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的地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德育的定义主要包含:(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特征,即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长周期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中介的定向影响和培养过程。(2)德育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3)学校德育不能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行为规范的机械训练,必须着眼于唤醒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致力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制约学生发展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首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服务。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德育把一定社会、阶级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具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它所要解决的是“为谁服务”“能否更好地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因而它是体现学校教育性质的决定因素,占学校教育的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以伦理为中心,把德育提高到施政、为政的高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对学生的学习也要求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资本主义兴起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国普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依然居于首要的位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现代化,许多国家认识到,不仅重视智力投资,更要加强道德教育,这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生产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前总统里根认为,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由于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德育上,主张增加“德育投资”。英国政府认为,只有不吝啬地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够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不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都非常重视德育,总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具有极为显著的功能。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曾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能否摆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实质上是能否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传统的德育观念往往只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本身。即没有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同人的自我完善和个人幸福很好地统一起来,没有把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个体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完美个性的塑造上。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正是通过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来制约学生发展方向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视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思想品德。”可见德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乃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摘 要】儿童文学是一种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整体状况算创作的一种文学,这类型文学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审美需求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由于这类型的文学能够从儿童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因此能够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在小学的语文教育当中,儿童文学的出现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并且积极地发挥了教育的功能和育人的功能,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具有价值性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地位;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育内容,儿童文学是从学生的需求情况和实际情况早都出发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教育当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小学的语文教育当中,儿童文学可以发挥自身在德育审美方面的价值,并且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儿童文学的概述
儿童文学是为少年儿童所创作的一类文学作品,这类型的文学作品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因此无论是语言还是整体的风格都更加符合儿童的习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是总的来说,在语言上他是通俗易懂的,在题材上它也是丰富多样的。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价值
对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它通过内容的传递可以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雪孩子》就很好地向少年儿童传递了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常丰富有趣的,它在吸引儿童对内容进行阅读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它们想象力的提高。在儿童文学当中,很多作品都会通过真实的描写对儿童的童话世界进行在线,这样的一个的过程会把一些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从而让儿童在进行作品阅读和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2.审美价值
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它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美感,让儿童产生审美的价值,并且引导他们进入到内容的学习当中。通过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的情操以及它们审美的能力进行创造。《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外表丑陋的小鸭子,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美好梦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丑小鸭它飞出了养鸭场,到湖面上去,才接触到了自己的美丽,最终改变了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它会被美好的事物进行展示,因此它本身就变成美好的感情和想象。
3.满足需求
在我国,儿童文学最早是在期间出现的,在那个时期所出现的文学作品更有比较强的政治味道。从当时的情况来说,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创造,可以引导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从而在救亡图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文学作品说塑造的情感价值观有了变化,但是不管在任何时期,它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满足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教育,才让它在创作上会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因此所创造出来的作品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和自己情感成长的需求。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1.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和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一致
儿童文学作品是为了儿童所创作的,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都和儿童本身的想法比较贴近,更好地帮助儿童对这些作品进行理解。在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亦或者是一些诗歌里面的题材和内容都是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的。因此,在教育的题材上,不管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还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那种,它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里面所涉及到情感价值培养利益和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小学是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当中,儿童文学的出现可以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当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共同完成了儿童情感价值的培养目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从当前存在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里面的内容都是带有一定的参与性的,这些教育性内容的存在体现出来的就是和小学语文教育一致的目的。
2.儿童文学作品与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具有文学教育的地位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首先,它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对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功能,具体的教育内容会随着作品中的内容来进行确定。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具有文学教育的地位的,它可以在传统的教育中发挥作用。同样的小学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儿童情感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理解阅读能力上的培养,对于文字和美的欣赏能力上的培养是较为突出的。文学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文学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它的繁荣和发展也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她和小学生一起组成了文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并且在儿童的健康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发展,在小学的语文教育当中,越来越注重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的融入,很多教师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选择一些有效的儿童文学作品加入到教育当中。这样的一种措施,也是教学改革中的必要过程,体现出来的是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在文学教育方面,儿童文学作品是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小学语文教育是他的重要基础框架。二者的结合是文学教育的发展,也是文学教育的必然。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它和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文学教育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会随着时代的需求和变化产生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都能够立足儿童的心理接受程度,在儿童理解的范围之内,尽量的对它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美学价值观形成进行培养,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健康成L。
3.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有教材中的固定内容,同样也有一些课外的补充内容。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是内容上的一个补充,它会以一种更加贴近儿童能够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形式来对了小学语文教育进行辅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产生教育的作用,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更加顺畅,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对小学生来说,只有生动有趣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儿童文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中知识不够生动有趣的问题。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途径,二者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和教育上的一致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中有着受欢迎的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下语文教育会产生促进的功能和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儿童文学作品必须要和小学语文教育寻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各自发挥优势,利用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借助小学语文教育的平台促进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其中的思想内涵能够在儿童当中进行传播,切实地在少年儿童的教育当中发挥着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J].未来英才, 2016(10):58-58
关键词:教材;兴趣;语文个性;个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20-01
一、个性教育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反思我们的教改历程,我们不能不对语文教学的取向重新进行评估、判断和认识,为什么于漪、魏书生等先进教法在一窝蜂地普及或推广之后难以见到满园春色的景象?刻鹄不成反类骛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追随者忽视了个性建设,在模仿中丧失了自身特点,同时也脱离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个性差异,那种不能透彻领会其先进教法之实质而亦步亦趋的“死学”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一切的美与成功都建立在个性之上”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确立教育个性化理念,是打破僵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教育个性化,是指培养人的个性化,也就是要重视教育对发展完整的个性的作用。语文学科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观所要求的目标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双要发展学生个性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平衡的教学观应该得到大力提倡,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要求,也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
课本中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们相当多的因学偏爱某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实质上也是这种影响打下的烙印,这个烙印甚至可以影响其生活情趣的取向及个性的形成,所谓潜移默化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有,语文教师本身的个性色彩,也更直观地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
二、发掘教材个性、展示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基本构架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意味着独特性,积极有益的美好的个性特征是创造性的内在依据,在同等条件下,个性越鲜明,创造力就越强,因此,个性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素质教育不可偏废的必然内容之一。语文个性教育是指语文教育能够突显作者、教师、学生的个性并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甚至也包括教学结果及其评价。语文个性教育的主要环节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课文展示的作者的个性,需要足够的发掘;教师教学的个性,需要长久地锤炼;学生学习的个性,需要爱护地培育。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神韵风采,同时也是作者的独特创造力的载体之一。
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富于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师出多门,相互各自生活于不同的历炼环境等不同,教师的思想认识、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品质修养等必然不同,因而在教学中总会表现他自己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他对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有的巧于设疑;有的逻辑严密;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横溢。个性不同的教师,即使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条件相似,他们的教学也会各具不同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是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个性化教学应该教如其人,教师应追求把自己的良好品质,广博的知识展现于三尺讲台上。教师合乎教学现实的个性表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个性表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个性才能塑造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培养出性格,在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自己的风格,充分显示自由创造力,潜心锤炼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风格、节奏。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只能培养学生的被动人格;在机械复制的教育方式下,只能形成模式化标准化的人格;在分解主义教育方式下,只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人格。很难相信,个人一面、千口一词、规范化、公式化、雷同化的东西能培养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
还应当看到,个性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追求的是求异标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培养发展受教育者做个性,就必须把求异思维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追求多向性、独创性、灵活性。多向性是就广度而言,要求思路宽广辐射,多方求索,不拘一格;独创性就其深度而言,要不落俗套,独僻蹊径;灵活性是指灵活度、要求活泼多度,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应从灵活性入手训练,启发思维,引导思维换象,促成其思维多向发展;进而达到独创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素材同一体载的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不同取材、不同构思、不同风格、不同手法等去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进而也就造就了受教育者善于创造未来的个性潜质。
【关键词】职高体育 德育教育 教育手段 途径 学生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职高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向相关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地灌输道德素质方面的知识,并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个人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职高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灌输时应制定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纲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体育教育作为一项关连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在强健体魄上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更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生们可以在日常的体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方面的教育,因此职高院校应该仅仅抓住这一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并不断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当前我国职高体育教育中德育的地位
1.体育教师方面的角度。近年来,我国职高院校中体育教学内渗透德育知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越来越多的职高学校开始注重这种教育手段,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应用。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当代的职高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也逐渐变得严格。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体育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完成体育科目的任务,还要在具体的动作训练中使学生们掌握德育知识。所以,体育教师的作用对于体育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职高学生方面的角度。由于职高学校的自身定位因素,使得其招收的学生文化水平存在一定劣势,并由这种劣势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在职高院校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育上来说至关重要。体育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中去接受德育方面的知识;而且由于职高在课程设置上和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更为积极。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必要性的角度。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形势所要求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成为了当今学生的主要群体。但由于部分独生子女不善沟通与交流等问题,使得学生们德育方面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也会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如何更好地凸显出体育教育在职高德育教育中的地位
1.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德育知识。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入对德育知识和素质的渗透,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凸显出体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进行田径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田径项目自身所具备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德育精神。在体操、健美操等具有艺术特色的体育项目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美感的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环境及器械。由于体育教育具有在室外进行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气候、环境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德育引导。在不同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精神,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教师可以在室外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克服寒冷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室外的体育竞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严格的组织性。例如:在野外生存等课外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野外的环境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精髓
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无疑语文教材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计划都围绕着相关的教材进行,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延伸,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收能力,完成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语文教材也是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儿童文学,语文教材将是枯燥无味的,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儿童文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的发挥,结合相关的题材,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整个大纲对编写类型的要求,均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散文、小说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丰富内涵。
2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儿童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片面不全的,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完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主要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传输,来使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丰富自己的价值和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对内心世界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儿童文学本身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进行编写和设计的,能够与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共同完善对学生的教育。
通过儿童文学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通过其内涵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审美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树立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融合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儿童文学中的相关观点,以及故事的背景含义,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为儿童文学,来完善相关的素质理念的传递,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避免被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
3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文学是广泛而且深层次的,其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学的指引。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对于文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处于高峰阶段,此时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相关内容,能够有效的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一定的渴望,儿童文学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整个世界,使其避免被周围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在众多的书籍中,排在前几位的为幽默故事、探险故事、卡通读物、侦探小说、寓言故事、侦探小说等。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挖掘有趣的事情。儿童文学中包含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思想意识,学生在对文学进行理解和剖析时,潜意识里会对文学中的相关理念有一定的吸收,从而在内心有一个价值观的大致概念,明确是非正误,为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结合儿童相关特点的一种文学,能够充分与儿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态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理念,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地位逐渐提高,推动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文通文学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5.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
[3]陈正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中的主体,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主体,协调主客体关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长期研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与
发展的“瓶颈”。笔者以为,教学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三主体多边
立体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均是主体,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无须赘言。那
么为什么说文本(教材)也是教学主体呢?
第一,教学是一种“对话”,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双向多边立体对话的过程。文本借助语言文字“主动”与教
师、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能动地改造着教师与学生,并在
不断的“对话”改造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陈钟梁教授在《诠释人类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一文中精辟地提出:“语文是借助特殊语言——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工
具。”他还举例说明我们阅读《隆中对》(此时“隆中对”由潜在文本成为阅读文
本)就是在与诸葛亮对话,这是一次现代人与历史人物的心灵对话,这是一种超
越时空的人际对话。我们师生正是通过这“对话”来汲取诸葛亮身上超人的智慧
并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发展和丰富我们自己。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
谈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鲜活的、生动的,也是教学的主体。文本质量的
低下,已是现今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症结所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重视文本,重视对教材的重新建构。
第二,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符号系统。阅读(
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对积淀于言语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过程,也就是
作为人类心声的言语对具体个别的心灵的“对话”同化过程。在教学《船长》时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文本(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体验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
械师、奥克勒大副等人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果断、坚毅、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精
神境界。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
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精神内涵。学生、教师也正是在这种
体验、对话中发展提升的。同时,文本也通过它得以不断地丰富完善。从这一角
度来说,文本应是具有鲜活生命的,而非仅仅是被动的。因此它也应与教师、学
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立体互动的过程。它们三位一
体,相辅相成。当然,这三主体中应以发展学生主体为根本,其他两个主体应为
发展学生主体服务。只有深刻领会并协调好教学三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条件,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教师必须设法创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
件:
1.设立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灵活地、创造性
地运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交流信
息,丰富信息量,互相启发,相互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给足训练时间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组织大量的语言训练活动。这就需要有充足的
训练时间。教师要做到每堂课都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第一,精心设计
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力求简洁、精炼。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了。
崔峦同志就多次指出,要下定决心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无疑就是把大量的教学
时间还给学生。第二,提出重要的问题、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不是急于让学生
回答,而是给足思考的时间。第三,关键性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不正确,教师应
耐心启发引导,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第四,课上的40分钟里,教师要把大量时间
留给教学重点内容。这样改进教学,学生就可以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深入的
思考与讨论,就可以实实在在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了。
3.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权力,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质量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能力强的表现
。它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优化课堂教学,而且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
在质疑问难中被点燃。
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应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
教学不能抛开教学根本的目的和任务。教师要切实地把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落
到实处,就应该做到:第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第二,扎
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注重渗透思想教育,激感,陶冶情
操;第三,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在充分的语言训练
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感情的涟漪被激起,语文素养得以培养,学生的主
体地位得以实实在在地确立。
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学思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想
方设法使学生去听、去说、去谈、去写、去想、去探索、去创造,做到耳到、口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缺少运动技能技巧,虽然他们大多数人喜爱运动,但是因为运动不得法,缺乏基本技能,所以很多体育课就容易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周密设置教学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活动的主角。体育教育与其他课程一样,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把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处理好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主动设计,善于谋划,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技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就要在体育课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无论是室内课还是室外课,无论是基本队形训练还是运动技能训练,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学练活动中去,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重视自己、关心自己。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动经验等问题,教师应该以诚心、热心、耐心来帮助学生,鼓励他们,不要轻易训斥、指责他们。教师要用爱心鼓励学生,用笑容和轻松自如的教学示范,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参与到学练活动中来。
基于体育课堂的特征,参与运动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发展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以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参与练习,做好指导和点拨,把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懂得基本技能和技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这种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教师积极引导的态度,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优化教法,优化学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过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去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需要通过自身对这一运动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变传授为点拨。教师要善于抓住适宜的教育时机,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去讨论、去训练体会,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揣摩技巧的过程中就会增强自学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够根据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开展教育;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恰当的方法,从认识体育健康的意义入手,尊重科学、遵循科学,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具备稳定的学习情绪,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以此为基础选择性地采用目标激励法、榜样示范法、竞赛乐趣法、情境陶冶法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内容和运动途径,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点拨学生的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1、体育教育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何促使学生德、智、体均衡发展?是体育学界长期研究的问题,其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基础,这一基础教育是儿童少年全面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体育教育是智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神经系统,骨胳、肌肉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心脏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的体质。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学校教育中要提高教育的的效果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其次,体育教育也是德育的基础,体育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是体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对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有一定作用;在学校中经常要开展体育竞赛,在竞赛中的勇敢顽强、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学生今后任何工作不可缺少的品质;竞赛中,还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体育教学和竞赛都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它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培养学生服从领导、遵守纪律、热爱组织等品质也有一定作用。不具备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优良品德的形成。此外,体育也是精神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体育教育是少儿强身、健心、娱乐的重要手段
第一,体育是促进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活动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体内物质、能量的存,要相应下降,体育锻炼后,经过食物的补充和合理的休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储备又超过原来的水平,坚持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提高机能活动水平。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过程,使身体内部的物质有所补充、增长和积累,促进体质不断增长。
第二,体育的健心作用。
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过程最低阶段,一切高级心理现象都是感觉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便产生这个事物整体的知觉。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感觉会产生各种变化。另外,当各种感知觉能力得到很好发展时,人的肌肉运动和平衡感觉性也得到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并由此对体育产生兴趣,这对学生终身健康是有益的。
3、体育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
第一,体育教育是中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交往以自身所具有的交往特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交往主要作用表现在动态性的互惠中,体育交往的参与主体,以体育的方式进行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对象性活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对象性活动,在体育交往中是一种动态性的互惠作用,既在满足自身交往需要的过程中,也满足了对方的交往需要。体育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约定对参加体育交往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体育交往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传播,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第二,体育是中小学生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
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尤为密切。实践证明,体育能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学习时,注意集中,观察敏锐、思维灵活。如今,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不断深入,学生认识活动紧张程度相应提高,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许多数据,这不仅需要思想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充沛的精力,需要人的体质和智力更好地结合,这就更要求在中小学加强体育,为儿童少年今后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运用类比、巧设问题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关键词】 数学;技工教育;副课地位;改变策略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是学习其它课程的敲门砖。技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起点较低,特别是数学这门课程学生的基础就更低,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怎样让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教好他们。在此,本人结合技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如何认识数学在技校基础课中的副课地位
在技工学校的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技校是学技术的地方,出去分到单位是工人,因此只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懂得理论,会操作就是合格的学生了,对于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能听懂就学一点,实在不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普通劳动者,而普通劳动者不需要过多的文化课。本来他们的基础很差,尤其是数学就更差。这样,本来学生就不喜欢听的数学课就被安排为副课,课时也减少到最少,学时也被安排十周时间,教师就只得压缩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对技工学校的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现有的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依赖,各位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数学在技校教育中副课地位的尴尬处境。
1、数学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对数学的学习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各种人才竞争的关键,而人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考验的就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学好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发挥很大作用。
2、数学这门课程的包含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应用也就十分的广泛,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都需要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考察生产情况是否正常时,应用一种概率统计的观念。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广泛地渗入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有这样一种提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
3、数学对于学生是关键的一门课,学好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信心、态度,创新精神等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学不好则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通过对知识的掌握,我们应该更加明确了对数学内容的教授。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背背公式,套套题型,而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学和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渗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走出校门做好准备。
二、如何改变数学在技校基础课中的副课地位
1、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学生观,教学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注意个体的差异,进行层次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要使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下进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老师给学生提问题,而且可以学生给老师提问题,学生给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不断的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新课的引入到新课的进行,从教学手段的使用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多管其下。在数学课中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讲解数学课的一些内容,如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析几何的点与直线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化,讲、看、练结合、再通过讨论、启发、来解决问题,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开拓思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面对新的情况和现实,教师不能只靠拼体力、时间来达到分数的一点点提高,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与老师们一起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教学工作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
(2)经常参加教研活动,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使我们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运算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等不良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可以借鉴到他人的很多经验。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出适合职专学生特点的教学规律,做好铺垫。
3、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人本主义对教育一直有深远的影响,认为教育过程中人和人的价值处于首要的意义。人本主义离数学教学并不远,也时刻影响着数学教育:其一、数学教育说到底也是人的教育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直接与人本主义相关联;其二,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人本主义,它影响着(一般的)教育。
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商大部分没有太大区别,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起了重大作用。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也是极不如人意的,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不自己做练习,常此以往,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很难进步。这就是技校学生的共性,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兴趣上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如彩票与概率,战争与数学等等,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东西都与数学有关,因此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还将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2)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懒惰,不积极参与的现状,教师改变以往课堂练习放给学生的做法,下课就收,分小组比赛。同时,也将学生以往的错误给予指点,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收到一定效果。课堂上适当设置难度,使学生感觉学有所成,有成就感,逐渐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毅志力。对基础极差而在学习上有微小进步的学生大力肯定,鼓励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
总之,要改变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副课地位,不仅要重新正确地认识数学,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以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使学生不再厌学,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美,并充分认识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 马忠林.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一、以疑引思,理念先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在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在相互辨析中解决问题,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时,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新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上循序渐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手段、方式、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
四、精诚总结,形成体系
归纳、总结,使一节课浓缩成“板块”,使知识系统化,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结构严密、紧凑;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1.照应性总结
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适合照应性总结。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始演示并提问:如果将长方形沿对角一拉,变成什么图形?面积会怎样?课尾,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团疑惑,在总结时轻松化解了。首尾照应,使导课与结课脉络相通,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与完美。
2.检查性总结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主体地位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29
高校体育教学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沟通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发挥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兴趣,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对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只是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学生只是为了体育成绩而进行锻炼,他们不懂锻炼的方法,不能体会锻炼的乐趣。在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还很单一,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例如:发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如此,但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等特征进行开展。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树立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以现代化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构建高校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锻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互动沟通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授、反馈使得教学不断的深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则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1]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必须有双方的互动才能完成,而教法又必须根据学法来选择。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法。因为运动技能的掌握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动作技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运动技能的提升其实就是其不断创新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习得具有“自我表述”和“自我相关”的特点。每个能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控制力上都表现出色,具备教学主体的素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显得十分落伍。[2] 为了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考核的标准很难制定。尤其是体能类的项目,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先天素质较好,几乎不用锻炼就能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即便非常努力的锻炼也无法达到较好水平,有时候学生运动技能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使得体育测试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摒弃一切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测试评价方法,克服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在一个学期内,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成绩、体育课出勤、课堂表现、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的结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体育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和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高校体育课的发展。
4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才智,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法,使得教学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止转向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解的多元化模式。课堂信息传递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能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社会人。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完成构建,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05.
[2]李清建.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3,(8).
一、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引导学生兴趣
相关科研调查表明,学生上课听讲的有效时间往往只是前二十分钟,过了二十分钟后通常会出现溜号现象。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工作的时候要重点安排课堂导入,一节课的开始就是课堂导入,选择新颖的导入形式可以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开展高效课堂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为了简化自身的教学工作,通常都是以复习课的形式开始讲课,学生对这种形式没有期待和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溜号和不听讲现象。随着生本理念的推广,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因此,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加入趣味元素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来参与课堂。例如,讲《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提问:“同学们,假设你们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朋友掉进了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大家都特别着急,特别担心是不是?我们要怎样救出那个小朋友呢?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聪明最善良的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学生将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也就快速地融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这种用设定问题的方式导入课堂,使得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互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一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做游戏、观看短片等形式导入新课,结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原本没有生机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二、使用趣味教学方法,让课堂丰富多样
每个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趣味教学不仅应用于课堂导入部分,也要融入全部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分析课文、提问问题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这种方式使学生不能发挥自身的个性,不能展示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学生得不到个体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多思维层面来设计教学工作和教学内容,多加入趣味元素,让语文课堂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
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心智不成熟,更加偏爱做游戏,喜欢玩耍,教师应当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展教学内容的时候多融入游戏环节。“游戏”可以说是对低年级学生教学的最佳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做游戏来集中注意力,能够更加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与此同时,“游戏”也能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全面协调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游戏的形式要简单易懂,并且要与所学课程紧密相连,一节课的游戏环节要符合这节课的课程安排,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将游戏环节合理安排。比如,在进行低年级语文音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编歌诀”环节,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形式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这样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枯燥学习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创造性; 活动法; 非智力因素【Abstract】" Compendium " point out 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y " leader, organizer ",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requirement student has "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 These requests, to the vast number of teachers hav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to teach students of bilateral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is the host of study; the teacher is the organizer, leader.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 body, make the student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ctive, cheerful, creative learning. Teaching guarantee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s active classroom,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eer.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creativity; activity;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2-02
《纲要》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视野”。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广大教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1设计创造性问题,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强劲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教育要改革,教学要创新。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创造性问题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创造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课堂。
一年级有篇课文《司马光》,许许多多的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司马光聪明吗?”学生齐答:“聪明。司马光救了掉进水缸里的小胖。”这种提问,深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它束缚学生手脚,阻滞学生思维。经过三思,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这样试着提问:“1、司马光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胖,人们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救人的方法高在哪里呢?2、如果你在现场,打算怎样救小胖?”听了这两个问题,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有的皱眉思考,有的重读课文,有的开始前后左右讨论商量。过了四五分钟,学生中有人举手分析说:“司马光果然聪明过人。他砸破缸,让水离开人。”接着又有学生举手说:“如果我在场,找根棍子让小胖抓住,把小胖直接拉上来,让人离开水。”可见,面对创造性问题,学生还是动了一番脑筋。从古诗“滟滟随波千万里”我们可以悟出这个道理: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反映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思维程度。教师若不是浩浩长江,学生滟滟之波又岂能千万里呢?
《狐狸和乌鸦》我教过好几次,不同的提问,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天壤之别。课文临近尾声,我在小结环节第一次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应该向狐狸学习还是向乌鸦学习呀?”只记得,我问题没说完,全班五十个学生高声齐答:“狐狸骗人,向乌鸦学习。”课后,我反思:学生们的这个回答不正常啊!莫不是我设计的问题牵滞了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十个学生眼里应该有五十只乌鸦五十只狐狸呀!再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是在结束环节,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原以为结束新课,却掀起了一阵波澜。我说:“狐狸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乌鸦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你愿做文中的狐狸还是乌鸦?”没想到课堂“乱”起来,像锅里的水烧开了一样,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思考着、议论着,还有几个离开座位争执起来。不知不觉中竟分成了三派,好不热闹。第一派47人:向狐狸学习。理由是:狐狸虽然花言巧语,采取骗术,但是狐狸吃到了肉,获得了成功;乌鸦没有自知之明,爱听奉承话,到嘴的肉弄丢,失败告终,太无用。第二派2人:既不向狐狸学习也不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他俩想做个十全十美的人;第三派1人: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乌鸦老实,狐狸狡猾。一个创造性提问,不但能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而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主人公地位得到保障。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凡是合学生胃口,适合学生个体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牢固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不要把自己认为理想的方式方法强加给学生,要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给学生松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在最佳状态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地、愉快探求新知。
“天下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教学中,我们最易犯一项错,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其实,每个人的思想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存在个体差异。“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故事里有两个皇帝,虽说是父子关系,听竽的习惯却不一样。齐宣王喜欢听大合奏,让大家一齐吹竽;齐闵王喜欢听独奏,让演奏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所学校,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说吧: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齐读,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边读边记笔……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说“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而是命令:“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以前,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认为的亮点,现在想起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问是:“瞧!这么多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他们多想了解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呀!请同学们当小解说员介绍一下吧!”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训练学生语言,积极词句。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能到达北京,哪种方法都行啊!教师为什么限制到达北京的方式呢?有人坐大轮去,有人坐火车去,有人骑自行车去,有人坐飞机去……让学生当解说员,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是我强加给他们的,我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把五十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为一样——都喜欢当解说员。这样做,等于向学生命令:“大家都坐轮船去北京”。实质是命令学生:“我要你们这样学。个个都做解说员”。接到问题,很多学生的脸阴了,身子沉下去一大截,课堂一片死寂,只有两个女生在做准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再教时,我提这样的要求:西沙群岛的海底美丽、有趣。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向游人介绍介绍吧!问题一出,学生一个个是过海的八仙,各有各的招:有准备解说词的,有拿油画棒画简笔画的,有写短诗的,有离开位子试着表演的……最有趣的是有位学生把西沙群岛的的海底世界改写成了一首快板。边打节奏边说:“中国南海有个群鸟叫西沙,海底美丽又有趣。珊瑚,像花朵,像鹿角;海参,懒洋洋,到处是;大龙虾,全身披甲,挺威武。耶!这是么东西啥?全身彩纹?头戴红缨?身上插扇子?身上长刺?鱼呀!西沙群岛的鱼多么?多。太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滑稽、夸张的逗说,把同学们的肚子都笑疼了。听了这个快板后,一半学生说已会背诵这部分课文了。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关。学生投入的越多,学习效果越好。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过程中,创造了苏格拉底法。他从来不直接告诉别答案,而是置身其中,通过对话、反问、讽刺等方式,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传统教学方法呆读死记,摧毁创新根基,培养机器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直接把课文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背诵。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我们就像容器一样,接老师倒过来的东西。有的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一讲到底,讲完鲁迅生平讲百草原,讲完百草原讲三味书屋。上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本末倒置,使课堂严重失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像产婆一样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摆正引导者位置,该学生讲的让由学生讲,该学生操作的让学生操作。课程实施建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结束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有这样一个试题案例:“如果你是孔融,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答曰:“我要向孔融学习,把大梨子让给别人。”但有个小男生偏不这样回答:“我不想向孔融学习。因我为想吃大梨子,把大的留给自己,小的给别人。”接到问卷的小男生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生气指责教师:“你为什么不让我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你逼我说谎!请你立即把‘×’改成‘√’。”后来我也琢磨:这个问题本来就有两种答案,即:①让梨。②不让梨。试题的意图是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教师错了。阅卷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大大的红“×”在无言中剥夺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扼杀学生的本真。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
3利用非智力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巨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不可低估。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巧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1巧诱动力。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奖励(即强化)形成某种共性出现的适应的方法。学生在诱因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力,强迫自己努力。强化时间久了,学生在磨炼中不知不觉形成学科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曾经,我设计了这样的代币法: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者,奖红星一颗,每节语文课设红星奖一个。集齐十颗红星者可以兑奖。男生可换取滋水枪一把;女生可换取密码笔记本一本。通过一学期的强化,原本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那些调皮捣蛋坐不住的学生在滋水枪、密码笔记本的诱惑下,强迫自己座下来听讲,静下心来做题,许多“问题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2电教助教吸引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持久性差,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易分散。形象直观、特点鲜明、刺激强的课件最易集中其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汉字是诗,汉字是画,是世界上唯一未间断的表意文字。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对汉字的识记仍感到单调枯燥,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有位教师组织学习“骈”、“闯”和“闪”字时,抓住汉字表意的特点,用幻灯片制作了一扇门、两匹马和一个小人。教学时,放映幻灯片,让静的汉字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匹马冲过大门“闯”也;一个人从门里一晃不见“闪”也;两匹马并排成双“骈”也。象这样生动形象的汉字学习,学生终生难忘。
和平年代,我国蜜罐里长大的小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没有闻过硝烟,对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同学从心底发出的强烈呼声理解起来有点费劲。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血的事实,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激发维护、热爱和平的感情。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让学生跟雷利同学产生共情。为了达到目的,我利用网络上搜集的两组对比强烈的鲜活的画面导入新课。第一组:遭战火蹂躏国家和地区的画面(硝烟弥漫、血肉模糊、断垣残壁、民不聊生);第二组:我国人民太平幸福的生活画面(全家欢欢喜喜过春节,风和日丽游西湖)。将画面搬上大屏幕,缩短距离,增加学生视觉、听觉刺激强度,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雷利同学形成情感共鸣——要和平!不要战争!鲜活的画面比口头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强烈的刺激对比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4利用活动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一种活动教学法,也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活动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做中学”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经验和探索。杜威认为,做是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经验的展开过程,也是个体彰显生命自主性的过程,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实验、制作、游戏等,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成为学习主角。
拼音字母,表音文字,字母没有意义,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习者选择的方法。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学阶段,有教师给学生提供卡纸、剪刀、固体胶,把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把形似且易混淆的字母如:“b、p、d、q、g、t、f、m、n”放在一块,让学生五人合作剪贴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拼音字母巩固阶段,设计“采槟榔”游戏。学生拎只小篮,采摘符合规则的字母“槟榔”。如若摘错了,按游戏规则写三个,当场求助他人读会,记熟。游戏法远比机械识记效果佳,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愉悦,轻松完成拼音字母的学习。
为了调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我利用“活动教学法”的优势,指导作文片断:“一处秋天的景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活动铺垫课。下午铃一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穿过校园的高墙,奔向秋日黄昏的山坡、田野,组织学生在山坡上放风筝、打滚、拔河、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尽情地玩耍,引领学生尽情地品赏秋日黄昏的美景。第二课时——练笔课。鼓励学生描实景,说实话,表实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四十分钟写作过程中,没有抓耳挠腮的,没有因害怕写作文哭泣的。我坐在讲台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有学生这样写道:“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昨天下午,我真的领略到了。我们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中升上了天空,我们追着风筝跑呀跑,笑呀笑,心里乐开了花。只见它越飞越高,高过了晚霞,快过了飞机。这时候,从田野的西边飞来两只尖嘴的大鸟,一只黑,一只白,样子很凶恶,像两架战斗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吓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卧倒在秋天的田野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怕,说那是两只吃鱼的鸟,名字叫鱼雕。山坡下是辽阔的田野,稻子已经收割完了,一头黄牛躺在田坝上闭着双目慢慢回嚼着,不时睁开眼睛瞅瞅渐渐西沉的太阳。牛背上,几只调皮的八哥在上面跳来跳去;绅士一样的白鹭,在它的身旁踱着方步。田坝上,一丛丛,一簇簇,铜钱大小的橘黄色的野菊,开得生机勃勃,浓浓的药味里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秋日的田野,怎能不让我怀想?落日、野菊、黄牛、八哥、白鹭、鱼雕,还我们的风筝。只要想起,我的心都醉了。
综上所述,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活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前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2年版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心健康理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