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管理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设计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设计管理论文

第1篇

有着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主席佐藤优先生习惯用丰富的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记者采访中留下的印象。随着佐滕优先生侃侃而谈,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所倡导的城市"全方位设计"带来的"新概念地铁"、"温馨细致"的医院,这些实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使用者而不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设计公共设施,达到功能性与舒适性的最佳结合。

走在世界前端的地铁

"我们用十年时间,设计了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地铁。"佐藤优先生带着理想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对记者说。当时,佐藤优设计的是日本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设计方案名为"以人为本线(humanline)",目标是要设计建造一条以人为本的地铁。这是佐藤优的设计理想所在,但却有人指出,这不过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听到了怀疑的声音,但并不足以动摇佐藤优的决心。他认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都是参照这些基准来讨论的。

那么,是如何实现整体的设计?佐藤优说,这个目标的实现经历了一个过程。1995年在福冈召开了"全方位设计艺术大会",佐藤优3年前担任庆典专门委员会表彰部会长等职务,策划了跨市和大会组织委员会之间的综合设计方案。这个设计,引发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共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设计获得了最高标志设计大奖和通产大臣奖。当时的获奖设计也是以"全方位设计"作为策划的主要理念,以宣扬和平和开发人的潜力为主题,指出福冈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还大力宣传了"人的魅力",并确立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

为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地铁所有的出入口都有自动扶梯和电梯。电梯在站台中央,可供残疾人和健全者共同使用,并配备声音引导系统,盲人乘客能够清楚听到声音指引的地铁,令人惊叹。另外,在所谓的"大家的厕所"里,设置了专供人工、人工膀胱的使用者使用的设施、扶手等,尽量追求公共设施的最优化,消除了残疾人外出活动的不便和担心。站台上,安装了透明的屏蔽门,提高了整体的空间感。站台全部是直线型的,列车与站台之间没有高度差,且空隙很小。使用轮椅和婴儿车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它的优点。

重视患者感受的医院

"以人为本",具体到医院就是以患者为本。佐藤优认为,以往的医院一般只强调医院的功能,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应该如何减轻患者的重负,如何营造一种温暖的充满信赖感的氛围呢?这不仅仅要着眼于建筑物的设计,更应该从包括色彩、照明、家具、标志等视点出发,追求"全方位设计"。这个理念在九州大学医院的二期工程中得以实现。该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感性的视角,制造出更让患者感到轻松愉快的环境。

就说九州大学医院吧。该医院的一期工程于2002年竣工。九州大学医院以371位患者和175位医院工作人员为对象,针对旧病房和一期新病房的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本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还存在对医院工作人员来说不够舒畅,对患者来说不够亲切不够细致等方面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人文关怀"的不足。

既然如此,佐藤优提出,医院要体现人文关怀的要素,就要找到让人感到沉重郁闷的"罪魁祸首"--医院的颜色。白色可以满足使医院显得明亮的基本要求,但是,全部使用白色无疑增加了紧张感。病房的家具在白色的医院中是一个重要的点缀,但是,通常会因为预算的原因而被推迟考虑。

无论是走在世界前端的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还是重视患者心灵感受的九州大学医院,它们的设计获得认可的关键在于:都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以人为本"的环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统合各种知识的新方法得以确立,并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基准。

对话

美与仁德:二者须臾不可分离

赢周刊: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家,您是怎样理解"美学创造价值"这一说法的?

佐藤优:我个人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个性的尊重、爱美之心和技术与感性的融合。

赢周刊: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佐藤优:先谈谈个性的尊重。什么是美?让我们看看"美"这个汉字,从字形上看,就是"羊""大"。大的羊,在羊群中非常醒目,十分威风。现在我们发现,大的、醒目的、具有个性的东西,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中,引导社会前进的,正是在优秀理念指引下的显著的行为。另外,"羊",它还有宗教的意义,是祭祀的牲口,这便意味着"牺牲"。这是人类最为崇尚的"美"的行为。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3篇

首先设计任务书应包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如绿地率、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置及数量、消防车道、转弯半径等均需在《景观设计任务书》中体现。其次针对《产品策划报告》中的产品定位、客户群需求等,制定具体的设计细则。再次详细说明每个设计阶段的成果深度、设计范围、进度要求、成本要求、技术人员名单等。

2设计阶段管理

2.1沟通管理工作

首先将《景观设计任务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准确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设计单位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二、组织相关部门对设计任务书详细解读,准确反映设计意图。第三、及时与经营、物业、成本、现场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将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第四、对设计成果进度、设计质量需要及时进行检查监督,设计成果与设计意图如果出现偏差应采取纠偏措施。

2.2经济合同控制

对拟选定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景观设计方案招标,优选中标设计单位。通过与设计单位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中约定不同阶段设计费用控制。重点审查合同违约责任条款。景观设计合同与设计任务书相互补充,如增加设计服务内容、违约责任等条款。

2.3设计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决定了70%以上的景观工程成本。景观工程是一门艺术性工程,追求的是对原生态环境的模拟,但不是无限度地追求桃花源式的艺术形式而不考虑成本投入。首先应对硬景与软景比例,不同板材厚度进行限额设计。其次在方案阶段、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由设计单位提供详细概算。在合同中约定景观项目实际结算超过设计预算,对设计单位的罚款比例,以达到对成本控制的目的。

2.4图纸管理

2.4.1图纸审查。对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图纸先由部门内审,经相关部门评审回复意见后,提交公司领导评审。方案设计审查内容包括:景观风格与建筑风格是否统一;绿地率、停车位等指标是否达到详规总图的要求;园路宽度是否满足本地区消防验收规范;关键节点景观是否提供多方案比较等;排水组织是否合理;植物的种类规格是否与天津市气候环境是否相适应;苗木的色彩、季相是否合理;植物竖向层次等各个界面配置是否丰富合理。栽植位置、小品及建筑构筑物位置与综合管线是否冲突;水景效果是否合理;设计概算是否经济合理;主景观节点处有无样品示意图片和效果图。井盖、通风井等地上设施是否隐蔽性处理;土建部分构造做法有无质量安全的要求等。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有:施工图设计是否满足国家/地方园林绿化规范,设计深度是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大型乔木、花岗岩、混凝土砖、侧石、防腐木、灯具、音响设施等选材是否合理。进一步审核苗木种类、苗木位置等;地下车库入口、采光井等做法与土建做法是否衔接合理;投资概算是否经济合理等。

2.4.2产品细节控制。景观是由道路、水体、植物、建筑四大基本要素构成。景观设计一方面追求的是艺术画面效果,同时也需满足居住区人与人社交功能、生态功能、无障碍等人性化需求。景观每一个细微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效果,因此只有在产品细节上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实现景观效果与功能的最大化。

3后期施工阶段管理

景观设计管理过程应是对景观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过程。作为设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做到在设计服务中提供专业意见、及时跟踪、及时作出决策并出具设计变更、协调相关部门意见,为工作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甲方也应给设计单位授权,让设计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设计作品来解决现场中的施工问题。

(1)组织施工图技术交底,听取施工单位对施工图构造做法的合理化建议。

(2)对不易控制的复杂工艺的应设置“样板区”,对各类石材应及时封样做到“样板带路”。施工单位进场材料应严格根据封样进场。

(3)为保证规划验收和消防验收,检查现场放线与图纸是否对应、车道位置、机动车数量和位置与设计图纸是否对应。

(4)由于景观设计一般在综合管网竣工图完成之前,因此现场不可避免出现植物位置、构筑物基础位置与配套管线冲突。现场植物可适当调整,其它则需及时与设计沟通,位置变化后是否会影响原景观效果。

(5)对各类硬质铺装平整度、不同铺装样式施工做法、各类水景的防水做法、苗木从起栽到栽植的全过程,到现场定期巡查,对现场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解决。

(6)对大型的贵重苗木,配合现场到苗圃选苗;对甲方、设计、监理三方认可的苗木,在苗木上做标注“记号”并留影像资料,照片由设计现场签字确认。并按照要求现场二次验货。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整合苗木企业资源,从一定程度解决景观苗木标准难以把控一级苗木的后期管养等问题。

(7)居住区绿地的公共属性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其接触频繁,但同时也为居住区的维护和管理带来难题。因此在后期景观施工阶段,需要做好景观与物业之间的衔接,以解决好物业管理与规划布局之间的矛盾。

4结语

第4篇

摸到自己的设计好象摸到自己的小孩子一样,特别亲切。各位好,我今天早上听了一句话,觉得是对设计和创意非常好的诠释,他说无聊是创意的源泉。这个题目对设计来讲是一个比较新的看法。大家看这个图,是大三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做法,他是用手的触感来做模型方块。今天我讲四个内容,第一,什么是手感,第二手感经济的发生,第三,手感经济美学的趋势,第四,华硕的经验。

第一,什么叫手感,手感我们甚为是超越大量生产品的独特温暖质感。这上面有一些从传统的物品来的,有一些从传统的纺织品。从欧美和亚洲已经兴起手工制造品,你在网上搜索会查到有很多的手工香皂、手工纸等等。

第二,为什么会有手感经济的发生。我们相对以前的经济方式是零情感经济,最主要是来自生产力,也来自DFM,就是设计为制造的理念,然后是精品产品开始大量的接受。

1、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在一般的半导体业界,大家都非常了解摩尔定律,但是在机械加工领域里面也有一个摩尔定律,但是周期比较长,在五年。每五年机械加工能力增加一倍。以前我们加工一个台式机的机箱底座需要5分钟。现在我们到苏州工厂发现生产一个底座只需要2秒钟,这是非常惊人的。第二,刺激型营销,改变了产品生命周期。大家看到左边这个形状是从导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到衰退期。大家比较注意消费性产品,大家发现手提电话在一个区间里面把量做到最大,但是一瞬间就改变另外一个机种,茶叶罐型已经影响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前是山形直线,现在是直接爬升的直线。

2、共同零件/制造平台。全世界70%的笔记本电脑,基本上由5家生产出来的,全世界手提电脑是用这五家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不管用什么牌子,都是这五个制造商。造成价值链分工,导致所有的材料、东西越来越窄化。成本的考虑,我们会变成使用模块化的零件。近几年兼容机处于市场一部分,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模块化的,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零件的独特性就会受限。

3、DFM,设计理念应该从“设计为制造服务”(DFM:DesignForManufacture)倒过来变成“制造为设计服务”(MFD:Man-ufactureForDesign)。。为了制造设计,会有非常非常多的限制,你设计的瓶颈就是你的制造瓶颈。在场可能有很多的设计师,你们有时候觉得是很非常好的创意,但是送到工程师那里,他会说这个无法开模。我们也会思考,开模真的是量产的唯一方式吗?我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冲突。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这是iPLAS(音),大家对它的印象是后面镜面加工的不锈钢,开始第一批用日本传统的打光技术做后面镜面的不锈钢。以大部分公司来看,它到底是不是量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多少已经卖了成千成万个。

4、精品产品接受度的提升。这几个要素大家都看到,新富阶层兴起,有别于传统,工艺量产化产品。消费者会想我要买跟大家一样的产品,还是买我自己需要的独特性的产品。

这是在上海的一个展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精品消费国,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它的成长非常快,它以20%的速度在成长。

在这样四个环境之下,我们开始考虑到,到底我如何平衡工艺跟量产,等一下我会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一下。手感经济美学的趋势是整合手工和量产,不是单纯的手工或者量产。量产设备提供劳工,一个生产设计中和工艺突破量产,工艺技术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前段时间我看家具展览会,你会发现一些家具不会变形,而我们身边的家庭里面钢管都会变形,这是超过几百年的加工工艺,现在用于设计。在这样的趋势下面,我想给大家做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图)这个产品实际上索尼的一个系列,是属于量身定做、半手工制作的产品,首先把你的头的尺寸量出来,然后找着你头的尺寸去做。如果你现在要买这个产品,索尼会跟你说这个网站已经关闭。这是意大利一个家具博览会中的两个产品,左边是1978年做的,用的材料同样跟你们路上买的差不多一样,但是它加了一样东西,就是手工精制抛光的技术。当然,你可能会在路上买上百个,你发现拿到这个东西,它的质感跟以前的材料有着非常大的落差。

第四,我们来分享一下华硕的经验。这是我们以往在做设计时候的方法。当时的主角就是产品设计师的灵魂,他掌握机器设备。我们做DFA活动里面,掌握材料,掌握机器做出产品,但是在手感经济里面,设计师无法做整个流程的主导师,我们需要工艺师。在手感经济里面,我们不但要掌握材料,要掌握设备,还要掌握工艺。大家都有皮包,但是并不了解传统设计师的设计,我们强迫设计师跟皮件艺匠交流,如何变形,如何制作,这上面都是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用一年时间了解皮件包括染色等各个方面。我们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开始累积足够的对材料的支持,所以我们下了一个设计语言给笔记本电脑,就是皮革和金属为介质,来展现笔记本电脑的质感。

S6是贵金属衍生出来的产品,每一个产品件都是贵金属件组合出来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做出来。大家看到这个皮革没有怎么样,但是也会想皮革如何跟我的笔记本金属外表结合。我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了一种特殊的胶,开发了一个很特殊的胶,而且开发了一种很特殊的加工方式。只要大家把身上的皮包拿出来看,为了笔记本我要做到0.2—0.5之间,同样很薄。我们在这个手感经济里面做了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设计方法。

当时我跟设计师说给我两张图,这是两个砚台。告诉大家什么是手感经济。对于不知道手感经济的人认为就是两块石头,如果你了解的话,这就不是墨而是用来研墨的东西。

现场观众京工业促进中心的,我想问张总两个问题,第一,您如何看待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第二,设计创新对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有哪些作用?

第5篇

派恩与吉尔摩的《体验经济》和谢佐夫的《体验设计》为新世纪的经济界和设计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和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内在反映。作为经济提供物的基石——产品的属性也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它的属性也由自然的向标准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以消费经验为设计核心的体验设计是体验经济理论与商品市场战略结合的产物。体验设计的理论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开发产品的重要依据。比如:耐克公司、迪斯尼主题乐园、主题性餐厅等。总之,体验经济、体验设计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将以体验经济、体验设计以及体验为基点,对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产品设计特征作深入剖析,在新经济领域中,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和设计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他在东南亚一带旅行,途中他看见人们排着长队进入小木屋体验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预言,未来的经济可能转型为体验经济。

那么什么是体验经济呢?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文中所言,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那么什么又是体验设计呢?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诸如“我去过那里,我做过那个”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3、体验

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但是,体验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围。《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故事,子贡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翁正在抱瓮汲水浇地,问他为何不用桔槔,用力少而见效多。而老翁答道: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由此呈现出中国古人朴素的体验意识,习惯于对自身的体悟,工作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体验个人存在的“剧场”。

“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派恩语)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主体并不是凭空臆造体验,而是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之下所体现,它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主观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对于同一客体,不同主体会产生体验的差异性。体验是以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时间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同一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情感,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产生相应的视知觉、情绪、思维、关联、行动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必然影响体验活动。

作为“道具”的产品在设计中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层次表现为:首先是在消费体验识别和设计编码阶段,一方面,是设计师主体对消费者客体的体验识别。“瞽者无以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必须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作充分、准确的体验识别。另一方面,设计师对物的属性的体验识别,这是定位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的基础。我国书画家对于制砚的石材天然品性的揣摩,比如讲究端石的细腻,鲁石的嫩润等,无不包含着对宇宙万物中生命之气的仰慕和感性把握。其次是,在设计解码和体验市场化过程中,消费者主体对于产品客体的解码和体验。

正如伟大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所言:“掌握精湛钢琴演奏技巧的秘诀是——不要碰到旁边的琴键。”同理,完美的产品设计同样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准确体验。

4、作为“道具”的产品设计特征

(1)、游戏化、娱乐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个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娱乐性、游戏化正是人们本性回归的体现,是人们日益追求一种休闲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娱乐不仅是一种最古老的体验之一,而且在当今是一种更高级的、最普遍的体验。首先是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日本经济大约20%由电子游戏产生,该产业在韩国的产值达200亿美元。其次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设计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化的、不确定的设计风格日益影响着产品设计。最后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技术。产品由三维实体到平面图像,屏幕化、图像化显示了娱乐、游戏倾向。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娱乐性、游戏化是产品的普遍特征。

(2)、人性化、互动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工业化初期,人们关注产品的物理功能,引发了后来的“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初次涉及人性化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才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更本不存在创造或发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顺应或选择一个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的个性的问题。只有在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的需求才是高度的人性化,甚至是单独的、纯个人性的精神层面。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表现为:一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定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低层次的物理功能需求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功能需求,产品的差异性、人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大规模定制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了优质价廉、充满人性的产品。三维摸拟技术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基础,位于美国加州的视算科技公司的“虚拟实境中心”能够随时处理信息、三维空间立体模拟产品,工程师与顾客在其中可以无止境地尝试、试验产品设计。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的DIY(doityourself)。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模块化的产品部件,按自己的需要组合。撇开个人电脑的组装不说,2000年,伊莱克斯特设插式可换门板,并配有多种材质和颜色的搁架,使冰箱的面板、内部配件均可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更换。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最高层面上的参与、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3)、非物质化、虚无性。

《理由》杂志编辑威吉利亚-波斯特尔指出:“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大量的财富不以实物的形式而存在。”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服务以及经济提供物,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化、体验化的非物质特征是其重要属性。

产品的非物质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从超薄到微型再到隐型。美国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齿轮、连杆组件的宽度不超过100微米。同时微型化技术带来设计观念的变化,“形式追随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二是从三维到平面。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网络信息技术。消费者是利用自身与屏幕图像的对话来体验产品。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因素的强化,使它向非物质化状态渐近。

正如马克-第亚尼所说: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人类社会正处在由高度发达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过渡,形式的非物质化,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的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近。

(4)、情感化、纯精神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克-第亚尼语),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消费者是根据感性和意向来选择商品,社会已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体验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

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题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产生感悟人的三个情感体验阶段。一是物境状态。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加强产品的感知化。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就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为使产品更具有体验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强顾客与产品相互交流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必须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突出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听觉方面,对汽车开、关门声音的体验设计,在视觉方面,显示器由超平到纯平再到等离子等等。二是情境状态。

一方面是人对产品的关爱情境,另一方面是产品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爱情境。物品具有自身的灵魂,它的价值符号是拥有者身份、地位以及权利的象征。人与产品之间必然会形成互动的关爱情境。在产品设计系统中,我们来体会LG企业给予消费者意外惊喜,其售后服务中,企业随时电话关注对你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一分独特的消费体验,企业就是从小处深深地感化着顾客,吸引着顾客。三是更高层次的意境状态。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在体验经济时代,应追求“意在设计先”,设计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良好主题,寻求和谐的道具、布景,创造感人肺腑的剧场,产出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价值。

5、结论

产品设计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内在反映,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环境为“布景”,创造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令人深思的独特体验价值,它必然导致设计文化的变革。在当下深入研究体验经济的思想、体验设计及其产品设计特征,促进中外设计交互作用,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召唤,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体验经济》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尺度空间一、心理尺度环境论是衍化的产物

--------------------------------------------------------------------------------

在阐述心理尺度环境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

对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从环境心理学中独立出来①,应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

当今,心理尺度环境论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这些现象对于环境心理学在起步比较晚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人体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类是最求完美的,为了使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于是从人体工程学内部就又衍化出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外也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尺度、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等等。

二、心理尺度环境论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心理尺度环境论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a、环境和行为的关系;b、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c、环境和空间的利用;d、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e、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2、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a、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b、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c、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d、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e、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室内设计行为对心理尺度环境论的影响

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室内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套房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对此,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得到广泛地运用,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多元化多媒体的需求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确定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玄关、卫生间、厨房等住宅空间的设计;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人和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确定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例如办公区的分块、展示厅的分块和其他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

4、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的使用功能更能全方位的启动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以至达到舒适状态。

5、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在设计特殊室内场合时需要一套科学的参数,如剧院、医院、多媒体厅等,这要求必须有正确的决策方案,其中主要考虑到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物理环境等环境参数。

6、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都对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等视觉要素提出很高的要求,环境心理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结语

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室内环境作为人类所处时间最长的空间环境,与人关系很密切,如何将其内部人的行为和心理结合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色彩学、工造学等学科,去做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空间还是个复杂庞大的课题。

注释:

①有的学者将心理尺度环境论等同于环境心理学,实为欠妥。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它更注重室内环境对人在室内行为中的影响。

②环境设计研究学会,世界最权威的环境设计研究论坛会,这个学会每年都在美国举行年会。

参考文献:

1.吴硕贤等,室内环境与设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暴永宁、吴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

通过分析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矿井高产高效生产的特点,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确保井下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井下生产效率。

关键词:

高产高效;机电设备;管理

0引言

随着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井下生产从最初的炮采到普采,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生产。矿井高产高效生产涉及到井上下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机电设备作为现代化生产的重要部分,其安全运行成为了矿井高效生产的关键,因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并建立与现代化高产高效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保证矿井高产高效生产。

1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现状及特点

1.1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个综采工作面开始,煤炭资源开采也开启了新时代,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模式[1]。高产高效矿井是通过优化的矿井设计,合理的开采布置,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系统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现代化的高产高效矿井采用功率大,运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先进生产设备以一井一面或一井两面的方式进行集约化生产。根据中国煤炭资源赋存特征,结合煤炭开采技术设备发展,逐渐形成了综放开采的采煤方法。由于其具有安全、高产高效、经济的特点,成为了有效解决中国厚煤层开采困难的途径,并形成了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综放开采在国内迅速发展,生产设备也由开始的全部进口,逐渐采用全套国产综采放顶煤设备。随着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完善,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成为了高产高效矿井煤炭资源地下开采的另一种方式。大采高综采技术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大采高液压支架,一次采全厚,垮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方法。其具有资源回收率高、生产效率高的特点,但目前由于国内设计、材料和制造条件有限,国产大采高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服务寿命短,因此,一些矿区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综采设备仍然进口。

1.2高产高效矿井特点

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而对于生产,机电设备改进是主要手段。通过矿井生产高度集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效率。根据中国矿井建设情况,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可分为原有老矿的改扩建和新建矿井两大类。a)由于中国早期煤炭资源开采小煤窑较多,为实现矿井高效、高产、安全采煤,采用了资源整合的方式。通过原有矿井的改扩建,合理调整井田范围,加大矿井储量,在原有矿井井筒、巷道基础上开发延伸或重新加开巷道,优化生产布局,适当扩大采区及工作面尺寸,采用单水平开采,实现一井一面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方法,控制了矿井的最小生产规模,矿井开采正规化,基本实现了大中型矿井综合机械化生产,使中国煤炭资源开采朝着高产高效矿井模式发展;b)近年来,对于新建矿井则按照高产高效矿井模式进行设计、施工,一般要求一井一面,当年投产,当年达产[2]。矿井根据煤层赋存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的采煤工艺,对于缓倾斜厚及特厚煤层,在安全和资源回收率满足要求时,应考虑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的应用,而稳定的缓倾斜中厚煤层推行综采的采煤方法。为适应高产高效安全生产,辅助运输应实现连续化作业,采用无轨胶轮车等先进的设备,巷道采用锚杆支护,推广采用新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主要是以机电设备为中心,从矿井的初期设计到施工管理、开拓布局、生产系统运行等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提高单产单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高产高效矿井具体体现在采掘机械化水平高,优化布局,集中生产、生产设备大型化、人员少,效率高等。在监控监测方面,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保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根据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可知,机电设备是整个生产的关键,因此解决好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成为保证矿井高产高效的核心。

2现代化矿井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2.1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国内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机电设备管理不够重视。随着采煤方法和工艺的不断改进,机电设备在煤矿高产高效生产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直以来,机电系统都作为煤炭生产的辅助,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煤炭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减少机电设备检修时间,加班加点生产,设备更是处于连轴转状态,进行超负荷作业。对于机电设备不足的矿井,为了减少成本,使用按照规定应淘汰落后、超过年限的设备。这样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也增加了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同时由于机电设备战线长、数量多,检修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力度不够,对设备安全运行认知不足,缺少检修标准化制度,导致检修多成为抽检式,维修监察跟踪不及时,处理问题经常出现拖延现象;b)机电设备配套管理问题。矿井现代化高产高效建设步伐加快,原来老矿井通过资源整合,扩大了井田范围,提高了产量,但在改造过程中,为获得利益最大化,有的矿井还沿用原有部分管路和设备,虽然当时满足生产需要,但后期往往忽视这些设备的淘汰及改造,导致与新设备管理不同,在运行中存在较多隐患,容易发生机电设备事故。在新建高产高效矿井中,初期由于国内设备无法满足要求,一些矿的先进设备从国外进口,之后损坏的零配件、损耗件采用国内产品,但国内设备存在易磨损、强度低的特点,因此应加强此类机电设备的管理;c)机电队伍专业人才素质不高。机电作为矿井生产辅助,煤矿生产管理层过分重视生产,导致机电管理无法发挥最大效果,机电队伍人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3]。尤其对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矿井大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因此机电队伍的专业人才素质非常关键。而现阶段大多数矿井机电队伍人员素质不高不仅体现在对机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也表现出安全意识不够强。机电队伍培训一般是针对新员工进行,缺少后期知识更新和安全意识培训。

2.2机电管理防治对策

a)建立完善机电管理制度。高产高效矿井需有相应完善的机电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才能保障机电设备正常安全运行。为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应根据规定消除设备超负荷作业,合理安排设备检修时间,设置专人专岗进行检修维护,采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不拖延的制度。对于老旧、超过年限的应更换的设备,应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有效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减少机电事故的发生;b)加强机电配套设备管理。针对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配套管理问题,对于存在新旧设备同时运行的情况,应采用加强旧设备的日常检修,增大检修力度,采用实时监测手段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同时也不能忽视新设备的检修。对于国外进口的全套机电设备的维护,应加强机电专业人才的培训,掌握检测检修方法,加强更换的零部件薄弱环节的管理。结合矿井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推行设备创新管理,从原来故障事后维修到定点检修采用零故障管理;c)提高机电队伍素质。随着科技发展,煤矿的高产高效生产,机电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大量新设备、新工艺应用于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工艺和设备的变化也要求机电队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因此需定期对机电队伍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结语

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涉及到井上下各个系统,而机电设备作为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正常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矿井的生产。结合现阶段矿井高产高效生产的特点,分析了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机电管理制度、加强机电配套设备管理和提高机电队伍素质的对策,保证井下机电设备安全运行,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文军,张志宏.阳泉矿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07,12(2):8-10.

[2]周占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山西焦煤科技,2005(11):39-40.

第8篇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清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深化新农村经济管理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同样农民的认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村、乡、镇一定要坚持提升农业人员的认识水平,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支持新农村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所以,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其重要性,做好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工作,帮助农民群众明确产业化经营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所以也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农民的培训与教育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总结国内诸多成功经验基础上,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健全完善相关的经济制度。做任何事情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更是如此。各农村地区在保证制度体系不违背党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制定具体的体系政策,使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更符合地区情况。对此,农村地区要明确规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向、相关内容,注重农业市场的拓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其管理力度,才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三,加强农村专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为将我国有关的农村政策切实落实,并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稳定所以要加强经济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当地经济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实现对管理队伍的建设,所以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依法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还要做好农村的经济信息化发展工作,能够保证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实施。同时也要做好农业经济的统计信息工作,做好农民收入的分类分析,为主管部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二、结束语

第9篇

1.1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概念水利水电工程景观指的是水利水电工程和其所处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给人的视觉感官带来的总体的视角冲击和视觉效果。这些景观地区是以水利工程为基本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和自然观赏价值的水利水电工程景区。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涉及到两个不同的领域,水利工程的建设分属水利水电领域,而景观部分分属于景观学、设计学领域。这两个领域设计师和建筑师一般没有交叉,水利工程师可能完全不懂景观知识,而建筑师也有可能对水利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开设计造成工程中的景观效果不明显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1.2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一般利用水域或水体及其相连的岛屿、林草和建筑等建设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水、生物植被和气候等因素。自然景观包括了水域风光、地文景观、气候天象和生物景观等。人文景观又名为文化景观。人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经常会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在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设计和建设一些具有文化特质的景观,以突出其人文精神和文化风貌。人文景观不仅包括古代人文景观,即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也包括现代人文景观,即那些能够体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造性的现代景观。

2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2.1景观缺乏创意现有的水利旅游景点大多是划船、钓鱼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出了一些桃园或是苹果园等,然而这些旅游景点只是单纯的效仿,缺乏立意创新,其依靠扩大规模和增加亩数来吸引外地游客,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很多旅游景区以原生态的特点来吸引游客,其实只是圈出一大片地,保留原有形态,而不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

2.2景观形态缺乏多样化很多景区的景观形态都大致雷同,游客到了此地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观形态的个性化指的是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有着其独特韵味,立意标新。景观形态应该讲究独立和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使其在景观区内乐游不倦。

2.3景观布局混乱首先,很多旅游风景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设计过分关注其景观主题,即水体,而忽略了水体周围的景观设计,使得整个景区的景观视觉单调而缺乏整体性,难以将水体和周围景观很好地融合起来。其次,由于大多数的景区都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景区的管理者为了节省管理开支,只是设计一两个入口,游人从一个口进景区还得从原路返回。一般来说景区的岸线都很长,游人顺着岸线往前走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折路返回使得他们重复游览已到过的地方,会让游人产生视觉疲惫,因此,很多景区相对远端的景点少有人问津,也缺乏管理人员进行维护,最后导致景观衰败。再次,景观的设计一般都注重平面图的效果,很少考虑游客观光的实际情况。如,有很多景观内的两个景点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只有一条L型的小路是连接两个景点的唯一路径,从平面图效果来看,这条路径与附近景点非常协调,形成了整体美。游客在游览此景的时候可以一眼观望到另一个景点,出于好奇的心理,他们会选择较近的路径,即从草坪上踏过去,而避免走小路绕弯。

3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3.1水体景观的设计水体是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主题。首先在上游拦河筑坝,构成大面积的静止水,然后在河坝的下游对水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以形成多样化的水体景观。可以利用库区水面开创出一些水上运动,以其极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刺激性来吸引游览观光的人群。比如水上龙舟、泛舟、水上摩托等,这些都是刺激性和娱乐性较强的群众性游乐活动。

3.1.1静水景观的设计

3.1.1.1借助植物装饰通常到了水库的尽头会出现一处浅水湾或死水湾,这些地方的水流非常缓慢,而且很有可能是一潭死水,因而水质极容易出现问题,滋生出许多蚊蝇和水虫,游客经过可能会有不良的体验。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在此处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帮助净化水体,提高水体质量,改善周围的环境,使得水面效果更为丰富。有些水生植物,如荷花甚至还可能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效果。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在这些地方可以建造一些亭、阁,以供游客休憩;在岸边种植柳树,柳条倒映水中,构成美好的视觉效果。

3.1.1.2制造静水倒映景观水库的水体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静水,静态的水显得非常安宁、祥和、静怡和明朗,能够清晰明了地映射出周围的景观,使得水面和周围环境产生层次感极强的整体景观,同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静止的水就像一个平面镜,能生动地反映出周围景观,可以体现其鲜艳颜色,尤其是在阳光照射下,静水面的反光和折射更是为周围景观增色不少。所以规划师制造静水倒影景观的时候,应该根据周围的景观特点进行细致的规划,合理地配置和建设水面周围的景观,以丰富静水面倒影景观的形态。

3.1.1.3水生动物的放养在水库中放养一些河蚌、鱼等水生动物,让它们在水库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不仅可以使得水体净化,提高水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动静结合,增加水体观赏效果。另外,水库中的水生动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使得游客观赏美景的同时,进行一些垂钓活动,或者是允许游客往水库中投放食材,以吸引水生动物,形成鱼儿戏水的水体效果,为游客们增添别样的情趣。

3.1.1.4设计和制造人为景观多数的水利景点都不方便设置更多的水上运动节目,只能通过游船来增加游客的水面活动。为了使得这种单调的水利景观更为丰富,可以在静水面上建造一些凉亭、楼阁或是水榭,这样不仅在平静的水面上增加了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还可以为游玩疲倦的游客们提供短暂休憩和谈天的场所。

3.1.2动水景观的设计动态的水一般是指流动的水,比如小溪、河流和瀑布等。和静水相比,动态水更能激发人们的观赏乐趣,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动态水富有活力,在精神上能够调动人的情绪,使人更加兴奋和激动。

3.1.2.1流水景观一般在水坝的末端,或者在排放水流的入水口都会形成流水景象,若是人为地对这种流水景象进行细致规划,加以修饰和装扮,比如用水泥土进行堆砌,借助周围的山石水流弯弯曲曲,形成具有艺术特征的水流景观。

3.1.2.2落水景观落水景象一般包括跌水和瀑布等。瀑布的形成是依赖于上游和下游之间水位的落差而形成,其气势宏大,场面壮观。可以根据动水景象规划的理念来对水坝的排水功能进行精心设计,使得水体景象变化充满动态感。一般来说,规模大的水库具有宽度较大、水位落差大的拦河坝,而水闸拉下排水的那一瞬间,形成了瀑布的景象,场面非常有气魄。比如三峡的溢流坝长度达到了483米,大坝的中间有23个深孔和22个表孔,其目的是用来对水库内的水位做出调整,在水库水压不够的时候可以方便排洪。在水闸全部拉下放水的时候,场面非常的澎湃,增添了水利景象的动态性。

3.1.2.3喷水景观喷水景观在水利水电工程景观中最为常见,在城市的路边或是公园内,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由水体喷射而制造出来的水体景象,这种景象不仅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城市的空气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和湿润作用。另外,喷射出来的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会产生一些负氧离子,使得空气的质量得以提高。

3.2水利工程建筑物景观的设计水利工程中的建筑物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审美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水利建筑不仅要有一般水利工程的蓄水防洪功能,还应该和建筑工程附近的环境相适应,构成完整协调的水利工程景观。水利建筑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其中永久性的建筑包括隧道、厂房、大坝、水闸、引水渠等,而临时性的建筑包括临时围墙、围坝、泄水道等。

3.2.1整体协调在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中,切忌过分优化和突出一个单独的景点,而忽略了景观的整体效应。应该整体考虑,从宏观入手,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成一个整体上协调而又层次分明的景观。

3.2.2重点突出光有整体上的协调固然不够,景观设计中还应该注重设计出重点鲜明的景观。这就要求规划师要全面对大坝和大坝的附属设施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处理。其一,可以把附属设施部分隐藏起来,将大坝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可以从色彩和形态的设计上入手,尽量减少附属设施对大坝主题的视觉冲击。其二,也可以把主体大坝和附属设施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使之在形态和颜色上协调一致。

3.2.3对大坝的形式进行合理安排我们通常选择在地势较为平整的地方建设大坝。大坝的形式应该顺应周围地势,其高度应该和周围的地势高度接近,这样才不至于有太过突兀之感。目前大坝的形式主要包括了平板坝、大头坝等,这些大坝的形式经济而又美观。

4结语

第10篇

所谓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就是指在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仅注重对水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质量和工程施工安全上,还要注重水利水电工程中人文艺术的建设,将景观设计融入水利水电工程中去。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就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更注重水资源本身的重要功能(包括环境改善功能、生态协调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将水利水电工程很好的与周边风景融合,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水利水电风景区,以更好的供人们休息、娱乐、观光。新时代水利水电工程不仅仅是对水资源的开发,而是将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资源开发性和生态美感协调性共同开发,将水利水电工程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旅游胜地,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配套。

2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的现状

新时代的水利水电工程,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其本质就是将水利水电工程所需要的知识变得更为全面,要想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更好的渗透景观设计,这就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水利水电建筑结构设计知识外,更需要熟悉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景观设计知识,而目前国内十分缺少这种复合型水利水电工程师人才,所以目前面临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的条件还是不容乐观的,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少新的景观设计形式

由于水利水电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稀少,导致国内的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的景观设计的形式十分单一,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专业和对口的专门型人才,导致了很多时候景观设计的形式是照搬以往的案例,目前比较常见的水利水电景观设计就只有农家乐、钓鱼码头、游船和水边公园等,可以说在形式上完全没有突破和创新,导致了水利水电景观设计不能很好的吸引游客。

2.2景观的规划不足

由于同时精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景观设计的人才缺失,导致很多水利水电景观设计在景观的规划上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水利水电景观设计,以水作为景观的主体,但不注重水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水本身最大的特点是无色无形,可以很好的衬托出周边景物的美感,与周边景物的相互呼应正是水作为景观的最大特色,但由于设计中规划方案不尽人意,常常导致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的景观设计过于独立性,与周边本身的自然景观出现了脱节,而单单把水作为景观供游客欣赏的话,会是否乏味,一望无际的水面很容易导致人的视觉疲劳,从而照成景点的毫无特色,逐步失去游客的青睐。

2)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将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个景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经济价值,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想法,但很多管理人员出于对景观的方便管理,往往要求设计人员在景观的设计上只留设一个进口,一个出口,由于水利水电景观往往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上建设的,所以整个景观在设计上往往十分绵长,游客想要从进口观光到出口这么长的距离往往会十分疲劳,导致对后面的景点游客已无观光的情绪,而只想着快点走到出口。

3)很多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在设计上只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依附于水利水电工程,只考虑平面效果,而忽视了意境中的人文建设。

3未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渗透景观设计的探讨

具体可以分为两类,静水景观建设和动水景观建设。

3.1静水景观建设

静水一般被人们比喻成一面光洁的镜子,在设计静水景物建设时要注意对光线的应用,来凸显景物的美感。

1)平静清澈的水面,可将其附近景观倒景于水中,所以在塑造静水景观时,人们可以创造出炫美的倒影景观,通过倒影可以增强景点的空间层次感。

2)静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水面的不流通,容易造成死水,水质变坏很快,容易滋生飞虫和一些细小的浮游生物,易发臭,达不到很好的景观效果,或者很难维护,这时就可以借助水生植物来管理静水景点,在水中种植一些可以改善水质,调节水质的植物。

3)如果单纯的观看静水景观和水生植物很容易造成游客的视觉疲劳,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在水中放养一些水生动物,来创造一种动静平衡的美。

4)建设一些人为景观,如港口和水中凉亭,提供人们更多的观景角度和视野,提高观赏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更可以建设出有特色的水利水电景观。

3.2动水景观建设

动水相对于静水更有一种生命的气息,一种水和生的喧嚣。流动的水给人以生的体会,往往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动水的末端会有较大的水势,我们可以在水中囤放一些奇石怪相,让水流自然而然的冲刷他们,将动水和这些奇石怪相有机的组合起来,造成一种特殊的动水景观。其次还可以建设一些像瀑布的落水景观,当然建设瀑布的工程量极大,需要较大的水位差,没有条件时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建设一种跌水景观,水流顺着河道一层一层的跌落下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动水景观的建设中要注意对声音的运用,水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建设一些听水阁楼,听雨亭等特色景观。再者合理的利用光线,可以通过动水制造出人工彩虹,更是别有意义的景观。

4结语

第11篇

1前言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以及历届IFLA的名誉主席,杰弗里·吉利柯的经历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长达70多年,从192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与J.C.亚特兰大合著)起,到1992年规划设计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杰弗里·吉利柯一生出版发表专著论文数十部,完成的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100多项。其中,《人类的景观造园》(TheLandscapeofMan)[1]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规划设计界广为流传。

回顾国际规划设计界发展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曾经是相互分离的两大部分。过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支配着景观;如今,这种情况不复存在,甚至已截然相反。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景观成为重要的因素,随着世界各国关注焦点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已被优先考虑,这些都促使景观规划设计学进入了重要的中心舞台。虽然起初杰弗里·吉利柯是个建筑师,并且在学生时代最初也与其他建筑师一样得到了建筑学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但是在这场景观第一、生态第一的观念转变进程中,他是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界当之无愧的主帅。

2专业教育背景

本文着重在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扼要分析介绍,并非个人传记。但是,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有赖于对于其生平的了解,因为,规划设计作品自身无法解释发生在杰弗里·吉利柯长达70年的规划设计生涯中的这样和那样的转变。对这样一个职业变迁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单纯的设计作品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对其设计动机的了解、痴迷以及兴趣。

杰弗里·吉利柯190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96年9月逝世。他最早的建筑经验源于建造其父母的住宅。在寄宿学校,他接受了古典而正统的教育。之后,他幸运地遇见了建筑师C.F.A.福塞(C.F.A.Voysey),被引导进入位于贝德福特(Bedford)广场的建筑联合学校,就读于建筑学专业。在那,杰弗里·吉利柯与其学友J.C.(约克)斯费尔德(J.C.(JOCK)Shepherd)合作,进行长达5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那时,几乎没有关于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通常,只有建筑物被细心地记录下来,其他要素则被排除在外,与建筑邻近而不可分割的花园也不例外。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后来事业的形成。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激起了杰弗里·吉利柯对于景观园林设计哲学领域的好奇心。凭借其古典主义方面坚实的基础,他开始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这种将设计与哲学相联系的习惯,最初只是暂时的、尝试性的;后来得以确定和继续,最终贯穿其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同时,这一习惯也扩展了其作品范围。

3专业实践的发展与追求

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27~1960年、1960~1980年、1980~1996年。

第一阶段从1927年获得建筑师从业资格开始,长达30年之久,极大地影响到杰弗里·吉利柯的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其间,主要有三件事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第一,当他还是学生时,获得一个机会,转向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这启发了他思考建筑物及其环境的整体关系;第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他留校任教达五年之久,学生们对于那个时代现代建筑的狂热追随以及对于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和尤里奇·门德尔松(ErichMendelsohn)作品的狂热崇拜深深地影响了他。这两种不同特征的影响使他既能深刻理解历史传统,又能跟上时代潮流。第三,在花园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他都得到了家具设计师高登·罗素(GordonRussell)友好的专业支持。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杰弗里·吉利柯在专业上已具备巩固的地位,1960年,他被委任领导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对于大多数规划设计师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整个职业生涯,然而,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20世纪五十年代末所获得的成就只是一个开始。1960~1980年期间,其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的变化。他改变了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伙伴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专一地应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技巧。这一单纯的转变对其设计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变得更加富有特色并极具个性。同时,也深化了其景观设计哲学思想,这可以从他作图的线条、构思以及完成的项目中看出。

与其设计哲学的追求一样,杰弗里·吉利柯不断发展的技巧也是注重实效的:设计形式的表达在不断地进化并得到提炼升华。出于对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同情,早期的古典主义手法得到了修正;当后现代主义理论迷惑了许多出色的设计师之时,其“二元论”使他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具有巩固的地位。总之,他总能轻松自如地游离于现代世界与古典主义世界之间,对于二者驾轻就熟、胸有成竹。

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作品,绝大部分属于环境设计。不管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生态方面的考虑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对于生存环境这一人类的根本资源,杰弗里·吉利柯认为,通过保护全球的环境来达到保存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关键而核心的任务,其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在其名著《人类的景观造园》一书中(1975年,1986年、1992年),杰弗里·吉利柯写道:“今天,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在逐步展开的世界面貌表现出了集体性的物质主义而非规定的宗教性。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非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染、噪音以及主要能源的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而这种相辅相成的鉴赏力和价值观念正是那种单纯而伟大的理念的象征。”[1]

4杰弗里·吉利柯作品解读

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设计与其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地方的项目,他总能探索出该地的场所精神,并将这一精神清晰地定义下来,从不脱离和歪曲事实。这样的案例在他最早的一些项目中就已有所体现,例如查达·乔治(CheddarGorge)或作为对照的迪奇雷(Ditchley)公园。在查达·乔治,基地本身所具有的戏剧化效果通过水平安排的建筑物得到突出,并通过水池的反射进一步强化;在迪奇雷公园,被赋予历史意义的长平全合适,使得整个建筑物成为后来加建的景观环境的一部分(图1)。又如在拉尼麦德(Runnymede),肯尼迪纪念碑被建造在到草地北坡的途中,要到达纪念碑,必须穿过自然林地,这是一条寓意深刻的“朝圣者之路”

之后,分析场所各方面的条件成了杰弗里·吉利柯工作的中心。在许多园林设计中,他首先将主体建筑安排在景观环境中,使之成为其中一员,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安放在环境中。在大约20个项目中都曾运用了长平台或长步道,其中也包括小尺度的平台。随着这一设计技巧的发展,它更多地浓缩了场所的历程。在拉尼麦德,它被设计成联系圣地和自我反省座位的一条线;在克罗伊斯特(Gloueester,1961年),长步道被改换成城市背景下的步行路线的形式,连结哈尔(High)街和花园;在莫丹拉(Modena,1980年),步道位于长水体的旁边;在心境园(1986年)中,它又变成一条水上游线,一条通过综合场所的主要游线。对此,迪奇雷公园的委托人提到:“无论怎样,平台是杰弗里·吉利柯的一项伟大成就。”

透过林荫道的狭长景观视轴(vista)是杰弗里·吉利柯景观设计的另一个主要词汇。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它们都被合乎逻辑地设置,与其余的景观要素相辅相成。在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1955年),哈特威尔(Hartwell,1979年),布列斯卡(Brescia,1981年),圣保罗的沃登拜里(WaldenBury,1983年)和休特(shute,1987年)以及其他无数的项目中,这一特殊的景观被杰弗里·吉利柯创造或再创造。尤其在贝克汉姆·布鲁德(BuckenhamBroad,1977年),贝尼威尔·麦纳(BarnwellManor,1981年)和唐德克姆(Tudcombe,1989年)中,这一手法更为突出。在埃汶顿(Everton)中,许多技巧被有效地用于遮掩直接的视线,以使游人在经过此步道时能观赏道路两边的景色。

水是又一个使杰弗里·吉利柯着迷的景观元素。在许多项目中,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景观要素,例如休特(1970年)和莫丹拉(1980年)等。同时,水也常常作为一种现状特征被加以开发利用,例如撒顿场所(SuttonPlace)(1980年)和心境园(1986年)等。在撒顿场所中,水如瀑布般泻下;休特项目则充分开发具有视听双重感受的涓涓细流;在为迪奇雷(图1)等所做的规划中,杰弗里·吉利柯特别增加了泉水,以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水的表现形式。

为了增强上述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许多辅助设计要素被或者联合、或者单独地使用。这些辅助设计要素的范围从凉亭、坐凳到棚架、雕塑、水缸,到装饰性的花瓶、篮子等等。它们被有计划地、有效地应用在许多项目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许多要素还被确立为花园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然而,即使这样,杰弗里·吉利柯一直十分谨慎、节俭地应用它们,以求获得高质量的景观环境效果。

在杰弗里·吉利柯的作品中很难找到精彩的植被规划。仅仅在三个案例中,植被规划被证实是成功的:克里汶顿(Cliveden),埃汶顿和撒顿场所。实际上,前者是由他的妻子苏珊·吉利柯(SusanJellicoe)设计的;后两者则是由海利·斯莱福(HilaryShrive)设计的。杰弗里·吉利柯只是与他们共同商榷设计方案。事实上,杰弗里·吉利柯是第一位敢于承认自己不是种植设计师的景观规划设计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尺度涵盖极广,从小规模的城市花园到大面积的游憩综合场所。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要素呢?首先,在理性分析方面是考虑人性的尺度。其次,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关注人类的天性。杰弗里·吉利柯认为,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在领悟、感受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依此行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二是人类群体共有的。在创造力面前,这是一种十分谦逊的态度,至今,只有他认真并坚定地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思考研究这一规划设计界的根本问题。

杰弗里·吉利柯还是第一位声称自己是现代主义者的设计师。如果说他是现代主义者,那么其现代主义是不受特定时间影响并且更加专业化的。对于新事物,他总是以一种不断考察的态度对待它们。在每个项目中,出于灵感的需要,他总是涉猎得更加遥远、更为广泛。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自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热爱,杰弗里·吉利柯成了一位热衷于评价现代绘画和雕塑的人,特别是对于保罗·克利(PaulKlee)、马列维奇(Malevich)、康达斯基(Kandinsky)、毕加索(Picasso)、亨利·摩尔(HerryMoore)和安东尼·卡罗(ArthonyCaro)的作品。其更多的设计灵感还来自于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尤其是20世纪的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他也兴趣盎然、长久不衰,这启发了他关于景观布局结构的概念。

5代表性作品简介

杰弗里·吉利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创作于1980年至1996年期间,包括:撒顿场所,莫丹拉市民公园(Modena),心境园(第一期、第二期)和休特住宅花园(见彩图),此外,还有曾被提议但未实现的特尔尼公园(1989年)以及为开罗所做的设计(1992年)。

5.1撒顿场所

撒顿场所的对称式布局形成于1526年左右文艺复兴初期的修建和1905年的扩建。现在的景观始建于1980年,是对创造力、生命和志向抱负的巧妙隐喻,其中东墙花园(EastWalledGarden)则展现了天堂乐园与圣地园。从这一作品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对杰弗里·吉利柯的深刻影响,撒顿场所花园与干布瑞尔别墅同样表达了其个人头脑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5.2莫丹拉市民公园

莫丹拉市民公园和撒顿场所一样,结构上是古典主义的,但是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如同任何一个市镇公园一样,莫丹拉市民公园为集体性的都市社会提供娱乐和休闲;实际上,它意在打开基于尊严之上的潜意识的窗口,表达当今人类社会与古典主义世界的联系,从而强化旧城中心区的价值。这一作品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正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开阔的视野和对于人文主义的热爱启发了这一设计。

5.3心境园

心境园1985年立项,位于得克萨斯州卡尔文斯顿的不宜居住的墨西哥湾海岸。在这一著名的景观设计中,诸文明被组织在一起,各类植物被精心培育,并与其花园的多样形态结合为一体。富有教育意味的校园和玻璃房,架在沼泽之上的步行小径和苗圃,以及通过步行或乘船穿越伊甸园和激动人心的诸文明世界……,在游览过程中,你将发现,宇宙之中诸文明的存在方式是多么的脆弱而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苗圃被指北针从稳定的古典主义摆向了不稳定的浪漫主义;充满敌意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友善的谷物女神黛麦特(Demeter)的巨大头颅从外太空越过保护墙注视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奇特的、充满希望的、美丽的产物,那样的踌躇而迷茫。

5.4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AtlantaHistoricalSociety''''sGardens)

1992年设计的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景观,体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提出的观点:“下意识与意识相互协调”的论点。这是一种崭新的、涉及西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想。

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庭院的场地(33英亩)长满了本地生的树木,被深壑与河谷一分为二。北半部为斯旺住宅占用,其宏伟的意大利风格宅邸和庭园始建于1927年,当时该城市的社会历史景观方才开始。南半部有两个现代博物馆,附带一个停车场和村庄。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将这些分离的元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恢弘的理念——一个穿越历史的景观城市,这是设计的难点。常规的几何式的古典主义方法强调中央景物,不论对场地还是设计意图均不合适。通常的英国浪漫主义景观设计方法是用一条假设的河流统一整体,这在统一诸景观要素方面是可行的,但同样与该计划的真正意图不符。

故而,受赫拉克利特的启示,杰弗里·吉利柯产生“穿越时空的宇宙的运动”这一设计概念。基于这种能力,借助于这种能力,人类的潜意识能如河流一般在脑海中记录下经历过的事物。为了创造自身运动的感觉,一连串的体验被组织成一个整体,如同一曲交响乐。路径则被刻意设计成不抢不显,往往掩蔽在树丛之中很难寻觅。为了与设计概念协调,避免有交叉路口。整个路径方案,其原理如同一个圆,从起点到终点,再回到起点,又重新开始。

顺着小路,生命的起源是巨大台地台阶前的狩猎场。从这里,穿过一片昔日是印第安人居住地的树林,到达一个建于1830年的白人村庄。向下走,从一座木桥上跨越小溪,爬上通往十字路口下方那个象征着1863年城市消亡的洞穴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新亚特兰大。穿过一个又一个棚架下的花园以及一个维多利亚式的游艺室后,进入斯旺住宅花园和充满亚特兰大狂欢喜庆的气氛之中。参观过这些敬献给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礼物,沿着那条有着水池、喷泉、绿荫穹架以及斯旺宅邸特有景观的小路前行,不知不觉中就徜徉在一个温馨的中世纪室内花园之中了。再穿过一条疑惑重重的山谷,就能战战兢兢地攀上一个大台地,见到一片赫拉克利特的小树林。这样的景观感受让人不禁想起一句常言:“万事流转,永无止息。”

6结语

“一开始你用正常的方式准备进行一个设计,你会发现这种设计索然无味;然后,你将设计图纸放在一段距离之外,并且最好将其上下颠倒……,……你逐渐意识到它为你建议出一种与原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的但又十分友好的设计思想雏形。”

“按照C.J.休(C.J.Jung)的理论,现在我们拥有两个截然不同并且相互分离的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二者对抗时,我们处于混沌状态;二者分开时,我们不受影响;然而,当二者协调时,那就是艺术”。“如果可以,别告诉任何人,因为这种感觉是从一个下意识到另一个下意识的启示,并且会被理智破坏。”

“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于下意识”。“虚构的不可见世界的理论在原本一片空白的迪奇雷公园的多样的形式中得以效法;在30年后的同一家族的休特住宅设计中,这一理论成为我设计的关键。”

“我要最深切的感谢我的业主们,他们的理解、鼓励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图纸是向项目委托人介绍规划设计的媒介。建筑是静止的,但是在景观设计中就连所运用的材料也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同时,接替原先业主的新业主的品味和要求也是变化的。我的思想的真谛都在这些独一无二的设计图中。”

“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当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三重理由:(1)在生物圈中,现存微妙的自然平衡秩序以及地球的保护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且,似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恢复这种平衡,以保证生存。(2)在这些努力当中,首先需要的是诉诸生态,这些生态系统无非都是可持续存在的有效的动物状态的回归。(3)由于人类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动物状态进化过来的,所以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他的抽象观念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第一重理由在人类的生物学层次上,引发了一种直觉的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绿色革命",这就像1972年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所描述的那样;第二重理由鼓励着专家们进行综合的生态规划;而第三重理由正在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构想过的尺度和规模,推动着景观艺术的发展”[1]。

杰出的景观园林作品首先来源于深刻杰出的思想,在初步了解了杰弗里·吉利柯作品及其专业生涯之后,对于杰弗里·吉利柯以上的思考言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将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视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途径寻求景观园林设计的独特风格,眼光面向古今东西,目标瞄准全世界景观园林事业的发展,实践行动具体落实在亲手绘制的设计图纸上,孜孜不倦,勤奋一生,这就是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及其专业生涯的缩影。

今天,人类已步入第三个千年,景观与园林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遍及全球,深入人心。作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鉴于他大部分职业生涯的国际化,勿容置疑,杰弗里·吉利柯已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方面的首席人物。

第12篇

1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1.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1.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2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2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2.3其它: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在创造自然中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产生了许多大地景观艺术,如荷兰WEST8的鹿特丹的围堰。

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汁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学习,相信我国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滨谊《滨水景观设计》

第13篇

1加强信用社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我国信用社经济的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因而在发展中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制约着其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经济额,几年来一直以每年百分之五以上的速度发展,这种发展的速度是十分喜人的,但是这种发展的高速度,更加剧了其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使其发展难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笔者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过实地的考察,发现其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其现有的制度,一般是从其他银行部门移植过来的,例如模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使其针对性若,难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制约着其进步和完善。因此,我们信用社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改革,就必须立足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分析要面临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促进自身水平的进步。我国当前信用社的发展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在融资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却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做了简要的考察和分析,并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建设,总结了一些方向,下面笔者就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我国信用社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供帮助,使其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其更能为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帮助。

(一)部门关系的处理

在我国信用社的传统制度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相对疏松,难以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而每个部门又受制于上级部门,其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内部的改革也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进行。信用社建立之初,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的进行,为我国农村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我国发展建设事业的深化,农村发展需求的增加,信用社各个部门越来越难以独立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而其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对于信用社内部部门关系的改革,笔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我国信用社融资金额越来越大,存贷款工作越来越好,因此其已经有了一定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首先,其要促进部门的相对独立。我国信用社的各个部门都需要的到发展和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信用社中的部门,一直受上级的指挥和全权管理,其改革工作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因而我们要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权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信用社经济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元化,某一个独立的部门,已经难以独自解决一个问题,但是我国信用社中的各个部门缺乏交流,制约着其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加强其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使其能够充分吸取对方的建议,促进工作的完善。最后,我们要增加部门职能,或者说提高部门地位,使其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分析职能,并根据分析,为我国信用社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信用社发展,使其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二)管理系统的升级

经济管理系统的进步,能为管理效率的提高、准确率的提高提供更为切实的保障,但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发展,一直以来将中心放在经济问题上,虽然其经营额变得越来越大,作用也相对提升,但是其工作效率,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一问题也是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我国的信用社起步较晚,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而其在发展中,也一直缺乏对管理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因此是效率一直上不去,因此,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并解决的。首先,我们要根据管理系统的运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的办法,保证其准确性。其次我们要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更新,利用当代信息化技术优化程序,保证其效率。

2完善人才系统的问题

我国信用社的发展速度快,设计面广,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专业的人才。而我国当前存在的变数较大,信用社工作也有着其具体性,因而对人才的依赖更为强。但是我国信用社一直受人才问题的制约,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信用社经济,就必须加强其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完善人才的招募系统

信用社中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因而我们要完善其人才招募系统。首先,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招募真正适合自身的专业人才,放弃照单收的人才招募方式。其次,要严格考试程序,对应聘人才进行严格的考量,确保人才的质量,使我国信用社的发展更加完善。最后,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避免造成人才冗杂的现象,影响我国信用社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人才培训系统

在人才短缺的当代社会,我国的信用社已经加强了人才的招募工作,但笔者在对新进员工的调查中发现,其难以很快的适应新工作,更难以对我国信用社的发展任务、发展状况做出全面的了解,因而,我们在人才招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人才的培训。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培训能够提高自身人才的素质,为部门效率的提高、工作水平的进步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其能保持自身人员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人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结语

第14篇

(一)善美统一的“中和”美学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美”是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儒家思想强调“里仁为美”,注重善与美的统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美学的主干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孟子的“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3],董仲舒的“德莫大于和”。以“中和”为美,是中国伦理美学基本特色。“和”是宇宙万物自然本真和最具生命力的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统一,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执中协调,体现出个人生命形态的和谐。儒家伦理美学认为“中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最高原则。“尽善尽美”、“中庸”等是中和的典型形态。

(二)崇尚超然的“意境”美学

佛家禅宗的审美观以“清净、超脱”为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一体基础上的人生彻悟,是破除我执、摆脱妄念,回归自然自在的心性修持。禅宗主张“无我”和“无物”,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物,追求一切皆空,忘却,超越自我的超然意境。六祖的“本来无一物”,足以让人体会出禅宗美学思想的“空”、“悟”、“净”,这让人们以清静无为的本心去体悟人生、体悟自然、体悟世界。禅宗的美学思想直接引导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意境”。这个玄妙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思想对日本的园林,尤其是茶庭景观设计,以及西方极简主义风格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伦理美学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意境在先

在“天人合一”、和谐美学的伦理美学影响下,中国古典传统园林尤其是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些作品多是根据园主的意愿甚至在园主直接参与下而完成的,以某种意境入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与园主的行为、心理需求紧密结合,在园主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和谐自然,注重整体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通常是非常自然的融入环境之中,与山水、花木彼此协调,互为补充,在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但是在我们的现代城市景观中,建筑的表现更多的是标新立异,突出风格,尤其是在建设单栋建筑时,很少为整体环境而做统一考虑。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在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以整体设计的观念把握景观设计艺术中具体的设计要素,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自然要素、雕塑、灯光、色彩、材质等,注重设计施工完成后给人的整体效果,注重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相互补充的综合效应,并注重加强整体的概念和各个部分的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结语

第15篇

1.风水景观文化底蕴丰厚

我国古人认为,风水理论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采取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之道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就会获得人生的和谐美满与平安快乐。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讲究“和”,凡事追求吉利,生活期盼持久祥和,所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美满。而风水理论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并人为地加以控制、迎合、引导、利用,从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证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这是人类世代不懈追求的生存目的,也是人类生存文化的根基。因此可以说,风水景观实际上不仅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也是一种附带了人类环境意识和活动形态的文化景观。文化背景是景观环境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人文景观环境上。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文化背景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又反映着文化。中国的景观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景观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风水理论既是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表达,也是中国特色景观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文化渊源,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

2.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中风水布局的生态思想

在我国诸多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人与环境常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建筑和环境是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个人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环境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思想。安徽歙县宏村的景观规划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水系由两处水源形成,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仅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古代的风水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显现了非常科学的一面。村内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阴阳”二水,这两个水系互为补充,相互调节,使宏村的供水系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又可以保证水质洁净。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历代人丁兴旺,才人辈出,与这良好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风水思想具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和设计原理。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强调要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水景观格局,讲究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实际上是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风水理论的理想景观是“藏风纳气”,意即寻找生命之气,存续生存能量。这种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之地。这种风水景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造景,规划设计出水景方位、水势大小、水流方向,同时有机规划和利用居住区道路分布和走向,以达到风水学中的理想山水区位环境,使人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思维清晰敏捷,身心愉悦健康,创造力也格外活跃。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室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摹本来构建的、人为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将自然因子运用到人为环境之中,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是一整套的环境与场地的设计,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园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将传统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就可以营造出自然、宜人、生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设计思维

风水理论的本质是协调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风水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系统为本,构建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发展,人们对全新的技术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时,困扰人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似乎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工业与技术革命的恶果触目惊心,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机械自然观正逐渐向有机自然观过渡。而东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世界观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景观文化理念,被重新认识和诠释,明确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欧美的“都市美化运动”到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华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的渴望。人们将目光转向秉承“有机自然观”的东方,探索中国风水文化的潜在价值。中西方设计者将风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试验性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的景观建筑师中,赖特是最早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思想的,他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表达“有机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机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外结合,内部与外部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内部。简单来说,就是有机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之中。流水别墅如同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浑然天成。建筑、空间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自然的启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联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万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材料,且所选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属性。这也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赖特认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样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与一定的生存环境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这也表现出赖特对于道家“有机”与“和谐”思想的认知与追随。风水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若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析,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这一古老的文化理论将会重新焕发青春,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助力非凡。

四、风水设计符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城市改造的进行,设计师们对风水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居住区的选址及布局中。虽然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居多,少有山谷围绕、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其中,达到景观宜人、居住舒适的目的。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风水格局特点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风水景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景观哲学,又符合人对景观环境的审美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引入风水理论以实现“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将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区的北部,以阻挡强劲的寒风;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绿地所环绕,以阻挡来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区的烟尘与喧嚣。通风和采光是人们对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风水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区内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错落来实现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小区内道路的设计应曲径通幽、弯曲有情,以达到藏风纳气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选择乡土树种并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可使之生长繁茂景色宜人。传承“风水”文化,继续发掘、研究风水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会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风水景观格局和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观念,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重视,他们开始研究人们的居住喜好、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互动。由此可见,认真发掘中国的风水文化景观内涵,深入理解其景观文化思想,会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气。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