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音乐学科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但就目前来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满足于学生对一些歌曲的掌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忽略,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的出现。探索新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服务。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1.从整个教学安排和体系看,高中音乐教学不被重视。传统观念认为,只要高考成绩突出,这个学校也就一定优秀。所以,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以及安排,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所有的课程教学和安排都以高考科目为主,忽略了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而高中音乐教学一直被当做高中课程教学中的鸡肋,无论在老师还是在领导以及学生的心目中都可有可无。在教学学时以及教学设备等保障上均无法与高考科目同日而语,课程安排课时少,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
2.从教学的目标和师资力量来看,高中音乐课程基础薄弱。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教学目标不明确。同时作为一门非高考人文科目,高中音乐课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放在重要的地位。高中音乐教师多数为附带兼任音乐教学或本身对音乐教学不感兴趣,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教学能力偏弱等。
3.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来看,高中音乐教学效果较差。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而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
二、创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对策
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作者认为,唯有充分利用好高中音乐教学这个平台,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创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教学,建立新的课型,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它总是可分可合。分开是一个构件、一个单元,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分割或合并。音乐教师应时常围绕教学目标,重新审视课堂、反思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孤立地死读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自然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音乐课不再流于表面。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音乐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一个精心安排,纵观全局,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都应当围绕学生来展开,音乐课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而是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以及得到启迪、感染等教育效应上。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如当今的电脑音乐、流行音乐、本土音乐、外国音乐、老师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等等,科学筛选课外信息并引入课堂,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进入兴奋状态,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应充分把握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导入语。采用欣赏、律动、创设问题情境或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学习音乐。如在教授《音乐与电影电视》时,可以设置很多电影电视音乐问题,选取同学们喜欢的一些影视歌曲,与他们一起探讨。先放一段音乐,制造出悬念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引之以思,启之以疑,导之以问,教之以法,紧紧扣击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学习。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奥托说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教师的创造力不能只是单纯的靠自己去挖掘,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来挖掘。。同样,只有让学生自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合理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如能找准切入点提问,对学生理解歌曲或乐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效率很高。
4.创新考评模式,多方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师生相互尊重的体现,更是激励化教学方法的内涵所在,关键在评价的内容上,要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我对学生阐述了我的观点:学生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学与不学的区别,只要你肯学,你就一定会学好。反之,你则学的不好。同时,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大学生活中或现实生活中能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和影响,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自觉自愿喜欢音乐学习,自觉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5.创新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多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储存、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让音乐课堂教学魅力四射,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一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更显形象和直观,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用多媒体来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优喜等等,在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音乐创作的热情。
6.创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承认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给不同个性的学生留有自己活动的余地,使各种禾苗都能茁壮成长。
7.创新师资队伍,奠定教学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高中学校要从唯高考指挥棒运转的教学理念转化,提高对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视,改革现有的师资编制方式,科学灵活定编,注重和加强对高中音乐教师尤其是专职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让音乐教师更专业。
总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应作为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摸索和创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音乐意境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科素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学科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新要求,认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本文试从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关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
谈到核心素养,目前众多国家将其作为深化课程,促进国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等。日本学者恒吉宏典在《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核心素养与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相关”。我国教育部在下发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表现为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理解核心素养,它应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二、高中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作出努力。所以,现行的音乐学科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音乐素养教育。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能力,如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能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等。
二是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如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等。
三是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如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能掌握音乐合作规则与方法的经验、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等。
四是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如能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能与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等。
五是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如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了解与感情,能感受与体验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彩,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鉴赏各民族音乐精华等。
三、高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1.改进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要针对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感体验及音乐学科的教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首先要重视“以生为本的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与感悟”,以及拥有不同人文语境和人文视野的宽度和高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与作品感情相互交融、涵养美感的过程指导,将音乐的鉴赏过程作为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逐渐积淀和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2.尊重音乐个性化发展的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和人文修养最大化的挖掘和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关注学生间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的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表达等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如在感知与体验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教学中,教师击鼓示范,让学生感受中国鼓通过敲击不同部位产生出音色及力度的变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作品内涵,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以用击鼓、跺脚、拍手等不同的方式,按照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从生动而惟妙惟肖的节奏合作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丰收之时热烈欢喜的劳动场面,以及核桃晾晒中纷纷滚落的景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鼓励不同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
3.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音乐形式是作曲方面的节奏、旋律、和声及演奏方面的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复合体,音乐的内容则体现出观念、思想等知识性侧面,以及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将这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逐渐促进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
4.从合作与探究中培养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音乐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法上还应让学生自由徜徉和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采取多种音乐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戏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共同协作,广泛交流,尽兴表达,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
5.把音乐审美态度作为教学评价关键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热爱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音乐多元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教化功能。把音乐审美态度为教学评价关键,就是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直接体验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等,逐步形成知美、懂美、爱美的正确审美价值观,同时也能对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素养 高中音乐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79-03
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全面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是课改以来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但在高考制度尚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课程目标很难从传统的双重目标(升学和就业预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就很难实施。因此,建立以学科素养为背景的音乐教学评价,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一、 确立学科素养内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构建学科素养的理论依据
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部倡导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
面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评价体系中的改革脉搏。笔者依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把音乐学科基本素养确定为:“热爱民族文化、促进个性发展、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良好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持续潜能”。
2.构建音乐教学评价的目标与理念
①重视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②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打破考试或考察评价学生学业的单一方式,认真制定评价量规的指标、内容,把握好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使教学评价指标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③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的改革,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对课程和教学过程应有的检测、反馈、调节作用,推动音乐课程的实施与改革。
④完善学校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认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保障音乐学科教学的规范实施,构建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评价体系。
二、完善音乐评价体系,发挥学科多维育人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要解答的问题。我校在2013年音乐鉴赏教学评价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开展了基于音乐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价构建研究,旨在以评促教,调节教学环节,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改变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教育现象,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
1.制定合理的评分规则,保证评价的信度
信度是衡量评价质量的指标之一,好的信度应该有对评价主体、评价维度以及评分规则的合理制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维的评价指标和具体的评判标准,以不同的权重对评价的各项指标、描述语、多主体等要素进行等级评估,可以有效保障评价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挥学生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用。
2.制定多维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的效度
效度是另一个衡量评价质量的指标。评价内容多元化是当前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给学生一个机会。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纳德把人的智能分为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2]。因此,单一的评价方式,即从单一的评价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不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如何把握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提高,我们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指标,以增加评价效度的平稳性和准确性。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及课上表现;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选修模块学习的表现;③参加校内外活动的实践情况;④期末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此外,课程改革提倡的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便于教师的课堂监控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采取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每组指定一名具有一定素养、认真负责、爱好音乐的学生任组长,以评价量规为技术手段,对学生上课的表现(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2-3次课堂抽查)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判,以保障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每次上完课后,组长要把本组的情况汇报给文娱委员,汇总后反馈给老师,以便反思课堂教学,及时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
量规1:学生音乐素养评价量规
制定目标:对学生音乐学科素养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现高中音乐学科结业时的质量水平。
三、制定学校评价量规,保障音乐教学规范实施
1.制定学校评价量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P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评价制度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育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音乐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但不可否认尚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制约或干扰着音乐教学的正常化。比如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某些学校还存在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开设不足、不全,甚至被任意叫停等状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减弱了音乐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因此,建立学校音乐教学评价制度,是落实《意见》精神,加强和完善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推动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
2.制定学校评价量规,是保障学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措施
学校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构建音乐学科素养离不开学校的大环境,良好、规范的音乐教学是构建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只有学校音乐教学正常化、规范化,才能够保障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实施教学评价探索,构建全面的学科素养评价体系,才能促进课程评价的改革与完善,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
量规2:学校音乐教学评价量规
制定目标:全面评估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保障音乐课的正常开设、教学质量及教学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发展与稳步提升。
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虽然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体现,但由于认识、理解的不到位或偏颇等原因,在教育实践中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14年4月,教育部《意见》的颁布,预示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提出加强五个统筹、聚焦课程整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制度建设等要求的同时,特别提出关注教学评价研究、探讨评价策略,形成多元的、可操作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提出了长期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已过去了十年,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如何培养,怎样体现、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在研究、探索阶段,它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验证。处在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深化课程改革贡献新的智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