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调查范文

家庭教育调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庭教育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家庭教育调查

第1篇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考出好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长不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开运动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组织慰问乡敬老院,有的家长也不让孩子去。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4、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家长中有所抬头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农村上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仅靠一点工资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困难。所以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收入较好的家长说:“我们现在农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5、溺爱娇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不少班级里独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师反映,条件好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溺爱孙辈,爸爸妈妈放弃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懒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一上学就向家长要钱买零食吃,家长“有求必应”。晓星小学六(2)学生曹某,父亲开私家车,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满足就不吃饭,甚至跑到楼顶上吓唬人。这个孩子,老师也不能讲,一讲他就到处跑。老师说:“小孩子太惯啦!”家长说“随他,跑不了。”老师也无可奈何。该校二(2)班有个学生,一直是家长喂着吃饭,上二年级了还不会用筷子,用勺子吃还撒一地。上述虽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家长不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

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都是亟待关注的教育对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建立关爱帮扶机制,明确监管对象,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切实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外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打工别忘了孩子。

第2篇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我对我院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材料

1.调查对象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2010级6个班级和2012级高专,共230人。

2.调查方法

学生:将问卷发放到班级,利用假期时间,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问卷。

3.调查材料

调查材料为自制问卷,含选择题、问答题。

三、调查结果

1.家长普遍不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

我院的学生来源基本上都是初中分流下来或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成绩就不是很好,原因很多:父母离异、家长在外地打工或是家长工作忙。很多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认为孩子的学生也就这样,学不学都一样,所以他们将学生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校就是一个大幼儿园,孩子学不学习无所谓,只要不学坏就行。在调查中,75%的家长认为已经上大学了,学习就不用再操心了,22%的家长表示还是很关心学生的学习,有机会还想继续读完本科,还有3%的家长表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

2.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松懈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住宿、学习,学校应多加管理,有什么事情当然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只管学生的生活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还表示,孩子都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该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了,只要不出什么事,做什么都行。问卷中提到:“学生放假期间,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表示,没时间管理,只要晚上回家在家就行。有的家长表示,孩子说不回家,要出去打工,我们就让去了。有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帮家里干点儿活,或找一个临时的工作让他们干。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太少

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表示,每天都会同孩子打电话谈谈心,了解一下孩子的现状,或是在放假的时候在一起交流一下。但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家长很忙没时间同孩子交流,孩子已经长大,他们的想法我们管不了,也不想管。在问到孩子早恋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反对,他们有的说孩子长大了,什么时候恋爱或同什么样的人恋爱是他们的自由。还有的家长表示,根本管不了,即使管了,也不听,也分不了。个别家长反对早恋,希望孩子在上学期间以学习为主。

四、现状分析

1.家长自身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要求

绝大部分家长普遍不重视自身的文化学习。在这种背景下,绝大部分家长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方法,在督促子女学习时,最多只能指手画脚,简单化,类似于搞“”。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还会冲淡家庭中应有的勤奋向上的学习气氛。家长应该做好子女的楷模,言传身教。在学习上,可以说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2.家长平时行为和思想修养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行为修养,对子女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自然而然的消极影响,很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因为沉湎于打牌赌博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语言粗鲁、满嘴脏话等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放纵、娇惯,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得孩子生活在“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行。

五、对策与建议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在日渐丰富。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包括打工人群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日益严峻的,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问题育孩子应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成才问题上要具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思想,其实个人在学术上的优秀并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唯一基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绝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许多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突出人才在学校的成绩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很差。因此,要使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可以通过讲座或交流座谈等形式,逐步转变。

2.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关键

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第3篇

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然而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事实叙述多、实证研究少,家庭内部原因分析多、社会支持研究少等特点。针对皖北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皖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等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入手,探讨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支持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弥补了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2资料来源

2.1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根据范德普尔和张文宏的问卷框架设置了包括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社会支持网调查表、多元社会支持调查表,以及深度访谈提纲[3]。为了使问卷更贴近皖北农村居民的语言习惯,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将问卷进行了语言和形式上的转换,在进行资料汇总时再将原始问卷转换成标准问卷以便统计。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对家庭提供帮助最多的人,调查员将问题集中于调查对象提到的前3个人,并且询问了这些人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与调查对象认识时间、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与调查对象讨论过重要问题的组织或个人,就是本项研究需要分析的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单位。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所有可能的关系类型被分为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共计10类。这种分类借鉴了全美综合调查的分类方法[4]。在家庭教育调查中还包括多元社会支持,主要是由社会保障体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心理卫生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各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社区组织等。个人支持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人道关系等,支持种类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务支持等方面。

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皖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按以下方式抽取的:⑴分别从皖北各市农村选取小学6所,共36所,在凤阳县和寿县各选择小学2所。选取的学校共40所。⑵从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120个班。⑶问卷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县妇联发放到各农村学校,学校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家长填写后再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40份,回收4450份,有效问卷4204份。为了更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本项研究还深入访谈了各地区约50多位家长,了解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等,以补充问卷法的不足。

3数据分析

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是研究的基础。本项研究首先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所要探索的变量和要探索的变量关系,形成特定主题下的访谈提纲,将其结果与问卷资料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主要是乡镇的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还有一部分是乡镇干部,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3.6%(见表1)。在进行深度访谈时,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负责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此外,调查中发现,农村家长农闲时打麻将的情况较为突出。

3.2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

在“您对孩子上学的看法”调查中,72.1%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没有知识不行,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18%的家长选择顺其自然,只有2%的家长选择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见表2)。对2%的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家长的回答是“学习成绩不好,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吧”。由此可见,这不是家长的真正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想法。问卷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您认为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有哪些?请排序”的信息显示,16.7%的家长将“掌握科学知识”排在第一位;32.4%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独立自主”;28.3%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吃苦耐劳”。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优异为唯一标准。但在问及“是否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帮助干农活”的调查中,“偶尔让孩子做做”的比例最大,占到45%。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到位。

3.3家长教育方式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优生优育的政策。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一般只有1个或者2个孩子,孩子较少,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也有较大转变。在“您经常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问题上,73.1%的家长选择说服教育,13%的家长认为是以身作则,只有5%的家长认为要打骂压服。在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个别家长虽然在观念上意识到应该对孩子鼓励、说服,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以简单粗暴为主。在回答“家庭未来的教育投资方面”这一题目时,家庭较富裕的家长选择教育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些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条件好的学校、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愿意投资让孩子上辅导班等。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愿意把钱花在更实际的地方,如初中毕业后让孩子学技术、学手艺,对于购买学习用品和相关的课外书籍,大多数家长只会选择考试用书。家长的教育投资观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3.4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的调查

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把这几种关系进行了大类概括。亲缘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非亲缘关系个人包括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非亲缘关系团体包括各种组织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中亲缘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己的父母及被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在社会支持网中的比例最高。在非亲缘关系的支持网中,邻居的支持作用比例较高,其次是朋友关系的比例,被访者都至少提到一位朋友。非亲缘关系团体中政府、社会团体等所占的比例较小(见表3)。由此可见,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我们制定了专门的调查提纲,对政府、机构、组织活动、人员、政府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各县区有专门的教育信息网,内容涉及“家长学校”、“政务信息”、“网络学园”等,家长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家庭对政府开展的网络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社会支持网的数据中,几乎没有人提到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4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改善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多元化的支持体系[6]。

4.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基础

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对农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固定的支持时间、相关的活动、相应的经费支持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实行县级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各个村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另外还应当规范实施手段,切实将政策和法规付诸行动,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顺利构建。其次,要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组织机构。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家庭教育的策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组建由省、市教育专家和县、村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负责指导工作;组建由县、村专任或兼任教研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教研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为广大村民系统讲授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7]。教研组工作人员应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教师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网上学习;去外地进修等手段。上岗前,教师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3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可以填补政府和学校对家庭教育资助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此外,还可以运用媒体的导向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家庭教育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等;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5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市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层层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最差,给予“间接支持”最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第一,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最高的是间接支持,最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第一,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大学专科为划分界限,即“大学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大学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市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本次调查发现,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这与人们的常识、研究者的经验判断基本一致,即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有关学业的学习辅导、日常的亲子互动等内容缺席较多,日常照顾仍然是母亲的传统职责范围。上海小学生父亲基本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他们为孩子、为家庭而努力打拼,认真工作,并大多践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其实,自然性别差异是先天给予的,而社会性别差异是通过文化理念、家长认同、社会引导和同伴互动等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许多研究证据显示,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抚育性,可以像其配偶一样做很多“母亲”的行为,也可以和母亲一样参与许多照顾孩子的活动。国外有研究者提出,父职行为从性别角色化向去性别角色化发展,父亲也是孩子的照顾者。[1]因此,若一味苛责父亲不参与家庭教育是有失偏颇的,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的是结构性缺失问题,尤其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三个方面。未来,促使父亲从“供养者”角色转变为“养育者”角色,需要父亲自身的积极投入以及全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鼓励学业、关注生活是国内外父亲参与的重要内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次调查将连接孩子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家校联系”作为家长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结构性缺失问题,在家校联系方面参与度是七维度中得分最低的。具体而言,很少“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父亲超过四成,占到总数的40.3%;能够“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及进展情况”的父亲只占到总数的35.5%;能够“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通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父亲不到三成,比例为27.0%;而能够“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比例最低,仅有6.7%。随着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内容层级上的深入,父亲们的参与度是逐层降低的。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参与意愿”和“自身时间”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的限制性因素。[3]结合父亲自身特点,由此推断,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之所以在家校联系这一内容维度上参与度最低,与父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有极大的关系。主观上,传统性别角色意识较强的父亲,会认为关注孩子的学业、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情况是妻子更多承担的家庭职责;客观上,工作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分身乏术、精力不济的情况下,被动忽略乃至主动放弃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此外,由于上海的小学以女性教师为主,[4]客观的学校环境中的性别失衡,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父亲与教师的日常沟通与交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对本次调查反映出的小学生父亲参与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和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用各种措施鼓励父亲参与。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学校应针对父亲缺失问题,多多开展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父亲参与的意识,改进自己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市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第5篇

幼儿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亲友,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最初接触的各种信息及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孩子入园(所)以后,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很大。这些教育情况的掌握将为教师在园教育提供有益的资料,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研究。

一、提纲

1.选题原因: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在本地幼儿教育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幼儿家长职业广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这种形势下,我对本园幼儿进行随机抽取展开调查,了解我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结合当前的教育思想、理念,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教师今后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调查对象:

县直幼儿园的孩子,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调查对象中,父母离异及单亲的家庭约占9%;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57%;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35%。

3.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基本情况。

1 .家庭的经济收入

我园位于县城中心,家长的收入多数比较稳定。以接受调查的138个家庭为例,家庭月平均收入4000元以上者约占其总数的42%;3000~4000元之间的约占其总数的36%,3000元以下约占20%左右。通过以上数据,结合根据本地区的消费水平,父母完全有能力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2.家长的受教育情况: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高低与家庭教育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我园幼儿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本科以上学历的约占总数的31%;专科以上学历的约占总数的42%;高中及以下学历约占27%。

3.家长参与教育情况:

约有78%的孩子是同父母亲居住,与祖父母同住的(留守儿童)约占18%,离异及单亲家庭占4%。家长有充足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是访谈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把孩子交到幼儿园或培训班的老师教育后,就放手不问,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二)家庭教育观念。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都很高,“望子成龙”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成为学者或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约占39%;成为国家公务员的约占27%;其他约占10%;由孩子自然发展的约占22%。

以家庭智力开发为例,尽管有些家庭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对于孩子的智力投资丝毫不吝啬。主要是利用双休日或晚上离园后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乐器、书画、英语及声乐等),购买各种书籍、光盘等。调查表明,约28%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400元以上;每月100~300元的月占44%;其他占14%,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智力投资,已经在尽自己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理论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异。

访谈中,约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多鼓励少批评,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却有60%以上的家长采用“惩罚式教育”,这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还有的家长虽然有时间,却都用在娱乐、家务、应酬等事情上,而对孩子疏于管教,或者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或要求应付了事。

(四)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灵健康。

调查中发现:我园幼儿家长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饮食讲究营养搭配,相关保健知识也很丰富。但是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轻视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忽视对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致使一些孩子对长辈及他人的关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等现象。日常中主要表现为:好打架、争吵、说谎、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性格和情绪上自私、娇气、易哭泣、过分敏感。调查对象中还有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如语言发育障碍、自闭症、尿床等。

如在访谈调查中得知:大班一男孩子的家长对其智力开发相当重视,家长业余时间都用来陪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但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结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头脑很聪明,但行为习惯非常不好,任性、固执、打架、不懂得关爱别人,在幼儿园也没有孩子愿意和他做朋友。

幼儿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推荐一些幼儿心理教育的资料、方法,指导和帮助家长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五)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缺乏父亲的教育力量。

通过调查表明,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8%;其次才是爸爸,约占20%,其他占10%左右。由于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更为亲密,有75%的孩子愿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25%的孩子愿意接受父亲的教育。这都说明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是孩子的母亲。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接触的都是女性教师,在家里也以母亲教育为主,那么父亲教育的缺失将会给孩子的性格形成、智力、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

(六)隔代教育家庭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了解到,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 孩子的现象较常见,而老人带的弊端就是:首先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如不抄老师家长园地的内容,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等;还有老人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自私、胆小、任性、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访谈中得知:小六班一幼儿,每天在园时,家长还会送奶瓶来给孩子喝,在家吃饭都是家长一口一口的去喂,结果一个学期快下来了,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餐点、入厕后也不会穿裤子,不但为教师工作增加负担,也极不利于孩子自己成长。

三、结论与建议:

(一)家长应关注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如: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等。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多数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事实上,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同样有为孩子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更重要。家长学习的过程就是沟通、影响和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理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多数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榜样。

(三)从主观上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

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唯一。帮助者,家长也要作为孩子重要的照顾者、支持者、引导者。指导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着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玩等各种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其知识、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亲子互动让家长更深刻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加强家园联系。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长园地、亲子游戏等方式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联系,以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第6篇

关键词:外来民工家庭调查参与解决对策

一、学区调查。了解民工子弟就学情况

位于东海之滨的石浦是国家级群众性中心渔港,这里的居民大多从事渔业和水产加工业。随着海洋捕捞、加工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来自安徽、四川、江西等省的大量民工涌入石浦。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2月,石浦镇外来人口达3.6万,占当地人口的42.6%,给石浦的建设带来巨大动力,对促进石浦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据了解,随父母来石浦的适龄入学的民工子女,除了少数到镇内仅有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外,绝大多数都是进了石浦的各所公立学校就读,并且比例还相当高,占城区小学学生总数的18.96%,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延昌小学和番头小学高达28.6%和77%。

番头小学近年来接受外来民工子弟就读的学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目前发展的势头,明年的比例将会继续上升。

二、原因分析。理清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 民工的职业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收人较少。这些民工主要劳动是上船捕鱼、进冷冻厂打短工、踏人力三轮车、水产城拉车、从事建筑等。他们主要租住在城郊村镇居民原有的旧屋中,存在着“两低一差”现象: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低、经济条件差。

2 外来民工流动性大、随意l生强。由于农民工本身特有的流动性质,农民子女在入学问题上的轻率态度也极大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又使教育资源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如去年12月份,学生进出频繁,有个班级跟家长回老家一下走掉10余人。临近学期结束,又有20多个民工子弟要求插班,严重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 外来民工子弟存在行为习惯差、卫生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等问题。外地生大多生活条件不好,其父母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个人素质也不高,疏于管教,很多孩子都成了“问题学生”,如打架、偷盗、乱拿乱翻、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业不能完成,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不能适应新环境、心理素质差。在和部分民工孩子的谈话中发现这些学生不太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不愿袒露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不喜欢老师同学到其住所,在人际关系上羞怯、不合群。当问到学习情况时总低着头,细声地作答,缺乏自信,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5 家教方式简单粗暴。外来民工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占51.2%,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时,家长往往采取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吊起打、骂、不给饭吃或赶出家门。上个学期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被家长赶出家门,在外整整流浪了三天。

三、对症下药,转化民工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番头小学地处中国水产城旁、石浦城乡接合处,学校1128位学生中有756位来自外省籍民工。他们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住的是最小最破的房,身处弱势地位,活在社会底层,虽在城市之内,却在体制之外。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家长,当他们站在学校老师面前,那种忐忑,那种诚惶,你一定能想象得出。面对学生这样的家庭现实,学校关工委分析后认为,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提高家长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于是在教师会上提出“以平等的原则和家长交流”的口号。

(一)亲情链接,让家长敢于参与

和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与孩子的亲情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与家长感情沟通的剂。因此,校关工委想方设法,总是在创设消除家长与孩子代沟的平台,因为爱是永恒的主题。

1 让家长读懂孩子。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顽症,校关工委协同教师把学生一天在校的学习活动拍摄下来,然后边向家长播放边点评,让民工家长直观地明白怎样的学习规范是正确的,自己的孩子又是怎样在学习的,在家应该怎样要求孩子。

2 让孩子知晓家长。每年的“三八”节,校关工委都会以“母爱”为主题开展活动。每年的十一月开展“崇孝美德”教育月活动,提出了“五个一”的活动方案,即,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帮父母做一件家务、送一张自制的贺卡、当一天的家庭小主人、帮父母捶一次背。这天学生用真情、用行动回报母亲、回报长辈,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回报,懂得孝敬、懂得体谅、懂得真情。

3 小手大手牵着走。番头小学是浙江省绿色学校、宁波市交通安全“五进”宣传示范单位、宁波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先进集体。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始终坚持“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的方略,以学生为媒体,拓展教育的维度,发挥教育的辐射功能。如校关工委和政教处在学生看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教育片后,共同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给父母写封信”活动,同时在法制教育和环境教育中分别开展了“我与父母同学法”、“家庭绿色承诺”等活动。由此,学校的教育,形成了家、校、生互动的格局,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二)平等待人,让家长乐于参与

第7篇

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维吾尔族自身的发展和新疆的稳定与繁荣。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为调查点,通过个案调查了解南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现状,以抛砖引玉,希望维吾尔族的家庭教育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与被抽样调查地区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访谈法进行深入了解。调查问卷分为对家长的问卷和对孩子的问卷两套,设计有不同的题目。问卷发放220份,其中106份是对家长的问卷,114份是对孩子的问卷。回收218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1%。

(二)被抽样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喀喇昆仑山东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辖1个区公所,2个镇,10个乡。依克苏乡是其中较大的一个乡,辖18个行政村,2个汉族队。辖区内有汉、回、塔吉克、维吾尔4个民族。到2011年末,全乡总人口17850人,维吾尔族人口达17200人,占94.2%。我们选取该乡作为调查点,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该乡地处南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要人口的乡镇,维吾尔族家庭的教育情况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少。二是该乡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在维吾尔族聚居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泽普县依克苏乡的维吾尔族家庭100户,不包括单亲家庭。所调查的家庭中最少的有1个孩子,最多的孩子达到4个。笔者与调查员在每个家庭分别和家长与孩子进行访谈,并让他们填写问卷。调查对象中,家长的年龄段在30岁至60岁,孩子的年龄段在7岁至24岁。

三、调查结果

(一)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1.家长文化素质

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文化素质高,就能树立较为正确的教子观,会主动选择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教育效果也会比较好。笔者在对家长的问卷中设计了关于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的题目,进行了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父母人数占到所调查总数的71%,其余29%的比例中,有10%的父亲和6%的母亲是中专学历。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仅为12%,母亲仅为16%。文化程度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有直接关系,调查对象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学历层次普遍集中在初中以下。

2.家长职业

家长的学历层次和就业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被调查家长的职业分布来看,从事教师、工人、公务员和医生这类稳定工作的,父亲的比例为28%,母亲的比例为22%。此外还有25%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

3.家庭经济收入

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职业的类型。调查显示,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家庭数仅占调查总数的26%,而这些家庭恰恰就是父母从事教师或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所以他们的家庭收入也相对比较稳定。

4.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

调查显示,孩子在家里有自己专门的房间的比例为67%,但是拥有电脑的家庭只有39%。家里有课外书在20本以上的仅占19%,10本以下的比例达到57%。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不容乐观。

(二)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国内的相关研究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本调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期望过高型”。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以孩子为中心”的溺爱型和“全部希望在孩子”的期望过高型的比例达到了66%,是所调查对象的主流。

家校联系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除了学校要求的家长会以外,能保持主动和老师联系的家长仅有18%,而14%的家长连家长会也不去参加。

(三)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们对其子女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教育行为取向的标准,它规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目标、方法、内容等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

从表4可知,80%的被调查家长都表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家长也达到了80%的比例。而虽然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相当高,7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在对11%对孩子期望值只达到初中水平的家长进行了访谈之后发现,这些家庭都集中在月平均收入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长表示,并不是不希望孩子以后有好的发展,只是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的局限,生活压力太大,对孩子也就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初中毕业以后是否继续上学,以后再说。

(四)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体现为抚育、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易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能增进彼此了解;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很难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情况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对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不够好

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中,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所占比例大,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家庭只占调查对象的26%。这些客观情况导致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家庭学习环境不够好,虽然67%的孩子有自己专门的房间,但是电脑拥有率和课外书的数量都相对较低。

(二)家庭教养方式欠佳

一般情况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越科学。从调查结果来看,溺爱型和期望过高型的比例为66%,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13%,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9%,民主型的仅占12%。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的结果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中,孩子会比较自私,缺乏自立。认为“树大自然直”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约束力很低,对孩子比较纵容,则会让孩子比较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得比较暴力,家长专制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3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这容易使孩子压力过大,欲速则不达。

(三)家庭教育期望值太高

从调查中可知,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长对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要求比较高,有80%的家长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7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能上大学或者考上研究生。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家长本身的学历状况偏低,希望孩子能改写家庭的命运;二是由于家长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争面子,孩子常常成为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一个主要对象。

(四)缺乏亲子沟通

不管父母是商人、农民还是教师、医生,每天都要为了生活忙碌,没有时间专门留给孩子。很多家长表示,他们跟孩子的交流基本上是在晚饭时间完成的,而交流的主要内容则是问问孩子当天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有没有考试,有没有惹祸,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完了快去做作业。对孩子在思想、心情、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关心不够。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了。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平时不在家,也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即使是放假回来了好像和父母也没什么话说。对孩子比较多的家庭,家长则无暇顾及所有孩子的感受,觉得看到孩子健健康康就很好了。而有的孩子则表示,他们也很想和父母谈心,但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有时看到父母那么忙,也就不开口了。

五、几点建议

(一)家长应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复杂的事。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教育的顺利开展。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能够做到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来展开对孩子的教育。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可能心有与而力不足,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所以,家长应该多多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或者多参加一些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进行教育。

(二)家长应注意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每日忙碌,不能保证对孩子专门的指导和教育的时间,那么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自己要有好的生活习惯,要礼貌待人,热爱学习,要注意穿戴整齐,讲究卫生,凡事讲道理。只要家长能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表率,同样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家长应尊重孩子,客观地评价孩子

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将过高的期望强加于孩子,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粗暴地对待孩子。当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代沟”出现,也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家庭的民主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关心、感恩和尊重他人。这首先需要父母能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客观地提出要求和期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鼓励孩子积极进取,使孩子的发展遵循成功的规律。

(四)积极改善亲子关系

要改善亲子关系,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提供和谐的环境。父母不管有多忙,必须有意识地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只问学习,而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兴趣培养和人际交往情况,避免孩子出现交友不慎等不良情况。加强和老师的联系,通过家校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状况,给孩子恰当和及时的引导与帮助。如果家长确实没有办法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至少也要在孩子特别需要自己的时候陪在他身边,多向孩子表达爱意,有时也许只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就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在乎、温暖与安慰。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11).

[2]徐慧,张建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4).

第8篇

        幼儿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亲友,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最初接触的各种信息及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孩子入园(所)以后,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很大。这些教育情况的掌握将为教师在园教育提供有益的资料,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研究。

        一、提纲

        1.选题原因: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在本地幼儿教育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幼儿家长职业广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这种形势下,我对本园幼儿进行随机抽取展开调查,了解我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结合当前的教育思想、理念,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教师今后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调查对象:

        县直幼儿园的孩子,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调查对象中,父母离异及单亲的家庭约占9%;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57%;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35%。

        3.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基本情况。

        1 .家庭的经济收入

        我园位于县城中心,家长的收入多数比较稳定。以接受调查的138个家庭为例,家庭月平均收入4000元以上者约占其总数的42%;3000~4000元之间的约占其总数的36%,3000元以下约占20%左右。通过以上数据,结合根据本地区的消费水平,父母完全有能力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2.家长的受教育情况: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高低与家庭教育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我园幼儿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本科以上学历的约占总数的31%;专科以上学历的约占总数的42%;高中及以下学历约占27%。

        3.家长参与教育情况:

        约有78%的孩子是同父母亲居住,与祖父母同住的(留守儿童)约占18%,离异及单亲家庭占4%。家长有充足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是访谈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把孩子交到幼儿园或培训班的老师教育后,就放手不问,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二)家庭教育观念。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都很高,“望子成龙”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成为学者或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约占39%;成为国家公务员的约占27%;其他约占10%;由孩子自然发展的约占22%。

        以家庭智力开发为例,尽管有些家庭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对于孩子的智力投资丝毫不吝啬。主要是利用双休日或晚上离园后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乐器、书画、英语及声乐等),购买各种书籍、光盘等。调查表明,约28%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400元以上;每月100~300元的月占44%;其他占14%,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智力投资,已经在尽自己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理论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异。

        访谈中,约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多鼓励少批评,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却有60%以上的家长采用“惩罚式教育”,这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还有的家长虽然有时间,却都用在娱乐、家务、应酬等事情上,而对孩子疏于管教,或者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或要求应付了事。 

        (四)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灵健康。

        调查中发现:我园幼儿家长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饮食讲究营养搭配,相关保健知识也很丰富。但是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轻视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忽视对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致使一些孩子对长辈及他人的关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等现象。日常中主要表现为:好打架、争吵、说谎、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性格和情绪上自私、娇气、易哭泣、过分敏感。调查对象中还有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如语言发育障碍、自闭症、尿床等。

        如在访谈调查中得知:大班一男孩子的家长对其智力开发相当重视,家长业余时间都用来陪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但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结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头脑很聪明,但行为习惯非常不好,任性、固执、打架、不懂得关爱别人,在幼儿园也没有孩子愿意和他做朋友。

       幼儿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推荐一些幼儿心理教育的资料、方法,指导和帮助家长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五)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缺乏父亲的教育力量。

        通过调查表明,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8%;其次才是爸爸,约占20%,其他占10%左右。由于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更为亲密,有75%的孩子愿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25%的孩子愿意接受父亲的教育。这都说明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是孩子的母亲。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接触的都是女性教师,在家里也以母亲教育为主,那么父亲教育的缺失将会给孩子的性格形成、智力、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

        (六)隔代教育家庭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了解到,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 孩子的现象较常见,而老人带的弊端就是:首先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如不抄老师家长园地的内容,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等;还有老人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自私、胆小、任性、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访谈中得知:小六班一幼儿,每天在园时,家长还会送奶瓶来给孩子喝,在家吃饭都是家长一口一口的去喂,结果一个学期快下来了,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餐点、入厕后也不会穿裤子,不但为教师工作增加负担,也极不利于孩子自己成长。

        三、结论与建议:

        (一)家长应关注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如: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等。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多数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事实上,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同样有为孩子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更重要。家长学习的过程就是沟通、影响和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理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多数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榜样。

        (三)从主观上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

        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唯一。帮助者,家长也要作为孩子重要的照顾者、支持者、引导者。指导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着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玩等各种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其知识、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亲子互动让家长更深刻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加强家园联系。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长园地、亲子游戏等方式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联系,以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第9篇

三十年前的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党的成功举行,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诞生,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烙印。现在,“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富有成效的指导经验,家庭教育的研究获得的成果为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改善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学校和社会对“80后父母”的负面议论较多。三十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持续不断,但研究的关注点从上世纪80年代侧重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转移到9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2000年以后转入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1]近年来,已经为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方式问题首先在社会学界被提出,并进行了研究[2][3][4][5][6]。

但是,学校和社会对“独生父母”的负面议论也较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出生年代看,“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水平真的不如“80前父母”吗?从生育数量看,“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真的不如“非独生父母”吗?同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吗?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幼儿独生父母。本研究报告中的幼儿独生父母,是指本人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父母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和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三类。

2.幼儿80后父母。本报告中的幼儿80后父母,是指本人为1980年后出生的、幼儿园在园的幼儿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80后出生的幼儿父母和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两类。

(二)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在园幼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家园的互动和合作”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四)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在通过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7]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趋势: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其中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

1.描述性的比较

分别计算不同类别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并进行直接比较后发现:(1)与“80前”父母相比较,“80后”父母的总体水平较低;无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双非独”幼儿父母,还是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单独”父母,或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父母,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都较低。(2)与“双非独”父母相比较,总体看独生父母特别是“单独”父母的平均水平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出生时代的话,80前父母中“双非独”父母的水平高于“单独”父母和“双独”父母;而80后父母中“双非独”父母最差“,单独”父母其次,“双独”相对较好。

2.差别的方差分析

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8]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发现:(1)“80后”与“80前”幼儿父母的家庭教育平均水平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2)“双非独”、“单独”和“双独”三类独生状况不同的幼儿父母之间,家庭教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并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257);(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家庭教育水平具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7)。综上所述,(1)幼儿父母出生年代的组间差别显著,80后父母不如80前父母;(2)幼儿父母是否独生子女的组间差别不显著;(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六类幼儿父母中,80前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高,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低;出生年代由80前过渡到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

(二)不足的方面:80后非独生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不如其他幼儿父母对80后非独生父母与其他幼儿父母的教育责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五方面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4。表4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四方面的平均水平较低。

(三)具体的表现:在全部50个家庭教育具体项目中,80后非独生父母有8个项目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父母以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家庭教育五个方面涉及的50个具体项目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分析结果中具显著性意义的部分编制成表5。由表5数据可以发现:(1)全部50个项目中,两类幼儿父母之间的差别具显著性意义的有25项;(2)其中22个项目表现出非独生父母的不足;(3)22个80后非独生父母的弱势项目中,差别比较明显的项目(以平均数差别达0.2为标准)有8个,它们分别是“:家庭应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不应推给幼儿园”“、为孩子选购衣物要讲究实用舒适而不追求价格贵”“、家长教育孩子应更看重以身作则而不是简单说教”“、在早期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培养智能更重要”“、当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应以父母意见为主”“、家庭中应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为主,祖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带孩子外出不必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让自由”及“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开心而不是教了什么”。

(四)产生的原因: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活动等处于劣势,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以幼儿父母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反映幼儿、父母和家庭特点的前置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将分析后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6。

表6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特点有:

(1)幼儿性别:孩子是男孩的比率更高,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更多。

(2)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率较低。

(3)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率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较低,较低的学历层次会影响对家庭育儿知识和方法的接受。

(4)职业层次:从事农业劳动的比率较高,而工人、职员与一般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比率者较低,较低的职业层次会影响社会交往和接触现念的机会和范围。

(5)户籍情况:本地非农业人口较少,而本地农业人口、外来农业人口和外来非农业人口都较多。

(6)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平时忙家务的多,而忙事业进修和忙孩子的较少;忙孩子的父母中忙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多,而忙着与孩子玩耍的较少。

(7)家庭结构类型: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而主干家庭较少。

(8)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收支比较富余的少,而没有剩余的较多,经济状况通过对父母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四、我们的认识

(一)在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在重视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关注新的形势下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在加强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应该针对80后非独生父母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分类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多举行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但也有更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子经验,那么幼儿园、教师,可以以园或班甚至组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大家共享好的教子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召开案例分析会,让家长说说自己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再现各种典型的案例,如孩子赖在电视机前不走、不给买玩具就哭闹、把自己的物品扔得乱七八糟等等,进行教育难点剖析,各人献计献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实现家园互动、家家互动,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第11篇

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加之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家长们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但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知识了解较少,迫切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随着政府不断加强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政策,人们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系统化培训来保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和队伍也亟须规范。

报告通过调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情况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环境,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特点。据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数据显示,各省都已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省级协调机构第一负责人是省政府或省委领导的有4个,是妇联领导的有8个。可见多数省份都建立了家庭教育协调机构,并且大部分机构的领导由妇联系统领导直接担任。

报告认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应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基本政策,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近日,山东省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现状 特点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发进行研究,选取了5个1—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个案研究,同时为了掌握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真实现状,以便更好地了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呈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9个2—10岁的独生子女家庭18位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另选取了10个家庭共20位1—10岁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了网络、电话访谈。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调查

1、父母基本情况

数据统计中,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2.1%、中专/高中占12.5%、大专占35.4%、本科占39.6%、硕士及以上占10.4%。其中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共计41人,占85.4%,说明被调查的对象学历层次比较高。此次调查对象职业包括工人、公务员、工程师、教师、护士、会计、营业员、个体经营者、自己职业者等,其中以教育、工程设计、个体经验商居多。被调查对象有95.6%的父母是一边从事工作一边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在家庭结构方面(这里所指的家庭结构是按照父母是是否为独生子女来划分为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双独父母)、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单独父母)、父母双方均不是独生子女(非独父母)),“双独父母”家庭有9个,占37.5%;“单独父母”家庭有10个,占41.7%;“非独父母”家庭5个,占20.8%。

2、独生子女的基本情况

从独生子女性别上统计,独生子14人,占58.3%;独生女10人,占41.7%。本研究选取了24个0—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研究,被调查的对象中3岁以下的独生子女有5人,占20.8%;3—5岁的独生子女有7人,占29.2%;5—7岁的独生子女有8人,占33.3%;7—10岁的独生子女有4人,占16.7%。

3、父母教育现状调查

(1)教育知识。结合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孩子人生中首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子女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占58.3%,如书籍、电视、网络、报刊等。其次是同事、朋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长辈传授的育儿经验,占27.1%,其中同事和朋友的教育知识有些也是从大众媒介中获得的。在调查中发现从社区、卫生部门、妇联等举办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获得教育知识的仅占4.2%。其实绝大多数家长是希望获得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的,之所以所占比例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长找不到合适正规的教育学校或教育机构;二是许多家长愿意参加培训但是确实没有时间。调查中也有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许多培训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而实际上却是推销产品,所以比较反感培训,宁愿自己去摸索教育知识。总体来说家长的教育知识特点表现为不够专业、系统。例如,调查中37.8%的家长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发育中敏感期,43.2%的家长听说过敏感期这个概念,但具体是什么、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的办法是不知道的。又如,89.8%的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这实际上是对赏识教育理解的偏差。赏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因为赏识教育是赏识孩子行为的结果来强化他们的行为。从以上结果来看,父母的相关教育知识有待提高。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4-02

近些年,随着招生率的不断提高,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思想品质不够好、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都升入了职业学校。这是一个让教师和家长都头疼的群体,这些学生大多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且性格偏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问题学生的出现,是自身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抑或是学校环境。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方法。

一 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问题学生中的比例较高。下面分别对这几类家庭做简要分析。

1.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被留在家乡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居生活的家庭。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根据对本校的问题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32%的学生属于此类,特别是三界方向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在上海、嘉兴、湖州等地承包建筑工程或土地种植。

这类孩子在学业上由于常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有不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辈的孩子由于宠爱,也存在着思想上的代沟而无法有效监管,除了给孩子必要的生活费用外,无法从心理上跟孩子进行交流、在学业上进行教育,所以根本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监护目的。

在思想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隔代的教育更有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的倾向。这类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为一些无端小事而大发脾气。

在人格方面,由于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而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由于父母在教育岗位上的长期缺位,对子女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度、依赖度都严重下降。留守学生往往表现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需要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在心理上,他们主要表现为:一是孤僻内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的鼓励和支持,他们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易造成自闭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冷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把父母只是当成“提款机”。三是心胸狭隘。他们过早体会了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四是功利主义。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往往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而学生得不到精神关爱就从物质上加以发泄,容易与人攀比,缺乏勤俭节约的精神。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家庭。近年来由于受社会风气影响,离婚率居高不下,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受到了冲击,他们还不成熟的心理由于家庭的变故而受到了伤害,他们的心理创伤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愈合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第一,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缺少了这份优越感。离婚家庭的父母由于彼此的感情不和而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而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

第二,抑郁冷漠,充满憎恨。有的学生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加上父亲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当看到其他同学在父母面前撒娇或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心里就会十分难受,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

第三,暴躁易怒。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

二 存在的不良教育方法

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包括一些完整的家庭),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缺失

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由于精力不足,或是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除了管好孩子的日常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外,无法提供学业上、心理上的支持。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平时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缺失的教育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

2.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家庭中,这种教育占51.3%。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为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不足或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只要能做到,各方面都无条件满足。2011届机械班有个童姓男生,父母在外地开了一个香榧加工厂,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学开始,爷爷奶奶就对他百依百顺,是属于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种溺爱,什么要求都能满足他。初中毕业后,他到远离家乡的市区来读书,经常逃课去网吧,弄得奶奶焦头烂额。

3.“放羊式”教育

在这两类家庭中,这类教育也不在少数,在所调查的问题学生中占26.8%。有的留守学生寄养在亲戚中,除了父母定时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外,其他时间都不予以管理;而在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都各自重组家庭,孩子成了“两不管”,孩子在平时都处在失管状态,有时候老师找家长也各自推脱。

4.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发生,占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15.3%。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奉行“棒头出孝子”的传统思想,认为不打不成器;有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对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子女严加管教,实行打骂;还有少部分家长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就拿孩子出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意志消沉,自控力差。

还有其他的家庭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种种误区,进而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改进家庭教育以防止问题学生的出现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1.加强有效沟通,培养同孩子的良好关系

要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沟通是前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要沟通,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相互信任、平等对待,孩子才会对你言无不尽。所以,做父母的就必须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其次,要注意沟通的方式。现在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他们认为的“隐私”,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才能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交流。

不管是留守家庭也好,离异家庭也好,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交代。如留守家庭的父母,应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了给他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去外面打拼的,在家里认真学习,照顾好老人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支持。既给他讲明了理由,还给了他任务,让他有成就感,父母在外工作,他在家照顾老人,他就可能会有更好、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即使感情破裂,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天地,如果天地塌了,那他就绝望了。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父母相互分开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不管父母是否在一起,父母都还是会关心他、爱他。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的两个有效手段,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到奖罚分明。首先,建立适当的奖励措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可以做的。其次,建立适当的惩罚措施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否定,让他知道什么是错的,不能再做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调查表明,适当的惩罚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最后,奖罚的执行一定要明确,一定要到位,不要因为在惩罚过程中孩子出现不配合就手软,这会将孩子引向宠爱的边缘。

3.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第14篇

关键词:二胎;家庭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生子女,就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如何迎接“二胎”的到来,如何解决由生二胎所带来的家庭问题与矛盾,可谓千头万绪。上世纪80年代,当独生子女政策推行时,出现了独生子女如何教育的问题。现在,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又出现从独生子女向二胎教育转变的不适应,反映在第一胎孩子在二胎出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行为”,性格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恶性事件。

二、调查分析

家是孩子入世以来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孩子的性格、爱好、品行、态度、习惯的形成是受家庭潜移默化影响的,而多个孩子的家庭特别容易“厚此薄彼”。我们采取问卷法与访谈法的方式,对全园二胎家庭展开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对二胎父母对养育二胎的观点与孩子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具体情况如下表:

以上情况说明:

1.生育二胎会是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选择

父母对二胎的认识与期待偏于乐观,因此就会有更多的单独(双独)家庭选择养育二胎。

2.二胎教育的特殊性将会越来越显现

孩子的感受负面多于正面。单独(双独)家庭父母没有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祖辈也只有养育一个孩子,因此如何让两个年龄相差不大(或者挺大)的孩子和平共处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一大难题。

3.二胎家庭父母非常需要专业的育儿建议与策略

单独(双独)家庭的父母更需要有教育伙伴,有教育机构给予建议与对策化解难题,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给“二胎家庭”的建议

1.警惕比较心理,养育孩子没有标准答案

有了两个孩子,父母会不由自主地比较。有机会比较,是两个孩子的父母拥有的特殊待遇。不过,一定要警惕比较带来的不好的心理变化。如果父母只抱着分辨每个孩子的心态在比较,那么就当做陪伴孩子成长路上的调味品。如果父母把差异看成差距,并且因此给孩子定性或者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话,就必须要控制自己。养育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父母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天性,发现他们的差异和特长,鼓励个性,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课。

2.给予孩子“退行”空间,设立与大宝的独处时间

二胎家庭,心理变化最大也最需要呵护的是大宝的心理。当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大宝往往会更加缠着妈妈,故意欺负婴儿或者做其他一些坏事惹父母生气,有些孩子甚至连生活能力都倒退了。孩子的“退行”行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孩子“妈妈,我感觉寂寞,不要总是看着婴儿,你们也看看我,我爱你们”的真心。因此在大孩子故意欺负婴儿或者比以前更加让人操心的时候,请一定不要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尽量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想法,减少对孩子的忽略,让他得到和以前一样的爱和满足,尽早渡过这个时期。除了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和每个孩子制造出这样一种感觉:“有些事情,只能和我一起做,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孩子感受到这点,会对自己的独特价值更有信心,他就一定不会蛮不讲理地一直缠着妈妈不放。

3.淡然面对争吵,把纷争变为发展社会性的正能量

如果家里有两个岁数相差不大的孩子,平时他们之间的争夺、争吵是难免的。父母不必急着分清各自的对错,站定各自的立场。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事情,这将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尊重、学会照顾,甚至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理解复杂的“欺负”与“被欺负”等概念。家长作为“监护人”,不要强制去“施加”给孩子自己的意见,而要学会与孩子交往,学会倾听,学会沟通。用“隐性”的方法引导孩子,而不是“显性”的去替代孩子思考。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在一方犯了错误又不涉及旁人的时候,要给他制造一个兄弟姐妹不在旁边的机会进行单独批评。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父母要正确利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让它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5篇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完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来,全盟各级妇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事求实效,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寻求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深入调研,为长期开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事业,因此,兴安盟各级妇联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各乡苏木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为在全盟范围内全面开展好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况,近年来盟妇联多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充分的依据。

2、以家长学校为主载体,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目前,全盟共建各类家长学校720所,形成了有专家、学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组成的专兼职教育骨干队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经常组成讲师团、报告团等深入厂矿、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近年来,兴安盟妇联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举措,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开通家教网站、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编制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读本6套。扎赉特旗在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的过程中,根据农村实际,经常配合学校,开展母子共同参加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六一”都举办母子运动会或家庭演唱会等。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动和加强了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和进展,使科学育儿知识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长学校试点巴彦高勒家长学校成为区级妇联的家庭教育示范点,并在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旗妇联也荣获全区“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奖。2007年,音德尔第一小学家长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受到了全国表彰奖励。

4、明确社区家教指导中心责任,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妇联系统配合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或基层妇委会)为基地,以O一3岁亲子工程为切入点的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活动及讲座。乌兰浩特市各社区妇联每年都举办2期以上市民培训班,同时,各级妇联坚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鼓舞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并通过举办“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大型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和教子观,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

2、0—3岁幼儿家长多为哺乳期或孕妇,办班培训不好集中。

3、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缺乏新意,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家长会取代家长学校教育内容的问题。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家教工作缺少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家庭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家教经费,致使一些社区和村镇家教工作滞后,家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5、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家庭教育的抵消和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强阵地建设。各地要以中、小学、幼儿园为阵地,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开办家长学校。

2、加大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教育、物价等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求使家教工作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3、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各级妇联、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产业信息部门、社科院(所)、残联、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加大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