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第1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大学生人格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格有着一定的影响。王月云等人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姚齐和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只有敢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孙泽军研究??表明,独生子在聪慧性、敏感性和兴奋性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差异显著,而在其它人格维度上,两者无差异。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刘金花调查??表明,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宝等人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则显著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市某大学大学生中进行取样。共回收问卷6518份,实得有效问卷6062份,问卷有效率为93.00%。其中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是:男生2707人,女生3354人,缺失性别数据1人;独生子4527人,非独生子1535人。被试年龄在19至22岁之间。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量表(16PF)以及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作为调查工具。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分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内容。16PF共有187题,归为16种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种人格因素越突出,对正常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16PF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在0.43~0.89;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0.96。

程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3两因素设计模式,以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人格的16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父母婚姻状况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的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应显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恃强性和幻想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

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兴奋性上主效应显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

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检验表明,在聪慧性、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交互作用显著(p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聪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

研究结果讨论

关于主效应的讨论。在研究结果中,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主效应显著,说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确实存在显著影响。这与刘金花的研究结果“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人格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状况和凌四宝等的研究结果是有出入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两研究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状况分类不同所致。凌四宝等的研究将家庭分为完整和谐型和离散型两种,父母离异和父或母去世都被归于离散型家庭,但这两类家庭其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将父母婚姻状况细化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三种情况,我们也因此获得有关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更为细致的结果。

具体人格维度上,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离异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则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恃强性高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者谦逊、顺从、通融、恭顺;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现实、遵守成规、力求完善合理;兴奋性高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低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尽职,低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好强、固执,更狂放任性,更随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自律性低者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过早接触社会,过早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过早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严谨。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两者无差异。本研究没有在更多的人格维度上检验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一结果和姚齐和、孙泽军等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考察是否独生子女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主效应,也考察父母婚姻状况与其对人格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则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这种交互作用。

关于交互作用的讨论。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交互影响是本研究比较独特和有价值的结果。从图1~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差异受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影响。

对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非独生子女要低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这种差别。说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其更谦逊、顺从、冷静、寡言。这可能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注意力主要关注家庭内部,彼此要争夺和共享父母的爱有关。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恃强性和兴奋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激进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低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差别。激进性高者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激进性低者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兄弟姐妹的存在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父母离异,通常孩子会对主动提出离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种误解,认为其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兄弟姐妹的团结互助,则必然会增加其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正是体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这种复杂心理。

对于父或母去世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聪慧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则均没有差别。聪慧性高者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低者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弱。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使其更聪慧。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由于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孩子,孩子被迫彼此照顾,相互依赖。这种过早的社会化经历,可能是其聪慧性高的原因。

结 论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在自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更谦逊、顺从、冷静;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更尊重传统。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聪慧。(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本研究获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骨项目资助,曾美英同志参与写作)

注释

①王月云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姚齐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页。

③孙泽军:“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6项人格因素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页。

④黄悦勤,李立明,刘秀芬:“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第33期,第44~46页。

第2篇

[关键词]男男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就是大学生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是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最满意的指标是道德、健康与家庭[1];何英、李景华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严标宾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4];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5];等等。这些有意义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与脆弱、独立与依赖、热情与冷漠、开朗与孤独等心理特点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认知观念,已经呈现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大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该问卷分为A、B、C三个部分,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有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个维度。其中, A、B两部分采用7级平分;C部分采用9级平分。总分越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状态没有完全康复,因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刚刚步入校园,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高年级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数较之低年级,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而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而应培养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否体验到快乐与客观的环境、事物的认知相关联。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爱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风顺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多尝试挫折与失败,在去体验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3]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8.

第4篇

关键词 励志奖学金 助学金 评定方式 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07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spirational

Award and Grants Review Mode

ZHANG Ailin[1][2], SI Yimin[1][2], SHAN Xiumin[1][2], MA Mingqi[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2] Tianj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educ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hard, uplifting, inspirational award, eval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b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has become a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a difficul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review i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new solutions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were discussed, inspirational scholarships to play the role of a guide to improve the clas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hav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award; assessment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贫困家庭大学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群体,为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及政府在高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专项资金,而且资助力度也比较大,用于奖励和资助高校全日制在学本专科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些类别奖学金设立时间较短,与其相关的管理制度、贫困等级认定、运行发放机制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完善,加之包括我校在内的农业院校,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文着重从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方式入手,分析当前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励志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打基础。

1励志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矛盾

近几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及发放确实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安心读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评审、发放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矛盾和问题。

1.1 评审方式教条死板,以综合测评为依据欠合理

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如何评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的申请指定给经济困难且有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的学生,而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如果没有“贫困证明”就没有机会获这项高额奖学金。参评学生既要品学兼优,即综合考评要名列前茅,又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评定奖助学金的指标体系比较简单,主要参考是否有“贫困证明”,专业综合测评班级排名情况。而且综合测评体系单一,主要考核学习成绩、参加学校团体活动附加分、品德修养几个因素,而没有把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劳动观念、身体素质、心里素质、意志品质、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等因素及客观的量化方法结合起来。

“经济困难”的度量是最明显的突出问题,现实情况是有的学生家庭经济不够困难而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参评资格,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因为综合考评成绩不高也不能参加评定。所以评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校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1.2 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难以准确把握,是否属于“贫困” 没有标准

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的调查机构和科学的评判手段,很难把握其真实状况。在考察审核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述、申请结合民政部门和当地街道办等单位开具的证明材料,加之,结合该同学在学校的生活消费情况,综合班级民主评议及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的认知,打分排名,确定困难认定。对于学生自述,有的学生家庭确实经济困难,但是出于爱面子,维护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不愿将自己家的真实经济状况说出来;有的学生对于评定工作不是很认真,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得到经济上的额外支持,故意渲染自己的困难程度,夸大其词。对于县级民政部门盖章的证明,其证明力也有失真的一面,因为除了本村或街道干部大概了解申请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外,其余乡镇、县区级民政部门干部基本不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而在该项证明书上盖章亦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学生只要去县区及民政部门盖章,一般都能实现。

1.3 “僧多粥少”,难以均衡分配

励志奖学金的奖励额度较大,每年5000元/人,助学金的额度也不小,分别设为每年特困3500元/人、较困难的2800元/人,一般贫困2200元/人。而且家庭经济困难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少学生利益驱使,不惜放下颜面,争当“贫困生”,加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这给实际生活特别困难,最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造成减少了获得奖励和资助的机会。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评议其家庭经济状况也难以发现其真实情况,因此在评审过程中,难以回答“谁比谁更需要资助”,评审结果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感觉。

2解决评审奖助学金评可采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1 思想教育要贯穿励志奖、助学金评选的全过程

在思想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公正性的相对性,作为班主任老师及学生工作组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和水平,与同学们交心相处,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们。教育学生在评定中要讲风格,讲理解,讲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工作。国家政策也是要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这就要确实教育学生,有困难就说出来,不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国家、社会对学生们关怀,而且也要正确对待利益观,要诚信,以身作则,把学校政府的关爱化作动力,用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

2.2 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交流心得

以学生社团联活动为纽带,增强与同学的交流,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联活动中去,给他们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磨练中塑造自我。用充分调动团学联骨干学生的榜样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党课学习,鼓励学生们适时递交入党申请书,定期交流学习汇报思想,完善自己的“个人梦、个人规划”,经常开展座谈会、交流会,请优秀贫困生学生干部代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用实际行动证明“贫困生”虽然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志向和骨气,树立战胜暂时经济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3 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完善评审程序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评选评定程序:先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再随机抽取班级代表对其在校经济开销进行打分,汇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意见,院级评定小组进行最后的统计和评审,审核后具体排名进行全校公示。在评审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们,团结同学,形成班级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风,要互相谦让,互相理解。毕竟受资助的名额有限,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助学金。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也许三百元两百元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尝试鼓励得到助学金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去适当地帮助那些没有得到资助的同学,确保每个贫困学生都有一定的资助,保障学业顺利进行,而且这样也能够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如果在评审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有理有据,学生们也能够心服口服,排除杂念和不公平的感觉,有利于教育学生,增进同学友谊,巩固良好班风。

3 奖助学金评定后继需展开的工作

3.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

正确引导,建议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决定奖学金的用途。 庆祝欢喜一定要适度,重在沟通同学感情,用特殊的方式感谢班级体成员,多为班级考虑,多为班级体的发展做贡献,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督促大家进一步努力学习,要杜绝奢侈浪费的之风。把奖助学金用实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用于补交学费,添置学习用品资料或报考相关证书或者用于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添置设备等用途上。

3.2 监督获资助同学的表率示范作用

励志奖学金对获奖者的学生来说,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奖励,更重要是一种激励,是对前一阶段在校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的肯定。这些学生是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而且要鼓励受奖励的学生们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和进步。同时,这些榜样在获得奖学金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也应该受多方监督,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也可委派一些学生们监管督促。如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可以撤销或收回资助奖励款项。

3.3 应发挥精神激励和鼓舞作用

第5篇

中学生家教家庭教师利弊手机应用APP在我国,家教是指教师或大学在校学生利用课外业余时间,通过帮助学生补习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并获得一定经济回报的有偿教学,因而也被称为“赢利性教学”。家教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它即是一种有社会需求的客观存在,也是一些从事家教群体人员分享知识和教学获取一些收入的新途径,因而,家教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简称或别名。

一、请家教存在的问题

1.好的家教不好找

在家教市场,家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珠。有的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中学老师,也有的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庭在付出高额成本后,发现实际的家教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找到一个好的家教,在现实中仍然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2.适合自己的家教不好找

通过与其他同学沟通,发现很多同学存在一种共同的情况,就是请到的家教老师本身很优秀,但是就是跟自己的学习思路不对脾气,弄得自己教头烂额,疲于应付,时间一长,渐渐对家教失去了兴趣,对应学科学习的动力慢慢消失。因此,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家教老师,是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3.受制于距离和投入的制约

通过调查,很多家庭在找到合适的家教老师后,又由于双方距离较远或交通问题,造成家教时间往往不能按时开始或家教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学生甚至家庭其他事情的安排,为学生学习带来不小压力,也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额外负担。所以,如何就近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难题。

4.不清楚需要家教的学生在哪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及时或不对称,一些好的家教老师,往往也不清楚附近有没有需要家教的学生,造成家长、老师彼此都不知道谁在哪里,有什么样的需求,彼此在寻找和等待中错过机会,或者舍近求远,耽误大量的学习或教学时间,潜在的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找到良好家教的途径与办法

1.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来解决或实现。对于家教市场而言,可以建立一个公平、可信的家教信息平台,学生、家长、老师(在校学生)可以分别各自的需求和服务信息、服务评价及价格信息等,让供需双方能够借助互联网及时、快速找到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帮家长减少很多找家教的时间,在线了解和寻找可帮助学生的老师;而对于老师而言,也可以快速找到附近有需求的学生,快速建立沟通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通过提供自述信息,帮助老师及早制定针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可以一举三得。

2.学生和家教老师能够远程互动

通过供求信息平台,选定一些老师后,可以通过及时通讯或视频方式,与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辅导老师。老师也可以针对选定自己的学生群体,远程开通一些试讲试听课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一些地了解老师的讲课风格和思路。

双方达成一致后,即可在线达成家教合作,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时沟通,为家教后续学习进度安排做出更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达到家长和学生的家教目标。

3.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群落

可以借鉴滴滴打车或者滴答打车的模式,基于学生自己的家庭住址,由学生主动获取附近满足自己需求的家教老师,这样能够大量减少学生和老师的在途时间,集中精力更好的安排和进行学习,不再舍近求远。

4.利用手机APP拓展家教新模式

(1)实名注册,严把师资关。对于运营方而言,需要有严格的后台管理和审核功能。每一个注册的家教老师,都要实名注册。对于在校的老师而言,需要填写包括姓名、身份证信息、教师证认证、学历认证、专业资质认证、擅长领域、空闲时间等信息,便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类老师的情况。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需要填写包括姓名、身份证信息、所在学校、当前所学专业等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也需要实名注册,包括姓名、家庭所在地(便于进行地理位置服务)、学校名称、年纪信息、希望请家教的学科、其他需要补充的自述信息。

(2)信息及审核,师生公平互选。完成实名注册后,学生、家长、家教老师就可以家教供求信息,系统后台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学科、年纪、教学进度等信息,进行自动匹配,为老师或学生自动推荐家教对象信息。

需要开发强大的检索和查询功能,支持按照学科、老师评价、距离、家教费用(每小时课时费)等信息进行检索和排序,完成双方的在线双向选择,选择完成后,进入在线远程互动阶段,以便学生、老师之间能够进行远程互动。

(3)远程互动,在线试听。老师和学生完成初选后,可以在线进行远程互动,通过视频或者在线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虚拟的沟通,以便进一步加深了解。同时,为了减少老师的互动和选择时间,家教老师可以开设试听教师功能,满足同时针对多个学生的在线试听需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个人需要,最终确定是否选择该老师。一旦选定后,老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线上签约,学生要支付一定的订金到运营方第三方账户。如果没有选中,学生有权退订该试听,并进行新的老师的选择。

(4)线上签约,线下履约。学生选定老师并支付费用到第三账户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便建立了家教的契约关系,由运营方监督教师的家教履约工作,并将一定比例的费用打入教师账户,以便鼓励老师按照学生要求开展辅导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由第三方负责监管教学计划的执行、课时费用的惩罚和奖励等,及时督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履约,这些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分别填写相关进度的完成情况,只有共同确认完成才可生效。

(5)家教成果,在线评价。家教契约关系确定后,教师仍需要线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一对一的辅导。对于每次家教的执行情况,学生和老师需要通过客户端应用填写或选择。整个家教计划完成后,由家长、学生对家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获得好评的老师将能够获得运营平台的综合奖励,并作为整个家教履约费用支付的依据。

(6)公平交易,第三方支付。整个家教工作计划完成后,运营平台方根据双方契约完成情况,支付学生预交的费用到老师账户中,完成整个交易。

三、结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手机应用已经不再陌生,通过创新性的使用手机家教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我们心仪的家教老师,为我们的学习增添助力,省去家长很多的时间,也能为家庭降低一定的家教投入,为好老师提供新的服务信息,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参考文献:

[1]张君凤,樊文静,徐美红.家教中介现状调查及法律思考――以宁波市为例.西江月,2012.

第6篇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据网友最新报道:“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坠楼身亡;2011年01月09日,身患白血病的刁旭亮因不忍拖累父母将水果刀刺进喉咙;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理由是不满自己由优等生变成差等生……2011年5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一大四女生因父母离异跳楼自杀;2011年5月24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刺桐苑四号楼学生公寓一男生被发现死亡。” 2011年短短的四个月之内,全国的高校中至少发生42起自杀死亡事件,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这还仅仅是自杀死亡事件,如果考虑到那些自杀未遂以及自杀意念,那个数字更是可怕。据余小鸣等对231名医学生的研究发现,有15%的人自述一年中有过自杀的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同样,陈志霞针对全国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类似的情况: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三年级比例最高,占13% 。

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人才,但我们每年却有这么多的大学生自杀或想过要自杀,这确实是一件让全国人民担忧的事情。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既有大学生认知、心理、性格等内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其中,我国生命教育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校教育中生命目标的游离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本该是生命的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生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人格、人性、意志、道德、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生命特征都没能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然,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是全世界的通病。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后指出:“知识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职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的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

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

著名哲学家胡塞儿认为,科学是“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抽象掉了作为过着的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 而“现存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 现在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教育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相分割,“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隔绝。

对现代教育而言,学生成长获得意义的家园被抽象、孤立、单调、机械的“科学世界”所占有,教育过程那种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大学教育是以专业性、理论性教学为主要特点的,它依然沿用了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多数情况下仍然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忘却、消解、异化、远离了生命的“生活世界”,退出了个体喜怒哀乐的生命体验。更可悲的是,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怪圈,只知道什么知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教什么,什么课最热门就开什么课;教育灌输给学生空洞的政治理论、理想化的道德标准、统一的素质要求,却没有对个体当下生活的关注。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需求,也远离了“生活世界”。高校这种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教育,导致学生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学生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精神上空虚,常常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陷入精神迷惘和困境焦虑中,终使其与教育本真与应然价值背道而驰。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未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升本;生源减少;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19-02

目前,高职专升本的报名条件要求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省内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成人高等院校(普通专科班)、普通高职(专科)的应届专科层次毕业生,由学校推荐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综合排名前30%的学生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录取应届毕业生的5%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但是,高职专升本的报名人数在逐年下滑,以笔者统计的情况为例:某高职学校法学专业2009年报考专升本的人数为212人,占应届毕业生的41.93%;2010年报考专升本的人数为156人,占应届毕业生的33%;2011年报考专升本的人数为75人,占应届毕业生的24%;到2014年报考专升本的人数为55人,占应届毕业生的19.78%。法学专业专升本的报名比例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从事法律职业需要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报名条件就是要求法学或其他专业本科。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学科专升本的报名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报名比例只有个位数。经研究发现,导致高职专升本生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自身原因导致专升本生源减少,高职生源素质整体下滑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影响,扩招之前不应该进入到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到本科院校,应该进入到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被普通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瓜分,高职专科院校为了生存,按照大众型高等教育的指引,只能放低录取分数线,近几年的高考高职高专最低录取分数线已经达到170分和160分,这些学生在某些领域很有天赋,但是文化基础实在不敢恭维,连一个像样的请假条都写不出来,有些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同志坦言,现在的高职高专学校想选出个能办明白事的班干部都不容易。高职专科的很多学生有着非常不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知为什么要上专科,但是来之也就安之,要让他们再通过努力考取本科,在本科再学二年,他们是如何也不想做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专科的痛苦考试中受着折磨,正考不及格补考,补考不及格等着毕业前大补考,到了即将毕业的时候知道,只要不欠学费,大都能拿到毕业证,自己已经很满足了,自己已经清楚自己在学业上的半斤八两了。

世界观、人生观模糊,目标缺失与多数专科学生目标缺失情况正相反,有部分优秀的专科学生没有因为高考的失利而沉沦,反而愈挫愈奋。在升学与就业的途径选择上也是与众不同。1.选择更为快捷的升学途径。国外的很多学校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出国留学市场,开发出国读一年半本科,一年硕士研究生的留学项目,与之对比是国内二年专升本,三年硕士研究生课程,大大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同时中国公民家庭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论指引,很多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出国学习,开拓视野,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国际化背景;还有一些家境一般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专科的同时,套读自学考试“专本衔接”课程,通过三年的努力,不但能够获得专科的毕业证,还能够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这些学生放弃专升本,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自己节约了两年的时间,同时也为家庭节约了两年的经济负担。2.优先考虑就业和参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象牙塔里面学得如何最终还要接受生产实践的考量,很多专科学生在专科毕业时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会选择先就业,在就业中去寻找知识的空缺点,然后再以提高学历的方式弥补实践中知识的不足。

二、家庭原因迫使学生放弃专升本,因家庭致贫而放弃专升本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也从事业变成产业。大学收费剥夺了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很多学生因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枯竭以及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丧失而失去求学的经济基础,不得不放弃专升本的学习。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等等,目的是为了学生不因经济贫困而放弃学业,但其实没有看到,一个家庭无法支持学生上学的背后原因是需要这个学生立即放弃学业去维系这个家庭的最基本生活,国家的助学政策只能救学生,维系不了这个家庭。

因家庭溺爱而失去专升本。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中国的人口压力,但也有人说计划生育政策毁掉了我们的孩子。笔者是不赞成这种认识的。实则是许多夫妇综合素质差,没有育儿能力,只知道对孩子溺爱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学习解决的愿望,感到上大专期间独立生活太麻烦,从而不想继续读本科,只想回家钻进父母的安乐窝。

三、高职院校原因导致专升本生源减少专升本难度大

大专学生想专升本要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前已阐述,按照现行政策,只有当年应届大专毕业生的5%能够有机会被本科院校录取,到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个比例使很多专科生望而却步。

老师与学生之间对于变革知识传授模式的矛盾不断加深,使很多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信心。高职高专首先招生的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不到位,仍沿用古老的说教方式,照本宣科,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对于变革知识传授模式的矛盾不断加深。老师认为学生层次低,不爱学习,于是没有激情,不愿意更新知识和知识传授方式;学生认为老师没激情,不考虑学生感受,不与学生和时代特色相接轨,不愿意听教师单一的课堂教学,对本科课堂也失去了信心。

(一)错位的办学观念

一个网名叫“任天寂”的学生,在退学的时候自述:与其在学校受折磨混张文凭,不如自己退学开辟一条自由读书的道路。他在网上曾写下了《中国教育万言书》,作为“一个退学大学生的自白”。他认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问题。笔者也有同感,首先,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而不单是一个科研机构。很多大学都在追求所谓的大学排名,给大学教师下达各种各样的科研指标,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指标,不得不东拼西凑,闭门造车,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少有能为社会有一点裨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毫无一用,另一方面,教书应有的教书本领也荒废了,大学老师不会讲课,不能抓住学生心理,课堂多是晦涩的念书本,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片面的追求规模,大而全,大学办成了产业。现在的大学校长每每谈及自己学校的几万学生,囊括了社会的所有学科都津津乐道;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几万名大学生只有大学生的身份以及将要得到的大学毕业证书,没有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学校的所有学科又有几个能够立得住,叫得响,在产业发展的要求下,低投入高产出,只有多招学生才能产出,只有在大教室里用一个老师照本宣科才能降低成本,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肆批发残次品的“大学毕业生”。

(二)优秀的本科院校不招专升本学生

由于招收专升本学生占用本科招生计划,招收一个专升本学生就少一个高中直接录取的学生,很多优秀的本科院校就不招收专升本学生,优秀的专科生就不升本。最后导致结果就是优秀的专科学生不升本,一般的专科学生升到一般的本科,学生嫌弃学校,学校嫌弃学生。

导致专升本学生减少的社会原因是全民趋利化的社会状态使得学生难以静心读书。比尔・盖茨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退学者,他的退学并不是读书耽误挣钱的范例。但是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非常好,每个领域挣钱的机会都很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几年之内就能积累一定财富,在涉世之初的大学生那里错误的认为上完了大学也没有好的工作,大学生和农民工一样,到处都是,与其在学校里消磨时间,还不如到社会上挣点钱,拿个别学生的成功当成是全体非大学生的机会。这是错误的观点,他忽视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只有学好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

(三)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本科生难于专科生观念的错误引导

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平均月起薪为3 378元。《教育蓝皮书》指出,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2。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不能升本,升本之后还不如现在好找工作。殊不知,这个比例并不是专科和本科的对比。

结语

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必千方百计规劝专科学生升本。专升本生源减少,既有学生对多年来所形成的学历高即为成功这一标杆的挑战,也是对大学进步的鞭策。它促使大学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参考文献:

第8篇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具备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各项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师资力量和教育投资,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教学课程设计陈旧、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10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评的数据显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学生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占15.7%,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占31%,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学生占40.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主动参与和挑战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安于现状,尽管满腹牢骚却懒得主动改变现状。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读死书、死读书”导致他们的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比较狭隘,很难迸发出灵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证的、全局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思维定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继续开发,当遇到难题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创新热情不高,缺乏进行创新的毅力。有3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目标,有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也没有很大兴趣。另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将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产生冲击,而享乐情绪、畏难情绪也使他们的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三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尽管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35.8%的学生自述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没有到企业或教学基地进行过生产实习,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6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能力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27.3%的学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识点太多,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学生由于害羞、不重视等个人原因不愿意向学习校好的同学请教,有64.8%的学生感觉接触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机会较少。再者,各院校基本采用材,个别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经调查,专业教材书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从另一层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另外,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更新、封闭式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各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因素。

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当今各单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学生在校时的成绩单或各种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在生产实习时也仅仅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和重复性工作,显示不出实习和实践的意义。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创新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为孩子营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环境,动辄打骂训斥,习惯于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追求成绩至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较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质疑,创新性也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会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形成创新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定位,促使他们根据职业需求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信心。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树立自信心,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创新观念。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学习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习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设计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仍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追踪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掌握高、精、尖技术。另外,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以及做与创新相关的学术报告,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建立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通过了解、分析和归纳最新的教育成果,将有益的经验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站在辅助者的立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助学助研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关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行为 对策研究

自杀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经跃居于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存有自杀观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惊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要点问题。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学基础

大学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体,从其身心特点来看,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充分,情绪意志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置身新的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依赖和独立产生矛盾或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障碍时,各种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会使其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败感。尤其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期,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子女人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出忧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还有的同学,因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无力承受而产生严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导致自卑。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病理学基础来看,主要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

抑郁症的早期,大多是渐进而隐伏的。患者变得闷闷不乐,少语。自觉思想迟钝,易疲劳,易激动,好流泪。有些病人开始有躯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并可伴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心悸、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是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兴趣及平日的爱好,懒于学习和工作,遇事总是往坏处想,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乐趣。同时,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点,时常自叹,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严重者会出现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妄想,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也明显增多。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大学与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与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常感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为此,有些同学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长期过度的紧张情绪很容易使人焦虑、抑郁,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就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当恋爱受挫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性压抑或者想入非非,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上的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的同学,常感到捉襟见肘,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之下,轻者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业上的压力。过去,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率几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而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随之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也开始面对就业的艰辛。这种现实的就业压力与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就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现忧郁、焦虑、自卑的心理症状。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巨大的压力会使人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使人体验不到生活、学习中的快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调适,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崩溃甚至自杀。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且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不少学校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因此,构建自杀预防机制及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加强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因此,现阶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时代特点,加大力度进行压力与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此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压力。教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2.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过SCL-90对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或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碍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重点预防。如: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行为观测和心理检测;开设“生命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一旦发现其心理异常,必须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对发现有精神疾病倾向者,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必须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使自杀事件防患于未然。

3.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根据易激发自杀意念产生的各个环节设定排解方案,实施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欲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都有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杀者打消念头,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践证明,很多情况下自杀只是心理失调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只要发现及时,方式恰当,危机干预可将自杀冲动遏止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正确认识和科学研究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

第10篇

关键词:孤立型人际关系;人格魅力;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04-02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未来大学生活和事业的成就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部分严重问题

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部分人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和身边的老师、同学的关系。他们行为孤僻,精神世界一片荒漠,成为“孤立型”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有人甚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孤立型”表现有如下三种。

(一)强调自我目中无人。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倍受溺爱,没受过什么打击或挫折,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高兴时,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集体生活中,不能站在大家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案例:小刘,大一男生,不仅家庭条件好,还自恃身强力壮,与同学交往中从不吃亏。小刘对得罪他的一个同学处处过不去,说:“我就是要你不痛快,你不痛快我就高兴。”他常把对方水壶里的水倒掉,把衣服扔一边,晚上还故意把对方关在宿舍门外。现在小刘跟班里的同学关系很差,人人对他惧而远之,他自己也倍感孤独。

(二)自卑胆怯胡乱猜疑。由于大学生们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有些大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哪方面都比别人差。这些现象屡见不鲜:那些来自小城镇或者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感觉自己在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些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咎于自己智商低下,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有些大学生还会因为自身的外貌或身高而深感自卑。日积月累,这种自卑的感觉压抑在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发泄,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常常焦虑不安,自卑胆怯,胡乱猜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案例:北京大学的学生欣欣说:“看到周围的人都很优秀,我就会有压力,心情比较焦躁、郁闷,不想和别人说话。老觉得她们也不喜欢搭理我,我觉得自己情绪很不稳定。”

(三)心眼太小斤斤计较。有小心眼儿的同学,神经敏感,常常杞人忧天,小题大做,庸人自扰。他们往往患得患失、吃一点亏就如鲠在喉;特别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总感到别人在算计自己,对周围人总是充满敌意。

案例:小鲍,女,某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述由于自己小心眼儿,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学生气。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常闹别扭,总想着那些细枝末节,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这样,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二、“孤立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应对策略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有三个要素: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如果能够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有效地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针对上述“孤独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来消除障碍,帮助大学生远离孤独,融入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一)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1.做一个人谦虚正直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要培养自己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

2.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古人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人交流不仅是互相交换信息和经验的好方式,还有助于增进友谊。善于表达,也就是说,能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要注意表达方式。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往往可以让听众感到愉快。

3.做一个主动开放,积极沟通的人。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当你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

(二)学会运用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

1.学会赞同和认可

在自己的头脑中一定要形成一种态度,一个思维框架,即一种赞同态度,培养一种赞同的性格,成为一个自然而然地赞同别人和认可别人的人。

当你赞同别人时,一定要说出来。仅仅用暗示表示赞同是远远不够的。要明显地让别人知道你的赞同和认可,要点头说“是的”,或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说“我同意您的说法”或“您说的很对,我完全赞同”,“我认为您的看法很好”等等。

当你不赞同别人时,千万不可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如果你轻易地表示反对,你会很快与人形成矛盾,失去很多。所以,请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2.失言时立刻致歉

一般人通常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会说谎,会否认或狡辩,但无论何时如果你犯了错误,一定要勇敢地说“我错了,请原谅”,“对不起,这是我的失误”等等。

承认错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人们一定会对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刮目相看,人们也会认可或谅解你的做法,从而提高你的形象。

3.避免与人争论

和人交谈时,避免把谈话看成是一种竞赛,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如果你常在他人的话里寻找漏洞,为某些细节争论不休,或纠正他人的错误,藉以向人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伶牙俐齿,你一定会给人留下极深刻的消极印象。

人际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与人争论。因为没有人能从争论中获胜,也没有人会从争论中赢得朋友。即使你是对的,也不要争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请务必记住这一点。

4.正确处理冲突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处理问题,就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遇到好斗者,对付他们的最好方法是:拒绝与之争斗。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身份,显示了自己的不凡气度,而且使那些好斗者变得慌乱无措,气得七窃生烟,并且显得愚蠢可笑。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和技能、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总之,人际交往不仅是大学生向社会化转变的基本途径,还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孤立型”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早日走出孤独荒漠,投身情感海洋。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大学生亚健康心理 调节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与西方音乐追求对比和矛盾冲突、斗争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始终崇尚的是“和”,这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古代,“乐”从一开始就是与“礼”捆绑在一起,作为反映为“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调和剂而存在。“礼”强调的是“异”,而“乐”强调“和”,“乐”之“和”就是为了消除由“礼”之“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人们在“乐”的熏陶中心甘情愿的接受“礼”的制约,从而达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境界 。要达到上述目的,不论是在音乐创作、表现还是接受活动中,中国传统音乐向来以“中和之美”为最核心的标准,作品意蕴大多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崇尚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即便在当今社会,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遭遇失恋、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家庭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压抑、焦虑、孤僻、自卑、嫉妒、过度愤怒等不良情绪,直接导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①关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失和”的心理状态。本文要探讨的是通过以“和”为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施以心理干预治疗,使得他们的内心由“不和”转为“和”,即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来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五音疗疾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阐述了五行音乐治疗的原理,把五音和五行、五脏相配对,并指出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阐明五音与五行相应,与五脏、五志相连。在此理论基础上,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皇帝内经》中还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这说明不同调式的音乐不但对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影响, 还可以调节人的情志。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五行、五音、五脏及五志的对应关系如下:

实际上,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因为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 协调振动的系统所组成,诸如:大脑的电波运动、心脏的搏动、肺部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的神经活动等,都是有着一定节奏和频率的。当有着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节奏相吻合时, 就能够产生同步共振作用,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以上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各种亚健康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音乐干预治疗。如“过度愤怒”在五行中属“木”,这类人性格耿直,但是遇事不冷静,容易发怒。对于这类学生,应多听角调式音乐,如《月儿高》,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能让人心境趋向宁静平和,缓和暴怒的情绪。 自卑的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可以多听徵调音乐,如《紫竹调》,《百鸟朝凤》等乐曲。 徵调音乐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能使人奋发向上。“压抑”、“孤僻”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又不愿与人交流,因此不良情绪长期累积于心形成抑郁,多造成食欲不振。这类人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良宵》,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能使人的思绪得以排解,恢复旺盛的食欲。“焦虑”属于五行中的“水”,这类人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应多听羽调式的音乐,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柔美,如大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能够平和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推荐乐曲《阳关三叠》。“忧伤”、“悲哀”在五行中属“金”, 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商调式引导排遣。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及时发泄心头悲痛,防止悲伤的情绪压抑于内心而产生抑郁。当患者能够畅快淋漓地哭出来之后,则可转听徵调式音乐,如《百鸟朝凤》,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使患者摆脱悲伤与痛苦。 要说明的是,以上推荐乐曲中有部分乐曲并不只有单一调式,而是多种调式交替,所以在选择乐曲的时候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耿元卿博士以该校22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予以五行音乐进行干预。试验音乐选用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的《易经五行疗效音乐》,根据实验对象的心理亚健康的表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并开出音乐处方。试验结果说明,五行音乐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绪,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对消化不良、睡眠障碍、疼痛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其中,发生显著改善的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的心理亚健康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二、情绪引导

针对不同的亚健康心理,对大学生采用传统音乐治疗,是单纯通过听音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它与一般欣赏娱乐性音乐有原则区别。它是根据患者所患心理疾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音乐对患者进行情绪引导,使人体机能和心理得到相应的治疗,可治疗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选曲原则,既可以用“正治――情绪疏导法”也可以用“反治――情绪中和法”。

“反治――情绪中和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音乐使其过分的某种情绪得以中和。在中国古代,人们都认为古琴音乐平和悠远,能调畅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欧阳修在《送杨序》中写道:“余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在文中欧阳修自述曾经患有“幽忧之疾”,多方求医无效。后来欧阳修向好友孙道滋学琴,只要抚弄琴弦,投入到琴声中去,他便万事离心,烦恼尽除,不觉间抑郁症竟痊愈。宫音属古代五声之一, 归脾, 脾主思, 思可解忧,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故以宫音醒脾而解忧为最佳。因此,在治疗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乐曲来中和其过分的情绪。如让情绪过于兴奋者(如易怒、失眠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使其过于兴奋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平静。或是让情绪萎靡不振者(如抑郁症患者)听欢快活泼、情绪明朗、令人振奋的乐曲,使其低糜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积极的心态。

此外,“正治――情绪疏导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在使用音乐进行情志治疗时,认同“物极必反”,即某种情绪在音乐的支配下,达到顶峰时,会出现一个向相反情绪转化的时刻,而这一时刻,正是患者感到畅快的时刻。如辽代契丹族医生耶鲁敌律, 对宰相夫人( 枢密使妻) 的顽疾怪病( 沉疴) , 认为是“ 心有蓄热,非药石能及, 当以‘意疗’ , 因其聩, 聒之使狂, 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鼓于前, 翌日果狂, 叫呼怒骂, 力极而止, 遂愈”( 《辽史・耶鲁敌律传》)。 对于这种蓄热, 要使它发泄出来才能愈, 就布置行军的钲鼓, 大击大擂 , 造成令人难耐的噪声, 激怒患者发狂, 将患者推向极端, 从而通过声音发泄震荡, 吐出怒气。 从心理动力学观点来说, 使气得以发泄而治病。 泄出心中蓄热, 病就好了。因此,在面对亚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其情绪相同的乐曲,帮助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让悲伤抑郁者听大悲的乐曲,激起他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促其大哭更好,使听者将积郁于心的忧伤情绪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带走悲伤。或对过度兴奋者(失眠、易怒、暴躁者)给予以振奋的音乐,使他更加兴奋,稍许,待他情绪宣泄殆尽感到疲劳时,再抓住时机给以有镇静效果的乐曲,最终使其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也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从这个定义可见,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了三个部分:没有疾病的身体、以愉快为主的心理状态和能够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的行为能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危害性多年来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他们的影响比躯体疾病要大得多。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个象霍金、张海迪这样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但却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做出卓越成绩的事例,但对一个心理亚健康状态者而言,却很难指望其能够有所作为,甚至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有研究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辍学、失业、失恋、家庭矛盾、离婚和人际关系纠纷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是大多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据统计,3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就获得有益的改善,7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走出了心理痛苦的阴影。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 : “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疾病的疗效有时候甚至强于药物治疗。中国传统音乐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和”的特质,对于“失和”的亚健康心理恢复“平和”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和医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广大音乐教育者和医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亚健康状态是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低水平的功能状态。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亚型,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引起重视可能发展为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1]边江红.古琴音乐疗法概况及其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4-145 .

第12篇

关键词 正念认知疗法 负性情绪 治疗结果 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度阶段。他们或多或少地容易出现强迫、焦虑、抑郁、自卑之类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类情绪称之为负性情绪[1]。鉴于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对个体身心健康,以及对他人、组织和社会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的具体方法采取的是团体训练课程的形式。每个进入正念课程的参与者都需要参加一个为期8周的团体训练班,每周一次,每次2.5至3小时。练习的内容是禅定等正念训练。

在近20年来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2]。大量研究表明,基于正念的心理疗法对压力相关障碍[3]、焦虑障碍[4]、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5]等干预有效。目前,国外使用正念疗法对负性情绪干预的研究报告不少[6-9],国内仅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10-11]。

本研究通过招募被试的形式,以受负性情绪困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认知治疗,初步探索此疗法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启发。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来自昆明某高校的在读大学生。通过校园张贴海报、校园BBS上帖子进行招募,先后招募到15名患者,共入组6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年龄18~24岁,平均20.7岁;大一新生4名,二年级2名。入组条件:(1)YBOCS得分≥10分;(2)自述为强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给生活带来了困扰;(3)无物质滥用或依赖;(4)无精神病性症状。(4)了解团体设置后能坚持参加8周。

(二)工具

1.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 Obsse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 [12]对患被试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进行每周评估。

该量表共10个项目,其中1~5项为强迫思维,6~10项为强迫行为。每个项目采用0(无强迫思维行为)~4(极重)点计分。

2.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 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 Q)[13]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和追踪期测量。该量表共39个条目,分为5个分量表:观察、描述、正念行动、不判断、不反应。每个条目采用1(一点也不符合)~5(总是很符合)点计分。

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4]共20个条目,以1“完全没有”至4“持续存在”4点计分,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SAS的Cronbach's系数为0.931。

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5]共20个条目,以1“完全没有”至4“持续存在”4点计分,总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

(三)方法

1.研究方法

经被试知情同意,治疗平均次数为8次,治疗次数结合被试的实际进展情况略有调整。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每次约60Min。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1次追踪测评。

2.干预方法

干预持续8周,每周2 h,由1名多年练习正念的指导教师带领,地点在昆明某高校的咨询室。

治疗分3个阶段,第1阶段(第1次)为心理教育,第2阶段(第2~4次)为正念练习阶段,第3阶段(第5~8次) 运用所学应对未来的心境。每次会谈都从填写YBOCS开始,然后回顾上周的家庭作业,了解练习的感受,解答练习中的疑问,接着是正式的治疗,最后和患者共同讨论确定下周的家庭作业。

第1周主要为针对负性情绪和正念训练的心理教育,通过葡萄干练习导入正念的概念。

第2~4周学习正念练习,其方法参照《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练习内容依次为躯体扫描、正念观呼吸、正念观察想法。强调被试练习中要一刻接着一刻客观观察体会自己的想法、思维、冲动和情绪等内心活动过程,学习只是将它们视为内心的事件,体会这些心理现象自行变化的属性;另外一方面强调将精力投入到此时此刻、有建设性的事务而非病理的行为上来。每次的第1个小时进行正念训练,第2个小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别为“活在当下”,“允许\顺其自然”以及“想法不是事实”,指导教师带领被试主动导引出困扰过自己的情绪问题,然后使用正念技术进行应对,从而产生对自身问题新的体验和认识。请被试在接下来的一周完成家庭作业,包括每天30 min的正念训练,。

第5~8次,运用所学应对未来的心境,目的在于启发被试在未来遇到情绪困扰时,可以采取让自己有控制感、成就感的行动。

最终目标是让被试认识特别是能够体验到,这些负性的想法、情绪、冲动都存在着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过程,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阻止它们的出现。通过这个治疗过程,一方面增加患者对负性想法和情绪的容忍力,一方面降低患者实施消极行为的冲动,最终放弃消极行为,将精力投入到正常事务上来。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Wilcoxon配对样本检验比较被试在不同时点各量表的得分差异。

二、结果

(一)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比较 6名被试参加训练的平均次数为6.5次。由表1可见,YBOCS,SAS,得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而FFMQ得分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二)对访谈稿进行类属分析后,抽取出的5个主题分别为正念训练的收获、对小组氛围的感受、对训练课程的意见及建议、练习的阻碍、对正念的认识。所有被试都认为从训练中得到了收获,在课程结束后1周进行访谈时,大部分表示还在坚持使用3 min呼吸空间帮助自己面对负性情绪,收获体现如下:(1)学到负性情绪方面的知识;(2)教师的话有启发;(3)让自己平静,调节情绪的方式;(4)正念能力提高;(5)接纳;(6)放松。

对于训练的设置,有3名被试觉得第1次训练中没有说明这种训练和他们的负性情绪有什么关系,有点疑惑。对被试练习最大的阻碍是时间和空间,4名被试表示练习的时间太长,因此需要对被试说明为什么要练习这么长的时间;2名被试表示在宿舍里练习怕打扰到别的同学或觉得不好意思。

三、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8周正念认知疗法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情绪,显著提升被试的正念能力,并且训练效果在3个月后得以维持。初步揭示出以正念认知疗法对这6名被试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本研究中,训练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较好的被试的YBOCS得分下降程度较大。因此,正念认知疗法的疗效可能与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有关。有研究表明,坚持练习正念的大学生可以有效降低其抑郁情绪、特质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6]。此外,经过8周的正念训练,被试的正念能力显著提高,与Collard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大部分被试不是严格按照强迫症、抑郁症诊断标准采选,所以总体上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较低,也不足以引起较高的抑郁水平。所以,被试的SDS得分干预前后变化幅度不大。

本研究通过对访谈稿进行分析,发现正念认知疗法对负性情绪起作用的方式在本研究中集中体现为3个方面:(1)接纳的态度减少了压力,减轻了负性情绪;(2) 增强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不被负性情绪吸引影响;(3)正念本身能带来一些行为的调整和改变,那些在正念量表上得分更高的人会显著的对不适应行为与情绪进行调整。

本研究干预的被试数量少,案例主要来自大学生,负性情绪症状相对中等偏轻。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使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来进一步检验以正念认知疗法的有效性及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慧敏,李金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9(5):67-68.

[2]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著.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M].刘兴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4.

[3]SUSAN MO,SONJAV B.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Behav Modific,2005,29(1):95-129.

[4]SUSAN MO,LIZABETH R,DAVID HB.Integrating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 into existing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GAD:A case study[J].Cogn Behav Pract,2003,10(3):222-230.

[5]LINDA EC,MICHAEL S,KAMALA DP,et al.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mood,symptoms of stress and levels of cortisol,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and melatonin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outpatient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4,29(4):448-474.

[6]SAPANA RP,JAMES C.Adapting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 case report [J].Cogn Behav Pract,2007,14(4):375-380.

[7]WILKINSON-TOUGH M,BOCCI L,THORNE K,et al.Is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obsessive-intrusive thoughts:A case series[J].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10,17(3): 250-268.

[8]HANSTEDE M,GIDRON Y,NYKLICEK I.The effects of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a non-clini-cal student population[J].J Nerv Mental Disease,2008,196(10):776-779.

[9]HAMILTON F.The use of mindfulnes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Suggestions for its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xisting treat-ment[J].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8,15(1):53-59.

[10]刘兴华,韩开雷,徐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915-920.

[11]樊瑞娟1,李波2 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强迫症状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 1065―1068.

[12]张一,孟凡强,崔玉华,等.修改耶鲁-布朗强迫量表的临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5):205-207.

[13]DENG YQ,LIU XH,RODRIGUEZ MA,et al.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J].Mindfulness,2011,2(2):1-6.

第13篇

研究生成了研究找工作的学生。

――武汉某重点大学研究生的自嘲。

我是搞超级杂交水稻的,我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袁隆平就落选中科院院士表态。

由于碳酸饮料大行其道,不少美国人的牙齿健康受到损害,青少年牙齿遭腐蚀现象尤其严重。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碳酸饮料损害牙齿。

类明星邮票,将大头照印上去了事,毫无艺术美感,不存在收藏价值。

――有收藏家如是说。最近到邮局寄信的“乙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偶像易中天已登上了邮票,此举立即招来热议。

我的文化水平还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位亚洲冠军的自述。中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堪忧。

不妨就换个名吧,再注册个商标,叫“郑板桥”,正好谐音“正版瞧”。

――盗版光盘泛滥,有人这样为某正版音像店支招。

81%的人反对将北京的国际译名定为“Peking”。

――项在线民意调查显示。Peking这一拼写形式是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政联席议会”时确定的。

一个农民带着一帮农民拍了一批农民的戏。

――《乡村爱情2》受到的欢迎超乎想像,对于其中的原因。赵本山说就是因为真实。

为富人树立一个榜样。

――76岁的查克・费尼创建的慈善基金会,20余年来已经捐出40亿美元,他要求基金会在2016年前捐光剩下的40亿美元。他不让基金会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所有的捐献活动几乎都是匿名进行。他的义举震动了美国慈善界。对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僧发给孙悟空的第二代金箍。

――关于手机的最新解释。

低工资也会伤室企些。

――湖南大学教授陈乐一的研究结论。

无论是厂家还是媒体,都应该将消费者视为公民,都应该视自己为公民文化的推行者,而不是商品的暴力推介者。

――《南风窗》批评某商业品牌的“恶俗”电视广告。

世界本没有神,拜的人多了就成了神。

――名报考鲁迅美术学院的考生跪拜鲁迅雕塑祈求好成绩,对此有网友评论。

少灯官腔,说话直奔主题,

――有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说官话、套话。

我们首先要拒绝遗忘,历史是有光明的,但是也有黑暗和苦难,现在的问题是,黑暗和苦难被遮敝了,所以我们要谈。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谈为什么要强调研究和反思中国的苦难

张平的中专学历凸显了他为人的平实。

――在新一届政府中,新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引人注目。62岁的张平一直保持他在“”前获得的中专学历。

建设部不主张提拐点问题,但是我们关注房价问题。

――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近日就“住房保障”等情况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时说。

你可以决定娶什么老婆,但是不能决定岳母岳父是谁;你可以决定加入什么公司,但是没法决定上司,因为上司会变的。因此要跟老板有效沟通,争取他的理解,让他能够成为你的伯乐。

――惠普全球副总裁孙振耀在惠普公司23年经历了18位不同风格的上司,这在跳槽频繁的IT界几乎属于奇迹。

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

――对于自己的油画作品《牧羊人》以3584方元惊人高价被拍卖,画家陈丹青既不兴奋也不关心。

塞庭查它好的一面,比如天伦之乐。你在热闹里就觉得热闹讨厌,你在孤单里又会觉得孤单很难受,到中老年的时候还是需要有家庭的。家庭就是生轻时去经营,到老了开始此利息。但我放开了,我这辈子没有家了,人生这场戏我演砸了。

――王朔谈到家庭问题时,对于当初与舞蹈演员沈旭佳的离婚之举充满悔意。

瞩目

俩女生剪头被索天价

3月29日,郑州市某中专二年级的女生一起逛街至郑州市二七路的正弘大厦附近,看到旁边的保罗国际美容美发(河南)有限公司的橱窗玻璃上贴着“洗剪吹38元”的字样,便进去剪头。洗完头后,店员称两人的发质不好,不停地推荐护发产品,并向其出示了消费单。看到账单上只有3个项目,分别是洗剪吹38元、洗发用品60元和护发用品60元后。两人在上面签了字,开始剪发。让两个女孩没想到的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了“每人6000元,一共1.2万元”的天价!看见二人惊讶的表情,一名店员赶紧上前推荐说。只要办理一张该店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优惠折扣。但是,每张会员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钱将存在卡里。两人只好掏出手机向同学求援。几十名同学各自拿出几百元的生活费,凑够9800元送到了店里,两人才得以脱身。该事被曝光后,引起巨大争议。

由于存在价格欺诈,郑州物价部门对给顾客剪“天价头”的“保罗国际”美容美发店,开出了一张50万元的罚款单。据介绍,这是对价格欺诈违法行为的最高数额罚款。

清华学生集体行冠扎

4月4日,21名清华大学学生站在孔庙内孔夫子像前,参加成年仪式。仪式开始后,由汉服爱好者为大学生们穿上“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汉服,系好腰带,戴上帽子。随后大学生们鞠躬九十度行拜礼。清华大学化学系62班的学生付长奎说,参加冠礼的学生都是化学系的男生。大家平时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集体约定在清明节这天举行成人仪式。感觉很激动,没想到古代冠礼仪式这么复杂。有学者称行冠礼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毕业生千万游资炒股

作为一个去年才从四川某大学材料科技学院毕业的学生,山东小伙刘素进俨然是个股市老手。他从2004年进入股市,用学费开始炒股。由于投资得当加之股市走好,他大赚了一笔。现在,他和同学们组成的团队已经开始向社会募集资金,通过股市投资利润来赚取管理费。他们的目标是遵循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据悉,目前刘素进手中掌握的股票市值已经在一千万元左右。不过,资深业内人士在了解刘素进的情况后提出质疑,认为他的操作方式存在许多问题,投资风险也很高。

许霆案改判

2006年4月21日,青年许霆与朋友郭安山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许取出17.5万元,郭取出1.8万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一年徒刑;而许霆潜逃一年后落网,2007年9月27日,广州市检察院以盗窃罪许霆。11月20日,广州中院判处其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此案判罚引发各界的争论,就是否量刑过重问题议论激烈。2008年2月22日,案件重审;3月31日,许霆被判处5年徒刑,并处2万元罚金。对此,许霆的父亲坚持认为自己儿子无罪,表示仍将上诉。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困扰 案例报告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冯XX,女,20岁,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性格温顺,比较内向、胆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只上了专科线,本想复读一年再考,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获得批准,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还需大笔医疗费用,弟弟妹妹年龄还小,也都在上学,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父亲的压力,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没有文凭,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心情紧张,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头痛,心情烦躁;没有食欲,从来没感到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命不好”,“没用”,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感到自责,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就外出学习,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确定咨询目标;

(3)与求助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父亲的病情,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命不好”,“没用”,“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以及自责等。

(4)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我一直都很听话,父母会理解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我学习很努力,即使偶尔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

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变压力为动力;

(2)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合理安排时间。

(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力图全面发展,主动与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等。

(4)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期末考试刚结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联系,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试感觉还行,至少能顺利过关”。

2.咨询师的评估:新学期开学,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0.8,人际关系1.2,抑郁1.1,焦虑1.6,敌对0.2,惊恐0.4,偏执0.3,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05.

第15篇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黄某,16岁,是南方某重点中学高一女生。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有一个姐姐,比她大七岁,是公务员。父母双方家族均没有精神疾病历史。

父亲性格固执,治学严谨,在学习和道德方面对子女要求很高。黄某在小的时候就经常会听到姐姐因为语言表达不准确而被父亲批评。母亲性格随和,很讲卫生。黄某小时候很聪明,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上小学二年级后,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又不放心让她一个女孩子在外面玩,怕她学坏,经常把黄某锁在家中。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这段时间,父亲因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回家动辄拿黄某出气。黄某渐渐变得不爱回家,总喜欢留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一想到去上学就会很高兴,一回家就会很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遭到父亲的指责。上中学后,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量表为SCL-90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7,强迫症状1.9,人际敏感2.4,抑郁2.2,焦虑2.3,敌对1.2,恐怖2.5,偏执1.5,精神病性1.4,其他1.2;阳性项目数45个。由上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偏高,其次是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值较高,明显高于常模。

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为55分。

二、个人陈述

我其实是很喜欢上学的,因为在家里有些压抑,觉得父母都不是很理解我。小学五、六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对我很好,经常会鼓励我。我很喜欢上课学习新的知识,只是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会感到紧张。我很羡慕那些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我曾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周至少有一次要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做不到。考上初中后,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当知道英语科代表不想做班干部时,我和她说,让她向老师推荐由我来当。因为我的英语成绩不错,所以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英语科代表。第一次上讲台领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脚抖得很厉害。但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一定要让自己撑下去。头几次领读完后,我都大汗淋漓,幸好那时是夏天,天气很热,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校服是湿透的。慢慢地,我的脚不再发抖了。我很高兴自己的改变。我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和努力,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考上高中后,由于是同一所学校,新的班主任知道我原来当过英语科代表,所以还是继续让我当。我也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的,我对自己说,本来我的英语成绩就很好,而且口语也很流利,我要让新的同学都知道我是能胜任的。但当面对一群新面孔时,我又莫名地紧张起来。不仅出汗,而且感觉脸发烫,那股热气能把我的眼镜蒙上一层雾。我隐隐听到有同学说,“她的脸好红啊!”我当时很想克制自己不要紧张,不要脸红,就像当初克制自己的脚不要发抖那样。但我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克制,脸都是发烫的。我用书挡着自己的脸,不让同学看到我的紧张。那次领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说,明天再不可以这样了。但第二天还是如此,甚至比昨天还严重,感觉血都涌到头上了,很沉重,快要晕倒似的。我赶紧假装捡东西,蹲下来,躲在讲桌下面喘气。之后一直到现在,我每天领读都觉得是一种煎熬,总会听到前排有同学说“她的脸怎么那么红”。我害怕听到“脸红”这个词,连听到“红”我都觉得不舒服。更让我难受的是,我发现自己现在连和同学说话,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脸红了,然后就感觉脸开始发烫,看到同学疑惑的眼神,我总是借故走开,不再和他们说话。我现在觉得好难受,学习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事,就学不下去了,连英语成绩也开始下降。我很想改变,又改变不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三、观察情况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面容姣好,穿着白色短衬衫和白色短裤,衣服整洁干净,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偶尔会脸红,此时会低头。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求助者叙述、咨询师的观察、测量结果、身体疾病历史、家族精神病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表现,排除了重性精神病。

诊断: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求助者的病程有3个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率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害怕与人交往,内心痛苦,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求助者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同时焦虑、抑郁因子分值也较高。此外,根据SAS、SDS的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黄某对正常人际交往的回避。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方式,增强其自信心。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咨询方法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严重的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导致的回避行为,因此适合运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其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它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要循序渐进,每次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症状进行校正的同时,还需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一些歪曲的认知观念进行校正,增强求助者的适应能力。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些被称作“自动化思维”。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因此,咨询师可以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二)商定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预计咨询次数为9次。

七、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其详细的资料;通过倾听、共情和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求助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求助者的性格特点。教给求助者放松技术,并练习。

家庭作业:我曾经遭遇的挫折。练习放松技术。

第三次咨询:

目的: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法、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以0~100单位计。与求助者共同制定焦虑等级:

想到明天要上学 10

想到要见人20

迈进校门30

见到陌生的同学、老师 40

见到熟悉的同学、老师 50

同学和自己说话 60

同学请教问题 70

老师提问其他人 80

自己被老师提问 90

走上讲台 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只练习前三个等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四至六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3至4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走上讲台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求助者在回到学校后,发现仍然有焦虑,但能忍受。

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挫折日记。

第七次咨询:

目的: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找到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思维。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极端思维:“我必须是完美的,我不能失败,我已经完蛋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

(2)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这些想法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情绪。

(3)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

(4)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换成更客观或更积极的想法。

(5)想象观念改变后,在一些场景中的情绪感受,并和过去对比。

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放松练习。

第八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

方法:会谈法、认知重建法。

过程:通过回顾治疗过程和家庭作业,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求助者承认她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求助者自述“一说出来这一点,感觉好像松了一口气,也没那么紧张了”。

家庭作业:寻找班里其他同学的优缺点,放松练习。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SCL-90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她的成长。

家庭作业:坚持放松练习,记心理日记。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评估

自述不再回避和同学的正常交往,能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很好的交流,上讲台领读也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二)他人评估

同学反映,黄某现在经常和他们一起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一个人低着头学习,不理睬人,和同学交往感觉更融洽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降低了求助者的焦虑水平,消除了她的回避行为,求助者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完美主义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心理测验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阳性项目数34;SAS标准分为45,SDS标准分为40。测验分数在正常值以内,说明咨询有效。(稿件编号:090605009)

参考文献:

[1] (美)A.E. Jongsma,Jr. 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游永恒主编.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