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都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呈现以下5个特点。①从犯罪性质上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又想不劳而获,并从小偷小摸逐步走向盗窃犯罪,其中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②从犯罪动机上看,动机单纯,具有突发性。这种突发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③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居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便拉帮结伙地常聚集在一起闹事。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青少年的团伙犯罪,虽然有一定的组织,但往往是临时形成的,随意性大,团伙之间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和契约,稳定性差,游离性强。④从犯罪手段上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一名少年犯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他们以伤害别人为乐,以目睹受害人的痛苦为乐,缺乏道德良知。⑤从犯罪年龄上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1.国家政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首先应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应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的同时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上课、开讲座。执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发挥社会力量,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在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充满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地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组织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3.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强化教师法律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和普法办共同对各级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进行分期分级的法制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普法教育讲师团。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并把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②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大法制教育份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法制教育,切实解决法制教育进课堂问题。但是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避免抽象,使学生懂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基本法律原理。③重视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增长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使他们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④配备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制辅导员,警校共建,建立法制学校。家校加强联系,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关键词:家庭法制教育 青少年 稳定 重要性
一、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县一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由外公照顾。一天,他向外公借钱不成,于是趁着没人的时候溜入外公卧室想“拿”一点,没想到被外公发现,于是他就杀死了外公并将其碎尸。
案例二:某县一男孩是父母的非婚生子,平时都是年迈的爷爷照顾生活。因盗窃被捕入狱,但出狱后仍旧习不改并多次入狱。
二、家庭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离异,是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家庭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家庭关系破裂、离婚率上升这些因素对家庭法制教育的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笔者学校进行的相关调查中,327名学生家长(占40.1%)认为父母离婚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离异,缺乏必要的爱护和关心,长期放任自流,使得青少年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正常的温暖,更提不上家庭法制教育了。
2.家长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笔者对学校81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72名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7.7%)认为自己父母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有742名学生(占90.8%)认为父母应该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家长本身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触犯法律,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3.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家长监管监护不力
近年来,现实生活压力大,农村有些农民弃置农田,到城市谋生。其中有大部分人将孩子留在家中,孩子缺少必要的照料、教育和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等于没有时间做人。”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任何人无权以忙为借口而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提升家庭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1.营造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和温馨的基础,也是孩子心理稳定和健康的保障。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言行冲突的情绪波动,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如果因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关系紧张造成了不正常的家庭氛围,那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2.家校联合,加强对家长的普法力度,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作用,结合家庭教育,双方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笔者学校从2009年起,就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的形式,以每年“技能竞赛暨教学开放月”活动为契机,举行家长会,开办法律知识讲座,使家长成为知法、守法的先行者,增强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意识、责任。
3.改革家庭法制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质量
关键词: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智力发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3-01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当今素质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青少年是各种感知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开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感受绘画、理解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而且美术能使人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对形状的区分、明暗的辨别、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很容易造成美术课堂形式单一,学习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形式旨在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绘画中表现出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超强的想象力等。绘画是青少年美感认知功能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绘画。因此,感知能力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美术活动是通过视觉和触觉以及感觉进行的绘画表现过程。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感觉是通过眼睛,对周围事物直接感知和感受的过程。学生通过看、听和触,得到最初感觉,感觉是理解和想象事物以及表现事物的前提。知觉是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特征(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表现出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把握。感知能力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感知力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的动物的形象都可以用各种形状去概括。再通过学生对各种动物的感知后总结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归类从而把复杂的动物形象变得简单化。
其次,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再次,中学美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
普法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青少年普法工作,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对预防和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县教体局按照县“七五”普法工作部署,大力做好普法学习宣传,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抓好法治文化建设等工作。现将我县中小学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县教体局站在提升学生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高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宣传形式和教育内容,进一步健全了学校普法工作齐抓共管格局,促进了中小学校法治建设。
(一)抓组织,健全网络。
全县中小学普遍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中,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四有”(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考核,年底有总结。全县各中小学均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中心小学以上建立了校园警务室18个,积极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由县关工委牵头,组织教体局等部门成立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联合委员会,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的同志32人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颁发了为期三年的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治宣传和讲座,并为学校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法治教师一般由学校各班级班主任兼任,利用主题班会、班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抓载体,创新形式。
2017年,教体局参与编撰了XX县法治教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丛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中学和小学版本。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印刷后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在对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大多以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提高趣味性。同时,还以“八荣八耻”、中小学生“三热爱”教育及“师风师德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巩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础,加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力度。如大段小学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远离”的签名活动。一些学校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自办“法治天地”小报及“法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开学后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另外还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如2020年上半年组织各校开展了禁毒和疫情防控知识专场竞赛、教育体育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森林法专场知识竞赛、民法典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三)抓预防,重在教育。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做法,收效明显。如棋坪小学因住宿生较多,且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方面问题较多,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把加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纳入年度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同时动员老师、社会热心人士等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
及时纠正其不足,共同关注其成长,并定期开展法治和心理教育培训,使广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受到关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感到温暖,为更好的开展留守儿童法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抓协作,发挥综合效应。
青少年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涉及范围广,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尤为重要。各学校均能主动与综治、司法、公安、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如三都小学与官山自然保护区、县林业局组织开展“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美好家园”主题讲座,XX中心小学与县检察院联动,在XX小学开展防法制教育示范课,XX中学与XX交警中队和XX派出所联动,在XX中学开展交通安全知识与治安法律知识讲座。XX二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社区、家庭联动的“三方联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定期指导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组织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以及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社会对依法治校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设平安校园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尽管各校在加强对学生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法治课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教师兼任,一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靠自学相关法律法规读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存在措施盲区。二是存在认识偏差,少数教师和家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少数教师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忽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有的认同“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视了要想学生“成才”必须首先“成人”的道理。三是综合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离开学校后开始走向社会,有的还不到法定就业年龄,思想不够稳定,如不加强教育管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普法和法治宣传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学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师资,着眼实践,加大学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一是大力增强学校法治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法律专业专职教师。高度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那些不能升入高中、过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二是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聘请的法治副校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开展“法律进校园”为主题,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如制作普法和法治手抄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充当小交警、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举办法治夏令营活动、开展法治征文等等。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普法工作成效。
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法治教育有效形式,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他们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其次,要把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抓好其他普法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全民学法用法的总体规划中。第三,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中小学生学法用法活动。第四,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第五要把加强对“双差生”、“问题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的帮助教育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教育观念。
(三)增加投入,完善阵地,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素质。
一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如积极组建法治宣讲团,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校际间的法治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供必要的宣传主阵地和活动场所。二是要开展对教师有关法治知识的培训。鼓励现有的教师参加法律专业学历教育,解决中小学法治课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培养适合加强青少年成长的法治教育人才。
关键词:初中阶段 法治教育 策略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时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很强可塑性,而且也有很大的求知欲望。很多学生在深入高中后将会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这时正常的政治教学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更不用提法治教育,这样的局面一直到大学时期都是流于形式,有些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更是没有接受正规的法治学习。这些青少年都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因此加强初中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对推动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初中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自身的增强综合国力,就要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初中法治教育,更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它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开展初中法治教育能培养青少年懂法、守法的习惯,提高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矫正各种不规范的行为,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当前初中法治教育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普法教育,更是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和被侵犯的案件却越来也多,成为了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与缺乏法治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
1、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制度
学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和其他课程相比,法治教育却被严重的忽略了。初中法治教育属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但受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个课程根本就得不到正常的保障,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倡导了很多年,但学校家长和社会还在以升学为标准评判教育的好坏。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法治教育,但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法治教材,学校也不设定教学任务,还有的教师把法治课变成了自习课,或是直接变为政治课,致使法治教育的效果很差。
2、教育经费不足
法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的各种投入,但因为法治教育没有列入国家的教学大纲,初中学校也就缺少相关的专项经费,致使很多有这方面教育欲望的学校也是无能为力。现在很多法治教育都是以专项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没有全面和可持续性,这也损害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效。
3、没有法治专业教师,教学方式不合理
现在法治教育还没有列入国家的教学大纲,学校也就没有配备法治教育专业教师,即使聘请了专业兼职法律教师,也因时间或精力的限制不能满足教育需要。很多普通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教学方法也很枯燥,只是实行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缺少生动的案例,课堂气氛枯燥低沉。现在的法治教育只是停留在了课堂上,教师很少组织学生深入切身生活,开展课外法治活动。
4、学校、家庭与社会缺乏配合
很多中学学校都只是追求升学率,不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法治教育,而且校@内的风气也很乱,缺少规范的管理。学生在放学或放假时期,就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监管,但很多家长都把教育推给了学校,而且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走入社会缺没有工作的青年更是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管教,社会上的法治宣传还很不足,再加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就开始误入歧途。
三、加强初中法治教育的策略
开展初中法治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这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初中生可塑性强、识别能力差,还需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心理、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因而加强初中法治教育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责任和义务。
1、建立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想做好初中法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用长久的眼光,应该从制度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把初中法治教育纳入国家规范的教育体系,使其更加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应该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写进教学大纲里,并列入考试范围,明确规定法治课程的学年、课时、每周安排等内容,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编写统一规范的法治教材,可以使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使学校的法治教育更加有目标、有计划也更有层次性,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的法治教育。此外,国家还应该明确规定社会上各种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合力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逐渐树立对法律权威的信仰。
2、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在各方面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方面的支持,应该设置专项的法治教育款项,并要监督学校做到专款专用,专项经费应该用到组织编写法治教材及资料、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实践活动、推广先进经验等法治教育方面。政府还应该在社会上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社会上各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教育的关注,鼓励他们捐款捐物、献计献策,逐渐形成全社会的有力支持,保障初中法治教育长期深入的开展。
3、建设一批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
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各项素质,要壮大师资队伍,逐渐配备专业法律教师,聘用那些学习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任课教师,充分借助他们自身法律理论丰富、法治观念强的优势,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和传授法律知识,运用更加灵活的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但要让他们学会法律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守法和用法习惯,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4、突出重点,密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
全社会都应该加强思想创新,积极探索出高效的初中法治教育的新方法,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初中法治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学校应该注重法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课堂的教育作用,要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大对学校治安综合管理,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家长更要言传身教,严格监督孩子的遵纪守法,社会上也要继续加大普法宣传教育,从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法治教育系统。
结语
总之,初中法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让青少年逐渐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培养一批具有法制观念的有用之才,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素超.浅谈在农村中学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管理学报,2013(7).
[2]王涛.初中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M].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及对策建议思考
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既要保持传统优秀内容资源,又要与现代新型教育模式相匹配;既强调教育方式的自主性,又强调与现代新型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既要突出传统教育的基础性,又要突出现代新型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章指出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产生的影响,详尽地分析了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进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具有资源海量、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传播面广、互动性强、快捷方便等特点。从“一五”普法至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鉴于上述情况,这就需要各方积极配合,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
一、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家庭、社会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存在只做表面文章现象
青少年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青少年接受全面、系统地教育。据统计,普法教育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开设不均衡,课时、教材和教师没有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存在表面化现象以及普及率低、覆盖面窄的现象,因此法治教育工作收效不明显;家庭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法律意识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社会中充斥着许多不良现象,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也可能冲淡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法治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
在进行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过程中,法律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不均、开展方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且缺乏创新性,这种情况的存在不能满足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有些法律工作者接触新媒体的深度不够,另外一些法律工作者经验不足,都是不能将互联网技术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普法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显著优势
(一)资源海量、传播迅速
互联网其信息存储几乎不受容量限制,从而拥有海量信息资源。大量的搜索引擎也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高效、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显著特点,使其摆脱了时空限制。网络媒介的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及时传递,区别于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媒体模式,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因此,互联网资源海量、传播迅速的显著特点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影响力大、传播面广
互联网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互联网传播媒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翔实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手段相比,互联网媒体传播几乎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互联网以其影响力大、传播面广的显著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与力度,为青少年的普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互动性强、快捷方便
互联网传播具有多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是网络媒体的优勢;互联网传播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因此,在青少年普法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强和快捷方便的特点既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普法教育工作,也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普法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青少年能够自觉树立起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意识,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展普法教育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拓宽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一)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和宣传工作
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将普法教育工作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等优势,将青少年更好地融入普法教育活动中来;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传播介质来打破传统普法教育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局限,积极建立相应的普法教育平台和两微一端,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定时推送;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作的普法教育体系。同时,紧随社会热点话题和真实法治教育新闻,以法治教育热点专题和法治教育难点研讨的方式提升普法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创建和完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模式,从而达到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提高工作水平和互联网思维能力
当前,普法工作者水平不一、经验参差不齐。对于年龄较大的法律工作者而言,虽然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但可能不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工作。相较而言,年轻的法律工作者,其法律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但其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法律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工作,同时要有效提升法治教育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既具有新媒体专业背景又具有法律专业的人才;其次要积极完善相应法治教育各项规章制度,重点规范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各种言行,合理搭配老、中、青教育工作者,通过制度规范充分调动大家开展普法教育的积极性。第三,通过音视频、AR和VR等搭建普法教育平台,让青少年更好地参与其中,提升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普法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完善青少年普法产品,进行普法教育活动
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普法教育产品的制作应该紧跟当下法律法规热点话题,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普法教育活动中来。同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普法教育产品的推广力度,构建覆盖面更广、覆盖层次更深的普法教育品牌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积极投入到普法教育制作和宣传推广中来,通过购买普法教育服务、扶持资助以及项目奖励等模式,更加深入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汇集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产品,达到协助家庭和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工作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积极构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系列剧、青少年普法教育专栏、普法教育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来实现多元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四)将普法教育和“融媒体”有效衔接、有机结合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报纸、广播、电视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互通、内容互融、利益共享”的媒体形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内容资源传播的新形势下,可以借助“融媒体”的创新性和融合性,建立更具有专业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专题,将法律知识和法律平台融合为精品法律产品,继而通过大数据、云存储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由技术公司和内容权威机构进行“技术+内容”深度融合,将青少年普法教育打造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及方法
一、引言
青少年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发展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的重担需要他们来承担。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年龄特征做出相应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显性
1.现代青少年的显著特征
口口相传的“80 后”的我们逐渐都已长大成人踏向社会,已从半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更多的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而时下最具个性、最难管的便是所谓的“90 后”和“00后”的学生,他们生在新世纪也是高科技的年代,生在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家庭、社会环境都很优异的条件之下,在如此现实的社会中,学校也成为了一个小社会,各种家庭背景的孩子都有,这难免会造成很孩子的攀比之心。除此之外,现在的青少年还普遍叛逆心强,喜欢彰显自我,同时,他们的自控力差,抗挫能力差。
2.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青少年就像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和肥沃的土壤来灌养的小树苗,但不能娇生惯养,因为有风雨等的外力浇灌,方可更加地茁壮成长。
笔者认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基础举措。除此之外,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1.从往看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日本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引领下,形成了一套全社会都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正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协作,使得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落到实处。回顾我国教育史,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还比较薄弱。
(1)教师未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普遍有限。我国大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因材施教、具体分析等方法,并设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年级,但我国对每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虽有区别,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教学方法也不够丰富,常是为了达到统一思想而强行“灌输”,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与兴趣。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并充分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重视个体差异,实现课程安排要有阶段性、教材内容要有选择性、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没有将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主要是教育者通过训练、说服、奖励和惩罚等方式,把社会公认的道德以正面、直接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形成与之相符合道德的过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大的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薄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会亲身体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的说教与灌输,与学生面临的社会道德问题联系不够紧密,从而错过了青少年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的良好时机。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1)家庭环境。往往普通家庭忽略了这个环境因素,新时代、新发展之外包括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及客观认识水平。青少年正处于接受知识、对环境及问题产生好奇和拥有自己的连续性思维的阶段,这样一来,即使你想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龙中龙或凤中凤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你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觉悟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行为,那你的孩子就会有相同的作为。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给予的,这其中也涵盖了类似于家庭环境这样的因素存在影响。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无疑是最容易影响青少年成长和意识形态形成的大集体环境,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整合功能、传讯功能、继往开来的功能和导向功能。笔者认为,为确保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政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要加强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育人氛围:即家长要言行统一、做出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社会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育人大环境。
(3)学校环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优美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法治校园等建设活动;积极开展班级间、年级间、院系间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学校及教师不仅要切身做到关注国内、国际的思想、政治动态,更要树起榜样,做好学生直接出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四、结论及建议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大胆借鉴国外一些拥有优秀教育系统的、较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比较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分。同时,我们要结合中国实情,不能盲目吸收,要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实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传统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致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单纯盲目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认为“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无讼是求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在,民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厌讼心态,把诉讼仍然称之为“打官司”,遇到问题和麻烦,往往“不信法”,这恰恰违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相悖离,与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相悖离。法治要求在一定层面上讲缺乏传统文化土壤。
2、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中国社会内部已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继续向前推进,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同时,平等利益主体多元化进一步生成和发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体现出复繁多样。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谐的法治环境,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易、摩擦纠纷需要法律来保护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3、法育的课标设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中,而且是极少量存在。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中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在分类目标中规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标 分类目标中规定:遵纪纪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学法知法,目标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标内容基本与初中相同。在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思品德育内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滞后,法制教育与新形势不合拍,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一是中小学法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 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普通大学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极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规范,缺乏生动活泼的法育教学与宣传活动,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三是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学生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对生理发育明显滞后,因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社会现状
一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 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作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事关国家民族事业前进、发展和未来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强弱对比竞争,我们必须深入贯切人才强国战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学生、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1、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设置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也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师范院校增加开设青少年法律教育专业,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备专业师资力量。
2、编写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已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提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养成和提高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及习惯,为切实培养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学教材。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特点,编写小学、中学、大学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在小学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法制连环画、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编写教材,让他们初步树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以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等方式编写教材,开展开办法制板墙报、开展模拟法庭、创建校园法治文化等实践活动,让中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3、将法制教育纳入毕业升学考试考核考评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二、当前初中课堂法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结合,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起法律,总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法律一样,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忽视法律的存在,错误认为犯罪才是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了才是违法,从而导致因不懂法最终酿成苦果而后悔莫及。这对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辅材料方面,法制建设方面的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册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单元,2014—2015学年初中版《时事》第2期中有《法治护航中国》单元,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仍然非常单薄。在初中政治课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的四个板块中,法治教育内容并不突出。而在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治管理、人情社会的特征明显,加上部分教师师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发育,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三、初中政治课堂开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法制方面的内容,通过整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方便、直观的接受,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例如讲《家庭保护——辍学风波》时,就运用了课本中案例: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让孩子去复学,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预,九名学生终于回到了学校的。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家长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权益?结果如何?并说明理由。利用课本案例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了解相关链接针对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筛选案例,当然课本中的是首选。在教学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一味的寻求课外的新鲜东西,当然如果觉得不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取一些时政性较强的素材来补充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围绕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真正把课本内容与当前的事实政治结合起来,更容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教学主题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我就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们的辩题时: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使学生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辩论赛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法制教育活动,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
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生动、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在讲授《规则与秩序》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网上下载的车祸发生的瞬间,真实、直观的案例场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讲授《谁为我们护航》一课时,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漫画《我怎么这么倒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语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社会秩序。法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从娃娃抓起。
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从娃娃抓起”,就要创新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从提高教师法治意识、营造学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学校治理、优化校园生活,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以上是我在政治课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总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法制宣传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全社会有责,而学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各个行业、领域都要实现依法治理。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根本保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依法治校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治校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构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学法明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依法执教,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落实依法执教,最根本的就是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实行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学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识,没有掌握教育法规,就不可能有运用法规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做到依法执教。作为教师,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也要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业法规,还要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教,把教育办成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知识,要具备起码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来系统掌握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法规。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条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法条注释与法理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释法、学法,储备知识,规范行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认真落实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到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校要将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要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媒体与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法律原则和知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Q和处理问题。
“七五”普法期间,我单位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深入到中小学校和偏远贫困地区开展法律宣传,并不断探索新途径,创新新形式,拓展新内容,取得显著成效,为今后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 主要做法
(一)针对传统的法律宣传方式缺少趣味性问题,创新普法形式。一是适当的运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比如创建普法微信,并将微信二维码张贴在各村广告栏和学校公告栏,向群众大力推广“广西普法微信”、“中国普法微信”等微信公众号,鼓励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学习法律知识;二是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法律教育。今年以来,XXX开展在对中小学生开设普法讲座过程中穿插趣味性的游戏,如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环节,通过参与这些环节提高青少年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和认知,增强学生守法意识;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XXX还组织部分学生到公安局、派出所了解各种样品和的危害,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什么是新型,怎样防范新型和拒绝的诱惑。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在禁毒预防教育活动中增强了拒毒、防毒意识。
(二)针对当前社会对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认识有所偏差问题,拓宽普法对象。一是把监护人和家庭成员列为普法对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动,对塑造青少年道德情操,遵纪守法观念的树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七.五”普法期间,XXX把父母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列为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对象,通过走村进屯、通过“一村一法律顾问”平台,向村民、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涉及青少年学生方面的法律,教育广大家长和监护人正确、认真的履行监护人职责;二是把党委政府纳入青少年教育普法对象。今年以来,XXX把社会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列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多次组织领导干部共同学习有关青少年方面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在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为积极探索建立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制度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了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发展;三是继续发挥法制副校长的职能作用。为了防止法制副校长流于形式,XXX加强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在学校内部,建立法制教育管理网络,形成法制教育四条线,即党支部工作线、团委工作线、教学管理线、后勤服务线,实行全体参与,全员育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学校的依法治理工作。
(三)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均衡普法资源。一是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普法志愿者、“一村一顾问”法律工作者和公职律师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普法志愿活动,让边远的农村地区的小学也能共享法治教育资源和法治文明成果;二是重点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和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服务支持,把对该类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同法律宣传教育密切结合起来,预防和减少他们违法犯罪。
二、取得效果
(一)新媒体普法工作取得明显的优越性。在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格局下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拓了新阵地新载体,不断丰富普法方法手段,成为了当前广大师生、家长和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共享法律服务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一些普法资源难以惠及的偏远地区,新媒体普法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推动XXX“七.五”普法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校为中心的法律宣传效果显著。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需要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几年来,随着“法律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法治副校长的职能发挥,以学校为宣传阵地,围绕预防校园暴力、综合治理校园环境、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主题,在广大师生中认真开展一系列的法律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教育青少年的爱国守法、提升青少年同学的法治思维具有直接的作用。
高中教学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由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所决定的。诚如同志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实在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 高中生是处在社会门口的一群可塑性极高的社会群体,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应该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而恒远的需要。坚持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政史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这个关键的育人舞台的分内之责。
政史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对高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进步对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使其在行动上积极追求道德与法治素质的提高,自觉配合教师道德法治教育工作。道德和法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一定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这种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以其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道德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道德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融会在民族精神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已经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例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就分别被民法和行政法所吸收,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
根据全市教育系统法制教育宣传月的工作目标 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月工作计划 统筹安排 强化管理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 反复研讨 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在“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等同志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 学校的领(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 以教导处为主体 以法制教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 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 我校充分发挥校红领巾广播台、校报、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 开辟专栏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 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 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由法制教育辅导员有计划的利用活动二的时间 对各班轮流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5月8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动员大会;4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班报评选活动;5月学校进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9学校开展“做守法小公民”演讲比赛;学校还计划10月进行“做守法小公民”法律知识竞赛
二、团结协作 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 为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
根据全市教育系统法制教育宣传月的工作目标 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月工作计划 统筹安排 强化管理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 反复研讨 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在“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等同志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 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 以教导处为主体 以法制教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 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 我校充分发挥校红领巾广播台、校报、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 开辟专栏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 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 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由法制教育辅导员有计划的利用活动二的时间 对各班轮流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5月8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动员大会;4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班报评选活动;5月学校进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校开展“做守法小公民”演讲比赛;学校还计划10月进行“做守法小公民”法律知识竞赛
二、团结协作 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上级部门普法规划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进程为中心,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
根据全县“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的工作目标,我们认真制定了年度普法计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普法依法治理”教育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总务处、工会、财务等科室同志为成员的普法、执法领导小组。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检、法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战、校报、黑板报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调演及法制宣传日等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同时还做到法制教育与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依法治校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团结协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来,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牧区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开展“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后,广大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了《宪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例如,广大教师通过再次认真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明确了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师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没有了;热心帮助困难学生的多了;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表率的多了。
(二)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逐步走上制度管理的轨道。制度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则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威慑性、稳定性、防范性等优点为学校管理者所青睐。一年来我校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原则,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工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坚持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对遵章守纪者加以肯定表彰,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坚决煞住各种违反法规的现象,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三)加大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我们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1.加强合作,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一是邀请当地政法工部门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他们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建立家长联系教育卡,成立校内家长制,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学校内部,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党、团、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高年级艺术班充分利用课堂、广播台、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狠抓普法教育,本学期共举办法制讲座4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0记录。
2.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我们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政治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团队活动时间及每周的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3.针对实际,强调法制教育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我校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表演、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坚持在新生中普遍开展军训活动,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培养良好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组织学习交通法规,养成遵守交通法规良好习惯,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普治并举,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
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结合学习《国旗法》,我们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学生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四)净化了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