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流感的预防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村禽流感防疫;问题;措施
1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指的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禽类传染病。禽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毁灭性",一旦爆发将会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卫生安全[1]。所以,针对禽流感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重视且做好基础免疫工作,积极防止禽流感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之一。
2 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的问题
2.1防疫禽流感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关主管部门未能做好防疫禽流感的宣传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甚至没有印发宣传资料,以致于养殖户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利于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2]。
2.2养殖方式和观念落后 农村养禽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养殖规模不大、管理不精细以及防疫条件不理想等。养殖者不重视甚至不支持免疫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免疫密度无法获得显著提升。另外,受经济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殖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随意丢弃甚至食用病死家禽的问题比较突出,给农村禽流感整体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3基层防疫队伍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防疫员,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落实相关培训工作,导致一些最前沿的禽流感防疫技术没有得到理想的推广以及应用。一些农村基层兽医机构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工资偏低、工作责任不具体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这给农村地区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4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薄弱 动物防疫工作不仅是政府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还是公共卫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其组织管理工作应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述问题:①动物疫病防疫未能真正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使得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该项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因而在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不重视甚至不参与的问题;②动物防疫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受此影响,一些防疫政策和技术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和推广;③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工作有待落实,未能实现对阻挠免疫行为的有效打击。
3 解决措施
3.1扩大宣传,强化农民的疫病防控意识 在禽流感防疫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责任到人,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以加深养殖户对禽流感防疫工作的认识。一线防疫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宣传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如贴防疫标语,将防疫宣传资料准确发放到每一位养殖户的手中,并予以必要讲解,从而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3]。
3.2推广技术,注重疫情预防知识的普及 建议重视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预防知识以及技术的普及工作。各个基层站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禽业科技知识宣传专栏,结合当地条件和需要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实时动态公布当前最新的禽类疫病预防知识,强化养殖户预防为主的养殖理念,使他们懂科技且能够做到合理运用,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可持续开展[4]。
3.3强化培训,提高基层防疫队伍专业水平 重视并做好基层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班以及讲座等形式深化防疫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强化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业务不精的防疫人员应加强教育,同时严格落实优胜劣汰以及按劳取酬制度,充分激发防疫人员的工作热情。建议适当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薪资及福利待遇,通过奖惩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针对年龄偏大的基层防疫员,建立健全退休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发放相应数额的退休工资奖励[5]。如此一来,能够显著提升年轻一代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信心,又达成了新老防疫人员自然更替的目的,同时还推动了基层防疫队伍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加大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农村动物防疫网络,如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要求其充分做好如下工作:①每年春秋两次普免以及新补栏禽类的补免工作;②防疫档案建立和完善;③动物标识的佩戴;④圈舍消毒;⑤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⑥疫情观察等[6]。
3.5应重视和推动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在建立与健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其可操作性以及强制性,尤其要细化和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其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将防疫目标通过层层落实的办法具体到个人,避免"重布置、轻检查"的问题,逐渐建立一个科学的动物免疫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基础免疫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多层次目标责任制;②采用兽医责任制;③制定科学严谨的检查标准等[7]。
4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将会对农村整体发展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所以,面对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明确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障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推动农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凤桥.农村禽流感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0,10(12):81-82.
[2]陶雪江.浅谈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技术[J].畜禽业,2010,10(15):4-5.
[3]金云武.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调查分析及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10,6(17):18-19.
[4]金云武.浅谈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分析及对策[J].福建农业,2010,11(22):29.
[5]汪炜.流行病应急响应的国际合作--联合国领导下的禽流感防疫机制透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4,4(32):87-95.
【关键词】甲型流感;传染病;预防控制
为了提高对甲型HI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笔者就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如下。
1 普及甲型HIN1流感知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甲型HIN1流感的传染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个人防护等有关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制定医院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上报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下发到各级医院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医务工作者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该病的诊治预防措施。
2 应急监测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 公众的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如果发病,应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7)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4 病例管理
对于疑似病例,安排单问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进行甲型Hl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感染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人在病发后7 d内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病发7 d以后仍继续患病的患者直至症状消失之前,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可能在较长时问里仍具有潜在传染性[1]。对于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
5 消毒
(1)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应及时对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以及病人尸体等。消毒方法应首选物理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病人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病房的消毒。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2)在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可进行预防性消毒。在甲型H1Nl流感流行期间,无病人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
6 院内感染控制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医院应严格进行院内感染控制,合理布局,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同时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医院应启用负压病房,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分病房管理。医务人员应按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5-01
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发以来,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蔓延,在我县境内没有确诊病例之时,本院收治1例邻县送来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咽试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本院对所治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均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诊疗活动中标准防护后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在7d观察期内,体温有4人超过36.5℃,但在37.1℃以下波动,其他24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有3人有轻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无阳性体征,其它人员一切正常。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91
导尿并留置尿管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某些大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而长期留置尿管后引发的尿路感染却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居医院感染的前3位。有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70%以上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因此留置导尿中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了临床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查找留置导尿中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加强无菌观念,加强对留置导尿后的护理,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现将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尿路感染相关因素
留置时间过长:大量研究表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相关。留置尿管患者菌尿发生率按每天5%递增,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2]。
机械性损伤: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强行插入极易引起黏膜损伤。而导尿管插入长度不够,气囊段未完全进入膀胱,注液后压迫尿道,亦可致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本身作为异物也可导致尿道黏膜及膀胱黏膜产生刺激性炎症。
操作者无菌观念差:操作前未按要求执行六步洗手法,外阴消毒不彻底,动作粗暴;操作中未严格区分无菌区和清洁区,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极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内,引发感染。
破坏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频繁更换集尿袋,疑似导尿管阻塞时,用注射器疏通,进行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这些操作破坏了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增加了细菌入侵的机会。
健康宣教不到位: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护理人员未能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属不能正确掌握留置导尿的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医务人员预防尿路感染的在职教育也欠缺,导致了尿路感染的增加。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缩短留置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是否需要留置尿管,能不留置的尽量不要留置,不能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出入量问题,对尿失禁者,女性可用尿不湿,男性可用接尿器或保鲜袋接尿。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定期开管。同时,每天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评估,尽早拔除尿管。研究证明,尿路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尽早拔除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3]。
导尿管的选择:导尿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尿管的型号,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选择12~14号,成年女性选择16~18号,目的是减少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其次是尿管材质的选择,应选用质地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的硅胶尿管。有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22%,而硅胶管仅为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泌尿系是一个无菌的环境,操作前洗手(六步洗手法),按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导尿前彻底清洁患者会,认真消毒尿道口。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时及时更换,拔出的导尿管切忌重新插入,以免污染。插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减轻插入时的摩擦,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在引流过程中若发生脱落及渗尿,应采取无菌操作处置,更换已脱落的导管。
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会清洁,每天用1%新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消毒外阴,导尿管与尿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从尿道处上行感染[4]。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堵塞及滑脱,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不要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采集尿标本,尽量保持其密闭性,以减少细菌污染。导尿管每两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及引流管位置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采用间歇性引流夹管方法,加强膀胱功能锻炼。
加强健康教育:尿路感染的治疗成功,不仅依靠抗菌药物,更应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励患者采取一些自助的预防措施,这在经常发生的患者尤为重要[6]。医护人员应教会留置导尿者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会清洁。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要达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以达到泌尿道自净的目的,保持泌尿道清洁。
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相关感染率的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病房。举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在职培训,使得每个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有资料表明,此措施执行后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由32‰下降至17.4‰。
总之,留置导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必要的情况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维持系统的密闭性,加强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建立住院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监测,并定期将资料反馈给病房,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青敏.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541.
2 吕建萍,方玟,李小林,等.留置导尿过程中集尿袋更换时间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975-976.
3 纪莲莲.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2):187.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感染;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外科手术中或手术后的患者大多数都会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具有维持时间长,对血管刺激小,适合大量输液及减小患者每天穿刺痛苦的优点,得到了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认可,但又增加了静脉感染及静脉炎的机会,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安全留置是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现将静脉留置针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留置针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经留置装置感染途径 ①经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是在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时侯由于皮肤完整性受损,从而导致细菌沿着留置针穿刺处附着在留置针的表面并随留置针导管移行进入血液引起感染;②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材导致的感染 静脉留置针及器材甚至连接的肝素帽等在储存及使用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受到细菌的污染,被污染的器材如用至人体就有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1.2 操作者的技术及无菌操作意识对感染的影响 ①操作者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长短及增加留置针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从而增加静脉炎发生的机率;②操作使用留置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均有可能导致留置针被污染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1.3 留置针及留置部位的选择与感染的关系 ①留置针的型号选择不合适,可增加留置针与血管壁的摩擦及加重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增加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的机率;②留置针的留置部位也和感染的发生率有关,人体皮肤各部位的细菌数量多少不等,应尽量选择细菌数少的部位留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留置感染的发生。
1.4 其他原因 ①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率就越大;②留置针与输液器材接口的细菌数及肝素帽穿刺的次数均与感染有关;③覆盖留置针敷贴更换的次数及抗菌素的使用等均和留置针的感染有关。
2 留置针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操作前的准备
2.1.1 操作环境及人员的准备 操作环境清洁、空气净化、温湿度适宜。操作人员操作前的正确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感染,可于操作前用肥皂水洗手或用抗菌剂消毒水消毒双手。
2.1.2 患者的准备 操作前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消除皮肤表面的分泌物及细菌,有过长的毛发应剪去或剃除保持穿刺皮肤局部的清洁。以不妨碍用药和抢救,保证输血、输液通畅为原则,选择比较粗、直、充盈、弹性好、长期适宜留置针针头、避开静脉瓣和有血栓的血管[1]。
2.1.3 穿刺用物的准备 在操作前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检查留置针、无菌敷料及输液器具是否过期及包装的密封性等,防止污染的用物用于患者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2.2 操作中感染的预防
2.2.1 正确的操作方法 根据无菌操作原则准备好用物及药液,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合适的,评估患者的皮肤及血管;选择适当型号留置针后用头皮针接输液管,取出留置针把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排气;扎上止血带,用碘酒、酒精或茂康碘消毒皮肤,准备无菌敷贴;取留置针旋转针芯后,持针翼15~30°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0°再进针0.2 cm再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速器,拔出针芯;用无菌敷贴作封闭式固定并固定延长管;根据要求调节滴速;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2.2 穿刺部位、静脉及留置针的选择 ①留置针的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根据选择穿刺部位,应避免在受压肢体侧静脉穿刺,也不应在测血压的袖带侧以及受伤肢体进行静脉穿刺,以免影响输液速度和给药效果。另外应避开静脉瓣和有血栓的血管穿刺。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优于下肢静脉,因上肢静脉离心脏近,上肢静脉给药或输液达心脏的速度比下肢快,而且上肢静脉瓣少,可减少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2,3]。通过朱静[4]等分析也表明:远端(踝部,手背)发生静脉炎及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近端(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部静脉),下肢静脉明显高于上肢静脉,这可能与下肢静脉瓣及远端血流缓慢导致血液及药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有关,手背静脉留置易感染与手背易受水浸湿等污染有关;②留置针的选择原则是: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还可以根据输液量选择合适的静脉,如肘部静脉,而不宜选择手背静脉;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静脉不但可以按时完成输液还可以合理保护血管,这跟常规的头皮针选择从远端到近端有所区别;③留置针的选择原则:选择最合适患者病情及疗程需要的输液工具;在满足输液的要求前提下,选择最小型号的导管及选择安全的穿刺产品。
2.2.3 操作静脉留置针的无菌意识 静脉留置针感染的主要细菌来源于皮肤[5],因此加强操作时的无菌意识;穿刺部位消毒的范围应大于敷贴的面积,消毒的范围直径应在8 cm以上;消毒后待干方可实行穿刺操作,取留置针时应避免污染留置针;覆盖敷贴时手不可触及敷贴的内面。
2.2.4 留置针操作技术的影响 穿刺时动作轻柔熟练,注意进针的角度(一般为15~30°),如进针角度过小,易损伤血管内壁;而进针过度容易刺破血管后壁导致液体外渗,从而增加药物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
2.3 操作后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①留置针保留的时间:在没有导管堵塞及感染的情况下可保留3~4 d;②敷料的更换:每周更换两次,更换时用碘酒、酒精或茂康碘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的皮肤,从内到外圆形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范围;消毒后勿用手接触穿刺部位,如有伤口渗液或渗血时使用纱布,因纱布能吸收渗出液,而减少感染的发生;③输液器具的更换:输液管和连接针头每天更换一次;肝素帽每3~7 d更换一次;输血后立即更换;尽量减少留置针接头的穿刺次数;④正确的冲管与封管:冲管时采用脉冲式,即推一下停一下,使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将附着在导管和血管壁药液冲洗干净。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输液结束后只留针头斜面在肝素帽内,减少针头在肝素帽内的体积,再缓慢注入肝素钠盐水5~10 ml,在推注封管液剩0.5~1 ml时一边推注一边拔针,确保留置管内全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6][7]。肝素生理盐水的使用能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导管感染及保持导管通畅;⑤留置期间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交待如何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和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何穿脱衣服和淋浴,置管肢体的活动,嘱患者减少剧烈活动,避免碰撞留置针,导管及穿刺部位注意避免与水直接接触[8],保持敷贴固定清洁;⑥留置针在留置期间的观察:注意观察穿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穿刺点有无液体渗漏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如有怀疑或证实留置针有感染或阻塞,应立即拔管[9]。
参 考 文 献
[1] 邓大琼,杨微薇,庞华容.急诊手术患者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家庭护士,2008,(8):2111-2112.
[2] 刘秋秋,张小琼,李希.术中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5,21(2):51-52.
[3] 李丽,朱庆新.手术期间的输液管理.临床护理杂志,2006,7(6):56-57.
[4] 朱静,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1):701-702.
[5] 林珍,张定涛.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细菌学调查分析.四川医学,2004,25(12):1377-1378.
[6] 姚春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改进.护理研究,2008,22(6B):1530.
[7] 徐迎春.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效果的观察.护理研究,2005,19(11C):2517.
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感染的位置包括管腔内、外,分流管头端(脑室端)、远端(腹腔端)。由于感染部位、致病菌类型、病人年龄的不同,最初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分流系统任何部位的感染都可以产生播散,最终引起颅内感染。在感染早期,大多数症状没有特异性,随着感染的发展症状可能逐渐加重,表现为全身症状和颅内、腹部的症状。患者往往有发热、头痛等表现。颅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脑室炎,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等。感染有时合并分流梗阻,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相关症状。在分流管通畅的情况下,因分流管可以将脑脊液较快的排入腹腔,所以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并不明显,部分脓性脑脊液可以通过分流管排入腹腔也可减轻症状。另外,不同的致病菌对脑脊液的生成影响不同,研究表明革兰阴性菌感染后外引流降低,可能与脉络破坏形成瘢痕,功能受损有关。皮下通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分流管及阀门处的皮肤红肿,皮肤局部拉伸变薄,严重时刀口可以裂开,引流管自皮肤破出,伤口周围的皮下可能伴有脑脊液的局部聚集。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膜炎和假性囊肿的形成。假性囊肿是脑脊液在腹腔端聚集而形成的囊袋,常常与腹膜吸收能力降低有关。如果感染的囊肿液漏入腹膜腔,则会出现腹膜炎,腹痛症状可能更加明显。
治 疗
总的说来,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有保守药物治疗和手术加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具体又分为多种治疗方案。常用的方案是静脉和(或)分流管内、鞘内、脑室内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再选用以下一种手术方法:①手术取出感染的分流管[或并行脑室外引流(EVD)],待脑脊液达到无菌状态后再重新置管;②手术取出感染的分流管并同时换新管。
Schrefferd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是:移除分流管、脑室外引流,外加应用抗生素,并在脑脊液达到无菌状态时重新植入新的分流系统。
抗生素的应用:血脑屏障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大障碍,因此在静脉用药时一般要选用血脑屏障透性好的敏感药物。最常用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可选用的其他药物有氯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必要时联合应用几种抗生素。笔者认为仅用抗生素的疗法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鞘内给药是提高药物脑脊液内浓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与静脉用药品相比,其起效更快,但可用于鞘内给药的药物种类有限,用药速度不能太快,有诱发癫痫的危险,因此并不作为常规使用,但有报道此法治疗重症感染的时候效果理想,可作为一种备选的治疗手段。
引流系统的取出与重新植入:研究表明,取出引流系统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但是关于取出的时机仍有争议,手术时应权衡利弊。
预 防
预防感染应该从3方面着手,即慎重选择病例、术中的无菌措施、术后的感染预防。
病例的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均适用,并不是所有的脑积水病人都需要分流手术,因此在适应证上要加强把握。作为一种对症治疗手段,分流手术仅仅是将脑脊液从颅内引流到其他的部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症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脑脊液在颅内的循环问题,因此解除梗阻等对因治疗方法是应首先考虑的。因此,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例,不妨采取先观察的方法;面对于确实需要手术的病人,应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的存在,包括近期发热、阑尾疾病、脑部炎症、免疫力情况、手术区域的感染灶等,必要时术前化验脑脊液,尤其是外引流的病例,在行分流术前必须进行脑脊液的化验以保证无手术禁忌,保证患者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手术。
术中抗菌措施:最好办法是加强术中的无菌观念。尽可能地减少分流系统与其他手术器械包括手套等的接触机会可作为预防的手段,Kulkarni认为感染与术中分流系统接触破损手套的次数有关,建议减少此类接触机会以避免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外漏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操作应仔细,尽量避免操作分流系统的各个组件,以防术后发生感染。最近有报道通过使用克林霉素和利福平浸泡脑室-腹腔分流管以减少在动物模型中感染发生的方法,并取得了成功。
术后防护:目前还没有研究明确指出术后刀口和有关部位的防护对于防止感染是否有效,但已有报道经刀口感染的病例。由于感染主要来源于病人的皮肤,因此针对病人的护理工作应该更加小心,以祛除可能发生感染的潜在因素。应该教育病人对头部、腹部以及分流管道等处加倍小心,告知如何清洁刀口以及及时发现症状和体征。
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面多数认为应加以重视,但就应用哪此类型的药物尚无一致观点。Turgut认为对于二次手术的患者,因为一旦发生感染死亡率极高,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万古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而在一般的患者,考虑到滥用抗生素可能诱导产生耐甲氧苯青霉素的菌株,而不利于发生感染后的治疗,不予常规应用,仍选用一般的抗葡萄菌的药物。预防性用药一般不采用鞘内给药。
讨 论
总之,由于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后果严重,多年以来一直是脑积水分流病人的难题。尽管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使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所进步,但治疗效果仍欠理想,最关键的问题仍在于预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抗生素保护下取出分流管,并在使脑脊液获得无菌状态后重新植入分流管是该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Yogev R.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s:a personal view.Pediatr Infect Dis,1985,4(2):113-118.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泮托拉唑;莫利;奥美拉唑;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 R9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061-02
大量研究基本确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上消化道疾病谱中的一类[1]。2009年3月~2010年10月,笔者应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不同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4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经过病因诊断获得慢性咳嗽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9岁。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采用世界胃肠病组织于2008年拟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类标准。把上述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4周内禁服其他制酸剂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10 mg,1次/d,口服;莫利10 mg,2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常规饮食,忌酒、酸、辣、甜饮食,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标准
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提示后可意识到症状的存在,但能忍受,1分;自觉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2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影响工作或休息,3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超过80%;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超过50%;无效:积分降低≤50%[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1例出现头昏,1例出现口干;对照组1例产生轻度腹泻,1例头昏,对症处理后恢复,都没有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系统常见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消化性炎症、糜烂、溃疡,是食管防御机制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胃-食管动力紊乱和胃酸在食管内暴露的时间是两个主要因素[3]。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接连区高压带的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食管防御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增强,引起炎症性改变[4]。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幽门螺杆菌在上消化道主要定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在贲门部定植少见且密度较稀,正常食管炎黏膜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有文献报道幽门螺杆菌(+)患者其食管炎鳞状上皮黏膜未检出幽门螺杆菌,故理论上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可能没有直接作用。当前认为有影响的具体有两个学说,一是高胃泌素血症学说:幽门螺杆菌在胃窦形成氨云导致高胃泌素血症;二是炎症学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炎症介质因子增加,以致LES发生一过性频繁松弛,另外,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胃内酸度从而影响反流性食管炎[5]。
泮托拉唑为第三代质子泵胃壁细胞H+-K+-ATP酶抑制剂。该药抑酸能力强而持久,可使胃内pH值升高至7,一次用药后大部分胃酸分泌被抑制24 h以上,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消化道动力药,是强效选择性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它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使其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加强食管和胃肠道的动力和协调性。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氢钾ATP酶又称做“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采用上述药物治疗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基于幽门螺杆菌清除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都比较好,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世耀,马丽黎,刘天舒,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1项病例对照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3):343-345.
[2]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6-337.
[3]王华新.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6,7(4):25.
[4]萧树东.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3:125-128.
[5]马洪明,朱礼星,赖克方,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探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1):739-743.
[6]刘春丽,赖克方,陈如冲,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38-441.
【关键词】 肿瘤放疗; 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89-02
放射治疗指的是一种利用放射线将肿瘤细胞杀灭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扩散达到抑制作用,因此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并不罕见。据统计,约有七成肿瘤患者采用放疗方式控制病情。但由于放疗并不能够完全精确到肿瘤细胞,难免会对周围正常细胞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因此患者会在放疗期间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及反应,严重扰乱其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含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这几方面,患者在这些方面能力的下降不仅会进一步降低情绪状态,还可能造成病情持续性恶化,不利于临床有效治疗[1-2]。笔者所在医院基于这一背景,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护理干预在优化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上的效果,希望能够对今后临床护理起到指导帮助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88例肿瘤放疗治疗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这三年时间内收治的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平均55.1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0岁,平均5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并保证护理的配合性。
1.2 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针对放射治疗提供护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并注意安排其服药,确保护理对治疗的辅效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化展开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2.1 躯体功能护理 由于放疗会影响到患者躯体功能,因此患者在某些动作上可能存在无法完成情况,以漱口为例,患者应学会自主漱口,提升自我存在感,在此方面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漱口液或是生理盐水,嘱咐患者将液体吸入口腔中含漱;指导患者用舌头在口腔中搅动,同时做鼓腮运动帮助患者提升漱口有效性。漱口练习可3~4次/d[3]。另外,还应注意对患者的口腔练习,可在平时鼓励患者做张口动作并连续练习张口鼓腮。
1.2.2 角色功能护理 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多下床走动,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条件下可用轮椅帮助患者到户外多晒太阳,减少在病房中卧床不动的时间。由于放射治疗,患者身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主要表现为长期卧床造成的身体、关节麻木。护理人员可多为患者揉捏关节部位,加速血液流动,让麻痹感逐渐减轻。同时,对于长期卧床无法正常有效活动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压疮,可采用自制简易水垫垫在患者身体大面积与床褥接触部位[3],通过水的浮力减少患者受压部位所受压力程度,同时依靠水的温度降低受压部位体表温度,达到减少压疮的效果[4-5]。护理应让患者了解到自身疾病康复对于家庭、家属的重要性,找准自身角色,树立康复信心。
1.2.3 情绪功能护理 放疗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放疗造成的身体状态受损,极易让患者产生拖累家庭的感觉,造成情绪上的低落或是不稳定。因此在放射治疗前护理人员应正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注意对患者情绪的调节,减轻其顾虑。情绪护理贵在护理人员的耐心与细心,通过微笑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患者卸下心房开始将自己的内心焦虑表达出来,在心灵沟通下促进患者情绪功能的优化。情绪状态的护理主要在于沟通,肿瘤放疗患者情绪上的低落或是不稳定大多并非由疼痛感造成,因此情绪功能护理更倾向于心理护理,让患者将情绪通过合理渠道抒发出来,减轻心理压力。
1.2.4 社会功能护理 护理人员可每周组织肿瘤放疗患者进行聚会,在同一环境中交流自己对抗疾病的心得体会,或是谈论身边趣闻趣事,让患者加强与同样疾病患者之间的交流,产生社会感。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一个能够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患者相互之间达到交流、鼓励的效果,通过正能量促进社会功能的优化。在此方面,可每周在肿瘤放疗区举办聚会,让患者在医院大厅或是某个病房中聊天说话,分享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趣事以及自我护理有效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周围人群的存在,从而减轻孤独感。这类操作能够保障患者在出院后仍可以与外界正常交流,而不是出院后产生自闭感,与社会脱轨[6]。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方面展开对比研究,了解患者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这几个方面在护理前后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理后,两组患者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升高,说明不同护理方式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各方面均存在优化效果。组间对比,采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评分上升程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尤其是需要放射治疗的肿瘤,往往已经属于恶性状态,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对于肿瘤放疗患者而言,疾病与治疗不仅会造成生活上的不良影响,还会造成患者情绪、心理上的变化,严重者可能产生抵触治疗情绪,又进一步影响到治疗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7]。因此对肿瘤放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应注意全方位实施,通过多层面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角色功能方面,相较于其他三项而言评分提升程度最大,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由于放疗出现的情绪低落与自我不认同感,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优化各方面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实施的护理干预均为针对患者生活质量展开的护理,因此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在生活质量各方面的评分情况更优。在躯体功能方面护理以患者自主活动为主,让患者尽可能的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角色功能方面护理以提升患者自我存在感为主,让患者尽量自主提升身体质量,不再完全依赖待在病房;情绪功能方面主要以护理沟通为主,让患者将内心恐惧、紧张感表达出来,减轻不良情绪;社会功能方面护理主要是通过创造一个相互鼓励、交流的环境,让病友之间相互支持,让患者融入社会[8-9]。总之,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化应有针对性,通过各层面、各角度的护理优化生活状态,提升肿瘤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娉婷.实施护理干预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25-326.
[2]李茸.实施护理干预提高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671-672.
[3]蒙如闯.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2):179-180.
[4]李宁.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3,26(31):153-154.
[5]李华.全程护理干预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专科知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3.
[6]李国媛.自我管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8.
[7]王道萍.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7):20-21.
[8]郭素媚,邱萍,杨凤霞.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1,12(3):234-235.
【关键词】 10KV 零序电流互感器;安装使用;整改预防
中图分类号:TM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35-02
引言: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流入电路中任一节点的复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在线路与电气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等于零。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绕组无信号输出,执行元件不动作。当发生接地故障时的各相电流的矢量和不为零,故障电流使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形铁芯中产生磁通,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感应电压使执行元件动作,带动脱扣装置,切换供电网络,达到接地故障保护的目的。因此,通常情况下在10KV线路中,选择外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方式。但实践中零序电流互感器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有时甚至造成零序保护装置在发生接地故障时拒动和保护越级的问题。下面就10KV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使用和常见问题防范进行总结归纳。
一、零序电流保护器的原理
零序电流保护具体应用可在三相线路上各装一个电流互感器(C.T),或让三相导线一起穿过一零序C.T,也可在中性线N上安装一个零序C.T,利用这些C.T来检测三相的电流矢量和,即零序电流Io,IA+IB+IC=IO,当线路上所接的三相负荷完全平衡时(无接地故障,且不考虑线路、电器设备的泄漏电流),IO=0;当线路上所接的三相负荷不平衡,则IO=IN,此时的零序电流为不平衡电流IN;当某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必然产生一个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此时检测到的零序电流IO=IN+Id,是三相不平衡电流与单相接地电流的矢量和。
二、零序电流保护器的选型
市场上的生产零序电流互感器很多,质量各异。但是由于经销商的利益问题,型号繁杂。其它还有外形如:长条形、八爪形等特制外形就不表述。除此之外还有容量(二次负载)、精度、耐电压能力等比较重要的参数需要注意。
三、零序电流保护器的安装
零序电流保护一般适合使用于TN接地系统。因为当发生一相接地时,对TN-S系统Id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PE线阻抗ZPE和接触阻抗Zf,即Zs=Z1+ZPE+Zf;对于TN-C系统,Id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PEN线阻抗ZPEN和接触电阻Zf,即ZS=Z1+ZPEN+Zf;对于TN-C-S系统,Id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PEN线阻抗ZPEN,PE线阻抗ZPE和接触电阻Zf,即ZS=Z1+ZPEN+ZPE+Zf,产生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220/ZS,明显大于无故障时的三相不平衡电流,只要整定合适,就可检测出发生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电流,以切断故障回路。而对IT系统,一般均是使用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对单相接地不必要立即切断供电回路、但需发出绝缘破坏监察信号、以维持继续供电一段时间的工矿企业内的不配出中性线的三相三线配电线路。当单相接地时,该故障线路上流过的零序电流是全系统非故障系统电容电流之和,因而容易检测出接地故障电流,故可用零序电流保护装置来监察相对地第一次接地故障。TT接地系统常应用于工农业、民用建筑的照明、动力混合供电的三相四线配电系统中,常发现三相不平衡电流较大,当发生一相接地时,Id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PE线阻抗ZPE,负载侧接地电阻RA和电源侧接地电阻RB,接触阻抗Zf,即ZS=Z1+ZPE+RA+RB+Zf,接地故障电流Id=220/ZS,由于RA+RB>>Z1+ZPE+Zf,且RA+RB数值一般均较大,很明显TT系统的故障环路阻抗大,产生的单接故障电流Id,远远小于不平衡电流,很难检测出故障电流,故不适用于TT接地系统。
对于零序电流保护的零序C.T安装,一定要符合有关工艺标准。对于IT接地系统,由于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不仅可能沿着发生故障电缆的导体表面流回,而且也可能沿着非故障电缆的导体表面流回,故安装时必须将电缆头经零序C.T接地,这样才能保证故障相和非故障相的电容电流通过接地点,即能防止区外故障时保护装置误动作,又能保证故障时装置可靠动作。对于IT接地系统,一般采用在中性线N上安装零序C.T,对在低压侧母排的零序C.T必须安装于中性线N与工作接地点(或重复接地)之间的母排上。如零序C.T安装于配电屏的N线母排上,由于配电屏金属外壳一般直接与接地极相联,当母线发生接地短路时,产生的故障电流Id将沿着配电屏金属外壳接地线变压器中性点流动,而不经过零序C.T,达不到所要求实现的保护功能,这一点在现场施工时很容易疏忽。
四、10KV零序电流互感器在安装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整改预防措施
由于技术水平及对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了解欠缺, 10KV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甚至造成零序保护装置在接地故障时柜动、保护越级。下面就列举几项常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预防措施。
1、有的施工单位或人员在施工中将电缆终端头穿过外附零序电流互感器后,对电缆金属屏蔽接地线与外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相对位置不明确,忽视接地线对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影响,甚至将接地线在电流互感器上缠绕很多圈后再接地,造成接地保护装置误动。
整改措施:安装时必须注意三芯电力电缆终端处的金属护层接地良好,交联聚乙烯电缆每相铜屏蔽和钢铠应锡焊接地线并可靠接地。同时注意接地线与外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相对位置。对于电缆接地线与电缆金属屏蔽层的焊点在互感器以下时(以电缆的搭接头为参考点向下),接地线应直接接地,对于接地点在互感器以上时,接地线应穿过互感器接地,接地线必须接在开关柜内专用接地铜排上。
2、施工中的电缆外径过大,做好电缆终端头后,零序电流互感器套不上去,就错误地拆开零序电流互感器接口把电缆套过来,但接口却忘记回复造成接口恢复不严,零序电流互感器器磁路不闭合,无法正常工作。
整改措施:施工应选用内经较大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或电缆先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再做终端头,避免电缆终端头做好后无法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情况。如施工中拆动零序电流互感器,工作完结必须及时恢复原状。
3、由于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高压电缆多采用三芯电缆,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大截面电缆逐渐增多,加上三芯护套附加的热熔密封胶在电缆头制作工程中就使得三相分支处很粗,零序电流互感器套不进去,施工中就拆开零序电流互感器接口,电缆套过后,接口却忘记恢复;有的恢复了,但接口恢复不严;更有的,终端头三相分支处比零序电流互感器内径粗,正好卡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中间,使零序电流互感器接口无法恢复闭合,造成零序电流互感器磁路不闭合,无法正常工作。
整改措施:施工中尽量不要拆动零序电流互感器,如必须拆动,工作完毕后必须恢复原状。安装结束后,要对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及变流比进行试验,二次接线时要注意极性,并且保证二次侧一端可靠接地。
4、电缆金属屏蔽接地线接地不可靠。部分施工人员接地线未压接铜接头,接地线未接在开关柜内的接地铜排上,而是随便搭接在开关柜体螺栓上;接地线需要穿零序电流互感器时未做对地绝缘致使电缆外壳的接地电流在穿过和穿回零序电流互感器时大小不同而使零序电流互感器产生感应,造成零序电流互感器保护动作不可靠。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复方七叶皂苷凝胶;硫酸镁
盐酸胺碘酮(又名可达龙)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是预防心源性猝死和治疗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临床。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静脉注射对机体血管组织的局部刺激性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可出现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有疼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界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 [1],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本科采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和50%硫酸镁湿敷,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对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减轻其临床症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就本医院2013年1月~9月静脉使用胺碘酮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9月静脉使用胺碘酮患者32例,分别为静脉泵入或静脉滴注胺碘酮。男20例,女12例,年龄42~76岁,持续24h使用者3例。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2],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32例中符合静脉炎其中Ⅰ级22例,Ⅱ级8例,Ⅲ级2例。
1.2方法 均采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和50%硫酸镁湿敷,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外涂和纱布湿敷病变处的覆盖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 cm,2h更换一次,为减少水分及药液蒸发,可用保鲜膜覆盖在纱布上,连续使用2~5d。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 红、肿、热、痛完全消失;显效:痛感消失,红肿消退面积≥70%;有效:痛感减轻、红肿消退面积
2结果
32例患者通过使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和50%硫酸镁湿敷后,只有2例患者效果比较差,其他患者静脉炎症状明显减轻,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以往未采用任何护理干预措施患者。
3讨论
血液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3]。临床上常用的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引起静脉炎[4,5]。其次,输注通路选择不当也是引起静脉炎的一个原因,输注时选择末梢循环较差或管径较细的上肢静脉,偏瘫肢体侧的静脉血管均易致静脉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使用盐酸胺碘酮时,如果发生药液渗漏,会导致注射部位疼痛、灼热、红肿,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痉挛,缺血低氧或静脉条索状改变,严重者导致皮肤溃疡发生。静脉炎发生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会增大治疗难度[2]。
采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和50%硫酸镁湿敷,对静脉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因为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的药物,外周静脉用药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活化因子如5羟色胺等,游离至组织间隙,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6]。硫酸镁湿敷:主要是利用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此外镁离子还具有抗炎、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目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可治疗表浅的血栓性静脉炎,用于静脉护理。另外输注前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可避免穿刺不成功时盐酸胺碘酮进入局部组织,引起局部刺激。选择粗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也可防止药物的外渗及降低引发静脉炎的机率。一般不管患者有无局部静脉炎症状,也应每24h更换穿刺部位,以此减少静脉炎症的发生。因此,交替使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和50%硫酸镁湿敷可以减少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
参考文献:
[1]高娟.三种药物治疗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月刊,2010,(7).
[2]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11(37):816-817.
[3]李玮,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95.
[4]张利.复方七叶皂苷凝胶联合硫酸镁溶液治疗碘海醇外渗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3,05.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Left-home Experienc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Yuhua. De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left-home,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220 college students left-home in childhood and 239 non-left-home experience college students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Wuhan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y were tested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Characteristic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C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Compare with other college student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left home in childhood is lower (P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 students left home in childhood;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在备受关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1]。现在研究多集中在留守儿童当前的心理现状,缺乏关于留守经历对此特殊群体的长期心理影响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社会进步的深层尺度。例如,Cnaan,Blankertz,Messinger和Gardner(1999)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2]。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主观幸福感由3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心理中介因素[3-5]。本研究旨在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希望为目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通过分层抽样从武汉4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中随机抽取67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28份,回收率93.7%。有效问卷中,在14周岁以前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220名。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39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两组被试一般情况无差异。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筛选标准为:①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②孩子当时年龄是14周岁及以下,③父母每次出外打工时间是一次性连续半年以上。
1.2 测量工具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Zimet等编制,由姜乾金等进行了翻译和修订,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并以总分反映出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共12个项目。原作者将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类。本研究将其他支持确定为教师支持,其他条目没有改变。
1.2.2 特质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由姜乾金等编制,由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维度组成,各包含10个条目。
1.2.3 主观幸福感问卷 该问卷包含3个部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量表是Ed Diener等人编制,包括5个项目。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证实其有良好的信效度,能较好反映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测量采用Kammann和Flett编制的情感量表2中的20个测量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完整陈述项目。本研究使用生活满意度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之和减去消极情感得分来代表总体主观幸福感。
2 结 果
2.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总体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总体主观幸福感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2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均相关显著,而作为主观幸福感的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相关显著,积极情感与家庭支持、积极应对相关显著,消极情感与消极应对显著相关。这说明,总体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相关。
2.3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见,结果5个自变量中家庭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3个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以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表4可见,结果5个自变量中家庭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教师支持4个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
3 讨 论
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对青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从父母处寻求情感,自我价值提升,工具支持等。因此,父母的情感和热情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发展积极的朋友关系,并积极地适应社会,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6]。对于在儿童期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关爱和情感支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总体主观评价不高,所以其主观幸福感明显偏低。
在社会支持方面,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少得到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总体社会支持水平偏低。可能是长期缺少家庭支持的状况影响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朋友支持的寻求动机,从而降低了总体社会支持的水平。在应对方式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差异不大,可能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独立性增强,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少社会支持所带来的退缩行为,使得总体上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依次为家庭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共同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因变量的53.5%。这说明对这些有特殊经历的群体而言,来自家庭的温情和情感支持是他们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家庭支持解释了主观幸福感的42.5%。同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也有较好的预测力。这提示在关注留守人群宏观环境建设,保证他们的一些情感和物质需要的同时,应该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事件的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影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依次为家庭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教师支持,共同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因变量的27.3%。其中家庭支持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因变量的9.6%。这进一步表明,家庭支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影响更举足轻重。对于这批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进入大学,一方面积极求知,另一方面承受着过去经历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因此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朋友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应对生活事件时,采取更多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对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
4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6
[2]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125(2): 276-294
[3]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2002,34(6):643-650
[4]Brian LP. Stress-buff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 a path analysis. Adolescence, 1999,34:715-734
[5]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关键词:预冲式导管;静脉留置针;血流感染;白血病
静脉留置针因其维持时间长、对血管刺激小、减小患者每天穿刺痛苦以及减少护理工作量等优点,深受护患欢迎。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化疗后血象三系开始不同程度下降,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不恰当的导管护理操作皆可能使病原菌侵入血液,从而导致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在医院感染中的预防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入住本院血液科并且采用双上肢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白血病患者。血液科自2014年12月开始全面使用BD福徕喜预冲式导管冲洗器,之前皆采用传统的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操作。故以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入住本院血液科且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461例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2013年12月1日~2014年11月30日的417例白血病住院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53.21±3.44)岁,其中男性169例,女性29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1.52±4.12)岁,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81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标本采集与培养 怀疑留置针引起的血液感染时,采患者两侧的外周血各1次,2次间隔30min,分别进行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不能取得2次外周血样时,则1次由留置针抽取,1次由外周静脉抽取血液进行培养[1]。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
1.3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感染病例的诊断,以2次培养结果一致时的检出菌为血液感染致病菌,非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血流感染不计入本研究的病例范畴。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为0.87%;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16例,感染率3.84%。对照组感染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见表1。
2.2感染病原菌分布 观察组检出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各1株。整体来看,革兰阳性菌为主要检出菌(11株,占55.00%),其次为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真菌3株占15.00%。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是临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等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静脉输液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操作,静脉留置针若操作或者维护不当,生理盐水封管液在配制及封管过程中污染,则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有研究报道,静脉血管内导管感染率约为1~4.25/千个导管留置日,患者年龄越高、留置时间>4d、相关并发症越多,则越容易发生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医院感染[2]。
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作用和反复化疗,机体免疫功能差,易受病原菌入侵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甚至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有研究报道,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约为35.00%,其中约有25.00%的患者为血流感染,且血流感染的患者病例率高达50.00%[3]。因此,临床有必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白血病患者的感染风险。
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证实使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可有效预防白血病患者发生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王紫蔺[4]等人研究也证实了预冲式导管冲洗器能有效减少堵管、降低患者静脉炎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的血流感染患者分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11株,占55.00%),其次为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与真菌(3株占15.00%),与刘宏博[5]等人研究一致。从表2可知,检出菌株多为人体皮肤表面的常驻菌,故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重手卫生,同时做好病人宣教,保持留置针创口清洁。
参考文献:
[1]胡洁.留置针感染的检验与诊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04:372.
[2]苏玉兰,庞随香,王春艳.静脉留置针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8:4478-4479+4482.
[3]周文锦,俞康,郑翠苹,等.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2:5421-5422+5425.
【关键词】流感 防控教育 措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以急性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统计【1】,每年约有5亿人罹患流感,因流感并发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再加上环境、经济、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流感发病情况比较严重,是流感发生的高发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现了多种流感病毒株,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目前已成为人类主要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加强流感的预防控制教育,严重加强防范措施对减少流感患病率、防止流感爆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防控教育,提高人群对流感的认识、预防、治疗等,提高防控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健康教育。
1.2 方法:① 为我地区人群发放流感宣传手册,让人们了解流感的发生原因、症状、传播途径、并发症、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等,向人群进行流感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做到有病及时治,无病早预防。② 加强流感疫情监测。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各地不断有流感疫情的流行和爆发【3】,应对流感疫情进行及时监测,应通知各基层卫生单位在发现门诊上呼吸道患者人数连续增多3~5d的情况下立即报告,及时进行调查和病毒分离。③病因预防。向本地区人群宣传流感病因预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儿童,应注意天气转变和环境的影响,对家里有流感症状的人群尽量隔离治疗,以防止发生传染。④消毒预防。宣传消毒的重要性,尤其在饮食和卫生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饮食和营养是防治流感发生的主要措施,对餐具、用具可进行煮沸消毒,衣物可阳光下暴晒2h,公共场所应坚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和湿度,加强锻炼,增强自身体质。⑤ 疫苗接种预防。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的发病率,但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而影响疫苗效果,因此接种疫苗时应根据流感监测情况推荐流感灭活疫苗,尤其是对老年人、婴幼儿、人体免疫力低下人群可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生,减轻流感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通过对我地区进行防控教育,我地区人员普遍掌握流感防治知识;经对各基层卫生单位流感发生情况监测,发生率普遍降低。
3讨论
流感是我国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或冷热交替之际多发,属正黏病毒科,系RNA病毒。本病除散发外,容易发生爆发流行、大流行。其根据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C三型,A型变异较快,每2~3年可发生一次,易导致世界性流行,B型变异较慢,易导致局部流行,C型流感未见变异,常呈散发流行。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各地不断有流感的散发流行和暴发,一旦有新毒株出现流行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因此,对流感流行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流感流行动态及毒株变异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据报道称【4】,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每周在疫情周报上公布流感的部分疫情,,并于每年2月提出下一年度流感疫苗毒株选择的建议,对各国国内要求加强疫情报告、疫情观察和病毒分离。
经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防控教育,我地区人员普遍掌握流感防治知识;经对各基层卫生单位流感发生情况监测,发生率普遍降低。本人认为,加强对人群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教育是减少易感人群、减少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流感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其次加强对人群辨别基本的流感症状和防治流感的知识教育,对待流感患者要根据情况进行隔离,以免发生病菌继发性感染,对老人或儿童要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可给予疫苗接种或暂停外出或聚会等。第三应注意环境、用品、餐具、手的消毒,保持环境的温湿度和通风,以免发生传播,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5】,流感病毒在人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流感病毒,从而引起流感的发生,应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总之,加强对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教育,可有效提高人群对流感的预防能力,减少流感发生和传播,保证人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姜柯羽,世界卫生组织2011~2012年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北半球)使用疫苗成分的建议[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04,67~68
【2】Huang Xiufeng,Liu Qiongling Analysis on deman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ampus toward knowledge ab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1N1 influenza and implement effect[J],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1,25(27):341-346.
【3】李宏,洪荣涛,黄文龙等,福建省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09,205~206
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季,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最大程度地发挥流感疫苗的作用,根据《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特制定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供各地在实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时参考。
一、接种流感疫苗的目的
1、减少接种疫苗者感染流感和感染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降低流感相关住院率、死亡率;
2、保护老年人、幼儿、慢性病患者、体弱多病者等易感人群,避免与上述人群接触机会较多者感染流感病毒后,传播给这些人群。
二、流感疫苗的使用
(一)疫苗种类。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
(二)疫苗接种对象。
1、推荐接种人群。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重点推荐人群和推荐人群进行适当调整。
2、慎用人群。
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
3、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三)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
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各省可根据当地流行的高峰季节及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确定并及时公布当地的最佳接种时间。
(四)疫苗接种反应。
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成分都没有感染性,不会引起流感,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的偶合性呼吸道疾病。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会影响疫苗效果。对鸡蛋蛋白高度过敏者可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五)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
四、预防接种的实施
(一)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管理。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监测和预警信息,为预防、控制流感的暴发、流行,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可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流感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可采取应急接种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者应急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
除上述情况外,流感疫苗由群众自愿接种,费用自行负担或通过其它途径解决。疫苗接种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接种单位内进行。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并将异常反应及处理情况逐级上报至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小学生预防禽流感主题班会ppt一】 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学会如何预防流感,关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告别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陋习,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优秀小学生。
活动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讲究卫生,预防流感。
二、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它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一般从每年12月开始,到来年3-5月结束。流感病毒可以借助空气传播,如当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形成的细小飞沫传播。另外,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也会附着病毒,而人在接触这些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鼻子、眼睛、嘴也会造成感染。可见,它传染性是比较强的。
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病突然、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流感样症状,因为普通感冒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少数病人还会出现胃肠道为主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想一想,我们有时也患感冒,感冒时总觉得很不舒服,请部分同学来谈谈。
(可以从患感冒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喷嚏、口干等方面进行交流,也可以从交流患感冒后的想法,如寂寞、孤独、无聊,还有看到父母的忙碌,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等方面)
启发:学生交流《想象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讨论:
(1)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缺课的人多了;
(2)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要做的事情多了;
(3)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更关注自己的个人卫生了;
(4)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听到了各种关心的声音;
(5)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想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
(6)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爸爸妈妈比平时更忙碌了
小结:流感给我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破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过渡语:现在我们正健康地坐在课室里学习,说明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学生介绍个人卫生习惯。
(请一部分学生介绍)
五、你认为在校园里面,有哪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学生举例)
过渡语:不良的生活陋习,危及了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
六、如何预防流感。
(1)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合理,多吃蔬菜、水果;
(2)平时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等;
(3)教室、家里经常开窗通风,下课后常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
(4)少到空气不流通的或杂乱的公共场合活动;
(5)常备板蓝根等冲剂预防;
(6)经常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增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7)注意气温变化而增减衣服;
(8)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9)保持良好的心情;
(10)接种流感疫苗是基本措施,每年入秋后到防疫部门接种流感疫苗,大多数人可有效预防流感。但对鸡蛋过敏和正患流感的人禁用疫苗。
如果有同学患了流感,那怎么办?
(1)戴上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传染他人;
(2)碗筷单独消毒,吃饭与别班或别人(家里)分开,以免交叉传染;
(3)发现感冒及时到医院治疗,在家恢复后再来校上课,以免再次传染。
七、制作宣传画,增强校园预防流感意识,关爱生命健康。
教师总结:在班会课即将结束之际,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祝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健康幸福的家。
【小学生预防禽流感主题班会ppt二】 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等,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
活动重点:了解禽流感知识,学会预防。
活动难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禽流感。
活动时间:2017年5月6日
活动地点:三年班教室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禽流感知识的资料。
1、搜集、整理有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禽流感知识的资料。
2、PPT、视频。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老师引出本次班会的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禽流感作为传染病在一些地方出现,为了更好的预防禽流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特别召开主题班会。目前,正是禽流感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春季卫生防疫工作迫在眉睫。
谈卫生安全常识及禽流感的相关知识。导入本次班会的内容。
二、简要介绍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措施:
1、避免与禽类接触。既然人禽流感的传染源是禽类。因此我们就要避免与禽类接触。 特别是避免接触鸡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
2、远离密集人群人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因此,要避免去人群密集且不通风的场所,如商场、夜店、KTV等场所,以避免交叉传染。
3、加强饮食卫生。不食用病死的禽类。烹食禽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发生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预防措施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6、提高自身免疫力。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品补充营养,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质量。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增加自身体质, 还要注意休息, 不能过度的疲惫。 我们也要注意保温。避免感冒。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7、及时就医。如果有高烧、头痛、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