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范文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教学管理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高校教学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 档案管理

一、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国高职院校档案意识不到位,学院领导、教师大多数重视教学工作和其它行政工作,然而忽视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档案的意识不到位,觉得备好课、整理好教学课才、教好书才是职责,至于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似乎与己无关,况且有些教师还不愿意把教学成果上交归档。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老师不是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会在材料科学分类、备案、归档、等重要方面存在欠缺,这样长久以来会给以后工作留下不必要的麻烦,更会造成组卷不合理、借取不规范、没有明确的登记、档案材料再用时不易找到,并且导致教学过程中形成大量重要的教学材料流失,更无法保证教学档案管理完整性。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缺乏。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各院系、部门的档案管理员敬业素质普遍缺乏,如: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是学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并且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保存价值意识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和保存价值。严重使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有些高职院系或部门的档案工作是由院系的老师兼任(或有学生监管),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看管、统计、保存。才使得更多的教学材料流失。这些兼职人员一方面由于平时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性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与实践,更无法实现档案的优化管理。

3.有些档案信息不足,档案管理效率不是高。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信息开发不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系与各部门之间的教学档案管理互相封闭,并且无法相互借鉴和交流。尽管有些高校加大了管理教学改革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问题仍比较突出,不少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设施、设备、技术的投入、人力物力、使而不注重其效益的产出。现实是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

二、 要高度认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具有一定的教学信息、参考价值和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便利于教学单位及各人,所更好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措施、效果,更利于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基木情况,对于了解教学全貌和教学的质量水平等都很重要。此外,高校教师需要了解历年的任课情况和教学效果、从事教学法研究等,都需查阅教学档案。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很难适应于不断改革深化的管理工作。如今档案管理引入多媒体文件、实现图,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况,从而强化了文件对社会的记忆和再现功能。

三、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始了新的一轮人才培养模式评估水平,评估70.8%的相关内容都集中在教学管理中,作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1) 各院系领导要重视、完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领导要做好管理工作、要重视、要看到教学档案存在的有效价值,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放在第一位来抓,要明确注重教学管理记录。形成以高职院校领导为主体的教学档案管理团队,要明确分工到各部门、各系部与个人分别设立领导小组来管理,负责指导、收集和整理个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并接受教育处办公室、档案室的监督和指导工作,要明确建立考核制度,对于那些没有完成教学档案收集或者是收集材料不够完善、整理不够规范的哪些部门要纳入年度的考核制度中去,对于未完成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与处罚,对于优秀部门和个人要给与奖励。

(2)要做好平时立卷和整理工作。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复杂化,并且有分散,要做好平时的立卷和归档工作尤为关键。如:在校学生注册资料、新生入学资料、缴费状况、学生学籍异动、基本信息更改、毕业生名单、就业信息、导师分配等重要资料,要是平日里做不好收集和归档工作,要是等到明年的六或九月份在收集中处理,这样会导致更多零散的重要资料文件丢失,我们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一些最基本的分类,如:新生入学资料、新生缴费状况、基本信息更改或者毕业生名单、就业信息、导师分配等把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要及时分类放在相应的文档中,方便使用,并且要注明资料名称。平日的立卷和整理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档案意识的形成过程,做好日常工作才能保证教学档案管理的利用质量

结束语:总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要提高,需要我们不断的从思想上、行动上去追求、去创新、去实践,这是一项重而远的工作,只要我们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改进之途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必将有一个更好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试论规范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途径》中国科技教育第3期、作者:江莹。

[2]《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05期 作者:段艺萍;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了学院管理的自主权,逐渐形成了校院的两级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目前国内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有一点启示作用。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了,教学秘书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了。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到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现阶段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存在问题 

1.1 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能起到“传话筒、保管员”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上报、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同时,教学秘书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等学历但不同岗位的人机会少,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容易导致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学秘书一有机会就会转为教师或调离本岗位。 

另一方面:教学秘书的人员配置随意性很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根据岗位要求安排人员,结果造成许多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对该院系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使得在落实具有院系特点的教学工作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秘书基本没有参加过学校教学部门组织的正规岗位培训,繁琐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秘书缺乏时间潜心学习教学管理知识,从而制约了教学秘书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院、系教学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高校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不够。忽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只是简单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被轻视,使得在教学秘书人员的配备、业务学习、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盲点。随着教学秘书在诸多方面与其他人员差距拉大,而且教学秘书工作复杂繁重琐碎,容易造成教学秘书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1.2 专业性的培训理念有待树立 

尽管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聘用了一批较高学历的教学秘书,但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未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熟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导致理论知识和技能缺乏。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谈不上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很容易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3 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大,事情琐碎、繁杂、业务繁重,辅大,服务性强,无偿劳动多,承担的责任大。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教学秘书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只有一、二名教学秘书,使大部分教学秘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个人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解决途径 

2.1 提高认识,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秘书的专业应该是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研究,而且应在高等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重视教学秘书这一群体。 

2.2 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为了教学管理工作能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多给教学秘书创造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开拓教学秘书的视野,提高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应鼓励教学秘书积极进取,在学历、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2.3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网络时代,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学秘书不但需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将现代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并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首先,在工作中要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教学秘书在做好服务性、辅、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其次,提高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教学秘书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学秘书应提高信息知识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以适应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最后,增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秘书要传递和反馈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即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应用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汇报工作、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秘书讲话既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又要条理分明,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显示教学秘书人员应有的修养和风度。 

3.小结 

总而言之,为更好的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重视教学秘书的管理作用。而教学秘书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然后更好、更规范的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2]汪梅臻,胡杰.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周于烽.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7). 

第4篇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实施了高校扩招的策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率一直偏低,待业总人数逐年攀升。数值见下表:

虽然就业率从2001年至2009年的九年间波动最大差距为9%(2006年最高为77%,2008、2009年最低为68%),但待业人数2009年为2001年待业人数的5.7647倍,是2001年高校毕业总人数的1.7043倍。2001年就业人数为81万,2005年失业人数为79万,短短5年的时间,高校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5年前所有的高校就业人数。如果剔除就业登记过程中的虚假成分等,高校学生的失业率和失业总人数将更高。失业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也应引起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学生就业,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术人才,其就业率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但是现实中存在就业层次不高,就业流失率高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业环境的改善,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环境不合意的情况下,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做法。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仅仅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太少,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而且现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采取了鼓励和激励措施。如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其中一条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将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场地安排、创业环境和条件等等,来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的开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扩招,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可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家,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无论对减轻就业压力,还是对其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重视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能知识创业,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我国现阶段要建设的创新型国家,其首要问题是培育创新精神,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创业教育。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员工又主要从学校招聘,因此,必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入创业教育。

3.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创业为目标,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不少学生为拓展将来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中国的企业家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是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的。中国的千万富翁的学历多普遍偏低,专科学历居多。大学生创业除了和天时、机遇、环境有关外,他们通常都具有一些特征,如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具有风险意识与创业精神;与成长的背景紧密相关;能准确的把握机会;成功组织有效的创业团队,擅长团队合作;具有吃苦精神;具备良好的商业品德;具有战略眼光;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工作勤奋,堪称工作狂;自信;性格成熟;机敏;关心政治、国家政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等。

因此,除了在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增加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应该从就业教育观念向就业、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不仅仅能就业,而且还能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大学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期望值,求真务实,避免眼高手低的想法。创业不仅仅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创业更需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工作和踏实的专业知识等。在开展学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时,可增加创业的内容。

2.激发创业意识,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开展讲座

创业意识能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它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激发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点。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者的品质。创业者的品质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对于成功的强烈愿望、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开阔的眼界(熟悉的领域、阅读、实践或交际过程中捕捉到的机会)、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商业敏感性、拓展人脉、谋略或智慧、冒险精神、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等等。

4.以创业为目标,激发学生拓展知识的主动性

创业不是一时的冲动,创业的成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后,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有关创业的知识。如创业所从事的领域的行业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举办创业沙龙、创业知识竞赛,撰写创业计划书等活动来完成。

5.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及教师,积极拓展各种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促销活动、策划营销方案、组织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学校、社区等。包括鼓励学生为学校的新生入学、运动会、体育赛事、晚会等找赞助商,帮助或鼓励自主联系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公司开展对学生的优惠促销活动,运动品牌的服装、饮料、图书等进入校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允许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长期营销策划、经营活动中,如我院部分专业和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长期的促销活动。这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增加了其对企业的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收入。无论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还是对创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6.鼓励学生开设虚拟公司或网络实体店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感性强于理性的特点,可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虚拟公司的开设和日常运营中。如鼓励学生使用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软件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淘宝网、拍拍网等开设网络实体店或开设商业网站。

7.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创业教育的教师既可以是有创业经验或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界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是在创业活动或在网店经营等方面取得收获的学生。但是,不同的创业教育的教师讲授的内容侧重点不同:教师侧重于理论领域;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侧重于实务;在创业实践方面有收获的学生则侧重于感受和实务。当然,授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创业计划中,组成创业团队。

8.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的贯彻和执行,还离不开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为鼓励大家创业,可用创业课的选修、创业活动的名次冲抵部分作为学分。为鼓励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同样可以规定,教师的参与可以作为工作量或作为评优等的考核指标。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和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来讲,必须转变学生培养、就业观念,积极地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方世建 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3]常建坤 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9)

[4]杨妤:创业型经济呼唤创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12-03

[5]袁宗勤 于燕光:大学本科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条件浅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5)

[6]郭宏群:高职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杨仕勇 胡文靖: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实践的初探――以凤阳小岗村大学生创业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09(8)

第5篇

多年来实施学分制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进一步努力实践和探索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办法,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1、学分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分制为开拓学生的潜能、创造力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同时学生也可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自己选择专业方向、自己安排课程和学习进程等。

2、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只有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改变教学体制单一、培养人才单一等状况,才能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活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3、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分制是实现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成健全的个性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成为一个“柔性”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学校教育。

4、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提高办学效率,实现图书馆开放、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推行学分制的具体做法

1、制定方案,建立制度

为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首先要确定课程体系中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合理比例;制定学分的计算方法;学分获得的方法;成绩、学分与绩点的折算方法;课外学分与创新教育学分的计算;毕业生应修满的学分;成绩考核办法;学籍管理制度等。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不能简单理解成仅仅只是将以前的课程学时按一定比例转换成学分,在修订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有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又要有学生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既要有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限选课,又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任选课;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中将重点放在选修课上,使选修课具有既能有支撑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又要能反映当前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的特点。

3、积极改革、稳步推进

学分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本着积极改革、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不同态度及适应情况对学分制的各种制度及管理方案进行动态的调研,进而对学分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以利于学分制的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探索,对学分制在试行中所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为全面实行学分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健全相应的选课机制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课程,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选课方式,为了保证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需配备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方便学生选课与学分查询。

5、抓好管理,管理水平上层次

实行学分制,在选修课教学中,打破原有班级编制,对原有的教务管理体系是一个挑战,在教学进度、课程设置、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为实施学分制实行微机化管理,确保学分制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任课老师(特别是选修课教师)要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成绩考勤等环节的督促,对学生学业状况全面掌握。教务处也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工作责任心等检查力度,保证课程顺利正常进行。

6、抓好评价,教学质量上台阶

严把考试关是顺利实施学分制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将学分转化为绩点进行质量测评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在各种考试中实行教考分离、标准化考场、集中阅卷等措施,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在评价中对于某些具有特色的课程,难以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改革考核办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如一些人文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口试、社会调查、论文答辩、现场操作等方式加以考核,探索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7、抓好师资,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实行学分制后,要求教师不断进取,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举办青年教师大奖赛、多媒体教学公开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师教案展评等。

8、抓好投入,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为确保学分制顺利进行,办学经费要多投入,把教学投入放在优先地位,使得每年教学经费逐渐增长。

三、实施学分制。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

学分制的实施,能给学生更多自,特别是学生对专业方向、教师的选择,促使教学管理必须灵活多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来适应学分制改革,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改变教学方法。

2、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经过学分制的实施,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不仅对学习感兴趣,而且能把学习作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来做,学生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6篇

一、规范教学计划

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为标准,对照培养目标和人才特色进行整改和建设,严格审核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的切实可行性。教学进程表、班级课程表、实施性学期授课计划、教案、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等教学文件规范、齐全,实现教学水平与管理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监控教学过程

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控。一方面,综合治理教学秩序,实行教师上课、晚自习辅导签到制,专人负责进行教学秩序、教学纪律的检查;进一步规范调课、补课程序;坚持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抽查实验开出率,按时展评教学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自由化教学现象;另一方面,利用教师课堂教学、辅导、教学效果评价,定期召开的学习班长会议,反馈教师在教学中的相关信息。此外,成立教学督导组,依据《教学督导听课与评教制度》,坚持在教学一线和教学重点环节监测教学情况,对授课教师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督导听课和评教,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督导组检查结果进行量化打分,评分结果计入教师业务档案和教师量化考核中,并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和建议,督导和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开展课件制作培训与竞赛

开展教师全员参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师课件制作展评与竞赛活动,促进广大教师课件制作、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鼓励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参加各种事件活动,促进他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当中,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归纳综合法等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训练与达标,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课上要求为学生制定技能考核标准,甚至可以精简部分课程理论讲授,增加实训课学时,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组织开展毕业实习前强化训练与考核,提高实习效果。每年可以开展一至两次的教学方法竞赛或讲课比赛,提高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对成绩优异者实施奖励,并将比赛成绩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参考材料。

五、鼓励进行教学研究

学校积极创造教学研究氛围,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大教研资金投入,支持教师开展教研公关。开展了教学机制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可以从教学中的难点、热点入手,通过教学研究推动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

六、量化考核业绩

制定《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根据教师工作实绩,年终对全校教师实施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聘任、奖惩、培训的依据。教学质量考核可以分为听课和评教两部分。听课除了之督导组的日常抽查监督外,还包含新开课程和新上岗听课。评教包括学生问卷、学生座谈等形式。听课和评教的结果要及时分析并反馈给教学一线和有关部门。考核结果要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促进工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七、坚持奖励与评价相结合

对于组织教师在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进行的教学竞赛、各类教师奖评选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员,对教学评价反馈好的教员坚持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排名后5%的教师,由督导专家追踪了解并提出指导性整改意见。将第一线的教学信息反馈及相关奖励和整改落实到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资源的调配、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教学改革措施上,以杜绝评而不改、评改脱节、只走程序不问实效的“虚拟质量管理”现象。

八、注重师德建设

第7篇

>> 浅谈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浅谈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管理 难忘的台湾学术交流之行 学术交流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教师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途径的意义 基于博客的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系统思考和启示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调查 浅析医院对外学术交流管理 学术交流模型研究 由数字学术交流引起的思考 关于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探讨 开放科学中的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电影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探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学术造假的法律责任 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危机及重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5-11.

[4]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5]李单丹.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形式的变革[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28.

[6]徐德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务引领[EB/OL].,2012-06-01.

第8篇

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高职院校积极以校外实践教学为载体,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管理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教学管理并不能很好的支持校外实践教学,因而导致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外实践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不成熟,管理机制不完善,校企之间合作的耦合度低等。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对校外实践教学起着指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来说,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效益、质量的高低。因此,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是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1.校外实践教学的意义

校外实践教学能够便于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切身体会到岗位的职能和要求,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更有系统化的概念,亲自动手操作令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工作后可以尽快上手并适应岗位角色,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帮助,最大化实现学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另外,校外实践教学也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的对接,由企业提供设施设备,也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教学对市场反应迟钝、设备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新技术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校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

2.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困境

目前,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仍处于磨合期,校外实践的教学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具体表现在:

现行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能满足职教新理念提出的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中很大程度上是照搬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多采用制度管理,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理论研讨、实验研究和文献分析研究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则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模式为主。在这种本科式的教学管理机制的主导下,对教学主体和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与方法难以适应新的职教理念。如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忽视自身高职的特点,仅仅单纯地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则会不利于技能型综合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普通本科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个性方面,普遍强调个性,常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但较为灵活,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在学习方面,虽然文化基础差、自制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但高职院校学生对动手实践兴趣很高,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2]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模式的改变都对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更新的要求,都在敦促其尽快适应高职模式和走出高职特色。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企业与学校合作耦合度不高。一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又要排除学生对生产过程的干扰,在多数情况下企业更愿意采取参观性、认知性的实践教学,如:让学生在工厂生产车间参观生产环境,向学生介绍、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学生真正接触实际操作、顶岗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实践机会少而学生多,或是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时间安排相冲突所导致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既要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又要分配好学生在校内学习和在校外实践的课时,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互补优势。二是企业与学校时间差的问题,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主的经营实体,而学校不是经营实体也不盈利,两者在性质和管理体制上就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学校有寒暑假期而企业没有,这种差异就导致了校外实践的问题。例如,七、八月份正值农忙时期,是农业类的专业学生去实践的最好时机;暑假期间正值运输行业暑运高峰,是企业需要大量学生参与实践的时段,是运输类专业学生最容易得到实践机会的时候。但是,这个时段学校放暑假,由于没有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联系和落实可提供校外实践的单位及实践具体安排,更因放假而无法控制和监管教学活动,往往令学校和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也令学生错失难得的校外实践机会。显然,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耦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亟待提出应对此类问题的对策。

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缺位。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学生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及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等的检测,以便于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也利于积累经验充实和完善一下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需要实行适度的过程控制与成果控制,考核和评价工作必然也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但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学生主要依靠企业进行管理,学校很难全程参与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指导老师也只能定期到企业去检查实践情况,不能全程跟踪;教学管理人员也无法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与监督,教学评价信息收集不全面;其次,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成熟,企业的考核和学生的自评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难以衡量;最后,评价行为是否落实、是否流于形式也有待证实。因此,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6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工作岗位急需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端职业类人才的场所,面临着巨大挑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已成为顺应时展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式,结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国内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初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例如,购买一些管理软件、实现网上选课、网上查分、网上安排课程等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3方面。

1.1 教学管理系统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学校目前采用在市场上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各种高校通用的,表面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市场上的教务管理系统更符合普通高校需求,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跟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不一样的,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学习理论为主,而高职院校更注重学习实践与学习理论的结合,甚至是以学习实践为主的,因此,两者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能等同。

1.2 教务管理系统单一

很多高校因为经费等原因,往往选用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仅仅能实现网上选课、网上查分、网上安排课程以及其他简单、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不能实现更高级别的服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它由许多分散系统构成,以便学校各个系统资源共享与密切配合。过于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会使学校各个部门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达,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效率低下。

1.3 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学校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学管理系统是由许多分散的系统构成的,需要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由于管理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导致其管理水平有高有低,对电子产品、电子软件的接受有快有慢,有些只会使用简单的Word文档,如此以来,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 高职学校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1 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化管理软、硬件系统功能的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们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有别于普通学校,不能机械搬用市场中出售的教务管理软件,因此,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开发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学习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应该要满足高职院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要求。

2.2 信息化管理要统一标准,使其更科学

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应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规划,建设一个全面科学的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教学管理有序且有效的进行。在整个系统中,要注意各种信息的规范化,只有规范的信息,才能有高质量、高准确率的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

2.3 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

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一种系统,是需要专门人员操作的,为了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方法,只有硬件设施和人才培养都跟得上,才能保证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有效有序的实施。比如,可定期对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和请专家介绍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确保他们可以熟练的使用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2.4 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并逐渐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全校以教务处为职能的中心,各个部门配合教务处的工作,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整个管理流程不顺畅,配合不默契,工作效率低,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可使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各部门之间的消息传递更加快捷准确,教务处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着重负责工作的统筹安排,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结 语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网络技术快速的发展,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逐渐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系统的信息化,这种信息化管理需要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有实力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长媛.信息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探索[J].学园,2014,10(4):38-39.

[2]舒江云.ERP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10(5):77-79.

第10篇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第11篇

一、知识管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得知识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阅读、聆听等教学活动适合学习显性知识,观察、讨论、模仿等教学活动则适合学习隐性知识,采取相宜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之间可以形成的知识管理团队,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策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收集、组织和使用教学资源时,可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整理显性知识,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中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充分的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作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帮助学生作出合适的学习决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得到学习支持,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运用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

1、多媒体技术中有各种教学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思维导图工具软件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师们可以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信息,当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时,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第12篇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高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人才培养阶段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人才培养:①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改进进行重视,其中教学设施要涵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硬件等。②重视生源进口、教师进口、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的关卡以及学生的升级留级。生源进口方面,即使高校生源紧张,也不能招入素质极差的学生,否则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还会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加大学校的财务压力;教师进口方面,不仅要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还要对新开课的老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方面,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进口严格把关;学生的升级留级方面,绝对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学生正常毕业,在考核学生时可以以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检查标准。③建立测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的建立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科学的必要要求,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力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拓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

3.人才使用模式

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是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是指对毕业生的使用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再设计的过程。目前,人才使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人才使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把不定期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毕业生的分配进行统计,以测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计与目标设计是否吻合。②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以检验学校所教知识与培养的能力是否和工作与社会竞争的要求相适应。③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工作业绩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正倩.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152-154.

[2]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16.

[4]卢向阳,易自力,肖化柱.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9.

[5]王海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30).

[6]张建国,孙琳.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2):200-201.

[7]周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0(4):126-127.

第13篇

【关键词】实习基地 质量管理 管理指导平台 师资队伍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资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封闭性,向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管理,对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教学的现状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商业企业等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商贸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过程,在商务实践活动中摸索市场营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营销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顶岗操作经验后,通过毕业实习,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设计一定的评价体系,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该模式易操作,比较实用,又可以进行效果检验,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被普遍采用。

但是,在实际的实习工作中,传统的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欠缺。尽管普及率较高,但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实习的目的要求很难明确,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以完成任务为主;实习基地的分散性,造成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给校外实习管理和指导带来诸多不便;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差距,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就很少,在指导中与预期效果差距明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虽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如学生的实习考核、指导教师的考核等,这些不足也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实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对策

1.构建实习基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编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的具体化,是以文件的形式对质量体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实习基地教学保障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文件,即实习教学质量手册,用以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对实习质量手册的内容进一步展开,主要是一些工作流程图,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一半流程等。第三层次是操作文件,即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如实习指导教师岗位工作考核办法、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等。第四层次是记录性文件,是对体系运行的记载,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或建议调查表。上述文件都是实习基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依据。 转贴于

(2)质量体系的实施和控制

①实习基地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

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思想,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施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首先,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在整个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其次,要加强对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把各教学环节细化成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各种制度的顺利贯彻提供切实保证。

②实习教学效果的质量监控

实施实习基地教学效果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现场听课与评课。主要针对年轻教师和新招聘的实习教师。二是教学督导。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深入到实习现场,检查教师的实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三是质量检查。根据检查条目逐项检查,并写出检查结果和书面总结。四是学生反馈。以问卷或座谈的形式由学生对教师测评,反馈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

2.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使学校与学生和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辅导,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监督和管理,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的工作模式

目前,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学校与企业间、指导教师与学生间并没有形成面对面的沟通。例如:一个学生遇到某一个问题时,他只能与指导教师逐个进行沟通;而其他同学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指导教师仍然要做出同样的回答。这不仅造成时间上的延误,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和指导教师间的通讯费用。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即短信平台、电话平台及网络平台来增进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了解,使学生能同时得到多个指导教师甚至是同学的帮助,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2)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的作用

①能实现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管理

通过本平台,指导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指导师傅、实习学生及时沟通,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师傅共同确定,从而实现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管理,就能避免以往仅依据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给出成绩的不合理性。

②能提高校外实习指导的工作效率

本平台通过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使实习学生遇到的技术、生活和思想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校内指导教师的解答和帮助,而且可以得到众多企业技术人员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具备上网条件的企业,学生可以上网提出技术问题,在技术论坛中通过搜索很快得到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校外实习指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第14篇

1.院校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难。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达到双赢,不过企业与院校间合作存在功利层面,需求旺盛时显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需求减弱时又表现出其“被动”的一面。院校与企业间尚未形成教学“双主体”格局。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难。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所进行的实训,以田间作业为主,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实训难以落实。企业很少从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素质方面安排实训内容,甚至有时把实训学生当作了企业的临时劳动力,降低了学生从事实训的积极性,使实训流于形式。3.组织实施难。园艺专业实训的项目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实训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实际生产,近期效益差,时间也很难吻合;而企业是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必要的实训环节。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总理说:“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发展更高质量及更加公平的教育,高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超前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籍教师是维护教育公平的护花使者,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籍管理工作。所以,要做好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负责学籍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及个人素质修养。

1.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要有领导提到或要求教师工作“以生为本”时,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这是在把学生当上帝的做法,并由此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在思想上不认可,所以在工作中也就无法落实到行动上。其实学籍管理工作是具有统一与多样性的,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经常遇见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一对基本矛盾。统一性表现为教学管理具有刚性、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和公平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多样性则往往表现为管理执行过程中的柔性,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大学教学管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如能做到完美结合,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就都是公平的,如果一个大学能做到并实施这样的制度,那么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可以得到极致发挥。所以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生为本。要深刻认识到管理本身就是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从事的管理就是专业化的服务,管理就是智能化的服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广大学生提供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

2.坚持依法开展学籍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师对学籍管理必须有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学籍管理首先是必须保证规范性、程序性、严肃性。体现在学籍信息管理、成绩管理、转专业、转学等各个方面,就是必须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依章依规办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生之间除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平等的民事关系,这种民事关系遵循契约原则。因为有这种契约原则的存在,就要求学校兑现对学生的各种承诺,同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依法进行,工作中不能不按规定办事。按规定办事才能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

3.注重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并拓展思维方式

学籍管理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允许犯错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和创新欲望。从学籍管理的角度而言,还是要回归到最为基本的制度性改革方面,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如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既是一项活动,也是一项工程项目,学籍管理教师在工作中一定不能把创新创业简单地固化为工程化的项目思维,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个引领,是一个火车头,要把创新创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基层学籍工作管理者,我们不仅要看到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且还应当了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了解将来学籍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每一个学籍工作管理者在工作中都应努力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不断成长,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个性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潜能创造力得到极致发展。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争取较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以此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这样才具有创新意识,并从全局考虑,最终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