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生科研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常州 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50-03
1 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用人单位方面
1.1.1 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1.1.2 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3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1.1.4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1.1.5 薪资方面
根据调查,毕业生期望薪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但目前用人单位提供给本科生的薪资平均18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2 毕业生方面
1.2.1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2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1.2.3 求职途径把握不a准
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2.4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1.3 高校方面
1.3.1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3.2 大学重视不够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1.3.3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2 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
2.1 2010―2012年常州各本科院校总体就业率
通过实地走访常州各本科院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010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3801名,常州大学3826名,河海大学4562名,常州工学院2498名,江苏理工学院2915名;2011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5758名,常州大学4193名,河海大学4763名,常州工学院3021名,江苏理工学院3781名;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6511名,常州大学4435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4826名,常州工学院3309名,江苏理工学院3941名。常州各本科院校详细就业率如表1所示。
2.2 2010―2012年常州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
专业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有要求,且对外语、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出2010年到2012年常州十大热门和冷门专业如表2所示。
2.3 2010年-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如图1所示。可见,这3年期间就业相关性比较稳定,基本都在60%左右,且逐年稳定增长,但总体相关性不够高,说明常州地区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2.4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常州2010―2012年本科应届生毕业生有以下几种去向,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加入企业、出国深造、读研究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以2010年为例,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进企业工作的占比达到69.35%,其中进民营企业/个企的就已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60%,这说明常州地区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更适合民营企业/个企的需求,这也跟当地毕业生生源地大多在江浙一带,家里大都比较富余,家里有工厂或企业有关。
2.5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福利待遇
通过对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访问发现,薪资方面实习工资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转正第一个月的工资在2000~2500元之间。食宿方面,武进地区90%的公司提供食宿或相关食宿补贴,常州其他地区,除去一些有工厂的企业,基本不提供食宿或相关补贴。保险方面,基本100%公司为员工缴纳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有大约30%的公司会帮员工缴纳。85%的受访应届生表示初次就业的薪资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
2.6 SWOT分析
通过调研及以上分析,总结了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如表3所示。
3 提高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毕业生并不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是迫于就业压力匆匆选了一份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来解决。
3.1 用人单位方面
3.1.1 给普通高校毕业生机会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
3.1.2 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1.3 提供合理的薪资
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保证能留住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后顾之忧,让其可以安心的为企业做贡献。
3.2 毕业生方面
3.2.1 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用人单位更喜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必须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文凭其他不输于他人。
3.2.2 较早做好职业规划
就业更有目标性,同时也可以较早积累相关职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就业又解决了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
3.2.3 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2.4 正确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2.5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2.6 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高校方面
3.3.1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3.2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可实习的单位,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3.3.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 济,2014(3):44-52,57.
[2] 高耀,刘志民,方鹏,等.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 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77-85.
[3] 孙海荣.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84-89.
[4] 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151-155.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小学教育 就业
一、引言
师范生培养质量是高师院校办学质量的生命线,毕业生就业率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价,师范生就业率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进一步发展。
2016年9月10日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发表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基础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在“人口红利”时期就业难大背景下,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难乐业”的情况使教师这个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未紧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而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基于对此种原因的分析,笔者以教育大省陕西省为例,对四所省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探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就业情况,结合调查提出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质量的策略,以期有益于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陕西省2015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方式,面向咸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西安文理学院三所学校的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最终保留103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1]。
(二)研究工具
在查阅资料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小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测试修改,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就业基本情况;职后专业发展情况;对母校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对母校就业工作认同情况。
三、现状与分析
(一)就业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2015届小学教育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为90%。约有18%的学生没有选择教师岗位,“工作累,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可能是很多人不选择当小学教师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导致小学男性教师缺乏的原因。
在毕业生就业途径调查中,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多倾向于通过政府公开教师招聘考试进入公立学校工作。但是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和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实行后非师范生对师范生就业的冲击下,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招教考试”和“事业单位教师岗”的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岗”考试因为所服务地区较偏远而竞争压力较之前两项稍小一些,但是报考人数、考核要求逐年提高。这些因素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第一年就业到公立学校的数据并不理想,只占到26%,大部分毕业生多选择暂时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教辅机构积攒经验,准备继续参加下一年招考以期获得更好工作机遇。
(二)职后专业发展情况
1.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基本状况
54%的毕业生在工作后没有获得教学相关工作荣誉,与此同时91%的人认为如果有进修机会他们会继续深造。说明刚开始工作阶段毕业生们还在努力学习、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且有积极向上进取的心态,努力提高与完善自我。另外,从工作时间调查来看,调查显示新入职教师每天平均有效教学准备时间(如备课、准备实验、批改作业等)如下,22%在1小时左右,41%在2~3小时区间,24%在4~5小时区间,除去应有的教学活动时间,新教师们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不断充实自我。
2.教学研究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26%的毕业生会开展教学研究,44%的在学校要求之下才会开展教学研究。说明毕业生缺乏自主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教学反思不足。
3.职后所遇困难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毕业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32%的人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教学技能缺乏,20%的认为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化,21%的认为是班级管理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遇到问题后,大部分人选择与同伴交流讨论,或者向老教师求助解决问题。
(三)学科课程结构状况
通过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回访调查显示,73.9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理论太多,实践性课程太少,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毕业生指出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没有活力内容偏理论。综合调查来看,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建设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需贯穿始终,其次教育教学技能需要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对母校就业工作认同情况
调查综合显示,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状况满意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时需要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扩充帮助其就业。
四、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专业培养结构建设
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学科建设要紧跟发展步伐,最新小学培养模式要及早引入,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小组讨论,加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以便于学生运用知识。
2.一定的集训锻炼
利用教学集训提升学生教学技能,利用特有的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教案,授课评课,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在小教专业基础培养目标中应该含有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以研究促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二)重视职业教育
1.入学开始的职业规划
学校从大一就应该设置相应职业规划课程,学生提早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专业,而不是等到实习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小学教师。如此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不利于产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3]。
2.学习期间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及早开设职业指导等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也可以邀请培训讲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努力营造好的就业氛围。为了配合就业需求,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专项训练以贴合大四毕业生求职需要。
此外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利用有效渠道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就业信息要及时、显目、面广、准确,客观促进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往往倾向于稳定的教师职业岗位,没有拓展就业思路。毕业生应及时拓展就业思路,基层教育和自由化职业发展空间很大。
(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发文曾提出“高校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设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表彰创新创业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鼓励学生创业,开展专业型讲座,与创业培训相结合,请相关人士讲授创业经历,积极发展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仍然需要很多高质量小学教师促进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陕西省更是一个教育大省,我们要从现实情况出发,调整专业结构,让小学教育专业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优秀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新疆医科大学所有预防在校本科生355人。共发放355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96%。其中男性128人,女性214人。民族分布为汉、维、哈、其他,分别为152人、145人、25人、20人。
2.调查工具。自编《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3,采用五级评分法,分为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6个维度,专业认同为六个维度得分之和,得分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得分分段:≤90为低;91-120为中;121-150为高)。
3.调查方法。用普查方法对预防专业355名在校本科生以自编《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员,统一调查程序;专人负责收集、整理问卷。
4.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预防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情况。新疆预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110.44±13.01。各维度中专业意志得分相对较低,见表1。
2.不同性别专业认同评定结果。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专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高于男生;其中专业认识(P<0.05)、专业技能(P<0.01)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女生均高于男生。见表2。
3.不同年级专业认同评定结果。不同年级专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三得分最高,大四得分最低。大一与大三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均高于大一。大一与大四在专业认识、专业意志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均高于大四。大二与大三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三均高于大二。大二与大四在专业认识、专业技能、专业期望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大二高于大四。大三与大四在各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三均高于大四。见表3。
4.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专业认同评定结果。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均高于汉族,见表4。
三、分析讨论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考研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研究和实践情况
1.1前期准备
调研小组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资料,并且进行了分析,决定发放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在校考研与就业意向,根据情况制定了试调查问卷,在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对试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网上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调查工作。
1.2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抽取148人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总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共22题,其中关于考研方面的有8题,就业方面的9题,发放160份,回收率98.75%,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2.5%。
2项目调研总结和收获
2.1总结
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如下:
上述数据显示:工程力学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读研比例相当,约为35%,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考研比例约为5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可据此推测:我校工科专业考研比例较理科专业考研比例低,相反就业人数工科多于理科。这一结果和理工科类院校也是相符的。
2.1.1大学生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1)想继续考研深造;(2)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考研。各行各业相继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3)通过考研究生脱离自己本科时不专业领域,转换到别的专业;(4)逃避就业。
2.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先找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一下,有了工作经验后再考研,这样读研更有针对性;(2)考研压力大,不想考研;(3)考研需要成研需要时间,三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是一样的。
2.1.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几点建议
(1)考研还是就业,应该从实际出发。(2)“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3)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适应社会发。
2.2收获
(1)大量的数据及其分析要求我们熟练运用相关软件,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对word、excel、PPT这些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变得得心应。(2)上网查阅资料时,学会了有针对性的搜索和筛选,而非盲目的大海捞针。(3)考虑问题、设计表格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注重细节,充分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4)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处理,磨练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程度,锻炼了我们对数据的敏感程度。(5)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开展工作前先对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制定工作安排表;开展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保持每个星期写工作总结等。
3研究中的不足和思考
3.1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调研范围略小,样本容量不够大,数据不够多,分析起来略显艰难。因为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难免受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但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2)在数据分析时,没能很好地进行地域、性别之间的比较。(3)在调查过程中配合的不够协调出现了时间浪费,没有很好的统筹兼顾。
3.2规划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调查还是问卷调查工作开展之前,项目组都会事先做好工作计划与分工,这样,每次实施起来,所作都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每次调查统计好的数都按照要求及时记录并且做好整理工作,这样后期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工作量就能大大减少了,处理起来也会更方便。
3.3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因为是调研类项目,对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而言要求较高。团队合作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为项目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同时,在面对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时,应该合理分工,高效率的完成统计工作。当项目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分工合作和讨论,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
4结束语
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方面,项目组成员听从姚禄仕教授的教诲,逐渐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和周密的逻辑能力,遇到问题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创新方面,明白了灵感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创新问题最终都归于实践。
1.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者主要来自学校、政府和民间组织三个层面。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来源于学校,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UROP计划面向MIT全体本科学生,主要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支持。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生命与物质科学领域设立了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199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Apprentice Program,简称URAP),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的本科生均可申请做教师研究工作中的“学徒”。自1998年“博耶报告”发表以来,美国大部分研究型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机构,以此来组织全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美国联邦政府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推动主要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宇航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来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Research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s,简称REU),为全国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成为对本科生科研资助人数最多、资助范围最广的机构。美国民间组织在统筹全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间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企业或校友捐赠基金)、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ationalConference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简称NCUR)、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Undergraduate Research,简称CUR)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等。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简称“博耶委员会”)于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及2001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在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影响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层面上,2007年初,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计划的引导下,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
2.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参与形式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科研项目立项主体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两种形式。在中美本科生科研活动中,教师主导型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如MIT最早创立的UROP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URAP计划、清华大学SRT计划、浙江大学SRTP计划等,均是学生以初级研究者或学徒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立项项目中。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并设计研究方案,如MIT实施的“独立活动期计划”(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IAP),该计划从一月份的第一周持续到月末,主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研究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主要资助优秀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研究,不支持学生参与教师已立项的研究项目。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分为学年(或学期)内的科研训练和暑期科研训练。学年内的科研训练包括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办公室或系所、政府和民间组织等提供的学年内进行的研究机会项目,还包括研究型大学开设的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各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与补习课、研究方法论课程、研究技巧、学术研讨班以及诸多引入科研模式的课程等。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为学生参与科研做准备的“斯坦福导读”(StanfordIntroductory Studi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生讨论课项目”(Freshman Seminar Program),中佛罗里达大学“机器学课程”(MachineLeaning Curriculum)[2],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等等。相比之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还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暑期科研训练机会。这些暑期研究机会有的由研究型大学内部提供,有的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的面向全国本科生的REU项目,还有的来自企业、私人基金会等的赞助项目等。除了以上几种本科生科研参与形式外,针对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未参加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哈佛大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的专门针对优异学生培养的“荣誉学生计划”[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的旨在鼓励和资助特别优秀的本科生从事化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的“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门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的“迈克奈尔学者计划”,MIT针对从未参加过UROP的学生设立的“良师益友计划”等。
3.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覆盖面
从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来看,根据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在参与调查的近10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大概60%的学校已全面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了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办公室,33%的院校在部分系组织开展了本科生科研活动,7%的院校还未形成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1]。随着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相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目前我国大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还仅限于国内少数重点学校。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比例来看,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在75%以上的约占16%,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的约占26%[1]。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受到美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逐渐扩大。而以我国开展科研训练较好的复旦大学为例,每年能够获得“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的学生人数在300人左右,仅占每届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4]。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与美国相差较远。从研究型大学开设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课程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非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也重视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将科研与课程相结合。以布朗大学为例,本科生科研已经纳入该大学的课程设计,许多本科生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参与研究。布朗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院系独立研究、非院系独立研究计划、研究实习、团体独立研究计划、团体研究计划等5种研究课程,参与这些研究课程的学生均可获得学分[5]。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探索科研与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如清华大学2007年开设了全校“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但是,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科研与课程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还仅限于少数大学或某些大学的少数专业。
4.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了成熟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模式和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培育了较为浓厚的本科生科研文化,给大学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逐步摆脱滑坡的状态和公众的质疑,本科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另一方面,本科生科研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科研项目成果丰硕,本科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以来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科生科研训练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成为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与美国相比,由于开展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收效尚不明显,在科研项目开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例,教学管理教条化严重、指导教师素质和认识欠缺、参与项目目的功利化趋向、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反思[6]。
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
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都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并且都在努力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更多机会。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本科生科研组织力度不够,本科生科研机会相对较少。借鉴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成功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以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发展。
1.进一步明确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研究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明确本科生科研的价值和地位,让本科生科研成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中。为调动师生从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我国研究型大学还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本科生科研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如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本科生科研学分制、科研项目监督和评价制度等等。
2.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支持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在美国本科生科研发展的历程中,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却显得尤为弱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尚难建立博耶委员会式的独立机构推进全国本科生科研发展,但高校却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项目等资源,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而当前,除了国家给予部分高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资助外,我国大学的本科生科研经费大多是自行解决,只有少数高校可以争取到一定的私人或企业捐赠。
3.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
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设置的课程应注重选择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高校应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更多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赋予学生更多学术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我国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究的学术氛围,还应将本科生科研列入课程设计中,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
教师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质量。为此,研究型大学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和学历培养制度,改善教师科研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国内和国际合作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能力,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创新。
5.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丰富本科生科研活动形式
暑假是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好时机,学生可以利用这段集中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设了暑期学校(俗称“小学期”),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学术研究前沿,但在实施效果上与预期相差较远[7]。为此,我国高校应认真总结美国暑期科研训练活动的成功经验,分析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增加暑期科研项目机会,丰富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
>>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探讨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探讨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 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意义与指导策略探讨 浅谈导师负责制的医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需要理论视野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激励机制研究 浅谈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优势和培养重心 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与方法 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对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思考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路径选择 本科生科研训练带教体会 基于素质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技能训练的培养 解析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PBL模式的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指导方法 基于层次式创新实践模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3-16.
② 杨慧,俞安平,恢光平,曹洪.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③⑥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3.
伯克利加州大学(简称伯克利)对本科生科研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将其当作本科课程内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学校在这方面工作的好坏当作吸引本科生入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认为,一所伟大的科研型大学,其重要性及成就不仅应当体现在杰出的师资、图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能够反映最新学术成就的课程,也在于能够提供机会使得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参加研究,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加交流并发展友谊。另外,本科生科研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面的意义,“对于正准备进入社会扮演一个角色的本科生而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来源:知识不是来自人类的指令,也不是来自于人类的幻想和欲望,而是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精确的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伯克利古典学教授StephenMiller)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MargaretL.A.MacVicar受另一名教师EdvinH.Land(立即成像技术的发明人)的启发,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URA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MIT认为,这一项目是全美最早的促进本科生科研的项目之一。
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UndergraduateResearchCenter),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范围组织本科生科研。由于在这方面工作的杰出成就,1997年,UCLA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所颁布的“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就奖”(RecognitionAwardfortheIntegrationofResearchandEducation)。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虽然也是伯克利的传统,但90年代以前这些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联系,工作开始得并不充分,与兄弟学校例如UCLA相比较为落后。
90年代,伯克利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但工作分散在各系进行。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伯克利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OfficeofUndergraduateResearch)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同时开始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数量充足的科研机会。办公室设于文理学院内,有2名固定职员。“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的工作包括对本科生研究工作的组织与服务,如提供各种研究机会和项目申请的信息,组织项目申报、审核以及验收工作,此外还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能,例如组织各种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讨论会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拟订预算等,也可以说帮助学生亲自实践在未来如何作为一名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的全部过程。办公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维护一个网站(research.berkeley.edu/),这个网站包含该办公室的几乎所有重要工作,能迅速地各种信息,包括项目申请方面的信息、最新的学术讲座通知、指导性的专门讨论会、报告会的广告等。可以说,这个网站是伯克利本科生科学研究的中心区。
二、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类型
本科生科研从工作内容角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例如伯克利学校自己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iceProgram,URAP);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CommunityServiceProject),根据方案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例如学校设立的HassScholarsProgram和BerkeleyBeckmanScholarsProgram。
1.“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这项计划在1991年由现任副校长DonMcQuade创立,他当时是本科生跨学科学习计划的院长。计划初始时有23名教师和31名学生参加,现在大约有170名教师提出计划,每年接受约400名学生在五十几个院系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资助面较广。目的:提供机会使学生能与教师在科研中有机会一对一的接触,在研究工作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长学生的研究技能。计划设计:每年春季和秋季项目信息,每一位愿意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将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的概况予以公布,另外须说明项目中所需要的本科生人数、工作岗位以及申请者须具有的特殊条件。任何一个年级的本科生如果平均学分绩点(GradePointAverage,GPA)在2.0以上,可以在详细阅读教师的研究信息后向最多三个项目提出申请,包括项目申请表格、自己的兴趣说明及成绩单。教师在申请人中进行基本情况审核(GPA和特殊技能),然后再通过面试选出参与自己研究项目的本科生,或者说选择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的“学徒”(Apprentice)。对于学生来说,项目申请是竞争性的。项目的结果是:学生在决定参与研究之前与教师签订合同,确定自己每周投入工作的时间。如果每周投入3小时,学生可以在课程号为192的课程中取得学分,学分数确定为1,成绩为通过/不通过(Passed/notpassed);投入时间增加,学分数也可增加,最多为4。学生在项目完成后提交3~5页的文章,说明自己在研究中的主要收获或取得的研究成果,经审核获得学分。其他规定: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元项目研究经费。学生如果在暑期继续工作,可以获得1000~2000美元的经济资助,或者是生活方面的补助,或者是旅费。学生在一个项目持续工作2个学期以后,有资格向学校申请自己的研究项目,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学术会议时也可以进一步申请资助。例:考古学系教授MargaretConkey正在从事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部史前岩画研究,其工作小组中有5名本科生受到这一项目资助参与研究工作,学生的学科背景分别为考古学、法语、英语和生物学。5名学生中有一名来自其他学校,暑期参加研究。当项目组在法国进行田野工作,学法语的学生可以协助进行翻译工作。(该教授3月13日讲话)
2.HassScholarsProgram这个项目由校友RobertandColleenHass一家捐赠,是一项来自私人基金会的项目。该项目创办于1997年,主要资助杰出的三年级本科生在整个学年包括暑假期间从事研究工作,资助金额较丰厚,其中研究经费为5000美元,另外为了使学生专业研究而不外出打工,项目还包括暑期的奖学金3500美元和学年奖学金3200美元。项目申请人GPA应在3.5以上,须参加一年的研究工作,参加项目中期研讨会以及项目结束时的论文报告会。该项目每年资助20名学生,在申请人中进行选拔。本科生科研的资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由学校、院系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领域提供的研究机会,这种类型的资助计划共有17种,例如单独设立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President''''sundergraduateFellowship,PUP)、“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资助”(MolecularandCellBiologyResearchResorues),“心理学研究机会”“(PsychologyResearchOpportunity)等;一是由加里福尼亚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机会,例如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每年接受约332名本科生参与实验;第三方面为校外所提供的机会,包括NSF所设立的全国性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KEU)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所提供的研究资助等。
3.“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PUPPUP计划资助杰出的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的研究工作(originalandcreativework),项目的资助金额最高为2000美元,申请人须在产生基本思想后向一名教师征求意见,然后提交项目申请书和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来自于伯克利校方。与URAP计划不同的是,该项目支持独立的原创性研究,不支持学生参加教师已经立项的研究项目的工作。本科生完成研究须提交论文,经审核可在课程号为199的课程“指导下的独立研究与学习”中取得学分,学分数根据研究工作项目大小确定为1~4,成绩为通过/不通过,由指导教师确定。
4.“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REU,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Program)该项目为NSF设立,资金拨付各研究机构包括学术性机构、非赢利性研究机构或私人研究机构,用来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的“工作站”(REUSites),补充机构必要的实验设备与消耗,支付所选拔的本科生的奖学金、旅费以及一些住宿费。学生向该“工作站”申请研究机会,由“工作站”负责选拔。项目资助领域主要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资助数量庞大,范围较广,每年有数千名的本科生在该项目资助下,利用暑期时间在全国各地的大学、研究所、企业以及博物馆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女性以及残疾学生,该项目有特别的优惠。“工作站”在每年项目结束之后向基金会提交详细的报告,并须跟踪受资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选择以检验该站点工作的成效。
三、简单分析
在对伯克利本科生科研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学生参加科研是否计算学分?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参加科研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伯克利的本科课程目录中,有5门课程是特别研究课程(SpecialStudiesCourses),课程号分别为98、99、197、198和199,其中98课程为“指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GroupStudy),99为“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rvisedIndependentStudy),这两门课程为低年级课程;197为“田野研究”(FieldStudy),198为“指导下的小组研究”,199为“指导下的独立研究”,这3门课程为高年级课程,学生在这5门课程中总共可以取得16学分来满足毕业所需的学分数。此外,课程目录中还有2门论文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课程号为192A—192B的课程为“四年级论文”(SeniorThesis),课程号为“195A—195B的课程为“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SeniorHonorsThesis),学生每星期投入3小时可计算1学分,每门课程最多取得3学分,A、B代表上下学期。伯克利本科毕业学分要求为120,其中学生可以用20以上的学分来进行研究性工作,占总学分要求的六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本科生科研在伯克利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如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研对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科研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这些“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参与研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科生参与科研,他们会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验室所发现的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了解帮助他们在一种新的感觉下学习。他们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地思想”(Cramer博士,UCLA生命与物质科学本科生科研中心主任);此外,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可以获得学分。2.参与研究完成论文,是学生取得荣誉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3.参与研究可以与自己崇敬的教授一起工作,发展比较亲密的个人关系。4.参与研究可以与一个小组的同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一起工作,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5.参与研究可以参与一系列合作性的充满智力挑战的工作,这些研究经验与工作经验对个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也是个人简历中的重要内容。6.在本科生申请研究生院和选拔职业时,可以从导师和年长同学那里得到较好的指导与推荐,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成败经验也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兴趣与才能所在,避免对未来的错误选择。7.在自己的研究、田野调查和创造性工作取得结果时,可以有机会完成毕业论文或发表文章,取得巨大的成就感。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资助项目都有许多申请者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动力。首先,许多教师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自己的最重要的责任,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可以使本科生较早地学习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一生中用最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新知识、推进知识疆域的工作;一些院系以及有组织研究机构(ORU,OrganizedResearchUnits)也把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机构的重要职责,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有助于吸引研究生生源,为学科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其次,教学相长(Teachingandresearchfortifyeachother)。教师们也认为,在指导本科生科研时,本科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使他们受益良多;最后,在晋升评估时,有些系科也把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当作重要参考指标。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也可以使他们获得全校最杰出的教学成就奖。
(四)是否所有学生都参加科学研究?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参与科学研究有GPA方面的基本要求,例如URAP的项目申请者GPA应在2.0以上,参与HassScholars项目的申请者GPA必须在3.5以上;其次是竞争性原则,申请者需要具有最好的基本条件或最好的项目设计,才有可能被教师从众多申请者选中。这样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先学好课程,同时也充分保证了参与者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潜力。
(五)学术交叉的促进。本科生科研对学术交叉的促进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可以参加非本专业的科研项目,例如前述法语专业的学生参与考古研究项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其次,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同一科研小组中工作,通过彼此的相互学习促进了学生个体间的知识交叉;最后,也是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会也允许其他大学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在其所设立的“暑期研究计划”中。这样的计划非常有利于伯克利吸引其他大学的优秀本科生来伯克利读研究生,也有利于伯克利的本科生吸收其他大学的学术所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六)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在四种学校办的杂志发表,“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网站上有这四种杂志的网址联结。这四种杂志是:伯克利本科生杂志(BerkeleyUndergraduateJournal)、伯克利科学(BerkeleyScientific)、加州工程师(CalEngineer)以及思想者(TheThinker)。杂志的编辑为学生,聘有教师担任指导,杂志的主要目的是为该校本科生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基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性对话以及学问的增长。学校每年投入15000美元经费支持杂志出版。此外,学校还对学生发表文章提供版面费支持,对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提供旅费支持,也积极组织他们之间的学术讲座会和论文报告会。
(七)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于本科生科研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与服务。伯克利的机构是“本科生科研办公室”,UCLA的机构是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MIT的机构是“UROP办公室”以及各院系内的本科生科研协调人(coordinators)。
(八)特点:伯克利本科生科学研究的支持体系,非常类似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的支持体系,学生参与全过程,就参与了一次未来真实科研工作的预演。特别是在自我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学生从项目申请书的拟订、修改,规划预算和工作时间表到进行实验(调查)、分析数据、提交报告、发表文章,完全与未来的科研工作模式一样。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
四、效果
对本科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表明,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往往是他们对本科教育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一名名叫MargaretMcConnell的学生写到,“参与科学研究是我在伯克利最满意的经验,3年的工作使我有了最丰富的研究经验。我热爱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但当我能亲自参与正在我的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亲手触摸那些在课堂上离我很远的东西,我就感觉这简直是上天的赐予”。在一项对校友的调查中,斯坦福大学的许多本科校友都特别指出,参与科研是他们在斯坦福所受教育中最重要以及最有价值的经历。McNairScholarsProgram是一项专门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的项目,对该项目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本科期间参与科研的经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比较与借鉴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文章从外语专业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意义与现状出发,提出了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外语;培养模式;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迈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外语教育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舞台上作用的不断加强,时代需要尖端的外语专业人才。很多高校都对培养外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显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本科生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外语专业具备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指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外语专业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意义
科研的内容,对于本科生来说,首先是问题意识,能看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科研的第一步;其次还应包括本科生具有获取本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逻辑分析论证能力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收集信息,整理、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可以感受到科研文化,通过在科研过程中反复思索、实践增强了其对课题的理解,并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其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另外与他人的合作,培养了其合作精神,磨炼了意志力,为树立健康的科研理念打下基础。通过科研活动,促进了学校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学校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模式的改革,形成了本科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研究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拥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庞大的科研力量,良好的本科生、研究生生源以及较好的科研氛围都形成了高校丰富的内在资源,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仪器和固定的科研场所,这些都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内外部保障,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外语专业人才作为沟通的必备桥梁,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对外语专业的应用性要求逐渐提升,要求本科生具备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素质,以应对个人发展的需要。如果从本科阶段就开始科研训练,科研工作就会深入得多,从而增加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机会。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职空间,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教师引领指导不够。随着高校扩招,导致大部分教师忙于日常的教书备课,没有时间从事科研。而本科生往往是某领域的初探者,在知识架构、分析问题等方面还很欠缺,由此本科生从事科研必须由专业教师引领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科研,教师如缺失对学生指导与监督,学生科研势必会流于形式。
部分学生科研意识淡薄。本科生中普遍存在不重视科研的现象,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参与科研,科研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大一阶段因刚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时光过于虚度,大二、三阶段又忙于本科阶段的学业,大四忙于毕业论文及就业,所以做科研对于学生来说遥不可及。同时由于外语专业特殊的实用性要求,一些学生更认为参与科研与提高外语水平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高校本身重视不够。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整体发展水平、自身学校地位、外部环境支持等方面受到限制,这是相对于研究性大学而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依然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对于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当一些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其相当甚至超过其时,那么外语最终仅仅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大,本科生科研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形成浓厚的科研兴趣
决定科学研究过程的,不是某些具体的方法,而是我们的研究观念。现在,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已经凸显,部分学生有了科研的意识,但学生参与的目的并不十分知晓,以至于参与过程并不十分顺利,忙于应付发文章、结题,实质性的研究与提升很少。而学校也着重于学生外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可以通过科研讲座、研讨会,广播、校园网、校报等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研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合理安排好科研与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明确科研既是对学习的深化与提升,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树立了正确的科研观,才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意识。
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如广泛的学术报告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本科生置身于学术氛围中,开阔了视野,强化了信息意识,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敏锐的信息触觉和感知力,进而形成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研习惯
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构建理论,形成经验现象进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科研方法则是促使科学研究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科研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从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进行数据统计,撰写论文等问题的整个实践过程中,掌握科研方法。这个过程中建议学生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还可增加一定的研究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研的意义、类型、原则、方法、问题的提出,数据的处理,资料的争论和分析,成果的表述和评价。当然科研方法的训练还包括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得出结论,什么叫合理借鉴与引用,什么叫技术不当构成剽窃等,这些都应是学生遵循的学术规范。
教学中,采用传授知识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生学会转向引导学生会学,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布置学生做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及兴趣点,自拟课题,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还可设计调查问卷、回收数据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相关材料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进而形成研究性论文。在完整的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科研全部过程,并掌握了科研方法,逐渐养成了科研的意识。
(三)完善教师指导体系,确立导师责任制
系统的理论框架的作用涉及研究课题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专业知识,它保证开展的研究在特定的领域中有继续、有发展、有一定科学价值。理论框架的形成有待于导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挑选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外语专业教师作为科研型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本科生多数没有科研基础,并不具备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因而导师的作用尤为关键。
从选题的设立,到材料的搜集,导师要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导师给本科生的科研问题必须明确、具体,一般是导师已有初步的解决思路,提前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并进行详细的文献调研,帮助学生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必须为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成功地完成一个科研题目,就能从中找到成就感,并对科研产生兴趣。
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学校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鼓励科研型教师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部分交给学生,或把科研的某个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科研中自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科研中掌握基本方法,锤炼技能,积累经验。教师在思想意识中必须有一种责任意识,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是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本科生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都会激发教师的灵感,为科研带来新鲜血液。
(四)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科研服务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紧密联系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基地,为本科生顺利开展科研提供服务。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时,在兼顾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本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拳头专业,帮助学生在这些传统学科研究领域中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保障本科生的科研经费。一是学校可提供一部分科研经费,一是教师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助本科生。学校的科研鼓励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从学校内部的经费构成看,学校提供的经费是有限的,而且本科生科研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大学优先投入的项目,但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收支预算情况制定系统和详细的科研规范,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设立学校内部各种本科生科研计划及奖学金。
本科生科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有了翻转,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
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等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锻炼。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炼,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科研实践中,本科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接触,本科生会被他们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染,使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锤炼。
参考文献:
[1]安琦.美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我国英语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摘 要】以华南理工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在2013-2014年间为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采取的具体做法及其效果为例,探讨在研究型大学中培养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 指出策略实施的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资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 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25-03
作者简介:周建新,男,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研究;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英语本科专业为例”(编号:x2wy/N913079a)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型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其立校之本,一向注重培养和推动师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因而,在研究型大学中,从本科生阶段起即提倡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这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最近几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连续有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和《自然》上,引起业界关注,称为“华工现象”。在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自2013年起,也开始采取新举措,执行新计划,努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实施了一些策略,尤其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同时,也着眼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自然也包含了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两者所采取的措施并非截然分离,而是互有共通之处。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首先形成了培养思路,并依据培养思路和现实具备的条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培养一个人科研能力的行动,总有开始、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开始和过程的实施效率直接决定了结果的质量,因此,开始和过程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就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而言,自2013年起,外国语学院在开始阶段实施了源头精选策略,在过程阶段则分别制定了过程实施策略和后勤保障策略,以保证实施的结果,截至目前,已经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2年了,取得了一定效果。鉴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难、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实践工作,本着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精神,现将本单位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启示总结如下,以资借鉴与批评。自2014年9月起,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因此,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既针对原英语专业本科生,也覆盖2014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其中的生源精选策略则主要针对2014级和2015级学生。
一、源头精选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也包含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院自2013年起确立了提升生源质量的指导思想, 决定自2014年起,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中提高外语学校保送生的比例,亦即从源头开始,就要精选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换言之,实施源头精选策略。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稳定、高效的实施。
1.成立以学院领导为核心、包括各系部负责人在内的招生小组。学院成立了以学院主要领导为核心,包括所有院领导和全院各系、部负责人的招生宣传小组,并多次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使大家认清了方向,形成了思想共识。此后,在学院主要领导的指引和带领下,开始进行各项相应的具体工作。
2.制定招生宣传策略、生源遴选方案和标准。首先是制定了招生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方式方法;还讨论和制定了生源遴选的方案和具体标准。这样,招生宣传工作就有了理论方向和实践准备,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宣传和招生工作了。
3.积极主动与各外国语学校进行交流。统一了思想,制定了宣传内容和策略,明确了生源遴选方案和标准后,招生小组从2013年起就分批次、分组次,分别和各个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联系,积极主动和各校进行交流互动,让各校的师生了解我校、我专业。
4.投入经费保障招生工作。为保证招生宣传和生源遴选工作顺利进行,学院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投入了足够经费,在财力上全面支撑招生宣传和生源遴选工作的具体实施。
5.践行公正、公平的生源遴选办法。在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拨时,实施了公正、公平的遴选办法。从笔试试卷出卷、监考、阅卷评分,到面试考官遴选、面试程序和计分、统分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做到了2014级和2015级学生遴选工作的合理、合规,公正、公平。
二、过程实施策略
从2013年起,即开始实施了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2014级新生到校后,也及时开始了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学生入学后,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过程实施和管理阶段,在这第二阶段,制定和实施了清晰的过程实施策略和随时保障过程实施策略顺利运行的后勤保障策略。在过程实施策略上,主要实行了以下几个措施: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即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有义务为学生今后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提供生活指引、学业规划建议、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咨询等。为有效地贯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学院还制定了相关的实施计划。
2.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研究型大学普遍开设的一种课程类型,旨在专业、学业学习和研究方面对新生进行宏观指引,特别是在学生未来的专业研究上起到方向性的引导和入门介绍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整体认识,明确自身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科研工作打下心理基础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院已经为本科生开设了《语言与文化》和《外语学习与文学》两门新生研讨课,为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四年的研究方向预先做了方向性的指引。
3.实施100本书读书计划。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必须在学生自身具有扎实、广博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为此,必须努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多学多思,这样才有了提升其科研能力的前提条件。为此,学院实施了100本书读书计划,要求每位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必须读完要求必读以及推荐阅读的总共100本图书。为落实100本书读书计划,学院制定了相关措施,并稳妥、有序地执行,定期举行“悦读分享会”便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措施。
4.实施“导师工作坊”制度。自2014年起,开始在学院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工作坊”制度,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学有所专或做有所为的教师、校友、社会贤达、企业高管等人士为本科生做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的学业和社会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推动师生申报学生研究项目。积极推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师,特别是指导教师的组织下申报学校的学生研究项目(SRP),借助学生研究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进行相关项目的实际研究。近两年来,每年都有学生研究项目申报成功,有一批学生在1-2年级阶段就开始进行了科研工作,并初见成效。
三、后勤保障策略
在过程阶段,除了在过程中具体施行的旨在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具体过程实施策略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后勤保证策略,以确保这些具体的过程实施策略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否则,缺乏足够的后勤支撑,过程实施策略就会落空,无法真正实行。学院制定和执行的后勤保障策略包括:
1.成立领导小组,确立行政保障。为确保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学院成立了以院领导领衔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和责任,并不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交流,分析情况,制定应对办法,确实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实行专人专门管理,明确责任和任务。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100本书读书计划、导师工作坊、本科生学习和研究实践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践和研究等几方面的工作,学院都指派了负责人,实行专人、专门、专项管理和落实,并明确了责任和任务。
3.施行动态监控,确保过程高效。对学院制定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学院实施动态管理模式,即学院不定期的对专人专门负责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要求汇报、实行会诊、联合决策等,确保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以保障各项措施的正常、正确运行。
4.投入经费支持,保障运行资金。为保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各项举措的长期稳定实施,学院拨出了适当的经费,对各项措施进行评估,分别给予经费支持,使各项措施均在经费上获得足够的支持力度,得以顺利实施。
四、效果与问题
学院在2014年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在2014年9月开始招生,为了提升原英语专业本科生和2014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为与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地位相适应,尤其要提升外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确立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目标后,学院在2013年出台了各项措施,既保障在源头上首先提升生源质量,也确保在过程中各项措施运行良好,以达到最终的良好结果。从目前情况看,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的新生中保送生比例均大幅提高,达到了提升生源质量的目标,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目前各项措施实施顺利、有效,实施两年来,已经有几位本科生发表了科研论文,可以说,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在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教师工作量难于量化计算。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包括前期基础和准备工作,如开头阶段生源的遴选、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方向的指引等等工作,还包括后期学生进入实际研究阶段时的指导和评估等,这诸多工作中有些是可以量化计算的,而更多的则是无法细化、量化计算,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参与的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和评价,这是一个难题。目前还主要依靠工作布置和教师个人自觉来实施各项工作,虽然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师工作量难以量化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
2.师生互动积极性有待提高。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其动力源于教师和学生当事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然,措施再多,如果师生都没有积极主动性,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各项措施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中和学生中同样都有积极主动性参差不齐的情况存在。有些教师比较积极,有些则相反,反观学生,也是如此。在导师和学生之间,有些是导师积极,学生则不积极;有些是学生积极找导师,而导师则不积极,只是消极被动应付学生的求教。因此,总体而言,就出现了师生互动积极性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导师与自己指导的学生关系紧密,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有合作和指导,有些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则较为疏远。师生互动和交流是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积极性,目前还亟需研究解决。
3.激励机制难以制定。为了促进师生更加积极参与到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中,也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推进和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工作量难以细化、量化,激励机制也就难以制定。
总之,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探索性地实施了两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成绩和问题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启示我们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之路上且行且谨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Liu Guofu1, Li Hui2, Xiong Yan1
Abstract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properties of postgraduates, the important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ways, i.e. graduation thesis,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可持续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对各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挑战,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其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促进本科生教育及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极具探索潜力的一个方面。国内外一些高等学校近年来纷纷开展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大学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和教育的变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各自利用其庞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建立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以提供新的本科教育体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1]。国内一些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成立本科生院,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硕连读试点等,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2]。从这些举措来看,不同程度地开展研究生教育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实施和在其他高等学校的逐步推行,使得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大招生后,生源质量相对降低情况下,仍能保证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已成为一种共同趋势,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资源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认识。尽管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实践正处于不断深入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全成熟并广泛推行的运行模式,但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等教育扩招的今天,有效利用研究生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本科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高校的核心职能[3]。针对研究生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笔者拟从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活动和本科导师制3个环节分析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
在本科教育中,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这将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与本科生双向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有助于形成两者相互支持发展的良好态势。
1.1 研究生是本科学生的良师益友
研究生刚通过严格的考试,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通常刚经历过本科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地熟悉和了解,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便于他们沟通交流,可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较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相对于教师来说,研究生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其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向学生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愿望要求。这样在教与学两方面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但可以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压力,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学相长。这一切正是成为良师益友的有利条件[4]。
1.2 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以理工科学生为例,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对本领域的科研以及实验操作比较熟悉,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手把手地教,通过带领本科生实验,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既提高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水平,也锻炼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1.3 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本科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自己也得到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指导本科生实验操作,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研究生毕业之后不光是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也都有所进步,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研究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其将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大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差无几,具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沟通;而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对科研领域接触较多,思维相对活跃。根据上述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拥有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作为导师的主要助手参与导师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有协助指导毕业论文、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等3个方面。
2.1 协助指导毕业论文[5]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本科4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反映。对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专业技能、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毕业论文环节也存在两个问题:导师数量不足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在连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聘,造成论文实践环节的不连贯性,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可以选拔聘任部分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生,让其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助理导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队伍。指导教师可以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总体把关,而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指导工作则可以由研究生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通过研究生协助指导,能够保障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接受更多的实时指导,避免因指导教师忙于各项工作对本科生指导不足的现象,有利于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切实体会到科研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2 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6]
本科生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学分制、选课制普及的基础上,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一般都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给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备一名导师,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国外的教育经验,一般采用“金字塔”式教育辅导方式,即“导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直接辅导本科生,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反哺本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本科生在与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定期讨论自己的学习研究计划,学习如何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基本技能,可以使本科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研素养,从而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3 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7]
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既有普及性的科技制作和实践训练活动,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设想,自主设计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工程实践研究素质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学生一定范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逐步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并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然而,大学生科技活动涉及科技气氛营造、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课题咨询指导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活动实验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评审与激励等诸方面的工作,当科技活动成为本科生“必修课”的时候,就需要足够的指导者。为保证本科生科技活动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发动与鼓励研究生加盟到本科生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中,鼓励具有科研经历、掌握研究方法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科技活动的辅助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化解了本科生科技活动短缺教师矛盾,也将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活跃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项目指导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科学生。
3 总结
研究生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作用。通过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又在本科生与导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融洽了本科生与教师的关系,带动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团队中来,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与团队合作意识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相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必将在本科实践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71.
[2]郭明,廖中武,赵坤.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14-717.
[3]郑兴华,卢洪,汤德平.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4]周小红,郑兴华.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关键词:科研 本科生 参与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3
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开创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先河,随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大学先后跟进实施,拉开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序幕。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效仿国外高校,开始建立实行本科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1]。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部分高校陆续设定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这种方式对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的层次几乎完全转为博士,博士生科研工作的开展的需要良好的科研基础,从本科生阶段参与科研项目对于选拔和培养高精尖人博士生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本科生的选拔
各高校主要通过团委、学生处等学校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其涉及范围广,科研项目属性较普遍性,对于专业领域较强的科研活动则较少甚至缺失[2],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有针对性的吸收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项目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实践,内容如下。
1.1 课堂宣讲
在对本科生授课期间,结合课本知识,有导向性的对本科生普及科研概念及流程。
1.2 招纳学生
对科研项目展现出浓厚兴趣的本科学生无门槛吸收,并设置一定数额的科研补助
1.3 科研项目认知
由于本科生对于专业知识范围具有普遍局限性,看到科研课题任务后经常产生无从下手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课题组讨论会的形式对科研任务进行讲解及任务目标分解、分配。
1.4 人员的遴选
目标任务分解后,参与科研的本科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无法进入状态,表现为工作不积极不努力,或者努力之后仍然找不到主方向,对于前者应付式工作者直接淘汰,对于后者则采取指导方式进行培养,而后进行任务再分配,至此,选拔工作完成。
2 明确科研任务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概念性知识不能脱离学习和使用它的具体情境也就是说,知识作为一系列的概念性工具,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形成永久理解和印象[3]。由于本科生在毕业前在专业知识领域存在空白区,很难对科研项目的技术要点和关键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需要导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目标任务分解,拆分的过程需要根据本科生的专业背景。例如数值分析方面的任务,需要良好的力学背景,而我校力学课程的开展在大三学期,因此可委托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力学系学生进行此项工作。分配任务的同时宜采用“平行发包”的方式,使得工作成果有对比性和可检验性。在确定任务目标时既可以采用最终目标作为任务要求,也可以采用阶段目标,只有明确了科研任务和目标之后,参加科研的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
3 科研实时过程问题的解决
本科生在知识体系构建不健全的情况下,实时的科研方案可能考虑不周,导致进展缓慢或偏离方向,指导老师在初始阶段应当审核其科研方案的细节,对不妥之处进行引导和指正。
因为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的经验和积累几乎为零,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需要指导老师动态关注,询问项目进展,形式可以采取例会汇报的制度,并保持一定的频率,对于关键阶段指导老师适时旁站指导,避免重大失误导致项目时间节点拖后,影响学生积极性。
给予本科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了解其对科研项目的看法和观点,指导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且本科生在无知识框架下的一些思想对于提供新的科研灵感是有所帮助的。
4 成果总结
在完成了科研过程之后,撰写成果报告,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在此期间对于科研项目过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在撰写过程中既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又需要对关键技术和成果进行表述,对学生形成优秀的科研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通过技术总结,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理解更进一步,对科研信心和兴趣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能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毕业参加工作,有了前期科研工作精力的积累,本科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
5 范例
笔者在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授课期间,采取了上述步骤:即“选拔”一“明确科研任务”一“实施总结”,带领本科学生参与了“高速公路混凝土桥面高性能快速修补材料及成套实施技术研究与应用”横向科研课题的研发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有两名08级本科生表现出色,独立完成了快速修补实验的详细方案,并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ZL 201110293154.0、ZL 201110293155.5),毕业时分,其中一名本科生凭借优秀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科研成果展示,拿到了中铁上海设计院的offer,成为此次招聘中唯一一名录取的铁道大学本科生,随后两年的反馈中,该生很快掌握了岗位技能,先后参与设计了成都地铁等重大项目,表现优秀,成为典范。
6 本科生参与科研建议
在学校,本科生教育教学一直以课堂、书本为中心,虽然笔者每年通过课堂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但范围毕竟有限,因此对模式的推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建立校级本科生科研活动体制
在全校范围内对本科生实施选拔,参与校内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形成体制与传统。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并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采取导师、学生共同激励政策,给予本科生参研课题物质、荣誉、学分奖励。
6.2 完善学生自主申请课题体制
目前我校本科生自主申请课题体制已建立,每年均有部分本科生通过此途径获得部分科研经费,然后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则无任何激励政策,导致部分导师积极性不高,对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人教学工作量。
总之,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完善这一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军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价值诉求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26-03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转向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不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更是时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财经类院校相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验课内容较少,动手机会少,更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乐娟和任正德,2012),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已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导师制角度进行研究。王根顺和王辉(2008)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施秀剑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会议、个别谈话和电话或短信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情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马龙海和蓝宝江(2012)则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应激发本科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引导本科生专注于研究主题,阅读相关高质量文献,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升其创造力。二是从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角度进行研究。王巨克等(2012)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杜鹃和刘良民(2011)也认为应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其科研能力。三是从其他方式展开研究。唐洋等(2013)将差异化战略引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王继夏和杨洞晓(2013)则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学生自身、课堂教学、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国家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有利条件,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本科生尤其是财经类本科生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对高年级财经类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本专业老师开设的系列科研讲座以及研究专题课程,让高年级学生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进而培养其查找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暑期实践计划等,大学生可以更深入接触社会,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借助于本科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让一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以及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本科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为教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取得较高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以及课题的最终结题,也有助于课题主持人腾出更多时间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进一步进入本校及其他院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素养不足,科研能力较低
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而宽广的知识面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外在条件。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忙于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加之高年级本科生未经过系统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难以掌握国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最新发展,导致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机会和训练机会少
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将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毕业设计,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公开的想法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对高年级本科生行之有效的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没有高度重视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计划,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师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科研指导。因为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教仅注重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其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为充分考虑,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的激励降低。再者,从学校层面讲,对高年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设立的项目较少,竞争过于激烈。除了大学生创新基金之外,高年级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而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较多。
(三)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包括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未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有机结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四)现行就业环境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部分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源,而采取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为割裂了科研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学校的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使大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错误思想,上大学伊始便开始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或兼职,影响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多元化需求下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发挥导师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是指本科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专业、学业等角度指导学习,侧重于学术指导,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辅导等,当然也负有育人功能,在生活上也应积极关心学生,帮助其更快成长。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导师忙于自身学业或教学等工作,对学生疏于指导。鉴于导师制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从当前的单向选择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实行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模式。具体做法为: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甄别确认教师的指导资格,公布符合指导条件的教师名单,公开指导教师的个人学历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指导人数、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接着,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进而提出申请,并报请学院批准。当申请学生超过导师有指导名额,则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
导师的选择时间可以从大二开始,因为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目的。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等其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基础挑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数据的搜集和计量分析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并挑选优秀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扩大视野,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紧紧抓住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观察经济现象、调查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热点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和外出进修,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突出公司经济这一特色。通过跟兄弟院校交流考察调研等途径,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以利于更好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及学术前言;同时,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吸引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争取建立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三是努力推出一批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科研项目,以经济学院科研团队为引领,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升能力和拓宽视野为宗旨,强化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其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热点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为了更好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科研部门对创新基金进行管理的同时,学院也应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调动导师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是对于参与了学生项目研究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对于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和暑期实践计划等项目的学生,除了学校给予的经费之外,学院可追加一定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争取产生更多优秀成果。此外,学院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更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层次合理,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上佳平台。其中,经济学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院领导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营造学生科研氛围,有助于我们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产学研项目,实行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
结论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强盛不衰的持久动力,而高等财经类院校又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而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娟,刘良明.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48-49.
[2] 乐娟,任正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48-50.
[3] 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42-44.
[4] 施秀剑,蒋索,赵翔.导师制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和评价[J].科技信息,2012,(19):4-5.
[5] 唐洋,聂绍芳,牛佳丽.差异化人才培养中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52-54.
[6] 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48.
[7] 王巨克,罗学刚,王楠,戴炳业,张同存.依托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6-68.
[8] 王继夏,杨洞晓.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3-126.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 Yong-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一、本科生科研的概念界定及主要形式
(一)本科生科研的概念界定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者洪堡(WilhelmvonHumboldt)提出“教学与科研的统一”(UnityofTeachingandResearch),明确指出大学应该承担两种职能,一是对科学的探索(科研),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教学),从而扩展了大学的职能,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美国学者默克尔(CarolynAshMerkel)认为“本科生科研泛指学生和教师在科学、工程、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协作,可以被用来描述探索性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做教师的研究助理,或者学生自行设计项目和公开科研成果”。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对本科生科研界定为“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
(二)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形式
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本科生科研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试行并推广本科生科研计划。当前,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三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相对系统地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创新水平低,覆盖面小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的较少,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活动的覆盖范围很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成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受益者[4]。
(二)经费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纯理论知识的传输,进行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与实践,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总体上来看,本科生科研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紧张,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科研的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也较小。
(三)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不健全动手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备环节,虽然很多高校面向本科生开放了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等实践平台,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这些实践平台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缺位,科研指导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统一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本科生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本科生科研活动缺少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社会各界对本科生科研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不够,有些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只是社团活动的一项内容。这些已经阻碍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功效的充分发挥。参与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人员多由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兼任,对科研项目的具体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导致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
(五)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积极性不高,评价机制不合理当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对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科研课题,很少将精力放在指导本科生科研上。因此,如何改革评价机制,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参与到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六)现行教学体系不够合理,学生科研意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对理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般都相当重视,但对直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要松得多,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体现研究性特点。学生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考试中去,没有时间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科研意识淡薄。
(七)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是推动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应鼓励学生通过、评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来衡量科研创新活动成果,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革新,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妨碍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一)社会对大学培养科研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都是在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这样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二)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校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学生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5]。
四、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原则
目前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一般有研究性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三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要把握好以下五个“统一”的原则。
(一)把握好“学校制度体系和学校运行机制”的统一,建立学校的科研创新保障环境教育部2005年1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学校相关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各部门互相支持促进,从而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打开畅通的渠道,建立良好的科研创新保障环境。
(二)把握好“学生思想重视与学生行为主动”的统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必须实现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主动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把握好“教师教学引导与教师科研引导”的统一,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学活动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理论支撑和精神上的依靠。高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将教师教学引导与教师科研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效果。
(四)把握好“教师科研创新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统一,实现挥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试验课、案例课、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师科研创新与学生科研创新的互动。
(五)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理念与学生学术理念”的统一,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队伍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对大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提供充分的环境保障和物质保障。学术观念直接表现为人们对学术的理解和看法,正确的学术观念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具有引领性和主导性,能激发大学生为实现社会责任和自身学术价值而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实践。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群体中科研创新带头人,构建一支新型的具有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生力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期,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组建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考虑设立由党政领导牵头、相关专家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课外科研和创业项目的评定、审核和监督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事业代表组成,从而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健全本科生科研的内外部组织体系,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宣传本科生科研的意义,指导和评价本科生科研工作,为我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想教育在新生入学之际就要对他们进行科研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科研素质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他们规划4年大学生活,帮其认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重要性,使其从进入大学校园第一天起就树立科研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理念。
(三)搭建学生科研成果交流、平台积极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专门的学术期刊,或在学校原有的学术期刊上开辟学生科研成果专栏,加强学术交流,拓宽交流平台,保障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科研项目的验收和评估体系,同时应考虑对教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
(五)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建立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导师制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提高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指导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对本科生科研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和论文质量。
关键词: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是培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研究生,关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及其研究较少。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普遍较少,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科研思维及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本科生尽早参与、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创造力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食品行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其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创新和科研实践能力是食品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品专业本科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科研活动管理机制、科研经费投入、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部分高校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为主,在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时,大多效仿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型大学虽然开展了科研训练项目,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认识高度,没有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仅是一种辅的培养手段。教学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针对研究生,本科教育阶段尚未建立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因此,大多高校的本科生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对科学研究缺少充分认识,对于理论知识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本科生因课业繁重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任务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忽略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国内各大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标准不同,对科研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和管理措施,虽然各院校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但多数院校的科研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深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渐进的培养计划。
(二)科研活动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一般由科研处、学生处、教务处三个部门之一负责,但实际执行时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终效果,过程的监管是关键,这期间学校管理部门、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角色及沟通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不可能无微不至的监管到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学生,如以导师为主容易出现导师包办的情况,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如以学生为主导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不能达到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必须健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管理机制。
(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大幅增加,由于高校自身经费不足,虽然设置了支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专项项目,但多数为示范、引导项目,项目本身的实际意义并不大。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大型仪器的共享等问题突出,有限的科研设施优先满足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需要,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无法正常的使用科研设施,难以顺利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经费不足是阻碍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轻视知识的运用,更谈不上与科研应用的结合,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单一,适应性差。由于缺乏详尽的指导,没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缺乏科学论证。前期准备不充分,对相关实验仪器没有详细认识,使得在进行毕业论文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科研效果。
二、结语
本科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奠定科研能力基础的阶段,科研能力培养要渗透在所有的培养环节中,高校应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和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食品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食品专业各个学科的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和食品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俎云霄,李巍海,侯宾,刘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2013,15(4):101-105.
[2]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24-27.
[3]洪雁,刘国栋,田耀旗,顾正彪,程力,李兆丰.结合科研课题促进食品专业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53-156.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理论;建议
一、前言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谁拥有更强的创新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表征之一。高等学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学生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英语专业本科生是发展我国英语事业的重要力量,把一批批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已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英语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其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意识淡漠,对科研能力的培养认识不清,根据社会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着眼于职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个人发展,高度重视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加强培养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理论研究在当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及其任课教师有关“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看法的调查,发现: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拥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的学历和经历使他们能够清醒认识到结合英语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能够正确看待英语教学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也能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英语专业本科生却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他们中约60%的学生对其重要性朦朦胧胧,约30 %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约10%的学生认为:他们虽为本科生,但在大学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时尚早。他们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在工作中根本就不需要科研能力。大学里,学知识是第一重要的,课堂上老师就应该讲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自然就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到工作单位,用到哪个能力就转化成哪个能力,不必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专门培养科研能力。即使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有朦胧意识的学生也不能将“英语学习”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重视课堂上知识的讲授,轻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科研知识匮乏,科研技巧贫乏,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低下,从指导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及其论文的情况就能得到旁证。
虽然老师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他们也有担心。比如: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仅利用课堂时间穿插或渗透或潜移默化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技巧、训练,势必会使课堂上知识的讲授量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透彻度等,鉴于这种顾虑,老师们还不敢放开步子大胆去做。
三、建议
鉴于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跟不上,再加上老师们的顾虑,现建议如下:
1、要正确理解“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这句话
“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既指在课堂上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指在课下本科生按照老师课堂上的要求和指导自觉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如果这样理解,就可消除老师们课堂上知识传授量受限制的顾虑。不仅如此,还可促进知识的深化、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
2、提高本科生对培养其科研能力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认识问题是存在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后面的实践问题将很难解决。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认识模糊,根本原因是本科生对国家培养人才目标和本科生人才定位的认识模糊,为此,需让本科生明白:在争夺创新型人才、科研人才的年代,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科研创新人才,哪个国家就会快速兴旺发达,本科生在科研能力虽比不上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但在数量上却占优势,且科研能力日益增强的本科生很有希望一步步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所以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快速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本科生要提高对培养自己科研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远大目标,心系国家,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天将降大任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不要做“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力用时还没有”的无谓的慨叹。
3、摆正“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关系
摆正“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关系就是要转变本科生重知识的学习而轻科研能力的培养的观念,另外,还要消除学生“知识多能力自然就有”的认识误区,社会上“高分低能”的现象恰好就能有力驳斥这些同学的错误观点,知识多,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能力自然就有,能力需要培养,需要知识的转化,尤其是科研能力需要培养。本科生不同于专科生,知识的牢固掌握是最基本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这是时代和国家对本科生的要求。此外,还要使学生明确“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有了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结出本专业丰硕的科研成果,反过来,本专业的科研能力日益提高,本专业知识就会越扎实、越牢固、越融会贯通、越易接受新知识或本专业前沿知识,这样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态势。
4、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
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不仅要求老师而且也要求本科生摆正二者的关系。课堂上,英语教学始终是师生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始终是恰当穿插或适当渗透其中的,且不可脱离英语教学实际而空谈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那样的话,“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有效持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而且也将使必备的英语专业知识遗忘殆尽。
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不仅对老师而且也对本科生的课上课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上,老师要更加周密安排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精心规划、组织和安排学生活动,在不减少授课量,进而还要保证知识广度、深度和透彻度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英语方面的前沿知识,因势利导,把科研的前期准备工作、科研过程、科研途径、科研方法、科研步骤等恰当地穿插或渗透到教学中来。同时,学生也不要仅指望课堂上老师对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在课下自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有关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想教育和认识澄清,通过教育前后的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对比,发现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想不仅通畅了,而且认识也清晰了、提高了,对科研知识的学习变得刻苦、勤奋和自觉,因而也就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技巧,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由此可见,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高校为社会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将有助于师生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培养一批批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型本科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助于满足我国英语事业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渴求。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洛阳理工学院2011年度教研重点项目“结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11-JY013)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韩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