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范文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

第1篇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第2篇

恩格斯说:“思维是宇宙中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物理学研究中,思维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思维三种类型,而中学物理教材中应用最多的是逻辑思维。

一、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思维方法

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抽象出物理的共同属性,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在初中学物理教材中,描述物质属性、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如机械运动、密度、速度、电阻、比热容等概念瓣得出,选通过比较研究对象某种属性的差异,然后通过比较揭示其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的东西属性,最后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另外,如合力、平均速度、总电阻等概念,是通过效果的比较,建立在等效基础上的概念。有些物理概念因非常相似而容易混淆。滴水穿石生往往被它们相同之处迷惑。而不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或对不同之处认识不足,结果产生了混淆。在这时如果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则容易搞清容易混淆的知识。例如,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后,很容易发现它们是不同性质的两个力。通过比较还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有的物理概念是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得出的。如导体、绝缘体,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等。教师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应指出分类是相对的,物理各类别之间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求的精神。

分析与综合,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教材中物理概念的建立,一般先是从生活、生产实人列中或通过某一演示实验等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各有关因素和因素之间相互联系,最后综合形成物理概念或对物理量下定心,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分析是关键,分析的过程也是一砦 思维方法运用的过程。如在讲解压强概念和公式的确建立过程中,告诉学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人和坦克在泥中凹陷的情况)实验的方法(砖的压力对海绵的作用情况),在控制变量法等分析后,经综合得出了压强的概念和公式。

二、在探索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从实验归纳出规律的能力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建立实验定律的过程中,比较方法被广泛应用。例如,欧姆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对有关量进行定量比较得出的。

(1)在电阻一定时,比较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情况,得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一定时,比较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情况,得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教材中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杠杆原理等大部分物理规律是通过实验经分析、综合后得出的。

三、在解答物理习题中,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第3篇

一、“二力平衡”分析法

我们知道,不管是在河里还是在海里航行,轮船不会被淹没,都处于漂浮状态。在竖直方向上,轮船处于静止状态,仅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轮船自身重力的大小,而轮船的重力不变,所以轮船在河里和在海里行驶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不变,它却会上浮一些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因而轮船在海中行驶时排开的海水体积比在河里排开的河水体积小,由于轮船排开的水体积变小,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就会上浮一些。

二、“牛顿第三定律”推理法

由于轮船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它在水上航行时,要对水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压力大小等于轮船重力大小;同时,水也要对轮船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浮力。水对轮船产生的浮力和轮船对水的压力就是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如果按照“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因为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大了,所以轮船才会上浮起来一些”的肤浅认识来推理,轮船在海里受到的浮力变大了,也就意味着轮船对水的压力变大了,也就是说,轮船的重力变大了。可是同样的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它受到的重力是不变的,它对水的压力大小不变,水对它的作用力(浮力)也是不变的。

通过这样的推理,证明了这种肤浅的认识是站不住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因此只要能测出轮船在河里和海里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就能比较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了。

可是要实地测出轮船在河里和海里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难度很大。我们可以利用代替等效法来证明,由于河水和海水的密度不同,我们可用煤油和水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来代替(密度差别较大,排开的液体体积观察较明显),轮船用塑料杯(在杯中放入小石块,目的是可改变物重)来代替。

实验方法:

如图1所示,在两个溢水杯中分别盛满水和煤油,把内装有石块的塑料杯分别轻放入水和煤油中,用两个空的小桶(质量相同,可用矿泉水塑料瓶自制)接溢出的液体,直到液体不溢出为止,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两个小桶所盛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在这个实验中,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大小都为0.8N,说明杯子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有力地证明了轮船在河里和海里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

通过实验,学生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杯子在水中排开的水体积少一些,在水中多上浮一些。这样,轮船所受浮力大小得到有效验证,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以及上浮或下沉一些也得到了更有力地证实。

四、“原理产生”实验法

教材给出浮力的概念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如果能够测出或演示“液体向上托的力”的大小,就能比较轮船在河里和海里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

第4篇

一、做好中学物理与中专物理的过渡

1、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专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中专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区别,学习中专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2、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是学生逐渐适应后在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中专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3、研究初中教材内容,有初中物理知识顺利过渡到中专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中专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初中物理知识,随后指出初中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直线运动,初中研究的是匀速运动的规律,其速率不变,中专物理有是怎样呢?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初中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中专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中专物理知识。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1、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一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多物理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很多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或理想的模型之上。因此通过具体形象或图景去认识物理知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单从物理本身的这一特点上说,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中专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中专学习阶段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重要时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和开发智力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此,中专物理教师必须用新世纪的教育观点,积极构建适应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途径

1、引导课文教学

引导课文教学时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及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同时,给学生做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线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从而掌握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思维;教学思考

一、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物理能力和知识掌握的要求,同时也表现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学生的内部,深入教材的内部,积极挖掘身边的有利资源,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方法。

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分数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的方法将会继续存在。在这一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超越应试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大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义为三个维度,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后两个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关注度仍然很低,教师应该认识到能力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并不是应试能力和分数所能全面评估的,对于不能评估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予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着重表现在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以及抽象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二、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初中物理是未来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在学习内容上,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大概是相同的,都涉及到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呈现了一些区别和各自的个性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物理主要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一定的抽象知识。但是高中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对物理模型的建构,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学生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但是更加抽象,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可以说这种教学过程的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普遍,层层深入。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渐进化过程,在同一个维度上,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师在研究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基础上,也要对高中物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把握,从而建立统一的教学观念。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高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渗透,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就会相应简单一些。

三、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建立系统的物理教学高度

物理课程是一门形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结合得十分密切的学科,物理知识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世界,同时又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物理概念的形成为例,很多物理概念虽然是抽象的概述,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往往会运用各种隐喻,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物理知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点。只有耐心有效的进行观察,才可能真正认识日常形象生活背后的物理知识。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建立系统的物理观,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渗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物理观。良好物理观的形成具有方法论上的高度,对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以及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较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W科目进行适当的改革和结合,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物理模型思维法、物理演绎思维法、物理类比思维法、等效原理思维法、量纲验证思维法、科学猜想思维法、比值法以及反证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较为高深的物理知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法给予展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以及教学效率都十分重要。以科学猜想法为例,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可以大胆地得出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观;通过引导学生学生感受米桶离开水面的过程中,逐渐变重的现象,可以大胆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侵入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点,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

第6篇

在教学中,常见一些初中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物理成绩一再下降,这主要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课堂上反复练习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另外,初中物理要求较低,利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成绩。使学生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公式记住了,考试就不怕了,这种用不着下苦功也可以搞好学习的错误认识也会妨碍他们学好物理。为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树立学生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让学生回顾两年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哪些提高,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感到亲切,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

二、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一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复习时则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有些物理问题课堂上没有及时理解的,课后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讨教,或查阅资料。总之物理的学习重在分析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寻找物理规律的活动过程。因此首先要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积极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而是科学研究的思维。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较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磨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三、加强方法指导,落实良好的自学复习习惯

首先,要切实理解每个知识点。理解的标准是“熟悉,清晰,准确”,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还要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认真阅读教材:教材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理解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

(二)认真听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般会比教材更具体、更详细、更贴近学生。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第7篇

一、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差别

1.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物理研究的内容大多非常简单和直观,学生的思维多半停留在对直观现象的形象思维上,涉及的物理运算也是相对简单的代入公式方法。高中的物理学习不再拘泥于背诵物理公式的机械模式,而是要对物理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运用的抽象思维也要多于形象思维。

2.学习内容上的差别。

初中物理分析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方法比较通俗浅显,与日常生活物理现象联系紧密,并且只要求了解相关的物理现象,不探求它的本质深层含义。高中物理研究的现象相对复杂,分析物理现象不但要从现象出发,而且要建立物理思维模型,透过现象研究它的本质,如高中学习的加速度、能量守恒定律、从能量角度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等,这将物理学习的层面上升到另一高度。

二、教师做好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该熟悉初、高中物理教材,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高中物理的相关内容,找出这两个阶段学习的契合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拓展和延伸高中物理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学习高中物理做好铺垫。

2.初中的物理实验活动可以适当引入高中实验器材。

例如,初中物理《直线运动》(苏教版)这节课,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内容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结果旨在得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气泡运动的速度过快,学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实验数据发生较大偏差,不利于得出实验发生的运动规律。此时,中学教师常常以实验存在误差为理由,牵强地将规律结果灌输给学生,缺乏可信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取得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教师不妨借助高中实验中运用的气垫导轨、光电门、光电计时器,研究滑块在水平面放置的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情况。利用这套装置所收集到的数据就会比较理想,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找出规律。

3.把握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形成知识运用体系的过渡。

初高中的物理知识体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讲解初中物理知识时,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了高中物理学习阶段,教师要多做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之前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掌握两者间的共性。同时,教师多运用替代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法则,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物理思想和物理学习方法。

三、从初中物理学习有效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措施

如何顺利地跨越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降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是每位老师和同学都必须思考和付诸实践的问题,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改变机械式学习物理的陈旧观念。

初中的物理知识内容相对简单,易于学生掌握,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训练,可以使物理成绩迅速得到提高。但是考试分数高,并不意味着能学会物理,学生要抛弃死板的题海战术,灵活运用高中物理知识,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知识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够学得好。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加强实验教学,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3.温故知新,加强对旧知识的温习,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仔细摸索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课程在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程度,帮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化为新知识,顺利参与到高中物理学习中。

4.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是最重要的。

课堂学习时间是漫长且关键的,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是能否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如何提高听课效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课前的预习可以把握老师的讲课内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听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聆听老师的讲解,减少盲目和被动。预习后还能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作一番比较,分析自己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听课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思想不能开小差,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式;创造式;深刻研究

一、物理学习,兴趣先行

物理学的逻辑应用很强,上至国防建设,下至农业生产无一不体现着物理的逻辑应用性.高中的物理学习,既要为国家造就物理学人才打基础,又要通过对物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科学修养.因此,在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必须把物理学生活化,让学生从身边的纸,笔等学习工具,碗,筷等生活用具出发去简单的认识物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平常所说的资源能源、工农生产、环境保护甚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物理息息相关,生活中没有不存在物理的角落.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的物理学习中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了解了学习物理的必要性,接下来就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了.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少数学生的提问,疏远其他,这不但会使学生情感上出现消极心理还会挫伤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只限于对个别学生提问,指导实验,那么无论师生如何去互动整个课堂仍旧会是一潭死水.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对全体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观念,不仅要关心优秀的学生还不能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合理引导,要做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的言行之间都充满着尊重和关爱的气息,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将不再是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了物理的难,有的有心学习却缺少持久的兴趣,有的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完全没有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出发,认真钻研教材,适当把握学生情况,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教师讲课生动有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教师巧妙引导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只有教师领导得当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学生之间为主体,加之教师适时点拨,才能活跃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合作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物理学习,在衔接中查缺补漏

由于物理学的特殊性,现在很多教材都把难度逐渐降低了,但是在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的过渡中,仍有一个大台阶需要跨越.跨越是多方面的,衔接也是多方面的.

1.阶梯上的过渡,把握连结点,填补间断点

我们在初中对物理的学习只是针对一部分基础内容而进行的学习.对初中已学到的简单的,定性的知识在高中需要进一步扩展的内容就是二者学习的连结点.比如,我们在初中只学习了什么是重力,弹力,并且对一个静止物体只进行简单的二力分析,到了高中,我们不但要拿这些基本知识去运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外力去进行深入的拓展与分析.对初中未曾学习过但有所接触的知识,需要在高中开始学习研究的内容就属于二者之间的间断点.比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以及力的独立原理等.如果教师能从这两点出发,抓住过渡中的连结点,就能自然而然的把过去知识和现有知识融合衔接;明确过渡中间断点,就能及时对知识查缺补漏,从而为新知识做铺垫,有效排除学习中的衔接障碍.

2. 阶梯上的过渡,不仅在于知识中,还在于思维中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养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高中物理学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的承接阶段.只有把握学生对初中物理的思维习惯才能在之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矫正学生错误概念与不良思维习惯,从而达到一种高效衔接式的过渡.

另外,要在开课前的绪论部分,着重介绍高中物理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高中物理学习的目的要领和能力要求,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与特点,尤其是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上要清晰的强调.只有让学生从宏观上清楚的了解物理世界,摒弃旧的思维模式才能再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视野.

三、物理学习,在创造中培养逻辑思维

物理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的创造教育上.创造教育是利用创造学原理进行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为目标的一种创新式人才教育方法.关于物理中创造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创造性意识是创造教育的前提

创造意识的培养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可以以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中取得的光辉成就和为人民作出贡献的行为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为国创造的热情.同时,可以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技能时,充分体现物理的文化价值并传播其教育价值,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素质全面提高,潜能充分开发的高素质文化培养,并且通过知识的合理运用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去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比如,可以从当下的时事出发,把时事与物理挂钩,通过对时事的讲解无形中与课程内容贴近,使学生在二者的融合下不仅学好物理还了解了时事.

2.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教育的目标

在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根本目的.每个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只是表现程度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创造性思维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自我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能通过自己独自的思考,解决之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思维的表现.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营造激发思考的情境,并提出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使课堂充满活跃的创新气氛,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的思考与探索在物理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通过对高中物理衔接式、创造式的学习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初中到高中跨越过程中查缺补漏并且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式的灵活运用,从其根源上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昌,等,子课题——我国高中物理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研究报告.

第9篇

其实只要我们寻求好的方法,物理是不难学好的。有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初中物理学得很好,高中物理肯定没问题的。”这样想是不对的。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各学科中成绩分化最严重的,很多同学如果在高中继续沿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那么成绩当然就会不理想。就是到现在还有很多同学在说:“我觉得花在学习物理上的时间并不比其他科少,可成绩却总赶不上其他科。”究竟原因在哪里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方法不恰当。

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含糊。虽然没有捷径可寻,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确是有的。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难度大,内容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因此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这是由于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对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分析,有这样三个原因。一是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二是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认清高、初中物理的区别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知识点都是记忆性的,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计算;高中物理问题,大部分不单是简单的计算,而且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比较复杂的定量计算。

2.知识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初中物理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使他们直接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知识,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不再是直观的结论,而需要以实验基础,加以理解、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3.初中物理的问题多是单一的因果逻辑关系;高中物理的问题则是多因的复杂逻辑关系,并且是以假设、判断为主。解决问题时还要用递进归纳的推理逻辑手段。

4.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只要求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它要求我们同学必须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

二、改掉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高一的物理是物理学习的转折点。我在任教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学得很用功,但其学习成绩却很不尽如人意,多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不会读题和审题: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会通过分析找出题中的重要信息。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根本没理解,只是凭着感觉答题。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太差。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即使简单运算失误也很多。⑤表达能力差:文字表达题不会答。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做题时粗心大意;②公式不会,字母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导致乱代数据;③语言表达不清,没有逻辑性,解题目的不明确,书写太混乱,数据带不准,不写单位。

三、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学习物理应从心理上降低自己学习的起点,从头开始。其次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认真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条件允许的话自己动手做,通过各种途径感知事物,增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实验验证,把难学的东西化为易学的东西,由不懂变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都知道,课本中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仔细研究并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止于验证规律,而且能知道规律应该怎样运用,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想学、才能爱学、才能学好。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息息相关。有意识地将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生活联系是这样的密切。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后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学习期间,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成绩的优劣。关于听课的效率,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1.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预习环节,要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适时分散问题的难点,突出问题的重点。

有的同学不注重预习,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导致课上盲目地听课,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高中物理课堂容量大,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它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还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预习还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前预习,不是课前的几分钟要做的,而是自习课或其他时间要做的,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的。预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教材:要从头到尾阅读教材,画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这样才能在听课时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重点。

(2)看教材: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习得知识。

第10篇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物理过程;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较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断层。知识面的断层,使得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颇具难度,学生的物理成绩甚至产生严重分化。那么,初高中物理间到底有哪些区别造成如此大的断层呢?我们下阶段将如何来完成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呢?

一、初高中物理间的区别

1.从中考和高考试卷中的分值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1:下表是2010-2012年绍兴市科学中考中物理计算分和浙江省高考理综中物理计算分的大致统计。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高中物理对定量计算的要求远远高于初中物理,并且在整个物理部分中占到了绝大部分。而初中物理的重点则是知识点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和定性的分析。可见,初高中物理在分析计算上有较大差异。

2.从中考和高考的试卷结构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2:下表是2010-2012年中考科学(物理部分)和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试卷结构对比。

从中看出高中物理基本上延续了初中物理的基本结构,但高中物理将初中物理中考查基础的简答题分散到了选择题和分析计算题中;并且新增了最能体现高中物理特点的不定项选择题。这使得原本初中的排除法已经不再适用,每个选项都需要学生彻底弄懂,举出实例。这让学生认识到了,高中物理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应用,更应该认识物理的本质,在认知程度上较初中物理更深一步。可见,初高中物理在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程度上是不同的。

3.从教材编写中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3:下表是初高中物理部分力学物理量的不同描述。

从表中看出,初中物理课本表述概念时以定性分析为主,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容浅显直观;并且初中物理课本中往往图文并茂,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物理课本在表述概念时相对抽象、严密,并以定量分析计算为主,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可见,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

4.从物理计算公式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4:下表是初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的统计。

从表中看出,以运动学为例,高中物理公式远远多于初中,对公式的定量分析计算要求远高于初中。这说明,高中物理更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5.从对数学工具的应用中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5:下表是初高中物理对数学工具应用的统计。

从中我们看出,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讲述的物理知识更抽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深化与提升,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的定性分析和知识点的应用;而高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定量的分析和知识点本质的理解,并且对数学工具的要求较高,这使得初高中物理间产生了较大的断层,导致初中毕业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由于思维方式自然延续了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很难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节奏,因而导致物理成绩的严重滑坡。

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措施

初中教师一般只熟悉初中教材,并不清楚自己要在初中阶段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哪个程度才能适应高中;而高中教师一般也只熟悉高中教材,也不熟悉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原先的认知程度。同理,只有让高中教师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认知深度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那么,怎样才能让初高中教师都能熟悉对方的教材呢?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学习,逐渐替代现有的只有初中教师或高中教师间的单向教学交流。

2.制订详细的衔接教材,让高中教师和学生能详细了解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由教体局层面出发,由教研室指定专家级教师(最好是在初高中都进行过教学工作的老师),对比初高中物理教材,找出教材知识点的不同,然后进行汇总、归类,制订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材。

3.在中考中设计衔接试题,自然引导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在科学中考中设计初高中物理衔接类型的试题,此为引导初中物理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思维的拓展的最有效措施。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由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更具抽象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尽量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如,在力学、电学部分一定要在初中阶段养成画受力分析图和电路连接图的习惯,使得学生审题时养成边读题边画图的良好习惯,而此项习惯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电学中,把复杂的电路图简化成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这是解题的关键,这一步在高中物理电学学习中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此,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即为整合能力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拓展了抽象思维,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

5.改变教师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定性的判断,所以教师提问或试题中往往是问“是不是”或“是否正确”,至于问题的所以然,学生却不能举例说明。因此,教师提问应多触及知识的本质。如,在初中学习能量知识点时,提问:(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举例说明。(2)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吗?举例说明。

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能力,能为高中物理不定项选择的题型奠定基础。

6.注重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高中物理间的断层,主要是因为知识难度上升幅度和知识间的跨度大于学生认知水平上升的程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是缩小初高中物理差距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自然就会消除学习物理的畏惧感。同时要引导学生延伸物理知识,撰写物理小论文。另外,展开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7.将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逐步升华到定量计算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区别。因此,物理教师在初中阶段应逐步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不仅仅局限在定性的判断和分析上,还应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定量计算,便于总结出物理规律,领悟并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间存在着较大的断层。虽然断层无法消除,但我们可以在策略、教师和学生层面共同努力,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缩小差距。我深信,不久的将来,物理将不再是高一新生畏之如虎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金伟娟.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01).

第11篇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往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钻研教学,发挥创造性,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新情景,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维持住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如刚一开始学习就遇到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分析它们,将会直接影响到许多问题的解决。而它们的产生以及方向都是较抽象的,因而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做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形象思维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运动描述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图象,应讲清物理意义,详加分析,细加讨论,反复练习,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至于要应用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五、加强课外辅导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1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运动,四章的基本内容就构成一个基本的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构建理想物理模型质点,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速度等矢量着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讲述力与运动,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 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孤立、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线索逻辑性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距离、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则更为深入,从理想模型质点出发,点到点的移动形成距离和位移的概念,描述点点移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接着总结了标量和矢量的区别,进而描述了速度的改变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知识的铺垫是层层递进的,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学知识体系。再比如弹力的形变原因和方向,摩擦力有无和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都是难点,“摩擦力总是要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发生在哪个面,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甚至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 初中物理注重学科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学科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首先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其次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再次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4 初中物和高中物理学习产生差异的原因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懂,教师也感到难教,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定性的学习变为定量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遇到定量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套公式,简单的运算,而高中的问题不光是定性的分析还要定量的研究和计算。

4.2 学科的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物理的学部分都是建立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基础上,在现实的生活中几乎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们通过感知、形象思维获得知识;步入高中则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就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经过修整,但是坡度台阶还是有的,比如理想模型的构建,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定律等,都从抽象逻辑思维给与学生很大的磨练空间。再者很多初中生秉承了初中的形象思维,进入高一以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只会简单的套公式,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出现一带公式就错的现象。

4.3 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越来越显得更重要。

5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5.1 树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改变以前初中学习物理的观念和做法,彻底抛弃分数高就代表着会学物理,就代表着物理就能学好的陈旧观念,在刚开学的过程中会感到物理不是很好学,也不太适应,此时一定走出初中的学习光环,坚定信念,及时改变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使自己尽快的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生活,及时的爬上高中的坡度,培养自己学好物理的良好心态。

5.2 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留意身边的许多物理现象,比如喝饮料时是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是静摩擦力帮了忙,洗衣机、微波炉、电视机、手机等家用电器都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理论用于实践,使自己在知识享受的快乐中得到收获,再者积极的参加各种物理的课外活动,多做一些小制作.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中物理;过渡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有很多方面:首先初中物理的知识往往较为直观,但是高中物理则更注重于推理与论证;其次,高中物理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难度较初中物理大;再者,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过渡较为困难的原因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然而高中知识更需要理解,更注重于定性定量。由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习题练习较少,往往片面强调学生记住公式,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死记硬背。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但是其对知识的要求水平有提高,高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多,导致上课速度较快,许多的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书本中其他的一些知识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思考。高中物理习题往往较为复杂,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相关公式是不可能学好高中物理的。高中物理知识往往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一些知识往往只需要通过总结现象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高中物理更注重抽象思维,教学工具应用较为广泛,不仅仅涉及代数法、算书法等数学基本方法,还涉及函数图形的应用等。

二、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

1.将新旧知识不断进行融合

高中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掌握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当设计到重新构建物理知识模型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举例来说,初中物理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涉及速度与路程等知识,而高中物理则是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位移、加速度又是矢量,问题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由于其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下面有一个例题:

质点A、B分别在做S=3+2t-52与S=4+5t-3t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试判断两者的加速度大小。

不少学生认为A的小于B的,他们的答案是A的加速度为-10,而B的加速度为-6。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理解矢量中负号的含义,在矢量中,大小与正负无关,只与数值有关。所以答案是A的大于B的。

再举一道例题: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为v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求其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速率。

很多学生认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导致其算出来的答案为0,但是平均速率不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指质点所经历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答案是v。

2.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主要是由于其逻辑能力不强,导致其只会使用初中的算术法来解决问题,却用不好代数法,不能及时发现题目所给数据之间的联系,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更多的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认识往往避免达到实际需要,只知道套用相关公式算出数值,却忽视了矢量都是有方向的。下面有一道例题:

一个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其速度为4米/秒,一秒之后其速度变为10 米/秒,试求该物体在这一秒之内所发生的位移。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考虑到方向问题,根据公式S=at2,其算出来的答案是3米,却忽视了7米这个答案。再如,一物体在平直路上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之后立即进行刹车,刹车是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8秒之后该物体的位移。不少学生在解题使套用公式S=v0t+at2,得出答案为16米,却忽视了根据物体的刹车加速度,物体在5秒钟之后就可以停止运行,所以t不是8秒,而是5秒。

三、不断推进直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高中物理的研究思路往往是考虑主要因素而忽视次要因素,不断构建物理模型,这样就导致其概念与模型较为抽象。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举例来说,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章节时,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其会沿斜面下滑并压紧斜面,这样就可以用台秤来代替,用弹簧秤开拉动物体,效果图如右图:

实验有助于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知识内容,从而牢牢记住在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学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不断进行习题练习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物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泽,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14篇

【关 键 词】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思维方式;衔接;过渡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初中物理学得很好,中考物理分数很高,自己也觉得物理科学得很轻松。可是当他们进入高一后,物理成绩却直线下降,很短时间内就从初中的物理尖子变成了高中的物理落后生。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经过对学生的谈话,跟踪研究发现,这类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时都颇为轻松,对教材知识点掌握得也比较好,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物理,突然发现初中时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了,思维也跟不上现在教学的节奏。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结果由原来的名列前茅变成了倒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总结出了它的原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思维方式与逻辑能力的不同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体形象思维转阶段。因此,在学习知识、概念、规律时,往往以记忆为主,并且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需要教师举例子、打比方。而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则要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并能主动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这就需要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要发生一定的转变。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所以作为老师,有必要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衔接与过渡。所以,在高一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在上课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引导。如在关于重心的教学中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等都是抽象概念的教学。因此,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等过程,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实现从“实物”到“质点”的跨越。

二、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物理重在现象,高中物理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现今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主要学习的是声、光、热、力、电五大板块的物理知识。但每个章节的名称都很巧妙,如八年级物理,学习的是声现象、光现象,而不是声学、光学。原因是什么?初中物理的侧重点是认识物理现象,理解并能解释这些物理现象。而进入高中后,我们学习的是声、光、热、力、电这些板块的内容,但是高中物理的侧重点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物理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更加深入。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内容浅显直观,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图文并茂,为了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材料中提供章首图、轶闻趣事,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这为以后的高中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并以定量计算为主,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而言,它识量增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的知识点增为90个。其理论性增强,对于许多案例,我们往往是研究它们发生的本质。这就要求高中生应该掌握得更系统,综合能力更强。

因此,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记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综合素质,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时非常认真,对课堂内容掌握也比较好,但是一到训练,做题的时候就无从入手。其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跟踪调查发现,这类学生是综合能力上的欠缺导致的。事实上,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要从课本内向课本外扩展,从课堂内向课堂外扩展,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看来,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刻板地从课本上的原理、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然而,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以致于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有些时候甚至对原题稍加改动就难倒了大批学生。因此,对于习题、例题讲解教师要注重举一反三,要突出思维分析过程,注重灵活性,突出创新思维训练。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发散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总之,我们充分认识到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各种困难,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和人文的关心,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衔接。

【参考文献】

[1] 安峰辉. 浅论中学物理的衔接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4).

第1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

初中学生已经脱离了小学时期的稚气,逐步成长向高中生活迈进。所以说,学生的初中时代较为关键,它是链接小学与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课堂只有加深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才能更好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落实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整体物理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教师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种教学方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更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事实上与传统的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由教师对物理知识进行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明白教学重难点以及各类知识的运用、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与思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教师在理论教学法的进行授课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物理知识的强理论性与逻辑性,以及概念的抽象性,结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特点,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其中,使物理课堂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拉进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作为基础,并且物理的学习也将会充分地应用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离不开动手操作,即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实验等。通过实际现象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实验教学法也是通过实物的感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化的方法。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实验准备,以最佳的最清晰的实验过程向同学们呈现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渐被确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为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实初中物理课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实理论教学课堂

在初中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或制作教学课件等进行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课堂引入。或者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本节课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的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四人位一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由小组进行讨论,开阔学生思维,并且可以拉近学生间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结合小组教学以及探究教学模式,丰富实验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很多物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单纯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说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渗透进实验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自主地提出疑问并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挖掘学生潜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进行动手实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物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教学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革新。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中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采用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培养学生专业的科学素养;实践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2]郑志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学周刊,2014,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