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贸易全球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贸易全球化

第1篇

经济全球化产生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上,东德和西德实现了统一、东欧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这样一来,原本的东西对峙因为缺乏对抗的基础而变得没有意义。新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经济贸易发展成为主旋律。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限,国际贸易争端发展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

1.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最容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为货物贸易领域,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争端领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领域、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之所以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由此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服务贸易领域的争端就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交易不再是单纯的货物,非货物也变为交易的对象,由此争端就扩展到了知识产权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促进了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发展。基于此,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2.国际贸易争端内容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争端的内容主要是削减关税壁垒,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后,争端的内容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在八十年代之前,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一直呈现出贸易自由化,因此争端就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非经贸领域的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呈现了新的特点。

3.国际贸易争端主体的新特点

在过去,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多为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在争端主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贸易主体之间的贸易量越多,那么发生争端的频率越大,反之则频率越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发生争端之后,解决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发展中国家会利用已有的争端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合理利益。由于主体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4.国际贸易争端原因的新特点

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会会发生争端。以农业为例,美国和欧盟的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要高于欧盟,在美国与欧盟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时,欧盟为了取得争夺的胜利,就制定了一系列出口补贴政策,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之间就发生了争端。除了经济水平的差异之外,各国之间的政策、国内法、国际法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在国际贸易中都会形成争端。

二、WTO解决争端机制的完善

1.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会遇到程序性或者实体性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出席会议的成员国没有一致的反对,那么该问题的决定予以通过。这样一来,争端解决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不会因一方的阻止而终止或者拖延。

2.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在关贸总协定中,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理事会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对这种状态做出了改变,争端解决不在由理事会负责,而是设立了专门的解决机构———DSB。争端解决的规则及程序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DSB负责执行,另外,在协定中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也由DSB来负责。

3.引入自动程序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多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时限,这在谅解及附件中做出了明确的固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磋商出结果或者不理会磋商,那么在进行第二次争端解决申诉时,就会自动成立有关的专家组。专家组成立之后,会向DSB提出报告,DSB要在60日内通过该报告,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阻止其中一方当事人有意上诉。报告通过之后,如果没有“否定一致同意”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入自动程序。通过自动程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预,进而促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4.引入交叉报复

对于中止和减让的问题,专家组在进行审理时,要与专家组处于相同的部门中,然而,在同一个部门中,中止和减让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当事人就会用其他的办法将另一有关协议项下的减让中止,这就是交叉报复。通过这个做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执行裁决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对策

1.中国要积极地加入国际贸易中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加入国际贸易后,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国不能因此就拒绝加入,反而要积极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实力,就需要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地吸收先进的东西。不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要对国际贸易争端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的合作

实际上,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为利益之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达成协作、协同利益。我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由于分工定位趋同导致争端的发生,对于这类型的国际贸易争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行产业升级,或者进行地区间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减少争端。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所谓行业协会,是指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属于民间组织,WTO规则无法直接管辖行业协会。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行业协会可以直接或间接代表会员企业参与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争端解决。

4.完善我国的产业救济体系

在WTO中倡导贸易自由,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一概排斥贸易保护,在法律框架中,设定了许多的例外,主要目的在于允许成员国实施国内产业救济。有些国家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胜出,会采取不恰当的倾销、补贴措施等,通过法律框架中例外条例,成员国就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可以保证我国的国际贸易,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5.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规则,同时还要精通外语,通过国际贸易人才,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建立严格的国际贸易人才上岗制度,避免非专业人士上岗,让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成分发挥自身的技能。

四、结论

第2篇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统治地位,而比较成本理论又是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其后的要素禀赋理论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各国遵循成本原则从事分工,就都能获益,各国不存在利益的冲突。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出版的《国家之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是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并详细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但该理论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一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实质上属于宏观竞争战略的分析。因此,如果要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归入国际贸易理论的话,它也只是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如何从宏观上培育产业与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这是因为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的不可流动性。正是由于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才造成了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而且其带来的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一国所独有的,其他国家无法加以利用,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就成为平衡这种差异的唯一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质是跨国企业依靠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整合。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市场力量方面,规模大小、成本高低不是竞争优势的唯一决定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标准发生变化,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将取代静态利益而居于主要地位

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运用静态分析方法,阐述了每个国家只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就会带来整个世界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要素使用的节约。如通过出口,一国的出口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出口收入,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外汇收入。他们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动态利益的地位还将上升,它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下就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利益而言,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而居于主要方面。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既相互替代,又相互促进,总体上国际投资促进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大,因为对投资国而言,虽然对外投资替代了原先的对外出口,但也因此带动了相关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对受资国而言可弥补资本的短缺,使潜在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增强生产和出口能力。这种分析方法显然是传统的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不排除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的收益不能够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相反,如果母国所得税率相对国外较高,跨国公司从自身总体利益出发有可能将利润留在国外,母国将一无所获。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投资收益才能准确反映资本输出国所获得的直接利益。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目标,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都被强行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各国市场都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纯粹”本国的企业,还有外国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因此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外国企业可以将出口利润汇出国外。特别是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还不可避免的会使用转移价格的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更是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目标。一国是否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获益,主要看它对本国就业、税收、产业结构升级、国民收入、社会的现代化等方面的贡献。

三、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中的“双边、诸边、多边”成份增加,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自主性减少,保护贸易政策的效果下降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制定的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经济贸易政策,它是一国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制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显然,在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一国政府的自主性比较强,外贸政策往往会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工具。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的余地。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贸易伙伴的利益,而且制定政策的立足点也不能一味地侧重于保护本国产业,要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制定和完善鼓励竞争的贸易政策,在国内市场上为国内外厂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本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成长,并借助诸边、多边力量在国际生产上为本国厂商争取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而且基于各国利益的相互交叉,还应该强调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以便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政策制定所面临的新课题。

四、经济全球化使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模式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对外歧视性、对抗性降低,开放性、包容性增强

传统的一体化组织大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相似、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间组成。其封闭性相对较强,对内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外保持较高的贸易壁垒、实行贸易歧视是其基本特征。与之相对应,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关税同盟理论也从这一角度着重分析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利益冲突;经济全球化

有利益往来就会有冲突存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各参与国都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贸易争端由此发生,国际贸易发展越是迅速,贸易争端就越频繁。在新时代形势下,我国要根据贸易争端具体特点,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国在经济贸易争端中少受伤害。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其现状

1.何谓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相互联系紧密,国家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世界经济依然成为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区域等界限日渐模糊,大家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是普罗大众约定俗成的经济全球化概念。

2.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生产的全球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产品已经不再是单一由某个单位或者某个国家生产的,它的技术和制造分别由不同的两个经济体来完成。

贸易的全球化,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时代早已过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经济贸易的往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金融的全球化,世界金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国家间的金融命脉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投资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资本输出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在国际中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

区域经济合作变得越发重要,各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迅猛发展,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3.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经济全球化即是各国经济携手共同发展,全球市场日趋统一,各国纷纷打开国门,欢迎其他国家的经济注入,在世界经济市场的基本准则下稳步发展。美苏冷战结束以后,市场经济的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全球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WTO的出现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基本形成。随着WTO的成立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相对稳定良性发展。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争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使国际贸易争端愈发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互动紧密,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发生经济摩擦的几率随之上升。经济联系越紧密,外来经济技术的注入,与本国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争端由此开始。近年来,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迅速,长此以往,不仅对世界经济起不到恢复作用,更严重者还会破坏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

许多国家内部经济已经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与经济全球化展开拉锯,国际贸易争端变得更加激烈。

2.国际贸易争端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结构的改变,国际贸易争端已经不再局限于纺织品、汽车或信息技术方面,而是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和投资等各方面。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往来不再是单纯依靠货物的买卖,非物质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容小觑的部分,各国经济不断联系,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也在随着贸易的领域在不断扩大。

3.国际贸易摩擦日渐频繁

以我国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10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经济体,但是,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发达国家不断出台针对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政策,摩擦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例如: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中美轮胎特保案、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光伏产业贸易争端等。

不光是我国,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上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也是由来已久。欧美之间贸易争端同样也是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制裁和反制裁斗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欧美转基因食品的争端和欧美关于牛肉的争端也是轰动一时。

4.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内容发生转变

最开始的国际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削减关税壁垒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争端开始转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

这是由于之前的经济交流一直处于贸易自由化状态,争端也多出现在关税壁垒方面,而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许多非经贸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致使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也在随着变化。

5.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由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贸易往来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参与甚少,所以国家贸易争端也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解决贸易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经济实力日趋增强,在国际贸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下发生国际贸易争端,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意见也变得更加重要。国际贸易主体的变换,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也不再是单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了。

6.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国际贸易争端无可避免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比经济水平处于劣势,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势必引发国际贸易中发生争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对发达国家造成冲击,发达国家同样会加以防范,争端由此而起。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同样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的经济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国家贸易争端无可避免。

7.国际贸易中反倾销、保障措施等新措施不断出现

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是在WTO的规则中允许的,也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有效手段,保障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实施的。这些措施的合理运用是不会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严重侵害的但是,有些WTO成员国却着眼于自身眼前利益,违反国际义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无端生事,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所谓的技术壁垒也是不断出现,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来保护本国经济,长此以往,不免引起国际贸易新的矛盾和冲突。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争端的措施

1.对外开放,保持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清醒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争端日趋激烈,但是身为WTO成员国,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事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也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想更好发展我国经济,就必须开放国门,加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乐观,时刻警惕西方强国的强权政策和经济掠夺,必须保持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清醒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国际经济贸易争端归根结底是各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面对利益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减少争端实现共赢。

同样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其他发展国家的贸易冲突主要表现在分工定位趋同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采取产业升级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方式来减少贸易争端。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必须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规则制订,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规避国际经济贸易争端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利益,从而实现共赢。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中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不受WTO规则的直接管辖,不同于政府组织,也不同于任何企业单位,是介乎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特殊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在避免国际经济贸易争端方面,它应对适当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对争端进行调节。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许多重要的出口产品数据,其中包括产品价格等方面信息,还包括进口国对该行业商品需求的政府指令,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及时进行预警,有利于出口国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另外,行业协会还可以对整个行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为调查方提供本行业最全面最真实的数据,以供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4.完善我国产业救济体系

适当的贸易保护是在WTO规则下允许的,成员国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可以根据时势对本国经济实施救济,救济手段主要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个国家具备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也是为本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推行的,救济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遏制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增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并使本国企业在贸易争端中占据优势。

我们国家要完善产业救济体系,首先要建立企业和政府间良好的沟通环境,政府任命专人对企业申诉进行受理和负责。其次,根据WTO规则制订我国应有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利用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措施,对我国的产业进行相应保护。

5.培养本国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各行各业的顶尖专业人才到哪里都炙手可热。在国际贸易中,培养国际贸易专门性人才,严格上岗制度,让有能之士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这些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不光要懂得经济贸易,还有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并且熟练掌握外语沟通技能。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许多层面的竞争压力,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为杜绝在贸易各个环节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培养本国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势在必行。

6.适当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自成立以来,解决了数百起的国际贸易争端,其中涉及众多国际和地区贸易,WTO争端解决机制一直为各成员国所信任和依赖。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其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同时也是经济和贸易大国,在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在贸易争端出现的时候不能盲目滥用WTO争端机制,不能刻意采取报复措施,要以磋商为主、专家组程序为辅的原则去使用。国际经济贸易涉及国家众多,一旦伤和气便会得不偿失,采取适当合理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大家共同协作,合作共赢。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腾飞的舞台,但随着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和重要,复杂的国际贸易争端次数也随之上升,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必须正确清醒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争端作出积极防范和合理应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与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要想合理解决贸易争端,需WTO各成员国之间共同协商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在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要积极发挥自身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保障本国利益,协同发展中国家,联合亚洲国家,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戴佩华.发挥行业协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作用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12):11-14.

[2]徐丽辉.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3(5):22-26.

第4篇

关键词:服务业 服务贸易 经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出现,服务贸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了货物贸易,而且它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服务贸易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各国产业转移和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着良好的缓冲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丰厚的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了高质量的服务要求,这些都使得世界服务贸易有了惊人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1 世界服务贸易额持续增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速大体同步

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2006年又增加到了2.71亿美元(见图1)。从长期看,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不过是710亿美元,1970年到2006年,出口额从71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36年间增长了37倍,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的。

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在多数年份上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在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以后的那几年中,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货物贸易,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又增加到2.71万亿美元,增长11%,占世界贸易的18.7%。但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例如,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7%,稍高于服务贸易的11%的增长速度。但是,总体来说,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2 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是主体,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都集中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区,他们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出国和输入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仍处于劣势,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极不平衡。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荷兰、印度共占出口额的53.5%,其中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贸易进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荷兰、爱尔兰、西班牙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的52.6%,其中除了印度和中国以外均为发达国家(见图2)。

图2 2006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2006)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水平。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其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先进国家。所以,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2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服务业从而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居民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2.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199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34.57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31.96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九大世界服务贸易国,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3.5%,其中,出口额为914.2亿美元,增长23.7%,占我国贸易出口比重的10%,进口额是1003.3亿美元,增长20.6%。

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是可观的。1995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是除了印度以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远高于过去10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6.5%的增长水平。2006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达29.11%,出口更是年均增长率达30.34% 。

2.2 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新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贸易服务部门的增速加快,也超过了其他部门。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项目的出口额都分别增长了54.6倍、130.9倍、53.4倍。2006年,新兴服务行业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分别提高了1%、0.1%和1.4%。

2.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内部出口结构不合理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最大优势,从服务进出口行业结构对比来看,我国出口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中,旅游占37%,运输占23%,其他商业服务占21%,相比之下,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服务等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程度较高的服务活动所占比重就比较低,都不到5%,因此中国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商贸、电讯等领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除了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有明显顺差以外,知识与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呈逆差。

2.4 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首先,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就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为45%―55%,而我国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3.6%,2005年提高到4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65%,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43%,而我国近几年来就业平均比重不到30%,这说明落后的服务业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18.9%,而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6%,在十二个国家中居末位,不到美国的1/3。英国、西班牙、印度、爱尔兰占比重分别为33.5%、32.7%、37.8%、37.2%,相当于我国的三到四倍。(见表1)

表1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06)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总出口的3.4%,位居世界第八,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3%,是中国的4.2倍;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占的比重均高于中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内行业界和国际服务贸易总体进行比较,努力改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环境,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逆差,而且近几年来其逆差有着持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明显增大,到达96.9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11.26亿美元。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来一直快速增长的势头,比2004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89.1亿美元,比2005年下降3.9%,延续了2005年逆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并且在逐渐下降,主要依据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服务贸易各项竞争指数为负值以及占有不足3%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导致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表2 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2002-2006)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STA-

TISTICS 2006》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也是衡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的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TC指数低于除德国以外的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从200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平均值来看,美国为0.158、英国为0.098、法国为0.126、中国为-0.077、德国为-0.232,而我国是-0.067,这说明我国的TC指数平均值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表2),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劣势。

3.2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行业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弱的,但是从主要的服务贸易行业来比较,TC指数差异较大,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也不尽相同(见表3)。

表3 2002-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行业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2006年,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一直在保持正数状态,而且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均为负值,这就说明我国在这些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比较差,但是近年来运输业的TC指数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服务、广告与宣传服务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有正有负,这反映了这些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动的不稳定性。

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仍为-0.05,这就说明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然都是正值,但都比较小。逆差主要是来源于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其中专用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指数2006年接近于-l,说明它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同时电影音像TC指数于2006年首次出现正值,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4 中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劣势,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4.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

第一,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而且服务贸易持续逆差。“2006年,中国运输逆差133.5亿美元,比2005年略有扩大。由于进口增长较快,保险服务逆差规模也继续扩大。2006年,保险服务逆差82.8亿美元,增长24.6%。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64.3亿美元,增长24.5%。金融服务虽然逆差总额较小,仅为7.5亿美元,但进口增长迅猛,比2005年增长456.9%,而且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倍”。第二,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因此各省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现代的服务业,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他们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急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4.2 我国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取了先鼓励发展国内制造业和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出口相结合的政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忽视服务贸易,因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并且长期处于逆差状况。同时,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4.3 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第一、二产业开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开放的比较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优势等方面的原因,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开放进程。我国的服务业比较脆弱,属于较敏感、难度较大且较滞后的部门,许多服务业,如金融、海运、专业服务等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九十年代才开始试点,有些部门如电信至今仍未对外开放。

4.4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扩大和服务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的立法步伐,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尚未形成体系;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有些立法上的矛盾和实施中的困难已严重影响到了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世界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迅速地发展,各国取消服务贸易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国际间自由交换,这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同时也会使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1 服务贸易自由化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5.1.1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吸引外资

我国开放服务市场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及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外来的竞争者会对我国的服务业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为其他的产业带来更多的国外资金,有助于国内服务业获得外国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国内目前尚未出现的现代服务行业,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广大的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好处。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外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国内的服务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吸收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与经验、营销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向世界市场。外商的投资可以弥补和缓解我国服务业投入资金的不足,对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动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有外商投资引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服务技术,强化了竞争和服务意识,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5.1.2 有利于我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劳务输出以及旅游等方面。在旅游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旅游曾创汇收入高达141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我国以其多元文化、悠久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都会有所加强,旅游的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量与会不断增加,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劳务市场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国内沉重的就业压力,换取巨额的外汇收入,而且随着这些劳动力自身技能的增强,国民素质与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遍的改善。

5.2 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我国服务业面临新的挑战

5.2.1 人才流失的挑战

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业开放后,人才竞争就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当今,世界上大部分的跨国公司都在实行一种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策略,即雇员本地化,外资企业中的大部分职位都由所在地区的员工担任,从国外派人来的话,工资成本就要高很多,而在本地招聘,只要给的工资比当地水平高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人为他工作。同时,国外来的人对本地的具体情况不十分了解,就地找人的话,很多都是业务骨干,可以很快地熟悉本地情况,而且会带来一批客户,对手的削弱就是本身实力的增强,这使得我国的服务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本身的竞争力就不是很强,加上人才的流失,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2.2 发达国家垄断市场,造成国内服务业的巨大压力

我国相对拥有出口优势的服务部门,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项目,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产业则是弱项。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例如保险、银行、通讯、信息、咨询、法律、数据处理,广告,金融服务等,都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发达国家一向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我国在这些行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那些基础实施和设备陈旧、经营机制不合理、人才严重短缺,垄断经营突出的服务业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服务部门经不起发达国家的冲击。

6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一国政府正确的战略、政策,对于提升一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

6.1 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

现代服务贸易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服务战略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以资本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朝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变,开始进入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对于我国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扩大服务出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各种服务部门效率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服务部门的纽带和核心,为制造和基础产业部门提供技术更新的手段,信息化服务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使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才

一国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目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应该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教育和培训,引进国际同业顶尖人才,促进国际间人员流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带动企业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可在现有的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培训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6.3 加强政府促进服务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服务企业改进自身运作,提高服务贸易。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扶持国内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第一,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逐步取消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立法工作,尽快形成协调一致的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第三,建立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关税制度,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提高劳动素质和科技水平。

6.4 实行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对外开放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的服务业也逐渐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因此对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之中,服务市场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近期内无法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相抗衡,进行自由竞争。所以,现阶段,我们应对我国的幼稚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服务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实行服务贸易适度保护政策,防止因国外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过度竞争给国内的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服务贸易的开放只能以“渐进自由化”的方式推进,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坚持适度、稳妥、有序开放,保持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7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升级调整与市场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逐渐加大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投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积极充分的准备,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主动参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循环和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小牧.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郑吉昌.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消费经济,2002,(3):154-158.

[4]高静.全球化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85-86.

[5]王翠.WTO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J].北京经贸,2003,(6):37-38.

[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大众科技,2005,

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化;全球经济;协调

一、引言

国际贸易生态化也被称之为国际贸易绿化,主要目的是把生态学的原则融入到国际贸易的所有活动方面,将环境、社会、人等不同元素融入到整个过程的世界贸易当中。可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和生态化的发展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如何在完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确保拉动、完成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及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变成国际贸易发展当中急需处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形势

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国际贸易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且变成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体制而言,环保已经变成贸易体系的主要宗旨。世界贸易组织法与有关的法律法规均在贸易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明确规定,通过不同层面约束国际贸易,令其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前进。并且,也透过协议的形式对环境及资源的研发给予要求,以此保障国际贸易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效应,从本质上加快生态化的发展。为了降低贸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本质上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令贸易措施逐步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贸易法的生态化。在环境与贸易发展矛盾恶化的状态下,应当透过相关规定对行为进行约束,这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势。

三、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全球的经济发展是为了透过资本、资源乃至金融在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进行流动,最大程度符合各个国家百姓的所需,完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从而提高全球各个国家的生活及福利待遇。所以,追寻全球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并未违反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标准,两者并不具有必然的冲突。只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全球经济提高所形成的发展效应、全球经济增长结论,并未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期望完全吻合,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在经济力量方面也在持续转变,国家和国家相互间的资源与资本正在改变平等性。并且,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资源与环境的耗费,也降低了地球的供养能力,地球不断面临着各种极限挑战,令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发展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1]

(一)全球经济发展加大了国家和国家相互间资源的不平等性

在WTO加快全球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国际贸易完成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并未在发展经济当中考量到地区的差异,以此变成一边倒的状况,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变成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踏板,与全球贸易生态化的目标越来越远。自WTO建立以来,在审察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实践中,状态并不乐观,改变了国家与国家相互间资源的平等性。就时机而言,当前体制下全球经济的提高并未妨碍发展中国家及百姓在全球经济迅猛提高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反而加大了比重。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30%,可是耗费资源却是全球每年产出资源的70%。而占世界70%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仅具有30%的资源。[2]如此明显的差距不禁令人愕然。因此,长期以来大多发展中国家并不信任WTO提出的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规划。显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WTO对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关系的处理方面并不满意,重新创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心愿。

(二)全球经济发展加大了国家之间资本不对等的分配

因为经济规模、国情乃至增长率的区分,全球各国在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本方面具有较大差距。这类差距直接转变了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比如在生产力水平过高的国家中,集约化生产体现出他们能够打价格牌,在贸易中具备成本优势。资本流向大多依托于生产力的水平,随着水平的提高,资本则更加雄厚。资本具备逐利性与流动性,而且总朝着生产力水平较高,具备绝对利润优势的方向靠拢。所以,对于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局势而言,国家相互间的资本分配机制并不对等,资本通常朝着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靠拢,而这些国家却都是发达国家,从而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更加明显。虽然也存在一些利润诱因导致资本流向生产力较弱的国家,可是这些诱因通常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权益才可获得,实则违背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三)全球经济增长降低了地球供养生命的力量

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需要经济活动的执行以环境及资源承受力为条件,也可以说,发展经济需与环境、资源保障相结合。例如,全球所有的国家对于发展经济方面均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损坏臭氧层。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缓和本国的环境与资源紧张状况,均透过国际贸易的形势,将环境与资源服务通过进口的形式给予缓和,可是在某种层面来讲,这一方式也加大了各国对进口环境、资源服务方面的依靠,形成反效果。所有国家均希望发展经济,可是又不想担负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工作。当前,全球只有较少国家在环境承载力方面没有达到上限,可以令其他国家进口这一承载能力。在当前的制度中,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经济,必定会大量进口这一承载能力,如此则会令各国均同时达到极限,这会令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严重。并且会令问题逐渐扩大,最终无法掌控,降低地球的供养力。

四、当前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较难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在短时间目标冲突

国际贸易在生态化发展方面具备三点:其一,在经济方面进行生态化发展,提升物质财富,提升供需能力;其二,社会的生态发展和进步,是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其三,环境与资源生态发展,主要是为了完成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发展,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在发展中不止提倡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还需确保环境的应用,为后人提供使用与发展的根基,在国际贸易生态发展中,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联系,人们应当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关注我们所处的环境,想要短期内提升经济增长效果,则需将与贸易生态化相互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3]

(二)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国际经济发展欠缺协调的对策

WTO在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并不具备正确的认知,这也使得其在重视程度方面尤为不足,不具备相关的对策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WTO环境中,经济增长和环境相互间的关系被减弱,没有注重生态化的引导效果及作用,也就在某种程度中忽略了生态发展所具备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内容,加快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间的矛盾。并且,以此为观点制定的WTO政策则欠缺科学性及公正性,较易形成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相互间的问题。

(三)发达国家在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建立双重标准

发达国家在出口贸易中,为了提升本国的经济,并规避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则透过出口形式或在其他国家建厂的方式进行生产,将污染及危机转移至他国,这样的形式对发达国家而言尤为普遍。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保护经济的发展,则透过贸易壁垒的形式执行。虽然众多绿色壁垒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乃至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大多贸易壁垒仅透过生态化的方式,限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五、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方法

(一)在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协调优化

因为在追寻利益方面,国际贸易通常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可是从长期发展而言,要想长期确保利益,则需将经济、环境、社会相协调。在实践当中,国际贸易将愈发注重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会变成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由于时间的推动,保护环境远比经济发展更加关键,国际贸易生态化也会变成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对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而言,需要先对各个国家相互间的信息及技术进行积极沟通,将保护生态环境归入国际贸易规划当中,将可持续发展归入法规体系与贸易政策中,创建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战略协调体系中,提高贸易政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价,完成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协调的战略对策。

(二)依照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协调规则执行

除却协调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相符的规则。在制定规则时,需要依照统筹兼顾的方式,对不同地区与国家经济的差别方面进行考量,以确保规则可以符合更多人的要求,且具备公平、公正性。执行贸易活动时,所有必须遵守的国际公认准则,进行严格掌控。各个国家的国内立法需与本国贸易实际相融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完善资源与环境立法方面,需对WTO框架内有关对外贸易相关的制度进行严格掌控,对环境立法不够完善的国家而言,需不断完善国内法律,令其与国际标准相符。[4]

六、结语

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势,如果依旧沿用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形势加快经济发展,只会为环境及资源造成严重的危害,最终也会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阻碍。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是依照时展所需,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统一的规范体系,加快各国在生态较好的基础上完成经济增长,以此良好处理目前社会面临的愈发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并加快完成全球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所需。

作者:朱莉莉 单位:阳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刘光溪.经济全球化、世贸组织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3.

[2]石岩,李卫华.论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行政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4,(2):89.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农产品

1、电子商务全球化下国际贸易新特点

在全球经济发展迅猛的时候,电子商务逐渐步入了国际贸易的大舞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慢慢取代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下是对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球化下国际贸易新特点的概括。

1.1减少买卖双方交易成本

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主要产生的成本在于交易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交流、合同的起草和执行、售后服务等方面。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从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这个巨大的信息网络中获得国际贸易的成功洽谈,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据有关调查统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球化可以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企业节省5%-15%的成本。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包括物质成本而且还包括空间和时间成本。

1.2利于买卖双方交流

任何国际贸易都不是洽谈一次就成交的,需要买卖双方之间反复的沟通,贸易洽谈也是国际贸易促成订单的首要条件。伴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首要获取信息的途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国际贸易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邮件或者MSN的应用买卖双方可以对相互之间的市场动态进行了解分析,在商务洽谈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关注各方面的信息以判断下一步的策略,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2、国际贸易中电商化对海南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2.1增加海南省农产品贸易的机遇

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的优势是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促使产品成本降低。加大了海南省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让全球的商家对海南农产品企业的基本资料和产品信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海南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的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可以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比较其他国家的产品,并了解国内市场。从而抓住机遇,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解决一些再就业的问题。

2.2促进了海南省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伴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大舞台”逐渐扩大,海南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给海南省经济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高。比如,2013年,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海南三亚海源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淘宝网“中国特色・海南馆”正式开馆,包括果蔬类、海鲜及海鲜干货类、特色农产品类、旅游产品及工艺品等五大类产品160家企业4000个品种正式上线销售。开馆4天,成交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彰显了农产品电商的巨大潜力。海南省经济是岛屿型经济,亟需电子商务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这样对海南省的农产品销售是极为有利的销售方式,带动整个海南省的经济发展。

3、海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

3.1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发展起点低、不平衡

目前,海南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建设尚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下属各市(县)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差异很大,不平衡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文昌、儋州、海口、琼海等区域都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电子商务贸易网络体系,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而中部和西部部分比较落后的地区如琼中、屯昌、白沙等区域的电子商务水平相当低,信息化建设体系仍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进程处于落后地位。

3.2国际贸易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发实用性不强

海南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从现实具体情况看,前期试点中,电子商务贸易进展很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后期推广中,各地往往照搬示范基地的方式方法,没有全盘考虑自身情况,却也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主要就是因为农业产业发展对电子商务化的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建立在产业标准化和品质化的基础上,而海南省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着散乱的现象。到2008年10月底,海南省仅有124家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卫生注册登记资格或检验检疫注册资格。比如在瓜果蔬菜加工方面,目前加工转化率还在很低的水平,仅限于保鲜产品的出口,深加工的产品如脱水蔬菜、精致包装速冻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还很少,甚至有些还是空白状态。

3.3海南省国际贸易物流系统对电子商务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时至今日,就现代物流体系来看,海南省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的有效对接,仅限于少部分市场领域,整体联系的发展效应还很匮乏。以40尺集装箱运输为例,2008年时,每运一个集装箱到韩国釜山港,从海口港出发需要6天的时间,运费是2250美元,而从深圳盐田港出发,则仅需3天时间,运费仅有1700美元,从浙江出发,也仅需35小时,运费是1300美元;运往美国西海岸,从海口港出发的价格是3400美元,而深圳盐田港仅需2800美元。不论从价格上看还是从时效上看,对鲜活农产品出口业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海南省国际贸易物流系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

4、加强海南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具体来说,为了应对大中型企业转型上的困难,帮助小企业抓住竞争机遇,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全球化市场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又可以节省生产时间。使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得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市场。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飞快发展与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国内企业对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是首要任务,从而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浏览点击数据对国际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更容易的通过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平台进入国际贸易市场。

4.1.1加大海南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创新

企业要想得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巨大市场,首先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及时企业营销信息,全面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的宣传和扩张。

4.1.2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的发展与现代互联网科技紧密相关,而互联网科技的本质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海南省在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使用过程中对变量相关数据的全程全方位的数据收集。在信息分析处理方面,农业贸易主要应该加强的是针对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化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同时,海南省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形成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机制。

4.1.3提高员工技术创新能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需要能够将网络技术、商业经营、农业知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人才具备农产品配送、农产品供应、品牌经营等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才能。目前来看,人才仍是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所紧缺的资源。有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软件”的优势。加强企业员工的素质,加强售前、售后的服务更是立足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强有力的保障。

4.2按照国际贸易农产品不同特性加大电子商务推广力度

互联网营销是当今的趋势,现在很多外商都喜欢在互联网上了解供求信息,去下达公司的指令,去制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上现在宣传的方式有很多,像国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国际互联网通过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公司的产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可以让外商在国际互联网中更好、更快的搜寻到该公司的产品和公司详细信息,得以促进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洽谈资料的准备和洽谈的顺利。

4.2.1海南省国际贸易水产品电子商务营销

以海口市为例,作为海南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海南的水产品流通中心,水产品电子商务贸易市场的建设在发展水产品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就变得非常迫切。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关键的是建设一个品牌,这就要靠丰富强大的营销能力。海南省各地区应该综合考虑自身情况,找到自己在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取长避短,利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进行品牌化营销战略。

4.2.2海南省国际贸易农产品反季节瓜菜和热带水果电子商务推广

海南省应该发挥反季节瓜菜和热带水果的优势。应该把反季节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电子交易市场定位在:集中种植、收购、加工、包装、冷藏、展销、运销等各种只能,为国内外交易市场打造一个集展销、收购、加工、包装、冷藏、运输等服务于一体的高效快捷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4.3建设高绩效水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

具体来说,在海南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应主要侧重于构建以下几个方面。

4.3.1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对供应链来说,是是否具备效率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供应链的枢纽环节。信息中心的作用,是采集整个供应链结点的流程传来的信息,并进行集中处理。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的ERP系统、农产品信息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的结合。最终目的是实现快速库存查询、农产品交易信息收集与、客户服务与管理、订单快速处理、企业协调运作等功能。

4.3.2生产供应基地网络建设

农产品供应网络的畅通是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在全省范围内,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如有必要,企业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海南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交易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产品的,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获取相关库存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相关产品的价格信息等,从而做到生产商基于市场需求的合理性,有效避免市场风险。

4.3.3仓储和加工体系的建设

仓储体系主要可以包括基地仓库、港口等。首先基地仓库的建设,可以通过本地企业的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地区的基地仓库,生产地区的各农户、农场主租用这些仓库进行深加工和待出售的管理服务。仓库管理系统的配置,也是既要考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兼容性以及数据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仓储加工配送系统,以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和流通成本。

参考文献:

[1]童元保.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7.

[2]刘丽华.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2,08.

第7篇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法的统一

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建立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飞跃,使各国之间的贸易程度加强。为了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能更好的流通,各级贸易组织应积极制定各种完善 健全的经济制度框架来保障国际贸易的有效进行。国际贸易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服务于全球范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法是调整各国之间商品、技术、服务的交 换关系以及与这种交换关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制约国际贸易调控的根本所在。国际贸易法的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了传统的国际货物买卖、国 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法律制度以及与WTO法有关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多边管理法律制度。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而得到更好的配置。国际贸易法由联合国大会召集外交会议形式来进行私 法的统一工作,有一定的权威性。国际贸易法在平衡国际金融关系上凸显出其作用。一方面,有效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开放的 市场环境,加速了其经济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法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由于国际贸易法涵盖范围广,涉及众多成员国,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法律政策 存在着显着差异。因此,每项国际贸易法的制定都很难综合考虑各国的基本情况,制定法律制度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次,国际贸易法在制定、执行和仲裁 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贸易壁垒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产利益的不均衡分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得的利益显着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切实完善和落实各项法律制度是维护国际贸易交流的根本。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安全问题

经济利益同政治利益一样,作为国家的基本利益,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只有经济的稳步发展才能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因此,维护国家利益,落实贸易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经济建设过程中重点内容。

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广泛,贸易安全问题在各国间普遍存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所处贸易地位较为 被动,对贸易安全问题应对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贸易形势下,存在着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首先,体现在经济利益发展的不平衡,在利益分配方面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对出口商品的价格缺乏控制力,对国外进口商品的需求有较大程度的依赖。然而,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 商品的需求并不显着,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比较被动。现阶段国际贸易间存在不公平竞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提升本国贸易壁垒的同时,降低了我国的贸易 壁垒。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使其缺乏应对能力,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也使我国国内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反倾销现象的产生。其次,在对外贸易中各 国利益分配也不合理,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商品为低附加值商品,而进口则为高附加值商品,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是贸易大 国,大量原材料及优质商品低价出口,以出口数量多收获利益。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我国。主要贸易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强化,使得我国的进口价格却大幅度提升,属于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平等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使我国对金融风险缺 乏抵抗能力。

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代表了国家经济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问题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实现国家贸易安全不仅应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应运用好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利益。

三、国际贸易法对中国贸易安全的制约作用分析

国际贸易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在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规范国际贸易市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具体体现在对贸易双方行为的约 束和处理国际贸易中争端的调解和仲裁两个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存在劣势,更应做好完善贸易安全的准备工作。我国在对外贸易过 程中应主动采取方法措施,加强贸易安全。不仅从内部进行合理经济政策调整,在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的同时,应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减缓来自国内 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好国际贸易法,应积极贯彻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WTO各项基本规则,维护好我国贸易安全。 转贴于

第一,准确把握国际贸易法的这些发展动向,认真履行贯彻WTO规则和对外贸易法的各项基本规程。结合国际贸易法对国内的外贸法和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并积极作出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新局势的发展。

第二,认真研习和熟练运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以达到保护国家自身贸易安全的目的。法律内容大多涉及有:《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 行规则》、《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反垄断法》等。以上法律从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保 护,为国家贸易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8篇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就是环境问题。所以在国际的贸易中就体现出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在贸易交往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就难以发展经济。所以国际间的贸易体系中的重点就是环境。为了将这一问题落到实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确的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在贸易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大力破坏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考虑,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现实发展的矛盾

1.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

在当前国际间的大环境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环境问题。虽然在全球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是以资源作为代价的。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继续无视下去,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很难与环境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之所以这一策略适用于我国,是因为不同国家的资源消耗量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较少,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少,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纵使我国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趋势,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2.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不公平分配

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因此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规模上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为提高经济的发展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呈现出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量明显要低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不仅仅是人口的因素,在其他方面还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注重科技的投入,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主要仍然以劳动力为主,高科技的设备使用率不高,由此造成最终效率上的差异。这不利于我国加入全球化生产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资本主要向西方的发达国家传播,由此造成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出现及不公平的现象。

三、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

1.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冲突

当前,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经济角度来说,国际间往来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也因此提高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二,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解决人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因而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因贫富差距大造成了社会矛盾。其三,环境资源与生态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政策

我国在进入WTO后,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全球的经济也被带动了起来,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全球化经济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而造成国际贸易生态化不能与全球化经济进行有效的衔接,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会对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找出合适的落脚点,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连接,使二者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建议

1.优化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

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是随着时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形势,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可以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不难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实也凸显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急功近利的色彩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并不是仅仅具有经济这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是多元化的融合,其中还包含了环境、社会等一系列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因此,加强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则

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十分明显。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就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众多的诱惑,如果不采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极有可能会因为错误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对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国际市场的公平公正,也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在不影响各国之间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统一标准,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贸易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五、结语

第9篇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水平高低的问题,其中蕴含了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其次,各国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是维护本国利益。再次,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政府主导的调控和规范市场的手段。

经济全球化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双重性、隐蔽性、歧视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征。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参与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各国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不断升级,主要体现为技术含量的提高,这在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尤其明显。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推动了技术标准中技术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升级,高技术产品贸易促使各国建立相应的高技术性贸易壁垒。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可以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名目繁多,除WTO允许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外,其他国际公约如环保公约等规定的许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也都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范围。在许多双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中,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成员们都希望消除与规范各自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鼓励互认,以促进成员间的贸易。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越来越多,涉及国家日益广泛,也引起了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必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由于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为了限制存有争议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得不制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使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发生。

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越来越引人注目。一般来讲,一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贸易,其波及度较之与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更为广泛和深远。许多措施可能直接导致严格限制甚至直接禁止进口。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从一个产品扩展到相关的所有产品。

6、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扭曲比较利益,抵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根据WTO有关协定要求,在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得任意采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也不能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但实际上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加上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技术性贸易壁垒较易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第10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企业性质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海关统计,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且呈逐年扩大趋势。(2)从贸易方式看,总体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200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整体贸易顺差的贡献均达到100%以上。(3)从贸易国别(地区)结构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巨额顺差与巨额逆差并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并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由于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4)从商品分类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在160%以上。其中按原料分类商品、机械设备、杂项制品对总体贸易顺差的贡献较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顺差增长迅速。

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在对外经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净出口这一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加速前进。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1)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来。(2)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自加入WTO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且FDI对出口的贡献率也超过了50%。

第11篇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

第12篇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贸易自由化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市场目的,因此它与生产全球化相伴而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

2.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2.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2.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2.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2.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

4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第13篇

关键词:世界服务贸易;中国服务贸易;制约因素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1.3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在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所占份额较大,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同时服务贸易收支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1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现阶段,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且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要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等行业,从而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2积极稳妥地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有研究表明,政府管制总体上是不利于竞争的,政府管制对竞争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大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力度,改革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不高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创新动力,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最终将有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快服务贸易立法 

针对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中国应客观地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找出在各个服务贸易领域中现存的基本法律法规缺位和不足的部分,在保持与服务贸易基本法原则相一致、与服务贸易现行法律规范相对应、与现行非服务贸易的法律相协调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贸易领域中现行行政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确保我国的服务贸易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稳定的发展。 

第14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紧跟世界的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国际新的形势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能够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1.3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在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所占份额较大,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同时服务贸易收支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1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现阶段,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且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要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等行业,从而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2积极稳妥地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有研究表明,政府管制总体上是不利于竞争的,政府管制对竞争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大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力度,改革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不高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创新动力,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最终将有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快服务贸易立法

针对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中国应客观地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找出在各个服务贸易领域中现存的基本法律法规缺位和不足的部分,在保持与服务贸易基本法原则相一致、与服务贸易现行法律规范相对应、与现行非服务贸易的法律相协调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贸易领域中现行行政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确保我国的服务贸易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稳定的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引言:由于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与传统的货物贸易不同,知识产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国际贸易中得不到切实的保护。面对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应权益和合法利益,就需要企业本身与相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与重视。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匮乏

根据我国目前很多企业所拥有的产权专利数量以及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每一百个省级或省级以上的企业手中掌握相关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的企业不超过十个,这种情况导致很多企业的专利技术被国外企业抢注。由此看来,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了解与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引发这种抢注问题;其次是我国政府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发挥不出明显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发展与深入,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之一。

(二)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

目前,我国没有设置专门的负责知识产权问题的机构,而现在负责解决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部门也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在处理工作量极大的知识产权问题时,尤其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与他国产生的知识产权贸易的摩擦时,我国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家的及时与有效的帮助[1]。加之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也没有设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导致企业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时要付出高额的诉讼费用,从而造成企业的消极应对。

(三)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与不足,一方面导致很多国外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我国的法律漏洞进行贸易垄断等不利于我国企业利益与效益的手段。另一方面,很多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由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国内企业不占优势,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以至于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经济垄断,从而不利用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国家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国家首先要做出表率与应对,给予我国企业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首先就是要制定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政策上,国家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企业团体,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增加一个坚强后盾。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设立专利申请奖项,以此激励企业与相关人才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从而带动更领域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

法律的制定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常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制定相关法律。所以,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存在漏洞,且这些漏洞已经成为很多国外企业牟取暴利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要根据目前知识产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中可以有法可依,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供有力的依靠。

3.重视培养相关人才

人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只有再拥有大批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同样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的市场中,很多国外企业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这个大市场,并从中吸纳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企业人才供应不足。所有,如果国内企业不能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与竞争力。同样,企业也应该重视对知识产权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企业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

4.对外借鉴经验与自身特点相結合

由于我国入市时间较短,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上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进行相关经验的借鉴,并根据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发展特色,将二者进行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根据盗版在自身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将打击盗版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心的做法,从我们的市场发展或企业发展中寻找突出问题,并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2]。同时,还要注重进行多边谈判和国际谈判,与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达成共识。

(二)企业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1.树立品牌意识

在知识产权问题中,品牌意味着产品的知识含量,不仅代表了产品,还代表着企业。但是品牌知名度的树立是不容易的,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被大众接受且产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品牌,并将其打入市场;其次是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具有特色的民族品牌深入国际化市场;最后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将其发扬光大。

2.制定具体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企业在防止自身品牌产品出现侵权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产权信息网,将知识产权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企业在技术或产品研发前,进行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可以查看是否构成侵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上,从而推动企业新技术专利的注册或申请,从企业本身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加大创新力度

从企业自身出发,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时,应该建立专门负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在增加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潜能。

总结:总的来说,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通过智力创造的成果,并获得了其相关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显示除了其特有的、巨大的优势,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孙萌.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3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