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政审计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政审计的特点

第1篇

【关键字】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方法;审计整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述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依据是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是在对原有的审计项目进行拓宽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的权力约束和监督。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提出,不仅满足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全国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维护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分纤维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全面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特点

同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实践中有着更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协调性上,财政大格局的组织协调形式更加统一,也就是有着统一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形式,同时在培训和进点上也实现了统一。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大格局有效地避免了跨年度报告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此外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效的实现了在审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明确的年度目标,将一切工作都安排到围绕“两个报告”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去,在“两个报告”的要求下不断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探索财政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高效结合,为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审计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集中的审计范围和更加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大格局下审计工作在明确财政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集中到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方面,在增加了各个审计项目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同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既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能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坚定贯彻和落实,也是解决当前财政审计资源分散和力度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促进我国财政审计体系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大力推进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为实现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和整体性,有利于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中,保证了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和民生资金,以及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合理合法,更加快了高效统一的工作体系的建立,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1.树立财政审计新理念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首先就需要树立审计工作的新理念,做好财政审计职能的发挥。新形式下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目标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支和相关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以及绩效水平,因此关注的不仅是预算以内的资金,还要对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审计。要转变原有的审计工作思路,要站到国家审计的高度上开展工作,把财政审计工作同其他的审计工作进行融合,加快联网审计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重大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必须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优化配置。

2.健全财政审计法制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还需要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啊哦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但是当前财政工作无论在政策的实施还是管理的法律依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即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都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财政审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财政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做好法律保障。

3.创新财政审计方法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既可以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工作形式,在对组织和方案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自愿的集中调配,特别适用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短的综合性审计项目。也可以采用“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在最后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共同分享。这种方式针对的是汉高领域广泛且审计次数较多的审计项目。最后还有一种审计方法就是“独立作战”,这种审计方法适合那些审计任务相对简单的项目,同时也能用于对政府的阶段性中心服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实践中。

4.加强财政审计整改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政审计的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健全。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后续检查工作,重点是要检查审计单位在制定审计结果和处理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审计整改效率不高工作不力的要采取相应的追责问询处理。要在依靠人大和政府资源的基础上,保障通报制度的畅通无阻。要将财政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加大对整改单位的施压力度,要从根本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更好地维护财政的安全和优化配资。

参考文献:

[1] 杨凡.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2.

[2] 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时代金融2014.

[3]雷爱华.新形势下加强财政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4.

第2篇

一、当前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首先,基于公共财政的整体性,财政审计应关注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等多个环节,注重将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工作,但受财政管理体制及审计资源的制约,使得当前的审计工作呈现出覆盖范围较低、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不能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其次,从财政决算及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二者存在年度上的差异,使得跨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不能有效反映当下的经济变化,不能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第三,财政审计涉及到的专业、部门众多,如社保、财政、税收等等,存在一单位被多次审计的问题,这不但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也不利于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基于公共财政改革的财政审计发展思路

1.整合财政审计计划

在当前的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结合财政管理现状及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财政审计目标及计划,这对于财政审计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具体操作中,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当积极参考国家重大经济决策、政府工作重点及财政工作重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有效联系起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财政审计各项目之间的各自为战现象,做到工作开展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2.整合财政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

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具体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当从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实际发展情况,配备各专业部门的审计人员,有效发挥其在各个项目领域的特长,逐渐形成“打破界限、协同作战”的模式,促进审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此外,应当对审计、审计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必要的情况下,可在财政审计工作中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手段,进而集中反映一些普遍的、宏观的问题,经过有效地探讨求证,提出针对性的的审计建议,以此来推动和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经济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现阶段的财政审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对审计成果的有效整合,应当从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审计资料共享,有效避免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促进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成熟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通过这一方式,来综合反映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被审计部门及项目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对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行研究改进,进而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原因等分析清楚,然后经过专业的研讨给出整改和处理的措施,注重将此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功能及优势,促进我国财政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4.加快财政审计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的高科技技术及设备已经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在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趋势下,应当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主的网络审计系统,借助计算机审计方式及大项目管理模式,实现对相关项目的总体分析、分散核实等,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手段,积极借助大型数据库管理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后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此来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点,为了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应当不断拓展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力求实现财政审计的创新,实现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科学管理,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进行披露,推动财政改革,维护财政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财政环境。

第3篇

各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目标不一致、审计计划不衔接、审计组织方式不统一、审计结果不能相互认可等原因,审计视角片面、审计成果不能共享和提升、不同审计机关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计等问题凸现,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法律有效文书不能像其他执法机关的文书一样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成为了中国审计的一大“特点”。横向看,审计机关内部处室和同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之间重复进点、重复审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纵向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已审事项不管不问,对审计结果不予理睬、不予认可,国家审计资源形成巨大浪费。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计划、共享审计成果成为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构建完整审计大格局的要求财政审计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组成了我国政府审计的主体架构。近年来,根据我国审计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涉外审计也成为了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审计主要在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在整个政府审计中所占份量有限。由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特定性,隶属关系具有唯一性,审计权限具有排他性,因此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管理较为单一,审计管理权限较为明确,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工作的实施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可以由一个审计机关来完成,适应三种类型审计的统一完整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唯独财政审计由于财政对象的多样性,造成了目标、计划、实施、成果等各个方面不能形成全国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局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审计大格局的形成。

突破思维定式,创新财政审计工作观念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引领实践创新。财政审计人员要突破现有思维定式,改变现有工作惯性,树立宏观意识大局,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把握和安排财政审计的目标、任务;树立公共财政意识,充分体现财政“国家”和“公共”的内在要求;树立审计跟进意识,将财政审计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二是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上实现新拓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逐步推进政府效能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能针对财政审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情况,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力量安排和审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一是整合审计计划。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极为重要。二是整合审计力量。针对重点专项资金和涉及全局性的审计项目,积极开展上下联动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做到纵深推进、一查到底。三是统一组织实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机关内部处室之间的壁垒,成立财政审计协调小组,负责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效率不断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有效改进审计方式,积极探索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坚持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以财政审计为龙头,以专项资金审计为延伸,揭示政府财力的投入价值,促进政府财力的合理配置及行政效能正常发挥。二是坚持与一般部门单位审计相结合。把对财政部门审计与预算单位审计结合起来,税务审计、国库审计与企业审计结合起来,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从税款实现环节到征收入库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坚持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统一方案,派出同一审计小组,一次进点,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层次财政审计工作当中,始终坚持站在宏观、大局的角度,针对体制、制度、机制、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服务宏观决策和规范财政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坚持以“两个报告”为平台,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出评价,为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坚持以审计报告为基础,通过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全局角度去综合考察、分析、判断,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

改革审计机关行政隶属关系,从根本上建立全国一体化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当前,我国实行的行政型分级负责的审计体制,由此而形成的审计组织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地方和部门利益、财政对审计经费的控制等因素,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确立上、审计重点选择上和审计成果利用上缺乏一致性,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立足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下,各级审计机关所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想基本上都是基于本级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之间横向一体化去谋划实施、组织协调的,而构建纵向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现阶段的审计体制下,构建上下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任重而道远。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审计体制,即长期以来社会和舆论所倡导的上下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要提高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紧迫感,明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推动财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作者:赵斌

第4篇

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是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责任监督是政府责任机制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政府责任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建立的和不断完善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在维护和监督公共财政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一、公共财政的责任与公共财政审计

财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行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对公共活动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和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一种财力保障,代表国家支配和管理公共经济资源。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责任也转移到财政部门的预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活动主要应定位于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不断规范用财财政行为,维护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的预算执行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着国家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其对公共资源行政作为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由此而言,公共财政的执行部门,不仅需要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使用财政资金,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还有责任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增加公共的益,这就产生了外部的评价问题。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在于效率和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公共财政的责任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体制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框架,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财政改革的重点应转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职能。使财政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公共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的社会公共属性将更加明确。

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也给公共财政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审计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政府财政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形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正促使审计机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审计理念,关注体制变化,从宏观的、全局的、辩证的、跨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公共财政审计的发展问题。根据政府财政的工作重点和资金流向,更加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与绩效,更加顾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民生的公共利益,即财政审计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

二、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践与讨论

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公共财政的走向,审计机关应重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认识和目标把握。财政审计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集中配置审计资源,对公共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终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审计成果,影响和提供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决策评价。

财政审计一体化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认识上更为深入,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应更为周密。

首先认识上,传统的财政审计是针对本级财政(或者说对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收支审计,侧重于预算审查、数据核审、批复程序、内部控制等环节的审查;而财政审计一体化更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一个系统性,从预算的编制、收入的组织,资金的拨付,预算的执行,使用的绩效加以检查和评价,沿着财政资金的走向进行重点沿伸和审计,因此,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一体化的认识和评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其次,在定位上,传统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主要侧重于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取向目标,更应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在资金的界定上,不仅要看财政预算资金,而且应该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运行;在审计项目上,不仅要看本级预算执行,而且应该关注财政性投资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主要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来审视本地区财政综合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和揭示宏观层面的情况,结合党委政府科学执政的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提升审计的运用成果。

其三,在组织上,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审计对象的配置,还有审计力量的配置,包括社会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力量的配合。在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审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清晰,审计职能的履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这对审计组织者来讲,是一种考验,需要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驾驭意识,以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审计产品”。

有学者提出:“国家审计的产品就是审计信息”,这个观点十分形象和恰当,如果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最终只是会计数据的确认和罗列,而不能经常地适时地从财政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示分析,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的领导和公共财政的分配导向,提供有益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审计的公共性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必将弱化。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的领导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在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方面作了如下的审计实践:

实践A: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管理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深入。连续三年来,审计机关对本地区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客观反映和提示问题的同时,对预算执行中16项重要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有效执行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随之形成一批政策性的规定,极大的丰富了财政审计的内涵,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

实践B:区审计机关连续二年推行了六个预算执行部门的决算审计,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了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了审计依据。

实践C: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部门决算、财政绩效、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关联问题,拓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内容,探索对财政重要的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在本地区已建立了对工业技改、商贸发展、农业开发、科技进步、外贸支助等五项政府贴息资金的年度定期审计制度,开始形成主管部门立项、财政部门分配、审计部门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实践D:根据近年来,财政公共性建设投入增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区落实和建立国家建设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推进国家建设项目的必审制,审计机关全面介入国家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控制流程,二年半来,先后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2个,核减和节约财政性建设投资5584万,为提高财政投资的绩效,筑起一条新的监督防线。

实践E:按照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一体化运营的特点,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关注,二年来,审计机关组织了对八个部门(街镇)的国有资产资金审计,取得巨大的监督成效。为政府掌握本地区重要的公共资源、国有资金、土地存量、公有房产、或有债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公共财政在资金和资产二种形态上的资源配置基础更加清晰,为党委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一调控和运营奠定了决策基础。

浙江审计厅根据全省的审计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公共财政审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财政审计一体化已经作出新的定位,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除有关原有财政审计内容为基础外,还应包括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一体化范围和内容的涵盖,结合审计的实践来认识,我们认为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带来很大的启示,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导向,值得引起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标志着我们正步入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新框架的阶段,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然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靠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职能的调整,并善于把握工作的取舍,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内涵。

三、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分兵出击,最终为社会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使审计的成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一)重视审前计划提高组织管理

审计一体化可以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思考,做好审前调查方案的形成,按照财政资金的走向和资金运动的规律,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审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就具备一定的网络和层次,具备一定的时段和对应。审计的组织需要跨越时空和项目的单一观察,从年度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串联和分析,分而不乱,合而为一,以提高年度财政审计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财政审计一体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来讲,首先要做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高项目指挥协调、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问题综合、项目成果提炼的一体化。

(二)综合审计内容做到“六个结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为终极目标提供服务的责任。局部项目与整体工作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局部的问题不能局部看,应连贯看,综合看。从中得出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各单项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宏观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应努力做到“六个结合”:(1)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2)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5)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6)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整合信息资源构筑信息平台

我们说,从本质上讲,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施,使这种“分配活动”和“利益关系”在一个新的统一体方面得到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审查中,观察的要点是程序和合规。但在审计一体化的组织中,将沿着资金的流向,一直跟踪到受益单位(企业)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信息又反馈出该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条件下,各类审计资源的整合尤为必要。这既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这些纵横交错的审计信息,同置于一个公共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各审计组信息的共享,使财政审计信息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客观上,审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在审计计算机管理系统(OA)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O)条件下,使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成为可能,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将有助于财政审计一体化项目的有效推行。

(四)确定终极目标提高审计成效

推行审计一体化,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要求立意高、力度强、容量大,具备全局性和宏观性,这是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反映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认真的把握。

由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带来审计项目的多样化,也带来审计目标的多元化,在年度审计任务执行中,各审计组应按财政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同成效,对审计项目提出不同的评价,提供分项的审计报告。客观上来讲,审计的信息或审计成果是丰沛的,但同时,对“两个报告”的综合整理难度也在相应提高。

第5篇

1.突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

通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管理重点必然要由财政收入转变为财政支出,因而,财政审计的研究重点必将转向财政公共支出。财政审计的开展必须围绕预算管理及其预算支出特点来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以及绩效性的实现。具体地,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等。

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困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是审查转移支付的形式的合规性,是否符合新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遵循公共服务均衡化原则;二是审查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依据是否科学可靠,审计公式化转移支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数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三是审查审计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其中,着重审查补助地方支出的项目设置和补助办法是否经过了法定审批程序,财政部门有无擅自设立补助项目、制定补助办法等超越权限的行为;四是审查专项转移支付有无明确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有无太过随意、透明度差,进而导致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等问题;五是要审计结算依据是否合规、真实。

3.实施财政风险审计

如若管理不善,各级财政也将会面临未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入不敷出甚至引发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因此,应将财政风险审计作为在新时期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其中应重点加强对政府各种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的审计。一要认真审查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二要从财务管理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应认真审查报表、账本、凭证等会计资料以及借款协议,把握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负担,发现债务管理问题;三要根据债务资金的流向,跟踪检查使用债务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为财政部门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单位和项目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财政审计方法的创新

1.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审计和审计调查可以分别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进行。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可以审计为主,辅之以审计调查,或者相反。如对教育经费的审计,在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重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的同时,只要对其他的院校作一些专题调查便可掌握问题的全貌。

2.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目前财税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S),使财政审计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为此,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指南和操作法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第6篇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 A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以维护财政安全和促进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完善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运行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为着力点,统筹整合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依托“两个报告”平台,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街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必须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国家财政审计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总体上要抓哪几个问题,要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必须进行整合,统筹研究确定。二是必须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三是必须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四是必须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各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上,在谈到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刘家义审计长再次强调了上述四点。刘家义审计长的上述四点要求是对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精髓的高度概括,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高度整合资源、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与报告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系统整合的财政审计新思维。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我国审计机关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有一个由破题向逐步深化、完善的渐进过程,就县级审计机关而言,现阶段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上下关系,夯实对地方审计机关双重管理的基础。上级审计机关要强化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坚持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同时报告的法律规定。要整合审计力量资源,加大对在地方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项建设资金的审计授权工作力度,把这些部门、单位的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筹,拓展财政审计的覆盖面。要完善对地方审计机关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财政审计的分量。二是处理好财政审计职能机构与其他审计职能机构的关系。财政审计职能机构必须负起整体谋划,提出方案,督导实施和情况综合的责任,其他专业审计职能机构应主动围绕和服从大格局的目标、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审计实施。运用目标管理技术去整合审计资源,一次审计多项成果,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带动其他审计项目的开展。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积极稳妥地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纳入财政审计工作报告中,为人大、政府任命干部做好参谋。三是处理好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类型的关系。从宏观意义上讲,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因其内容复杂而被划分为多个专业审计类型,致使预算执行审计成为财政审计的代名词。因此,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必须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全部政府性资金分为预算管理资金和非预算管理资金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资金;后者主要指未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专项资金(基金)、部门(单位或国有投资机构)管理的资金(包括政府负债)。从部门分布看,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部门管理的各类财政性资金;未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滞留于国土部门、土地储备中心、经济开发区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各部门及政府所属投融资机构的政府负债。社保部门未纳入财政管理的社保资金;地税部门减免的税费;国土部门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其他符合全部政府性资金涵义的资金,如行政部门结余资金,包括行政经费结余、专项经费结余和其他资金结余。从收入种类看,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政府凭借法律法规赋予的公共权力取得的税收收入、政府性基金、罚款和捐赠收入;政府凭借公共产权取得的国有资产收益、土地出让金、政府性收费和特许权收入;以政府的名义或者凭借政府所掌握的公共产权如土地所取得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由政府管理、需要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社会保障金等基金以及体现政府对自身资源让渡的各类减免的税费。只有合理界定全部政府性资金范围,才能确定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

二、利用好“三个载体”,加大审计资源、要素整合力度。一是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在确定计划时,统筹考虑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以哪些内容为重点,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并对各个分项的目标、重点、建议加以综合提炼;形成审计项目计划“一盘棋”思路,围绕全部政府性资金,将所有审计项目纳入“一盘棋”通盘考虑。二是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加强审前调查,充分摸清财政资金运作的脉络,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利用审计机关的统一领导协调性,打破科室界限,围绕重要项目优化组合,统一组织实施,形成整体合力;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老带新”、“师带徒”,加强实战锻炼,加快培养年轻审计人员一专多能;结合审计机关审计力量的实际状况,对部分审计项目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三是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两个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是全面反映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的主要载体,要围绕“两个报告”的主题思想,把握重要性原则,对审计资料综合取舍,围绕财政审计的宏观性,全局性目标,全面地反映公共财政运行情况,特别是要找准和揭示带共性、带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升级,更好地服务宏观管理决策,促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绩效。

第7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

(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

(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

(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

(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

2、设计标准不统一

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

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

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何小宝,徐荣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

[2]王亚晓.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第8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2、设计标准不统一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何小宝,徐荣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

第9篇

按照开发建设必须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建立“统一管理,集中收付”的新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凡开发区范围内具有行政职能或接受财政拨款的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以及开发区绝对(相对)控股或承担相应负债责任的投资公司、经营公司的预算内外资金和帐户处理,统一集中到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管理,按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分户记帐、分户核算。

财务人员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统一安排,接受财政审计局领导。各部门、单位、公司(投资公司的资金管理,除本条文之外,开管[]02号文件另有规定)不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财务人员。

为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开发、服务群众,在对原有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结报制成立财务核算中心的基础上,把涉及群众兑付与一般支付功能的业务,全部纳入核算中心,扩容财务核算中心新的业务范围。财务核算中心对机关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实行分户记帐,分别核算。其经费实行报帐制,各部门、单位只设一名报帐员,建立备用金制度,定时定期结报。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约束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改革的要求,结合开发区特点,通过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执行,来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约束力。根据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开发建设要求,确定全年预算收支总水平。预算编制必须经过部门(单位)预算、财政分析汇总,然后报开发区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正式文件批准。对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和集中预算,对部门预算中一般预算支出,按开发区“三定”方案与机构改革新明确的定员及定额标准来计算核定。经批准的部门预算,实行预算指标管理。对项目支出,必须先对每个项目概算进行不汇总,然后按照开发建设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科学论证、合理排序,再根据预算总规模,确定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确因特殊原因需对经主任会议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按预算编制的相同程序进行,然后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正式文件批准。未列入预算的开支费用,财政部门可以拒绝执行,严禁未批先用、未准先支现象发生。

三、有效组织收入,逐步增强财政实力。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财政收入征纳范围、享受政策的调整决定,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工作,加强与税务、银行等部门的工作联系,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有效组织和征纳各项财政性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不断壮大开发区财政实力,逐步提高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

四、严格支出管理,有序执行预算支出。

(一)规范支出程序。开发区财政收入要优先保障单位(部门)一般预算支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运转,适度安排专项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拨付给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开发建设补贴,用于开发建设的项目支出,土地收入专项用于滚动开发的投入。

(二)严格报批手续。按照“部门掌握、财政审核、分管审批、总量控制”的原则。已列入年度预算及季(月)度开支计划的一般预算支出及专项经费支出,需按以下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在合法有效凭证上,经办人、证明人签字部门(单位)负责人签字财政审计局审核签字管委会分管副主任签字(超限额及非正常费用需续报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签字)财务核算中心结报。属专项管理的支出、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商品与服务以及工程项目建设,按相应的管理规定办理申请报批手续。

第10篇

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的意义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就是依据财政支出决算功能分类科目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对支出科目下的所有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一)有利于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就是评价、确认和证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履行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对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监督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是政府以及所属部门的职能活动,如履行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管理社会责任等的履行情况。政府的职能活动在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得到具体明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设置,说明政府在“做什么”。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如教育、节能环保等;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项级科目反映这些活动下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政府具体职能的经济表现形式,对某一类、某一款或某一项的科目资金进行审计,能够直接反映政府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审计能力,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的审计,涵盖了预算分配、决算编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审计对象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包括财政资金涉及的具体业务主管部门、具体使用人,从而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财力的分配权和各个部门的行为职权,维护法制秩序,预防腐败。由于一款科目下往往涵盖多个专项资金,因此从科目的角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整的、全面的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能够系统的、宏观的分析科目资金所对应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财政民主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能够参与财政决策、监督财政收支行为。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财政信息。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财政信息主要是预算、决算表,以及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的科目,这与公共财政、“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有较大距离。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是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逐级确认科目资金在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涵盖财政资金的拨付、流转和使用情况。合理运用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科目资金使用的最末梢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财政的决策和监督之中。

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实践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三个款级支出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于2013年6月了审计结果公告,这是开展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审计的首次实践。

(一)审计的主要特点 (1)审计的支出科目的社会高度关注度高。审计的三个支出科目资金分别是节能环保类下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这三个款级科目下共有3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空调、热水器等节能家电补贴资金,北方采暖区供热改造资金;有涉及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还有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关注度高,同时也是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引导节能环保发展,履行政府节能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

(2)审计抽查的项目多,资金覆盖面广,有效的监督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三款科目资金共计818.83亿元,涉及8328个项目,审计延伸项目共计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审计工作通过详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抽查数量和覆盖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五级的抽查面,实现对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的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引导、促进节能环保政策的效益和效果做出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审计结果公开透明,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审计结果公告将348个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全部公开,改变过去审计结果公告中简单举例、点名等不透明的公告方式。在审计结果公告长达34页的附表中,详细列出单位名称、承担项目的内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金额、整改情况等内容。审计公告引起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中的部分专项资金的效果和作用展开讨论,如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在帮助行业度过难关、树立消费者对节能家电的购买意识后,该项资金的政策效益逐渐减小,并带来了保护落后技术产品,诱发家电企业骗补等负面效果。政府在2013年5月底停止了部分节能产品补贴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审计署组织的这次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三款科目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建设以及决算真实完整五个方面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强调从资金政策设计、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分级次、分部门、分环节发现每款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1)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预算安排,包括三款科目资金投入的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情况,专项资金的设置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以及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安排、预算下达、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情况。重点分析专项资金设置的科学性,揭示分配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等问题。二是资金拨付,包括三款科目资金的下达、结余、结转情况,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的范围等。重点揭示滞拨、截留、改变资金用途,影响资金效益等问题。三是管理使用,包括使用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的申报、获批、资金配套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批复、验收等情况。重点审查申报的真实性、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揭示违规审批、骗取资金、挤占挪用、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项目建设与政策目标,包括三款科目资金项目建设的数量、类别、资金以及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检查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揭示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迟缓、建成后未达标等问题。五是决算真实完整,包括核实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报表的编制是否合规,确认的收支数字是否真实,报表编制是否完整,预算调整是否合法等。

(2)审计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联合审计方式。审计署设立专门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组织审计署相关业务司、驻部委的派出局、驻地方的特派办实施联合审计,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对三款科目资金从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的全过程审计。二是采取统一目标、方案、标准开展审计工作。科目资金审计的审计组遍布三款科目资金涉及的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18个省,但各审计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调查报表、审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数据指标都是统一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制作了三款科目资金的审计操作指南,确保参审人员实施审计、汇总结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三是采取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审计环节,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锁定财政资金停留在中央、还是在省、市或县,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资金规模和项目个数,统计每个项目获取的财政资金补助种类,提高审计效率。在节能汽车、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审计中,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推广电子数据库,通过与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和比对,运用计算机审查套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审计抽查工作量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本次科目资金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约4个月,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月均延伸1261个项目,每个特派办平均延伸280个。每个特派办投入约30人,但科目资金涉及的项目点多、面广、相距甚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审计人员缺乏节能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大量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到节能量的计算,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涉及到的光伏知识,这些知识是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审计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对项目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确认,难以精细化的评价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效果。

(3)对资金预算分配环节决策者的追责难度大。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均属于特殊利益支出,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被一部分特定的部门、公司享有。由于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拥有财政决策权的管理者在预算决策过程容易出现根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的情况,导致人情经费、权利寻租的发生。三款科目资金审计中揭示了专项资金存在的虚报冒领问题,但查证问题表象背后的决策程序、利益关系时,面临取证等诸多困难,削弱了审计监督对预算分配决策人的追责力度。

三、结论

当前国家审计以支出功能类科目资金作为切入点,对相关科目进行审计,是我国国家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职责的内在需要。为更好的开展科目资金审计,还需加强研究分析、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科目资金审计的基础性研究分析 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分析,明确该科目对应的政府职能,分析科目支出的增减变化和预算决算,科目对应专项资金的种类和特点,专项资金存在的财政风险因素等,为科目资金具体审计科目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财政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研究,创建审计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数据的互联和互通,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研究每款科目相关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决策过程,研究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等等。

(二)提升对科目资金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水平 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相对于某一项专项资金审计而言,更加系统和全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呈现多样性,有地区性的问题、有部门性的问题、有项目自身性问题。审计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要重点分析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查找问题成因。但单个专项资金的问题提升到整款科目资金的功能层面,探寻政策缺陷,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三)创新科目资金审计的组织模式 在审计的时间上,向前“延长”,审计机关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之前确定需要开展审计的支出科目,提前开展科目资金审计。在审计组织上,在集中审计署审计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将部分项目交由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就地审计。在专业知识上,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聘期相关行业和技术的专家,取得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第11篇

鉴于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特点,往往在审计业务工作的分配上,不像省厅、市局那样按处(科)的性质来对号入座,而是打乱各股的性质进行的。因此,各股之间的独立性较强。此举虽是审计队伍的现状所决定,但最大的弊端是审计信息资源没有互通,没有共享,必然会导致在审计实践中出现遗漏。而我局出台的“按图索骥”审计法,则可有效地避免此弊端。其具体步骤是:

(一)全局审计业务人员参加县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关注收入是否完整,是否足额入库,计划是否完成,支出的结构、方向、效果及上级补助的安排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明确要重点关注农业、林业、农业开发、民政、计划生育、移民、教育、文化、卫生、国土、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流向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乡镇、部门和专项审计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召开全体业务人员通气会。全体参审人员就在县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记录的资金走向及发现的问题在会上通报,并对其中的重要情况特别予以提示供大家讨论,全体参会人员应根据年初各自的审计任务安排情况做好所涉及自己审计任务中相关审计问题的记录,以便对重点情况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好今后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准备。此举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程序。

(三)开展部门和涉农资金审计。各业务股进入重点部门和涉农资金部门,审计时,充分运用财政审计成果展开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流向及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并与财政审计的数字、资料进行衔接对照,查明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挪用或变相挪用的问题,做好详实的审计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以备下一步乡镇审计之用。

(四)召开业务通气会。对部门和涉农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流向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和交流,做出决定,并对重要疑点予以提示。全体参会人员根据各自的审计任务安排,做好涉及问题的记录,确有必要,可将其他股室的审计记录复印,为进入乡镇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此举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二个程序。

(五)进入乡镇开展审计。各审计组充分运用在县直部门审计的成果,在乡镇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与县直部门审计的数字进行衔接对照,查找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挪用等问题,分析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延伸审计部分村;特别要关注专项资金的最终点及使用效益,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无虚列和套取专项资金的行为,有无一个工程项目多头申报的现象。在这项审计中还规定各业务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项目开展审计调查,运用审计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写出调研报告,揭示普遍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第12篇

一、实践与应用

(一)财政资金实现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采集了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等电子数据,覆盖了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涵盖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全过程;铺设了千兆专用光纤,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采集当天发生全部财政数据只需五分钟左右,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采集,做到了实时更新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最新的电子数据实施审计。

(二)审计数据实现集中汇总

借助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非联网数据导入到联网审计系统中,既可以利用服务器的高性能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从零散数据到审计数据库的集中,使审计数据得以共享。如我们在“五项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把“五项社保”的财务、业务数据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计算机人员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这些数据又为预算执行审计所用,并且在次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审计时又得到应用。逐步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开展纵向深度分析,宏观长远预测等提供依据。

(三)审计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动态监测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发现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从而增强了审计监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期向经常的转变,使审计“预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我们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对大额支出项目、支出单位开展审计调查,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如:在对2009年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时,发现补发教师绩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将此列为2010年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查明是否有违反绩效工资政策乱发钱物及突击发钱等现象;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摘要等维度延伸,发现公务接待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大,进一步向预算单位延伸,出现某单位公务接待费排列第一,立即对该单位进行了招待费专项审计,查处、纠正违纪违规问题,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将预算数据与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的问题,将此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向人大报告,督促财政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其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了审计震慑力。

(四)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率

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横向对比等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为审计立项提供数据依据,使审计立项更加科学、有效。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审计立项时就可以通过财政联网审计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掌握其基本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在审计调查阶段审计组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下载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是带着疑点找问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过纵向对比,使审计重点、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利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通过ASL语句将审计业务人员的经验方法编写成审计方法,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利用这些审计方法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审计,实现全面预审。如通过预审提交的审计疑点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的大部分会计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后,这些会计技术方法有问题得到了纠正。

财政联网审计的开展使审计获得了大量有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一方面可以摸清全部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总量规模、资金投向,实现了财政支出由功能分类向经济用途分类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动态、实时的特点及全面、多维的数据量,使审计工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提升了工作层次,构建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困难与问题

财政联网审计创新了审计工作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大了审计工作影响,但是通过审计工作实践,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主要包括:

(一)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持审计通知书才能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对财政联网审计这种全面、实时、动态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只能靠地方政府和部门间协调,如果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的可能性非常大。对联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仅靠“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反馈给被审计单位,没有法律效力,起效不大。二是财政联网审计目前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南,如网络安全设置、采集数据方式、数据分配管理、审计预警结果运用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靠应用单位自己采取措施管理。

(二)审计外部环境不适应。财政部门积极推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制度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联网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在通过财政联网审计过程中发现财政部门的四项改革还不尽完善,如部门预算编制不细、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不全、操作人员违规规定随意删改预算数据等问题,使得财政联网审计采集的数据不全、不实,影响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三)审计风险“潜滋暗长”。财政联网审计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资源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也会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严重时可能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系统,从而带来显性或隐形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财政联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练掌握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知识,财政业务知识等。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我们基层审计机关,这样的复合型人员非常缺乏,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部署和维护甚至更换数据模板都依赖于软件公司,就更难说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好的做到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实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

上级审计机关及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问题,使审计工作在法律的约束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应尽快出台财政联网审计准则或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指南,使之成为审计人员在实施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指南,并作为判断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以规范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关审计行为和审计管理。要明确建立财政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应用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开发相应的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电子监控子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所有操作进行全程监控,以加强审计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创新财政联网审计

积极探索如何把预算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和财政集中支付审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从业务管理流程的角度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体化审计。探索财政联网审计的数据大集中审计,由于财政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一致,上级审计机关可利用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的优势,通过审计内部网将下级审计机关采集的本级财政数据,利用财政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开展远程审计,将审计的问题反馈给地方审计机关查证和落实,以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威慑力。

第13篇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债务风险; 会计防范

2009年以来,欧美等国相继爆发了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的关注。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需由地方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财政应支、应拨、应补而未支、未拨、未补的义务;超越地方政府正常权限发生的担保或允诺形成的债务;国有企业、国有政策性投融资机构由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而形成的债务等。可见,政府债务不仅包括政府会计主体本身形成的债务,也包括由于政府干预特定会计主体行为而形成的责任债务;它既包括现实负债,也包括或有负债。然而,按照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或有负债、承诺事项等信息未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政府会计报表无法反映和披露全面、充分的政府债务信息。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据审计署2011年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截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10.7万亿元,其中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截至2010年底,全国只有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借政府性债务。该统计报告还显示,2011、2012年分别有24.49%和17.17%的地方债务集中到期,而2012至2013年需要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或担保责任债务的比例则超过2010年底所有待偿还债务的53%。这些地方债务的共同特点是对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对银行信贷依赖过大,而投资项目的收益性较差。也就是说,偿还地方政府债务的未来现金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地方政府巨额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方面尚存在不协调问题。地方政府要处理大量复杂的地方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并为此承担巨额的财政支出,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却留在了中央政府,由此形成了“财权重心上移、事权重心下压”不协调的矛盾。这是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编制赤字预算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履行政府职能,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赤字运行。

(二)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为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支出压力,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而这种不规范的举债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控性,也加大了政府财政的潜在风险。2008年底,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宣布实施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发展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建设项目,结果投资总额远远超出了4万亿的规模。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投资项目的资金不是靠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也不是发行国债,而是由数千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借款。按照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这类债务并不反映在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用性和相关性,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三)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原因

21世纪以来,赤字财政理论开始影响我国的财政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对债务管理和债务风险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资金的投入和建设上,忽略了债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对可能产生的政府债务危机也没有一套有效的应对措施。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重融资轻管理,只考虑短期利益,忽视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分析和风险防范,许多债务资金的使用部门认为债务由政府兜底,对债务资金的投向和运营缺乏科学的评价、论证,造成举债的随意性和债务约束软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债务规模的不断膨胀。

(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是追求政绩,不惜举债投资“形象工程”,不顾自身财力超前建设、重复建设时有发生。这样,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政府可支配收入,但却加大了未来更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和潜在的财务危机。

另外,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不佳,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财政支出的刚性较强,为弥补资金缺口,地方政府不得不举债运行。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会计防范

政府会计目标是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诸如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政府财政决策的相关信息,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会计信息等。然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在实现会计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充分发挥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对于防范政府债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按照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只确认当期的显性负债,而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并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中反映,造成会计信息(尤其是负债)不完整、不全面,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从表面上看,政府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从而夸大了政府当期的可支配财政资源,掩盖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所以,改革政府会计核算体系,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势在必行。权责发生制强调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负债确认的关键条件不是会计事项的法律形式,而是负债风险是否转移的实质性条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客观反映政府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充分披露政府债务的相关信息和潜在风险,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业语言,是市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决策者至关重要。信息披露虽然是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最后环节,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重大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实质上是借助于制度规范,强制要求会计系统充分揭示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重要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报告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用性。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政府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实质上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尤其是没有提供充分的负债信息,无法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完善的会计报告体系既要满足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也要为分析判断政府财务基础的稳健性和财务风险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既要满足政府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因此,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系统应在预算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设置新的会计科目,以特定项目的债务资金为主体编制基金报告,全面体现债务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基金资产负债表中充分反映政府债务状况,并且根据债务编制基金报告,动态反映和监督债务资金来源、偿还方式、债务增减变动等信息。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则在基金损益表中反映。同时,不断规范、充实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分析性、解释性信息及非财务信息,尤其是或有负债和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以及资产负债率、利息支出率和债务率三项指标,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债务风险作出合理分析评价,对债务总量实施有效控制。

(三)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

政府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问题。政府财政审计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显然,政府债务风险审计应该构成财政审计的必要内容。我国目前政府财政审计主要是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债务风险和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并未引起关注。因此,政府财政审计应在合规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增加财政风险审计,将或有负债、政府承诺事项等负债项目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债务审计应该包括债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债务风险是否可控、债务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以及债务资金使用效益等内容。

另外,政府应大力推行政府审计公开制度。依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将年度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益性,促进政府财政运行的安全性,实现社会经济稳定、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 香港理工大学课题组.公立单位委员会第11号研究报告——政府财务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陈均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龚强,王俊,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1(7):144-156.

[4] 类承曜.成本、外部性与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度举债[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10-16.

第14篇

为进一步完善本街道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街道财政“两个集中”工作,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以及闵财预[]10号《关于编制年镇级部门预算指导意见的通知》,现将年本街道财政预算编制方案制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本街道的各项事业和谐、有序的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建立符合本街道情况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实施“二上二下“的部门预算编审办法、实行预算支出管理,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对民生项目投入的比重。努力实现预算编制的透明,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

1、公共性原则

部门预算要充分体现公共政府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性资金对资金需求的投入。

2、综合预算原则

单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都要纳入部门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统筹安排。

3、真实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必须以区“十一五”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本部门职能需要为依据对每个项目支出的数据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数据真实准确,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正确率的考核机制,并加以运用。

4、保证重点,有序安排原则

严格按照人员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支出顺序依次编制支出预算,体现政府支出的支出性。基本支出按定员定额和实际情况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参照区本级的定额标准,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企业按实际情况决定。项目支出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务可能合理安排,择优排序,不考虑部门和单位历年基数。

5、法制性原则

部门预算经审批后,具有法律效力,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追加。

三、预算编制的范围

具体单位包括:

1、街道机关

2、文化馆

3、图书馆

4、体育场

5、市剧院

6、市社区学校

7、市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所

8、市路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9、市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分队

10、市区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

11、市区路街道人才服务管理所

12、沪闵投资管理中心

13、其他单位

四、预算编制的内容

1、收入预算

本街道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包括市、区级、街道拨款收入)、非税收入、经营收入(如房租收入、游泳池收入等)、以往年度结余资金均应纳入部门预算。

2、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人员经费预算定额的支出内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资金、社会保险缴费、离退休费、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助、其他人员经费等。

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本街道年度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参照区本级预算定额来执行,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企业按实际情况决定。以后年度将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各企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及编制内实有人数作调整。

3、项目支出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作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包括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项目支出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预算,并按要求填报申报理由、主要内容、测算依据、总体目标等,根据综合定额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据实填报。

本街道的项目支出预算,如黄水整治工程、平改坡项目等,应按照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总体安排,按相关部门实际情况制订所需的预算金额,再由财政审计科根据情况拟出初步意见。

4、政府采购预算

根据区政府采购的目录和有关规定,由点到面、分步推进,逐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五、预算编制的要求

1、执行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特别是要贯彻区人大《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加强事前沟通、部门沟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在需要的情况下,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提前介入,通过政策咨询、专家评估、公众征询等多种形式,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合法化、民主化。

2、推进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

预算编制方法从合规性和政策性逐步发展到绩效预算,从传统的资金控制为主转向以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管理。通过预算编制方式的创新,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

3、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本街道事业单位年度预算定额参照区本级预算定额来安排,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以后年度将按照区政府要求,结合本街道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4、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

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资金投向,保障政权建设以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需要。要压缩不必要开支,按照本单位履行职能的真实需要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

5、严格遵守编报时间

预算编制时间紧,环环相扣,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务必按照各阶段的时间要求,及时报送,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如期完成。

六、预算编制的时间节点

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的顺序,由本街道财政审计科负责审核、汇总后报区财政部门(表式和编报文字说明)。

第15篇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家审计 理论体系构建

一、前言

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所谓的国家审计理论,指的是在国家审计实践工作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逻辑特征的客观性规律,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国家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概述

(一)理论体系构建背景

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一般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的:一是国家审计是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理论;二是国家审计可以为国家治理途径、作用机制、类型等提供基础理论;三是在国家治理这个大框架之下,审计的应用理论和管理理论都需要在遵循国家治理的相关要求下进行。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提出,国家审计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承担着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的光荣历史使命。相关人员在构建国家审计这一理论体系时,可以先系统性地回顾国家审计在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相关理论内容和国家审计服务的实践性作用,以便能够做出全范围的梳理,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概括和服务历史的梳理,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所谓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本质是为了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种概念、判断、范畴和推理体系,属于一个具有结构性特质的系统,它的存在可以为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实践性的服务。一直以来,有关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都是审计理论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国现有的相关审计理论体系基本都是以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作为构建对象,这种方式构建出的理论体系无法满足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这两项实践工作提供帮助的要求。因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道路也需要具备中国特色。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实践发展状态较好,审计实践不仅独具特色,类型也是丰富多样,但是有关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却还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1]从我国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理论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具有逻辑性、客观性的规律,通过抽象和概况这两种处理方式进行规划处理之后,形成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w系。该理论体系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国家审计实践进行指导,且自身可以在指导审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因此,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开放性、动态性的国家审计理论,确保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能够顺利达成,就成为当前构建审计理论体系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国家审计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或者任务,是为了解决如何能正确认识审计实践,以及从一般意义上来组织各类审计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实践要素等基本问题。因为国家治理工作的目标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国家审计要想提供能够充分满足国家治理期间需要的监控服务,就要从自身具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出发,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服务。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解决一些基本型的理论和原理问题。从国家审计来看,其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一些国家审计的一般规律、基本原理、审计本质等,探索能够将国家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和普遍本质揭示出来的知识体系,即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国家审计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定位是国家审计具有的系统分析功能。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的体系研究中,这个问题属于基础性类别。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审计活动的基本工作方面和主要工作内容也是由国家治理工作来决定的。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国家治理的本质就是投入和运用公共资源,产生或者是提供国家审计这种服务方式,从而完成国家治理目标的一个过程。因为国家治理属于人为设计出来的主观能动过程,是以追求善治为主要目标的动态过程,也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其本身的资源稀缺性则是审计实践活动能够产生的前提。[2]因此,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可以监督和评价国家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预防和化解在国家治理期间的各类冲突问题,制约和监督国家治理权力运行,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为重要宗旨。

(二)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

由上文分析可以推断:国家审计理论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体现和反映出审计满足治理工作要求的程度,直接决定国家审计的水平和开展程度。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审计界的专家学者需要以以下几点为构建基础:第一,国家审计本质和动因理论。与国家审计动因有关的研究会对公众认识审计工作的本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国家治理影响下,相关人员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从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入手,以理论来回答国家审计出现的根本原因,以便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审计工作的本质,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理论体系。审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则要从审计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出发,结合国家审计的相关概念,明确国家审计的工作任务、职能、作用等内容。第二,国家审计的目标理论。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子系统之一,国家审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治理系统在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3]因此,国家审计活动的目标需要以服从国家治理要求、为国家治理目标实现服务为标准,以此来确保国家审计的真正价值能够凸显出来。专家学者在对审计目标理论进行研究前,需要先探明国家治理对审计这个子系统提出的功能要求,在符合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国家治理与审计目标间的关系,明确国家审计的目标理论。

(三)国家审计的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国家审计都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其定位是对国家治理活动的逻辑性分析。从实际上来看,应用理论的研究就是在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反映出审计对国家治理服务的作用,让审计基础理论可以同实践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国家审计的存在是为国家治理服务。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监督国家治理的各项服务行为,为治理服务提供完整的鉴证评价信息。因此,如果确保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服务、监督、评价等工作能够顺利地展开,就成为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关键点,这也是研究审计应用理论的出发点。基于此,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的细分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有关财政审计的应用理论,即如何借助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方式,为公共财政机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和管理体系,确保政府部门财政的安全性,提升相关部门的财政绩效水平。该理论主要是借助建立大的财政审计格局,通过对各类审计资源的统筹管理,来达到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整体层次和工作水平的目的。二是金融审计中的相关理论,即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初的发展目标,为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服务,找出国家治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金融业的发展风险,进而从制定政策上入手,构建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4]

(四)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

伴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国家治理也开始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模式和特点。为了可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国家治理模式提出的要求,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服务,国家审计的发展也需要遵循时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所谓的国家治理指的是一个历史范畴,所以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模式、目标、内容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同理可知,其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家治理环境,以及影响国家治理因素的增多,不断的优化国家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便成为了相关人员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基于此,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不仅要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为主,还需要找寻不同时期、地区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创新国家审计内容和手段的方式,尽可能将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受国家治理具有历史范畴这一特征的影响,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要在吸收和借鉴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国家治理工作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国家审计本身具有的连续性、继承性、历史性等优点发扬出来。[5]并且,相P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还可以赋予国家审计前瞻性、先进性等特征,以便确保国家审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国际视野,按照国家治理在变化而自动组织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方案,指导审计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四、结语

在国家治理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审计需要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国家治理工具的身份出发,明确自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相关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需要以当前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确保国家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被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审计理论体系,以便确保该理论体系可以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 王会金,黄溶冰,戚振东.国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J].会计研究,2012(07):89-

95+97.

[2] 秦荣生.探索国家治理下政府审计理论的力作――《政府审计协同治理研究》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4(03):159-160.

[3] 戚振东,姜德波,施平.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审计发展创新――“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01):187-192.

[4] 陶希东.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全球经验与中国道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7(0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