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情报监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一章 轻轨市场概述
第一节产品定义
第二节产品用途
第三节 轻轨市场特点分析
一、产品特征
二、价格特征
三、渠道特征
四、购买特征
第四节行业发展周期特征分析
第二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三、城镇人员从业状况
四、恩格尔系数分析
五、20xx-20xx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中国轻轨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产业政策分析
二、相关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第三节中国轻轨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中国轻轨技术发展概况
二、中国轻轨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三、中国轻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一、轻轨国际需求规模分析
二、轻轨国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内市场分析
一、轻轨国内需求规模分析
二、轻轨国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三节 轻轨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第四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各地区产销率数据分析
第一节中国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第二节中国华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四节中国西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节中国华东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六节中国中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七节中国西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轻轨出口状况分析
一、出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出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出口价格分析
第二节 轻轨进口状况
一、进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进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进口价格分析
第六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轻轨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轻轨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品竞争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顾客议价能力
第三节 轻轨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轻轨行业的长期增长性
二、政府轻轨政策的变动
三、轻轨全球化影响
第七章 20xx-20xx年轻轨产业渠道分析
第一节 20xx年国内轻轨产品的经销模式
第二节 轻轨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三节 20xx年国内轻轨产品生产及销售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一、国内生产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二、国内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三、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八章 轻轨主要生产厂商发展概况
第一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九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相关产业分析
第一节 轻轨行业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轻轨行业上游运行分析
一、轻轨行业上游介绍
二、轻轨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轻轨行业上游对轻轨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三节 轻轨行业下游运行分析
一、轻轨行业下游介绍
二、轻轨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轻轨行业下游对轻轨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十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品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轻轨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二、轻轨技术方向分析
三、轻轨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一、轻轨供给预测分析
二、轻轨需求预测分析
三、轻轨市场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市场盈利能力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研究
第一节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地区投资机会研究
二、行业投资机会研究
三、资源开发投资机会研究
第二节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分析
二、市场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财务风险分析
为配合专项,帮助科研团队获取行业信息(知识),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广泛搜集、整理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大学、学会、协会以及公司的网站资源、相关本体的对象和主题,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组织的揭示。门户网站提供国内外主要科技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的网站介绍及特定重点领域内及时重要的科技信息,还有编辑人工制作的专题和简报等情报服务产品。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是面向一线科研团队、研究所图书馆、战略情报分析人员,可按学科领域定制的知识服务系统。系统可支持用户快速了解领域最新重要科技动态,掌握同行或竞争对手的科技活动动向,发现领域重点及热点主题,把握领域发展概貌,辅助科技决策。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还可以帮助一线科研团队快速获知领域内基金资助、重大会议信息,定题跟踪某个研究专题的发展动态,课题组内共享信息资源等。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自动从海量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发现最新最重要的科技资源,借助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文本挖掘等方法,自动计算分析科技资源的情报价值、科技资源中包含的重要科技对象、重要科技术语,辅助情报人员快速发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科技对象等内容,从而提升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效度。目前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天自动推荐最新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星级的标识揭示网络资源的情报价值。
(2)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资源的分类,系统可以从资源性质、国家或国际组织、信息源性质和时间等几个方面分别揭示资源在不同类别上的分布情况。
(3) 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所涉及的对象、术语进行自动识别与揭示。针对系统自动识别出来的对象、术语,系统用户可以对此进行人工的修改,如果不是系统用户则只能查看。
(4) 以可视化的方式对资源集进行揭示,主要包括重要对象、重要术语、资源类型、热点主题和热点术语等内容。
(5) 提供对某个信息源在关注的主题、资源情况、关注的科研对象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的揭示。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动态揭示某个信息源科研对象、科研主题等的变动发展情况。
(6) 对信息源内的富文档(PDF、DOC、XLS等)进行揭示,充分揭示富文档中包含的信息。
(7) 展示当前监测领域所有信息源的近期热点主题和热点对象。
(8) 提供用户自主推荐主题服务,同时用户可以将系统采集资源与推荐主题进行自主关联。
(9) 多角度的分面检索导航。系统除了提供从全文、摘要、标题等传统字段进行检索外,还提供了从自动识别的科研对象、术语等字段的检索。结果将展示与该词相关的所有资源,并从资源性质、来源信息源、涉及主题、涉及对象等方面分别揭示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
(10) 自动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系统中设定自己的关注信息源和关注主题,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将用户所需要类型的资源自动发送到注册邮箱。
(11) 用户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选择编辑某些情报资源后,通过系统将相关资源直接推送给第三方。
(12) 情报编辑加工平台。系统用户可以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选择编辑。经过加工后的数据,系统提供了两种用户使用途径,一种是将加工过的资源发送到用户邮箱,另一种则是按照快报格式将编辑加工后的资源直接导出生成规范的情报产品 Word文档。
门户科技信息监测服务权限如下。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确定的16 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作为16 个重点之一。
为配合专项,帮助科研团队获取行业信息(知识),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广泛搜集、整理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大学、学会、协会以及公司的网站资源、相关本体的对象和主题,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组织的揭示。门户网站提供国内外主要科技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的网站介绍及特定重点领域内及时重要的科技信息,还有编辑人工制作的专题和简报等情报服务产品。
NSTL 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是面向一线科研团队、研究所图书馆、战略情报分析人员,可按学科领域定制的知识服务系统。系统可支持用户快速了解领域最新重要科技动态,掌握同行或竞争对手的科技活动动向,发现领域重点及热点主题,把握领域发展概貌,辅助科技决策。
NSTL 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还可以帮助一线科研团队快速获知领域内基金资助、重大会议信息,定题跟踪某个研究专题的发展动态,课题组内共享信息资源等。
NSTL 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自动从海量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发现最新最重要的科技资源,借助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文本挖掘等方法,自动计算分析科技资源的情报价值、科技资源中包含的重要科技对象、重要科技术语,辅助情报人员快速发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科技对象等内容,从而提升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效度。目前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天自动推荐最新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星级的标识揭示网络资源的情报价值。
(2)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资源的分类,系统可以从资源性质、国家或国际组织、信息源性质和时间等几个方面分别揭示资源在不同类别上的分布情况。
(3) 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所涉及的对象、术语进行自动识别与揭示。针对系统自动识别出来的对象、术语,系统用户可以对此进行人工的修改,如果不是系统用户则只能查看。
(4) 以可视化的方式对资源集进行揭示,主要包括重要对象、重要术语、资源类型、热点主题和热点术语等内容。
(5) 提供对某个信息源在关注的主题、资源情况、关注的科研对象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的揭示。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动态揭示某个信息源科研对象、科研主题等的变动发展情况。
(6) 对信息源内的富文档(PDF、DOC、XLS 等)进行揭示,充分揭示富文档中包含的信息。
(7) 展示当前监测领域所有信息源的近期热点主题和热点对象。
(8) 提供用户自主推荐主题服务,同时用户可以将系统采集资源与推荐主题进行自主关联。
(9) 多角度的分面检索导航。系统除了提供从全文、摘要、标题等传统字段进行检索外,还提供了从自动识别的科研对象、术语等字段的检索。结果将展示与该词相关的所有资源,并从资源性质、来源信息源、涉及主题、涉及对象等方面分别揭示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
(10) 自动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系统中设定自己的关注信息源和关注主题,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将用户所需要类型的资源自动发送到注册邮箱。
(11) 用户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选择编辑某些情报资源后,通过系统将相关资源直接推送给第三方。
(12) 情报编辑加工平台。系统用户可以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选择编辑。经过加工后的数据,系统提供了两种用户使用途径,一种是将加工过的资源发送到用户邮箱,另一种则是按照快报格式将编辑加工后的资源直接导出生成规范的情报产品Word 文档。
门户科技信息监测服务权限如下。
-非系统注册用户可以任意浏览系统的开放信息资源,包括监测到最新新闻、重要项目与计划、热点词等;服务领域开放出来的编辑资源、情报产品等。
国家层面一直非常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从2006年起,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办就联合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助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该工程补列为“十一五”期间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工信部持续推出政策组合拳,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解决中小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市场、融资等情报信息及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运用信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重视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人员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信息部门及单独的经费,中小企业获得的科技信息常常落后于市场,从而增加了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难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情报信息,同时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也是整个国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市场瞬息万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强烈。
目前。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竞争环境情报需求
竞争环境情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国际环境情报,即国际政局变化,以及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偏好、市场前景、金融汇率走势、关税及贸易体制变更等;二是国内环境情报,即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国民收入及分配、物价指数、利息变动以及产品客户、供应商、中介商等;三是科技动态情报,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专利、标准和人才等各方面信息,企业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竞争环境情报,就能大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准确地判断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竞争对手情报需求
中小企业需要知道竞争对手在产品设计、技术标准、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扩展计划、产品价格、促销策略、知识产权、网络建设和使用等各方面的情报需求,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三)战略实施情报需求
战略实施情报是指在把握竞争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做出长期的、主动的、全局性的战略行动后所反映出来的情报信息。这类信息关系到企业在竞争中的策略和行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动态性和博弈性,通常包括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行动计划、实施步骤、反馈机制等,以及实施竞争行为后竞争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反应和竞争态势的格局重组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对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决策者需要的是综合性信息,比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文献、新产品信息和市场需求趋势等。以便制订企业生产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则最需要研发、新产品、技术成果专利、标准等各方面的信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售人员需要的是产品或技术的市场信息、项目和产品进出口信息等,以确保产品畅销,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国内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服务功能链不完整,产业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基础建设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目前仍以文献的收集、分析为主,虽然在方向上有所延伸,但缺乏有深度的产品。另外,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和模式,机构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尚未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整体科技中介服务链。
(二)服务机构竞争地位被动,公共信息零散
当前各地的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单一,大部分服务机构仍是坐等企业上门,现有的科技信息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在与国外机构的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缺少具有实用价值、能反映地方产业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信息资源往往处于分散状态,不能有效共享。
(三)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科技信息服务要求对情报进行持续监测、跟踪、并深度分析,但目前科技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单一,没有经历长期、循环的培训,还有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深层次的定向咨询服务,因而导致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脱节的局面。
三、解决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科技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内涵也将更加丰富,伴随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产业孕育了大量的机会,该行业即将迎来持续发展的繁荣期。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一)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更加重视,只有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才能不断自主创新,生产出拳头产品,使自己充满生机。因此,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科技信息建设,培养专业人员,还要更多地借力社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购买相关产品及服务,及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趋势。
(二)地方政府
政府应加大科技资源基础投入。建设由地方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科技成果信息库、区域内专利信息库、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等。实现本地区内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信息交流沟通,帮助企业了解最新行业动态,避免与市场脱节的供求。同时,大力培养本地科技信息服务龙头企业,鼓励其作大作强,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接轨。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战略咨询等。
(三)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是整个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应该在服务机制、对策、网络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所以不仅要从意识上改变,力求使自己适应市场,还要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
1.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适应开放竞争的环境
由于用户需求有多样性、时效性、个性化等特点,服务机构应积极走访基层,开展广泛调研,随时跟进中小企业的要求变化。实时调整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服务。例如。可以进行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查询、重点科技动态跟踪、信息分析与预测、行业决策情报等,并提供项目申报指导、项目查新、项目评估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撰申报材料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全方位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使科技信息工作在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共享,改变原来科技信息机构被动服务的局面。
2.强化与相关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
第一,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同交流。行业协会在整合行业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诞生之日起,行业协会就与本行业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备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应联合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本行业科技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并建立行业内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通合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现阶段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寻找切入点,帮助两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与其他地区建立情报网。与外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跨地区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互通工作信息和动态,提供层次更多。范围更广的科技情报信息。
3.丰富服务内容,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
要强化科技信息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生长点。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的辅助管理、科技出版、信息资源整合和网络开发与服务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业务,争取成为当地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的中坚力量:加快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与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接轨,开发建设智能化情报收集、加工与分析研究平台:持续动态监测世界科学及技术前沿、世界一流研发企业、世界著名科学家监测及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情况,推出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战略报告。
各类高级威胁层出不穷
谭晓生表示,近几年来,如APT攻击、木马远控、0day、社会工程攻击、网络钓鱼等高级威胁层出不穷。从针对政府、科研机构、关键基础设施的窃密、破坏行为,到高级威胁手法进行攻击以获取高额经济利益。值得关注的是,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日益频繁的APT等网络攻击,正在导致政企机密情报被窃取、工业系统被破坏、金融系统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对地缘政治产生影响。据了解,在过去的2016年,360威胁情报中心累计监测到针对中国境内目标发动攻击的境内外APT组织36个。中国成为全球APT攻击的第一目标国。
威胁情报是应对高级威胁的有效手段
对于解决方案,谭晓生表示,高级威胁的检测以及APT攻击的防范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而传统的IPS/IDS、防火墙、杀毒软件等防御手段面对花样翻新的攻击显得捉襟见肘。
通过大数据安全分析以及威胁情报驱动,形成协同的安全O控、响应和深度防御系统,才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高级威胁。
威胁情报是网络安全防御进化的必然结果,安全防御也将从过去的基于漏洞的防御方法改变为当前的以威胁情报为核心方法。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测预警 信息监测搜集系统 信息筛查系统 信息分析系统 预警信息系统
1 引 言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苏丹红事件、丙烯酰胺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恶性食品事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完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监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它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等信息,围绕企业竞争战略,最终直接或间接支持决策。本文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理论探讨,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奠定一定基础。
2 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食品安全问题,波及面较广,受害者较多,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恐慌。
食品安全事件的高频发生和破坏性使得战略决策者日益关注运用预测技术对危机进行早期预警。竞争情报所具有的监测预警功能正好能满足该需要。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它与预警系统在特征上具有一些相似性,比如针对性、前瞻性、对抗性等,它在工作流程和内容上基本涵盖了预警系统[1]。它能利用传统媒体、数据库、互联网及人际情报网络等广谱的信息源,快速而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且它针对宏观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警系统评估的准确性[2]。因此,竞争情报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所迫切需要的,是监测和预警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食品行业的产业链条上,主要分布着以下6个节点:①食品生产前期科研投入部门;②原材料供应部门(包括各种原材料的生产、种植、养殖部门);③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包括生产食品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④食品存储运输部门;⑤食品销售部门;⑥消费者。食品行业主要包括饮料、乳业、肉制品、酒类、保健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烘焙、冷冻食品、水产品、果蔬制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清真食品、罐头食品、面制品等多个行业,我们为此设计了如下食品安全问题监测与预警方案,其中贯穿了竞争情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1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的绘制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分类采集、实时监测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6个节点(如前所述)的主要企业信息、技术工艺信息等,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人际网络等。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最后汇总得到原始行业信息。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行业信息中的企业、技术信息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信息汇总到行业信息库。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行业信息库中的主要企业、技术工艺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加工和关联,最终绘制得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
2.2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监测并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感受者,消费者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敏感的人群,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往往最早发生在消费者的意见反馈中。因此,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中,消费者是竞争情报首要的监测对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监测食品安全问题:①建立食品消费者意见反馈的人际网络,组织相关情报人员定期与消费人群实际接触,收集他们反馈的信息。因为人际网络是重要的非公开情报源, 所以从对消费者进行监测的角度出发,人际网络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3]。②从消费者向政府部门和食品生产销售部门等的投诉反馈中寻找信息。③依托网络,在一些主要的论坛里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除对消费者进行监测外,还需监测收集外部环境变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危机征兆,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其他数据源,并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最后得到原始危机信息。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危机信息中的消费者意见反馈信息、外部环境变化信息、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危机信息汇总到危机信息库。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危机信息库里的危机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处理,最终提取到有效危机信息。针对有效危机信息,对其进行追踪,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分析及警情预测。具体流程如下:从提取到的有效危机信息开始,由政府出面,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问题食品进行检测,若发现食品中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超过国家有关标准,一方面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向公众发出预警,呼吁公众停止食用和购买该食品;另一方面针对检测出的有害成分,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沿着食品产业链往上追溯,首先检查食品的销售部门有没有安全隐患,其次检查食品存储、运输部门,然后是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最后是原材料供应部门,最终找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问题企业。针对问题企业,对其进行企业跟踪,通过调用分析该企业所在食品行业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找出产业链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然后再找出与之在原料供应、加工生产技术工艺、存储、运输等环节相同或相似的其他企业,汇总成潜在风险企业名录。针对各风险企业,根据其位于图谱中的位点及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不同,在综合考虑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潜在风险判断(需谨慎稳妥地给出判断结论)。根据潜在风险判断,结合该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给出应对措施建议。最后将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这三个方面汇总成预警报告。
预警信息系统依据食品安全分析、警情预测的结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出预警,根据预警情况的不同,将食品安全风险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级别[4]。根据警情内容及需求对象的不同,不同形式的竞争情报预警产品,指导企业进行预警应对。情报产品主要包括:预警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简报、竞争情报内参等。预警报告适用于潜在危害程度较大、需要引起食品行业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应对的警情。如前所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等。预警报告一经生成,将在第一时间向潜在风险企业,为其搜索排查风险因素、积极应对争取时间。专题研究报告适用于企业委托的针对食品安全的专项课题研究,整合其所在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数据分析资料,对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深度调研分析。竞争情报内参是专门针对政府机构的,向其提供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与预警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设计的食品安全问题监测预警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3 结 语
本文针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监测预警作用,具体讨论了如何利用竞争情报绘制出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单独依靠竞争情报绘制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单位能联合起来,共同统计所辖地区食品产业中各行业内各种食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原材料清单、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等信息,并将信息关联、汇总,绘制成该地区甚至国家的食品产业内部行业、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网状图或鱼骨图,并实时更新,将能够详尽地展现整个食品产业内的网络关系,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极大地推动食品安全的监测预警工作。
另外,由于目前自然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的信息监测搜集系统、信息筛查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以及预警信息系统,还不能自动提供情报搜集、分析和处理功能,而只能建立在人工信息识别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5]。
参考文献:
[1] 包昌火,谢新州.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素梅.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助推作用.竞争情报,2009,28(3):97-100.
[3] 陆伟,陆娜.人际网络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作用探讨.情报杂志,2004(5):18-20.
[4] 王翠玲,李兴.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设构想.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11-19712,19715.
[5] 陈.构建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竞争情报,2008(4):20-22.
[作者简介] 尚朝秋,男,1970年生,研究员,1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国内移动预订市场情报分析研究
平台经济的特点、现状及经验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战略管理研究
成飞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建设
微博分析工具的比较与评价研究
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技术和产业趋势
情报研究的有效性问题浅析
专利申请流程中的专利查新检索与专利情报分析
金融攻击:一种全新的隐型战争方式
基于广告信息的竞争对手分析研究
GE多元化发展中的关键举措分析
一家大型研发机构的竞争情报系统建设
民用飞机客户服务竞争情报工作初探
TRIZ理论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企业竞争情报实践的另类思考
上市公司年报用于产业竞争情报分析
国际视野下青岛科技创新评价研究
共享经济开始改变世界
大数据思维与企业竞争情报变革
从竞争情报人员的年龄结构谈起
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卓越机构及研究热点可视化描绘
企业“全员”情报体系运作与反思
共享经济开始改变世界
大数据思维与企业竞争情报变革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卓越机构及研究热点可视化描绘
企业“全员”情报体系运作与反思
对我国实施竞争情报应用示范工程的回顾及反思
基于专利地图的全球甲壳质竞争态势分析
深度解读日本竞争情报的现状和特点
成熟期企业竞争情报机构业务重构方法研究
项目管理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设想
情报工作如何面对众多“利好政策”
竞争情报信息源及其搜集策略研究
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竞争战略分析
大数据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影响分析
产业竞争情报的动态跟踪与监测研究
探析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能力的提升
SCIP2013年欧洲年会参访纪要及感受启示
大数据及其对科技情报工作影响的探讨
区域性企业竞争情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基于熵权分析的珠三角知识竞争力状况研究
论台湾IT产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发展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词频统计的学科研究热点及趋势
论国家竞争情报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中的应用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8.5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是我国专业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体系之一。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深入,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一线的服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
1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学术性文献信息机构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代表着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行业,知识服务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知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工具,面向研究、决策制定和创新等提供服务。科学研究过程的数据化,科研活动的流程化,科研过程的模拟,推动着科研信息需求不断向知识化服务转变,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上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专业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要求支持科研活动的知识计算环境和工具建设,支持“现场”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动态柔性的知识、信息组织,建立E-Knowledge服务机制。
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不断变化的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了多层次、丰富的知识服务探索。在文献保障服务方面,开展了科研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文献信息环境组织、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文献保障与获取平台和系统建设。探索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试验途径与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信息服务、文献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与工作体系。推动组织了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情报分析与服务、决策信息分析与服务,采用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力与竞争态势分析、专题情报研究等服务。利用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技术,开展面向科研项目、领域的知识组织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组织平台和知识环境建设工具,建设知识共享环境和协作环境。
2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
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110余个研究单元围绕自然科学各个前沿领域、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对科技信息服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科研人员广泛的文献服务需求、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学科情报服务需求、战略情报服务需求,各文献情报机构探索性地开展了知识服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经验,主要表现在: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与信息环境建设、专题情报研究与服务、信息分析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2.1深入开展科研一线文献信息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文献保障服务方案
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是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服务的基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活动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务需求调研、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学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献需求,分析满足文献需求的各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采取集团采购、集成揭示、馆际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据科技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确立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础理论书籍为主要馆藏,其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予以满足,文献数据库以参加组团订购为主”的保障方针,合理制定文献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编制文献分析报告,引导研究所的订购决策和资金投入。如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分析在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检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1330篇,引用期刊论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种期刊上。据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购策略,选择订购103种学术期刊。电工研究所图书馆分别在SCI、JCR、EI数据库平台上,对本所人员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时间内发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参考文献的主要文献来源以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结合本所,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状况,完成ACM、IEEE等核心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发文、使用分析报告,供所领导参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图书馆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资源需求与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除了发挥资金效力,合理订购文献资源外,还广泛利用网络开放资源、建立专业文献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文献共享渠道,组织开发科技文献数据库。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国内著名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统分析工业生物信息网、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园、科学网、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 One等网站结构,建立集成的文献信息聚合、页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科研动态、重要期刊文献。力学研究所图书馆还利用电子资源的广泛分布特点,不定期通过专业论坛、社区等网上空间收集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原版电子书,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昆明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地推荐资源,自主决定资源采购类型及内容。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国外相关学术会议信息超过13000条、相关专家数据超过1000人、激光器产品数据3000余条、光电百科词条2700余条,数据库还收录了专业学术会议报告、国外专业机构研究报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资料、内部资料等灰色文献逾数万条,相当部分的“稀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价值。
2.2全面开展文献信息的咨询服务,满足科研文献获取和评价需求
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计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内涵,拓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供面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文献计量分析服务,面向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文献管理服务、专题文献保障服务等。
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种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献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开展文献定制服务,使得用户长期、稳定地获取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为所内用户申请项目、申报奖项提供文献收录引证分析;向科研人员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电子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所提供文献代查服务,提供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付费、接收文献、文献整理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电工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组织SCI、EI论文引证检索专题讲座,编制论文引证检索方法说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开展SCI、EI论文收录、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摘要、电子文献检索等,支持科研人员的晋级、项目申报。
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院士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申请、成果申报等提供引证检索服务,2008年至今为76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提供引证检索报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为了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服务,主动为每位院士、资深科学家、科研精英等配备了原文传递账号和随易通,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机构配合科技处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进行核实,查询的被SCI、ISTP收录和引用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对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的规律和范围,为文献情报工作者构建本所核心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着本所的高技术研发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产业化服务国家的战略,主办了《微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杂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动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员、所领导发送;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调研服务覆盖了微系统所所有的研究方向,着重报告最新的学术和产业动态。上海有机化学所图书馆以全院集团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为主,改变以往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服务的模式,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在文献信息服务上,从单独依靠本所图书馆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全院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合作的服务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线,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文献信息、动态趋势分析,围绕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知识服务模式。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承担《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发现与利用态势分析》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学科资源与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的利用态势,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保障现状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论文期刊保障现状分析》、《国外目标机构资源保障分析》、《国外目标机构引用论文资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等研究报告。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本所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统计报告,撰写《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论文产出与影响力分析》和《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发表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等;并撰写《IEEE科技期刊出版现状调研分析》、《高性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分析报告。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探索,完成《化学所与德国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的资源比对分析》、《化学所SCI收录论文统计及期刊分类》报告。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配合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材料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专题调研,分别对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四国材料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国材料标准在数量、标准更新速度及技术领域分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为下一步制定材料标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四个国家材料标准文献比较分析》也为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理化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开展定题服务,半年完成近千条文献信息、网络新闻、专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务;利用掌握的检索技巧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筛选,并在所主页上构建了能源专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源相关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信息,制作了“蓝藻水华信息专题”,及时提供给研究所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其提供的资料对本所为江苏省及无锡市政府起草的应急措施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认可。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主动参与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空间环境领域研究发展分析”领域分析,并针对1900-2010年期间有关空间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机构、出版年、文献来源、学科种类等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环境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4深化学科信息服务内涵,建设专题信息环境,探索服务转型
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积极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图书馆的阵地阅览服务、文献借阅服务等向支持科研文献及时保障、文献获取能力培训、专题信息咨询等方向的转变。各研究所图书馆将科研人员文献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信息素质培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预约培训、现场培训、嵌入式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了文献获取方法与途径、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文献管理工具、文献信息环境建设、等。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数据库商开展面向全所、实验室、课题组的培训,内容包括新生与新员工人所教育、专题文献检索、End-note管理工具、专利检索、标准检索、军工信息检索、统计数据检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数据库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与研究所人事处、学生会、实验室密切沟通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形式。
力学研究所图书馆结合重点实验室需求,尝试以新的方式针对研究领域开展学科情报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组织建设“高超声速信息平台”,积累、长
期保存和利用专业信息,更好地为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2009年11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为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安装了“红外物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红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闻、红外物理实验室论文收录引用分析、国际影响力分析、红外物理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红外物理核心和相关资源导航等学科信息服务,受到科研人员欢迎。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围绕“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973项目)建设专题知识环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信息,编制专题数据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湖泊水库文献目录数据库”,收集了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文献目录5000多条;建设“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目录数据10000多条;建设“馆藏地方志目录数据库”,揭示大量各类地方志文献目录数据库,收录3500多条记录,包含40000多册地方志。
2.5结合科研信息需求,组织专题情报研究,形成情报研究产品与服务
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图书馆针对一线科研任务、科研管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技术发展态势、学科发展态势、科技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情报调研。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科研项目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服务机制,推出了专门的情报研究服务产品系列,编辑《大连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讯》和《大连化物所规划战略研究简报》,完成《大连化物所中国专利分析报告》、《CO2减排资料调研报告》、《水资源资料调研报告》、《太阳能硅原料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稀土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等。光电技术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定题情报服务(SDI)机制,建队伍、建网络、建流程,在长达30多年的SDI连续跟踪中,已形成题录/摘要、动态、汇编和专集等4个情报产品序列,连续出版《动态》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踪测量技术》、《光刻技术》等资料汇编300余辑。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为支持我国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近10万条文献数据中,综合分析全球钢铁业的技术研究热点;通过对近400篇文献内容的综述,详细展示钢铁业研究进展,提供《钢铁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报告》,为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组织开展MCrAl系涂层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针对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统计分析学、文献综述及专利评价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探索出图书情报工作与用户需求间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重点,采取内部电子刊物形式编发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类、专题研究报告类、年度综合报告类等三类情报信息产品,其中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专辑》、《生物能源产业专辑》两种月刊,两种信息快报产品在相关共享平台、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网等网络平台;专题研究报告和年度综合报告不定期,每年分别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报告已提交国家和院有关部门参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开展《生命学科发展态势报告》的年度分析,组织《国内外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与《生物伦理管理研究报告》专题情报研究,根据科研战略规划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经研究所学科能力比较分析报告》。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确立需求导向的服务原则和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领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情报信息的需求,加强与所领导、所战略规划部门、研究所重要科学家的沟通联系,确定情报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关技术领域的情报信息,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专题信息编译汇编资料、专题信息简报、专题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等系列化的情报服务产品。完成了《国际激光聚变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态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大型平面镜制造与测试先进技术调研报告》、《激光信噪比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国际ICF激光驱动器研究年度综述》、《国外高能拍瓦激光装置概述》、《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概述》、《ICF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等情报调研报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天文台图书馆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决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态势跟踪、学科竞争态势分析、重大学科方向态势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情报研究产品。
2.6试验建设专题信息分析工具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和领域的专题信息环境
文献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工具化、平台化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和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针对各个研究所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利用各类知识服务工具软件,围绕专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构建专题领域的知识环境。
声学研究所图书馆建立声学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特色。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研发了基于个人/单位的科技论文检索与知识导航系统,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送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快速挖掘信息。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下,利用专题信息平台建设工具搭建专业领域的信息平台,如HIV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肝炎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神经病毒学科组信息平台等,定期本学科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领域进展等。同时,将数字化文献信息、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专业会议活动信息等有机融合到信息平台中,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环境。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组织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建立战略情报服务机制,累计完成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路线图、新疆2007-2010年SCI论文统计分析、新疆科技产出10年评估、中亚国家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蒙古国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与建议、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中亚科技实力及其与我国合作前景对策分析、国际棉花产业研究进展等情报研究项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图书馆秉承综合信息服务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与知识平台”,对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实现了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围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建立“药物情报网”,参与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在服务本所科研的同时,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
3结语
(一)加大宣传,注重普及,狠抓精细化管理
1.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长效机制。逐步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认真组织实施201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依据《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做好现场检测和数据汇总工作。
2.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和普及宣传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健康校园”活动,并实施动态管理。在疾病预防、青春期教育、科学膳食、爱眼护齿、禁烟控烟及艾滋病宣传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意识。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3.继续搞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红十字宣传教育和自救自护演练活动,继续开展评选“红十字学校”和“红十字好少年”活动,培养人道、博爱的红十字精神。
4.努力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实施“爱眼防近”活动计划,对学生用眼和近视情况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的建议对策。落实中小学眼保健操制度,每年4次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普及科学用眼的知识和方法。
(二)抓住重点,注重实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1.全力做好学校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防控工作。严格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制度,将市教育局和市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控系统”和“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的报告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做到“人员、设备、时间”三个落实。
2.认真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层层签订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并纳入对学校年终考核指标,确保饮食安全“零事故”。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1.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1.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项日,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化(如农气报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3发展对策与思考
3.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做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利的优势。
[关键词] 专利情报 数据挖掘 企业决策 竞争优势
一、专利情报分析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化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并集中体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数量及质量的竞争。因此,专利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逐步得到增强。企业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专利工作,强化专利发明的创造及专利管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实施专利战略去开拓市场,才能有效地遏止竞争对手,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份额,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专利情报技术价值只有通过分析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各国企业纷纷开展的专利战略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专利情报分析。企业从研发项目选题决策到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专利情报分析都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为企业制定技术开发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专利情报分析可以让企业决策者和研发人员准确了解到:其一,现有技术所处的成长阶段;其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可能应用的领域;其三,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其四,竞争热点技术领域;其五,竞争对手的研发动态;其六,新产品的可能寿命、潜在市场和经济价值。
总之,专利情报分析不仅是企业争夺专利的前提,更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策略,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认清自己的相对专利地位和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技术开发、合作和贸易中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制定出正确的技术开发战略、最佳的研发计划。
二、数据挖掘是目前最先进的专利情报分析方法
1.数据挖掘的定义
数据挖掘是一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建构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在大型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一般可以表达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约束、可视化等形式。这些表达形式蕴含了数据库中一组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揭示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市场策划、经济预测、工业控制等提供依据。
2.数据挖掘技术产生的背景
伴随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数据,包括市场、客户、供货商、竞争对手,以及未来趋势等重要信息,企业管理对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信息超载与非结构化,使得企业决策组织无法有效利用现存的信息,甚至使决策行为产生混乱与误用。基于总体假定进行推断和检验的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海量、异构、分散数据的处理已显得无能为力, 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从这些复杂的专利文献数据中以智能化的操作方式深入分析其中隐含的规律, 如何发现、提取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专利情报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产生了数据挖掘等当今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和管理方法,促使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
3.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优势和发展现状
与传统的基于统计的专利情报分析法(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等)相比,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1)方法优势。数据挖掘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统计是根据随机性的观测样本数据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对未知事务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而数据挖掘则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与统计相比,数据挖掘工具处理大量的实际数据更有优势,无须专业的统计背景也能使用数据挖掘的工具,而且,数据挖掘从大型数据库提取所需数据,利用专属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此外,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与统计也不同,其目的在于方便企业的末端使用者应用,而非为统计学家提供检验工具。
(2)成果优势。数据挖掘技术同统计分析方法相比较, 挖掘算法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实用性上都具有巨大优势。例如根据挖掘任务,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分类或预测模型发现、数据总结、聚类、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发现等。近几年来,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关联分析、词频分布统计、语料学研究等可以用于进行情报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算法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从具体方法上,数据挖掘算法都能够很好地融合到专利情报分析系统中去。
(3)发展现状。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对专利情报的分析仍停留在对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上,并且对于专利数据中的各种偏差性影响几乎都没有考虑,而国外学者则多利用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数据可视化手段,正在研究专利信息的自动分析方法。总之,对于专利信息的利用,国内目前基本上仍处于定性分析和信息的统计计算管理水平上,尚不能从内容上自动挖掘专利数据中的知识规律。
三、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流程
数据挖掘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对于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挖掘主要体现在利用统计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高级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上,是对这些方法的拓展和深化。因此,本文提出以数据挖掘为主、以数理统计为辅的两者结合的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专利数据中发现模式。数据挖掘的模式主要有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模式等。与之对应的分析方法包括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模式识别、可视化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等。其中,关联分析是本文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重点。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可将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流程划分为以下四大模块: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与监测、数据可视化以及情报分析与整合。其中,后三项统称为数据挖掘分析。
(1)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根据专利情报分析工作的目的,确定解决问题的性质和数据挖掘的目标,明确科技监测的需求,初步选取监测对象。利用Spider技术,对下载服务器下达获取指令,服务器将相关数据进行获取,形成本地化数据库;对于获取的数据,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从目标数据集中剔除错误数据和冗余数据,去除噪声及无关数据,进行有效数据提取,经数据集成后,形成特定领域的情报监测数据集,为监测分析做准备。
(2)数据挖掘与监测:结合监测需求,运用技术预测、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萃取、知识发现等工具,依据特定的数据挖掘算法(如关联分析、模糊聚类、技术组(群)自动识别、关键技术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模式。
(3)数据可视化:运用一定的方法将提取出的数据模式表达成某种易于理解的、直观的知识或模式(图,表等),对监测数据集和所拥有的本地化数据库进行初步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结果报告,提交给情报分析人员。
(4)情报分析与整合:情报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监测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深层次地分析,在相关持续性投入技术、破坏性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等领域形成情报信息的监测分析报告,提交给该领域相关方面的专家。由专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分析报告进行评估,再将评估意见反馈给情报人员,对监测报告进行修订,形成最终报告。由专家的专业知识来保证情报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的实证研究
依据上述方法和步骤,以通信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数据为例,对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对该领域进行了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深入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结果。以下是其中对高产申请人进行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全过程。
1.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sipo.省略),在该数据库中我们选择所有专利类型,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作为数据源。数据获取的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通信领域的特点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我国通信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名词。
(2)以上述技术名词为关键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的摘要和题目字段中进行检索,形成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原始数据库。
对该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抽取、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等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工作,获得我国通信技术领域最终的专利数据库,有效专利总数为4339条,数据覆盖的时间范围是1985年至2007年9月。
2.高产主IPC挖掘分析
(1)数据挖掘方法。采取分类分析与OLAP分析相结合的挖掘方法,对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专利主IPC(专利分类号)排名前十位的技术及其年度分布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采取K近邻规则分类法,对高产主IPC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类,制成可视化图表,并根据分类结果得出分析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技术的年度分布状况作进一步的剖析,挖掘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运用OLAP技术形象地展现出分析结果,并由此得出更深层次的专利情报。
(2)分类分析。K近邻规则分类法是指从测试样本点开始生成,不断扩大区域,直到包含进K个训练样本点为止,并且把测试样本点的类别归为这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点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表中展示了利用此分类法分析出的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专利主IPC(专利分类号)数量在100以上的分布情况,此处的IPC分类仅划分到小类(取前四位)。从表中可以看出,通信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小类,例如电报通信等,共有专利945件,即21.8%的专利都与其相关。其次是H04B(传输,包括载有信息信号的传输,其传输与信息的特性无关)、H04Q(选择),分别有892件、543件,这些都是与通信领域的相关处理技术密切关联的。
表 我国通信技术高产主IPC分布情况
(3)OLAP分析。根据上述分类分析结果,采用OLAP技术,进一步挖掘IPC排名前十位的技术年度分布状况。由挖掘可知,通讯领域的技术申请专利最早出现在1986年,分布在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O4B(传输,包括载有信息信号的传输,其传输与信息的特性无关)和H04J(多路复用通讯)3个部类。在以后的年度,各类IPC技术不断发展,申请专利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都在2005年达到了最大值。
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IPC排名前十的技术发展趋势。很明显地,排名前三的IPC 发展速度相对更快。其中信息传输技术(H04B)一直持续发展,专利数量逐年增长,尤其在2001年之后增长迅速,成为通讯领域的主要发展技术。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H04L),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早,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中断了发展,直到近几年,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才成为发展的热点,并在2004年首次超过了H04B技术,其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通讯领域专利数量最多的技术。
图 IPC排名前十的技术发展趋势分布
(4)挖掘结果综述。对排名前十位的主IPC技术及其年度发展趋势分布的挖掘可以反映出专利申请人的经济利益趋向和市场开拓方向。由上述表和图可以看出,通信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H04B(传输)和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例如电报通信)上。与调制解调器、服务器和路由器等相关的技术是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研发重点。据此,企业可以比较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识别技术空白点,避免同一科技领域的重复研究,节约资源,减少投资风险和策划的不确定性,选择和确定科研项目,确定有价值的专利、产品领域或替代品,更好地关注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改良发明创新思路,调整自身的研发方向,增加专利的回报,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依据挖掘流程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使企业从以往的海量资料库中整理与收集、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转换数据表达形式,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挖掘出不同的信息与知识,充分发挥信息再利用的作用,以满足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扩大产品和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获取大量的与专利技术的经济市场及技术本身的价值有关的重要情报:专利技术的经济市场范围、发明创造的技术价值等等,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数据挖掘技术成功地参与企业科学管理的例子已经为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所公认。
然而,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企业还没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和专利战略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信随着企业专利战略意识的不断加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辅助企业寻找和提高盈利增长点的事例越来越多,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一定会在我国各个领域和众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龙:我国专利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发展, 2008, 1
[2]曹雷:面向专利战略的专利信息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
[3]唐炜刘细文:专利分析法及其在企业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5, 9
[4]赵岩赵慧娟: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J].福建电脑,2006,2
[5]樊冬梅:统计与数据挖掘的关系探讨[J].会计实务,2006.9
[6]魏瑜陆静: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关系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9
[7]胡永刚:数据挖掘中可视化技术综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10
[8]周奕辛:数据清洗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2005,7
[9]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
[关键词]竞争情报 工作方法 湖南省
[分类号]G350
竞争情报是指情报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开展的一切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竞争情报是社会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目前已成为各国政府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竞争情报工作。如美国政府扶持的情报研究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大量网罗全球各地各种商业、技术等情报,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著名的兰德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政府不仅制定出扶持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优惠政策,而且建立了包括大使馆、对外办事机构在内的政府竞争情报网,为企业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和竞争情报服务。2006年,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更是建立了专门收集分析中国科技情报的“中国情报中心”。法国政府于1995年建立了一个直属内阁领导的经济竞争和情报委员会。
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下达了第一个竞争情报研究课题――“上海轿车行业竞争环境监视系统”项目。1995年4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逐步引进国际竞争情报的先进理论开展竞争情报工作。1995―1998年,北京市科委实施了竞争情报示范工程,以其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2000年,云南省科委正式启动云南省竞争情报示范工程。2005年,湖南省启动湖南省竞争情报普及工程。2007年,湖南省科技厅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
纵观国内外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发达国家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而我国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开始了有关工作,但直到2007年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成立,我国才有了第一个省级政府成立的专门竞争情报部门。本文拟通过对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方法和经验的介绍,为同行提供借鉴,以推动竞争情报事业的发展。
1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成立的背景与意义
1.1背景
湖南省竞争情报工作始于2004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数据共享与竞争情报中心。同年,由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牵头制定的《湖南省科技信息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写道:“根据2006―2010年全省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关于我省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突出一个核心――即坚持以竞争情报理论研究为核心。”从而确立了竞争情报在湖南省科技信息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005年湖南省科技情报学会专门设立了竞争情报分会。同时实施了“湖南省竞争情报普及工程”,开展了针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多项活动。2006年组织主办了第二届泛珠三角竞争情报工作研讨会。竞争情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2006年11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给省科技厅下达为企业提供情报服务的指示。在经过了周详的筹备之后,湖南省科技厅于2007年11月21日批复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由省级政府主导的竞争情报中心的诞生。
1.2意义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通过打造竞争情报研究和应用平台,实现对经济、科技、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从而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其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②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创新服务平台;③填补了竞争情报工作在宏观层面的空白。
2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2.1建设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产业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基础网络平台为纽带,以建设省级、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竞争情报中心为重点,构建起省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体系,加强经济科技社会和产业发展动态监测、研究与分析,提高我省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应用能力,为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
2.2基本原则
2.2.1以竞争为取向 结合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具体的竞争对象,面向国内外搜集有竞争价值的信息,提出竞争策略,为提升我省竞争力服务。
2.2.2以信息为基础 建立广泛的信息搜集网络,着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信息挖掘水平,确立各种竞争情报产品的数据特色,通过长期的数据跟踪和信息积累,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竞争策略。
2.2.2以分析为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技术,确保进行经济宏观走势和产业运行等各类信息监测的有效性,提高情报产出水平和情报产品质量。
2.2.4以应用为目标 把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贯穿竞争情报工作的始终。
2.3建设目标
到2010年,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决策咨询能力和竞争情报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成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竞争情报咨询中心,全省重点产业及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中心,全省竞争情报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中心,全省竞争情报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在全省形成以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为核心、以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为支持的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体系。
具体目标为:①建立一个体系完备、手段齐全、服务高效的省级竞争情报中心;建立10-15个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建立30个左右企业竞争情报示范中心。②完成《湖南竞争情报快递》200期左右,《湖南竞争情报内参》50期左右,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20份左右。③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竞争情报专家200人,培训竞争情报分析人员1万人次以上。
2.4总体框架
以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为工作平台,由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以企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和专家队伍支持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三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整个组织构架如图1所示:
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根据各自的权限,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提供的人机交换界面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情报
共享。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直接利用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进行信息采集,企业竞争情报中心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并将可共享的信息上传至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这些信息共同构成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的基础信息。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对基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竞争情报,通过多种途径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建议。
3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方法
竞争情报工作过程是指竞争情报工作者根据竞争主体的竞争需要采集、加工、分析、生产与传播竞争情报的过程。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了“四步情报周期法”,认为一个完整的竞争情报工作过程大体包括:提出问题并制定攻克计划搜集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情报情报成果提供。美国学者简・赫林(Jan Herring)则认为竞争情报过程为:信息规划、信息搜集、信息加工和信息表达等几个环节。结合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实际,我们认为竞争情报工作由情报规划、信息采集、信息识别、信息分析、情报服务和工作审计等6个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
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的6个环节,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统一进行了岗位设置,明确了岗位职责;情报主管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和标引词表,以指导信息采集、信息识别、信息分析和情报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共同开展工作;最后通过工作审计对各个环节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结论修正情报规划,以调整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环节,进行岗位设置,并利用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实现相应的工作流程。组织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和标引词表。为了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加强了工作审计。
3.1岗位设置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共设置了情报主管、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审查和情报服务等岗位。情报主管负责制定本产业的路线图,并在路线图的基础上制定采集策略和标引词表,同时负责组织撰写本产业月度、季度和年度研究报告,开展本产业的关键课题研究等工作。信息采集团队由网络信息采集、纸件信息采集、媒体信息采集和国际信息采集等岗位共同组成。网络信息采集人员利用雷达系统采集网络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识别。信息分析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竞争情报产品。信息审查人员负责对形成的竞争情报产品进行审查。情报服务人员主要负责竞争情报产品的传播与利用。
3.2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
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是整个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平台,是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基石。专家们根据竞争情报工作过程进行了湖南省竞争情报协作平台需求设计、并结合工作实际在该平台上实现了业务流程,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制作湖南省竞争情报快递、湖南省竞争情报内参、湖南省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维护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专题数据库等情报产品。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3.3产业跟踪路线图
由于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针对14个产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因此,我们首先形成了“明确服务对象搜集产业资料访问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内容确定监测对象确定信息源和搜集手段进行跟踪与分析形成情报产品”的工作思路,并针对14个产业逐个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产业跟踪路线图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路线图,情报主管根据情报需求,调整信息采集策略,并根据信息采集和分析情况,丰富产业跟踪路线图。
3.4标引词表
针对要监测的14个产业,根据每个产业的特点,制定了专题数据库标引词表,标引词表主要涵盖根据价值链进行划分的价值链标引、根据地域进行划分的地域标引、根据时间进行划分的时间标引、根据主要产品进行划分的产品标引和根据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划分的企业标引。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标引,以形成高适应性的专题数据库。
3.5竞争情报工作审计
为确保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根据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将工作量化,制定工作量表,并根据工作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的原理进行分析,实现对各个环节工作的评估。同时分析结果反馈至情报规划环节,以修正情报规划。
4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经验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主要从人力资源、信息监测、情报转换和竞争情报价值实现等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工作经验。
4.1人力资源配备方面
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提出了“两个不一定”,即不一定必须是竞争情报专业人员才能做竞争情报工作;不一定必须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好竞争情报工作。在做竞争情报工作时,有竞争情报专业背景当然会更得心应手,但并不一定非要竞争情报专业人员才能做竞争情报工作。因为对于没有竞争情报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样可以具备专业人员素质。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好竞争情报工作,因为仅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仅是产业中的一个细小分枝上的点。要针对整个产业做分析,仅具备一个点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见树不见林的谜局。实际上,在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选拔上,关键是要看工作人员自身是否热爱竞争情报工作,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不论其专业背景如何,只要具备优良的竞争情报意识,具备良好的再学习能力,都是可以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
4.2信息监测方面
在信息监测方面提出了要发扬“蚂蚁搬家精神”。这里的蚂蚁搬家精神,主要是指蚂蚁齐心协力按照既定路线一点一滴的把东西移动。信息监测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在信息监测的过程中,要求众多工作人员按照产业跟踪路线图,从各类信息源,将信息源源不断地采集到原始资料库中储存。信息源的发现和信息的采集,均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就需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从点滴开始,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才能使信息监测不断完善。当然“蚂蚁搬家精神”不仅仅适用于信息监测方面,它也适用于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
4.3情报转化方面
在情报转化方面,我们发现了“二八法则”。这里的“二八法则”与传统意义上说的20%的努力产生80%的结果,20%的客户带来80%的销售额,20%的产品创造80%的利润不同。主要指在情报转化方面,我们发现采集到的信息中,经过筛选和识别后,大约真正能被转化为情报的信息仅约为20%,约80%的信息都是废信息。
“二八法则”同时也被应用于服务对象和信息采集范围的确定。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时,我们主要选择在这个产业中产值占到80%的企业,也就是
这个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与许多学者提出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些矛盾,但这却是由现阶段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在信息采集范围方面,我们不苛求采集到所有信息,而是采集到80%的信息就视为基本达到目标,这是由信息采集的经济性所决定的。
4.4竞争情报价值实现
在竞争情报价值实现等方面,我们发现存在“三七原则”,即客户在竞争情报上投入三分钱,将获得七分钱的回报。当然这个具体的比例要视竞争情报应用的环境而定。
“三七原则”同时也被应用于情报规划和实施以及信息分析和信息采集方面。为了强调情报规划的重要性,我们提出要将70%的精力放在情报规划上,这样才能大大节约具体实施所耗费的精力。为了强调信息分析的重要性,提出要将70%的精力放在信息分析上,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情报的价值。
以上,是经过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摸索出来的一些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经验,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求证。
5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产品
人们通常理解的产品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物质形状和用途的物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从社会再生产和市场营销角度看,产品既是一种向市场提供的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向市场提供的满足某种需要的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即产品:实体+服务,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这是广义的产品概念。
根据产品的定义,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目前我们将产品暂定为湖南竞争情报快递、湖南竞争情报内参、湖南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和专题数据库等5类产品。《湖南省竞争情报快递》每周从数据库中筛选信息,形成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区域竞争比较、产业动态监测、企业和国际竞争情报纵览等5个栏目内容,进行打印制作。《湖南竞争情报内参》是情报主管在获知对湖南省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或重要情报后,经过对比分析形成的情报产品。湖南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竞争态势分析,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hnei.省略)是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对外展示的窗口,大量的竞争情报提供与服务都是通过这个网站向外和共享。专题数据库是利用标引词表,根据实际需求形成的数据库产品。目前,我们虽然通过建立起来的竞争情报体系架构,形成了以上产品,但要让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用真正得以体现,这些产品还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院所协同 学科化服务 信息服务模式
[分类号]G251.5
1 引言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主要由国家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科图”)和研究所图书馆组成,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文献情报支撑系统,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科学院的110多个研究所提供文献情报保障和服务,其主要服务模式有两种:国科图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所图书馆服务模式。面对研究所用户群层次较多、数量较大,用户群体分散,用户群信息需求较为复杂的特点,现有的服务模式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信息环境下的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知识创新。
2 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现状分析
2.1 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现状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需要专业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个性化、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学科化、智能化的平台服务以及“授之以渔”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现阶段,服务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学科化信息服务支撑模式和研究所图书馆信息服务支撑模式。
2.1.1 学科化信息服务支撑模式 国科图的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背靠国家文献平台,依托院公共平台,面向科技创新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面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在资源保障方面,采取了全院开通+集团订购+单点开放+第三方渠道获取等方式保障多层次的文献需求,并注意加强薄弱所,扶植新建所、西部所、转制所的资源建设。在服务方面,采取学科化服务方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建专业的学科馆员服务队伍,提出责任到所、服务到所、创新到所、考核到所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常下所、长下所”,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培训、信息咨询,学科情报服务,指导建设所级集成平台,培训所级文献情报人员等。
学科化信息服务模式体现了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相比,在服务模式上更加强调用户为中心优化资源、学科知识服务、战略情报服务等;在业务布局上更加强调合作,全馆面向全院统筹规划布局;在运行机制上调整为需求驱动、刚性耦合、效果考核、资源绑定。三年来,学科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所服务统计表明:2006~2008年学科馆员下所服务3084次、培训33059人;网络咨询24881次;VIP服务864人①。但仍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知识化服务需求。通过对2009年1月学科化协调小组向39名学科馆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专业文献和知识服务两个方面需求强烈②,在专业文献方面:①全文数据库的保障需求;②灰色文献的保障需求;③会议论文的资源保障需求;④产业化的信息需求;⑤对标准信息的需求;⑥对于专利信息,不仅局限于文献信息的获取,而更侧重于专利信息的分析与产业化(市场)预测研究信息。在知识服务方面:①深层次学科化服务需求;②学科动态监测及异常预警需求;③学科情报研究服务需求;④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⑤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需求。
2.1.2 研究所图书馆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所图”)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图的藏书偏重本单位的专业技术研究领域,面较窄,购书经费非常有限。所图具有专业资源特色明显、接近科研、了解用户、沟通方便等明显优势。因此,所图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推动文献情报工作的创新和深化,能直接作用于用户的核心工作,支撑用户的学习与科研。目前,所图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订购、文献服务、咨询服务、论文引证、简单情报服务等,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服务主体以资源建设为主;②服务手段以文献服务为主;③服务对象以母体研究所为主;④服务内容上参差不齐;⑤院所协同上,业务上有配合,但并未有机集成。
所图一般馆舍较小、馆藏较少、工作人员少,人力、财力等条件有限。从所图本身条件和服务出发,其信息服务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资源建设与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增长不协调;②落后的服务方式与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不协调;③信息服务水平与国科图发展水平不协调。
2.2 现有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不足分析
2.2.1 服务主体协同不够,影响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征求和响应 首先,由于国科图与所图之间的服务责任交叉重叠,并对用户需求与反馈信息的路径缺少规范,用户信息需求送达的方向不明确,有时送达学科馆员处,有时送达所图馆员处,影响服务响应。其次,院所服务有合作,但并未有机集成,服务有时脱节。有些所图馆员与学科馆员配合较密切,也有些所图馆员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科馆员有抵触情绪,造成一些应该开展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研究所基础文献服务还不完善。再次,对于一些分工交叉区域的问题、临时出现的新问题或职责范围难以明确划分的问题,所图馆员与学科馆员间往往衔接不通畅,影响服务效果。
2.2.2 信息服务流程不完善
国科图与所图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相同或相近,但联系不够紧密,协调也有困难,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一个最终满足用户需求的文献信息流有时被置于国科图、所图无严格控制的分散状态。如果当中一个环节出现中断,则整个服务流程也将中断。研究所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都与国科图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服务能力相对较低,一般开展的是文献提供,参考咨询等服务,较少开展学科化服务;所图之间服务能力不均衡,与国科图协同度也有差异。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与国科图配合度差的研究所科研人员获得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差。
2.2.3 服务范围与效果受局限
面向研究所的两种服务模式由于服务职能的分割,信息的分散,使其不能优势互补、发挥整体的服务优势。学科馆员责任到所、服务到所、考核到所,但势单力薄,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普遍服务仍不能普及,深层次的学科化服务和学科情报服务较少。随着服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需要学科化服务,但由于学科馆员对学科情报需求领域的了解深度不够,无法快速和准确对搜集到的文献做出判断和取舍,影响服务效果;另外,研究所的学科情报需求较为广泛,但做一个课题或项目耗时较长,学科馆员也不敢挖掘需求或接手太多的此类
任务。
3 构建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3.1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的目标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就是使信息服务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从作为第三方系统过渡到成为具体科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基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过渡到基于学科的、专业的、个性化的、院所协同的信息保障和情报服务,保证信息服务的出发点与考核目标能够被定位在科学研究上。通过建立科技信息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促使信息服务对科学研究负责而不单单对信息服务机构负责,从而扩大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影响力。通过它可以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丽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建立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3.2 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院所协同是指国科图与所图刚性耦合、彼此整体依赖、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高度配合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学科性、专业性。学科性是研究所最显著的特色,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要求学科背景和文献信息服务能力兼具的学科馆员为研究所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性的学科知识服务。同时,研究所信息资源建设也要体现学科性和专业性。②个性化。满足用户个体需求的服务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好的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起点,基于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③协同性。“协同”反应了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的配合性和整体依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合作。协同性要求国科图与研究所及所图、学科馆员与所图馆员紧密配合,协同工作,满足科研人员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
3.3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组织形式
院所协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资源层面的资源整合形式,技术层面的系统集成形式以及机构组织层面的机构合作形式。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所信息集成服务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而是采取以用户为中心,多种形式交叉的策略。
3.3.1 资源整合形式 资源整合是以用户需求和学科需要为中心组织资源。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以“系统”的理念,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即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综合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管理。院所协同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技术或物理层面的整合,应当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的全过程。要包括对院所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3.3.2 系统集成形式 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支撑协同服务,而协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协同技术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基于互联网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的协作。以流程协同为主:流程管理主要是规范工作流程,促进业务发展。以人为本:协同技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该思想体现在协同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排列、流程组织、操作方式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协同技术以人为中心来定义流程,流程管理中,“人”作为流程中的一类资源被关联,并且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
3.3.3 机构合作形式 机构合作方式的协同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①线型系统服务模式,又分为水平协同模式和垂直协同模式。水平协同模式主要是指信息机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合作的协同模式。它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协调合作,涉及到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一般以各自的优势或需要加强的项目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合作,提高服务水平。而垂直服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机构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领域人群、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是在同一系统或同一服务链条上进行的纵向协同合作。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其内容集中且比较深入,并专注于某一领域,能长久地进行专业信息资源建设。②网络协同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向大众的或面向诸多用户群体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的常用模式。网络协同服务模式引入了项目管理的思想,采用项目协同服务模式。项目管理的思想主要是指集成信息服务机构,在业务单元、服务单元和管理单元的配合和分布上进行调整,打破原先界限分明的部门与岗位界限,将信息服务业务作为项目进行管理,传统的管理部门演变成内部服务中心,原有的业务体系进化为项目体系,形成矩阵式的内部组织结构。其战略目标是使各信息机构明确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吸取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共同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专业、有效、丰富的服务。为避免机构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信息服务机构必须形成和优化合作机制,加强沟通,统一标准,细化分工,切实合作。因此,项目协同服务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资源、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对传统服务形式和组织结构不作大的调整,仅在垂直管理机构中增加数条水平管理链和服务链,彼此纵横交叉,形似矩阵,也称矩阵协同服务。这一模式,需要从各部门抽调不同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组成多个横向临时性组织来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方式灵活,组织柔性增强。它突出了用户的主体地位,将用户纳入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系统,项目组可以全程跟踪用户需求,对用户的深层次信息需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
3.4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框架及构建路径
目前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一体化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具体是指把国科图层面的普遍服务、知识环境构建、知识服务、所级文献保障体系规划推进到院所一体化层面,如图1所示:
其构建路径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规划引领。规划是指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从上到下共分为三个层面的规划:中国科学院学科化服务规划、国科图学科化服务规划以及所图学科化服务规划。具体规划内容包括学科化服务目标、战略地位、重点任务、政策规范以及协同机制等。②规范要求。规范是指确立的群体行为标准。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国科图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规范主要是指基础服务基准和知识服务指南等。具体是指制订院所业务一体化建设指南和院所文献情报工作人员守则;明确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相对统一的工作任务、服务规范、服务程序;规范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③技术支撑。随着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进步,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的应用。构建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需要利用技术提升服务,如建立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研究所信息平台、研究所学科领域知识环境系统、所级学科情报服务系统、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等系统,并有机嵌入用户工作流,形成国科图知识环境构建技术系统和学科化服务技术系统。④管理保障。有效的管理是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是指各种机制的制定及有效运行。这些机制包括规划与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协同运行机制,人才持续发展机制,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等。具体是指争取新增资源,以增量带动存量;服务协同推动所级服务转型与提升;建立完善、系统的员工发展和培训机制;用户评价推动院所协同、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2-4
Abstract: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is a new tendency of library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know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ir practical progres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early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Keywords: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brary service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涌现了海量的数字信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需要的信息,不用再花费时间到图书馆检索信息。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首要资源,其作为信息资源提供者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图书馆如何适应变化,保持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门户显得至关重要[1]。面对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需要主动调整服务方向,适时提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即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嵌入用户教学科研过程,为有明确需求的特定用户提供高度定制与高质量的信息与知识服务[2]。
1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内涵
D.Shumaker和M.Talley认为,“嵌入式学科服务是用于描述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员持续地参与研究型课程并且在课程中教授信息素养技能,也包括馆员需要将工作场地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用户身边,这样便于他们与用户充分沟通与合作”[3]。国内图书情报研究人员也纷纷发表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教授在多年学科化服务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通过图书馆员嵌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有机地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在用户的需求点,主动地根据用户的科研教学需求,提供即时、有效、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与知识,直接支撑用户的科研与教学,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4]。笔者认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无论在实体或虚拟空间上,依据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技能,为用户提供即时化、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紧密契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
2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特点
2.1 服务主体和客体明确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责任人,职责清晰。它打破了传统学科化服务主客体不确定,服务效果无反馈的现象,强调职责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5]。
2.2 服务内容泛在而深化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从用户需求出发,调动一切资源为用户提供泛在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情报知识服务。
2.3 服务形式多样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可以嵌入图书馆实体空间或用户的院系、实验室、课堂、课题等场所,开辟学术科研交流空间;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web2.0技术,嵌入用户的虚拟研究空间,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
2.4 服务关系密切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强调与用户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目的协同工作,而不是作为局外人被动提供服务。
3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993年,T.Davenport与L.Prusak发表《引爆合作型图书馆》一文[6],提出了嵌入式服务,由此拉开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的帷幕。截至2014年7月28日,以“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1999年国内提出“嵌入”主题的文章,2005年以后开始出现论及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文章,2013年发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文章达到高峰416篇,2014年下降到127篇。这说明我国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已经普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发表文章内容来看,理论探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寻找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基础,丰富图书馆理论;二是引入其它学科理论或方法阐释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三是国外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四是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总结。整体来看,国内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以阐述实践经验探讨多,理论探索研究少。
初景利教授认为[7],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理论上有了新突破,它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概念与性质,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确立了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颠覆了图书馆中介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对图书馆学新的认知。在对国内做了大规模有关嵌入式学科服务认知方面的调查分析后,初景利教授撰文指出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意义的认同水平不同,并进一步分析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难点和对策,提出8种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方式[8]。2015年,他通过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相关研究和实践,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背景和概念、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嵌入式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经验[9]。
罗亚泓指出当前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缺少从馆员和用户角度的评价以及对嵌入式服务的影响、绩效的严密考证,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系统性[10]。
刘颖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分析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学科服务深化的启示,从社会网络的新角度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论述物理空间的嵌入、数字空间的嵌入、社会关系的嵌入和组织结构的嵌入4种模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1]。唐忆、谢守美引入协同学理论,分析嵌入式服务的目标协调、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组织与整合、过程协同支撑技术[12]。
我国研究人员在实地调研和理论总结基础上,从服务理念、策略、内部管理、知识服务等多方面对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总结其对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启示[13-16]。
在借鉴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基础上,结合各馆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调研,我国部分研究图书馆进行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研究人员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17-20]。
4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实践进展
4.1 面向科研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1.1 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报研究服务,深受一线科研人员的欢迎。在创新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研究人员的需求是不同的,定题服务工作全程跟踪,贯穿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成为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
在与科研人员充分沟通、掌握科研需求基础上,定题跟踪服务可人工或采用技术手段及时跟踪项目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将最新专业信息推送给用户。目前能够即时推送信息的开源软件较多,如RSS、Alerts等,具有时效性强、定制便利等特点,是开展定题跟踪服务的便捷工具。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根据用户所承担的项目与研究课题,对重要的网站、数据库、专家博客等网路信息源进行定期扫描,经过分析加工整理成专题信息,以快报、单篇快递、平台动态信息或科学研究监测快报形式及时推送给用户[22]。
4.1.2 学科情报服务
学科情报服务是针对特定学科,运用情报研究方法,充分挖掘大量的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对复杂的信息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揭示和知识化表现,及时、准确为科研用户提供学科领域发展脉络和趋势演变分析、科研成果分析、专利技术分析、成果转化分析、产业市场分析、发展战略分析等深层次知识产品。
学科情报服务是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开展比较成熟的服务内容,国内多家研究型图书馆开展了此类服务。国家科学图书馆已逐步形成快速跟踪报道、专门调研报告和年度系统分析相结合,领域宏观分析、专题深度报告和课题情报服务相结合的学科情报研究产品体系[23]。北京大学的“重点科研全程支撑服务”,旨在为重大项目提供项目申请、研究过程以及项目后期的成果发表、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学科情报服务[24]。另外,一些商业数据库也提供了满足不同科研阶段的情报分析需求工具,如ISI Web of Knowledge等。
4.1.3 构建集成科研信息平台
当前,研究人员愈来愈依赖网络进行大范围的协作交流和大规模的数据获取与管理利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集成研究领域资源、技术、工具,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共建、安全易用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资源揭示和共享、信息检索、科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成果和展示、动态信息定制和发送、科研即时交流、研究成果保存等,帮助研究人员管理日益复杂的研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利用开源软件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该平台充分应用Web2.0元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共享性,其宗旨是实现学科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揭示与[25]。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服务研究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总分馆技术平台优势,由总馆信息技术部先期推出了SPT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研究所的SPT信息服务平台[26]。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此类服务[27]。
4.2 面向教学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2.1 嵌入课堂教学
嵌入课堂教学的学科化服务,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按照教学进度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肖珑副馆长融入信息管理系张久珍副教授开设的《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文化入手,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信息工作、参考服务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8]。
4.2.2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嵌入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与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结合,建设学科资源门户,方便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国内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如同济大学则由学科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开设共享空间课程,合作开展嵌入课题项目,并对其提供全程文献跟踪和分析服务[29];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陈晓瑜将《信息检索课》嵌入到教学平台,整合了教学课件、教材与教参、相关会议、图书和出版物的超链接[30]。
4.3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是指学科馆员在对目标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目标用户的信息环境和需求特点,依托多样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参考咨询服务渠道,形成与用户稳定交流互动的关系,及时了解和跟踪用户在科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和瓶颈问题,主动并灵活地组织和提供咨询服务,有效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响应速度[31]。
国内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目前探讨和实践的比较少。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如何以更有效方式嵌入用户环境和用户信息利用过程,如何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化服务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4.4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是学科服务嵌入科研一线、嵌入教学一线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是通过目标、内容、环境和机制4个方面的嵌入,实现围绕“创新型科研工作流”来支持关于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学习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与数字知识环境和相关知识服务密切耦合所开展的有体系的、协作式的、互动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32]。
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创新的基础。我国研究型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上交大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嵌入了各类学科专题培训,并加强专题培训的实践演练和案例指导;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的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关于信息素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等教育培训活动,综合组织信息素质教育的各类素材,融汇相关的培训、咨询、检索、信息推送、社区网络研讨等多种服务的教育培训支持平台。
5 结语
图书馆需要提供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过程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服务走出图书馆建筑,进入用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33]。为了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紧密契合用户需求,提高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对科研创新和教学活动的支撑作用,我国研究型图书馆开始尝试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正在形成适合推广的服务模式。虽然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在机制、资源、人才建设、软硬件构建、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引起重视,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硬件建设和服务反馈,加强沟通,丰富服务内容,为用户科研创新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支撑服务。
参考文献
[1] Carol Feltes.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Science Libraries At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s[2014-4-1].https:///bitstream/handle/1912/5653/Banbury_Envisioning_Future_Research_Libraries_12202012.pdfsequence=1.
[2] Dale J,Kellam I.The incredible embeddable librarian[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12(4):30-31.
[3] Shumaker D,Talley M.Models of embedded librarianship finalReport.[R/OL.[2014-7-22].http:///pdfs/Embedded LibrarianshipFinalRptRe.pdf.
[4] 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5] 初景利.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1.
[6] Davenport T H,Prusak L.Blow up the corporate library[EB/OL].[2014-07-22].http:///science/article/pii /026840129390057B.
[7] 初景利.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5-9.
[8] 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3):1-8,33.
[9] 初景利.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8.
[10] 罗亚泓.国内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及主要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4(6):123-129.
[11] 刘颖.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12(1):18-23.
[12] 唐艺,谢守美.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8):78-81.
[13] 王宝成.Welch 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5):32-36.
[14] 李力.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案例分析与启示: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95-98.
[15] 辛小萍,吴新年,阮炼.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4(2):71-74.
[16] 谢守美.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18):133-137.
[17] 钟永恒,刘志刚,江洪.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18] 吴鸣,杨志萍,张冬荣.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31.
[19] 宋海艳,郭晶.中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7-31.
[20] 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21] 杨木容,黄如花.面向科研院所创新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3):62-65.
[22] 吴跃伟,张吉,李印结等.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3-26.
[23] 钟永恒,刘志刚,江恒.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24] 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25] 学科服务平台[EB/OL].[2014-8-22].http:///view.doid=2682.
[26] 杨志萍,郑颖等.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8(8):1143-1148.
[27] 黄平莉.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协同架构体系[J].情报资料工作,2013(6):47-51.
[28] 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介绍[EB/OL].[2013-01-14].http:///portal/fw/yixiaoshijiangzuo/xinxisuyang/suyanggailun/kechengjieshao.
[29] 文凤.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实践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0):86-89.
[30] 陈晓瑜.利用Blackboard构建“信息检索课”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与情报,2007(5):64-67,101.
[31] 李玲.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特点、模式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8-22.
关键词:图书情报;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6601
1新的时代背景
图书情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加强图书情报工作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撑。是识别和追踪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前沿及其走势,培育新经济形态、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是鼓励创新创造、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
2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是:着眼于未来河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为河南未来发展确立的定位是: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轨迹: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2011年8月12日省委省政府公布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人均GDP3.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2元,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比全国低346元,据全国17位;人均财政总收入:192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6%;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收入在全国排第25位。“十一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全国共1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全国共1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专利申请量达到19589件,比2005年增长118%,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11428件,比2005年增长205%。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其中,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高于其他领域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左右,位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第二。
3图书情报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作用
图书情报工作可以使科研人员节省科研时间60%-70%,节约科研经费40%-50%;科技文献保障;技术监测与分析;科研活动的评估评价。例如:科技查新——是对一个学科、技术、产品进行全面的文献调查、整理、分析、评价;查收查引——科研项目的申请、报奖、成果鉴定等提供查收查引服务等。加强图书情报工作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撑。是识别和追踪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前沿及其走势,培育新经济形态、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是鼓励创新创造、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图书情报工作的定位与使命
河南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NSTL)2008年3月13日成立了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该机构是为推进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而成立的,主要工作是:优化科技文献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提升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科技文献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为河南科技文献搭建平台。
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是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年底启动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采用开放、集成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构建了科学研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文献信息支撑系统。旨在建立和维护中国科学院全院网络共享的科技信息保障环境,提供全院“一体化”和“一站式”的科技信息服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一个由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冶金信息院情报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等多家国家级文献信息机构组成的虚拟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中心通过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较完整地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制定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建立科技文献数据库,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多层次服务,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
5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图书情报工作
国家层面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河南省重大科技政策措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河南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平台,省科技厅、财政厅连续稳定支持三年。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2006年,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30万元专项经费;2008年,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河南节点建设项目,科技部60万元专项经费,省财政匹配30万元;2010年,科技部河南省创新方法(以TRIZ理
作者简介:陈洁(1976-),女,广东阳春人,学士,经济师,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论为主)平台建设项目,科技部256万元的专项资金,省财政匹配300万元。2011年,科技部河南省创新方法(示范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科技部220万元的专项资金,省财政匹配110万元。2011年,财政部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项目,列入省和国家未来5年发展规划,每年支持120万元,连续支持5年。
6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6.1做好面向知识创新领域的图书情报工作
面向知识生产的图书情报工作,是指针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提供的知识创新服务。这不仅包括纯理论性知识,针对基础性研究的知识创新服务,而且包括具有较为明显的实际用途的知识。这是我们图书情报工作知识创新领域的主要活动。
6.2做好面向技术创新领域的图书情报工作
面向技术创新的图书情报工作,是针对科研开发、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大规模生产以及销售而提供的知识创新服务。主要包括检测与测试、标准制定与实施、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专利检索及相关服务、中试放大等。
6.3做好面向知识传播的图书情报工作
是针对知识的扩散、传播而提供的知识服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普及、人才教育与培养、技术咨询、技术中介、技术推广等,注重知识传播和科普资源的开发。这种知识服务,往往是从知识生产直接进入到知识传播和应用。
7建议
7.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两个能力
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两种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经由不断的创新过程,产生相当丰富的知识成果,并以知识传播、技术移转及技术辅导等方式,将我们的情报成果扩散到产业界去。
7.2面向经济发展,共建新型机构
形成跨学科的研发体系,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等交叉、汇聚的创新支撑系统,建立新型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