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自信的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文系2015年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改项目:“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问题研究――以金融专业大学生为例”(2015JGYB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8日
一、高等院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思想阵地。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等院校是多种思想交集、多种意识形态交流汇合的场所,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大学生信息获得数量和途径空前增加。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对于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也很重要,是塑造其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自信的提升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并且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大学生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其文化自信的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更需要文化自信。只有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热爱传统文化,并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担负起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任。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了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新功能。
(三)通过文化自信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介高度发达,国际间交往不断深入,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汇集。而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强势经济的文化往往会强烈冲击弱势经济文化。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面临的世界文化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处于文化造就和创新的黄金时期,只有加强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才能帮助其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本位的观念,从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相继把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面对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不断增强的新环境,只有塑造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才能传承、传播和创新中华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冲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文化国际竞争市场立足。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一)对本土传统文化认知缺乏。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并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认真研读传统国学的人只是少数。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诸如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传统礼仪、传统艺术等不感兴趣、不了解的状况,这样很难实现文化认同感的产生。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严重,而中华传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渐渐丧失。这种情况已经引发重视,媒体开始以各种新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一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刻意增加国学内容。
(二)对本土文化的现展不够关注。文化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文化的内部结构和内容是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以适应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现代也融入了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新的因素。大学生承载着创造并引领我国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使命,关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冲击。但是当代大学生对当代文化的热衷和了解程度也不高。
(三)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全球化的深入给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便利,西方国家也从未放弃通过文化渗透来实现其文化霸权。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人民的物质富足程度不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同时也达到传播其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文化内容的目的,其经济强势地位使得其文化更容易建立认同并实现跟从。大学生中日益流行观看外国电影、过西方节日、热衷西方饮食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聊、空虚、自责、迷茫等不良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这也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度的提高有助于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尽管深处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基本对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和观念等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法做到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形势,难以形成为自己发展道路上发挥支撑作用的观念和思想。
三、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一)高等院校设置的文化教育课程偏少。高校教育将会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现在高等院校大都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成为普遍共识,对文化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很少,尤其理工类专业文化教育课程更少。近年来一些高校也有开设文化教育选修课以求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趋势,但多为选修课程,受到学生自我约束差的影响收效不大。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高校过分强化其人才技能培养功能,却没有很好实现其文化培养功能,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英语学习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面临着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英语口语水平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考核因素之一。这里面固然有合理的社会需求,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不得不投放一部分时间到掌握英语的技能上面来。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阅读外国文献、听外文歌曲、看外国电影等途径来实现,自然而然的了解并熟悉外国文化,甚至达到认同效果。
(三)本土文化的推广力度不及外国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占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推广力度大大低于外国文化,使得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反而越来越多。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甚至在经济竞争领域形成并建立了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格局。国际范围内推广文化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霸权,而且成为发达国家认可的新经济增长途径。因此,无论是外国国家政策还是外国文化企业自身都注重自身文化的国际推广、成本投入、宣传方式等各方面都呈现了很大推广力度状态。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发达国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我国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企业及其从业人数以及创造的经济价值都是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而中华传统的道德约束又深受冲击的阶段,即硬约束和软约束都不强的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终究是要到社会中实现,他们看到了解到社会的文化状态,不诚信、利益至上、淡化精神追求等等,自然也会对其学习的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
四、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一)建立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体系。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提升不是看一两本古典名著就能实现,需要相对系统的培养,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合理设置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思想道德修养、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传统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等;国外文化课程,如中外文化对比等,而且要保证其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教育课程系统。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对中外文化都接触并了解,改变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差和对西方文化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盲目崇拜情况,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这应该属于通识教育范畴,适用所有专业。
(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文化自信不是仅仅开设几门思想和文化教育课程就能够塑造的,应该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短时间内让高等学校改变技能培育为主的教育思路是不现实的。教师的责任有教书和育人两方面,无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能够通过课程展现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追求。因此,高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也可以包含文化自信的信念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通过课程实现文化自信的传播。同时,也包括辅导员和各岗位行政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助力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
(三)加强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建设。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单在课程上实现,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也至关重要。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的生活时间比例很高,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影响是很大的,这属于高校的隐形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建立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和道路等强化民族文化色彩、利用各种校园媒体传播民族文化、举办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注重正能量传播、利用传统节日和学校节日的契机传播传统文化,等等。一个学校整体形成了热爱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高度自信、愿意传承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身在其中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更为重要。
(四)利用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强化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已经是自身主动性和目的性很强的群体,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作为因有共同目标和兴趣而凝聚起来部分大学生的团体,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其他诸如思想、兴趣、娱乐等方面才能的交流和提高的重要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各种团体中,教师主要是指导角色,大学生自身主动性很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同龄人的带动,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相关团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团体活动中增强民族文化色彩,寻找适合的途径和内容来培养团体内成员的文化自觉。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代大学生深处网络的世界,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网络,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一方面给大学生解决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获得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对任何事物片面的了解都无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高校要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要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利用网络的讨论功能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园区域网管理过滤不良信息,注重学校网站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六)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都属于实践环节范畴。大学生终是要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尝试,社会的认可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对社会陌生又充满期待的大学生很重视社会实践,乐于参加,其中获得的思想感悟对其学习的方向和主动性的调动意义重大,而且积极加以传播。如果能够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对大学生及其身边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都很重要。具体包括:组织学生成立调研小组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社会调查并进行分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身体力行的做公益事情;鼓励发明和创新并加以宣传;各实践活动结束后集中讨论活动感受,总结其中蕴含的文化素质要求等。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帮助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后,会增强其文化自觉的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雷彬.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途径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14.2.
一、指导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直以来,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这些事实无不一一证明着这一指导思想的伟大正确之处。之所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一指导思想具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发展建设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团结人们,才能树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二是这一指导思想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脚踏实地,了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征求人民大众的意见,才能做到众口协调,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广泛流传,才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三是这一指导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指导思想与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先进性,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能适时应对。在保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保持中华文化的新鲜感,才能不断加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和人民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共同的道路,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起信心。在2008年抗击非典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才能众志成城,才能万众一心,所以说,这种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取得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西方社会各种各样文化与思想的不断侵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只有坚定共同理想,始终保持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一味的追捧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所以,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改革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又培育出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没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来源于优秀文化培育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对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与我们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反之,如果没有我们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没有时代精神,我们便不能与时俱进,并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倘若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得以创新,便很难树立起文化自信。所以说,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只有发展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1中国文化自信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不仅对人们的精神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1.1文化自信是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动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技术能力扎实的人才,而且还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动力:第一,树立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二,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国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使得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更好地将文化的相关知识纳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依靠文化的力量推动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1.2文化自信能够应对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加快,国外很多文化开始对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感和自豪感,能够应对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避免产生盲目崇外西方文化的现象发生。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过分崇拜西方文化,例如:忽视本国传统的节日,但是对国外的圣诞节、感恩节等非常崇拜。由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很多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合理评估,就去出国留学。第二,文化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为了更好地发扬本国的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对国外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学习优秀的部分,摒弃消极的部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与国外有人进行文化交流,拓宽英语学习的途径,不断提高公共英语的应用能力,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不足,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2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非常严重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首先,很多大学生对本国文化不够自信,盲目崇拜国外的文化,没有考虑到自身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等,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国留学。然而数据显示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也无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次,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外的节日,对情人节、圣诞节和感恩节等节日的庆祝活动趋之若鹜,但是对于本国传统的中秋节和春节等节日不感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已经过时。
2.2大学生英语教材缺乏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国外文化的相关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材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描述:第一,在高职英语教材中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也不是很清楚,过多地学习国外的文化,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忽视,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往往是根据教材进行讲解的。如果选择的教材缺少传统文化,那么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也会缺乏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大多数的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国外的文化,但是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3高职院校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自信表达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第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没有体现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内容也比较少,没有利用校园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培养内容,无法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传统文化课程。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培养,导致语文课程、文化课程等等沦为选修课内容,由于选修人数有限,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广泛的感召力。
3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文化自信对于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缺失,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本文总结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相关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3.1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无论是在形成和发展中还是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而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第一,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才能够正确看待国外的文化。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国外文化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对语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为语言应用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共英语的学习效果。第二,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对公共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国外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更好地选择和保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摒弃文化中消极的部分,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文化的内涵。
3.2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用英语知识表达出来,让国外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能够对传统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寻找英语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大学生不仅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成绩,需要不断学习国外文化。而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时,学生应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国外文化的先进之处,补充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3.3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从而肩负起学习他国文化和学习本国文化的重任。大学生可以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片,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可以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或者写作比赛等等,设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上面。
3.4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中国学生文化自信,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中突出中国文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能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二,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将文化自信的内容纳入其中,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育人能力,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选择合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教材中应该突出国外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国外文化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然后,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完成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