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第1篇

首先,让我们假定这个论点是成立的, 即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意。后者是前者催生和繁荣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我们不得不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的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不如以前好,因为,以前没有或很少有校外教育市场。我们也可以仅仅因为上海的校外教育市场发达而青海某贫困县校外教育市场极不发达这样一个事实,就宣称:前一地区中学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后一地区的中学教育质量差。尽管我们没有经过严密的数据对比,不言而喻,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 20 年前有较大的提高。上海的中学教育质量比青海某一贫困县中学的教育质量要高不少,这也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我们不得不拒绝“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这个论点。

那么,校外教育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升学考试竞争”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我国学生总量庞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同时家庭与社会把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升学考试”竞争在我们国家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家长在家中打扫卫生、做饭、给孩子送饭, 做一切能做的事情为孩子创造时间学习。为了增强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 家长为孩子买各种营养品,同时也为孩子请家教或让他( 她) 参加一个补习班、提高班 校外教育市场就这样从无到有地产生和壮大起来。你或许会问:以前(比如 20 年前), 就不存在“升学竞争”吗? 那为什么那时基本上没有校外教育市场呢? 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市场需求与购买力。显然, 20 年前, 由于考试竞争的客观存在, 也必然存在校外教育市场的心理需求。只是那个时候, 普遍缺乏市场购买力, 因而校外教育市场就没有产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 人们也没有“到学校之外去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的想法。那个时候, 升学考试的竞争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内的竞争―――学生通过自己在学校内多花时间和多下功夫来提高自己的考试竞争力。随着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校外教育市场不仅出现了, 而且种类丰富、特色显著。

校外教育市场的培训与补习等, 在家长眼里,其功效等同于学校教育, 二者皆是增强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与途径而已。过去由于经济收入( 市场购买力) 低的原因, 只有学校教育一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途径罢了。升学考试的竞争已经从学校延伸到学校之外―――校外教育市场。

我们再来看看是哪些学生在接受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 对校外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学生进行仔细调查表明, 这些消费者当中,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差的有, 一般的也有, 成绩好的也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购买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行为, 只能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购买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 提高考试竞争力的动机与目的”, 但是, 在校成绩不同的学生在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的动机与目的是有差异的: 成绩好的学生是为了进顶尖的学校; 成绩中等的学生争取进较好的学校; 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希望就是考上即可。针对不同的需要, 校外教育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培优班”,针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开设“提高班”,为学习较差的后进生开设“补习班”。因而家长在校外教育市场为孩子购买教育服务,不能归结为他们对学校教育不满意。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也到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可以这样解释: 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群体而言,竞争的压力与激烈程度都是大致差不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其他成绩水平的学生是少数,比例很小,而优质学校同样很少。因而, 这个全体竞争也很激烈。成绩好的学生也希望获得更多的途径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他们需求的迫切程度并不比其他学生群体要缓和多少。而且, 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命运的改变要比一般教育资源来得显著, 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涉及“ 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考试竞争”的话题与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点。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因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中心

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诸多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1.1 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督导专家集中较多的精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上,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督导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随堂听课,以我校为例:教学督导专家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到课堂、实验实训室进行听课,检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对教学文件进行了教学检查,检查主要内容为各任课教师教学文件是否准备齐全,上课时是否带齐教学“4大件”:即教材、授课计划、教案或课件、考勤表,教学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许多专家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多媒体设施等问题,做出记录,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得到妥善解决。教学督导听课的结果及时向教师本人、领导、各二级学院反馈,同时,督导专家及时了解课堂的学生上课情况及教学环境,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解决。

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督导对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使他们集中精力于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教与学的信息沟通,促进了师生双方互动,密切了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校的教学督导专家听课以其经常性、全面性、制度化和科学化,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认真反馈听课结果,有效发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要及时进行全面认真地反馈,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听课专家在课间和授课老师及时交流,这种交流同时也是一种反馈,听课专家对这节课的感受、看法和建议将会被任课教师所重视。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记录表于每次听课后交由教学督导室,督导室汇集整理听课评议并及时转达到各二级学院,在充分肯定他们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某些方面的不足,督促他们改进。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听课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课堂听课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提高,专家随堂听课后,及时与老师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较好地发挥了监控教学质量的作用,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听课本身的目的最终指向是通过听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1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发挥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作用的前提,科学准确评价课堂教学有利于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上来,真正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上来,而对不同的听课主体(领导、专家、同行)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一整套课堂授课评价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指学生、各二级学院教师、教学督导专家等,这些评价主体对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同,评价设计的权重也不同。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综合活动的结果。由于被接受评价主体各方的素养、价值和目标取向的差别,评价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有综合多方的因素,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

2.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权重关系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仔细规划。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看,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为:学生占权重系数为0.5,二级学院评教占权重系数为0.2,教学督导专家占权重系数为0.2,同行占权重系数为0.1。

2.2.1 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学生评价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主体,与授课教师接触最多,听课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最全面和最深入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最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因此学生是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评价比较真实。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只有学生才能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0.5的权重系数设计应该说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2 教学督导专家与其他评价

教学督导专家一般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的标准相对统一和客观,是代表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较有说服力,在知识的整体性上,科学性等方面能给予更准确的评价。

同行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对课堂教学活动教材、教师比较熟悉,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二级学院对各任课教师在专业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评价能够站在学院发展的角度作出对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评价主体不同,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不完全相同,仅靠某一方面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事实上也只有将不同的关注点综合起来,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必须将几方面综合考虑,因此,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合理运用课堂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基础,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保证,也是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无论对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使存在不足的任课教师尽快改进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的院校已将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评比、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教师切身利益上,形成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引导、激励教师,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无论在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方面,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合理运用更是使课堂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运用。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发展方向,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课堂教学质量是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质量水平仍然可以体现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要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还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就是教学,而教学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时间花得最多的是在教室、课堂,空间用的最多的也是在教室、课堂,所以在目前形势下,无论是当务之急,或者是长远之计,都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当其冲,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检验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罗艳,刘坚,廖学文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对应分析] 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4期

[2]蔡红星,郑葵阳,谢震寰,刘立忠,郗霏[完善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1期

[3]邓跃龙,李卫[课堂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3期

[4]李丽君[完善校内教学督导制,健全高校质量监控体系]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

第3篇

一、当前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误区

目前,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尚未形成科学而健全的体系,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误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澄清一些误解,避免误区思想的产生,这才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1.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劣,首先得有教育评价标准,如果评价“优质教育资源”及“高质量的教育”没有真正用以切实执行的标准,对所用概念没有界定,仅凭直觉和习惯而为,这样必然让评价和取舍出现混乱,进入误区。现实中,家长、社会及各界媒体往往将教学质量当作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和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地方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既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迫使学生不得不追求“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切以考分和文凭为价值追求的“应试教育”思想难以克服,“择校热”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这一切都源于社会评价人才标准弊端,将学历文凭视为人才唯一证明,忽视对选人对象真实能力的考查,只要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学历,一律不得入围,“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空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其有害的“应试教育”自然愈演愈烈,各种“教育病”繁衍滋生,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那么,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由谁来完成并实施呢?它难道是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完成的吗?

3.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相抵触。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不需要考试,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所以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事实方面,而在价值方面,区别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手段的考试的异化,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看成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试考不出学生的能力,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一论断也实属偏激之论。事实上分数和高能力具有正相关,因为如果是科学的测验,它不仅对学生的书面知识进行考试,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要进行考查,学生所得的分数代表着他的能力。

二、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

1.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内涵。人才观决定质量观,质量观决定分数观。如果一讲到人才,马上就是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一讲到质量,马上就是我有多少的升学率、本科率。那么,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必然会造成单一的质量观,进而引发错误的分数观。“跳出分数看质量”这个话题的讨论价值,在于探讨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名成家,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基础教育能很快见到物质层面的成效,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科学评价,培养“全人”。一提到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与分数联系起来。质量的高低离不开考试,但考试的分数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是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的质量观,而非单一的“分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质量观,应是把新课改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4篇

论文摘要: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而提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好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学质量。而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与高等学校课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实施对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过程的有效保障和监控。

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述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表现,其本质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形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质量保障,是指提供某些实体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是指特定的实体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就尤为必要。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以课程行政主体为关键,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教师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外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内部不断追求课程教学质量完善相结合的活动,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全面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完美的课程教学质量,是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学校课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系统、过程和资源系统。这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其功能在于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活动,对课程与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有关部门进行准确掌握和调节。

二、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其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课程资源越是丰富,课程教学质量也会越高。其中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教材资源无疑是最直接的相关要素。

1.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组织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师资问题尤其是师资的素质问题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文化科学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是教师从事其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活动方向性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宽阔的知识视野,健康的体魄。当然,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只不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其教育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财力资源。课程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充足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如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场地、实践基地等,也能促进对课程与教学质量等软性指标的重视,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

3.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要选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辅助教材或配套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资料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习题等指导书)和直观教材(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二)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上述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课程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规划课程环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设计优良的课程方案和选择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极为关键的因素。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

课程实施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行为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课程再开发和创造性实施能力、对动态课堂的把握能力等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此外,是否有一套适用、完备的教学文件对课程实施也有影响。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以及讲授提纲或讲稿、课程总结等其它教学档案。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评价往往是与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价则是高等教育评价最重要的部分。

(三)课程理念

要保证课程质量,除了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管理使课程从设置、实施到评价都能有序有效展开之外,还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因为课程思想是引领课程实践的指南,我们很难想象落后的课程理念会导致先进的课程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

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图1)。

(一)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以及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同时它还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目标。

(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工作。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及教研室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它按照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协调指挥整个系统的工作,以政策性、指令性、指导性决策的方式,统一调配高等学校内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握。其主要任务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保证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地实现;总结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高校课程实施中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加以整理和汇总,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具体负责,各系教学业务办公室配合,成为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为了保证获取的信息比较全面,通常采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信息来源主要有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等等。为了保证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在数据处理时既要考虑到样本数总量的控制,又要考虑到对教师个人样本的大小对统计的精确度产生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统计算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网络优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信息源的广泛性。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主要是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诊断性的工作和价值判断的任务。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聘请和组织一定数量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和教授,成立课程督导组,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要求,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各主要教学环节、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并把各种评价的情况汇报给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部门,提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五)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公共体育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单旭(1978- ),男,黑龙江大庆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0-02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界定

1.公共体育课的定义。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学分为两种,一是公共体育课程,二是专业体育教育,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既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更包含生物力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学科;公共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素养的目的。另外,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普及、运动技能锻炼等内容,同时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质量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最基本的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理念,因而有关各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目前的教学观念已从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转化成为全面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同时,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大学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着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复杂的系统。①因此,本文基于最终培养对象的质量和公共体育课程特点,从三个方面对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做了界定,一是学生对主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体育理念的正确理解程度;三是实现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现状。体育课程设置是指体育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要求,设定体育课程的形式、课时数、教学内容等。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同时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②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课时数量、开设方式等方面均能够实现《纲要》中的要求,但在两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理论学习和实践开展存在分离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过程中感到乏味、难懂,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课程弹性不足,较为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后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缺乏有效引导。

2.教学过程现状。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基础性体育锻炼课程外,高校能够向学生开设体育选修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三大球、三小球等比较传统的项目上,由于场地、师资和器材的限制,许多学生喜爱的新兴和时尚的运动项目暂时还无法开展,产生了学生需求与学校现实安排的矛盾。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通常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资队伍现状。近年来,随着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的培育,特别是强调对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整体师资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从总体情况分析,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准确示范、合理讲解、恰当组织练习等常规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不足之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三、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分析

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的自觉性,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动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学生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③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科学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6篇

关键词:声乐专业 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99-02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呼伦贝尔学院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质量,明确思路,创新机制,全院师生总动员,进行了规模浩大的考试改革。从呼伦贝尔学院考试改革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作为学校的声乐教师,我深知肩上的重任,而如何提高声乐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也一直发人深思,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声乐课的教学应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它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当今高校声乐课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学,老师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来对症下药。其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演唱水平及全面艺术修养的师范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合格人才,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并未得到较好解决,其模式也相对单一、简单,检验学生的声乐水平也多以“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作为考量的标准。在高等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尽快地改变声乐教学的观念,构筑学生实践的舞台,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已被提升到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并逐渐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 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1)必备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能力。

①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知识。

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育技能知识,教育研究知识。

③一般性知识。

④普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反思能力。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其主动精神。

1.2 教师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项最基本活动,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如果失去了对学术的敬畏,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敬重。

(1)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是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

(3)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需求。

学院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技术,使教师对科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科研的一般方法,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实行群众性的科研,重视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课题研究的投入。激发教师的科研激情,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服务和指导,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教师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去带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

1.3 教师应具备以下课堂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

③教学组织的形式。

④教学方法的运用。

(2)语言表达能力。

(3)板书设计的能力。

(4)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2.1 通过作品展演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演中可包括小型演唱会,内容有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这种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同学们自由高歌,提高歌唱技巧,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排练歌剧片段,因为歌剧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心理活动的体现,要展示出个人独有的特点和风采,必须有良好的声乐技能作为基础,真切的情感作支配。同时,歌剧对咬字吐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人物形象的表演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将会十分有利。另外歌剧的展示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这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会对控制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2 通过对外演出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外演出是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直接有效方式。学院可以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部门、媒体、企业等合作,进行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联谊、职工比赛等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需求单位协作,有组织地的创造、编排各类雅俗共赏、符合各单位活动主题、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把队伍拉到社会中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这类合作演出,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3 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进行科研服务

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考查学生的科研能力,音乐学院与当地文化局、群众文化艺术馆合作,建立音乐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整理、挖掘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民族音乐、特色乐器、民歌等音乐形式,对其进行守护、保存、传承、发展。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和编辑出版,不仅可以保存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而且也为后人提供演唱、演奏、表演的范本,让民族民间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传承发展而日益繁荣。在此研究课题基础上,学生们还可参加学术论文等项目的参与,把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对研究开发地方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2.4 借鉴“书院”式管理模式,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书院”式管理模式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体魄、道德、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通过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缔造亲切融和、活跃多彩和挑战自我的生活、学习环境,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和团队领导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选择以及对他人关爱、对社会关怀的人。在书院里,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关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为自己进行学术规划,通过言传身教增进学生对人类知识创造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为学为人的准则。

我院虽没有条件创建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的公寓,但我们可以创建师生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长期以来声乐课一对一的授课模式长期固定在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制约了学生博采众长。因此,设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可以弥补一对一授课的不足。如,由不同年级学生与导师形成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并建立辅导咨询、兴趣小组、名家谈艺等非正式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现阶段在学习声乐当中所产生的问题留在辅导咨询一栏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多位教师的意见,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调整,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名家谈艺中可以及时全面的向学生宣传有关名家在声乐学习、演唱和教学过程中多年的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

2.5 教师科研课题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与教师的配合,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在这种师生配合搞科研的活动中,充分利用有效设备,有效资源,既有利于科研创新团队的更好合作,又壮大了学院的科研团队,为培养高校科研创新人才积蓄力量。

学院应更多的发挥在学术上、实践上等教育培训上的优势,有效服务全院师生的科研实践探索,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新型本科人才。

考试改革是呼伦贝尔学院多年来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的成果,是我院工作重点由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准确把握考试改革的基本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考试改革的各项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考试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思想理念上有所突破,也需要有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系列教学配套改革,因此,必须不断探求考试的新模式,使之更加适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保尔・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满意度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8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ZHANG Xing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s a major problem and the various challenges faced by schools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of classroom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ck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tudied voca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relevance of science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three, found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two are not related,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so the science teaching evaluation as the core indicators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vocational evaluation is unscientific.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relation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科学合理地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当前高职院校经常从学生、督导及同行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些维度均是由相关评价主体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而非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提升与掌握程度的结果评价,而且理论上应由这四个维度加权得出最终评价。但在实际操作时,督导评价的涉及面太小,因此其可信度一致遭受诟病,同行评价也因走形式而变得没有意义,只有通过网络开展的学生评教能高效地对所有老师及课程进行评价,并按一定的方式反馈评价分数,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或完全由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决定。另一种在观念上已被众多高职教育管理者认可,但在实践上仍未广泛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来评价其教学质量。该理念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的定位,即学生到学校是来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最主要途径,学生对其满意度就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体现。

不管采用学评教分数还是采用学生满意度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与学评教分数、学生满意度呈正相关,否则此举就没有任何意义。由此可见,探明三者之间的真实关系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2 研究的模型与思路

要对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评教分数及学生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实证研究,就必须科学合理选择的研究对象,并调查与采集这三类数据。为此,课题组选择了所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两个生源一致、人数相当(50人左右)、班风相似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平行班,并选择了《企业运作实务》(甲课程)与《企业经营决策仿真》(乙课程)这两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及其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让任课教师在两个班交叉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一种是满意度导向的授课方式,另一种是正常的授课方式。课程结束后由二级学院办公室组织两个班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学评教和满意度调查,由此获得两班的学评教分数与学生满意度数据,其中学评教指标与该校网上评教指标完全一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采用一言概之的整体满意度。鉴于国内外有关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仍是最有效的衡量指标,同时作者也认为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才是衡量产品加工过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该产品质量就是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态度,而包含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与实训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的课程总评成绩正是“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所以课题组把课程总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在获得以上3类数据后,课题组将利用统计软件从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两个层面来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并判断前文提及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三者关系研究模型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的班级均值比较分析

对三者班级均值的比较分析,是为了从班级整体的层面考察它们是否呈正相关(注:本文在数据分析时,都采用 =0.05的置信水平,即95%的置信度,412111班简称“1班”, 412211班简称“2班”)。

3.1.1 课程总评成绩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6.52分,高出2班平均分(74.82分)1.7分。但是从表1可得,两班课程总评成绩的方差齐性检验F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875>0.0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即采信方差齐性行数据,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381>0.05,表明均值并没有明显差异,即两班课程总评成绩平均分并没有明显差异,该任课教师在两个班的教学质量基本一致。同样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结论与其一致。

3.1.2 学生满意度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学生对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满意度均值为4.83分,比2班的4.49分高出0.34分。另外,从表2可得两班学生满意度方差不具齐性,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12<0.05,故两班学生满意度均值有明显差异,即1班学生满意度的确高于2班,这与该课程预先设定的班级授课方式一致。同样的分析可得,2班学生对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的满意度均值为4.84分,明显高于1班的4.54分,也与该课程预先设定的班级授课方式一致。

3.1.3 学评教分数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对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学评教平均分为4.847分,高于2班(4.744分)约0.103分,但从表3可得两班学评教分数的方差齐性,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124>0.05,表明该课程两班的学评教平均分并没有显著差异,即两个班对该任课教师的评价一致。同样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结论与其一致。

3.1.4 均值比较分析小结

综合均值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学生满意度因授课方式不同的确有显著差异,以满意度导向授课的班级明显高于以正常方式授课的班级,但是课程总评成绩与学评教分数的均值在两个班级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所以从班级整体的角度看,三者并没有显示出正相关,即学生满意度高的班级学评教分数与课程总评成绩(课堂教学质量)未必就高。为了进一步探究三者的关系,必须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撇开班级与课程的因素,分析三者的相关性。

3.2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的相关性分析

全体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及学评教分数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64;从表面上看学生满意度与课程总评成绩呈微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8,但是因其显著性概率为0.707>0.05,表明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即两者不相关;同理可以推断出课程总评成绩与学评教分数两者也不相关。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学评教分数不相关,故用学评教分数来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至少也应该进行改进设计。

(2)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不相关,故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来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不科学的。这种基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定位的评价方式似是而非,因为与教育消费者的角色相比,学生更多的是学校的“产品”的角色,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是社会的企业事业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需求是错位的。这种评价把商业服务法则简单地套用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把教与学的关系简单化为商业服务中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最终伤害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利益。另外,退一步看,若两者真的相关也是微弱的负相关,即高满意度的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反而较低,这与作者在研究组织员工满意度与其绩效相关性时获得的结论不谋而合。

(3)学评教分数与学生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学评教分数是反应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有效指标,这与作者的猜想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满意度更多反应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试想一个上课没脾气、下课没作业、考试走过场的老师与一个上课严要求、平时多作业、考试动真格的老师相比,学生更喜欢哪一位?从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知识结构与判断能力的实际情况看,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4)如若不对当前高职院校学评教方式进行改进设计,而继续把它作为评价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这将必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而忽视了必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堂也将最终沦为一个关系导向型的“俱乐部”。

表4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及学评教分数相关性检验表

**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双尾检验)两者相关性显著。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本研究过程中有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期末测试成绩理论上应是考教分离的,但因该校基本没有采取该方式,所以研究中采用的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的测试成绩;二是学评教分数理论上应是学生网上评教的原始分,但因学评教系统对其进行了加密处理而无法获取,所以研究中采用了书面评教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在问卷上书写自己的学号,当然评教过程由非任课老师组织,且对学生进行了说明:此次调查只做学术研究之用,不会影响课程成绩,希望认真客观地进行评价。第二个影响因素可能是消极的,因为要求学生书写学号,也可能是积极的,因为评价前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克服了学生网上评教的快速与随意性。上述两点是本研究可能的不足,也是未来同类研究改进的方向,希望新的研究能够在克服或尽量弱化其影响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可信的结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学生评教成绩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星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9(9).

[2] 刘鸿亮,李清俊.高校教师授课满意度“以学生评价第一”理念的辩证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3] 齐振彪.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9(4).

第8篇

关键词:语言教师 语言素质 教学质量

一、我国语言教育的基本情况

语言教学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多语言教学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语言教学中经常采用“多语种教学”这个术语。我国的语言教育,既有一般的汉语教育,也我包含着的语言课内容有汉语文(少数民族学校的中文课,)民族语文(如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等等)和外语。在我们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语言教育是全部基础类教育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教学,其他教学无从谈起。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语言教学已经具有深厚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推动多语种教育与多语种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语言教学方面的区别

民族学校的语言教学比起汉族学校多一门语言课,即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课--三门语言课。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汉语是天然的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新彊地区、内蒙、、吉林延边等地区),在我所从事教学的辽宁盘锦,小范围集中居住的朝鲜族群很多,在当地汉语就和或朝鲜语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相反在一些地域广阔、汉族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汉语成为主要的语言,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有侧重点的教学方针,全方位地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开展英语等教学科目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更要加大语言的培养能力建设,才能克服语言环境的影响,使这些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掌握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

三、现代教育对语言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是多样化的,高素质的,多媒体的,多语言综合性的,语言课更是如此。语言教师要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我认为,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专业的专家,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在精通语言知识的同时,粗通各类其它范围的知识。在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产生新的灵感。语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学时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和学情需要,灵活机动地借鉴和发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彩纷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现代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科学的,有目的性的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该突出准确、朴素、自然的特点,并且要赋予语言的美感,让语言成为朴素、自然的交流工具,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理解。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一些表述、解释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要尽可能地确保真实,反复推敲所用词汇的意义、内涵,甚至感彩,斟酌所选句式的表达效果,保证概念传递恰到好处。历史和现实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意思,这是教师素质的直接体现,也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四、语言教师对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现实需求

现代语言教学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很多其他知识还要掌握多语种,以便课堂展开,因为都有起横向联系,特别是语言之间有其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

1.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乡居民语言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有些地区人们的语言以汉文为主,有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把实施多语种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取长补短、综合考虑,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佳状态。

2.加快多语种教学师资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总的来看,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精通多语种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多语种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多语种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师来言,更需要渊博知识,除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民族语言,外语及翻译知识等。语言教师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应该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要吸收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营养,尤其要熟悉学生掌握的课文作品。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灵活地借鉴从学习中体味到的语言妙处,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随处精彩,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9篇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是本节课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抓住了教学关键,通过学生回答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1.教材处理

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确、恰当、可行。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知识讲解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理解与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安排的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切适中性如。

2.教学基本功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逻辑严谨,是否运用普通话教学。板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工整、完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演示、讲解,演示和讲解能否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

方法选择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课堂教学机智如何。是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的如何,教学原则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课上各环节讲、练、演示、板书及主次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讲多练,加强能力培养。是否有意识、恰当的运用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基础好、中、差学生是否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发展程度如何。

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

(一)从教师的“教”的角度评价

1、评把握教材的情况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首要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够体现教师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它包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科学;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否准确;估测的教学难点是否恰当;采用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等等。

2、评拓展教材的情况

教师对教材的拓展情况,不但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否丰富、钻研教材是否深入,而且还可以考察到学生通过一堂课所积淀的素养有多少。“大教无痕”,巧妙的拓展文本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为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程度较高的词语、警句、格言、成语、诗词、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生活经验、文章写法等知识。

3、评教学环节的合理性

教学环节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预设的教学步骤。有效课堂的教学环节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由浅入深的渐进性;二是各环节之间所具有的的逻辑性;三是教学环节对于实现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时,看教师对各环节是否做到“紧凑有效、环环相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情感的导读艺术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因此,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有效的情感朗读应该是: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从读得流利到读出语气,从读出语气到读出感情,从读出感情到读出感悟。

(2)思维的启发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潜能是需要教师去启发、去挖掘的。

(3)课堂的调控艺术

课堂调控是一个教师的组织水平、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内发言是课堂调控的一般程序。如没有遵循这个程序,容易导致出现“答问正确率低”、“学生跟不上教学思路””等问题。

(6)课堂管理的艺术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的内容,如注意力、意志力等心理品质的管理和其他有效学习行为的管理,以及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破坏等无效学习行为的管理等等。评课时要重点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有效学习状况、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状况。

(7)板书的艺术

板书的作用是概括地写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以便让学生从间接的板书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板书要力求简洁、适用、工整。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

1、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学生个体之间联合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比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学生学习的形式多样化,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效果。因此,评课时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入手,可以间接地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并协调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2、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1)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是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听、说、读、写、思、算、评、辩等活动的频率高低。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频率高低,也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标志。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适量,学生才会更好的自我体验、自我理解、自我感悟等亲历过程。如果密度过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削弱;如果参与的密度太低,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削弱。只有适度的参与密度,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

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活动中去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人数多少。如果教师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面向少数学生组织学习活动,那么,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

3、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一堂课成败的重要标准。一切教学行为,最终为教学效果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整个课堂中一系列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体现。有时一堂课往往具有较高的不确定因素,很难根据一两个定量的指标去评价它的好坏,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评价。比如,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些知识的;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怎么样;教师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对情感的领悟度有多高,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和体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会认真倾听,在反思中增强研究意识,培育教学机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能步入这座有效评价的艺术殿堂。

第10篇

一、将常态课堂教学工作提升至“管理层面”

常态教学工作, 有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管理”有关的问题也仅仅是课堂常规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一体。我们只有做到对教学的程序、步骤、方法等的统筹安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有机调控学习氛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学生上课的情绪、男女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管理工作来统筹安排。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能感

课堂管理是每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每位中学教师都曾遇到过有学生某些言行不合乎课堂要求的不良现象。为什么有的教师能从容应对,有的却愁眉苦脸呢?有的坚持,有的放弃呢?这是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效能感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在观念上认为:“学生总有好有坏,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都教成优秀学生。自己只是科任教师,对问题学生不承担教育责任。”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放弃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

但相反,如果他在观念上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成长、进步。”那么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求去转变他们,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抱有这种积极的观念。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存在着不相信自己能教好学生,也不相信学生能普遍地获得好的发展的观念问题。要转变这种教育观念就必须要教师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效能感,这种效能感是确信自身能够教好学生,确信学生能够成才的重要基础。

三、课堂管理,重在预防

优秀的课堂管理者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预防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

(1)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专心听课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可见,当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减少课堂行为问题的出现,要知道有时学生行为失控是因为他对课程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要适合学生的程度,若学生能明了课程就会集中精神听讲;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行为问题自然就会减少。

(2)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要巧妙利用控堂技巧。如,让学生知道教师会随时考核他们;善于运用:眼神、

手势、笑容、脸部表情等各种肢体语言的提示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单调重复的节奏会使人感到困倦,过快的节奏会令学生听不清,过慢又会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降低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语气让课堂变得生气、活泼、富有感染力。

(3)把握全局,及时调控

第11篇

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

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发展情况改进建议

[作者简介]薛晓春(1980-),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厉志红(196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

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保定071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教改课题“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06-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作

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其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播便捷、

表现方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已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各个高等学校,多

媒体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教师随着认识的深

入,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抵触排斥到积极

使用的转变过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

等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因此,对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多媒体课堂

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1.多媒体教学课时数量显著增加。多媒体在高校的最初推

广使用,得益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部在教高厅

[2004]2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中明确要求:“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

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本

科院校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随机水平评估,在此项标准下,

高度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数量,大力提倡和鼓励任课教师使

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年

度考核、评奖、评优等活动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考

查指标,促使任课教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尝试使用多媒体

教学。经过这些年的使用,任课教师已经体会到多媒体授课的

优势,由最初的被动尝试转变为现在主动要求使用多媒体授

课。因此,多媒体课堂数量显著增加,在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

比重。

2.多媒体课堂使用多样化。为了让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服务

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需要做到灵活多变,适应

各种教学的需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候,既要考虑文本

的特点,又要考虑现场学生的可能反应,要尽量灵活多变,让多

媒体具有互动友好的操作界面。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多方链接

的方式,让课件具备多种方案,这样教师的思维就不至于被课件

限制在固定的内容和步骤上。现在,大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

学时都采用了“课堂演示型”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制作的课

件这一载体,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流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做虽然

解决了不少以往用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这种单一的

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得不到体现,教学只是面向

全体学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3.多媒体授课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

入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长教师,也逐渐掌

握了多媒体操作方法,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往只有

年轻人使用多媒体授课的局面。以河北大学为例,根据

2011-

2012学年秋第一学期校本部的排课数据统计,使用多媒体授课

的教师共计

398人,其中

30岁以下的有

33人,占

8.29%;31~35

岁的有

143人,占

35.93%;36~40岁的有

81人,占

20.35%;41~

45岁的有

50人,占

12.56%;46岁以上的有

91人,占

22.86%。这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多媒体授课教师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使用频率过高。因为建设多媒体

教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缓慢筹建。但是,多媒体课堂数量在短时

间内就要求实现大量增长,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室资源相对不

足。因此,多媒体教室资源紧张是许多高校都面临的现实问

题。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但为了尽量满足教师的上课需要,就

相应的增加了每个教室的教学任务,导致有些教室甚至全天运

转。同时,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过高也会导致其设备消耗严重,

使用寿命缩短。

2.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是指把

声音媒体、图像媒体、展示媒体相结合的总称,多媒体课件应该

是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从目前的情

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对任课教师进行过统一的培训,任课教

师缺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业知识,许多老师仅仅依据自己的

理解来制作课件,有的还只是电子文档,是板书的电子稿,真正

达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高质量课件可谓是凤毛麟角。有些

教师上课时只是以屏幕取代黑板,以讲稿替代板书,还有个别

老师对课件存在依赖心理。由于课件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在课

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就看着屏幕边读边讲,导致学生们对此种

讲课方式反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

学习。

3.缺少科学完善的准入制度。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

单调的方式、僵硬的面孔,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有机融合来表

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创新教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

是,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其本

身的缺陷,如果使用不好,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首先,并

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那些可以通过漂亮

的画面、动人的情节、精彩的场面直观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的课程,多媒体技术无疑可以改进教学效

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课堂上任课教师边

讲解边板书的过程可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印象,这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其次,并不

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授课。任课教师有可能还没有

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或者没有认真地做好课件准备,只

是出于减少备课和板书的工作量等因素而使用课件,这种情况

下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

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允许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课堂进行筛选。而

当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标准来规范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上

课,缺少使用多媒体上课的准入制度,导致多媒体课堂良莠不

齐,无法保证教学质量顺利实现。

4.没有形成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学活动虽然开

展了多年,但是相关的制度文件还不健全,缺少完备的质量评价

体系。就我校而言,只有一段时间曾经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过评

审,而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基本上是缺失的,虽然近两年教

学督导员时常走进课堂随机听课,向任课教师反馈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教学督导员只能根据自

己的经验去评价任课教师的讲课质量,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和片面性。特别是督导员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们本

身可能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太熟悉,因此,只能在教学基本功方

面给予指导,而在技术手段上很难提出合理化建议。没有统一

规范的教学评判标准,任课教师也很难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

知道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1.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学校在资金分配上,

应当考虑留出合理的比例用于多媒体设备的采购、更新和维

护。只有设备齐全质量完好的教学条件才能保证多媒体课堂

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为了保证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同

时,要加强多媒体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由于多媒体设备的

反复使用,发生故障的概率会增加,因此,应当增加一定数量的

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和排除设备故障,处理教学中遇到的设备

问题。

2.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与技术的培训。高等院校,特

别是综合性大学,应该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全校任课教

师的课件制作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帮助任课教师熟练掌握

课件制作方法,做出图片、文字、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综合的高

质量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需要足够的课件支持,网络教学

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由于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丰富,远

没有达到系列化,形成规模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乏,网络资源

的不足,严重约束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普及和优势发挥,

降低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效率。所以,组建由了解学员心理、熟

悉教学规律、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员和熟练微机操作、具有美学知

识和课件设计的制作人员组成的指导小组,帮助各教研室确定

课件的题材,指导撰写课件稿本,协助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督促、检查课件制作的质量。并发动全体教员人人动手,根据自

己的授课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多媒体课件。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由于单个教师知识结构、专业背景

的局限性,很难开发出优秀的课件,并且,有时同一门课程往往

有几个不同的教师讲授,特别是大学英语、马列课等公共课,如

果每个老师各自分别去做课件的话,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老师

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可以把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主讲教

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的领导者,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探

讨,并邀请教育学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协作与团队开发,

制作出技术先进、教学设计也先进的优秀课件。

4.制定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科学严谨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规范任课教师

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统一的标准去衡

量和评价一项结果更有说服力,才能让所有师生信服。因此,要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要细化

评判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分配分值。首先,对多

媒体课件的质量进行评价。课件的制作使用了何种技术手段,

界面的质量、素材的质量如何,是否体现了交互作用,是否综合

使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文字字号是否合适,图片是否清晰,动画

是否流畅,音频、视频播放时间是否准确、同步等都应该作为评

价体系的观测点。其次,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多媒体教学

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演示

课件与现场讲解的比例,不能用演示文稿代替讲解,同时,在

讲课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也应成为评价

的主要标准。最后,课堂效果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

是通过各种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

功的教学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师生之间有快乐的情感来互

动交流,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地盯着屏幕则

是不成功的多媒体教学。此外,和一般课堂教学一样,教师的课

前准备,仪表仪态等评价也应该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

之一。

[参考文献]

[1]柳君丽.走出多媒体课堂教学误区构建新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J].中

国高教研究,2009(2).

[2]高毅.浅谈如何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2).

[3]易建华.论高等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改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2009(4).

第12篇

关键词 备课 讲课 课后总结 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ome Experience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ost basic 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from lesson preparation, lecture, after school summary aspects, talked about some experienc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esson preparation; lecture; after school summary;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确保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备课、讲课、课后总结等几个环节。

1 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备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案设计、资料收集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往往两小时的课,需要付出十倍甚至更多时间来准备。

1.1 备教案

教案是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和脚本,是教师的备课结晶,讲课的依据。教案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督促教师加强备课,对所讲授内容有一个总体和具体的规划,为以后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撰写教案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要有“实战感”,即撰写教案时心中要有课堂;(2)以个人钻研为主,集体研究为辅;(3)教案不同于教材,教案不是教材的翻版与教材内容的挪列。教案中应体现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中心,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教育的要求等;(4)简繁适宜,因人因内容而异;(5)格式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提纲式、详细式、讲稿式等格式,以使用方便为宜;(6)教案要反复修改;(7)期前备课中应该写出大部分教案。

总之,一份优秀教案应该是:观点明确,精心设计,启发诱导,注重能力,突出重点,方法备奇,提纲挈领,详略适宜,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1.2 备授课对象

课堂教学活动除了要做足教案准备工作以外,还要准备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调研学生的基础、心态和期望等概况。一是通过学生的直属管理者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基础知识等情况;二是通过其他任课教师反映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三是召开师生小型座谈会,掌握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想法、意见、建议及期望。例如调研中发现有个别学员有“混日子”的想法,上课睡觉,看杂志等陋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中作好充分地考虑,采取相应引导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备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1)“填鸭式”教学。一般情况下,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即: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为“引言—讲课—小结”。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提问设问等方式使学生自主吸收、积极创新、及时反馈,有效的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将主要精力专注于自身“教”的过程,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甚至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缺乏对知识的理解、筛选、过滤和转化。这样讲课的结果只会是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备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准备其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列写讨论提纲,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就既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将问题一一解决,最后教师点评归纳。

(3)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个案例作为课程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岗位能够迎接不断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在讲授“发动机转速表”时,引入“小转速不指示”的案例,此为“提出问题”。由此案例勾起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为什么小转速不指示?”继而“分析问题”。通过讲解转速表内部构造及原理,使学生对案例原因逐渐给出清晰答案。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用原理与构造知识分析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讲课

讲课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环,是备课的延伸。讲课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课前备课,更取决于课堂讲授时教师本身的素质、口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等。

教师本身的素质体现在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上,即“讲、写、演、画、态”。

讲: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授课口才、技巧与幽默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重拓宽知识面,注重知识累积,在本专业和本教材之外,多阅读一些参考资料和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等,经常性地关注时事动态,关注媒体上、网络上出现的新闻、词汇并了解其含义,并将其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内容灵活、有机地穿插到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讲授语言要求:规范、清晰、简洁、准确、生动。

写:“字如其人”,设计合理的板书配合美观的字迹,往往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其对教师的好感,进而提高学习课程的兴趣,甚至留下长久或终生的记忆和影响。好的板书应该编排有序;布局合理;标题醒目;重点突出;书写工整;大小适当;讲些配合;擦写适时。板书的类型一般有刚要表达式,文字关系式,参数联系式,要领口诀式,对比排列式,图文结合式等。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讲课内容不同、讲课方式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板书类型。

演:讲台如舞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案好比剧本,各种教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多媒体好比道具,课堂教学就好比教师表演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对于剧本演绎是否到位,多媒体道具运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演的好,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反之,观众听的看的没劲,演员对表演也越来越失去自信。课堂教学质量随之下降。

画:板书不仅包括文字部分,有时候还包括板图部分。清晰美观、简明醒目、大小适当、与课堂讲授相得益彰的版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板图一般包括剖析概念图,揭示关系图,递进关系图,正误对比图,小结归纳图等。板书、板图是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概括,是备课的结晶,是教师课堂讲授必须借助的重要手段,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因素之一。其意义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2)促进学员思维发展;(3)强化学员记忆;(4)集中学员的注意力;(5)备忘或补遗,延长信号作用时间。为了配合课堂讲授以及多媒体的使用,板书、板图应当在课前备课时做好精心设计。

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仪表仪态也非常重要。着装得体、精干,还是脏乱邋遢;眼睛注视学员,炯炯有神,还是只专注于天花板或某一个地方;表情热情专注,真挚可信,还是从头至尾板着脸;举止潇洒自然,落落大方,还是扭扭捏捏;手势形象有力,准确得当,还是讲授过程中存在孤僻动作;等等。着装、眼神、表情、手势等处理不得当,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愉快与反感。

教学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这与教师平时注重积累、注重训练、课后及时总结等习惯密不可分。

3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课堂教学活动质量能否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讲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回顾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将上课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一一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上课更新教案、选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基本功的原始积累。只有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扬长避短,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龚邵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

第13篇

关键词:精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25-02

一、教学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面对高等教育日渐国际化挑战的需求。最近几年以来,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潮流不断显著,以此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是对高等学校现在的教学体制、运行体制、管理形式等的挑战。二是对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诸多教育资源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日渐更新,高等教育资源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共享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配。三是对学生品德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积极加大对外交流,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着直接被瓜分的危险,从而直接导致生源的流逝与人才的流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因此,怎样通过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现今的社会正在快速的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就需要巧妙并适当的依仗智力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发展管理形势来看,依然有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应按照社会对学生的新期望,提出日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3.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数量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也日渐朝着新颖合理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进步都体现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管理都还基本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围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二、精益管理的特征

1.强调数据化与精确性。精益管理的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在每一个执行细节上都能做到精准化与数据化,企业的管理者依据这些严谨的资料进行重要的决策,让每一个决策都更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实际操作性。

2.推进并完善管理进程。精益管理更多时候强调细节,所以在企业的每一个执行环节上都需要体现出这一管理理念。因此,逐渐的优化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成为了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3.持续不断地改进。精益管理是一个逐渐改善,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完成。而且,精益管理没有其固定的模式,要从积累的管理经验中不断总结提升。因此,精益管理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来逐步实现对管理进程的更新与完善。

4.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管理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精益管理更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管理其实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无论是在一个企业中,还是在一所高校,人的资源总是最大的资源,要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但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是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精益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障碍。

5.创新。前面已经提到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续不断的改进,而改进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何谈改进。精益管理强调的就是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并完善自我。

三、精益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精益管理运用到教学管理中来,不仅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且是可实施的。精益管理的思想与形式最开始是在制造业出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其管理原理具有广泛性与普适性,因此也被广泛运用到服务业当中,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精益管理的模式在很多领域都是适用的。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也适用于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教育是属于服务业的。而高等教育本身所特有的三大功能,使其在很多方面与企业又不少的相似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高等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上的生产单位,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二是为社会提供一些科学成果。三是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等其他各项服务。而企业在经营方面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面所存在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二者均是对原有生产材料的加工。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的生产过程既有企业中所存在的对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当然还有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过程。

2.二者均对产品质量有着很强的把关。我们都知道,产品的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就是它所研发的科技成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和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等都是检验其办学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3.二者均具有强烈的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不再是仅仅以产品为所有的核心,而是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发展为以顾客为中心,服务观念和质量不断的在完善。而和企业相同,高等学校也是在向社会提供服务,也应该提高其服务意识,从而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好评。

4.两者都具有投入和产出比的效益观念。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和学校二者都是对原材料的加工过程,所以,自然就避免不了效益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追求高效益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目前,有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办学效益问题。近几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所提及到的对于宏观上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如院校合并,“211”工程建设。专业调整,扩大招生规模,改编教师队伍等,均与提高办学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语

精益管理最早是运用于企业中的。本文分析并研究了精益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美好前景。但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管理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一管理模式上小有成绩,但考虑到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规划,以及管理的制度化与科学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仍然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并完善精益教学的思想,争取早日取得较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瑞东,陈兴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实行网络化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家教世界,2013,(02).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王剑,张凤岩,刘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2,(11).

第14篇

优化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吃透教材,明确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吃透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才能把学生的主义理论集中到重点内容上来,使课堂教学效果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佳。

2、吃透学生,组织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基础知识,生理和心理个性特点等,是选择教法,组织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掌握了教材,才能组织好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统一发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3、注重知识衔接,做到循序渐进。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材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教材,做到循序渐进,前后连贯,层层推进,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它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引起学生是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优化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服务,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立足点,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习惯和常用的方法,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真正起到激励、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2、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智力因素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价值观等。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和设计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方法。

3、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当前有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进行批评性的学习,如何进行分析、选择、筛选。这样,学生就算离开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也有能力进行自我提高,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优势所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一堂生物课,可能既要用到讲授法(教师讲解一些基本的知识、规则)也要用到演示法(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以及让学生进行讨论、练习等。教师应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地结合运用,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提高。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某几个环节能完成的,而是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实施愉快教学,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愉快教育是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只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

2、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领域。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遇到新问题时,一般将来采取以往那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解物理问题时,离不开传统的解题方法,这样,就限制了思维。不能否定,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15篇

当前微课教学方法已经普遍运用在欧美等国家的教学课堂上,近些年来也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微课”指的是对围绕某个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停地讲授知识,学生记笔记不同,微课通过针对性很强的教学视频、音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提升教学质量和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改善英语教学质量。

1.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教学设施、高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现阶段国内的高中英语课堂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为主,即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则主要以记笔记为主,这样的课堂略显沉闷,学生没有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工具,也使得教学方法较为单调乏味。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微课能够通过声音与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弥补过往单调教学方法的不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 微课教学实施策略

2.1微课形式短小简洁

微课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形式短小精悍,如果时间跨度太长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备课的时候可以围绕某一两个方面进行精讲,不需要包含所有的知识点,并且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动漫、音乐等形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另外,由于高中生英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对于这一情况,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英语水平单独制作适合该类学生的微课视频,这样,教师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就不必进行反复的强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播放学习,这样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2.2注重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初始,它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要足够重视课堂导入部分,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制作成视频等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此外,利用微课的形式来导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要讲授的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背景知识进行讲解,然后播放一些音乐或者视频,在放映的过程中提出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观看。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课程中来,最后将这些视频乐中的信息提炼出知识点,讲解给学生,这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2.3突出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不单单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应该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选取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主题明确。微课应该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为主题,而不应该泛泛而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抓不住重点,同时也更有利于其理解。微课的选题素材可以来自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或者生活中。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利用互联网资源来丰富微课的教学方式,具体可以以图片、动画、音频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

2.4与学生互动

微课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在于其更加强调参与者的主动性,在讲授完知识点时,教师要及时询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学生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也应该主动向教师提问,教师在得到反馈后要针对学生薄弱的地方,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过的的微课内容进行提问,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让微课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强,顺应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体裁等进行自由的组合,这在极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将微课充分落实到课堂中去,解决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

[1] 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11).

[2] 樊锡娟. 试论高中英语微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 英语画刊(高级版), 2014(12).

[3] 王月. 微课在高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