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都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呈现以下5个特点。①从犯罪性质上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又想不劳而获,并从小偷小摸逐步走向盗窃犯罪,其中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②从犯罪动机上看,动机单纯,具有突发性。这种突发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③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居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便拉帮结伙地常聚集在一起闹事。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青少年的团伙犯罪,虽然有一定的组织,但往往是临时形成的,随意性大,团伙之间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和契约,稳定性差,游离性强。④从犯罪手段上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一名少年犯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他们以伤害别人为乐,以目睹受害人的痛苦为乐,缺乏道德良知。⑤从犯罪年龄上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1.国家政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首先应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应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的同时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上课、开讲座。执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发挥社会力量,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在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充满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地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组织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3.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强化教师法律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和普法办共同对各级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进行分期分级的法制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普法教育讲师团。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并把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②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大法制教育份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法制教育,切实解决法制教育进课堂问题。但是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避免抽象,使学生懂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基本法律原理。③重视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增长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使他们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④配备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制辅导员,警校共建,建立法制学校。家校加强联系,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关键词:家庭法制教育 青少年 稳定 重要性
一、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县一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由外公照顾。一天,他向外公借钱不成,于是趁着没人的时候溜入外公卧室想“拿”一点,没想到被外公发现,于是他就杀死了外公并将其碎尸。
案例二:某县一男孩是父母的非婚生子,平时都是年迈的爷爷照顾生活。因盗窃被捕入狱,但出狱后仍旧习不改并多次入狱。
二、家庭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离异,是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家庭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家庭关系破裂、离婚率上升这些因素对家庭法制教育的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笔者学校进行的相关调查中,327名学生家长(占40.1%)认为父母离婚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离异,缺乏必要的爱护和关心,长期放任自流,使得青少年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正常的温暖,更提不上家庭法制教育了。
2.家长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笔者对学校81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72名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7.7%)认为自己父母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有742名学生(占90.8%)认为父母应该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家长本身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触犯法律,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3.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家长监管监护不力
近年来,现实生活压力大,农村有些农民弃置农田,到城市谋生。其中有大部分人将孩子留在家中,孩子缺少必要的照料、教育和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等于没有时间做人。”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任何人无权以忙为借口而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提升家庭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1.营造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和温馨的基础,也是孩子心理稳定和健康的保障。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言行冲突的情绪波动,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如果因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关系紧张造成了不正常的家庭氛围,那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2.家校联合,加强对家长的普法力度,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作用,结合家庭教育,双方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笔者学校从2009年起,就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的形式,以每年“技能竞赛暨教学开放月”活动为契机,举行家长会,开办法律知识讲座,使家长成为知法、守法的先行者,增强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意识、责任。
3.改革家庭法制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质量
关键词: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智力发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3-01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当今素质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青少年是各种感知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开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感受绘画、理解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而且美术能使人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对形状的区分、明暗的辨别、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很容易造成美术课堂形式单一,学习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形式旨在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绘画中表现出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超强的想象力等。绘画是青少年美感认知功能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绘画。因此,感知能力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美术活动是通过视觉和触觉以及感觉进行的绘画表现过程。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感觉是通过眼睛,对周围事物直接感知和感受的过程。学生通过看、听和触,得到最初感觉,感觉是理解和想象事物以及表现事物的前提。知觉是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特征(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表现出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把握。感知能力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感知力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的动物的形象都可以用各种形状去概括。再通过学生对各种动物的感知后总结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归类从而把复杂的动物形象变得简单化。
其次,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再次,中学美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