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众心理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大众传播场视阈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大众传播与受众心理探析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探析 品牌受众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新闻报道与受众的逆反心理 植入式广告中受众的逆反心理分析 论大众传播的受众价值观 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 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蹴鞠精神 大众传播领域的隐私伦理分析 政府应急管理中网络舆论受众逆反心理预警机制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 植入式广告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浅谈新闻细节描写对受众逆反心理的解构 大众传播的偏向 传媒态度与网络受众逆反心理 从受众逆反心理看“美女新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心理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2007:58.
[3]简明心理学辞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63.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1999:300.
[5]张宏权,王方钊.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新闻知识,2011,(2).
[6]程鹏.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J].新闻爱好者,2010,(2).
[7]董秀成.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J].当代传播,2007,(4).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心理;就业压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地位、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大力的倡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神速”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一、陕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师大1000名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发现师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如下:
1、急于就业且就业期望值高
根据调查结果,49.73%的同学表示应先就业再择业,39.24%的同学表示要先择业再就业。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而待业以及考研都只是在不能找到合适工作时的选择。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什么问题”时,居首位的是“就业期望值太高”,占到56.22%。
2、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资及待遇
调查结果显示,43.03%的同学会选择行政事业单位,31.46%的同学则会选择国企,5.73%的同学选择民营企业。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趋向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看重的是它们较好的福利待遇和较强的稳定性。
3、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突出
调查发现,师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占到45.0%。被调查的学生中68.22%的认为面对就业情形有一定压力,17.08%的人认为面对就业会感觉迷茫或不知所措,仅有11.24%的人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很自信。调查显示,有超过调查人数一半的同学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造成自身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他们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的原因之一。
4、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心理
相对于非师范的同学,免费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1)在职业的选择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目标比非师范的同学更加的明确,在择业的过程中盲目心理相对较小;
(2)在就业地域的选择方面,免费师范生从哪里来回哪去,跨省有条件的原则下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也会有所缓解;
(3)在薪酬的考虑上,由于职业的确定,免费师范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学校各方面环境的好坏,对于薪酬待遇不做太多的考虑,就业期望值明显小于非师范的同学。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就业形势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一次性就业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许多用人单位提高学历录用标准,增加毕业生求职的难度,无形中给毕业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高校师资不健全,课程设置和机构不合理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了,师资、教学设备就日趋紧张了,全日制高校师生的比例逐渐扩大,专任教师的缺失严重。加上在扩招之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压力也在增强。就业心理指导缺乏系统性、实效性。
2、内部因素
(1)认知能力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盲目自信或保守怯懦。 其二,对就业形势分析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机遇。
(2)自我调适能力不同。从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心理与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有些毕业生性格外向,遇到问题能及时发泄,得到调整;而另一些则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期望值高”、“焦虑”等心态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当人们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然而当这些“期望值”和“焦虑”的程度达到一个值的时候,就显得不合适了。这些心理若是等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带来长久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对策
1、自我调适为主
(1)树立正确就业观,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社会需要出发,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当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小单位。要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生存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调整自我,保持心绪平衡。遇到工作难找,受挫折的情况,需要大学生接受客观现实,保持心绪平衡,及时调整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要冷静对待。要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的普遍性,增强自信,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调节,尤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另一方面要适度宣泄。找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宣泄不良情绪,放松自己的心情。
(3)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师教育修养。坚定从教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决心。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调节,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所能做的也就是引导了。
2、高校调适为辅
(1)将就业指导、就业心理纳入必修课,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就业指导作为年级的必修课程,重点做好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规划。
(2)拓宽心理咨询和指导的渠道。 一方面,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校报等其它报刊合作开辟就业心理健康专栏。可以介绍毕业生心理咨询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也可以邀请辅导员或心理研究人员针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说明和排解等。
(3)给予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以必要的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和师资上对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提供必须的方便,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确保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有序、有效地开展。
3、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给予一些必要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而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应严格执法力度,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良好环境的建设,统一当今存在的各种性质的招聘会,提高就业的效率。用人单位要建立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而这不单纯是高校本身的事,所以用人单位也应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四、结语
现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凸显并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引起的,它是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撇开其他因素不谈,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加剧,我们应该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基础,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体系作保证,更要形成尊重个人,敢于张扬个性,个体平等发展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众化;心理特点;高校青年学生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政治多极化以及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日益频繁的国家交流,并由此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困惑也越来越大。由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要求。
青年学生是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体,也是思想领域内最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的群体。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群体自觉运用的思想武器来抵制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同时,也为其他领域大众化传播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从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不同学生群体接受传播的方法和途径,力争找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自觉接受和传播的目标。
一、高校不同青年学生群体接受心理特点
在高校推动当代大众化教育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坚定大学生的信仰、应对新媒体技术及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多样性心理特点的具体方法。从学生群体态度改变的心理过程入手,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推进大众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是从服从到同化最终达到内化的心理过程。而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心理迷茫,并不是他们心理没有信仰,而是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让学生完全信服的阶段。因而有些理工类的学生因为驾驭不了理论性过强的知识而不感兴趣,文史类学生因为知识的枯燥重复等而产生对理论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来探索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服从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而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处于这一阶段,甚至有些学生是带着逆反心理以表面服从的方式进入课堂的。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是老师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也是宣传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只有找出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消除这种心理才能使学生从服从阶段向同化和内化阶段转移形成自觉地行为,理论宣传才能更具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认为教育属于大而空又形式化的内容,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上课只是为了应对老师,免受惩罚,目的只是期末成绩和学分,因此不少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不认真听课,是对集体规范的表面顺从,并认为这只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容易受到社会传媒,文化多元化思想甚至是异端的消极思想的影响,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书本知识、传统价值观念,而是注重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所以教师的课堂知识灌输对学生的影响与传统教育相比在减弱,而不再具有绝对意义,反而引起他们对这种传统说教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我们的大众化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教育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没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难以在心理上与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
解决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改变单调的理论说教,提高理论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把课堂教学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高尚的社会道德相联系,同学生的情感、需求相联系,走到学生的心里,变自觉的学习为自发的接受行为。在教学方法上,要利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生活的实例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进入心理上的同化阶段。
(二)同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待周围环境和接受理论教育都处于这一阶段,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而且很多处于服从阶段的群体会通过周围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走向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传播重点是澄清学生思想困惑,坚定思想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注意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素质不佳等问题。另外,青年一代是西方势力对我国的“函化”、“分化”的重点对象。在高校推动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帮助他们认清国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另外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接受理论的对象,也是实践和传播的主体。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并传播这些理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三)内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内化阶段就是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除了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要更进一步延伸他们宣传的能力,使其成为大众化的又一宣传途径和主体。
从理论本身来看,重视青年学生群体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大众化是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年学生群体的思维敏锐,具有富于创造新文化、新思想的巨大潜质,并且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的领域。这些时代特征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大众化的主力军。
各种实践活动是正是从服从阶段到同化阶段再到内化阶段心理转化的中介和桥梁。理论只有转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社会心理,如需求、愿望、动机、情绪、信念等,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与认同,并成为学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样,理论只有通过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能不断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实现学生知行的高度统一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目的。“知”是内化,是指学生认同、吸纳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固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指导社会实践。“行”是外化,是指学生将内在的理论素养外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实践的过程。只有将内化的理论素养外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行为时,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达到知行统一。换句话说,只有知和行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在不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基础上传播的目标研究
将大众化传播与青年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相联系就是要在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者,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追求者、发现一批青年信仰者、引导一批青年的实践者。
首先要实现大众化的普及、理解。普及是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大众化的第一步,没有知识的普及,学生对理论就缺少基本的了解,大众化更无从谈起。所以,首要任务是使他们掌握理论、才能更好的理解并逐渐的接受理论。
一、学习管理中师生纵向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1.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依然盛行
高校中的纵向人际关系,主要指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多时候还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不论是手写板书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堂的主旋律。这种类型的老师往往不把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根本不顾及或很少顾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变为了教育者的“独角戏”,不仅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渴望与高中时代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因此,大学课堂应“注重教学流程管理的个性化,着力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上,对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设有利条件”。[1]
调查显示:98%的男生和97%的女生对老师的单边教学都表示不接受。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太沉闷,老师不能与学生双向互动,缺乏良好的沟通,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起来了无趣味,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前提下,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不了及格万岁,以拿到学分基点为目标,极大退化了入学前想大展身手打拼一番的激情。由于现在网络比较普及,学生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也比较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或者老师讲到的一些问题往往都有一些了解,甚至是比较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他们很想和老师探讨、交流,但在“一言堂”的课堂上他们根本没有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混”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另外,对那些想要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习型学生来说,这种现状无疑是噩梦一场。不学不行,学又不爱学,学也学不好,对大学课堂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是,这种类型的老师也有学生的喜爱之处:不强迫学生学习;不给指定阅读书目和文献;对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要求不多。因为师生之间相互不认识或者不熟悉,所以一般都会给较多平时分。而这种给平时分的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喜欢,更让一部分学习投机者窃喜学习之轻松,拿分之容易。但是,这对那些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出勤、按时完成老师各种形式作业的学生来说,心里非常不平衡,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公正公平的体现,内心非常没有成就感。调查显示,只有2%的理科男生希望老师期末考试时对平时分控制应严格,要对学生平时表现好坏的差别一目了然,坚决杜绝给人情分。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课堂模式和秩序非常容易滋生学生的懒惰情绪并易纵容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混”的思想的蔓延。
2.严师未必令学生满意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些老师满腹经纶自我要求很高,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方面都卓有成绩,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学生也学富五车,因此经常给学生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并严格要求学生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不能完成预期目标老师就非常不满意甚至大发脾气,让学生觉得很没面子。尤其是那些喜欢点名评论学生的老师,更是让那些注重自我形象的大一新生望而生畏。因此,老师的出发点很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表示,大一刚入学,还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轻松愉快富有乐趣的基础知识,不想还像高中那样紧绷着一根弦的啃书本。他们对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动机表示理解,但实际运作中还是希望要求少一点、松一些。这种现象反映在调查结果中是这样的,表示理解的比率分别是:文科男生占29.17%、文科女生占26.32%、理科男生占19.05%、理科女生占37.93%。由此可见,要求严格只知施加学习压力的老师并没有得到一半以上学生的认可。
但是,学生觉得这类老师责任心强,教学认真,也非常平易近人,对他们温和的态度、博学的学者形象、敬业爱岗精神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非常喜欢和满意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项调查,关于个别老师为维护课堂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而口不择言地伤害学生自尊心,97.5%的学生都表示了极度的反感,只有2.5%的学生表示尚可理解,但显然呼声很弱,几乎被淹没在一片愤慨的反抗之声中。学生强调,即便这类老师教学认真、严谨,业务能力非常强,但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老师缺乏语言表达艺术动辄伤害学生自尊心,课堂气氛不融洽的话,他们也不会拥护和尊敬这位教师。相反,有64.5%的学生表示,如果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气氛轻松,即使老师专业的某一方面水平相对较差,但老师本身和善可亲,能与学生相处融洽,并且经常能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话,他们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在这个对比当中,笔者发现,文科女生表现的情绪激烈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人。当然,学生的想法并不止于此,针对最后一种情况,学生们认为,如果老师的专业素质很强就更好了,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0%。
3.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学生一词,从字面来理解,似乎就是以学习为主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关注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授课内容、管理方式、语言表达等,他们对老师的衣着打扮也会以挑剔的目光来审视,并以此作为是否喜欢这位老师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针对任课教师的仪容仪表问题,学生们的看法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两个极端,详见下表: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1%,他们认为得体的装束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令人耳目一新。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5%,他们认为教师应为人师表,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学术上。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希望老师有新形象是一种呼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不可忽视,但更多学生还是传统观念比较重,他们更喜欢稳重踏实、博学多才、学术精湛的传统学者形象。90后的文科男生对时髦前卫的任课老师所持有的极端态度令人产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既可以说他们对老师仪容仪表的挑剔,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此表示无关紧要。
二、有人情味的纵向人际关系在课外学习中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无疑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乃至以后的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应该明确的问题是,在这个课外自主学习过程中,并非与任课教师完全没有关联,相反,教师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5%的大一学生表示,在自主学习时,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保持良好的联系,在自己有专业方面的疑问时可以请教。他们的疑问,也许是课堂问题的延伸,也可能是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表示,自己在生活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各高校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提出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但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层面,对于通过教学管理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很不够,虽然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首次提出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创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辅教材为客体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这就是迄今为止仍在持续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由此不难发现,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个体来看待,不仅要重视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纵向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权益
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安静,会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现在的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迷信权威,对老师的言行会充满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针对某一问题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立场,甚至驳斥老师的说法。这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不可以直接否定老师,否则就是不尊重老师的心理模式大相径庭。针对这些,现在的大学生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是自己的权利,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另外,《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也的确赋予了大学生这些基本的权利,如:获得良好教育权、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因此,就要求老师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中国式清高,能够与学生进行有益的辩论,让课堂活跃起来,甚至做好接受学生当众指正的心理准备。
十七大报告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生管理中,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学习管理中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具体来讲,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综合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要做学生精神上的领航人。教师不仅要学识过人,在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方面也要更高于学生。在学术环境非常混乱的今天,要能够做到独树一帜,有自己的学术成果,能给学生有益的启发,让学生产生信赖感、尊敬感,用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第一,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仪容仪表的重视程度和态势语的训练。第二,让学生“反客为主”,客串老师的角色,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三,开展专业素质大赛,把展示专业特长与个人特长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学”与“玩”相结合,在课堂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第五,切实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录像和图片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师的讲解,更加直观地突出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贴心人。不要离开课堂就变成了路人,要把课堂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
90后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比较活跃,但他们面临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比较多,比较复杂,比如就业、实习、考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诚信危机、高校后勤社会化等许多问题,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他们着想的话,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也为合理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而且,作为能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老师,课堂上一个正确观点的引导,一个客观评价的提出,很可能就会对学生的各种不满情绪起到疏导的作用,进而减少抱怨而去体谅社会、体察学校、体会老师的难处,进而去寻找新的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良好的纵向人际关系的培养,可以让大一新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用和谐课堂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为全社会和谐做出一份贡献,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2-02
当前,大学生的学风虽然整体是积极的,但也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诚信教育方法偏于形式[1]、诚信教育考评机制落后、诚信教育大环境欠缺等问题。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很少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校园内诚信缺失的社会危害短时间内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如果基本的诚信品质不能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来,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危害可能是极其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通过了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上的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及管理体制上的做法
(一)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方面
诚信制度的建立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建立在个人诚信基础上的诚信准则为核心内容,在诚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诚信制度。如北卡罗来纳等多所大学在大学生一入学就要求他们签订诚信准则,然后由各大学遴选出来的“诚信教育者”在入学之初就对大学生进行关于诚信准则的宣传和教育,最后大学根据制定完善的诚信制度,保障诚信准则的实施和对违反诚信制度的大学生进行处罚。日本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文部省制订了《学习指导大纲道德篇》,设置“道德时间”课作为大学必修课。“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德育的一条公开化的途径,具有官办性质与权威性。[2]《联邦德国总法》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和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3]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日益突出,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归根结底是诚信教育制度不健全。要重构大学生诚信形象,仅靠良心、本能等道德自律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制度甚至法律层面,寻求诚信建设制度法律保证,以法律、法规和法律文件的形式规范诚信。
(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方面
大学生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美国大学的诚信教育方面采用了多种方式,利用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寓诚信教育于各教学环节,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美国各大学一般把诚信教育融入完成作业、考试等日常的教学环节之中。德国高校设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和专业的渗透来完成。德国的传媒非常发达,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都设有专门网页或专栏,邀请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深入剖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心理原因及不诚信的严重后果。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每时每刻向大学生和国人进行诚信、道德规范教育。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上已采用了德育课、校园网、课程、培训讲座等途径,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诚信是做人之根本。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相比,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还存在目标定位还不明确、机制滞后等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三)在对大学生诚信管理及失信惩罚方面
建立一套失信行为的惩罚制度,是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和保证诚信意识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径。[4]如美国马里兰大学规定,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有作弊嫌疑,则在对应的课程成绩上标明因作弊未能通过。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屡次违规者,校方将视情节轻重,分别做出书面警告直至开除等的处罚。由于惩罚措施非常严厉,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立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考试尽管没有老师监考,但几乎没有学生作弊,除了学生诚信意识普遍较强以外,严厉的惩罚措施无疑是他们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包括大学生助学贷款等的信用记录。[5]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受到“面子”、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相对宽容,往往只是给予警告而并不在档案中记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诚实行为的蔓延。
(四)在诚信教育环境方面
社会大环境的建设也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美国公民的诚信教育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它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将内容分解成更具体、更容易评判的行为准则。此外美国社会对个人诚信的历史非常重视,如果被打上在某方面不诚信的烙印,就难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又如美国各大小商场,出口处很少有检查或防盗装置,却也很少失窃。因为在美国偷盗的犯罪成本是相当高的,哪怕是偷一件小东西,一旦败露,其记录将跟随终身。
在我国,由于没有比较严格的诚信约束机制及失信惩罚机制,全社会范围内,失信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对失信行为的纵容使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尴尬。没有良好的诚信教育大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具有实效性。
二、加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并完善管理体制的思考
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都将诚信视为育人之本,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实践经验,无疑为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一、研究缘起
重大节事活动是经过策划、组织、管理、大众参与且能带来持续影响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示,即使是小型城镇也会因为重大节事活的举办而声名鹊起。因此,重大节事活动一直备受各地争夺并被举办城市高度重视,特别是关注度高的全球性、区域性活动。重大节事活动举办期间打破常态,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且对稳定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畅通、高效的信息传播和正确及时的舆论引导,对媒介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高。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历次会议都是在举办国首都或者排名第二的城市举办,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以下简称“2015上合总理会”)落户非一线城市郑州本身就引起高度关注,这也是郑州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为举办好这次会议,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乃至全省的安保、交通、气象、环境、物流等部门的工作作出调整。这也是自政务微信诞生以来河南省举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重大会议。河南省政务微信在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如何发挥传播功能、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提升政务微信的传播力有何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既具有学理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
二、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分析
(一)样本选取
2015年12月7日,外交部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上合总理会将在郑州市举行,正式开启了相关信息传播的大幕,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传言且安保、交通、环保等部分工作已经展开,但这些信息零星分散且止于上层或者系统内部,不能形成传播议程,因此样本选取始于2015年12月7日止于会议结束5天共15天,同时还选取样本的前15天与后15天作为参照。因为后15天里涉及到元旦假期,为使结果更客观将时间向后顺延。
在横向样本选取上,根据政务微信隶属部门与2015上合总理会的关系分为主管宣传部门、直接相关部门、间接相关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为尽可能全面考察政务微信发展情况,在平衡的原则下对各层面部门的政务微信中选取样本进行考察,如下表所示:
(二)信息采集与分析
对样本的统计主要围绕信息、信息内容、信息符号、互动情况、传播效果展开。
就信息行为来看,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政务微信的信息推送频率和日均发稿量变化不大,仅河南高速公安、郑州地铁推送次数明显多于常规状态,河南、河南高速公安的日均发稿量略高于常规状态,表明河南省政务微信已经发展到相对稳定期。在相关文章的占比方面,交通、安全部门达到50%以上,宣传旅游部门超过30%,可见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能够根据自身职能积极发声。对传播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内容分类、信息来源、传播符号三个方面。就内容性质而言可以分为新闻消息、通知提示、资源推介、工作进展与状态、感情情绪五种类型。统计结果显示新闻消息类内容占比最高,达到29%,其次是工作状态类、通知提示类,分别占到总量的16%和23%。具体而言主管宣传部门政务微信的信息中新闻消息类居多,具体职能部门则以通知提示类信息为主。
信息来源的考量指标主要有原创、网络整合、直接转载、来源不明。统计结果显示明确标注原创的内容仅占23%,占比最大的是来源不明类文章,直接折射了政务微信版权意识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转载的比例最小,表明政务微信对转载具有一定的排斥。
尽管智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但手机阅读仍然是局限于方寸之间的快速浏览,对视觉效果要求较高,色彩、图片、视频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考察情况来看,政务微信推送最多的是图文类消息,普遍采用图片、边框、插件、小标题、字体颜色等版面元素,而音频、视频类较少,这也是政务微信需要着力的地方。
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有效达到和互动分享方面,主要体现为阅读量。从上述四类政务微信中随机各抽取一个微信公众号遇见郑州、平安中原、河南旅游、郑州地铁,通过对相关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与同期其他文章平均阅读量、常规状态文章平均阅读量的比较来分析,发现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所有政务微信账号的总阅读量均高于常规状态,相关文章阅读量也远高于同期其他文章阅读量。
三、从“10万+文”章看政务微信的传播路线图
尽管微信传播兼具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特点,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多层级传播,但总体来说,其阅读依然受到用户量的限制。也正是用户量的限制促使高品质的文章脱颖而出。政务微信作为运营时间短、没有品牌积累的新兴媒介,在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部分单篇文章阅读量动辄过万甚至达到“10万+”,且点赞量、留言量和留言点赞量也突飞猛进,表现出的强大传播力和成长性值得梳理经验并探索优化路径。基于此,将以《报告总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舌尖上的上合安保》两篇阅读量“10万+”的原创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2015年12月12日河南省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报告总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以60多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梳理了2015上合总理会的安保、会场布置、交通管制、河南历史、旅游资源、美食、工艺品等。首发之后被实惠郑州、鹤壁微旅游、漯河黄金海岸、花间集花坊、和信财富等微信公众号原文转载,随后被开封校园网、朱小军等多家微信公众号将题目修改为《上合峰会要来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报告总理,河南十市已准备完毕,请检阅》等继续转载,阅读量迅速攀升的同时带来大量粉丝关注。《舌尖上的上合安保》是河南省公安厅微信公众号平安中原于12月14日首发的文章,由33张上合安保工作人员进餐状态图及简短文字组成,推送之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点赞量超过500,留言点赞量超过300的就有7条。15日被平安开封、卫东警方在线等原文转载,后被碧桂园翡翠湾等公众号修改题目继续转载。
综合考察这两篇“10万+”文章的传播路径,展示出的是一个封闭与延展、原创与转载、多层级传播并存的更为复杂的路线图,如图所示:
四、结论与探讨
政务微信的传播力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覆盖能力,即吸引粉丝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为用户提供关注的便利性。二是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符号优化版面提升阅读体验,定期推送培养约会意识。三是构建自身形象的能力,采写推送能够充分体现部门职能、建构良好形象、架起政府与民众沟通桥梁的信息,特别是有品质的原创文章。四是提高服务性增强对用户生活的参与能力,对用户生活的有用性、相关性。
对社会公共管理的依附性是政务微信区别于其他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因素,提升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力既是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已经成为多元传播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是传播军团的轻骑兵。与此相应,重大节事活动也是政务微信发展、推介的良机。要提高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力,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为用户提供添加关注的便利。规范政务微信的命名,采用易识别、体现部门职能的名称以便方便用户搜索并添加关注,利用多种途径增加二维码的曝光度,搭建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推介平台,多渠道完成用户数量的积累与扩张。
第二,注重策划制作高品质内容。重大节事活动是一场可预知的战役,战前准备对成败至关重要。在重大节事活动前围绕民众的关切点和工作重点提前策划传播主题、传播策略,准备充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甚至提前制作好传播产品,提高原创力度。以内容独特、制作精良的产品来赢得用户。
第三,多平台推送。政务微信是依附于党政机关及职能部门的宣传窗口,而非独立的媒体,在进行信息推送时不存在排他性的问题,可以更纯粹的致力于信息传播效果而非传播的渠道。因此,除了在本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外,还应主动为相关部门、垂直部门、其他社会组织等微信公众号供稿进行多平台推送,从而形成联动机制。
第四,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留言是传播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推送文章共同构成传播场域,也是增强活跃用户粘性和二传手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政务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持续的原创内容开通、维持留言功能,并对留言做出及时回应,通过落地活动深耕用户。
技术红利过后政务微信增速开始下降,便捷的关注方式和庞大的用户规模,理性、审慎、务实的内涵建设,积极、主动、多元的推介策略是提升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传播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建立连接型管理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构建和谐、高效、公平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就业心理;就业指导;中医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56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中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资料,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被试
向某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问卷有效率9325%。调查样本年龄为2314±1234岁,男生134人,女生239人。
12工具
采用自编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根据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编制,根据试测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内容涉及就业意向、就业认识、就业指导。题型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3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就业意向
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为:工作地点(6649%)、薪资福利(6595%)、发展机会(5764%)、单位类型(3861%)。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多(4558%)和离家乡近(4504%)的工作地点。期望薪酬平均为381126元。首选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5282%),其次是行政机关(1394%)、国有企业(965%)、学校(670%)、科研设计单位(643%)等。可以看出大学生最中意的都是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的单位。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
就业时,4397%的同学主要考虑父母的意见,4075%以自己的看法为主。可见,父母意见对子女就业意向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创业,7534%的同学打算等工作后积累经验和资源再考虑创业,1019 %选择找不到工作再考虑创业,1046%不打算创业,402%坚定的创业、不打算找工作。
对于考研,5550%的同学打算等工作之后,视情况再考虑是否考研,3164%不打算考研,858%坚定的考研不找工作,429%打算找不到工作再考虑考研。
22就业认识
4316%的大学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一般,3298%认为形势不太好,1394%认为很不好,只有992%认为比较好。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大学生认为最有影响的三个方面主要是:个人能力(8123%)、市场需求(4799%)、社会关系(474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求职中最为困扰的三个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7158%)、个人能力不足(5603%)和缺乏社会关系(4209%)。
大学生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的时间比较晚,仅有885%的大学生在入学的头两年内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绝大多数学生(8740%)是在大学阶段的中后期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甚至还有375%的学生表示从未对就业做过准备。
23就业指导
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学校(4906%),同时也表现出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比如自己摸索(3359%)、向亲友咨询(1394%)、向人才市场咨询(1314%)等。
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平均打分为37分(从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采用1~5分五点计分)。不同学院间表现出了评分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满意,而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则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打分相对较低。进一步的访谈表明,中医药院校在举办招聘会、就业信息上主要面向的是中医药类学生,而给非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招聘信息相对较少。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希望获得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5764%)、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538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4075%)、自我认识和定位(3941%)、就业信息(3914%)、就业体验(2654%)、专业出路(2520%)、就业心理指导(1475%)。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的多样化。
3对策建议
根据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结果,本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31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就业体验活动等,在尽量贴近真实场景的演练中,锻炼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校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在联系用人单位时,不能只是简单的了解其岗位需求人数,而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单位对岗位的胜任要求,包括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如英语、沟通能力、文字表达等),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低年级学生,使学生能根据岗位胜任要求,有的放矢早做就业准备,针对性地提升相应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聘任学生的反馈,学校可以从中发现育人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在求职时常常会因为就业压力、应聘失败而产生焦虑、悲观、急躁等心理状况,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工作和就业。如因为焦虑而在重要面试中发挥失常。同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在就业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可以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采用讲座、团体或个体咨询、宣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减压放松,正视挫折和失败,调节好心理状态。
32开展阶段性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入学就开始进行,采取阶段化形式,使就业指导全程贯穿于大学学习期间。
大学初期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出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
大学中期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拟定就业目标,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开展就业体验,如模拟招聘会。
大学后期阶段也就是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33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院校在就业指导上模式单一,不同专业、不同学生采用同样的就业指导模式,忽略了专业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出口不一样,市场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岗位胜任要求。比如营销专业的就业出口主要是销售岗位,而中医专业的就业单位则主要是医院,要胜任销售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要胜任医生的工作则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不同的学院、专业,就业指导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其次,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就业目标上也会不一致,同样是学中医专业,可能有的学生想成为医生,有的则想成为管理人员。
因此,开展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是有必要的。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不同,自行选择学习专题。在就业实践上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创业讲座、考研讲座、模拟招聘、专业技能竞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积累相应的经验,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96-02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 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 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 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 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 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 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4. 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01 ).
一、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了解自我。每个人之间都是有个别差异的。所谓个别差异,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显示出的各不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实施心理测验,能够让他们了解自己在能力、动机、兴趣、态度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自我培训和指导,并制定出适合的努力目标,促使自己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理想的目标。
2、指明择业方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求自己的专业特长、个性、能力、兴趣与岗位要求尽相符合,这样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工作才有所成就。大学生通过心理测验能得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以克服择业时的盲目性,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素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未来的择业及人生道路上也容易找到准确的契合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求职中取胜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清楚地评价自己的兴趣、气质、个性和能力等各项特征,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越深入透彻,就越能尽早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测评的内容是认知行为,通常包括成就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测评的内容包括气质、性格、兴趣、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倾向等。因此常用的心理测验主要包括性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和价值观测验。
1、性格测验。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模式。性格使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粗心大意,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雷厉风行。这些人去做同一项工作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工作和专业学习对人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所以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和专业的适应性,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应当从事不同的职业工作和专业学习。如果个人的性格特征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相矛盾,不但会影响个人素质水平的发挥,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且会影响良好情感和个性的发展,甚至有害身心健康。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十分强调根据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来选择相适应的职业。著名的人格测验有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爱森克人格测验(EPQ)、加州人格测验(CPI)、DISC人格测验等。
2、能力测验。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一个有绘画能力的人,他能较快地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一个有音乐能力的人,他学习音乐比另一个能力较低的人更为容易一些。此外,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某种能力的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便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项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如果另一个人不具备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他的活动效果就较差。由此可见,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智力和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对工作的效率就不再产生显著的作用。即只要达到一定的关键水平(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之后,人们的智力的高低差异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差异,对于人们的工作效率不再有明显的影响。然而,人们的能力水平与工作效率始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人们的职业工作能力越强,工作效率越高;职业工作能力越弱,工作效率越低。因此通过能力测验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然后根据自己在能力倾向方面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做到扬长避短。著名的能力测验有比奈智力测验、威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测验、BEC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领导能力测验等。
3、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成就的取得。了解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可以采用职业兴趣测评的方式。职业兴趣测评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不仅仅是某一个人在各种职业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兴趣,而且还包含着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程度与全人口对该职业的平均兴趣程度相比较的结果。只有个人兴趣明显高于全人口的平均兴趣水平时,这种兴趣才能成为选择职业的一种参考。著名的职业兴趣测验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坎贝尔兴趣测验、加利福尼亚职业兴趣系统等。尤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验有名,他把人的兴趣分成六种类型,即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传统型。
4、价值观测验。价值观是指关于对事、对人、对社会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它使人的行为带有个人的某种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不仅有对客观事物意义的判断、评估和看法,也具备发动、推动、调整行为,使其向着有价值或更有价值的目标迈进的动力。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基础。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与态度。大学生通过价值观测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并决定取舍。工作价值观内容包括对工资的要求、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对工作时间的要求、单位是否离家较近、职业角色是否会与自己其他生活角色相冲突等多个方面。在国外比较推崇的是阿尔波特、韦农和林达塞编制的“价值观研究”量表。
三、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注意事项
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时,除了认真作好心理测验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心理测验的操作程序、正确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以及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职业道德等常规的要求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测验只是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要使学生完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方面,仅仅依靠心理测验是不够,还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向同学、朋友进行访谈等。
2、明确目的,真实做答。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时,要把测评的目的和测试素质能力告诉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或做法进行,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准确的了解自我。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测验得高分,如在进行数学能力测验中用笔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要求进行口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测验的误差,因此在事前测验前,要测验的目的明确地告诉他们,同时可以保证对于他们的测评结果进行保密,只有本人和专业人员才能看到结果,消除心理恐惧感,提高测验准确性。
[关键词]大众媒体 媒体信息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保存
[分类号]G352
大众媒体(mass media),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专指广播事业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亦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介”。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平面媒体的报纸,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和电视等逐渐成为新型媒体传播工具,传播方式也更新为数字传播,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在朝数字化的方向迈进。一般而言,网络亦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有诸多研究。笔者暂且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予以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以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的新闻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探讨如何使之成为受众免费、自由获取的信息资源。
1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概括而言,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通讯、新闻记录影片等,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再传输利用等一系列的活动。
然而除报纸外,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多以声音、视频等流媒体的形式向外传播信息,这类媒体节目,尤其是电视新闻作品,大部分是一次性消费,作品播出后,人力、物力的投入都随之一次性消耗掉了,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丧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这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资源浪费。早期的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这些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收藏,因此很多老电影、老歌、新闻史料等媒体作品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那些没有纸质版本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实施管理,以便于公众获取,有效保护并延长其使用的生命周期,最大化的发挥其信息产品作用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前新闻媒体单位,考虑到制作节目的成本和效率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报社还是广播电视总局,都非常重视自身媒体资产的管理,纷纷引入了管理平台。然而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定时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报的节目这一单一途径外,很难根据自身需求再次主动地获得这类媒体信息产品。大众媒体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全体社会成员拥有自由平等地获取、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因此,如何突破新闻媒体单位的局限,实施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使其公开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可以免费、自由地使用这部分信息资源,充分保护公民信息权亦是十分必要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报社对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
世界各大报业集团纷纷采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对其媒体信息资源加以管理,提供数字资产的有效使用和再利用,使数字资产保值和增值。“路透社”是通讯社成功转型的代表,它把新闻看作经过若干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各道工序的质量要求量化为可控指标,按照该指标对生产流程进行组织、计划和控制,以便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早在1973年,路透社开始使用“莫尼特”系统来存储和传送其经济信息。1985年后,路透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发集成数据网(IDN),并于1987年利用该数据网逐渐取代“莫尼特”系统。目前,路透社集团构建了多媒体数据库对其媒体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该数据库涵盖了路透财经电视、路透商业资讯、关系数据库、路透网、路透电子邮件、路透电子讯息平台等。
入世后,国内各大报业集团亦开始采用先进技术对其媒体资源进行管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如新华社、广州日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等,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属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该库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多媒体、多文种新闻信息综合数据库,汇集了新华社文字、图片、图表、视音频、报刊等全部资源和社会上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目前,该库存储100余亿汉字的文字信息,36万张的图片,4000余张图表和200小时的视音频信息,拥有新闻稿库、经济信息库、人物库、组织机构库、专题背景库等20余个大库,100余个子库。
2.2广电行业对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
广播电视行业积累的媒体信息资源,除各种稿件、网页、图片、版面文件、背景资料信息外,还包括大量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广电企业开始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例如,IBM公司与索尼公司研发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帮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其庞大的录像带库数字化,使摄影胶片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些内容是CNN花费了21年的时间才收集起来的。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台式机访问CNN的数字视频、音频、图像和文本文件。
我国中央电视台率先将媒体资产管理的概念变成为现实。央视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国内电台媒体资产管理的典范,该系统包括网络通信、视音频处理、视听审看、上下载处理、转码中心、编目检索、存储管理和远程7个子系统,涵盖传统视音频处理、信息网络、多媒体处理等多项技术内容。随后,中科大洋、捷成世纪、新奥特等国内知名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其中,大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基于先进的松散耦合体系架构设计,可灵活适应于国内各级电视台及音像资料馆和其它媒体单位,其先进性得到了国内中小型电视台的一致认可。
2.3合作研究项目
国外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已逐步认识到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纷纷开展一系列实验型的项目,英国和美国走在了前面。2001年1月,由英国图书馆牵头,联合了牛津大学、OCLC、以及奥莉夫软件公司等组织结构,共同开发英国图书馆内历史性报纸的数字化保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型。该系统的目标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缩微胶卷中的重要历史性报纸进行数字化,以联机的格式递交报纸信息,并且对数字化的报纸进行标引加工,提供高级便利的检索服务,向广大用户展示反馈结果。
美国国会图书馆与SCOLA公司合作,开展了国外新闻电视节目保存的研究项目。基于满足未来研究需要的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与有关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对备受公众关注的国外新闻电视节目,例如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以及菲律宾的新闻节目,加以保存并保证其在需要时可被查找。根据合作协议的规定,SCOLA需在半年时间内用数字格式将播放时间至少为3 75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加以保存,并确保国会图书馆和有关研究人员可以访问这些节目内容。如今SCOLA已经与大约90个国家就电视节目拷贝的接收和传播达成协议,将其所转播的节目采用数字化格式进行长期保存。
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工作很少,几乎是空白。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走在了国内其他高校的前面,开始注重校园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络等。上述两个大学将这些校园媒体信息收集起来,加以简单的归类,提供简单的关键词检索和浏览检索的功能。
3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中存在垄断
从宏观上说,信息资源有自然资源、私人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之分。其中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我国,电台、电视台和报社都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很大一部分源自政府财政拨款,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经济信息报导、人物访谈、科教片、纪实片等都应该属于公共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公共物品。然而目前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局限于广电和报社内部的管理,造成了媒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开和不透明,这无疑带有垄断性质。公民具有信息权,享有免费使用公共媒体信息资源的权利,因此,应该倡导公民零障碍利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这就需要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其中,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存储计划,打破垄断,延长大众媒体信息产品的使用周期。
3.2管理技术问题
广播、电视、报纸上的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有重复,是否所有的广电节目、报纸资料都需要进行收集,如何判断信息资源的收藏价值,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收集以及如何去重,这是收集面临的技术难题。保存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内容在未来的再现,与收集面临的挑战相比,长久保存面临的挑战似乎更严峻。由于技术、软件的过时以及存储介质寿命等原因,很难保证今天保存的媒体信息资源在10年或者20年后还能够读取出来。因此,如何长期保存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除报纸外,广电节目多以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存在,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查找和利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技术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发多媒体检索技术和构建一套合适的组织方法。
3.3管理经费问题
对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保存是长期性的工作,因此预算应该是长期的,包括存储设施、收集设备费用、员工工资等。管理成本只是经济问题的一个方面,经济问题还涉及利益驱动、经济模型等问题。比如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动机是什么?有哪些经济模型可以适用于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经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由谁保存的问题,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商业公司就不可能参与进来,大众媒体信息资源保存的责任很有可能落在那些由长期稳定经费支持的保存机构,如图书馆和档案馆。大众媒体信息的管理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保存的经济分析还非常缺乏。
3.4法律和责任体系问题
电视、电台节目同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由哪些机构来负责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哪些组织、机构和个人等有权力复制和使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都值得探讨。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摄取、长期保存以及提供资源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涉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例如,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对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拷贝,将拷贝的数据更新组织到已存储的资源体系中,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过滤,对部分数据内容进行删减、修改等,这些将会影响作品完整权、修改权和版权信息完整性等。
4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4.1确定管理责任者
对于个人而言,会凭个人兴趣爱好收藏经典歌曲、电影和电视作品,并可能随时凭个人兴趣转移而将之删除。同样,对于大众媒体信息生产单位而言,他们已承担了各自媒体信息资源的保存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和单一性,无法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并且这种保存也不稳定,当生产单位无力或者不愿意保存时,仍会导致数据的永远消失。所以,为了使有价值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应该由有固定和长期收入的值得信赖的专门机构负责。同时,考虑到管理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较适合的机构。众所周知,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资料收藏管理机构,它由国家专门拨款维持工作,并且享有“知识产权豁免权”,即国家任何新闻出版部门出版发行的作品,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拥有优先收藏权。因此,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与大众媒体机构共同管理。
4.2构建媒体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标引和检索是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两大核心内容。针对大众媒体信息的采集和保存而言,都需要构建合适的分类体系,对资源进行组织。媒体节目分类一直是传媒业内和学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纵观国内外媒体节目分类方法,原则上都离不开内容、形式、功能、对象、风格等十余个分类维度。目前,国内外可供借鉴的媒体分类体系研究主要有:Ehrenberg的《节目类型因子分析研究》、Frank等的《电视节目类型》、张海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王振业等提出的“多层节目分类系统”、刘燕南教授等提出的“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等。
制定媒体信息资源元数据对其进行标引,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亦十分必要。媒体资源大部分是视音频资料,利用全文检索技术难以对媒体信息进行直接查找及内容浏览。而元数据通过对媒体信息内容的描述可实现媒体信息的快速查找、准确定位功能,且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为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了基础。Dublin Core(以下简称DC)是一种通用的元数据方案,其子元素属性集具有扩展性,因此可以在DC基础上针对媒体数据特点,加以扩展,设计所需的子元素集,以便更好地描述媒体信息资源。
4.3开发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媒体信息资源多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信息形式出现,目前主要采用先标引后检索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服务,即先将媒体信息内容转化为描述性的文字,然后采用文本检索技术对这些描述性的文字进行检索。该方法实现简单,但检索效果的好坏依赖于对媒体信息内容的标引质量,而且对庞大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标引也绝非易事。因此,除了采用这种先标引后检索的简单检索方法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即通过分析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视频中的镜头、场景、镜头的运动,声音的音调、响度颜色等特点,直接根据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的特征进行检索。
4.4媒体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
目前,媒体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可以借鉴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如数据的更新、迁移和仿真。更新,是指将存贮媒体的信息拷贝到新的媒体或转变成新一代格式,如将原始的Beta录像带、8磁道盒式录音带拷贝到电脑的硬盘或光盘上。迁移,是指把数字信息从一种软件硬件的配置向另一种软件硬件的配置转移,或者是从旧的计算机技术体系向新的计算机体系进行转换。仿真,是指一个计算机系统对另一个计算机系统的部分或全部的模拟,使两者接受同样的数据,执行同样的程序,获得相同的结果。此外,还有数据封装、数据考古、数字图形输入板、虚拟计算机、比特流拷贝、模拟备份和复制等技术用来支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相互结合的策略保存媒体信息资源。
4.5落实管理经费
一、新招大学生离职问题对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失
目前新招大学生离职率较高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诸多人才问题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首先,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损失,这种损失不仅体现在可以估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更加体现在难以用金钱直接衡量的招聘与培训的机会成本上。其次,会使中小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发生不正常的中断,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第三,严重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绩效与发展,使其形象受损,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这些将严重地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企业新招大学生离职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诚信的缺失以及自身就业期望的偏差是造成中小企业新招大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仅以利益为导向,不满足自己现有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更由于部分毕业生个人道德的缺失,导致就业过程中随意签约、任意毁约及“脚踏几只船”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正是大学生个人道德的缺失,不但给自己的人生诚信记录上留下了极为不光彩的一笔,也给用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期望值过高,忽视对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企业的分析而对未来产生的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要求, 也造成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短期利益的获取,而非个人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和为社会的利益创造上。现实的工作条件与薪酬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必然会引起离职行为的发生。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1、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存在缺陷造成新招大学生的离职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将员工个人的职业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一个完整、长期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企业用人行为短期化,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并不具备长期的、权变的战略性发展眼光,不能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将来的发展和壮大的愿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的也多为家族集权化的管理方式,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任人唯亲,造成企业中员工的忠诚度普遍不高,引发了离职率的居高不下。
2、职务分析与招聘工作准备不足为日后大学生的离职埋下隐患
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般都不是很健全,很少认真地对职位进行工作分析,制定职务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这就使招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从而可能招到一些根本不是企业最需要的毕业生。而职位内容与员工专长不匹配是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如果又没有进行岗位轮换,时间一长,大学生就会感到工作枯燥无味,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去甚远,进而产生出离职的意愿。
3、培训工作不充分引发大学生的离职
所谓培训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员工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培训工作的深入认识,抱有“拿来就用”的观念,认为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理所应当在入职初始就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而培训只是一种务虚的活动,浪费企业的资源和时间,因此并没有建立起一套针对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进行针对新招大学生的入职培训。不培训员工,使得大学生感到学不到专长,不能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离职意愿。
4、绩效考评工作不到位造成大学生的离职
许多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对绩效考评不重视,认为绩效考评工作就是每年一度的例行公事,使绩效考评工作成了对员工“秋后算账”式的控制手段;绩效考评工作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建立系统的绩效考评系统,考评指标的设置模糊,不切实际;绩效考评结果实施反馈不到位,缺乏公开的反馈机制,并且难以同员工的薪酬、晋升的挂钩,使大学生对绩效考评失去信任,最终引发新招大学生的离职。
5、激励行为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的离职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因为如果能够激发起员工的干劲,就必能吸引并留住他们。而许多中小企业在对激励实际应用中,手段过于单一,仅以经济手段为主,相对重视经济手段、物质利益,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奖金的刺激,使员工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一切向钱看,造成一些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长远利益;薪酬制度不合理,停留在传统的薪酬制度上,不具有挑战性,难以调动作为职场新
人的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都会导致新招大学生的离职。
三、降低中小企业新招大学生离职率的对策
新招大学生的离职率过高现象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故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新招大学生的离职率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大学生和企业都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以减少离职情况的发生
大学生首先应该探寻自身在道德和期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检,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原则,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从而减少恶意离职给自己和企业双方带来的损失。其次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就业期望,正确认知自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以达到为了减少非正常离职情况的发生的目的。
(二)企业应充分做好各项工作以降低新招大学生离职率
企业有义务为新招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负责。这就要求企业在构建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同时,做好针对新招大学生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有效降低其离职率。
1、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资本,把其作为企业盈利的工具,而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根本,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从长远的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杜绝短期化的用人行为,从而留住每一个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大学毕业生。为此,企业管理者应纠正把新招大学生视为“成本”和“经济人”的观念,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及家族化的集权管理方式,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公司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良好的发展,提高其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其真正的把企业当作一个家。
2、做好职务分析与招聘工作减少大学生离职可能性
中小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认真进行职务分析,制定详细的职务说明书,明确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每一个不同职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确保依照职位分析所招聘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实际所需,同时也可以减少大学生在日后工作中遇到阻碍进而产生退却甚至离职心理的可能性。
3、加大对新招大学生培训工作的力度
中小企业应切实作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和培训需求分析,一些中小企业认为培训的内容只局限于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对新招大学生的思想与态度的培养,这种培训工作的功能失衡,使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大学生对工作产生厌烦感。大学毕业生有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权力,企业无法完全限制其为实现各种需求而采取的行为。因此,企业培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予满足或帮助。通过培训可以使参加工作伊始的大学生有一种与企业一起不断成长的感觉,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并且可以提高个人岗位工作能力,对工作更有信心,加强了对工作的理解,有效地调动起其工作积极性。
4、重视对新招大学生的绩效考评工作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重视对新招大学生的绩效考评工作,而且要充分支持具体执行部门。在绩效考评的实际操作中,要采用360度的立体化考评方法,通过全面评价,才能保证考评工作的公平、合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指标体系,形成一套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法。还要加大绩效考评的反馈和结果的相关执行力度,注重反馈面谈,使员工能够真正得到说话的机会,因为领导与员工的面谈,是中小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路径,并且使绩效考评能够真正地与员工的激励和奖惩挂钩,增加大学生对考评工作的信任度,使其真正的信赖企业,从而不会产生离职的意愿。
5、合理地运用激励是降低新招大学生离职率的核心工作
对大学生的激励应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大学生需要的是精神和物质的混合激励因素,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激励时要将重点放在他们对工作的满足感,允许自主创造和实现个人满足等内容。中小企业管理者可以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发表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有参与感和归属感,因此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主动发挥自己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其离职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我院服务人群重度黄疸对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情况。方法:应用丹麦Madsen Accscreen 全功能听力筛查仪对 2009 年 1 月到 12 月100 例重度黄疸新生儿(黄疸组) 及100 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 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 检查。对于未通过者,出生42天复查,同时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AABR)。结果:黄疸组通过率为74.5 %,对照组通过率为96.0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01)。42天复查时有9例重度黄疸新生儿双耳未通过TEOAE检查,甚至3个月时仍未通过,且听力损失主要分布在600hz以上。 结论:TEOAE 检查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之一。深圳地区我院服务人群,重度黄疸可以引起新生儿听力损伤,听力丧失以高频区域为主。
【关键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新生儿黄疸; 听力损失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Jaundice
She Zhiwan Xue Lijun Zhang Xinling Ding Guofang Tong He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in Shenzhen. Methods The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Group were contrasted to the Healthy Group on the hearing loss, each group owns 100 infants. The hearing loss was tested by the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and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 Results 96.0 percent in the Healthy Group passed in tests yet only 74.5 percent in the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Group. Statistics indicate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P < 0. 001) between two groups. 9 infants were failures still 42days even 3 monthes. And the hearing loss was mainly above 600hz. Conclusions TEOAE used in testing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was available. Severe Jaundice would made Newborn Infants hearing failure, hearing loss was mainly above 600hz.
【Key words】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Neonatal Severe Jaundice;Hearing loss
新生儿黄疸严重时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往往留有行为、智力、语言及听力发育障碍。新生儿重度黄疸发病率多年居高不下,广东省尤其明显。深圳市卫生系统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重度黄疸条件下新生儿听力受损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是由单个瞬态声刺激信号诱发的外耳道记录到的声信号,能客观地反映耳蜗的听功能情况。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 月,随机抽取 100 例健康新生儿和100 例重度黄疸儿进行TEOAE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黄疸组:双盲随机抽取本院新生儿科重度黄疸患儿100 例,排除有缺氧和颅脑损伤病史的病例。男54 例,女 46 例,日龄(3.3 ± 1.2) d,全部为足月儿。重度黄疸的诊断根据:血清总胆红素 >170μmol/l;黄疸消退到85μmol/L后出院。对照组:双盲随机抽选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 100 例,血清总胆红素,
1.2 检测方法:日龄为大于2d 的新生儿,在非屏蔽的隔声室内进行,新生儿保持安静睡眠状态,所用仪器为丹麦Madsen Accuscreen 全功能听力筛查仪,TEOAE 检查通过的标准:伪迹率 < 20 %,刺激稳定率 > 80 %时,耳声发射仪显示“PASS”,如果显示“REFFR”则代表未通过。如果第一次检查未获通过,则在出生42天复查,同时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 (AABR),以做出听力障碍的结论。
2.结果
黄疸组有 31例(51耳) 未通过TEOAE检查,通过率为74.5 % (149耳/ 200耳),对照组有 6 例 (8 耳) 未通过TEOAE检查,通过率为 96.0 % (192耳/ 200耳)。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 0.001) 。37 例未通过TEOAE检查患儿于42天复查,8 例患儿家属因对声音反应良好未来院复查,29 例复查者中,20 例通过,只有9 例重度黄疸新生儿未通过TEOAE检查,同时亦未通过AABR 检查,在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双耳中度听力损伤,且其听力损失分布主要在 600hz 以上。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严重时有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留有行为、智力、语言及听力发育障碍,黄疸程度越重,听损伤发生的几率就越高。听力障碍是常见的缺陷 [1-7]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是由单个瞬态声刺激信号诱发的外耳道记录到的声信号,能客观地反映耳蜗的听功能情况。耳声发射与内耳功能密切相关,主要反应外毛细胞的功能,任何损害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因素,都能导致耳声发射明显减弱或消失。黄疸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增高,容易引起胆红素在耳蜗沉积,影响耳蜗的正常代谢,并使耳蜗外毛细胞功能受损,数量减少,从而影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的通过率。
本研究提示,深圳地区我院服务人群,重度黄疸新生儿发生听力损失者要高。重度黄疸组通过率为74.5 %,显著低于对照组 96.0 %,42天复查时有9 例重度黄疸新生儿双耳未通过TEOAE检查,甚至3个月时仍未通过,且听力损失主要分布在 600hz以上。听力障碍患儿其频谱幅值比正常受试者的要小得多,整个频谱向低端偏移,频谱频率成分主要在 600Hz以下。
重度黄疸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害时,留有听力发育障碍[1-5]。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中约10% 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功能障碍,其中 2%~4% 为双侧性中、重度损害,其中黄疸导致双耳损害达到 33.04%[3]。目前对新生儿听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时,多主张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等多方面多手段的客观听力检测[3-9]。
为了使因黄疸致听损伤患儿获得与其发育年龄相当的言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听力障碍患儿和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应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新生儿的黄疸发病率,如生后早开奶、早排便、预防感染、减少窒息及早产的发生。特别是重度黄疸患儿应该及早治疗黄疸。对黄疸患儿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黄疸新生儿的听损伤,避免听力障碍患儿因早期缺乏言语刺激而致言语发育障碍。
参考文献
[1] 洪梅,李柳青,甄宏,等.血清胆红素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141-142,151.
[2] 袁欣,侯茜,刘昕,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听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16-317.
[3] 刘清明,周炎荣,朱蓉,等.NICU中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多因素影响的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3):203-206,209.
[4]夏宁,杨代秀,尹同进,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筛查听力障碍的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0):70-71.
[5]刘丽娟,朴梅花,李松,等.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11-14.
[6] 陈志宏, 吴祖成.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新生儿ABO 溶血病的临床研究。儿科药学杂志,2005,4(11);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y 2005,Vol. 11,No.4:25-26.
[7] 王欲琦,李俊玲,史胜平,等.新生儿不同胎龄、日龄和黄疸对凝血四项水平影响。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2);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Dec 2005, 12:485-7.
[8] Khairi MD,Din S, Shahid H, Normastura AR et al. Hearing screening of infants in Neonatal Unit,Hospital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ing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J Laryngol Otol. 2005 Sep, 119(9): 678-83.
[9] Boo NY, Rohani AJ, Asma A, et al. Detection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using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response and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in term neonate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aemia. Singapore Med J. 2008 Mar, 49(3): 209-14.
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影响力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0-0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导致心理问题突发,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也逐步突显。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学生面对学业、交友、择业、恋爱等问题,常常不知所措、焦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更好的为在校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全国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服务于学生,但从实际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不多,[1]很多学生都是接到心理咨询机构的“邀请函”后被动前来咨询。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求助意愿、咨询行为,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策略,从而改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自行设计《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半开放性问题构成,共28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对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意愿和行为、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等。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全校范围内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15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程度如下。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的理解:43.67%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可以助人自助,更好地认识自我。25.6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30.6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做思想工作、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
学生求助心理咨询的行为状况:仅有12.36%的学生当有心理困扰时会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而有38.55%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和求助;23.43%的学生会网上求助,寻找解决途径;剩下25.66%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承担和求助父母。
学生不求助心理咨询的原因:45.66%的学生认为遇到的问题不用咨询,自己可以处理;20.64%的学生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采取咨询;17.87%的学生不知道去哪里咨询;10.56%的学生怕去咨询让同学知道后笑话;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的占5.27%。
以上表明,大学生对学校的咨询机构了解程度不高,能够清楚学校心理咨询地点、网站、咨询方式和咨询内容的同学均不超过20%。虽然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理解,均认为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同学,但是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仅有12.36%的同学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寻求帮助的手段,求助心理咨询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主动咨询的意识不够。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过于相信自己能力,认为遇到心理问题通过自己调节可以解决,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恐惧、怕被笑话,造成学生不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
二、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多维度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社会因素
(1)社会对心理问题关注度不高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生理问题,轻视心理问题的现象。多数人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都会主动寻求治疗方法,如吃药、打针等。而当出现焦虑、抑郁、迷茫等心理问题时,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是由于压力大或者休息不好造成的,顺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会好,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多疑症等。
(2)社会对心理问题宣传有待加强 社会针对心理问题的宣传不充分,甚至部分宣传不严谨。造成人们无法正确区分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或者认为只有患有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咨询治疗,造成部分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碍于面子不去寻求心理咨询,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的发展。
(3)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略少 早期心理咨询在我国主要在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和精神病医院进行,主要针对人群为神经症患者,[2]而面向社会大众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较少。多数人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和得到治疗。
2.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学校因素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需加强 首先表现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体制中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是把它作为日常的思想教育课,既没有学分,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制度。再者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够,实质落实心理教育不到位。
(2)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相对薄弱 目前多数学校仅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关于心理咨询的讲座、选拔心理委员、进行心理测试,后期宣传和活动组织的少,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少,覆盖面小,影响力小,没有形成宣传合力,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没有任何概念。[3]
(3)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有待加强 很多高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采用专兼聘的原则,[4]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员由少数的专业心理教师、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和热心于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组成。学校缺乏对咨询人员上岗后的正规培训和督导,导致咨询师本身能力、技巧和素养的不足,咨询理论和技术欠缺,造成队伍不够专业化、职业化,要想保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需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
3.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自身因素
(1)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 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比较相信自己,认为“问题不大可以挺过去”,不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无助,咨询意识不够,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些学生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不接受这个现实,对心理问题缺乏重视,没有将身体和心理结合到一起。[5]
(2)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不够正确和深入 很多学生把心理咨询首先定位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认识不足,而实际上很多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变化,更加需要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挖掘自身潜能,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认识不全面,内容有误解,导致有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及时求助。[6]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知,是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策略
1.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心理咨询宣传体系
当前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体系,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深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与认识,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使学生由被动求助变为主动求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岗位上在事业中勇往直前。[7]
(1)强化对新生的宣传教育 从调研结果看,大一新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最高,最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从新生开始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新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从入学教育、学生手册、广播媒体、网络、手机、条幅、宣传栏等处着手。
(2)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常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变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预防性和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接受心理咨询,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3)加强学生活动的宣传作用 学校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宣传活动月,在食堂、操场、教学楼门口等地设立心理咨询场外宣传,如开展大型公益咨询5.25(我爱我)活动日等,主动建立咨询模式,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再陌生,不再回避。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宣传主体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咨询宣传的主战场,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相关情况,心理咨询的意义、功能和内容,其次在课程中应深入讲解发展心理学,使学生了解发展性咨询的相关内容、功能和意义。
(5)发挥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 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具有数量多、与同学接触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学生干部言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做好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团会、各种宣传栏、杂志、网络等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至关重要。
(6)加强家校合作教育宣传[8] 学生的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全方位的影响的。学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与家长真诚沟通,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同时,能充分引导孩子了解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
2.构建“具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资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存在来源复杂、数量不足、定位混乱、水平良莠不齐的特点,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能达到一定标准的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在数量上,通过专、兼、聘等形式配置一支合理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的队伍;在质量上,一方面要挑选具有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成员的正规化培训,结合岗位的实际,找出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制定培训计划,把主流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心理咨询师,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以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体系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精品项目化培训、考核、检查、监督及上岗资格认可制度,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9]
3.构建“多样化”咨询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阻碍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害怕与学校心理老师在咨询室面对面进行咨询。原因是有的害怕面对咨询师的询问,有的怕同学知道后认为自己有病。这种现象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更不利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鉴于以上的种种,构建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迫在眉睫。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外,可以附加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电子邮件咨询、BBS、QQ、微信、咨询网站留言或即时咨询)、信件咨询、团体咨询等。不同的咨询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面咨询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咨询者肢体语言,发现来访者一些言语没有暴露的心理信息。二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形象气质和个人肢体语言向咨询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影响咨询者。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同属于远程咨询,具有方便、较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的优点,同时可以避免咨询者由于尴尬、羞怯、情景暴露等因素,容易出现防御心理而掩藏一些心理信息的情况。团体咨询的优势在强度和威胁性方面比个别咨询偏弱,但参加的人数多,规模大,有利于扩大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不同类型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咨询方式,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方式,乐于前来解决问题,使其人格完善。
4.创建“分级便捷式”咨询场所
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面向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场所按专业要求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地方,不易被学生所知。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有80.53%的同学不确定或完全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92.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室应设便于求助学生出入的场所,但尽量远离遇到熟悉的人群,同时要求内部环境安静、明亮舒适。因此应建立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选址应本着“安全、安静、私密”的原则,远离办公区、教学区;心理咨询室应功能完整,其中包括专门接待区、个别面谈区、团体咨询区、情绪发泄区、心理测试区、心灵沟通区和行政办公区等7个功能性区室;内部采用淡雅、舒适的装修风格;具有专业的、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如智力测量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UK测试)等;[10]配备多名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格建立规范、专业、统一预约、咨询流程。学院由于空间、资金等条件有限,应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离办公区、教学区较远的房间作为学院心理咨询室,面积宜在20平方米左右,适当装修,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咨询环境,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完整的预约、咨询流程。
参考文献
[1] 吴家栋,王声ィ董晓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4):327-330.
[2] 李丽.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行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6):91-92.
[3] 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9-123.
[4] 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5] 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36-138.
[6] 王晶晶.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59-60.
[7] 张立双,刘迪,姜军.国防生忠诚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37-139.
[8] 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46-47.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信息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
一.解读政府“双引擎”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公开提出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而后他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各种场合中多次提到这一关键词。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具体有贷款融资帮扶、税收减免、免费信息推广等一系列诸多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同时也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实践指导等多项创业服务活动。
自2011年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而在近些年,更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颁布诸多对大学生有利的政策,这一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在2015年达到了高峰。这些相关政策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支持体系,而且集合了政府、企业、高校、公共服务机构的力量,从人社、财政、教育、科技,到工信、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多个部门参与并监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可以说在多方支持下,当前的创业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大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组建团队、注册公司、贷款融资并免税经营一段时间,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前景十分可观。
二.大学生应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将资源整合好、利用好是考验一个创业者是否具有创造价值、创新思路的方式之一,也是创业者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素质条件。在大学生身边,有很多看得见的或容易忽略的“资源”,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减少创业压力,还能帮助创业者尽快进入角色,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各地区大学之中,也有创业福利。
近年来,不少地区形成了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立体化体系,而高校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试点院校之一黑龙江大学为例,学校在各专业教学课程中开发了89门创新课程,在十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政策、资金和培训支持,已吸纳了46支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397名学生入驻。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不要忘记寻求母校的帮助,母校有自己雄厚的师资力量,每个院校一般都会有专门的负责创业教育的老师,他们能帮助大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校园内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又是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如果能结合多个学科优势,相信能够创建一个有多项优势的团队。
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自己的事业。
创业是一次资源之间的结合,是创业者思想与市场的一次碰撞,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同样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帮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经营起自己的事业。在各省几乎都有大型的企业孵化器,他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过程中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营造创业者聚集效应,提高创业成功率,初创企业不仅可以在孵化器中得到基础设施服务,也能获得一定的研发空间降低自己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也能联合其他初创企业以及部分风投,信息共享,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另外也可在一些类似“36氪”的互联网创业生态服务平台、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创业集聚空间交互信息,寻求新的机会点。
三.创业实践中的几个重要“关口”
第一关,人才
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就很找到创业最初的那一个“创新点”;如果没有肯吃苦的精神,很难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很容易导致团队内耗、业务减少、甚至会导致自己由创业变失业。所以,创业者自身素质必须过硬,如果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平,可以先选择就业,为将来创业积蓄力量。
第二关,项目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开始创业,而创业项目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创业者的成败。根据调查近年来的创业实例,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有资源优先原则、②强化专业特色原则、③项目合法化原则、④需求决定原则、⑤市场缝隙原则。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前对所选定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做出可行性分析之后,再接受市场的检验。
第三关,资金
根笔者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有43.67%的创业者认为运营资金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创业者最想得到的政策性支持分别是投融资对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分别占比48.3%、47.1%、46%。当我们问到创业资金的来源时,26%的创业者以自有资金创业,其次为父母资助创业,占比22%,而39%的创业者向其他金融机构筹集了自己的创业资金。可以看出资金不仅是创业之初维系企业基本运作的血液,也是保持企业持续经营,不断发展的必需品,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中获得资金支持,保持企业资金正常周转,①股权融资、②债权融资、③政策性贷款、④金融租赁、⑤天使投资、⑥风险投资等。
结论
全国掀起了创业大潮,而高校内大学生创业也正风生水起,面对广阔的市场,创业生力军不仅要将国家政策解读好、利用好,同时也要留心注意身边的各项资源。在创业路上,有许多高校内没有的规则,有众多来自市场的考验,大学生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注意人才的挖掘、创业项目的管理、创业资金的筹集与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红霞.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磊.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J]. 中国德育,2016,01:22-25.
种子产业链中涉及的相关机构和单位范围较广,大致可以分为4个主要角色:第1个是育种者,包括公立育种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育种工作者,以及育种单位(主要是企业)的育种家;第2个是种子生产者,主要由私人从事,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签订生产合同的种植者;第3个是种子市场营销公司;第4个是最终的用户,也就是商业蔬菜种植者。
公共研究与企业研究的区别
育种者的主要工作就是选育出好的品种,生产出好的种子,以供农户使用。现有的公共育种研究有益于种子产业的各个层面,也包括种子公司,因为公共育种研究得出的成果,种子公司同样也可以使用;而企业研究则主要为私有公司服务,他们进行应用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有竞争性的、独特的技术和产品。
公共研究的领域――公共育种研究有益于各个机构,个人也能使用,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基础种子生理学,种子质量评估,种子病虫害的检验、防治、检测和处理,以及为特殊地区或特殊需求提供种质资源等。
私有研究的领域――私营企业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商业性品种的开发,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强化处理(包括种子引发、种子丸粒化、种子添加物等)技术,以及特殊种子的包装技术等方面。
建设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至关重要
建立国际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在种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它的好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可以为育种家和种子生产者提供种子生物学方面重要的基础知识;二是可以促进国际种子贸易;三是能为用户提供实用性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新品种和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四是能为种子公司和蔬菜种植者提供技术培训。
提供种子基础知识
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可以提供种子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首先是种子生产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研究母株自身营养状况及周围环境因子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第二就是种子休眠问题,研究哪些种子会休眠,为什么会休眠,怎样才能破除休眠;三是种子寿命问题,针对不同种子寿命研究不明确的地方,对其进行确认鉴定;四是种子发芽问题,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逆境反应;五是研究种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促进国际种子贸易
种子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农业产业,它涉及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近年来中国进口种子的数量大幅增加,将来也会有很多中国的种子出口到其他国家,所以种子质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在进口种子的时候把病原菌带进来,因此必须要开发出简易、经济、快速的种子健康检测方法,如果不经过这个检测,种子就无法出口。同时还要提倡制定实用的植物检疫检测标准。
为商业蔬菜种植者提供实用信息
主要是为种植者提供在生产基地贮藏种子的简易技术,假如他们不能在基地正确保存种子,种子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给种植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另外,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还会制定针对普通种子和强化处理种子的不同发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