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1 水资源的定义
水资源一词的定义随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也在逐步扩大和发展。原本资源的本质特性就是能够应用于人类生活,强调它的可用价值。基于这个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中,定义水资源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1988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将水资源认定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科学词典》(1994)定义水资源为“特定时空下可利用的水,是可再利用资源,不论其质与量,水的可利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由于人们从不同的侧面认识水资源,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性及认识的差异性[1]。
2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分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千百年来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源头,中国拥有充沛的水资源,但人均占有量仅居世界第108位。因此,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
不仅是人均占有量少,更严峻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东边洪涝西边干旱,这就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一个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年年都会出现。
2.1 简言之,由于国土广阔,中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水量较少;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六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大约44%的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中国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5亿m3,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河川径流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94.2%,这一总量仅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4,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约79%,因此,人均和耕地平均所占有的水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
2.2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取决于每个地区的降水量,或者是否靠近大江大河,中国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属于东部南部水资源丰富,西部北部水资源匮乏。
除了地域不同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外,受季风影响也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一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有的月份接连降雨,有的月份根本无雨。干年有、水年也有,这种现象连续发生,已经可以算是全国人民最担忧的问题之一了。
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部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部地区则达3-6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由于季风气候,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或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
2.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我国北方区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水资源的1/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占南方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在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方区域占了8个。南方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北方区域占全国的3/5,而南方区域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28450m3,而北方区域只有9465m3。
3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商品丰富、交通便利,早就已经向发达国家看起,然而,我们还停留在学表未学里的阶段上,我们学会了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和享受人生的生活态度,却没有学会如何在享受的同时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我们扩大城市、我们发展科技,而我们的水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好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调配、建设、使用,我们还处于学习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要自省、要完善。由于我们单方面强调地表水渠系利用率,使山前冲洪积扇区河流被给地下水量大为减少,造成下游河道干涸、沙化。
3.2 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地下水开采过于集中,在城市地区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华北平原地区的深层水水位以3~5m/a的速率下降。地面沉降:超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后,多孔介质释水土层压密,导致了地面沉降,造成城市雨后地面积水、建筑物破坏等严重危害。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与损失。
3.3 除了水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重大的水资源问题,就是水污染。水不仅仅是一种液体,它更是要有质量、有数量、有能量的资源。我们的国家里真正有效的水资源不是取决于单纯的数量,而是达到引用标准的水才能称之为水资源。
这些年来,人们忙于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忙于享受国际气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水资源污染是多么的严重,这对我们而言将是多么严峻的危机,淮河流域自1979年以来,共发生水污染事故160多起,使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海河流域除引滦专线未受到重度污染外,河系中完全不能利用的河长达1821km。是全国七大江河中水资源最匮乏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不能够盲目的开发利用,仔细的考量和设计,地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协调,上游水与下游水之间的协调,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之间的协调,一次用水与二次用水之间的协调,仔细规划、眼光放长远,思想放广博,把水资源的规划布局当做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都要慎重处理的事业去完成。
4 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4.1 中国依法治国,任何事情的确立、执行都不能够离开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保护水资源应当从立法开始,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o水资源这件事上不能够单纯从学者呼吁或专家指导这些方面做工作,更要做到保护水资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水资源宝贵,节约用水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赞同并执行的事,节约用水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紧每一个水龙头,洗手的水再擦地,重复使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4.3 提升环保意识,从个人到政府,从民众到专家,时刻把环保作为头等大事,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水利工程科学严谨,保护地下含水层。
结束语
在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水资源就像是婴儿口中吸吮的乳汁,如今,中国人走过这五千年,成长为今天这样挺拔坚韧的样子,正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它蕴含的水资源一起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任何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水,是我们最敬畏、也最珍视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资源 环境 保护 开发 利用
0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出现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而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趣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充分认识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 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2 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保障流域梯级(防洪、航运)安全调度、(泥沙、水质)生态调度、(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与此同时多发电。
3 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财 政)投入,或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 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水环境;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水利,提倡人与水环境和谐发展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结合现有的水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全面宣传节约用水的思想,综合治理和管理,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好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不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影响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的问题。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轴已经停不下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只见疯长,疯狂开采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操作偏离正常程序。有些开采活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承受力, 导致这些河流领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枯竭,从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2)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很多工厂或是重金属加工制造业在经过了生产活动之后直接就将富含重金属或是污染因素的废水排入当地的河流中,导致这一片区域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当排入的污水过多超过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这片河流就会变成真正的不可用的水资源。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都可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用水了。(3)水资源节约意识的问题。关于水资源节约的宣传活动做得太少,很多居民心中从不曾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只有在停水时,才感觉到生活的不便。可是一旦不缺水,又开始大肆浪费水资源,如频繁洗车,洗车的大量又不循环利用;刷牙或者洗澡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而是直接对着水冲洗等等这些行为,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原因。(1)水资源开发目标单一的原因。水资源开发规划为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暴露了开发目标单一。更重要的是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区域之间的规划往往缺乏衔接,不协调。(2)生态环保意识浅薄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它,让它为我们所用。甚至有些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矛盾,在现今我国正需要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先把环境保护放一边,等以后再进行治理。这些观点严重缺乏科学性,水资源只是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对于超量污染的水是不可再利用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重视环保。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边开发边保护。工业生产活动是不可能间断的,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不能间断的。针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制定统一的战略思想,边开发边保护,首先要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工业用水总量给予一个限定,超额工厂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但是工业用水整体上还要以节约为主,将用水量尽可能缩减。适当地多植树造林,涵养当地水源。对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勒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治污工作,将污染源处理到位。
2、对区域水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因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有些工厂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过的废水,污染居民用水,导致用水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做好排污治污工作,节流控流,实施多渠道开发,保证好城乡生活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再重点规划工厂生产活动,规定用水量,完善原有的排污程序,将污染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3、重复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合理规划。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综合起来是大家没有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工业用水量非常大,如果都是用一次就直接当废水排出去,会浪费很多水资源。因此工厂也要适当改进设备,能够重复利用一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生活用水方面,居民也要有水资源危机意识,把每一滴水都使用到位,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生活习惯,实现生活用水的二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
三、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1、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节约水资源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必须严而又严,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2、切实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采取工程措施,使水成为商品;从认为水资源费可收可不收转变为依法收费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水的忧患意识、资源认识、法律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4、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工作。抓好普法宣传和教育,营造关注水资源、学习水法规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观念。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5、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树立生态、资源、经济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长期性,制定方针政策,要配合法律的强制作用,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杨丽英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中国水利.2011(23)
作者:田春梅 王文海 单位:宁安市水利基金办公室 宁安市渤海灌区中心水利站
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地干扰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使一些地区的水资源量减少和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类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污染了自然水体,造成水资源的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这些都说明了水资源的脆弱性。水资源的社会属性水资源的社会特征表现在以水的商品性,水的价格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特殊商品,其他物质可以有替代品,而水则不可用其他物质替代,即使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可能依赖水的进口,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区域的产业、种植结构、用水方式受到水资源的制约;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水具有多功能的用途,除了供水外,还可以发电、航运、养殖,用于景观娱乐等功能。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鉴于水资源的上述属性和特征,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要有别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要有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水资源的恢复。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是在水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的,流域的水资源不可以无限度地开发利用,一旦发生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水资源的恢复能力遭到破坏,区域的水资源供给能力就可能丧失。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一条河流调水不应该超过20%,用水不应该超过40%,地下水的开采量不能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否则就会出现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所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近年来水资源专家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一个流域内自身的水资源可以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它包括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讲一个流域的水量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后者是指流域的水体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并可以被持续的利用时,水体纳污的最大能力。因此,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就是控制用水规模,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水是重要的生态要素,对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流域的生态需求,才能保证河流生态健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流域的规划上,保证足够的环境流量和生态用水量,使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得到所需的水分,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作用,考虑到河流的社会效益,在制定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协调好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景观等用水需求,兼顾到不同功能的协调,使水资源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兼顾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是流动的资源,正是由于水的流动,保障了河流廊道的独特生态系统特征。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考虑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利益,要兼顾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各方的利益和用水需求,具有资源共享的理念,特别是河流的上游地区,决不能将流动的资源全部截留,而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和缺水。水行政主管关部门应该行使好管理的权利,合理地分配流域的水资源,并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各方的利益得到不受到去侵害。
建设地表、地下水资源储存工程水的天然时空分布,不能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储存汛期多余的水量,以备旱季只用。不仅可以减少洪水对人类的威胁,减缓洪水灾害,还能解决干旱时的用水矛盾,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一方面,建设流域上控制性水库,拦蓄地表水;另一方面,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地下水库的建设也值得推广,将汛期多余的地表水储存在地下含水层中,在旱季开采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水资源拦蓄方式。不仅减少占地的面积,也减少了蒸发早成的水资源的损失,在国内外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保护和涵养水资源,减缓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干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十分脆弱,所以人类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涵养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保护,是对水量和水质的保护,以往的实践主要着重与水质的保护,避免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的发生,新形势下,要强化对水资源量的保护,即控制流域水流失的发生、杜绝用水浪费现象、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特别是通过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涵养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实现区域的人水和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结语
一、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一)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体系还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的立法。在中央一级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组织法”,在地方也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法规和规章。有关环境管理体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的规定散见于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121。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就分别规定在《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中。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是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法对水污染防治规定了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即“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法》还从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等方面规定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
2002年修改后的《水结》规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水法》还从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节水管理,水事纠纷的解决和执法检查等方面规定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
(二)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
1.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采取了环境法(污染防治法)和资源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对水资源的保护也采取了分立模式,即《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并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体制。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对水环境的监督管理,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生态效益,主要涉及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的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防止地下水污染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水质保护进行,以确保水体不受污染、水环境质量不下降。
《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尤其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监督管理,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主要涉及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节水管理,水事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水资源经济效益进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以确保水量不减少,水资源不枯竭。
2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还是《水法》中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际上都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负有监督管理职权职责的部门,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环境、交通、水利、卫生、市政、地质矿产等几乎所有同水有关的部门,造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
3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一种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管理体制
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严格地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水污染防治法》赋予监督管理职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它们的职责权限仅仅在本行政区划内。对于流域或区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没有规定专门的组织或协调部门,而是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跨县不跨省的其他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该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这也没有脱离行政区划。
关于水资源管理,《水法》规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看,水资源管理仍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不明确,在监督管理中没有完全独立的权限,基本上属于一种协调机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配置等属于流域管理的重大事项,流域管理机构并不能独立决策,而必须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决定,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对于不跨省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则完全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
新《水法》的修订,增加了水资源的流域管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管理体制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1.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割裂了水资源的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我国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在区分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但是,水环境管理是从水资源的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出发,注重对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核心是对各种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的控制。水资源管理则是从其经济价值出发,注重对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利用,核心是规范各种开发利用行为,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13。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分别进行,各自的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进行管理,必然使管水质的不管水量,管水资源利用的不管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能有效兼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水环境质量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受到破坏。
2.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割裂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保护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水污染的发生,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使过量的物质和能量进入水体,超过了水环境的自然承载力,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而水质恶化,又会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保持一定的水质和水量。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成为水资源保护的当然内容,但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造成水资源的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脱节与对立,或过分注重开发利用,破坏水环境,或过分强调水环境保护,制约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必须寻找一种能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相协调的新的监督管理机制。
3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人为地割裂了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水资源不同于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缺乏认识,不注重水资源的自然流动性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划或者部门管理的思路确立管理体制。人为割裂水资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结果,导致了不同行政区域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尤其是流域内上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左右岸之间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问题。污染防治方面,也难以实现水污染的统一预防和治理,特别是一些流域性的水污染的防治,依靠各地独立防治,成果并不显著。新修订的:《水法》虽然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仍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没有完全克服人为割裂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弊端。
4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无法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缺水必然引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诸多用水矛盾和冲突。现行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的监督管理部门,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由于各地的利益各自独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这些监督管理部门,都难以摆脱对地方利益的保护,在水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上必然趋利避害。在水量分配上,特别是干旱缺水季节,上游往往不顾下流用水需求,大量拦截流水,造成下游河流水量剧减,甚至断流;洪期则无视对下游的威胁,开闸泄洪以确保上游利益,结果造成下游洪灾不断。在开发利用上,上游对辖区内的河流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下游的开发利用。由于水体的流动性,上游发生的排污行为,其损害结果往往出现在下游,因此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现上游只管排污,下游一方面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将污水往更下游排放的现象。种种现实表明: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必然带来流域管理的失控以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恶性竞争,最终形成流域的“公地悲剧”。
5.现行‘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以分权和制衡牺牲了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中国现行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实际上实施的是一套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行政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1\《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赋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环保、交通、水利、卫生、市政、地质矿产等众多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权限,看似建立起了强大的监督管理力量,但是“人为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水资源的自然联系,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的条块分割,以流域各行政区域管理为主,各有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再加上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对这些监督管理部门的具体监督管理职权并没有作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导致权限不清、职责不明或职权交叉、重叠,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各管理机构趋利避害,容易发生相互推诿和争权现象,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使强大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体系长期处于低效、无效状态。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构想
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泰晤士河、亚马逊河、多瑙河、莱茵河、尼罗河、五大湖等国外有代表性的大河大湖治理,在管理体制上基本都经历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的转变。1933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1965年,美国成立了直属总统、由内政部长负责的水资源委员会,开始向全国的统一管理发展。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等国也普遍实行了综合性流域管理体制。但是,流域集中管理体制也导致公众参与减少、地方投资和积极性下降以及对用户的需求和变动缺乏及时灵活的调整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各国吸收了两种管理体制的有利部分,建立了新的混合型体制,即在强有力的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辅之以分散的、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和需水与供水统一的管理模式。
鉴于目前我国水环境与水资源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和水资源的流动性、整体性的特性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应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进行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的运行区域进行统一管理。
(一)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在价值选择上,对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在管理内容上,包括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并且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合并进行;在管理方式上,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以流域管理为主;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流域管理机构具有独立地位,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二)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上把水资源列为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再生更生的速度和程度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耗用的水资源数量与日倶增;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滥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质量退化、劣化,水量迅猛减少以至枯竭191。因此,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与水环境流域综合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配置和用水管理、水工程建设管理、水事纠纷的处理等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事项。
(1)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总体安排,并加以贯彻落实。国家应当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对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分别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和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专业规划。规划的制定,在纵向上,应规划近期、远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定各阶段开发利用的进度和幅度,特别是对近期开发利用的进度和幅度的适当控制和限制,以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横向上,应规划对水资源的各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对环境方面和经济方面的用途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以在本阶段的进度和幅度内实现最佳的效益。
(2)水资源配置管理。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和使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丰水地区与缺水地区、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的用水问题,以及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的水量分配问题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水资源配置管理,使各地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得到满足,生产用水得到保障,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3)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工程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程、保护水资源的工程和防治水害的工程。水工程的建设,会引起水域或水体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害防治以及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为防止对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的损害,水工程管理应纳入水资源管理的范围。
(4)用水管理。目前,用水量的与日倶增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用水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加强用水管理,限制用水量,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废水利用和回用率等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水环境管理
水环境管理重在水质管理,是通过水污染防治,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受破坏,水质不受影响,确保水资源满足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的水质需求。水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质管理。水环境质量管理,包括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质监测管理等.
(2)污染物排放管理。污染物排放管理,主要包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排污申报登记管理、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和管理、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检查、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管理、污染转嫁管理等.
(3)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包括对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转、退役的全过程的监督、验收管理,主要监管内容是是否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的规定,水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同步建设、是否竣工验收合格、是否正常运转等。
(4)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
3.水害防治管理
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常常形成洪涝灾害。这些灾害有些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加剧了其带来的危害,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是水资源的无效益流失110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水害防治也应纳入水资源管理的范畴。水害防治的管理应包括水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害发生时的紧急措施(如开闸泄洪或闭闸蓄洪的统一调度管理)水害防治的人财物的调度管理.水害防治工程的建设管理等。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其职权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政府的水利.环境保护.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卫生.科技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等多个部门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这些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在许多方面又互有交叉,从体制上难以保证监管到位。因此,建立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流域具体的特点,既要健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机制,又要解决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中央统管部门和各级地方管理部门的关系。
1.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最高机构一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其职权有:(1)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部门规章;(2)制定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3)流域间的水资源配置和调水管理;(4)大型水工程的管理;(5)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6)重大水害防治中的全国范围内的人.财.物的统一调度管理;(7)协调.监督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8)环境行政执法权。
2.地方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机构
在地方,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流.湖泊,按大流域设立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直属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管理.水害防治管理工作。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的职权职责包括:(1)根据上一级规划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水害防治规划;(2)制定流域内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3)流域内各干流.支流用水量分配管理;(4)限额以上取水许可的审批;(5)中.小型水工程的审批管理;(6)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水害预报管理;(7)流域内排污费.超标排污费.水生态补偿基金等的统一管理和使用;(8)流域内水害防治中的人.财.物的统一调度管理;(9)环境行政执法权。
在大流域内,可按支流域设立支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本支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具体内容为:(1)在本流域内分配污染物排放指标;(2)在本流域内分配用水量;(3)支流上小型水工程的审批管理;(4)支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水害预报管理;(5)环境行政执法权;(6)法律和流域管理机构授予的其他职权。
在现行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下,可撤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其他工作部门不再行使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职权,保留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本辖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并增加原水行政主管部门享有的职权。在与其他管理机构的关系上,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服从其所在的流域管理机构,没有流域管理机构的,服从其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是对现行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是对我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体制的突破。它符合水资源保护的生态规律,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和各部门的条块分割,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顺应运用市场保护环境,建立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需求。但是,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建立,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体例、政府机构的设置等诸多问题,最重要的还有赖于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修改完善。对于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进行统一立法,制定统一的水资源保护法当然是最佳选择。在《水法》与《水污染防治法》分立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水法》与《水污染防治法》的统一修改才能在我国建立起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摘要:华县水资源较丰富,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开发利用率仅22.89%。本文针对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 现状 问题及对策
华县位于秦岭东部、渭河南岸,南依秦岭与洛南、蓝天接壤,北临渭河与大荔相望,东以方山河与华阴市相连,西跨赤水河与临渭区相接。域内地势南高北低,山、塬、川、滩依次排列,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全县国土面积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2万亩。共辖14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36.4139万人。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开发利用率22.89%,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48m3。境内有12座水库,6条南山支流。
一、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华县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2498万m3,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为24865万m3,可开采量12006.15万m3。全县国民经济用水量7724万m3,其中:工业用水2449.27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4848万m3,生活用水426.73万m3。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水资源开发总量不足,利用效率较低。根据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年均水资源开发量为7897.37万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2.89%。全县国民经济用水量7724万m3,占开发量的97.80%。其中工业用水2449.27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4848万m3,生活用水426.73万m3。
(二)水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开发结构不合理。根据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年均地表水开发量2900.08万m3,占地表水资源可开发量的12.89%,占总资源的8.41%;年均地下水开发量4997.29万m3,占地下水资源可开发量的41.62%,占总资源的14.48%。
(三)水资源开发供水工程弱
一是地表水源供水工程方面,蓄水工程有库坝12座,总蓄水能力3250万m3,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88万亩;引水工程有自流引水渠道171条,其中控制面积千亩以上五条,最大引水量89.54m3/s,可控制灌溉面积3.33万亩;提水工程有抽水站26个,装机功率2400kw,其中控制面积在千亩以上有6个;排水工程分为排水沟,排水站两类,排水沟有赤―遇、遇―石、二华干沟,共长29.6km,最大排水量17.55m3/s,排水站有后李、由里、侯坊、方山等4个,最大排水量13.30m3/s,保护耕地面积21.07万亩。二是地下水源供水工程方面,利用地下潜水,配套机井4104眼,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以上地表、地下水源供水工程灌区存在交叉灌溉。截止2009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2.6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6.68万亩的61.64%。
(四)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水务是多部门分割管理,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县城配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治理由环保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和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治污的有效调节机制,导致水浪费严重、水质污染、乱取乱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水产业政策,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服务业和节水型社会。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原则,继续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使开发利用率从22.89%逐步提高到50%以上。尤其是在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候,必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以现状水资源条件确定的建设项目规模和取水规模,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合理确定取水位置和取水方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优化水资源开发结构,促进水务工作上台阶
华县水资源开发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水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结构,尤其是要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的比重,即占其可开发量比重从12.89%逐步提高到50%以上;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从8.41%逐步提高到50%以上。同时,围绕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取水、破坏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等行为。逐步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取水计量监管。有效促进优化水资源开发结构,助推我县水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切实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工程投融资机制。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二是争取金融支持。落实上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小额贷款资金优先用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三是整合县级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农业发展基金、小型农田水利等各类涉水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四是利用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水利建设领域,充分开发利用好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深化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城乡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对辖区范围内防洪、水源、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乃至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的新格局。才能在体制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综合利用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随着各地工农业和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的需要,各地区对水源的需求量迅猛增长,水源紧缺问题也将日益严重。现有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和保护。
中国是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9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在人口和耕地压力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在地区和时间上的不均一性;致使我国年年水、旱两灾不断;水资源分配不合理,重复利用率不高,浪费和污染严重。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还没有完全按照水资源的形成规律加以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使已经紧缺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我国水资源利用比例农业占70%-80%,农业用水渠系利用系数低,许多地区大水漫灌,渠系又不完善,导致沼泽化,盐渍化面积扩大。
我国水污染已相当严重,加剧了供水不足的矛盾,其中80%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污染。污水资源化已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减少万元产值耗水指标,同样是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用水浪费,工业用水重复率低,地表水和城市地下水污染加剧,是目前,也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突出矛盾。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1 水资源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管理不善。工农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争水矛盾尖锐,现有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和保护。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不协调,一些地区水资源的开发超过了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局面。这说明,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系统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水流系统的研究,对可控输入部分或对可控输出变量的操纵,可使水流系统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而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是局部性的或是单纯性的,缺乏把水资源与宏观经济调控联系起来研究。这里既有管理体制的局限,也有对水资源系统或地下水流系统的认识程度的差异,没有自觉地借助于科学管理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2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我国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当低,人均占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水情,这样方能有效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需要从多方面做好工作。
3 遵循经济规律管理水资源
水资源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有价值的,按照经济规律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经济规律,供水是有成本的,要改变目前基本上还是无偿供水或低偿供水的局面。开发利用水资源,如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难于筹集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资金,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理,人工补给地下水也难于开展,可见把水资源作为商品,实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4 涵养水资源,避免片面强调地表水利用,而破坏地下水资源
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把山区和山前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科学的联合利用,实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科学利用。
节约用水,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减少水污染,提倡节水农业,实行节水灌溉和计划供水,使有限的水量用于保证农业粮食总产量逐步增长。由于农业用水在全国是用水大户,即便有效利用率提高5%,工业和城市用水应限制用水定额,提高重复利用率,减少万元产值的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亟待提高,如能将目前全国平均的城市污水资源化是开辟水资源的另一途径。
将目前污水处理率不到10%提高到20%,就可以为城市提供约40亿m的水资源量。城市污水经过两级处理,既可减少水污染,又可解决水资源短缺。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综合开发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的有效措施,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对跨流域引水必须有充分的论证,特别是引水后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论证,包括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评价。水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水资源有多少,而更重要的是考虑水资源开发后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为宜。
5 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不注意或缺乏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变化作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资源与环境双向恶性循环的状况,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为了克服在开发水资源中忽视保护环境的倾向,应在政策上加以约束,实行开发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应进行水源地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性预测评价。
>> 浅谈山阳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于宁蒗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怎样贮存中药材种子 地热资源的特点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明确中药材种植现状 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法律对策研究 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几点思考 关于须弥山石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中药材网络销售的思考与探讨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合理利用的几点探索 关于最优化开发利用陕西省中药资源几点建议 无公害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林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优势与发展对策 关于开发利用陕北水力资源的思考 关于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张忠田.山东农大建成千余亩中药材示范基地[J].中国中医药报, 2011-08-22(4).
[5] 新华社.云南建成世界上最齐全的重楼种质资源库[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25(3).
[6] 郭丁丁,张潞,朱秀峰.中药连翘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01-2603.
[7] 侯嘉.不同产地川芎种质资源的品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8] 王晨,李佳,张永清.丹参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37-41.
[9] 魏建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特点及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3-8.
[10] 韦永诚,郑本家,韦宏.广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濒危野生物种保护战略研究(分报告集),2003:154-178.
[11] 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EB/OL].[2013-12-16]..
[12] 张超良,郑本家.广西中草药资源利用概况[C]//《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2000:64-65.
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必须遵守本条例。
跨省的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国家有规定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第四条 全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下级管理服从上级管理,部门管理服从统一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按统一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各单位应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 省水利厅是省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城建部门负责管理省辖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对水体污染进行调查、监督和评价,对水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地质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普查勘探和监测,并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市(地)、县(市、区)水利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的主要职责是:
(一)实施《水法》及其他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二)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全省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编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制定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
(三)归口管理全省节约用水工作;
(四)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
(五)统筹城乡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处理用水纠纷;
(六)负责国家分配给我省的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工作;
(七)负责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协同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八)组织协调重大的水资源科研工作;
(九)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政监督管理,负责查处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调处水事纠纷,保障水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三章 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全省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市(地)、县(市、区)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十三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全省的综合规划和跨市(地)的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地)的综合规划和跨县(市、区)的区域或者流域综合规划,由市(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市、区)的综合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防洪、治涝、灌溉、航运、城市和工业供水、水力发电、渔业、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综合规划应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需要。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制定中长期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供水、灌溉、治涝、发电、航运、渔业、水土保持等各方面的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十六条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发展灌溉、排水、水产和水土保持事业;应积极采取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第十七条 兴建引用黄河水工程,应对渠首沉沙、清淤占地等进行科学规划,防止渠道淤积、土地沙化和引起涝、渍、碱灾害,并应妥善安排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兴建水工程需要迁占、移民的,应按照受益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妥善安排好移民和迁占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安置经费,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并应当在建设阶段按计划完成安置工作。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维持生态环境用水。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水资源评价为依据。扩大城市供水规模,须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水运资源、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向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内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或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水库、湖泊周围和河流两岸采矿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受到污染和破坏。
禁止任何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向地下排放、倾倒污废水。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
对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排污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限期治理。因水污染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赔偿损失。
第二十三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对已超采的地区,应当采取回灌补源措施,严格控制采水量。
在海水入侵地区不准增打深井并限制开采量。
第二十四条 开采矿藏或者兴建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并造成损失的,采矿单位或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
第二十五条 兴建水工程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或者航道水量有不利影响的,由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或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设施,防汛设施,导航、助航设施,水文和水文地质监测设施以及水文测验河段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拆除或迁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所有的水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集体所有的水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二十八条 全省和跨市(地)的区域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市(地)、县(市、区)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对直接从河流、湖泊、地下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为农户生产、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
取水许可制度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使用国家所有的水利工程供应的水,应当依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水费;使用其他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依照市(地)或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缴纳水费。
第三十一条 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河流、湖泊取水的单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对农业灌溉取水,可暂不征收水资源费。
省辖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费,可以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城建部门征收。
征收的水资源费,缴同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管理、补源以及补助节约用水等,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地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精神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市(地)交界线两侧各五公里,县(市、区)交界线两侧各三公里的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引水和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三十三条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依照《水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必须服从。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宣传、实施《水法》及其他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事迹突出的;
(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
(三)管理和维护水工程成绩显著的;
(四)勇于同破坏水资源、破坏水工程行为作斗争的;
(五)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出重大贡献的;
(六)在水资源科研方面成绩显著的;
(七)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取水、截水、阻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和测验河段、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一千至一万元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擅自拆除或迁移前款所列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其修复或迁回原址,可以并处一千至五千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依照《水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拒绝、阻碍公安人员、水政监察人员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水事公务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处罚。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10月10日省人民政府的《山东省城市水资源暂行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关键词: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位于我国四川省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历史较长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其灌区总面积约为2.3万平方千米,总覆盖范围囊括涪江,沱江和岷江三大流域。广阔的地域范围和丰富的蓄水量,为都江堰的水工建设和水利管理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加之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也对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近年的水力资源的规划管理中,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都江堰的水资源开发投入,灌区工程的开发,水利渠道的整治以及水资源的调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也暴露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因此对不同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于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1 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管理落后,开发利用效率低
都江堰的水利资源管理,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水利工程修建之初的管理模式,而在都江堰社会经济形势转变和水资源调配方式日渐优化的背景下,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已无法有效的保障水资源开发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水资源管理机制没有与市场运营相结合,也使得水资源的开发成本和供给所得无法得到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调配无法统一,进而阻碍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这一过程的循环。
1.2 水土流失加剧和供需矛盾的加剧
岷江作为都江堰水利资源来源的重要组成,其水质特点会直接影响到都江堰的水资源属性。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岷江上游土地开发工程的推进,使得土地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这也使得都江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使得都江堰水系中的平均含沙量不断增加,水系周边沙泥的迅速流失,不仅会影响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甚至会导致洪涝灾害,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1.3 灌区工程老化,阻碍水资源开发与整治
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多始于1950年左右,在长期的水利工程运作中,多数灌区工程已处于严重老化的状态,例如在灌区的渠道系统构建中,老化的水渠无法有效的提高水资源调配效率,并且由于其结构中没有修筑内衬支护结构,因此在水利输送的过程中,也无法有效的降低水损失。工程的老损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灌区水利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安全性,也阻碍了都江堰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效率的提升。
2 都江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为了更加有效地处理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就要以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为入手点,通过完善相关法令法规,实现对水资源开发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
为了实现都江堰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首先强调灌区的水资源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并开展节水工程的修建工作,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创造前提。为了实现都江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全面加强,要首先构建起灌区的节水主框架工程,并通过渠系的配套构建加以完善。在灌区水资源开发工程修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还要有效地落实计量用水原则,通过水资源的计量收费培养地方居民的节水意识。在水资源的现代化开发与管理中,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还要构建起信息网络管理结构,通过对灌区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调配信息进行收集与反馈,提高都江堰地方的水资源调配效率,从而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2 完善水利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都江堰地方的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资金保障机制的改革中,应首先设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通过拨款支持工程修建,从而为水利资源开发工程的修建提供资金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还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进行整合,从而使政府的资金调配职能得到更为充分地发挥,也为水利工程的完善和修建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此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工程的开展,政府也可以在整合多部门水利工程资金的同时,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并通过分配投入方以一定的管理职能,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融资。
2.3 加大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都江堰居民的用水供给和用水安全,因此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就要着重强调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都江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为了提高用水质量,就要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制定水源保护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高水源质量。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还要强调对水资源周边地质资源的保护,通过控制树林和植被的砍伐量,阻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
2.4 强化水利工程和用水的现代化管理
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的稳定运行与发展,必须针对水资源的开发与用水分配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的建设管理必须以实时的监控提供保障,因此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要针对工程运作特点制定执勤方案,提高工程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还要注重对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的任用,并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管理团队,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的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在水资源的利用的现代化管理中,为了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要将管理机制落实到法律法规中,通过落实合同用水,并建立对应的水费收缴机制,实现对灌区居民用水的有效控制。
3 结束语
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灌区的社会经济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加有力地保障都江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就要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更为深入地发掘当前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梅.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J].水利学报,2008(5):12-17.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一、 义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义乌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义乌市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义乌市在大力开源、节流、治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蓄、引、供等进行全盘考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城市供水保证率。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义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该市境内一般年份水量还可以,但由于当地没有大型水库,缺乏的蓄水空间,主要靠河道建闸蓄水,可利用量不多,碰到干旱年份就无水可用。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为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小,水分生产率低。在工业方面浪费水现象很普遍,远远高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管网漏失率在15 ~30%,远高于西方国家平均5%的水平和全国平均9.2%的水平,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3)水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粗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养殖业污染也较严重,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堆积,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当地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性缺水的比重趋于上升。
由于该市主要地处河中游段,上游人口密集,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排人河道,导致流经境内的河道污染较严重。
(4)城区中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由于地表水可利用量不足,过度依赖中深层地下水,义乌市区及所有县城中心城区中深层地下水均出现了超采现象,特别是义乌市区的降落漏斗已与邻县城的漏斗相连。义乌市中心城区以自来水厂为中心,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水位降落漏斗,2010年漏斗面积约为75km2。目前由于地下水超采已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
(5)水资源没实行统一管理。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由于水务管理权不统一,使得各管水部门依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6)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义乌市约90%以上的农田灌溉处于利用系数只有30%一40%的高耗水的自流引灌的落后状态中。水的利用效率低,水的效益也不高。据统计,工业用水效率只有40%,城市用水中,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7)私自滥挖井取地下水多。义乌市地下水蕴藏量为12828.4万立方米,其中天然补给量为9021.69万立方米,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5338.73万立方米。根据调查统计,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100.5万方。如果滥取地下水,将会造成地下水位降落,甚至出现地面沉降,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
三、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建议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无法谈及城乡一体化,更别说刨“生态市”。所以,解决水污染和水危机的最主要措施是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将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充分净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然水体,使水资源不受破坏,进入使用、净化排放、再使用、再净化排放的良性循环过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2.科学规划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规范、引导城镇建设,合理调整工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与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以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义乌市水资源规划》、《义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施,加快了水资源质量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切实加强蓄水调水工程建设,缓和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健全水资源运行机制,推进节水防护型社会建设
以流域为基础,根据水资源状况和水功能区的要求,在确保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先按照以供定需原则,确定流域内的各地区各行业用水总量、水体纳污排放总量控制。然后根据行业用水额,下达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以及排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并实行计量管理。同时通过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等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取用水户节水减污,优化产业用水配置,使水资源从低效益高耗水重污染向高效益低耗水环保型产业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4.着力完善水资源监测网络,强化水资源质量监督
建立项目齐全、监测有力的市水资源监测网站,对各类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实行旬报。至2020年,义乌市基本建成水生态生物监测网站,以适应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5.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确保水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要根据新《水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及文件精神,就水资源管理体制、配置、节约、保护等主要方面,制定《义乌市取水、节水、排污等管理办法》。
四、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二个方面:一是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二是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健全配套的法规政策,强化水行政执法管理。建立健全水行政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完善以《水法》为主体的水法规体系建设,同时根据水利部颁布实施的《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各项涉水事物的活动,针对水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薄弱的现状,制定规范的供水、用水、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及标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支撑义乌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
五、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阜阳市可利用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水要求,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每一个公民,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互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1,2]。
1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互助县境内有6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年水资源总量为5.1033亿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亿m3,出境水量16.9亿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亿m3,出境水量26.72亿m3。经对现状年水资源利用分析,该县多年平均降水深为482.4mm,折合降水总量16.5亿m3,占青海省2064亿m3的0.8%,天然降水明显不足。全县年产水模数为15.2万m3/km2,按37万总人口和6万hm2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379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365m3/hm2,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27.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贫水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互助县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4年7月,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2项,其中水库37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15座,淤地坝29座,电灌站87座,机井48眼,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万亩灌区10个,民营渠道71条,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喷灌工程6项,集雨利用工程1项,完成坡改梯3.2万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42万hm2,可解决17.6万人、18.0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一是天然降水资源地区间差异较大。互助县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流,因水汽历经山脉,受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已成强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县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区的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区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浅山地区,包括蔡家堡、西山、东山乡以及五峰、威远镇、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达板山南侧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以及东沟等乡北半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属大通河流域区的扎隆沟、浪士当沟和甘冲沟等地区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反映年际变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着Cv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P=20%时,降水量596mm;P=50%时,降水量513mm;P=75%时,降水量454.1mm;P=95%时,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将全县分为马圈沟流域区,沙塘川流域区,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区等7个水资源利用分区,根据2003年《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只有马圈沟流域与沙塘川流域水资源利用属于绿区(有开采潜力区),而其他5个区为红区(即无开发利用区)。全县地下水实际年开采量为1119.49万m3(2003年基数),除了沙塘川流域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外,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地下水目前开采量很小,而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个别地段有开采价值外,总的开采价值不大,属无开采价值区。
2.2工程型缺水严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互助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互助县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879.57万m3,其中按水资源类型分,地表水6671.45万m3,利用率为13%,地下水1028.12万m3,利用率为16%;按供水用途分,农业用水6654.42万m3,工业用水291.06m3,城镇生活用水706.04万m3,农村生活用水229.45万m3,年需水总量8369.05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7141.9万m3,平均灌水量5400m3/hm2,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村人饮需水量1227.15万m3,供需相差489.48万m3。二是拦蓄骨干工程少。互助县水资源之所以匮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拦蓄骨干工程少。虽然境内有湟水河、大通河经过,但2条河流6~9月占全年径流量52%的洪峰径流,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大多数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加上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为20%以上,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县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法规,但仍然存在着执法难的实际和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资源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虽然成立了水务局,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场上,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未形成,对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缺乏自觉的抵制和监督。
3对策
3.1围绕资源型缺水实际,大力开展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1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为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水资源机制。
3.1.2在普及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一是加强输水设施建设,搞好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强水量监测控制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地下水取用水计量设施。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建成以管灌、滴灌、渗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项目。四是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五是在城乡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并全部实行以表计量制。六是大力推广“U”型渠、FA旱地龙等水利科技新技术,以科技促进节水。
3.1.3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资源的论证制度。对境内的河流划分功能区,重点加强源流区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水要服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中对生活及重要生态环境用水的安排,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供水、用水、排水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各类项目立项前需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建设高耗水、重污染、影响水安全的工业项目。坚决制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
3.2围绕工程型缺水实际,努力做好工程建设与管理
3.2.1充分认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互助县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日等时机用广播电视、散发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设立咨询点、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同时,对广大群众加强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全民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制止水环境污染。
3.2.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全县的水资源,应下大力气,抓好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制定规划。严格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合理用水,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尤其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有效制止乱开乱挖水资源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4]。
3.2.3大力加强以水资源调控为主要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调控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调水等。“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从互助县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通过骨干调控工程的建设,变无水为有水,变无用水为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5年,主要计划建设以下工程:引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南门峡水库灌区四支渠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红崖子沟老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前头沟水库中低产田改造等13项工程,以此来逐步改变农用灌溉用水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切实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到农业灌溉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实施哈拉直沟流域综合治理、互助县淤地坝系、互助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湟水流域二期综合治理等9项工程,以此抓好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人均1333.33hm2标准基本农田,并采取打水窖、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大力发展节水补灌,保证人均666.67m2旱涝保收田。治理开发“四荒”地,扩大林草植被;加强水保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初步实现山变绿、水变清、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蓄水工程方面,利用青海省实施的湟水北干渠项目,新建松多水库,总库容800万m3以上,以此来缓解红崖子沟流域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西山乡至蔡家堡乡人饮、东沟乡石窝至东山乡人饮、柏木峡至威远镇小寺村人饮等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水工程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建设3项以上的提灌站工程,使局部地区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工程方面,在现有小寺供水水源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水源地,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3.2.4全力抓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及水利管理,确保其发挥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互助县已建成了大、中、小型的各类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互助县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修建,由于受当时设计和建设技术等影响,加之建设年代久,目前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还要积极筹措资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工作,特别是对已有蓄水工程进行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增加蓄水量;对已有渠道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处理,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在保证每一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水利管理工作,狠抓水利管理和乡(镇)水利水保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形成以县水管队为龙头,乡(镇)水利水保站为骨干,村社水管组织为基础的水利管理网络。同时,把水费征收和综合经营作为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带领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走上“以水养水”的道路,增加水资源管理经费,扩大水利经济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张得俊,任虎成,齐国亮,等.互助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9(3):90-92.
[2]韩永荣.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19(4):49-51.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互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1,2]。
1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互助县境内有6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年水资源总量为5.103 3亿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亿m3,出境水量16.9亿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亿m3,出境水量26.72亿m3。经对现状年水资源利用分析,该县多年平均降水深为482.4 mm,折合降水总量16.5亿m3,占青海省2 064亿m3的0.8%,天然降水明显不足。全县年产水模数为15.2万m3/km2,按37万总人口和6万hm2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 379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365m3/hm2,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27.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贫水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互助县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4年7月,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2项,其中水库37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15座,淤地坝29座,电灌站87座,机井48眼,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万亩灌区10个,民营渠道71条,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喷灌工程6项,集雨利用工程1项,完成坡改梯3.2万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42万hm2,可解决17.6万人、18.0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一是天然降水资源地区间差异较大。互助县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流,因水汽历经山脉,受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已成强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县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区的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区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浅山地区,包括蔡家堡、西山、东山乡以及五峰、威远镇、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达板山南侧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以及东沟等乡北半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属大通河流域区的扎隆沟、浪士当沟和甘冲沟等地区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反映年际变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着Cv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P=20%时,降水量596mm;P=50%时,降水量513mm;P=75%时,降水量454.1mm;P=95%时,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将全县分为马圈沟流域区,沙塘川流域区,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区等7个水资源利用分区,根据2003年《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只有马圈沟流域与沙塘川流域水资源利用属于绿区(有开采潜力区),而其他5个区为红区(即无开发利用区)。全县地下水实际年开采量为1 119.49万m3(2003年基数),除了沙塘川流域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外,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地下水目前开采量很小,而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个别地段有开采价值外,总的开采价值不大,属无开采价值区。
2.2工程型缺水严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互助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互助县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 879.57万m3,其中按水资源类型分,地表水6 671.45万m3,利用率为13%,地下水1 028.12万m3,利用率为16%;按供水用途分,农业用水6 654.42万m3,工业用水291.06m3,城镇生活用水706.04万m3,农村生活用水229.45万m3,年需水总量8 369.05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7 141.9万m3,平均灌水量5 400m3/hm2,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村人饮需水量1 227.15万m3,供需相差489.48万m3。二是拦蓄骨干工程少。互助县水资源之所以匮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拦蓄骨干工程少。虽然境内有湟水河、大通河经过,但2条河流6~9月占全年径流量52%的洪峰径流,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大多数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加上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为20%以上,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县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法规,但仍然存在着执法难的实际和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资源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虽然成立了水务局,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场上,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未形成,对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缺乏自觉的抵制和监督。
3对策
3.1围绕资源型缺水实际,大力开展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1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为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实行 “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水资源机制。
3.1.2在普及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一是加强输水设施建设,搞好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强水量监测控制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地下水取用水计量设施。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建成以管灌、滴灌、渗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项目。四是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五是在城乡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并全部实行以表计量制。六是大力推广“U”型渠、FA旱地龙等水利科技新技术,以科技促进节水。
3.1.3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资源的论证制度。对境内的河流划分功能区,重点加强源流区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水要服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中对生活及重要生态环境用水的安排,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供水、用水、排水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各类项目立项前需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建设高耗水、重污染、影响水安全的工业项目。坚决制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
3.2围绕工程型缺水实际,努力做好工程建设与管理
3.2.1 充分认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互助县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日等时机用广播电视、散发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设立咨询点、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同时,对广大群众加强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全民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制止水环境污染。
3.2.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全县的水资源,应下大力气,抓好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制定规划。严格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合理用水,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尤其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有效制止乱开乱挖水资源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4]。
3.2.3大力加强以水资源调控为主要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调控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调水等。“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从互助县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通过骨干调控工程的建设,变无水为有水,变无用水为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5年,主要计划建设以下工程:引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南门峡水库灌区四支渠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红崖子沟老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前头沟水库中低产田改造等13项工程,以此来逐步改变农用灌溉用水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切实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到农业灌溉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实施哈拉直沟流域综合治理、互助县淤地坝系、互助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湟水流域二期综合治理等9项工程,以此抓好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人均1 333.33hm2标准基本农田,并采取打水窖、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大力发展节水补灌,保证人均666.67m2旱涝保收田。治理开发“四荒”地,扩大林草植被;加强水保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初步实现山变绿、水变清、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蓄水工程方面,利用青海省实施的湟水北干渠项目,新建松多水库,总库容800万m3以上,以此来缓解红崖子沟流域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西山乡至蔡家堡乡人饮、东沟乡石窝至东山乡人饮、柏木峡至威远镇小寺村人饮等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水工程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建设3项以上的提灌站工程,使局部地区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工程方面,在现有小寺供水水源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水源地,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3.2.4全力抓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及水利管理,确保其发挥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互助县已建成了大、中、小型的各类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互助县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修建,由于受当时设计和建设技术等影响,加之建设年代久,目前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还要积极筹措资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工作,特别是对已有蓄水工程进行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增加蓄水量;对已有渠道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处理,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在保证每一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水利管理工作,狠抓水利管理和乡(镇)水利水保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形成以县水管队为龙头,乡(镇)水利水保站为骨干,村社水管组织为基础的水利管理网络。同时,把水费征收和综合经营作为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带领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走上“以水养水”的道路,增加水资源管理经费,扩大水利经济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 张得俊,任虎成,齐国亮,等.互助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9(3):90-92.
[2] 韩永荣.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19(4):49-51.
关键词:水资源,发展策略,人水和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 引言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亿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稍微多点,是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有效解决人与水之间出现的矛盾,协调好人水关系,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河、黄河、淮河以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开发利用率超过100%,有超过50 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 mm,沉降总面积高达71 9 万km2。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水资源的发展策略,有效解决人与水之间出现的矛盾,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和谐调控,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解决我国特殊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管理力度不足。
2. 人水和谐
人水关系是指“人”(指人文系统)与“水”(指水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水关系中的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相互竞争,是一种有冲突的和谐。所谓人文系统,指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由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科技水平等众多因素所构成的系统。所谓水系统,指以水为中心,由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所构成的系统。人水系统是以水循环为纽带,将人文系统和水系统联系在一起,组成的一个复杂大系统。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水问题,人水和谐思想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人水和谐的概念可以看出,包含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和水关系的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文系统与水系统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就水论水、就水治水向追求人文系统的发展与水系统的健康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人水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
以人水和谐为目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人水和谐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从和谐论的观点出发,对人水关系进行调控时,在考虑水利工程的兴建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更要考虑到水量的变化对水质、水环境的影响;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更要注重水污染的防御和保护。
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水、用水、排水3 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针对中央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有关责任,必将全面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并且要进行用水效率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最后还要严格限制水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4. 结语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人水和谐发展策略,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左其亭,马军霞.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解读[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6):133-137(核心期刊)
[2] 刘军辉,左其亭,张志强. 水资源利用矛盾的和谐论解决途径[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3):106-110(核心期刊)
[3] 左其亭,胡德胜,窦明,张翔,马军霞.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框架及核心体系[J].资源科学,2014,36(5):0906-0912 (核心期刊)
[4] 左其亭,毛翠翠. 人水关系的和谐论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4):469-477
[5] 郭丽君,左其亭. 从和谐论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