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建设;基层工作开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镇),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居)委会,其中13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一类村(居)有9个,二类村(居)有20个,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13个乡(镇)中,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镇)负责人兼任,部分乡(镇)因团干部工作调动,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为工青妇合署办公,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通过调查发现,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近60%的乡(镇)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思想政治意识过硬,文化知识水平较高,基本业务能力扎实,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大约为15%左右(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下同);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文化知识水平较差,对基本业务不熟悉,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对团工作热情不高,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是空的、虚的,干不干都无所谓,干好干坏都一个样,在开展基层工作时,照葫芦画瓢,缺少主见,思路狭窄,创新意识不足。
2.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汉文,文盲比例较高,不看书、不读报,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思想观念陈旧。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进取心弱,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缺乏监督指导,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镇)、村(居)团组织不健全,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加大培训,做到“一个提高,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在,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了解团历史,掌握团工作理论,学会团工作的方法,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共青团工作,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致富带头人,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逐步增长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帮助他们学习时政,认清形势,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正确引导他们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借助我们的优势,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特点相适应,引导他们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做好爱国爱教教育,做好寺庙工作,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将团工作战线拉长,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做好“组织青年”、 “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新的诉求,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构建就业创业中心,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居)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关心基层团干部,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多鼓励、多支持,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重视基层、活跃基层,努力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工会基层组织的活力呢?
一、夯实自身基础
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世纪新阶段工人运动的主题,服务大局,紧贴中心。工会要更好地服务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全面加强工会基层工作,夯实自身的基础至关重要。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承载者和实践者。目前,工会基层工作的现状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非公企业迅猛发展,新建企业与日俱增,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涌现,使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的任务越来越重。新经济组织建会难度加大,空白点、盲点增多,非公企业工会组织的发展与其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工会基层工作又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强化固本强基的意识,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促发展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加强基层工会工作做为基层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健全工会基层班子,切实按照《工会法》的要求选出职工群众信得过、能够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工会组织班子。
三是加大建会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加大依法建会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队伍中来,最充分地把工会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全面履行工作职能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层职责,这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要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工会基层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基层工会只有按照《工会法》的有关要求,理直气壮切实履行好维护的基本职责,才能得到所在单位、职工群众的认可,才能把职工群众有效的团结在党的周围,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工会基层组织还要从实际出发,履行好其他社会职能。
针对当前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着力抓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要把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与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有机的衔接起来,并用集体合同调整规范劳动合同。二是积极协助政府加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续保、征缴、清欠工作力度,努力为政府分忧,为职工解难。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调整劳动关系的机制,维护好职工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方面的权益,积极调查、干预拖欠职工工资,随意加班和克扣加班费情况,规范工资支付,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四是密切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困难,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工作。
三、推进群众化、民主化进程
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重视基层、活跃基层,努力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工会基层组织的活力呢?
一、夯实自身基础
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世纪新阶段工人运动的主题,服务大局,紧贴中心。工会要更好地服务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全面加强工会基层工作,夯实自身的基础至关重要。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承载者和实践者。目前,工会基层工作的现状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非公企业迅猛发展,新建企业与日俱增,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涌现,使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的任务越来越重。新经济组织建会难度加大,空白点、盲点增多,非公企业工会组织的发展与其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工会基层工作又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强化固本强基的意识,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促发展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加强基层工会工作做为基层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健全工会基层班子,切实按照《工会法》的要求选出职工群众信得过、能够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工会组织班子。
三是加大建会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加大依法建会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队伍中来,最充分地把工会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全面履行工作职能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层职责,这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要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工会基层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基层工会只有按照《工会法》的有关要求,理直气壮切实履行好维护的基本职责,才能得到所在单位、职工群众的认可,才能把职工群众有效的团结在党的周围,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工会基层组织还要从实际出发,履行好其他社会职能。
针对当前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着力抓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要把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与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有机的衔接起来,并用集体合同调整规范劳动合同。二是积极协助政府加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续保、征缴、清欠工作力度,努力为政府分忧,为职工解难。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调整劳动关系的机制,维护好职工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方面的权益,积极调查、干预拖欠职工工资,随意加班和克扣加班费情况,规范工资支付,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四是密切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困难,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工作。
三、推进群众化、民主化进程
一、当前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
1、空空荡荡的大空间,治安难防范。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生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随着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群防群治各项措施在价值观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打工经济的产生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村出现了空空荡荡的现象,且大多还是老人和儿童。这样以来,就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带来了难以防范的影响,一旦发生各类案件,更是难以侦破。同时,各类案件发生更呈上升趋势,并有越演越劣之势。
2、男走女去的长相离,治安存隐患。在大部分农村,有三分之一的,甚至二分之一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夫妻留下男的或女的在家照看老人或孩子。长时间的男女分离,导致夫妻感情的淡泊,从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婚外情、婚外恋,离婚率大幅度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暴力,财产分割,老人孩子的赡养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进一步显现,存在着较大的治安隐患。
3、老小相处的不和谐,治安有缝隙。大批青壮年夫妻或成人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由于知识、阅历的不同,辈份间隔的情感差异,导致老小相处间的许多不和谐因素产生,上辈埋怨孙辈不懂事礼,孙辈怨恨长辈管教太严,代沟越积越深,长辈杀害孙辈,孙辈毒害长辈的事件时常在有关媒体上见现。给社会治安的管理与防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盲点。
4、税费减免的大实惠,治安添疑难。在普遍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良种补贴、水稻种植直补、退耕还林、义务工的取消等等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原先已弃耕多年的农户(实际上村组已将土地重新发包)返回原管要土地、山林。一方拿着中央土地山林一定五十年不变的承包责任书,一方拿着经过司法公正的承包合同,到底谁是谁非,轻者对薄公堂,重者持械相斗,如若不行,聚众上访,静坐示威,给农村的治安增添了疑难。
5、征地补偿的兑现难,治安难确保。征用土地必须有偿进行,已写进《宪法》,除国家建设项目,赢利性项目外,新修乡村公路,兴办公益福利性事业等需要折迁房屋和征用土地,这些项目大多是民工建勤和上级给予一定补偿需地方政府(单位)配套的,按“规矩”办理,难以开工建设,不按“规矩”办理,百姓不拥护,经济难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扯皮上访、阻碍施工、打架斗殴会连环其中,良好的治安局面就难以保证。
6、上访查处的不满意,治安难协调。因政策因素,各部门综合协调不到位,个人基本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许多上访者个人认为的不满意,不是那回事,不应当是这种结果等,导致其对社会和当事人进行强烈的报复和打击,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扰乱了治安局面,许多上访问题,治安部门也难以协调和解决,难以协调和解决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治安的混乱是刑事案件发生的导火索,民事和刑事案件的频发是经济发展的强度腐蚀剂。
7、办事程序的不公开,治安难把握。各级行政组织和各个部门办事程序及收费项目标准的不公开,“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产生与存在,村务、政务、校务的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都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件(事故),加大了控制良好的治安环境难度,使故意扯皮、无事生非、寻衅兹事有了可乘之机,直接参与社会治安的单位和个人难以把握,更难以开展具体实施,是治安看不到的重大隐患。
8、组织的常搔扰,治安难追究。一些组织打着祛病强身,积德行善的幌子,经常深入到边远山区的农户家中,对老弱病残者进行大肆宣讲,出没鬼神,难以查处,且看似无妨于社会,一时半会也不好追究其什么,现实的恶果当现也不易概定,现行的法规也没有硬性的对初始者治裁的规定,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劝阻,使其有一定的参与性,并有扩展的态势。
二、基本对策
上述这些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存在,只是单方面的几种表现,并非完全是真正的内涵,社会治安是宠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各项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的特点和法规,使工作思路和对策具有科学预见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最初浅的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抓好,或许会起到一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做好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必须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人民,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群众性地治安保卫组织为桥梁和纽带,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管”的态势,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满意不满意上”,放在“认清形势,掌握基本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强化标本兼治、加快经济发展”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
2、标本兼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农村社会治安的突破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政治稳定的主要根源。农村农民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并非不可收拾,而是缺少必要必须的解释、说明、理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松懈和基层工作不力有关。因此,解决农村治安中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消除帮派体系和地方恶势力,实行标本兼治。
一要加大对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领导重视力度,要有专门的领导与机构,有问题,有苗头,就解决,就处理,且不可堆成堆,垒成坨。
二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的工作人员,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防范与管理的新规范、新制度。
三要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要广泛收集矛盾纠纷信息,改变过去“不告不理,不出事不管”的状况,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发展状态中。
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3、规范管理,把群众参与作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基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基层民众在社会治安防范中的作用,是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的必由之路。治保会是群众性的合法的群防群治组织,要发挥其作用和提高素质。
一要加强对农村治保会的组织和业务管理,要规范治保会日常行为,使其工作人员成为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收集信息,治安防范的治安重要力量。
二要加强对基层治保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巡逻防范业务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加大对初发事件的调解力度。
4、关口前移,把考核机制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治安部门要把关口前移,牢固树立“服务树形象、满意换民心”的思想观念,始终做到“发现矛盾纠纷(问题)走在萌芽前,调解纠纷走在激化前,回访解答走在反复前,查处问题走在事发前”。一级抓一级,层层化解矛盾纠纷(问题),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融合在一起,做到统一部署,统一督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统一结帐,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由静态向动态模式转变;实现工作作风由机关办公向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转变;实现打防脱节向打防一体化转变;实现为广大民众服务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只有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广泛接触社会,做到有信息就收集,有隐患有排除,有问题就解决,有案件就查处,及时动员和指导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就会好起来。
5、落实目标责任制,把有偿防范作为农村治安工作的动力。要想使农村社会面达到良好的标准,除构建密集的防控网络外,必须建立切实的激励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治安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保会作用发挥不够,有名无实。主要因素是缺乏管理和激励约束,如何改变?
一要调动广大民众和治保会人员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确定防范目标,多渠道、多途径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使民众增强治安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要在防范和化解矛盾问题中,实行有偿责任制,把有偿防范作为动力进行推广偿试。责任区民警包面,治保会包线,治保员包点,人人有职责,责任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防、控、决能力。
1、预测筹谋的能力。就是对未来一个阶段工作进行预见分析、思考谋划和应对处置,使工作目标、思路、措施更加科学、完善。当前,科所长担负的工作责任大,必须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充分了解实情,超前进行思考,对可能发生和遇到的情况估计判断准确,并及早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处置。随着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食品安全、农资监管等敏感性问题,热点难点工作,通过健全制度和责任,落实应急预案,形成了长效机制,对避免和应对问题的发生,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但仍不能取代科所长工作上的预测筹谋。执法服务工作中,有哪些重点难点,问题容易发生在哪些环节,出现问题的责任和后果是什么,科所长要做到意识超前、防范在先。这就要求科所长对工作要有充分的预测筹谋,对热点和敏感性工作什么时候抓,难点工作从哪里突破,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工作会遇至4什么困难和阻力,负面效应有多大,都要做到胸中有数。
2、调研分析的能力。调研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掌握情况、明晰思路、加快工作推进的过程。在抓政策措施落实的过程中,科所长通过调研分析,不断强化措施,抢抓主动权,是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当前,工商工作面临执法环境需要优化、监管课题需要探讨、服务发展任务需要落实等新形势,不注重调研分析,理不出工作头绪,抓不住工作重点,必然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科所长要努力掌握这一基本功。要看看哪些工作应拓展和深化;哪些职能还没履行到位;哪项工作外地开展得好,本地为什么没开展起来,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工商工作的突破口怎样选,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应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科所长应开动脑筋,做一番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和方向,找到进一步深化工作的着力点。要强化调研分析的能力,科所长必须熟悉工作,熟悉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理论水平,能够从较高角度看问题,从深层面分析原因,着眼长远落实措施。
3、指导基层的能力。当前,工商系统新业务多、重要活动多,特别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辖区责任制、深化执法能力建设、开展岗位大练兵、实施小局大所改革等工作,要求高、措施新,且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在基层抓落实,十分迫切重要。指导要注意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通过提思路、定计划、做方案、搞培训、抓典型、推经验等方法,抓好对“面”的指导,以推动工作平衡发展,实现整体跨越。另一方面,对试点单位、落后单位、问题单位,以及工作落后的岗位、新近考录的干部、业务不熟的同志,则要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对“点”的具体分类指导,强化个别指导。对难点工作、重要活动、疑难问题、大案要案、突发事件、重大,必须给予精心指导、全程指导。指导必须沉到基层,深入一线,务实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在多倾听呼声和建议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
4、督查落实的能力。督查是督促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科所长应进一步强化督察落实工作的能力,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挖掘典型经验,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抓督查落实,要形成制度化。业务工作分解量化后,必须不折不扣,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应克服“重部署、轻检查”的片面做法,确保有令即行、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不仅要看态度、看部署、看措施、看典型、看汇报,更要看过程、看程度、看时限、看全局、看实效、看成本,还要看是否带来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有多大。同样是完成了指标任务,损害了部门形象和群众利益,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能评为先进;对出现问题的单位,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要注重坚持督查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是电话询问、通报情况、开会调度、考核考评、组织检查、暗访督导,也可以通过走访业户、加强监督、听取反映、横向对比等多种渠道掌握工作落实情况,及时整改落实。
5、组织协调的能力。贯彻上级政策措施,执行法律法规,会与地方实际存在相悖的情况,不可避免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需要通过细致、耐心、反复的协调来解决。协调的方式方法,应根据部门特点和协调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一定层面上的业务工作协调,科所长必须主动承担起协调各方关系的职责。对上多汇报请示,争取支持,建立良好的业务指导关系;对内积极协作,形成合力,争取良好的公信力和配合力;对外擅长沟通,加强联络,争取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同级党委、政府等几大班子的协调,机关中层也要善于沟通联络,反馈信息,辅助局领导搞好协调。对重大疑难问题的协调解决,应早上报、早建议、早行动。还要善于做宣传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扬积极因素,及时化解矛盾。对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部门邀请参加的活动、企业请求协助的事项、领导交办的事情,都应尽力完成好、配合好、处理好,把协调做在日常工作中,融合到为他人服务中,营造和谐良好的环境。
6、善于学习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基层工商部门执法服务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科所长应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特别是对相关业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业务,要带头学习掌握。当前,信息化已在系统各个岗位广泛应用,中层干部对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不是很理想。在创建“学习型工商”和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中,科所长务必带头落实好一日一题、学法考试、岗位比武、读书笔记等制度,并学以致用,增强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干部相比,科所长的业务知识应精透一些、法律知识应全面一些、社会知识应丰富一些、文化底蕴应丰厚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应多懂一些。科所长平时工作忙,必须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善于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懂得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学习。
7、总结宣传的能力。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之一,写作能力强的干部,
其概括归纳、提炼总结的素质相对较高,对工作的洞察力、预见力、发现力也比较强。科所长直接面对基层,接触实际工作,写作水平高了,不仅有利于出经验、出亮点、出成果,对创建学习型科室、学习型机关大有裨益,更利于从深层次上发现矛盾,找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科所长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增强研究工作的能力,并经常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工作经验、工作成效等,及时撰写成文在报刊发表,对自己是激励和提高,对工作是指导和促进,也提升了本单位的形象。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年轻干部,引导他们加强文字锻炼,通过写总结、写报道、报信息,多读、多写、多练,既利于工作,也为其成长进步积聚潜能。
8、讲解表达的能力。指导基层、汇报工作、沟通协调、培训讲课、布置工作、与企业和管理对象打交道,都需要科所长具有良好的语言讲解和表达能力。能讲解会表达、必须对政策精神、实际情况、现实问题、前因后果、发展趋势、理论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并坚持从本地和本系统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高水平的讲话,还需广泛吸取知识营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懂得修辞和逻辑,讲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同志们听得明白、听得动心、听得热情洋溢,干劲倍增。有理有据的政策讲解,入情入理的解释说明,还可以让管理对象口服心服,让不法分子感到理亏,让群众称道赞扬,以至降低工作难度,促成问题解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带领团队的能力。科所长所带领的科室(所)团队,既可以团结一致、合力攻坚、创建佳绩;也可能会一盘散沙、工作平平、被动落后。其中,科所长这个带头人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会不会带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所长应学会如何“带兵打仗”,把所在的科室(所)这个团队建设好。提高带领团队的能力,要求科所长提高自身领导水平,注重加强自律,提高素质,从纪律作风、工作态度和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到自身正、自身硬,发挥好示范作用:对下属既要严格要求,教其如何工作,也要教其怎样做人处世,更要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用其所长,激发工作潜能。同志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应尽力帮助解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关键词:差异化经营;基层;金融服务
1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一、保康中心税务所概况
该所连年被旗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2004年被市局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通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一)、税源情况
一是建立了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主动与工商、国税等部门搞好配合,及时清理漏征漏管户。
二是建立了月度收入分析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提高了分析质量,增强组织收入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是切实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和监控。对年纳税3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和新增项目进行全面的源头监控,确保主体税源和新增一次性税源的及时足额入库。对本辖区内新增项目、外来施工企业、公路建设工程的投资、完工进度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实施税源监控,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四是加强收入调控,合理分解税收任务,确保组织收入实现均衡入库。
五是加强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执法水平。适时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对依法征税情况、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税收执法程序等进行检查,及时纠正税收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收到实效。
(二)、管理情况
他们深知要想全面完成好全年的收入任务,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化征管、依法治税,向管理要税收、向管理要效益。因此在税收征管中,他们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在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上下功夫,功难关、打硬仗,取得了成效。
一是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对所有管户全部清理上线,对城镇户全部实行计算机定税,对具备条件的管户全部实行银行批量扣税,对达不到起征点和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户,实施动态监控,对农村牧区的纳税户,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按季征收税款的方式。并对旗网通公司成功地进行了网上申报,填补左中局网上申报的空白,使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建立纳税评估机制,根据实际确定对**旗中天电力器材厂、**旗清泉供水中心2户企业进行纳税评估,通过实践,探索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及税源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征管资料电子化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在2006年制做的户籍式管理电子档案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征收台帐、停业台帐、注销台帐、新开业户台帐、下岗再就业惠户台帐、失踪户台帐、非正常户台帐微机输出功能,大大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另外,征收台帐还具备了自动分税种、分月统计功能,为预测税源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税收工作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起到了监督、检查的导向作用。
三是他们对所有管户实行了分区划片管理,把辖区划分10个管区(保康镇内6个、农村牧区4个),对每一管区都确定了相应的税收管理员,要求税收管理员当好税收宣传员、纳税辅导员、信息采集员、税源监控员四个角色,做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准确掌握管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与税收有关的其他情况,实行税收管理员对辖区每月两次巡查制度,并要将巡查情况记载在巡查记录中,使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更加明晰,使税收管理员的执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全面提升。
四是实行双人上岗,定期轮岗制度。他们于今年8月对税收管理员进行了管片大轮换,并成立税收征管质量监察专职小组,对税收管理员管户情况适时进行排查监督,对税收管理员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巡查面达到98%,从而使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
六是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从服从服务于全旗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做好税收政策与地方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截止目前,辖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类纳税人有324户,年减免税额达15余万元。受到了地方党政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纳税人的充分好评。
七是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实现纳税服务形式上新突破。他们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主动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如所长接待日、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预约服务、管理到户服务制、现场辅导等,及时满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把纳税服务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当然,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尖子和专门的微机人员较缺。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税源短缺,税收基数过高,造成组织收入和征管难度都再不断加大,影响了地方税收的增长。
二、挂职的收获和
体会
本人认为保康中心税务所在工作集中体现了“发展、创新、务实”的特点:一是切身感受到保康地税中心所这支队伍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队伍,班子是团结有为,积极向上,敢于负责的班子,有一种立足征管、强化征管、争先创新、争创一流的紧迫意识。二是他们采取有力措施,克服税收任务高基数、高比例增长、政策性减免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三是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基础管理工作,制作、完善了户籍式管理电子档案,提升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四是实行双人上岗,定期轮岗和督查检查制度。促进了税收管理员廉洁从税、规范执法。
通过挂职,虽然时间较短,但从不同的层面启发了思路,给予我许多新的思考。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事业的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要针对基层税收征管实际情况,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着力加强对税干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村级 统计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3.6 文献标识码:A
一、村级统计建设的重要意义
村级统计工作是整个农村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农村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村级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全面,从而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切实加强新时期村级统计工作,将是我们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加强村级统计建设既可以促进农村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又能牢牢把好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服务。
二、村级统计工作现状
从统计事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统计部门在上级统计部门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工作现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村级统计工作由于失去了行政干预的职权,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工作环境越来越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村级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基层工作中重会计、轻统计的现象尤为严重。一是村级领导不善于利用统计资料进行经营决策,不善于从统计数据的变化中去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认为统计工作可有可无;二是社会上对统计工作支持力度不够、认可程度不高,少数人对统计工作存在偏见,认为统计数据不真实,水分比较大;三是个别统计人员受社会上某些人不正确思想影响,统计责任意识淡薄。
2、统计基础建设不规范、不完善。有的村统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基本的统计台账和原始的统计基础资料,即使有,也是残缺不全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有的村级单位甚至没有报表。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村的数据处理都还停留在用纸、笔、计算器等普通工具阶段,未利用现代化统计工具开展工作。
3、农村统计力量薄弱,亟需加强。目前,我镇各村虽然都配备了兼职的统计人员(基本都是各村的会计人员兼任),但大多数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最主要的是他们除了统计工作外,还要负责会计,文书、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甚至是市场管理等工作,繁琐的任务通常让他们疲于应付。统计工作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加上农村统计人员待遇低,变动频繁,流动性和随意性大,个别统计人员责任感不强,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4、统计经费短缺和繁重的统计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统计工作出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多数领导的心目中,统计的作用是有限的。再加上乡镇财政状况困难,有的乡镇机构连工作经费都无法保证,村级统计经费根本就无从谈起。
5、统计调查对象多,配合差,数据收集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二、三产业急速增长,结构日趋复杂,农村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受到了很大挑战和冲击,这本身给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加之受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按需上报,个体和私营企业瞒报、迟报、不报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统计资料的收集非常难。
三、夯实村级统计基础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农业和农村统计工作,市乡村三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基础建设,是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村统计改革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农村统计工作能够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客观要求。
2、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各乡镇根据村级统计工作业务量的大小配备专职和兼职统计人员,并严格执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针对村级统计人员调换频繁,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3、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把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日程,要配备微机和人员,逐步实现市、乡(镇)、村,纵横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自动化、网络化。
3、切实解决经费问题,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我国统计部门越到基层任务越重、人越少、条件越差,上头千根线,下头一枚针,这种体制下的基层统计部门承担的任务与资金配套很不协调。尽快建立起村级统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统计经费足额到位。
4、加大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规范基层统计调查行为,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村级统计工作负担。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稳固的基层统计机构和人员,大力提高村级统计整体工作水平,最好实行村级统计人员聘任,这样可以解决村级干部变动影响到统计人员落实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村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积极性,避免了由村级指派统计员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基层统计工作建设。
5、把村级统计基础工作建设作为统计执法和统计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确保基层统计工作数出有门,报出有据,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实情,真正使统计工作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温度计。
一、阻碍和谐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一)基层政权组织弱化,群防群治发挥作用不明显。一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相当薄弱,相当部分的村委会、治保会名存实亡,姓氏宗族插手农村换届选举秩序的案(事)件时有发生,群防群治组织队伍不稳定、报酬落实难,发挥作用不明显。
(二)矛盾纠纷错综复杂,稳定局势更加脆弱。因山林、水源、房屋用地、大小工程建设等引发的群体性或上访事件苗头时有发生。一些逐渐形成了自发组织,产生了较为严密的组织者,而且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历史的与眼前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各种利益群体交叉聚集,处置难度加大。
(三)“留守儿童”问题值得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一些未成年人在疏于管教下形成了犯罪低龄化、作案手段成人化、活动团伙化特点明显,并且作案后不计后果,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不归路。
(四)刑事案件量大类型多,治安案件查处难度加大。刑事案件的种类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治安压力逐步加大。有害气功、组织以强身健体、祛除病魔为幌子,向农村尤其边远村庄进行非法渗透,在今年5月份我所就配合安徽省渤洲市国保大队抓获一名人员。盗窃禽畜、水利设施、农用物资、广电电信设施等侵财案件比较突出。聚众赌博等治安热点问题根治难。殴打他人、寻衅滋事、民间纠纷多发,处置难度加大。一桩简单的民事纠纷,一起偶发的治安事件,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冲突。
(五)公共安全隐患多,农村交通、消防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仅在我所辖区内,一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数字很高,主要原因是:一、人们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二、道路上,特别是一些交通路口缺少明显的标识;三、农村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缺少管理。四、农村消防设施基础建设薄弱,消防队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村民的消防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基层警力不足。随着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农村原本紧张的警力既要处理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又要应付各项检查督查评比;既要做好防范、控制,又要搞好管理、服务。警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地震慑犯罪。
(二)基础工作薄弱。“重打轻防”思想仍然严重存在,农村派出所防范机制不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松弛,“猫鼠不同步”问题突出。调查研究不深入,对治保会指导不力,群防群治组织利用不充分。特情耳目建设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很容易造成案件不能顺利突破,使违法犯罪人员脱逃。农村法制宣传力度不健全,法盲较多,法律意识过于淡泊。
(三)经费紧张。经费紧缺是多数基层公安机关不可回避的事实。当前,由于经费紧缺,民警自己“找米下锅”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靠罚没款返还来维持办案经费仍是基层派出所保证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的主要措施和办法,但也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经济不发达,基建资金紧缺,目前很多公安机关基层单位的基础设施极其简陋,不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要求,截止目前我所的办公用房和民警宿舍还存在困难。交通工具、武器器械、通讯、取证器材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
(五)民警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狠抓素质教育,民警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农村经济不发达,信息闭塞,民警对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熟悉、不精通,造成农村民警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成为行家里手。
三、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把公安工作真正融入到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去。要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积极主动履行好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新农村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一是要虚心学习,增强本领。虚心向农民群众,向村干部学习群众工作方法,苦练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二是要树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三是要认真办理农民群众案件。热情接待来访农民群众,耐心倾听他们反映的问题,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对农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尽快协调解决,对于特别困难的上访农民,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帮助,积极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四是要广纳谏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行警务公开制度,定期听取党政、
人大、社会各界人士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公安机关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充分发挥行政执法职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构建和谐新农村保驾护航。 (二)扭转重打击轻防范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不和谐因素。要摒弃“重打轻防”的做法,将工作重心放在防范工作上来。一是要维护政治稳定,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坚决遏制黑恶势力插手农村基层政权、干扰破坏农村换届选举秩序,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协助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正确执行政策、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和做群众工作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恢复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提高发现控制能力,及时化解纠纷隐患。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建立贴近农村实战的情报信息预警机制,严格实行纠纷调处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要打防结合,全面整治农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农村案件多发时段、路段的巡查打击力度,实现“猫鼠同步”。严厉打击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关注农村弱势群体,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坚决铲除危害一方的农村恶势力犯罪团伙。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突出整治摩托车维修业、废品收购行业,严厉打击销售、收购赃物违法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大力整治农村赌博活动,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侦快破。四是要盘活社会防范资源。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组织的优势,加强农村治保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行村(居)委会书记兼任治保主任的做法。加强业务指导,由责任区民警向治保干部、联防队员传授必需的法律知识和防抢防盗常识,识别发现违法犯罪可疑人员的技巧及必要的自身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工作考评机制,推行奖惩措施,每月由责任区民警根据治保会、联防队和各户主的表现情况,落实一定奖励和报酬。五是要大力推行农村科技创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组织农民群众加固门窗,安装价格适廉、农民易于接受的防盗报警器、防盗门,改变农村建房全开放式的设计,提高农民自我防范能力。有条件的乡镇,可在农村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安装监控设备,并接入公安指挥中心,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有效控制。六是要努力维护农村公共安全。严格农村民爆物品、枪支弹药监管,适时开展“治爆缉枪”专项整治,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枪涉爆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加强和改进农村交通管理,积极整治农村道路交通“乱点”和事故“黑点”,预防和减少农村交通事故的发生。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防火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深入排查整改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服务、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确保农村安定稳定,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部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增强服务农民意识。畅通与农民联系沟通的渠道,变坐等农民报警为经常主动上门,深入到农民中去,了解掌握他们最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最担心什么,传授防范知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各项公安保卫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定期通报辖区治安情况、发案特点及规律,布置下一步巡逻防范工作的重点和对策,增强防范意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及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期限,积极推行送身份证上门等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和法制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的匮乏和农民法律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后果,远甚于社会行政管理功能弱化造成的危害。要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协助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农民文化、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从根本上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环境。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深入人口密集地区、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农民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解决各类争端和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大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力度,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做好有前科史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防止其重新违法犯罪。利用学校这一普法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农村孩子把法律知识、防范知识带回家,影响其父母亲属。三是要最大限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治乱先治穷,扶贫先扶智。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社会治安形势,还有赖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要以开展结对子、帮脱贫等扶贫帮困活动的形式,经常性地走访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送温暖、献爱心,传递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四是要极力创新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人口管理的新办法、治安管理的新途径、安全防范的新举措、服务群众的新思路,促进公安工作的持续发展,开创农村治安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工作的现状一、目前“三访”事件的成因分析:
1、改革使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随着原来的利益格局逐步打破,新的格局不断形成,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出来,有些带有普遍性,处理难度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一些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过于迫切,要求过高。随着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工作标准的逐步提高,不少群众往往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工作,算陈年老账,尤其集中在企业转制、村级财务、土地等问题上,纠缠不清,也解释不清。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使党和政府的旨意得不到群众的接受,引起群众不满;二是超前意识不强,没有通过排查及时掌握信息;三是存有侥幸心理,即使提前掌握了信息,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化解。
3、少数群众对现状怀有不满。一些群众生活不如意,加之个别党员干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转移到政府身上。发生后,群众受不满情绪影响,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对政府的信息不信任,口耳相传成为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信息的失真。也正因为如此,对政府缺乏信任感的群众,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以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4、个别人素质低下。突发性的主体通常比较复杂,有的不懂法规,不守法纪,遇事喜欢聚众“斗狠”;有的不听劝阻,不服教育,一意孤行;有的煽动组织,利用一些善良而不明是非的群众以实现自己私利;更有极少数人以“上访”为业,以串联、拉拢、蛊惑为能事,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目前“三访”事件的特点分析:
1、人数众多。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法不责众”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突发性当事人为扩大声势,往往相互鼓动,组织串联,采取大规模行动,人数众多,动辄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
2、行为过激。突发性一旦形成,群众的情绪相对比较激烈,主要表现为围堵、冲击机关、企业,拉标语、挂横幅、堵塞交通要道,甚至毁坏公物、袭击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3、处理棘手。由于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当事人的怨气和期望值随之升高,往往提出一些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解决难度甚大。由此往往容易形成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重复集体越级上访,向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政府作出无原则的迁就,以满足其要求。
三、目前基层工作的症结分析:
1、工作网络体系仍存在盲区。党委政府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信息交换有欠及时与畅通,未能有效掌控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信息,给工作带来了被动。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三访”事件,往往措手不及,应对乏力。
2、与上访群众缺乏必要的沟通。一部分干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上访=造反”的陈旧观念,与上访群众存在隔阂,未能以完全客观公正态度倾听群众的意见,简单地把“平息事态”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不从根源上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频频以“抱薪救火”的方式维持暂时的稳定局面,缺乏长远的眼光。
3、与上级职能部门无法衔接。当前基层农村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环境污染等方面。而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速度加快,特别是《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基层党委、政府的行政职权与行政管理范畴已大为收缩,而基层党委、政府与拥有相应行政权的上级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因而使许多群众意见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在基层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解决,构成了越级上访的主要成因。
面对当前工作的现状,如何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已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当务之急。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结合新《条例》的实施,适时地推出“导访制”新模式,拟或能为农村工作开创出一条新思路。
导访制的运行机制
导访制的定义:导访指基层党委政府主动参与到群众过程之中,发挥合理的引导、疏导、向导作用。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对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切实际的非份要求进行疏导;为群众提供合理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案,并充当陪同上访群众代表前往有关部门、机构的向导。
实施导访制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新《条例》的规定与要求,从当前农村工作的实状出发, 总结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级上下联动,全程参与指导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疏导、帮助与协调。形成了源头上控访、依法导访、透明降访、服务减访、责任化访、综合治访的工作格局。
导访制的对象是各类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要求的活动。
导访制的操作程序:
村(居)主职干部与驻村指导员时刻关注当地动态,开展全面的信息搜集、纠纷调解工作,及时制止包括“三访”行为在内的非法、无理上访。对有合理要求的,陪同上访群众走访镇人民政府调处服务中心,或为群众代为传递信件。在源头上切实维护行为的合法性和有序性。
调处服务中心时刻保持与基层村(居)干部、驻村指导员、农村群众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矛盾动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与上访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做好调查与解答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期取得上访群众的信任。
接访过程中,调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过程必须严格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进行甄别分析。对能通过行政途径、司法途径、调解途径等其它方式解决的矛盾纠纷,及时予以疏导,给出解决建议与方案,鼓励群众通过合理途径解决存在问题,并在程序、方法上予以指导与说明,以期有效降低数量。对提出不合理、不现实要求的群众,耐心予以说服;对无理取闹者,予以警告;对屡教不改者,按《条例》规定处理。如实做好各类接访记录,及时上报。
调处中心应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与合理要求及时与有相关行政权的职能办公室或上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以在合法、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群众正当需求为目标。对在本级人民政府职能办公室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合理要求,调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在与相关办公室取得联系后,陪同上访群众前往,由相关职能办公室负责处理;对确属合理合法而必须由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办公室应主动与相关上级局办联系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并取得一致意见后,由调处中心派员陪同所涉及村(居)驻村指导员与群众代表(3—5人)在约定时间一起前往约定接待地点,帮助解决。在上访过程中,导访人员应主动担任向导,为上访群众代表提供指导、帮助,自觉维护上访纪律与秩序,制止过激言行。确保上访过程的依法、有序。在程序结束后,调处服务中心必须翔实登计导访记录,立卷归档备查。
导访制的实施:
当前,正值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之中。面对工作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我镇的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做到了领导重视、正本清源、意识强化、制度落实,使全镇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工作中对导访制的实施也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此处预留写具体例子
种种事实表明,导访制的实施对工作特别是遏止个访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社会化和“三访”事件的发生是有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导访制模式对处理于突发性矛盾,解决新近产生的问题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有效,而面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矛盾时,导访制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才能使导访制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模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增强创新意识,确立工作的新思路。
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的必然性以及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紧迫性,从而更加自觉地从全镇工作的大局出发,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根本措施,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切实增强政治观念、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和责任观念,彻底扭转工作“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消极被动局面,主动改进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健全工作机制,探索超前化解矛盾的新方法。
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必须不断加固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负全责,其他领导按分管工作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通过贯彻落实《条例》真正建立起对工作整体重视,层层重视的稳定长效领导机制;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加强宏观指导,明确目标要求,定期检查考核的科学管理机制;坚持各项领导制度,严格实行工作通报和加强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要健全基层工作网络,做到村村有工作组织、有接待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标准和制度。三是要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排查调处制度,强化预测、预警、预控能力。通过加强对问题的层层排查调处,牢牢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超前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说服一批老户息访息诉,消除不安定因素,达到减少重复、越级和集体上访,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三)畅通渠道,拓展联系群众的新途径。
要树立大观念,确定大思路,建立大格局,形成方方面面共同重视做好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强大合力。一是要建立以导访制为代表的一整套综合制度。党委、政府、人大、纪委与职能办公室定期沟通情况,排查各类问题,制定预案,联手办案,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待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群众综合接待场所,发挥群体接访优势,让人来有地方坐,说有专人听,事有部门办,反馈有结果,不出接待场所就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三是要扩大视野,把人民代表、村(居)代表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纳入大网络,充分发挥代表们联系面宽、层次较高、信息灵和反映人民意愿最直接、最真实、最广泛以及做上访群众工作最便捷、最有说服力的优势,化上访为下访,化对立为对话,化消极为积极,使人民成为群众向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参政议政的重要窗口。四是要加大工作的协调力度。密切与各村(居)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联手办,综合治理,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活用三导机制,开 创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
【中国分类法】:G420
《基层后勤业务》是军需专业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军需专业学员适应第一任职需要,实践性较强,这就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本门课程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安排不合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实践。而现在的课程安排往往向理论部分倾斜。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实验课程仅能占到总课程的六分之一,而且课时的分配零散,随意。这样的安排使学员潜意识中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大量的理论教学不仅没能激起学员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得理论考试变为了学习的目标。
(二)环节设计深度不足
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是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对基层后勤业务工作中的常见项目进行了解、验证,没有在深层次对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例如,烹饪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仅仅进行简单的基本功训练,甚至只是基本功的理论讲授学习,完整主副食制作过程根本不曾涉及,这种浅尝辄止的实践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实践训练难以保证
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的限制,院校所配的装备往往是部队已经淘汰或不再使用的。这样不仅没有发挥院校的科研优势,教学所进行的实验训练也缺乏了针对性。许多的学员毕业后对部队的装备还是一无所知。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确立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尽管我们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上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起辅助和补充作用。新时期适应现代军事教学的发展趋势,贴近部队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部队专业教学探求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确立实践性教学与基本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的并重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为两个体系,围绕提高素质与能力达到一个目的,走出 “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实践性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误区。同时院校主管部门也应站在贴近部队实际的高度,重视院校实践性教学,加大经费投入,支持院校搞好专业实践教学,使部队院校真正走在部队的前列。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调整实践性教学时间。专业基础部分(如营养烹饪)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该部分授课时间的65%;业务管理部分(如给养、财务、被装、生产)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该部分授课时间的40-50%。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实行精讲多练,以保证其实践性教学时间落实和达到技能训练质量标准。
二是优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在着眼急需,突出重点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实践性教学内容优化,主要是突出基层任职所必须的实践性内容,即《基层后勤管理条例》中提出的“五会(”会记账核算,会计划安排伙食,会组织业余生产,会请领和发放经费、被装,会管理营产设施、设备和物资)。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比如在给养部分教学中增加炊事车野外现场教学,建立被装专修室,进行被装发放的模拟训练,生产部分教学中增加小作坊实际操作,在财务部分教学中增加《模拟连队记账核算综合作业》等。
三是科学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遵循实践性教学规律抓好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个环节。根据专业基础、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实践环节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提出专业基础要“牢”,专业技术要“精”,综合能力要“强”,并建立各个环节技能训练数量控制标准。坚持从基础技能到专业技能到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既保证阶段训练的效果,又保证实践全程不断线,保持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完整。
(三)改进实践性教学方法
1、以学员为主,指导式教学法
加强实践性教学应以学员为主,加强教员的指导性,教员要提出方案、讲清思路、教授方法,充分调动学员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员对实践的兴趣,避免教员“抱着走”,学员“照方抓药”的现象。例如,在食谱制定实习中,首先由教员设定中队所处环境及未来一周执行的任务特点,由每名学员根据设定条件,综合运用给养管理学中的有关理论,运用武警部队标准食谱系统,制定出中队未来一周的食谱。教员对每一名学员的制定的食谱都要进行考核讲评,这使学员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2、强调“应用”,综合训练法
任职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基层工作特点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既“专”、又“宽”,这就要求学员具备综合能力。如在给养、财务、生产、被装中都讲到核算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司务长手里只有两本账(粮秣账、经费账)。为了提高学员的记账核算能力,我们可以设置《模拟中队记账核算综合作业》。如在《模拟中队记账核算综合作业》中,给出中队的基本情况和一个月每天的业务单据,共300余张,包含中队账目处理所能遇到的全部业务,学员代职司务长从整理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装订凭证,最后做出“两账,两表”。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分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核算方法进行分组模拟,操作完成后将两种方法下的核算结果进行比较和讲评。模拟作业训练虽然难度大,但能使学员记得牢,作业做完了,也掌握了记账核算的全过程,心里有了底,到了部队就知道怎么干。通过作业使学员熟悉和掌握业务操作中的相互关系和全部过程,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3、定岗定位,模拟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我们还应采用尽量贴近部队实际的模拟训练法。例如,运用武警部队三级网,让每一名学员以中队司务长的身份登录使用网络版被装管理系统,从人员实力的录入,到报表的生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被装专修室,进行被装发放模拟训练,模拟整套被装物资管理发放过程,在熟练操作被装软件的同时,也熟悉被装标准的应用。通过模拟训练为学员从事基层后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凡.对实践性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邮政企业内部为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实施,邮政企业各业务部门对算清企业内部各专业、各环节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各级领导也高度关注和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从2004年以来,我们已经先后进行了运费结算、速递专业模拟核算等工作,初步清晰了主要环节和重点专业的成本。邮政企业还专门在内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来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成本核算办法。
3.邮政信息化建设为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手段支撑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和作业量统计、计算、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邮政企业经过分营几年来的建设,已经在主要业务和主要环节实现了信息化,比如在业务收入比重较大的邮政金融业务和速递业务都建立了信息系统,在邮件处理的营业环节已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支局系统,在分拣处理环节已经建成了全国集中的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我们还正在组织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减少手工作业的误差和人为调整。
(二)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分析
1.邮政企业产品多样,作业流程不统一
作业成本法需要在了解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确定各个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和标准的作业库。邮政企业经营业务多,地区差异大,产品分类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邮件流量、流向、时间分布上不均衡,邮政业务处理流程也难以标准化,表现为发达地区邮件量大,集中处理环节多,操作流程自动化程度较高;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需要经过更多的节点,集中处理环节少,自动化程度低。另外,总部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强,邮政企业内部同一业务的处理流程各地也不统一。这就为进行作业分析,明确主要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邮政企业成本费用归集不够细化
作业成本法需要企业归集作业成本,进而计算产品成本。从核算基础看,邮政企业还没有单独的管理会计体系,采用的是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的单轨制核算体系,核算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邮政企业的成本费用并没有按照收寄、分拣处理、运输、投递等作业环节进行归集,而是仅按照成本项目以地市局为核算单位进行归集。这就使得准确归集作业成本的难度加大,进而影响专业和产品成本的计算。
3.部分作业量信息采集难度大
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根据作业的不同性质选择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虽然邮政企业近年来加强了信息化的建设,但离作业成本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多数成本动因的作业量还很难直接从系统中采集到,另外在营业、投递和分拣处理等环节上普遍存在手工作业,通过补录进入系统的作业量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
四、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思路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邮政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但其体系经过设计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条件保证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影响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的因素很多,不仅受信息系统状况、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最终财务目标的影响,而且受作业成本法本身的设计水平、员工的素质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相关的配套管理。
(1)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一定要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基层工作人员的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实施是一项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层次和各个部门,需要会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非会计基层人员的通力合作。在调研、设计、初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需要绘制邮政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对各环节进行相关性分析,划分作业,建立作业及作业中心,选择代表成本动因(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这些基本工作都需要基层员工的支持配合。为了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公司高层必须从大局上进行调控,加以鼎力支持。
(2)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其应用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降低实施成本。国外许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大多把作业成本法作为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一个子系统。邮政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适当参考他们的做法以节约核算成本。
(3)在成本对象选择上,完全可以以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成本对象的划分并不是越细越好。在考虑将产品进行分类时要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行性以及邮政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如果产品划分过细,不仅会提高数据收集的难度,而且加大工作量,很可能得不偿失。
(4)在财务部门中单独设置作业成本核算小组。小组成员不仅应包括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复杂,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财务人员以前可能从未接触过,对其没有概念,因此邮政企业必须挑选出一批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编入作业成本核算小组。而且由于邮政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因此部分技术人员也应列入作业成本核算小组的编制中。只有借助小组成员共同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达到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预期效果。
(5)成本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注意循序渐进。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计量分配系统,而且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量大,实施费用高,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其运用不宜过急,应在继承发扬目前一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同时,在部分子公司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对涉及的作业成本法系统进行改良和完善,继而进行推广。
(6)灵活应用作业成本法。不必要求所有的资源都参与作业成本的分配过程。对于一些与产品相关的直接成本可直接追溯到产品中去,不必通过作业来分配。而对于一些不能按明确的因果关系分配至成本计算对象的,可以不进行分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分配标准而强行分配,反而会扭曲成本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特点;制约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94-02
1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成人教育是以现代广播、电视、录像等为媒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面授辅导为补充,对成人学员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是集自学、视听和课堂教学优点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远程成人教育同普通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施教的广泛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用现代媒体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手段教学,施教面广、容量大,可以承担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初、高中毕业生的考后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继续再教育、培训学习,可以使初、高、中等农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覆盖到基层一线。
(2)办学内容的社会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加速科技培训进程,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发展特色农业,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增强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编设课程、组织教学时,都是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的,开设的专业围绕着农业发展这个主体,涉及各个行业,以满足工作及生产的需要。
(3)学习方式的便利性。由于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以及学习培训区域、场所、资金等的限制,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大的农民不可能进行专业院校脱产学习,他们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只能边工作生产边学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是送教上门,并且学习费用低,这正好适应了基层专业人员和农村学员的这一要求。
(4)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媒体除文字教材外,还有音像、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等教学辅助设施,通过采取自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书本与声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师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自愿选择、自由结合。
(5)学用结合的实效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根据学员的特点施教,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新科技、新知识施教,学员大都不脱产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当前制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面向农民的远程成人教育学校,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群众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远程成人教育的机构不健全、人力不足,对远程成人教育的宣传不够,接受教育的人员不多,普及科学知识的面不广,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2)教育经费缺乏。由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面对的是广大农民,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对他们的教育必须要投入比传统教育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加之远距离成人教育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完成一整套教学过程的。因此,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发展,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由于大多远程成人教育工作人员只精通1~2门或部分专业知识,而农业是一门“百科书”,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以及对当前的新知识、新技能学习不够。必须鼓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
(4)学员文化层次差异较大,整体提高学员素质的难度大。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各异、素质相对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要想让他们尽快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的,有着比其他教学方法更高的难度,必须分层次开展培训教育,以实现远程成人教育的目的。
3改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工作的措施
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大农业角度出发,按照远程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逐步摸索出一套更为适应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工作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措施和办法,保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办学体系。远程成人教育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科学技术来完成一整套教学过程的,因此,它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办学体系、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才能达到远程成人教育的教学目的,为此,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体系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办学体系:一是领导体系。远程成人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的办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协作来完成。因此,各级政府应成立由教育、财政、科技、组织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建设以及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起到组织协调、安排落实的作用。二是管理体系。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种远程成人教育学校,有着“远、大、散 ”的特点,管理工作的好坏是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保证条件,只有实行规范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因此,必须规范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即从组织、思想、工作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三是辅导体系。辅导是弥补远程成人教育师生之间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应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以科研、科技推广及生产等各门类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使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的面授辅导按教学大纲要求得以保证落实。办学设施:一是实验、实习设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根据设置的专业,建立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实验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有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才能使理论知识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二是声像设施。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差异,合理配置和选择卫星接收、录音、录像、标本、挂图、模型教具等多种教学媒体,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2)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落实教学环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自学、视听、面授辅导等,自学与视听环节的落实,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要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必须注重自学与辅导相结合、视听与面授相结合。一是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首先,要强化学员对自学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自觉自学的思想基础,引导学员明确学习目的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其次,指导学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使自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再次,加强自学过程中的指导,培养学员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最后,督促检查自学情况,提高学员自学水平,保证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可根据学员自学实际,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答疑、检查,解决自学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视听与面授相结合:在音像教学的基础上与面授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视听与面授相结合,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热爱教育工作,要经常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强教师技能素质的提高,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工作,使教师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做到一专多能、一人能胜任多门课的教学工作。采取自学、视听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员的层次结构,利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灵活进行视听与面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打破地区界限,探索远程成人教育改革的新路子。要从大农业角度出发,打破地区界限,要“找米下锅”,主动地走出去,不定期地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乡村,调查了解社会需求情况,不断扩大生源,将农、林、牧、水等各相关行业的有志于参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青年人都吸收到学员队伍中来,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当走长、中、短三结合的道路,即大专、中专、“绿证”、实用技术培训一起抓,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都应将“实际、实用、实效”的教学特色体现出来,全方位施教,更好地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种子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6
1 前言
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和基础,种子具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高质量的作物种子对于农业的收成稳定和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随着国际和国内农业行业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等农业相关产业的不断变化,种子管理工作的大环境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基层种子管理部门和基层工作者,如何能在现有管理经验和体系的基础上做好种子管理工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政府对农业改革政策的不断改善,保证种子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平稳进行,是种子工作者需要时刻思考的根本问题。
2 现阶段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
相关管理和监督部门对于种子管理所做的工作,对于农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监管作用。但是客观分析,现有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不是很合理的地方。
2.1 经营者数量多,种子质量难易保证
随着种子的改革,种子行业不再是垄断行业。行业门槛的放开,促进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许多从业人员看到了种子经营行业的利益,都积极投入到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中来活动。这导致经营者数量大幅增加,也就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种子行业相关生产经营者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经营者对种子的特点和种植技术了解较少;另外一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利益会放松对种子质量的要求,导致假种子或者质量较差的种子流入市场,给相关农户的种植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种子法》明文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了法律规范,但是对于非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种子法》中的规定允许了不具有经营资格证的经营者可以代卖种子。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对种子经营者的管理不严。部分企图牟利的人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成为可以有资质进行种子销售的经销商,这就导致种子市场中种子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经销商的监管不严,造成了种子市场相对混乱,种子产品比较繁杂且缺乏合理的管理,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种子经营管理的难度。
2.3 种子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种子产品的质量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种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优良种子的培育需要相对较好的培育基地、硬件设置和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现阶段对于种子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种子培育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出现问题,也就无法保证培育种子的质量,导致了劣质种子有了存在的可能。除此之外,相关种子管理执法人员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执法交通工具和种子质量检测等设备的短缺,这也会影响种子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3 种子管理工作效果提升策略
虽然现阶段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做好种子管理工作给农业和种子行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广阔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应对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挑战,积极改进,就能获得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潜力。
3.1 加强高素质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有一支高素质和优秀专业素质的管理团队,是保障种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且高效执行的基础。从能力建设上来说,要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执法管理能力,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说,要相对加大投入用于种子管理和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等管理设备的完备。
3.2 坚强对种子经销商的监管
明确管理工作人员和种子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要对经销商的产品和行为严格进行把控,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种子经营者的整体素质进行把关,必须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资质的经销商才能进入种子行业,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能够为农民提供质量过硬的优良种子,切实做到保证农民的利益;也要积极对种子经营者的行为进行引导,鼓励其对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和种植。同时,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经销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加种子经营者的法律和为农服务的意识。
3.3 严把种子质量关
具有优良质量的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对种子质量的把控和监管是种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种子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在种子经销商的种子销售过程中,不定期随机抽查和检测,只有通过检验的产品才能够允许进入市场,从源头上防止劣质种子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在监管的同事,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优良品种种子的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选择和种植优良品种,保障农作物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任务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技活动现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取得数量上的、具体的、总体的认识。通过对科技活动的调查了解,系统、准确、及时地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各种科技活动现象和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变化的规律性,从而为各级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某个地区来说,做好科技统计是该地区实现科技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促进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科技统计工作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科技统计数据既是制定政策和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政策执行情况和管理实施效果的直接体现。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制定正确的科技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只有对科技统计数据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才能深入全面了解科技发展状况,把握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合理的科技发展政策。
(二)科技统计是规划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决策参考的基础。科技统计的整理、分析、预测作用,对决策部门影响重大,科技统计数据对于规划科技发展未来方向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技政策和战略的制定要求对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必须有深刻的了解,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依据,这最终都需要科技统计提供数据和信息。
(三)科技统计是地方政府加强科技管理的有效工具。地方政府通过对各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的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能够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撑,政府通过对各个单位的科技工作效率和科技投入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决定对其计划支持的重点和力度,从而提高科技管理质量。
二、现阶段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地区科技统计人员往往多为兼职人员、变动较大,且相关管理者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对负责科技统计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力等相关的培训,使得科技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普遍较低,对于统计知识学习上不够积极、主动,缺乏责任心。即便的那些科班出身的统计工作人员,也会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丧失学习统计知识的激情,对于科技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快速的适应和解决。
(二)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薄弱,日常数据积累不足。目前,我国地区科技统计工作的报表一般是每年或半年报送一次, 很多单位平时缺乏对科技统计数据的关注和积累,因此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只能是报个大概的数字,导致了科技统计数据不准确。比如企业在填报科技统计报表“经费支出” 指标时,往往去财务部门要数据,但是会计科目中没有单独设立“科技活动支出”、“研发费用支出”等科目,更没有按照支出类型和用途设立二级科目,加之科技部门没有日常数字的记载,导致经费支出填报的不准确。这种情况给地区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阻碍。
(三)科技统计成果的产生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科技统计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成果的产生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影响某一时刻科技系统发展变化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当时政策、当时投入、当时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若干年前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如果缺少对过去的总结, 就给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做好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统计工作,又熟悉科技活动特点、规律的专业统计人员,地区相关部门一定要定期对科技统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使科技统计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是简单的在统计会议结束后讲几点应注意的问题,而是要使统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各项统计指标、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分析要领,还要了解、遵守《统计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在加快其知识更新的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同时,作为科技统计人员,还要积极参与研究工作,支持科技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带来的被动局面,提高科技统计服务的时效性。此外,还要扩大培训人员的范围,不能仅仅只对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真正从事具体统计工作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建立健全科技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增加数据量。我国的科技统计调查分散在各个部门,各部门报表设计更多地侧重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因此存在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出现了数据资源丰富,但由于数据时间滞后及数据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科技统计数据效能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或企业应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现信息的畅通交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技统计信息资源,从而为地区的科技统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为科技统计做好服务。为了提高地区科技统计工作的质量,相关部门或企业应该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不断改进科技统计的数据采集、处理、加工手段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建立地区科技和统计网站,并建立互动平台, 针对基层科技统计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提高科技统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为地方科技统计做好服务。
四、结语
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对于推动地方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因此,相关人员要深刻分析目前地区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科技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统计数据共享机制,从而提高科技统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应宏.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科技,2010,(12):12-13.DOI:10.3969/j.issn.1003-5168.2010.12.002.
[2]赵英杰.黑龙江垦区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5):114-115.DOI:10.3969/j.issn.1674-8646.2014.0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