,资金、外汇等其它法规的要求,各地的差异性条款,如何应对相关审查等。

五、信息技术的支持

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环节。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同时还需完成共享服务平台中各财务系统的对接。如财务共享的费用报销系统与影像扫描系统、资金管理平台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相对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

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建立后其日常运营需要有效的绩效管理来实现。我们可以从成本维度、客户维度、流程优化维度和工作质量维度来进行评价。①成本维度。每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都有节约成本的初衷,那么成本指标自然成为考核中重要维度之一。比如初期投入的系统建设费用、新雇员费用、总部派驻差旅费用及各项培训费用,它们构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成本。同进还应考虑建成后每笔交易成本,现金预测情况、费用预算使用情况等。②客户维度。此维度体现了共享服务中心人员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客户对共享业务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投诉率等指标完成评价。一个从事积极客户体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可以实现客户所需,主动做出为改善客户关系做出努力。③流程优化维度。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④工作质量维度。此维度是共享服务中心中评价最具体的部分。可从业务数量、差错率、改进计划实施等进行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共享服务模式实施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将分散于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由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的作业管理模式(如图1)。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福特公司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今已被90%以上的世界500强所广泛接受。在我国,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ERP系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中兴通讯作为目前国内最成熟的案例之一,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般来说,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和优势:

(1)规模化,降低成本。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它通过整合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集中提供服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减少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降低运营成本。

(2)标准化,统一易推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将不同业务单元的不同财务流程、标准进行统一,操作更加规范,结果更具有可比性,还能以最小的成本支持企业扩张。

(3)客观化,独立性增强。财务部门不再隶属于业务单元,而是独立由企业管理层领导,与各业务单元并列,能够增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独立性,有利于加强对业务的监控,客观反映经营情况。

(4)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要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业务高度集成的ERP软件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而好的软硬件和丰富的经营数据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5)专业化,提高财务水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将财务人员集中,更有利于探讨研究和交流经验,为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财务服务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6)服务导向,提高业务单元满意度。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理念上将业务处理转变为提供服务,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改进工作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效率和业务单元的满意度。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个投资大、建设期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传统做事方式的巨大变革。根据大多数组织的估计,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因此,如同所有的组织变革一样,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并争取包括企业高层、员工以及各业务单元的全力支持,才能获得成功。

一般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

如上所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项组织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方式。因此,只有获得企业管理层全力的、长期的支持,实施才有可能成功。

(二)可行性分析

企业在考虑是否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前,应该收集相关信息,对企业现有情况、可行性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

(1)定义财务服务。企业需要准确定义目前正在提供的各项财务服务,明确服务的提供方、接受方、流程、功能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这些信息是实施的基础。

(2)梳理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梳理,明确这些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归属于哪些业务单元、层级,与各业务单元的管控关系、服务提供和利益分配情况,甚至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地理位置分布等。尤其是同一类型财务岗位在集团中的分布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在分析现有服务集中程度,估计推行服务集中化的成本和困难,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3)了解ERP系统的普及应用程度。企业需要了解现有ERP系统与业务集成情况,以及普及范围。若已有成熟并全面应用于日常生产仅应管理的ERP系统,可以减少初期投入和实施时间。

(4)成本效益比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通过集中化、标准化财务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前期投入ERP系统并在后续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增加投资和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分析时还需要注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加强内部控制有一定意义,能够降低风险,减少潜在损失,这也需要纳入考虑中。

(三)整体规划

(1)明确目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三个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管控。实施初期一般很难同时满足三个目标,应有所侧重。侧重于降低成本,可以优先整合分散且低效的一般性实务;侧重于提高服务质量,可以优先整合专业的咨询服务;侧重于增强管控,可以优先考虑关键控制流程。

(2)划定范围和步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不可能一次到位,应该优先考虑简单的、易于集中的、重要性强、效果明显的服务。评价效果,积累经验,再逐步对复杂的、分散的、不重要的、效果不那么明显的服务进行整合。对单个服务,也可以通过分解,将部分流程纳入优先整合范围。

(四)方案设计

(1)设计组织结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部门和岗位被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战略规划和侧重的目标,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2)设计服务流程。企业应借此机会,对相关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新的服务流程应标准化、能够远程操作、实现目标。企业应该重视流程设计阶段对模式实施的重要作用。

(3)信息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ERP软件系统和高速网络通讯的支持,企业应当确保在软硬件方面满足需求。

(4)员工队伍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应当根据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独立性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工作能力的员工,员工队伍应呈阶梯状。

(5)选址。企业应综合考虑距离、成本、城市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址。

(五)运营与扩张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分布实现,想要发挥其优势,还需要做到:

(1)拒绝重复设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当某一项财务服务被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任何业务单元都不再重复设置类似财务部门或岗位。这一点必须在企业各业务单元都得到非常清楚的明确和贯彻。

(2)给予过渡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运营初期可能会因全新的组织、流程和人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按照正常战略规划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运作体系,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3)业绩评价。企业应当定期评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绩,将其与预期相比较,促进组织结构、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只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业务支持单位,应更多地利用非财务指标来考核其服务质量,例如平衡记分卡、客户满意度、业务处理量、出错率等。

(4)保持提高。当业绩评价显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之后,企业应重新评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寻求调整或改进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服务质量提高和集中管控加强。

(5)适时扩张。当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被企业各业务单元接受后,管理层应当考虑将潜在共享整合范围中的其他服务纳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或者考虑其他未归入潜在共享整合范围的业务是否能够进行共享服务整合。

参考文献:

[1]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 Andrew Kris著,郭蓓译.公司的金矿――共享式服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阳习芳.跨国公司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跨国企业集团日益发展,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如何对其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其重点关注问题。为推动财务管理不断创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高效运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推崇。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共享服务的一个分支。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则是对财务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通过财务流程再造将一些分散的、重复的基本财务业务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组织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处理,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推崇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全球500强企业90%以上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该模式,如微软、IBM、摩托罗拉等。据统计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美国企业平均降低成本50%,欧洲则为35-40%。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开展并已经运用了近30年,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该模式在国内引入较晚,其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些大型企业做到了全国层面的共享,有些企业达到了区域共享,也有部分企业形成了虚拟共享。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在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前各个地区的业务单元都要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而通过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后,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效率,专注于企业核心业务

通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把原本复杂的工作变得细分化、标准化、流程化,企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各业务单元管理者可以从繁杂的非核心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有更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上,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强化企业财务管控能力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子)公司都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财务组织。而其各自的财务核算和处理流程并非完全一致,这样就会导致集团管理者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难进行监控。而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立统一的财务标准和核算流程,在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下,实时生成各分(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则能有效地强化总部对各业务单元的财务管控能力。

四、企业集团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要点分析

(一)实施前期应该做好的准备工作

1、获取管理层及员工的支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深层次的财务变革,它的影响面较广,不仅涉及到业务活动、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总要环节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化,也会深入影响到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会改变他们固有的工作习惯或模式,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阻力。因此要成功实施变革的关键在于获得管理层的支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正确选址及业务内容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通常会选择一个新的地点,低成本是选址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业务内容进行选择时通常会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业务:第一类是在各个业务单元中具有普遍性的任务,例如日常资金管理和账务处理。第二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大量重复发生的业务例如采购、销售等。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化、标准的业务,例如会计报表及附注的编制。

3、选择正确的实施方式

目前常见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全面实施,即全地区全业务一次性纳入共享中心,用全新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代替传统的财务模式。②试点实施,即先选择在一个地方实施,建立示范模型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③逐步实施,需要首先制定完整的方案和计划,然后按照项目计划去逐步推广实施。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内容、资源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实施方式的选择上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要注重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积极应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积累经验。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点

1、财务流程再造

从本质上来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其实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即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把财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进行细分判断识别哪些流程交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集中处理,同时制定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在集团层面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为将来业务流程管理及绩效考核提供一定标准。原本复杂的业务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后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标准的业务模块,当有新业务出现时可以再现有模块中迅速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2、信息技术系统支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项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管理理念较先进,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支撑。搭建统一的信息技术系统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一般包括企业ERP系统、网上支付、影响管理系统等。

3、制定服务水平协议

正如企业的经营运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作之前也需要制定服务水平协议。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类型;其次要界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双方之间的责任;再次对具体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及其所依据的业绩标准进行协商谈判;最后对整个流程进行简要回顾以确保达到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地域性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并且在将来的财务业务处理中必将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权衡利弊,正确运用实施该模式为企业增值。

第14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财务业务 一体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的思维,并将其作为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平台;精细化管理是将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并与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比较、融合,实现精益化的发展目标。在大数据和信息化背景下,探究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系统特征及其发展模式,对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含义及系统特征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含义

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方式,建立以业务为基础的系统化处理流程,将业务内容与财务数据紧密结合,实现企业交易与现时数据的动态统一。财务业务一体化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工具,通过系统化的分工管理和职位确认,突破了信息闭塞的障碍,从而在财务和业务方面实现了整合,这种整合不仅体现在资金运用、资源配置等业务能力上,更体现在职位转换和动态信息传递等发展能力中。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了财务数据的有效采集,企业由原始的手工管理的结果控制模式发展到新的财务业务集成的过程控制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保证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业务发展的相关数据转化为财务数据指标,及时有效地传递到财务系统中,其在减少相关人员工作量的同时,又保证了业务、财务系统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避免了人为不当管理和错误操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系统特征

1.系统的目标定位

财务业务一体化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财务信息和业务发展有效整合在紧密连接、彼此关联的系统中,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整个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目标定位是:以业务发展为驱动,以财务信息系统为核心,致力于形成企业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2.子系统的高度集成

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内在地包含业务子系统和财务信息处理子系统。具体来说,业务子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规范化的形式,实现了与财务子系统的有效对接。业务子系统和财务子系统集成一个业务范围更广、协同处理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业务子系统和财务信息子系统都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转,业务活动所包含的业务数据就是财务信息系统的采集和需求数据,两者之间的契合完成了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发展要求。

3.采用实时、同步的信息处理流程

财务业务一体化要求实现业务活动与财务数据的对应与统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实时实地进行信息处理成为现实。当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数据首先传递到业务处理子系统中,而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财务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数据录入,实现业务发生、财务变动的有效统一。此外,财务系统在处理本身财务信息的同时,也可对业务活动进行反馈和监督,实现业务发展和财务处理的实时、同步、高效。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难题

(一)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未能有机衔接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已经提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并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当前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独立核算机制,两者之间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整合。

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财务业务信息的实时处理,但由于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分别运行,造成相同数据的平行处理弊端,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实现有效共享与整合。此外,由于业务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差异化处理程序,造成数据信息并不能合成统一的标准,从而使企业决策出现延迟或者不适当。

(二)IT技术颠覆财会人员的工作思路

今天的IT技术已经颠覆很多传统企业的制造过程和营销过程,信息系统已经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资产,在传统行业中,也许可以通过一套固化的方法审核新项目的可行性,以保证自身的有效运用。而在互联网企业中,这套方法已经行不通,财务人员需要有新的思维来审核项目。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产品、技术、竞争者都在迅速地变化着,财务人员无法再按传统固定的思维进行预算计划。

(三)信息孤岛的影响

由于业务系统的操作权限,只能由业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但由于业务系统的开发由多个复杂的机构组成,因而很容易造成处理标准的混乱。业务系统虽然在局部范围内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不同部门之间处于相互游离的状态,这种局部信息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处理压力,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并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数据整合,导致各部门不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由于业务处理流程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系统间数据的共享性变差,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形成信息孤岛。此外,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业务系统的维护和拓展需要更有力的分支机构或部门的支持。

(四)业务信息滞后及财务操控风险导致数据预警失效

企业在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业务信息滞后和财务操控等风险,这些风险会导致数据预警失效,造成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失控,监督职能丧失,并使得业务信息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信息需要通过相关流程传递到业务系统中,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信息滞后风险、信息失真风险和信息隐藏风险等,这些数据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发展的真实业务状况,导致数据反映和预警职能失效。此外,企业财务系统中会存在故意操控、人为舞弊等风险,这些风险通过不合规、不合法的数据传递,进入到财务信息系统之中,而由于这些非法、失效的数据干扰了财务的有效运行,使数据界定风险的能力丧失,财务数据预警失效。

三、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业务与财务系统之间信息的结合

在功能调节方面,应基于财务核算和管理方式,对业务发展元素进行重新定义和系统分类。根据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相互影响的调节机理,分别对财务系统分析模式和业务系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有效解释和说明。依据业务和财务处理流程,对相关科目进行分类和关联,减少业务处理部门的核算口径差异和财务处理部门的数据误差差异。

此外,在技术方面还需要两者提供完善的资料,财务信息因根据业务信息进行反映和监督,业务信息也应根据财务信息进行补充和调整,实现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当企业的业务流程发生变化之后,财务系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变措施来保证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加强财务业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实时性,有效性。通过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平台,以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实现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甚至采购、销售系统的一体化融合。加强财务业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是依托“互联网+”的思维,在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中高效使用计算机等互联网终端,建立信息集成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体系,实现信息实时传递和有授权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三)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业务控制和财务会计监管体系,通过集中化管理、精益化管理、财务业务过程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有效降低风险。风险评估阶段,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财务数据的战略预警功能,根据业务发展信息,对风险大小做出有效评定。风险控制阶段,要对风险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强化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控制,避免人为操控风险和违规风险,使系统内财务业务管理风险水平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第15篇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管理;财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66-03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传统财务管理必然会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是不管如何,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首先要从管理理念开始,然后再到财务模式,还要将财务管理的职能也要进行转变,将原先基础型的财务转向业务型和战略型,与此同时,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业务、资金和信息的高度整合。互联网+时代不仅丰富了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还改变了金融的投资环境,从而财务管理的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的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服务平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解决了企业由于不注重管理随之产生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是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体现在数据管理平台化、财务服务共享化以及财务数据一体化这三个方面。以科学进行财务管理战略定位、全力构建大数据的处理平台,从而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也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新特征

(一)创新和变化的发展主题

从企业产生的那天起,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便开始成为最主要的商业特点,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影响的基础上,其产业发展和消费行为的变迁对整个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重新的进行了考量,并且还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升级以及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商业形态的演变也进行了考量,它使这种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凸显的更为重要。在当今市场下,创新和变化发展主题会随着企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的向前,但是无论是对于技术方面前景的预测,还是对企业市场运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时都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进行借鉴和学习的。面对这种情况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发展酒必然会离不开企业团队领导之间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很多颠覆性的改变例如:企业每季度都要重新整理和调整企业战略的方向和业务创新模式。

(二)业绩水平提升的滞后性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慢慢的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业绩水平相对滞后的现象,我国传统的企业一般的成长轨迹都是是线性的,即少的时候少赚而多时候就会多赚。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和传统企业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一般要经历五个成长阶段,并且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成长轨迹是非线性的,这就会使企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个“临界点”,业绩水平也正因此提升相对滞后,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有业绩的爆发,从而迅猛增长。

(三)产业交叉发展的新趋势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让我们明白如果单纯的依靠互联网本身要想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集成作用,并且与其他行业结合做到优劣势互补发展,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机遇最终才能够获得企业更丰厚的成长空间。

(四)用籼逖槲主的新策略

传统企业主要强调的是“客户至上的原则”,然而互联网+时代企业则崇尚的是“用户体验才是上帝”的原则。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汇聚海量的用户,它就很难建立起卓有成效的商业模式。因此,只有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新策略,才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企业最优先考虑的。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不断把很多产品和服务质量做得特别好,而且还推出很多惠民利民的政策以此来吸引人们去使用去体验,这对于传统企业是无法做到的。

(五)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特征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并且有了新的特征。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的主要的特征是技术产品和数据信息以及创新模式等新兴资产,其数额远远的高于传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其他的资产存量。不仅推进企业ERP的发展还结合了本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状况,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内外的文件数据统一采集并储存,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从而方便企业建立统一完善的收支标准进而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管理平台化

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创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时代的背景下不断的在增加,数据管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战略策略的必然选择。为了使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更快速、和更加便捷的转型,这时就必须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框架,并且企业还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不同影响与考验,是由于互联网正在逐渐改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所造成的。对于财务管理领域来说,在“互联网+”的不断推动下,财务共享和财务管理变得更加服务化,使社会的认知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数据管理平台化体现出了良好的互联网+精神,这是因为数据管理平台化就是运用互联网各种信息技术,把原本分散在企业内部的信息、资金和数据还有企业财务管理者的知识和时间整合在一起,加以优化。既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的大变革,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交换、数据汇总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除此之外,数据平台还具有较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变形模板,比如流程图模板和表格模板等等。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云端,将有关数据进行共享,进而实现远程操控,最终达到提升通信企业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二)财务服务共享化

企业运用财务服务共享化去推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提出方案的贯彻与落实,可以有效的发挥企业自身良好的发现管理体制和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得到改革,还能够解决财务管理中一些比较繁琐费时的工作,解放一定的财务管理人员,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业务管理当中。总的来说,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目的就是使企业中一系列的重复性的基础财务工作能够得到解放。现阶段,我国大中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于选择怎样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还比较的盲目,普遍认为共享服务要在改变原来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全新的IT去支持。然而实际上,这种观念是有些误区的,原来的主要管理系统还是财务管理系统,而且还同时具备许多固定资产、薪资核算以及总账报表等等,另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模式和流程去管理它们。例如使用资金共享服务,报账系统服务等支持性进行共享集中和资金收付。

(三)财务数据一体化

单据流转不到共享服务中心,一般是由于财务共享平台与企业业务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而当共享服务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时就需要财务数据一体化。目前来看,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对于控管问题不重视,在推行财务共享时往往更多的是强调共享和服务,这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财务分工性的管理就比如一个金字塔,塔的低端是采集和交易处理数据,往上便是企业财务报告,而最顶端则是绩效考核和最终的核算。随着这些年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体系跃居成为了世界第二位。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也进而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科学

一直以来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是是一件很复杂且并还富有挑战性比较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在面对互联网+时代背景时,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原有的意识、理论、方法和制度,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并不科学化,它既没有做到植入互联网的基因中和转变传统财务管理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上去,又没有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所带来的快速变革和频繁变革等时代特征,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管理上漏洞百出,为企业发展造成了阻碍。而且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综合素质较低,管理不科学。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预测和监督,没有较强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从而无法制定出一套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案和系统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这都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科学。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单一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处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说,目标相对比较单一,仅有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和财产管理以及财务决策等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如果企业要想确保效益得到最大化,它就必须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当中。当前,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的相继出现,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不但从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发生了变化而且会计报告等各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使企业不断的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是虚拟性网络的一种经济特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相对的安全风险。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然而其财务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所以会存在一些身份假冒、口令试探等潜在性的金融风险。所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企I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机密性信息,一旦遭到破坏或丢失,都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经营后患。

四、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科学进行财务管理战略定位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要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还要加强各企业间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往来,使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工作中的纽带桥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管理创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有了与过去不同的做法,企业财务管理只有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才能继续突破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以实现战略定位。但是为了达到创新和实现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工作要变得更加可靠,更适应时代潮流。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采用先进的软件实现多种管理功能,如财务决策分析和集中财务内部控制,这是企业适应互联网时展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力构建大数据的处理平台

在企业建设方面,要为适应“互联网+会计”时代的新要求做好调整与准备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会计”时代的商业模式、思维模式和数据处理平台的大变革,要全力构建大数据的处理平台,在管理思维、经营理念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数据汇总和集成管控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在会计岗位设置和职能安排上作出计划和调整,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处理平台能够快速完善,让企业财务部门更有效地参与分析决策。

(三)财务管理工作非结构化处理

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技术发展中,企业可以综合的运用各种现代电子信息工具,以整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从而实现较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工作非结构化处理让企业的财务数据得到确认后会存入到相应的服务器并且还会主动送达财务信息系统以便可以随时的进行检测,而这就会使财务管理实现集中化,进而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得到提高,内部资金余额调换方式也会得到增强,财务控制最终集中到了高级管理人员手中。同时,由于财务信息总是掌握在高级管理人员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虚拟结算,因此他们可以立即发现市场条件的变化,及时采取行动,实现财务决策的高度集中化。

(四)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因为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预算,但是却决不能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要想实施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就要考虑预算管理工作由谁来管理组织,谁来进行实施操作,谁又来进行信息的搜集与反馈,最后谁来进行考核。因此只有把一系列问题都想到并解决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才有了组织保障和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同时实现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实质性管理特点,把以往的预算管理重心分离开来,建立预算归口管理模式,由不同管理部门分别管理,将管理内容延伸,不断推进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有机结合,为预算管理做好修订,规范好预算流程,从而强化预算过程管理,优化预算考核指标,形成全面封闭式管理系统。

(五)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为了适应新型财务管理的需要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往往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重组的第一要就是要打破企业原先部门内部界限,重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并且开始建立流程型群体,实现财务、业务、决策的统一化,还要使企业内部的物质流、现金流和信息流汇集成良性循环的方式,然后通过互联网+将企业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推广到企业整体的供应链中,从开始购买原料到对顾客提品和服务的一连串工作,有效的减少供应链中不必要的反复环节,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全面提高企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驱动,企业传统管理模式被取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施更需要全面改革,企业应充分依赖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I务中,因为只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满足时展需求,才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价值得到的充分的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企业效益。

因为财务的失控能毁了一个企业,所以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今天,企业财务控制要有良好的依托,互联网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体制的保障,从而更加肯定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传统会计系统已明确显示出不足,所以互联网+改变了会计核算的组织程序、数据存储方式和记账方法等,使得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及时,使得企业经营者将更多精力投放于企业管理之中。总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来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更好更健康的生存下去。

[参 考 文 献]

[1]匡瑜.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探析[J].财会学习,2016(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