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药学导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方法由传统的单纯笔试改革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笔试部分应注意试题的难度、广度和深度,注意药物使用时的关联性,将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加大综合性试题比例,并与当前临床紧密结合,力求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实验操作在考试中占一定比例,以测试学生平时上实验课时是否真正做到自己动手,使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实验教学及实践多样化
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传统的药理学实验中多是验证性的,为了不断完善实验内容,应尽量开设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当然,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也可以交由学生自己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从文献的查阅开始,然后确定实验操作步骤,准备实验仪器及试剂,经课堂商讨后如果切实可行,即可实行,所以教研室最好能配备专门的实验室提供给学生演练,这样,利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与教学同步实行学习《兽医药理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将药物应用于临床,那么实践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的重要环节,虽然大学生都有毕业实习,但学习完该课程半年甚至1年之后再去实践,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可能早已很生疏,所以,在讲授该门课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实践中是颇为有益的。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药厂或者兽药厂、小型养殖场、动物门诊部进行参观或实习,让学生了解药物的一般生产流程、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临床上动物疾病的治疗用药,这样,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掌握。
高校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不断影响着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以至于其责任也出现多元发展趋势,教师不仅要依据专业特长,积累理论知识,还要将课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实践知识,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实践培养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行为已经不能满足对药学人才的培养,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教师失责的问题。科研责任的缺失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教师为主体的科学研究推动着高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科研的意义在于立足研究现状、发现问题、设计思路、构建研究措施,最终达到对现有知识的更新与再造[4]。近年来,由于药品专利法的实施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国越来越注重新药的研制,而复合型药学人才也变得炙手可热。这就要求药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发展科研能力。但目前在科研的定位上,出现了功利性较为突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只是为应付专项检查、职称评审等开展科研课题与研究,缺少理性、持续和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使科研过程出现前期工作积累不足与延展性差等问题。另外,在药学专业科研实施中,往往存在理论研究过多,使基础性研究严重脱离实用和创新。因此,要关注药学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科研理念的渗透、科研意识的创建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科研责任的缺失问题。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失衡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教师通过履行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来实现高校对社会与学生责任的承诺。药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药学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教学工作能使教师对药学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对其科研工作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药学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也能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药学专业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但由于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性质不同、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等原因,使教学与科研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衡的现象。不仅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科研距离实用太远,看不到科研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只满足于教好书,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作为高校学者应当负有的科学研究、创新知识等责任,也表现为部分教师只顾科研所带来的现实利益,而忽视了科研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并未及时将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不能达到以研促教,实现教研相长[5]。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药学专业的学术特性,影响了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水平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教学与科研的互利
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是不踏实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并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能够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科研促进教学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迅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渗透到医药行业的各个部分,也对药学专业的各个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尖端技术大量涌现的药学领域对复合型药学人才的需求,造成我国制药行业在质量上、规模上都远逊于发达国家。下文将从药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阐述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6]。加强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药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教学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7],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最大程度地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成就整合并融入到教学中去。此外,对于药学这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而言,学生仅拥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实践能力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药学创新人才的要求,可持续地发展药业,还需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药剂学的制剂新技术时,及时地将自身在科研工作中创新设计的靶向性释药系统构建的思路及实验结果,用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将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生动地融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药学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又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科研方法与实验教学的交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药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实验教学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优化并充实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实验室使用情况,实行部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再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让其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亲身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教学指导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科研而轻视教学,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地讲授和回答学生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问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不断增强自身科研探索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能指导其在科研时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如在设计合成新药物的科研中,常常会运用药物分析教学中鉴定药物的手段,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分析法等跟踪、分析、鉴定新药物的合成,使科研实验方案系统化、完善化。因此,教学中,可适量采取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围绕所学基础理论的关键知识点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在科研中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内容向科研应用的转化,这样,既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工作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张严 单位:北京卫生学校培训中心
要求药学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有多层次性、广泛性,难易程度要有区别,便于不同层次的人学习,参加药学继续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在职的成年人员,意味着容易使学习与工作在时间上产生冲突,学习者居住地分布很广,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很难。同时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很大,如果集中进行继续教育的话,占用的教育资源会非常多,这样就大大增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有文献报道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受教育者提出许多意见:比如时间冲突导致不能参加学习或者不能参加全部学习;授课内容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太远,没有兴趣学习;课堂环境及授课条件太差,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听课等等[4]。就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接受教育者为什么会对继续教育产生如此大的意见,追其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药学继续教育的需要。因此随着执业药师制度的逐步完善,执业药师的队伍还会迅速增加,如果再沿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方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继续教育的效果会更差。那么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用计算机远程教育模式。
实现药学远程继续教育也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只要建立一个网站,搭建一个药学继续教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培训以及相应的课程考核。而目前药学远程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第一,远程继续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我们清楚继续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是社会所有成员,而药学继续教育同样涵盖了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药学人员。中等专业学历或者相当于中专毕业的药学人员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飞速发展的医院药学。这部分人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进行药学继续教育,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前药学的发展。另外在职称上有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等,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也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弥补差异共同提高。因此医院药学继续教育是全员的教育和提高的问题,无论是高级,中级或初级药学人员,都需要接受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继续教育。而远程教育可以整合各种层次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和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较好地适应了学习者个人随处流动和到互联网上学习的需求。第二,药学远程继续教育可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教育活动特别是学历教育活动是有标准的,达不到标准的教育活动就构不成学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建议药学远程教育采用网上远程教育与集中考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最佳。网上远程教育是指建立一个药学继续教育网上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根据自身教育背景、工作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自测系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等等。努力将远程药学继续教育建立成为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系统。同时完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材料、考试、评分标准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等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保证终身学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药学远程教育可以满足学员随时随地学习。传统的集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管你喜欢与否,也不管你的接受程度如何,教学活动都必须进行。远程继续教育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全体社会成员要学习,就不可能都到校园内来学习,必须把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送到他们的身边。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继续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尤其是通过延伸到基层的办学网络把教育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这样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学习更加方便、更加灵活。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资料。同时,远程继续教育通过反馈的信息,还能使学习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不断修订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不仅满足了学习者学习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愿望,也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确立,使学习过程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药学工作者在经过远程化的继续教育后,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考量和体现出来[5]。因此,对药学工作者采用网上远程教育后,最好再相应建立评价体系。最终使药学继续教育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1.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工作相脱节。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能够有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69.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相关讲座或是有关活动进行的,另有10%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在关于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中,有29.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着浓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51.2%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基本不具备这种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另有19%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2.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能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有效衔接。在调查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能否在教学实验、学年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协同展开时,有16.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能够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相协调,71.7%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协同开展,另有11.5%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3.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学校培养和提高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实际需要。在关于“捏造数据、图表,抄袭他人成果”、“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混乱或请他人”的选项调查中,分别只有6.3%、23.5%、20.4%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在上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好,没有再提高的必要”;而34.8%、59.7%、43.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49.9%、10.5%、35.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不太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加快研究生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健全的学术法律体系,如果想彻底切除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的“毒瘤”,必须将学术治理的行政规章上升到法律效力的层次,将学术行政规章转变为学术法律。一方面,要强化学术道德对学术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术道德,急需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立法的形式对高校学术治理机制进行严格管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现实保证。尽快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纳入相关法律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使得国内的学术活动有法可依,学术成果得到有力保障。
2.加强药学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其诚信道德主体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诚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诚信道德主体作用。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手段,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诚信修养,提高诚信道德的认可度与践行度,不断提高诚信道德境界与水平,以诚信实现人生价值与立足社会。
3.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当前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处于不健全的状态,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较差,对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观恶性与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要强化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与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无法采取全部盲审的方式进行,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主要靠研究生导师及论文评阅人,监督力度不够。为此,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真正实现让不讲诚信者想而不敢、敢而不能、能而必究。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TMLC)加大对科研论文的检测力度,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揪出论文制假造假行为。
1.1实验目标
导学案必须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分层递进地设计活动。为了提取实验的主要信息,每个实验都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素质目标,方便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即将/是否完成的实验目标。如阿司匹林的合成,设计的实验目标是:①知识目标:巩固阿司匹林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掌握酯化与重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熟悉合成中杂质的来源及除去方法;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如何设计和优选工艺参数。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协作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③情感与素质:阳光展示,快乐学习,加强实验安全意识,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1.2重点、难点
每个实验操作过程都较繁琐冗长,重点难点要突出。一般合成实验中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有一两个,即合成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中影响因素及其水平的选择。
1.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即操作的理论依据,只有真正理解了实验原理,才能理解实践操作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实验方案设计才能得心应手。根据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实践又修正理论的原理,设计的实验原理均是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预习与探究。如药物的合成实验中,通常设计的问题是:①简述药物的结构、性质、作用与用途。②合成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其操作(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③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这些杂质?④如何鉴定所得产品是目标产物?
1.4仪器与试药
要求学生自己列出,并说明每种试剂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试剂规格和浓度是多少,实验前均需要提前准备好,这样在实验中才不会用错试剂。如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中,氢氧化钠试液有4种不同浓度(见表1),稍有不慎,将会有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后果。
1.5实验操作及关键点
每个实验项目操作均不相同,根据具体的操作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在磺胺醋酰钠的制备实验中,设计的探究问题是:①在反应过程中加料很重要,先后的原则,每次只加其中的一种,以使反应液始终保持pH值。如果pH值过高,则多,如果pH值过低,则多。②酰化反应为(放热、吸热)反应,应采取措施控制反应温度为。③调pH至7时,析出的固体是,调至pH7以下时,固体(A增多、B减少)。④调pH至4~5时,析出的固体又是,调至pH4以下时,固体(A增多、B减少)。⑤制备钠盐时所需要氢氧化钠的量如何计算,氢氧化钠量偏多或偏少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⑥根据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请设计出2种以上的鉴别方法,并比较三种磺胺类药物的鉴定结果的异同。以上问题有些书上能找到答案,有些则需要探索后才能得到答案。
1.6原始记录、结果与讨论
科研过程要求原始记录真实、完整,这样实验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可查找原始记录,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在磺胺醋酰钠的制备实验中,我们设计的原始记录见表2和表3。通过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从实践操作层面回答以上探究的问题。科研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与训练,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
1.7巩固与拓展
此环节既是检测学生对实验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又是对与此实验相关的知识的拓展延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乙酰氨基酚的实验中,设计的巩固与拓展问题有:针对药物的结构与性质间关系我们提出了“亚硫酸氢钠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针对反应的原理及常用酰化试剂我们提出了“酰化反应为何选用醋酐而不用醋酸作酰化剂”的问题;针对精制的操作提出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中的特残杂质是什么”的问题;针对单因素实验结果提出了“影响酰化反应产率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自己设计一个正交试验来选择最佳的酰化反应条件。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时,即加深了对原来知识的记忆,又拓展了运用知识的新能力。
1.8反思与报告
课后师生均进行反思,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以便能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实验教学。每人提交一份实验报告,以锻炼学生的基本科研写作能力。
2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导学案模式教学的意义
2.1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是教师口头告知需要做实验预习,因而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是被动的,将课本上原理与操作过程照抄一遍给教师检查。导致实验课上是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等基本不了解,而实验操作亦无新意与挑战性,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实验的认识疲劳,在满足了学生的一点好奇心以后,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学试验的厌倦,丧失对实验的兴趣,因而很少有学生去主动探究实验的奥妙。采用导学案模式教学后,学生人手一份学案资料,按照学案资料能有目的地完成预习;实验环节丰富多彩且富有挑战性,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实验成绩评价多元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2.2由机械地操作向丰富多彩地探究活动转变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实验,传统的教学实验按照教材操作[3],基本上是“照单抓药”式,只是训练学生的机械式地操作技能或技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操作,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怎么处理等等诸多问题学生完全也不用去考虑,因为试验指导书、教材、老师都是这样记载、讲述和要求的。引入导学案模式后,我们设计了四个循序渐进的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进行探究,且增加了对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展示与点评,巩固与拓展、反思与反馈等环节,学生在丰富多彩地教学环节中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等能力均得到较大地提高。
2.3实验成绩评价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确定,有的学生实验不做或做得不好,课后抄别组的实验数据甚至是照抄别的同学的报告,最后也得高分,这样误使学生认为实验操作不重要,重要是写好报告。而引入导学案模式后,实验成绩从预习、活动探究成果、展示与点评次数、实验报告、劳动以及纪律等多个环节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各个环节学习的均较重视。
3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都适应且能良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前积极主动完成预习、课堂探究、展示与交流活动开展有条不紊且有声有色,巩固和反思等环节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实验报告能及时完成且效果良好,并且能体会实验的乐趣,学会倾听与分工合作,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到了提升。但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包括“导”和“学”两部分。“导”即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巩固练习、课后拓展反思、兴趣与能力培养等各个具体的环节。教师需要全程参与、监督与指导,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话题或进入沉闷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与点拨,同时也需要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精讲,并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学”即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以“问题探究”形式进行,包括课前对旧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预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探索,课后学生需要自主整理、归纳、复习巩固,形成能力。
二是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①选择的实验内容最好是学生熟悉的药物,这些药物贴近生活,不再是纸上谈兵,易产生共鸣与兴趣。②鼓励学生进行展示,补充、提问与点评,评选优秀小组与组员等,均可加分并累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③实验成绩评价多元化,包括自评分、互评分和师评分,从预习、探究中展示、点评、补充、质疑、解疑、巩固拓展训练、反思、实验报告、劳动和纪律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客观、公平与公正。④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示出极高的信任,对其成果表示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⑤在教学实践将导学案模式与科学试验的原理与方法[4]、多媒体手段等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图、文与演示的直观生动与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措施,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语
再如在讲授固体制剂(片剂)这章内容时,由于涉及大量单元操作,并且同学们对设备机械的运行知之甚少,单凭借书本上繁冗的文字叙述及简单的简笔画很难搞清楚、弄明白。因此,通过制作这些设备运行原理的动画、图片并结合网上视频及在生产企业拍摄的运行视频,能够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使文字信息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易于接受、理解,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介绍乳剂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哈弗大学公开课《科学与烹饪》系列讲座之乳剂的制作。课堂上,教授首先对乳剂的形成理论进行讲解并以实验演示辅助。随后神秘嘉宾出场,是两名大厨,进入乳剂的实际应用环节牛奶蛋黄酱的制作。然后是同学提问环节。整个授课过程气氛融洽、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和窃窃私语的讨论,寓教于乐。接下来引入课程内容,对视频中教授的授课内容进行解释与补充,对同学们提出的奇思妙想的问题与学生讨论。随着课程的继续,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并以课堂内容为出发点,鼓励大家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掌握程度,更包括大力开动脑洞不断创新出能够与课程巧妙结合的切入点以及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闪亮点,配合在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同学不断思考、推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并努力创造出气氛融洽、博采众长的课堂氛围。但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还是同学们是否真正地接受了、理解了老师在药剂学课堂上想要传达给他们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思维方式。
2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的互动式导向式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在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担任剧情发展的总导演。那么,在实践课上,我们就要退居二线,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剂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3]然而,以往的药剂学实验课程基本以验证性实验草草完成,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就是一个机器人,按照实验指导上的处方与工艺,无需思考便能制备出质量合格的药物制剂。这与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为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一改以往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探索性实验,同学与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互动时碰擦出智慧的火花、遇到迷茫不清的问题时,教师也将引导正确方向。例如在半固体制剂(栓剂)的实验课上,在理论课已详述的基础上,要求同学根据药物性质自行进行处方设计、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实验小组的组建、实验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及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验结束后的总结等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同学和同学、同学和教师之间密切的配合与相互的支撑。在实验小组的建立过程中,教师会有意将在课堂上胆怯不爱积极发言的同学安排在组织协调的岗位,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班级就是个大家庭,要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大家服务并提升自身并快乐着。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也是层出不穷的,如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的同学容易跑偏,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小组成员沟通讨论,使同学从理论上思想上认同并接受老师的建议,但要注意防止冷却同学对创建性思维的热情。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与详尽的实验记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实验结束后总结与分析的依据。有的同学粗心大意,可能错过重大发现,教师的时时关注与孜孜以求的实验态度会感染并带动同学对自己实验的关注度,和同学一同观察并讨论实验现象更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对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往往不够重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在这种探索式实验结束后,我们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对结果的理性分析与总结至关重要。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制作的栓剂进行质量检查,外观不合格呈现出一半透明一半浑浊现象,有的药物含量下降,有的融变时限不合格。针对问题的出现,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查找原因,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查因解惑,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收获才是最大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作为组织协调者,作为理论指导者,作为实验践行者。但应注意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实时的互动交流与恰当的导向纠正贯穿始终,同学们反映收获颇丰。生产实习是学校近年来为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工作的一部分。专门组织在校大四学生到对口企业内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锻炼。
同学们与企业员工一起参与生产劳动,教师在此过程中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作为制药工程这样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来说,来到制药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极大地弥补了我们在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同学们已经完成药剂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急需找到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分成小组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每组设组长。教师则按计划到各岗指导学习并协调工作。每个岗位实习结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及实结,组员之间要细致分工、密切配合,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对每组进行点评。生产实习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同学们实地参与了书本上介绍的各类剂型的生产,从厂房建设、处方工艺到QA/QC再到入库流通,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到感性认识,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药品生产不再神秘,同学们也将有的放矢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听、说、读、写、译和在工作中因需要与对方进行交流。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日语教育者如果离开了日本文化教授日语的话,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就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文化导入就成了现在以至于将来日语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原因
1.目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雪胡仲文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即文化能力。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习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中日之间经济及各方面交流的不断增加,日语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在社会上也掀起了学习日语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学习日语的人数在增加,在专业考试和能力考试中也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学习者使用日语的能力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时,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比较多。
2.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际化速度加快,地球慢慢已经变成了一个“村落”,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中国和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然而,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文化习惯、国民的语言表达习惯及思维习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因此,日语教育者要多多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文化教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它只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
2.日本文化特征在日语中的体现
在与日本人交流或者看日剧、听磁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日本人使用以下这样的会话文:
①「どちらへ?
――「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②「前日、御走でした。
在这些日常用语中,处处都体现着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暧昧文化。这些表达方式好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其实恰恰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第一个例句中问话人并不是真的要打探听话人的去向,而是作为因为看到听话人外出来表达一下见到对方高兴的心情和关心对方的心意的一种寒暄方式而已,所以听话人只要礼貌性地呼应一下对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现象,就会觉得日本人难以沟通,不通情理。其实这只是和“你好”归属一类的寒暄语而已。再看第二个例句,说的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可能是几天前、几周前的事情了。日本人有个习惯,就是在受到了款待之后,除了当时表示感谢之外,在以后的见面时不论时间长短,都会再三表示感谢的,并不是因为让对方花了钱,而是向对方表达上回愉快的经历令人难忘,会永远铭记于心,是一种以此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日语中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例如:有很多学习者发现日语的敬语比起汉语的敬语复杂得多,非常不好掌握,这就需要在教授日语敬语的过程中,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还有“内”“外”文化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经过比较长时间学习的学习者会发现日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单词やけになる、取り入る、こだわる、、む等和甘える有关的单词,这与“甘え”心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甘え”在汉语中并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翻译方式来表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日语教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而且不能局限于几个方面,这就提高了对日语教学者的要求。
3.中日文化差异对学习者日语使用的干扰
中国学习者在使用日语进行交流时,很多人都习惯于使用肯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态度,而实际上,日本人受文化的影响,更习惯于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因此相对来讲即便是表达肯定态度在很多时候使用的却是否定的表达方式,例如:
①私はこれだけしかできない。
②彼は四にならなければりません。
在会话中对一些词汇的使用不当,阅读文章或者对一些影视作品,甚至日本人的处世方式的理解上都与日本人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交流,这些都是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4.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文化不存在正确与否、道德与否、优劣与否的问题,因此,对待别国文化一定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并且,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这种态度教授给学习者。
(2)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日语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必要场合导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就足够了,即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在不必要的时候导入文化知识就有跑题的嫌疑了。另外,过多的导入文化知识就会使住客颠倒。因为文化的导入只是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
(3)去粗取精原则
在中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日本文化中的精髓为我所用。
三、结语
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习者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综合素质,具备一种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减少日语使用的语用错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死记硬背,更要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习者能够学习到真正活的日语。
参考文献:
[1]海保,博之,柏崎,秀之编著.『日本教育のための心理学.新曜社,2002.4.
[2]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1.8.
何卫青著《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导论》(以下称为《导论》)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该书准确叙述了澳洲儿童文学的总体走向与历史分期,对每种文类都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梳理,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特色清晰可辨。与国内同类工具书(主要以黄源深1997年版《澳大利亚文学史》第15章儿童文学、2006年版《澳大利亚文学简史》与《澳大利亚文学名著便览》为参照)相比,该书新增童谣童诗和图画书这两大文类,在小说和童话板块亦补充了多位重量级作家,内容甚丰,极大拓展了澳洲儿童文学研究的领域。
然而《导论》在目录及索引编排、内容、时效性等诸多方面尚存较大的改进空间。
在目录及索引方面,该书只提供了一级目录共5章的大标题和对应页码,查找子项不便。同样不便之处还在于该书未提供重要作家作品出版纪要和重要网络资源的相关链接,参考文献散于各页。此外,书中对众多童话、小说、童谣童诗和图画书的内容常给出大段疑似转述或综述外文资料的评鉴,却未能逐一给出具体出处,不利于辨认作者本人的创见。
《导论》以内容之不足为著,主在对小说分类不当以及诸多重要项目上的缺失,亦即介绍重要作家及重要作品时经常性的疏漏,兼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及华裔作者的缺位,对澳洲儿童文学理论家、学术团体和刊物的忽视等,这些都较大损抑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导论》把小说划分为探险、家庭、校园、幻想和动物五大类,但在提及幻想小说起源时(第95页)将其与童话小说和探险小说做了并列比较,可见作者潜意识里童话小说和幻想、探险小说等一样自成一类,但该书从未对童话小说下定义或定位。事实上,于童话与小说之交集,朱自强所倡小说童话之说渐隐,而舒伟童话小说之说方兴(朱自强:《小说童话——种新的文学体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四期,第63—67页;舒伟:《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外语研究,2010年第四期,第86—91页;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70—78页)。考以舒伟的童话小说观,《导论》中幻想小说子类中的丛林幻想、类动物幻想、原住民梦故事幻想、鬼怪和超自然魔法幻想小说及动物小说子类中的拟人化动物小说和人物与动物互动小说很多都已属于童话小说范畴,《导论》对小说的分类并不到位。笔者认为,童话主要针对少年儿童,大多富于幻想和想象,多运用超现实或怪诞手法,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动物或其他人化角色以表现对现实的希冀、嘲讽或缅怀等。童话在很大程度上应视作一种题材。吴其南则认为童话即“非写实性的儿童文学”(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而小说为可供表现童话的体裁之一,我们亦常见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和童话剧等说法。国内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并未纳入童话。小说童话与童话小说之辨实起于对小说与童话之表里关系认识不清。若依笔者之童话观,《导论》的文类需要重做调整,其将童话与小说(及童诗童谣)分立的通常做法也需重新审视,但囿于本文性质与篇幅,笔者不再深入。
对一些重要小说家或一些重要作品的疏漏系该书另一内容缺陷所在。一显例即为《导论》只字未提均为澳洲最有影响童书奖——澳大利亚童书协会年度图书奖四度得主的索尼娅·哈特奈特和罗达·艾米丽。索尼娅·哈特奈特在1996—2012年间四获年度图书奖,两获荣誉奖,三度入围决选名单,是澳洲唯一林格伦世界儿童文学奖得主。罗达·艾米丽年度图书奖项上与索氏不相伯仲。两人高得奖记录与前辈名宿帕特里夏·赖特森和伊凡·索撒尔比肩。内地早有罗氏的拯救德尔托拉系列小说和索氏的《童年的故事》及《鸟儿看到了什么》之译本出版。两人本应备受关注才是。再如《导论》虽介绍了首届年度童书奖得主莱斯利·里斯及其主要作品,却遗漏了其广受欢迎的小脚趾系列童话,其实他的《小脚趾水中旅行记》在中国更为人知。再者,在下文“时效性”部分提及的肖恩·谭的《郊外故事》与王尔德·玛格丽特的《敏感的小鹅露西》等年度童书奖佳作在《导论》专节介绍这两位名家时都没有解读。这些疏漏都说明作者对介绍对象的资料掌握得不够全面。
身兼和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应被纳入研究范围以内。国内研究者一般对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做细读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名著便览》与《澳大利亚文学史》对下列作家的处理即是如此:安德鲁·巴顿·佩特森、亨利·劳森、万斯·帕尔默、彼得·凯里、凯思·沃克、蒂姆·温顿和《澳大利亚文学史》附录I中提到的斯蒂文斯·达尔、特南特·凯里等人。《导论》则根本未触及这方面。其实这些人中不乏大家,比如彼得·凯里是布克奖两度得主,“神童”作家蒂姆·温顿则两获布克小说奖提名,两人都有儿童文学作品荣获澳洲童书协会年度图书奖荣誉奖,而特南特·凯里系童书协会年度图书奖1960年得主。不研究这批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思想则澳洲儿童文学史难称完整。
在澳大利亚还活跃着一批表现中国元素的华裔儿童作家或插画家,如骆惠敏、吴迪、嘉布莉欧·王和克里斯托弗·程、李存信等。骆惠敏、吴迪和李存信都已在澳大利亚童书协会年度图书奖榜单上扬名,马来西亚华裔肖恩·谭则更是大名鼎鼎,但他较国际化,是个例外。中国学者撰写的《导论》本可以借鉴黄源深系列专著对华裔作家(如布赖恩·卡斯特罗)关注的成功范例,但其始终对该特殊群体未加关注委实令人生憾。
澳洲本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如何、有哪些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和理论、研究团体、刊物及工具书等,这类信息在中国都颇为匮乏。可惜《导论》除在引用时提供了一些工具书线索之外并未介绍重要的评论家、学术团体及学术刊物等内容,殊为不美。被该书遗漏的重要工具书(以较晚近者为例)还有:《内在故事:创作童书》(1987)、《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导读》(1992) 、《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1992)、《澳大利亚儿童作家名录》(1992)、《移位的小说:澳大利亚当代青少年小说》(1999)、《出书人:结识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作家与画家》(2002)、《读书虫……和你如何帮助子女抓住它》(2008修订版)、《儿童文学数字资源》(2008)(系网络书刊目录资源)等。知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有:现任国际儿童文学学会会刊《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主编、国际儿童文学理论界最高奖——国际格林奖得主约翰·史蒂芬斯教授,上届国际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克莱尔·布拉德福德,现任副会长克里·麦兰教授,莫瑞斯·萨克斯比,罗宾·麦开勒姆,《牛津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之友》的编者斯黛拉·里斯和帕姆·迈辛泰尔等。重要儿童文学团体有:澳大利亚童书协会、澳大利亚学校图书馆联盟、澳大利亚读书协会、童书作者与画家社团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分团、澳大拉西亚儿童文学研究协会等。而重要学术刊物有:《读书时间》《鹊》《文丛》《文学基地》《奥挼那》《儿童文学和图书馆业新评》《书鸟》《狮子和独角兽》等。
《导论》于2012年11月出版,其最新的非网络参考文献发表于2011年,作者也特意在澳洲出版社、书评及个人网站上搜集了一些较晚近的作家与作品信息,但依旧错失某些重要的最新信息,该书需加强时效性。澳大利亚童书协会除少数年份外每年都甄评年度图书奖,自1946年首届起(《导论》第15页提及澳大利亚童书协会成立于1959年,实则是成立于1945年的新南威尔士童书协会于1958年发展为现在的澳大利亚童书协会)到2012年,共60余位作家的约80部少儿作品入选。不过《导论》不仅挖掘童书协会年度图书奖往年获奖作品尚欠力度,对近年(仅以2006年至2012年为例)绝大多数新晋获奖者的作品更未做介绍。该书对其重点介绍的作家于2006年到2012年间的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竟也屡有遗漏。如《导论》没有解读肖恩·谭2009年获奖作品《郊外故事》。王尔德·玛格丽特2008年度图书奖荣誉奖作品《敏感的小鹅露西》、格雷厄姆·鲍勃2012年度的获奖作品《天堂号公交车》均告阙如。事实上2006—2012年间新晋获奖作家中一些人的获奖作品近年已有译作在中国出版,如2009年出版的贝特森·凯瑟琳的《小蜂的故事》及《瑞恩和丹尼尔船长》、2011年的谢瑞欧·克拉克的《六年级女皇》等。《导论》之所以未能反映出一些研究对象的最新信息应与作者搜集信息渠道不全面有关。
思维导图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代初所创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大脑记忆、阅读以及思维的规律,按照大脑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各种概念以类似人脑对知识储存的结构形式排列,便于理解记忆[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具有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思维导图采用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结构,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中心主题可以引出一系列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子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用“树”的形式表现出来,简洁而利于记忆。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个体构建认知体系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药理学知识,建立系统的药理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思维导图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有利于教师从整体掌握授课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思维的角度优化授课内容,将教学内容提炼成一张具有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思路的清晰程度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思维导图恰恰是一种使思路清晰化的辅助工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理顺教学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总体结构,以正常的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发展、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主线,从而可以更有效地组织、整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同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趣味性。在药理学各论的讲授过程中,涉及具体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以及不良反应,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临床用途以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采用思维导图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之间通过虚线连接,同时通过改变思维导图上的图像颜色及边框形状进而突出强调某一部分内容,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抗精神失常代表药氯丙嗪思维导图为例(图1),图中将该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记忆和掌握。
3结语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该教材具有下列优点:实现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验项目与药品生产和药学服务相结合,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与学生双证书技能鉴定考核相衔接,强调职业性;结合我校实践教学条件及仪器设备实际情况编写,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体现实用性;增设了开放设计性和新技术应用实践内容,体现开放性与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授课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0.7调整为1∶1,加重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了实践教学要求。同时,我们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多以老师讲解、学生操作、报告批阅三步为主的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实行基本操作规范化实践训练,如量取、过滤操作训练,仪器、设备操作和制剂单元操作实验等内容都通过老师操作示范、多媒体图片回放和实验过程检查等多种手段达到基本操作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对开放设计性实验,我们采取以项目为导向的训练模式:“目标———检索———设计———探究———验证———分析———再验证”。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实训方法,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与自主设计的兴趣。例如以下实验。1.复方碘溶液的制备实验。作为第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从简单的实验条件开放设计入手,即碘化钾溶解所允许的最大加水量及搅拌方式对碘化钾溶解速度及制剂质量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会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熟悉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感受到同一药物,同样量的溶剂,由于搅拌方法不同,溶解速度明显不同。同一种助溶剂,由于溶解加水量不同,就可以影响制剂质量,从而进一步开发自主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2.软膏剂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复方酮康唑软膏的基质处方和制备条件,通过实验结果产品外观性状观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乳膏处方及制备条件对乳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实验。不仅让学生自行设计阿司匹林片的生产处方和制备工艺,还要通过全面的产品质量检查,优选产品处方和生产工艺条件,从而进行再验证实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固体制剂的基本单元操作和片剂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评价技术、检验分析方法紧密结合,使学生制剂生产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老师指导下参加部分课题研究工作,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到药品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讲课,进行讲座培训,拓宽学生思维等等。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生进行药剂学实验的兴趣和主体意识,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由让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验效果明显提升,实验优秀率提高20%以上。
余秋雨在故乡为袁隆平“引路”
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新余姚魅力”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5月26至31日在姚江之滨隆重举行。在此之前获悉主办方将安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一起纵论河姆渡文化。我与秋雨马兰夫妇一起去其乡下老家的途中谈及“文化学者与水稻之父河姆渡论道”这个题目时,秋公则认为:“袁隆平先生来我们的家乡河姆渡论道还是论稻,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袁隆平到河姆渡来才是真正的大事。因为河姆渡是人类稻作栽培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个层面上我只是配角而已!”
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让余秋雨深深感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好几位代表以及不少国内外农业专家都参加了,最感动的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参加了,因为我从河姆渡和袁隆平之间,看到了一个环绕着稻作栽培的“生态链接圈”。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首尾相衔。正是在这种首尾相衔的大圆圈中间,站立着一个安详的中国。
26日下午2点半,我与秋雨教授同车赶到河姆渡酒店,他将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参加以“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记者招待会。在与100多家媒体的记者见面前,余秋雨教授拜会了年届八十的袁隆平院士。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们的交谈非常愉快。袁隆平先生很熟悉余秋雨教授以前在电视中的文化讲述,余秋雨认为他们可以谈得很深,他发现自然科学家对于人文科学的基本看法,在很多方面超过人文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
在主办者介绍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以后,余秋雨首先声明,“今天的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我这次从香港临时赶回老家就是为了来陪同我们的水稻之父,我只是作为余姚人来为袁先生引路的。”对于袁隆平的到来感到非常的荣幸。他认为余姚作为一个古典的稻作化基地迎来了“中国当代、世界当代稻作文化的大功臣”,并且愿意为袁隆平做一个“敲锣打鼓开道的人”
“如果炎帝在世,一定会给袁隆平颁奖”
余秋雨说:“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其实是个农耕专家。今天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如果炎帝要给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做出贡献的人颁奖,会有哪几个人呢?”余秋雨认为,符合炎帝心愿的可能有四个人:“第一个接受炎帝颁奖的应该是黄帝,黄帝发明了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个则是李冰,他建设了都江堰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第三个应该被颁奖的是明朝的徐光启,他写出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他的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堪称精华;第四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杂交稻和超级稻解决了咱们中国13亿人吃饭的问题。”“炎帝被认为是古文明的象征,农耕文明的始祖,他应该有资格给历史上最有作为农业专家颁奖。袁先生接受炎帝的奖当之无愧,他和历史上三个农业伟人相比毫不逊色。”
余秋雨话音刚落,台下掌声一片。袁隆平起身作揖,连声说:“过奖,过奖!”余秋雨亲切地称呼袁隆平是“地头当代神农”时,袁隆平听后笑得前仰后合。“袁隆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让人们免受饥饿的困扰,他的成就无可争议,他们四个人放在一起,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余秋雨补充说:“余姚先贤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理论,而袁隆平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这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围绕河姆渡稻作文明,从科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展开的一次穿越7000年的精彩对话,是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亮点之一。
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1946年出生于余姚的余秋雨教授非常自豪地说,一个古迹的发现,以最快速度进入我们中学教科书,就是河姆渡。过去要进入中学教科书或者是常识学的教科书里面,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只有河姆渡,发现以后没几年就进入了中国所有的最低年级教科书,也进入了全世界最低年级的教科书。这就是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上,跨入文明的门槛到底在哪里?余秋雨说,世界一般公认的标准为文字、城邑、青铜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史前就做好了准备,河姆渡的稻作哺育,在中国从史前文明进入城市文明准备过程当中,起到了极大的奠基作用。就是袁隆平先生所说的,从神农氏、炎帝、黄帝连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动当中,有河姆渡的名字。余秋雨很赞成北京大学的一位严教授,他讲我们跨进文明门槛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稻作文明,在普及这种文明的时候的重要作用。按照严教授的说法,两河文明提供了小麦文明,黄河文明提供了小米文明,长江文明提供了稻米文明。所以在跨越之前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奠基,就是生态奠基,是河姆渡。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余秋雨认为,河姆渡文化改变了人类的史观。过去国外有欧洲中心论,中国有黄河中心论,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河姆渡等遗址的发现,这些论断慢慢地被了。河姆渡遗址告诉了世人,古老的文明在东方,中国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随后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也是这个新的历史观的延续,而这正是河姆渡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意义,就是把在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中的宫廷中心论,逐渐地转化成生态中心论。老百姓的生活、吃饭穿衣,这些民生的东西是历史学家最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观的变化,河姆渡文化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余秋雨指出,人类正在面对一种新的史观――民生史观。民生史观关注普通人如何生活,如何建立各种文明,而河姆渡文化则带来一个重大的启发。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发现于1973年,当时还没有结束,这正是我们的祖先在提醒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余秋雨提醒媒体记者,到今天,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文化建立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这需要传媒界和文化界引起重视,对稻谷进行挖掘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对一件黄帝衣服的发现。
河姆渡的“生态文化”至关重要
余秋雨在谈到河姆渡文化时,强调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是最大的文化。余姚为什么会出现河姆渡文化,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生态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的条件,并造就了这块平原一直能欣欣向荣。也许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吃着我们今天喜欢吃的霉干菜蒸肉,还有余姚的杨梅,杨梅节做的就是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文化,再联系到余姚有一个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阳明,这样组合起来的旅游品牌,就很有吸引力。因此,在做旅游产品时,首先要把生态文化放在前面,其次跟上历史文化,而不是过度强调文本文化、历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余姚除了河姆渡,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杨梅,品尝杨梅最好的时间也不过在一周左右。同样,在日本,樱花的最佳观赏期也在一周左右,而全世界的很多游客,就是为了赶上樱花盛开的时候来到日本赏花,而提前半年预订机票和旅店。余姚的杨梅是否能受到这样的恩宠呢?余姚的杨梅节可以不可以像日本的樱花节一样红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同杨梅一样,河姆渡文化也要大家运筹帷幄、善于吆喝。中国有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的形势下,再好的东西,不会吆喝,没有系统的品牌化经营运作,未必能够妇孺皆知,享誉全球。事实上,很多文化现象的发掘和保护都需要时间,三星堆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宁波要将河姆渡文化作为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进行保护,”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河姆渡人来自何处,又迁移到何处,也是媒体关心的话题。余秋雨认为,各种可能都有。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先民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了呢?好多考古专家认为,河姆渡人从浙西山区迁移而来,问题是浙江西部的人又从哪里来,所以,我们等待着考古发现。但河姆渡人后来去了哪里,有一点可以肯定,余姚这个地方很可能被海水淹没,那就是稻作文明受到挑战,河姆渡人只能迁往内地。
余秋雨猜想:“可能是遇到了自然灾害。沿海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后,咸水使水稻无法存活,这对文明是毁灭性的。研究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河姆渡文明就这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层之下。
“还有一些浪漫的考古学家说河姆渡人远航去了,我看这也有可能。如果在太平洋某个岛屿上,对岛屿上的人进行DNA测试后,找到了河姆渡人的基因,我们也不要感到很奇怪。”余秋雨说,余姚有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又有王阳明、黄宗羲等众多古圣先贤,经济发展超过了文化软实力。如何打好文化与旅游牌?余秋雨认为,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太片面,古迹文化和古圣先贤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但生态文化也不容忽视。余秋雨举例说,有一年他去地中海沿岸看了看,发现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古迹,只有海水、沙滩、帆船,但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把过去纸面上的历史文化当作文化太片面了,生态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姚江谈梦:稻穗下可乘凉 谷粒如花生米
“我有一个梦想:我种的杂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在稻穗下乘凉。”年届八旬童心未泯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以稻作文化闻名于世的浙东名邑余姚,显得有点激动。在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论坛上,他信心满怀地说,“超级稻不仅可以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还能让全国人民吃好。”
我和袁隆平先生都下榻在龙泉山下姚江南岸的太平洋大酒店,他的行程特别紧,一大早我趁他参加会议之前在他的1706房间做了访谈,并为袁先生拍摄了一组肖像。平时在田间地头“不修边幅”的水稻之父今天特地作了打扮,拍肖像的时候腰杆笔挺,精神抖擞,根本不像八旬老人。
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上午他在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演讲后,要马上飞往长沙接见一位专程来拜会他的非洲总统,商量在那里的水稻杂交问题。在讲到河姆渡文化时,他认为河姆渡的先民是农业科技的先驱,他们的发现和尝试开拓了人类的稻作文明史,也证明了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我们选择余姚来讨论水稻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目前全世界还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对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找到有效的途径,并祝愿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能为此作出更大贡献。
在头一天的专家纵论河姆渡文化的活动上,袁先生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稻作栽培的考古发现、粮食转基因问题等方面的现场解答,都显出一种宏观而又真诚的科学态度。袁先生说:“前几天,我用超级稻接待了一位香港企业家,没想到平时米饭吃得很少的他,竟然连吃了两大碗,而且吃完后还要求打包。”袁隆平用这个例子,风趣地阐述他的“高产和优质是可以统一”的理论。
目前,袁隆平领导下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他正在为到201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奋斗。袁隆平对实现这一目标很有信心:“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袁隆平说,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须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好,一点也不服老。如果身体允许,80岁以后我还会继续干下去。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河姆渡稻谷有杂交水稻特性”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甚至连稻谷壳上的隆脉、稃毛都清晰可见。经碳十四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4780年,距今7000年左右。此外,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
有记者把河姆渡的稻谷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联系在一起,向袁隆平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大胆假设当年出土的稻谷还能存活,您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否具备您当年发现的‘野稗’的某种特性,或者说是否有杂交的可能性?”
“我也听说河姆渡遗址的稻谷挖掘出来时还是黄色的,如果它们还有生命力的话,把它们的基因提取出来,完全可以为稻研究服务。”袁隆平笑了笑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骨耜等典型农具,显示出已有一定的农耕水平,说明种植水稻的历史还应往前推移。水稻是从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稻谷遗存大多数也是在这一地区。仅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目前已发现130多处,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110多处,可见稻作的起源地应是饭稻羹鱼的楚越之地。从理论上来说,河姆渡稻谷同样具备杂交水稻的特性。
河姆渡人的大突破: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
目前,在我国、印度等地,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水稻。1973年,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这在当时是第一次发现;紧接着是在印度,印度人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水稻。现在又有新发现,把水稻种植往前推移了,在湖南澧县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水稻,而最近在湖南道县发现的水稻,说是有12000年,水稻种植的起源还真没办法确定。在河姆渡发现的稻谷层有一米多厚,说明7000年前人类种植水稻就有规模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我们无从考证。但至少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大规模种植水稻了。河姆渡人的大突破就是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这是无争的事实。
河姆渡人的稻作文化是否是稻业种植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姆渡的稻作文化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从新石器时代走进农耕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这不仅是河姆渡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惠农补贴政策还要改进,
应该以产量而不是田亩数来实施补贴”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老百姓的口味、营养,有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和提高,对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和见解”问题时做出如上表述。
袁隆平说,过去有这么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高产就是优质,优质就是高产。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高产与优质,是矛盾,但不是对立的矛盾。我们通过培育、通过研究,可以把它统一起来。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调整,要高产也要优质。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是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当然,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难度是很大的。
袁隆平举了一个香港吴先生的例子,他接待过的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少,每次他都会请他们吃吃培育出来的稻谷。有四位来自香港的比较注重身材保养,平时就餐不吃米饭的女士,一餐饭平均每人就吃了四碗。而一位姓吴的男士,则强烈要求打包米饭。说完大家都乐了,从而也明白了亩产量大的稻谷也同样好吃、高产和优质并不矛盾的道理。
袁隆平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人人关心的大问题,总的来讲,第一要保证18亿亩的红线,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突破了这个红线,粮食安全就有问题。第二,要给农民更多的种粮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已经给了一些惠农政策,力度还不够,在这方面补贴的方式还要改进。以田亩来补贴种粮的农民,这样来做就有一定的问题,你种好种坏,反正是按田亩数来补贴,种粮的积极性就不高。
袁隆平认为应该以产量来补贴农民。他说,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不会因为粮价引起物价上扬。政府用1000个亿来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果以产量来补贴农民,农民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也将有利于种粮的发展。产量高,收入也高。他的积极性高了,这样也会有利于种粮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补贴的方式要改进"。
“争取90岁时实现亩产1000公斤”
袁隆平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年逾古稀的他思路异常清晰,“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第三世界。现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都种杂交水稻。美国也种了,产量比他们自己的品种还高,现在每年要给中国技术转让费,对美国必须讲明这个道理,对发展中国家可以优惠!”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老师,对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谈了几点认识。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振兴、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被各大高校摆在了重要位置。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面对毕业生择业、就业难的突出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转变在择业、就业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以更好的发挥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就业知识学习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努力加强业务学习。而毕业班的辅导员还扮演着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角色,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在就业市场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调查分析、预测判断、沟通协调的能力;还要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科学的自我定位、掌握求职技巧等。这些都要求辅导员要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能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作用。
2、辅导员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朐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关注就业、了解就业形势,正确的面对就业压力,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从而树立积极而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有的放矢,做好提前量。毕业班的辅导员在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把握,又可以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还要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择业观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调整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顺利就业。
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使很多人都把实现个人价值放在了人生理想的首位,就业期望值届高不下、好高骛远,到基层去、到是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屑一顾的想法,社会价值观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逐渐模糊和淡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趋之若鹜,而贫困地区则无人问滓,这就导致了就业的结构性失衡严重,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毕业生正确把握自己,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从实际出发,主动的适应社会,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挫折和成功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辅导员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要抓住一切机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3.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3.1为毕业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辅导员要寻求各种渠道,在招聘会上、网络上、报纸上等为毕业生广泛收集招聘单位的用人信息,在就业工作中做好就业信息传递工作,并及时全面的通知给学生,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拓展就业面,有效的保证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辅导员也应积极发挥作用,深入实地,联系单位,广开就业门路。与一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保持联系,辅导员主动与单位联系,表明了学校对就业事宜的重视,因此对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3.2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大四是就业的实战期,是前三年积累的知识和能力集中施展和发挥的时候。毕业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要努力为他们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加强思想教育,组织各类讲座,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应聘,引导他们调整就业观念和不良心理状态,走出迷茫,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就业前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让大学生放下“天子骄子”的优越心态,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辅导员应熟悉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通过深入毕业班学生中,参加毕业班级组织的活动等了解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好具体的就业方向。
3.3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了解最新的用人信息和用人要求,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提早接触社会,促进大学生与社会接轨,向社会人顺利转变。辅导员不仅要催促学生早就业,还应主动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做好推荐就业工作。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面试,会提高毕业生的面试通过率。
3.4配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学校的就业工作
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毕业生宣传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学校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西部区、到军营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把个人的才干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
3.5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教育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应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3.6对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指导
【关键词】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意义;内涵;途径
作者单位: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责任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等道德责任方面的问题[2],医药类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些情况。而医药类大学生将来大部分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学领域的风险性,更需要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因此探讨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医疗卫生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社会上有众多职业,而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生命极其尊重”应该永远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信条,而其最基本的核心应是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道德责任,才能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因此,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1.2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弘扬传统医德的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一书中提出“大医精诚”[3]、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更是把医德具体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上的空洞说教[4]。医德要求医生有仁者之心,仁者爱人,故医家必须真诚仁爱为患者服务。医者以仁心施仁术,必会得到患者的敬爱和信赖,建立深厚的友谊,有些友情甚至终生不渝而传为佳话,也必然增加治疗效果。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中,医患之间缺乏感情沟通,一旦治疗效果不如患者理想,常因误解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发生的。有优良医德的医师,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避免尴尬的处境。医药类大学生要具有尊师重道的品德,要尊敬导师,得到他们的爱护和教导,善于向同学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集思广益,同时也要尊重真理和客观法则,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敬重的医师。
1.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驱使和不良风气的侵蚀,部分人出现、乱收费、收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影响了卫生行业的形象;部分医务人员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缺乏严谨、踏实的作风,如问诊不详细,检查不耐心、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以致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患关系紧张,尽管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患者对效果期望过高,而现代医学水平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医患关系有负面影响,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原因[5],但同时这也与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患者不仅希望缓解病情,还希望得到心理、人文的关怀等,需要更加耐心、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因此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更高,医药类大学生更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责任素质。
2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观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他人责任观和职业责任观。
2.1 对自己负责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即培养对自我负责的一种态度。医药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是培养对他人、职业、和社会负责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6]。医药类大学生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动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爱、自觉、自律、自主、自强。”要有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我们要培养医药类大学生树立做人的责任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重视个人自身修养,重视锻炼身体与学习本领,提高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从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业务扎实、尊重生命、品行端正的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2.2 对他人负责
医药类大学生的他人责任观应包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宽容度人、信任他人。人生在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他人的存在和发展充满同样的道德责任心,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因此,人生价值内容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他人承担一定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他人责任观,才能对患者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不幸和痛苦漠然置之,才会尽己所能地为解决他人病痛而不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才能真正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人文上的关怀。
2.3 恪守职业道德
应尽早培养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观。职业既是生存的必须,又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突出。自古以来,我国医家一直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在现代医疗行业中,更需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做到救死扶伤,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医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前给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中,应探讨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合理实现路径。
3.1 教育内容 科学设置
医学类院校中,合理开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以及现代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教育,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诚信传统教育以及修己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教育等等[7]都对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古代医德的教育,治病救人、勤奋敬业、德才兼备、博施济众的古代医德观念,对于现代医德的培养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3.2 校园文化 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体验是诱发责任情感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责任的体验和养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责任,活动前,确定活动目标,明确分工职责,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后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这是培养责任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关心自我成长、生态环保、敬老助残、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3.3 道德榜样 积极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应发挥教育者自身的积极示范作用。医学类院校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其次要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选择在岗位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作为教育素材,激发医药类大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以鲜活、具体、真实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教育手段 灵活开放
当前,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平等、互动的特性进行道德责任教育。通过专题网站、校园BBS、个人博客等多种渠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超越时空限制平等对话、自由沟通,切实贯彻教育平等性原则,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对话中,领会道德责任的真谛,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参 考 文 献
[1]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31.
[2] 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4647.
[3]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4]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5] 刘卫平.加强医患沟通是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1,12(27):259.
关键词:卫生学校毕业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大背景下,教师更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榜样和领头羊,如果失去了教师的督促和示范作用,体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为人师”,还要做到“为人友,为表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悉体育教学课程大纲的内容,了解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结合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另外,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的爱好,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高校体育教学的难度很大,较之初级阶段的体育教学有了更长远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要跟得上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百年树人”的宏大志愿,立志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程的教授,而且要注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教育,帮助学生们成为全面进步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涉猎体育相关的多种理论和实践内容,为开展创新性和改革性的体育教学提供强大的保障。例如,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课的时候,一定熟知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篮球的基本特点,并逐一的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首先建立对篮球的理论认知,其次才是实践运动的参与。再如,在教授乒乓球课程的时候,不要仅限于二人的对战,可以开展小范围的小组乒乓球对抗赛,教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并不时的进行实战知识讲解和疑难点分析,帮助学生们不仅提高实战水平,还可以在对抗练习中找到乒乓球的乐趣,并努力坚持下去。
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挖掘学生兴趣,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其实就是兴趣驱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社会化的体育活动中去,只有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体育的宏大目标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意识积极和能力出众的优秀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应该顺应这一目标,把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风尚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爱上一种或几种体育运动,并作为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锤炼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不乏课程内容的改变,也包含很多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但是最根本的改革措施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体育的氛围下把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实现终身体育的效果。
例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足球的基本技巧,如带球跑、脚颠球、头顶球、射门、传球等,让学生们感受在绿草地上、蓝天白云下进行的足球运动,魅力四射,并且健康时尚,这样的话,学生可以自然被足球运动的魅力吸引,并自主的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一堂简单的足球练习赛,让所有喜欢足球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每一次球、每一脚传球的乐趣,在集体中实现个人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统一。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些内心本来就喜欢足球的学生,自然可以更多的接触和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日后运动健身的第一选择,成为终身体育的范本。
要树立长期运动锻炼的意识,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引子和示范,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身的运动乐趣所在,并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促进运动技能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格和价值观,实现身体和思想的全面发展。无论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不能满足于课程大纲的要求,而是要跳出条条框框,引导学生进入自由体育的境界,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典范和引路者。
要加快课改步伐、寓教于乐,实现学生体育文明的升华
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这种改革,不是单纯的改变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而且彻底根除严重滞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一种新的高校体育教学规范,完善学生主导的体育运动机制,让学生进入快乐和自由运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进步,均衡的发展,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