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怀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怀教育论文

第1篇

在以前的计算机教室中,老师们更多强调的是对机器的保护,比如在进计算机教室前要穿上干净的鞋套;铺设防静电的地板;电路的设计上等,甚至空调设置的第一目的也是为了让电脑能更好的散热。但其实,我们在对计算机教室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对通风除尘的设计;在计算机教室里放置一定数量的绿色植物等,来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细节的把握,从一个个小的细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比如在夏天,计算机教室由于机器比较多,一般会比较的热,老师应该提前打开计算机教室的空调,让学生一进来就感觉到凉意;多注意电脑的检修和维护,保证每台电脑都能够正常的使用,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总之,让学生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能够最快,最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人文关怀在教学课堂中的体现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从我们平时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生硬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老师在对书本上生硬的理论知识讲解前,要仔细的研究,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台淘汰的电脑,在课堂上进行拆分,用实物对照的方式进行一一讲解:“如果我们把电脑比喻成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其机箱就工厂里的厂房;主板就工厂里的总控制台;CPU就是进行日常生产的机床;硬盘就是用来存放货物的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厂需要生产产品时,就需要先从仓库(硬盘)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机床(CPU)处进行生产,而在生产时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会先将原材料放置在机床附近的空地处(内存),所以这就需要内存有很快的读取速度。”这样一讲,就将原本生硬的书本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关怀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带给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改变中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须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才是弱势的主体。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适当的采用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有竞争压力的环境去提高学习上的斗志。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学会用浏览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开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类型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去掌握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肯定会带来学习上的层次性。老师将班级中的优生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自身的学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让相对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学习进度,甚至有一些学生由此打破了学习上的障碍,成绩一越成为佼佼者。

4人文关怀在培养学生个性上的体现

每一个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其实是心里因素差异的体现。所以,从人文关怀的层面上看,首先,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强加给学生;其次,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发展上的所有可能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提高和发展;最后,对学生的优劣,不能够单纯只看成绩,而应该有多个衡量指标。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不会产生过大的心里负担,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人文关怀。

5总结

第2篇

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关注、帮助,再到现在的重视其潜能的发展,这一路的风景是社会展现出的最亮丽的风景。但在一些招收特教生的高校里,特殊教育中课堂语言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认为在特殊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针对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做出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学设计,使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健康发展。越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我们越应该从精神层面重视他们的教育。语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特殊教学中,无声的语言更具有这样的魅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社会的期望、对生活的热爱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语言基础之上的,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堂语言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给他们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关注这些残疾学生的情感动向和道德标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为了教而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偏离了人文关怀的本位观念,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在特殊教育中,聋生们不会用有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往往会选择沉默的接受,这使我们的教育陷入一个老师掌控教学格局的僵局里,那么,怎样才可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呢?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的学生具有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一样具有灿烂的精神世界,在每一个学生心中仍然有着一片阳光地带。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信任是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如果师生之间有着浓厚的感情,那么对于老师的教育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反,就会不认同,甚至厌恶。古人常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特殊教育中充满情感的语言更具有一种无声的感染力量,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特殊教育中的学生更要求独立的人性存在,教育往往忽视这个方面的需求,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深度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目的就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重视人性,重视人类多方面的需求。包括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各种情感需求、劳动创造力等多方面发展需求。而最具人性色彩的就是追求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特殊教育中语文学科承担的任务就是用具有人性色彩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的需要,那些身残志坚的信念、善良美好的品德、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怀,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一种强烈的自信感和幸福感。我们学校的特教学生由于生理缺陷问题,往往对于劳动学习和创造力方面没有很高的精神需求。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这部分人性,一定要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都是美丽的富有创造力的,要想尽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探寻出他们心灵中的这些需要,让这些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源泉。比如,我们在授课时,在讲授一些国内外的文学作品时可以拿出一部分励志类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性格健康发展有利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来做分解,其中史铁生的作品就是可以拿来做素材的极佳作品,通过老师对内容的动情讲述,让学生感受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正能量,从中传递出一种健康的人性。再如《变形记》里面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方法使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从而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的形式,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的生命存在,在课堂教学环节,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的关注才会给特殊教育的学生一种温暖的期盼,关注的内涵是尊重、关心、牵挂,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尊重个性、关注其自身优势,培育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的学生,也能让这些残疾学生在社会上得到跟普通人一样的职业认同感,用自己的课堂语言鼓励我们的学生从自身特长出发,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认识到并尊重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和谐气氛,从而真正体验到与一个普通人无异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引导要凸显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进行平等的互动,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地吸收课文的内容,进入课堂情境,把平时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做到真正地用心灵感知、体验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从而获得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受。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且进行深入地探究,这种探究还要延伸到生生之间的合作。大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同学之间已经完全有能力进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他们之间的这种探讨能够激发学生的勇气,实现一种凌驾于自我之上的情感飞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爱好和兴趣的个体,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性,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比如自己选择阅读内容,自主提问,自发地去探讨问题,对感兴趣的中外作品加以品读,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

(三)教学语言要关注心灵感受。大学生处于心智倾向于较成熟的年龄阶段,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各种技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老师们抱怨,这些生理残疾的学生不爱发言,没有大学生的朝气,我觉得可能是一种自卑情绪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自尊心的伤害,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我认为有的时候,教师说话的艺术决定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温暖的课堂环境很是重要,这对学生自信的表达、大胆的交流、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让学生们做一次阅读能力表述题,第一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说“: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观点?”其实这位老师犯了一个大错误,虽然是一句课堂惯用语,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是从教育的本质而言,这位老师就把第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给弱化了,如果改说成“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呢?”这样的话就肯定了第一个同学的观点,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照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为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本来我们的特殊教育就存在诸多的障碍,所以老师的每一个眼神、动作、每一句话都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你说错了。”“没有更好的理解吗?”“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表达得不具体,谁能更具体地表达?”……类似这样的语言带给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是怎样的心灵感受呢?这样的感受怎么会让他们还有发言的愿望呢?学生会觉得自己被充当了预演的试验品,还不如保持沉默!教师的每个小小举动对于学生都可能是学习中的致命伤,特教学生的每一次站起来的勇气都是可嘉的。就发言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每一次发言,都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这是对人性本身的一种尊重。对于知识层面而言,答案可能不完美,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表达,更是一种自信心的满足,即便是错的,我们也该鼓励这样的行为,不能否定。这是我们特殊教育的财富。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你是独立的自我,你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支撑,反复地表扬学生,让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鼓励和尊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其目的是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自信与满足,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起生存的自信,为以后融入社会铺路。第斯多惠曾经这样认识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的教学评价要依托“人文关怀”这个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生命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鼓励性语言。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评价标准,来对每个学生的努力做出评价,赞美这些学生的每一点好的改变,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2.重视情感因素。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评价中,要用发展的眼光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关注特殊学生的道德观和独立人格

第3篇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第4篇

人文关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教育要求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状况、政治进步状况、道德提升状况、心理和谐状况、价值实现和权益维护状况等方面。人文关怀教育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选择和课程设定形式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式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过于社会化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中,经常会包含老师对于事件的认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对事件的全面认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内容,作者认为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特定科的模式较好,其定课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而临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人文关怀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可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占有很大比例,它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学生对未来、社会、社会事件等认识,以及学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会之后的处世行为、工作态度等。总之,人文关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定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和开发教育内容。

三、人文关怀教育方法和途径

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质看,人文关怀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包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素质状况、专业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即未来发展状况等。因此,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了解过程中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深入访谈。总之,要求教师做多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其次,是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为了提高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与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需的人格品质等结合。关于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形式,课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关怀教育的组织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询室,当然也可以建立网络,通过网络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根据学生的状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培训一些专任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

四、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

第5篇

(一)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其对象是特定的人群———高职学生。高职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表现出强烈的自尊,但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努力奋斗的结果往往与自己和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又觉矮人一截,往往表现出自信不足,自卑有余,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正是由于高职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对学生的真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乐观、坚强等积极健康的人格。这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人性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呼唤,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

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理应体现人文关怀。然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对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脱离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从而消减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焕发出具有灵性而鲜明的生命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现实需求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创造团结、民主、平等、互助的工作环境,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激励的良好心理氛围,能使人走出孤独和自卑,让人平衡心态,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慰藉。然而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尚不尽人意,存在疏远与冷漠等不良倾向。这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对学生理解、尊重不够,往往出现管理多服务少、命令多引导少、灌输多启发少的现象,这些无不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严重影响了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来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构建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

(一)理顺工作思路,把握人文关怀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握人文关怀的实质和内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做到重点突出,求真务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深入学生心灵。

1.注重人文关怀基本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高职院校对学生指导的内容较多,但对高职生学习方面的指导却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事实上很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加之高职院校学习气氛不浓,使高职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混个文凭罢了,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指导学生学习,这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也更加彰显学校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首先,高职院校要狠抓学风建设,加强教学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严格把好人才培养的出口关,做到人才培养宽进严出。其次,要重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加强对高职生学习认知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也可定期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来校开展学习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困惑。第三,要发挥优异学生的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用先进典型去感染、激励和带动全体学生,从而营造出竞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把握人文关怀切入点———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普通

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因此,以此作为切入点做好高职生的心理疏导,不仅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将人文关怀理念落到实处的有效方法。要做好高职生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对高职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探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心理疏导。比方说定期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或者通过设立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高职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再次,要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把心理健康列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到常抓不懈。

3.紧扣人文关怀关注点——注重对学生的就业

引导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高职生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清,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造成了就业的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这是高职院校最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信息、心理和实践等就业方面的指导。要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广播、网络宣传、模拟洽谈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就业指导课、成功人士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技巧,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要提高高职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行为的养成,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

(二)巩固教育载体,创新人文关怀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的中介和手段。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载体,并在其融入人文关怀,从而最终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在教学方式上“重教师灌输,轻师生对话”,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略了教育的价值是完善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去加以改善和创新,让课堂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第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前提。教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口气、平常的心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视为自己的朋友、伙伴和亲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交心知心,以诚相待,以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认识上的共同提升。”第二、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置。这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关键。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地发展。

2.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院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视为大学的风骨,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高职教育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底蕴不足、影响不够等状况,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情怀。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的作用。一是要完善校内基础设施,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会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二是要营造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导、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工作载体,也是提高学校的教学和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张扬其个性、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三是要综合运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橱窗、网络等文化传媒,形成一个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文化载体网络。

3.在社会实践中贯彻人文关怀

第6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视野体系的构建,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时,要坚持辩证分析,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维开放而又活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对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他们的视野开阔,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理性客观。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到,当今社会的开放性日益扩大,各种外国思潮对中国的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改变了很多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正确地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要注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效的学习以及各种实践活动,逐步适应了新的生活规律,这一时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学习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此时他们的心理波动大,成绩变化明显。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面临着离开校园、寻找新的出路、承担社会压力的时期,这时他们更加关心社会热点焦点,又参与社会生活的强烈要求,他们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并融入其中。要坚持多措并举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合力,展开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工作合力。要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的团体组织,发挥好学生本身的主导力量,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在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教师因素的影响

第7篇

一、课堂创新:人文关怀的亮点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对具体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师应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找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时候学生却与这个“老师”擦肩而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创新,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例如,每节课的前5分钟,可以让2―3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内容不限,可以任意选题),这种口头表达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训练能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写作的束缚太多,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新闻点评” “时事开讲”,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经典诗词”“小说新编”,还可以是“名人足迹”“史海拾贝”“心语低诉” 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别的好。而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趣味性,例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这样的课文很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来表演一个情景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能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活泼。

二、关注生命:人文关怀的原点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饱含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运、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文章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人生历练的文章,例如《组歌》中对于的描写,经历艰难险阻只为完成征程,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深刻感知文章内容,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们能真正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

语文教学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

三、关心生活:人文关怀的落脚点

语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

第8篇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2006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保证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状态。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我国护理教育专家沈宁指出“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关心、尊重和帮助,护理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出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慕课;教育;教与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01-02

慕课时代意味着,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律要求不断被强化了,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性也随着学习者的逐步深化的自主学习自律要求而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首先,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因而,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会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与学生发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结合。其次,在锤炼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的形式。出于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目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说,现行课堂教学形式一直在犯着“事几倍而功未半”的错误。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所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以获取帮助,助其闯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出来。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或教法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具有人文性的要求,终将淡出人们的视线。

大力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在慕课中输掉的不只是教育的优质资源的分享机会,更输掉了学习的方向和信心;而对于教师来说,慕课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在设问丢包袱的同时注重答疑作解析。一堂出色出彩的慕课,要求教师既要是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又要是声情并茂的演说家,教师既要像设计通关电子游戏的软件开发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思路和线索,还得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学生有需要的环节以具体形象的、丰富生动的话语阐述并讲授出来。因而,在慕课革命大潮的冲刷之下,一个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所输掉的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教学,而是输掉一切而无立足之地。

慕课时代的人文关怀不仅应学生的需要而处处显现,也应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不可小视。那么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达到名副其实的人文关怀呢?

一、尊重个体,人本教育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培养一个优秀人才,就是创造一个美好人生。教师直面的是一群焕发生命活力、积极向上的学生,而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话里带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因为你不尊重学生,学生当然也不听从你的教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亲其师”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二、课堂提问,留有余地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深浅层次、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回答对象。立即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让基础较差或一般的学生回答,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使之感到教师的关怀,对学习弱势的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特别重要。较难的问题,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助于他们认真思考,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或由多名学生一起回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快乐。否则,如果一问三不知,只能使学生感到难堪而厌学,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动伤害,因此教师更要注意保护。

三、与学生谈话时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震撼,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学生。因此,教师与学生闲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既要把问题说清楚,是非分明,又要语言文明,语气平和,态度可亲;要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怨言;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特别是与后进生的谈话,更要注意语言分寸,表扬几句,他们就会高兴得不得了;否定的评价,他们就会自暴自弃,甚至怒气冲天。因此,与后进生谈话时,更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民主、平等、文明的交谈,既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使谈话产生教育效果。批评时,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但是过分的批评难于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批评浅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批评重了,会刺痛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服口服,欣然接受。

四、爱护学生,以情感人

怎样做一个好教师呢?不仅是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关心,还要体现在各个方面。总而言之,就是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学生不仅需要尊重,而且需要爱护。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给学生一点温暖。别说是生病的时候到医院守护,感冒流行时到教室熏醋,就是一次不经意的提问,一次对其他学科成绩的询问,都能在学生心头荡起情感的涟漪,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和有情人。

五、信任学生,教育才成功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人文关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在初中英语教育中主张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可以充分将人们的自身尺度和人生理念体现出来,表达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人文关怀,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由主体意志。因此,必须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初中生学习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根据相关数据和资料表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感兴趣程度不尽相同。对课堂内容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大约有20%,貌似在听课实则没有真正学进去的学生比例为20%,只听讲但不参与课堂学生占总人数的40%,全班大概只有10%到20%的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参与并努力接受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成绩和状况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态度不端正的原因,而另一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则是由于学习方法使用不当造成。

2、初中生具有较重的心理学习负担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曾经对学生的心理学习负担做个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他们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心理学习负担过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学习数量太多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难以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致。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情感进行良好的渗透,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用较为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初中生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经验,并且处于身心健康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很多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人文关怀,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规律,总是以严师的高姿态自居,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指导,导致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几点建议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密切沟通和交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师生之间能够相互信任、感到亲近和亲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也可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愉快的教学,揭示和体现英语教学的魅力,实现英语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对初中低年级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较为简单的日常用语,可以包括见面、时间、年龄、道别、道歉、致谢以及家庭成员的称谓和性别等。并且积极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将这些日常用语运用到表达和生活中,并且教师应该充满耐心听学生运用不熟的英语进行表达,即使半英文半中文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也不要生气并生硬打断,而应等学生说完之后在进行耐心的指导和纠正。这样便可以减少学生对于英语表达的恐惧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

2、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忽视,一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较强的成长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具有进行自我发展和调整的内在机制。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便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积极组织英语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对于课文进行反复的口头操练和复述,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对此,教师可以积极的组织和设计多样化的以英语活动,比如设定口语之星等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渴望开口用英语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演讲,获胜的学生建立了自信,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带动了全班学习表达英语的热潮。同时对于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来说,教师也可以对这部分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析并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指导学生在演讲时应该注意的演讲技巧和演讲方式,以便让他们有所收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第11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育方法错位、互动性严重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改革并强调教育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单纯地灌输某些教条和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开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程式化、消极化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表现得相当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方法错位

以“填鸭式”的宣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中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方法的误区在于,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完教材,不作深入拓展,未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阐发。甚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出席听讲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课程秩序要求,形式主义相当严重。

(二)互动性严重不足

师生互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实现被教育者内心的反省,从而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言行,本质上说是一种“攻心之术”。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了师生的沟通,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将无从知晓。遗憾的是,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教育方法错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性严重不足。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出现互动性不足的现象,如学校热衷于组织思想汇报、观摩学习等活动,但是仅有活动而无交流,其具体效果无从知道。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教育对象,而是有着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求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因材施教,但这是针对一些文化课程而言的,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的是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独有的迷茫和困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现、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当然,因人施教的成本是很高的,面对大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的需求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这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是未能更深入地揭示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人文关怀被等同于人文素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点不在于“人文”,而在于“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需求和观点,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得以激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观点的客体,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

2.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求学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强迫和高压下产生的。

3.鼓励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表达,且学生的表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4.拓展学生的空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意味着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创造空间,促进学生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1. 需求释放

目前缺乏创新性和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传授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双方的需求可以在人文关怀下得以释放,使彼此均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满足对方的需要。

2. 信息传递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攻心之术”,因而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则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具体想法,而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表达得到鼓励,主体需求得以呈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均可以明确地知道,从而有助于教师实现因人施教。可见,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简单来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更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等等。这些对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提升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笔者看来,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教育成本投入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成本问题。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学生个体需求等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对策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成本的高企。换言之,之所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于教育成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的,即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如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教师或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重轻的观点是有害的,应予摒弃;第二,实现整体上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片面要求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观察,在教育投入上可能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因而可以采取整体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成本上的均衡与适当。

(二)注重教育方法改革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单纯的灌输某些理念和价值,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如下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第一,平等沟通,教学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历程,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学生不应被看作客体,而是应被视作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平等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平视化”,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此增进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第二,增进互动,促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和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加强互动,才能促进了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因人施教;第三,有的放矢,个体甄别。限于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实现个体甑别,将最需要思想政治辅导的学生有效识别,实现对“问题学生”的特别关爱。

(三)强调教育效果反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严重不足够,思想政治教育徒有虚表的表现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应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应确立全天候、无休止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效果反馈机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教育效果,以改革教育方法,实现进步。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增强非课堂教育的比例,尤其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如微博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高校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而这些努力又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增进而终点,以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高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其作为一种疏导人的心理发展、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作为其学科发展出发点和基本点的。在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这一内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发展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下去。[1]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资源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是以多种现实和历史的人文内容为发展的原动力的。首先,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其主要内容的重要体现方面。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精神意志,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其次,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再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建设架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和全角度的理论系统,在实际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可以从其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在纵向上,应该深入到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土壤当中,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在横向上,构建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统一体系的理论系统,加强对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渗透和学习。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方法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关键程序和重要突破口。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调整、和谐和感化的融合原则和实现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理解人文关怀的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两个方面。人文关怀中的“人文”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利用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把深刻的价值观念和共存的思想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抽象的反思,赋予整个沟通过程以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充分理解“人文”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理解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思想道德过程当中对于他人需要的满足与关注,把相关的人文载体的内容通过实际的思想道德的传播过程而实现完整的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以制度关怀为主要的工作立足点的推行机制。制度关怀就是利用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文化载体去渗透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实现过程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的方面,人文关怀在实现的过程中缺乏了“人文”的核心内容和忽视了人文关怀主体的全面关怀是务须纠正的两个主要方面。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没有很好地全面贯彻“人文”的关怀理念。目前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主要的利益进行关怀。这种关怀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人文”的内容,因此不能把该种关怀说成是人文关怀,而只能说是日常生活关怀。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关怀”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关怀”在过去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解读为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或者群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注。这种解读无疑只是停留于对应的层级关系上,从而也没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上或者更加宽宏的思维上去进行落实。而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缺乏对关怀主体相关内容的考虑。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中,都把研究者排除出相关的关怀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发展方向的研究

促进研究方式的转化和优化,革新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沿着系统思维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集合各种社会生活方面和范畴的系统学科,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和根据人的实际生活需要来引导人进行终极价值最求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其次,人文关怀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思维的发展。立体思维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也是以人的发展多样性和立体性为出发点的。人具有多种属性,人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人”;可以是“社会的人”,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人文关怀过程中的立体思维的研究能力。

促进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人文关怀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是以世界的眼光去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经验。例如国外的社区健康活动和相关的关爱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应该利用多个学科之间的优势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的实践基础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解相应的研究困难。历史借鉴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但在运用相应的研究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相应的历史文本当中去寻找有意义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法也是人文关怀研究的重要使用方法。在运用该种研究方法时,应该平衡好各种实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深入了解各个比较内容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探索,从而在反思先进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和实践方面的缺失当中可以得到相关的难题解答答案,最终确立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佳研究途径和研究爱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6-0075-0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关联和内在契合度,对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生意义等终极性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而人文关怀,则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完善人的人格和个性为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具有理论渊源上的统一性,二者都是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出发,以的人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1.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关怀对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相联系。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由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个体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法探究人的个性问题。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每一个现实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离开人的联系和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开发,都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29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不仅要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人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只有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看作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4]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维护人的尊严、关怀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在的全部学说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执着追求。可以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源头。马克思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前景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强调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充分彰显了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正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关注人的道德情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丰富和拓展。

2.以人的个性潜能充分发展为关怀目标。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每一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330由于劳动改变着人本身,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公开展示,“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7]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人从片面的发展向自由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关系日渐丰富不断从较低层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能够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价值,通过“致力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9]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 尊重与关怀 苛罚 惩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5-01

作为一名教师而言,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它不单单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尊重和理解的一种平等民主的现代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处理好惩罚与民主平等的关系呢?国无法不治,民无信不立。教育提倡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并不是总以惩罚为由,更多的应该建立一种人人享有平等权益氛围,然而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措施。

1 玉不琢,不成器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有一部分是社会所造成的,然而人们忽视了最根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学校对惩罚教育的忽视问题。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下,惩罚已经远离了教育本身,更有甚者执意反对教育的惩罚。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爱心教育不可少,但也需要适时适地地运用惩罚教育,因为,在教育的天平上,一头是自由、宽容、爱,一头是科学、理性、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知识教好,安全上保证学生不出事儿;另一方面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一方面要让家长学生满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校满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学生又希望自己不受束缚,能由着性子调皮捣蛋。这些矛盾往往使得教育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作为老师,必须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也清楚得认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我们应该反思:批评、管教、惩罚是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

2 惩罚与惩度避免矫枉过正

教育提倡民主平等的核心是尊重学生,而这种民主往往会被学生过度夸大和片面理解。有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不懂得体谅、谦让与互助,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稍微吃点亏,就会觉得严重受伤、火冒三丈,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与老师顶撞。这种“尊重”不仅不是爱学生,反而是害学生。真正的爱学生,就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真正的尊重学生,就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老师惩罚学生,正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律,为了维护班级的民主和谐,它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错误、承担责任、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因此,惩罚与民主平等不对立,而是维护民主平等的基础。

为此,我们应该认为:惩罚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必要的秩序教育、是另一种方式的关怀,我们可以称之为“冷关怀”,是明理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惩罚教育更讲究技术、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如果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所以必须科学地使用处罚。惩罚的基本原则:惩罚要适时适当、要控制惩罚的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要把握惩罚的尺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掌握惩罚的主动权。

3 民主的核心与教育的民主

民主一种政治制度,简单的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民主教育是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 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纪律与法治精神的教育等公民意识的教育。

教育学者李镇西的书里说过:“既然民主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么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这种平等就不应该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也表现为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比如,现在上课时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讲台上讲着课,学生的手机响了,老师很恼火,又是批评又是处分。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你也要保证在课堂上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我们有些老师自己不做,只要求学生,教师和学生不是一个标准,骨子里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看成一个领导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氛围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经常在班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班级的班干部,总有一些优越感,总觉得他是班级的小领导,老师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平等被打破了,班干部为全班同学服务的这种精神也被彻底扭曲了,或者说班里有一些后进生,自卑感很重,无论其他同学对他多么友好,他都表现出冷淡与孤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情况是我们应该让班里学生避免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在智慧、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班级分工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都是绝对平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几天的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怎么样去对待别人。

4 结语

现代教育观念越来越崇尚人性化与人文关怀,民主管理等日益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经验中,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少而恰当的“惩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参考文献

[1]程素念.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28-29.

第15篇

曾有这样一件事:学校里的一名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就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本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这名学生的出勤问题,但它让我们警醒到:语文教学怎么啦?

面对语文教学出现的尴尬,众说纷纭。曾有"黑马文丛"的主编贺雄飞无奈地说:"我们都受恩泽于中学语文教育,否则我们写不出现在的文章;同时我们也受害于中学语文教育,否则我们写不出这么差的文章",这话让我们不禁汗颜。

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

其一,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花费了相当多的学时,但语文能力的低下仍甚为明显,普遍的情况是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见解浮浅,思维板滞。阅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阅读品味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

其二,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三,从教学功能看,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导致了"应试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最有力的指挥棒。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除如上文所述,学生厌学、惧学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外,而且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学校往往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功能失却了。

凡此种种缺憾,正在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天职,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他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应有作用。但我们的语文教育恰恰是抛弃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这个最重要的事情而致力于其他,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好,也不可能做好。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并不是什么难事。提个大胆的建议,方法之一是把语文高考命题彻底地变革一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自觉地走近名著和经典。举个例子来说,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回答,马上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读过《红楼梦》、读得认真不认真;如果题目出得再好一点,还能检验出他在读书时有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内化到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去了。这样,那些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淆乱视听、败坏胃口的语文训练测试资料自然会被扔进垃圾堆,久违了的人类文化文学精品将出现在教室的课桌上和学生的书包里,学校和教师都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时间和自由,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方法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研究、讨论、交流、演讲、辩论等等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才像一个读书人聚居的精神乐园。

可以说,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关怀教育上首要就是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生命一种亮色的。因为青年时代应是做梦的季节,别林斯基说年轻时要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到成熟以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方能上升,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人文教育给予的这点亮色,帮助我们在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不绝望也不走向虚无。现在的教科书却忽略了这一教育,这种损失一旦过了青春期则无法补偿;由于缺少这种生命亮色作底,当代学生乃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了。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这是十分可怕的事。

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另一个方面是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我们的汉字经过几千年锤炼,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气蕴,它是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文字,宜于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的那点意韵。现代人写文章过?明白"、"大白话",类于时下的报纸社论。相对于土八股来说,我们现行文字中又出现了一种"洋八股"--形式上花哨,华丽,铿锵有力,说的却不是人话,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偏把假的当真的来说!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应像先生所讲的那样,在不拒绝、不逃避亦不执迷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培养一种人格--超越政治、科学,培养精神信仰层面的东西。而在学生的中学时代中,担负这一人文责任,除了哲学,便是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把西方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进来而创造了"教学控制论";随着教学控制论影响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原本不强的人文关怀精神更无立足之地。固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较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迫切地希望人文精神得到弘扬,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融入人文关怀自然而然地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流派。不错,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加强人文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一部分人已经把人文精神狭义化,?人文精神"当作"文人精神",在教学中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比如,有人喜爱文学,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洗礼与浸染,有人喜爱文言,就恨不得把白话踢出语文教材。他们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更无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此相对应,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则把人文精神泛化,以为"关心人的发展"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便是语文价值的沦丧。他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基础;只注重教法的创新,忽视教法的继承;只注重学生的"发展",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无论"狭义化"还是"泛化",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地曲解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其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才是中学语文教学走向终极目标的保证,二者缺一不可。这里所说?人文精神"侧重于指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即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人格。而"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同志在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作过精辟的概括:"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论科学技术》)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从"语文"的实际出发,既尊重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融入人文关怀的清新气息。

论及到此,我想起曾见过这样一段话,话意充满了疑惑:"我们究竟是应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国家和政府的行政行为,任由其从国家权力和利益出发训练合格的公民,还是应该把教育理解为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它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现在的答案很明确了,显然是后一种。

钱理群先生也说过: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就如同一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的衡量标准作了这样的误解一样:认为学会唱歌、跳舞、书法、阅读多少文学作品,便是人文教育。这些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实施人文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获得了若干人文学科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厦大潘懋元先生就此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是为真知灼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学识丰富、理论水平不低,乃至成果不少,但就是举止言行粗俗,缺少文明礼貌,更谈不上优雅;有的人对某些高尚伟大的杰出人物颇有研究,但是,却根本没有学到这些人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这与其归结为个人品性的问题,还不如认为是缺乏人文知识的"内化"更富有本质意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