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数学教学园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

第1篇

作者:郑淑娟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知识准备和抽象思维都不够发达,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一直贯彻一些原则,试行后效果还不错,现将这些原则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全面育人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美术作为小学的一门课程,其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以及如何创造美,从小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从这一点说,美术和德育、美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塑造具有高尚灵魂、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和表扬能独立思考、能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就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绘画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媒介,透视心灵的窗口,有时可以通过一幅儿童画看到小作者本人的气质、心境、理想、愿望、真、善、美……,所以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教儿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作画。儿童年龄较小,如何做人、如何作画都处在学习阶段,会做人才能画出好画。如前一段征集“我的家”参赛作品活动中,就涌现出一些生动感人的、真正有质量的作品,其内容就是孩子们亲身做出来的事。如一位同学画的“给奶奶捶背”,画面中画的白发老奶奶由于小孙子给捶背乐得合不拢嘴;另一位同学画的“帮妈妈刷碗”,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反映了儿童学习做人的美德。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准备的教学内容也应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反映社会,反映大自然,易学易画。同时,美术教学是建立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优先直观性原则

第2篇

那么,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参与,主动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集体教学和个别优化结合起来,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学,从低层目标入手,分层引导,逐层递进,力求各层次、各类型学生都获得相应程度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低层入手,创设情境。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兼顾各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按教学设计和临场情况,简单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1. 实例引入。“尝试性问题”的设计可采自生活,源于实践,简明有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紧扣教材内容。2. 创设矛盾冲突。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与已有知识的局限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3. 尝误原理的应用。展示中、低层次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引导中、高层次学生再思考,易于创设一个探研、创造的氛围。

第二、分组合作,主动建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造条件,强化这种探索精神。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书上直接给出的基本概念,描述性定义,在书上可圈可点的,由学生自学解决。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几何图形的裁、剪、拼、接,一些公式、法则的推导,注重过程的体验,可由学生合作完成。分组时按照高、中、低三层次相结合的原则,每组4-6人。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多,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探究。3.适时引导,类比优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一个主持、导向的作用。

(1) 了解学习、讨论的进展情况,必要时介入指导。(2)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讨论不偏离主题。(3) 教师在巡视、提问、谈话、板演之后,归纳总结,类比优化,得出一般结论。学生自学过程中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给以肯定,不必重复;不完善的,达不到要求深度的,给予补充;错误的,究其原因,分析矫正,重新建构。

第三、题组训练,分层评价。根据分层递进原则,避免中等生、后进生形成“只吃进不消化、不吸收”的学习病,分层设计习题。习题一般设为A、B、C三组,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考查本堂课的基本知识点,落实双基训练,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当堂、按时完成,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做题则链接中考、竞赛,或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研创造能力,拓宽视野。中高层次学生除完成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的练习外,还应尽力去选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教师则根据练习反馈的情况,分层进行激励性评价。对于后进生,寻找他们点滴的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出要求:进步就好。对于中等生则揭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积极向更高层次迈进,提出口号:力争更好。而对于优生则采取竞争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张扬个性,摒弃从众心理,明确目标,要做就做最好。

第3篇

1.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缺乏系统了解

对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偏远地区初中教师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教师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对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同的要求不能做到很好的区分,不能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偏远地区初中使用的教材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目前,偏远地区初中使用的数学教材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水平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偏远地区初中的教学效果.在农村,因为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学生的学习上并不关心,甚至家长和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经济条件的约束,偏远地区初中学生不能通过相应的数学资料帮助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偏远地区和外界的联系较少,学生的视野较小,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初中生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文化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偏远地区初中使用的数学教材不能满足贫困地区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3.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本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外界的联系较少,信息获得的渠道不畅,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当前新教材教学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度,教学资源获取的方式单一,传授知识的手段还比较传统,先进的教学模式急需让每个数学教师掌握.由于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还比较陈旧,深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总体上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针对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编制适合偏远地区的数学课程标准

目前大多数偏远地区的数学课程标准不能适应当地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数学课程标准存在许多问题.教育部门要针对偏远地区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结合偏远地区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控制好标准的张力,可以通过跨地域联合编制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难度的制定上,要充分结合偏远地区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这是提高偏远地区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2.根据偏远地区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初中数学教材

当前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难度较大,内容较广,彻底改变偏远地区的数学课程标准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因为问题的紧迫性,相关部门可以从改编偏远地区的初中数学教材入手,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让教材能体现偏远地区生活的实际.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调整数学教材里面包含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保障编制的基础知识能够被大多数的初中学生接受,要适应偏远地区初中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一般教材的选择上,从偏远地区的社会生活范围内选择教材.同时,教材选择的基础知识要具有实用性,不能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而增加一些没用的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选用的教材,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三、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偏远地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培训,弥补偏远地区信息不通畅这一现象,要让教师知道当前教材的改革内容,明白当前教育数学目的.比如说,为了改变偏远地区学生数学学习被动的局面,教材适当增加了一些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和说明.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这样的方法来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增加图文来表达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图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地通过改变内容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05-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入课堂,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得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愈发生动活泼。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黑板教学给学生呈现的思维过程却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如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思考。我校是地方重点师范大学,是培养中学师资的重要基地,中学“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养,这就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将结合自己在给师范生上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基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探讨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授课方式。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处理问题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后面课程的理论基础。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故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公共课,被学生喻为大学校园里一棵“挂”了很多人的“高树”,学生普遍感觉高等数学课程太难、抽象、无用!基于高等数学的特殊性,一直以来教师的授课更多的是从头到尾地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这样有助于一些公式的推演,易于让学生理解思维的过程。但自从多媒体走入课堂之后,很多高等数学的授课教师也陆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优势,使得教学内容既形象又直观,同时省去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弊端,整堂课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体会不到整个思维的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得本来就很抽象、逻辑性很强的高等数学课程变得更难于接受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民教师,必须改革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上好高等数学课。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高等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课程,而相关的数学软件包具有强大的符号演算功能、图形、动画功能,使得以前在黑板上很难表现的极限过程、空间曲线和曲面的图形等都能得到很好地演示,直观、生动、形象。

2.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和定理的讲解,学生总是很难于接受,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就可以对这些内容给出动态的几何解释,比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以用动态图形向学生展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维过程。

3.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高等数学课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枯燥乏味的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利用计算机教学辅助设备和相关软件,充分运用动态和形象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让高等数学课堂“活”了起来。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作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还是具有很多黑板教学所不能及的优势。

三、黑板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黑板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其具有很多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地方。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严密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对定理、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的演算时,借助于黑板可以边推导、演算,边讲解,较好地控制课程节奏,教师的能动性较强,学生的思维也能跟得上,也能较好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四、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的结合

1.黑板为主,多媒体为辅。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若从头到尾都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学生就没法看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而且整堂课学生都是对着屏幕,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思维也较难跟得上。而传统的黑板教学的魅力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用板书进行推理及师生间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所带来的乐趣中,因此由于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黑板教学为主导,在黑板上推导、演算,学生可以思考,做笔记,而定理、结论、例题题目可以用多媒体来显示,减少板书时间,课程中遇到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可使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加以演示;例题中一些比较复杂的三维图形,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显示等,即多媒体教学应该是辅,当我们在黑板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才借助于多媒体。

2.做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课件最忌讳把课本的内容整版地放上去,要注意语言精练、突出重点、难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声音等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内容。比如在讲“幂级数”这个内容时,学生通常比较难理解随着项数的增加幂级数如何逼近一个函数,这就可以通过用计算机做出一个动态过程来演示,从而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3.做好黑板板书的设计。在借助于多媒体授课时,备课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般多媒体教室悬挂的大屏幕基本上占去了原来黑板至少2/3的位置,剩下最多1/3的位置就是上课时可以板书的地方,所以就不能按传统的单一黑板教学的方式来设计板书。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标题的设计,言简意赅,证明过程板书也要简练,这是需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

4.做好多媒体教室中光线的调节。在同时运用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要注意教室中的光线是否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屏幕和黑板上的字,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由于投影仪的效果,一般要拉上窗帘才能看到屏幕上的字,而拉上窗帘后学生容易犯困,而且也看不到黑板上的字,若开灯虽看到黑板上的字却对屏幕上的字造成反光看不清,故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及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检查,以最好的投影效果和最佳的光线让学生融入课堂中。

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黑板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采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解决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地结合这两者进行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洪安,宁海成.高职工科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01):139-141.

[2]韩英鹏,郭杨.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40-41.

[3]黄业文.浅谈高职高等数学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J].大众科技,2008,(08).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必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激增,多媒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其可动画性,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和形象,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但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硬件设备不过关,课件设计不合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局限性等问题,面对教学压力和升学率的压力,部分教师未应用好甚至放弃多媒体教学,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空谈。

一、 在偏远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一)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他们主动地探究和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于教师创设情境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兼备、生动有趣的特点创设情境,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从厌学、被动学习变为乐学、主动学习。比如在讲比例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比例的图片和通过电脑变形制作的图片,并拓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激发学生研究比例知识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可以将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符合了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有利于直观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及特色就是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直观的演示。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形、声音、影像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教学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及动态演示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比如“两地相距500米,小方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模拟人物行走,直观呈现相遇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时间=路程/速度和”这一公式。

(三)多媒体有利于深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调查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换言之,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二、让多媒体成为偏远地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调味品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凡事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小学生是一群自控能力较差,且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如果图片、动画使用过多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尽量不要太过花哨,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图片、动画只是辅助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类应用题的讲解时,可以模拟、重现具体事物的相遇过程,将抽象的描述转变为实物的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但是绝对不能把教学内容和图片动画的主次位置颠倒了,比如在火车行驶的应用题讲解中,教师如果使用太丰富的动画和声音效果,学生可能会被动画和声音所吸引,反而忽视了火车行驶的长度问题。适当加入动画或者图片即可,如此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类软件的水平

目前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只能使用现成的课件或简单地制作课件,对于PowerPoint软件知识掌握不够深入,使得软件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要想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数学教师就必须对应用的可见得心应手,将课件与授课内容、对象相匹配。学校应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教师能否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是课堂活动流畅性的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PowerPoint,Excel等操作方式。学校可以适当通过考核的方式来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使用多媒体类软件的水平。

(三)完善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正常硬件设备的配合,那么教师也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因此学校应当保障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能正常运行,定期进行检查,更换年久失修的设备,及时更新软件等等,以保证教师能顺利开展多媒体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且其积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想要让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考虑到学生、教师、硬件设备等诸多因素,如此才能让多媒体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君璐.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最大功效[J].改革与开放,2013,(6)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材料;课堂活动;生活实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意义的基础上,从“巧妙导入”“教学材料”“创设情境”“课堂活动”和“生活实践”几个方面,探讨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及途径。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意义

(一)品德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人民、保护家乡风光、传承家乡文化的高尚情怀。

(二)美学教育

地方美术资源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智慧、文明和美感的集中体现,蕴含着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真、善、美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引入地方美术资源,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三)生活教育

地方美术资源来源于学生的周边环境,是连接学生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纽带。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是对学生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途径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开端。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地方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手工制作课上,教师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山东、山西等地区著名的剪纸文化,并给学生展示了当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对于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手工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和传承这种艺术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手工剪纸,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材料,鼓励思考探究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同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的教学材料,能够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取材于他们身边的教学材料,更能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地方美术资源,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充当教学材料。例如,在手工制作课上,沿海地区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海边捡拾贝壳、卵石、海草等随处可见的物品,并拿到课堂上充当手工制作的材料。这些来自学生家乡的物品,承载着学生的情感与回忆,更加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共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来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氛围中放松身心、拓宽思路、积极探究、大胆创新。例如,在学习“线条”和“图形”的时候,各地区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地方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熟悉的建筑,体会不同线条和图形所构成的艺术美感。比如,苏州的美术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苏州园林中亭廊楼阁的画面,让学生从园林中的柱子、花窗、拱门、长廊等细节,体会线条和图形魅力。

(四)课堂活动,调动参与热情

考虑到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自律性、动机性和持久性都较差的问题,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显然不适合小学美术课堂。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往往需要依托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才能高效开展。在课堂活动当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风景写生”的时候,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在绘画创作之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说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在绘画创作之后,教师给每组成员的画作评分并展出,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教师将地方美术资源与理论讲解和绘画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艺术灵感,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五)生活实践,提高审美情趣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术资源,从美术学习中发现生活之美。例如,在学习完“造型”和“构图”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风景和建筑,看这些风景和建筑遵循了“构图”的哪些原则,体现了“造型”的哪些美感,而这些原则和美感又是如何通过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比如,庐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构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幻美景。这些美景中蕴含了美术中的“透视”“渐变”“造型”“构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完这些知识之后,再次欣赏庐山美景,又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这就是美术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结果。

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品德教育、美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巧妙导入”“教学材料”“创设情境”“课堂活动”和“生活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入地方美术资源,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推动美术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横笛;气;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44-02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国固有的音乐和乐器。朝鲜民族的主要音乐形式以朝鲜族民谣为主。朝鲜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以横笛、伽琴、奚琴、扬琴及短萧、长唢呐、洞、杖鼓等。横笛在朝鲜民族传统乐器中作为横吹管乐器,目前在小学义务教育当中是必不可少的民族乐器之一。横笛是以天然红木或硬木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横吹管乐器。横笛分为传统横笛和改良横笛。改良之前的传统横笛是以天然竹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而且设有6个音孔和一个清孔。传统横笛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音色和多种演奏法。传统横笛适用于演奏传统散调音乐和宫廷音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且使用5音阶为基础的传统横笛来演奏现代音乐受到局限性。为了适应现代音乐的步伐,诞生了现在的改良横笛。横笛作为单管乐器有着悠久历史。早在高句丽时期的德兴里坟墓壁画和江西的大坟墓等壁画里就有横笛和其他多种乐器的演奏场面。由此可以推断出早在高句丽初期之前就出现了横笛。横笛在管乐器中可以说是难学的乐器之一。横笛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即姿势练习、长音练习、短音练习、气震音和强弱音练习。其中姿势练习中的唇姿能够帮助演奏者吹出更加清晰和准确的音起着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气的练习。气的练习必须要通过长音、短音、气震音和强弱音练习来完成。横笛音色清晰,而且在横笛的演奏中要通过每一个音来充分发挥乐器的情绪。在此,针对艺术学院大学生的特点,论述学习横笛时气的运用过程。

一、姿势练习

在表演艺术当中,演奏是视觉、听觉、感觉的统一体,完美的表演艺术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演奏时视觉是可以通过演奏者的姿势来判断的。姿势练习的正确与否是横笛演奏的基础,而且是提高演奏形象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姿势是至关重要的。在姿势练习时要看着镜子练习。横笛的姿势练习可以分为坐姿和站姿。但相对而言,传统横笛在演奏时坐着演奏的多一些,而改良横笛是站着演奏的多一些。坐姿时上半身必须端正,后背不可弯曲。身体弯曲可能严重影响气的通路和气的顺利排出。站姿中两脚要以肩膀宽度为标准分开,左脚要斜着向前稍出去。身体的中心要放在左脚的前部,身体要挺直。身体、手、嘴唇要自然地放松,紧张会对气的运用不利。掌握好正确的唇姿是解决音色和音量的重要标准。在横笛演奏中唇姿是微笑型,嘴唇两边稍拉开。这时嘴唇两边稍往下,嘴唇的中心部分要留有一个小缝。然后放在乐器吹口上。这时下唇的中心部位要盖住吹口,并且下唇要盖上吹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传统横笛的吹口比较大,所需要的气的量也多,而且在演奏中追求粗糙的声音(音色变化),而且清(笛膜)的声音特别大。而改良型横笛的吹口适中,演奏中追求柔和清脆的音色。除了演奏姿势以外还有内在姿势(心理姿势)。无论演奏什么形式的音乐,心理姿势首先要端正。也就是说要演奏散调音乐时首先要掌握散调音乐的长短特点和本性才能演奏好散调音乐。要演奏现代的创作曲首先要掌握好曲子的音乐内容并且做好符合音乐个性的心理准备。

二、长音练习

长音练习是所有管乐器中最为基本的练习,而且也是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好的音色的重要基础。呼吸可分为腹部呼吸和胸部呼吸。吸气时脖子要变宽同时瞬间要吸入足够的空气,这时腹部也自然随着鼓起来。排气时气要保障一定的压力速度才能吹出均匀的声音。这时气的重力要放在腹下部。要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法,就要科学地勤奋地练习长音。

横笛的练习和教学通常以长音开始。这是因为长音练习可以提高音色的均匀和延长呼吸的长度。呼吸是随着乐曲的感情可以连续演奏也可以呼吸的。这对管乐器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难点。这是因为一般要随着乐曲的感情而呼吸,但要考虑到个人呼吸长度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影响整体音乐气氛。这种技能是通过长音练习来完成的,且长音通常以8拍为单位。在演奏8拍之后进入后8拍前要瞬间快速用嘴和鼻子吸气然后慢慢排气。排气的长短与我们所演奏的音的长度是密切相连的。但也不能光靠排气的长短来判断气的长度,因为还要考虑到气的维持能力。长音的练习中快速换气练习和气的维持非常重要。在长音练习中一开始不宜排出大量气,这样不但维持不了所要求的拍子而且音量也随着越来越弱甚至可能停顿。因此练习长音时气要均匀,上下嘴唇肌肉要自然收缩,有助于吹出美丽动听的音色。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分析与举措

数W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获得全面的素质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以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需要以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保障。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模式化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未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例如,应用题海战术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做习题,这种习题演练教学方式,不具有教学针对性,同时也不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再例如学习函数概念时,有些教师会将一些应用题应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达到向新内容贴近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将学生精力分散,同时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二)教学节奏掌控不到位

每一节课均有科学的时间限制,如果无法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将教学内容全面地讲授,并且经常占用下课时间讲课,教师就存在教学节奏不明快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导致对课堂上互动环节的掌控效果较差,认为提出问题即为互动教学,容易产生课堂教学的节奏拖沓以及冗长等情况,影响教学进程正常进行,并且有部分教师习惯借题发挥,在课堂旁征博引,虽然使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活跃,但是易导致松散无序。

(三)教学情境创设不合理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项问题就是教学情境创设较随意,忽略科学性原则,表现为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追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未将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一方面足够重视.因此,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耽误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够有效地导人新课内容,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新课教学。

(四)学生缺少反馈问题积极性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期间,教师具有课堂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较弱,因此,整个课堂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下进行,容易忽略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就不容易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教师依然按照自己的进度实施教学,使学生失去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举措

(一)教学方法需提升科学性

在教学不断改革以及深化素质教育的大潮下,课堂教学的方式也逐渐摒弃单一化现象,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更科学化的效果;教师应该分辨教无定法以及贵在得法的联系,切忌追求片面的多彩,而忽略掉方法本身的科学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科学地掌控教学节奏

高中数学具有明确的知识结构,教师需根据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情况,合理地调控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内容以及教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况下进行。

(三)创设教学情境需符合科学性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建立起可以推动学习的良好氛围.这种方式可以在整堂课中均有所涉及,也可以仅体现在对新课程内容的导人上,或者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结束等,具有一定的应用灵活性.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获得提升,推动课堂上主动思考的能力,因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能够为学生提供类型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听和看刺激感官,推动学生思考能力的发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创设情境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段。

(四)重视学生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授的每一节内容或者每一项知识点,教师需要及时地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向学生抛出问题期间,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接收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理解不到位,需要再次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通过学生带给教师的反馈,可以掌握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科学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 黎族地区;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物元分析

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以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提升各自的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保障。尽管我们已处在信息时代,但利用信息资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创设良好的施教环境,并没有引起黎族地区尤其广大基础教育教师的广泛关注。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得以飞速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何使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持续地发展,迫切需要对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推动和引导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

全面准确地综合评价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与水平,是对其推动其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十分庞大,这是一个多指标评价问题,指标由于来自不同系统,因此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相容性。由我国学者蔡文教授提出的物元分析理论是用于解决综合评价中不相容问题的有力工具。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对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进行评价,以期通过客观可靠的评价,为上级主管部门加强黎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是需评估的目标层,从该目标出发,根据层次分析法模型以及相关文献,建立相应的准则层和指标层,如表1所示。

表1 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物元分析评价过程

1.建立节域物元。物元即事物的基本元。对于黎族地区的中学来说,其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11个评价指标及其取值范围,以矩阵形式表示就组成了节域物元:

R= = 。

2.确定经典域物元。将信息化水平划分为一般、中、良、优,共4个评价等级,分别以j=1,2,3,4表示。在评价为第j级时,评价指标的量

值范围构成了经典域物元:Rj= = 。

显然 ,i=1,2,…,11。

3.构建待评物元。根据黎族地区某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的各

项统计数据即可建立待评物元:C= 。

4.计算指标关联度。待评物元中指标ui的数值ci关于第j个等级的关联度,即ci与区间 、 的贴近度:

= ,其中 = ,

= , = 。

5.计算物元关联度。待评物元关于第j个等级的综合关联度为: = ,其中ω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可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法获得,j=1,2,3,4。

6.对物元关联度进行正规化处理。即: = ,

j=1,2,3,4。

7.确定物元的评价等级。如果 = ,则称该中学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为J。从J= ,可以看出物元偏向相邻等级的程度。例如J=2.69,表示第2等级并偏向第3等级,即“中”偏向“良”的精确等级为2.69。

三、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物元分析评价实例

1.本课题组从黎族地区,分别选取五指山的甲中学、保亭的乙中学、乐东的丙中学、白沙的丁中学、陵水的戊中学、昌江的己中学,共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邀请有关专家对其数学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打分(采用0~10分制),结果如表2所示,现只公布处理后的数据。

2.确定节域和经典域取值范围,如表3所示。

表3 节域和经典域取值范围

3.对黎族地区中学的评价指标,通过物元分析方法,计算评价级别,限于篇幅只列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物元分析评价结果

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工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将学术界现今比较流行实用的物元分析法,应用于黎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价过程,以期在该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评价模型的建立符合客观实际,计算过程快捷易行,取得的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方法科学、可靠。

第10篇

1 基础薄弱,缺乏兴趣

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的牧区,孩子们从小很少接触英语,和市区相比,明显感到基础薄弱。由于积累的词汇少,初一还好,到了初二,初三,随着教材的难度加大,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没有语境,忘得较快

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兴趣,也跟得上。对话,课文,语法之类能理解,能学会,但忘得快。为此,学生很苦恼。由于没有语境,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较少,再加上初中生学习的课程较多,分配在每一科目上复习的时间较少,所以忘得较快。

3 阅读较少,理解较差

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没有接触过英语课外读物,仅限于书本教材和习题类型的复习材料。从小没有培养阅读习惯,所以读英语文章理解能力较差,需有逐字逐句的翻译,导致学习困难。

4 精力分散,兴趣转移

有的学生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或家庭生活的影响(父母离异),思想波动大,不想学习。除了上课拿出课本应付之外,课下从不复习,因此,成绩一塌糊涂。

5 智力问题,方法不当

个别学生,因先天或后天智商差,对学习感到相当吃力。单词记不住,对话读不了,尤其是作文,更是无从下手,找不到一词一句。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死记硬背,不讲方法。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很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1 精心备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是最好的兴趣之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老师必须吃通教材,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录音机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成绩。

2 扩大阅读,拓宽视野

鼓励学生多阅读,从简单的文章着手,看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另外,每周做三篇阅读,增加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3 施之以爱,动之以情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多元评价;正能量

教学是一门管理的艺术,评价是管理班级的手段。James Harrington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管理的奥秘。美术教师也要学习好课堂评价的艺术才能管理好班级,消除人们对于美术课乱糟糟的印象。

一、多元评价是我们教学管理的需要

教师要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不是简单的一个分数。过去美术教师使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只是看学生绘画的效果来打分,画面效果好就得高分,效果差的就低分。其他的评价方法就很少使用。因为过去的美术课比较注重技法的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临摹或者写生,像与不像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美术的功能认识大大提高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建构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课程的基本取向。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课必须面对全体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评价学生更倾向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要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过程、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二、多元评价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南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美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安排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课前自主准备学习材料、工具,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采取小组互评或自评的方式。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才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积极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

多元评价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打分或者一句表扬。更高层次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总结。形成性评价就是这样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评价,具有反馈功能,其目的是监督事物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

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填写学习报告,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得到了哪些知识的拓展;是否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评价手段促使学生思考,学会学习的方法才是评价的目的。多元评价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南,它贯穿在整个的教与学之中,看似无形却实实在在。这样的课堂进展就会既生动又有序,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学质量就有望提高。

三、多元评价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小得到教师关注并经常得到积极评价的学生对自我有着比较正面的评价,显得自信,对学习有着持久的兴趣和动力。相反,从小被漠视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对学习没有兴趣,和教师关系疏离。有时候,一些课堂纪律差、学习不好的学生让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表扬他们。我们应该学习在街上卖梨的小贩那样宣传他小推车上的那堆黑乎乎的梨,标语:我很丑,可是我很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自己的东西不好,要正面宣传它。教师也应该站在不同的观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正面地评价他们。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展望美好的未来。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模型;建模

近几年,随着数学建模教育的运用和扩展,数学建模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认可。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专家就对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并对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应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高中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差、社会阅历较浅,做不到把实际问题和数学原理相结合,造成许多数学题目学生无法理解题目真实意义,更不用说建模和解题了。为此,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建模教学思想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建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建模的概念,数学建模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来解释现实问题。教学建模的目的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全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的学习兴趣,重视团队的合作,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的具体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关系分析法,通过寻找关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②列表分析法,通过列表的方式探索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③图象分析法,通过对图象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在高中阶段通常利用另外一种数学模型来解应用问题:①建立几何图形模型;②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模型;③建立三角函数模型;④建立函数模型。另外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学习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其中的价值和作用所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实际问题中出发并加以提炼,从而强化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建模的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它主要包括;一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二是利用数学模型来求解;三是结合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实际问题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明拿着20元钱去打长途电话,电信部门规定,通话前3分种内收2.4元,3分种后每分钟按1元收费,小明这20元最多能通多长的电话?这道题目知识点是考察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认识及函数解析式的应用,那我们建模可以利用函数图象建模或列表建模,并利用图象模型或列表模型得出题目解,同时还可以利用图象和列表模型检验问题的解。再例如:学校要举办一次篮球比赛,如果全校共有24个班,每个班都要进行一场比赛,问:学校一共要组织多少场比赛?另外为公平期间,各年级之间每班都举行一场比赛(高三9个班级,高二7个班,高一8个班)问需要多少场比赛?这是一道排列组合题目,在第一问中我们先假设高一(一)班先和其他班级比赛,那么高一(一)班共要比赛23场[数学公式(n-1)]场那么全校要1/2x24x(24-1)[数学公式1/2*n(n-1)]场,对于这一题目我们也可以利用图像来分析演示(仍然是数形结合思想),并还可以用图像来分析判断所列代数式正确性。第二问我们同样可以用第一问中相同的数学方法来求出答案(解法略)。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建模教学尽量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有何帮助,以及怎样将知识和实际相联系等。

三、数学建模教学要结合实际和有因地制宜的思想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数学建模教学。首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这样:一是容易使学生建立比较好的、考虑比较周全的数学模型(只有熟悉问题,才可能考虑周到);二是容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其次要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原则,数学建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入、提高的过程,应该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逐步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再次要根据每个人的认识结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法施教。

四、数学建模教学要提高认识和先行思想

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是有效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效果。为此,数学建模教学可以看作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另一种模式。目前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虽增加了部分利用建模来进行研究的探究问题,但实际教学中除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外,“现成”的数学建模内容非常少,再加上数学建模需要一定的汉语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构造能力。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具备数学建模教学的意识,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意识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自主利用现有的知识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

第13篇

一、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简介

地震波模拟是根据给定地下介质的结构模型和相应物理参数来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从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由于模拟过程中可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地震波动力学和运动学传播特征,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地震波模拟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物理模拟是在实验室内将野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成物理模型,然后利用超声波或激光超声波等方法对野外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模拟;数值模拟就是利用有限差分、有限元等数值方法求解波动方程,从而获得已知模型的地震波传播。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存在费用高、选材困难等缺点,并且不适合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数值模拟只需要一台较高计算速度的计算机就可全部解决问题,既简单方便,成本又低,且非常适合于课堂理论教学。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几何射线法和波动方程法。几何射线法也称为射线追踪法,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地震波的主能量沿射线轨迹传播,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确定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射线途径,并运用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来重建射线路径,利用程函方程等计算射线的旅行时间。射线法的主要优点是概念明确、显示直观、运算方便、适应性强,缺点是旅行时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特别是对复杂构造进行三维射线追踪时繁琐且误差较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是以弹性(粘弹性)理论及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求解双典型偏微分方程-波动方程为手段的一种数值模拟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保持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而且还能保持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根据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所采用的这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我们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波动方程弹性波数值模拟方法,这种方法的模拟结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目前用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方法主要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虚谱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有限差分法在计算精度、计算效率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数值模拟时采用了有限差分模拟方法[5]。

二、应用实例

地震波数值模拟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大部分的知识点讲解中都可采用数值模拟来对一些方法原理进行动态演示。在本文中主要通过两个知识点的应用来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一)地震波的传播及界面处的反射、折射、透射和波形转换

在讲解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一节中,主要讲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其中一些名词如波前、波后、球面波、平面波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一些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在讲解地震纵、横波的传播特点时,对于波在界面处发生的反射、透射、折射以及波形转换等,由于学生对波场的概念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老师讲解起来也非常抽象和费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数值模拟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发地震波场实时模拟软件,只需设置好模型和参数,软件将以动画的形式动态展示波场传播的全过程。

下面以两层介质为例进行说明:模型大小为600m×300m,网格大小为 ,时间采样间隔为 。模型上层纵波波速为3 000m/s,横波波速为1 732m/s,密度为1.8g/cm3;下层纵波波速为4 000m/s,横波波速为2 300m/s,密度为2.0g/cm3。图1为两层介质模型波场传播快照(t=20~100ms),从图中可见,当t=20ms时纵波和横波以震源为中心向下传播,此时由于传播时间较短,P波(纵波)和S波(横波)在图上还不能完全分清楚。当t=40ms时,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P波波速较快传播在前,S波在后,P、S波都是以震源为圆心的同心半圆。根据波场快照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波前和波后的概念。当t=40ms时,从图1(d)中可以看出,P波到达界面后发生反射和透射,同时产生转换S波。当t=80ms时,从图1(g)中可以看出,此时S波到达分界面后也发生反射和透射,同时产生转换P波。在图1(h)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做了相应的标识,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两层介质中弹性波传播时波场也比较复杂,有直达P和S波、透射P和S波、反射P和S波、PS转换波和SP转换波。由于上述波场较为复杂,在学生认识波场特征时容易混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于数值模拟技术做了相应的改进,在模拟过程中对P波和S波进行了分离,图2为两层模型t=90ms时分离后的P波和S波波场快照,从图2中可以看出分离后的波场快照波场更加清晰,学生在认识波场传播特性时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瑞雷波传播特性

瑞雷波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讲解瑞雷波传播特点时主要是通过其传播速度、能量衰减和频散特点等三个方面展开的。由于瑞雷波属于面波,与纵、横波所属的体波相比其传播特点有较大的差别。在瑞雷波传播特性这一节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就充分运用了数值模拟方法[6]。图3为均匀半空间模型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得的t=260ms时瑞雷波波场传播快照,其中模型参数为:纵波速度 =1000ms,横波速度 =577m/s,密度 =2.0g/cm3。从图3中可以看出,瑞雷波沿地表传播,其传播速度和横波波速比较接近。从波场传播快照中计算可得瑞雷波的传播速度为 531m/s,而模型中已知的横波速度为 =577m/s,瑞雷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两者相比为0.92倍。由于所给模型为泊松体, 从理论上分析可知,瑞雷波传播速度和横波传播速度比值为0.92,这样通过数值模拟,就很容易将瑞雷波和横波的关系讲解清楚,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方便。

而对于瑞雷波传播深度的知识点,从理论分析可知,瑞雷波的传播深度为一个波长且波的能量呈指数衰减。对于瑞雷波的这个性质,由于和体波传播特性差别较大,学生们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通过数值模拟,从波场传播快照上就可以对这个问题给予清楚说明。从图3的快照中可以测量出瑞雷波在模型空间中的传播深度约为50m,在50m以下基本上看不到瑞雷波的存在,通过计算模拟时瑞雷波传播的最大波长为44.2m,这充分说明瑞雷波的传播深度为一个波长。为了说明瑞雷波能量呈指数衰减的问题,我们从波场快照上提取了一道瑞雷波数据并进行指数拟合,得到该模型瑞雷波的能量衰减公式为: ,其拟合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见,在深度为44.2m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0.8%,在22.1m(即半个主波长)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7.9%。因此,对于瑞雷波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通常取二分之一波长为其有效勘探深度,就可以得到较合理的解释了。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了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领确实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地震波动力学和运动学传播理论进行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扎实地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浅论地球物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29-31.

[2] 张娟霞,郭献章,周秀艳.数值试验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128-130.

[3] 刘鹏程.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提高“油藏数值模拟”课程的教学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14-116.

[4] 黄成玉,刘德国.《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90-93.

第1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地方文化;方法

受我国地势的影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呈现出东部发展较快,西部发展较慢的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在教育上表现的也很明显。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应该充分考虑本土地方文化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具体方法初探如下:

1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原则

1.1 整体性和多样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即为有计划地将地方文化资源合理的分配到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需要站在整个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其二,在分配地方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考虑各种资源自身的特点,务必使之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其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多样性原则是根据不同地方文化资源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首先,可通过讲述的方式和在为学生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些意义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某些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直观的方式加入一些实物资源的呈现,如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通过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开展一些研究型的学习,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1.2 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因此,需充分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效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要积极的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作为宗旨,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时,需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带到课堂中,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第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寻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作业的开放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形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融入地方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新颖创新为主。

1.3 传承性和发扬性的原则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要遵循传承性、发扬性的原则。地方文化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是艺术教学的一部分,甚至应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这对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良好、有效的途径,且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i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怀。

2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方法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方法,有资源收集法、课外实践法、主题活动法。

2.1 资源收集法

资源收集法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首先,校内资源的收集是最简单的方式,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展览厅等资源,以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其次,学校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前往博物馆、艺术工作室、手工作坊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参观和学习;再次,家校结合的方法,学校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厅等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

2.2 课外实践法

课外时间的利用也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可以参考的方法有:在进行地方文化教学时,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法,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在短时间就理解的知识而言,在课堂学习上,教师可以进行特别的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现,使学生记住其特点,随后带领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后和周末的时间搜罗资料,进行观察了解。

2.3 主题活动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每个单元的课程学习结束后,有意地去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创意的作业在学校的展览厅或宣传栏展出,利用这种方法激励一些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

3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步骤

3.1 美术教学活动的整理

不同的地域其资源自然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在关于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何种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有所不同。鉴于此,若要实施或制定出美术教学活动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机制,必须要对当地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整理,且分析整理的内容要包括地方文化资源的大致分布状况和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现状。

3.2 地方文化资源的分析

地方文化资源分析过程是指在对资源进行整理基础上,利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将学校的内部环境特点和它所处当地的大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的危险等情况的分析,然后在针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归纳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应对策略。

3.3 美术教学活动的确立

首先,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的课题;其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和教师不竭追求的动力来源;再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美术教学活动能否得到准确实施的重要因素。

3.4 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同于以上三个步骤,以上的步骤仅仅是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i骤,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教学设计阶段、教学活动开展实施阶段、教学活动的评价阶段以及教学活动的反思阶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 伍长莎.安徽芜湖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 张波,姜旬恂,张群.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7.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59-01

摘 要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众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中的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见解和认识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合理因素,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教学中,如何彰显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一直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核心的今天,体育的术科课程和其它学科一样,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及其培养方式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改革。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格、精湛的专项技能技术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自身特质和发展潜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学有所长”,得到最优发展,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人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特点。成为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需要改革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新的教育理论,符合了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给了中学体育教师发展革新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跳脱了传统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示范、讲解、练习这三点式泥淖,使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向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上充分兼顾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并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教授提出,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寻找最合适的多元智能切入口

多元智能理论被运用在中学体育课程过程中,首先要求体育教师仔细审视教学内容,并思考该部分内容选择哪一种多元智能切入点最为恰当。其次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的体育教学策略,设计好课程活动的程序和每节课,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式。此外,还要求体育教师普遍关注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能用各自的智能强项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把多元智能作为教学的架构时,还应该从中学体育课的目标出发,设计实际而可行的多元智能使用的频率,数量和步骤,多元智能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所以,我们不能期望单单一个活动就能网罗所有的智能,否则课堂活动就会显得过于延伸而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

2 创造多元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适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在多元智能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环境里,教材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而是一个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学体育教学也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教学,而是以主题为中心,健康为中心的组织探究性学习和健身。在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让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新教材的推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营造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提供了便利。为了学生的不同智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最佳的发展状态,在中学体育与健康中,教师设计课程时,最好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也要为不同智能类别的学生提供各种思考,学习及解决问题的工具。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关于多元智能的亲身体验。

3 多元智能与中学体育课程的主题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理应是教育的理想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多元智能强调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主张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发的,真实的情境化的环境,让学生围绕一个专题或主体去自主学习,个性化探究,努力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学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发展做好准备。

以主题教学为突破口实施的多元智能教学,由于它鼓励学生投入生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为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目标是一致的。

4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对之进行教育。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组织准备活动或编制游戏,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才华。由学生选择上课的内容和考试项目,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和较满意的项目。教师由原来的主授者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传球时,教师先不讲正确的传球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讨论以怎样的方式完成动作才最有效、最省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正确的传球方法。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