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设计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这篇课文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这篇课文是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牛、羊”2个生字。1 个偏旁“提土旁”。(二)知道“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这些量词。(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在教学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趣味。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识字学词。(二)教学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及其他量词的用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纸箱子里面装一些实物
五、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学生带动作表演小袋鼠的儿歌:
(小袋鼠呀,小袋鼠,你真没出息。老是不敢走出来,躲在妈妈口袋里,丢 !丢! 丢! 小袋鼠呀,小袋鼠,我才不像你。我能自己走呀,自己跳,还能自己吃饭和穿衣,你敢不敢来,比一比?)
(二)出示课题,自由读韵文。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的《比一比》,同学们,比一比谁听讲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2.老师带大家来到一个农家小院里,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3.自由读韵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说一说韵文里都有什么来参加今天的比赛?4.小燕子听说我们今天要比赛,特意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一年级二班小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一直默默关注你们的小燕子,你们是一群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的孩子。听说你们今天要进行比赛,我特地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会在你们闯过几关之后打开的,在此小燕子祝你们个个都能闯关成功。
你们最最可爱的朋友:小燕子
(三)词语大比拼
1.在情境图中出示词语,同学们能不能把参加比赛的这些词语读好呢? 2.这些词语摘掉拼音帽子,你还会不会读呢?3.齐读――抽读――开火车读。4.现在你记住了哪个生字宝宝,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记字的方法,师相机板书识字方法。5.现在和你的学习伙伴来比赛看看这一课“我会认”的字你都记住了吗?两个同学你指我认考考他,并说一说识字方法,如果对方不会认,你可以教教他。师巡视。6.出示裙、颗、堆。小兔子想过桥,谁能帮它建座汉字桥?指名学生读,并组词,师相继告诉学生这三个字都是量词,堆的偏旁是提土旁。7.同学们都读累了,老师请大家吃苹果。课件出示本课12个会认的字,分别在苹果树上的12个苹果上。指名学生读――后几个指名领读。这么多苹果都被大家吃掉了,只有“多” 和“少”再树上挂着,大家想不想一块吃掉它们?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关系反义词。8.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觉得自己第一关做得好的同学给自己鼓鼓掌。
(四)朗读大比拼
1.读读第一句。
激趣引入:今天,老师请来院子里的小动物们,你们想抱抱他、亲亲亲他吗?(让孩子们和卡通黄牛和小猫握手、拥抱等,唤起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①比较大小,体会发现大和小的乐趣。②自由试读第一句,把你的喜爱和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③指名读――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表情)――范读――再指名――齐读。(花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表扬读得好的小朋友。)
2.读读第二句。
过渡:鸭子和小鸟要是听到我们快乐地招呼它,一定也会开心地叫起来的!请你读读第二句。
①自由试读――齐读(传来了小鸟的叫声)。②出示鸭子和小鸟。(小鸭子问你:嘎嘎嘎,你从我们的数量上发现了什么?)③再齐读。
3.读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对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是那么的喜爱,那么我们喜欢甜蜜蜜的水果吗?自由试读三、四句,请你自己去发现,比比大小多少,把你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②男女生比赛读(个别――集体)(鼓励大家读得好,一起假装咬一口:“啊呜。”)
4.拍手表演课文。
①和你的学习伙伴表演拍手读读韵文吧。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5.听见大家读得这么好,这些小动物和水果们都迫不及待的跑出来了。(出示词语卡片,学生抽读,并给他们分分类,并贴在黑板上。)
6.教师“黄牛”,学生读“一头黄牛”。
(五)我是小作家
1.出示橡皮和尺子让学生创编儿歌。你还能用什么比一比来编儿歌?2.老师看大家表现得这么好,都迫不及待的想把小燕子带来的百宝箱打开了,现在谁想来摸一摸,看看百宝箱里装的什么?说一说你摸到什什么?(一辆小汽车、一条红领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课堂推向了,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百宝箱了装了一些物品,让学生说说你摸到了什么,并用上数量词,这是对本课教学的拓展。
(六)写字大比拼
关键词: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21202
作者简介:吴咏花(197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应用文体翻译 。
1笔译教学计算机机辅设备使用利弊分析
1.1机辅设备使用之利
1.1.1渲染气氛,加深理解
英语笔译课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双语语料、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及翻译技巧,大量信息集中在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来,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著名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实验证明,如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讨论表达出来,其保持知识的效果就会大大加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机辅设备的功能,利用一些先进的文字、图面或动画视频和声音设备将语料呈现给学生,如电影翻译的讲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电影翻译的时空限制、人物表情动作对译文遣词造句的影响等。
1.1.2提高语料呈现的质量
英语专业笔译课的特点在于:在呈现给学生的大量语料中,有些语料涉及到文字的读音、文字结构及文本格式特色等等,而这些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源文本的精妙之处是必不可缺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单靠教师手写,呈现语料的速度及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利用机辅设备,教师可以事先对文字格式进行设置,同时英汉语文本的对比也更加方便快捷,便于学生领略译文的精妙之处或发现译文的缺陷所在。机辅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笔译课堂语料呈现的质量。
1.1.3加大课堂容量
笔译课教学需要将大量语料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如果单靠教师上课时间写板书,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课堂结构松散。使用机辅设备可以节省上课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将语料展示给学生们,每堂课所讲的内容也要比传统课堂多。学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1.2机辅设备使用之弊
1.2.1催生教师的依赖性,束缚教学思路
机辅设备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使得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依赖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误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仅仅是利用课件讲课,忽视对语言教和学规律的研究,忽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多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尤其是对于笔译课,不仅仅是信息的呈现和知识的传授,更涉及到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如果仅仅按照课件内容,亦步亦趋,则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学技巧的发挥,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进一步的关心和发掘,从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在人,而不是电脑;教师的基本功能不能忽视并且无可替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只是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特尔公司克瑞特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永远是首要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一味地依赖机辅设备,虽然可以轻松且毫不费心地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然而整个教学过程则可能如一潭死水,缺乏亮点和吸引人之处。
1.2.2培养学生的惰性,不利于思考
机辅设备在笔译课堂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输出量大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思考时间的减少。教师方便快捷地点击鼠标,学生则成为了一个自动接收器,但是输出的信息太多,学生无法接收,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疲惫,脑子里一片混乱,长期下去会对英语课堂产生恐惧,形成课堂焦虑症。而且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太大,思考的时间相对会减少,这样就成了教师忙着放课件,学生忙着记笔记,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2.3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机辅设备的笔译课堂中,师生的交流绝大部分被屏幕与学生的交流所代替。师生的双边活动受制于课件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忙于阅读课件内容或者记笔记,忽视了教师声情并茂、充满活力和情感的讲解及个性化的语言;对教师而言,由于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电脑屏幕,因此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减少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忽视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笔译课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将源文本呈现出来,经过一定的提示和讲解之后,点击鼠标将译文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规律,就会下意识地等待讲授内容被点击出现后再理解,并作笔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而不是通过自己动脑筋产生自己的译本。这种心理上的懈怠自然引起了行为上的慵懒,进而造成课堂气氛的压抑和沉闷。
2机辅设备使用技巧
笔译教学机辅设备的使用利弊兼具,如何充分发挥设备的优点,克服由于设备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是现阶段高校笔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在笔译课教学中采取 “Blackboard when possible and screen when necessary” 的原则。具体到笔译课教学,可以采取如下3个步骤:
经过多年的实践,相比传统的英语本科专业毕业学术论文写作,目前的实践性研究所倡导的行动研究,为电大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问题提出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地发现一个可控或可操作的教学现象的能力,同时掌握了如何在经过观察、反思、参与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问题的能力。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或称之为选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研究过程注重初始调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具体体现在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中,选题的提出是研究者本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自己提出来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就一个教学现象进行有感而发的叙述或者辩论。这个选题一定是困扰教学实践者的一个难题,并且在实践者可解决能力之内,具有可控制性和合理性。在问题归因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并且使用实证的调查为最终的依据,以期找到导致问题或现象的原因,并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或指明方向,学生们运用到的学习策略有观察、实验、探究、分析、综合能力等。要求学生使用到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ana-lyticmethod)、苏格拉底式对话法(Socraticdia-logue)、原因分析法(causeanalysis)、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观察法(observation)和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学生在做问卷调查过程当中,充分使用行动研究策略,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要始终坚持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其中必须使用问卷调查法,每位学生至少要做两个问卷调查表,其中一个是在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前要求学生调查出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另一份则是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阶段调查出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反馈。在做两个问卷调查时,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地走进他们的学生当中、教学任务当中和教室当中,针对他们在上一个阶段中所选定的课题,设计出问题以及若干个可能是问题答案的选项,那么,如何设计出切中问题要害的题干和尽可能覆盖面广的答案选项就成为行动研究的主要任务。比较成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以及学生自身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积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设计答案选项时,真实地倾听学生的困惑是什么,还建议学生真实地去走访他们的同行,横向地去了解这些问题的潜在原因。在方案设计及实施阶段,即教学改革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整个实践活动注重收集日常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和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的反响和变化,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堂笔记和学生日记。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学生们借助行动研究实现了为行动而研究的目的,完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实践工作,做到了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构建。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教学情境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与之相随的连带问题的产生和应对策略。通过实际地去实施他们自己所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亲身体验改革进程、观察改革中学生的变化以及记录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实践者们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数据、直接感受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愉悦、主动地践行了教学设计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并且最终感受到了行动研究带给他们的经验和启示。在评估反思及报告撰写阶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互动与交流环境、问题与解决环境、发现与反思环境、评估与提升环境中对自身所做的研究工作给予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以及如何在实证基础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实践活动进行到第五阶段时,要求学生对前面四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做一个总结和反思。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境所做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实践证明,借助行动研究,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他们依靠教育实践中创造性研究和实践,有意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主动去思考和解决教学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感知力,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行动研究在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学会转变角色,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反思型学习等学习策略。学生们通过做教学设计,了解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充分地实践了自己在电大学习期间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真实地体验到了如何做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对于学生的教学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科研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给于教学设计中的行动研究更多正面的评价。对6个分校连续5届157名毕业生进行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毕业作业或设计,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设计这一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问卷调查表数据显示6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我学会了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8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记录教学过程”;7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从同行和学生中寻求思路以解决困难”;91%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做问卷调查表”;74%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88%的学生认为“我开始对教学研究感兴趣了”。
三、总结与反思
(一)存在问题
尽管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决策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1.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熟悉,容易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写作混为一谈。2.有的学生选题太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和有限条件下完成;有的学生选题脱离课堂教学实际;还有些学生选题过分相似等等。3.部分学生未能就提出的问题做仔细分析和文献综述,因此也就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4.很多同学对于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监控不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对于项目研究的反思不够深入、全面。
(二)改进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设计 比较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媒介等的系统规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发挥专业优势的关键。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研究的能力,为相关学科专业,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将理论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该课程将向学生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是石河子大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也是非管理专业的公选课程,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超过300人。经过近10年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
虽然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同培养层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差异还比较明显,各专业之间的沟通还有待加强。要认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培养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的的比较。
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包括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为其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开发奠定基础。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和研究能力。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任务的比较。
在教学内容上,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保留、发展、协调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资关系等内容。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前沿热点问题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主要根据以上模块进行专题教学。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传授。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在教学模式上,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大班授课,目前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辅助部分参与式教学,如课堂讨论、案例讨论等,近年来不同专业本科教学设计中都开始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由于选修课程人数较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模式,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MBA学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案例讨论,学员写出分析报告,教师主要参与教学讨论,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四)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教学采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主要有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企业参观研讨;受本科教学大纲和教学条件(如缺乏专门的案例讨论室)等因素的制约,本科生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教学方法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使用较少。以案例教学为例,研究生教学可以使用大案例教学,很好地拓展学生能力的训练范围,涉及知识面也比较宽,而由于本科生采用大班教学,课堂教学只能采用小案例,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只限定在某一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
(五)教学媒介的比较。
在教学媒介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各具特色。本科生的教学媒介比较重视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等,在信息化程度上比较高;而目前虽然研究生教学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没有把它作为必备的教学媒介,有时可能是纸质材料、企业实地调研或专家讲座,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目前建设还比较缓慢,相对来讲,研究生的教学媒介信息化程度并不高。
(六)考核方式的比较。
在考核方式上,本科生的成绩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为辅,一般卷面成绩占60-70%,而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分占30―40%,考核的目的侧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察。研究生教学中一般不举行闭卷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结课,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为辅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约占总成绩的40―60%,课程论文约占40―60%。相对来讲,研究生考核更注重研究能力和知识阅读面的考察。
三、对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各高校都在加大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在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层次,分类教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培养层次,这决定了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层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一定研究能力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决定了教学内容、理论性、学生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例如,本科生只需要知道绩效考核有哪几种形式即可,但研究生教学中就需要知道这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它们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突出层次的差别。对于本科生,要在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和培养,同时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对于研究生,要突出理论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研讨,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开展研究的能力,教学内容最好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或研讨。
(二)区别专业要求,培养课程特色。
我校有近10个专业选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既有管理类专业,又有非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性质上,《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是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非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生管理类专业的限选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必修课程一般安排54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48课时),3学分,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掌握;选修课程安排36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32课时),2学分,是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研究生的课程安排32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24课时),2学分,重点研讨相关模块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因此,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照顾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又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管理类专业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与后续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起到“启后”的铺垫作用;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题教学,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加强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交流融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虽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有许多差别,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本科生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研究生教学是对本科生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因此,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学设计上要加强交流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本科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吸收一些热点或前沿的问题讲解,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布置一定的阅读材料或书籍进行阅读;在研究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参考本科生实验教学的相关经验,增加研究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73-392.
[2]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职业技术,2008,(1):17-18.
毕业设计是在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的最后一项,是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实践。这是对学生系统的全面检测。一般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大专生、本科生的硬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论文的形式,根据专业的不同,毕业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源文件,设计说明,报告册,展板,论文,实物模型等等。由于各高校学科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不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也有所不同,但是,即便毕业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
1.学生的思维易被束缚毕业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测评,是将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毕业设计的作品里。这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作为基础,娴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依托,更需要综合而全面的系统化的知识架构作为后盾。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会与时下热点、企业项目、命题研究项目等相结合,这对毕业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将专业方向划分的过细,设置的学科之间交叉性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专业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即使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吸收并加以综合应用。所以在毕业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选题困难,思维发散不开,理论知识不足,理解发生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既制约着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较差在大学阶段,上课主要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其教学方式又与中学相差较大,课程时间安排相对比较零散,课业压力不大。这种改变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差,往往会到结课时才开始赶作业;另外,在校上课期间,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以书本和理论性的教学为主,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比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这些平时积累起来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会让导师直接选择毕业设计的命题,但因为不是自己所思考出来的,导致学生在对命题的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其次,学生自己定好设计题目后,在与老师在意见相左时,会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意见,而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设计想法;最后,在实现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过硬,学生往往不能将自己的设计想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如:由于软件运用的能力差,动手制作成品模型时,往往会产生与效果图不一致等问题。
3.教师资源不足,整体协调性低一般来说,大学毕业设计都是由一名老师带多名学生做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前,基本上都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内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毕业生的选题,往往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内容都有,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题不在导师擅长的范围类,就会发生两种状况,一方面,尊重学生的选题方向,但是因为不是导师擅长的领域,毕业设计可能做得不够到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的不统一,导致一些误差的出现,对于学生答辩比较不利;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能得高分,选择导师擅长领域的选题,这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不能灵活运用学科间的穿插知识。有些高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同意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做毕业设计,配备一到两名导师做指导。这在资源上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但是,也是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会有意见和建议不统一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影响毕业设计进程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实现。
二、跨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
在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所需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高校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且有效的培养。如何做到这一点,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开始在与国内整体教学体系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跨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1]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2]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今后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因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诸多的优势。一是,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将各学科之间的精华加以提炼,再进行加工,往往能有着1+1≥2的思维效果;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新生命,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这点解决了毕业设计中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性很强,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项目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差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对时下热点问题,企业难题,研究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团队做毕业设计的协调性问题,有主有次,让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都得以发挥。综上所述,如果将跨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将能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三、跨学科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占绝大多数,相较于工学类、农学类的大学,在资源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给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比较自由,组合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些教育学者经过研究,将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以及研究性跨学科教学。单交叉跨学科教学一般指两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或者是一种学科内的两种不同方向、类别之间的互相交叉。多交叉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自由交叉,可以是一次交叉也可以是多次交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立体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结构。研究性跨学科教学,一般指的是,在一个项目里总是包含着一些重大的社会性问题,这种命题的面非常的广,不是一种学科就能全面的分析和解决的,这就需要跨学科教学实践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分析,共同解决。所以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也是未来教学事业发展的趋势。
1.努力开拓学生思维,设置跨学科公开课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宏观的把握毕业设计方向;全面、多视角地运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以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为例,在灯具的设计中,灯具的造型可以是形态各异的,一般来说,灯具的使用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的。有些灯的功能是照明,有些是渲染环境的,有些是起到装饰效果的;灯具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设计,要根据环境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功能,这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方法进行支持。不论是工业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是属于艺术类学科下的两种不同方向,所以这属于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当学生将灯具所处的环境设定为室内客厅吊顶照明灯时,得到的有效信息是,室内用灯,功能是照明。通过得到的信息,设计完灯具造型后,就要开始制作模型,学生要选取适合室内照明灯制作的材料,要了解制作材料的属性,以及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灯具最后是要能够使用的,其中照明电路等问题就要用到机械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可能在课堂上有专门学过,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部分,这时就需要材料学院以及机械学院的老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辅导,来完成灯具的毕业设计。艺术类,材料类,机械类是多门学科间的跨学科辅导毕业设计,这就属于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毕业设计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它需要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所以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跨专业的公开课,让有兴趣或者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可以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担任客座讲师,为学生讲解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拓了设计思路,全面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为后期的实践奠定基础。
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跨学科互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是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习惯性的依赖于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完成作业,都需要老师的督促,这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为薄弱;在校期间,基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能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在毕业设计后期的模型制作环节,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模型制作公司,花钱进行最后的模型制作。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毕业设计中,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多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导师作为辅助指导参与毕业设计。一是,在做毕业设计时,不再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而是根据学生做得选题,配备相关领域的老师来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指导;另外,学生应该从聆听的角色转化为主动论述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让导师了解毕业设计的构思和创意,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指出不足。例如,每年毕业设计,都有学生做关于车辆类的设计,但都仅限于表面,不能对细节进行深度推敲,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问题。运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讲解车辆的设计思想、制作环节、材料的选择、人机工程、机械构造等原理,通过学生的讲解,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有主动性的去了解汽车设计中要用到的各种原理和实践方法。这种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互动模式,将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互换,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3.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实现资源互补资源的不足是毕业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师资资源,选题资源等。毕业设计一般是采取“一师多生制”,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狭隘。其实,可以在学生选定题目后,配合一位本专业的老师和多名辅助老师,辅助老师不用参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只需在毕业设计的某个环节给予指导,而主要的老师要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并且帮助学生掌控毕业设计的各项环节。例如,家具的设计,本专业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造型方面的建议,但是像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本专业的老师可能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就可以请材料学院的老师做指导,这样在最后答辩环节,就不会出现“虚有其表,没有内涵”的产品。另外,学校也可以与一些加工厂或者相关的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一个产品,从构思到实物成型的过程,不仅加强了理论学习,还能增强实践参与性。课题项目性的毕业设计也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比较频繁,这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往往涵盖了一些社会热点,企业难题等,涉及面广,需要运用到综合性学科知识较多,这就体现出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毕业选题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既能全面地对项目进行研究,又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艺术学院申请的“新能源汽车的设计”项目就涵盖了设计、材料、机械等学科,可以由这几个跨学科专业的学生老师来共同做毕业设计,共同进行答辩,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能使毕业设计变得丰富、系统、全面。
四、结束语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话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铺垫迁移
(投影出示)在美丽的沙滩上,有两只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出示两只海龟,背部分别写着数:8和13)。一只8岁,一只13岁。请你们来帮助它们比一比,到底是哪只小海龟的年龄大。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8<13)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一位数<两位数)
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一只3l岁的海龟,它和13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13<31)。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l比3小,所以13<31)。
小结: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要我们比较数的大小。(出示课题)
[说明:从比较海龟的年龄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注意,既体现了生活中数学化的思想,又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教学
(一)根据位数分类
出示挂图:
1.这些数很大,谁会读?
2.这些数字王国里的小伙伴们按位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哪几类?(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这样我们就把小伙伴们分成了三类。谁能到三位数的家里做客?(965、638、695)。四位数的家里欢迎谁来做客?(123、5640、8790、7001、7O10)只剩下谁到五位数家里?(10000)
I说明: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分类,为学习例11(l)在思路和知识上做了铺垫。]
(二)教学例11(1)
1.现在数字王国将要举行一场激烈的比大小的擂台赛。数字王国的国王要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你们可要仔细看,仔细想。首先第一位出场的是(停顿,略带神秘感)四位数家里的1230(板书)和三位数家里的965(板书)比大小,请小裁判们根据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来推测出这两位选手的比赛结果。谁愿意宣布比赛结果。(1230>965)大家都是一流的裁判。现在要请裁判们说说为什么1230大,965小?
指导学生观察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这下四位数可高兴了。你们猜猜看,如果刚才上场的不是三位数,而是五位数与四位数比大小,四位数能赢得了吗?为什么?
2.反馈练习(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7652456100199912396
(1)引入思考:看到这些练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情绪热烈、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2)教师把握火候,启发思考: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什么?
3.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说明:采用学生当小裁判,比出不同数位数的大小的形式,使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推导出不同数位的数应怎样比大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例11(2)
1.第一场擂台赛,三位数与四位数展开了较量,四位数仗着自己的位数多取得了胜利。第二场比赛就要开始了,选手是四位数中的5640和8790。(板书)现在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谁大谁小?(5640<8790)xx裁判,说说你为什么认为8790大?(5640有5个千,8790有8个千,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这个裁判当得好!
2.反馈练习。
4532327919996007698703
从擂台赛的第二场较量与反馈练习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3.小结:相同数位的数比大小,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四)教学例11(3)
l.数字王国的小伙伴人人都想比个高低,擂台赛越来越热闹,国王为了奖励选手,特别运来了两卡车的汽水[出示11(3)的汽车图片]。一辆卡车运来3864瓶(板书),另一辆运来(3529瓶)(板书)。大家看哪辆车运得汽水多?请一个同学说。(3864多,3529少)
赞同他的意见的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支持你,你能说说为什么认为3864大呢?
(学生愕然,同学们马上投入思考,举手者廖廖无几。)
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派代表发言。(它们最高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百位,8百大于5百,所以3864>352)谁还想说?
看了擂台赛,你能总结经验,说说相同数位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该怎样比?
2.现在,你能替四位数家里所有客人(出示新授时挂图中的四位数〕按从小倒大的顺序排队吗?(1230<5640<7001<8790)
这个队排得可好啦!说说你是怎么排队的?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到最小的数。
3.小结: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三、巩固练习
下面请同学翻开教材第34页,让我们继续为数字王国当裁判。
1.完成练习九第1、2两题。
2.操作学具。
现在我们来动手操作拿出学具1、2、3三张数字卡片,用这些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把这些三位数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多,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
[说明:练习题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3.游戏。
下面我们要做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位同学手中拿一张数字卡片、如图。
请你们四位互相帮忙,互相合作,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坐到合适的座位上,组成一个数。
(1)先请一组女生代表队。
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比5000小的数;再组成一个比5000小的数。
顺利通过,让我们用掌声祝贺她们!
(2)再请一组男生代表队上台来做这个游戏。
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比3000大的数;再组成一个比3000大的数。
这四位同学同样也表现得很出色!
[说明:找座位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四人一组,默契合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发挥智能的机会,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有时要比较的数数位不同,有时数位相同)不同数位的数怎么比,相同数位的数又怎么比。
[说明:本课老师应用已有“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知识为上位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广开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渠道。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正确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以恰如其分的不教而胜于教,有利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的作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而比喻教学法,就是指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将其引申至未知或抽象的事物,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新事物的目的[1]。《网络程序设计》理论知识讲解中,运用比喻教学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解释清楚,使得课堂氛围不再沉闷,不仅可以使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1)套接字
在《网络程序设计》中,套接字socket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材上的解释是:套接字是两个通信通道上的端节点。看到这个解释,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套接字的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常采用如下比喻。既然套接字是作为通信的末端,那么可以使用“电话系统”与“邮局系统”这两个同学们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把支持虚电路服务的信道看作电话线,套接字就类似于一个电话。同样,可以把提供数据报服务的通信看作邮局系统,套接字看作信箱。
(2)基于TCP套接字编程模型
面向连接的网络通信的建立有多个步骤,要使用多个函数。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其比喻为“打电话”这个过程。要建立基于TCP的C-S(客户-服务器)通信,首先双方进程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也就是调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都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Socket是面向模型设计的,针对C-S通信双方提供不同的socket系统调用。客户随机申请一个socket号,这类似想打电话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台入网的电话上呼叫。服务器拥有全局公认的socket,调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地址和所创建的套接字句柄联系起来,任何客户都可以向它发出连接请求和信息请求,这就类似于被呼叫方的电话号码告知了呼叫方。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发出连接请求,就好比拨打对方的电话。而服务端有可能在完成当前请求之前又发生多个服务请求,为了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服务器调用listen函数将所有的服务请求放在一个请求队列中排队,并尽快处理这些请求[2],这就如被呼叫方在开启呼叫等待的功能,不错过任何呼叫请求。服务器端执行accept函数等待来自某一客户端的实际连接请求,实现与客户进程连接,这就如被呼叫方拿起电话,双方可以正式通话。最后,客户端与服务端完成数据传输后调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撤销连接。这就好比打电话双方通话结束后,挂掉电话。
(3)基于UDP的通信机制
用“邮局系统通信”来类比这一种通信机制是非常恰当的。基于UDP通信是面向非连接的,无法保证数据以正确的顺序到达。这就类似我们先后寄出两封信给对方,不能确保第一封信一定会比第二封信先到达对方手上。而在通信过程中,服务端和客户端双方首先都需要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这就好比寄信之前,对方的通信地址我们是要已知的。而客户端发送信息以及服务端回应的时候,调用sendto函数来实现,需要指明对方的地址。这如同在寄信的时候,需在信封上要注明对方的地址信息。
(4)协议端口
在讲解“协议端口”时,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网络通信的时候要指明端口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采取比喻教学法。大多数操作系统是支持多进程的,目的主机到底把收到的数据包送给哪个进程呢?就好比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的业务有多种,有多个服务窗口。我们要成功地办理业务,必须知道对应的窗口号。同理,当你的主机开启多个服务时,如FTP、WWW、E-Mail多个服务,当接收到传送过来的数据包时,主机要准确的把数据包传送给相应的进程,这就需要数据传输的双方进程开启端口,这样数据包将会有标识有源端口,确保接收方顺利地将数据包传送至这个端口。
(5)带外数据
通常数据是按顺序传输的,然而套接字API概念性的提供了一些使用程序,从而可以使得一串数据无阻的先于普通的数据到达接收端。这就是所谓的发送带外数据。这就好比大家排队在银行依次办理业务,有个强盗拿着枪走入银行,越过整个队伍走到柜员面前。这个就可看作为带外数据。这个强盗能越过整个队伍,是因为枪标识他的特殊性,给了他凌驾于众人的权力。
3、结语
执教: 陈丽荣 指导: 陈 慧 何村平 2017.3.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0页.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什么叫做比?如何求比值?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 求比值
12∶16 10∶6 4.5∶2.7 34∶18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导学目标:
1.两个比组成比例需要什么条件?
2.如何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成比例?
(二)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断诊断
1.( )叫做比例。
2.求比值并填空:
因为4.5:2.5=( ) 9:5=( ) ,所以4.5:2.5和
9:5可以组成( ),即可以写成( )或( )。
3.要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是要看这两个比的( ) 。
4.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合作探究
思考一下,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相应的比例。
7 : 14 和 6 : 12 13 : 14和16 : 18
5 : 7 和 1 : 14 0.4 : 1.6 和 3 : 12
四、展示交流
1.写出比值是 的两个比,再组成一个比例。
2.用5、40、8、1组成两个比例式。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比例式成立。
8 : 6 = 4.6 : ( ) 6.3 : ( ) = 5 : 9 ( ) : = 3 : 32 45 : 7.5 = ( ) : 23
丁家镇中心小学 李红梅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他们经过商量,打算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3、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 拓展策略 列比例解答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6、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7、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四、分层练习、生生过关
(1)完成练一练1、2题
(2)完成练一练3、题
五、拓展延伸、优化提升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
3、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准备换一台手机,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手机。国庆节期间我多方了解了各品牌手机情况。课件出示: 株洲百货大楼九月份手机返修情况统计表师:现在你建议我买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N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200÷4=50倍;s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120÷3=40倍,所以N手机好威者:N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4÷200=1/50,s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3÷120=1/40,所以N手机好。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除法算式或者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有时我们也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N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4:200,s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3:120。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比,并顺势比较了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认识比
1。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得出的是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现在请你们回答,两种类型的手机销售量与返修量的比分别是多少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S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120:3。
N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200:4。
2、不同类量的比
师:你们刚才举的都是同类量的比,不仅同类量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题: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你能求出什么?(速度,100÷2=50千米)你会用比来说吗?能具体说说这个比是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100:2,表示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个比的结果表示行驶每千米所要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类量的比呢?
3、定义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比。请同学们看黑板,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比呢?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或者: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
设计意图:沟通除法与比的联系,促进知识同化。
三、自学比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比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怎样求比值。)
1、请自学课本第47页,独立完成表格。
因为除法中( )不能为0,所以比的( )也不能为0。
2、完成第47页两个“做一做”。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解决,并通过基本练习自我检验自学效果。教师所做的是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
四、判断比
下面这些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1、巴西队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队高11厘米。
2、上半场巴西队凭9号的两粒进球以2:0领先结束。
3、下半场25分钟,巴西队被罚下一人,两队人数比为10:11。
4、终场前3分钟,日本队扳回一球,将比分改写成2:1。
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判断比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比”这一知识正确或错误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比的意义。
师:在很多年前,德国一位数学家也做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和今天一样,大部分人都选择④号形状的长方形,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测量活动,选择与④号长方形形状最接近的课本,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并求出长与宽的比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这些纸的长与宽的比值差不多,都接近0.6)
师:数学中有一个比值叫黄金数,它的值接近0.618。4开、8开、16开、32开这些纸型的长宽比值都接近0.618,而这个比值可以使长方形变得美观。实际上,这种形状的长方形我们最常见,大家还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以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通过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七、数学小知识:身边的比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关键词 《比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对比
课题:六年级上册P68―7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目标预设: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激活经验,激发学生内需
(一)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比”的知识(板书:认识比)。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哪些知识是和比有关的?
(二)教师迁移: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有效互动,构建生态课堂
(一)课件出示例:今天大家吃早饭了吗?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利用旧知感知新知。提供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从相差关系上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从倍数关系怎样进行比较?
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除法或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比”。
1.初步认识“比”。
谈话:“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谈话:2比3、3比2怎样读写呢?比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学第68页。(自学1分钟。)
教师让学生合上书本,让一名学生写出2比3写作2∶3,3比2写作3∶2。
4.比是有序概念。2∶3和3∶2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
谈话:比有意思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呈现“试一试”)
提问:图中都是表示谁与谁的比?这里的蓝色部分与白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1.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水与洗洁液的比是多少?
2.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分,水可以看作几份?溶液可看作几份?你可以得出几种不同意义的比?
(三)应用比的认识,探究比的意义。
导入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两个数之间的比,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两个量之间的比。
1.学习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出示例题,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多少?如何求小军和小伟的速度?(课件出示:速度=路程÷时间)
谈话:我们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说出小军所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课件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比,仔细观察一下例1中的2 ∶3,3 ∶2和例2中的900 ∶15,900 ∶20等,你觉得比可以说成两个数的什么关系?(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强调相除关系)
2.提问:900 ∶15说成是 和 的比?路程与时间比的结果是 ?小军的速度是 ?60是怎么得来的?那么这里的前项是 ,后项是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3.课外延伸。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男人肩宽与头长的比大约是2:1。
头长与身高的比。先让学生看夸张的漫画,在笑的过程中回味、探索人体的比例,此时相机介绍不同时期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
黄金比。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色来展示迷人的”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教法;学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浙教版数学九上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第二课,是为今后相似的描述与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比例线段的概念,会辨认比例式中的“项”,会求常见图形中的线段比。
(2)数学思考:经历比例、比例线段的概念得出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促进探究、质疑,归纳能力的发展。
(3)问题解决: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流协作中,体会生生交往与师生交往的乐趣;在解决问题中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及比例线段,难点是应用。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比的概念,在七年级时又学过线段长度等知识,在第一课中对比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比例及比例线段的基础。在思维能力上,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初中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增长,计算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应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的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想,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因生施教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几组漂亮的图片。这是什么?”“在这两幅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
(2)继续提问:“相似图形必须满足什么特征?对大小有无要求?”
(3)让学生来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问:那你们都洗过几寸的照片?有洗过跟真人那么大的照片吗?如果洗出来的照片太小了怎么办?太大了呢?
师:比如从一寸放大到五寸,或是从七寸缩小到五寸,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比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比例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所选的图片从浙江地图到五星红旗再到所在学校全景图,让学生从熟悉的画面中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接受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教育。随后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相似图形,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
2.构建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圆珠笔与美工笔的价格比是1:5=4:20,葡萄与提子的价格比为4:20=1:5,发现1,5,4,20四个数成比例。接着让学生列举四个成比例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类比的思想,使学生学起来不至于觉得陌生、困难,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而且大胆放手让学生发挥想象,寻找成比例的四个数,简简单单的开放题促使班级同学都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师:若用字母a,b,c,d分别表示四个数,则a,b,c,d成比例就可以写成……?通过探索交流:如果ab=cd,那么a,b,c,d成比例吗?
指出:用乘积的方法是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捷径。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体验成功,有想继续往下学的欲望和积极性。通过探求四个数成比例的判断方法,让学生从质疑、探求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
(3)继续类比:如果字母表示线段的长得出线段的比及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再通过练一练、试一试,创设误区情境,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从数类比到线段,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类比思想。而且在试一试中设置易错题,通过误区教育,让学生引以为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正反逆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的剖析,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3.巩固应用,完善新知
开启智慧: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为1:30000000,在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2.5cm,问从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多少km?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回顾反思,布置作业
(1)课堂聚焦: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2)作业:
必做题:P109练习2、3
选做题:现在有一棵很高的古树,欲测出它的高度,但又不能爬到树尖上去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回顾,加深印象。通过分层作业,体现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成效与反思
1.成效分析
为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论,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将本课的起点定得较低,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
首先,从回顾小学已学的比例入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实数范围的比和比例,再类比得到比例线段的概念,这样会比较直观、易学。
其次,尽可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课题的引出及知识的应用,尽可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实际,并且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学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由于所涉及的问题是每个学生触手可及的,因而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也各有所获。但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富有个性化,中性表扬的语言偏多;对“相似图形”的概念表述得不够准确,学生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2.反思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人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找到学生兴趣的突破口,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旺,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为学好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考、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体验快乐,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使这些浅水洼里的“小鱼”也能满怀信心地游向大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材第74页)。
二、教材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为后面的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和一个因数中间与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同时,乘法的掌握程度还会影响后继的除法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每一步竖式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用法,同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4.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教学用具
小棒、练习纸、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双休日的时候阳光小分队在肯德基统计早餐的销售情况,如下表:(课件出示)
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生:(1)12份香脆薯棒需要多少钱?
(2)11份芙蓉鲜蔬汤需要多少钱?
(3)122根安心油条需要多少元钱?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请你把算式写在草稿纸上。(学生汇报,板书:12×3。)
师:请你先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元?请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肯德基入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另外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能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应用价值,而不是因为要估算才进行估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展示多样化算法
师: 12×3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算一算。(预设可能的方法)
①连加法:12+12+12=36
②摆小棒
③画图
④10×3=30 2×3=6 30+6=36
……
不管什么计算方法,只要想法合理,结果正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表达计算的过程,使计算的过程明朗化,让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采用了许多方法,但是我们都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12×3=36。这与你刚才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是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求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在表达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算法。讲究验算,指导学生用估算来快速验算结果的正确性。
2.合作交流,初步掌握算理算法
师:刚才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数字都是这么小的,如果数字再大一些,甚至上千上万,又想计算得快一些,正确一些,这些方法还能用吗?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列竖式的方法用处比较广。)
师:是的,我们一般在计算中选用列竖式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竖式
师:谁来说说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这个30表示什么意思?36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来尝试地解决11份芙蓉鲜蔬汤需要多少钱?请你在草稿上完成。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
师:谁来说一说这题的计算过程?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快速验算它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学会用估算。)
3.比较分析,深化算理算法
师:刚才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列竖式的方法,
谁来说说这个竖式是怎么列的?6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数的下面?3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数的下面?
师:这个竖式与刚才我们用的这样的竖式,
哪个好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前一种竖式更简洁,它们的算理与算法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比较和交流中,切实经历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用列竖式来计算。通过对2种列竖式方法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尝试练习,总结算法注意点
师:你能不能试着用竖式计算来解决前面第3个问题?(3)122根安心油条需要多少元钱?
要求:先估算,再笔算。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然后交流算理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说说用竖式计算乘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交流,总结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然地过渡到三位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同时,提出用竖式计算乘法的注意点,完善整个算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能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吗?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请学生板演,交流反馈。
师:老师和一个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游乐项目价格表如下:
1:请你推荐一种游乐项目,并帮老师计算出这个项目需要花多少钱?
2:游乐场门票的价格是每人103元,如果我和朋友两人一共带了400元去游乐场,我们俩还能一起去玩过冒险岛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题的设计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综合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不仅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比例的应用,感受比例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教师导语: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虽然“比”这个字眼对大家来讲难免有些陌生,可是,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与之相关的生活案例,大家就会发现生活中我们的“比”无处不在,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比”这个可爱的小精灵,好不好?
(2)学生:好
(3)根据我之前所做的教学教案,准备好相应的教学工具,带领学生们一起进入到“比”的世界。我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首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小视频,视频中展示的是马路上一辆辆的汽车在行驶,有的汽车开得很快,有的汽车开得很慢。一会又展示出来各种大小不同的图形,图形层层罗列,演示中有启发作用。我引导学生们说道:“我们生活中所开的汽车,行驶速度都不一样,那么这些与比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形,他们和比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们疑惑:有什么关系呢?
(5)之后我带领同学一起开始“比”的W习。
(设计意图:比是一种数量关系,相同于除法、分数,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本饰演的设计一方面我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到比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能够有效区分比和分数的含义。通过实验的方式同学们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完成本组活动之后进行交换)
小组 实验内容 结论
汽车组 汽车组的同学对视频内容进行研究,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图形组 每个同学手中拿到个长方形,让图形变换不同的“形状”,学习图形长宽的关系 变换的图形,长除以宽,所得的数值相同
我将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是对视频中的汽车速度进行研究,让学生们感受那辆汽车速度快,哪辆汽车速度慢,再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汽车的速度会不一样。从而引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其比值结果是速度的结论。图形组则由老师颁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图形,将图形进行各种“变形”,通过变形,让学生们感受“矮胖短长”的图形虽然形状有所不同,但是其长宽比值则都一样,让学生们思考图形长和宽的关系。
三、交流体验
(1)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了视频中各式各样的汽车,发现有的汽车速度很快,有的汽车速度很慢,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A:因为他们走的路程不一样。
学生B: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
(3)老师:学生们回答的很对,那么速度和时间、路程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有。
(5)老师:大家能具体说一说吗?
(6)学生:要是汽车走的路程是一样的,那么用时间最短的汽车,速度就最快。
(7)老师:大家说的真对,这种现象运用公式的形式来表示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8)老师:我们再看一下“变魔术”的图形,大家手里面拿到的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呢?
(9)学生:长方形。
(10)老师:那这些长方形都“长得”一样吗?
(11)学生:不一样。
(12)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13)学生:形状不一样,有的“胖”,有的“瘦”。
(14)老师:哇,同学们回答真正确,但是,大家能从中发现一样的地方吗?
(15)学生:(彼此讨论)
(16)老师:(引导)大家量一下他们的长和宽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7)学生:老师,他们他们的长和宽都是成倍增长的。
(18)老师:那么我们用长来除以宽所得的数值是怎样的呢?
(19)学生:数值是一样的。
(20)老师:大家计算的太正确了,这说明比值中的两个数如果都是成倍增长,那么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对不对?
(21)学生:对。
(22)老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涉及到比值的内容,大家还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比)
(23)学生A:我们喝的果汁配比就是一种比的形式。
学生B:我的胳膊和腿相比较就是比的一种形式。
学生C:我们班级中男生女生对比就是比的一种形式。
学生D:做面包时候面粉和水的比例就是一种比的形式。
……
(24)老师: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从生活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比的内容。这些“比”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大家平时要对他们多多进行运用,让比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功用,好不好?
(25)学生:(兴高采烈)好。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比”,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家要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应用,让我们生活中的“比”带给我们更大的奇迹。只要我们对其好好运用,我么相信“生活中的比”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竞赛激趣,引出“正比例”
1.口算训练,比比谁做对的题最多。
(1)学生拿出口算。(课件出示1分钟倒计时)
(2)(1分钟结束)说说你做对了几题?
(3)做对1题记5分,你得了几分?(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完成表格填写)
口算比赛积分表
(4)如果做对x题,应得几分?如果得了y分,那么做对几题?
(5)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表中有( )和( )两个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B.做对1题,得分是( );做对2题,得分是( );做对6题,得分变成( )。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做对的题数扩大几倍,得分也随着( )。
C.反过来观察:做对9题,得分是( );做对5题,得分是( );做对1题,得分是( );做对的题数( ),得分也随着( )。
(6)教师小结:刚才的口算竞赛中产生了两个量,做对题数和得分,得分随着做对题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把它叫作一组相关联的量。(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
(7)得分和做对题数这组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规律呢?请你随机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数,写成比的形式并求出比值。
5∶1=5,10∶2=5,15∶3=5……
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二、深入讨论,走进“正比例”
1.小组合作,引入概念。
(1)请观察这张表格统计的是什么?
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问题。(每个小组填写一张)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4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最默契,讨论得最认真。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
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①请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②表中有( )和( )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③路程是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④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比较比值的大小。( )
⑤这个比值表示( )。
⑥请用字母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填写。
2.观察比较,归纳概念。
(1)刚才我们分析过的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课件出示“口算竞赛积分表”和“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导出: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比值一定”)
(2)师小结:当满足这两个条件时,我们就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在口算竞赛中,得分和做对题数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火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3)如果用字母表示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和它们的比值,如何表示呢?
我们通常用x、y分别表示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把关系式表达出来吗?
3.认识正比例图象。
(1)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成正比例■=k(一定)的两个量。(出示正比例图象)
(2)引导学生完成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图象。
三、多样练习,巩固“正比例”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6)订阅《学生新报》的份数和钱数。
(7)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2.小明今年13岁,身高1.5米,周六他骑车去书店买书,书店距离他家大约4500米,他10分钟后到书店。他买了一套《科学世界》共4本,每本书的单价相同,他买这套书花了40元,还剩60元钱。
(1)这段信息中出现了哪些数量?
(2)哪些是相关联的量?
(3)哪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四、拓展练习
1.a和b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1)a+b=12 (2)ab=5 (3)a-b=3.8 (4)b=7a
2.x,y,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x・y=z。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引导说出两种结果)
五、归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