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业风险的成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企业初创期;财务风险;成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察觉引起风险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使企业经营处于有利地位。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财务决策都是在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1 创业环境不佳
在我国,初创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难是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我国对初创企业的管理按各级政府及各个产业部门进行划分,它们对所辖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政策各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管理口径导致初创企业缺乏宏观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缺少有关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初创企业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虽然政府出台了大量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我国对初创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初创企业大多处于混乱的发展状态,其综合竞争力难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2 资信等级偏低
从外部环境来看,银行对初创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高,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银行对初创期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相当多的初创期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财务报告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非确定性,贷款人难以获取有关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需要花费较大成本才能收集和鉴别这些信息。由于缺乏有关初创期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银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初创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许多初创企业偷逃银行债务、多头抵押,资信等级不高,因此银行对其难以充分信任。为了降低信贷成本,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向初创期企业发放贷款需要承担巨大风险。
从企业内部看,我国企业初创期对信用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按市场规则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逃避债权人债务,损害投资者权益,这同时也对企业初创期的信誉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企业经营尚未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难以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许多初创期企业处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高,淘汰率大,投资回报也相对较低,因此银行不愿开展风险过高的信贷业务,而初创期企业也不愿按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初创企业信用水平较低,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3 融资渠道不畅
在融资决策上,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初创期企业融资渠道显得异常狭窄。首先,银行贷款是我国初创企业的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企业初创期通常具有信用水平不高或信用机制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频率高等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可抵押资产少且抵押品的价值也非常有限。银行对初创期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导致银行部门不敢冒风险放款,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在资金市场中竞争力比较低,这是造成初创期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困难的原因。
其次,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期,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初创企业具有自有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水平低且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收入的高度不确定性,使投资人很难相信能取得长期稳定且持续的回报,担心投资周期过长,导致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使得初创期企业很难取得股权融资。
最后,大多数创业者只看到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信息和渠道也是其融资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企业初期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多,不仅仅是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还可以选择租赁、担保、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
4 应变能力较弱
在企业创立的初始阶段,由于公司在资金、人才和实力等方面竞争力弱,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容易被许多不确定性事务所影响,需要时刻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外部环境的变得阻碍企业发展时,一个看似很小的人和事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难以计量的打击。企业初创期的领导核心往往是创业者,创业者个人或群体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领导者出现重大的个人决策失误,将有可能促使企业走向绝境。企业初创期的经营管理往往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资金的使用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够重视,投机意识较强,风险意识偏低,在遇到复杂状况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应对策略,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初创企业通常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内,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替代产品存在的可能性较大,而企业初创期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其抗击风险能力不强,应变能力较弱。
5 现金管理不力
目前,创业者并没有充分重视现金风险,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和相应的资金预算。此外,资产负债率在企业融资时很少被重视,融资过于盲目导致企业面临偿债风险;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不重视,促使企业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企业的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所掌控,作为企业生存保障的资金出现危机。这些活动都直接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创业者的不重视而显得更为巨大。同时,许多初创企业在经营管理及现金流控制等问题上没有制定好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制,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初创期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成功.企业初创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中国商界,2010,(4).
[2]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关键词: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创业型中小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在面临高风险的同时依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优势如特殊的技术领域优势、资源垄断等可能在将来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有高成长性、收获高投资回报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创业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它在经营方面有以下特点:
1.经营决策灵活
创业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员工的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较简单,因此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来后,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的项目也很丰富,一旦当市场经济发生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调整优势。
3.存活率较低
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它的筹资比较困难,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其次,很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清楚的调查和分析目前市场行情,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最后,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创业型中小企业与“船大好顶浪”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容易破产倒闭。
二、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自身的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资金,而融资困难却是目前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创业阶段还未被市场所熟知,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外界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创业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由于受债券额度小和政策等原因也很难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迹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以企业的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所以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自筹,通过创业团队成员自身出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如果创业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或者筹资的渠道不恰当,那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2.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不科学
首先,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当这些决策者对外进行投资时,由于自身没有财务、金融等投资方面的知识或者主观决策判断失误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失败。
其次,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紧张,通常可利用的剩余资金不是很多,所以企业的每一次投资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不做市场调查,或者调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进而盲目的进行投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3.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收不及时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回收。
创业型中小企业处在创业阶段,由于经验较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判断,导致存货的积压。而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的情况,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因此对存货变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以此来招揽顾客,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一些创业型中小企业盲目的为了增加销售、打出自己的品牌而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导致企业日后面临较大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
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一方面如果企业把大量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或者日常开支,而不用于向投资者或者企业员工分配,会挫伤投资者或者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业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1.多样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创业型中小企业要科学的对比和分析在不同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组合下的财务成本和潜在财务风险的大小,并且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注意保持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匹配、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搭配,正确的使用和控制企业的资金,在创业型企业需要现金的关键时期而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要选取适合本企业、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在投资后,还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期的分析,以便及时的了解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创业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节约营运资金,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存货的规模及周转速度,避免因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而给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其次,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创业型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并且及时催收款项,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扩大企业的规模,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收益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两者的关系,确保企业的收益能够合理的分配下去。
参考文献:
[1]蒋璐.创业企业财务风险动态控制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邰敏.创业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3]刘杰.创新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血液净化技术在各医院迅速发展,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但该项技术在我国尚不十分成熟。此外,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护理人员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1),加强风险管理,成为医院以及科室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于2010 年 1月至12月,通过分析和探讨影响高危出血倾向患者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护理风险隐患的因素,提出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1.1 护理人员:我科共有护理人员 58人,平均年龄45 +20岁;23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15人;护师26人;护士15人。
1.2 设备及工作量:开放床位18张,拥有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2 台,每月行血液净化治疗30例次左右。
1.3 患者资料:在本科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41例,其中男 26例,女 15例;年龄18 C 78岁,平均 66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6例,复合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 以上8例,初中10例,小学 14例,文盲9例。
2.风险隐患原因分析与对策
2.1 护理人员方面:(1)护理人员忽略风险隐患: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护士容易忽略风险隐患,不太注重细节问题,但该治疗是一种体外循环治疗,技术复杂,稍不注意细节就可导致严重意外发生。(2)临床经验不足:血液净化治疗是新开展的一项技术,科室组织全员培训学习各项治疗方法,但护士的临床经验仍不足,在遇到应急问题时有可能出现处理不当的现象。(3)知情告知不足: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未进行很好地沟通,使患者和家属 不能正确理解与理性对待各种诊疗意外。例如:血液净化治疗费 用较高,而且短时间内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造成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不满意。干预对策:做好各种知情告知、签字工作,如首次治疗时告知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股静脉置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血液净化的费用,消毒隔离制度等,并签名。
2.2 科室管理方面:(1)管理监督不够严格:血液净化治疗是一项新业务,专科性较强,医疗、护理、院感都应该重点监测,但在在质控时又因其特殊性常易被各职能部门忽略,从而造成监督不力。 干预对策:护士长是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护士长的有力监控在风险防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护士长要加强对重点对象(新护士、工作较马虎的护士、情绪不稳定的护士)、重点患者(新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治疗的患者)、重点时段(交接班、节假日)、重点环节(患者管道管理、药品管理、特殊治疗的患者)的质量控制[2],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听取病人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有效效沟通和积极改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科室应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形成护理部―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3级质控体系,定期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与消除护理隐患。(2)环境中的不不安全因素: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出现停电;因设备紧张无备用血透机,当机器出现故障时导致治疗无法顺利进行。干预对策:制订停电应急预案,如每台机器配备储电设备,保证停电时有120min的储备电提供机器正常运转;制订机器养护制度,平时加强机器的保养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3 患者方面:(1)信任危C的风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及医疗卫生行业中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巨额赔偿金。(2)防病意识谈薄,知识缺乏:我们面对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文化层次低下,不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且对防病意识相当淡薄,在治疗中常出现不合作态度或行为。(3)抗凝是难题:因本组患者都具有出血倾向,故抗凝是难题,一般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不应用抗凝剂,这样治疗中就更具有风险。
3.效果
实施风险干预措施后,我科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2009 年 2例,2010 年无护理缺陷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率2009年为92%,2010年为98%。
4.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3]。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临床护理活动,同样也存在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5],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向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的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能正确处理风险隐患,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降低治疗风险,消除护理缺陷,提高患者的满意率。这说明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洁,牟利宁,孙华.护理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8.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 -58.
[3]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关键词】 欧美; 科技型企业; 风险投资; 退出机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突显,并成为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科技型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大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乃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际经验,一般说来,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资金很难从银行取得,这不仅有科技型企业的信誉、规模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而且还因为技术创新有很大的风险性,与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求相矛盾。而风险投资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促进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正式启动是以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为标志的。随后,全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发展基金”。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对科技型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风险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活动,需要可靠的退出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就成为风险投资收益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二、欧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历程
由于美国与欧洲等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相对完善,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应用状况。总体看来,欧美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有四种基本的退出方式:公开发行上市、出售、回购和清算。
(一)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是风险投资活动的关键环节,美国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经历了五十多年风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退出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不同,将其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主要是以企业并购和回购为主。美国对1970―1982年26支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442笔投资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风险投资通过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退出,23%通过兼并收购,6%通过企业股份回购,9%通过第二期收购,6%为亏损清偿,26%因亏损而注销股份。1987年的股灾,受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大大减少,从1983年的121家减少为1988年的35家,募集的资金也由30亿美元锐减到7.56亿美元,迫使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不得不选择其他的退出方式。在1987―1989年以并购或回购方式退出比例连续超过IPO数量。
2.1990年至1996年,占主流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是首次公开上市(IPO)。在这一时期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资本市场的日趋活跃,风险投资亦日渐繁荣。这一时期的风险投资资金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加之纳斯达克市场的活跃,为风险企业提供了上市的最佳场所。到1996年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61家,共融资198亿美元。
3.1997年至今,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开始,风险投资家更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退出。1998年美国科技型企业的并购数目达到186家,募集到资金79亿美元,同期公开发行上市的却只有77家,募集的资金只有38亿美元。到2001年风险企业并购的数目更是达到324家,比IPO数目高了近十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IPO深受美国二板市场低迷的影响,并购退出在整个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欧洲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相比,欧洲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较晚,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不及美国。其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IPO成为欧洲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这一时期退出的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改变欧洲大陆缺乏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困境,依托风险投资公司创造出流动性市场,许多欧洲国家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大力创建和发展二板市场,试图把创造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和严格监管、保障安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早期的欧洲私人权益资本基金能够顺利地通过二板市场的IPO退出投资。通过IPO退出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私人权益资本机构在8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募集新资金,进入新的风险投资周期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欧洲风险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
2.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中期,出售和并购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1987年10月世界股市价格大跳水以后,欧洲资本市场的IPO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与美国1991年IPO市场迅速复苏并形成新的火暴局面不同,欧洲IPO市场的复苏进程十分艰难。1992―1993年,NASDAQ市场完成了432家企业的IPO;而欧洲二板市场只有31家企业实现IPO。在一些国家,IPO企业数的下降更加剧烈:1992―1993年只有5家企业在德国的两个二板市场上市;1989―1993年,丹麦1家也没有。IPO市场的相对萎缩使得欧洲大量科技型企业,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市场转而通过把公司出售给第三者的形式退出,出售和并购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1998年,在欧洲风险投资的总退出量(按原投资成本计算)的69.7亿欧元中,以出售方式退出的风险资本占53.6%,IPO占18.8%,公司清算占5.5%,其他方式占22.1%(如表1)。
为了尽快摆脱IPO市场相对萎缩对风险投资出口的制约,促进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私人资本市场和公开市场的关系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再一次把健全和完善二板市场制度作为促进欧洲风险投资发展政策的重点。总体看,欧洲二板市场存在不完整的问题,股票市场的不完整和私人股权的有限资本化和流动性,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障碍。近年来,英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仍然是以交易的方式为主,而不是IPO。2001年,美国NASDAQ有4 000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约占美国GDP的28%,而AIM上市的企业仅629家,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177家,股票市值约占GDP的1.2%。
三、欧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的借鉴
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一)选择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
从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分析中可知,IPO和购并这两种退出方式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来看,IPO确实是最优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但是它也存在退出时间长、交易成本高及对资本市场较高的依赖性等缺点。特别是近几年,即使在美国这样存在权威的评估机构和成熟二板市场(NASDAQ)的情况下,成功的科技型企业通过IPO方式退出的比例正逐年下降,购并退出在整个美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IPO在美国发展较好,但是在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期较短,资本证券市场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且在政策法规方面也无法完全与IPO退出机制实现对接,因而以IPO方式退出的难度很大。与IPO相比,企业购并退出方式的交易成本较低,撤资更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且对资本市场无太大要求,它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目前的风险资本条件下,采用企业购并的退出方式是最佳的。
(二)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
破产清算是发生在公司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破产,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对公司的财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理与处置。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或投机家而言,此时就要果断地退出,以便尽量减少损失和开始新一轮的投资。因而在企业清算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企业的清算过程困难重重,对风险投资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应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的破产清算程序和相关法规,为风险投资企业的清算退出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三)开辟多元化的投资退出通道
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以获取长期资本增值。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所投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与上市转让基金所持股份;二是企业购并;三是通过基金所投资企业的自行清算尽可能地回收基金权益。这三种方式中,除了第三种方式是一种被动式退出外,其他两种投资退出方式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通过初始公开招股与上市转让基金所持股份,可以以价格表现的风险资本增值情况对风险投资家的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尤其是企业能够获准初始公开招股,这本身就是企业创业成功的最好证明,其上市后的高溢价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
(四)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型企业上市机制
从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来看,IPO退出方式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较强,与资本证券市场的活跃性呈较强的正相关性。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科技型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上市。
一是借壳在我国主板市场间接上市。国内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规模与盈利要求较高,如:发行股份前股本必须达到人民币3 000万元以上,最近连续三年赢利且累计净利润超过3 000万元等,创业企业大多很难迈过主板的上市门槛。因而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先收购我国主板市场某一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并在取得控制权后将自己的资产通过反回购的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实现非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
二是利用创业板市场上市。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我国公司在境内外创业板直接上市或在境内外借壳间接上市等。我国创业板刚上市,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待各方面逐步成熟时,可以加大力度发展创业板。另外,由于海外的创业板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巨大的融资能力和成熟的运作机制,到海外上市不但可以为国内风险企业获得急需的资本,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给它们带来经营理念、治理机制、管理模式和国际声誉等方面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崔玉姝,熊凤山.创建型农业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 赵东波.金融股权投资价值浅析[J].北方经贸,2007(09).
[3] 陈玉芝.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金融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01).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在促进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将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夯实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
一、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的特点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主体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以债务性投资为辅,债务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风险和增加对风险企业的约束。
2、风险投资是一种专家投资。风险投资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为风险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等增值的管理服务,帮助风险企业成长。通过这种资金和管理同时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者既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研制或者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3、风险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风险投资的最初目的是获得高投资收益,所以风险投资主体会在进行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充分的评估,只有在风险投资主体认为风险企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情况下,风险投资主体才会对该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之后对所投资的风险企业进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风险企业的高速成长。
4、高风险和与高回报并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有宏观政策环境风险、管理体制与机构风险、从业人员缺乏经验导致投资失败风险等。
5、风险投资主要通过股权退出获得回报。风险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投入风险企业后,并不追求短期的利润。风险投资机构最终通过出售其在风险企业中的股分的方式实现投资收回,退出方式主要有2种:协助受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出售其股份;通过协议转让股份,转让对象主要是其他大公司或者风险企业的经营者。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特殊性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决定了其融资的特殊性:融资具有高风险性与低风险承担能力,要求出资方具有较高的风险鉴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融资的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并存,作为出资方,当然希望自身能够“分享”企业的“高收益”,他们要求获得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融资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由于某些资产,如农业科技人才、无形资产等的专用性,造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出资方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三)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1、风险投资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很难通过债务性融资的方式实现融资,缺乏发展资金问题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因素。风险投资主体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潜力,而不是企业现有形资产情况。风险投资的进入,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2、风险投资可以分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运营风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趋利性特点激励着它去发掘有赢利前景的项目,并对优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将更多的投资者吸引到对该企业的投资中,形成多个风险投资主体共同对一个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局面。可以分散风险企业创办者的投资风险,还可以降低风险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管理风险,由此实现投资者收益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风险投资可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投资主体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人才、市场、企业战略制订等管理支持。风险投资主体一般拥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对风险企业投资后,风险投资主体将会为其提供包括人才招聘、财务咨询、市场推广、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促进风险企业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情况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情况分析
根据CVSource资料整理的国内已经披露的部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受风险投资的情况如表1所示。
1、从资料中发现的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企业所在行业多样,含概了农业中除渔业之外的各个方面;农业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既有国内投资机构,也有国外投资机构,还有个人参与的投资项目;当前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发展期、扩张期、获利期,投资数额一般较大,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在资料中没有出现;优质风险企业可以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实现上市,当前上市的主要地区在香港,在内地上市的较少。
2、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特点的成因及其反映的问题。农业风险投资在近年才兴起,如何持续地为风险投资提供优质项目源将成为农业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难题;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外资占较大比例;当前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投资数额较大,这是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金需求很大,规模效益明显;而投资于企业发展早期较少说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早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高,风险投资不愿意投资于发展早期的企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国际经验借鉴
1、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源问题。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要得到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项目源提供给风险投资主体比较和选择。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主要由高校和国有科研院所进行,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之间缺乏联系渠道,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商业化推广。因此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建立方面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技术孵化器”计划:以色列对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实施“技术孵化器”计划,通过为研究开发阶段的项目创造孵化条件,对项目给予间接支持。以色列技术孵化器计划的实施,为风险投资介入早期投资创造了条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源,使得以色列高技术产业一起步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2、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问题。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有政府机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抚恤金等。从目前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现实来看,国外资本的投资占了大部分,国内的投资机构由于风险资本来源渠道的狭隘,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使用的投资额较少。在风险投资业发达的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风险资本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是风险资本大多来源多样化。促进更多的资金特别是促进更多的国内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使农业风险投资来源多样化方面。事业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具有司法性质,其目标是帮助小企业获得技术自,将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为市场提供新产品。
3、风险投资人才问题。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是风险投资运作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因此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和成功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家进入农业风险投资行业。在风险投资人才的来源上,可以参照美国的风险投资人才来源渠道。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来源主要有2种类型:第一,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的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由于与金融业关系密切,可以吸引很多资金,有能力帮助企业成功;第二,大学毕业的年轻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通常具有一个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经济管理类高级学位如MBA学位,这类风险资本家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4、风险投资的撤出问题。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实现撤出的方式有: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主体手中回购本企业股权、风险企业被其他企业并购、风险企业破产清算等。公开上市是公认的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农业高新科技风险企业主要是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般资产偏小,企业经营不稳定,效益不突出,很难满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无法在主板市场进行上市。建立农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目前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证券市场,如降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份额,采取优惠政策刺激上市公司并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创业板市场,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和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提供更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2007(1).
2、孔荣,李艳玲.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计量与分析[J].财经论丛,2006(5).
3、李健,史俊通.我国农业投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关键词]新创技术企业
成长期
技术风险管理
防范策略
众所周知,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的活动。本文基于新老工业区基地企业自主创新的调研项目,选择了国家级开发区――株洲高新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中不同行业中较有影响力的成长中的31家新创技术型企业,以企业的核心创始人作为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发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在于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技术风险又成为新创技术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是新创技术型企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技术型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被访创业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技术风险及其对策研究的提出与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特征及技术风险分析
弗拉姆豪茨和兰伊尔在《企业成长之痛――创业型公司如何走向成熟》中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新创期、成长期、规范期、成熟期、多元化期、调整期、衰退或再创业期。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成长期。根据SLIVER提出的五大新创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新创期、成长期的企业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规范期、成熟期风险表现为生产、市场和财务风险。新创技术型企业,主要是指依靠科技成果建立起新的科技型企业。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中的一些共性特征:规模小、更新快、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经过多次的产品改良后已经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企业在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积累了在大企业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验,善于开发大企业不能顾及的技术领域。在调研中发现,对成长期新创技术型企业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风险。
技术战略管理风险。一是技术失败风险。它是由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所调研的31家企业中就有2家由以上原因造成技术失败,给企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二是市场开发风险。新创企业拥有较少的市场知名度,其营销者往往也就是创业者,并非营销专才,初期也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协助。因此,一些通行的营销法则和营销方案可能对于新创企业的适用性较弱,使得新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有被消费者拒绝或被竞争产品攻击的风险。三是“创新价值”目标短期性风险。新创企业往往没有市场基础,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其长线经营,这需要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获得客户认同,摆脱企业生存困境,从而也就使得其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变得最为紧迫。新创技术企业往往容易忽略技术的继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而产生产品周期性风险。四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初创企业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业团队技术人员同时又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及时申请专利,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有力的保护措施,造成研发成果被人剽窃,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的风险。五是技术开发队伍管理风险。当今的企业人才流动性很大,合理及适度的人员流入与流出,不仅可以使企业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创新精神,而且对企业内的人员也有激励约束作用。但是如果新创成长期的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不仅使企业伤筋动骨,而且可能泄露企业机密,同时壮大了流入企业的竞争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技术投资风险。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持营销的正常运转,资金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决策风险。新创企业处于成长期阶段,企业战略布局受“做大、做强、做优”驱动,一般采取扩张型投资战略,表现为巩固现有市场地位,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扩张,或者纵向扩张,实现企业价值链延长,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投资过程不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不善等方面。二是投资资金风险。“现金为王”是在现代企业家中流传甚广的格言警句,然而在现实中因此翻船的企业却不在少数。所调查的企业就有一家由于对市场缺乏理性把持,过热投资造成自身骑虎难下的局面,最终不得不转卖产业。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技术风险防范策略
技术是一项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技术风险应对也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新创技术型企业,采用适宜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技术系统的活力,尽可能降低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技术战略风险防范。一是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方法。新创企业首先应着眼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完全被自身内部所掌握的知识所驱动,也不应囿于当前的产品和服务。要根据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和综合实力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合理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减少技术开发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应注重前期市场调研,从顾客认为重要性程度较高的产品特性人手进行设计,在关注消费者主要需求的同时,研究顾客的相关需求,彻底了解自己的产品,善于发现自己产品的缺陷,采取符种可能的措施克服这些弱点。二是组建技术研发联盟或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可以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借鉴其它企业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模式,总结成功的经验,摸索探讨出适合自己的战略模式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或者可以组建技术研发联合体,新创技术型企业可以从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大学之间的联合模式、项目合作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联合合作战略,从而为公司降低技术投入和化解技术风险。三是新创企业市场开发要以机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准定位。新创企业的营销者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机会,积极地探索新方法来赢得客户,以创新性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资源。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机会,拓展产品和市场的边界,从广阔的行业市场中寻找最适合的消费者群体,创新市场需求,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去认识产品,创新产品价值,寻求自身特色和优势。
技术管理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初创技术型创业企业普遍忽略知识产权管理。众所周知,科技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尤为不易。如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研发成果极易被人剽窃,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这时初创技术型创业企业应在进行一项技术研发前,企业应该调查相关已有的专利成果,或者绕过他人的专利,避免侵权行为。同时还要加强本企业对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外泄等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来对企业“搭便车”行为进行规范,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以知识产权
【关键词】企业运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系数也随之增高,对企业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良莠不齐,企业在市场的环境中运营成本面临较大的风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性、主观性、叠加性和累积性,使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作用放大风险,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导致成本失控。运营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是由风险的内涵所赋予的。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必须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将运营风险因素列出,确定企业的风险范围,才能为风险评价和预测提供依据,才能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各种不同性质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间的风险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股份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
一、企业运营系统的风险因素
风险具有可度量性,在风险转化为损失之前。研究和控制风险的目标是设法减少风险的出现,阻止风险转变为损失,阻止可能的危机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投入到销售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控制企业内部的不足或失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因此,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企业运营系统安全,导致运营风险发生,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等几个方面。风险因素能够促使或者增加企业风险的发生,是企业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所以,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就构成了运营风险的四大要素。
另外,企业的运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的造成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成本高;企业的应收款项比重过大,资产流动性弱;库存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沉淀,存储成本急剧上升,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成熟期的财务风险表现在: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社会,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面对的风险集中地反映为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各种非经济损失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
二、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分析和构建
首先,企业想要规避风险,控制成本,要构建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真实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企业的运营系统流程。通过分析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要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做详细的分析,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可以推断出企业风险所落在哪一个部位,也可以猜测出风险的范围,每一个企业也都有不同之处,要一一分辨。同时,也不能凭整个行业的风险就断定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例如,某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被列为高风险的行业,但其中的某个企业靠自身的有利经营模式,理智的投资,科学的治理方法,降低了自身企业的风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风险企业。
另外,企业还要建立企业运营风险的评估体系,通过确定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来对企业系统的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都要尽早发现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尽早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造成损失,通常来说,经营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靠报表和数值来进行分析的。主要表现有:客户的现金情况;应收账款数额或比率的情况;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流动或长期负债的情况;销售和产品积压等等。企业要监理组织负责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循环管理的良性过程。监理集成化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实际化,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经营风险,有些是可以从资产表中得到的。先对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有大概的了解,清楚为企业带来盈利的业务品种,公司的收入总额以及和前一年比较的变动趋势,这些也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考察指标。例如,对于企业生产产品所销售的数量来说,其他因素不变,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稳定就能够带动企业经营的收益,那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了,所以,稳定的产品销售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稳定决定了销售收入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稳定的销售价格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样的道理,单位变动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就越大,从而影响着企业未来经营收益的稳定性。产品销售数量发生了变动,固定成本总额的比重就变大,单位产品分摊的成本就大,企业的经营收益就少,经营风险就大。反之,固定成本总额占成本的比重越小,经营风险就越小。
三、总结
企业存在一天,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预警,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更多的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评估,能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谨慎决策,规避风险,争创效益等手段,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企业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秦剑.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 2009.
[2]赵筱媛.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战略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3]陈宁.基于IT的多项目共享资源均衡配置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
[4]李宝纯.区域企业信息化资源分析与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03.
【关键词】创业板;风险构成;传导机制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业板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体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我国的资本市场自主板建立到创业板运行以来,已经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结构,特别是创业板市场更具有典型性。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运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等因素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扭曲了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主板市场的不成熟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创业板的推出经历了数年之久。而创业板自运行至今仍未推出退市机制,运行也存在着种种制约,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自身的缺陷,因此自创业板市场运行之初,就应当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市场风险状况,综合考虑各种风险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寻求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重点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构成、传导和防范,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与传导的研究大多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主要目标,同时结合其他国家主要创业板市场进行对比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均具有指导意义。
Yiuman Tse,Erik Devos(2004)通过对纳斯达克与Amex对比研究认为,从Amex转到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为基差增大、收益增加,机构投资者增多,其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也更为严格。Bong-Soo Lee,Oliver Meng Rui,Steven Shuye Wang(2004)对纳斯达克市场与亚洲创业板市场的信息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纳斯达克对亚洲创业板市场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和收益滞后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也广泛存在于主板市场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影响中。J.Cunado,L.A.Gil-Alana,F.Perez de Gracia(2005)对1994年6月至2003年11月纳斯达克市场股票指数的合理性泡沫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泡沫的存在取决于研究中所取样本的频率,当采用月度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与采用日均数据和周数据的结果刚好相反。Lee.Joy研究了中国设立创业板的条件和方式,以及设立创业板后对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因素。Frederick Tsang则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则历经了从主板到中小板,从风险到机制的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许长新(2001)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其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保障。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建立应侧重于完善退市标准和机制,细化退市程序,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创造条件。
陈尔瑞(2001)认为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存在弊端,真正实行退市的企业相对较少,证券市场体系不完整,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予以完善。
董辅(2002)认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存在风险,如果开设创业板市场失败,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同时认为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应当尽早建立,拖延的时间越长,会积累越多的风险,不易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
周乃敏、韦洪兴(2003)对二板市场的概念、发展状况、自身特点、市场效率、制度创新及做市商制度对创业板市场支持度等六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金栋、凌传荣(2004)从创业板市场监管模式与体系比较了海外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必须采取集中统一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同时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项雪平(2005)研究了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损失和赔偿问题,通过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损害赔偿确定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损害赔偿责任确定的措施。
蒋大兴(2005)认为我国现行的退市监管无论在监管理念还是在制度构架方面均存在问题,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应该体现公司自治,退市监管权应该保持一定节制,特别是监管权力需要进行重新配置。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由最初的28家迅速增加到271家,总发行股本达389.69亿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8308.59亿元,平均市盈率达43.13倍。在两年的时间里,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表现远超预期,实现了创业板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业板的现状,需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及所属行业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main/chinext/scsj/jyjg/,数据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创业板271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数量和规模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79家,总市值达到5336.98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64.23%;信息技术企业52家,总市值达到1340.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16.13%;社会服务行业14家,总市值达到682.3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8.21%。三大行业市值占整个创业板市值的比重达到88.57%,构成了创业板市场的绝对主体,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行业集中的特点。
从上市企业的地域上分布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如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创业板上市较少。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省以60家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以38家居第二位,江苏、浙江两省以26家居第三,上海、山东等省紧随其后,六省市上市企业数量占到创业板企业总数的68.63%,构成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地区性主体。
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和经营状况的差异,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差距较为明显。创业板上市企业整体表现出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的特点,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处于高风险运行区间。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创业板企业远低于同期的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欠佳。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及成因
创业板市场风险是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业板市场特点来看,其风险要大于主板市场,而且难以监管和控制。要明确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需要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进行分析,明确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以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
从整体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具体如下图所示。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划分是根据风险是否可以消除来进行划分的。从图1看出,根据两大风险的分类,宏观经济运行、制度性因素、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及创业板自身风险等属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本身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无法通过风险预防和风险分散手段消除的,因此属于系统性风险;而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及市场监管等产生风险,由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甚至避免风险的产生。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来看,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环境决定的。就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而言,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国际影响风险构成了宏观经济风险的主题。制度性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风险是退市制度的缺失,这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市场运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各种突发性因素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这种风险与主板市场的运行风险基本一致。此外,创业板市场的自身风险,如上市标准低、上市企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市盈率导致的风险性问题等也不同程度的加剧了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创业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创业板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目的性不同,其行为的分散性导致了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等不同的交易和服务主体,其在参与创业板市场交易时由于自身条件和目标的限制,导致大量的交易主体非法操纵市场、违规证券操作、逃避市场监管,形成了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和监管风险,这些风险大多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交易性操作,并且与规避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非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分散和规避的。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划分是分析创业板风险结构及成因的基础,通过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分类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从而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
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创业板风险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是客观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大多属于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对于两类风险成因的划分,主要基于风险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导致的。
1.主观风险
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是由创业板市场主体操作引发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主体的主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出具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误导投资者投资等;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利润进行的人为干预,例如虚报或者隐瞒利润以获得高额薪酬等;三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的侵吞和挪用等;四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抬高或者打压股价的行为;五是证券交易所及证监机构对于上市企业风险监管和控制的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创业板各个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操作,构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观成因。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委托-问题,委托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不相同,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缺失,委托人对人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监督,因此出现人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创业板市场上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而证券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主观风险。
2.客观风险
客观风险,即内生类风险,是创业板自身的因素引发的风险。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创业板制度、创业板监管、创业板运行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缺失。自2009年10月创业板上市运行至今,创业板迟迟未推出退市制度,加大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此外,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考核评价等制度也不完善。创业板的市场监管问题也是创业板市场客观风险的成因之一,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具有高市盈率、高风险的特点,其风险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而这些企业的财务和监管制度相对不完善,这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造成了创业板市场监管难的状况,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隐形风险。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变化引起的,由于创业板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这种影响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具有多样化特点,每种风险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研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从风险的产生、传导到作用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从而为创业板的风险监管提供思路。
五、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传导分析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和传导,可以从风险基础、风险诱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创业板市场本身来说,创业板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根据收益风险配比原则,其风险因子相对较高。当创业板市场风险高位运行时,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则风险基础立即会被催化,如果此时创业板市场监管缺失,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
从图2可以看出,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的基础性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动因素、资本市场制度因素、市场主体理性因素和市场预期因素四个方面,四大因素涉及了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条件、市场制度规范和监管、市场主体及其对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预期,这些因素形成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基本环境,成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载体。
从创业板风险的发生来看,除具备环境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风险诱因,即具体的风险事件引发创业板风险,具体的创业板风险诱因包括市场供需异常、资产价格波动异常、资金流动异常、市场违规操作及非抗力因素等。风险诱因的存在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即每次创业板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加大了风险预测和监管的难度。
从创业板风险形成的基础和诱因看,创业板的风险基础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了创业板走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市场主体的理性因素会导致创业板交易中操作风险的产生,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会加大风险的波动程度。创业板的风险诱因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充分条件。创业板市场的供需异常变化与资产价格波动、资金的异常流动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化都能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从创业板风险的引发事件来看,市场违规操作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操作影响更为严重。此外,非抗力因素也是导致创业板市场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创业板本身蕴含的风险因素,一旦具有催化作用的风险事件发生,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特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具有很大难度,即使能够监测到风险因素,要在短期内消除潜在风险也具有很大难度。而一旦风险发生,其产生的效应将难以抑制,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陷入风险之中。
从风险产生和发展的各环节来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监管环节。创业板市场监管重要性程度最高,其难度也最大。由于引发创业板风险的因素大多是来自市场主体的操作因素,因此,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应当主要放在对上市公司和券商的市场行为监管上。风险环境因素是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将减少风险事件作为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六、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无论是从其他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规律来看,还是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必须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制度,降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
(一)建立退市机制,完善基本市场制度
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制度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基础风险,并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均具有健全的退市标准和相关执行措施,而且其退市机制与上市标准相呼应。这种前后一致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关联交易或者进行后门上市,从而影响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二)简化监管程序,提高风险监管措施的可执行性
尽管《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通过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建立相对较完善的可执行的量化标准的监管体系,提高不同风险监管的区分度,提高各项指标的操作性。
简化监管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效率,通过减少监管的环节,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在发生之初就能被有效监管和控制,避免由于监管程序的问题导致风险蔓延,尽可能减少创业板市场风险波及的范围,降低市场损失。简化监管程序需要对原有的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程序简化、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防范操作风险,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属于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操作风险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成因,且面临较大的监管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上市公司操作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其财务指标、资产负债和持续经营状况的监管,要通过监管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期间的风险,并责令其限期改正,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于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要特别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及时全面的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重大事项进行公开,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操作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
配套机制的建设是保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也是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而配套机制正是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大量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导致风险发生后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就扩大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延长了风险的影响时间。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特别是关于对受到风险波及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例如对投资者的司法救助问题,投资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何种程序追究责任,应当追究什么责任,以及相关赔偿的标准等都需要一一明确,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尚不具备这样的配套机制,因此建立风险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对于降低市场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降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创业板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创业板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又要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既要防范市场主体的操作风险,又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建设。因此,我国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创业板市场整体的风险水平,以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元,房坤.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许长新.境外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1).
[3]陈尔瑞.对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4]董辅.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J].改革,2002(1).
[5]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6]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7]项雪平.对强制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损失赔偿问题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8]蒋大兴.公司退市监管政策的改革[J].法学评论,2005(2).
[9]熊选福.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2.
[10]曹凤岐.创业板市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
[11]陈峥嵘.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真正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J].科学发展,2010(9).
关键词:用工风险 成因 预控策略 后危机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每个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金融领域危机浪潮已经逐渐消退,但是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债务危机最终都对宏观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形成危机时代特有的复杂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实体企业为了对应相应的变化,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缓解市场萎缩和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较为普遍的手段。企业一方面往往通过裁员和降薪减少公司的开支,缓解成本压力,作为国际家电行业巨头的索尼一年赔掉360亿元人民币,另一家日本科技界巨头松下也“不甘示弱”,2011财年中亏损额高达610亿元,创下该公司历史记录,并且因此不得不裁员1.7万人。另一方面,企业在也在通过吸纳高端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2011年互联网行业上演了争抢人才的疯狂景象:不仅腾讯、百度、盛大等巨头疯狂地囤积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也四处网罗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人才,而融到资的中小创业团队更是疯狂地扩张,使得刚毕业的Android开发工程师,月薪高达七八千。
事实上,企业在用工策略上的巨大差异暴露出来的并非简单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更为深刻的企业用工风险,在劳动力市场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结构性失衡下,企业面对了严峻和复杂的用工风险,而更为困难的是这种风险并非是由单一的供求关系造成的,而是相对复杂的风险系统,如何梳理风险的具体构成就成为解析其成因以及设计防范机制的关键。基于上述认知,本文立足对企业用工风险的分类,系统的解析了带来风险的相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构成解析
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用工类型的差异,也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结构相关,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企业用工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区分不同风险的来源差异与影响范围将有助于企业正确的探查用工风险的成因,并设计有效的预控策略,本文将立足危机将立足危机设计的主体差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说明。
1、宏观风险
(1)供求失衡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引发的企业用工风险,其中既涉及到劳动力数量上供给供求不平衡也涉及到劳动者素质上和地理分布上存在的平衡。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短时期由于企业效益受到影响,短期内用工需求减少,使得劳动力形成短期内的过剩,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迁移。一旦企业恢复生产,就会形成供求失衡用工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经营风险,这类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尤为明显。
(2)制度创新风险
中国作为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的建设是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因此新制度出台会给企业带来短时期内的不适应,形成制度创新风险。涉及到用工的制度创新有很多类型,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应创新给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就层级带来了冲击;户籍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用人带来制度上的影响;再加上区域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政策,也会导致地区之间对人才产生恶性竞争,给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带来障碍。
2、中观风险
(1)技术升级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导向,企业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产业升级背后的支撑是人才,对于主动实施产业升级的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而处于产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人员,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换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与大企业竞争人才又缺乏实力,因此必然面对人才空洞化、陈旧化的风险。
(2)产业转移风险
在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升级仅仅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对于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用工上的新障碍。当前在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严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劳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其中关键的因素往往在于第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配套和生活环境都比工业园区优越,在薪酬没有绝对竞争力的情况下,处于城镇边缘、生活配套不充分区域的企业,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用人危机。
3、微观风险
(1)用工方式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面对更多的用工选择,长期用工、短期用工,市场化合同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都成为企业的可选策略。但是多元化的用工方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多种用人方式引发的协调风险,在多种用工方式下极容易产生“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差别,造成内部公平性失衡,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当企业涉及到市场化用工、劳务外包等用工方式时,企业还面临着企业内部经营信息外泄的诚信风险,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违规操作风险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面对的普遍问题就是经营成本上市所带来的利润下降以及外部市场萎缩引发的营业额下降,因此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违规的手段采用非法手段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例如部分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伪造发票、证件等方式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收,获取额外收益,这些无疑是饮鸩止渴,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隐患。、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1、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分析
基于上文对于企业用工风险来源和类型进行梳理,对于用工风险的成因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归纳而言,企业的用工风险成因根据主体归属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来源,立足宏观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立足产业层面的区域发展风险以及立足企业层面的规范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造成企业用工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任何经济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风险在后危机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劳动力形成的周期性、区域性波动也更为显著,企业要正确的认识这种风险,既不能过分悲观恐惧也不能无视这种风险,要立足企业发展的战略,从长远考虑克服相应的风险。
(2)区域发展风险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时候也给企业用工带来很多的变化因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影响企业用工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是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影响,新的技术带来是对专业技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涉及到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人安置和能力提升。
(3)企业自身风险
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外部环境不能匹配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薪酬与绩效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就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隐忧,如果企业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降低用人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不要的风险。
2、企业风险预控策略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企业的用工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就成为企业当前必须审视的重要课题,构建具有操作价值的规避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企业要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本策略规避用工风险
战略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立足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立足企业战略布局长远,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设置宽带薪酬体系和弹利政策,增加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2)企业要通过建立薪酬调查体系规避用工风险
薪酬调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监控手段,也是企业确保薪酬竞争性的有力手段,通过对典型职系和典型行业的薪酬调查监控,能够很好反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反应。
(3)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规避区域发展风险
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不仅仅能让企业获得发展的契机,而且还会获得人才、信息和资金的支持,企业要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深入分析和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方向,为企业发展获得先机。
四、结论与展望
用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立足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人力资本部门并非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单元,而仅仅作为辅助部门存在。事实上,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环境,企业的用工策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核心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规避这些用工风险,将会给原本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本文基于对企业用工风险三个层次的分析,指出宏观系统风险、中观的地区产业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是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关键,并立足风险的甄别分析成因,初步设计了可供企业选择的预控策略,以此作为开端探讨人力资源与风险管理的契合点,然而何种具体的策略更为有效,不同管理情境下用工策略的选择将是后期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实证视角的组织行为视角研究将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建春,陈婉梅.基于可拓逻辑的员工流动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0(12)
[2]解志恒,李全生.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企业核心员工流动预测[J].人力资源.2009(10)
[3]刘冰,王泓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J].现在管理科学.2009(09)
[4]陈进,赵惠丽.金融危机下知识型员工流动的风险与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2009(7),64-66
[5]徐冉.浅析小型服务企业员工流动率的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9)
[6]李涛,李天钦.影响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4), 124-125
[7]翟金生,刘广民,李汀舟.员工流动的有效性管理[J].河北企业.2009(03),59-60
[8]陈志晖.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才流失控制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10 (27) ,20,201-202
[9]李景峰.论知识性员工流动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22)
一、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企业资金其流动呈现出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目标出现偏差,经营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相比成熟企业而言,企业创办初期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及筹资风险。此外,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因财务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带来其它财务风险。
(一)信用风险
创业企业面临资信等级不高,尤其是以大学生创业者。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创企业面临很大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政府、银行及合作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难得到政策资源及银行、投资机构的货款或投资。从内部来看,创业企业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规范透明,资产单薄,导致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筹资风险
对于初创业企业来讲,资金永远是一大难题。信用资质不够,无法通过债务或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面:通过债务向银行融资一是手续复杂,申请困难;二是抵押类贷款条件是必需有房产等高价值抵押物。大学生刚刚创业,实力较弱,很难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得不到有效的抵押贷款;三是信用还没有有效建立,不能得到信用贷款;再加上经营风险,投资效果不好,金融机构和个人不敢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放贷。在权益融资方面,创业初期企业还没有步入正轨,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工、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企业财务方面可能比较紧张,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不能转化为创业者日常生产经营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比较高,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参股入股,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三)创业资金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创业企业一般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成本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创业大学生群体中多没有系统学过财务方面的知识,在创业初期缺乏全盘成本意识及对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带来成本风险。同时,创业初期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大量付出,现金回收的流量很小。创业初期的企业从产品服务的开发、整体设计与规划、生产、市场开拓等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支付大量成本付出;且企业初期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创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提高融资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了解一些必要的融资途径与融资知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明确对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创业财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创业的启动阶段,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风险较大,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并不多。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等级也无法评估,难以获得银行货款额度。但可利用国家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其中就融资方面,大学生可争取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设立的创业基金。二是吸引风投基金。风司不仅可为新创企业注入资金,很多风险投资公司还会为新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等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完美的创业计划,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
2.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节约现金流支出。如在进料时不用现款提货,争取更长的信用期限,在此期限相当于无息使用对方资金;在售卖商品或劳务时可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可以吸引客户提前还款,加速资金的流入速度;以租赁形式获取开业所需的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
3.股权融资。即通过设立股份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初期资金特别紧张,成立一个团结的团队,团队成员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股本,以分散风险。当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和竞争实力后,且因业务进一步开展所需求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银行信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员工融资等规范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此阶段,因公司发展较启动阶段稳定,风险也相对变小,股权融资仍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此阶段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
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创业大学生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知识,即使是财务专业学生,也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难以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因此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财务是企业重要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不强,财务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敏感性,就会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规划,做好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自我保险等风险管理控制规划;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于关键财务指标设定预警线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控,及时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有效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帮助创业者尽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三)加强成本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有时会对成本考虑不全面,导致入不敷出。创业初期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设备采购、人员招聘、房屋租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相关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有些是不可控成本,有些则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在创业初期控制好这些成本费用可以提升盈利能力。调查发现资金链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成本意识,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度调查,就大量采购,结果自然是材料或产品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过剩产能的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当期的成本,员工怠工会导致用工成本过高等等。
关键词: 大学生 风险防范意识 现状分析 培养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多于机遇,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经济风险、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健康风险和情感风险。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的认知状况和应对各类可能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的能力。
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托于校专项基金项目,初步确立以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为研究对象,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及项目其他负责人员在参考中外文献及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按每个学院人数的8-15%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总份数为5700份,其中有效问卷约5200份,问卷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发放、随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对各类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呈现特点;探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1.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也饱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主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证件号码、电话号码都表示不愿轻易透露或填写。对于收到的陌生来电、陌生信息,89.6%的大学生都选择不会理会、直接删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学选择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或安装杀毒软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学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判断个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赖程度方面,40.7%的同学比较依赖于机构或个人名声。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将社团或班级成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社团、组织或企业,也有9.4%的同学表示曾将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给校内组织。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执法”、“依靠社会环境的净化,通过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护技术”是受访者最认可的三种途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学校有助学贷款经历的同学,对个人信息安全特别在意,均表示很担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险些受骗,如有骗子打电话骗取家长信任,要求汇款等。
2.个人财产风险意识现状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上支付这种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很大,对经济观念比较单薄、阅历少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调查表明:90.4%的大学生有网上支付的经历,支付方式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网上银行支付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72.3%,只有44.5%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对网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防盗安全面,有38.1%的同学表明会经常在休息或者离开时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46.8%的同学会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对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学表示发生过被盗事件。
3.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学生本人预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会在兼职、就业创业中遭遇低于预期回报的结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损失。调查表明,63.7%的被调查人员有兼职的经历,他们获得兼职和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学校网站和老师提供的占到66.9%,还有些同学通过一些校外的网站获取兼职,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学表示在做兼职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对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到被调查应届生的19.3%。在创业方面,有过创业行动的,只占被调查人员的1.2%,而他们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经营,如实体店和网店经营,如果遇到资金不足多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到所有创业人员的72.9%。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兼职中遭遇到乱收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中也有同学遇到过违约情况,对用人单位不返退违约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经济损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讨,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将自己的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老师。
4.人身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所谓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校园学习),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校园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通过调查表明,82.1%的同学对宿舍楼和教学楼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没遇过什么事,不关心”。在寝室里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使用。87.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陌生人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视情况而定”。去工厂实习、参观时表示会认真听取相关安全知识的人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6%。在学习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逃生知识方面,被调查人的75.4%选择不了解或只是通过一些别人发的宣传资料作一简单的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于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火灾、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浏览过一些别人发放的地震、火灾知识宣传册。
5.健康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所谓“健康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57.7%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关心的程度不够,其中9.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4.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67.2%的大学生不太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9.5%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另外,通过调查和访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普遍能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差。
6.情感风险意识
作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属于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型阶段,他们因情感问题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随着大学生恋人之间性观念、性道德的不断弱化,大学生非婚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情感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情感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1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期间,恋爱是必修课。6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其中15.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13.4%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并不需要过重以感情为基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特点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约87%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
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未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2]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对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不了解、个人风险防范经验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遭遇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几率较高。二、三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大,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较高,而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
4.与网络、信息有关的风险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网络、信息相关的风险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网上购物带来的财产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投资创业信息,开办网店、炒股等。在调查中发现,有十余名同学在网上开设了网店,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10%。由于网络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度沉迷网络经营和投资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途径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预警教育制度和机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为学工部。学工部除了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还要处理与大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很多风险的应对越来越需要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危机应对、创业风险应对等,这就使得学工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形式。因此,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系统规划和设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专家组负责风险防范知识的解答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是有效实施学生预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应包含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预警分析、相关保证措施、预警对策等内容。其中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是提前安排突发事件的相关管理人员,并对机构内参与人员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预警分析是对其他高校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当前学校相关校情、学情,对一些前期症状进行识别、诊断、评估,同时提前发出相关预报,以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关保证措施是指在预防和处理某类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相关器材、物品或费用。预警对策就是要通过预警分析,对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进行矫正、预警和识别。
(3)实施学生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组建信息报送网络。
实现大学生预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制度,这是积极预防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施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基础。学生重大信息报送的范围是指发生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正面、负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学生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可分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级汇报和自上而下的对学生事件处理的情况通报。主要涉及的人员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级为信息员,一般为班级班长、支部书记、寝室长和其他学生群体负责人。第二级为责任人,一般为各系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他们是学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处理者。第三级为决策人员,主要为学工部(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学生事件管理部门。第四级为负责人,主要指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相关人员或部门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给上一级人员。而对于情况通报,是指学工部(处)、保卫处、团委、后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的有关学生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情况的及时通报,形成文字纪要,通报二级学院并汇报给学校分管领导。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开设风险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和谐的环境之中,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关于大学生风险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的、完善的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科学、完整和系统的风险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风险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大了对风险问题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要广泛收集有关风险教育的资料,一方面编制有关风险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设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风险教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知识,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课、就业规划课中对就业创业知识和个人情感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授。
(2)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大学生风险意识防范知识。
首先,除了开设必要的风险教育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讲座各类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风险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各种风险知识和风险防范策略;结合学校及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风险源,学校和社区周边有哪些风险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网络机制。一要通过网络将各种风险及其内容、表现形式、规避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过网络将高校规避风险的制度、方法、人员、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网络体系。特别要将应急机制的内容于网络上,以便一旦发生风险,有机构及时处理。三要在风险到来前,及时收有关信息将其登录于网上,以便使学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布控,使风险得以化解。
三、强化实践,提高大学生风险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授,并不等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要增强风险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就必须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触风险,体会风险,认识风险,感悟风险及化解风险。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预测和预防风险的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各高校,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风险意识状态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水平,了解他们希望高校开设哪些风险教育课程的愿望等,从而使风险教育更有针对性。其次,模拟一些现实情景,进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场景训练。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严峻的风险困境,可以有效增强风险意识,自觉地反思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1、企业财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事项将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环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实质性的变革,由于技术的快速创新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变化周期缩短,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另一方面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企业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能与今天的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防范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一是战略风险,即不恰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规划导致的风险;二是决策风险,即决策失误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即不适宜的经营手段导致的风险;四是财务风险,即失去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五是信息风险,即不相关、不真实信息报告导致的风险;六是环境与法律风险,即环境骤变和政策不明朗导致的风险;七是灾害风险,即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风险等。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才成为必要。风险防范与控制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而且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和轴心工作。
2、财务风险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往往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有些运动变化规则与不规则性,季节变化产生商品销售的“淡季”和“旺季”,自然灾害对企业运营的破坏性影响,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2.3 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市场的高度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2.4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多样化和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3、财务风险的特征
3.1 客观性。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取决于形成财务风险来源的客观性。产生和诱发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源于社会经济背景、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只有通过无数次观察、比较、分析和积累总结,才能发现和揭示财务风险的内在运行规律。
3.2 不确定性。财务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而作为财务活动的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有局限性,由此必然导致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一是财务风险内涵的肯定性和外延的偶然性;二是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难以计算性;三财务风险后果的潜在性。
3.3 相对性。财务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定条件发生转化,或者加强或者削弱。财务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3.4 收益性。风险不同于危险,风险同时还孕育着收益的可能。收益与风险的配比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5 复杂性。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复杂的;有经营者与经营者以外原因;有可预测与不可预测的原因;有自然原与社会原因;有直接与间接原因等。
4 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可以规避的财务风险只是面临财务风险中的较小部分,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水平影响不大。风险减轻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补救措施只能起到消极的减损作用,且一直成本较高。同样,风险融资也是事后管理,风险管理成本较高。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办法:
4.1 财务风险转移。①控制性风险转移:转移会引起风险及损失活动,即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务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这种随所有权转移而实现的转嫁属于风险控制型转移,是转移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风险的转移和流动,来改善资产的质量,进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②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将标的物面临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转移是经济单位或个人,以缴纳保险为条件,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由于保险转移是以保险费为条件的,因此转移之前就发生了风险处理成本,所以,考虑保险转移时,应充分考虑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4.2 财务风险降低。风险降低法是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资金回收风险中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预付、出借资金回收风险;对外担保风险。为了确保快速收回应收账款;维持公司利润和销售的最大化;维持和客户的关系;提高公司的形象,应收账款能否顺利收回以及收回的金额和时间,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政策。
4.3 财务风险缓冲。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建立偿还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4.4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程序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目前许多企业实际上没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的甚至没有年度的经营计划,如同“盲人摸象”般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这必然潜藏了严重的风险。确立目标后,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及时纠偏补正。
(2)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 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3)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4)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领导主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高层领导行使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权。特别是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最难实施的,毕竟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内控制度时,首先要约束的恰恰是自己。从调查统计来看,企业发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管理层内控约束机制的缺失。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的高层领导们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绩效目标与公司及股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对管理层进行权力制衡不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5)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因此,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6)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7)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5、结束语
总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企业的盈亏与否、经营状况如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只能尽量充分的而不能完全的认识和避免;财务风险贯穿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而财务系统受许多不确定因素淡淡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目前,我国企业对财务风险评价并没有高度重视,防范意识较差,所以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财务风险
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带动了世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它也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当中,高科技企业竞争逐渐成为主导,世界各国开始研究高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并且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性政策以保护和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一、关于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从20世纪70年代高科技企业诞生至今,高科技企业一直为人瞩目,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点培育和研究的对象。但是究竟什么是高科技企业,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严格的、统一的、标准的、公认的定义。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的界定则是将高技术和新技术放在一起,不仅包括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也把一些传统企业中采用高技术的工艺过程的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
二、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特点
(一)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
无论各国学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有何不同,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征。所有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科技企业除了具有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拥有高科技企业自身特有的一些典型财务风险。
1.环境风险。高科技企业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共同影响。产业经济政策在不断的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会对高科技企业在经营、税收、能耗、产品技术推广等方面推出新的政策和制度,增加了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高科技企业具有的最典型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技术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技术产品寿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产品效用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产品制造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实际收益严重偏离预期收益。
3.市场风险。技术性能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等于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即使被消费者接受了,由于定价和销售渠道的原因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收益。
4.管理风险。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各个发展时期和环节经营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失误产生的损失。具体包括:(1)经营者决策风险;(2)人力资源风险;(3)知识产权风险;(4)合作风险。
5.资金风险。高科技企业需要高投入来支持技术研发,需要企业有足够资金支持和保证,因此资金风险也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具体包括:(1)资本运作风险;(2)资金回收风险。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即使同一种财务风险发生在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其财务风险产生的来源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与传统的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财务风险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测。高科技企业的典型特点决定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放大性。对一项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除受到企业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发展、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高科技企业,相互影响,更加剧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传统的财务风险在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下,变得更加复杂。
2.风险呈现阶段性。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同技术研发周期是同步的,通常要经历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扩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正因为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不同,因此财务风险的特征和程度也呈现阶段性。
3.损失递增性。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决定其研发项目的投资过程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过程,随着项目的进展必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一旦研发项目中途发生失败,之前的投入将全部归于损失。因此,项目失败发生的时间越晚,项目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会越大,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随着研发项目进展而不断扩大,相应的风险损失也将随着研发项目失败的时间挫后而递增。
4.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高科技企业进行的投资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机性的风险,它并不像是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给风险承担者造成损失,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旦成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说并不完全意味着损失,而是损失和收益并存,只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控制和管理好财务风险就能取得预期收益。
5.风险多样化。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既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由于资金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等非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是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传统企业多因资金活动产生的财务危机直接引发企业破产,而在高科技企业出现金危机能够导致企业破产外,由于智力和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关键因素,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能够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三、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
(一)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比传统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受企业内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的影响,因此其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成因和内部因素成因。
1.外部因素分析。高科技企业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因此经常会出台一些保护性和支持性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推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比传统企业的影响要大得多。此外,技术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复杂多变也成为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2.内部因素分析。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技术人员出身,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的管理发展落后于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科学,企业的制造工艺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成为财务风险的重要成因。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在对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析之后,针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和主要成因,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1.高科技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策略。(1)紧跟世界科技发展,适时进行技术更新。高科技企业要不断进行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知识更新,及时搜集和掌握国际科技研究的最新动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研究开发方向。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开发。(2)开展企业合作,提高工艺水平。高科技企业应该积极的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引进和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借助合作企业投入的先进制造设备完成技术成果转化的研发,即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时间,又不必花费资金引进设备,减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2.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高科技企业始终处于高风险环境中,因此从企业的决策者到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了解有关风险的知识以及学习和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才能提高整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技术人员创新的动力;同时加强后备技术人员的培养,引进和培养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建立市场竞争意识,做好产品市场定位。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更应该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因为创新的产品不一定具备广大的市场需求,缺乏市场需求就意味着项目投资的失败,因此,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企业的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事先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向着市场需求方向进行,从而提高企业产品潜在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关键词:孵化器;衍生;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2-02
从1956年诞生至今,企业孵化器(下称孵化器)运行的实践证明,孵化器在帮助新创企业克服新企业缺陷并提高企业存活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并成为推动区域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组织。这也引起了广大学者针对孵化器展开研究并试图揭示:(1)孵化器是什么(What),如:孵化器的概念、类型与功能;(2)孵化器为什么具有孵化功效(Why),如:孵化器的要素与组织构成;(3)孵化器如何完成孵化(How),如:孵化器作用机制与孵化机理;(4)孵化器如何变化(Develop),如孵化器的演进与发展。围绕这四个研究分支展开的研究归根结底是要打开孵化过程“黑箱”。
针对孵化过程“黑箱”展开的不同分支的研究与孵化器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反馈系统,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活动的同时实践活动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与实证样本,促进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已有的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已经能够较为清晰完整的支撑整个孵化过程脉络构架,但是在某些研究分支并为就此取得新的突破。基于此,本文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突破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一、企业孵化衍生与共生
盛世豪和郑燕伟(2003)对新企业生成过程作了广角透视和理性追踪发现:有许多新企业是由现有企业经过复杂的“孵化”过程衍生而来的,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孵化生成机缘,并且基于这种孵化生成机缘,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密切的衍生关系[1]。不仅如此,入孵企业由于嵌入网络的重合,不同入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作用,体现了明显的共生关系。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家企业资源富余与短缺两种状态始终并存。对于富余资源,企业可让渡资源使用权,提高富余资源的利用率;对短缺资源,可利用外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发展。所从企业孵化衍生与共生角度分析,成功毕业企业和在孵其他企业将能够为入孵企业的孵化带来巨大的帮助。而针对孵化毕业企业和在孵其他企业与入孵企业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一直没有被学者纳入到孵化器研究的框架体系中。
如何开发成功毕业企业和网络中其他入孵企业的价值,如何利用孵化器中间“桥”功能来协调和引导入孵企业与毕业企业和其他入孵企业间的互动,如何挖掘关系要素和构建活动模型以及互动机制与效果评价的研究都将成为未来孵化器研究一个可以尝试突破的方向。虽然中国企业之间互动的研究从价值链到网络早已成为企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动,但是现实中入孵企业与毕业企业以及在孵其他企业间的互动活动很少,供研究的素材和样本比较有限,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障碍的同时也对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孵化网络的优化与治理
孵化网络的构建越完善,入孵企业成长得越好[2]。相应地,入孵企业成长得越好,它们融入网络的倾向越明显[3]。因为孵化网络的存在减少了资源和信息的交换成本,从而降低了入孵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它们在共享和联合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规模效应”和“联结效应”。网络化作为孵化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与生态学的角度都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Williamson(1988)从进成本角度对网络发展做出了分析[4]。Freeman(1999)通过研究的网络环境对孵化网络外部作用机理对这一趋势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5]。Hansen(2000)从孵化器网络的时间与成功要素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网络作用机理[6]。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孵化器网络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林嵩(2012)、谢洪明和任宗强(2012)从企业网络能力,网络强度和网络协同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角度对孵化网络中企业发展与网络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7~9]。胡海清(2011―1013)在网络交互模式与孵化网络生成与演化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孵化网络研究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0~12]。
针对孵化网络研究的不足,未来学者可以在以下两个层面寻求突破。首先,孵化网络的优化与治理。与传统企业间网络相比,孵化网络结构表现出短期相对稳定以及长期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因此需要在企业孵化网络的异质性与动态性及其内在运行机理进行深度解构的基础上对孵化网络运行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展开研究,从而进一步揭示孵化网络发展模式与规律以及网络优化的路径,并引导孵化网络治理的研究。其次,孵化网络的建立根植于相对宏观的生态环境,Michael(2000)研究结果表明,孵化过程与入孵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分布、孵化器与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具有显著关系[13]。
三、孵化企业风险管理与失败企业的学习
科技型创业企业同时具有较高的出生率和失败率。国外调查显示:新创企业在创办二年、四年和六年后的失败率分别是34%、50%和60%;创业和高科技两个因素使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加剧。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14~15]。虽然孵化器可以显著提升创业企业成功率,但是由于环境非线性变化与孵化企业先天性缺陷使得孵化项目本身仍具有很高的风险。虽然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孵化过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却很少涉及。王廷浩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孵化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运用流程图法将孵化器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和内部风险三个方面,但在操作层面上也仅在技术和投资两维度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所用静态评价指标并不能充分衡量和评价企业孵化动态过程风险程度。这方面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造成孵化器功能研究仍然徘徊于业务,服务和中介等方面。与此同时,针对孵化失败的企业和项目的研究也没有纳入到孵化器孵化过程研究框架体系中,仅以成功毕业企业作为研究的终结点,造成孵化过程研究完整性的缺失。
风险管理和孵化失败企业研究的不足,为研究者开辟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研究孵化过程的新视角。首先,在孵化过程风险管理研究方面可以将已有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孵化过程中,结合孵化过程二元主体的特性对孵化互动过程在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孵化作用机制的研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孵化器服务功能研究中,从而为提升孵化质量与完善孵化器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创业失败研究涉及创业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引入到孵化失败企业研究体系中将是有待突破的方向,研究失败原因与表现以及针对失败的学习都为孵化过程和再次孵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通过对孵化失败企业研究可以找出导致失败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孵企业作用的机理,从而为孵化过程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理论依据的拓展
研究缺陷和新的视角为学者深入研究孵化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研究方法创新和基础理论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其他如生物学,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能成为学者研究取得突破的手段。如: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引入到孵化器演化与发展研究领域,分析孵化器自适应过程与孵化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的问题;将协同创新理论引入到孵化器网络研究领域,研究孵化网络创新主体间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效应,同样协同创新理论还可以用于孵化过程衍生与共生中主体间关系与作用的研究;将经济学中的生存模型用于入孵企业纵向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对孵化器衍生与发展以及入孵企业的成长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8-78.
[2] S,pars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ffective Operations of Univesity Business Incub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4,42(4):418-426.
[3] Mathew.H.,R.D.Ireland,E.M.Robert.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itiv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154-177.
[4] K,D.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cubat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22(4):120-138.
[5] J,S.Freeman.Overcoming the Hurdles of an Established Business Incubatio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9,10(2):35-49.
[6] Hansen,M.T.,H.W.Chesbrough,N.Nohria,D.N.Sull.Practice of Networked Incubator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80(7):154-170.
[7] 林嵩.创业网络的网络能力:概念建构与结构关系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38-45.
[8] 谢洪明,陈盈,程聪.网络强度和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资本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5):32-39.
[9]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6.
[10]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孵化器组织的网络化机理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152-157.
[11] 胡海青,张,张宝建,张道宏.网络交互模式与创业支持类型――基于中国孵化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2):275-283.
[12] 胡海青,张宝建,张道宏.企业孵化网络成因解析:脉络梳理与研究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94-103.
[13] Michael,J.,Nowak,C.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0,
27(2):125-134.
[14] Coster,D.R&C.Butler.Assessment of proposals for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K: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pin off companies[J].
Technovation,2005,25(5):535-543.
【关键词】 离岸外包;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基本构想;可行性研究
一、建立离岸外包业务风险基金的背景分析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及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为了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就必须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使企业在离岸外包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得到化解并具有较大的财务支持。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使企业不会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而陷入经营危机,增强了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为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一)客观存在的离岸外包业务风险及成因
1.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的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项目承接、灾备投资、人力资本及国际市场变化等风险。服务外包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始终存在,从外包项目的承接开始就孕育着风险,在企业期望获取收益的同时也为企业日后外包业务的运营带来了各种风险。项目承接的风险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由所承接的具体项目引发的风险,在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中,发生的无效评估费用、人力培训成本、研发成本的浪费及灾备中心建设资金的浪费都是由项目承接风险所造成。服务外包企业所进行的灾备投资,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大,并且是为发包方所做的灾难备份,因此灾备投资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及服务对象较为固定等特点。灾备投资的风险是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过于简单或过于乐观所引起的。对灾备中心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离岸外包中的人力资本风险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在所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人力培训成本浪费、人力资本储备过剩、人力资本短缺、员工中途终止服务及员工泄密所引发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了离岸外包项目后,其经营活动也自然变的复杂起来,具体表现在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地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
2.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风险的成因
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由服务外包业务的特点引发的风险、由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由服务对象变化引发的风险、由企业防范风险意识较差等因素引发的风险等等。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同时,离岸外包所承接的业务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就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会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服务外包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其服务的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来说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人员培训费用。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化巨资建立服务于特定客户的灾备中心,因此一旦客户发生变化,尽管有合同约定的赔偿条款,但服务外包企业也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活动中,部分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者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差,对各种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也为各种风险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二)企业的发展急需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近7 000家,主要从事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及KPO(知识流程外包)等外包项目,离岸外包收入在逐年增长,离岸外包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在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中,服务外包企业已享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如在资金上的支持政策、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但在加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水平上,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仍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实现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
通过承接离岸外包,促进了一批服务外包企业的迅速发展。在离岸外包项目的承接中,发挥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人力成本、资金保障及政府支持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品牌企业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财富1 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了离岸服务外包战略,这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政府和各省市积极搭建服务外包的平台,使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序发展,实施企业聚集引领,促进形成产业聚集,已初步形成服务外包的地域和品牌优势。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中,企业出于发展的需要,对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有极大的渴求。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本身具备了较科学的管理基础,在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也为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提供了保障。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从而使建立离岸风险外包基金并规范使用管理成为可能。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在积极谋划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相信国家制定的发展服务外包的产业政策必定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企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基本构想
在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将极大地提高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为使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建立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应加强制度管理,从企业资质的认定到提取的依据、比例等都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强化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各项基础工作。
(一)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意义
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是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为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增强服务外包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而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可以使服务外包企业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制度化,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风险,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服务外包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实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及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可使企业在离岸外包中所发生的风险具有较大的财务支持,以应对发生的风险,使企业不会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而陷入经营危机,增强了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为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其本身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自然会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为我国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迅速发展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从而增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基础工作
1.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认定
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目的是为使服务外包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支持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必须加强对承接离岸外包企业的认定,使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真正服务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离岸外包企业的认定标准可参照《财政部财企[2009]44号》文件对2009年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业务对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的相关条件执行。国家应建立相应的承接离岸外包企业认定机构,规范对离岸外包企业的认定工作,使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作为一项激励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制定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依据比例
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提取可以采用税前提取和税后提取两种方式进行。采用税前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时,其依据是年度离岸外包收入额;采用税后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时,其依据是税后利润。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可以规定为5%。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提取的依据应是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当年的离岸外包收入额,提取比例按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情况规定为5%,由服务外包企业在每年年末提取。年末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离岸外包收入额应为服务外包企业向海关申报并经核准的全年离岸外包收入额。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应当于每一个会计年度终了前,以本年度离岸外包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5%的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即: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年度离岸外包收入×5%。
3.规范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会计处理
采用税前办法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时,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作为企业的管理费用处理。采用税前提取的办法,其目的在于使企业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即服务外包企业只要取得离岸外包收入,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就有了提取的基础。提取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离岸外包风险基金
贷:离岸外包风险基金
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税后计提离岸风险基金,即在税后提取一定比例的离岸风险基金专门用于离岸外包风险发生时的准备金,采用此种办法提取的目的是使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扩大其来源渠道和数量。提取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离岸外包风险基金
4.明确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税前抵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的解释,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中包括风险准备金支出。所以,建议国家税务机关制定积极的政策,明确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准予在所得税前支出,即作为可以抵扣的风险准备金支出。
5.规范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使用
服务外包企业应按照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影响,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施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管理机制,对已计提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要加强管理,使其真正发挥抵御承接离岸外包风险的作用。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只能用于下列支出: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因技术风险发生而由企业承担的赔偿部分;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因人力风险发生由企业承担的赔偿部分;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客户变化、项目变化及灾备投资而引发的风险损失部分;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所有与风险相关的律师费、诉讼费等法律费用。其中,人力风险发生后企业向相关责任人索赔的部分,应当转入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管理;因发包方违约而向发包方索赔的部分也应转入离岸外包风险基金。
6.明确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存续期间及额度
服务外包企业在经营期间内,应当保证企业结存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不低于近5年离岸外包业务收入总和的5%。企业因发生各种风险损失造成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余额低于近5年离岸外包收入总和5%的,应当于本会计年度终了前提取补足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从而使这一举措真正服务于服务外包企业,增强服务外包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
7.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为增强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应对所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实行专户存储,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在保证已提取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可以用于购买国债等风险性较小、变现快的投资,以确保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不被闲置,从而增加服务外包企业的收益,不断充实离岸外包风险基金。
8.加强对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监督
各级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负责对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提取、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每年年初,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服务外包企业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提取、使用等情况进行必要的审计,以保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效益。
三、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对进一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也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无论是国家制定的产业发展宏观政策还是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其他行业已有的计提风险基金的先例,都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我国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解读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改善贸易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我国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同时,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精神,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安排专项资金,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业务予以资金支持。财政部、 商务部在《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中指出,各级财政、商务主管部门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难得机遇,把鼓励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把支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就为服务外包企业充分享有优惠的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2009年9月,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科技部等九部委以[财企(2009)200号] 文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表明国家对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巨大政策支持。
(二)国家实施的行业风险基金提取政策透视
国家各有关部门为支持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保险业保险保障基金、证券结算风险基金及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等行业风险基金,这些风险基金的建立也为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及《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作为因工作失误而依法进行赔偿时的准备金。财政部的《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为规范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完善资产评估机构职业责任保障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资产评估机构应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我国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建立保险业保险保障基金,这是保险业通过筹集专项资金来补偿破产保险公司客户可保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维护市场信心,维护保险业的行业安全与稳定。我国的《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建立证券结算风险基金。该基金主要是指用于垫付或者弥补因违约交收、技术故障、操作失误、不可抗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及防范与证券结算业务相关的重大风险事故而设立的专项基金。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是指用于弥补证券交易所重大经济损失,防范与证券交易所业务活动有关的重大风险事故,以保证证券交易活动正常进行而设立的专项基金。从以上各种基金中可以发现,尽管行业性质不同,各种风险基金的名称也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为抵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危机而建立的。所以在服务外包企业同样可以建立抵御各种风险和危机的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为促进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三)我国颁布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利支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为落实国家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地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9年4月联合下发了财税(2009)63号文件,在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以下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7月《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于增值税,在2010年12月31日前,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关于企业所得税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关于营业税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在2010年12月31日前暂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关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由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力度。但在服务外包业务的实践中,由于受资质和门槛等原因影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的政策。而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对于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应该是一种普惠的政策,从而使国家的产业政策得以实现。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定对服务外包企业的鼓励政策有助于服务外包产业优势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尽管在目前是服务外包企业享有了一定的优惠,但从长远看,必定对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从而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基本构想对推动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可行性。通过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可进一步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实力,规范企业处置风险的行为,从而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力,方蕾.国际财务外包:特征及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 2009(9).
[2] 黄展眉,全立新.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