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与应急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与应急管理

第1篇

风险预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一个新阶段,逐渐体系化。预警的重点就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风险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最成功的预警应该是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应急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当发生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意外事件时,对这种紧迫情况,需采取的控制事态恶化、减轻事故损失的抢救措施。通过对以往危机事件的研究分析发现,应急处理越及时有效,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对就越小。因此,近年来,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企业预警管理,是指能够对企业失败、管理失误现象进行早期警报和早期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将经营失败和管理失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置入现有管理模型中统一分析,来揭示企业的逆境现象(经营失败、管理失误)的客观活动规律以及逆境同顺境的矛盾转化关系,进而揭示企业经营不失败、摆脱失败的管理机制。因此说,它是企业研究如何识错、防错、纠错、治错的系统管理方法,是一门全面解释企业成功机理和失败机理的系统学说。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佘康教授认为,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对经营失败机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理论。

现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经营成功的机理而忽视企业经营失败的机理的研究,从而难以科学的解释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就是将经营失误失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置入现有理论框架中进行新的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企业逆境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可称为企业管理的”安全”机理。企业预警管理研究是通过规范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来提出预警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系统学说,以全面阐述企业的成功机理与失败机理。

二、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企业预防危机、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手段和策略,设计企业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危机预警研究与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企业树立危机意识,而领导者的危机观念尤为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危机防范制度,保证危机信息传导通道的顺畅,以及研究建立应对危机的措施谋略。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不可无危机预警机制。

纵观业界,在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多少曾经叱诧风云、豪情万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闹的走马灯来去匆匆,多少曾经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企业集团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逝。正如古语所云:“其兴业?R,其亡也忽”。

(一) 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误区只是建立实施“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也是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并产出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误区在于: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而过分强调企业法人权威;忽视管理的多样性而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二过分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问题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此外,就是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太极端。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义。非理性倾向者关注管理的实务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资源,管理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依赖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导致有失偏颇。企业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把握不了适当的“度”失去平衡。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现状产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在危机到来时,企业为什么总是仓皇应战总是缺乏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高速度掩盖低质量

多年来我国的速度型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在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危机爆发的频率自然提高。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周期与国家经济周期是一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时候的高增长是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经济运营存在极为明显的周期性。尽管经济学家力图找到烫平波动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维局限的约束

西方思维重分析而东方重整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中国强调中庸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我们国人缺乏辩证思维。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的短缺年展过来,在有产品就有消费者,有广告就有市场的环境下,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过去的成功往往会误导企业家,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大风大浪,铸就辉煌后,总认为自己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淡化了危机意识。

3.浮躁的社会风气

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转型期的社会意识、空气中都充满了浮躁的气味。“一不留神,成为百万富翁;一不留神,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诸如此类的神话广为流传。

企业家面临市场种种的巨大诱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迅速膨胀扩大,神经总是绷的紧紧的,总想着通过几场应战击败对手,成就大业。

因而,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家向前考虑的多,向后考虑的少;攻击型的思维占主导,防范型的观念居次位;有心规划宏图大业,无意审视危机忧患。这也是导致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及相关措施

(一)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1.危机调查和危机预测

调查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 ,然后对已经收集的情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把所有可能发生得危机按轻重缓急加以排列,并预测出危机对组织造成多大损害,并将结果迅速上报或分送有关决策者,从而为制定反危机措施做好前期准备。

预测危机,这里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找出在组织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危机,因为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次发生。第二种是,找出该组织的同行或类似组织发生过什么危机。

2.精心策划危机应急方案

良好的危机防范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而且要为可能发生作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

制定全面的危机反应计划主要包括危机运营的目标、策略对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运作条件、组织资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机反应方案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当然,危机预案不应太僵化、太具体,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包括各种危机均有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留给管理层自己判断。

3.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模拟危机”演戏

为确保处理危机时有一批训练有速的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的应变预防能力。同时,设定模拟危机情景,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人们熟悉方案,并检测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措施

1.企业必须收集竞争情报,为危机“监控”

在危机酝酿期,往往会在媒体或互联网上出现相关事件的报道。如果企业能在此时就有所觉察,将其解决于危机爆发之前,这不仅是避免危机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业损失降到最小的途径。信息技术长足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逐步从部门级扩展到了企业级,作为应对,竞争情报产品及相关服务已成为危机预警和监控的有力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准确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机预警系统的要素,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准确判断所有消息的来源,并与刊登和转载消息的媒体及时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把“危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对“舆论出口”澄清,是对解决问题行表率的作为;要快速、准确地掌控竞争情报,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前提;要能够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实时掌控市场信息,以达到预警的目的;应对危机公关预警,企业需要“因需而定”拟出各自的竞争情报规划。

2.企业必须要做好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危机预警体系时,应该认真反思哪些薄弱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在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预警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工作

企业应按照正式的方式来明确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的、能够造成最为严重危害的危机,其主要调查途径有:

①对公司的高层、中层、基层进行调查

②对经销商进行调查

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

④对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⑤对媒体记者、编辑进行调查

在对以上所形成的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识别企业最脆弱的方面,为危机企业缩小应该进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机范围,从而确保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机分析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分析危机发生的频率

②分析危机发生的影响

③分析危机管理的难度

④分析危机引起的公众关注度

(3)诊断工作

企业要建立危机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由危机管理小组制定或审核危机管理指南以及危机处理方案处理危机险情。一旦危机发生,及时遏制,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拟定危机管理计划,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预先研究讨论,制定出应变的行动准则。开展员工危机管理教育以及培训,增强员工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可以监测危机管理计划是否充实、可行。

第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01-0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电子化建设投入,扩大其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但是,应该看到,金融电子化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现在显得越来越紧迫。

1金融网络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网上证券交易、资金转账、清算支付、信用卡交易、信用查询、电信银行业务等基于网络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各种不同规模的金融系统也在迅速的发展壮大,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为我们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威胁与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绝大多数银行、金融机构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联互通,并与国际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相连,如何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攻击、窃听、木马、病毒的多重入侵是金融网络组建与运行中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机构内部的员工、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软件等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外部出口是一个点,而内部体系是一个面,所以来自内部的威胁往往要远远大于外部,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2金融网络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最有效的金融网络风险防范措施就是对网络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级别划分,对不同等级的网络系统通过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划定边界,并针对不同等级的网络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网络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系统地分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查找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整改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

风险评估根据网络系统等级划分后的的重要程度和机构自身的条件选择自评估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现场检查、风险分析及策略选择3个步骤进行。

首先,现场检查阶段应明确目前网络资产情况、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当前的安全控制措施情况、业务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明确网络系统的技术脆弱性,主要包括:设计弱点、实现弱点、配置弱点等等。现场检查切勿走形式,务必提前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与实施细则,并严格按照检查计划进行。只有现场检查阶段得到了全面、真实的业务数据,才能为后面的综合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风险分析阶段是整个风险评估的核心部分,需要利用现场检查阶段得到的各类数据,综合分析金融网络系统所存在的各类风险。具体实施则应包括关键资产安全需求(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确定、关键资产威胁分析、脆弱性分析、综合风险计算及风险分析总结等几个方面。

安全需求分析包括应选择关键资产、并对关键资产进行安全需求分析与赋值。威胁分析针对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威胁来源、对威胁进行分类、研究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威胁的严重程度。脆弱性分析包括以下几点:网络安全策略及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组织体系是否健全,管理职责是否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各类安全保障措施的组合是否合理;网络安全域划分、边界防护、内部网络防护、外部设备接入控制、内外网隔离等是否到位;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和终端设备的安全性是否可靠,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病毒防护、恶意代码防范等是否有效。此外,还应检查设备、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记录,变更管理,安全事件分析和报告;运行环境与开发环境的分离情况;安全审计、补丁升级管理、安全漏洞检测、网管、权限管理及密码管理情况;机房安全管控措施、防灾措施、供电和通信系统的保障措施等;关键资产采购时是否进行了安全性测试,对外部服务机构和人员的保密约束情况,在服务提供过程中是否采取了管控措施;应急响应体系(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建设情况,应急演练情况等。

综合风险分析主要是综合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对资产、威胁、薄弱环节、已有安全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安全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分析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整体风险状况,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逐 条列出风险列表,通常可将风险划分为3个等级,即一般风险、中级风险和高级风险。

策略选择阶段根据前一阶段得到的风险列表,结合安全需求和业务目标,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开发和选择符合成本效益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和安全运行策略,并制定合适的风险缓解计划。特别是针对高级风险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对于短时间内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时处理的高级风险,应制定专项风险防范方案,并提出后期整改计划。

经过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与相应的整改,可以极大的降低金融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估保证必须定期组织进行,并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3金融网络的应急体系

做好风险评估与防范,千万不能忽视应急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即使金融网络各方面风险已得到控制,仍避免不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系统运行或使用替代方式继续进行业务处理,是衡量一个网络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的重要指标。

金融网络比起其他普通网络系统,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一个社区的网络或是一所学校的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所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远不及一家银行资金业务或支付清算系统网络所出现的事故。金融网络的应急处理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金融网络应急体系建立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涉及应急处理的各个部门、单位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组织协调,确定应急方案,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应急联动。

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不断完善IT层面的应急预案,完善网络、机房环境等应急操作手册,提高金融网络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造成损失和影响,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运行。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取决于预案所涉及的人员对预案的理解。因此必须定期组织要对预案的宣传、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参与应急处理的每个人均能充分理解应急预案的中心思路、应急处理的原则、应急处理的具体执行流程,以便在实际应急处理过程中迅速进入状态,确保应急处理的效果。

实战演练是为检验应急设施的有效性、锻炼应急队伍、改进应急预案等,针对真实运行的系统主动进行的演练,实战演练前应检查预防性措施的就绪情况,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演练风险。演练必须注重真实性,不能走过场,要模拟出真实事件发生的效果,最好由第三方组织在不通知预案执行者的前提下进行,以达到更真实的现场效果。

4结束语

金融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防卫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是一个综合集成的系统,它的规划、管理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IT技术公司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的、强有力的干预、导向和防护。随着金融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网络不再局限于专网,而必须使用如互联网那样的公网。通过风险评估机制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智能、深度的安全防御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管理手段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可动态发展的纵深安全防范体系,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信息系统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战略风险; 应急管理;房地产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trategic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of research.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and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effective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strategic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 estate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风险的分类

战略风险这一概念在管理领域最早由Kenneth.R. Andrews 在1971 年提出。它包括战略自身的风险( Risk of the Strategy) 和战略性风险( StrategicRisk) 。战略自身的风险是指战略活动自身的风险,是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战略偏离实际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 战略性的风险是指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根据以上观点,周阳敏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 第二类是指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 第三类则是指企业整体的、全局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引起的风险。

本文主要以战略风险三种类型划分的观点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因此,也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包括战略管理行为人失误的风险和战略管理部门失误的风险; 第二类是指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即战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误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 第三类则是指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引起的战略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 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评价。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 企业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等。通过环境分析,企业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战略风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战略风险识别

对风险正确地识别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战略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识别。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以及环境扫描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的战略风险。

3.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识别出战略风险后,我们便可以通过预警指标来对其进行监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战略风险的真实情况。

4. 战略风险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战略风险识别和战略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战略风险的影响,并对战略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战略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得出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

5. 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战略风险的出现且应对不当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对策所致。无论是前期的预警方法、预警手段以及预警原则等,还是企业实施预警管理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需要企业认真收集、制定和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通过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便可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早期对战略风险进行监测和预控,减少和控制引发战略风险的诱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行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积极应对企业的管理周期等; 而且,在战略风险发生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根据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中相应的对策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房地产企业的应急管理

引起的战略风险与一般的战略风险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现特征上,所引起的战略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对于一般的战略风险,如果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发现的; 其次,在其损害程度上,引起的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而一般的战略风险则可能只是企业某一职能管理部门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战略风险,损害程度比较小。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的两类战略风险的管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赵伟鹏等( 2001)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秦启文等( 2004)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是指从房地产的开发开始到房屋的销售,再到最后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由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企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其次,对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从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可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房屋的销售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归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购买土地时政府政策突然改变、建筑过程中突然发现断层、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突然断裂等; 第二类是房屋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因房屋质量不合格出现的大规模退件等; 第三类是物业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发生大面积的火灾、业主贵重物品被盗等。

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从而能够使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机”。

四、结语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战略风险,如果稍有不慎,企业便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处于极度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战略风险的管理,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 R. Andrews[M]. 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赵庆. 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0.

[3]周阳敏. 企业战略危机的预警与应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者及时送入急诊室,护理人员根据主治医师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护理手段,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如遇突发状况及时通知医师,并进行应急处理[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加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团队,通过对医院接收的危重病人进行详细的分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风险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需确认一遍护理方案中的各项细节是否可行。其次,风险管理团队需对急救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治疗仪器以及治疗药品,进行详细的出入记录,并及时进行补充,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负责人,降低治疗仪器与治疗药品供应对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造成影响[2]。最有效的降低急救护理的风险手段是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风险管理提前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组,在实际的急救护理中,通过年长护士与年轻护士的搭配,来提升医护人员在急救护理中的护理质量。定期举办急诊护理研讨会,交流各组的护理心得,还可以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绩效考核。最后,风险管理团队以培训的方式,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对危重病人的家属进行安抚,详细阐述整个急救过程,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差错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以及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例数进行统计,并分别计算出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率。其中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数值越高时,护理管理手段效果越差,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率数值越高时,则判定护理管理手段效果越好[3]。

1.4 数据处理

本文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其中各项组间计数资料,均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

2. 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护理差错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例)以及5.71%(4例),两项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患者的护理差错率15.71%(11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7.14%(12例)。通过对两组差异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的处理,均可以确定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

急诊科中的危重患者,其病情具有多变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恰当的管理护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医患双方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两个阶段的急诊管理护理,来评价风险管理的临床实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以及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各70例。前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称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70例危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3±6.98)岁。后者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来进行对比护理,称之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70例危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91±7.04)岁。通过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性别与平均年龄两项差异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护理管理方法

3. 讨论

送入急诊科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也相对较高。如若护理过程中,没有详细的护理方案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手段,很容易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造成护理差错,进而诱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并提升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发生率。

第5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V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33-01

前言: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电力企业长足发展、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电力安全管理从最初的事后管理和缺陷管理逐步走向安全风险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安全生产管理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的消除,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文章中笔者从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社会性。

一、电力安全风险等级简介

电力安全等级管理的事后管理、缺陷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事故理论、危险理论以及风险理论。在长期的工作和事故研究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瞬间包括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为了防止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从安全风险评估来进行电力风险等级的评价。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组织措施

(一)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电力的组织措施。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并且配备专职的安全工程师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且应明确职责范围,有效保证安全管理质量。第二,建设单位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检查和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第三,监理单位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第四,相关单位有权建议调离不称职的安全观管理人员,并帮助施工单位聘任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2、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给项目参与方,来加强现场管理的水平,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严惩违章作业行为。再次,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预防为主,因此应做好安全应急预案,来尽量减小发生安全事故时的损失。3、要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这就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层层的落实下去。只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将其落实,才能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

(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单位应该全力配合承包单位根据具体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审查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单位应协助承包单位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施工。

(三)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第一,系统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生产环境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对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环境进行评估,比如说不合理的电力设施的结构设计、不正确的电力控制机构的状态等都可能造成电力生产人员的安全事故,并对电力生产环境的现场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二,需要对机具以及防护部分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对生产使用的机具以及防护措施的性能、保管、管理、配备以及使用等可能造成生产人员安全事故的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三,对电力施工生产现场进行管理,要求从生产人员的操作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以及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降低风险,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第二,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降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第三,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2)电力施工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3)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领导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

三、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力安全风险等级及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系统的建立对电力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进行事前的防范和事后控制。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力安全的全面管理,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宇. 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风险评估管理系统[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67.

【2】武彬,张玉清,毛剑.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7,21:134-136+139.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堤坝裂缝;应急抢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9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裂缝险情

1.1 裂缝种类

龟状裂缝。龟状裂缝多出现在土坝表面,分布较均匀,缝细而短,对堤坝危害较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粘性土水分蒸发,表面土体收缩,故又称干缩裂缝。填筑土料粘性愈大、含水量愈高,干裂的可能性愈大;横向裂缝。横向裂缝的走向与堤坝轴线垂直或斜交,常出现在堤坝顶部并伸入堤坝内一定深度,严重的可发展到堤坝坡,甚至贯通上下游造成集中渗漏,直接危及堤坝的安全。主要是相邻堤坝段坝基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陷,常发生于堤坝合拢段,堤坝体与交界部位施工分缝交界段以及坝基压缩变形大的坝段等;纵向裂缝。纵向裂缝的走向与堤坝轴线平行或接行,多出现在堤坝顶部或堤坝坡上部,裂缝逐渐向坝体内部垂直延伸。它一般比横向裂缝长,若不及时处理,雨水入侵后会造成大坝脱坡险情;内部裂缝。产生内部裂缝的原因和可能出现的部位有:如在狭窄山谷压缩性大的地基上修建土坝,在坝体沉降过程中,上部坝体重量通过剪力和拱的作用,被传递到两端山体和基岩中去,而坝体下部沉陷,有可能使坝体在某一平面上被拉开,形成水平裂缝;此外,堤坝坝基或堤坝与建筑物接触处因产生不均匀的沉陷而产生内部裂缝等。

1.2 裂缝的抢护

开挖回填。开挖回填施工简单,裂缝处理较彻底,效果较好,适用于深度在5m以内,并已停止发展的裂缝。开挖前应沿裂口灌注少量石灰水,以掌握开挖的范围。挖槽深宽均应超过裂缝0.3m~0.5m,长度超出缝端1m。梯形台阶。槽坑开挖时顺缝抽槽,保持梯形断面,以利于原堤坝的结合。当裂缝较深时可挖成阶梯形槽坑,台阶高1.5m。槽口附近不宜堆放土料,以利出土和施工安全。槽坑回填前先削去台阶,洒水湿润槽壁并刨毛,再回填与原堤坝体相同的土料,分层夯实。十字形结合槽。适用于贯穿堤坝的横向裂缝。开挖时顺裂缝方向每隔5m~6m,设一道垂直于裂缝的结合槽,回填时要注意新老土的结合。在汛期,抽槽法适用于高出洪水位的裂缝抢护。一般裂缝处理宜在枯水期或降低水位后进行,必要时应在上游堤坝坡加筑临时围堰,以策安全。龟形裂缝一般不作处理,若处理也可采取泥浆封口,或将龟裂土层刨松湿润夯实,面层再铺以砂性土保护。

充填灌浆。对于较深的裂缝,可采用灌浆法,或采取上部开挖回填、下部灌浆的方法处理,以减少抽槽工程量。灌浆部位的顶部必须保持有2m以上的开挖回填层作为阻浆盖,以防止浆液外喷。回填时预埋灌浆管(铁管或竹管)。如条件许可可采用分段、回浆的灌浆方法,效果较好。浆液浓度应先稀后稠,灌浆压力由小到大。

2 渗漏应急抢险的措施

2.1 渗漏险情的分类

渗水险情。在高水位作用下,水流渗入堤坝,将堤坝体分为上干下湿两部分,干湿土的分界线叫浸润线,浸润线以下的坡面和坡脚都可能发生渗水险情。造成渗水险情的直接原因通常是堤身夹有砂土层、堤身不实以及堤坝内有蛇鼠洞、白蚁洞、獾洞、烂树根、废涵管、硬土块、砖石等杂物。堤坝断面单薄、背水坡太陡都会加大渗流速度,抬高浸润线,加速渗水险情的发展;管涌险情。堤坝在高水位时,透水性强的地基渗透坡降大于覆盖层的临界坡降,渗流使土体中细颗粒沿孔隙移动并被带至地面,在渗水出口四周形成沙环。随着流失土粒增多沙环变粗,堤坝内逐渐形成贯穿的通道,从而造成管涌险情;流土险情。渗流的渗透力超过表土的有效压力时,堤坝坡或坡脚土体被破坏,形成沙沸或土体被冲失,造成流土险情;漏洞险情。渗水、管涌或流土险情抢护不及时,继续发展造成渗流集中,土体大量流失,逐渐形成贯穿堤坝或穿透基础的渗流通道,称为漏洞险情,漏洞中流出带沙土浑水的最为危险。

2.2 渗漏险情的抢护

抢护原则、方法:临水坡截渗和背水坡反滤导渗。临水坡截渗:抢护方法主要有:土工膜截渗、抢堵漏洞进水口,散抛粘土截渗等方法;土工膜截渗:当洞口较大或附近洞口较多,可采用大面积土工膜或蓬布,沿堤坝迎水坡坡肩从上往下顺坡铺盖洞口,然后抛压土袋,并抛填粘土,形成前戗截渗;抢堵漏洞进水口:漏洞险情处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准确堵塞进水口;散抛粘土截渗:当堤坝临水坡漏洞口较多较小,范围又较大,进水口难以找准或找不全时,在粘土料充足的地方,可沿临水坡散抛粘土,形成隔渗前戗。

背水坡反滤导渗:反滤导渗沟。在背水坡坡脚渗水处,开挖平行于堤坝轴线的纵沟,并与原有排水沟渠连通,同时在出现渗水的顶部,沿坡面开挖竖沟。

导渗沟内填砂石反滤料,要分层填放,应自坡脚向上分段施工,随挖随填,不得停工待料。反滤料填好后,顶面要铺编织袋、草袋或席片,用块石土方压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土工织物做导渗沟,选用有效孔径的土工布铺于沟的周围,中间填透水料,上部压盖草袋、席片、土袋等。在砂石反滤料缺少的地方,可利用麦秸、稻草等细料和柳枝、芦苇等粗料做导渗沟。材料按下细上粗,根向上、梢向下铺好,上部用土袋、块石等压实。所有导渗沟要与坡脚、排水沟连通。

反滤层的做法是:先将地面软泥、草皮、砖石等杂物清除,按反滤层的要求分层填铺砂石、土工织物、梢料等反滤材料。反滤料和块石要适当延伸到坡脚外,对堤身单薄,渗水范围大,又缺少砂石料的地方,可利用麦秸、稻草等细料和柳枝、芦苇等粗料,将反滤层做成滤水后戗,铺梢料要上下细,中间粗,梢料上部填土夯实,铺一层料,填一层土,直到计划后戗高度为止。

3 水利建设中防洪对策

3.1 科学认识洪水,把洪水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环境,兴利除害,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这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制订综合治理规划,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3.2 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3.3 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交通、集雨器、人工降雨摸拟装置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

3.4 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无序发展现象严重,一旦发生洪灾,损失惨重。国家要加强洪水的风险管理和动态监测,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洪患意识,制订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力争早日实施。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防洪法》,要依法防洪。营造水利工程建设的美好明天。

第7篇

关键词:风险预警机制;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142-04

铁路作为我国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铁路部门也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在这其中安全管理成为铁道部门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铁路相关部门多次强调铁路施工安全必须要将其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化铁路部门运行机制改革,确保铁路施工的安全性。铁路施工一直以来都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再加上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就使得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差错率较高、施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危险性很高。在铁道部门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铁路施工手段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家对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铁路施工安全等级,出现了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在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管理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为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而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保证铁路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以及行车的安全性。综合来说,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在遵循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高效运行。

1 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员、货物流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今社会,铁路施工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工程成本相应的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铁路施工安全监管的松懈,导致现阶段我国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 铁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

铁路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产生影响,甚至影响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施工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涉及到通信、交通、线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施工之前做好详细的设计规划。无论哪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之后的施工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领域广,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欠缺,对施工的有序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部门在众多的参与部门中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其整体观念不强,加上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契合程度降低。还有就是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容易出现主管领导与人员没有监督到位的现象,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监督管理松懈,不能严格地按照规定要求操作,这些都给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留下隐患。

1.2 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据统计资料显示,因违章施工原因导致的铁路安全事故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的违规施工是大部分铁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共同原因。技术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操作安全技术和方法,使得铁路线路承受能力下降,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还经常出现在施工计划临时调整或变更的时候,主要是由于施工涉及到的领域和部门较多,临时变更的计划很可能通知不到所有的参与者,即使得到通知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地做出反应。在目前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的前提下,没有与变更后的施工方案相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甚至可能漏掉施工作业中的关键程序,对铁路施工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就是铁路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专业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这种人员配置的不合理,是施工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3 安全事故发生后没有切实有效地应急预案

国家铁路有关部门对于铁路运输的关注大多是其施工建设、人员安排、影响范围等,对于如何处理应急突发案件则较少研究。一般性的突发状况基本上能够有比较稳妥的处置方式,但是相对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对于特殊性的安全事故则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再加上铁路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都存有很大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监管岗位形同虚设的现象。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技术人员和监督机构不能及时地发现,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 铁路施工工作缺乏细致统一的规划

铁路施工工作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联合作业,特别是大型铁路交通枢纽的改造与建立会涉及到特别多的单位,如果没有细致统一的规划必然会给之后的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完整细致的施工规划是建立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施工人员深入细致工作的基础上的,工作作风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意识不足,铁路施工规定的作业流程和施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各个工序之间没有做到有序合理的衔接,从而不能保证铁路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品质。

2.2 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够,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由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建筑施工以及安全管理的单位在处理安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的时候,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

2.3 传统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具有较强的危险性

列车提速与重载列车是铁路部门面临的两大问题,铁路施工建筑的质量以及通信信号是铁道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主要施工地区以及通信设备的检查、维护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及时监控实际状态,及时发现设备以及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满足提速与重载的需求。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现在一直沿用,对铁路线路施工和养护的主要作业手段仍然是利用列车之间的间隔进行的。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量,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明显不能满足火车提速后对设备质量的要求,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一般来说,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施工人员自身操作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手工作业效率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规定的建设项目。这些固有的弊端的存在,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3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1 风险预警机制是预防铁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基础

在深入了解、分析铁路技术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将安全风险意识与铁路安全管理相结合,加强安全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准确发现与识别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建设项目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过程的控制都会进行总结性的评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安全管理实用有效地基本策略。

3.2 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引导作业人员树立安全风险意识

不论是建筑施工人员还是安全管理监督人员,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契机,利用有关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研讨会,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再加上各级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知识教育,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3 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铁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预警机制是对安全信息和以往发生的事故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及运行环境,还能充分总结发生过的事故故障教训。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核心是对人员、设备、管理、环境等各方面实施监控分析,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级别的安全风险评定,是动态监督的过程。风险预警机制的监控范围广泛,能够实现过程控制以及超前防范,特别是应对应急突发事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控的同时,还要对内部组织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分析研究,是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自动化管理、动态管理的主要举措。

4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4.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

要想顺利地完成铁路施工建设,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就必须对铁路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施工建设安全监督下的风险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立即停止火车运行,向铁路部门提出整改意见。风险预警机制下,对于因为检查监督机构工作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应该由检查监督机构负责,明确了施工单位、监管部门直接的权力与责任。为了更好地确保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单位与检查监督机构之间要签署明确的安全协议,在协议中详细划分发生的安全事故的责任负责人。对于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计划、施工设备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与现实的施工环境相适应,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铁路监督管理还可以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处标准,对于监督发现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以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也要对安全机制相对健全的施工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在完善检察监督的同时,实现了铁路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预测以及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2 革新铁路施工组织形式与操作技术

铁路施工方式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较低而且危险系数高,对施工工艺以及相关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保障。施工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及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施工及安全管理技术和经验,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铁路施工组织及技术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做支持,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风险预警机制下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管理软件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铁路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施工管理,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3 树立员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风险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将确保行车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对不同分工、不同层次的参与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风险意识。对于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设备技能培训,要求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对于特殊路段和重点路线的施工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协调好施工单位与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在遇到紧急突发事故的时候各部门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除此之外,还要对施工安全组织进行严格的审查,主要审查对象除了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外,还要对其监控设备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审查,确实做到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完成施工任务。

铁路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借鉴。建立和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铁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能够确保铁路施工及运输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并且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将铁路施工安全监督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对施工人员以及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确保了铁路施工的质量以及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尹新庆.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管理世界,2011,(1).

[2] 卢胜勇.浅谈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3] 李宝明.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运输安全,2011,(6).

[4] 宁洪涛.浅析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控制[J].科技向导·企业与管理,2012,(29).

第8篇

关键词:地铁建设, 风险管理, 举措, 实际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increasingly fast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also is accelerat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city to the problem of heavy traffic, the domestic many big cities have started building the subway. However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meet all kinds of risk problem again is more outstanding, so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way in risk managemen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in risk management related concepts talked about, and th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way major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give explanation, and finally to Beijing metro line 4, risk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o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mov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贯穿工程建设土建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环境调查、设计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过程和工后阶段,各阶段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各阶段都应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级、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各阶段风险管理深度与相应的设计深度、施工方案深度相一致。

一、地铁建设中风险管理概述

(一)地铁工程建设风险的内容

地铁工程风险主要包括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等。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说明。

1、 自身风险

所谓的自身风险就是工程本身施工存在的风险性,例如:车站基坑、钢支撑架设、大型模板搭设、浅埋暗挖工程及盾构隧道等。

2、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就是影响工程施工的周围客观因素,主要分地面环境和地下环境,例如:管线、地下文物、楼房、河流、道路等。

3、设计风险

由于设计、勘探、论证等失误或误差造成与实际情况偏差、设计变更和漏项等原因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称之为设计风险。其主要风险在地质条件所引起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损失、设计单位及设计师的人为疏忽等因素造成的设计错误损失。设计方案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4、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包括安装施工风险、安装、调试、试运行期间风险、施工组织与管理风险、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工期延误风险以及设备运输期间的风险等。

二、地铁建设中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

(一)围护结构失效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

1、围护结构失效风险说明

围护结构失效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及明挖区间段施工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施工顺序不当导致围护结构变形;二是不明地质条件等导致围护结构倾倒;三是基坑底部隆起或流沙。

2、围护结构失效风险的管理举措

第一、在对失效的围护结构无法进行相关补设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将基于全站仪设备所进行的精密测距的方法作为一种应急补救方法应用于围护结构的变形观测。

第二、科学的分析其围护结构失效机理,同时采用空间建模的方法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承受极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围护结构失效预防措施。

(二)地面沉降事故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

1、地面沉降事故风险说明

地铁建设中的地面沉降事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围护结构变形导致临近地面沉降。

(2)盾构施工导致地面沉降。

(3)矿山法暗挖施工导致地面沉降。

2、地面沉降事故风险的管理举措

第一、施工前,车站暗挖施工影响范围内,在地下管线上表面设置沉降监测点,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5米。

第二、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尤其对沉降敏感的管线要布点监测,并及时分析评估施工对管线的影响,根据施工和变位情况调节观测的频率,反馈指导施工,必要时加设内支撑体系。

第三、控制注浆压力,既防止地面下沉超限,又不导致地面隆起超限,注浆施工时加派专职巡视员对地表进行巡视,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三)风灾与水灾事故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

1、风灾与水灾事故风险

风灾与水灾事故风险具有损失范围广和程度小的特点。风灾与水灾事故风险下的损失项目主要包括火灾所造成的施工区安全围栏、脚手架、标志设施、临时生产及生活设施的破坏以及水灾所导致的基坑进水和基坑淤积问题。

2、风灾与水灾事故风险的管理举措

第一、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第二、风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迅速处理相关施工问题,控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

本文以北京4号线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例,就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案进行说明。

(一)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程序

北京4号线地铁建设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中,风险管理程序一般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二)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方案

结合北京4号线地铁建设工程具体的风险特点,其风险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编审核过程管理、调整施工组织设计编审过程管理、施工方案的完整性评价、施工方案与实际执行之间一致性评价以及重点风险点的评估与过程关注。

1、施工组织设计编审核过程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编审核过程管理流程为承包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或业主批准承包商对经监理或业主批准的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按确定的方案组织施工。

施工组织设计编审过程处于项目实施前在风险管理上,施工组织设计是在可行性前提下的费用与可靠度之间的一个平衡。其中可行性是一个技术问题,而费用与可靠度的平衡则是一个风险管理问题。

在施工组织设计风险评价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与报批施工组织设计的可靠度差异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报价的适应性。

2、调整施工组织设计编审过程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是很通常的,原因包括:最新的边界条件获得及施工资源的实际配置等。调整施工组织设计编审过程关注问题与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基本相同。需特别强调的是:调整方案的可靠度与原方案相比常常会有所降低。

3、施工组织设计的完整性

完整的工程施工方案需包含如下内容:是什么、如何做、可能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资源配置。

4、施工方案与实际执行之间一致性评价

主要包括技术交底程度、目的与职责是否明确、灵活性与严谨性的统一、信息的反馈。

5、重点风险点的评估与过程关注

主要包括地面沉降风险、矿山法施工沉降或坍塌风险、明挖基坑围护结构失效风险、台风、暴雨风险以及火灾风险等。

结语:随着地铁工程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做好地铁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为重要,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地铁建设中的各种风险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科学选择风险管理方案,有效控制各种施工风险给工程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光云. 北京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风险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2(01).

第9篇

一、公私合营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私合营项目的全过程涉及项目发起与确立、项目资金的筹措、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和环节。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参与方均有政府(为项目公司提供特许权,最终可能拥有项目)、投资者(项目公司的主要股东)、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债权人(主要是贷款银行和财团)、最终用户(产品购买者)。此外还有为项目公司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和大大小小的建筑承包商、供应商、运营商。以上这些参与者,均承担一定的项目风险,同时享有项目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是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之间一系列的契约和合同联系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分配风险的原则

对利益相关者分配风险的原则进行一下假设:

1.假设公私合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共有n个,分别为1,2,…,n;再设共有m种风险,分别为1,2,…,m。我们以rij(1≤i≤n,1≤j≤m)表示第i个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

2.风险与收益正相关,收益越大,风险也越高。

3.项目各利益主体的收益与风险的代价均为各种风险的线性函数。

4.项目已经采取了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解决的只是那些不能避免的风险分配问题。这样项目各利益主体为承担风险而要求的得到的收益以及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只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有关,即:

第i方的收益yi=yi(ri1,ri2,…,rim) i=1,2,…,n

第i方的成本ci=ci(ri1,ri2,…,rim) i=1,2,…,n

项目各利益主体之所以愿意承担风险,付出代价,是因为项目能为他们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大于他们为承担风险而付出的代价。所以项目第i利益主体的偏好pi=yi-ci

通过以上假设,就可以建立分险分配的目标:在项目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项目各利益相关者对风险分配方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做大。即

式中,分别代表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所应得到的收益和成本权重。

将式(2),(3)代入式(1)中得到项目各利益主体风险最优分配的目标函数:

由于项目的各项风险是一定的,即总的风险是一个常数,因此,存在以下的约束条件:

由式(4),(5)组成了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解上述模型可得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任何风险,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也是不一样的。由项目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可以看出,项目的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风险偏好P1系数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承担时,项目的整体满意度最大。所以风险分配的原则是将所有风险都分配给最适合承担它的一方。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评价和管理

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下面分别列出政府、投资者、项目公司及债权人这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政府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参与公私合营项目的政府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由于东道国政府最有能力承担,因此该风险最好东道国政府来承担。管理此类风险的主要办法包括:由政府出面担保或出具“安慰信”,保证对项目不实行强制收购,或者如果国家收购不可避免,政府机构会以市场价格对项目公司予以补偿,或促使国际多边机构参与项目融资,降低东道国的强制收购风险;为政治风险投保。此外,项目公司可与东道国政府签署一系列相互担保协议,将法律变更风险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2.投资者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投资省对PPP项目的预期结果主要是他们在项目上的投资能得到足够的回报。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

市场萧条、产品价格下降或意外强劲对手的出现,都会造成项目的收入减少,偿还贷款的能力下降,不能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这对投资者的损失是巨大的。减少市场需求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与政府签署产品购买协议或长期的产品销售协议,长期产品销售协议的期限要求与融资期限一致,销售数量也应为这一时期项目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签订建立在固定价格基础上的长期原材料及燃料供应协议和无货亦付款的产品出售协议,也可以减少市场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为预防竞争风险,投资者一般要求政府保证在特许期内、在项目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建设类似的项目。对于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投资者为求项目收入的确定性,希望收费与有关的成本相关并且通过有关合同中的公式加以定义,这些有关成本包括当地的通货膨胀、汇率、投入价格。这使投资者相信项目的收入是有保证的。

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合作者出现技术问题或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所以技术的选择很重要。据有关统计,技术选择失败发生的可能性很高,而且技术选择失败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关于技术风险管理措施,投资者一般要求项目中所使用的技术是经过市场证实的成熟生产技术,是成功合理并有成功先例的。对于任何采用新技术的项目,如果不能获得投资者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和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得到项目融资的。投资者承认,应当选择具备普遍经验的T程顾问。不恰当的设计可能带来建设和运营期的技术风险。

金融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这些风险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规避汇率风险的最有效办法,是从东道国的中央银行得到自由兑换硬通货的承诺协议。一般来说,为吸引境外资金,东道国政府都不会拒绝境外投资者将收入兑换后汇出。对于汇率风险的消除,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如汇率期权、掉期等)来对冲风险,但如果东道国货币不是国际硬通货,则无法使用上述方法,而只能采取一些经营管理手段来降低汇率风险。如项目公司通过与东道国政府签订“浮动价格购买协议”,将汇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地转移到合同价格中,从而以浮动价格来消化汇率风险。对于利率风险,在PPP项目融资模式中,由于政府以特许权或特许合约的形式介入,项目的未来市场状况相对比较清晰,项目现金流量具有比较稳定和预测比较准确的特点,因而,项目公司可以根据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采用利率掉期、期权等工具将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或者采用带有一系列逐步递增的利率上限的利率期权来降低利率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的PPP项目中,项目的贷款者和股本投资者通常要求东道国政府提供某种机制来规避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国际上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通行做法是,在PPP项目的长期承购合同中,规定项目公司可以根据某种有关当地通货膨胀的指数定期调整项目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3.项目公司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项目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是市场风险、供应风险和完工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产、供、销三个阶段,因此产、供、销三方均应承担市场风险。在产品销售环节,PPP项目公司通常与政府签署“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协议,将市场需求量和需求价格风险有效地转移给政府。在原材料供应环节,项目公司也是通过签订长期的原材料供应协议,将原材料市场所有未来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供应商,从而固定项目的生产成本。当然,项目公司也要承担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在制定价格方案时,要求项目公司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确保产品价格能满足公司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稳定的项目收益。

在项目原材料及燃料的供应中,如果在项目投产后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涨幅超过了项目产品价格的增长,那么项目的收益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供应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供应风险管理措施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的信用与担保协议来实施的。对于能源和原材料风险,可以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加以预防和消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供应协议设计成“供货或付款”类型的合同,这样项目的经济强度就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

完工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控制它们的方法通常由项目公司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贷款银行利用“完工担保合同”或“商业完工标准”来进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有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和“实报实销”合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多种形式的合同。通过不同形式的工程建设合同有可能相应的影响项目建设期风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工程承包公司。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建商签订的合同中通常明确地提出完工计划以及误工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有时,根据建设工程的复杂程度,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合同方式。此外,项目公司也可以通过投保,从承建商以外的第二方来寻求完工的保证。

4.债权人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PPP项目融资的最大特点是贷款方对项目发起方没有追索权或仅有有限追索权,贷款的偿还主要依靠项目未来的收益。PPP项目融资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项目融资中的贷款方要比其他投资方式面对更多的风险,它们对项目的获益能力及项目各参与方的信用也自然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债权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因为对方无力履行承诺或合同;或对方拒绝履行承诺或合同,这些信用风险都给债权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放出贷款之前严格考察PPP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信状况。包括: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阶段,一旦出现资金不足,项目借款方及其担保人是否有办法筹集到应急资金以度过难关;在建设失败的情况下,承建商是否有担保银行赔偿它的损失;项目发起方是否积极介入项目的管理,权益投资是否已经到位,是否还有别的资余来源;是否与产品买主签订长期售货合同;原材料供应商是否提供协议或其他长期供应合同来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项目经营者是否具备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担保机构和保险经纪人是否有能力按照保险协议中的有关条款支付保险赔偿。

上面对政府、投资者、项目公司和债权人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管理进行了分析,表对公私合作模式公共项目的风险及承担者进行了汇总。

四、总结

总之,在公私合营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我们应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分担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担和管理,提升PPP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成功率,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中美任宏:代建单位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探析[J].建筑经济,2006,(6)

[2]方芳: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朱东恺: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探析[J].经济论坛,2004, (1)

[5]John R. Allan, Saskatchewa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Public Policy Paper No.4.l999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营销稽查;风险管理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防范营销管理中风险的发生。营销稽查作为营销管理的日常监督机制,目的是强化营销及服务管理的可控、在控能力,增强防错和纠偏功能,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1.1.1服务风险识别

电力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1)规范化服务。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2)服务质量。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3)客户安全服务。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

1.1.2经营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在量、价、费、损等基本环节,这也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电费回收。是否制定有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是否按期编制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电费应收、实收、未收统计表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未收电费情况,对欠费情况是否定期统计并制定合理催缴措施,电费回收是否进入专用帐户,电费延期缴纳、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加收电费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是否建立制度、合同中对电费缴纳是否约定明确等。(2)电价管理。是否按核准的电价收费,电价执行有无监督和考核办法,电价检查是否按期开展,对违价行为是否有处罚措施、电价业务队伍素质是否满足要求等。(3)电量和线损管理。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电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抄核收管理结构和职责是否科学,定期抄表及抄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各供电关口、线路、台变、用户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开展等。

1.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1.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随着营销模式的确立,电力营销工作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营销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营销各专业部门风险处理结果的检查、考核、反馈力度,以点评、排序、专项报告、整改意见书等形式及时告知,解决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1.险管理效果评价

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实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定期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使风险管理效益最佳。通过不断的评价修正,使风险管理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效果。

2.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2.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

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2.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

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3.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好常态稽查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

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3.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掌握常态稽查的方法

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

风险不可能降为零,电力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且具有重复性,营销稽查不可能期望发现所有的具体问题,处理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是要最大程度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损害的程度,营销稽查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完善,而不是发现、处理具体问题。

3.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采取的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要及时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其效果循环上升。营销稽查要注重评价分析,要善于对稽查成效进行定期总结,如采用季度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修正,使管理更有成效。

4.结束语

营销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比营销稽查更广,但营销稽查是强化营销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好营销稽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处理营销风险,促进营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0.08.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 营销稽查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与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电力营销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常态稽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防范营销管理中风险的发生。营销稽查作为营销管理的日常监督机制,目的是强化营销及服务管理的可控、在控能力,增强防错和纠偏功能,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1.1.1服务风险识别

电力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1)规范化服务。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2)服务质量。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3)客户安全服务。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

1.1.2经营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在量、价、费、损等基本环节,这也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电费回收。是否制定有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是否按期编制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电费应收、实收、未收统计表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未收电费情况,对欠费情况是否定期统计并制定合理催缴措施,电费回收是否进入专用帐户,电费延期缴纳、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加收电费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是否建立制度、合同中对电费缴纳是否约定明确等。(2)电价管理。是否按核准的电价收费,电价执行有无监督和考核办法,电价检查是否按期开展,对违价行为是否有处罚措施、电价业务队伍素质是否满足要求等。(3)电量和线损管理。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电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抄核收管理结构和职责是否科学,定期抄表及抄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各供电关口、线路、台变、用户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开展等。

1.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1.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随着营销模式的确立,电力营销工作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营销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营销各专业部门风险处理结果的检查、考核、反馈力度,以点评、排序、专项报告、整改意见书等形式及时告知,解决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1.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实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定期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使风险管理效益最佳。通过不断的评价修正,使风险管理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效果。

2.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2.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

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2.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

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3.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好常态稽查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

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3.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掌握常态稽查的方法

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

风险不可能降为零,电力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且具有重复性,营销稽查不可能期望发现所有的具体问题,处理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是要最大程度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损害的程度,营销稽查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完善,而不是发现、处理具体问题。

3.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采取的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要及时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其效果循环上升。营销稽查要注重评价分析,要善于对稽查成效进行定期总结,如采用季度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修正,使管理更有成效。

4.结束语

营销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比营销稽查更广,但营销稽查是强化营销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好营销稽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处理营销风险,促进营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0.08.

第12篇

关键词:营销稽查 电力营销 风险管理

一、营销稽查与电力营销风险管理

电力营销风险,存在于电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服务业务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电力产品销售和供电服务等方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稳定性和意外事故,而这些意外事故会给自身以及社会人员带来一定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电力营销风险已经进入民众的视野,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而营销稽查,则是一种监督机制,是源于强化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业务水平,而逐步产生的,这种监督机制,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促使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不断提升,促使整个企业的供电能力和安全性提高,从而减少电力营销风险的存在;所以,在电力行业当中,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在电力企业当中,营销风险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营销业务、服务和风险处理以及风险效果评估,电力营销业务风险,包括电费的收取和电价的管理,以及电量和各种线路的损耗管理;服务风险,则是服务标准的规范化和服务质量以及安全等风险;风险处理则是以上两种风险发生之后,电力企业对于风险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以及各类电路损坏等问题处理的态度和效率;风险效果评估,则是对风险发生的损失和风险处理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那么,营销稽查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可以说,在电力营销风险的四个方面,都会有用武之地。

首先,营销稽查能够促使电力营销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在电力行业当中,营销风险的识别,最主要是通过客户,因此,就需要对客户的资料和意见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而营销稽查的内容,就包括各类业务的变更、电能计算、电表抄写、合同管理、服务质量审核、故障处理等等的考察和核实,在这个过程中,营销稽查通过随机抽样的稽查方式,对电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业务和服务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那么,为了获得更好更准确的监察和评估结果,营销稽查部门就要全面收集客户的资料,并对各项业务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就让营销稽查能够及时准确发现电力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其次,营销稽查能够帮助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快速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尽管营销稽查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指导纠正,防止风险的扩大蔓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可控的客观因素,那么,由此也会为风险的存在提供可能,那么,在风险发生之后,电力企业就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恢复供电的正常,或者恢复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运转,在这个时候,营销稽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营销稽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对电力企业的风险处理部门进行整顿和优化,提升电力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风险发生之后,营销稽查部门能够从已经掌握的资料当中,及时找出问题所存在的原因,为电力企业应对风险提供参考

最后,营销稽查能够促使电力营销管理的风险预估和评估能力不断提升。在电力企业当中,营销风险管理有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这个部门当中,是针对电力行业的优秀电力企业,他们有着电力风险处理的丰富经验,但是,这些部门的运作机制还不完善,整体来说管理制度也都还都不健全,这也就让整个风险管理部门在人员管理和风险预估等程序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那么,营销稽查就能够通过不定期的抽查和检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风险管理部门的运作机制不断健全,从而也就能够让整个部门运作的严密度有所提升,从而让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因素等的评估当中,更加严密和准确,并且,营销稽查过程中会调差客户的客观资料,因此,营销稽查也能够为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正确可靠的信息,最终让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逐步稳定提升。

三、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推行营销稽查的有效措施

要发挥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要让营销稽查在一个制度规范、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的一个环境中。

首先,针对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电力企业必须要针对自己的经营管理业务,做好总体目标的制定和管理,将企业整体的目标进行由上而下的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身上,这样就能够在调动员工参与营销稽查工作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的岗位划分明确,并让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到位,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营销稽查工作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并有针对性,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将员工岗位职责明确了,营销稽查人员就有了稽查考核评估的依据,这也是营销稽查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标准,在稽查的过程中,也能够明确找到可以稽查的人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营销稽查人员都能顾找到对应的负责人,这也就让营销稽查具备了开展的客观条件。

其次,要促使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还必须要做好必要的绩效考核和奖惩管理;绩效考核,就是为企业每个员工确定基本岗位职责,明确员工在岗位上的日常工作行为,这些标准符合基本的岗位标准,并为员工所接手,通过确定绩效考核,能够让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更加明确而有方向,表现为营销稽查人员能够按照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对人员进行定量的考核,而确定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提高营销稽查的效率和权威性,也能够调动员工配合营销稽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感觉的危急性和严重性,从而能够让电表抄写人员更加认真地抄写电表,让供电人员更加标准地进行电力供应,让服务人员更加热情地为顾客服务。

最后,为了让营销稽查工作能够在电力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制,具体来说,电力企业有营业部门、电力供应部门、风险处理部门等等,其实,在整个电力供应的环节中,这些部门是整个链条上相互牵制的部门,例如,营业部门对外办理业务,他所受理的每个顾客都将由电力供应部门和风险处理部门等,来进行售后的一系列售后供电和维护工作,如果营业部门在办理过程中,没有给客户进行详尽的业务讲解,一旦在售后发生业务上的纠纷,其它部门将代替营业部门承接客户的抱怨,这就让其它部门具备了对营业部门监督的可能性,而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制,就是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状况,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四、结语

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电力企业一定要不断完善营销稽查的企业环境,发挥营销稽查的作用,促使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不断提升,减少电力的风险损伤,提升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李勇,毛新,王超,樊军德,曹枝全. 浅议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拓展[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0(02)

[2]连华. 电力营销稽查创新与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3(10)

[3]叶荣霖. 电力营销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07)

[4]孟庆锋. 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措施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07)

第13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最终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过度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很容易变质为会计舞弊,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予以关注,说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为了控制审计风险,也需要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审计风险控制

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

盈余管理的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二是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管理者为避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树立公司形象,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审计的计划阶段,通过如企业内部访问、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以及当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了解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变动的可能性,了解被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情况及其财务状况等的基本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确定固有风险的高低,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方法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由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具体方法有: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就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制定更高的“门槛”,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的成本很低,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其本身的局限性使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成为可能。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应计项目的确认的难度增加,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

4、利用资产重组。企业为了粉饰当期的经营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且其方法在不断更新,更具隐蔽性。

审计人员应以专业怀疑的态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重点关注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报表项目、关注特殊交易和事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差异等方面,运用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识别不同的盈余管理,判断其是否过度,以期控制审计风险。

三、盈余管理的披露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从较长的一个时期看,它不会减少或增加企业的实际总盈余,而是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时期的分布和反映,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稳定发展的内部信息,避免股价激烈波动,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因此,只要在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不会产生影响。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企业要持谨慎态度,应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历年来的相关会计报表信息,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如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过高,审计人员认为与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的精神相背离,很可能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或做出错误决策,出具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就可能成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企业管理者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审计人员为降低自身审计风险而关注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不是洪水猛兽。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审计人员执业水平的提升,外部监管力量的加强,企业、审计人员对盈余管理形成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就能够尽量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也就走向了规范。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孙红梅,论公司盈余管理,山东商业会计,200601.

第14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最终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过度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很容易变质为会计舞弊,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予以关注,说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为了控制审计风险,也需要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审计风险控制。[]

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

盈余管理的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二是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管理者为避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树立公司形象,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审计的计划阶段,通过如企业内部访问、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以及当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了解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变动的可能性,了解被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情况及其财务状况等的基本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确定固有风险的高低,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方法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由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具体方法有:

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就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制定更高的“门槛”,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的成本很低,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其本身的局限性使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成为可能。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应计项目的确认的难度增加,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

4、利用资产重组。企业为了粉饰当期的经营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且其方法在不断更新,更具隐蔽性。

审计人员应以专业怀疑的态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重点关注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报表项目、关注特殊交易和事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差异等方面,运用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识别不同的盈余管理,判断其是否过度,以期控制审计风险。

三、盈余管理的披露与审计风险控制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从较长的一个时期看,它不会减少或增加企业的实际总盈余,而是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时期的分布和反映,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稳定发展的内部信息,避免股价激烈波动,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因此,只要在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不会产生影响。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企业要持谨慎态度,应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历年来的相关会计报表信息,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如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过高,审计人员认为与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的精神相背离,很可能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或做出错误决策,出具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就可能成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企业管理者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审计人员为降低自身审计风险而关注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不是洪水猛兽。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审计人员执业水平的提升,外部监管力量的加强,企业、审计人员对盈余管理形成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就能够尽量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也就走向了规范。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孙红梅,论公司盈余管理,山东商业会计,2006 01.

第15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 风险 策略

目前大多数企业集团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均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一些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为集团内部成员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提高集团内部大量沉淀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结算等环节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对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起到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

1.合理调配资金,缩短资金周转期

企业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由于经营水平、规模和模式不同,资金结余情况往往各不相同。在同一时点,部分单位可能资金短缺,而部分单位可能资金结余。此时,实行集团资金集中统一调配,可以省去外部筹资环节,降低财务费用,缩短资金周转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提升经营实力,防范财务风险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有效帮助企业集团提高偿债能力,提升集团经营实力和信用水平。由于信用水平提高,获得资金相对更为容易,且能够享受银行大客户的待遇,筹集资金数额更大,从而为企业集团对外进行业务交易时增加砝码。

资金集中管理可帮助集团获得资金预警数据,并通过对资金使用的统一规划和控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由于各成员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共同影响集团公司资金使用情况,因此,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更有效的对企业整体资金流向和流量进行监控和规范,确保资金使用和支出规范合理,同时可通过对各成员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预测和规避财务风险。

3.提供准确财务信息,促进集团内协调发展

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准确获得资金管理的信息和数据,有利于对资金数据进行深入和分析。为企业集团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集中管理可使各成员企业结合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对企业资金进行日常调整,在经营中形成合力,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措施

1.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资金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应当在集团内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规律设立资金管理机制:(1)引入信贷金融机制。通过建立信贷风险制度,实现信贷风险机制,降低资金使用风险。(2)引入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在日常经营中,对于投资、筹资、融资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时进行预测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3)引入有偿使用机制。参考市场融资形式建立资金有偿使用机制,若成员企业资金余额不足时,可以对其发放短期贷款,并收取利息费用。

2.有序推进资金集中管理

在进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结合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特点及规模,充分保持之间业务和经营的协同性,协调业务种类的互补性,不能一味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和统一,要做到资金高效有序、动态平衡。例如:在资金集中管理初级阶段,可采取收支两条线或限额管理方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资金开支。在资金集中管理的成熟阶段,可考虑提高集中的程度,采用零余额账户等管理方式等。

3.实行信息化基础上的跨平台资金管理

所谓资金的跨平台管理,就是以现代化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对先进的跨平台集中化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跨平台管理,则必须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完善信息通信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集团内部信息共享和定期交换机制,加强财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加强对ERP等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资金及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和优化,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成因

1.银行的信贷风险转嫁给企业集团

原来各成员企业各自在银行中的借款通过资金集中管理而转换为对集团的统一借款,当个别的企业效益低下甚至破产时,原来由银行承担的信贷损失风险可能会被转移到集团。

2.分散风险转为集中风险

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国资委会把业绩差的企业并入业绩

好的集团,导致集团内部的企业良莠不齐,未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时,个别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一般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或整个集团,但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可能会影响整个企业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借统还的融资方式,虽然加强了融资的管理,但也承担了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

3.资金的管理及运作风险

管理的松懈、监控的不到位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可导致对风险的判断力降低,决策失误、滞后,这都会加大资金运作中的管理风险,加大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业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及能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带来风险的上升。

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无外乎利用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对账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但是,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集团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汇划的快捷是十分必要的。

4.税务风险

集团进行资金集中管理会涉及到资金的拆借和划转等事项,那么事前必须要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还不健全,因此对于企业的一些正当权益,还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流动性风险

当集团中对资金进行集中后,集团要根据整体资金的情况进行资金的调度,这对资金管理的水平要求是较高的。因此,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就需要与银行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并达成共识,为自身尽可能地争取到一些优惠条件与优质的服务。

四、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策略

1.构建学习教育机制,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在包括资金风险等的所有风险防范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规章制度是人来制定和实施的,所以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各项规章制度的优劣。因而,学习教育就成了防范资金风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突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加强法制法规教育,特别要强化业务素质教育。资金集中管理要成功实施,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这对于各级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学习金融知识,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财会人员队伍水平的高低,也是资金集中管理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

2.加强风险识别与制度约束机制

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后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并对其产生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中与风险相关的所有内容,都要进行持续的、广泛的、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使自身能够在风险来临之前具有一定的意识。要为集团内部的每一位员工树立起“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使每一个岗位都能够有较为适合的风险控制策略,这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之一。

完善、科学的集团资金管理体制会对企业集团整体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企业集团应逐步建立包括银行账户开户原则、银行账户管理制度、资金审批程序、资金审批权限、银行票据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以及对外投资、担保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要继续筑牢和夯实银行账户管理、收支分线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修改订和完善各级资金管理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用严密的制度和流程来约束财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强行为准则的约束力。在规章制度进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资金业务的实行操作与监督审核工作相分离,从具体的操作方面来落实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3.落实资金风险控制责任

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特点和资金集中风险关键控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流程设计,全面落实资金的风险控制责任。从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风险进行预控,全方位建立起过程控制体系,有效地控制和避免资金集中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要求。各企业集团的业务范围不同,其资金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及风险管理模式,为企业集团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使用信息,帮助管理者做出准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杨淑娥.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视角.会计之友,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