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政工程施工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建大)
2.清华大学
3.同济大学
4.重庆大学(原重建大)
5.东南大学
6.湖南大学
7.北京工业大学(由于从哈工大引进了几位给排水方面的专家,排名上升很快,实力有待考证。)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虽然不出名,但其“给排水”还是很强的)
9.河海大学
10.华中科技大学
11.福州大学(在福建设计行业名声很好,就业很好)
12.四川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合肥工业大学
15.郑州大学
16.武汉理工大学
17.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在山东就业还不错)
18.长安大学
我单位 同志,累计从事工程咨相关专业工作共 年。
起止年月
从事何种专业工作
专业技术职务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在我单位工作期间,该同志遵纪守法,无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特此证明。
经办人签字:
关键词:市政专业;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力度加大,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大量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如何面对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实现就业导向,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施工类课程作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系列主干课程,课程改革必须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主要任务,按专业核心技能要求设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对就业工作岗位“零距离”顶岗的能力。
一、跨学科融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构架
针对不同的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差异。然而,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同一个工程往往同时涉及建筑、道路、基坑等不同的工种。如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不同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理论有侧重点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不同专业的施工课程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做到课程内容全面、翔实,生动、具体。再将工程材料、力学、结构、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课程知识体系前后有序、融会贯通。强调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综合性。帮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领悟力和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志向。
二、课程培养学习情境设置
课程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施工的工作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了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删除内容,强化识读与绘制教学内容,增加并强化了试验与检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设置,每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项目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大部分课程采用现场教学,精选适合教学的施工工地,利用实际工作项目,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重视项目的选择、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课程网站建设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规范使用。学院重视教学手段、方法的
现代化建设,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讲授内容和多媒体显示相配合的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帧、逐条、逐行、甚至逐字显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实现听、看、想的统一;结合工程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体验施工情境。
2.教学专题网站建设。
通过与企业联合打造的“道路工程施工”网络课程专题网站,提供大量专业学习资料、施工图片、施工录像、施工文件,通过在线学习、在线测试、教学录像等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采用施工资料、施工录像、职业岗位分析等手段,使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的施工情境化的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在线交流,实时完成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同样能够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随着学院对精品课程投入的逐步加大,课程组教师不断建设道路工程施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使课程的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师生应该共同参与。改进课堂教学包括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增加工程施工环节的图片、录像、动画等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工程施工工艺的感性,让课程更生动、更活泼。尤其是图片、录像、动画等更符合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强化,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大了内容容量,又使相对枯燥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在课程设计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小组的讨论与工作分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工地参观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相互沟通并改善团队精神的能力,提升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及综合业务能力。图7 反映了跨学科融合、规范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的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张济生,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加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
关键词:市政工程 工程造价 成本控制管理 策略
一、引言
市政工程建设与工业工程建设一样,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将一项建设工程划分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五个等级。市政工程是国家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镇)发展和建设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
从投资者角度讲,市政工程造价是一项通过策划、决策、立项、设计、施工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的一次性费用的总和。控制与管理市政工程造价的成本对项目收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先谈谈造成市政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困难的原因,接着提出一套解决性措施,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市政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困难的原因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的实物形态不一以及产品价格要素的不断变化,导致市政工程产品只能以不同的项目通过各自的程序和方法单独定价,不能统一定价。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在项目建设周期的不同阶段,构成产品价格的要素差别甚大,因此工程造价也千差万别。
(2)市政的每一项工程都有其专门的功能和用途,都是按不同的使用要求、不同的建设规模、标准、造型等,单独设计、单独生产的。即使用途相同,按同一标准设计和生产的产品,也会因其具体建设地点的水文地质及气候等条件不同引起结构及其他方面的变化。为了权衡投资效果,就必须对工程产品详细分析后确定造价。
(3)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施工企业要在不同的建设地点组织施工,常常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使得工程产品的价格要素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地区材料价格、运输条件等对造价产生较大影响。
正是因为以上几个原因,导致市政专业工程造价不能统一规定,这就给控制市政工程造价成本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市政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管理
虽然市政工程造价不能统一规定,但这不代表不能控制市政工程造价的成本,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地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建设方要对项目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论证,同时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价。根据项目评价情况,提出该项目投资建设的可行性,以及进行多方案比选并择最佳建设方案等结论性意见,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进行市场研究,编制计划任务书,选择好建设地点的前提下,从管理体制上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从立项开始,一直到建成投产后的生产经营,实行项目全过程责任制。
2、做好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
要加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开展设计方案的优选并保持设计方案的稳定性、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推行限额设计,按照限定的投资额进行工程设计;实行设计招投标制等。通过竞争,督促设计者和设计管理者提高责任心,增加工程造价控制意识,用激励政策来促使他们精心设计,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任意提高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一切从控制项目造价的角度出发,使技术和经济最大效益地结合在一起。
3、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
建设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再节约投资的因素已经较为有限,但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一是工程招投标阶段,在招标文件编制时,就要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和不同的施工环境,分别列出可利用的条件、可节省投资的渠道,让投标单位在编制报价时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降低工程造价。在工程开标时要有一定比例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参加评标,从工程报价的计算、承包的范围、措施工程的立项是否合理、有无留下结算活口等方面把好关,在承包合同签订依据上控制工程造价。二是进行施工方案优化,缩短工期。市政工程项目多、类别多,要求标准各异,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
4、加强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
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工程结算、决算的控制上。第一要对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查,防止不应由基本建设支出的费用摊入基建成本。第二要对工程结算依据进行核对,包括施工图纸和说明、承包合同和协议、投标书和可调整的范围、现场签证等内容,保证所用资料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以上几点就是管理市政专业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见到明显成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彦坤,李荣红.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施工问题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3)
[2] 严明钢. 加强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J]. 今日科苑. 2007(14)
[3] 张磊. 浅析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J]. 今日科苑. 2007(16)
本人2013年6月参加工作加入江苏省XX公司,曾先后参加了XX路项目、XX项目、XX等多个工程项目,下面对我在施工一线5年多的工作经历做一次全面的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思想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完成党员每月的政治学习材料和学习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工作中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不推诿不扯皮,讲求效率。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性,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日常工作中以班组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摆正自己的位置,把道路工程的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为道路工程的安全可靠施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业务能力方面
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项目施工人员,还是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我感到要干好一个工程,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不断总结施工经验和管理经验,技术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技术改造工作,体会到只有技术上不断创新,设备上不断更新,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业余时间不同形式的学习,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专业技能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经历及总结
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在江苏省XX公司XX项目部、XX项目部、XX项目部、XX项目部、XX项目部及XX路项目部担任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一线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很多。
作为一名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自身很好的为自己定位。争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有关质检、施工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规定性文件和要求,并经常请教同行业的前辈和同事。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不断地改变自我,适时地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这近五年多工作经历使得我在付出汗水的同时,获得了收获,在以前的实践工作当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有机融合,使自己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这阶段的工作体会:
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工程概况,有备而战。
要做好每项工作,都必须在工作之前对这项工作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道路和土建施工,也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熟悉图纸,了解工程概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了解工程情况,盲目工作,等于赤手空拳去打仗。要顺利开展工作,必须有备而战。施工前的准备:熟悉施工图纸---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相关技术资料---工程质量要求等。其次,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弄清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最后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入了解,熟悉施工图纸,只是对工程的纸上了解,要清楚、全面了解工程,掌握工程概况,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了解。认真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管理,落实施工方法,更好地完善工作。
2、实行可行性的施工工法,面面俱到。
施工管理人员工作总结实行可行性的施工工法是施工技术的一项关键的工作。做好施工准备,向施工工人交代清楚施工任务要求和施工方法,是为完成施工任务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最最重要的是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照施工有关技术的要求,围绕着质量、工期等制定可行的施工工法,在每个阶段、每个工序、每项施工任务中积极组织平衡,保持的结合。其次关键部位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检查,预防返工现象的发生,要随时纠正现场施工各种违章、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及现场施工规定的倾向性问题。还有,如遇设计修改或施工条件变化,应随时进行补充交底,同时办理工程增量或减量记录,并办理相应手续,要在图纸上表示修改的内容,要便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但要做好以上工作,还要严格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制度。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Public Policy Analysis;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242-03
0 引言
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而政策分析则是这一学科以量化分析为主导的政策研究领域。但在实践中,人们一般将政策、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分析等概念混同。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是本研究重点,所以在本研究中以公共政策分析指代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而不特别加以区分。
目前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两部分,而将其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视角研究的很少。有少部分学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如孙孝科(2010)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意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公共事业管理是对于兼具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特性,且从事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的相关组织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与这种管理契合。
本研究的思路是,从梳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出发,再探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现的路径。
1 专业与课程发展沿革
1.1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
1997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向教育部申请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秋季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开始,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
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学者普遍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未明确划分发展阶段,但基本认同其发展历经了“兴起”和“成长”两个过程,例如,陈振明(2012)指出到2000年之前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在政治学和行政学系科中成立公共政策教研室或研究所,但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均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科研机构。也有学者明确将其划分为“恢复重建”、“整合发展”和“优化升级”三个阶段,例如,杨欣昕(2015)认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改革开放后由大学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专业转变而来的“恢复重建”期、以国内行政学会建立事件为开始的“整合发展”期以及从2005年以国内政治体制为标志进行改革的“优化提升”期。
从专业发展特点看,由于建国后受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影响,以及国内急需恢复生产等现实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高校中也就相应没有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导致了改革开放后,当我国高校开始开设本专业时,各高校基本上是依托自身原有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发展方向上也基本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险五个方向开设。
1.2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发展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改革开放后一些国内学者和政策实践者注意到了二战后在国外兴起的政策科学研究理论意义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并将其介绍、引进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报告时提出要做“政策研究”,推动了我国政策科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与教学逐步体制化,它作为我国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①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1 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已有研究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一般从“培养模式”视角进行。如李笑春(2001)认为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通才”和“专才”的矛盾。为此必须要求大力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特别要加强联合培养方式。又如岑乾明、宋卫琴(2010)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指出应该突出强调以区域社会需求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龙兴武(2011)从专业方向、科学课程体系建设等角度指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教育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3 本研究的观点
本研究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专业性质出发思考。在我国,除了学校、医院等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以外还有一些组织例如自来水供应、电力供应、燃气供应以及邮政服务等等行业组织提供的产品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这些行业组织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属于公共事业,相应的对这些行业组织的管理则应当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又因为国家行政机关供给的物品也属于公共物品,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为回应这些公共物品供给组织的管理人才需求进行的,这其中既包括这些组织内部的管理人才需求,也包括对这些组织进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如何适应公共物品供给组织进行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进行。
3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
3.1 教学活动中公共政策问题行政管理处理的误区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政策过程的环节、阶段以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是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行政管理教学化误区,即把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作为行政管理课程来进行教学。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管理实践有一定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行政系统对国家经济社会活动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实践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深入后发现对国家经济社会管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活动,而是供给公共政策这种特殊物品。但与此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普遍得到系统阐述,显著的表现便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将公共政策问题当作行政管理问题处理。卢粉艳(2008)就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入市场机制,提倡社会参与,此类变化对我国政府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过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和发展公共事业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无疑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社会需求和外来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开始重视不同于“行政管理”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与教育。但目前实践看,我国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使得本课程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内容选择等教学实践中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教学方法仍然较单一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本课程应该是与各阶段、各时期的政策实践密切联系的,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一定政策实践体验。但目前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仍然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中,从授课程教师角度看,与实践稍密切一点的可能就是所谓“案例分析”了。
3.3 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基本体现三块内容,一是公共政策分析系统,二是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三是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也有的在教学中把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单独作为一块讲授,课程内容较大,但由于本课程学时一般安排五十四学时,很难把全部内容都教授完毕,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教学,但每个教师侧重点各不同;反映在教材上则是有的教材只体现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融会进公共政策分析各环节中;有的则将上述四块内容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系统,将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知识全部囊括进教材里,体系庞杂。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也基本是按所选教材内容进行,其结果是教学内容不利于实现本课程服务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有的教师弱化公共政策分析系统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政策活动主体、政策环境、政策工具以及决策体制等不了解。
4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两条路径
4.1 走出教学活动中公共政策问题行政管理处理的误区
课程教学要契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应公共物品供给组织进行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正确认识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走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行政管理教学化误区,认识到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要“提供政策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具体到我国而言,需要做出公共决策,发现公共政策问题,比较、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公共政策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事业”类行政活动,而是包括了公共物品供给活动及其系统运行的全部活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提供这些相关知识进行。
4.2 重视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联的课程,除了在有限课程教学学时里讲授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讲解外还需在方法上有突破。纵观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甚至包括其他相似公共政策课程(如农业政策学)普遍薄弱的环节不是对基本原理方法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周身政策实践活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目前的教学手段可能不是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握公共物品供给活动所需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反而可能是“远离”这一目标,因为如果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中没有掌握这些必需知识甚至是错误理解这些知识,那么在将来的政策实践中错误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概率就很大。较好的方法是将学生带到政策实践中,让学生参与政策实践,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策知识。
参与政策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也可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向学生提供政策实践。在这些实践中学生可以进行公共政策执行情况了解,发现并界定公共政策问题,评估公共政策执行结果,提供公共政策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每个实践环节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直观切身的体会。
关键词:教学教改;市政工程;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04-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逐步提高,迫使工程建设人员从普通劳工型逐渐转变成技术劳工型。普通本科型院校在自身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专科院校却能较好补充本科院校对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创设市政工程专业,对于高职学生结合就业该如何教学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普通本科院校在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习基础课程为主,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其主修课程为: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学时分别为72、56、48。但是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情况,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培养侧重于道路、建筑物的施工建设。特别是本科院校中较难以理解应用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对于高职学生更难以学习及应用。因此对于高职院市政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较为重大的调整。
2.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本科院校的三门主修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学时分别为56、56、16。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走向主要是去工业、工程第一线。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必不可少,而且还应放在理论课程之上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只有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教学设施缺乏问题。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学资金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教学设施通常不够完善。而市政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学校现场实习场地不完善的制约下,应组织起学生们走出去到与课程相应的工程现场上实习。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不但学到所需知识,而且进入工程第一线,以后的就业打好了基础。同时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专业教学教改的探讨
1.课程设置。就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建筑给排水、水泵与水泵站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学时较少,主要学时的课程主要是路面路基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等。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了解整个市政工程领域和体系,并熟练掌握道路施工、建筑物施工,这对专科生学习、就业极其重要。本专业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路面路基工程是市政工程领域的基础,这一课程较为重要是因为学生易学易懂,稍加记忆就能明白其中的理论。这门课程安排52个学时是比较适当的。为了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市政道路的体系,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水排水工程。尤其是市政管道施工技术等内容上。给水排水工程应安排在52~60个学时,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科院校中学生们较难以理解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特别是平差法设计等方面,在专科学生中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难点,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课程学时应尽量减少,安排在32学时为宜,让学生们会看图,懂图,明白如何按照设计图施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为难情绪、半途而废。对于水处理技术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边缘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记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的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同时这门课程不太符合学生就业目标,应安排较少学时在24学时为宜。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更符合高职生自身特点和需要。
2.完善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统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市政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路政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同时对路政工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技能和乐趣,摆脱书本上的空洞与乏味。如《路面路基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到工作第一线去看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边讲边看加深学生印象;在具体介绍施工条件和施工材料时,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看实物,感受实物的材质,让他们理解和体会出施工条件决定施工材料,施工材料影响道路稳定性。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与课程书本相结合,这也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based Teaching)。案例取自于教师参与过或了解过的市政工程真实情境或事件,参与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之中讨论,打破传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放弃了填鸭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学生保持互动,成为学生们的知己和朋友。对于案例教学实际课堂中,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班级学生人数不易太多,应控制学生数量在一个班30人左右,特别是专业多班教学人数较多,应该每个小班分组教学,严格控制每组人数,保证授课教师对课程组织的控制力以及教学质量。在控制人数的同时,教学设施缺乏问题是全国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该建设可用于案例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教室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也该符合案例讨论的开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较好的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接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工程建设型人才,增强学生与本科生在就业或工作岗位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颖峰.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案例教学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50-51.
[2]戴朝霞,王世和.浅谈市政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168-169.
[3]张武.环境工程专业中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150-151.
[4]朱俊任,郑怀礼,张智,等.响应面法优化制备PAFS-CPAM复合混凝剂及其表征[J].化工学报,2012,63(12):4019-4027.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关键词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中国制造2025”等。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毕业生能力要求方面与华盛顿协议的毕业生特性是对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部分国家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的问题[1]。“中国制造2025”是?⑽夜?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它包括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等战略。
当前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称“高师院校”)综合化趋势明显,部分高师院校设立了电子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高等工程教育本身的问题,“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学科属性,学生的数理和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弱”[2]。二是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问题,高师院校与工科院校比较,在工程应用方面处于弱势,缺少工程传统和工程底蕴,缺乏工程经验和工程能力。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素质与专业认证中毕业生的要求是统一的。因此,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借助师范优势,突出特色,弥补其工程能力不足的弱势,有利于高师院校找准定位,向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专业转型,与国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同步。因此,笔者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改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研究将师范的特色优势向工程素质教育转化,构建体现高师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改进培养方案,促进师范素质向工程素质迁移
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两部分[3]。专业能力是工程专业的学术属性;工程素质包括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要素。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师范特色,实现师范能力向工程能力迁移,属工程素质的范畴。形成融入师范特色并契合认证要求的培养方案,先要理清师范素质与工程素质的关系,然后参照认证标准要求,形成培养方案框架。
2.1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模块、专业计划等部分组成。笔者以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为样本,重点分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融入师范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软件开发新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及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个性。
2)课程模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能力课程、综合能力训练4个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主要指学科通识课程、语言能力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是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对应;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和师范技能类课程;综合能力训练平台面向课程实践,既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也包括综合的项目实训。
2.2 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分析
2.1节的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知识、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等方面,符合多数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确认毕业生应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可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毕业出口契合。2015年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为“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的毕业基本要求共12项[4],笔者通过认证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来分析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吻合情况,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该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相符,说明现有培养方案经过缜密思考,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沟通3个方面内容,与培养方案有一定对应,但并不完全吻合,说明高师院校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向认证标准靠近。其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沟通”指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内容多属于高师院校的特色内容,属工程素质范畴,高师院校的一些课程通过迁移可以为上述指标提供支撑。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项目管理也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其中,“工程与社会”指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项目管理”指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另外,高师院校的工程背景、工程能力和工程与传统工科院校的专业比较,客观上存在差距,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改进提高。
上述讨论仅仅是认证标准与培养方案目标或框架的对比。一些重要能力,如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敬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分散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能力等培养目标中,需要在课程教学环节逐渐深化,以符合工程教育的需要。
2.3 调整培养方案,将师范特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
根据高师院校特点和师范类课程优势,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能力、素质、道德方面的要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部分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分类整合,优化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和综合能力训练平台,见表2。
在理论基础课程模块,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开设工程伦理学、工程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调整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内容,增加职业规范、项目管理等课程;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将教育实习部分内容向工程训练所需内容转化,开设专业实习、创新训练等课程。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优势迁移至计算机工程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企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社区教育领域就业能力,毕业生的科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得以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人才培养领域面向信息技术教师和现代工程师的双向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培养与工程师培养兼容能力。
3 改善课程教学,实施师范性与工程性融合
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中培养融入师范特色,是一个渐进和深入的过程,核心在于课程环节。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为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将师范特质融于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
3.1 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属于专业方法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本科生从事研究打下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根据社会和学科需要选择课题,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多种途径收集事实资料,进行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完成基本的研究设计。课程教学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分析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与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也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3.2 课程内容的迁移
在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拓展至工程教育相关的内容,见表3。例如,在概述部分,将有关教育研究的内容扩展至工程教育,包括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工程教育的内部和外环境等,而这部分内容对应的则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问题分析”能力。再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证研究部分,从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扩展至工程实践训练的真实性研究、工程实践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工程与社会”是相关的。
3.3 教学方法的变革
课程教学内容向工程教育拓展是师范特色与工程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在教学内容总量增加,学时、学分稳定情况下,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并拓展内容,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目前流行的MOOC、SP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可能。在MOOC+SPOC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学资源的深度建设,需要加深实践环节,需要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需要变革考核方式等[5]。而上述内容正是高师院校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 45) : 192 -19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通过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及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人才市场竞争优势的IT类毕业生呢?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IT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具体实践,通过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建设工作,可以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并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经验,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研究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问题。
二、问题描述
我院计算机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要通过专业认证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这主要因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传统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只有扎实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才能顺利通过专业认证。[2]目前,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准确合理,毕业要求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并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分解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三者须保持一致。[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还需完善。
(二)质量保障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应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估机制。[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估体系指标领域过窄,缺乏具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且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计算所占比重较小;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基本没有行业参与人。
(三)持续改进问题
由于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专业必须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过程中主观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来自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导致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上分析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比该专业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我们找出了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保证该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我院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二)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定位后,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等。
(三)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首先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合理。[4]本院计算机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维护以及网络部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主要关注毕业要求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支撑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要求必须具体定义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十条准则,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确定本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如下。1.素质要求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严谨务实,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交流和沟通能力。(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心理健康,积极向上。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技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使用开发工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软件分析、设计、构造、测试、维护的能力。(3)组织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具有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的能力。(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艺术、军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养。(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专业知识:具有基于Java或C进行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等。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中,以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为此构建了如下课程体系。[5][6]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方向进行选修,例如Java、数据库应用、网络规划、软件测试等方向。
2.实践教学
专业认证特别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既立足于课程,又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由基础到专业层层深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及综合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说明:(1)课程内实践主要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以提高学生接受和使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2)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则综合一门或几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技能,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3)校企合作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取向顶岗实习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校企合作项目实战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或模拟演练,这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4)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综合应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制定了详尽的毕业设计规范。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整支撑毕业要求,本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毕业要求中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知识要求能完整对接。
四、结论
通过专业认证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院计算机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描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策略及具体内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但距离专业认证标准尚存较大距离。我们希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2]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3]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EB/OL].
[5]刘静,郭银章,阎临霞,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不同功能机构布局在相应的城市,从而形成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格局[1]。一些大中型城市具有人才、信息、资本、商务服务以及制度优势,大量吸引价值链高端功能如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等;而加工、组装、制造等功能集中于中小城市。这种价值链分工中,大中城市是区域经济控制者,决定人才、资本以及信息流向。这种城市间分工将改变城市间基于物质经济的联系,取而代之为信息流、服务流、资本流以及人员流动,这些非物质联系需要依赖于交通通信技术,而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也非常重要,从而引致对城市间快捷交通的需求。总之,基于价值链的新型分工将强化高端城市的经济控制力和辐射力,强化城市间非物质联系,从而推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功能专业化将是大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城市面临着土地、环境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寻求产业升级换代或功能升级,甚至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提升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确实吸引了不少国内大中型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高端功能。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城市正在转向功能专业化呢?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城市产业专业化,辨识各城市主导产业,或者根据各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对城市职能进行分类。目前我国的官方统计资料没有按照价值链功能来统计的数据,因此难以根据统计数据来展示中国城市的功能专业化趋势。
城市功能专业化与企业组织形式变化联系在一起。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提高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片段化,将不同功能布局在不同国家;在东道国内,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战略性市场,跨国公司也会通过功能片段化来获取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因此跨国公司空间组织提供直接审视中国城市功能专业化趋势的重要视角。跨国公司一般会采取渐进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逐步积累国外市场知识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一次性决定,是连续多次完成的。在面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产权模糊、财产权保护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完善、政府干预多、进入壁垒较高和政策较多不确定性,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式投资策略。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最初建立一个代表处,学习如何在中国市场运行和管理业务,并评估继续投资的风险和潜在回报。随着经济转型,体制不确定性逐渐消失,跨国公司开始在不同地方建立多个分支机构[3]。不同功能区位偏好不同,销售活动追寻市场,生产可能追寻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追寻战略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在空间上分离各功能环节[4][5]。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功能之间的共聚,如研发和区域总部,生产和销售[6][7]。因此,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理集聚可以理解为连续投资下不同功能区位选择的结果。跨国公司的不同功能可能会偏好某些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功能专业化发展。下面本文先阐述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然后以财富全球500强来描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功能升级和地理扩张,最后基于离散选择模型探讨跨国公司是否采取功能集聚的区位战略。
1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跨国公司国际扩张过程中常会遇到巨大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源于母国和东道国的各种差异。企业管理和生产机构的日渐分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于不同功能环节,这些功能有不同区位模式。销售活动通常是寻求当地市场机会,生产活动寻求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寻求战略资产[5]。不同功能对规模经济敏感性、知识密集度和竞争强度都有不同要求[6]。销售和客户服务活动表现出空间非敏感性,而生产和企业支持活动表现出空间敏感性。研究和发展与企业支持是空间最敏感和知识最密集的。最后,不同功能环节的要素组合机制不同。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需要做出的决定日益复杂,并导致跨国公司活动更加精细,要针对每一个功能环节选择最佳区位。不同跨国公司的类似活动将集聚在同一地区,尤其是上游活动,如总部和研发。总部是知识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专业化服务和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倾向于集聚从而受益于知识外溢效应[14];研发活动从技术外溢和专业化劳动力中受益很多,而较少受到本地竞争的影响;生产活动受益于专业化供应商,其次是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外溢;销售活动是最不容易集聚的,因为他们从聚集经济中受益最少,而对竞争压力最敏感[5][6]。因此,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环节有不同区位偏好[15]。Yamawaki对日本外资制造业公司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差异[4]。Alcacer探讨了通讯行业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集聚和区位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子公司较为分散,研发机构较为集中[6]。
然而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存在互补性。如果价值链的每个阶段都远离其他阶段,企业可能会面临额外的协调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将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布局在相互靠近的地方,以节省协调成本,并受益于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空间临近性对有特殊职能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的,因为并非所有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被转换和传输。区域总部可能与研发机构合作,因为这两个功能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总部和研发机构也会重视与生产机构的地理临近,从而节省协调成本。在中国,由于协调成本较高,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欠发达,物流成本较高,跨国公司不同功能可能会共聚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区域。总之,跨国公司的功能既有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倾向,也存在共聚于同一城市的可能。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
2.1 跨国公司功能扩张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渐进式扩张,逐步提升投资功能,扩大地理范围。为了展示在华跨国公司渐进式跟进投资过程,我们从《跨国公司中国报告》(王志乐主编)中收集财富全球500强在中国的投资数据(不包括中国内地企业),同时访问相应的跨国公司网页来补充数据。对于每一个分支机构,我们可以找出母公司、来源国、东道城市、功能类型以及成立年份等。总共确认了5391个分支机构,其中有430家分支机构缺少建立的时间。在对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时间模式的描述中,我们排除了有缺失的时间数据,但这部分数据包括在空间分析中。参照Defever的研究,我们将跨国公司的职能分为地区总部、办事处、研发培训、商服(包括银行,保险和物流)、生产、销售以及其他等[7]。
图1显示了每年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新建分支机构数。第一阶段,在1979年-199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每年只有少数新成立的分支机构,投资规模小,以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为主(图2)。跨国公司还很难将地区总部、研发、商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投资转移到中国。实际上,跨国公司也面临着这些高增值活动投资的更严格规定,被限制进入服务行业。如外资银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允许在少数城市进行人民币业务,很多生产者服务业直到2002年才对跨国公司开放。
图1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历年在华新成立分支机构数
图2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分别在1979-1991年(左)、1992-2000年(中)和2001-2008年(右)的功能结构
在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中国加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向国际投资者开放中国市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沿着价值链建立了诸多分支机构,向价值链上游扩张,包括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沿价值链向下游扩张,包括商业服务、销售和市场营销。仅在1995年,全球500强在中国成立了450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以及欧尚等迅速渗透中国市场。1995年国家颁布了鼓励外资建立企业的暂行条例,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投资控股公司,从事管理投资、再投资、销售、培训和信息收集工作。这些投资控股公司实际上成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
第三阶段,在后WTO时期中国逐步解除市场限制和地域限制,调整外商投资政策以落实WTO协定的承诺。面对更为有利的商业环境和20多年关于中国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些跨国公司开始价值链式投资于中国,服务部门如银行、物流、保险和零售部门也跟随客户或竞争对手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寻找本地商业机会。截止到2008年,约310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在跨国公司的功能结构中,生产功能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研究开发机构等上游功能和销售、市场营销等下游功能日渐重要。目前,绝大多数500强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了从管理、研发、生产到销售和市场营销的多种功能。
图3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2008年)
2.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式
图3展示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地级市的分布。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集聚在少数地方,偏重于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内陆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也能够吸引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一些分支机构。简而言之,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高度集中于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到2008年,跨国公司已进入175个地级城市。作为两个最好的区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拥有1340个和800个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占总量的39.70%。第二等级城市包括广州、天津、深圳、苏州、大连,约有23.06%的分支机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进入顶级城市,可以增强国家和区域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调整。
我们进一步分析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的地理分布。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的信息处理中心、决策制定中心,是总公司和子公司交流的桥梁。跨国公司在中国只设立一个区域总部,显著集中在一线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良好的商业服务,需要充分利用集聚经济。如图4所示,北京和上海拥有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总部;其他分散在广州、深圳、沈阳和厦门。跨国公司建立办事处来收集信息,建立分部来为中国某些地区的子公司提供服务。他们在选择区位时强调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和信息成本的重要性,一般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武汉这些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这些特大城市区域对办事处和分部特别有吸引力。
如图5所示,生产功能居于价值链中间,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布局特征。生产功能高度重视商业联系和接近管理、研发中心[17],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销售功能追随客户,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一方面集聚在都市圈,另一方面又分散到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会。本研究中涉及两种类型的销售功能。一类是来自于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这类销售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入中国一线城市,加入WTO以来开始向都市圈周边和沿城市等级体系扩散。另一类是从属于生产企业的销售功能,他们一般靠近生产工厂和区域总部。商业服务功能涉及银行、物流、采购中心等,除少部分从属于跨国制造业巨头外,绝大部分属于跨国服务企业。已有研究发现商务功能追随其竞争者或客户,在华高度集聚于某些城市[18]。它们同样对管制和信息外部性敏感[19]。商务功能不同程度地集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和天津。同时,商务功能和其上游功能环节有共聚趋势,特别是接近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的扩张模式加快在中国布局。不同功能环节的区位要求不同,但总体上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匹配。存在强烈经济联系的功能之间 会共聚在某些城市,如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集聚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中游的生产功能散布在大都市区,并向一线城市周边扩散,下游的销售功能最为分散。这种分布展现出一种金字塔结构,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位于城市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低附加值的功能沿城市等级体系向下扩散。
3 基于条件逻辑模型的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型
3.1 条件逻辑模型与变量设定
上述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偏好一些城市而规避另外一些城市。本文采用McFadden(1974)提出的条件逻辑模型来模拟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选择。本研究在模型估计中,采用随机挑选35个城市的方式进行模型估计(包括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的城市)。另外,条件逻辑模型假设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独立性,但是在本文中显然不完全符合这个假设。因为同一个跨国公司的前期和后期投资的区位可能是相关的,为了控制同一跨国公司前期投资区位对后期投资区位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截止到前一年城市中属于同一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数(Count_own)。
图4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上左)、研发培训中心(上右)以及代表处和分部(下)在中国的城市分布
图5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商务服务机构(上左)、销售机构(上右)以及生产机构(下)的空间分布
首先,为了研究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对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我们首先引入以下变量:截止到前一年同一跨国公司在城市中投资机构数(Count_own)和其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城市投资机构数(Count_other)。本研究考察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是否存在功能集聚或者共聚,我们引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samefunction)和不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otherfunctions)。此外,在进一步考察功能区位的模型中,我们还引入截止到前一年,不同功能在城市投资的机构数(Count_Business,Count_Office,Count_Production,Count_RD,Count_Sale)。
我们还引入其他集聚变量和控制变量。市场潜力(MART)衡量来自需求方的集聚力量。跨国企业需要大型的市场来实现自己的内部规模经济,从而更倾向于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方。市场潜力测算如下,
我们引入服务业比重(SERVICE)和每万人网络使用者数(INTERNET)来衡量供给集聚效应,平均工资率(WAGE)用来控制劳动力成本。同时,我们引入直辖市虚拟变量(MUNI)和省会城市(PROV)虚拟变量来衡量行政体系力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作用。我们引入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SUPER)和200万人~500万人(BIG)的虚拟变量来衡量城镇体系对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的影响。最后,我们引入反映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的虚拟变量(OPEN)来反映早期的制度优势。本文条件逻辑模型的解释变量总结如表1。
3.2 统计结果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Count_own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呈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小于0.60,但是其他各计数变量高度相关。直辖市虚拟变量和超级大城市虚拟变量之间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3,其他的相关性比较弱。为了减小共线性问题,我们分别考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区位选择过程中跟进投资和功能集聚。全样本条件逻辑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拉格朗日检验显示了该模型的显著性。
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的区位选择追寻其前期在华投资区位。Count_own和Count_other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同一个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存在提升了其后续投资在同一城市的概率。跨国公司不仅追寻自己以前的投资,也追寻其他跨国公司的前期投资。跟进投资必然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空间集聚。相对而言,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追寻自己的前期投资,因为可以更方便在跨国公司内分享前期积累的当地知识,并通过自己前期投资经验来发展自身的能力。同一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将促进当地的知识共享和转让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并减少保存、搜寻信息的成本。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投资可能存在经济技术联系,需要集聚在同一区位。与此同时,其他跨国公司也是本地信息和知识天然的渠道,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可能属于不同的功能环节。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往往与其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共聚。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更倾向于聚集在同一个城市,跨功能的业务联系使得他们需要降低基于距离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表3详细讨论了功能的集聚与跨功能共聚。
在其他解释变量中,跨国公司重视城市的市场潜力,但并不十分关注劳动力成本。MART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而工资在三个模型设定中都不显著。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是战略投资者,主要以中国市场为目标,能够承受较高劳动力成本。跨国公司集中在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的城市以实现规模经济,较强集聚效益可弥补劳动力成本。服务业水平预期为正,但不显著,而互联网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跨国公司偏好有良好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城市,这是集聚经济的一个新的原因。对互联网的便捷访问将减轻跨国公司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跨国公司在区位决策时重视中国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MUNI和PROV都是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更喜欢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行政中心,享有更多的决策权。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是一个讨价 还价的过程,涉及与地方决策者密集的互动,地理上的临近将有助于这种互动。例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获取的政策体制优势和信息外部性[14]。正如预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明显关注中国城市等级中最高的城市,尤其是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最后,开放政策对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并不显著。OPEN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本研究着重于后WTO时期,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向国际投资者打开国内市场的大门,并在许多领域实施放松管制政策,特别是服务部门。很明显,对跨国公司来说,聚集经济比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更加重要。
为了进一步探索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不同功能上的共聚,我们对不同功能区位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估计(表3)。统计结果显示,同一功能或者有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间都可能发生空间集聚。除了总部和办事处,其他类型的业务单位跟随他们母公司的前期投资,证实了跟进投资的集聚效应。通常,每个跨国公司在一个城市只设立一个总部或办事处,它不跟随母公司的前期投资。商务服务在同一功能内相互排斥,但他们可能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一个城市中商务服务功能的集中将显著降低该城市吸引商业服务功能的概率。然而,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不仅吸引相同功能的分支机构,而且还吸引其他类型的分支机构。总部和办事处倾向于跟随总部和生产机构。生产机构往往跟随总部、生产机构和研发中心,但规避商务服务和销售功能。总部和办事处为其他功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而生产机构需要商务服务提供服务,总部和研发中心可以为销售和营销子公司提供最终成品。和预期不符的是,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及办事处并没共聚。他们甚至互相避开对方。然而,研发中心和生产机构彼此互相吸引,这与许多研发中心主要为制造和处理工厂提供技术支持有关。销售和营销子公司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但他们没有吸引其他类型的投资。
此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主要着眼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不同类型的功能将对各区位因素做出差异性的响应。商务服务和物流高度关注市场准入和互联网发达程度,尤其青睐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体制优势的城市。商务服务和物流在入世以前受到严格的规定,此后中央政府逐步放宽其业务和地域限制。他们还避免劳工成本较高的城市。相比之下,总部和办事处尤其青睐具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作为信息资料收集者、加工者和决策者,总部和办事处在他们选择区位时明确强调了集聚效益和政治优势。生产机构更加重视市场准入,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开放城市,但避免直辖市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城市,这意味着,生产机构往往利用有利的政策优势,如在特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免税政策、廉价劳动力。研发和培训中心集中在具有较高工资率、良好市场准入和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高质量劳动力和来自政府的体制支持。他们不被开放城市的地位所吸引,因为他们不太可能利用主要针对生产和加工机构的有利政策。最后,销售和营销分支机构特别重视互联网络发达程度、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城市,以及人口超过250万的城市。良好的互联网表明更好的沟通,促进销售分支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此外,国家和省级中心是中国的主要市场。
4 结论与讨论
跨国公司通常渐进式、分阶段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本地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本地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步提高资源投入,提升机构功能,进行地理扩张。本研究发现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步扩大,并在不同功能环节上跟进投资。相似功能的分支机构往往集聚在某些城市,而具有互补联系的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共聚在某些城市。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大体上集中于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中游功能如生产都集中在大型城市区域,并已扩散进入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跨国公司功能布局强化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强化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发展。
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确实导致了分支机构空间集聚,各功能共聚导致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一线城市中高度集聚。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城市的市场潜力、互联网发达程度和政治地位。总部、办事处及生产机构将吸引各种功能的跟进投资,而商务服务和物流、研发和培训中心以及销售和营销并不利于其他跟进投资,研发培训中心和生产机构则彼此吸引。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大城市,能够吸引上游职能,如总部和办事处、研发中心、商业服务,也能吸引下游职能,如销售和市场营销。
关键词;成人教育;工科专业;“多证制”教学
一、前古
实行“多证制”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给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学生更好就业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人教育要发展,就必定要将成人教育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改变原有的僵化的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对工科学生提出了“多能、多证”的新要求,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就能上岗,不仅理论上要有一套,实践上更要过得硬。因此,成人教育工科专业走“多证制”(毕业证、职业技术等级证等)办学道路已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实行“多证制”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能学好理论知识,而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与途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二、在成人教育工科专业实行“多证制”的可行性
1.成人教育“多证制”
“多证制”是指成人教育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获得一项以上的专业或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学管理制度。毕业证是指常规的教学管理下取得的学历证书;专业或职业技能证书主要是包括如下两种:一种是相当专业技术岗位的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另一种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程序员、CAD高级绘图员、高级电工证书、钳工、车工证书等。
2.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
(1)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这是大多数成人学生所具有的优势,也为实行“多证制”教育提供最大的可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和成人学生多沟通,达到互补,使成人学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自学能力较强。成人教育学生在多年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在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行业中接受“多证制”教育,为今后获取学力证做好准备。
(3)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果。成人学生往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多证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经过认真分析论证予以采纳,实现教、学交流互动,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反应速度变慢,动手能力、记忆能力降低。在进行“多证制”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多演示、多练习、多联系实际,将需记忆的知识点融到分析、理解的实例中,并要设计较好的导入技巧。
3.工科专业实行“多证制”教育有良好专业基础
(1)成人教育学生基本上来自相关的专业相对应的工业或其他产业部门,还有一些是中等专业及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例如,计算机专升本的学生主要是从事IT行业、各部门从事计算机工作;各类学校从事计算机工作的社会青年,具有比较夯实的专业基础,这为实行“多证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
(2)成人教育学生中的专升本学生虽然受过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但所学专业不尽一致。接近50%的专科学生所学专业与将升人的本科专业一致,,其余的不一致。一个经济产业由许多不同的职能部门组成,其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就来自不同的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专升本学生尽管都来盯行业与之相关的部门,但所学专业有机械、电子、法学、会计、管理等。原毕业学校也比较繁杂,有理工科大学的大专部、专科学校、私立或民办学院、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大专斑等。证明当今社会职业多样化,学生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宽广,这为实行“多证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生源和广泛的市场。
4.“多证制”教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1)推行“多证制”教育目的在于增强成人教育毕业生的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成教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竞争的能力。2000年,上海市教委明确规定:“上海所属各高等院校毕业生必须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证书”。这一新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合资企业在录用人才时,必须是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录用,这也充分说明技术岗位证书的重要性。
(2)实施“多证制”有利于与企业密切联系。学校要组织学生考证,必须了解企业中专业工作岗位群的实际技能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和企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从而把国家或行业的技能鉴定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
(3)实施“多证制”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如果让学生在校时有目的地了解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再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选择考取一个或多个岗位的技能证,达到“未出学校门,已是准岗人”的要求,则学生的再就业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多证制”的教学措施
1.强化训练,提高实践效果
“多证制”教育中最重要一项是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岗位证书的考核,而专业技术岗位证书的实践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由于工种多,如CAD高级绘图员、高级电工证书、钳工、数控车工、制冷维修工、汽车修理工等,组织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由于实践技能考核是完全按照各工种在现场工人实际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所以整个实践教学必须按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实施。由于指导教师的实际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需要选派了实际经验丰富的、具有多年从事现场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同时有针对性从工厂聘请高级工程师对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实践技能考核对学生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要求学生不但掌握其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而且对操作过程必须熟练,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按实践教学大纲的内容组织教学,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经过强化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经验,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在“多证制”教学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多证制”教学的实施,因此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而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指导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有丰富现场经验,实践能力要强,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把握重点,抓住技术动作要领,在训练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加快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尽快适应“多证制”教学的需要。
3.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鉴定能力
“多证制”教育是学生必须获得一项专业或职业技能证书。因此,专业或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即重要又’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考评员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鉴定规范,对鉴定对象进行考评的人员,必须由获得国家考评员资格证书的考评员实施鉴定。考评员是开展鉴定工作的保证,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声誉。为满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机会进行考评员队伍建设,联合有关部门举办考评员培训班,建立一支既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规范,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考评员队伍,保证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投人,优化实践的条件
为了更好实行“多证制”教育,就必须有良好的实践环境。一方面在原有的实践条件基础上,学校要加大投人,有针对性购置职业资格考核的先进设备,先进设备会对开展“多证制”教育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如购置高级电工材料、数控机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努力提高实践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工科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时,组织成人教育学生到与职业资格考核相关的工矿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训练。尽可能与相关行业创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这对于提高学生考核通过率有非常大的帮助。
5、制订配套的教学计划
把“多证制”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在教学计划中,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办出自己的特色。
(1)组织编写教材。重点是需要考取岗位技能的课程,包含有岗位技能“应知”、“应会”的内容,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相结合,这是提高职业鉴定通过率的重要工作。
(2)采用考取技能证代替毕业设计。众所周知,毕业设计是理论学习的综合训练,而学生的综合训练应该通过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来完成,因此通过高级技能证考试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以其本人考取技能证的等级为主要依据。
关键词 市政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一个专业的生命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具有高深专业技能,重要环节发挥作用,能够高效解决生产工作难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而言并非易事。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发展迫使高职教育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当今人口众多、教育需求旺盛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缺乏的社会现实中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
国外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双元制”的体制,即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比约为 3∶7 或 2∶8,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相当于是实习车间,设备、设施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设备。专业会通过问卷了解近期服务区域行业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的要求,然后筛选。集中本校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应将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等级,且每个等级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联系性,三个等级内容包括了基础性实验,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在市政工程专业中,基础性实验包括了土工试验,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分析实验以及道路检测试验,这些实验都是在市政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试验,这些实验的目的也就是结合书本知识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实验仪器、仪表等的原理和使用,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领域研究。该环节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验内容通常给出明确的设计题目、内容、要求、指标、参考方案、调试要点等,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题目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题目要求。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3)创新性实验。配置有专职的责任工程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研究题目的选择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该阶段的实验较前两阶段的实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这种实验内容的划分方法,每一层次的实验内容都要进行认真详细地计划和安排。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其内容往往是不断变化更新的 通常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参照, 因此从实验内容的确定、安排,到最后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一个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否被很好地贯彻实施,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2构建 “递阶式”顶岗实习模式
设置校内外实习教学环节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校外实习教学主要内容是实现综合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切实落实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从第一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出校园锻炼自己,提升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三学期开展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所对应行业运作的整体流程和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四、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展专业实习,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岗位得到锻炼;第六学期结合本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倡导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实施“产学研”实践基地训练、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较高标准建设,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建设,如利用学校的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产所。其次,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产学合作教育,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解决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感受认识、学习、提高、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提高实效。
参考文献
[1] 于恒,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2] 周建平.大学实践教学的变革: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9(4):80-83.
[3] 杨选辉,肖燕.对高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建议[J].科技广场,2006(3):55-56.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 对“证”施教 改革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
1.学生状况
这几年,各大院校都在扩招,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分录取。例如高职高专(二)录取分数线普遍在180分左右,这样使得入校学生普遍基础差,自我约束能力也差,尤其在理论课上表现突出,不愿听也听不进去,久而久之,旷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无法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教师队伍状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担任的,理论知识强,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学校一直强调工学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但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围绕教室为主,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学生偏偏不喜欢理论,很多教师都反映学生太笨,教不会等等,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却丝毫不反思。
3.课程设置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比如英语、数学、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第二学年为专业课,比如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计价、计价与控制等课程,第三学年为学生实习时间。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学生实习时间有一年左右,但据实习单位反馈效果却不理想,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基础太弱、动手能力差。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现对“证”施教的改革路径
1.教师队伍必须为名副其实的“双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并没有普及“双师”,甚至很多教师名义上为“双师”,但实际上只是带了几节实践课而已,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点考核,没有真正走进企业中。这样的教师队伍本身就不够资格,如何能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据了解,有些造价专业教师在自身未取得任何执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情况下却是学校培训“造价员”师资队伍中的主力骨干,其效果确实让人担忧。所以要使工程造价专业在对“证”施教改革上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至少先取得“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学校在这方面最好实行奖励政策,这样不仅对培养“双师”教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学校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都至关重要。
2.教师必须走进企业
有了“造价工程师”这样的证书,缺少实践操作照样行不通。参加过“造价工程师”考试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些考试无非也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几本教材翻来翻去,教师还得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做几个大项目比所有理论都强,而且理论贯穿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让专业知识发挥最大的效应,这才是一个“双师”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对利用假期顶岗实践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补助,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往企业派送教师。教师有了真才实干,才能更好地培训学生。
3.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在高中学习时期是被老师认定的“坏”学生。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就是不爱学习,曾有学生表示只要是理论课,不超过十分钟准会睡觉。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把本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笨学生,他们的智力并不比本科学生低,只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讨厌理论课而已。很多老师曾反映,只要涉及实践动手的知识,个个表现欲很强,气氛活跃,敢说敢做。所以学校得反思,教师也得反思,怎样让枯燥的理论课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课,怎样让厌学的、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学校必须组织所有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的探讨,把教学改革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4.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强训
高职院校学习时间为三年,其中第三年还要实习,真正校内学习的时间仅仅两年。 这两年中要学习很多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的基础课程,比如英语、数学等。造价专业学生课程安排较紧,经常一天八节课。为了让他们顺利毕业,学校会安排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很多学生由于白天课程安排较满,晚上又得继续上培训课,体力透支,很难坚持下去,导致培训课的到课率越来越低,这样学校教师花费了大精力,学生却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对“证”教学取得较高突破、学生拿证的比例增加,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在考证的学期适量少安排些课程,将与考证关系密切的课程在考前先安排讲授等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