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保障措施范文

科研保障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保障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保障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多学科综合性适用性人才,而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尤为关键的环节,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诸多学者认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专业本身则可以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特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的本土化[1]。学者还认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缺乏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应用性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2][3]。

2. 实践教学软件在某个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也有学者对模拟仿真在应用性课程中的适用性加以研究,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而在操作实习进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其学习效果会更好。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更好地适应和管好企业。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打造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4]。

3. 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和研究

学者们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后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因此在评价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状况时,不可能统一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应根据各校的自身特点,设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5]。也有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度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应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维度构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目标性和层次性,分层次构建起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3个模块相互衔接,依次递进,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在实施中强调“基础训练扎实,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充分发挥学科雄厚、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采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7]。

以上研究主要就专业实践的基本面的问题展开,而我们要实现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战略、策略、路径和保障措施展开研究。

二、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

1. 战略:提升本科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帮助作用巨大,而能否培养出具有“厚基础,真本领”的社会所需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学生能否实现就业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衡量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操作层面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关键在于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政府部门、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应该从立校之基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将该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部门存续的全时期内。在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研究服务性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从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性变革的层面来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的个体实现现代化的服务[8],这意味着以前所有关于本科实践教学不恰当的认识都应该尽可能澄清,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之本理念是现代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2. 策略:进一步强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及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本身至关重要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关键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成长的结合。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际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应该在“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和诠释;在有限的4~6年本科教育过程中,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时间留作本科实践教学的时间。第二,本科实践教学应该作为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一项常规性实务工作、紧迫性任务来抓,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着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把该项工作任务做扎实。

第3篇

【关键词】水源水;原水水质;预处理'

1.大沽河水源现状

大沽河水源地共包括产芝水库、尹府水库和大沽河径、潜流合取水源。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产芝水库位于大沽河上游,汇水区为马莲乡、南岚乡等,该区域内仅有少量小规模的化工,造纸,选矿等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污染物数量有限,故产芝水库水质较好,基本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

尹府水库位于平度市东部云山镇境内,座落于大沽河水系小沽河支流猪洞河中游。保护区内无工业点源,主要污染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和农田径流等面源污染。

大沽河径、潜流合取水源。大沽河后沙湾庄的水质开始变坏是由于汇入了洙河水,洙河水纳入了莱西市城区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了沙湾庄处的氨氮严重超标;麻湾庄断面水质污染加重的原因是自大沽河上游汇入洙河后,又相继汇入了五沽河、流浩河、南胶莱河,此外,流域内乡镇企业排污也加重了大沽河污染。

2.水质分析

2.1原水水质分析

根据2008年至2012年的洪江河水质监测报告结果,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洪江河水质总体上可达到地表水III类水体的标准。各指标中表征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指标存在超标现象。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衡量,可以看出洪江河原水水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个别指标存在超标情况,其中TN指标超标严重,可比标准限值高出2~4倍,最高可达13mg/L。

(2)铁元素指标存在超标现象,波动范围0.1~0.6mg/L,夏季、雨季时超标较多,最高超标2倍左右,并且近几年有恶化现象,均值则已经超标。

(3)硝酸盐2010以前偶尔存在超标问题,但近几年逐渐下降,有改善的趋势,但是也不能予以轻视。

(4)TP偶有超标,但2010年之后呈恶化趋势,最高可达0.09mg/L。

(5)个别指标虽未超标,但接近标准的限值点,未来存在超标的可能或趋势,如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指标虽未超标,但值均比较高,对净水工艺不利。

2.2出厂水水质分析

仙家寨和白沙河水厂出水监测指标较为全面,每年至少有两次全指标监测,对比《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要求,目前这两座水厂出厂水能够全面满足106项水质指标的要求,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耗氧量指标均稳中有升,一般在1.5~2.7mg/L之间,其中仙家寨水厂水质相对较差,耗氧量平均值达2.1mg/L,夏季时则较为接近指标限值。

(2)氟化物两厂均逐年恶化,一般在0.5~1.0mg/L之间波动,2012年夏季时达到了指标的限值,为1.0mg/L,极有可能超标。另外,对比进水中的氟化物指标可以发现,两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几乎对氟化物没有去除效果或去除效果非常差,这使得氟化物这一指标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3)三卤甲烷等指标存在上升现象,在0.2~0.6之间波动,2011年~2012年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恶化。

2.3管网水水质分析

随着青岛水务集团制水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旧城管网改造的大力推进,近几年仙家寨、白沙河水厂的出水及管网水浊度有逐渐变好的趋势,现状水厂出厂水浊度平均值基本在0.1~0.2NTU之间波动,虽然已经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然而根据国家近几年对全国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的结果来看,存在着管网中水质二次污染的问题。目前很多城市逐渐取缔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减少供水管网中水质二次污染的现象。然而对于运行正常的管网,最终用户出水的浊度和出厂水浊度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出厂水浊度指标在0.2NTU左右时,用户龙头水基本能够满足在0.5NTU以内,能够满足国标要求,但是恶化的趋势依然存在,尤其是前文所述的在出厂水中就已较高的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以耗氧量、氟化物、硝酸盐、三卤甲烷等指标作为分析对象,经过对管网水指标检测成果的统计,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近几年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如硝酸盐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管网水和出厂水变化曲线的趋势上来看,但仍然无法避免水质在管网中发生一定的恶化。

(2)部分指标则存在不断的恶化。受到原水污染物复杂化的影响,耗氧量指标稳中有升,同时管网中的水质也随之变差。尤其是氟化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管网水质恶化也更加严重,至管网末端时,氟化物含量增加了约41%,在常规处理难以有效去除氟化物的情况下,该指标几乎没有控制措施,直接危及饮用水质量。

(3)三卤甲烷在管网中的波动非常明显,2009年时出现了一个高峰,一度接近国标限值,而2011年之后,指标又有恶化的趋向出现,目前均值为0.8mg/L,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3.洪江河预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之前对原水及现状出水水质分析的结果,可以明确需要去除的污染物主要有总氮、铁、氟化物等,并且同时应当对潜在的硝酸盐、总磷等污染物予以适当的考虑。目前用于生产实践的有机物去除技术按在工艺流程中设置的位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预处理技术、加强混凝、深度处理技术。氟化物属于特殊污染物,不同于常规污染物,可选择的工艺也不全相同,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吸附过滤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

水体中的氨氮来源于环境中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是水体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水以及动物废物污染的指示指标,虽然其本身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是氨氮影响纯氯消毒的效率、在配水系统中会转化成亚硝酸盐、影响过滤过程中的除锰效率以及会引发嗅和味的问题[1]。所以氨氮的去除在提高出厂水感观指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水质安全稳定性。

预处理工艺一般是作为其他工艺的辅助措施,先期对于超标较多,指标较高的物质进行减量或改变其性质,便于后续工艺的去除。预处理技术主要是生物预处理和强氧化处理技术。

生物预处理是通过生物作用来去除氨氮和部分有机物。微污染水源的生物预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并已经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

预氧化技术的应用,是针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难以进一步去除及原水中含有藻类干扰混凝效果的情况,预投氧化剂氧化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也能破坏掉干扰混凝效果的藻类,从而可以减少絮凝剂的投加量,目前常用的预氧化技术有预氯化、预臭氧技术、高锰酸盐预氧化技术及二氧化氯预氧化技术[2]。

本论文主要结合大沽河原水水质及出厂水水质特点,研究大沽河水源水水质保障及提升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对洪江河的水质分析可知,该水厂主要是总氮超标,硝酸盐和总磷偶有超标,(下转第42页)(上接第30页)COD、BOD、氟化物等个别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恶化,考虑到洪江河后期可能要采用的深度处理方案,对洪江河原水决定采用臭氧氧化的预处理方案,既可以对总氮、氨氮等起到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利用资源,节省资金。

4.建议

(1)加强原水有机污染物成分监控及分析,确定污染物含量的同时,补充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具体成分,摸清其物理及生化指标,确定有机污染物种类及特征,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指导。

(2)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生物预处理实验性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将来原水进一步恶化,以致化学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也难以高效安全运行的时候,提供全面可靠的研究数据,指导生物预处理工程的建设。

(3)论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法,加强常规处理,并结合预处理措施,增加粉末活性炭投加工艺,有效降低原水重金属和有机物类污染物突发恶化事故的风险。[科]

【参考文献】

第4篇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开展的重点工程项目,经过长年的实施与管理,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受到人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最近几年退耕还林成果遭到了破坏。因此,本文将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巩固;退耕还林;保障措施

前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因此只有通过农村农民职业转型、生态保护、林产品相关企业的开发等方式,才能够不断的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组织保障措施

1.1加强组织领导

以县市为单位,由县市长牵头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组,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纳入到日常重要会议日程当中,并积极召开研讨会,对当前及可能发生的突出性矛盾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做好资金等统筹安排等。

1.2完善责任落实

县市政府部门要与地方乡镇政府签署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协议,县市级林业局要与当地林业管理站点数技术承包责任合同,推行双向责任管理制。在工作的开展中,那些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要对其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未能完成规定任务的要进行批评与惩罚,必要时刻可以追求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

1.3做好检查及监督工作

严格落实检查验收制度,要保证收集到的退耕还林工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要严格的依据检验验收标准对各地进行相关资金补助。另外,要强化对资金流动的监督,避免出现私自挪用、占为己有等非法行为的出现,要保证政府投入的资金全数用在了退耕还林的工作中。若在政策实施期间出现了重大的资金使用问题,要按照法律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退耕还林成果采取的巩固政策保障措施

2.1完善资金的管理工作

坚持执行国家制定的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推行改革局、林业局等部门牵头制定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成果资金运用方案。为专项资金设立专业账户,推行规范化管理与专事专用管理制度,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施监督与控制,从而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私吞公家财产现象的发生。

2.2确保退耕户权益不受不影响

相关地区政府及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物权法》等出台的退耕还林制度管理条例进行林产管理,相关收益要全部划分给退耕农户。对于国家规定的生态公益林,当补助期到达之后,应将其划分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当中。对于商品林,要允许农户依法进行森林资源的砍伐使用。

2.3封禁管理的强度要提高

针对退耕还林的山区进行封禁管理,组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退耕还林保护机制,推行农民承包管护的有效管理机制。对于无法适应管护的农户,上级单位可以推行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机制,发挥集体力量。另外,要完善封山禁牧工作,鼓励农户圈养家畜,从而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进行保护。

2.4加强工程质量

推行抢粮补助和工程质量联动机制,若相关企业或部门未能按要求实施抚育植被的管理措施或者是造林质量不达标,亦或是触碰了《退耕还林条例》内的禁止性条约,此时应给予其划定期限,勒令整改。对于不服从命令的,要马上停止补助并进行处罚。对于退耕还林不达标的要及时引进补植补造或异地造林的方法,开展造林工作。

2.5强化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户退耕还林后,要开展就业技能与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农户推荐稳定的工作,帮助农户提供收入来源。另外,要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贫困家庭、低保子女等五类人群的补助政策,要全面落实当初对退耕还林农户的承诺,绝对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机制保障措施

3.1建立健全部门会议联系制度

建立健全由发改局牵头,召集财政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联系制度,要坚持定时的召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研究会议,对于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研究并制定解决对策。与会各部门要根据职责进行分工,强化工作配合协调度,将力量扭成一股劲。

3.2加强宣传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的与电视机网络、广播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在电视台、广播台、网络中播放林业成果巩固专题节目,并采用派发传单等形式全方位的对国务院制定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相关政策。从而让群众正确的使用参与权与监督权,并帮助群众强化生态建设与环保意识,让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得以在良好的舆论及社会环境中有序的开展。

3.3贯彻公示制

对于退耕还林的地方政府,要督促其定时公示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检查状况等,确保农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退耕还林的状况,让自己的监督权得到使用。

3.4强化林权流转

完善退耕还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合工作,强化退耕林地林木权益证书的发放工作,保证林权得以落实到相关农户手中,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技术保障措施

4.1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及优势,坚决贯彻“实效、实用、实际”原则,对退耕农民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行强化,利用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的方式,让施肥、喷药、嫁接、修剪技术能被农户充分掌握,促进农村的增产增收。

4.2完善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

将节水灌溉、薄膜套袋、嫁接修剪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推广的重点,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及无公害种植技术的推广,确保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可以利用林果收益弥补经济损失。特别是基层的科研单位,要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不断的对林果品种进行优化、改良,积极在林果种植业中推广优质、高产的林果作物,提高农民收益。

4.3让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退耕还林的龙头企业与行业合作社要积极与林农进行协调沟通,要为龙头企业的示范性技术基地的建立与推广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另外,要加快林产业加工企业的引进速度,积极与周边区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打开林产品销售市场的大门,让龙头企业通过产品深加工的方式带动林农发展,增加林农收益,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四、结语

只有做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工作,才能够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对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落实相关保障措施,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徐安军.宁夏彭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4(15)

[2]王玉霞.保障西吉县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9)

第5篇

平阳县水头镇鹤溪小学

申报时间:XX.2.16

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一)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研讨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难学难教问题的探讨,努力将“有效教学”落实于日常教学之中

(二)培训重点:

1、申报一个学科参加水头联片教研活动,与水头片区的教研逐步接轨

2、鼓励、支持未满3年教龄的新老师积极参与各类评比,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3、开展教育科研、心理健康、师德等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积极鼓动教师们积极参与学区、县、市级等各项评比,使我校科研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5、结合我校实际,争取与迪迪龙英语培训学校合作开展一次英语校本教研活动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主要内容:

1、继续“每人一课”教研活动,与水头学区开展一次联片教研活动

2、学科现场命题等科研培训

3、开展德育工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工作的幸福感。

4、开展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学习会和读书交流会

5、通过与迪迪龙英语培训学校的互动交流,提高我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基本形式:

校本教研:每周二(综合学科)、周三(语文)、周四(数学)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教有所思、教有所悟、教有所学。

始终将教学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校本教研继续开展,本学期将加强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沙龙的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和读书交流活动,借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如“现场命题”等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学校重视,结合上学期的工作经验和对不足的探讨,相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将更上一层楼

2、提高教学质量是县教育局、县教师发展中心、水头学区等各级领导的统一意见,相信教师们会更加关注

(二)预期效果:

本学年我校通过对上个学期期末的质量检测做了细致的分析,通过校委会的讨论,结合我校现存的问题,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落实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本学期力主将英语的校本教研与迪迪龙英语培训学校(外教)联合开展,届时相信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耳目一新。

第6篇

根据《xx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和《xx县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细则》精神,在市县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及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整合教学教科研工作,力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教研,推进课堂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精细化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借市县教研部门“教学常规”措施的推进平台,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校本教研效率。

1.组织开展《xx市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专题学习会。

2.研究新常规、新设计。以“学习活动”为要素,改进备课、上课教学环节。要求各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这个课题,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关键学习活动,并结合市县的备课要求,对备课常规进行统一明确地规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常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反馈调研。二是加强随堂听课,随机抽取各层次教师听随堂课,并检查备课情况。

(二)持续跟进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1.推进龙头课题研究

(1)继续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深入学科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继续开辟教师论坛,碰撞思想,分享做法。

(3)各教研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选择专题在备课、课例研讨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各学科围绕一个主题策划一次主题展示活动,包括上课、评课、介绍、互动等。

2.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规划。

(1)立足校本聘请专家跟进指导,完善各学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

(2)分学科由团队内各学科骨干牵头,具体细化学科课程方案。

(3)继续打造精品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深入研讨,积累典型课例,为更好推进实施提供一手材料。

(三)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继续开展教学面对面活动。立足本校优质资源,加强名师对面对面团队的引领作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至少安排1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供名师面对面活动。研究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确定好,提早做好计划安排,并向学校申请各级各类展示平台。

2.整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和校本培训,探索主题研讨项目管理,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优化校本培训博客建设。继续开辟教师论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做好择优推荐工作。

(1)在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相关老师参加各学科市县优质课优质课评比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发挥面对面名师团队的作用为参赛教师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

(2)认真推进市教研院联合市电教馆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推荐各学科老师选好题,备好课,磨好课,并在省教育平台上报名登记晒课。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并做好择优推荐参赛工作。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开展工作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同时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2.资金保障:对培训所需资金,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充分预算,保证老师的正常培训。

(二)预期效果

1.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第7篇

一、大力推进毛竹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毛竹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亲睐,广泛用于建材、家俱、医药、造纸、电脑键盘、医疗保健、绿色食品、高分子材料以及旅游观光等,为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新开发的竹产品,如重竹地板、高档竹家俱、竹模压平托盘、侧压板、竹键盘等竹产品已经走上市场,并形成了规模生产和出口创汇。近年来,由于全市加大了竹产品的研发,仅今年投入竹产品开发的资金达到了8.92亿元,明年将突破1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园区就竹产业一项可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综上所述,大力推进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森林、实现绿色崛起、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强县富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引导林农和企业走绿色崛起、低碳环保之路,下大力气培育丰产林基地,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增加毛竹蓄积量,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产品科技研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走出一条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强县富民的新路子,从而打造为全省最大的竹产业加工基地。

2、发展目标

三、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资金、科技保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推进毛竹产业的发展,市政府成立毛竹产业推进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工商银行、市中国银行等为成员单位。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协同合作、各负其责、强化服务,认真及时处理毛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持毛竹产业的发展。

(2)科学制订规划。市毛竹产业发展经省级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编制规划任务。各县(市、区)尤其是毛竹主产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当地自然条件、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衔接,制定出相应的毛竹产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3)加大宣传力度。毛竹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柱产业,要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产业论坛等形式,加大对毛竹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大户、企业经营毛竹的积极性,多途径参与毛竹产业的发展建设。

(4)重视社会协作。支持林农、企业发展多形式的毛竹经营或相关协作组织,通过协作组织平台,加强毛竹资源培育、加工利用、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交流和沟通,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和咨询,提品的供需信息,开展竹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应对能力。

2、政策保障措施

(1)加大招商力度。毛竹重点产区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用地、供电、供水、税费、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要大力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不断开发毛竹新产品,尤其要鼓励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2)创新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放活经营机制,开展依法、公开、有序的毛竹林地流转,鼓励有实力的大户或企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与林农开展股份合作等形式经营竹林。同时,支持毛竹经营户以资源入股加工企业,促进毛竹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支持企业发展。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引导组建竹产业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统一质量标准,做强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的竹加工企业,从严控制竹坯板加工企业的加工许可证的发放。

3、资金保障措施

(1)争取财政扶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支持毛竹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竹加工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以帮助企业缓解困难;另一方面,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整合退耕还林新增项目资金、长防林荒山造林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以支持对毛竹产业的科技投入、新上或扩建项目,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技术研究与产业经营发展体系。

(2)实行信贷支持。要大力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毛竹资源培育及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信贷支持,实行优惠的利率。要充分利用世行项目贷款、日本政府贷款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等。要鼓励支持毛竹林地、林木使用权进行低押贷款。

(3)放宽税费政策。要进一步放宽税费政策,凡新上项目落户工业园区,要享受其它工业企业的税收政策,严禁产、销环节重复征税。要允许毛竹原材料在市内流通,以提高竞争力、增加林农收入。林业部门要对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放宽准入门槛,实行经营许可证随报随办、即报即办;简化放行手续,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放活企业经营。

第8篇

关键词:系统集成;移植性;扩展性;保障措施

1 前言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01年,并不断地进行着网络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的建设、更新和维护。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医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大大提高了工作、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以及医疗、科研的水平;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避免了手工操作的漏洞和弊端,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方便了病人就医,提高了医护质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合适的做法,本文介绍一下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2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系统集成公司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开发公司不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不具备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经验和实践,必然造成软件反复修改,这样既耗费人力和时间,又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信息系统要随着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变更而改变,某些流程和功能将需要修改,不能一劳永逸,因此系统集成公司,需提供长期的售后服务。选择系统集成公司需具备下述条件:

①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有专门从事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专业队伍。

②有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有成熟的、已付诸使用的软件系统。

③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保证公司能够长期存在。

④有良好的信誉,保证服务质量。

(2) 与原有系统的衔接

在有效利用原有资源的同时,应注意数据的衔接和软件的衔接。

(3) 系统扩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高起点定位,保证3-5年的先进性,还要保留今后5-10年的扩展空间,充分考虑内外需求,保留数据接口。

(4) 网络、软硬件系统质量把关

①进行充分细致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种软件、硬件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制定切实可行的招标方案,既要节约投资,又不能盲目降低价格,使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②在施工过程中要请网络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施工监理,变事后监督为中间监督,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系统建设完毕,要请技术专家或权威机构进行测试、验收。这样能够对工程质量起到监督、促进和保障作用。

③整个信息系统的好坏,最终用户有绝对的发言权,要注意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5) 系统安全问题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其中包括财务收支数据、病人的医疗信息等十分重要的数据。所以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有效保证。

①提供系统级的安全机制,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进入系统,使用相应程序。

②提供数据库的安全机制,确保各部分数据只被合法用户使用;引入角色管理机制,确保用户无论通过任何途径只能访问对其授权的数据库。

③对于重要数据的更新,系统要记录修改人、修改时间,以便备查。

④购置安装硬件、软件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

⑤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管理,防止非法用户使用。

3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保证系统建设的质量以及实用性、安全性,需要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 成立以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的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组,专门负责系统建设。

(2) 通过多种方式在职工中宣传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意义,提高职工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和了解,降低建设过程中工作协调的难度。

(3) 系统运行后,大量的网络、硬件、软件的维护工作由技术人员来进行,所以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网络、数据库以及系统维护技能的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培训,对系统的熟练使用和尽快应用有重要作用。

(4)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网络运行、信息考核、设备管理、系统安全保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5) 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系统建设中的技术文档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对于系统的维护和今后的继续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几点经验总结和工作体会,并且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实际的使用,基本都达到了我们的使用和发展要求!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建设的投入必然导致信息效益的产出,资源的共享、合理有效利用将成为主旋律,因此,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发展也将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罗培,耿冠宏.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以及对策.信息与电脑,2011(4).

第9篇

[关键词] 科研资源 有效整合 信息系统平台

一、科研资源整合失衡的因素分析

“整合”(Integration)是将组织中个人、各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实现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也就是要在知识与信息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科研资源,如人才、设备、资金、项目、成果等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重组,保证共享共建,使之尽可能高效、低成本地融入到科研过程,减少整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与重复建设,推进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一方面为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的驱使,在科研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相关于人才、资金、设备、项目、成果等的信息流与知识流并不能在各科研组织间顺利实现交互共享,这就很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过高,难以有效整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才流动不顺畅

科研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最具创造力的科研资源。影响科研人才整合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科研人才流动息息相关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内部激励等。然而,我国还存在着较“硬”的户籍限制与社会保障约束,同时科研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激励手段方式也较单一,往往只偏重于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这就使得科研人才在流动、交换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束缚与顾虑,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遏制了整合效应的发挥。

2.科研资金结构不合理

科研资金是科研活动的血液,是进行科研生产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科研资金调配系统,在配置科研资金时容易造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应用研究、试验开发领域投放过多,而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后劲与潜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研资金的无效利用。另外,在科研资金来源中,社会化融资的局面还没有打开,政府投入所占比重依然过大,这一方面导致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造成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力量,他们因缺乏资金投放、获利的平台,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融入到科研过程。

3.科研设备调控不完善

科研设备是科研活动的支撑,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设备共享的顶层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科研组织出于保密性、安全性、竞争性的考虑,不愿意共享自己“先进”的设备,惟恐其他科研组织赶超自己,另一部分科研组织则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宁愿自己购置、研发,也不情愿借助已有的设备。这种“恐后”、“求全”的观念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递减等效应。

4.科研项目审批不严格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载体,合理的科研项目共享系统能有效地把控项目审批,规避重复建设。然而,由于在科研项目审批方面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审核与监控监理机制,使得各科研组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无法获得自己所申报的项目是否与其他科研组织的雷同或已申请过。另外,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使得科研组织在某些能进行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优势互补的项目达不成合作,同样也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5.科研成果供需不匹配

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的具体实现,是科研生产的结晶。完善的科研成果共享体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缩短研发周期。然而,由于在科研资源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科研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相互脱节的现象,导致产学研分割,研制出来的成果脱离实际,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由于缺乏中介性质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信息系统平台,使得许多科研组织的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科研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信息交流与共享贯穿于每一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流通共享,已成为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美的方案,依靠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强大的快速的信息流、知识流的传输交互,使得科研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代价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1.信息系统能有效地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借助信息系统平台,科研组织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集中在该平台上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匹配,无须再像以前那样支付巨额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搜寻、匹配所需资源,并且随着交易次数、合作程度的不断扩大加深,科研组织间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其合作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也逐渐降低,交易费用也随之减少。这样,科研组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如何开发、提升资源的价值和技术的研发上。

2.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组织结构变革,适应时代要求

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需要完善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随着信息系统的导入,科研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的素质结构也要求发生相应的转变。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率会使科研组织在结构设计时更偏重于信息流的传输,更侧重于向时间观念、效益理念转变,因此可能会引致组织管理机构的蜕变与精简,使得科研组织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等)向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如扁平式)转变,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减少时滞与失真,适应时展的要求。

3.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以信息共享为纽带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科研组织合作,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通过信息系统的资源聚集效应与共享功能,科研组织可以把其他科研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自身的劣势资源整合起来,在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共赢的机制,从而减少资源重复开发、购置的时间与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并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提高合作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资源整合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合作效应,实现“1+1>2”。

4.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反映“民生”需求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拉近政府与科研组织间的距离,加快信息传递,缩短服务周期。借助网络化平台传递信息的高效性与广泛性,政府可以把其所制定的与科研资源整合相关的政策措施传递给科研组织,保证科研组织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政策变化的动向,把握政策内容的精神,及时做出相应的科研战略与组织安排,使政府不必像从前那样把相关信息从上往下地一层一层地传递给科研组织,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该平台也可以使科研组织能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及时反应给相关部门,无须再像以前那样自下而上地一级一级地反馈,减少了部门时滞,提高了决策效率。

三、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的实现

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帕累托改进,是有效的路径选择。通过构筑涵盖科研资源领域诸要素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其具体的实现安排如下所述。

1.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

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前提。首先,鉴于平台运作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应实行会员制与审核制。科研组织如果要享受该信息系统平台的各项服务,就应按照相关要求填写真实信息,注册成该信息系统平台的会员,这主要是便于对科研组织信息的审核与科研组织间的联系。注册成会员之后,科研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特性选择相应的界面,或资源供给平台或资源需求平台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见下图。

2.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

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当系统平台的资源信息量聚集到一定规模后且供求量基本持平时,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匹配交易。科研组织可以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科研资源数据库中搜寻自己所要的信息。倘若有适宜的信息就可以与之联系,进行价格磋商、现场核实、签订合同、实物交割等;倘若现阶段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交易,则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上述要求在相应的界面上,便于其他组织的搜寻与匹配。见下图。

3.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

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反映。作为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的管理者或运作者,对系统平台所反映出来的各项指标如访问量、会员注册量、资源关注率等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平台当前运作的状况,及时做出相应修改。如根据对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可以对该信息系统平台的普及率、关注率进行量化反映,如果发现访问量在逐渐减少,说明该系统的普及率与关注率正趋于下降,因而应采取措施,如加大对系统的宣传力度、提升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来吸引更多的科研组织等。

4.相应保障措施的安排

前台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后台的完善保障,在构筑或运作科研资源整合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人才方面,要破除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束缚与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如知识激励、文化激励、信任激励等)来鼓励人才流动与互换。资金方面,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领域的投入,切实提高科研水平的开发潜力与后续动力;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要鼓励支持社会化资金参与科研资源的整合过程,通过社会化资金的介入来补充、增强科研资源整合的活力与后劲。设备方面,要消除形象工程、“求全”观念与“恐后”思维,本着共享共荣的理念,加强对科研设备的利用。项目方面,要实时追踪项目申报或在建项目,鼓励广大科研组织把自己申请过的或正在申请的项目实现共享,同时要加大对项目审批的透明性和项目合作的协作性,提高科研组织的积极性。成果方面,要鼓励广大科研组织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交流,加快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提高成果利用率。

在做好上述五种科研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建设的投入与支持,以坚实的资金后盾、技术支撑来保障系统平台的型构与实现,并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以稳固的安全防范技术来防止恶意行为的破坏与攻击。最后,还应有相应的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科研资源整合的有序性、合法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10篇

由于我区农村小学教师学科失衡现象十分严重,从尽快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尽快培养一批专科学历的全科小学教师,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则应以本科为主体。这是因为:1.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到本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当前提的是小学教师大专化,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许多中师毕业生,成为了农村小学的骨干教师或领导,似乎农村小学对师资学历的要求不高。但从现实情况看,在城市或县城,进入小学已经需要本科的学历。随着本科师范院校扩大招生,以及综合性院校加入教师培养的行列,本科师范毕业生的数量会大大增加,最后,本科师范毕业生也会进入到农村小学。如果这样,现在着力定向培养的专科生,到时其学历层次就会较低,地位非常尴尬。2.招收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具有更强的生源竞争力尽管定向培养的专科生享受免费的师范教育,毕业有工作安排,但从大部分家庭来看,主要考虑的还是学生将来的发展问题。因此,学业优秀的毕业生,选择本科要比为了享受免费教育而选择专科的意愿要强烈得多。我区在此前曾经试行过定向培养的做法,结果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从生源质量看,如果设置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本科专业,其吸引力要比专科大得多,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农村小学教师行列。3.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更能适应农村小学的发展要求随着教育经费的落实,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硬件改善以后,学校办学质量就取决于教师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大多较低,如果定向培养的新教师,也只停留在专科层次上,那么就很难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由于定向培养专科生的学制,初中起点的只有5年,高中起点的只有2年,其培养计划决定了其只能是浅尝即止式的全面学习,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无法胜任科研等更高要求的工作。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专科生毕业后,会通过不同渠道解决本科学历问题,在岗学习的质量和职前的学历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在岗解决学历问题,会占用相当的时间,对教学工作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应当以培养更适合未来发展需求和更能吸引优秀人才的本科层次的全科小学教师为主。实际上,湖南等先行实行定向培养的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计划。我区作为后来者,要用赶超的思维来规划,这样才能赶上或超越先行者。

二、建立全面的、动态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定向培养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培养的质量。由于定向培养在培养经费的支付、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都由政府落实,学生容易产生懈怠,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分别委托不同学校培养,培养质量也很难统一。因此,建立全面的、动态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一,要成立全区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家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对各校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培养质量通报制度,定期检查、通报各学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经验与做法,相互交流,相互监督,形成有效的指导。第二,要建立动态的质量控制机制。两年制定向师范生第1学年、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第2学年结束,由培养学校对定向师范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定向师范专业就读资格。对核心课程进行全区统考,实行教育实习准入制度,凡未完成相关技能训练的学生,不得进行毕业教育实习。第三,各有关培养院校要突出全科的培养要求,集中最优秀的师资、最好的教学资源,制定最优化的培养方案,有效解决学程短和要求高的矛盾。要加强师德与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打牢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思想基础。要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突出教育实践环节。要科学制定学生从教能力测评体系,实行师范生能力全程不间断培养机制。要开发针对性强的、适合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校本教材。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三、建立全面协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第11篇

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1.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与教师素养提升行动,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拓宽科学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

2. 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素养提升行动相结合,走“教研训”一体化道路,结合“集体备课、校本主题教研”等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 以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讲述同伴故事等方式开展师德专题培训,使教师对师德的认识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4.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外出学习汇报为主抓手,“打造有效课堂,彰显学科特色”作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

5.针对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学期的具体活动,开展论文撰写、课题申报与研究等专题培训,并以各级课题研究为基础,将过程的管理和培训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主要内容】

1.教师自主学习

2.主题教研活动(各学科举办1次)

3.集体备课活动(每月进行1次)

4.专题培训(4次: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德育、外出学习汇报等内容)

5.主题式的专家引领研训

【基本形式】

1.集体备课 2.主题教研 3.自主学习与交流

4.专家引领 5.专题讲座 6.师徒结对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保障措施】

1. 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把教师素养提升与校本培训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以此项工作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校本培训要加强层级管理,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二是培训执行层,即教务处(教科室),其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培训水平。

2. 继续完善相关的校本培训制度,尤其是基于博客的校本教研的相关制度,确保校本培训常态扎实地推进。

3. 聘请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做专题培训,为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教研策划智慧。

4.做好相关项目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5.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利用本校的资源为深入的校本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

【预期效果】

1.逐步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使基于博客的校本研训“有规可依”。

2.积累丰富的校本培训资源:课例、教育教学文稿。

第12篇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培育 造林 可持续经营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00-01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速度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和利用。在这种方式和速度下,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并在现在和将来能够实现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

一、森林培育

1.种苗培育

良种壮苗是提高森林资源培育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母树林等良种基地建设、良种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要严格进行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重视传统育苗技术的同时,大力研究和推广生物制剂、 先进技术在育苗上的应用,土、菌根等先进技术在育苗上的应用,加强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和定植造林整个过程的技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苗木活力,加强林木种子、苗圃地的病虫害防治依法管理、病虫害防治,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种苗经营、调运等环节的检验、检疫及两证一签制度。实行种苗经营、调运等环节的检验、检疫及两证一签制度。

2.造林

2.1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坚持实行封山育林、充分考虑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坚持实行封山育林、 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要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乔、灌、草相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加大灌木、草相结合,保护原有天然林和树木,尽量避免营造大面积、连片纯林;提倡树种轮换、并采取施肥措施提高肥力,防止地力衰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防止地力衰退;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2.2树种选择,优先选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首先要选用耗水量低的乔灌木。优先考虑市场对树种和材种的需求,选用速生商品林,选用速生、丰 产、优质、高效的品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乡土树种和优质、高效的品种。 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外来树种未经引种试验以及转基因树种未经安全性测试前,不得大面积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依据生态用水客观制约,重视灌木树种的营造。

2.3造林施工,明确造林工程的管理程序,依据年度计划、 明确造林工程的管理程序,依据年度计划,严格按批准的作业设计施工等进行造林作业设计,逐步实施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造林设计、逐步实施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

2.4幼林(未成林)抚育,公益林幼林抚育,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商品林幼林抚育,按照培育目标,加强疏伐、修枝、施肥、垦复等定向培育措施,幼中林抚育,根据林分生长和卫生状况及时进行抚育管理,营林按照我国现行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根据主导功能,按照我国现行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 将森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

1.人才政策(培训)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经营管理,制定和完善林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切实稳定现有林业从业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多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林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最大潜能。加强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2.技术政策

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政策,优先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攻关,鼓励各学科间的合作研究;鼓励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组装配套、鼓励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考察培训;优先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监测评价体系的相关工作;加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建设力度。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点、示范林和示范区。

3.经济政策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投入机制。 加强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金融支持,实行长期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逐步将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的生态公益林。

4.产权保障

加强立法,明确界定林地及森林资源的长期所有权,使林地及森林资源的长期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对森林界限进行清晰而永久界定;建立解决有关所有权及使用权纠纷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拍卖等制度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森林经营者参与四荒开发实行同等政策待遇和法律保障。允许以森林、林木、林地作价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抵押的条件,组建股份林场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保障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明确森林财产的所有权、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5.法律保障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行政规定,自觉履行国家签署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协议,制定林业政策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建立公众参与制定国家林业政策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制,实行执法责任追究、错案追究和赔偿制度,加强林业案件报告和督办等制度建设。

6.林业管理体制与机构建设

加强各级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管理职能,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理顺林业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国家分级管理,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加强国有森林资源监督及管理机构的垂直管理和独立运行,建立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制衡机制,确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第13篇

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全面实施课堂观察这一新的听评课模式,努力探索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山门中学教研特色。

2、强化教学教研工作负责制,强化教研组长学科教学、教研与质量报告工作制度,实施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负责制工作,形成质量监控,努力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

3、以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职能。

各教研组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高考学科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把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培优扶中补差为主线,以教学过程监控为动力,深入班级、教师、学生,探索提高升学成绩的科学方法,努力提升单科优良率和及格率,力争各门学科各项比率指标有新突破,特别是会考的通过率和高考的上线率。

4、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强化组内培训制度,组内抓好外出学习后回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水平。

5、各教研组要有计划举办学科传统竞赛项目,为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条件。

6、做好校级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做好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工作,开好课题主持人会议,抓好课题成果提炼与总结工作。

7、落实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教师教研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及时总结各教研组工作特色与成效。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师德培训: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听课评课

4.实践反思

5.课题研究

6. 师徒结对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山门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于在教育科研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以一定的表彰,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推动教育科研科学规范、高效运转。

2.建立健全教研组长负责制,充分教研组长在本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配合教务处,扎实推进“每人一课活动”,引领教师在汲取集体智慧的过程中,生成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的组织协调能力,催生一支优秀教师团队。

4.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讨教育难题,提升科研水平。

5.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郑乃跑 副组长:林乃阐

组员:曾善横、潘盛端、池文贤、易永煌、各教研组长。

6.成立各学科备课组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编制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意义

实践科学发展职业院校的生命力取决于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它涉及的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竞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问题。唯有科学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履行学校使命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要预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环境变化,并对多种变化引发的问题提出预先的解决方案,以采取积极的措施。

明确发展目标 职业院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必须用基于现实、切实可行、条理清晰、陈述简明的文本规划进行说明,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蓝本。

认清发展要素 职业院校由于历史根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社会背景、发展目标等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要素和特色。认清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科研究、实训能力培养等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要素,方能成就未来的规划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理念

编制有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应有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立足社会需求 审视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和学校在其中的位置,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使学校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重视和谐发展 处理好各类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统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营造适宜师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彰显自身特色 明确办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专业品牌和学科体系。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策略

发展适应需求 职业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自身发展规划要符合经济建设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所处的发展环境作出科学的判断,找准自身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学校的比较优势,编制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方案。

顶层结合基层 注重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愿望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顶层规划能传递至基层部门规划,基层愿望能反映到顶层规划。

规划考虑执行 规划要留有充分余地,保障切实可行。规划要求保证能够实现,不是尝试科学试验。历史经验表明:最大的失误就是规划失误,最大的浪费就是规划浪费。

重在实施过程 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待论证表决通过后即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即表明实施行动开始,实施绩效评估随即跟上。务必防止束之高阁的档案型学校发展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应逐年滚动修订、有序调整。

重视宣讲普及 规划文本需要解读、贯彻、宣讲、执行,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知晓,让每一项工作都与规划任务挂钩,让每一步行动都创造预期成效。全体员工都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围绕规划,同心协力,有效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特点

简洁明了 由学校愿景、发展使命、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简明的规划内容不包括学校现状和内外环境分析。特征是简明扼要,文字不多,语言生动,容易记忆,节省阅读时间,修订方便,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适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标准规范 由现状分析、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现状分析是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明确现有资源状况,认清发展形势,评估总体实力,从而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主要任务涉及人才培养规模、专业(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设施、党政工团、德育思想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保障措施是确保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包括加强领导、制度创新、科学管理、经费保障、规划监控等方面。特征是综合全面,系统规范,信息量大,论证严谨,具体明确,具有极强的学术性,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系统全面 有总体规划(也称战略规划)为顶层、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着眼于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总体设计;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中主要任务的分解,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专业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部门规划包括各部门规划和直附属单位规划。特征是系统全面,规模宏大,分类管理,具有极强的竞争性。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分层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可分三层:一是战略层;二是实施层;三是执行层。规划编制分层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上下联动和滚动修订,各司其职和落实责任,文献检索和稽查督察。

战略层规划战略层规划属中长期(大于五年)可持续发展规划。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学校提供纲领性方向指引。它系统分析学校内外环境、需求变化、地位作用和主要任务,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包括学校中上层干部的培养策略。战略层规划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发展内外环境分析;二是愿景、使命和目标导向;三是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四是规划发展的主要任务。战略层规划重在解决决策认识的科学性。战略层规划可8~15年编制1次。

实施层规划 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从战略层规划(顶层规划)中延伸而来。它以战略规划为依据,为学校制定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它系统规划学校发展任务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实施层规划由以下六部分组成:一是实施任务的有利或不利因素;二是具体任务的简明陈述;三是分项任务的逻辑排列;四是任务的实施战术;五是实施部门的责任分配;六是实施任务的资源安排。实施层规划以其实践性、方法性、事业性及灵活性为特性。其内容可按主要任务分解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实训基地、素质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科研、职业道德、校园环境、社会服务等篇章来进行阐述。实施层规划重在保障实施任务的可行性。实施层规划每4~5年编制1次。

执行层规划 执行层规划即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指导下的年度工作计划。它详细规划年内(两学期)的具体工作任务、执行时间、预期成效和落实措施。执行层规划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一是年度任务分项陈述;二是任务执行时间安排;三是执行任务质量要求;四是执行人员职责分工;五是执行任务保障措施。执行层规划以其部门性、灵活性、差异性、考核性为特点。其内容可因工作性质而分解成教学、科研、服务、师资、学生、党务等工作部门进行描述。执行层规划重在解决执行任务的绩效性。执行层规划每0.5~1年编制1次。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步骤

现状与背景分析 涉及内外环境评估、学校现状评估和价值观念评估。价值评估指学校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希望,学校自身服务社会民众的理念与责任。

规划和战略选择 涉及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及发展战略。它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编制周期长,理论概括力强,覆盖范围广。

实施方案编制 涉及分解排列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行动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细化到具体年度,包括实施策略,保障实施目标任务的明确可行,便于各部门制定年度执行计划。

文本初稿拟定 涉及按照规范要求写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文本初稿,供征求意见和讨论修改。一般需要几上、几下的过程。

论证审定通过 涉及对规划内容进行论证修订,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党委行政审核,学校教代会、职代会表决通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

流程控制法 编制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流程。合理地分解任务,明确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目标任务,有步骤地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编制工作能在特定时间内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完成。

统计图表法 编制学校现状调查和发展规划图表。图表的指标项可分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和模糊数据。定量的用数据表示;定性的用符号表示;难定的用文字表示。数据、符号、文字可转化成直观的图形表示。

量表调查法 利用有关调查量表,如英国政府在制定学校管理规划时常用的scot量表。尽管该量表来源于民间,属于“草根研究模式”,但学校师生员工容易接受,易于得出调查结果,有利提出学校发展对策。

态势分析法 如swot分析法,将与学校规划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反复论证法 初步形成的学校发展规划须经校内师生员工、校外资深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反复论证,多方听取意见,逐步完善修改,确定正式文本,提交学术委员会审核和学校工会委员表决。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组织

编制组织的设立 由于编制有国家的相关规定,一般学校成立临时性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大的综合性院校可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委员会”,待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过渡为“学校发展规划执行委员会”,继续行使职权。

编制组织的成员 应包括校内成员、校外专家和社会代表三部分。校内成员指学校的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干部;校外专家指国家或省级专职督学和规划专家;社会代表指主管部门领导、学生家长、社区社团负责人等。编制组成员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可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编制组织的管理 编制组织内可分调查组、秘书组、咨询组、执行组等。调查组负责规划调查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秘书组负责规划文本的形成;咨询组负责规划编制文本的质量控制;执行组负责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和实施评估。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87.

[2]张安富.澳、新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31(11):92-95.

[3]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1):13-15.

[4]海存福.学校发展中的swot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 2008,24(5):113-115.

第15篇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Bas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pgrading the students'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afeguards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关键词: 理科基地;科研训练;管理模式

Key words: science base;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25-02

0 引言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自成立起,通过开展大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训练项目,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目前已将科研训练列为理科基地学生的必修环节。生科05盛夏同学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CI源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之后,近四年理科基地学生在SCI上达10余篇;生科01徐振愚在Nature上发表的2篇论文,影响因子达到31.4。理科基地学生继续深造读研率达80%以上,有60余名本科毕业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校继续深造。

理科生物学基地建设十多年来,坚持学生作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在科研训练和人才培养上已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1-3]。本文通过在保障措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来阐述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的探索,既有理科基地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也有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 科研训练的保障措施

1.1 科研训练的经费保障 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争取来确保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经费保障。近年来,理科基地的教师获得国家科研课题经费达5000多万,通过教师同意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自由、自主申请项目,审核后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2011年底,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基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400万的经费资助,基地通过“理科基地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申报形式将该基金划分为38个导师指定项目和16个学生自选项目,由学生和教师自主申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1.2 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教师是学生科研道路引路人,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介绍专业课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②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调动学生查阅参考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信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③进行探究性的课堂讨论,在某一课题范围让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并且加入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老师及时进行点评;④对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该进行展示、表扬,肯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主动性。

此外,也可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科研素质能力。

1.3 推行导师制 根据教师的课题项目和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从实战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及时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1.4 建立系统化科研训练体系 首先是基本科研素质培训,主要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完成。基本科研素质包括:科研主题的提出、科技前沿动态追踪、文献查阅与获取、科研项目规划与申请、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计划的执行、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展示、研究总结报告与科技论文的撰写等。其次是科研技能培训,应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研究室构筑的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基地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创新及实践能力为目标。

1.5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开放运行 全部教学实验室向基地学生开放,为学生科研训练服务,满足学生科研训练的需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实验室实行个人申请和导师推荐,向具有自选项目的基地学生开放[4]。鼓励学生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出,将实验室中研究的成果付诸于实践中,这个过程可以在实习基地中实现。

2 科研训练计划的运行管理

科研训练计划运行管理体系,包括评审立项、过程监督、结题验收、汇报交流、激励制度、学分认定。

2.1 评审项目 由于大学生能力有限,且大都缺乏科研经验,因此,由专家教授和专业老师对学生的立项申请进行评审是非常必要的。评审应从立项的依据、项目可行性、主题新颖性等方面来评价。通过评审将立项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学院级,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的支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立项评审可以使学生认真对待科研训练,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思路,细化研究计划。

2.2 过程监督 大学生虽然具有激情,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过程监督包括导师监督指导、填写中期检查表,进行中期答辩等,在课题进行期间,由导师或者研究生对项目的进展进行检查和监督;中期检查表交由学院检查,督促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项目组;中期答辩,检查项目完成情况。

2.3 结题验收 在项目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撰写结题报告。结题验收,可以使学生对科研训练项目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也可以总结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结题报告是学生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作为评价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2.4 汇报交流 通过汇报交流一定时期内研究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提出自己在项目实施阶段遇到的困难,集众人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不同小组所研究的方向不同,听取别人的汇报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2.5 激励制度 激励应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科研训练给学生发挥创新性提供了一个舞台,但是如果没有进行鼓励和认可,学生就会对科研项目失去热情。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建立评价和奖励机制。如项目评审阶段,根据一定的评价体系,将项目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学院级,在重视程度上和经费额度上有所倾斜。项目中期检查阶段对于及时完成任务并且取得较好成绩的项目,可追加适当的经费资助。项目结题后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如专利、论文等,进行答辩,从答辩中评出一、二、三等奖,从学院人才培养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学生、导师进行奖励。同时对在核心期刊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量化分奖励。注重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建设,通过项目答辩会、展板、交流报告会、学院网站等形式对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成果加以宣传和展示,以此来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

2.6 学分认定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基地已将科研训练纳入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的教学计划,“3学分”制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申请立项记1.0学分,完成科研任务记1.0学分,科研结果记1.0学分。理科基地学生毕业时科研训练学分不得低于2.5学分[4]。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固化和推进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大学二年级开始所有理科基地生均投身到科研训练中。

3 结语

科研训练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科研训练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科研数据和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5]。总之,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以此来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2]刘广伟.建设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08-110.

[3]万华方,朱利泉,李帮秀,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