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小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一层次:品牌共性营销
所谓品牌共性营销,是以品牌建设为基础,追求品牌知名度,但不强求产品、品牌、概念、卖点的差异化;以战术营销为重心,运用独特的营销手段攻掠市场。
市场的矛盾性特征是品牌共性营销存在的条件。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互为矛盾的,有小必有大,有少必有多,有弱必有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市场也是如此,遍布着无所不在的矛盾,市场因其少而能成其大,品牌因其强而固存其弱。市场初兴,竞争品牌少,市场也小,但市场必将慢慢扩大,而品牌也会逐渐增多;某些品牌虽然极为强大,但决不会完美无缺,肯定存在薄弱环节。更何况中国市场范围广阔、层次丰富、环境复杂,对立性矛盾众多,为品牌共性营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品牌共性营销的核心思想是“战术主导”,在产品满足消费者共性需求的前提上,通过市场的先行进入或强势的特性营销战术组合建立起品牌的战术性核心竞争优势。共性营销的战术手段多种多样,关键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或快速进行市场教育,雷霆出击,气势压人;或避实击虚,集三军之众,投之于险,进而求胜。
共性营销的“战术主导”理念,包括“战术创新”和“战术执行”两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确定最适合、最有竞争力、最具特色的战术组合;其次是加强对主导战术关键性细节的把握,通过过程和目标管理达成细节杠杆效应。
共性营销需要遵循下列三大原则:
1、对主导战术的坚持。一旦选定主导战术,就要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
2、对战术进行科学规划,以主导战术为核心,其它战术作配合,保证重点,主次分明;
3、制定简单有效的战术执行标准和执行指引,提高战术的执行力。
在近10年来,多少新兴行业市场的先行品牌,运用共性营销策略赢取天下,如VCD行业的新科、先科、爱多、万利达等,保健品行业的三株、红桃K等。在日化、手机等行业市场的中洋品牌之战中,不少国产品牌运用共性营销策略取得了成功,如1998年后崛起的舒蕾、蒂花之秀、拉芳、好迪等日化品牌,在宝洁、力士等外资品牌的重围下,异军突起。还有波导等手机品牌,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外国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手机市场,强势崛起,谱写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营销传奇。
第二层次:品牌差异化营销
品牌差异化营销,核心思想是“细分市场,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导入品牌,树立形象”。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品牌定位与传播,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树立鲜明的形象,建立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核心竞争优势。差异花营销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市场空白点,选择目标市场,挖掘消费者尚未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开发产品的新功能,赋予品牌新的价值。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依据,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性。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是收入水平和不同的消费理念,等,从而决定了他们对产品品牌有不同的需求侧重,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的原因。
品牌差异化营销不是某个营销层面、某种营销手段的创新,而是产品、概念、价值、形象、推广手段、促销方法等多方位、系统性的营销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在细分市场上的目标聚焦,取得战略性的领先优势。
品牌差异化营销是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系统化营销工程,其策略运作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产品差异化: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产品概念创新,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运用创新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产品的功能性利益和特色化形态的创新。如:内衣市场中的功能性内衣,有中脉的健康内衣、南极人的保暖内衣、婷美的美体修形内衣等,都是功能性利益的差异化创新。
第二步:价值差异化,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创造品牌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如立白的“不伤手配方”、创维的“健康电视”等就是价值差异化的典范。
第三步:形象差异化,在产品差异化和价值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并长久以往地坚持品牌的差异化风格。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三个步骤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同时就会带动品牌的价值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创新。
差异化营销最重要的是品牌基因策划,保证品牌核心基因的差异,并赋予品牌全新的附加价值,使品牌之矛更尖更利。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细分市场,有些只是短期的概念性市场,有些则可以发展成为新的行业市场,而新的行业市场形成之后,又将进行细分,出现新的差异化策略。
在差异化营销基础上还有一种个性更鲜明的营销策略,可称之为特异化营销。特异化营销的主要表现是突破行业基本的营销思维定式,建立品牌特立独行的产品形态、形象个性、心灵价值等层面的差异化,给与目标消费群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异化营销的典型特点是“突出个性”、“强化情趣”、“紧跟时尚”,如健力宝的第五季、爆果汽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异化营销将成为差异化营销的主流方向,
果汁市场的差异化营销之道
果汁市场,是中国饮料市场继饮用水之后最为火爆的市场,各大品牌纷纷进入,一举打破了汇源果汁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演绎了一场差异化营销的好戏。
统一鲜橙多——“多C多漂亮”;
最先发难的统一集团的统一鲜橙多,它以全新的策略改写了果汁市场的营销规则,迅速取代汇源成为果汁市场的第一品牌。统一鲜橙多首先细分市场,以青年女性为目标消费群,开发出鲜橙果汁成分仅为10%的稀释型果汁,克服了汇源果汁须稀释后方可饮用的缺点,并率先引入时尚的PET包装,使果汁成为可即兴饮用的时尚解渴休闲饮料,然后利用鲜橙汁富含营养成分维生素C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多C多漂亮”的价值主张,区别于汇源果汁的“健康”主张,迎合了目标消费者爱美的心灵,一上市既成流行。
酷儿——“可爱的果汁”;
酷儿果汁在统一鲜橙多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差异化的突破:在别的厂家都在年轻人这块市场争得焦头烂额时,它却没有加入战团,而是独具彗眼地瞄准了儿童这个极其广泛而且成长性很强的市场;当别的厂家都在名称上和统一鲜橙多玩文字游戏时,它跳出了“鲜xx”的框框,高呼我叫“酷儿”,运用新颖的角色营销策略,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做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通过独特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静悄悄地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佳绩。 农夫果园——“摇一摇”的情趣;
农夫果园的营销差异化,在统一与酷儿的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大胆开发混合果汁,形成了产品差异;混合口味,调制出了独特的口感;品牌命名为“农夫果园”,展示了和谐纯朴的果园风情与宁静悠远的天然环境。而在产品的浓度、容量、包装、价格上,农夫果园也进行了差异化的革新。
农夫果园最为绝妙的核心差异是“喝前摇一摇”的情趣化价值主张,以“摇一摇”的动作作为独特的品牌识别,既加强了产品与人的互动性,增加了品牌的趣味性、娱乐性,提高了品牌的记忆度,又呼应了其混合型果汁的产品差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第三层次:品牌竞合营销
品牌竞合营销,概括地说就是“行业整合,合纵连横,造势集力;”,它的核心是“合纵连横”,在营销产业链中,不同的利益单位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合作或结盟,壮大自身的力量,形成系统性核心竞争优势,对抗和压制链条中其它的利益实体,取得更大的市场优势,进而达成营销目标。
市场发展的聚合性特征是品牌竞合营销的基础。市场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品牌优胜劣汰的过程,同时,行业市场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消费者的观念、销售通路的状况、政府管理、营销的战术手段等,都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会有无数品牌出生、崛起,也会有无数品牌沉沦、消失,市场的集中度会逐渐提高,最终每一个市场都将集中由少数几个品牌主导,成为行业市场的领导力量。
品牌竞合营销的关键是营销管理。品牌竞合营销涉及到行业的颠覆性整合,通路的革命性调整、品牌的系统性建设、产品的系列化开发等范畴,且在营销推广上,广告传播的手段将更为丰富,如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的方法将更多,而促销将从战术手段提升为战略行为,等。这都要求企业的管理达到新的高度,为品牌竞合营销提供良好的组织和管理保证。
品牌竞合营销的特点:
1、大细分市场;
与品牌差异化营销一样,品牌竞合营销也是以市场细分为前提,但品牌竞合营销的市场细分标准更大更专业,通常以大行业和大消费群作为市场细分的指标, 如婴幼儿市场、学生市场、电脑PC市场、保健品市场等。
2、大品牌运作;
在品牌竞合营销策略体系中,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牵涉到众多的产品系列,所以品牌竞合营销策略的品牌建设不是以单一产品或服务品牌为主,而是以此为基础的多品牌建设或大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竞合营销的优势:
1、整合性;
品牌竞合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的整合,包括对市场的整合性细分、对产品的整合性开发,对通路的整合性设计,对品牌的整合性传播、对资源的整合性规划等,以及对各项营销战术的整合性运用等,通过整合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产生新的促销动力。
2、颠覆性;
品牌竞合营销策略是对行业市场产品、通路、价格、促销、营销模式、品牌规划等相关策略的革命性重整,是对行业市场既有营销规则的突破性创新,具有行业颠覆性的力量,将完全改变大行业市场的品牌格局和竞争规则,进而凭此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利益。
3、特别性;
与共性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不同,品牌竞合营销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是有多个利益实体参与其中的营销战略,其在策略制定和执行上具有更多的特别性,出奇制胜的机会也更大。
品牌竞合营销的运作要点:
1、建立合作的平台和载体;
品牌竞合营销的本质,就是以合作为基石的营销战略,所以搭建合作的平台或选择合作的载体至为重要。品牌竞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厂商合作、厂厂合作,也可以是企业与个人的合作,或者是更大范围、不同行业间的合作;手段有多种——如品牌联营、品牌输出、品牌授权、品牌兼并,甚至是品牌间的竞争,参与者也可有若干个——可以是单个,可以是两个,可以是多个,甚至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彼此间合作的平台或载体却只有一个,这个平台或载体必须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利润,并且保证所有的参与方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益,否则一切的“合纵连横”都是空谈。
2、重视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尤其是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建设;
无论合作的双方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其合作的核心都是品牌和品牌所创造的商业利益,因此竞合营销主导方的企业与产品品牌建设是竞合营销策略的关键。竞合营销品牌建设的焦点是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建设,它们是品牌的生命与灵魂,是品牌之树长青不老的保证,更是商业利润的源泉。如果竞合主导方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持,或者没有系统而有效的品牌建设计划,那么它就不具备竞合营销的资本。
3、积极导入新的营销模式与营销工具;
有了先进的竞合平台和系统的品牌建设计划,再积极创新或导入适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营销战术,同时这种营销战术是本行业其它品牌没有运用过,或暂时未被重视过的,与常规的营销工具形成战术组合,则将在一定阶段内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销模式、营销工具等营销战术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最具实操性的。
4、科学、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如: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
科学的管理是品牌竞合营销的灵魂,竞合营销更多的是一种管理竞争,是一种管理策略,由于竞合营销涉及到多个利益实体,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不但效益上不去,营销策略能不能正常地执行都成问题。只有企业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竞合营销战略才能保证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营销目标,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出版;管理制度;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22-03
一、引 言
当前,我国的出版界正面临转型改制,在这新形势下,一些出版社不免滋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看到这是一个重视、强调经济效益和抓紧时机开拓图书市场的良好机遇,而忽视了图书的质量意识[1]。现今的图书出版单位,在内部管理上大多以图书经济效益来考核编辑及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味追求图书码洋,产品质量无所谓的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物的质量低劣,尤其是内容质量上不去,这种图书还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产品,面市后更会贻害百姓,因此说“出版物重在质量,没有质量的繁荣就是虚假的繁荣”。针对全国出版行业的整体现实状况, “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建立即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这是出版业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每个具体从业人员的一种具体要求及工作重点。其实强调图书质量与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相反,图书质量是经济利益的基础,经济利益是图书质量的内在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协调互补关系。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现实及出版业界的客观实际,笔者认为,只有严格执行各项出版制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而这其中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业务流程。编辑流程是编辑加工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严格规范的编辑流程能够使书稿的编辑加工符合其自身的规律,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2]。二是管理规定。这其中包括资格准入制度,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样品检查制度,成品评审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次品召回制度及严格的奖惩制度等。
当然在明确这些管理制度的程序和内涵后,人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即专职技术人员的素质及责任心就成为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此,我对其中几项管理制度的理解总结如下。
二、选题论证制度
在图书编辑流程中,选题论证及确立是图书质量保障的始发地。显而易见,若图书选题的风格是低级的、庸俗的,文字内容再精彩,再流畅,这样的产品也不能算得上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因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属性,而图书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宣扬文化的精神产品,内容属性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精神内涵进行质量把关,坚持并完善选题论证制度是内容质量的重要保证。坚持选题论证制度进程中,在大的方面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两个效益具佳。在具体的个体图书选题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读者群的喜好,对比市场同类图书的定价,开本,装帧等出版要素,最后形成一个选题报告,从而确立图书选题。
三、中期的稿件三审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说是保障图书质量最根本的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在这三审环节中,始终要注意稿件政治性和政策性的问题,同时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问题。但在新形势下,此项制度又赋予三审过程新的职责,在强调上述审读职责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适应市场与时俱进,迎合目标读者群的阅读习惯,需要对原稿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以达到促进发行量的目的;而对科技类书稿,更要注意数字、用语的规范统一,体例的整体和谐。作为责任编辑更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字的审读修改,更应对文字编排,版式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出具一个与图书选题论证相匹配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时代的三审特色,也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项制度的确立充分体现了责任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和各个环节的重要地位,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责任编辑制度,重在“责任”,在当今形势下,一本图书从策划到选题确立再到最后的成书出版,责任编辑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经理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协调并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决策中,对于整本书的运作成功与否、对图书的内容及装帧质量负有极大的责任。而在这过程中,作为主体,责任编辑更应有“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作者、对读者、对社会的责任。只有有了这种“责任心”才会生产出不仅合乎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更会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产品。对于作者,责任编辑必须本着“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心态,对作品精雕细琢,不仅要保证原著的风格特点和正确的学术观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更应运用自身所长,审读加工,使原稿衍生出新的内容,从而体现出编辑的创造力。对读者负责要有强烈责任心把好关,审好稿,使自己的图书真正对读者有益。同时,在出版形式,装帧风格上,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读者爱不释手,喜闻乐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在精神层面上有所享受。对社会负责,要求责任编辑必须有社会大局意识,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一种意识,即我们运作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提升。责任编辑作为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在此间所承担的任务之艰巨是不能被忽视的。责任编辑制度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责任具体化的集中表现。
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加深,电子版(打印)稿件数量逐渐增多,原稿质量逐步提升,这造成的情形是一方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另一方面使得编辑常常忽略或不重视校对工作,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责任校对制度,在出版流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在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稿件进行规范、校正,是图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要确保图书质量,绝不能编校合一,在这过程中,也体现出了程序的重要性,而且在校对环节上必须坚持三校一读的工作程序,即要由不同水平的三人分次进行校对,责任校对人员必须参与到各校次。即一般书刊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和三校及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型。而且重点图书、工具书还应增加校次,二校、三校和通读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其中更不能忽略通读的作用。通读是校对过程中最后一道校次,校对员需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对,通读时要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错误。尤其在电子原稿的校对过程中,“通读”成为主要手段。
六、样品检查制度
样品检查制度(24小时样书制度)可以说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关卡,指的是在图书印制好未大批量装订之前,送出版社最后在内容印刷等方面进行检查的机会,这项制度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会了其重要性。
中国人口出版社作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出版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即承担了出版发行单行本的任务。由于出版任务重大,在稿件经过多次校对与审读后才付型印刷,在最后大批装订前,社领导严格按照出版流程对印刷厂送来的24小时样书找多名相关编辑校对人员进行最后的审核,笔者作为编辑人员也参与了最后的检查。由于社里始终强调要认真对待每一出版工序,因此对于这最后的样书检查也不敢掉以轻心。在翻阅样书第一页时,笔者发现有一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感觉很是别扭,就迅速查找了原文,发现原稿中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即不尽相同,更何况是出现在共和国国家法律书籍中。因此,笔者将此情况紧急向领导汇报后,就及时通知印刷厂进行改正,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出版失误。不仅将经济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而且也避免了因一字之差使共和国的法律失去权威性产生的政治影响。通过这次事件,也深深体会到了坚持出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也更加细心严格对待24小时样书检查制度及每一项出版管理程序。
其实每一项出版管理制度对于图书质量保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都不应忽视,像在图书成书后的成品评审制度对于督促出版技术人员求精求好有效;业务学习制度对于出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次品召回制度对于出版社品牌建立及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培养确有帮助;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能动性有益。总而言之,这些出版管理制度的科学建立及严格执行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确定好制度后,执行的人就成为关键因素,编辑作为出版流程的始动者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中心性的。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工作的相对独立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的工作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笔者尝试从保障图书质量角度出发谈一下对策划编辑工作的粗浅认识。
细化出版环节分工,把策划工作突显出来,使原来一部分 “一把抓”的编辑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图书策划工作,专攻产品的研发,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但在强调保障图书质量更高要求的指导下,策划环节的相对独立似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有的策划编辑只把眼睛盯在市场,不放在稿件内容质量上;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心社会效益;按岗位目标责任要求只注重选题通过率,而不关心后续程序要求及制度约束;只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而不顾社会舆论导向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图书质量,对交稿前的各环节要严格把关,争取使问题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采用必要的过程控制手段,保证出版质量[3]。根据笔者在策划编辑工作岗位上的实际体会,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
(一)树立责任意识
在实际出书过程中,策划编辑虽然工作内容细化了,但重要性却增强了,因此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读者、对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提到策划编辑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如何抓市场、找定位,其工作重点应是经济效益,只要读者大量地购买他们策划的图书,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工作就是最出色的。其实这并不是全部,除了要熟悉市场规律把握读者阅读心理,为读者提供的图书内涵应是优秀的精神食粮,绝不能为迎合一些读者低俗庸俗的口味而策划“不良食品”,这就是一种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在这种责任心的驱动下,编辑就应尽力挖掘作者资源,建立优秀的作者队伍。在稿件编辑与作者交流过程中,要取精华,去糟粕,尽量保证作者写作风格的同时,不使新的观念或思想受抹杀,也不使错误的观点或知识流传开来,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内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出版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出版工作是一种文化工作,编辑在其中更是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内心绝对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记载,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二)树立精品意识
要保证图书质量,必须从出版流程的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在策划编辑这一环节树立一种精品意识。策划编辑绝不仅仅是调查市场、分析数据、创意选题的简单工作。策划编辑的工作业绩经常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和口味,若一味求经济效益,求销售码洋,那么将会把出版社带入“死胡同”表面上光鲜,近期经济效益漂亮,但不会发展持久,也不会得到读者及社会的全面认可。当然在市场销售上的表现是精品图书重要的一面,但注重发行量同时,我们更应关心图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学术价值。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学术类选题时,图书价值档次的高低并不体现在发行量的多少而是内容的优劣、作者水平的高低,笔者在运作此类图书时,深有体会。只有引导策划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出版社才有可能出版时代图书精品,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树立协作意识
在编印发的传统年代,并未将编辑的策划与加工环节细分,主要矛盾大多集中在编与发之间。当某些图书发行效果不好时,编辑可能会说是发行工作不到位,而发行反过来会说是编辑组稿质量不高,选题不对路,这也是出版界普遍矛盾。现今,当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开后,好像又多出一对矛盾:当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拿到加工编辑那时,若是因图书质量问题产生矛盾,加工编辑会说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本身质量不佳,或者说是作者的水平不高;而策划编辑则会说策划编辑的职责是选题策划,而审读加工是加工编辑的本职工作,加工编辑应该做好。这样各说各的理,从而产生矛盾,耽误工作。解决类似问题,作为策划编辑应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树立一种协作意识,有大局观,多与审读编辑沟通,确立写作内容和特点。另一方面从社里的角度来说,要明确分工,完善管理制度,以岗位目标责任来调整好策划与加工编辑的关系与职责。
(四)树立积累意识
策划编辑工作不是在提交的选题获得通过后就算结束,而更应在图书出版后,在市场发行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意见,听取读者的建议,这也应被看作是策划编辑进行市场调研的一部分。笔者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品牌定位与自身特点,特邀请儿科和妇科专家组建了一条读者咨询服务热线,将号码及相关情况介绍印在相关种类图书的封底上,以此来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促进图书销售,三方面是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在改版或再版时或今后图书选题论证时,提供好的基础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动态保证图书质量。在进行读者相关信息积累的同时,策划编辑还应与发行出版部门多联系沟通,及时与他们共同总结,分析市场,进行行业内专有信息的积累。
综上所述,严格执行出版管理制度,就能保障图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琪.浅析转制时期精品图书编校质量的保证[M]//齐学进.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高校 预算编制 过程控制
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统筹安排,节约资金,以保障正常运转,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并进行财务活动分析,以促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财政部200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预算管理的通知》实施,充分施展预算管理功能,跟踪操作流程,注重执行考核,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合理调整预算。高校在经历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改革后,深刻体会到只有从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入手加强预算管理,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
一、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积极、稳妥”的收入原则
“积极”就是指在收入预算编制中,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挖掘潜力,积极拓展财源、增加收入。编制预算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学校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做到不隐瞒、不遗漏;特别是应将学校所属二级单位的收入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稳妥”就是充分考虑影响收入的各种因素,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贯彻“积极、稳妥”的原则,使收入预算项目明细、数字准确。应通过预算,将学校经济责任制与干部任期目标结合起来,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事业,促使校内各单位加强与企业、科研部门的协作和联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筹措教育经费的积极性,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同时,应通过编制收入预算,加强收入管理,把该收的钱全部收归学校财务,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学校经费的流失。
2、坚持“保证重点”的效益原则
编制支出预算时要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做到集中财力,择优重点支持,以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的发展。显然,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及维持正常业务运行所必需的经费,如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及不可预见费用开支等。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的前提下,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按计划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支出资金,优先保证本年度重点项目投入,优先安排急需的学科建设资金、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教学基本建设资金。在编制重点项目预算时,应遵循民主性、公开性等原则,由学校领导、财务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预算编制组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校务会决议,以保证重点项目选择合理、重点项目预算经费及时到位,使学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总之,在编制高校预算时,我们必须遵循《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所规定的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同时,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并有所创新。
3、坚持“量力而行”的支出原则
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以收入为基础,根据财力的可能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贯彻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勤俭节约的原则,做到合理预算。一是支出预算应量力而行,不搞超出学校综合财力所能够承受的赤字预算;二是编制每个预算项目的数据要有客观依据,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不同学科的需求差异,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编制收入预算应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为目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四是应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因为国家财政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预算补助额度一经确定,除了国家招生计划方面的原因外,一般不予调整,这就要求学校自求收支平衡。因此,学校年度预算制定后,由财务部门严格监督执行,如无特殊情况,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增减,这样,可促使学校各部门、广大职工勤俭节约,防止挪用预算资金与资金外流现象的发生。
二、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高校的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经济命脉的中枢神经,是推动学校经济工作的龙头,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校的预算工作。高校编制预算是根据本校发展计划和本年度教育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资金的宏观调控
编制预算,综合学校各项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对学校的财力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总体平衡,以保证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协调顺利进行,达到宏观调控学校资金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收支管理,保证高校各项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预算编制包括收入预算编制和支出预算编制。支出预算应根据收入预算总额来控制。收入预算包括:教育经费拨款收入、科研经费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以加强资金管理。通过支出预算,将高校年度内用于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的支出即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等全部纳入预算,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有利于学校持续稳定地发展
高校预算是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及年度教育计划编制的,即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力的可能,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这既能使学校圆满地完成年度教育计划,又能使学校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预算编制应采用的方法
1、增量预算法
其指以学校上一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为基础,根据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根据影响预算的因素对相应预算经费进行扣减或增加,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进行调整,以确定本年度预算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2、零基预算法
其指在编制计划年度预算时,抛开上一年度的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一切从零开始,按照预算年度学校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及相关影响因素,重新测算每一项预算经费的必要性及其所需数额,然后从总体上加以协调综合,确定计划年度预算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程序为:根据学校各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核定各单位预算经费,正常经费按照人员编制及定员、定额标准核定;专项经费根据工作需要与学校财力逐项核定,然后从总体上加以协调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公平和公开的原则,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同时可以优化支出的结构,改变预算资金有增无减的状况,将资金用于急需的项目和重点项目,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保证资金的正常供给和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较切合实际,但操作较繁杂,工作量较大。
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既要使预算比较切合实际,又要减少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就必须将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结合起来。
四、预算管理的功能与流程
1、高校预算管理的功能
(1)导向功能。预算以一定量货币反映高校战略意图和业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它决定着高校活动的方向和结果,成为引导高校各部门为实现目标所进行活动的指示器。由于资金的性质和特殊作用,高校领导者就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对学校及其下属各部门的活动加以引导,形成合力,向统一的目标前进,为实现学校战略目标而努力。
(2)核算功能。通过预算会计,以货币对高校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过程加以量化和记录反映,形成执行预算的实际信息,这些核算资料为进行日常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的评价以及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3)协调功能。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分工不同,它们的职能不尽相同,利益就有所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有可能发生不协调甚至冲突。此时,预算管理就成为协调各部门利益关系,消除利益冲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完成统一任务而努力工作的有力手段。
(4)控制功能。预算也是计划,预算按编制程序编制完成后,经领导签署后即生效,学校内各部门和个人的各项业务活动必须遵照执行。预算执行必须具有刚性,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破预算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这样,预算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就成为对校内各种日常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财务部门则成为进行预算控制的关键部门,它的重要职能就是按照学校目标的要求和各项业务预算标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5)评价功能。高等学校内各部门和个人的业务活动是否按实现学校目标进行,其结果如何,这就要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预算提供了重要的考核和评价标准,预算管理将执行预算结果的实际数据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提供了考核和评价的量化依据,其结果就可作为兑现奖惩办法的重要依据。
2、预算管理的信息流程
(1)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学校内各项业务活动的业务核算资料和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登记、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设计完整的系统性强的原始凭证账册等信息载体,及时取得完整的资料,漏缺的要及时补上;二是要建立快速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保证分析、调整和控制预算对有关信息的需要;三是要讲究投入产出比,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全面、完整和真实的信息。
五、预算管理模式及执行
1、预算的管理模式
要以财务为核心进行整体集权控制,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固化内部控制,利用全面的预算控制,将预算指标渗透到各个部门,形成一套财务管理预警机制,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由事后总结分析向事前管理,过程控制和在线分析的目标飞跃。其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家对高校实行“核定收入,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内外资金在宏观上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全国高校根据本校的校情,分别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
2、预算的执行
改革后的财务主要应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同时应具备计划、核算、监督、管理、分析和控制等多种职能,要随时关注预算执行进程,注重收入、支出和效益的实现。
六、预算收入的构成与评价
1、预算收入来源的构成
一是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对高校的拨款和上级的经费补助将逐年增加,这是属于社会公共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比较稳定,它占国家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二是高校自主创收收入。高校自主创收收入是根据政府的政策,发挥社会、个人或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自主筹集教育经费的办法。高校创收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目前的情况是,高校自创收入增速比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增速快,但在总量上所占比例不大。三是其他收入。这部分收入增加也较快,但占收入比重很小。四是基本建设拨款收入。
2、预算收入执行的管理
一是要建立健全与预算收入相关的各种原始记录、账册和表格,为预算收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预算收入项目的管理。保证主渠道收入按量、按进度及时到位,防止拨款时间滞后可能出现的经费收支脱节所带来支付困难;事业收入中,学生交纳的各种费用,要按量按时交纳,并及时入账入库,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或挪用;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要按时按量上缴,不得挤占挪用;个人和社会捐赠要及时如数入账入库,防止截留和挪用。对上述各种收入项目,特别要注意防止截留,高校内设机构不得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设立小金库,这是个人或集体容易出现腐败的物质根源。
3、预算收入管理的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注意从下列几方面进行:一是预算收入的标准和范围是否合法,是否得到认真执行,有无乱收费现象;二是是否存在私设账户,使资金体外循环;三是收入预算与实行执行结果存在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奖罚分明;四是广开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确实保证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五是奖惩要兑现,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
七、预算实施与合理调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高校预算是按年度实施的财务计划,编制预算时间为上年末,运行时间的跨度长,因此不可预见事件难以避免,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可能出现差异,有必要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只能是微调,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否则,编制预算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财务管理作用,甚至导致学校财务管理的弱化,致使财务收支处于无序状态。
八、预算控制的有效途径
1、对预算执行过程实行内部控制制度
掌握资金的不同时间需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财务漏洞。
2、建立起财务管理内控组织机构
保证内部相关人员能严格按制度执行,要将互相牵制和制约的内控制制度融入到预算中来,财务内部互相监督,要设置相应的事后监督岗位。强化内部审计,建立起内部监督防线。
3、内部控制要不断更新发展
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九、结论与启示
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问题集中在1999年以后,国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收费标准。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一些高校举债大搞基本建设,根本不预测偿还能力,形成了基本建设靠贷款,学费收入保运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全国高校数千亿的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部分高校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行,同时,直接或间接的给各级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几年在国内教育系统召开的各种高校工作会议上,渴望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期盼政府尽快厘清高校债务,要求政府化解高校债务的呼声颇多。
显然,高校受制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影响,除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投入以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资金状况差异巨大。据悉教育部直属院校债务也未曾完全化解,部分经济发达省市已通过政府投入化解了债务,中西部省市的部分高校,通过旧校区土地转让方式化解了债务。诚然,还有部分高校债务化解面临困难,虽然有闲置的旧校区土地,又因地段等因素难以有偿转让,客观存在着少数高校仍然对银行债务化解束手无策的状况。从整体来看,近几年高校财务状况大有好转,但纵观国家财政投入体制而言,高校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就高校理财环境而言,不但要取得政府及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而且要取得本校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细化预算管理,硬化预算执行,严格编制程序,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同时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年度预算的收支平衡,确保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荆亮:试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J].城市建设研究,2012(30).
【关键词】畜牧业;经营方式;养殖模式;转变
畜牧业是第一产业,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饲料工业、兽药工业、屠宰加工等都归属于第二产业,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流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围绕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第二、三产业是拉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发挥好第二、三产业的作用,服务于畜牧业生产。只有形成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使畜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强做大。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存在问题
1.1 养殖模式滞后。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2 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内蒙古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3 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 内蒙古畜牧养殖面临“四低”。一是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二是乡镇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2.1 转变养殖模式。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应该首先从养殖模式上进行调整,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2.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原种畜禽场建设,种畜场应积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优质原种畜禽,增加原种畜禽场,提高全省种畜禽品质,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同时,要加大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保护,确保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安全。对不合格的养殖场进行整改,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2.3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规模养殖标准。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畜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新建养殖场进行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采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的管理形式,从而为畜禽养殖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在种畜禽的引进上,畜牧管理部门要做好检疫、运输、发放等多个环节,要保证养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顺利发展。
2.4 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技知识,培养畜牧养殖技术人才。一是由畜牧管理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和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知识。二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四是培育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2.5 深入推进“四级联创”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化养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当前,畜牧业发展水平,畜牧业强区主要看加工,未来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在于服务,畜牧业强区应该是强在服务畜牧业生产、加工的能力上,强在科技服务上,强在金融服务上和流通贸易上。我们在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支持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畜牧业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完成率先建设畜牧业强区的重任。深入推进“四级联创”,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活动,调动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全区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3、结语
总之,内蒙古畜牧业必须有效转变养殖模式,抓好种畜禽质量,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内蒙古畜牧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义务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权变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13-04
0 引言
学校的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研究学校中的组织行为,实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促使学校良性运转的重要途径。由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提出的权变理论,认识到组织的复杂性,强调环境需求的变化的重要性,是一种新型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学校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我国义务教育管理实践,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权变理论,提出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
1 学校内部管理的价值诉求
当前,学校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强调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追求较高的学校管理效能。义务教育学校的终极目标理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为学生服务”开展。学校管理效能的高低关系到这个终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成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校内部管理涉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包括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等的全面管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也是围绕领导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展开。由于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管理逐渐关注人本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也主要是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基点和轴心。然而,学校管理存在极端倾向,人们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产生了误读,甚至认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也就是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产生这种误读的根源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以偏概全错误倾向和没有真正领悟学校管理效能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互动关系。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是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手段。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正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基本要求,客观上要求效能理念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价值诉求。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上也应该顺应这种价值选择,作为学校自我发展的思想武器。学校管理效能既是学校发展的手段又是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革新的目标。学校内部的一切管理措施和管理体制本身的革新都是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服务的。
毋庸置疑,学校发展都希望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全面准确的把握效能理念对学校运行的重要性。当前,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效能令人堪忧。导致学校管理效能低下的最直接因素是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各种问题。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正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更好的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2 权变理论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了以系统权变方法为主的现代组织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德勒、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一跃而成为主流的组织理论[1]。权变理论认为,在目标多样且不断变化、技术复杂且在发展、环境不稳定、活动创新性较大等的条件下,权变管理方法更合适分权决策、低度正规化、重视横向协调的有机组织。在目标规定详尽并持久、技术连贯而稳定、环境相对稳定、决策有计划、生产效率是主要目标的条件下,权变管理方法更适用稳定的、集中性强的、等级关系严格的机械组织。该理论将学校视为可以变革的组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也可以从组织学和行为学的视角来分析。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学校不是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系统,只是一个松散联合系统,经常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在教育体制转变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组织是不尽相同的,组织内部呈现不同的特性。因此,应采用权变方法予以区别对待。义务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适应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组织变革。
3 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构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借鉴权变理论,提出重构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设想。
3.1 建立高效而合理的学校领导团队
根据权变理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松散联合体,往往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虽然各种人员和活动都会在学校内部流动和运行,从学生、到教职员工、后勤保障人员、再到领导管理层,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学校不是完全没有秩序、没有组织性的。学校这种松散联合体的运行必须依托高效的学校管理层。要形成学校的这种组织性,需要从校长和干部的管理着手,塑造高效合理的领导团队。
赋予校长应有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义务教育管理权限由“分级管理”被“以县为主”取代后,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查任命,其任免划归到县级政府部门[2]。校长既是学校的法人,又是一个有着各种欲望的人,有人的各种需求。人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针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激励手段。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负责制缺乏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导致校长唯上不唯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的权利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来约束和限制”[3]。同时,校长必须被赋予实实在在的权利。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在学校管理中赋予校长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特别是一定的校外人才流动人事权力。
校长要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当前,义务教育学校部分校长的素质有待提升,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缺乏管理学习背景,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往往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校长的素质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良性运行。校长要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套用教育领域或企业中的先进的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与教学理论;将所学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形成干部动态管理机制。领导团队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4]: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及专业结构等。在改革干部管理制度上,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定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定期考核制度。把校长的任命和待遇同校长的政绩、办学水平、办学目标挂钩,让校长责权利统一,打破干部用人的终身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团队结构合理,不仅能使每个领导成员人尽其才,而且能通过有效的结构组合,发挥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学校领导团队的组建,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在校长任命中的英明决策,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考察校长人选的各项素质,在决定校长的任免和人事调动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力求学校领导团队的结构合理,发挥领导层的最佳作用”[2];另一方面,在校长任职后,要考虑整个学校的发展现状,优化管理层人员配置,组建高效的领导团队。
3.2 重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应积极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和变革。由于内外环境的差异,组织应根据实际变革内部的机制,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往在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中,学校多采用系统管理方法,对于学校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权责关系和利益刺激等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义务教育学校要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做到系统管理和权变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总体上保障了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福利等基本需求。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且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强度的需求。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针对不同的人,引导其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也是人,需要被尊重和被爱。义务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原则上分配制度由所在县级部门管理。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同,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发展程度客观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教师工资上划后,受经费限制,学校无法运用经济杠杆对教师进行奖惩,教师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5]。
办学条件困难的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对教师实施有效的物质奖惩措施的背景下,需注重培养和塑造学校内部特有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这种组织文化要建立在满足教师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刚性化”的管理理念,要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性关爱。这类学校要塑造自身的组织文化,使所有教师都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积极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同时,学校应做长远规划,“多方拓宽社会资金来源的渠道,为办学募集资金;实行结构工资制、奖励工资制和建立校长基金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制度更趋科学化”[6]。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应逐步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把分配工作做精、做细、搞活。这类学校基本上是具备丰厚的办学资金,拥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职工考核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教职工岗位负责制、落聘待岗制、结构工资制和职称评聘分开,“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水平考试、敬业精神考核制度、实行学生对教师的教评制度,将这些考核办法与教师的奖励相结合,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7]。
3.3 以组织沟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柔性化和民 主化
以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存在“刚性化”管理倾向,往往是规章制度制定后,各部门和教职工严格服从和执行,管理缺乏弹性。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表现为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和部门间的组织沟通。在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具体反映在学校领导班子和普通教职工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教职工间的沟通和领导班子内部人员的沟通等层面。部门间的组织沟通则反映在学校领导班子和教代会之间的沟通、学校高层领导部门和中层领导部门的沟通、教务处和总务处的沟通等层面的沟通。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暴露的管理缺乏民主、效率低下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都与有效的组织沟通的缺失有关系。
为确保学校内部组织沟通的顺利开展,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中的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结构形式对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金字塔式”学校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过渡,呈现管理重心下移趋势[7]。权变理论也反复强调环境变化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应主动适应这种趋势。在学校组织内部沟通中,信息沟通和指令传达要经历多层级的传输,降低了学校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带来学校管理的决策、指挥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种困境,可以尝试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所谓“主任负责制”,即一个主任直接分管一个年级,全面负责该年级的教学、教育、教改研究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改变原来年级组长只有管学生的单一功能);还可以“对中层职能部门进行合并,综合其各自的基本功能”[8]。
义务教育学校提高组织沟通的途径很多,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改善组织的沟通渠道,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对组织内部门间的沟通进行管理。具体表现在增强管理者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了解组织沟通过程中的规律,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和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目前,一些学校在管理中采用的校务公开制度尤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容易流于形式。校务公开不是组织沟通的唯一途径,要想真正形成畅通有序的组织沟通,使组织的信息沟通迅速、及时、有效,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组织沟通中的障碍因素。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矛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聘任制、岗位负责制以及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在义务教育学校的全面落实和完善,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权变理论的思想对于当前教育体制转变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为教育决策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针对我国的实情和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案,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深入挖掘学校的发展特色,逐步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的效能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卢宝祥.组织理论的发展对教师管理的借鉴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8-220.
[2]吕光杰,李明.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问责制的路径探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7-42.
[3]李明,张茂聪.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19-21.
[4]徐子健.组织行为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95-296.
[5]徐宏升.河南省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35-38.
[6]李明,张茂聪.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19-21.
有关双边市场的研究自本世纪初兴起以来,主要围绕中间商定价行为及其与买卖双方之间的三方博弈来进行,此外也有文献对有关双边市场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间商定价行为的文献可梳理为如下两大脉络:一是关于垄断市场中中间平台定价行为的研究。Armstrong[6]建立了有关双边市场的基准模型,分析了相应的价格结构,认为均衡定价由群体交叉外部效应大小、进场费用具体形式、人中间平台选择这三重因素决定。Weyl[7]区分了双边市场中异质人条件下的边际和超边际效应,并通过引入公共政策变量解决了均衡多重性问题。二是关于竞争性市场中中间平台定价问题的研究。Caillaud和Jullien[8]建立了提供中间协调服务的两平台价格竞争模型,认为即使中间商与买卖双方之间订立不同结构的契约,在均衡时所有潜在人仍将被吸引至同一平台。与此文假设人具有同质性不同,Gabszewicz和Wauthy[9]建立了一个包含异质人的中间平台双寡头竞争模型并发现:当人选择单一平台时,存在一个次优均衡且买卖双方的外部效应强度具有不对称性,两个中间平台均可获得利润。与上述研究假设双中间平台不同,Guthrie和Wright[10]建立多中间平台价格竞争模型,以信用卡行业为例着重分析了平台之间的竞争对中间费用结构的影响,发现平台间竞争有可能造成中间费用的上涨,而从政策层面弱化平台间竞争又有可能降低其动态效率。Armstrong和Wright[11]拓展了Armstrong[6]的研究框架,将产品异质性、中间平台对卖家是同质而对买家为异质三重因素纳入理论模型,发现在均衡时买家将进入所有中间平台,后者通过制定补贴政策和排他性契约以实现吸引买家进入的目的。Galeitti和MoragaGonzalez[12]的独到之处是采用博弈方法研究双边市场中的策略行为,他们假设卖家所出售的产品具有异质性,发现在子博弈完美均衡中中间平台将市场中的网络外部性完全内部化,且当买卖双方无法进行场外交易时,中间平台获得市场中的所有经济租。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则多数侧重于将双边市场作为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用于分析特殊行业或市场中的中间平台和企业定价行为,如曲创等[13]对垄断竞争环境下大型零售商策略行为、曲振涛等[14]对网络效应影响下电子商务平台定价和竞争机制、巫强和刘志彪[15]就双边交易平台对构建国家产业价值链提升的作用所进行的分析等,而对双边市场本身所作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述,本文认为尚有以下三点缺陷:一是多数采用简约式研究方法(reducedformapproach),对双边市场中垄断商、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三方行为缺少策略分析,对中间平台微观运行机制揭示不足。二是经验研究较为缺乏。由于双边市场中的主要变量涉及较为特殊的微观数据,收集此类数据难度较大,现有文献多侧重于理论模型分析,少数则借助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数据进行的分析极少。三是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买卖两方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正效应,而对其中的外部负效应未作分析。鉴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已有研究加以推进:一是运用对策论分析方法,就双边市场中垄断商、买方、卖方三者之间的策略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以阐明双边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二是基于对全球最大、最典型的专业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1万余份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数量分析方法对相关理论命题进行经验分析,以测度关键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三是在关注传统双边市场研究中交易双方所具有的正外部性的同时,重点揭示人数量的变化对本方群体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计量分析
双边市场包含三类人,即中间平台商、买家和卖家,其中中间平台环节既有可能被单一企业垄断,也有可能出现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不同环境下的人策略行为、定价结构和外部性特征也不尽相同;买家既有可能是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有可能是批发商;卖家既有可能是产品的生产商,也有可能是某一级商。多数研究[16,17]以付款卡、企业黄页等个体市场为例对双边市场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这些市场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双边平台性质。专业市场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兴起、为广大中小企业提品销售平台的中间载体,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双边市场特征。尽管各专业市场在所经营的产品类别、规模大小、区域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一般由一个实体交易场所、借助市场销售产品的厂商、在市场上购买产品的批发商组成。交易场所多数由独立经济主体运营,且在大型专业市场中也呈现实体市场与网上虚拟市场融合发展的趋势,即依托实体市场衍生出专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此突破实体市场的空间局限性,延伸市场的空间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买卖主体进入专业市场。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承担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的高昂成本,并鉴于专业市场所具有的空间辐射效应,因而更愿意依托专业市场的中间平台出售产品;同时,批发商也会借助专业市场平台能有效降低产品搜寻成本而直接进入市场采购产品。与已有文献侧重研究双边市场定价机制不同,本文着重关注三个问题:专业市场中交易配比成功率与市场中双边人(企业、批发商)数量的关系;均衡交易价格与市场中双边人数量的关系;双边人中的交叉外部性和群内外部性。基于2011年8月笔者所在的项目组对“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相关主体进行的共计11万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本部分将对专业市场规模、摊位费水平、买卖双方空间分布和市场进入决策等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检验有关双边市场中中间平台定价行为、正负外部效应等理论阐述。之所以选择“中国小商品城”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专业市场本身具有双边市场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双边市场交易配比这一重要问题的有益对象;二是“中国小商品城”为目前全球最大专业市场,其市场发展成熟度、市场影响力较大,双边市场中的诸问题体现得较为充分;三是该市场所在地———义乌,为本课题组十多年以来的研究基地,在问卷调查、数据收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借助翔实数据深化有关双边市场交易配比问题的定量分析。(一)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65份,涉及与“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相关的多类利益主体,包括国内外客商、市场经营户、市场管理者,此三类群体可分别对应双边市场中的买家、卖家和中间平台垄断商;同时,还对与当地产业有关的行业协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市场经营户样本中,个体户占94%,公司法人占6%;经营类型属于生产厂家直销的占598%,属中间商的占402%。国内客商将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采购基地平均已有389年,每次的采购金额平均为1015万元;在国外客商中,英语系客商141人,占701%;阿拉伯语系客商60人,占299%,外商将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采购基地平均已有535年,每次的采购金额平均为295万美元。市场管理者包括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商城集团及所属各分公司和当地政府职能部门。187名行业协会被调查者分别是围巾、家纺、床上用品、工艺品、酒店用品、帽业、汽摩配、体育健身用品、皮带、毛绒玩具、五金、制伞、日用品、皮革、拉链、花边、袜业、线带等行业协会的会长或骨干会员,基本覆盖了在市场中经营的主要行业。本次问卷调查有四个特点:一是利益主体多元化。问卷调查对象涉及了与专业市场相关的所有利益主体,包含了本文理论论述部分中的全部人,因此,避免了借助其他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间接分析。二是行业分布广。问卷涉及“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中经营的18个行业,便于分析行业特征对买卖双方进入双边市场激励的影响。三是样本总数大,这有助于规避小样本数据情形下容易出现的计量问题,从而得出更具稳健性的结果。四是可信程度高。问卷内容是针对市场经营户、企业等实际情况所设计的,问题基本不涉及企业生产技术、商业机密、个人收入等敏感性项目;同时,问卷发放、填写、回收均在相关部门人员监督下完成。根据理论分析的两个发现,本部分将对双边人数量与交易配比效率、交叉外部性、群内外部性、进场费四个变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作研究;同时,将对其他重要的衍生性问题加以分析。本文结合问卷调查中的问题设置情况,拟定因变量4个、自变量16个、控制变量3个。相关变量定义及指标见表1、表2。关于变量定义,需要说明的是:(1)基于对客商和经营户(即双边市场的买卖两方)所作的两套问卷,本文选择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四个问题,据此设计了衡量专业市场外部性程度的四个因变量,其中采购商问卷中的两个因变量(市场影响力评价、采购频率)为主观变量,经营户问卷中的两个(年均销售额、销售倍增数量)为客观变量。市场规模对客商进入市场采购的影响程度越高,采购行为发生越频繁,则表示专业市场作为双边市场的外部正效应越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经营户的销售倍增程度越高,则专业市场之于经营户的外部性程度也越明显。(2)针对客商和经营户所设计的两套问卷也包含若干个相同问题,本文选择其中关于专业市场变化的问题作为自变量。我们通过客商和经营户的实际访谈得知,市场内产品质量的提升、经营环境的改善、物流服务的完善对促进买卖双方借助市场平台进行交易具有显著作用。据此将相关问题作为因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同时,客商数量也作为重要的自变量被纳入。由理论分析可知,采购商数量的增加对买卖双方具有不同的效应,对此将结合计量结果进行研究。(3)三个控制变量被纳入回归分析,以控制地域和行业效应。由于与专业市场的空间距离不同,人进入市场并借此购买或销售产品的激励有所不同,市场的外部性程度也具有差异性,故此在客商问卷和经营户问卷中均设置了地域(空间)虚拟变量。同时,有关经营户的行业变量也纳入回归方程,以控制行业效应。表3列示了采购商和经营户问卷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可知,多数变量统计值的均值标准误差较小,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平均差异程度较小,样本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总体数据的基本特征。(二)检验结果与分析1.相关系数与解读由于上述主要变量多为二项或多项等级计数数据,因此可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主要变量的初步数量关系。表4、5分别列示了生产商和批发商主要变量的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由表4可知,采购商数据中的两个重要因变量(市场影响、采购频率)与其他六个自变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对采购行为的影响与配套物流服务、采购商前期投入显著正相关(P<0.01);采购商进入市场采购商品的频率与商品质量、物流服务、前期投入三个变量也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市场影响和采购频率两个因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由表5可知,经营户的年均销售额和销售倍增数两个因变量与其他八个重要自变量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年均销售额与市场品牌关系度、产品技术水平、客户认可度、产品质量、电子商务、客商数量这七个变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经营户的销售倍增数与所有八个自变量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两个因变量之间也正相关。然而,初步结果也显示经营环境变量与采购商采购频率、经营户年均销售额两个因变量呈现负相关关系,需要对此作进一步研究。据此,本文将利用有关专业市场外部性的多个指标来进行深入分析。2.回归结果与讨论针对客商样本数据的特征,即两个因变量均为有序分类变量的情况,可选择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量研究。当客商关于专业市场影响程度和采购频率两项具有不同且有序的评价时,此方法较为适用,并可得出不同水平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获得有关哪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的信息。表6给出了采购商和经营户的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χ2值的显著性水平较高,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拟合优度较好(p<001);似然比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由回归结果可知,采购商对市场影响的评价和购买频率两个变量与多数自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物流服务和前期投入两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较高;经营户年均销售额和销售额倍增数两个变量与除产品技术之外的其他自变量均正相关;市场影响评价变量与产品质量、采购频率与电子商务、年均销售额与经营环境、销售倍增数与产品技术四对变量呈负相关关系。据此,下文将结合理论阐述并对比已有研究成果,就重要变量关系进行深入分析。(1)市场影响评价与主要自变量的关系。在采购商样本数据中,本文采用了两个测度专业市场外部性程度的指标,即市场影响评价和采购频率,前者表示市场品牌和规模对采购商进入市场采购商品所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后者系对采购商进入市场采购商品频繁程度的估测。由表6可见,当以市场影响评价为因变量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认为进入市场的决策受市场本身影响的采购商概率最大。回归结果还显示,物流服务的提升和前期投入对采购商进入市场的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说明多数将物流服务及其配套体系是否完善已成为影响采购商是否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且前期投入对其进入市场可能形成一种锁定效应。基于对专业市场发展历史的跟踪研究可以发现,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交易平台是多数市场逐渐萎缩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物流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一项[18]。前期投入对采购决策的影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短期内采购商即使发现可替代的交易平台,但是由于前期投入的存在,可能继续进入现有市场采购;二是市场搜寻和交易转换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2)采购频率与主要自变量的关系。相比市场影响评价,采购频率更直接地测度了专业市场的品牌、规模、服务等综合因素对采购商行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回归结果显示当以采购频率为因变量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购频率趋高与市场特征有关。回归结果还表明,采购频率显著地与产品质量、物流服务和前期投入正相关,而与电子商务负相关。这里需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作重点分析。传统的专业市场以为企业提品集中展示和销售的实体平台为主,而新型专业市场更注重搭建基于实体市场的电子商务销售网络,以此拓展市场的销售时空范围。然而,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在本质上是具有相互竞争性的产品销售业态,二者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是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Hendershott和Zhang[19]曾从搜寻理论的角度对网上直接销售和借助中间商销售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了上游企业同时采用两种方式的均衡解;而本文的研究则表明,即使存在网上和实体两种销售方式并存的情形,电子商务等网上平台的运行仍有可能较为显著地弱化客商进入实体市场采购商品的激励。同样重要的是,客商数量与采购频繁程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印证了本文理论分析部分有关双边市场上买方群体中可能存在群内负外部性效应的阐述,即对于单个采购商而言,其采购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议价能力、压缩了可议价空间,并通过降低采购频率达到弱化市场竞争程度的目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客商单位时间的采购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多平台竞争框架中,采购商可通过同时进入多个双边市场,以求达到优化产品组合、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3)年均销售额与主要自变量的关系。与上述两组变量关系相类似,回归方程3中的常数项亦呈递增趋势,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多数经营户认为其年均销售规模与表征市场变化的诸变量有关。由回归结果可见,专业市场品牌关联和采购商品牌认可度显著地与经营户年均销售额变量正相关。这一发现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由于双边市场中某一方进入市场的激励取决于另一方的数量是否增加,因此超市、卖场等大多以制定不同水平的进场费的方式来影响买卖双方的数量,以优化和提高市场交易配比效率;然而,经验结果表明:专业市场本身的品牌塑造和经营户自身的品牌建设可能成为吸引人进入中间平台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电子商务与年均销售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则表明,网上销售方式的应用在减少进入实体市场客商数量的同时,并没有缩减反而增加了经营户的销售业绩,这为上游企业并行多种销售渠道提供了外生激励。客商数量与销售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则印证了关于双边市场的传统观点,即卖家进入市场的激励和达成交易的概率取决于市场中买方数量的多少。(4)销售倍增数与主要自变量的关系。由于年均销售额会依经营户规模大小、时间长短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故本文采用了销售倍增数(2011年销售额预计数与进入市场之初时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所有经营户均认为在调查期内其销售额不变或者增加,并无减少的情形。根据倍增数的分布情况,同时为了避免误差极值对回归产生干扰,我们对倍增数进行了合理分档,据此进行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具有显著性意义,且与以年均销售额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相类似的是:品牌关联、客商认可、电子商务、客商数量等因素对经营户销售额倍增同样具有正效应;而物流服务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更高。3.稳健性检验我们还在上述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地域和行业虚拟变量以进行稳健性检验。(1)在采购商分析样本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以控制在客商层面上未观测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客商空间分布的不同会使其在进入双边市场的成本上呈现差异性,是影响其是否进入实体市场采购商品的重要因素。基于对客商的问卷调查,我们构建了表征其空间分布情况的地区虚拟变量。回归结果(表6中方程2、方程4)显示,加入地区虚拟变量后主要自变量系数仅比未加入时略低,且R2值有所变大,分别解释了353%的市场影响效应和385%的采购行为发生频率。这些稳定结果印证了列表中主要自变量的稳健性,即产品质量、经营环境、电子商务、客商数量、产品技术、物流服务和前期投入对采购商购买行为受专业市场的影响不会因其他因素的加入而发生明显变化。(2)在经营户分析样本中加入地区和行业两个虚拟变量以控制在经营户个体层面上无法观测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经营户对专业市场的依赖性可能会因其在销售目标区域和所属行业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地,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出口市场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差异,且出口行为本身也将引致一定成本,单一企业可能无法承担相应的风险,因而会借助于双边平台来实现中间协调型交易[2021]。对此,我们构建了表征经营户目标销售区域的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一起纳入回归分析。结果(方程6、方程8)表明,虚拟变量加入后主要自变量回归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仅比加入前略低,且多数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显示出相当的稳健性;同时,R2也有所提高,回归方程解释力增强。
结论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角色转变;理论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50-05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考不上高中、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都较差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初中辍学生,多数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学业失败者。进入中职学校后,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与教师心目中的学习努力、行为举止规范的传统学生形象大相径庭,少数学生甚至非常顽劣,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头痛不已。
如何当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一直都是职校教师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笔者在“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章,发现研究者多数是从学生现状出发,探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方法、班级管理策略、班主任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内容,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以及与之有关的工作思路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笔者试图从这些方面并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时采用的方法入手,探讨班主任角色转变对中职学校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角色困惑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班主任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达成学校管理目标的执行者,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意志。鉴于当前中职生的现状,近年来,在中职学校中,多数班主任仅仅成为了管理者,以管住学生为目的,班级工作的管理意识极度张扬,管理由手段变成了目的。然而,面对现在的中职生,以这样的方式与角色定位来管理已是困难重重。
二、班主任实现角色转变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及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
在此情况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只能转变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从现实中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及其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者;学生优点、才能的发现者及欣赏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人生规划制定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督促者与指导者。
(一)班主任应具有的核心价值理念
班主任应具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属性与个性,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班主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文精神,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才能在班级管理中以人性化的方式思考和分析中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理解每个学生内心的想法,以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核心,制定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师生互信、平等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将学生教育、引导成社会上有用的受人尊重的人,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职学生一般都处于15~20这一年龄段,是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其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好好把握。
班主任要正确认识这一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认识到这是他们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理解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心理特征,对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式的尊重而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经验仍然欠缺从而导致行为失范这一现状应具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班主任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包容他们、引导他们、抚慰他们,使他们尽快走出成长误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多元智能理论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学业失败者。我国应试教育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及数理逻辑能力,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智力的培养与评价。因应试成绩不佳而将学生视为差生的情况比比皆是,令学生丧失自信、自暴自弃从而导致行为失范。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受到了不少心理学家的批评与挑战。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批判传统一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按照该理论,进入中职学校的“差生”至多表明他们的智力强项不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但不意味在其他智力方面也必然是劣势,他们完全可能在纸笔无法测出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自制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优势;再者,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语言与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也需要善于沟通、擅长操作机械、善于发现美并表达的人等等。作为职校的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转变我们原来秉持的智力观、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要将这样的智力观念传达给学生,这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恢复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是规范学生不良行为的基础。
(四)马斯洛需要学说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明确认识的学生往往学习和品行都较好。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许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水平偏弱,职业发展目标较模糊,对职业学校及自身的条件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成功也缺乏必要的信心。班主任既是学生行为的管理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伴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是最了解学生、能随时督促学生的教师,如果能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理论,懂得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就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可行的职业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管理的问题。
(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班主任负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责任,不但要具备这样的理念,更要将其传达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基础,学校仅仅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短暂的场所,是夯实学习基础、形成学习能力的地方,更多的学习活动来自于生存的需要。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方面。
(六)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中职生在校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差和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主要是在入校前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散漫、懒惰、思想颓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缺失、不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成绩差受他人歧视后而反抗、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双亲关爱等都会引起行为偏差,并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品质差,没有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困难;不能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有些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育资源不足而造成教育质量低下;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差,一些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糊里糊涂混日子;还有些是意志品质差、懒惰、不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差与学习成绩差是有内在联系的,管好班级首先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促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必然会促进成绩的提高。
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把握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等方面,教育心理学都提供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方法,能很好地帮助班主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三、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笔者在工作中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确立了四个主要的教育方向,即理想教育、学习品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择业教育。以理想教育为灵魂,其他方面的教育为基础。
(一)理想教育
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成绩,首要解决的是中职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尽管有严格的校纪校规和班规,但是仅靠执行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对中职生来说效果不佳且费力。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参与,靠自律而非强制,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理想教育就是规范纪律的纲,纲举目张。中职生的理想教育切忌空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大多数都有更加务实的价值观,他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将来获得一份好职业的需要尤为迫切。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二)学习品质教育
笔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吃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学习品质不好。中职生学习品质不好既有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也有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中职生普遍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欠缺。如上课时易分心、不动脑筋、不注意观察、死记硬背、不会记笔记、不会总结概括、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困难等等。对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知道如何观察,不思考不记忆教师操作仪器设备时的动作方式与顺序,自己练习时手忙脚乱,协调性差,经常按自己不符合规范的习惯来做(如学习计算机时的打字练习,化学课上拿试管或移液管的方法),难以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笔者就在教学中和专题班会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如记忆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技能训练方法等。尤其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首先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科的学法指导,再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通适性的学法指导。
学习动力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相关。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克服困难、克服懈怠,一步步完成计划,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次成功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以美好的远景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重建其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是指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着知识技能更新、职业升迁或职业转岗的机遇与挑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这几个部分构成,相互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择业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最密切、最长久,最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具有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的优势,要利用与学生谈话、班会和各类活动,以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以不断提升职业终身发展能力为根本帮助学生形成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方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做好就业准备,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实习或就业单位。以督促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为班级管理的根本。
四、笔者的实践
笔者曾多次担任班主任,经常是倍感吃力又很无奈。在2010年9月再次担任班主任后,决心摸索新的治班方法。在两年的实践中(中职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离校顶岗实习)获得了不少好的经验。笔者管理的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氛围、行为习惯等都获得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到了二年级后,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基本得到了保证,职业资格考证的过关率位居学校前列,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毕业,有十余人被推荐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笔者带班之初给自己立下了三个原则: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努力找出每个人的长处;多鼓励、多表扬、多规劝、少批评;多协商、少命令,温和严格而不严厉。同时确立了三个目标:短期内与每名学生至少谈一次话,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学生的长处;重建学生的信心及对班主任的信任;营造良好的班风,以潜移默化的环境达到影响人、塑造人的效果。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两年中,从第一次走进教室,从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桌、自由选择座位开始,从安排全班学生第一次打扫卫生,从中遴选出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开始,从第一次班会课上让选出的班委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带领学生制定班规公约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充分信任、班主任对他们的信心、期待、鼓励和赞美,让学生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不歧视他们、关心他们成长的班主任。
在这两年中,笔者将自己设想的管理班级的几个新思路逐一实践。这几个带班思路相互融合但在每个学期又有重点,如图2所示。
从进校之初,笔者就与每个学生分别谈话、初步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树立我能学(学不了知识学技术也行)、我能行、我优秀的信心,努力消除义务教育给他们留下的差劲、没用的阴影,让他们重拾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以未来美好远景得以实现的憧憬来引领自己行为的改善,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笔者将自己关于学习方面的书籍拿给学生传阅,用黑板报的形式把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展示给全班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甚至允许他们从抄作业开始,逐步过渡到简单作业自己做,复杂作业继续抄,再过渡到复杂作业有人指导下尝试做,最后过渡到复杂作业自己做,养成学习、做作业的习惯。为了锻炼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求学生写周记,每学期看五六本书,写一两篇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知道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明日学习的基础是在今日打下的,今日就必须好好学习;语、数、外、计算机等文化课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继续深造的基础,更要花时间好好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和愿望制定职业规划,尤其强调了先制定短期的能实现的学习计划:如每天听课时要带书、记笔记,晚自习时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完成当天的作业,尽量能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一个技能训练的要求(如计算机打字达到一定的速度),在某个学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等等。
笔者经过实践,将相关理论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对于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如何实现角色嬗变有了如下的感悟:第一,要对自己和学生有信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关心,工作时要细心和用心。只有转变了原有的那些好学生标准,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可教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实现班主任角色转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如“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需要学说、职业规划理论、终身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等等。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探索,勇于在实践中纠正偏差,最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荷生.新时期中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0-21.
[2]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20.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360.
[4]张其志.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J].课程・教材・教法,2005(2):90-96.
On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lass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XIE Min
(Guizhou Province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 Guiyang Guizhou 550003, China)
论文摘要:一套语文试题,要全面充分体现语文教学要求,考察教学效果,同时也考量命题教师、教研员的语文教学素养。因此,深入研究语文试题编制工作,是发挥考试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所必需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6年河北省首次教学评估中指出: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的含金量,以利于指导教学。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手段,不仅能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发挥着指示教学发展方向的作用。然而,怎么考?考什么?众说纷纭。过去我们提出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分项与综合相结合。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不可回避利用书面考核。尤其是期末试卷更能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虽然说一张试卷不能代替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张试卷就是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的水准。可见,不可忽视期末这张试卷的份量与影响。
从全国各地看,语文试卷的编制呈现多元化,有的侧重于传统的模式,有的赋予现代特征的创新,还有的注重人文色彩。应该说,试卷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把握。因此,考什么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从宏观角度说,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理论上讲语文试卷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编制。那么如何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呢?各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认为,书面考试主要在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从属于“知识与能力”,在“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中能够有所体现。从微观角度说,语文学习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这样,语文试卷编制的重点也就在“识字与写字、句子训练、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这五个方面了。
语文试卷的编制要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一定要符合学生年段的特点。
关于题型的编制,以学生常见的为主,适度变化。题目要求表述明确,不要过于创新而使学生迷惑。关于内容的编制,紧紧把握教材的特点,否则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
总之,语文试卷的编制,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正确、合理、客观的评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命题依据的原则。
质量检测,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标,靠近新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重点测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测试内容的设置注意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2.试题的设计思路。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
(2)命题充满情趣和差异性,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细细地加工了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您的想法吗?”“您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一年级的试题,我们在命题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低年级明显不如高年级好做),尽量用“连一连”,“照样子写出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富有游戏色彩的提问方式。目的是注意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努力创设试卷的宽松氛围,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一份试卷,就是一组问题的情境。试卷情境的宽松程度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宽松的问题情境对于儿童充分展示业已形成的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命题时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①卷首设计考前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朋友,一学期过的真快,您们一定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与本领,今天,做做这份试卷,您一定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这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赶快行动吧,不过得把字写端正哟!(相信您是最棒的!好孩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您。成功永远属于您!)
②卷尾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体验考试成功。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考试兴趣,发现自己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在卷尾又设计了小结提示语。如: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亲爱的同学,不要带着“遗憾”走出考场,请你再仔细检查一遍。
小朋友,做了试卷,你一定发现自己进步了吧?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得仔细地检查检查哟!如果发现自己有困难的问题,可得耐心地思考思考啊!
(4)增加考题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5)试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关键词: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2014年9月课题组对学校970名大二学生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和评价、学习态度和受益程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问卷965份,其中有效问卷952份。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知识灌输有余,价值观引导不够;短期教学效果明显,但持续影响力欠缺;学生过分注重教师的个人魅力而忽视其专业素养等等。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较高,但也存在一定偏见与误解。有58.9%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强,能有所收获;26.8%的学生认为课程是说教灌输,被动学习。在是否感兴趣方面,有55.1%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37.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感兴趣。其他选项比例较小在此不加论述。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明显,但持续影响力有所欠缺。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生活有所影响,但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持续关注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多是片段式的故事和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的系统理论,这也导致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持续的影响力。
3.大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热莺徒萄形式。95后大学生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易沉迷于感官刺激,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而不是文本的方式认识事物,不适应纯粹的理论灌输和解析。调查显示,学生普遍排斥理论和说教,青睐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和轻松有趣的教学内容。
4.教师个人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偏爱幽默风趣型老师。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从而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特色的偏爱方面,有59.5%的学生把票投给了“幽默风趣,能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其次才是“知识渊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占到27.1%。可见,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是否有趣”,而不是“是否有益”。
5.课程缺乏吸引力是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因,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过程过于形式主义;同时,超过50%的学生认为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空间,以突显其主体性。详见表1。
(二)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学界达成共识的原因如社会各种思潮、网络负面信息及教材与中学重复率过高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教师缺乏价值自觉,重传道授业轻解惑。所谓价值自觉是指价值主体在一定的价值认同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用理论解答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用理论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矛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目前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发挥持久的影响力。
2.部分教师难以把握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关系。受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越来越趋于扁平化:重感性轻理性、重过程轻效果、重感受轻行动。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确保课程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如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铺天盖地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如何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日益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与分析;在越来越突出教师人格魅力的今天,如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最好的表率。
3.学生强烈的主体性意识与传统授课方式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首先,大班上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其次,基本上仍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网络平台利用不足,网络资源开发不够,网络课堂缺乏影响力。第三,部分教师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对新事物缺乏相应的敏感度,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不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5后的学生个性彰显,标新立异,对未知世界和新事物充满好奇。最后,社会实践活动因师资力量、经费等问题难以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往往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层面,无法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理应充满无限生命力和吸引力。但是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经常对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质疑,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所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首先要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与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消除这种“被胁迫”感与无奈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系统的课程,但其更是向学生传递爱和感受爱、传递价值观和培育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关于人的教育即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核心的部分,从理论出发,从思想出发,从叙事出发,最终落脚点在人的成长。
首先,每一堂课必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爱与理论魅力。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教师要学会从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宏大叙事的内容中寻找与学生成长最为直接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被动感”。其次,每一堂课必须是善的教育,爱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待遇。教师不是高谈阔论何谓道德的说教者,而是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的行动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感受,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心以让其懂得何为关心,才能让其学会如何关心别人。
(二)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
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同学们对此早已经熟稔于心。因此,在大学阶段知识性解读与记忆不再是首要任务,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熟稔于心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就是要从结论性的知识理论出发梳理出其背后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教师不应该沉醉于对知识的传授和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滚瓜烂熟,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价值观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人生价值为例,定义的解读和传授相对比较简单,甚至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共鸣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后去思索相关问题,去践行人生价值观。持久深远的影响力,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实效性所在。梳理与剖析案例背后蕴藏的价值理解、判断与选择,是课堂教学不可忽的重要环节。
(三)从教材体系走向生活世界
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与其他课程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仅仅是“说教价值观”的课程,更是“践行价值观”的课程。将教材中的理论转变为学生自觉践行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中介就是日常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走向生活世界。因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既是思想理论的源泉,也是思想理论的落脚点。只有让学生觉得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他们的生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让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去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争议与怀疑,才能将理论深深扎根于其心中,成为自觉践行的价值观。
走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溢满生活的气息。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联系学生的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在教学语言上,将教材中的文本语言传换成生活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专业术语的概念、范畴、规则和原理等。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情景,实现“从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混合型运行方式;市场型运行方式;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59-03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方重复建设愈演愈烈,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呈现严重的过度竞争,造成产能过剩,使大量生产资源处于闲置。国家针对过度竞争行业推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力图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局面的决心。但是,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根据何大安先生在其著作《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中的观点,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笔者支持该观点,认为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失效是投资制度变异①引起的。
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阶段,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机构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导致中国经济具有“投资主体身份游离”、② “政府利润青睐”、③“投资决策原则变异”④的特点。三方面因素促使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发生变异,即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安排呈现出一种市场型和行政型的混合,其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是一种混合型运行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研究中借助地方、中央政府以及企业的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学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上的帮助。
二、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选择机理
目前,中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是混合型运行方式。在混合型的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现象突出。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往往失效。就中央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仅仅针对于全国产业结构健康发展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就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显得复杂得多,它的目标一方面要与中央政府的投资目标保持大体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利润青睐”效应,地方政府的目标还要考虑到与其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是这两方面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因此,地方政府既不能完全顾及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要求,也不能完全考虑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投资需求,地方政府在这种复杂的产业结构投资决策函数表现出来的投资行为扭曲造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失效。就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而言,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受到行政信号的干扰,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由于地方政府考虑自身利益,使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中大打折扣。在过度竞争行业中,地方政府利益构成退出壁垒,经济效益低下,企业想退出却退不出来,甚至有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仍然退不出来,继续经营。这种经济现象就是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明证。
相比之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完全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运行方式,它较之于混合型的运行方式就显得更有效率。在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企业完全受到价格信号的指挥,做出投资的决定。因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活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市场型运行方式大体圈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扭曲现象。
由此,为了解决投资制度变异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势必代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混合型运行方式。
三、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经济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较之于混合运行方式更能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笔者选取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分别就混合型运行方式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机制做经济分析。该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为中央的 “过度竞争行业中的企业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地方实践。
(一)混合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和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3由于“政府利润青睐现象”的存在,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国有企业,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不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非国有企业。
现在我们构造一个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和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首先,我们构造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为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为为执行该产业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一部分不确定性损失。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国有企业退出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损失。当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仅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这样,我们就得到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G1=U(M)-[U(I,E)+U(P)] (1)
UG2=U(M)-U(I,E)(2)
说明:(1)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国有企业的情况。(2)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非国有企业的情况。其中,M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U(M)代表地方政府得到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这种奖励基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程度。I代表地方财政收入,E代表地方就业率,U(I,E)代表地方政府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P)代表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使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上的损失。
现在,我们构造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投资主体身份游离、政府利润青睐、投资决策原则变异等现象,国有企业投资决策机制被大大弱化,国有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中的去留问题上没有表决权,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替国有企业做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因此,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机制我们不单独予以考虑。
非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价格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的唯一自变量。
非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1=U(P)(3)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1代表非国有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构造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后,我们就可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做具体分析了。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国有企业时,国有企业是否能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不仅仅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长期盈亏状况,更多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制度变异”现象。而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实施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当UG1远远大于0,即U(M)远远大于U(I,E)+U(P),地方政府愿意牺牲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以及国有企业带来的利润换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央给予的巨额奖励。
当UG1小于0,即U(M)小于U(I,E)+U(P),由于中央给予奖励不够大,地方政府宁愿继续投资给这些可能长期亏损的企业,也不愿意执行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非国有企业时,企业是否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但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很有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当UC1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继续维持经营;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当UC1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继续维持。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U(M)在上述讨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那么,中央政府如何确定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呢?正如前文所述,这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现实中,有限理性现象非常普遍。即使中央政府掌握了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实际效果的准确信息,中央政府的认知也决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再加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关系,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滞留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极为严重,这时,中央政府的认知就更加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了。因此,中央政府往往倾向于给地方政府实施产业调整政策的奖励不是很大,于是,这种额度的奖励往往构不成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激励,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混合型运行方式下,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二)市场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投资决策机制仅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这表示不存在“政府利润青睐现象”。
假设3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4企业是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的投资主体。
由于市场型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通常根据“价格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地方政府的权力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效果仅仅讨论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就可以了。
我们构造一个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2=U(P)(4)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2代表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由于企业是唯一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此时的分析就比较简单明了。
主张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
当UC2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实施使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UC2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但在过度竞争行业中企业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往往不会持久。因为潜在的进入者进入过度竞争行业只会让利润越来越低。
在市场运行方式下,如果某个产业呈过度竞争状态,产业利润率低于正常水平,大量企业处于亏损,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会自动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将资金从低利润产业转移到高利润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自动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往往保持一致。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是有效果的。
综合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显得更有效率。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及相应对策
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为混合型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中央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只有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本文不仅在论述了这种运行方式之间的替代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论证了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
固然,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加速这种必然趋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有一定难度。
笔者根据目前所拥有的文献资料,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推动这种进程有一定帮助。
一是划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把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圈定在公共产品的生产方面。因为产业调整的市场运行方式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例如,公共产品的生产,这就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二是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这点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重要,目前大多国有企业要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往往是行政行为,这就导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要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做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趋势之举。
三是积极为非国有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对于非国有企业要从一个产业退出从而进入另一个产业,融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这其实是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对缺乏资信了解的非国有企业的惜贷传统传承下来的做法。这就为非国有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了一道人为障碍。因此,要实施非国有企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就必须拓宽其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继咸.制度性退出障碍下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9-261.
[2] 杨俊凯,赵春艳.对我国投资主体现状的理性思考[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 (4):3-4.
关键词:工程建设、概预算、问题、加强措施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加上建筑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周期长,使建筑工程投资(包括估算、概算、预算)的编制任务非常繁重。工程概预算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控制工程投资,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投资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概预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投资预(概)算编制不全面。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项目投资预(概)算过于粗糙,项目内容计算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的对一些关键数据不定死,暂定价目较多,给后期追加预算留有很大的余地,没有编制完整的预(概)算书,更没有施工图预算,建设单位其他费用也没有列入预算,而这些费用都应该在建设项目决算造价范围内,其超预(概)算则不可避免。
2、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编制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并且新增补的定额往往缺少代表性,这就造成了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
3、施工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不按设计施工,导致很多计划外支出,造成工程超支,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以调整工程预算。而相关各方对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适用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等。
4、预算设计缺乏全过程意识。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由于预算设计仅仅是工程前期经济预测,在建设项目的其他阶段,由于市场、人为因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计划外支出,这样的情况下,盲目以预算为纲,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精度的瓶颈。
二、加强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措施
1、深入现场调查,搜集基础资料,为概预算编制作准备。
概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深入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是选择施工方法、决定就地取材、合理布置施工、材料运输方法、规划临时工程和确定概预算费用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是设计、编制概预算的基础资料,资料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及概预算文件的质量问题,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必须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认真对待。搜集好第一手资料,能为正确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概预算打下有利的基础。
2、掌握要素价格市场动态,实行动静态结合的管理模式。
建筑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备与材料品种多、价格不一,购置设备材料的费用在造价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价格在市场中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预算,也是合同风险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建设单位应重点注意其动态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要求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对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预测其变化趋势,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实施中更应密切关注,搞好动态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材料订货,确定合理要素价格,减少风险。尚未实现的产品的成交价,只有竣工工程的结算造价才能真正代表市场价格。因此,在资料收集方面,工程造价人员对具体工程的造价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对合同中工期、质量、造价三要素的控制要求及相应违约责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合同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静态”管理是对造价预算实务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统一管理,全国有统一法定的定额,这是定数。但是市场中的人工、材料等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整个市场都是“动态”的,单一的用“静态”的定额来预算,难免造成工程风险投资增大。尤其是人才、材料市场波动得非常频繁,城乡区别大,定额中的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价差增大,必须引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对市场经济中的政策变化和价格起伏。
3、强化工程概预算的预审制度,注意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
工程概预算的预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查预备工作,不仅决定正式审查的方向和方法,还决定着设计方案是否需要重新修改的问题,即设计文件能不能达到审查的条件。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要带着问题去审查,要在阅凑和分析完所收集到的资料后,判断大致出现问题的方面,如:指标是否基本恰当,方案是否基本合理,设计依据是否充分;执行的有关文件是否正确,定额的使用是否正确,价格采用的是否合理;工程量计算有町能重叠的部位,工程类别的确定、材料的市场价是否正确等。
5、应用计算机进行概预算编制。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抄录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在以往的手工编制工作中,概预算编制人员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及各种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抄录和校对,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工作中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效率低、速度慢,而且经常出错,与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很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提高概预算的编制手段非常重要,这样计算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研究出的很多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4、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掌握工程预算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熟悉。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又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项目繁多,要求非常细致的工作。就是对造价预算非常熟悉的人员,也难免有一些疏漏和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加上现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对图纸、当地法规文件、地方特色一定要了解透。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还要深入工程第一线,因为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图纸上的有时候差别很大。比如孔桩下面如果有溶洞,就需要用填充材料进行处理,溶洞的大小、地质情况都是决定用料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要关心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为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深造和提高搭建平台。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adian rhythm var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tcm syndrome patter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of old age
qi lian-fen, hu yuan-hui, fang ye-ming, et al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adian rhythm var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tcm syndrome pattern in old ag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een cases of old ag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their circadian rhythm var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tcm syndrome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the day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increased in the pattern with hyperactivity of liver-fire syndrome, there was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qi and yin deficiency pattern (p<0.05). the incidence of blood pressure scattered as ladle type was high in the pattern of qi and yin deficiency, and has difference with other syndromes (p<0.01). conclusions tcm syndrome pattern is related to circadian rhythm var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old ag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 can infer objected organs damage and prognosis by tcm syndrome.
key words:old age hypertension;tcm syndrome;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ircadian rhythm variation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消失或异常,将造成患者心、脑、肾血管事件发生增多。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证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法亦不相同。笔者对本院2006年4月-2008年1月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24 h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并探讨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6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年龄60~80岁,入院后即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高血压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
1.2 中医辨证分型
患者中医辨证由本院心内科3位副主任医师同时进行,诊断标准采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2]证候部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并结合临床实际,分为4种。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痰浊壅盛证:眩晕头痛,头痛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瘀血阻络证:眩晕时作,头痛如刺,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聋耳鸣,舌紫黯,脉涩。气阴两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消瘦颧红,舌淡红,脉细数。对1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69.5±3.8)岁;痰浊壅盛证: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5.3±6.1)岁;瘀血阻络证: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4.8±4.1)岁;气阴两虚证,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4.0±3.8)岁。各证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动态血压监测
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无创性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美高仪公司),设定昼时间段(7:00-22:00)及夜时间段(22:00-7:00),测量间隔白天30 min,夜间60 min,仪器自动充气测压并记录储存数据。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6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40~150 mm hg、脉压20~120 mm hg,无解释理由均为无效记录。24 h有效测量次数需大于等于设定次数的85%,否则资料不计入统计分析,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剧烈运动。记录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昼夜差值)=(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100%。以此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此值大于10%为正常昼夜节律,即血压分布呈杓型;否则,称为昼夜节律消失,即血压分布呈非杓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各证型患者平均收缩压比较
收缩压升高幅度依次为肝火亢盛证>痰浊壅盛证>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值明显降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气阴两虚证的收缩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甚至呈昼低夜高的规律性。见表1。表1 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比较(略)注:与气阴两虚证比较,*p<0.05;与瘀血阻络证比较,p<0.05(下同)
2.2 中医各证型患者平均舒张压比较
气阴两虚证的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值明显降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程度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痰浊壅盛证>肝火亢盛证。见表2。表2 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平均舒张压比较(略)
2.3 中医各证型患者血压分布曲线比较
气阴两虚证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较高,痰浊壅盛证和瘀血阻络证次之,肝火亢盛证血压昼夜节律基本存在。见表3。表3 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分布曲线比较(略)注:与肝火亢盛证比较,p<0.01
3 讨论
正常人的血压分布曲线常呈双峰-谷的长柄杓型。现代医学认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与机体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规律受神经体液影响有关,同时夜间血压降低可能与睡眠时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4]。这种昼夜节律方式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是有益的。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会导致靶器官的损害和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的重构,而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5]。凡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有发生脑卒中的较大危险性。较高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脏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常易发生在清晨血压升高的高峰期,因此,降压治疗不仅能够降低已升高的血压,还能够恢复其紊乱的昼夜节律。
高血压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范畴,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衡,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于上的偏颇失调。本组资料显示,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中,痰浊壅盛证多见,肝火亢盛证较少见。各中医分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程度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痰浊壅盛证>肝火亢盛证,收缩压升高幅度依次为为肝火亢盛证>痰浊壅盛证>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血压分布曲线呈非杓型者的发生率,即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气阴两虚证最高,其次为瘀血阻络证和痰浊壅盛证,肝火亢盛证血压昼夜节律基本存在。分析原因可能为:①与现在的生活习惯有关,饮食过于肥甘厚味,伤脾聚湿,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雍盛而阻滞气机,瘀血阻于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痰热瘀血上扰导致血压上升。②痰瘀日久化火,耗伤阴液,加之老年人年事已高,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阴阳失调,气虚无力行血,则血流凝滞,肾阴亏虚,阴虚不能敛阳,阳亢于上,易致失眠心悸,血郁于上,导致头痛头胀。因此,痰浊壅盛证、瘀血阻络证,尤其是气阴两虚证患者,在夜间血压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因而夜间血压下降率较低。既往研究表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杓型患者相比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倾向,这些靶器官包括心、脑、肾脏,尤其对心、脑血管有较高的危险[6]。各型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压升高,而肝火亢盛证型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
综上,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在中医辨证分型各组分布存在差异,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判断靶器官损害及预后。这些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中医病机、确定治则治法提供了新的信息;为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提示临床在降压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恢复紊乱的昼夜节律,防止夜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
[2] 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 28-30.
[4] 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与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4,22(5):323.
关键词:边疆 民族 小学教师 课程 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深深植根于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背景之中,才能富有针对性,也才能充分彰显当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也要反映当今世界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才能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鉴于此,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弘扬民族文化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地处祖国边疆,其二是民族多。边疆民族地区也因此具备很多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就云南来说,共有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就民族歌舞而言,声乐、器乐、舞蹈特色鲜明。如纳西族古老神秘的东巴舞、纳西古乐;布依族绚丽多彩的织布舞和唢呐、月琴、洞箫等乐器;白族飒爽英姿的“霸王鞭”舞;傣族精灵似的“孔雀”舞;景颇族壮观的“目脑纵歌”……就民族工艺而言,有白族的蜡染和银器制作、纳西族的东巴字画和甲马、傣族的剪纸、竹编和糖人雕塑等。此外还有各民族神奇而珍贵的历史(如东巴文化、腾越文化、永吕文化、哀牢文化等)、文学、医学、语言和民俗(如特有的独龙族纹面女,走婚的摩梭人)等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人了解中国、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窗口,更是打造民族文化强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一个有力支柱。弘扬民族文化是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体现民族的多样性,彰显文化的多元性,展现世界的丰富性,增进民族的开放性的一个有力保障,因而是民族地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义务。未来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社区型开放”教师,应该是当地社区的一员,应能为社区的教育、文化和经济等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尤其应对增进民族间多元文化的理解、交流与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要实现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这种预期,首先就应加强小学教师相关方面的教育。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要在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本地区弘扬民族文化的特殊要求,体现本地区的特色与优势,不能与一般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课程一样或大同小异。从课程开发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进行样本课程开发,作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更应做出表率。民族地区的这种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而且这种开发本身应该形成传统与机制。
二、凸显综合培养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形成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由于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淡薄、人口文化素质低和教育落后)的制约,其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低下。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知识结构不完善,如知识面相对狭窄,大多数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有所欠缺或仅限于所教学科,普通文化知识薄弱或不全面,教育学科知识欠缺。要切实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根据本地实情,探索小学教师教育的模式。表现在课程上,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凸显综合培养的原则—打破专业设置(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外语教育等),实行综合培养。此外,复式教学在边疆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更体现了其必要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这都是可行的。
从理论上看,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为了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与需要,小学教师不应是仅仅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通才”。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必须具有教育、科学、人文、社会及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可以不分专业,(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1]实行综合设课,统一培养,真正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奠定一个广阔的多学科的视野。这样有利于现代小学生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完整图景,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实践上看,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水平较差,但是他们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文化知识相对全面。同时,他们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儿童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能歌善舞,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2]因而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我们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打破专业设置,实行综合培养。国外的实践也给我们同样启示。美国左治亚州立大学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就是如此。其显著特点是不分专业,通识教育(即普通文化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在大学的前两年,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当广泛,英语与数学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都广泛涉猎,学科知识没有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3]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教师专业性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比较偏远闭塞,加之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落后,观念守旧。这无形中导致和助长了一些教师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同时,部分小学教师由于本身接受的专业教育不够(如一些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本身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教育),教育观念落后、方式方法简单,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育效果差。在小学的课堂和校园里出现一些体罚与变相体罚及其它与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要增强其专业性,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突显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比重。
就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来说,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技能也许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尽管小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多问,爱思考问题等等,小学教师也确实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要有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的方法和技能。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来源多样化,知识本身也许并不显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这些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是学生今后一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与情感,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异己的行为,校园生活就成了一种难熬的苦扼,因而也就失去了求知的动力与热情;没有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与相应能力,学生的求知活动就失去了认知方面相应的能力保障。而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特别需要的是教师的精心呵护和细心培养,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遗憾终身的后果!因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突出。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要突显教师的专业性,尤其应在其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凸显教师专业性,主要是拓宽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提高其比重。现行教育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老三门”,难以达到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宽加深,譬如说,增设课堂(教育)管理、人格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法制和小学各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如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音乐等教育学)等等。尤其应适当增加教育见习、实习时间,而且时间安排要注意科学与灵活,可以考虑每学年都有适当的安排。同时,也应注意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不足10%。[4]在教育上饮誉世界的日本,其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占整个学分的33.33%,[5]德、英等国也都在25%左右[6],美国左治亚州立大学更高达64.2%,[7]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四、加强课程整合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有自己的特性,也要体现时代的共性,反映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即向课程整合的方向迈进。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延缓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进程。课程整合,既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既有身体方面的发展又有心理方面的发展。同时,无论是就身体方面的发展还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来看,其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以心理发展而论,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是统合的。人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的身心发展在本质上是适合于课程的整合的。为了促进人的身心的整体协调发展,课程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而不能人为地去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来看,学科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本身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由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古代社会的课程是比较综合性的,精细化的学科分类是近代以来科学认识深入的结果,而现代社会对学科整合的要求更是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一种自觉反省与理性领悟。过度精细的学科门类在割裂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割裂了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人的片面而不是全面和谐发展,不利于人们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完整图景,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此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的体系进行横向组织,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大难题是“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日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8]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高师课程的整合。
课程的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内容的整合,一是结构的整合。
从内容上进行整合,就是要采用各种恰当的形式,把学科中曾经被人为分割开来的孤立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组成一门新的课程。这些恰当的形式可以是广域型、融合型、核心型和活动型等形式。上述形式的课程整合,可以打破相邻学科之间的界限、尽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生由于分科过细带来的负担,可以使知识更加联系实践、接近生活本身。这种将跨学科作为组织教学内容手段的整合形式课程可以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却又不排除各学科的特性,既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有待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多学科性要求,又符合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同时,小学教师必须精通或熟悉小学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尤其应该加强其内容的整合性。这种整合应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教育专业课程本身更高程度的综合化及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等多个方面。
从结构上进行整合,主要是进行必须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课程的整合要体现这样一个原则:既同社会要求相适应又有利于个人的兴趣与需要。这就要求从课程结构上摒弃单一的必修课制度,既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又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和愿望,建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课必须少而精,适量地减少课时;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当然,在课程整合中,我们也要克服选修课设置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即“三多三少”[9]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
[2]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3][7]刘德华,赵亚莉.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J].教师教育研究,2006,(9):75-80.
[4]郭黎岩.高师本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6,(6):29-32
[5]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3.
[6]谢培松.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研究与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3):82-87.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6.
中国企业的魔咒:销量偏执狂
中国企业,遍地都是销量偏执狂。无论大企业无论小企业、无论公司高层还是销售基层,几乎没有谁能摆脱得了销量的魔咒。
企业追求销量没有什么不对,销售数据、利润指标本来就是企业存在的经济理由,但是片面的追求销量,饥不择食的追求销量,则会留下后遗症。
有的销量具有市场成长性,有的销量并不具备市场的成长性,同样额度的销量,对市场增长的贡献却完全不一样。销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数量,其实销量有良性、恶性之分。所以作为立足长远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对销量保持宠辱不惊的清醒,不要轻易因为骄人的销售数据就沾沾自喜,首先弄清楚这是高质量的销量还是低质量的销量,然后再来布置下一轮的营销动作。
赢的法则,首先是远离导向失败的因素。每个销量背后是有不同潜台词的,做企业、做营销,务必警惕那些不健康的销量。
这是一个泡沫纵横的时代,销量也不意外。我们一起来看国内市场最常见的销量泡沫。
销量泡沫1:滥招经销商带来的销量泡沫。
滥招经销商的销量泡沫经常发生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新生品牌的营销过程中。因为新品刚刚上市,渠道不成熟,为了尽快取得所谓的销售业绩,往往放弃对经销商资格审查、放弃对区域市场拓展的战略规划、放弃对市场运作的系统性制约,只要有经销商愿意进货,就很随意形成经销契约关系,因为眼前的短暂利益的诱惑,随意启动区域市场,最终导致市场格局凌乱不堪。根本谈不上对铺货质量的要求、也根本谈不上对营销推广的支持。以一种极为潦草的方式上市,最终市场表现自然不佳, 一年、二年下来,又要忙着更换经销商,那个时候的市场已经到处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老的经销商很可能演变为市场开拓的新阻力。
就仿佛草率结婚的夫妻,结果不一定美好,而在通往新的幸福征途上,原有的婚姻反倒成了绊脚石。这种按耐不住一时的寂寞,饥不择食的进入明知不合适的契约关系,显然属于饮鸠止渴的行为。但,很多原本精明能干的企业家往往也逃不过这一劫。
销量泡沫2:过渡促销带来的销量泡沫。
品牌营销仿佛一场抢摘果子的竞赛,促销其实只是一个辅助的钩子。适度促销可以拉近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但是过渡促销很可能把树枝攀裂,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品牌的健康程度。
促销对市场的拉动、对销售的影响,几乎是即时性,也正因为当下就可以看到绩效,所以中国营销人员大都热衷于促销活动。
但,促销也有失效的一天,准确地说,促销对市场拉动会越来越不明显。因为频繁的促销,消费者最终会对这些小恩小惠麻木不仁。而且,随着营销同质化化程度的升级,促销方式互相克隆,往往若干个同类产品同时都在进行类似的促销,促销刺激与所谓的特殊待遇将轮落为行业的共性。
比如,航空公司搞旅程返点,只有一家航空公司搞这样的促销活动,促销活动的确具备额外的吸引力,当三家、四家、五家航空公司同时搞这样的活动,旅程累积奖励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初的意义。
仅仅借助促销战或者价格战的利益刺激形成的相对优势,极为脆弱,几乎不堪一击。促销刺激停止的那一刻,也许就是销量停滞不前的那一刻。
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同类产品之间的品牌抉择依据,可以断言最终必然来自促销之外的其他因素。
过渡让利带来的后果,更可怕的是你最终没有办法支撑产品品质与进步更新。
所以我们说过渡促销带来的销量是绝对的泡沫。没有直观的利润价值、也没有可累积的市场附加价值,请问这样的销量,即便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促销:一味副作用过剩的营销药方。一个过分依赖促销的品牌,很可能最终失去市场威力。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话,对过渡促销的批判,我相信是所有放眼长远的营销届同仁共同的立场。
在这个促销泛滥成灾的时代,请“促销瘾君子”们千万把握好促销的度,包括促销活动的频度与方式方法。
销量泡沫3:糟蹋市场未来的销量泡沫。
除了滥招经销商与过渡促销形成的销量泡沫,还有一种销量泡沫,悄悄潜伏在中小型企业的阵营中。
为了获得销量,不惜糟蹋认知形象,不惜破坏游戏规则,无视品牌规则的存在,无视消费者的价值实现,忽视市场分额的占据质量,忽视品牌内涵的营建,舍本逐末片面追求数据化的业绩,破坏性地掠夺着市场的未来。这些没有长远利益考虑所获得的销量,我们统统称之为销量泡沫。
某冰品品牌,在浙江市场很强势,几年前,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把市场触角延伸至江苏。一个区域性品牌,进入另一个区域时,没有通路的优势,也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所以他们最后决意以低价位的策略性产品为主力军切入这个新市场。这支只有常规产品1/3-1/2价格的甜筒在江苏市场颇受欢迎,在推广支持稀少的情况下,冰品产品线累计回款有近千万。但,这一超值策略附带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首先,这些策略性品种利润率低下,几乎成为公司的鸡肋产品;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品牌形象被市场被动定位为以价格取胜而非品质取胜的杂牌,在2004年用了2倍于浙江市场的推广费用运作江苏市场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江苏消费者眼里,它已经完全没有资格与全国性品牌伊利、蒙牛相提并论,更无法与全球性品牌和路雪媲美,尽管它在浙江市场是冰品类的第一品牌,是和路雪、伊利均奈何不了的强势品牌。但为了销量的充实,至今他们仍然以低价位的策略性产品进攻新市场,比如上海。
这种经不起当下的利益诱惑,而不惜牺牲市场未来的做法,却很少有人去反思。如果一个企业的眼光只能看到1年、2年,甚至几个月的利益,而没有把3年、5年,甚至更为长远的利益融进年度营销的思考过程中来,就很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下“杀鸡取卵”的错误。
有的企业,误认为一个销售涉及的区域越多,就意味着这个品牌运作越成功。其实销量的大小与市场的数量并不是严格的正比关系。同样的区域数量,因为运作方式的不同对应不同的销量收益;同样的销售受益,也因为运作方式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品牌增值贡献。
中小型企业因为资源有限,营销的步子会相对保守,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正因为推广资源有限,更要讲究营销的策略性,如果因胆识不足或者决策失误,而扼杀市场的未来,最终导致推广资源的浪费,那就更加可惜了!
中国品牌的尴尬:国际模式盲目克隆
驰骋中国市场的品牌大致可分为三类:1、土生土长的国内品牌;2、全球领先的国际品牌;3、以国际品牌的姿态运作的异数,仅仅在中国市场风光,也许在国际市场上什么都不是的品牌。
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事实上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国内品牌,大多为销售范围仅限于个别地区的区域性品牌或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销售的全国性品牌,只有个别中国品牌以品牌运作的形态走出国门,并且只在个别国家与当地品牌一争高低。而国际品牌则具备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国对他们来讲也只是一个区域。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无论品牌历史、无论企业规模,还是所处发展阶段都不尽相同。
可以肯定地说,国际品牌运作模式可以借鉴,却不能生搬硬套。就好比一件成人的衣服,即使再好,穿在孩子身上,必然不合体。本土品牌面对外来和尚念的经,务必学会辩证的吸收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警惕盲目克隆的陷阱,否则就难免遭遇尴尬。
1、品牌战略盲目克隆的尴尬:
品牌战略,尤其是品牌格局,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国际品牌中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案例,但移植到国内品牌却不一定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比如,全球日化大腕宝洁,采用分品牌运作的品牌战略,仅洗发水就有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伊卡璐等一系列独立品牌;洗涤剂也一样有汰渍、碧浪等独立品牌。宝洁的品牌格局运作很成功,很多企业也以此为榜样规划自己的品牌格局。
但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克隆宝洁的品牌战略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尤其是中小企业及刚刚起步的企业。中国有一家日化企业,拥有很优秀的产品——有氧洗洗衣粉,其洗条性能与产品品质远远超过国际品牌(宝洁与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洗条产品。他们复制了宝洁的品牌结构,以企业品牌为背书,分品牌运作不同的细分市场,结果营销情况并不理想。
为什么,同样的战略会失效呢?!
因为宝洁是世界日化巨鳄,仿佛航空母舰一样庞大,中国企业相比之下只是一艘普通的船,甚至只是一条小船而已。
航空母舰可以容纳很多,甚至可以容纳一个机场,普通船只的容纳力却是相当有限的。
同样道理,一个企业对品牌数量的承载力也受到企业规模、市场资源、发展时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在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前提下,成功导入一个品牌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同时导入两个品牌。因为盲目克隆国际品牌的战略模式,从而陷入尴尬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
某冰品企业,经过近十年的精心经营,在他们的势力范围所属区域内建立强势地位,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全面开拓速冻市场,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区域性的品牌影响力,他们企图以分品牌的方式做透该区域,在主流市场及高端市场分别建立独立品牌,并且在资源分享上完全公平对待。因为推广资源并不足以同期炒作2个品牌,所以他们采用分年度轮流推广的方式。上一年度全力推中端品牌、下一年度全力推高端品牌。结果,可想而知,经过3、4年的运作,却没有一个成为强势品牌。
据说,老虎妈妈在带小老虎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中一只小老虎有足够的食物,常常会牺牲其它的几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连动物都承认这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连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与气魄,为什么企业却做不到?!是因为人心比老虎更贪婪?!还是因为人类更具理想主义的色彩?!
说到这里,必须声明一点,本人对分品牌策略没有成见,我并不主张国内企业禁用分品牌策略,关键在于时机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导入程序。
2、营销技巧盲目克隆的尴尬:
成就一个伟大品牌的营销过程中,必然伴有大大小小的营销技巧。但,高明的营销技巧与品牌现状与营销时机必定是深度契合的。
同样的痣,长在不同的脸上、不同的部位,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幸迪克劳夫的美人痣并不是长在任何脸上都有同样的魅力效应。所以我们在借鉴成功品牌的营销技巧时一定要留一个心眼。
增长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即使国际大碗一样面临增长的压力。
某牙膏品牌,在全球范围举足轻重,作为行业的领先者,销量增长的极限使之苦恼不已。这时,营销策划人员提出了一个技巧性的方案,即增大牙膏的开口,消费者在不知不觉增大了使用量,从而拉动销量的经典案例,至今仍有很多企业效仿。从牙膏、到洗面奶、到护手霜随处可见,该营销技巧泛滥到了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度。上上个月,因为洗面奶断档,又没有时间跑远路,我在就近的超市里买了一支洗面奶,结果洗脸的时候,用手轻轻一挤,就“砰”的喷出一大堆,天哪,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量,而且再怎么小心,还是不会少于这个量,消费体验非常不好。上个月,我的同事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顺便买了一支护手霜,结果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形,一挤就是很大一驮,足够摸4、5次的量,一次性摸在手上油腻腻的;而且你再怎么小心,都控制不了单次的出口量,给人一种品质低劣的感觉。
克隆国际品牌的营销技法,尤其是这种不到位的克隆,仿佛东施效颦,不仅帮不了什么,反而耽误自己的美好前程。
销量与品牌:种草与种树的辩证关系
通过做品牌的方式做销量与不通过做品牌的方式做销量,其分野就是种树与种草的区别。同样额度的销量,对未来的影响却不一样。就仿佛种草与种树,当树还是树苗的时候,草与树苗可以一般高,但所不同的是未来的成长性,树苗有一天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草永远只能是草的高度。也许种草要比种树来得容易,植树造林甚至可以泽及后人。
经常有人担心“做品牌与做销量会不会有冲突?” 这样的提问我已经听了4、5年,而且至今还有人有类似的顾虑。
我想做这样提问的朋友,只是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品牌,如果能排除对品牌的误解,他一定和我一样旗帜鲜明,不会在这种近乎无聊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消费者印象的总和。
做品牌并意味着不要销量,只是不要不健康的销量、危害市场未来的销量。
专心品牌经营,无非是在做销量的同时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
现实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品牌与销量冲突的一面。但,“对的品牌”与“对的销量”,即使有冲突,也只是暂时性的,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对的品牌”与“不对的销量”、健康的品牌与不健康的销量谋取,那才是不共戴天的矛盾。
当然还有一种情形值得警惕,那就是偏激的方式或者不切实际的方式经营品牌,所导致品牌与销量之间的冲突。
很多企业之所以怀疑品牌与销量是否有冲突,往往是因为他们深受那些伪品牌、伪全案伤害的结果。
同样的是鱼翅,不同的做法,口感完全不一样,你不能因为你不巧遇上厨艺不到位的厨师,就批判全天下的鱼翅。同样是好茶,不同的水、不同的杯子沏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你不能因为喝了凉水冲泡的绿茶,就对所有的绿茶失去信心。
如果企业的立场是长足经营、而不是短线运作,可以肯定的说品牌打造是唯一的出路,除非你只做OEM。自然销售或者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生存也将愈发艰难。
【关键词】价值悖论 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学派 价值 使用价值
一、水与钻石悖论的提出和相关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水与钻石悖论是古典经济学上的经典案例
水与钻石悖论,又称价值悖论,为古典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虽然此问题并非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最早提出,但正是他提出后,此悖论成为经济学界的一段公案。斯密在书中说到:“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1)
具体到水与钻石悖论上,按照斯密的理论,水对人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人的生命都依靠水来维持,而反观钻石,则属于奢侈品,人离开钻石一样能很好生活,并非必备品,因此说钻石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然而现实情况是,水的“价值”很低,有些地方甚至是免费的,而钻石的“价值”非常高,有些甚至价值连城。可见斯密概念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应对某一物品上,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即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一些物品没有或仅有很低的交换价值,而有很高交换价值的一些物品可能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这一矛盾,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来看,困扰了边际效用学派兴起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长达百年之久。
(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对此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解答
在政治经济学之前,斯密和李嘉图都用了劳动价值论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商品交换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其中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将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不能大规模增加其数量的商品,另一类是劳动可以无限增加其数量的商品。他认为前类商品“有罕见的雕像和图画,稀有的书籍和古钱,以及只能在数量极为有限的土壤上种植的葡萄所酿制的特殊葡萄酒等,这类商品的价值单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只随希望得到它们的人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一同变动。”(2)可见李嘉图也间接为水与钻石悖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钻石由很强的稀少性,追逐的人多了,因此价值也就上升了,并非完全由生产钻石的劳动量来决定。
然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此解答仍然不太满意,他们不知道为何会出现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严重分离,认为仅仅用稀少性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矛盾。他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即“是因为人们潜入水中费力将珍珠取出,所以珍珠才有价值(即交换价值取决于人劳动),还是因为珍珠有价值,人们才潜入水中寻找珍珠?(即交换价值取决于其对人类的效用的满足)”。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反对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学说,他认为价格也即价值,取决于供求本身,而不是劳动量。水和钻石交换价值的巨大差异也即是其各自供求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当然,萨伊的解答也没有令后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感到满意,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西尼尔和约翰穆勒也同样如此,直到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三)边际效用学派对此问题的解答
在当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边际革命十分推崇,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他们认为边际效用学派很好的解决了水和钻石悖论,使得百年的古典经济学悖论得以化解。
边际学派中,无论是以重视心理分析方法来建立其理论体系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门格尔和庞巴维克,还是以数学方法进行论证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和瑞士洛桑学派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与帕累托,他们虽然所用的方法不同,然其边际分析的本质是不变的。他们认为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购买最后一单位该产品所产生的效用,即最后单位的效用决定产品的价值和价格。
回到水和钻石悖论的问题本身来说,边际学派认为水的价值取决于人们消费最后单位的水的价值,也即边际价值。水无疑有很大的总效用,人类离开水将无法生存,然而水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拥有量是很大的,而维持人生存的必要需水量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满足必要用水后,还有很多多余的水量,可以满足人类次一点的需求,如牲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如果还有多余水量,则可以满足人类再次要的需求,如洗菜做饭,冲洗衣物等等,如果还有富余的水,将会满足人类更次要的需求,如游泳池,人工喷泉等等,以此类推,如果该地区的水量足够大,则使得人类的需求得以满足到饱和状态。在此情况下,人们消费最后一单位水的边际效用为零,那么水的价值或价格也将为零。反观钻石,钻石又称金刚石,在地球上十分稀少,南非一钻石矿的开采报告称,每吨原矿中平均只能开采到不到一克拉的钻石,其数量远非水可以比拟,导致了人们消费钻石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非常大,因此钻石的价值或价格十分昂贵。如果改变条件,比如说处于沙漠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几乎没有水源,因此身上仅携带的一瓶水的效用将会非常大,因为其仅仅只能满足生存的需要,根本不可能去想什么灌溉农作物,洗菜做饭,冲洗脏物等等其他次要用途,因此,在此极端情况下,人们消费最后一单位水的边际效用将会非常巨大,远远大于钻石的效用,这一类极端的例子也是存在的。
因此,边际学派自认为其给出了古典经济学水和钻石悖论的最终解答。这一边际分析方法随即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分析中,被不少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开创了经济学说史的新局面,是古典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自有了广泛的边际分析法后,从此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时代。
(四)当代部分经济学者对边际学派解释的批评
对某一经济学派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批评自古有之,如同劳动价值论一样,以边际分析法来解释水和钻石悖论,并非得到了所有经济学者的赞同。
当今一些学者认为斯密的这一所谓悖论完全是自找的麻烦,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悖论。他们认为,首先,边际学派把计量单位不同之物等量齐观,用所谓的消费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来偷换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水的计量体积单位是毫升,升,立方米,同样也有计量水质量的,如千克,吨等;而钻石的计量单位仅限于毫克,克,克拉等重量单位,一般较少以体积来计量。这里就需要明确,消费最后一单位水,单位是什么,用什么来统一,可以假定都是一克的水和一克的钻石,自然在一般情况下,一克钻石远远昂贵于一克水,但是,如果消费最后一单位水不是克,而是千万吨呢?要知道地球上水的总质量是钻石的总质量所无法比拟的,那也就不见得一千万吨的水会比一克拉的钻石价格便宜了。其次,斯密把使用价值赋予了一个无交换价值的自然物品。虽然说由于环境污染,当下很多自然水已无法直接饮用,但在斯密当时,工业并不发达,水源污染少,可以说水对于人类得需求而言是充分饱和的。而钻石虽然偶尔能在露天拾到,然最主要获取钻石的途径依然是大规模开矿,故而两者的对比是十分困难的。
二、以政治经济学正确理解该悖论的内涵
(一)价格不是价值,生产费用论也并不构成价值本身
在当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价值(VALUE)和价格(PRICE)并无政治经济学下的明确概念区分。实际上,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市场价格是解释价值最好的工具,即因该商品市场价格高,故而价值也高,同理价值高的商品必然有很高的市场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下,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服务市场,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无论是租金市场还是智慧市场(包含企业家才能与创新才能),皆能实现稳定且均衡的价格和数量,因此,这一价格也好,价值也罢,即为完美市场经济下的一般均衡价格。对此一般均衡价格,绝大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这就是内在完美的价值。
而根据政治经济学,价值和价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价格是对现实运行的经济或抽象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比率,在长期稳定下,市场价格表现为市场均衡价格。而价值是解释市场均衡价格为何会是这一价格的,这不是简单的同义重复,而是对所以然的解释。即为何市场上不同商品的价格会不同,价格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因此,不能以市场本身来解释不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人经济活动为依托的商品价值的本质,只能由人的劳动来解释,是人类辛勤的劳动构成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二)计量不同的商品何以有一样的计价体系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不同的商品之间很难统一单位,也即很难比较出每单位的边际效用的大小,似乎这一点能构成对边际学派攻击的重伤。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自来水也罢,瓶装矿泉水也好,都是人们天天必备的生活必需品,离开了就几乎不可能生存,而钻石属于奢侈品,能用钻石作为装饰品的人十分稀少,拥有哪怕是几克拉钻石,皆被认为是拥有较大财富,属于上流阶层的一个标志。因此,水和钻石不能因为计量方法的不同就武断下此结论。如果单位不同不可比较,那么几乎任何两个商品皆难以比较了,甚至是面包和蛋糕这样非常相近的商品。可见,说“不见得一千万吨的水会比一克拉的钻石便宜了”,这无疑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
在当今社会中,特别是城镇中,水皆有其市场标价,当然钻石无疑有其市场标价了,在中国,一般居民消费一年的自来水用量,不过千元,而这远不及购买一克拉钻石的花费,且每个居民皆对自来水的消费比较随便而对够买钻石却十分谨慎,非高收入者不能买。请问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何以忽视这一明显的社会经济现实?如果以各自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所以价值就不可比,那么市场经济下的广泛价格体系还有何意义?
(三)正确理解该悖论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水和钻石的悖论,意义重大。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人类改造自己的客观世界的重大意义,以及经济交换所具有的重要特点。
水诚然是人类最重要的物品,然而并不一定构成商品的必要条件,只是在当下社会,人们逐渐在大城市居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质污染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才出现自来水厂与水质净化设施等等。这里就涉及到最关键的一点,即价值由什么来衡量,这么多种类的不同商品的本质是什么。商品固然有效用,不是商品的东西,对很多对人也是有效用的。比如最常见的,含有氧气的空气,对于每个人而言,空气和水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已经成为了商品,但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还不是商品。当然,空气商品的例子也是有的,在日本的超市中,有富士山附近的新鲜空气出售,该商品满足客人需求的出发点在于,当下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新鲜空气成为了大城市生活之人所无法就地获得的物品,因此,特殊的富士山空气出售到大城市就有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可能,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意义下,空气也成为了一种商品。
在政治经济学中,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客观属性,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劳动是物品能成为商品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价值与商品也依托于市场经济。在原始的物物交换下,交换比例取决于交换者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但在资本出现后的资本社会,各方所有权者皆参与总价值的分配,但价值在各所有者中的分配并不能说明价值的本源就不是唯一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因此该悖论对于政治经济学而言,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反击以主观效用和客观生产费用论来决定价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正确解释价值规律和其所依托的市场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对该悖论的有效解释
(一)水与钻石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水诚然有对人类生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水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是有使用价值的,即能满足人类的需要。钻石对于人类而言,同样是有使用价值的,斯密所谓的对人类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说法,笔者认为仅仅只是对于人类的生理必备需求而言的,诚然钻石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不能说钻石就没有使用价值,钻石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与奢侈消费品,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由于钻石的坚硬性质,其还能作为非常好的钻探探头,不仅钻探力量大,且耐磨不易损,这也是钻石使用价值的表现。笔者认为以武断的方式判断水和钻石的使用价值谁大谁小,是不妥的,他们都是对于人类而言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正如古语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绝非如斯密所言的“钻石没有什么用处”。
价值是以市场交换为前提的,而价值的本质在于商品中所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故而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水的价值和钻石的价值。
先看水的价值。水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那时水质没有污染,水源也是干净的,可以直接饮用。其劳动仅限于取水的劳动,各家各户取水的劳动也没有用于劳务交换,可以说属于个人劳动,并非社会劳动,水这种东西在当时几乎只有使用价值而无市场意义上的交换价值与价值。主要的变化是在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由于工业的污水排放,水质和水源皆出现了污染,直接取的水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理需要,因此才产生了自来水厂及其中的净化水措施,乃至于修筑水库与引水渠工程。因此水的这一商品化趋势更明显地发生在中大城镇中,而在偏远且水源丰富的农村,只要水源没有受到工业或其他污染,水都不是商品,皆不存在价值。在城市,水虽然成为了商品,但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效率比较高,净化自来水与处理污水的能力也非常强大,辅之于当下桶装饮用水的产业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对于民众而言,生产水的效率非常高,注定了即使水成为了商品,几乎人人都可以消费。极端情况下,比如在沙漠上或因严重污染而无干净水源的地方,水的价格非常昂贵,水的昂贵并非是缺水的缘故,一定是生产干净饮用水的效率非常低下的原因。正如我国经济学家谭立东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沙漠地区,实际不是完全没有水的,甚至很多沙漠地区反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水,但在沙漠,取水的效率很低,因此水的价值非常高。如果在沙漠里如果可以发明大规模的取水设备时,可以预见,水的价值会大幅度下降。
那么现在来看钻石的价值,钻石作为一种稀有结晶体,在地球上分布十分稀少,开采难度更是十分巨大。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到最后的进入消费者环节,钻石产业有六大环节,即勘探、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勘探是寻找可供开采,钻石矿丰富的原矿;开采即为开采原石;分选即对开采出的原石进行分类筛选;加工即对筛选出来的钻石进行打磨加工;分级即对加工好的钻石,根据其品相进行分级定价;最后进入市场的销售环节。根据业内人士推断,一吨钻石原矿也无法提炼出一克拉的钻石,而生产一克拉的钻石需要经过200多万劳动者的辛苦劳动,可见因其所蕴含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十分繁重,且该产业链的难度大,生产效率也低,因此其价值非常昂贵。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钻石的生产效率一直难以提升。今天的钻石主产地南非,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挖掘开采与分选机械,其效率依然不高。此外钻石不仅有奢侈品的特征,还是很重要的工业品,随着工业化的大发展,钻探的需求日益增大,钻石作为最佳钻头的材料无法满足人类对钻头的广泛需求,随之产生了各种钻石替代品,部分替代品甚至成为了比钻石价格略微低的奢侈品,比如合成碳硅石与瑞士钻石。
(二)边际效用学派与马歇尔解释解释的严重错误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综合的完成者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关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论述如下:“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用货币表示它们的价值,并称这样表示的每样东西的价值为价格”(3)这一论述已经表明马歇尔将价格与价值相混淆。随后,马歇尔将均衡价格理论决定于供给与需求,即他所言的“一把剪刀的两个刀锋”。其需求理论正是建立在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而其供给理论,是建立在生产费用理论的。
实际上,边际效用学派对该悖论的解释也是边际效用论与生产费用论的结合,只是边际学派将供给一方尽量简化,仅仅简化为水的供给量大,钻石的供给量小,而突出需求一方,而马歇尔用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费用论解释了供给一方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仅此而已。因此,两者对该问题解释的本质是一致的。
边际学派也好,马歇尔也罢,回避价值的本质,以市场自证市场,又将市场的地位近乎神话,将经济学引入一种主观决定论与市场存在即有效正确之论。边际效用说掩盖了价值决定的本质,虽然说以边际效用说解释价值有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意识形态的因素,然而这一影响却使得自边际学派兴起后的西方主流基础理论经济学,特别是价值论,长期停留在130年前的老认识上。
边际学派所描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客观存在于消费者的选择和心理感受上的,人们购买的某种商品不会过度,更不会不惜超过饱和状态;社会上钱相对少的穷人必然将钱用在维持其生存最重要的基本方面,随着工资的增加,工人才能逐步实现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直到较高的工资实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然而,主观的边际效用论并非是市场上商品价值的源泉,主观有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趋从性,主观评价也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干扰。此外,边际学派声称的饱和状态,即一个人有钱到所有商品皆能到其边际效用为零的程度,即为人类的终极美好状态,但是13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无论贫富,不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达到总效用的饱和状态,反而是不幸福之感越发强烈。可以说人类存在边际效用理论所描述的现象,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价值就由其来决定。
四、结束语
自1870年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来算,至今过去130多年时间了,这一所谓价值悖论的“边际佳话”也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经典案例。然而时至今日,对这一经典案例的解释依然停留在漏洞百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共证价值上,这无疑是一种以市场自证市场的循环论证,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自边际学派后的130多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而言,任何一家学说决不能不拜边际效用学派这个码头。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部分也以此为基础,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新旧凯恩斯主义者还是新自由主义者,皆有边际效用和边际分析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控这些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模式。由于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界大行其道,使得很多其他十分有潜力又深刻的经济分析法无法施展自己应该有的空间,如分工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笔者对于经济学界视边际效用论为唯一价值依据,分析分析发为最主要分析手段的现实状况表示惋惜。
反观劳动价值论,其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与生产的社会条件,很好的解释清楚了水和钻石悖论的内涵与外延,以此强有力反击了边际效用价值说的主管先验与随意性,这一解释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意识形态上对劳动价值论的排斥,使得其不顾边际效用理论的严重问题,执意坚持这样的观点。
水和钻石争议以边际效用说的“解决”后,理论经济学在思想空间上不是更开阔,而是更狭窄,其分析工具不是更多样,而是更单调,近六十年来,经济学的创新也仅仅主要集中在应用经济学的层面上,理论经济学的创新陷于枯竭,让人感到非常的痛惜。笔者真诚希望有志于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同仁们,能进一步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以更远的角度和更高的深度来理解经济学,开创一条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思维模式的新思路,发扬如劳动价值论、分工理论和再生产理论这些古典经济学的闪光篇章。
注 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4页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8页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81页
参考文献
[1](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
[2]姚开建主编《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斯坦利L.布鲁著《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