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应对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两个:一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这一个办法比较被动,主要是等学生上门咨询,但对于部分比较害羞、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二是结合多方力量,包括同学、家长、社会的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老师会忽略同学的力量,但事实上,如果一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和他最为要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出面,但是要私底下教这位同学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没有过多的戒备心,如果专业的老师教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参与或家长的直接参与要好得多。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督促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本文旨在探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关症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某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35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答卷305份,有效率为87.14%。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SCL-90量表为测查工具,然后将所得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90个项目共含10个因子,每一因子代表某一类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征及其病情的具体演变过程。各因子如下: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忧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项目)。它们反映了受检者睡眠及饮食情况。为更详细地反映受检者的情况,我们将F10(其他项目)分别归为F11(睡眠)和F12(饮食)两个因子。
三、结果
在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12(饮食)、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次为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F4(忧郁),人数均在30%以上;再次为F11(睡眠)、F5(焦虑),人数均在25%以上;症状出现较少的为F1(躯体化)、F7(恐怖),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
为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学生中的阳性项目有28项,按所属项目多少排列分别为:F2(强迫症状)有7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5%;F4(忧郁)有6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1.43%;F3(人际关系敏感)有5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7.86%;F8(偏执)有3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0.71%;F5(焦虑)、F6(敌对)、F9(精神病性)各有2项,各占阳性项目数的7.14%;F12(饮食)有1项,占阳性项目数的3.57%。
四、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社会问题反映在家庭和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就业—幸福”的路径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过急,使孩子造成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竞争激烈,有些教师采用的方法欠当或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倦怠心理随之产生。
2.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比较孤独,在学校除了上课,集体活动较少,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较淡薄、互相关心不够。一些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够,更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鉴于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社会阅历少,加上经常看一些电视、武打片,打打斗斗,家庭、学校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3.青春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有主流文化,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学生家庭生活改善,有的营养过剩,学生生长发育快,青春期提前到来,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负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追求个性化、现代化,好奇的年龄特点加上个性化的追求,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没能完全一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4.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快,处于人格发展较快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多,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个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及时引导,容易引发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乃至初中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加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或者不现实地追求,或者不分是非地模仿,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容易偏激。
5.学校教育改革滞后
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教材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也不能因生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展。多年来教育改革步子很小,最突出的要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一直指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根据人的成长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加上学校教育中没有很好安排或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因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没能因材施教。
五、建议
1.提高认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健全制度
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如学校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教育,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网络心理教育,像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那样建立“网上心灵之家”,等等。
3.丰富实践活动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调查对象
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每学段城区、农村各1所,共计6所学校参加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409份,女生438份。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过度自责是根据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这种童年经验往往与教育因素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听话,学习优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知识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差错和失误,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不加分析,一味简单地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责怪。而家长也常常认可和倾向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使学生没有错误,也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负面的反馈过多,而缺乏尊重、信任、鼓励和表扬的正向反馈。长期如此,最终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一、自评心理健康总分总体情况
表1(见附表)显示,甘肃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率随年龄增长在下降,而危险率、异常率在上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危险率、异常率明显偏高。
二、城镇和农村学生自评心理健康总分对比分析
表2(见附表)总体评价显示,城镇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总分良好率分别为18.6%、15.8%,危险或异常率分别为19.6%、18.3%。
根据表2数据,对比不同年龄段,小学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91.5%,小学农村学生普通以上占89.7%;初中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82.9%,初中农村学生普通以上占83.6%;高中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76.8%,农村高中学生普通或良好率占77.1%。
三、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表明,甘肃省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差异。从心理健康指数看,年龄分布和户口差异上是不平衡的,心理健康总分城镇学生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尤其高中生心理健康危险率和异常率偏高,分别达到23.6%、2.7%,几乎是小学生的三倍。
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当前高中学生学业压力过大;二是我省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过低;三是当前学校仍然过度关注升学率和分数,对学生的身心理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是从年龄分布上看,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全国水平,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年青一代父母的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家长相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在加强。
四、城市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多于城市学生,而且诸多因子显示差异显著。具体来说,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我们调查统计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数据显示城市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明显优于农村学生。农村家庭还普遍存在着母亲比父亲接触子女的时间多的现象,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大。对农村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结构。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双方都采取严惩严厉的教养方式,才会使孩子产生敌对倾向,一方严厉则不会出现其他负面心理影响。父母给孩子造成适度的优越感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利。同样,父母适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全面、系统、深刻的,学校教育的目标、方式以及校风等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度。其次,强大的升学压力导致了学生的焦虑行为。最后,当前中学教师队伍不稳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曹加松,男,中学高级教师,任教20年,主要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方法 运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郑州市43所大、中学校9 06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感到有学习压力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71.28%,76.17%和67.10%;有孤独感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69.73%,70.69%和47.46%;无安全感的报告率大学生为42.65%;失眠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44.67%,44.75%和30.47%;有自杀行为的大、中学生占1.71%。结论 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精神卫生;危险行为;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3-02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此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合作意识、抗压能力等各种能力形成阶段,也是个性特征张扬、自我意识高度发展阶段。此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片面、单一的评价,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伤害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郑州市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2008年3月-2009年5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郑州市部分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郑州市4区6县在校大、中学生9369名,收回有效问卷9069份,每所大学抽200余人,每所中学3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3~4个班,所抽班级全班学生均参加问卷调查,学生年龄在10~24岁。其中初中学校19所,调查学生3 131名(男生1 589名,女生1 542名);高中和职高学校19所,调查学生4 653名(男生1 996名,女生2 657名);四年制综合大学5所,调查学生1 285名(男生544名,女生741名)。
1.2 方法[1] 采用中国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分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涉及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故意伤害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等。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卷。调查现场班主任及代课教师均回避。调查人员均由经过培训的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整个调查过程真实严谨,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法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准确。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因担心等心理因素引起失眠的高中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初中生(P值均
2.2 初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大学生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P值均
2.3 高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的大学生比例高于高中生(P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有高于70%的学生学习有压力;有20%~70%的学生有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眠;有自杀意念的为10.86%[2];有自杀行为的为1.71%。可能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学校少,郑州又是省会城市,教师靠学生考试名次晋升晋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增加课外作业,补课和周末上各种名目补习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争想上好的学校,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竞争激烈。 因此,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干预策略和措施,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目的[3]。要求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同时,关注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途经去释放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提高学生的调节能力,减轻学生焦虑、自卑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使其身心受到良好的健康引导。
4 参考文献
[1] 张一英 ,陈玉强,吴兴珠,等.嘉定区5所中学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3):267-268.
[2]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
关键词: 篮球运动 初中生心理健康 泗洪县第三中学
1.引言
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强健,因而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泗洪县第三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的重心都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都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人的生理变化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发育时期,生理变化使得其在对待事情方面有偏激,造成过高的评价自己或产生自卑心理,加上课程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3.2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3.2.1篮球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篮球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篮球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素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篮球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2.2篮球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篮球活动能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并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篮球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2.3篮球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篮球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篮球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篮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3篮球运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智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在大力搞好篮球特色的同时,如果单纯追求体育特色而忽视文化教育,就将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让更多的人产生“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不仅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87.5%的学生能正确处理活动与作业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学生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同时,体育成绩与学习成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体育成绩好则学习成绩相应提高。
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专家证实:“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脑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所以,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不但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
3.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正直的人,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学校运动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通过泗洪县第三中学几年的篮球教学,我们惊喜地发现:主动打扫球场,给篮球洗澡、充气的人多了;校园内,到处闲逛的人少了;骂人、吵架的少了;遵守纪律的人多了;关心集体的人多了。小小篮球,让大家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文明,整个校园变得和谐、美丽,“文明、勤学、奋进、活泼”的校风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篮球运动可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融入集体,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开朗和活泼的性格、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2建议
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篮球课的教程,并根据学生的生理特性区别对待,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2]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思想道德修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体育课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体育课的作用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践总结,得出一些拙见,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现在的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好了,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 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体育是以增强人类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一项生命活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医学专家傅连璋认为健康包括四个部分:身体各部分正常发育,功能健全,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与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3 体育课教学可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重视并上好体育理论课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内容,其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先重视起来,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3.2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充分的考虑学生情况以及授课的内容,人性化的设计。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协作关系。要使每个学生都乐学,都能很好的参与,并在参与中都能感受喜悦、感受成功。要发挥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这一特性,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从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能使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紧张,每天都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在体育课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和喜悦,达到放松心情,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课的教学设计都精心安排,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与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体育课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会经常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冲击挑战的过程中,各种体验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获得充分的调整和健全发展。所以,良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塑造起着长久、稳定的作用。把教学、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意志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的始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3.5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乐趣,愉悦身心。这样学生就是有些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释放,不会堆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生理上也得到调节,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体畅快了,自然就减少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4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体育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只有我们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细节上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虑,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及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8-02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精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主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碍。(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给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让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自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调控、增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健全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显而易见。
1.体育锻炼有利于调节控制情绪。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交往。拔河比赛,是一项团体运动,需要学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需要啦啦队掷地有声、节奏感强的呐喊助威,需要参赛者齐心发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赢得比赛。这种团体运动项目能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能使学生改变自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合作等特点。同时,类似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长跑、登山等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时间长,要到达目的地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耐疲劳的耐力,坚持这些耐力性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坚持毅力和耐力的品质,使学生遇到困难能坚持下去,寻找方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而不是知难而退。
4.体育锻炼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乒乓球、网球等短兵相接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各种风云莫测的突况仍能沉着冷静面对、毫不畏惧、快速果断决策。同时,在与竞争对手的交手中,可以清楚且明显的看到自己的实力,真正认清自我,认清自我能力,寻找不足之处,力争改之,从而提升自身竞技水平。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体育教学项目都能得到很好的心理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面对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提升,还要设计一些专门的场景及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内塑造体育文化,营造浓厚的体育教学氛围,举办丰富的人文竞赛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增设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能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调整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整。同时,中学生在如此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定能深受影响,积极融入校园体育教学中,自动自发地参与体育活动,自然而然就能多与人沟通交流,也能在运动中疏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发泄自身抑郁的情绪。中学生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自身心理发展积极的正能量的动力,健全自身心理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体育教师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直接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言传身教,学生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必须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学校要定期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考核。各大学校可以联合举办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及心得,互相学习促进。
3.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支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志军.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J].科技创新,2011,(6).
[2]王洪波.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文汇,2013,(C):107-108.
[3]杜亚琴.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分析[J].新西部,2012,(15):135,179.
[4]李果林.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观点[J].读写算杂志,2012,(9):334.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青少年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并且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地方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值得我们关注。据调查,一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有了一切。三是日常行为引人深思。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我行我素、脏话随口而出、爱好奇装异服等。纵观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现状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影视音像垃圾及虚拟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二、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纵观当代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们做出的种种举动令人堪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进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德育的措施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要经常教育学生做人首先要讲道德。教育学生讲道德,主要是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中即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率先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去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二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搞好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情绪不够稳定、意志不够坚强、性格不够定型,以及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加强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进行高尚的意志品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形形的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通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透视和“扬弃”,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高中生;成就动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63-02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含两部分:追求成功(MS)的动机和避免失败(MF)的动机,这两者在强度上可能不一样[1]。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群体成就动机的特点及其差异性做了大量的研究[2-4],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结论上却存在着一些分歧。
目前关于中学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比较有限;此外,在成就动机的差异分析上还存在一些争议,有待更深一步的探讨。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部分高中生为被试,探讨高中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二者的相关,为教育工作者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被试
从湖北省随机选取4所高中,在每所高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高三的一个班级进行团体测验。发放450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34份,其中农村地区153份,城市地区281份;男生189名,女生245名。
(二)材料
成就动机量表(AMS)。成就动机量表共30道题,分别测量个体追求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量表采用5点计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共有90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被试根据最近一个星期以来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施测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及有关问卷测验程序与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对量表的题目做出评分。
(四)数据统计
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F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
1.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总特点
对高中生成就动机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追求成功分量表上均分都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并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但在避免失败分量表上均分都高于中学生常模,同样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2.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地区和性别差异
对本样本高中生成就动机分别进行年级、城乡和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追求成功动机上,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高于高一、高三年级;在地区差异上,在成就动机方面,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追求成功动机上,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p<0.05);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0.0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追求成功动机显著高于女生(p<0.01);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特点
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
从2表可以看出:本研究中高中生躯体化因子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显著高于常模,其他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且得分不高,心理健康水平较好。
2.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地区和性别差异
对本样本高中生心理健康分别进行年级、性别和地区之间差异的比较,结果发现:在年级差异上,除躯体化这一因子,高三年级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年级(P=0.027<0.05)外,其他方面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区差异上,除躯体化和焦虑之外,农村中学生其他因子水平都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恐怖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性别差异方面,除了在强迫症状以及焦虑两个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之外,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
对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追求成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都呈负相关,但仅与躯体化因子达到显著负相关(p<0.05);避免失败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正相关,除躯体化因子以外,避免失败与其他各因子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三、分析与讨论
(一)高中生成就动机的特点
1.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总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低,避免失败的动机高。说明湖北高中学生对成功的自信心不足,不太喜欢进行富有冒险性、挑战性和难度高的工作;此外,担心失败的倾向非常明显,害怕失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大概达到了30%,有的县区甚至高达60%。”可见,在中学厌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如今90后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家人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处理问题时忽略别人的感受。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民主型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的性格。自由放纵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沟通,易造成青少年散漫、任性、甚至狂野不羁。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开设心理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到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
三、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学生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了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另外,可以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忽略中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结合班级、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和学科教学来进行,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教学以及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莹 游川 丁辉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8。
[2]王丽敏 吕杰 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3]李燕 龚洁 杨旭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4]陈纪方 梁彦秋 等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校管理心理学,1988。
[5]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6]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9]彭德华 等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心理学,1992。
[10]陈仲庚 心理与健康.实验临床心理学,1992。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策略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某些家长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对学生实施良好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尤其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在体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某些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唯我独尊,自私,偏执,狂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三学生,某些学生因难以承受巨大升学压力而患上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做了如下归类:
1.学生方面。
“90后”学生绝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顺境多,逆境少,抗挫折能力较差,自负、自大、偏执,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2.家庭方面。
(1)家长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过于溺爱,影响到孩子的自立能力和顽强意志;缺乏民主的棍棒教育,使学生长期受压抑、心灵封闭,造成心理障碍;唯分是问,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的不和睦或家长的不良行为,对有的学生的学习直接起到负面影响作用。
3.学校方面。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且长期得不到宣泄。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形成原因,结合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等都与学生学习或活动时的情境与气氛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处理好体育项目的竞技性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既要发挥体育项目竞技性强的特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斗志,又要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和谐、温暖、交往、合作的教学情境,既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要避免创设过于激烈的、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境。
另外,教师还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每节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轮流领做徒手操和整理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亮点,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封闭、自卑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游戏不仅是中学体育教学中较好的教材,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游戏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因此,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这些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克服自私、自大、狂妄或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都有显著的作用。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体育学困生,创设成功体验,为学生扬起自信的帆。
竞技性强是体育活动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学生的体育竞技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不能忽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体育学困生。教师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力争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对体育学困生,教师应尽量安排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体育活动,避免他们因身体素质较差,完不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而反复得到失败体验,自信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样,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和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大幅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活动,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旭.体育教学中对高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1(14).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J].教师,2009(06).
[3]林温苗.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1(02).
一、中学班级管理现状及问题
1.班主任主导班级管理,班主任权威绝对化
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322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班主任“独揽大权”成为了班主任维护绝对权威的唯一方式。
班主任权威绝对化主要表现为强调服从和控制,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学生以“疾风暴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这种教育轻则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心理上无法独立;重则造成学生叛逆,师生关系对立,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2.偏重智育,忽视心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学校的实力竞争都落在升学率上。学生的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标准。在这种“标杆”的压力下,班主任只得狠抓学生的学习,增加学习时间,减少休息时间。目前有的学校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长达70节课,这让十六七岁的孩子确实无法忍受。在学生评价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变成以“智”为主的评价手段。
偏重智育,使得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在盲目地给学生加压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2006年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了“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该调查在江苏省5169名中学生中展开,结果显示,全省学生消极情绪的发生率为38.3%,15.4%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与学生的个性有关之外,从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讲,就是因为当前的智育主义倾向严重,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从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也是一本书。因为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独特的。如果班主任对班级里每个学生都用一套模式来教育的话,我们的学校无疑就是一座制造学生的工厂,每个学生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学生没有特点,没有灵性,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原因分析
1.班主任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学校在班主任选拔方面没有明确标准,一般都没有受过专门的班主任工作训练。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大多数班主任还抱有“严师出高徒”的旧观念。教育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发生在具有组织性的环境中的。”所谓组织性是指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学校、班级组织的力量。班主任绝对权威的管理方式是与组织性的环境相悖的,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班主任缺乏心理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现在班级管理的现状是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给了学生过多压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过分地压制,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反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束缚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有的班主任注意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知识,或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或直接戳穿学生自我保护的“盾牌”,这些不仅没有起到心理管理的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逃避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中的个性观缺失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个性才能养成性格。”
首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整体规划的同时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在评价方面,习惯用总结性评价和单一性评价,不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第三,家校联系机制不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在目前更多的是教师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而家长则很少向班主任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或者说班主任没有重视到这一方面。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管理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方面,班主任要走下班级管理唯一主体的“神坛”,发挥班主任非权力性影响,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班主任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和学生交朋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心理支持者。
2.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中学生是开始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不可偏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当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会采取回避、极端的行为。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心理上要求摆脱教师、家长的控制。如果班主任采取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会造成中学生的厌烦从而采取与要求相反的行为。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的要求
校内心理教育力量的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许多学校都有建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误解使得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敬而远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主体,无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要联合其他主体走到更贴近学生的一线。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全面的教师,应当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学生不仅仅有学习上的心理问题需要指导,生活辅导同样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或者忽视,这部分的职能同样需要身处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来承担。因此,班主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管理的策略是重要的。
四、班主任心理管理的策略
1.建立班级心理兴趣小组
在班级中建立心理兴趣小组,不仅使小组中的每个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挥,同样也会影响班级其他的同学,从而在班级这个大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班级兴趣小组,主要的任务是搜集、阅读、学习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教育活动,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分担自己的困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互助中解决心理困惑。
2.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双向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班主任提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活、学习的背景资料;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必须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科学指导。班主任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存的主体,两者不可分离。班主任需定期翻阅每学期班级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主动了解班级个别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与班主任积极合作;在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向班主任提出个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3.完善家校联系机制
学生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关系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中学生整个青春期都要在学校度过,而青春期正是学生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家校联系不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联系,而应该是对学生全面教育状况的联系。班主任通过家访、短信等手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心理状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家校联系要提高重视,主动与班主任互动交流。一旦学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个别学生展开个别心理干预。
班主任承担心理管理职能是对班主任工作新的考验,不仅需要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管理策略,还需要班主任在人格上的完善。班主任自身首先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方敏.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1(6).
[3] 种传昶.高中班级管理初探.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莫林·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傅松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新生教育
高校扩招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校学生已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飞速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又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谈以下几点个人认识和看法。
一、高职院校新生的现状及特点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普通大学生完全不同的特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高职生源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一)生源较复杂,来自不同层次。高职教育的生源多样,其主要来自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三校(职中、中专、技校)毕业生,另一个层次是高中毕业生。在同一年级、班级中,往往有几类生源的学生,他们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入学后的期望值不同。具有不同学习生活习惯、不同层次、不同思想进行交叉,有利于学生的互补互助。与此同时,也增添了相互沟通和管理上的困难。
(二)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差异较大。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高中三年系统的学习,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专业学习必须从零开始;对口升学的三校生专业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薄弱,他们在学习高职课程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
(三)心理问题较多。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多重选择、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1. 高中毕业生经历过高考拼搏的“落榜”,心理深处留下的伤痕一时难以消除。总觉得进入高职院校低人一等,时常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
2. 心理落差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新生入学后,他们面临着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自然转换,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大学生集体生活,由熟悉的环境过渡到生疏环境,不少新生产生失落感,对自己失去信心,并且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
3. 多重选择引起的心理冲突。中学时代,是一个除了上学之外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的时代。进入大学以后,突然,他们面临着众多的选择:是不是要竞选学生干部,是不是要参加学生社团,是不是要参加某个社会团体等。这些问题都时常困扰着大学的新同学们。而当他们面临这些选择的时候,又很难找到为他们提供确切意见和建议的人,于是,长时间内处于迷茫之中,冲突不断。
4. 学习问题。新生入学后在专业学习适应过程中,对所报专业无兴趣或兴趣转移。有的同学想转专业,但不好转,只好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另一个是对所学专业没有全面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另外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有学习上的困惑。他们熟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面对大量的课程、面对没课的时间、面对没人监督自习时间、面对老师们蜻蜓点水式的讲课,一时难以适应,心中产生忧郁、焦虑。
5. 情感问题的困扰。当前,大学新生也开始受到情感问题困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学时的情感问题困扰着大学新生。考入大学以后,中学时的爱情关系被打破,绝大部分中学时的恋爱双方天各一方,使得他们经受“相思”之苦。另一方面,与中学相比,大学对学生谈恋爱持更宽容的态度。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大学新生的爱情之火开始燃烧,在“谈”与“不谈”之间,不论答案如何,对他们的心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准确分析高职新生管理环境
把握高职新生的现状,针对高职新生的特点,制定管理决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抓好新生工作,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养成”教育,为高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践行培养企业真欢迎人才创造条件。
(一)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对新生的影响具有“先入为主”的特征,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一是要明确入学教育的内容。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 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2. 正确认识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奋斗目标;3. 开展军事训练,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坚强的毅力;4. 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办事程序、规章制度等的教育。5. 一是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讲究入学教育的方法。
(二)做好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思想困惑,保证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是选配好班导师。班导师即班主任、辅导员两者结合。二是针对校风校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学校提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有判别是非的共同准绳。三是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校纪校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等。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4.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以上是目前高职新生管理工作中碰到的一系列有代表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希望能与广大同行们共同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我国的高职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关键词:民汉学生 交往现状 对策分析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心理契合、文化融合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而最好的载体是学校教育。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民汉合校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让各族青少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一种办学形式,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提供了交流空间,发挥了各民族了解和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民汉合校也有其双刃性,多民族的共同生活难免会因为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的差异产生摩擦。
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等多种方式方法了解我区民汉学生交往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民汉学生之间交往过程中时常发生矛盾,男生之间发生矛盾和女生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有所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女生之间发生矛盾主要是因为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争吵后朋友之间相处劝说就基本解决;男生之间发生矛盾除了风俗习惯不同外还有相互碰撞矛盾也会引起,他们可以通过异族好朋友劝说来解决,若没有异族好朋友矛盾可能会通过更激烈的方式解决,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介入解决了。由上述可知,由于很多矛盾都源于风俗习惯的疏忽或不了解,所以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来宣传学习民族风俗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矛盾发生,也能丰富民汉学生之间的话题,有利于促进民汉学生之间的交往。
另一方面,在民汉合校里,根据不同的班级组成情况,民汉学生之间交往情况也不一样:(1)民考民的班级学生很少与汉族学生交往;(2)95%以上都是汉族学生的班级也很少与民族学生来往;这两种班级的民汉学生之间交往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联谊活动来实现的,而民汉基本上各占一半的班级,其交往大多通过学习时交流,能自由交流,对于民汉合住的住宿生来说交往则更加密切,通过2到3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汉族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哈语的初步应用能力,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尤其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根据不同的班级组成情况,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来加强民汉学生之间的交往。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我区民汉合校里的民汉学生之间交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主题班会及个别交友、民汉合住等方法来促进和改善民汉学生之间的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族青少年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民汉学生交往状况探究及对策
如何改善我区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交往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通过交往意愿、频率、程度、内容和类型等五个方面来研究民汉学生间的交往状况,同时从语言、文化与习俗、民族意识、组织层面等视角来分析影响彼此间交往的因素,从而对我区民汉合校中民汉学生之间交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研究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善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要让更多的个体有健康的心理。由此,提高民汉学生的人际关系,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咨询和辅导。我校各学科教师都应向学生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2. 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在民汉合校中,要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更多了解非本民族一切优秀的东西,认同民族文化融合,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变化的文化环境。可以通过大型知识讲座的形式,向不同民族学生传递各民族文化优秀的东西,增进对现代社会的了解,从心理上消除对非本民族文化的排斥。可考虑借助一些诸如体育运动、艺术欣赏等具体活动,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互相介绍、学习、模仿各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此外,还要针对民族学生社会经历不多、社会视野不宽的现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反复接触、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其社会生活日益多元、丰富、深刻、成熟。学校应充分培育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语
民汉学生之间交往是民汉合校中学生的重要行为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民汉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各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广大学生群体中可塑性较强,接收新事物比较快的特殊群体。关注和重视中学生民汉学生之间的交往,加强各族青少年学生之间实现心理契合、文化相互融合,既关系到中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方向,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黄朝宾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及教育策略探索
[3] 陈树婷 高中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 李晓燕;双语教育视野中的民汉合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