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十四五发展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
---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
版权所有
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油年生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加速珍珠护肤品、保健品等珍珠系列产品的开发;打破乡镇界限,优化茶叶资源,组建大型茶叶加工联合集团并不断提高茶产品质量;新建3至4个蛋类、禽类加工项目。酒业要在啤酒、白酒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兴华啤酒要扩大PET纯生鲜啤新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建2条易拉罐生产线,使年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在3亿元以上;状元酒厂等白酒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实行规模生产,白酒年生产量要达到万吨规模,产值过亿元;开发低度洋酒、果露酒等新产品,低度洋酒、果露酒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规模,产值在5亿元以上。加大矿泉水、豆奶、牛奶等食品饮料的开发扶持力度,以南山矿泉水、丽峰饮料等企业为主加速发展,使矿泉水生产量达到500万桶,奶饮料达到5万吨规模。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能带动基地发展的大规模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积聚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实现农工对接,以工哺农。到2010年,形成产值过10亿元,就业人员在7000人以上的酒业和食品饮料生产区,并带动包装、印刷等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着力把酒业及食品饮料业培育成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
---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
版权所有
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油年生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加速珍珠护肤品、保健品等珍珠系列产品的开发;打破乡镇界限,优化茶叶资源,组建大型茶叶加工联合集团并不断提高茶产品质量;新建3至4个蛋类、禽类加工项目。酒业要在啤酒、白酒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兴华啤酒要扩大PET纯生鲜啤新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建2条易拉罐生产线,使年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在3亿元以上;状元酒厂等白酒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实行规模生产,白酒年生产量要达到万吨规模,产值过亿元;开发低度洋酒、果露酒等新产品,低度洋酒、果露酒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规模,产值在5亿元以上。加大矿泉水、豆奶、牛奶等食品饮料的开发扶持力度,以南山矿泉水、丽峰饮料等企业为主加速发展,使矿泉水生产量达到500万桶,奶饮料达到5万吨规模。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能带动基地发展的大规模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积聚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实现农工对接,以工哺农。到2010年,形成产值过10亿元,就业人员在7000人以上的酒业和食品饮料生产区,并带动包装、印刷等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着力把酒业及食品饮料业培育成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
一、2011年2月份建成投产市科技产业集聚区生产厂:年产地能热泵大型中央空调机组1000台实现产值3.5亿元;年产小型地能热泵中央空调2000台实现产值1亿元;年产高效换热泵500台实现产值5000万元;最终达到年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二、原玉泉区贝迪地能中央空调公司生产厂,扩建后改为《河南贝迪工业特种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设计年生产大型工业用制冷设备500台,实现产值1.5亿元;生产钢铁等冶金行业用特种高温空调1000台,实现产值5000万元人民币;生产煤矿及炼油、化工行业防爆空调1000台,实现产值5000万元人民币;年产轮船用特种水源热泵空调500台,实现产值5000万元人民币;最终达到年销售额3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三、从2011年5月份开始与上海化工集团投资公司合作投资3亿元人民币成立《河南贝迪纯电动汽车空调制造公司》,建成8条现代化纯电动汽车空调生产线,设计年产小轿车空调45万套,实现产值40亿元人民币;年产大型电动客车用中央空调5万套,实现产值10亿元人民币;年产电动机车(火车)用中央空调3000套实现产值1.5亿元人民币;最终建成设计生产产值约60亿元人民币。
十二五期间整合《***贝迪地能中央空调公司》、《河南贝迪工业特种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河南贝迪纯电动汽车空调制造公司》及《河南贝迪机电设备安装公司》后形成《贝迪制冷集团公司》,最终实现年产值7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制冷设备集团,成为中原最大规模的制冷设备制造公司。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以加速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小康建设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实施制造强镇、开放兴镇、创新活镇、生态立镇、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专用汽车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迈进,力争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承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一个跨越、三个领先、五个显著增强”,即: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全省强镇地位初步彰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及幸福指数显著增强。
三、“十四五”时期战略重点
一是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抢抓肺炎疫情之后政策、产业、扩大有效投资等领域的潜在机遇,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全国500强龙头企业,依靠专用汽车展览会等平台,举办全国性行业论坛,谋划一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扶持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项目,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招大引强”加快全镇专用汽车主导产业创新步伐;扎实开展零地招商,通过零土地技改,持续开展低小散企业的腾笼等措施,招引见效快、效益好、贡献大的“大好高”“小而美”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企业内生力,以外部企业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帮助我镇传统企业提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制定产业平台发展政策,推动全镇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全盘谋划重大工程项目。以精密化、专用化、智能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谋划、储备一批对全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十四五”项目库;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上级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全镇规划;规划建设汽车工程学院,着力培养专用汽车产业所需人才;积极向上争取高速公路在布局并设立出口;加快推进曙岳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天辰铝合金钢圈智能制造项目、科贝尔共享涂装项目、天鸿高科技智能化罐车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国()商用二手车出口项目规划建设,争取早日投产;主动作为帮助骏宇EBS汽车制动系统生产项目、通泰履带式自卸车生产项目、安途环卫装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探索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新基建”项目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全速开展企业育大培强。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构建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工业企业格局。认定一批领军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投融资、工业(商业)用地、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重大支持,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上市,力争到2025年,全镇范围内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家以上;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创新型人才、具备行业开拓能力的企业为重点,认定一批高成长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助推企业井喷式、裂变式增长;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专用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依托德国、迪拜等国际汽车展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跨境贸易,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同时,深入开展传统产业“智造”工程,引导企业加速开展机器人换人行动,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速推进一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企业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下狠功夫,促使企业自觉淘汰落后生产线,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环保和用工荒的现象。
四是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精、准、细、实”上下功夫,下足绣花功夫,强化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即时帮扶工作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以及视察时提出“争当全国能源排头兵”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重点,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争当全省、全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先行县,实现从“一煤独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
二、工作目标
以“绿色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重点突破”为原则,根据全县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增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突破,率先走出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三、工作任务
(一)启光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1#、2#机组分别通过168小时试运转,试运转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该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筹备竣工验收,争取今年进入正常商业运营。
(二)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支持我县符合条件的新能源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直接交易,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深化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改革。2020年我县将分别以不同方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目前已制定2020年冬季清洁取暖方案,下一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目前正在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在县境内的光伏项目,已完成考察测绘,正在进行评估,如能达成协议,预计今年将进行施工建设。
(五)积极有序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去产能200万吨/年。关闭退出60万吨以下煤矿,全县煤矿单井产能达60万吨/年。
(六)积极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技改提能项目建设,努力为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全面提升我县煤矿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优质产能占比达到60%以上。在安全高效矿井方面,全面提升我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全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特级矿井达到70%。
(七)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促进绿色、智能化开采应用创新和技术融合,高标准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试点,全面推动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煤矿智能化矿井改造,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八)积极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即“矸石返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县能源局“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指导协调相关重大事项。各股室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理解加快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负起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强大合力,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加强宣传引导
县能源局各股室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大力营造开展能源革命的良好氛围,传递有利于加快能源革命的好声音和正能量,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意识,不断把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客观性和实践性。
1、体现战略性。对“十二五”期间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2、体现前瞻性。综合研判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正确把握所处行业领域发展动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十二五”的发展作出前瞻性安排,提出具有竞争力的目标和措施。
3、体现客观性。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现状,务实规划“十二五”的发展,既防止把现有业务简单堆砌成“规划”,又防止脱离实际“为规划而规划”。
4、体现实践性。确保战略规划有权威、可执行、能落实,集团公司及各级子公司发展应符合、服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战略规划应适应宏观形势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按规范程序适时作出修订和调整。
二、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应把全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编制范围,以20xx年—2015年为规划周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概况。如企业的历史沿革、业务范围、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子公司结构、治理结构等。
2、企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3、企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4、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主业方向。重点是明确主业。按照“有进有退、优进劣退”的原则,进一步精干主业。结合实际确定企业主业(不超过三个),并可再明确一至两个重点培育的其他优势业务。主业和优势业务原则上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标准(附后)中的行业大类列示,尽可能列示到中类或小类;主业和优势业务确实难以用标准分类的,亦可结合实际作出具有明确内涵的概括归纳。
5、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既提出数量指标,又提出质量目标。具体指标、目标由省属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十三五 事业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导高等院校一定阶段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和行为指南。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多数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科学地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非凡。
1“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以来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具体执行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等。
2“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等院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将分为编制阶段、执行和监控阶段、总结阶段。
2.1编制阶段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是单一规划,是规划的集合。它应包括一个总规划,还应包括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事业发展规划应是各子规划的概括和凝练,各子规划也是总规划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事业发展总规划可以包括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体系,其中编写重点是“重点建设任务”,应根据学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各项重点工作,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资源能力建设、国际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
要切实提高目标、任务、措施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划基本定稿后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
2.2执行和监控阶段
“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期应是2016-2020年,共5年。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规划的执行应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跟踪规划的执行进度,依照规划文本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干预。在规划执行两到三年期间,应组织专家进行规划的中期检查,对规划文本中的定性和定量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评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制定开始到具体执行再到执行监控一定存在修订和调整,这才是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以是规划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更具效率和效果,避免执行偏颇、少走弯路,最终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2.3总结阶段
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到中后期应着手组织进行阶段性总结,既应包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也应该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3问题与思考
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在一定阶段的战略性指导,在实践中,发展规划不能保证学校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但是通过做规划、执行规划,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们会思路更加清晰,学校的事业发展则会更容易取得理想中的成就。所以规划并不是可以解决学校发展所有具体问题的速效西药,而是擅于宏观调理、梳理脉络、提升本质的中药。总之,从学校管理层面,制订和实施事业发展规划是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策略,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校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文本并加以贯彻落实,使学校获得预期发展,正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由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五省(区)二市组成的环*经济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亿人,有各类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城市13个,是我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迅速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年全区经济总量达55013亿元,是*年的2.16倍,占全国的30.2%,其中: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中心城市人均GDP已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4159亿元,比*年增长1.45倍,占全国的27.9%。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2)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区内大多数省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为67.7%,天津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青岛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6%
(3)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外经、外贸大幅增长,利用外资规模大,*年全区出口总额达1440.5亿美元,比*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22.2%,直接利用外资达228亿美元,占全国的37.8%。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4)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区内各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地方增加3600多元,最低也增加了近1000元。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环*经济区加快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了解的情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总体上可概括成一句话: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坚定地走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千方百计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方面是:
(1)能较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环*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如山东,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74种,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居前3位的有黄金、硫、石豪,石油、金刚石、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石墨、玻璃和陶瓷原料。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东拥有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原油产量占全国近1/3。煤炭储量约2680亿吨左右,相当于我省206倍,产量占全国6%。还是全国最大的黄金、海盐生产基地。
第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第四,工业基础和科学实力雄厚。环*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第五,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厚、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
(2)制定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找到了符合实际又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坚持不懈地加以执行。如,北京依据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有利地位,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天津依托紧邻首都,面向*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区的滨海新区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内蒙古利用其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和草原畜牧业等资源,走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为重点的发展道路。辽宁利用其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基础,坚定地走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战略的发展道路。
(3)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地区发展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归纳起来具有共性的主要是:
一是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沿海率先开放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尽力地本地经济带融入到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去,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重工业、精细化工、科技研发基地;依据政策,大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了为数较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色经济区,创建众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各类发展平台或载体。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开放开发。依托地处东北亚、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沿边地区多等独特的地缘优势,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搞活,开展多领域、多方位合作,广泛吸纳国际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大连、青岛、烟台等已成为日韩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如通用汽车、大宇造船、LG手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青岛、烟台和威海。培植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如海尔、海信、澳柯玛、松下电子、三美电机和安普泰科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利用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港口资源,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群。如大连形成了大型装备制造、造船和远洋运输等支柱产业群,青岛以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港口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济南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
四是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经济或经济带。增强中心城市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市规模和结构层次新跨越,有重点发展壮大了一批中心城市经济或城市经济带,成为了各地经济发展增长极,支撑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如山东以青岛、烟台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经济带,辽宁的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等城市经济区。
五是注重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经济一体化。环*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展省际间、大范围、深层次多边合作的经济区之一,省与省、省与市之间构建了许多多边合作平台,并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如环*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制度,在第十二次联席会议上,就形成了有名的“天津倡议”。即大连、沈阳、济南、青岛等32个城市共同决定加强环*区域各城市间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环境、旅游等全方位的合作,正在着力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形成环*地区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区域内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合作;发展区域性产业基金,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设环*地区城市协调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同时各省市区还十分注重本行政区内各地市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如山东就实施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三个战略。
六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展开了以交通、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构建了环*地区比较完善的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形象,为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吸引各类投资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大连的城市建设与改造,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遍布城中的众多广场也成为一道闻名全国的亮丽风景线。
三、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的一些启示
回顾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五年前,山东、辽宁等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我省现阶段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人均GDP也刚跨过1000美元,他们推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从环*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当前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难得机遇,深度融入在全国发展的主流中去,进一步提高发挥比较优势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是方向、政策是手段、细节决定成败、特色增强后劲的原则,推进经济工作。体会到的具体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具体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我省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现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实现它。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特别是各设区市要紧紧围绕实现中部崛起,吃透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重大布局中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各类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出台一系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促进发展的办法,尽可能发挥国家政策的功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我省落实“两个政策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结合需求和可能,提出实施范围和需重点支持的详尽建议,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做足文章。二是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历史机遇,抓紧研究、出台以国家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引导、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尤其是研究如何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二,要更进一步深入谋划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具体途径。一个地方只有其产业更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才可能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得比他人更快更好。我省经过近几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支柱产业、工业园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地区成功经验看,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就显得更加重要,深入研究寻找壮大自己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有效方法,是增强发展后劲一种有效途径。我省在加快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确定重大产业基地和项目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研究与这些基地和项目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理清与自己产品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找准自己产品需求市场;研究利用现有资源和产品优势,吸引关联企业或集团来赣投资办厂,延伸资源的深加工链条,加快形成发展产业集群的切实措施和办法,培植壮大我省工业持续增长的骨架。在这方面,我省特别要注重发挥有色、盐矿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研究加快形成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途径和措施。如:为更好地建设樟树盐化工基地,应从现在开始加强谋划,千方百计争取国内外有需求有实力的下游产品企业或配套生产企业参与到基地建设来,尽可能延长产业的深加工链,提高基地规模与层次。
第三,应进一步明确实施重点突破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大家熟知的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当前全省十一个设区市都确定了自己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但从全省来看,中心就显得有些多和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山东的经验看,应有重点地选择两、三个中心城市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江西经济强有力的支持点和增长点。我省可以把南昌、赣州、鹰潭作为重点突破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选择南昌,是因其已有比较好的制造业和物流商贸基础,又是省会城市,可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发挥特殊作用,将其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商贸中心,有利于加快形成九江—南昌—樟树的区域经济带。选择赣州,主要考虑利用其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又是我省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且钨、稀土等特色资源丰富,加快壮大赣州,更有利于带动赣南老区和贫困山区的发展。选择鹰潭,因它已是全国重要铜冶炼基地,又地处交通枢纽,连闽通浙,地位优势明显。
由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五省(区)二市组成的环*经济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亿人,有各类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城市13个,是我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迅速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年全区经济总量达55013亿元,是*年的2.16倍,占全国的30.2%,其中: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中心城市人均GDP已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4159亿元,比*年增长1.45倍,占全国的27.9%。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2)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区内大多数省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为67.7%,天津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青岛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6%
(3)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外经、外贸大幅增长,利用外资规模大,*年全区出口总额达1440.5亿美元,比*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22.2%,直接利用外资达228亿美元,占全国的37.8%。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4)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区内各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地方增加3600多元,最低也增加了近1000元。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环*经济区加快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了解的情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总体上可概括成一句话: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坚定地走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千方百计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方面是:
(1)能较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环*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如山东,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74种,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居前3位的有黄金、硫、石豪,石油、金刚石、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石墨、玻璃和陶瓷原料。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东拥有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原油产量占全国近1/3。煤炭储量约2680亿吨左右,相当于我省206倍,产量占全国6%。还是全国最大的黄金、海盐生产基地。
第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第四,工业基础和科学实力雄厚。环*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第五,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厚、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
(2)制定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找到了符合实际又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坚持不懈地加以执行。如,北京依据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有利地位,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天津依托紧邻首都,面向*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区的滨海新区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内蒙古利用其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和草原畜牧业等资源,走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为重点的发展道路。辽宁利用其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基础,坚定地走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战略的发展道路。
(3)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地区发展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归纳起来具有共性的主要是:
一是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沿海率先开放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尽力地本地经济带融入到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去,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重工业、精细化工、科技研发基地;依据政策,大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了为数较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色经济区,创建众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各类发展平台或载体。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开放开发。依托地处东北亚、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沿边地区多等独特的地缘优势,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搞活,开展多领域、多方位合作,广泛吸纳国际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大连、青岛、烟台等已成为日韩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如通用汽车、大宇造船、LG手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青岛、烟台和威海。培植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如海尔、海信、澳柯玛、松下电子、三美电机和安普泰科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利用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港口资源,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群。如大连形成了大型装备制造、造船和远洋运输等支柱产业群,青岛以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港口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济南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
四是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经济或经济带。增强中心城市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市规模和结构层次新跨越,有重点发展壮大了一批中心城市经济或城市经济带,成为了各地经济发展增长极,支撑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如山东以青岛、烟台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经济带,辽宁的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等城市经济区。
五是注重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经济一体化。环*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展省际间、大范围、深层次多边合作的经济区之一,省与省、省与市之间构建了许多多边合作平台,并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如环*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制度,在第十二次联席会议上,就形成了有名的“天津倡议”。即大连、沈阳、济南、青岛等32个城市共同决定加强环*区域各城市间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环境、旅游等全方位的合作,正在着力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形成环*地区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区域内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合作;发展区域性产业基金,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设环*地区城市协调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同时各省市区还十分注重本行政区内各地市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如山东就实施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三个战略。
六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展开了以交通、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构建了环*地区比较完善的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形象,为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吸引各类投资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大连的城市建设与改造,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遍布城中的众多广场也成为一道闻名全国的亮丽风景线。
三、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的一些启示
回顾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五年前,山东、辽宁等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我省现阶段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人均GDP也刚跨过1000美元,他们推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从环*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当前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难得机遇,深度融入在全国发展的主流中去,进一步提高发挥比较优势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是方向、政策是手段、细节决定成败、特色增强后劲的原则,推进经济工作。体会到的具体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具体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我省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现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实现它。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特别是各设区市要紧紧围绕实现中部崛起,吃透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重大布局中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各类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出台一系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促进发展的办法,尽可能发挥国家政策的功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我省落实“两个政策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结合需求和可能,提出实施范围和需重点支持的详尽建议,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做足文章。二是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历史机遇,抓紧研究、出台以国家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引导、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尤其是研究如何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二,要更进一步深入谋划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具体途径。一个地方只有其产业更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才可能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得比他人更快更好。我省经过近几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支柱产业、工业园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地区成功经验看,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就显得更加重要,深入研究寻找壮大自己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有效方法,是增强发展后劲一种有效途径。我省在加快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确定重大产业基地和项目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研究与这些基地和项目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理清与自己产品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找准自己产品需求市场;研究利用现有资源和产品优势,吸引关联企业或集团来赣投资办厂,延伸资源的深加工链条,加快形成发展产业集群的切实措施和办法,培植壮大我省工业持续增长的骨架。在这方面,我省特别要注重发挥有色、盐矿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研究加快形成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途径和措施。如:为更好地建设樟树盐化工基地,应从现在开始加强谋划,千方百计争取国内外有需求有实力的下游产品企业或配套生产企业参与到基地建设来,尽可能延长产业的深加工链,提高基地规模与层次。
第三,应进一步明确实施重点突破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大家熟知的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当前全省十一个设区市都确定了自己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但从全省来看,中心就显得有些多和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山东的经验看,应有重点地选择两、三个中心城市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江西经济强有力的支持点和增长点。我省可以把南昌、赣州、鹰潭作为重点突破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选择南昌,是因其已有比较好的制造业和物流商贸基础,又是省会城市,可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发挥特殊作用,将其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商贸中心,有利于加快形成九江—南昌—樟树的区域经济带。选择赣州,主要考虑利用其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又是我省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且钨、稀土等特色资源丰富,加快壮大赣州,更有利于带动赣南老区和贫困山区的发展。选择鹰潭,因它已是全国重要铜冶炼基地,又地处交通枢纽,连闽通浙,地位优势明显。
“十一五”产业出现拐点
“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这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
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
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
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
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方式
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抢位发展:
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国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以物联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本位发展:
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
换位发展:
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集约式、可持续发展。
定位发展:
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
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设作为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根据本地区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光伏工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5-02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启示
工信部于2012年2月24日印发《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从经济目标、技术目标、创新目标和发电成本目标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光伏行业十二五最重要的规划文件的,使得近日来一直处于寒冬的光伏行业,终于迎来期盼的政策“温暖”。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规划还调整了光伏发电成本目标,称: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规划还提到了“十二五”期间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着力实施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多样化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监测制度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河南省首批申办光伏工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应跟上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战略的变化,针对光伏工程专业在校学生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实践的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光伏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1.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定位。从十二五规划看,我国的光伏产业要走自主发展道路,一改过去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及原材料,企业依赖出口销售的单一生产局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调整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将逐步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人才作为支柱。就目前光伏行业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端人才,包括海归在内的太阳能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是企业研发部门和科研单位向外挖取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是极少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或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他们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劳动和管理工作。光伏行业目前的这种人才结构,不能满足行业长足发展要求。而目前作为一个新兴本科层次的光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在国内同等层次的高校中,尚无可以参照执行的标准。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应用研究型”,所谓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是既可以在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在生产一线作为技术员工程师使用,也能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补充到行业科研人员队伍中,以弥补光伏行业人才的缺口。
2.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合理配置,设计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同时满足高校本科必须的实验环节要求。为着重基础,光伏工程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四年不间断,同时电磁学、电动力学、电工学、电路、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光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工程企图等都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覆盖面要适中,既包括应用光伏学、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该有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学计划中要列举更多的与太阳能相关联的可选课目,如洁净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材料、应用软件,科技创新等。在各个课程计划中应保证足够的实验学时,确保理论与实践合理配置。
3.“应用研究型”人才是光伏行业当前的市场需求。光伏工程“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重基础、宽口径”为思路,既符合我国光伏行业的现状,也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尽管在国际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都持续迅猛发展,我国按十二五规划既定方针,即便是五年内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与传统水力发电或火力发电成本不足0.2元/千瓦时相比,发电成本还是很高。另一方面,要上马光伏发电系享受国家财政补贴需经过严格审批制度,企业完全靠自行投资光伏发电系统回收资金周期太长,再者太阳能发电单位面积上功率小,国家电网大规模上项目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目前和相当一段时间里,光伏发电要走用电企业自发电、供电之路,要经历一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技能+应用+研究”的多面手。我们输送的人才要对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有全面的掌控能力。然而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要面对就业的双向选择,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光伏相关甚至相近(如LED等)行业的工作。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局面,我们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把“应用研究型”作为光伏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当下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4.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置为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性环节和校外课堂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不可缺要的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者教师科研课题分出一部分作为子课题让学生来做,这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我们在光伏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年都有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基金项目申报和审批,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还给予必要的学籍学分。事实证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高的。在这项工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思,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历经实践来检验,要在执行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光伏工程这个最新兴的行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
参考文献:
[1]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要求,切实组织好《XX市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持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安全、打造金山银山三篇文章,为我区全面开启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秀美山川新XX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和政策指引。
(二)编制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与创新发展相统筹原则。既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基础,科学设置“十四五”林业发展目标;又要适应林业转型后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林业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主动衔接国家、省、市等上位规划,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确保规划适应新时代要求。
2.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原则。既要全面统筹林业各方面,推动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又要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滞后方面,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措施。
3.坚持战略谋划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既要坚持未来五年甚至未来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规划设定目标的科学、合理和易评估,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4.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尤其要听取基层单位、涉林企业及林农的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主要任务
系统总结XX区“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找出制约林业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生态治理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营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等目标指标;确定“十四五”期间深化林业改革的重点任务及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建议;制定实施“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二)责任分工
1.生态保护修复股。牵头推进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规划编制机构单位;征求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对林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汇总收集相关课题调研报告,整理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及规划评审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
2.财务股。负责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
3.森林资源管理股、森林防火股(办)、森防站等相关股室(单位)。根据各自工作领域和调研工作安排,完成相关课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及时报生态修复股收集汇总。
4.南阳国有林场、区国有林管理所、区种苗站等直属单位。根据单位自身基本情况,结合“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及项目进度,充分考虑“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方向,撰写本单位“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报告,并报生态修复股汇总。对全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初步成果提出意见建议。
5.规划编制单位。具体规划编制单位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由生态修复股按程序落实。
三、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期限为:2020年12月-2021年7月,分为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总体思路、编制规划大纲、成果编制评审和规划成果报批6个阶段。
(一)制定工作方案阶段(2020年12月)
制定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部署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组织各直属单位、局机关有关股室和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开展“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和资金需求等基础材料及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二)开展专题调研阶段(2021年1月-2月)
围绕《规划》编制和重点工作,确立3个调研课题方向,分组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2021年2月底前报“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汇总。
1.推动林业转型,实现“十四五”XX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课题组组长:施广,成员:岳映强、曾冬、毛中友、胡昭、李文铭
课题任务:精准分析XX林业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准确研判国家林业政策走势和重大机遇,对接林业改革方向,确立林业转型思维,研究提出“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2.建立“十四五”林业森林资源综合监管保护体系的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吃透国家、省、市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提出“十四五”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在专题调研进行的同时,同步启动规划编制单位招标。
3.“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对策与思考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全面分析“十三五”XX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林业金融、资金等政策走向,提出“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方向、途径。
(三)形成总体思路阶段(2021年3月)
完成规划编制单位落实。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在汇总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发展相关政策,撰写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后提交规划编制单位。
(四)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21年4月)
深度剖析国家、省、市林业发展规划,深入对接上位规划和区级相关部门“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大纲,召开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后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五)成果编制评审阶段(2021年5-6月)
2021年5月底前,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月上旬,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机关股室、直属单位、社会各界等意见建议,召开第二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6月下旬,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修订形成规划成果稿。
(六)规划成果报批阶段(2021年7月)
2021年7月,完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编制,按程序送审报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成立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林业工作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生态修复股、森林资源股、财务股、森林防火股(办)、区森防站、XX国有林场、区林管所、区种苗站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附件),下设办公室于生态修复股,负责日常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协调解决编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成立咨询专班。
邀请省、市、区林业科研规划领域专家、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成员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代表以及林业乡土专家代表等组成专家咨询组,为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等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