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的目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迈入“十二五”,教育正处于“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六制六化”的行动策略(即坚持学校德育项目制、德育活动课程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上岗持证制、家庭教育联动制、学生健康公告制,推进学科德育全员化、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学生发展社团化、社会实践常态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团队工作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凝炼德育文化,积极构建德育体系,致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和区域德育的品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主题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构建以加强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开发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落实体艺科“2+1+1项目”为载体,以建设“十有学校”为目标的活动体系。要统筹规划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和按学校班级数成立社团数为基本标准,保障活动场地、器材、时间、课程和指导老师的落实,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积极培育精品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设社团文化节制度,以区级两年一届的“十大精品社团”评选为契机,不断提高我区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规划,妥然解决好精神力系统、执行力系统和形象力系统的关系,有机整合学校文化要素,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优化校风、学风、班风,细化校本礼仪,加快文化环境布置,加强校服、校刊、校歌、师生誓词、学校宣言等个性化设计。同时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览或荣誉陈列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原有的优良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德育目标细化落实。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全国心理健康辅导C级及以上证书和区班主任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区班主任教师持证率达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班级(中队)文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以“温馨班级、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氛围,实现优秀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并建立优秀班集体建设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强德育小班化建设,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实行由2-3名德育导师分担原行政教学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以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健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中坚、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原则上要求一名导师辅导6-8名学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率和持证率,切实发挥好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努力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
(六)加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增强对办好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好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职能,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设。区教育局将通过组织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活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同时,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将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高中学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大课堂,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利用好已有的23家区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级实践基地,注重多方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千百万工程”,主动配合社区建好“假日学校”,并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让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七)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渗透全员化。坚持举办德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评活动,促进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体验尝试体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内化功能。各校要积极抓好《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全员化。通过每年举行的市区级德育优质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主题班会课评比,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环保教育等内容切实落实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研究德育活动系列化开展,注重各类校本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八)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目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完善中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丰富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继续开展区“中小学生身边的榜样”十佳评选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各种形式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制度,树立一批中小学生优秀典型。鼓励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多样化德育评价制度,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九)加强德育干部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团队干部选拔、配备制度,保障团队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职评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组织领导体系,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团队干部职责明确,队伍稳定,能根据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热爱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导和实践能力。要增强德育干部考察、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区交流研究制度,继续实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长述职制度、学校德育结对联谊制度,拓宽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突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来自济宁黄莉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篮球课,课上黄老师通过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使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技术,黄老师加入到学生练习中,学生练习乐此不疲,巧妙利用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运用情境教学、体育游戏、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如:来自淄博商文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精彩的耐久跑示范课,从体验跑、间歇跑到用太极动作放松,整个课环环相扣,精彩的队列队形变换,场地的灵活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把耐久跑真正变成趣味体育课。
3.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能的发展,不仅教学的方法手段机械单调,而且有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极其恶劣,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常常把学生推向尴尬的境地,学生的自尊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悦、沮丧、紧张、兴奋、劳累等;再次,要建构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的平台。就是当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的学习结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以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教师要细心观察活动中的学生。学生心理会随着活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往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4.1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如在练习前滚翻时,老师会提示:低头、含胸、抱腿,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做。
4.2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3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
4.注重运用体育游戏
4.1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任务选择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就可选择趣味性较强、易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内容,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游戏可安排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外;如果课程内容全为体育游戏,就应当按教学任务安排;如果同其他项目配合使用,则必须注意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2游戏场地和器材用具的准备。体育游戏的场地应当宽敞平坦、清洁卫生,室内场地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场地的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根据游戏的内容和需要,划出场地上的固定界限,如起跑线、终点线、折返线、投掷区,并设置好游戏所需的各种标志物。
4.3游戏的讲解和示范。讲解游戏时,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让他们理解并掌握体育游戏的目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4.4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引导;对学生违反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活动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而必要的措施,如增加或减少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及时停止游戏等,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5.注重德育渗透
数学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编写之初就注意到数学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材料,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发掘,完全可以做到物尽其用。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开篇有一节“准备课”,其中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五星红旗,教师对学生深情讲述,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在这节准备课之后,紧接着就有一幅新学期开学的图画,让学生先观察这幅图画,再进行热爱劳动、积极锻炼、尊师爱生等思想教育。另外,教材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如《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四则混合运算,其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多年。教师可利用此类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二、唯物辩证观教育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之间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发展辩证思维、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例子到处都有。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向学生说明:原始社会,人类的狩猎、种植、捕鱼、采集等活动,都要跟数量打交道,最早用来计数的是手指、脚趾,或小石子、小木棍等,后来发展到打绳结记数,或在兽皮、树木、石头上刻画记数,这些记号,慢慢地就变成了最早的数学符号。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数学符号原来是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现在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教学这一过程,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数的产生并不是数学家凭空想象的,而是人们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加与减、多与少、已知与未知等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数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等进行实践第一的教育。
三、培养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通过有趣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语文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和知道自己,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每一个的学习中教师也要让学生目标明确,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会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祖国语文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重点字词,把握文中内容、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让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到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明确的学习目标会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体会到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从而实现语文知识学习对学生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了学生深刻认识的形成。
二、教师授之以渔,促进学生掌握方法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输,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学生面对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掌握文中的主旨和要义。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于参考书的查询和探究来掌握文中的含义。对于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要尤为关注。比如古今异义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事业……这些词义都是学生需要关注的。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知道了该如何去探究文中,从而有效地理解了文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供兴趣材料,增加学生自主意识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兴趣材料,帮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趣味性的文章来调节,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报刊、杂志、书籍等来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领域的新大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改倡导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 目的 策略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学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比人灌更厉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学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设超前性与够用性的关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是硬件设备的建设。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前沿性,学校在硬件建设中想要保持其先进性,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硬件设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超前。这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实现信息化及其应用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度,这个“度”有几层含义:一是强调“必需、够用”,根据需要配备、添置设备、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二是注重实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超前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以保持领先地位。
2.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量很大,而且同时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校园网中的数据流量和并发访问人数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网高很多。因此,要寻求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安装、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扩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媒体教育资源迅速增长时所面临的海量存储和网络共享问题,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将来实施的各种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图书馆。
3.资源库的建设:网络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这导致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有些厂商为了赶时髦或搭“资源库”这班车,将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一概称之为“教育资源库”;有些人甚至将做软件剩下的“边角料”、“陈芝麻烂谷子”都装到资源库中;还有人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拼凑在一起也成了“资源库”。难怪人们评价说,“资源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学校花大本钱买了“资源库”后,却发觉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当。
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从其根源上说,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这一进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大量的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前,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以往那些单纯的题库和管理软件,以及那些封闭的、按照开发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其定位要从目前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现有的资源库产品都是为教师准备的,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将逐步成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一个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自力更新虽然显得慢些,但在教师队伍有相当的能力时,鼓励自行开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几条建议
1.要大力促进新工具的使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使用先进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教学效率。要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励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励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师的信息化手段要从过去的“课件”向“课程”的转变。新工具所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观念更新。为此,应将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专人专职,常抓不懈。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责任经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绍给学科老师,让他们通过追随技术进步而提高工作效果与效率。
2.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为限作一个近景规划。规划时间太短没有连续性,太长难以操作,不易实现。信息化事业的初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然而钱总不能无限期地“烧”下去,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点”,必须在应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资源建设,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为准,参照中国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数据看,中国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存在着持续不断的投资比例失调现象。
从投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从份额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从投资方向上看以网络建设为主。现在的形势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建设规模就可能“过热”,也即“泡沫效应”就会出现。任何学校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讲究效益问题,所以设备建设不可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奢华更不应是教育的门面。
3.建立学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与支撑系统。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阵地,学校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效度。困此,应该把学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虑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这样的信息化才有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18―01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这是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的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第一等的品行”,学校也应该以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品学兼优的现代人才”为育人目标。
一、注重品行,培养有深度、有涵养的学生
品行是一种道德。学校不光要从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抓起,开展美德教育,培养学生“整洁、礼貌、服从、爱心、感恩、服务”等基本美德,还应该要求“男生要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有淑女气质”。所谓的绅士、淑女不仅表现在外在优雅的仪表举止上,更表现在有一个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教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心智健康、谈吐大方、举止优雅、才思敏捷、全面发展的形象。中学生更应注重自己的学子形象,然后通过自己良好的学子形象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家庭形象、社会形象。当然,注重形象不是要去刻意修饰自己的外表,而是要注重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的内在涵养。
二、注重能力,培养能自主、有创新的学生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自然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内容。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独立自学,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教师指导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后,就要尝试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应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教师可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4.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和引导。
关键词: 项目教学 高职院校 英语第二课堂 学生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于学历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为更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穿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冷淑君,2007)。
项目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判断,然后使学生在项目的任务驱动下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达成项目成果,因而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项目教学可以将一个项目拆分成很多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实际进度和水平自行组织和安排活动的进展情况,体现了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贺平,2006)。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教学已经实施了三年,就国际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而言,通过在校期间三到四次的学期项目和一次毕业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实习和工作期间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中去,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其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费用,因而多家公司每年都会提前来预订本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
与此同时,我院还将项目教学与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由于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比较有效,而很多学生出于对英语的兴趣或自身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考虑,希望有更多学习英语的渠道,因此第二课堂对他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实际英语的应用,而且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其校园文化生活(赵丹,2008)。我院的国际学院组织了英语俱乐部,面向全院,包括其他系部的同学组织了晨读、英语广播站、英文导报、外教交流及影视娱乐等各项活动。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一些活动在开展时由于分工不合理,或者一人身兼多职而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候也引进项目教学,把不同的活动分成不同的学期项目,使得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效果明显。
在学期初对学期项目进行分组时,我们将俱乐部各小组的负责同学分到不同的项目小组,他们的项目主题就是其所负责的各个俱乐部活动。以英文导报项目小组为例,组长为导报负责人,在进行项目策划时,预计成果即为出版一份导报。在项目实施初期,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包括版面主题确定、征稿和修改、材料搜集、选取图片、编辑和排版等,同时还有明确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这样一来,组长只要负责在时间节点之前检查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并加以协调,工作不再像以前主要由组长完成,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第二课堂引入项目教学之前,一次导报从策划到出版需要四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只需三个月就能完成。另外,学生们在商讨版面内容时各抒己见,不断地产生新的构思和想法,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在向全院同学征稿时,还需要项目成员做海报进行宣传,这与学生的专业所需能力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些同学踊跃投稿,带动了全院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校园内英语学习气氛浓厚,与我们开展第二课堂的初衷相吻合。
把项目教学引入英语第二课堂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学形式和效果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活动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讨论实施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学操作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通过项目操作和学习从而掌握实践经验为中心。
在此类项目的进行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太强,拘泥于之前的一些做法和成果;一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有待加强。这就要求项目指导老师在必要的时候及时介入,给予学生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对项目教学确实能够感觉到一定的收获,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项目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关键词:六朝地记;人物传,小说性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记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山水地记,又有人物传、异物志等。以人物传为例,其写作手法、内容、艺术特点等均与同时代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体现出鲜明的小说性特征。除了从故事内容、体例等看出地记的小说性特征外,早期的目录学著作将地记中一些作品与某些志怪小说分到一类,此种现象也颇能证明其体例与志怪小说的类似。
以六朝扬州地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为例,以某地人物传,某地人物记为题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传》等被《隋书 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列入“杂传”类,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地记而被《隋志》列入杂传类的扬州地区作品有《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吴先贤传》等。此类作品根据现存辑佚情况看大部分以写人为主。[1]值得注意的一点现象是,与这些作品同时列入“杂传”类的作品还有刘义庆的《幽明录》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之祖”当今学术界已没有争议,这两部书被公认为志怪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容的不真实和虚构性,而与这两部书并列入“杂传”类的上述人物传记应具有与其相近似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而且根据存世作品内容来看,此种现象亦得以证实。
另外,《隋志》的“杂传”类小序里也已经非常明确的点明了此类书的共同特征,由于此类作品当时非常多,所以序里这样提及:“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这就非常明确的点明了这类书的共同特征,即“虚诞怪妄”。作为“史官之末事”[2],这类作品在写作时体例不像正史严格,它们的出现只是弥补史官只记人君正史的缺憾,“补正史之不足”,即“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3]。《隋志》在溯源时提及此种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官》…….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旅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献其书…….”这就说明,从周代开始,这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称美而不显恶”,到了汉代,则又是“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4]。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则“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5]。
以上数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国之书是东汉之时光武帝刘秀诏令作《南阳风俗传》时开始的;郡国之书的内容则有的写地理风俗,有的写人物,写对某一地区耆旧先贤的传赞;此类郡国之书的写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虚诞怪妄”。以上几点内容,就说明地记里面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当是与《搜神记》等有着相类似的内容。《隋书》之后,《旧唐书 经籍志》沿袭《隋书》分类方法,将上述各类仍列入“杂传”,而《新唐书 艺文志》把上述“耆旧传”、“先贤传”等仍列入杂传类,但是却将曾与之共列入杂传类的《搜神记》等另立一类入“小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更加细致,分类更加详细、精确,地记中的这些作品仍被列入杂传而没有随《搜神记》等被同列入“小说”类,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内容之“杂”。这些作品,除了写人物外,还要写地理,不像《搜神记》《幽明录》等一样通篇以一种题材模式成书。而且此类书宥于地域限制,多写一个地区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记》一样,“广罗四方异闻”。因其掺杂的此类内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说性的描写,但因其内容不像《搜神记》一样纯以志怪为主,所以终未能如《搜神记》等一样,被纳入“小说”类。
一直到清代,地记中的此类作品划分仍然有着不同的标准,有的入“杂传”,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说:“案汉魏六朝地理之书,大体略如《华阳国志》之体,有建置,有人物,有传有赞,而注意于人物者为多。自来著录之家,务欲各充其类,以人物为重者入之传记,以土地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书而两类互见,不避重复,或裁篇而分类录存,不嫌割裂。各随其意,各存其是,初无一定之例也。”这就说明,由于地理书涵盖的内容较驳杂,直到清代,学者们对于地理书的分类还是标准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类”,只要其某一方面内容符合自己的分类标准,便将其归入自己的划分范围。又由于杂传中的有些作品如《会稽先贤传》等是分地区进行写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写外,还有“土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分类时便将其逐渐纳入地方志。地记产生初期的此类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等部分虽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单独列出来,但从历代目录学家的分类中仍然是把它们当成是与志怪小说相同或相似的文体。此类人物传与《搜神记》同被《隋志》归入“杂传”一类而被《新唐书》各划分成“杂传”和“小说”两类,原因就如上文所论述的“杂”,和其小说内容的未完全独立。
从上述目录学的划分中也可看出,小说与地记中的人物传记是本同而末异,二者到后期又被划入不同类别是后代文体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的的体裁划分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介绍此类作品的小说性时,曾这样说过:“这些作品大都不受历史的局限……失去了历史散文的纪实性,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从作品方面讲大都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调,从而具有了小说的性质。”此书侧重于从小说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关系及性质入手,所以将此类作品的作用称为是“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的过渡与桥梁”,这是从其宏观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但如果仅从微观角度出发,不将其放入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考虑,仅从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讲,则它们已无疑具有了小说的性质。就如郭丹在《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一文中所说:“史传文学中的一些志怪描写,把他们独立出来,就是小说”[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在论述魏晋文学时也提到此时期诸如地记等“杂传”等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时说:“现代概念的小说另一个源头,是史部类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杂史’、‘杂传’,古代史部类的书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们本属于史部,除了内容不属于史实以外,在写法上是与其他史部书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杂传类的小说,在文字组织与史部的正式传记颇有近之处。”此段话,颇能说明《隋志》把地记中的人物传划分到‘杂传’类的合理性。地记人物传属于杂传类,而杂传徒有正史人物传记形式之名,而失史传人物描写“征实”之性,而这恰恰就成为后世小说的源头。从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时笔记、长篇小说的定型,六朝地记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无疑对历代小说的演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玮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目标
选中“地方院校”为切入视角,因其数量多、分布广、涉及师生多。地方院校多开设有英语专业,而且不管师资条件、硬件条件、学生水平如何,纷纷开设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因为这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必要要求)。可以想象,这些院校的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有的院校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口译市场欠活跃、学生专业四八级过级率低于国家平均线,在这样的条件下,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难度较大,其教学目标更应得到悉心研究。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受忽视还体现在其“初中级”水平而未受到广泛重视。
在沪出席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向记者感叹: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目前国内极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实际上,高端翻译人才的紧缺,并不能证明合格初中级水平的翻译人才充足。在全国范围来看,高端翻译人才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与之相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如加入世贸组织、主办各种国际盛会(如奥运会、世博会)和外贸洽谈会,各行各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可能产生对初中级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无论是从数量、领域,还是次数上来对比,初中级人才显然是占据翻译行业金字塔底端的、数量庞大、影响广泛的、整个行业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仅靠少数顶尖译员是无法圆满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译者的艰巨任务的。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活跃在各个领域合格的初中级口译人才,而培养这些初中级水平的人才正是地方院校口译教学发挥的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译学博士、翻译专业硕士、翻译本科专业在数十所高等院校诞生。刚设置不久的翻译专业是否以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口译人才为目标呢?在讨论翻译专业教学大纲时,穆雷、郑敏慧(2006)参考了国家人事部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对二、三级口笔译的标准,认为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质量很难尽人意,很难达到二级口笔译水平”,而本科翻译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达到国家行业规范认可的中级翻译资格的职业翻译从业者”。因此,中级职业翻译是翻译本科专业的目标。鲍川运(2008)直言: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可以着眼于会议口译以外的类别。高级职业翻译也不是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因此,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更不能好高骛远。根据2005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英语专业四级并没有对口译有要求,但是专业六级要求学生“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专业八级要求学生“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口译教学的定位既不是“金领”同传译员,也不是“银领”会议交替传译译员,而是普普通通的一般外事活动的译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及各级各类外贸展会和交流活动,更突出了对普通外事译员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通译员并不是以职业译员的性质存在,而是灵活就业,或者“兼职”。
可见,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培养目标与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别类似于“兼职”与“职业”甚至是“准职业”的区别。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应该存在于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高要求的职业训练之间的状态,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合格译员。
初中级水平并不意味着差水平。地方院校口译教学的目标,也不能简单满足简单的语言技能传授,而应追随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设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地方院校或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或具有“工、商、农”某领域的特长。如果口译教学忽视了所在学校与地方经济的紧密联系、忽视了院校自身的特色,是对自身优势的一大浪费。例如,浸会大学的黎翠珍教授认为口译训练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她的口译课多数是选用当时当地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学的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非常主动。由于学习主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与技巧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因此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张美芳,2001)。因此,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应提出切合实际、扬长避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对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技能”为根本基础,以“职业”为重要参照。从口译“职业”难度和魅力的高度,指导尚处在基本技能训练状态中的学生,设计切合实际、步步高升的层级教学目标,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初中级水平,能胜任普通的外事翻译。这种紧密联系实际、设定合理目标的教学目标应当更适合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00).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奔跑吧兄弟》
1 前言
当前部分学校中的体育课程随着文化课业的加重正在逐步的锐减,学校管理体育器材与场地的经费也不够、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各种运动项目给观众带来了对体育运动的欲望,通过节目中的“撕名牌”游戏让广大群众都开始效仿,并且达到了炙手可热的效果。将节目中的积极游戏方式与刺激的活动类型带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能够改善本来枯燥的热身,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 《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分析
2.1 节目的渠道分析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娱乐真人秀节目是从韩国电视台的《Running Man》娱乐真人秀综艺节目引进而来的。《奔跑吧兄弟》在融入很多中国元素的同时也加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既能加强节目的文化效果,又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度,拉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与宣传。并时刻都围绕着《奔跑吧兄弟》的“娱乐”、“阳光”、“健康”三个冠名词;同时也时刻提醒明星们用自己的表现对广大的观众进行刺激,让观众知道运动快乐的魅力,诠释“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
2.2 节目的内容分析
《奔跑吧兄弟》节目从开播到现在总共有四季,每一期到最后环节都是经典的游戏“撕名牌”,并且形式各不一样,比如第四季第四期,最后环节与以往不一样不是撕名牌而是贴名牌,大大加重了娱乐的搞笑性与互动性,也一定程度上为了照顾女嘉宾减低了难度。《奔跑吧兄弟》节目一如既往保持着运动娱乐,快乐运动的宗旨,加大与群众的互动度,也把节目的场地从户外带到了户内,从商业区到了校园,节目的内容特点也是从复古时尚慢慢到了青春活力。《奔跑吧兄弟》节目里的各种游戏形式都非常的新颖,给观众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证明了节目组的心意之好,设计之妙。
2.3 节目的效果分析
2016年《奔跑吧兄弟》在浙江卫视4月到5月的收视率达到了4.167%,市场份额达到13.486%,位居各大娱乐节目的首位。《奔跑吧兄弟》节目从地点的改变到组织形式的改变,每一次的变化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的种种娱乐活动与运动项目都让观众们得到快乐与分享,《奔跑吧兄弟》里的分组进行比赛娱乐环节,明星们放下光环相互进行竞赛与比拼,让观众体会到了在生活与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友谊与团队的协作,要把自己的能力放到团队中去才能很好的体现出真正的魅力来。《奔跑吧兄弟》真正的意义就是在于快乐与健康,让欢笑感染你身边的所有人,让健康成为现社会的流行主题。
3《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的启示
3.1《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的启示
从《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活动形式与新颖的游戏方式,可以借鉴到我们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上,让体育课热身得到新奇的乐趣,让学生们都可以主动的参与进来。引进“跑男”游戏项目并进行适应性革新,抓住学生对运动游戏的浓厚兴趣,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对学 生开展体育教学,让游戏合乎学生的成长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需要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工作计划,保障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擅长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3.2 《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启示
当下的课程教学虽然一直在倡导与时俱进,但缺乏落实与开展,内容枯燥,主要表现在:放羊式教学、僵化的三段式教学“传统热身、做课间操、自由活动、下课”、没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的僵化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造成了当今体育课形式大于内容的现实状况。利用《奔跑吧兄弟》节目的种种体育娱乐的项目为背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课上也能体会到快乐体育,运动健康的理念。
3.3《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育项目设置的启示
通过《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撕名牌”游戏的集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精神,可以让学生们从游戏中体会到团队、友谊的重要性,再与教育大纲相结合,在体育运动中学习知识,在生活学习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达到“体教结合”。体育课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的兴趣与参与,通过模仿《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游戏形式,为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下进行体育的课程的学习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吸收,让学生自我去总结自我去体验,在快乐之余得到了运动健康的效果,在游戏当中学到了体育知识的运用。将体育课程的内容简单化,结合游戏进行娱乐化,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一个相应的运动游戏的结合,每次课都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学会自我理解,学会快乐中学,达到“体娱结合”,“体教结合”的理念。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分析,可以将节目中的运动项目结合到中小学体育课上,以快乐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游戏与教学内容要密切相关,热身与游戏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即提高学生了的兴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的体育课充满新鲜感。
教师团队也要与时俱进,多多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再结合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书本知识与网络科技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在室外无法上课的时候,用一些网络手段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图片或视频化,结合时代的流行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意义且有意思的讲解。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与图片自己进行归纳,老师可以适当指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再根据这些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娟秋,叶奇伟.对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品牌(下 月),2014,11:264.
[2]杜悦.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的使用与满足――以《奔跑吧兄弟》为例[J]. 新闻世界,2014,12:196-197.
[3]王晓萍.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节目热播特色解读[J]. 科技传播,2014,24:219-220.
[4]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95-99+121.
[5]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 体育科学,2013,11:17-27.
关键词 母语迁移 西部地区 小学英语课堂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性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东部及沿海等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按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也开设英语课程。小学阶段是英语语言课堂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虽然是从语言的最基本知识,如:发音、单词和造句等要素开始学习,但他们已通过母语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在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我们更应重视迁移规律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迁移现象进行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在课堂中正确运用迁移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记忆。
1 小学英语课堂分析——以遵义市朝阳小学和文化小学为例
在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里,学校比以前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活动形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然而,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仍然不尽人意。以遵义市为例。遵义市朝阳和文化小学均属于遵义市的重点小学,因此笔者就针对两所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母语对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通过听课及访谈,笔者发现,两所小学的英语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两所小学内,均存在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存在明显的错误,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还有一部分英语教师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他们的口语差,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用英语授课,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汉语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其次,班级规模过大。人数多使教师难以因材施教。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最后,课堂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课堂上除了领读单词、句子,提问学生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教学方式了,教学方法非常单调。中国式英语现象严重。
2 母语在西部地区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通过对两所小学的英语教学进行观察访问,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不相同,如果用全英语进行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到英语学习;如果在英语课堂中应用一些母语,能让他们觉得更轻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2.1 母语迁移在语音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汉语拼音中,韵母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正如同在英语中,元音是英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样。在汉语拼音中,声母包括了鼻音m、n,边音l和翘舌音r等,同样在英语音标中,辅音也有鼻音/m/、/n/,边音/l/和卷舌音/r/等。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巧用正迁移,将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
同时,由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致的音素,因此,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给英语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许多学生的英语发音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例如:边鼻音不分,普通话里的n音和l音不分,如把刘老师叫成牛老师,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就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比如,not people读成了lot people。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
2.2 母语迁移在语法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英汉句型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是大体一致的,如主+谓+宾和主+系+表等结构,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句型时,比较熟练,这是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对于语法问题,没有过多的要求,课文内容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但如果教师不讲解,学生极难理解。因为在英语的运用中,人们习惯遵循汉语规则,用汉语思维,而不是用英语思维,如果运用母语的特征来代替英语的特征,就会犯一些语法结构错误,容易产生母语句法规则对英语的负迁移。
摘 要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技体育作为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湘南地区本身特色的同时必须适应湖南省及全国的发展形势。笔者运用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现状和体育经费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传统项目学校 湘南地区 制度管理 经费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支柱,是我国输送人才的重要梯队,湘南地区是湖南省输送竞技人才的重要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的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传统项目的学校的发展,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专业人才输送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主体,对传统项目学校中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经费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了1998-2013年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制度现状以及经费使用相关论文100余篇,了解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的趋势,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论文研究需要,设计“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对湘南地区3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60名教练员(每个学校调查两位教练员)、180名学生(每个学校调查6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专访的形式对湘南地区体育局有关领导、高校的专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和交流,获得了各方面人士对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
4.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逻辑分析法
对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整理。
二、结论与建议
(一)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现状
1.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自筹,二是各级政府和体育、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目前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省、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校的课余训练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学校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靠上级部门的专门拨款已经限制了其快速有序的发展,很多学校便主动拓宽学校体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大有超前意识和惊人举措。例如个别学校发动母校情感攻势,让本校培养出来的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商人来资助母校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永州地区新田县一中就采用向银行贷款来改建田径场,包括向世行贷款;为了临武县一中修建新的体育场馆场馆,县委领导带头捐款,以此带动全县机关部门为新场馆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耒阳市一中为了修建体育场,一方面让基建承包商带资入场动工,另一方面发动学校教职工捐资入股提息;还有一些学校在保证学校课余训练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进入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这样既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又“取之于民,用之于体”,缓解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窘境。
2.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现状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庐山国际学校项目征地
工作方案的通知
白鹿镇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庐山国际学校项目征地工作方案》已经2021年3月23日市一届人民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1年3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庐山国际学校项目征地工作方案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4〕69号)等文件要求,为做好庐山国际学校项目征地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征收土地的规划用途及范围权属
征收土地规划用途:教育用地。
征收土地的范围及面积:拟征收的土地位于白鹿镇秀峰村,征收面积约223亩,具体征地范围以庐山国际学校项目规划范围内征收宗地勘测定界图为准。土地地类原则上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认定,结合征收时土地现状予以确认。
拟征收的土地权属性质为集体,涉及白鹿镇秀峰村集体。
二、征收标准
该宗地按照原土地类别依法进行征收补偿,征收标准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赣府字〔2020〕9号)文件规定执行。该宗地位于白鹿镇,具体标准为水田、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09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6360元/亩,未利用地12270元/亩。
三、工作经费
原则上,征地工作经费按照耕地1200元/亩,非耕地600元/亩的标准执行。1个月内完成土地征收任务的,按上述标准拨付乡村征地工作经费;2个月内完成土地征收任务的,按上述标准的80%拨付乡村征地工作经费;2个月后完成土地征收任务的,原则上不安排征地工作经费。
四、测量费用
该项目土地征收测绘单位由庐山国际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选定,测量费用列入项目土地征收成本统一核算支付。
五、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主要对征地范围的土地权属、界线、农户、耕地面积、人均耕地、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征地实施阶段。征地告知书,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需要组织召开听证会的,依法组织听证,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听证会情况决定是否修改方案。
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持不动产权属证明材料办理补偿登记。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测算有关费用,与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就补偿、安置签订协议;个别确实难以达成协议的,在申请征收土地时如实说明。
(三)组织报批阶段。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整理征地报批材料上报审批。
(四)批后落实阶段。用地经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将征地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予以公告,全额支付征收土地的各项费用,及时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规定的留地、养老保险等安置措施。
六、责任分工
(一)市自然资源局:制定征地工作方案、征地告知书,调查确定土地权属及地类,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根据被征收集体组织意见组织听证会,依法按照相关程序组织用地报批,按程序拨付土地征收补偿款。
(二)白鹿镇:积极做好被征收土地涉及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处纠纷矛盾,协商签订土地协议及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协议,及时支付土地征收补偿款,做好被征地失地农民的摸底工作,确定达到人均不足0.3亩以下的失地农民初步名单。同时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做好所涉及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收回注销或面积核减工作。土地现状与二调数据库不符的,由被征收权利人举证,经村、乡镇审核确认后,按实际情况认定。
(三)市人社局:根据乡镇提供的失地农民初步名单牵头核实失地农民人数,并按照庐山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落实参保办理工作。
(四)市财政局:落实征地补偿资金及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
(五)市委政法委:负责做好土地征收社会风险评估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白鹿镇和相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紧密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二)坚持原则,依法行政。要严格按程序开展征收,按政策兑现补偿,按规定落实安置,及时兑现各项安置补偿政策,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三)认真负责,按时完成。要深入基层掌握实际情况,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征收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土木工程 实践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82-01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重要的教学环节。相对于过去培养“专才”的择业教育,目前,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倾向于培养“通才”的素质教育,即以“宽口径、厚基础、淡化专业”为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综合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1]。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要为学生以后的择业或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所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来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基地建设是实习教学的前提,是实施工程训练、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实践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采取校内、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资源开展实习教学,节省实习经费,提高实习效果。
1 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许多院校认识到了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往往不够完善,实习场地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试验仪器和设备数量也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实践建教学的要求。而在校外,由于建筑企业担心学生安全问题、担心妨碍工程进度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再加上实习地点往往不固定,现场管理难度大,考核形式单一等原因,使得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很薄弱。这就大大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因此就必须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校内可以建设的实践基地包括两部分。一是实验室,包括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在完成学生培养计划中的教学任务的同事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知识。二是土木工程施工技能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可以建立建筑物各部分的实物模型,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物模型、砖混结构实物模型、基础结构实物模型、柱(梁、板、楼梯)构件的配筋实物模型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实训中心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实验项目,例如配置混凝土、配置砂浆、砌筑砖墙、加工钢筋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走向校外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也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同时,它也是高校与建筑企业的纽带,是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必须建立了多个长久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不同实习阶段有不同的实习内容。
与校内实践基地不同,校外实践基地非学校所属,而往往是属于建筑业。因此,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上与校内实践基地是不同的,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具体建设与管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沟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既然校外实践基地是属于建筑企业,那么实践基地的建设就必须有建筑业的支持。这就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保持联系的原则,建立学校与企业固定人联系制度,保持联系渠道畅通,使企业与学校始终保持良好的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与企业沟通,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地协调,从而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能够落实到位,校外实践基地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校外基地建设要稳定。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要与建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实行挂牌制度,建立良好而长久的关系,以保证实践基地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证实习环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加强信息的反馈。
在建立实践基地过程中,以及在学生实习过工程,以征求意见、调研等形式,收集实习企业、基地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总结,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4)多元合作,资源共享。
高校和建筑企业各自具有优势。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支持等优势,校外基地具有专业技能人才、实践场所、设备先进等优势,在开展学生专业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进行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局面。
4 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了教师岗位,没有经历过工程实践,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对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借助于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进行挂点锻炼。通过参加工程实践以及同基地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整体结构的全面提高与优化。这样既加强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又可以极大的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质量。
5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而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完全依托高校自身来完成已不适应社会发展[2]。因此,实现与社会资源共享,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有效途经,也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双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