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叛逆学生教育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 叛逆心理 教育关怀
近年来,大学生叛逆心理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大学生与老师、家长的矛盾,到他们自杀甚至伤害他人,似乎都在表达一个主题:叛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理解与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就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了。
一、大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
(一)叛逆的内涵
叛逆又称逆反,通常指人为了维护自尊心而对对方的要求或态度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现象。
关于叛逆,不同的学科视野有不同的解读。在文学视野中,叛逆意味着独特和优雅。例如,张爱玲是旧文学的叛逆者,这种叛逆使她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人能模仿的优雅。在社会学视野中,叛逆意味着冲突与对抗。“叛,乱也。”在教育学视野中,叛逆的考察指向特殊的对象,并着重分析冲突与不合作现象后面的教育学意蕴。
由此,我们知道,叛逆并不只是大学生所特有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只是大学生表现得更强烈、更突出。
(二)大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1)大学生大脑发育已经健全,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时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大学生表现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的特征。对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
2.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面来看
(1)传统的家长专制思想盛行,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有些家长总认为子女要绝对服从自己,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加上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因此,子女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而是总想摆脱家长的控制。
(2)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子女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渐强,而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想替子女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而有些家长又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忽视了子女的情感需求。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有效交流,就容易产生矛盾。
3.从学校教育内容方法方面来看
(1)有些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脱离实际,空头理论较多,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上有些老师教育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反感,甚至对老师和学校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么想,必须怎么做,根本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共同探究,这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4.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
(1)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信息的高速传播、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大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加多元化,思维宽度更加深刻化,有时会让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迷茫,也有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很多异于传统思想的想法。
(2)当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个人主义和拜金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以偏概全,对社会采取不信任态度。
(三)大学生叛逆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1. 叛逆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叛逆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学的视野中,适度的叛逆作为一种成长现象,它意味着个体的成长。随着个体的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开始改变依赖和胆怯的天性,变的喜欢自作主张,希望别人把他当成自尊和独立的人看待。当父母把他视为自身的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生活时;当老师对他们的痛苦视而不见,对他们的心声充耳不闻时,他们就会用叛逆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存在,宣告自己的反抗。所以说,适度的叛逆意味着个体的成长,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叛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虽然叛逆是个体成长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地加以运用,可能导致生命成长的停滞与困扰。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以及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急切的成人感与强烈的自我性,身心发育的不成熟性使他们容易采取激烈的情绪对抗来表达他们的叛逆。如果教育者不能理解这种对抗后面的心灵渴望与需求,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的情绪表达,就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严重者还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近来媒体有不少关于大学生自杀甚至杀亲等事件的报道,都反映了这一严重后果。
所以说,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积极性的一面,更有消极性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其朝向有利的方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关怀了。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叛逆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如教会一些叛逆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的交往原则,培养他们尊重、合作、帮助他人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并能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感受成功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与性格,我们还害怕“叛逆”这个词吗?
(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笔者从产生叛逆的原因入手,从家长和教师双方教育学生,力求形成合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用情感感化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思想认知一致。
关键词 叛逆;初中生;教育
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怎样教育叛逆的学生?初中生叛逆怎么教育?初中生存在叛逆心理怎么办?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下面,笔者整理了一系列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子女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学生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学生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学生,使学生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学生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学生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2 主要表现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3 教师对策
3.1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3.2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4 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5 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
4 父母与初中生关系协调注意事项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学生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学生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4)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满足少年子女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自立生活这是与少年子女搞好关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代表父母与亲朋好友交往,使他们产生独立交际的勇气和长大成人自豪感;学习方面,父母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写好日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但是初中生由于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父母放手让他们独立,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时刻注意他们在独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苦恼时更要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处理困难、克服苦恼的方法。
(5)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
5 结语(下转第376页)
关键词:叛逆学生;管理方法
1.引言
班集体中常出现这样的学生:错误不断,屡教不改,软硬不吃,不服管教,甚至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敌意。在一个班级当中如果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就像是给老师身上加了个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炸,给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个人认为对这样学生的管理应该从其形成入手,找到这样学生形成的原因再入手管理。
2.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外在的束缚,“叛逆”性强。在社会角色转变时期,由于父母的呵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但精神上却很匮乏,这些都会容易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这些对抗情绪长久得不到合理疏导时,他们就会采用一些与常态学生不符的行为来表示他们内心的矛盾。而这样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往往是“问题孩子”,对其有嫌弃心理,打骂是对这类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
3.缩小心理距离控制学生情绪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教育教学措施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心里距离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也就融合了,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晓之以情,才能动之以理。叛逆心较强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境地,老师更要无私地献出爱心。
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多留心他们的需要。这样能建立师生的情感,便于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老师要善于发现叛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的教学策略,对这类学生多一份期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包含表扬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表扬。因为有些时候叛逆学生对表扬是不以为然的,相反你对他们的重视才是他们想要的。而且单纯的表扬容易陷入为表扬而表扬的被动状态,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而不应采取政治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强攻冒进,古人云:火气太盛易伤人。所以在遇到叛逆生出问题时老师要尽量压制心中的怒火,让叛逆生大大出乎他准备挨训斥的意外,情理双重交流,让他久违的心如沐浴冬阳,如遇春风,如果总是西风凌厉秋霜肃杀的训斥和强攻冒进。那么老师的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是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更为严重。对于叛逆学生的情绪引导老师应注重提高叛逆生的情绪认知能力。1、提高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2、提高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要为叛逆生树立真实的自信、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培养适度的紧迫感。当这类学生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后,管理的难度也就大大减弱了。
4.注重管理策略;引导其正常发展
对学生有爱心,施以鼓励的教学策略。不是说放弃原则,对叛逆学生犯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待学生犯的错误,绝不应姑息,姑息就毫无是非可言。但对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时要注意策略,注意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不要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不要用以往的过失推断当前的错误,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品质上的定论。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当叛逆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却“包揽”过来,滔滔不绝地从过去说到现在,从现在说到将来,从正面说到反面,从个人说到群体,从危害说到益处……把事情分析得那么细碎,把问题认识得那么深刻。殊不知,站在你面前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听你说的大道理,他们无动于衷、满不在乎,而且在内心当中早已开始排斥你。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少说话,首要任务是静静地、和颜悦色地耐心倾听。在倾听学生的诉说中,在倾听矛盾双方的陈述中,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方式,了解其态度倾向,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实质。而且决不能让叛逆生心里觉得我就是在责怪他,全部都是他的错,即使自己要发话了,也绝不用一连串的“气话”、一连串的“为什么”去质询他。否则,他就不会对你吐露心声。结果会使本来应当充满理解与关怀、真诚与感激,充满“人情味”的处理问题过程变得压抑沉闷、紧张僵持,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对于叛逆学生,当他们犯错误时,你立即批评他,甚至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犯错误的学生,当下他的情绪正激动着,情绪激动意味着他理智的缺乏。此时对这样学生的处理,太严了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和老师严重对立;太缓和了,又会给他们“老师软弱!好欺负”的错觉,失去对老师的敬畏。此时,不妨用稍带严厉的语气,把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相对陌生的环境。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心里总会有些不安。这样的环境对于叛逆学生情绪的平复有帮助,可以让他静下心来想想刚才犯的错误以及老师可能的批评。此时老师再以真诚的表情,恳切的语言,心平气和的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利害,学生较易接受,教育效果会很好。如果学生犯的错误是以前的常犯问题,情节轻的,不妨尝试“调侃”的方式,刺激一下他的自尊心,当然这中方法的使用,要在你充分了解了这个学生的个性后再用,否则会有反效果。
总之,老师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人的社会性规律,把班级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此外,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身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喻进,曾力;构建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管理新模式——基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2-15期刊
[2]唐弋,彭鎏佳;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浅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世纪桥2007-10-10期刊
[3]石钟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叛逆;原因;探究;对待方法;家长;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2-01
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担任小学高年段的班主任,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性格容易出现叛逆。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一主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学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此外,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指责、暴力等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小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许多学生因为做错事情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叛逆行为。
二、探究正确对待学生叛逆的方法
有位专家这样评论道:“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疏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
1、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就如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尊重孩子,不和别人盲目比较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较时,往往只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没看到别家孩子另外一面,更没有把自己和别家的父母比较,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方式是否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这样比较也是很不公平的,孩子无从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父母,而去选择别家看似“完美”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盲目进行比较。
(2)敢于承认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力助逆反情绪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2、老师应该如何与叛逆孩子相处呢?以下几点也许能帮助老师化解学生的叛逆。
(1)心平气和跟孩子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避免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少批评,多鼓励叛逆的孩子
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叛逆的孩子,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老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讽刺和斥责,因为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因此,无论你多生气,都要控制好情绪,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3)用师爱去感动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
(4)多信任、多宽容叛逆的孩子
关键词:中职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难管。究其原因是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造成的。中职生的叛逆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叛逆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或事物有片面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进行抵抗。如有些学生认为,因为自己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老师总是故意找自己的茬,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上课顶嘴,作业不做,逃课扎堆,甚至还组建“小群体”。由此可见主动型叛逆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叛逆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学生异于幼时,其一,他们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想以独特的见解或举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二,好奇心理加重,有别于幼时被老师和家长叮嘱就会乖乖听话不去做某些事,青春期的学生已经有独立行动的自由和能力,对于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只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好奇心;其三,对立心理,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态度,也会对对方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譬如总是被批评的学生,其叛逆情绪要比受表扬的学生来得更为强烈;其四,偏激心理,这一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看问题过于简单或片面,从而引发其看待事物的偏激态度。
二、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在外奔波,甚至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他们都认为孩子在这种全封闭的学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到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回到家,他们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因为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继而不欢而散。曾经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全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更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可是一回家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有时问一下她们的学习情况他们都爱理不理的,甚至觉得父母很烦。为什么她们现在没办法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后来我与学生慢慢接触,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平时寡言少语,我通过长时间与该学生接触,才发现她其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孤僻。当谈及她和父母的关系时,她跟我坦言,她是独生女,父母平时很少回家,她平时感觉很孤独,而且父母一回家并没有关心她的所思所想,而是总是关心成绩排名,这让她觉得很郁闷。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中职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性格的转折点。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下对其进行严厉训斥、恶语批评或者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行为,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和要求,甚至故意对抗。还有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也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更会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通过以上对中职生叛逆心理的成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中职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频繁,对周围人的态度敏感,不能再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孩子的未来心系家长,家长需要在平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孩子建立自信。对于孩子做错的地方,应以引导、开导代替批评、打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达到父母与孩子真正的相互理解。切忌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对比,贬低自己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叛逆的心理。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向别的家长寻求建议,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最好能和子女的教师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时的表现,从而在家里能进行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定期与子女进行家庭会议,将他们视为家庭内可以发表意见的一份子,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多多交流,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子女也就没有叛逆心理了。
其次,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应尊重学生,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气,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有益于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正做到以朋友的立场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学生在犯错误的同时他们本身已经心有惴惴,如果能以友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则会比训斥或批评更为有效。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到对其他的学生的教育。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会对学生当中是否存在逆反心理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一般而言,叛逆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喜欢向别人挑战;对大多数人的意见总会持反对意见;在大众场合喜欢挑战权威;别人越是叫他做的事情他越是不愿去做;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等等。根据笔者的经验,具有以上几点表现的学生就是属于叛逆性格的人。
对于具有叛逆性格的学生,有些老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办法来压制,试图用权威来占领上风,结果事与愿违,甚至有时搞得在大众场合自己下不了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一些老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叛逆性格确实在有些时候会让人做出一些特别出格、离经叛道的事情,甚至是惊世骇俗,会对他人、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具有叛逆性格的人往往和狂放、坚韧、自负等性格因素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性格在一定的环境下是一张消极的心态,影响你的行为,导致一个人的失败。而在另一种环境里又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助人走向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1.叛逆心态会增强人的胆识。有时候我们人想取得成功,必定要有一点冒险精神,优柔寡断的人往往在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犹豫不决,丧失机会。而叛逆心态的人则很多时候会不计后果,即使明知会有损失,但依然坚持,如果他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话,这样往往会取得成功。在战争年代出现的英雄,很多正是具有一定叛逆性格的人。因为在当时革命就是意味着叛逆和反抗。
2.叛逆心态会使人面对逆境、充满乐观。叛逆的人往往是个性格狂傲、放荡不羁、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在逆境时特别是和自己的追求相左的境地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坚韧。像一些著名的革命家、战士,他们即使被对手关在囚室里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不放弃,最终走向成功,比如我们中国的革命先辈们,夏明翰、。
3.叛逆有时也是打破常规、挑战传统。传统观念一方面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对有些传统观念要敢于突破,向权威挑战。而具有叛逆性格的人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格,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乏存在。像历朝历代的重大改革的领军人物。
我们教师在对“叛逆心理”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叛逆心理犹如洪水,不能简单地堵,所以教师对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是要用疏导的办法,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强。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3)对立心理。人对人一旦持有排斥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还为此沾沾自喜。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的不当。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除了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外,同龄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
中学阶段学生精力充沛,探究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好奇、执著。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对青少年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他们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同时,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特点还有感应性、自发性和可变性,在此就不再一一进行详细说明。
三、调适方法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
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会很快消失的。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能给他们太多的责备。
3.从叛逆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
【关键词】叛逆
换位思考
正确引导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研究
就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青少年心理的“瓶颈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还在进行相互的“斗争”。这也使得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摆脱成年人监护的内在要求。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非常畏惧外界忽视的独立存在,他们期望外界能够得到更好的认可,以一种非附属于大人世界的认可。但是,往往青少年又时时被外界对自己独立个体的明确忽视,这种忽视可能实实在在存在,或者不存在而被他们曲解。这样的结果导致他们在幼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本身不够成熟的他们会采取一些让成人无法理解的“惊人”举动,以此来吸引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和认同,这样的一种行为是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个体独立价值的真实体现。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的基本表现
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他们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非常害怕社会上的忽视他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一方面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外界对于他们的特立独行的忽视。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下,通常就会去做出一些超常规的事情,以此来获得外界的关注。
(二)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
一般而言,叛逆心理在所有中职学生中都广泛存在,只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很严重,不容易被发现,而另外一部分则非常明显,我们往往针对的是后者。究其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知识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增强,青少年不再事事依赖父母,对老师的话也不完全言听计从。其次,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常常还是模糊的、无意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非常大的盲目性。再次,盲目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关心也是导致青少年呈现越来越叛逆的一大重要原因。最后,由于青少年本身心智不成熟,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他们身上被放大,例如以自我为中心本身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往往会在很多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
二、中职班主任解决中职学生叛逆的对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也在慢慢的成长,心智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对生活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看法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阅历不深,这会最终导致其在思想及行为上的偏激、叛逆和错误。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中职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地违背科学的进行批评和指责,而应该以一种科学和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健康引导其走向成熟。其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很显然,“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所以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认识思想及言行上的错误,充分地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活动,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自我认知。同时,必须要抱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进行关心和引导。
(二)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更多关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永远的榜样”。老师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更让学生心服。在学生心服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三)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公平,我们的孩子们更加渴望公平和认可,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师把那些“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孩子看成不听话的孩子,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导致了学生们心理产生一种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他们试图去打破这种不公平,这也最终会导致叛逆性格的出现。显然,作为一个师长,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就把他们归为异类,不去关心他们,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作为师长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听话的学生要表扬,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更应该进行引导和关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感受到公平,从而减少叛逆心态的产生。
总结
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年龄段恰好出现在叛逆高发时期,最终也使得叛逆成为了中职学生的一大问题。面对此种变化,一些家长或老师不理解,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些不利。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责任,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用自己的真诚和不懈努力来引导孩子们健康的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王芳,耿莉.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干预的初探[J]. 职业技术,2010(03).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
(一)自身因素分析
1.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过渡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中学生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情感体验有明显的两极性。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
5.各种压力多,比如交往的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为对抗压力,逃避现实,往往就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分析。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这一现象加剧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失误,长期受到压抑的子女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
2.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孩子容易叛逆。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四)学校教育因素分析。有些老师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二、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
(一)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同学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二)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四)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五)影响自身发展。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三、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认识。中学生应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
1.和父母沟通。对父母来说,应该多关心理解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也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而不能采取简单的对抗方式。如果首先就为自己筑了一道心理防线,不管对与错都按自己的意图去做,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把心窗打开,又如何能接受外面灿烂的阳光?
2.和老师沟通。老师有时候虽然要求比较严格,但并不是不讲道理,老师都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健康的成长,只要你真诚的老师交谈,老师肯定会愿意提供帮助的。
3.和同学交流。多和同学交流,交换意见,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交流中让不舒心里得到释放,一切压力都会变成美好的向往。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
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因此,可以从定义中看出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孩子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事情的处理上,他们不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中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股,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不仅仅代表着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等。而读中职的阶段也是叛逆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那么,中职生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中职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职生本身来说。中职生年龄一般都是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期的初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人们也称这个阶段为黄金时段。中职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思维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想问题想办法的思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文化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也使中职生的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生理上的成熟,比如说性别意识和独立意识等,使他们不断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偶尔摆脱成人的监护,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自己决定事情,面对这样的心理,他们在家长的苦口相劝中,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但是也就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他们心理也成熟起来。总之他们在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在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苦心相劝,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到了。而且,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比较严重。中职生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选择中职校,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的了“另眼相看”,也就是这样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一种偏见,而且认为在中职校中看不到未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这种思想导致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和反抗。
2.从家长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导致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一些死板的观念还束缚着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待,但是对于中职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失手,很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失望,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所以才让他们继续选择中职校,不过家长的那种失望还有失落的的情绪还是无法根除,就会在行动还有身体语言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慢慢地中职生也会觉得自不如人。而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在中职生还是小时候,他们都会很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但是家长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自由”,自然而然,这两者间他们的冲突就会出现,但是家长们有些时候他们根本就接受不起孩子犯错误,一旦孩子犯了点错误,他们就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根本就无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远比孩子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也就是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孩子完成,完全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叛逆心理的形成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单亲家庭还有夫妻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出身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缺少一份完整的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为了叛逆心理的一个易发的群体,而且不管是在表现还是影响过程中,都特别严重。
3.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中职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的初期,他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长辈们的认可,即使是一个微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使。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微笑,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只要他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有可能在大众的眼球下斥骂或者是殴打孩子。我们都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但是方式的不正确就会使得这种成长会扭曲。而且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加强,他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是再受到家长的管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帮助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渴望独立和家长的不恰当的关心,就使得矛盾激化,而且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就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他们还不够成熟,而且也过着住校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还是第一次,加上本身他们的基础就不够扎实,自卑的心理严重,所以这些中职生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总是觉得自己本身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4.网络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效果如何,我们也要辩证去看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时候与学校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中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渠道、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职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 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他们就会随着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名人”有样学样,向着一种比较“有个性”的生活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职生是其处于一个思维方式向反向和多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他们精力充足,探求知识和探索社会的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却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盲目地封闭自己,自己感觉到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而畏惧,他们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事而不管形式和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而且,在他们经历过升学的挫败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想找一种方法去逃避自己,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种冷静思考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盲目性。
2.社会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外交流沟通的途径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知识面也比较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他们所接收到的心理进行辨伪,而且也有不少的非法分子,利用中职生的这种心理,投机取巧,也给中职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等都还不是很丰富,在遇到事情后又不能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说叛逆心理具有社会性。
3.自发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叛逆心理主要是自己自身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一种物质的影响,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缺乏一种像指明灯的指向目标,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人,已经有能力处理好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所以说这种叛逆心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表现。
4.可变性。叛逆心理的可变性表现在有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他们并不是什么都逆反,而且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心理也可以发生逆转,这就表现在中职生心理的可变性。因为如今社会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还不是很坚定,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只要社会和家长、老师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不会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过大。
三、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正确对待中职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中职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因为这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等,对于很多事情他们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而不能够全面去看待很多事情,可是有时候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很多时候都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是正确的,总是和其他人唱反调,而且有些家长也以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中职生变坏的一种表现,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是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说双方都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职生也要肯定自己,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生,就觉得技不如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中职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建议,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个青少年,他染了一头的黄头发,黄头发的中间还掺杂着几撮的红头发,还喜欢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他很清楚自己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这样的打扮,但是在看到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这般模样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的态度,他就觉得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2.应该采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62.64%的青少年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知道吸取经验教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他们都喜欢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中职生,而不是用一个平等的形式,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引导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永远都比孩子要多,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的真正心理,让孩子能够真正觉得其实长辈们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表现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赞美,要把爱说出来。
3.多和中职生沟通交流。这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只有多和青少年交流,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首先在父母方面,很多时候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和大人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阅历什么的都比孩子高,所以就喜欢代办的形式管理孩子,但是如果家长们能够多了解中职生的感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其次是教师方面,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的基础还有生活的态度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特殊的群体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职校,不少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比较失望,然后就弃之不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到位的,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肯定的眼光,悉心教导,使他们不断找回自信,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最后,就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见面最多交流最多的要数同学,而且,每个同学他们的年龄,学习的目标都是相近的,所以共同语言就会比较多,因此交流也多就能够把心中的叛逆释放出来。
叛逆心理是中职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叛逆的心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叛逆心理的加剧会导致其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使用“耐心+认可+鼓励”的形式用爱扭转叛逆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成功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作为中职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叛逆心理,将自己的叛逆降到最低。
一、 在课堂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语文教材疏导叛逆心理
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较广,教材内容对疏导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从文中感受姹紫嫣红、绿草如茵、细雨连绵的春景,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让人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细细品味,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静谧美丽的画面,让人的心灵泛起温柔的涟漪,带给人们一股温暖与温情……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关注大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情操,让学生将内心的压力通过大自然来宣泄。
在讲授《回忆的童年》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孩提生活,那些天真无邪、无n无虑的美好记忆,与小伙伴、亲人、老师之间相处的欢快时光,使学生内心的压抑得到舒缓。
在讲授“名人故事”、“历史战争”等文章时,让学生认识到黑暗现实中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当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水平下,这些战士、名人的生存境遇、求学故事,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是通过战士们的努力换来的,让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遇到困难时应采取行动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以此舒缓学生的叛逆心理。
2.阅读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推动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疏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著作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启迪。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比如《爱的教育》《繁星》,让学生从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童真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或者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使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为树立学生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对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重要作用。
3.写作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写作需要学生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搭建一座桥梁。可以让学生以书写周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教师可以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可以从“爱”、“感恩”、“乐观” 等方面拟题,如“幸福在身边”、“笑对生活”等,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教师从作文中还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叛逆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或者采用其他文质兼美,具有良好思想性的学生优秀作文来渲染他们,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舒缓。
二、在课外活动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口语教育和综合性学习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其中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实践与研究活动,实现听、说、读、写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还给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比如,以举办演讲比赛的活动来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演讲。通过积极向上的演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拓宽了视野,对调整学生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更好地疏导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2.辩论赛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辩论赛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结构完善的帮助很大。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以“网络大于弊还是大于利”为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题目展开辩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好与坏,明白只有适当的利用网络,才能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使那些沉浸在网络中的学生觉醒,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缓解青少年学生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