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即时通信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评教系统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15-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改,已历时四年,其理念已为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所熟悉,几乎人人都认真地学习、研究并实践了它,逐渐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多元化的评价观”。在此过程中,“如何依据新理念上好课”一直被职业学校视为重中之重,对“如何来评价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而这一问题却关乎到能否巩固课改成果并深化课改工作,关乎到能否确保新课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绝不容忽视。为此,我设计并开发了多元化评教系统。
1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设计依据
评教系统应该发挥六大功能:
导向功能:合理的教学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定标导航”作用。
诊断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活动或被评价对象有哪些方面欠缺或偏离目标的要求,使被评价对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评价过程与如同看病,只有经过科学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鉴定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认定、判断被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评价者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给与被评价对象恰如其分的不同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以促进工作的进步;被评价对象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改进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促使被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
激励功能: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先进者说,评价的结果是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肯定与表扬,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对象更加努力、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仍不努力就会被落下得更远。
监控功能:教学评价能够促使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自己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自身与目标的差距,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2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合理设计
评教系统的合理设计,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要具有上述六大功能;二是要符合新课改理念;三是能存取大量无垃圾数据且快速;四是统计结果科学;五是要易用、安全、稳定、可靠;六是能够继续发展以满足新的用户需求。据此,我做了如下精心设计。
2.1 评价主体设计
为实现多元化评价,我设计了三个评价主体:学生、同行、教师本人。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以满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定先的主要依据。(各主体的评教表祥见附件)
2.2 评价结果处理
分别处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教师自评的成绩,得到各类评价主体给每位教师的总分、平均分和最低得分项。再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评价主体的所占权重得出最后成绩。可以按照教师最终获得的有效总分或有效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排名,依据最低得分项,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 评教系统设计
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分别供两类用户使用。
前台:用户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通过身份选择和输入登录密码、验证码后,进入评价页面,依次选择年级、班级、科目、教师,对各项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提交即可。
后台:用户是系统管理员。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后,可进入后台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包括评价教师(被评价对象)、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的管理。通过“评价教师管理”,可以对“年级、班级、科目”和“教师”进行“增、删、改”等操作;通过“评价信息管理”能够对“评价内容”和“分值”进行“增、删、改”等操作;通过“评价结果管理”,可以分别按教师、按科目、按班级、按年级查看和删除评价结果,可将评价结果导入到Excel中,以满足其它需要。
3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具体实现
3.1 关键技术
(1)选择SQL Server 2005+技术。理由之一是能够从两方面减少过程冗余,避免同时大量访问数据库所引起的系统反应迟钝,甚至瘫痪。一是利用本身的编译特性,系统除第一次运行需要编译使得执行稍慢外,以后都是直接执行;二是系统中凡是访问数据库的地方,一律使用SQL存储过程,只需分析、编译和优化一次。这会显著提高数据库驱动的网站的性能。
(2)采用基于Web的三层架构(即表示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层)。大大降低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将数据访问和逻辑操作都集中到组件中,增强了系统的复用性;模块化使得系统很容易在纵向和水平两个方向拓展:一方面可以将系统升级为更大、更有力的平台,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规模来增强系统的网络应用。
(3)安全性保证。所有密码都用MD5算法进行加密;每个用户对一位教师只能进行一次评价;利用session和cookies对象,实现对用户的跟踪,保证每类用户只能在自己的评价页面进行操作。
3.2 部分系统界面
(1)前台登录界面,如图1所示。
(2)学生评价界面,如图2所示。同行评价及教师自评界面与此类。
(3)后台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4)后台管理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4 结语
我的评教系统已经使用了近两年,它可以高效地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地深化了课改工作、巩固了课改成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为学校合理配置师资资源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电脑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
最早的网络即时通信工具是一种依附在电脑终端上的,通过使用者互相传递文本信息达到一对一人际交流目的的应用软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逐渐在传递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功能。
以电脑为平台的网络即时通信软件首次使人际传播不再受地域的制约,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
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川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使用者上网从电脑终终端向手机终端转移,使用者对即时通信软件的使用从电脑终端向手机终端转移。
本文借用满足 效用生态位理论,研究定位于使用者在电脑即时通信工具与智能手机聊天工具的使用感受上有哪些不同;如今二者问的竞争关系如何;面对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挑战,电脑即时通信工具又应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
(二)满足 效用生态位理论
1.满足一效用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义叫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原本是对于生态系统中一个利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解释。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媒体研究中,以解释不同媒体间的竞争关系,并对其进行长期预测。其关注点在于,当新兴媒体进入现有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并试图与其他相似的媒体共享这一环境中的资源时,新媒体与现有其他媒体间所产生的竞争程度如何,通过竞争,今后二者的关系是共存还是被收代。
满足一效用生态位是生态位的子概念之一,由美国学者约翰.迪米克提出。生态位是指与用户、媒体组织和产业相互作用的媒介生存环境。“满足”是指用户对某种媒体的选择或需求,解释了人们在消费这一媒体方面支出的时间和金钱等原因,具体分为“获得的满足”与“满足机会”两个方面。
在方法论上,界定满足一效用生态位要素有三项指标:一是使用者在媒体选择或使用上“获得的满足”的生态位宽度;二足这一媒体与其他相似媒体在使用者“获得的满足”上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三是这一媒体与其他相似媒体相比在使用者“获得的满足”方而的生态位优势。通过对提供相似服务的不同媒体间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相似性(童叠程度)以及媒介生态环境里二者的密集程度(相对优势)的测量,可以衡E…媒体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范围的大小,呈现出媒体间不同的竞争关系。
2.满足一效用生态位的计算公式。满足- 效用生念位的计算公式包括三项:
首先是有关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生态位宽度代表着媒体能够为使用者所提供的功能的多样性,具体指媒介生态环境中各媒体资源所占据领域是相对广泛,还是相对狭窄。生念化宽度越广泛,满足的使用者需求也就越趋于多样化。生念位宽度的计算公式如图1。
其中,u、1分别表示某个既定范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GO表示各问项中有关“获得的满足”的取值;N表尔使用某种媒体的调查对象人数;n表示第一个凋查对象;K代表往某个维度上的取值范围;k是指“获得的满足”的第一个取值。
其次是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公式。它的作用足测量不同媒体为使用者所提供的服务的相似性,被看作是描述竞争媒体之间共存或替代程度的指标。生态位重叠的计算结果越低,两种不同媒体间所提供的服务或者资源越相似,可被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计算结果越高,则媒体间所提供的服务或资源的羞异越人,可被替代的程度越低。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公式如图2。
在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公式中,i,j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媒体;G代表各问题项中,在媒体i和媒体j的“获得的满足”上的取值;N表示使用这两种媒体的调查对象人数;n是指第一个调查对象。
最后是生态位优势计算公式。它的作用是测量哪个媒体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使用满足感,在竞争中更具优势。竞争优势得分越高的媒体,为使用者带来的使用满足感越高,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生态位优势的计算公式如图3。
在生态位优势计算公式中包含两个小公式。在这两个小公式中,i、j依然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媒体。第一个公式用于当用户对媒体i比对媒体j评分更高的问题项目上;而第二个公式则是用于使用者对媒体j比对媒体i评价更高的问题项目上。K,表示在问卷中各个维度上的取值范围;k是指第一个有关“获得的满足”的取值;N是指同时使用媒体i和媒体j的调查对象人数;n则代表一个调查对象。
在国外,借用满足 效用生态位理论来分析媒体间竞争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活跃在广告占有率的研究、媒介内容的研究⑨等媒介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在国内,运用生态位理论来分析媒体组织、媒体产业间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着眼于满足-效用这个维度上对媒介生态环境中,新兴媒体的进入与既有现存媒体间的竞争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更是少见。
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及其所包含的这三个测量公式,都是新兴媒体要替代较旧媒体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新兴媒体要在媒介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首先提供与较旧媒体相似的服务,其次,在提供相似服务的基础卜.要有其新颖性与独特性,最后,新兴媒体在所有让使用者感到满足的维度上的综合评价要高于较旧媒体。
研究方法
1.变量与问卷构成。国外,将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即时通信工具的研究,早在智能手机登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以电脑终端作为研究的对象。约翰-迪米克及其同事们在2008年,通过对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中“获得的满足”与“满足机会”两个维度对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四者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参考约翰・迪米克及其同事们在2008年的研究,使用的“获得的满足”与“满足机会”两个维度来界定电脑即时通信工具与智能手机通信工具二者间的竞争关系。
具体的,在本文中将社交性满足作为“获得的满足”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它的问项主要由“与他人交换彼此想法或意见”、“与无法直接见面交流的人保持联系”等13项构成。使用便利性作为“满足的机会”维度的操作性定义,主要由“能更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能更轻松地知道他人的动向”等6项构成。受访者对两大维度的评分范围分别从“1,非常不好”到“5,非常好”。
对“社交满足”与“使用便利性”的信度检验(Cronbach's a)结果显示(参照表1):首先,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方面,“社交满足”的信度系数是0.906;“使用便利性”的信度系数是0.824。其次,在电脑即时通信工具方面,“社交满足”的信度系数是0.847;“使用便利性”的信度系数为0.765。根据结果,信度检验系数均在0.6以上。这说明,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即时通信工具,构成其“社交满足”与“使用便利性”两个维度的问卷问项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稳定性。
2.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14年11月6日~l5日,向在中国国内以及国外居住的,同时使用电脑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者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07份。
根据有效样本,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按照性别划分:男性共94名( 45.4%)、女性113名(54.6%);按年龄段来分:“20~25岁”124名(59.5%)、“26~30岁”52名(25.1%)、“30岁及以上”24名(11.1%)。另外,职业方面,占据受访者比例最高的是学生(148名,71.5%);居住点方面,占据受访者比例最高的是二级城市(187名,90.3%)。最后,受访者日均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时间排序为:“l小时以下”(66名,31.9%)、“5小时以上”(63名,30.4%)、“1~2小时”(46名,22.2%)、“3~4小时”(52名,15.5%);日均使用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时间排序为:“5小时以上”(61名,29.5%)、“3~4小时”(52名,25.1%)、“1小时以下”和“l~2小时”均为47名(22.7%)。
频度分析结果显示,108名(52.2%)受访者表示在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后,对原有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频度、时间开始减少;94名(45.4%)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智能手机和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频度、时间与之前没有变化;仅有5名(2.4%)受访者表示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出现后对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变得更频繁。
另外,在受访者对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与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偏好方面,111名(53.6%)的受访者比96名(46.4%)的受访者更频繁地使用着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
(二)电脑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间的生态位宽度分析
据表3显示,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生态位宽度范围是在0.650~0.713之问;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生态位宽度范围是在0.676~0.681之间。“社交满足”方面,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生态位宽度人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使用便利性”方面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生态位宽度大于电脑即时通信工具。
生念位重叠的计算的数值越小,二者间的重叠程度越深。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与电脑即时通信工具在“社交满足”方面的相似度为3.460;茌“使用便利性”方面的相似度为1.820。
(四)电脑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间的生态位优势分析新媒体
结果显示,二者在“社交满足”和“使用便利性”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差异。电脑即时通信工具在“社交满足”方面占优势,而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在“使用便利性”方面更占优势。
研究结论
一方面,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已经撼动电脑即时通信工具的地位。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频率和时间均有所增加;且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比起电脑即时通信工具,更偏好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工具。
关键词:即时通信; 信息传播; 传播模型; 舆情监控
即时通信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的新型通信手段,由于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自诞生以来广受青睐。按易网国际《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的定义,即时通信(简称IM),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传递文字、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实现沟通信息实时收发及相关辅助信息即时更新。
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人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人都有固定的“好友”作为信息的“受众”。一旦有事发生,可以马上在小范围信息,同时以复制链接的方式向好友或群,使更多人知晓,因而对即时通信网络上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即时通信网络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