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信念范文

企业发展信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发展信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发展信念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念创新;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文化价值要求增高,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仅要增强商品的自身价值,还要关注到商品的文化价值。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物质商品的竞争,而实质上则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最核心部分,是企业个性化,能力化,人文化的体现,要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远发展,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反应整个企业明确的经营意识的企业文化理念,从而培植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久而人文化绿色发展。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表征,它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日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经济市场时提出的管理学新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深入到理论研究领域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而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念,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团体意识,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方面作用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称作为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或是软件支持。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各国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更为突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极高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着高数量,例如,2010年,美国GDP为14510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体育上,历年获奖总数之和遥遥居于榜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上也是独占一片天。这样的成就,不仅与他的经济实力相关,这也说明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培植文化创意产业灵魂——企业文化理念人文性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文思想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取得新时代条件下的竞争优势,必须抓住企业的灵魂,在“人”上下足功夫,以“人本”取胜,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制胜。企业文化的基因,来自于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团队的理念,要取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观念是第一步。提及海尔,中国人为之自豪,而真正成就海尔的是它的企业文化理念。以人们实际要求为产品趋向,以时代要求为发展动向,以质量取胜为企业根本,以团队合作为企业支持,以积极进取为企业精神,以优质服务为企业保证,这一系列的企业文化理念,无时无刻不关注到“人”。产品的生产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基于对质量的保证,产品的销售,基于市场的要求,发展中的人们的实际需要,销售中以及售后的热情服务等都浓缩了整个企业人力团队的合作意识,以及企业领导的文化理念。再者,诚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道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理念创新,必须是理性的人本创新,将理性精神融入到仁爱精神里,将仁爱精神融入到信仰精神里,才是商道的终极精神。企业必须做到诚信为本。企业文化根深蒂固,企业发展也便枝繁叶茂,企业的人文性文化可谓是一个企业活的灵魂,为企业创造内在动力,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效益正说明了这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理念的人文化创新,以从根本上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描绘文化创意产业色彩——企业文化理念意识化创新。良好的企业文化要有良好的体制支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企业文化理念中的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文化结创新,企业品牌创新。时代的进步,促使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出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提供创新型的服务。首先,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一个企业的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文化责任感十足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营造出优质的发展环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企业中也是如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有企业发展制度性,责任性的保证。例如公司对新产品的开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产品开发研制人员提供出国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等。公司的体制支撑,很明显的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领域上,文化创意产业要增强此部分的结构优化性,以保证长远的发展,这就要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文化布局上有所创新。美国文化产业和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分别是20%和3%,这正突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不足。文化产业种类很多,例如新闻媒体文化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等等,就一个国家而言,必须给以相应的体制支持,而且要合理调整文化布局,积极发挥文化产业的力量。从微观上看,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先的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理念与市场资源相结合,探索发展新模式,也只有这样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自我发展的色彩,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声有色的平台和空间,才能以自我的色彩创就一个独特的企业。(3)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企业要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要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勇攀新高峰,创就品牌。例如,在电子产品行业,手机的生产有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电脑大型化到“手托化”的转变,都立足于消费者市场,进行创新,且看,现代青年机运用最为潮流的“苹果手机”,将智能化与娱乐性相结合,创就了电子世界的“苹果时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必须立足本民族的产业,一个企业要走大走强,也必须有自己企业的特色文化。我国的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牧童遥指杏花村”“九九女儿红”等诗句的描述,也就激起人们对中国古香韵味十足的酒水的渴望,我国酒业,在发展时要发现自我领域下的历史文化,发展区域民族的特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成为民族的骄傲。从今年诺贝尔文学的获得上来看,是“高粱红了”造就了中国的莫言,也是莫言造就了世界的红高粱地,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土地,带动着那片土地上的酒文化。同时在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上要引进历史的韵味,用历史来充实一个企业的文化。我国国酒茅台,它走向世界不仅只以为它自身浓郁的香气,还在于它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的创新,只有特色化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制高点,才能创就一个企业的魅力,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的创新也成就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真实自我。

三、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取得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以特色化、人文化、意识化的企业文化理念作后盾。同时,作为企业文化核心成分的企业文化理念,与时代接轨,与民族同行,以人为本的创新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作用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增灿、增辉。

参 考 文 献

[1]何晓阳.品牌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J].现代焊接.2002(5)

[2]刘镇.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的基石[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2(6)

[3]顾亚莉.企业文化——来源与趋向[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第2篇

关键词:企业;青年员工;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15-02

在国有企业深入改革,青年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能否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挥生力军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真正体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着眼于企业与青年共同发展,以党建带团建,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帮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力求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团员青年工作在服务与保证企业发展及帮助青年成长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成家方面,仍需不断地改进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青年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院青年员工的特点和现状

研究院团员青年总体来说呈现出“人数较多,学位学历较高,男女比例均衡”的特点。年轻充满激情的特质和高素质高学历的特点,既使得青年员工对于工作的投入热情较大,也造成了青年员工对于专业培训、岗位交流、工作氛围、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在年初开展的青年员工职业状况调查问卷中,大部分青年员工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有迫切的需求,希望企业能多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在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青年员工中,多数人认为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对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希望能够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和研究项目展示才华。同时,青年员工渴望加强各方面交流,包括新老员工间的交流、岗位部门间的交流、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及领导干部与青年员工之间的交流等,让青年人才有更多锻炼的舞台,体现了他们想尽快融入企业的愿望。

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很多青年员工并未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表现出了初入职场的迷茫和对自己工作定位的缺失,这势必会导致青年员工满腔热情却又奋斗无门、努力无果,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生活方面,多数青年员工目前最苦恼的问题集中在收入、住房以及婚恋交友等方面。究其原因是由于当今社会生活成本较高,高物价、高房价给刚刚步入职场的青年员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工资收入与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员工工作的重要因素。研究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员工人数占青年员工总数的85.3%,一些青年在学校时专心读书,走出校园后又忙于工作,忽视了婚恋交友方面的需求,“剩男”“剩女”成了较为常见的企业现象。如何为青年员工解决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也就成为了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改进青年工作的方法

(一)提供岗前培训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强新进青年员工的归属感

由于研究院新进青年员工多数毕业于非南京本地的石油高校,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还相对年轻,社会阅历不足,初次来到南京或扬州报到会遇到种种不便,因此从衣食住行上的制度保障以及心理精神上的安慰入手给予他们各方面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签约之际就可告知本单位同校师兄姐的联系情况,建立多帮一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及时将新进青年员工加入研究院QQ群,由团委委员作为群主协助员工解答各种疑惑。对住宿问题要尽早安排,当天报到当天安排好住宿。

制作企业导航手册,员工报到时人手一份,对其进行企业历史、发展历程、现阶段形势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开展入职岗前培训。召开新进青年员工见面座谈会,安排青年员工与企业领导、模范人物座谈交流,带领青年员工参观生产作业场所等,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增强青年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树立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做贡献的信念,形成立足岗位实现理想抱负的心理认同,增加亲切感和归属感。

此外,研究院青年员工多为租房形式入住,住宿分散,没集体宿舍,彼此交流沟通不便,企业可组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周末时间定期或不定期活动,多角度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共同的话题沟通等。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导师带徒,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走出校门的天之骄子大多是满腔热情,对前途充满期待的,但刚刚步入职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却不一定有成熟的设计。这一点我们各级基层组织可以帮助他们搞好进入企业之后的规划,比如三年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五年、十年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这一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在企业发展中切实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做好相关工作,让青年员工觉得在事业上他们有奔头,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岗位,不至于陷入事业迷茫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青年员工对研究院的发展背景、形式、各部门的职能、学科建设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员工的自我规划、倾听他们的心声。

青年员工分配到科室,要及时安排适合本专业并能承担的工作内容,发挥能动性,通过在本职岗位上熟悉资料,利用本职专业解决问题,尤其是及时掌握常用的工作软件,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尽快入门,并利用软件解决生产问题时不断深化。从研究院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应该多参与或者承担一些科研项目,这里面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新员工的快速成长很有帮助。

目前研究院有丰富的培训资源,要抓好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员工多参加专业化培训,包括专业领域、技术软件应用等。要做到制度保障,确保参加培训不能半途而废,而应该有始有终,在培训结束之后做到考核到位。外出培训人员要做好学习笔记和总结,并以授课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的员工,既锻炼了演讲能力,又加深了对培训内容的认识。对新参加工作不满2年的青年员工,通过“导师带徒”活动为载体,将科研项目的某一个子课题或某一专业研究定向安排近期分配的青年大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导师手把手、面对面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指导帮扶,不断加快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

(三)革新任用观念,健全考评机制,从优秀青年员工中培养年轻干部

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首先,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观念。很多地方选拔年轻人才的时候往往都会面临数年头、抠台阶,挑毛病、讲完美,搞平衡、求稳妥等这些陈腐观念,希望能够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早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搭舞台,让优秀年轻干部尽早脱颖而出。

其次,要建立青年人才考评体系。明确青年人才的考核内容,设置好考核指标,将政治纪律、大局意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个人品行等多个方面进行细化分级,划分等级,使青年人才考评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对青年人才考评不应有部门的冷热之分,要用同样考核指标,从各自承担项目或本职工作的执行情况、完成情况、个人的贡献情况进行测评。研究院作为华东局、分公司各项工作实施的技术科研单位,在提拔年轻人方面尤其要注重专业能力为先。此外,提拔干部还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管理方面、交流沟通能力、群众基础等。

最后,要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在标准更高、程序更严的前提下,继续大力推进年轻干部竞争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可考虑破格、越级选拔办法,逐步打破年轻干部成长隐性台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绝不允许借破格选拔之名,行“任人唯亲”之实。

(四)切实关心青年员工发展,服务好青年员工的生活

及时了解青年员工的需求、把握青年员工的思想倾向,要定期组织青年员工开展一年一度的青年员工心理问卷调查活动,做到有活动有总结,在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形成每年一次的调查报告,为研究院青年工作打下基础。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在青年员工关注的生活、婚恋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缓解青年员工面临的生活、工作、亲情、精神、健康等多重压力,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健康快乐的工作氛围。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发展效用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达到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目的。多年来,沙市钢管厂以中国石化集团企业文化“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这一核心内涵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中石化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促进了员工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深入理解和积极践行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对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企业文化,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结合沙市钢管厂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情况,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价值文化通过企业的活动、组织、信念、价值取向,及企业员工日常行为、工作标准等体现出来。简单归纳起来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企业的内层文化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二是企业的幔层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激励制度等,并通过企业的组织与制度这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使企业独特的管理特色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沙市钢管厂持续推进岗位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的建设,完善了科学从严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从而保证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管理机制有效运行,不断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干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表现形式――面貌与行为。这是直接体现企业文化的,视觉看得见,心灵感触得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企业产品的规范标识、内在品质,企业在客户间的依法经营、诚信守约,在社会的公众形象、社交活动,以及厂容厂貌、文体活动等等,都呈现在人们面前,直接让人们感受“企业文化”价值的高与低、优与劣。因此,要强调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是一面镜子、一种标识、一个品牌,既能承载作为个体的诚实信用,进取向上的特征,也能代表企业的风貌与精神,代表企业的文化属性。核心价值文化三个层次关系紧密,缺一不少。因此,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建设好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整合发挥好核心价值理念的导向作用

企业在漫长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就无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要将这些杂乱无章的理念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提炼出适宜的自我核心价值理念,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的力量,统一协调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形成高度的精神统一,最终把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引导到企业确立的目标上来,起到指导企业发展,指导员工的思想和言行的导向作用。

由于核心价值文化是每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特色逐渐演变沉淀而来,具有难以复制与模仿的独特性。因此,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量,要善于用文化打造品牌,用理念塑造形象和提升竞争力。沙市钢管厂建厂近四十年来,工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一代又一代沙管人艰苦不懈的奋斗下,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战略等,努力使之成为员工的共识,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并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站在深刻把握、充实发展文化内涵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十年来,沙市钢管人秉承“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企业精神,坚守“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诚实守信中求发展”的办企宗旨,形成了以“引领行业风尚,打造精品名牌,奉献一流服务,争取最大效益”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使沙市钢管价值文化理念日臻成熟,企业更具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强化员工精神管理发挥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企业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得到认同的综合效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工作热情。一是理念激励。对沙管人来说,独具特色的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内在激励,它能够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激励作用。近年来,企业通过大力宣传文化理念,把沙市钢管厂建设成为全国同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流企业;并在未来将沙市钢管厂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实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钢管制造企业的宏伟目标工作思路和具体目标的提出,让全体员工随处、随时都能够看到、听到文化理念,从而入脑入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制度激励。制度文化是构成企业文化四大体系中的重要文化。多年来,沙市钢管厂通过不断完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事制度等,来鼓励每个员工提高技能,奋发向上,突显优秀员工的荣耀感,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三是氛围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形成和谐愉快的组织氛围和团队氛围,用浓厚的“家”文化来引导、激励员工爱家、兴家。企业注重开展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员工宣讲如何进一步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创新元素和积淀融入文化体系,实现向文化型企业的升级转型,促进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传承和发扬沙市钢管厂光辉传统的要求;关注企业民生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文化体育健身环境;关心员工的知识需求,政治培养,解决员工的困难,营造友爱家园,激活企业内部精神驱动力,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发挥创新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34 -04

2016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一年,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形势仍然严峻。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涛声依旧”。如何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强位弱势”的困境,发展中小企业年金,尤其是发展集合年金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一、我国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企业年金是企业和员工在缴纳国家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之余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依据企业自身经济负担能力,自愿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是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补充。人社部2016年5月30日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约有7.5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同比增长3.0%。参加职工人数为231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9526亿元。从覆盖人群角度评估,年金账户管理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账户数仅占全国企业的0.5%,其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更少,若以职工人数 300 人为分界线界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人群不足大型企业的 12.5%。与美国有大约50%的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相比,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步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下面笔者将通过比较2015年和2016年的相关数据,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根据表1数据,我国企业年金计划中绝大部分为单一计划,集合计划占比极小,2015年度集合计划的建立数占计划建立总数的3.77%,2016年一季度集合计划的建立数占计划建立总数的3.80%,占比的上升仅仅是因为计划总数的增加,而集合计划建立的绝对数没有增加,由此看来,集合年金计划在我国的建立情况并不乐观。下面,笔者将针对投资收益率对比分析单一计划和集合计划。

年金计划投资组合的类型分为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本文讨论两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根据表2显示,2015年度单一计划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9.92%,集合计划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9.79%,二者收益率仅相差0.1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单一计划加权平均收益率为-0.30%,集合计划加权平均收益率为-0.06%,虽然都为负的收益率,但不难看出,仅就加权平均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说,集合计划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要强于单一计划。这表明,建立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是那些不满足单一计划建立条件的中小企业的不错选择,有利于中小企业留住人才、稳健发展。然而由上文可知,我国集合计划的建立数量不到企业年金建立总数的5%,因此中小企业并不能从集合年金计划中实际收益,更不用说促进自身发展了。

综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得到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障碍。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年金计划发展状况却并不理想。对比在已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中占比高达90%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客观因素,比如:企业资金不足、员工流动性大、企业生命周期短、年金基金资金积累慢、内部表决制度的缺乏、年金计划建立成本高等,都使得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时困难重重,甚至举步维艰。

作为一种较好的福利计划,企业年金既可以提高员工福利又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人才流失难题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作用。尤其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方面来说,企业年金相当于将当期应支付的货币工资转化为延期的养老金,一定时期内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经济负担能力、集体协商机制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单独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来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从养老体系的完善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年金,那么仅仅由大型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制度既不足以构成我国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也不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二、集合年金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优越性

我国的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主要是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设立的,事先指定政府监管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建立基金运作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能为多个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基金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年金计划。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首先,集合计划降低了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标准,在简化了企业参与年金的步骤的同时解决了繁琐的建立程序。标准化的集合年金计划使得中小企业的加入程序变得十分便捷,委托人只需购买年金产品,省去了管理人招标、合同谈判、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缩短了年金构建的时间,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缺乏年金专业管理人才提供了解决办法。其次,集合年金计划以整体规模摊薄和降低了整个计划的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了资产运作的效率,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益。站在初始基金投资方角度来看,单一年金计划的审计、开户等费用是由单个企业独立承担的,然而集合年金计划是由参与计划的各个企业共同承担的,众企业的共同参与摊薄了投资中的各项成本,节约了一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集合计划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可促使计划的受托方、管理方降低相关费用率,从而可降低企业成本开支,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集合年金计划还大大增加了投资组合的多样化选择。在投资组合的选择上,单一年金计划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但严格的法律规章限制了投资方案的发挥空间;而集合年金计划恰恰可以解决此问题,由于集合计划庞大的资金规模,能够灵活地拆分并形成不同的投资组合,建立多种投资管理账户,增加客户的选择余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

从年金运作来看:第一,集合年金计划中各个企业的年金账户都具有其独立性,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各个企业在托管人处设有相互独立的受托资产托管账户、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为其建立相互之间独立运作的账户体系进行清算、核算和估值,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也由企业的账户管理人为其单独建立。因此,集合年金计划的运作既不受企业年金方案的变更也不受参与成员变动的影响。第二,集合企业年金基金更加透明化的运作。首先,监管部门对建立集合年金计划的企业都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限制,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其次,由于集合计划属于公开发行的产品,因此监管部门往往要求其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披露计划的运作情况和投资业绩,确保计划运作的合法性和公开性。

由于国外的集合年金计划发展较早且成效显著,因此笔者将对国外成熟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经验予以梳理,探索我国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发展之路。

三、国外集合年金的发展经验

集合年金中又以行业年金和区域集合年金最为出名。行业年金是由处于相关联行业中的单个或多个中小企业共同发起的企业年金,仅对相关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开放,由参与企业联合委托托管机构负责年金基金的筹资、投资、运作等管理工作。区域集合年金是指在中小企业集群或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联合相关中小企业设立的企业年金计划。相较于行业年金,区域集合年金受地域限制、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笔者认为行业年金更适用于中小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

美国的多雇主年金计划和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是行业年金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美国多雇主年金计划是由众多中小企业联合发起设立的企业年金计划,由于其雇员的强流动性、众多雇主缴费、信托基金集中管理资金、共同协商养老金和联合受托人等特点成为美国众多中小企业为雇员提供退休金的最佳选择。与单个雇主年金相比,多雇主年金不仅使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了计划的经营费用,同时还使参与此计划的雇员共享了计划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总结美国发展多雇主计划如此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美国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美国对中小企业年金发展有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使得小企业在建立年金计划时有可靠详尽的参照依据,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加入年金计划的效率。其次,美国完善的税费优惠政策。美国为促使中小企业加入年金计划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企业缴纳的年金费用的15%内的部分可以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由此达到企业税收优惠的目的,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年金计划的目的之一。最后,是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小企业员工人数占整个市场就业职工人数的绝大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老年职工生产效率的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生产力损失,就得使这部分老龄化职工退出生产,此时,年金计划可为这部分员工提供很好的生活保障,同时,也为在职员工的工资提供了稳定性的保障。

澳大利亚的行业年金计划是澳大利亚养老金体系的第二支柱,其特点如下:首先,计划具有强制性的高缴费率和较高的社会覆盖率。企业年金的强制性是其高覆盖率强有力的保障,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的覆盖率超过了90%,基本上达到了“全面覆盖”。其次,以政府强大的财政为支撑的澳大利亚超级年金计划采用ETE税收优惠模式,即缴费阶段减税、投资收益纳税、支付阶段免税。再次,严密的养老管理体系。澳大利亚实行以“受托人实体”为运作中心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和控制基金,使得机构在法律的约束下各自履行其职能,从而形成严密规范的运作体系。第四,澳大利亚企业年金实行的是商业化管理,在过去的23年期间,澳大利亚培养了一批专门为养老金提供管理服务的公司,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管理费用的下降,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小企业年金的壮大。

从美国、澳大利亚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小企业集合年金的发展与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自身意愿这三者有着密切联系。而行业年金更适用于员工数量较多且流动性较强的行业,如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同质化程度较高,经管模式相似。其中的员工在年龄结构、业务技能、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对行业发展的认知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发展行业年金面对的是大量同行业的雇主和雇员,便于交流和沟通,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四、推动我国集合年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可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集合年金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根据我国国情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集合年金的构建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大部分为国企,占行业参保企业的93%,占地方参保企业的55%。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年金覆盖率?美国、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借鉴。丰富的企业资源给美国多雇主年金计划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企业也愿意为职工提供除了社会保险福利之外的养老保障,因此401K计划得以实现。然而完全依赖企业自愿加入集合年金计划,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成熟的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来看,其采用强制性措施使得年金覆盖率高达90%,但是如果我国也走强制性的道路,则会进一步给发展本就不够稳定的中小企业增加经济负担,显然这也是行不通的。

综上,我国必须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采取半强制性、半诱导性的制度架构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那些达不到企业年金建立标准的企业,应借鉴行业集合年金计划,政府可放宽对此类中小企业的要求,只需要他们按一定比例缴费,即可加入集合年金计划。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协调好已经建立年金的国有企业和参加计划的中小企业的关系,确保中小企业的利益不被侵犯,以此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自发地参与进来。而对于那些已经达到建立企业年金标准却不建立的企业,政府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迫使他们建立年金计划,一方面为吸引他们而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或奖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颁布相关法规处罚此类违反规章不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强制此类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2013年年底,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正式确立了我国年金税收政策的EET模式(即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履行纳税义务),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版401K”已经出现。而在美国401K计划中,国税局要求雇主在雇员401k账户中最多投入收入的6%,双方如果按照1:1配比缴费,合计就有12%的部分可以享受税优政策,与我国的税收优惠力度相比,对个人参加年金的激励力度更大。根据2013年年底的通知,个人缴费不超过本人上一年度工资4%的部分暂不履行纳税义务,其中缴费工资基数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个人账户缴费的部分将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企业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5%的税前扣限额没有放开。这与美国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15%以内的部分可以在成本列支相比,我国的优惠幅度还极为有限。现有的优惠政策是否能对促进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产生决定作用,还是未知数。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制定更为诱人的税惠政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年金缴费环节,政府应适当提高中小企业的免税比例,使之与国有企业区分开,避免统一免税比例而加剧企业收入的两极分化。第二,在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政府可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税率,适当提高中小企业职工免税的工资基数,这样既能增加个人收入,也能缩小与大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留住人才有积极意义。第三,在领取年金的环节,适当减少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征税额度,用足够大的税收优惠引导中小企业员工自发地加入到年金队伍中来。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其独立性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不仅需要国家的倡导和企业雇主的联合,同样也需要企业职工自身的联合。工会的建立使得职工这个弱势群体联合在一起,向企业管理层直接有效地表达观点,由此,工会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职工维护自身权益。美国企业强大的工会力量与其如今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规模密不可分。工会的建立既能促进中小企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又能代表员工和企业进行谈判确定年金待遇。因此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会形同虚设的大部分小型企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对年金计划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会的带动下,职工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使其有为自己退休后寻求更多保障的意识,进一步推动了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往往由管理层甚至老板一个人决定,而不是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老板往往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我国中小企业工会组织发展迟缓,功能不够强大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已组建工会的中小企业,由于发展不完备,使得已组建的工会实际上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附庸,很少能真正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许多中小企业,工会已完全丧失了为工人维权而斗争的功能,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娱乐和福利机构。

为了提高工会在企业年金制度中的维权作用,在创建和谐劳工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会在企业年金计划实施中的职责,提高工会的独立性,使工会真正成为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这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常宇靖.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2):128.

[2] 张鹏伟.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战略构想[J].商业时代,2011,(17):62-64.

[3]张红,蔡宇安.论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J].宜春学院学报,2014,(04):49-53.

[4]张明莉.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对我国企业年金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69-71.

[5]冯堂平.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探究[J].北方经济,2007,(18):40-41.

作者简介:

刘晶,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学生;

张英明,男,江苏洪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与理财;

第5篇

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提出了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新增长点。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1.9亿元增加至5亿元。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全区总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同时也使全区加快了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步伐,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消化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吸纳闲散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加快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牧区化进程,乡镇企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区的稳定,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西藏乡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然而,经验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西藏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以其理财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如果不从根本上抛弃与小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落后理财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理财观念,西藏乡镇企业将很难跳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框框,进而有效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西藏乡镇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新理财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10个方面改进:

1、市场观念。企业筹集资金,购买原材料、设备、销售产品,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企业上规模,进行资金投入,更要预测市场变化。企业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首先要树立市场观念。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法人的“血”,而资金运动则是法人的“脉”。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实质上就是对资金的跟踪活动。西藏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自身和农民集资,另外就是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数量很小,满足不了乡镇企业的需要。投资不足,流动资金缺乏,是当前西藏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所谓企业资金,归根到底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目前,西藏乡镇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陈旧滞后,一些乡镇企业负责人不是花大精力去进行市场调研,而是忙着找政府要钱。二是乡镇企业受到民族小手工业观念的制约,从规模和产品上都没有大的革新,多数乡镇企业只满足于墨守陈规,赚一点算一点,企业规模小,市场应变力差,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一些乡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乏力,有钱时无计划乱花钱,遇到困难就缺乏后劲,一蹶不振。由于企业没有进入市场,造成乡镇企业三部分资金(即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及预付款)占用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寄生在乡镇企业身上的一颗恶性“肿瘤”,不解决市场问题,银行资金投入越多,占压越多,浪费就越大。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观念,实现乡镇企业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走向市场,是西藏乡镇企业的根本出路。为此,乡镇企业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市场,摸清市场需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获取最大利润。因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在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市场调查和,正如美国著名管家杜拉克所说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内部的组织力量,因为它不能给你利润,只能给你工作。只有通过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工作或成本才能变成利润”。商品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以市场为中心,全心全意去满足多层次的不同市场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西藏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效益观念。乡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是以尽量小的耗费获取尽量多的收效,提高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这集中体现在企业获利多少上。对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应视同企业理财活动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理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讲求成本效益,都应通过核算来反映情况,所提供的数据都要靠企业理财去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筹措资金时,要讲求筹资的成本效益,以尽量少的代价获取尽量多的资金使用权;运用资金时,以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尽量多的收益,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收益率;收回资金时,收回速度越快越好。一句话,应做到不浪费使用一分资金,不闲置一分资金,每耗费一分资财必有所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西藏乡镇企业内部来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降低产品成本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明确规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动力和考核标准,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要由从前事后记帐,算帐报帐和分析,转变为事前预算、决策、计划、确定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最终达到考核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要把企业职工纳入成本管理的行列,以实现全员成本控制为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最优化。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吸取西方管理会计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使成本决策达到更大范围的系统优化,要加强宏观成本管理研究,力求从宏观上解决诸如物价上涨等因素对企业微观成本的,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序进行。二是要加强控制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对企业各种期间费用,必须采取各职能部门提出,财务部门核定,厂级会议审批,财务部门监督与反映要以系统管理来控制。企业要用系统观念来进行该项工作。

3、负债经营观念。企业负债经营是在负债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能力。一个合格的理财工作者,除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市场上的有利时机,有效地筹措外来资金,保证企业理想的盈利水平。因为,借入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笔额外收益无疑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获利总额,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负债经营也有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面,一旦经营失误,市场转向,营业毛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则负债就将使企业承受一笔额外损失;若负债比率过高,也会使企业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而陷入倒闭困境之中。因此,企业不能盲目地负债经营,而应根据企业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实际而定。当经济景气时期产品销路畅通,利用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只靠企业自我积累和从利润中提取折旧费的方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也要下降。所以,即使这时贷款利率高于平时,依靠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是值得的,因为销售额和生产规模成比例地增长,所获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利息。在经济低速度发展时期,产品销售遇到障碍,就要实行减量经营,这时就应避开贷款的依赖,主要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和增强应变能力。

第6篇

   

    一、我国已形成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目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这给我们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关键看我们自身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过去讲资本主义国家有经济危机,大起大落,一会儿经济衰退,一会儿经济上升。其实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周期,也有大起大落。我国经济增长“大起”的六个高峰年为1958、1964、1970、1978、1984、1992年,跟着就是“大落”。后来就变成短起短落,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落差很小。一般来说,经济过热时,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增长率达到30-40%。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中国走上了一条经济稳定发展的道路,可以有波动,但不要大起大落。国家经济发展应该走内需主导型,主要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同时也不放弃出口需求。这几年,投资需求是第一拉动力,但我认为这并不正常,消费需求最终要成为第一拉动力,但目前三大需求的拉动格局不会变。这给了我们四大机遇,一是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时,国外相当多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因此中国必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第二产业将有一个新的提升,上半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2%,创历史最高。这对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来说,发展的空间和机遇非常大。二是国家要保持7%左右的GDP增长率,在消费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必然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条路,目前国家投入已产生乘数效应,即拉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增长31.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这对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也是很好的机遇。三是生产资料的进出口贸易加大,比如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增长近2倍,钢材增长58.2%,原油增长27.2%,成品油增长65%,煤炭增长17.8%。大家知道,瑞典有一个宜家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制造商和家具零售商,2001年的营业额为96亿美元,其中14%的商品采购来自中国,这与木材的进出口有关。四是中国加入WTO,不仅零售商要进入,批发商也要进入,不仅制造业要进入,服务业也要进入,包括物流业。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们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可以借外力发展自己,也可以在外资的压力下变成动力,加速发展。

   

    二、国有物资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我们在一些观念上十分落后,或认识上十分糊涂,所以要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第一,国有与民营。1998年国内贸易部撤销,国家内贸局成立时,我在南片与北片内贸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小流通企业要尽快退出国有经济,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我在分管服务消费司时,给他们提出要把餐饮等服务业全部退出国有经济,我认为没有错。国有物资企业是竞争性行业,并不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退出是必然的,但不能一刀切,也不是必须全部退出,要看实际。浙江省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很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很好。因此我们国有物资企业要加快改制。在国有、民营上,观念一定要转变,不是国有就代表社会主义,民营就代表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与民营要共同发展。像浙江、广东、上海、天津一些物资企业比较大,可以实行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不要死认一股独大不放,改制才能把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都可以实践,大胆去干。第二,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有的人讲我们是搞生产资料贸易的,不能涉足别的领域,这是不对的。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只提批发与零售、佣金与特许经营。经营生产资料是我们的优势,这是对的,但不能禁锢我们的手脚。日本综合商社是综合经营的,青岛海尔,现在也在向金融业与流通业渗透。第三,内贸与外贸。商务部的成立,宣布内外贸分割体制的结束。浙江物产集团、深圳物资集团这几年打入外贸很成功,我们不能死守内贸。第四,置换身份。作为一个公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政治上讲的,个人作为一个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素质高,本事大就能卖到好价钱,要有这个价值观。国有企业可以置换身份,国有职工也可以置换身份,要想得通。总之,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观念、理念的转变,要快转,正转,不要慢转、反转。

   

    三、国有物资企业要把主攻方向放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上,重点做好五篇文章。

   

    国有物资企业债务沉重,冗员太多,体制不顺,观念陈旧,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解决得比较好。比如天津物资集团这几年发展很快,一靠深化改革,二靠领导班子,三靠政府支持,四靠工商联手、银企结合,五靠贸易加物流,培育供应链。他们的目标是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他们在银行支持下,把金融资本先变成商业资本,再把商业资本投入产业资本,为大中型生产企业垫付采购款,并实行配送,然后对生产企业的优质产品实行包销,产业资本又回到商业资本,再转回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取得了平均利润率,皆大欢喜。

   

    国有物资企业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五篇文章:(1)抓经营结构战略调整,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没有什么经营结构一成不变的,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抓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从国有经济退出的,就坚决退,不该退的就变成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不能再犹豫了。(3)抓内部机制搞活,尤其是分配、用人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说到底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分配制度一定要改革,年薪制、工资加奖金、期权都可以试验。(4)抓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分两类:企业素质建设和企业人的建设。一部分是精神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包括企业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必须要有好的信息平台。还应增加职工培训费用,这一点上要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学习,职工培训费用占企业总支出费用要用法规来固定。(5)抓先进的营销方式特别是现代物流、佣金、供应链管理。英国有个经济学家叫克里斯多夫,他讲今后不存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只存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谓供应链,就是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形成网链体系。物资企业可以变成供应商,也可以变成销售商,今后也可以变成生产商。像沃尔玛是大的零售商,但他卖的很多产品是他们自己的品牌,让生产企业给他生产。世界上有的生产企业自己没有任何一个车间,他有优秀的设计队伍,在世界各地让别人帮他生产。供应链的理念与模式要很好学习,要很好地运用,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要遵循其规则,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我们物资企业有大量的供销渠道,有自己的仓库,有做物流的优势。佣金也要注意发展,以后信用体系一旦建立,佣金就一定会发展起来。

   

    四、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把全部遗留问题解决好。

   

    从省物资厅改为物资集团,已经历了两届政府,有的省遗留问题解决的很好,有的省遗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包括债权债务、离退休干部管理、国有职工身份置换、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等等。这届政府机构改革一定要向政府讲清楚,把包袱都甩掉,轻装上阵,与大家平等竞争。这次再不解决好,你们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由于经济水平不一,解决的程度会有差别,但一定要努力去解决。

   

    这次机构改革后,省物资企业将出现四种状况:一是委托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如天津、浙江、广东等;二是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物资集团受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如黑龙江、深圳等;三是实行资产重组,如上海等;四是退出国有经济,如内蒙等。各个企业将进入哪种形态要预先做准备,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要变被动为主动。

第7篇

坚持“以社为家”,坚定发展决心和信心。牢固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和拼搏观念,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埋头苦干,扎实进取,树创业之志,谋发展之策,激改革之情,让一切开拓创新的思想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全县农信社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坚持“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不学习就不能做好工作、增长才干”的思想观念,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业务知识学习,更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注重学习方式方法,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

坚持“优质服务”,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以“一流金融机构”的标准,强化自我要求和约束,树立文明服务理念,规范自身服务行为,用优质文明服务,向客户展现郓城农信社内涵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一流的行业品牌。

坚持“合规经营”,夯实基础和发展后劲。强化合规意识,坚守“合规”理念,以“合规”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必须恪守的信条,贯穿工作始终。强化制度执行,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规操作,严防各类风险隐患;强化工作落实,对联社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做到雷厉风行,立说立行,令行禁止,不打折扣贯彻执行。

坚持“廉洁勤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时刻保持“警钟长鸣”的警醒意识,做到自重、自警、自省,严格遵守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做到“不喝客户一杯水,不拿客户一张纸,不抽客户一支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身和单位的名誉,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勇于同一切危害农信社资金安全、贻误农信社发展、玷污农信社名誉的不良行为做斗争。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理念;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开滦集团根据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讨,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开发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劳动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各类人员在改革和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中的能力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说明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帮助。人们不仅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有效运转的催化剂,以促进企业日益增多的新老问题的解决;要想办法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既要充分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又要搞好售后服务;要研究企业发展战略,鼓励变革,更要将顶尖人才吸收过来;要使企业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等等。特别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管理变革的路还很长,正需要全面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手段,快速走上发展的坦途。而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最基本途径。近年来公司确定了“学习力是基业长青的源动力”的培训理念。培训是企业的一种行为,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员工技能和素质提高的活动。林西矿业公司实施政策性破产终结,重组的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巨大考验。如何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机电科这样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单位,员工培训、提高个体和整体素质是尤为突出的问题。分析机电科目前状况,在企业破产过程中,有50%有技术、懂管理的老同志相继退休,留用员工和新补充的员工安全技术素质较差,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困难和威胁,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和形势,迫切需要强化学习培训工作,因此,基层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推进创建学习型区科步伐,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保证新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我认为在培训工作中,应较好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全员培训

培育“全员培训”的理念,努力使员工培训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在培训层次上,既要有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训,又要有操作人才和操作员工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技能提高的培训,又要有应知应会的培训,既要有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有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在培训师资上既可以请专家来企业进行培训,又可以立足单位自身,请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技师、高级操作员工作为教师来培训,还可以开展员工现场教学的方法进行相互交流的学习活动,不断挖掘操作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开展典型引路式的教育培训,同时,应大力提倡管技人员成为合格的培训者,变领导管理为培训和服务,在培训时间和方法上,既可以组织脱产、半脱产培训,又可以立足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使培训工作随时随地进行,在培训手段上,既可以以老师讲课为主,又可以鼓励发动员工自学,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拜师、结对子式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进行电化教育,“全员培训”要开动脑筋,拓展思路,使员工培训真正起到开发人力资源的作用。

二、求精,管用

强调“求精、管用”就是要从本单位和各层次、各工种的实际出发,以单位安全生产,经营效益为中心,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充满活力。员工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应强调“一般知识够用就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精益求精”的原则,在岗位上把管用的知识学到手。员工培训力戒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判断培训成功与否,应当以能否保证安全生产、安全运转,能否在较高技术要求条件下处理相关问题,真正按章操作,又快又好,能否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能否提高工作效率,能否提高人满制修产品质量为标准。单纯的以培训时间长短,参加培训人员多少为判断标准是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要下力量培养一批技师、高级技师和专业带头人,并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以他们带动其他员工学技术、学技能、承传统、搞创新,以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满足新企业眼前和长远发展需要为目标和基本出发点,把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技巧及岗位职业道德等,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新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 信托制度 信托型企业年金

我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79年,相对于其它各类金融业务而言,我国的信托业务规模一直比较小,经营状况较差。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国家从1999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对信托公司进行了5次的整顿,整顿后,全国的信托公司数量从原来的300多家降为80家,但是,这些保留下来的公司仍然因缺乏独具特色的经营主业,经营优势不明显,目前发展大都还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所含的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4大行业中发展最为薄弱的“短板”。

2004年5月1日,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契机,对我国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将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两个办法都是建立在信托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从而为我国信托业经营企业年金业务同时也为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最佳选择。

企业年金制度概述

目前,世界上企业年金的法律组织形式主要有信托型、契约型、内部型、公司型、互助型和基金型等形式。信托型年金主要流行于英语语系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洲和爱尔兰及英国的一些前殖民地国家,我国香港地区采取的也是信托型年金;而欧洲大陆国家采取的则是互助型、内部型和公司型等企业年金形式。

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有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年金制度,其实施的效果大相径庭,对资本市场的要求或发生的作用也截然不同。

信托型企业年金

实行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美等英语语系国家。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起人雇主的利益与受益人雇员的利益相分离。立法保护受益人利益,受益人的获利目标至高无上。在养老基金资产的管理与投资过程中,各种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内控与外控措施和结构不断得以优化,它们各得所需、各享其利,不断发展成熟,为资本市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托制度的这些特点最适合企业年金发展的要求,它对企业年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企业年金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

契约型企业年金

荷兰是实行契约型企业年金的代表,其特点是提供商是混业经营的金融联合体,它们直接与企业雇主取得联系;董事会成员间相互兼职,许多最大的养老基金既是金融业的消费者,同时又是金融服务提供商;而账户管理服务和投资管理服务在许多情况下也都是由同一个金融机构提供的。因此,年金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公司型及内部型企业年金

瑞士是公司型企业年金制度的代表,而德国则是内部型企业年金制度的代表。在这两类企业年金中,养老基金与银行和精算公司具有长期的业务关系,作为发起人的雇主,其本身对养老基金金融服务的提供就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年金的各类管理主体不能象信托型企业年金的管理者一样,通过委托协议对年金进行独立自主地操作和管理,年金运作对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有限。

从各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美英等英语语系国家的年金制度非常发达,资本市场也很发达;相比之下,欧洲大陆国家的情况就逊色一筹。这与这些国家实行不同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切,甚至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的年金制度还几乎是空白,覆盖率仅为参加强制性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人口的5%-6%,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又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型年金制度应当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第一选择。

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比较优势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信托制度的特点最适合企业年金计划运行和发展的要求;并且,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能够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信托投资公司管理企业年金具有其它类型管理主体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信托资产受法律保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安全性高。我国信托法规定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财产之外,企业年金一经信托,即具有债务免追索和破产隔离功能,不受委托人、受托人自身经营状况好坏的影响及债权人的追索,使其能在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下运行,保持了信托资金的相对独立性,安全性高。而如果通过商业保险则无法回避通货膨胀和保险公司倒闭的风险,而且一投定音,中途无法退保。通过年金信托,主动权则掌握在资金所有者手中,可以在合同设立时,事先商定当信托公司所做的投资净值低到一定水平时,资金所有者可以把资金转到其他信托公司。

信托资产能发挥专家理财的专业优势,投资收益稳定。信托投资公司是专门从事资产管理的专业金融机构,借助于专家理财,能够灵活利用各种资金运用方式和渠道,以稳健的投资组合来管理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元化投资,谋求良好、稳定的投资收益,确保企业年金实现长期、稳定地保值增值。

信托资产具有独特的合同管理优势,能够满足企业年金个性化设计和操作复杂的要求。“信托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结构弹性,既能满足年金“长期性资产管理”的要求,又可根据管理协议及时调整合同事项,比如员工人数、参加金额、年金进出、领取时间、退出等,实现流动性、灵活性和长期性的完美结合。 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多样化投资要求,促进金融创新,催生并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繁荣的资本市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加可靠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从英语系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在造就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的同时,极大地刺激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创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信托型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信托投资公司经营企业年金的业务发展重点

企业年金信托是以信托的方式管理企业年金的制度模式,根据有关法律,信托型企业年金资产是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帐户管理、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任何为企业年金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机构的资产。由信托公司管理和运用企业年金,可以充分发挥其投资领域广、风险分散的优势;同时,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也可解除员工对企业破产或解散后资金安全性的忧虑。

那么,信托投资公司如何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块业务上实现“一条龙服务”,从而谋取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第10篇

【摘要】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乡镇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六枝特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的平寨镇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更新观念;发展;乡镇企业;经济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企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非公经济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六枝特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的平寨镇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非公经济企业的发展。

一、非公经济企业的现状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平寨镇把发展非公经济企业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战略突破口,紧紧依靠区位,人才资源、科技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全镇非公经济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成为平寨镇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底全镇非公经济企业已发展到7547个,从业人员31943人,完成增加值158527万元,总产值506859万元,营业收入524948万元,利润总额41156万元,上交税金19345万元,劳动者报酬39603万元。这表明一方面非公经济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全镇总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在发展市场经济,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公经济企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镇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特殊的意义。

二、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应该更新理财观念,探索新型财务管理方式

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要从根本上抛弃与小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落后理财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的理财观念,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新理财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效益观念非公经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是以尽量小的耗费获取尽量多的收效,提高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这集中体现在企业获利多少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内部来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降低产品成本这篇大文章,要由从前事后记帐,算帐报帐和分析,转变为事前预算、决策、计划、确定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最终达到考核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把企业职工纳入成本管理的行列,实现全员成本控制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最优化。二是要加强控制期间费用,对企业各种期间费用,必须采取各职能部门提出,财务部门核定,厂级会议审批,财务部门监督与反映要以系统管理方法来控制。

(二)风险观念非公经济企业的风险包括:产品销路风险,长期投资收回的风险,应收帐款拖欠的风险,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都会有所体现。面对风险,企业既不应退缩,也不能轻举妄动,厌恶风险,逃避风险都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而为了获取更大收益去盲目冒风险也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勇于正视风险,妥善处理风险,敢冒风险。从理财上讲,风险往往同收益成正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风险性愈大,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大;风险性愈小,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小。只要企业立足于市场,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在风险发生时才能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当产成品库存数量过多,或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周转不灵时,除一方面广开销售门路外,财务部门还要从筹资和挖潜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企业必须具有风险与收益意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细微、周密的工作,绕过风险,分散风险,使损失最小,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来增加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三)信息观念在信息社会里,企业理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理财的重要特征。企业理财的基本信息主要有:一是为企业提供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二是提供组织市场活动需要的信息。而提供这种信任和了解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以财务会计报表为载体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理财既要对外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信息,又要对内部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的搜集、反馈和传播,有效地监测和适应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理财环境,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公关观念

理财公共关系观念主要包括:重视形象和信誉的思想。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是一个现代非公经济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平寨镇非公经济企业资金要靠银行贷款,但银行信用利率与企业信用素质关系很大,信用素质良好的企业不但有优先取得银行信用的权利,而且支付的贷款利率也比较低,反之,信誉形象不佳的企业,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即就是能够得到,也将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互惠互利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企业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动机,既非一味地“利己”,也非无原则地“利他”,而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以“利他”的方式“利己”,推崇“大家都赢”的原则。这也是公关关系与投资取巧,坑蒙拐骗的区别所在。一个出色的企业理财人员,除了自己心里装着“算盘”外,还应是一个公关专家,一个具有良好的公关素质的理财者在任何财务环境都能做到随机应变,通过公关知识对自己的上司的“口谕”做合理的调整,以争取盈利机会。所以,公共关系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企业乃至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状态,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优化的社会环境。

(五)道德与法制观念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则讲求韬略计谋,讲求道德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要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其他企业既相互依靠又相互排斥。这种依赖性与排他性,要求企业在经营中,严格依法经营,遵守合同协议,服从工商税务部门的管理。理财人员要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理财,依法治企,不仅要了解、贯彻有关会计法规,使理财行为能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同时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而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六枝特区公众信息网

第11篇

延安石油化工厂是陕西省重点项目,于2009年建成投产,现有职工1045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青年职工808人,占总人数的77.3%。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团员青年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主力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青年职工尤其是“80后”的职工思想稳定性差、情绪控制力弱、自我调节力不强,做事喜欢讲条件等缺点,曾经有职工在车间领导安排加班的时候谈条件,并需要立即兑现的现象。这些青工容易受到社会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和不良情绪的感染,进而产生对现状不满等偏激思想,拜金主义、逃避主义、精神空虚、没有信仰,普遍存在奉献意识不高,责任意识较差的现象;同时他们也有高学历、高素质、思维超前、有创新精神等优点。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新生力量,必须要有创新力,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青年的发展唇齿相依。在青年工作中,我厂始终遵循“依靠青年图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加强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和团员青年的素质建设,探索建立有效引导、教育、培养、欣赏、激励青年的工作制度,深化责任意识,营造和谐氛围,切实提高我厂共青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水平。

为了发挥新生力量的作用,厂党委将党建工作的重心瞄准了“80后”职工,把年轻化、高学历化作为新的突破口,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关注“80后”职工的动态发展,注重培养其成长,最大限度地激活、开发、利用好青年职工资源;建立了长远培养体制,将“80后”青工的学习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同上岗、聘任、提拔有机结合起来,激发“80后”职工提高自身素质;把“操作能手”、“优秀标兵”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在广大职工群众身边树榜样、立先锋,做到青工处处有先进,先进处处有党员,逐步建立起一支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凝聚力,敢打硬仗的年轻化高素质队伍。同时厂党政在资金上给予保障,鼓励团干部创新方式、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只要是团委组织的青年活动,厂党政尽可能调整时间参加,常常指导青年工作,出谋划策,做青年工作的坚强后盾。

“80后”的青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较为富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会有孤独感,比较重视朋友的关心和组织的关怀。在这方面,我们始终牢牢把握青年职工的热点、焦点问题,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解惑释疑、切实解决青年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我厂地理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青年职工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现状,厂里尽可能多举办文体活动,利用现有条件建设职工活动场所,让他们闲暇时间有娱乐、有活动场地。新建乒乓球室和健身房已经投用,下一步将继续建设职工图书馆、练歌房、舞蹈室及阅览室,以丰富青年职工的文化生活。在干部任用中,我们把干部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作为首要考虑条件,目前,厂里有“80后”的正科级中层干部1名,副科级干部13名。其中2007年毕业入厂的优秀青年吴波通过干部竞聘走上了污水处理车间副主任的岗位,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郭峰担任技术科副科长一职。

“80后”青年职工自我约束力差,责任意识较差。我厂投产以来发生的多起事故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11年底的“11.2”事故就是典型的例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思想理论教育作为占领思想阵地、提高团员青年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运用典型示范、肯定激励、环境熏陶、谈心交流、工作实践等多种形式,尽量贴近他们的工作、生活实际,让他们听得明白、听得实在,启发、推动他们自觉修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爱厂如家”的观念,加强督导和管理,激励他们不畏艰苦,努力作为,积极进取,在平凡中实现不平凡,在平凡中找到成就感,真正建立起在工作中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发展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工作按照青年职工的性格特点去开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厂里有一个“80后”女职工,聪明好学,平时工作也较为踏实。去年底工会要抽人跳舞,但由于单位人少,本来就已经抽出去一个人了,再抽一个人,工作就可能出现拖沓。我就不愿意让她去,而且我给工会的同志打了招呼,工会的同志也同意了。但这个女职工到我办公室说要去跳舞,我没同意,她就哭了,我就做其工作,可横竖都不行,反正就是要去跳舞。我当时就想不通还有为了跳舞哭鼻子的。后来我才明白,她舞跳得好,又在跳舞队领舞,回头各厂巡演,千人瞩目,掌声雷动,那是明星的待遇,多光鲜啊!而厂里的工作枯燥无味,忙了一阵还看不到成绩,怪不得人家要去跳舞呢。后来党委就在广播播名字,谁做的工作就把他们的名字登在报纸、电视上,让职工很有成就感。最近厂里计划编辑党建工作丛书的第二辑新闻通讯集,要把职工的作品变为铅字,他们的写稿热情就非常的高。还有一个例子,在厂党政的努力下,活动中心在前段时间建成投用了。在建设活动中心的过程中,一个喜欢健身的青工天天问我健身房投用时间,因为管理人员一时配备不到位,我就说再等等。这个青工同志知道了健身房迟迟不能开放的原因后,就毛遂自荐自己无偿担任公益管理员,保证维护好器材,打扫好卫生,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健身房管理的建议,策划了一些活动,成立健身协会、举办健美操培训、联谊比赛等等。这就是“80后”青工的特点,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去干,哪怕不给任何利益。因此,青年工作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

“80后”青工的思维比较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喜欢用先进流行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我们拘泥文件教育,通过空洞的说教,期待他们思想上与企业的发展大局保持一致,那用他们的话讲就“OUT了”。因此在进行青年工作的时候通过微博、QQ群 、微信和飞信等先进流行的网络流行通讯工具和他们进行沟通安排,注重效果,淡化过程,利用各种沟通渠道与团员青年进行交流,帮助团员青年提高思想、认清形势,编发业务学习短信、思想疏导短信、生活常识短信、形势教育短信等,与团员青年互动交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12篇

关键词:伦理化能本管理;中德企业;激励

一、 引言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能本管理越显重要。“能本管理” 即以人的能力为本,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但其本质上也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感情完整的人。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代表中国伦理化的人本管理恰恰弥补了这一的缺陷。

取中国伦理化的人本管理的精华,与能本管理理念相结合,使之本土化变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能本管理。在提倡能力本位的同时将中国的儒家文化,道义融入其中赋予能本管理新的意义,使人成为一个能力上感情上完整意义的人。

二、中德管理文化的差异

1、中德民族文化,国民性格与管理文化的差异

2、坚持“情治”与“法治”相结合,积极发挥职工的务实精神和创造精神管理风格。

在中德企业内坚守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还是员工用道德责任来约束自己。以“感情留人”,凝聚人心,发展事业,使企业更具人情味。同时坚守制度化的严性管理,克服伦理化的人事管理带来的偏离制度而注重人情关系的弊端。形成“情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方式。

务实将使企业一步步稳稳健健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创新将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机,使之与时代同步。两者结合形成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与德国人的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三、伦理化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对中德知识型员工的差异化管理

1、基于中德知识型员工需求差异化实施的侧重管理

从上图对中德国民性格对比中我们知道德国员工对自我实现需要有较高需求,中国员工对友爱与归属需要有高需求。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公司将实施企业培训管理与情感管理并行的策略,顾全局,有重点的激励实施方案。

中国员工的管理强调情感管理。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员工有一种对友爱与归属的强烈需求。对他们的管理应采取情感管理策略。情感管理作为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的一种模式,其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核心是在理智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人的正向情感,建立良好的情谊,消除人的消极情绪,这无疑能满足员工的友爱与归属心理需求,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从而培育亲密的人际关系,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的挑战。

德国员工的管理强调企业培训。根据德国员工强自我实现的高能力需求的特点来提出企业培训策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极性,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培训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并且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奖惩制度的差异化实施

由于中国员工存在着好面子、希望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对中国知识型员工进行嘉奖时应公开并高度赞扬,给其足够的面子。或者授予较高的职位和荣誉,有时地位和名誉的嘉奖要比薪酬奖励的效果明显的多。而对于暂时性的工作失利则要在私下交流,帮助其认识到失利的原因并暗中鼓励。

另一方面,考虑到德国的知识型员工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求强烈,因此可为其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作为奖励,并为其提供与上层管理者共事的机会,以便于直接提出建议或参与公司重大目标的设定,使其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认同,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而对于员工所犯的错误,则可以直接指出,并要求其改正。

3、工作任务的差异化安排

工作任务的安排必须在了解知识型知识型员工的兴趣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德国的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非常高,喜爱创新和刺激,并且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很苛刻,因此可侧重为其安排一些独立的、有挑战性的任务。

中国员工具有灵活处事,容易变通的特点,因此在工作安排时更容易担起对外交际或者对内管理员工、协调组织内部关系的任务。发掘知识型员工潜力,做到人尽其才,化人为力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小结:

面对中德合资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文化和需求的差异,要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与竞争力,我们就必须将两种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去粗取精,“合二为一”发挥出一个企业整体的最大实力。在中德企业中实施伦理化能本管理理念走差异化管理之路,将不断提高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素质,强化企业竞争力,最终做到植根于中国,发展在中国。

参考文献:

[1] 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济南:济南出版社.

[2] 李殿荣.浅议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Z1.

[3] 杜祥斌.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融合[J].煤炭技术,2007(10)

[4] 张艳.文化差异下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社科纵横,2009,38

[5] 李霞.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分析[J].科学之友(B版),2008, 10:66-67

第13篇

1、战略成本观念特点分析

较之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从新时期的战略成本观念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来看,表现出现以下特点:

1.1成本管理目的发生了变化

战略成本观念的目的一方面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是为了建立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定要积极探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的成本管控方法,如果成本降低方法的应用削弱了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那么应当弃之不用;另一方面,若成本增加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益,则该成本的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

1.2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拓展

战略成本观念,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理念。由于企业成本结构中产前与产后成本比重不断增加,成本管理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耗费管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产前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产后产品营销等方面。战略成本观念深入到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以及供应和售后服务部门,可以细致、全面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成本。战略成本观念所涉及到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是超越了企业边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相互协调地成本管理。

1.3成本管控重点发生了转移

在传统模式下,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节省成本,即在生产实践中不浪费无谓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两种形式。对于战略成本观念而言,其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成本避免,以预防为主。在企业策划过程中,对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以及市场定位等源流特质性成本动因综合考虑,从源头上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管控。

1.4成本管理方式方法更新

受战略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影响,战略成本观念较之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达到战略成本观念所要求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目的,可从如下层面创新、优选方法。第一,战略成本规划。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进行事先成本规划与管控,从根本上对其长期盈利能力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其可采用的方法有源自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法、制定成本目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规划法等。第二,经营改进。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过程中,积极落实成本规划、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有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标竿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该种区分不可能像刀切一样清楚,在企业成本优势获取过程中,可以优化整合各种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2、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中的战略成本观念体现

从实践来看,上文1.4中所提到的几种战略成本观念和方法,在目前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多。例如,就国内企业界倍受关注的邯钢“成本否决”而言,虽然有其取之于市场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分解到全员这些难能可贵之处,但是实质上只是基于标准改进的成本制度,并非战略成本观念意义层面的目标成本规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事前、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工序和产品设计。同时,企业集团的购销比价管控,主要对制造过程外的企业购置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控制,与战略成本观念也没有密切的关联性。当然,就国内电气、通信行业而言,其中很多企业因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已经呈现出战略成本观念,该种思想逐渐萌芽。比如,一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就非常关注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将顾客应用成本、环境成本作为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制造出了很多符合环保要求、节能标准且用户满意度高的新产品。然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战略成本观念并未在实务界得到普及,而且具体方法的应用系统化程度不高。实践中,为了使国内成本管理实践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积极应对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市场激烈竞争态势,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当积极推行战略成本观念引进方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过程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使战略成本观念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2.1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

企业应当通过咨询、教育、培训以及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战略成本观念的重要性,并且要结合实际强化成本观念和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战略成本观念的作用。尤其在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优选方法,对企业高级管理以及会计人员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成本观念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不仅要靠基层部门的节能降耗,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树立成本意识,并且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针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现状分析发现,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设备制造过程、需求,优化设置管理会计岗,并且挑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会计人员。通过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不仅可以有效提供信息数据、评价方案以及考核业绩,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

2.2利用“VE”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决定了产品未来生命周期中的三分之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品价值链的管控只有基于正确产品的设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利用战略成本观念来指导企业研发成本动因分析,即将研发与成本设计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预防,避免产生无效成本。基于此,笔者建议利用VE (Value Engineering),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所谓“VE”,即价值工程,其所体现的是成本避免思想,注重功能分析的有组织活动。就开发“VE”而言,其在把握功能上与制造“VE”有所不同,主要以成本目标作为实现产品观念的奋斗过程,通过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达成实施等程序,形成一个循环,而且每次循环中都会对成本进行一次挤压。在企业研发阶段,研发“VE”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反逼机制,对目标产品市场调查,在满足潜在顾客对产品功能需求的研发方案方可立项。

2.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组织架构

在战略成本观念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战略成本管控方法运用得更有效、更充分。比如,因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使各种分析法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人员、地域以及信息方面的限制,并且得以充分的运用和挖掘;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海量信息实时分析与处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沟通、合作,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习型组织设计的指导;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动态的制造项目团队,从而使各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战略成本观念得以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支持

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与现行财务会计信息有所不同,而且与现有管理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实践中,为使上述方法能够得以顺利实施,需重新整理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研发费用、外购等,以与各项价值相匹配,正确反映产品已耗和未耗的资源。比如,现行的准则成本主要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未用生产能力,而战略成本观念却须将之从反应已耗资源的产品成本信息中剔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还需对信息来源渠道进行拓展,提供战略成本管控所需的上游和下游与渠道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其它信息,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发展规划等。

第14篇

一、乡镇企业管理机构职能随着国家政治体改革的不断深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机构的历史沿革。

宁陕县乡镇企业局的前身是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1977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负责对全县社队企业的管理工作[宁革发(97)082号]。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1978年3月,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王振民任局长)。1983年12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原“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和“宁陕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合并,改称“宁陕县多种经营局”。1984年7月,改称“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2002年8月,县乡机构改革时,根据统一要求“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政办发(2002)75号]。为了适应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需要,2005年6月3日,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与县乡镇企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办法[宁编办字(2005)9号]。随着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省、市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理顺职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促进我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宁编办字[2007]12号)。

(二)机构职能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变化。

1978年3月,宁陕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时只承担社队企业的管理工作。1984年7月,改称宁陕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后,职能没有新的变化。1996年机构改革时,县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乡镇企业法》和有关耍求,增加了乡镇企业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监督和矿产资源的管理职能。2002年8月,县乡机构改革时,根据统一要求,将乡镇企业人才、质量、安全、环保和矿产的监督管理职能移交给其他相关部门,增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同时,取消了行政事项审批和收费。2005年6月,县编委批准成立“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办法后,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2007年3月,《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颁布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强对我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促使更快更好地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县编委依法批淮成立“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与“宁陕县乡镇企业局、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正式授予宁陕县中小企业促进局依法实施对全县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乡镇企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涎生,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岁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不得,财政收入缺不得,解决城乡就业离不得,确保社会供给缺不得的重要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乡镇企业是顺应改革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党的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给广大的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县有经济头脑的农民纷纷离开黄土地,走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开始扣响商品经济的大门,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粮食加工、交通运输、农村水电、砖瓦建材、竹麻造纸、农机维修、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开创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格局,拓宽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户数从57个发展到4732个,增长8301.75%;从业人员761人发展到7886人,增长1036.26%;总收入从96万元上升到39886万元,增长41547.91%;总产值从98万元上升到37845万元,增长38617.34%;固定资产投资从112万元上升到15600万元,增长13928.57%。

2002年,城关镇乡镇企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平钓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6年实现收入19460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48.79%,将近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半壁河山。其它13个乡镇除四亩地镇、金川镇、龙王镇、旬阳坝镇、太山庙乡、新场乡、丰富乡、梅子乡收入未过一千万元外,汤坪镇、筒车湾镇、皇冠镇、江口回族镇、广货街镇收入全部超过二千万元。

经过三十年发展,乡镇企业经历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各个阶段,顺应了社会主义市经济的要求,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发展。现巳建成规模企业2个,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企业42个,其中县民爆器材有限公司1527万元、县矿业有限公司1090万元、潼鑫钼业有限公司642万元、鑫裕矿业有限公司490万元、宁陕迎宾酒店480万元、秦岭长春酒厂465万元。乡镇企业的主要产品到2006年发展到六大类65种系列产品。食用菌、蜂蜜、豆制品、板式家具、秦岭石材等地方名特产品畅销省内外,食用菌系列产品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二)依托优势资源,形成了以资源加工为主的混合产业。

宁陕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格局,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实践,始终走的是从事优势资源开发的相关混合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主要发展养殖业、粮食加工、机械修理和砖瓦建材工业。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林业“三定”方案后,进一步明析了林权,放宽了新办林业企业的准入限制,逐年增加了木材采伐指标,以围绕木材加工的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矿产采掘初见端倪。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全面实施“天保”工程,使支撑我县乡镇工业的木头企业全面停产。但是,乡镇企业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胆改革,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大力发展“食、药、游”三大主导产业和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使我县乡镇企业完成了二次创业,使乡镇企业走出困境,逐渐步入佳境。

1、乡镇工业不断创新发展。三十年来,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突出了工业的比重,使乡镇工业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9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4205万元,增长15783.33%,占乡镇企业总值的37.5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县的乡镇工业占乡镇企业总值的比重曾高达56%,位居全市第二。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乡镇工业在困境中奋进,经历了改革的震痛,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向矿产采掘、稀有矿种精选和优质石材的加工领域进军,使乡镇工业继续保持了在乡镇企业中朝阳产业的地位。

2、资源开发型企业优势明显。乡镇企业始终遵循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的方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乡镇企业巳发展成为以豆制品和食用菌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沙石料和大理石为主的建材业;以建材物流和客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以小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以铁、钼、石英等矿产品为主采选业和以秦岭山地观光休闲游为主的新型企业,发挥了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宁陕“山里人”、“绿宝”、“广贺”牌豆制品和“秦宝”、“太极城”、“秦南”牌食用菌和蜂蜜畅销省内外;保证了“西汉”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优质沙石料供应;满足了商品运输和人员出行的交通需求,全县水电开发强势推进,沙梁子、黄草坪、龙王坪、腰竹沟、骆驼垭和太山调储电站正抓紧建设、两年内将全部竣工投产,将基本满足全县电力市场的需求;宁陕县矿业公司自1988年5月投产后,企业经过改制焕发了新的生机,新建了一座日处理矿石500吨的选矿厂,加大了安全环保投入,实施了矿区排险改造工程;企业收入从1988年的28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676万元、宁陕县潼鑫钼业公司(江口大竹园钼矿)2005年5月试生产后,通过两次扩建已形成日选矿石500吨的生产能力,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50万元,经省统计局批准,宁陕县县矿业公司和宁陕县潼鑫钼业公司已被纳入规模企业管理,实现了全县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规模企业零的突破;2006年5月,宁陕县双龙公司的洵河峡谷漂流项目和“县城一日游”的正式营运,带动了沿线农家生态观光休闲游企业的大发展;我县重点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3、乡镇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自起步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承担了全县商品、货物、人流运输和商品贸易批发另售,承揽了95%以上的餐饮宾馆服务业,农村小水电极大地缓解了电力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全县城乡建房的预制板和机砖70%以上由乡镇企业生产,乡镇企业涵盖了除通信、金融、教育、县城供水以外的各个经济领域。

(三)乡镇企业巳成为县域经济缺不得,农民增收少不得,财政增长缺不得,构建和谐社会少不得的重要力量。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建设县域经济强县,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6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收入39886万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上升到39%,成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全面完成,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确立,对全县GDP的拉动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是建设县域经济强县无可替代的朝阳产业。

2、乡镇企业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乡镇企业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居民和下岗职工115856人。仅2006年就达到788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58%,提供劳动者报酬4732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87.99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2元的23.35%,为解决我县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乡镇企业对财政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乡镇企业提供的税收从1978年的3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474万元,占全县财政完成数2831万元的52.07%,比1978年增长49133.33%,已经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柱。全县凡是乡镇企业发展好的乡、镇、村、组,通村公路、安全饮水、文化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除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外,所需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乡镇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极大地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村公共设施现状。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几乎融入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领域中,这其中也包括环境问题对物流行业的影响,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然而,绿色物流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一个概念,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较为成熟的定义。一般而言,绿色物流是指通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指出,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活动范围也涵盖了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问题。

自从我国引进物流概念,物流业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不仅要面临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困难,再加之我国绿色物流起步较晚,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距,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如观念没有被广泛认同、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等不足。

(一)绿色物流的观念未被接受。由于我国的绿色物流业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再加上它属于新兴产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消费者,对它都不是很熟悉。有的即使稍微有些清楚,也认为那只是概念理论的东西,要运用到实践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社会上绿色物流的思想基本不存在,因此其观念也不可能向西方国家那般深入人心,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绿色物流的观念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对它的发展也就缺乏前瞻性。

(二)绿色物流的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

由于绿色物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绿色物流不仅仅是物流企业需要关心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关注。虽然绿色物流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机制进行自发调节,但它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这样才能使绿色物流行业更好地发展。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便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再加上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我国又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进行规划、管理、监督,而且我国的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思想,导致了物流行业的秩序混乱、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三)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

由于物流行业与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等基本环节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它的发展也就对道路、码头、配送场所基础装备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还未形成较好的规模,其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装备水平较低,配套性和兼容性也比较差,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了物流业的发展缓慢。而且,我国的绿色物流技术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落后,使得物流效率大大降低。物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与无序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限制了绿色物流的较好发展。

(四)绿色物流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当代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然而,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起步较晚,人们对物流的研究也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我国在物流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物流专业的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高等学院虽然设有物流专业,但其课程不是很多,而职业教育学院则参差不齐,水平并不是很高,至于物流人员的培训机构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和导师的指导,并没有进行专业教育。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生教育刚开始发展。还有很多已经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不仅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行专业的物流学习,只是按照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运作、安排,加之没有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导致了对他人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从而使得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企业停步不前。因此,我国物流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表明,我国的绿色物流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还要走很长的路。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势必要加入物流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利于我国绿色物流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建议。

(一)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当今社会,不仅要求低碳,还要求绿色,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当然也要绿色物流。然而,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还未被人们所接受,旧的物流观念仍根深蒂固,因此我们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绿色物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了解、认知绿色物流。这就要求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物流,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大众媒体向公众提供有关绿色物流的信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当然,绿色物流不仅仅是政府需要关心的,同时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因为新的物流理念有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长远效益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改变员工的观念,树立全新的物流理念,更新思想。

(二)完善绿色物流体制与法律法规。由于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如,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绿色物流标准、环境立法、许可证制度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通过制定税收扶持政策、绿色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的主流行为,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统一的体系来对物流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各部门协调一致,避免物流行业发展混乱。同时,也要理清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并运用统一的思想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使得绿色物流行业取得较快的发展。

(三)加强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由于物流的发展与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要让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但是,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这就要我们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同时,我们还要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使物流发展的道路更为畅通。并且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既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要加强新建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四)引进国外绿色物流先进技术。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面大开的局面,政府不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加快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有效地缩短采购周期,节约成本,为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培养绿色物流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绿色物流是新兴事物,人们对于它并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是专业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的研究工作,加强应用型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并且要充分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大学及物流企业的合作,形成生产、市场、研究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其次,各大高等院校也要多设立一些有关物流专业方面的课程,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同时也要引进海外物流人才,不断扩充物流师资队伍,提高物流教育水平,这样才会出现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学历制度刚开始不久,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物流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从而提高我国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物流人才的需求。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物流人员,也可以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在岗培训来加强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并不断汲取外界的新鲜事物,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绿色物流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并且存在很多不足,但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们势必要加快物流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加快绿色物流的建设。而且,绿色物流不仅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但可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还能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并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威。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