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专业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所谓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为此,教师专业化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两个方向是专业教育的重建与教师作用的改变。专业化的核心因素是正规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自主权。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 是“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名词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美国学者佩里认为,“就其中性意义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比“教师是学习者”这个观念更具有积极意义的乃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把教师视为积极的研究者,强调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把教师视为“被发展”或“有待补救”的个体,被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之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是一个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长沟通与协作。其中,在今天的强调共同设计课程、协同合作实施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处于整个教学专业的最基层,独立自主地处理其教学的事务,很少人能过问其行事的方式,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然而,这种“自主”的代价就是不可避免的孤立性。一般中小学建筑所呈现的“蜂巢式的结构”再加上像“装鸡蛋的条板箱”似的教室,更助长了教师长期处于孤立的情景。久而久之,这种孤立的状态成为习惯,甚至成为理所当然,即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既不愿意观察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意被别人观察;不愿意影响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一同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应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教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更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以往的许多教师教育课程与模式虽然名义上是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但他们总是居高临下,其性质往往带有“补救缺陷”和强行灌输的意味。由于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外在于教师的,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外在于教师的。因此,培训也是统一的和强制性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师发展的个体性、内在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关照个体内在性时,就会考虑教师内在的需求与愿望,去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教师发展成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而不是采取了强制方式,教师不再被视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工具主义的教师观转向了人本主义的教师观,把教师从被改造的对象提升到了发展主体的地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育改革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一切教育努力最终赖以成功的正是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性格、他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这就对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出了要求。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化由过去集中在教师地位和权利的改善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学实践、教学品质的改善,实际上也是对教师专业结构,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强调与重视,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学品质的提升最终依赖于教师专业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回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哪些发面在发展”的问题。
教师专业结构包括四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既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因此课程具有多种模式,它既可以是阶段性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即便如此,也开始强调学生自己从学习中获得体会构成经历;也可以是一种“登山型”的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健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也是深层次的发展维度。
(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三)专业态度与动机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
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四)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1)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3)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4)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7)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综上内容都包含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系统之内,它们或者会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程度尚有不少差距。
首先,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关键词:师幼互动;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6-01
1.实施良好师幼互动的意义
师幼互动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是学前教育影响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师幼互动的性质、主题、内容以及双方的行为特征,折射出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特点,也是教师专业理念、保教行为以及专业素养的直接表现。在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需求下,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否进行良好的师幼互动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无论是基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基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实施良好的师幼互动都有着现实意义。
2.教育现实中折射出的师幼互动问题
2.1师幼互动中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地位。按照良好师幼互动的特征,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是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师幼互动中基本以教师作为互动行为的主导者,师幼互动中更多表现的是教师主导,幼儿顺从。例如,日常的师幼互动主题更多以教师发起,以指导活动、维持纪律、行为管理等强调教师权威性的互动为主,而与儿童共同游戏、表达情感、情绪安慰等体现师幼互动中平等性和对话性的互动类型较少。这说明在师幼互动中儿童更多的是被控制和指导的角色,没有体现出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关研究指出:"高度控制,高度服从为主导行为特征的互动不仅不利于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并诱导幼儿去习得偏态的社会行为"。这也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理念、师幼互动方式没有得到更新。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儿童的伙伴和向导,能够在体察幼儿需求的基础上,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引导和帮助。儿童应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原点和目的。
2.2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与行为失控现象。近几年来,幼儿教师在园对幼儿进行打骂的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绪和行为失控有些是由于教师没有受到最基本的专业训练,其教育信仰以及师德修养都严重缺失,不具备作为幼儿教师的资质;还有一些教师受过专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具备基本的从业条件,但仍旧出现师德失范的行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自控能力和个人修养有关。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导致其容易出现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等问题,但在面对幼儿时,教师应遵循基本的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要求,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出现情绪与行为的失控对于幼儿来说是身心两方面的伤害,这也是目前师幼互动最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2.3师幼互动质量不高。幼儿一日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的性质与主题都将影响教师的保教行为和幼儿的活动方式,并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多数的幼儿园虽然已经注意到应开展多样化的保教活动,但教学活动和强调纪律性的集体活动依然是目前幼儿园所占比重最大的活动方式。高结构化的活动势必应增加教师为主导的师幼互动几率。而教学活动中教师又往往为了达到目标而忽略幼儿的差异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并更为关注活动中的秩序问题和幼儿是否能够完成既定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师幼互动质量,必须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各类活动中尊重幼儿需求,保证师幼互动的质量。
3.良好师幼互动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师幼互动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其实是对教师能够有效与幼儿进行沟通的能力要求,这种有效沟通又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
3.1持有专业理念。我国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了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与专业态度,师德与专业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理念是左右教师态度与行为的观念力量。专业理念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也即职业观、儿童观、保教观念与个人修养。教师仅仅将幼儿作为自己控制的对象,无视幼儿的发展需求,还是能够做到像《专业标准》要求的,关爱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其区别基于专业理念。教师行为失控事件的调查表明,教师之所以做出师德失范行为,其原因是心中没有"儿童",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已经到了侵犯幼儿权利的严重地步。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其无论在照料幼儿生活,保障幼儿健康层面,还是组织教学、游戏,通过行动和经验引导幼儿学习层面,都需要秉持科学、理性的儿童观和保教观念。教师应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做到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这是尊重幼儿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幼儿教师的师德底线。同时,教师还应做到"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要影响与作用","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上要求同样需要教师在进行师幼互动中能够在言谈举止中做到。教师言行切忌"语言粗俗、行为不检",应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的示范作用。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行为进行学习,幼儿教师是幼儿最具影响力的模仿对象。教师所表现出的良好个性修养能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仅学到知识经验,还能通过模仿教师的文明行为举止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2观察儿童的能力。良好师幼互动的平等性、对话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能够接纳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生与进行都意味着双方对彼此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建构。但教师作为成人,容易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与需要,对幼儿作出的反馈行为也容易按固化的行为模式,忽视儿童的本意。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特点、行为背后的原因,评估其发展水平及个性化需要,这是实施良好师幼互动的首要前提。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同时也是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非常强调的能力之一。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应更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掌握一定观察和评估幼儿方法(如观察、记录、谈话等)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求,以适宜的行为和方式进行师幼互动。
3.3营造良好互动氛围的能力。环境的特征和师幼互动的氛围将影响幼儿与教师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需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为师幼互动双方营造宽松良好的条件。物质环境上,教室的干净卫生程度,光线、色彩、声响、室内布置等方面都将影响可能出现的行为。干净整洁的教室有助于儿童产生秩序感,也有助于其讲卫生、守秩序等行为习惯的养成。色彩的刺激和教室的明亮程度对能否吸引幼儿注意力有很大作用,色彩的平衡也有助于幼儿产生或活跃或放松安静的情绪。
精神氛围的营造则要求首先为幼儿做到榜样示范作用,如以亲切的态度与幼儿互动。教师还应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为幼儿的行为提供指导。并以各种方式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能够受到关注和教师的理解,消除幼儿在园的精神压力,帮助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有国外研究者指出:"一个没有威胁感的学习环境是很关键的,如果学生面对问题是感到安全,会探索激发出新的想法"。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从而与教师之间产生信赖,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有助于师幼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日生活的开始,老师和幼儿围成一圈一起席地而坐的"圆圈活动",教师与幼儿处于平视的物理距离中,各自分享对自己计划进行的活动的想法,对集体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有助于幼儿在入园后感受到来自教师和集体的关心和爱,也对自己一日活动有更加清晰的计划,有利于营造班级的轻松氛围。
3.4应用情绪智力。有研究者基于情绪智力在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提升和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应包括具备良好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控制情绪冲动。在教育情境下解释情绪智力,还包括教师能够合理表达并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同时能感知、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具备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要既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也能够理解幼儿的情绪,并能合理表达、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使日常的保教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情绪状态具有传递信息并能感染他人的作用,教师应能够在互动中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外在表现使幼儿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注意不把幼儿园环境之外的生活情绪带入师幼互动中,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还应明白自身的情绪表现将影响幼儿的情绪体验。当幼儿出现应被肯定的行为,教师应以积极、赞许的态度回应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赞许和鼓励;在幼儿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则应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运用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幼儿表示关注。第三,教师还应具备情绪调控的能力。即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能使积极的情绪状态得到良好的保持。例如,可采取回避刺激,转移注意力和场景等方式改变自身的情绪指向。教师需要理智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可依据当时情境判断有无必要出现不良情绪,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替代当前的不良情绪,并提醒自己思考负面情绪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暗示等缓解自身激进的情绪出现。同时,教师也应接纳和感知幼儿的各种情绪,不仅能对幼儿的积极情绪进行有效回应,对于幼儿的情绪也应做到接纳和理解,并帮助幼儿调整和消除不良情绪。如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积极回应、表达自己的关心等方式引导幼儿情绪进行调整。也可采取适当的发泄方法使其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师幼互动必须以教师对幼儿情绪情感的理解为前提,因此,教师还应具备移情能力,并用各种方式加深与幼儿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在日常应注意与幼儿分享自身情绪体验,并学会接纳幼儿的各种情绪感受。尤其是对于幼儿表现出的消极情绪,教师应基于幼儿立场去感知,才能洞察幼儿各类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并且,以移情作为理解与接纳幼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情绪管理和交往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幼儿移情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5积极的行为指导能力。师幼互动的主题中,维持纪律和管理幼儿行为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基于其教育者的角色立场对幼儿进行行为管理。但现实中,对幼儿的行为管理往往以机械的方法甚至无视儿童尊严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约束。简单粗暴的行为管理方式可能在当时能够起到效果,但幼儿只是表面的服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习惯。教师以粗暴的方法进行行为管理,反而会引起反效果,不仅伤害幼儿身心,还可能激发幼儿出现其他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压力将阻碍学习,若教师对儿童大喊大叫制止其做某事,听到起喊声的孩子都会感到害怕,害怕会导致大脑释放荷尔蒙激素,阻碍儿童清醒地思考问题。持续高压力或威胁会降低大脑理解的承载力,干扰高级思维。教师贬低、嘲笑或批评儿童,会阻碍儿童的学习"。因此,良好师幼互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具有对幼儿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首先,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应具有预见性,做到组织活动前的精心安排和活动进行中细心观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都能防止幼儿出现不恰当行为。其次,以积极关注代替消极否定。面对幼儿的不恰当行为,教师应避免只是单纯进行制止,而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指导。行为管理不是为了制止某种行为,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良好行为,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单纯的纪律约束只是对幼儿进行纠正或惩罚,虽能控制幼儿行为,但却带给幼儿消极的情绪感受,不利于幼儿自我和自尊的发展,并剥夺了幼儿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机会。一直被动地接受外部控制将不能很好地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后也会更多依赖成人管教。因此,教师应多用积极强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适宜的行为,避免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纪律管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贾妮斯.J.比蒂.学前教师技能[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朱朕红,罗生全.教师情绪智力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4年1月
[5]刘晶波.谈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权威及其限度[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1月
关键词:MOOCs;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慕课”,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概念[1]。2012年被称为世界的MOOCs“元年”,其中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5月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edX,被称为MOOCs的“三驾马车”。2013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MOOCs的道路[2]。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MOOCs“启动年”。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思想、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强调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生涯的整个过程[3]。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总量少,教师缺口大。需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以上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证书,而且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占总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小。郭启华老师对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7.25%,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此外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约为35.05%。冯建新老师在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8%,但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10.2%。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郭启华老师的研究表明,安徽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63.28%;冯建新老师的研究指出,陕西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87.70%;杨福义老师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中发现,40岁以下教师占总学前特教教师77.70%。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高,后备力量充足,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这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为主。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大学、中专等学校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函授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4]。而常见的几种培训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短期培训针对性差。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短期培训以专家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聆听专家的讲座等方式为主。这类培训往往时间短,而且参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第二,长期培训耗时耗力。长期培训往往是利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寒暑假或其他小长假集中到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为期较长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较深入,能学到深入的理论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但是往往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造成教师疲惫不堪,失去参与培训的热情等。第三,远程培训效果不佳。传统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观看讲座、课程并完成作业。而需要观看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个视频大多都在30分钟及以上。需要专门挤出相当长的时间观看课程和完成作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往往忙于应付完成任务,培训效果不佳。第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北京、上海等地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发展得更快。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少、组织培训的次数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先进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MOOCs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MOOCs提供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
国际MOOCs三大平台和国内各MOOCs平台,为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和课程:Coursera上有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提供的《AutismSpec-trum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课程;由新教师中心,硅谷院校基金和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研究所提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程;由伦敦大学提供的《帮助读写有障碍的孩子》的课程;由匹兹堡大学提供的《了解残障问题,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的课程等。国内MOOCs平台果壳网MOOC学院里有张钟老师的《中国手语———称谓、生活、工作、学习》课程;《Deafnessinthe21stCentury》(21世纪的耳聋症)《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与干预方向基础》等课程。学堂在线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来自edX,由华盛顿大学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积极行为支持》课程等。国内外MOOCs平台提供的这些课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优质的资源。
(二)MOOCs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MOOCs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1.大规模,涉及面广。大规模不仅指学习者规模大、人数多,还指MOOCs中包含的信息规模大,涉及各个专业和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MOOCs平台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学习,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2.专业化,课程质量高。专业化指MOOCs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工作人员、课件制作教师、主讲教师、讨论区答疑辅助教师、后期制作团队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MOOCs平台接受到各个专业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的课程。3.开放性,随时随地学习。开放性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免费地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修课程成为可能[5]。开放性还指MOOCs的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等。在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讨论、答疑、测验等)。4.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个性化强。这里一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MOOCs的视频课程多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课程时间也在4~10周左右,时间周期短;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每门课程的总时数为15~35小时,每周和每门课程的的任务量都不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或其他碎片时间高效地学习。二是指在课程资源上,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任何课程,而且课程注册和退出也相当自由。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教学有帮助的课程,不受传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的限制。三是指在学习方式上,由于MOOCs平台上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MOOCs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指当人们聚焦于某一个共享的问题或话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深化知识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社会学习系统[6]。在MOOCs平台的特殊教育课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还可以与授课的专家进行交流,逐步建立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中,帮助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年轻的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7]。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共同体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与协作,如通过Wiki、E-mail、Blog、课程论坛等平台和国际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线下见面会、交流会等。
三、MOOCs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8]。当今学界普遍认为“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指要素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and)学科知识内容(ContentKnowledge)。其中,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更新理念,积极参与,主动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知识,通过MOOCs平台积极的学习课程、参与国际特殊教育领域的讨论,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MOOCs的需求
在MOOCs平台观看国际视频课程、完成作业和测验、学习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方面国内MOOCs平台上与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国际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领域的部分课程也没有中文字幕;而且与各国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这就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及以上为主,拥有英语3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们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参与MOOCs平台的国际特殊教育课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自觉地继续学习英语,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国际MOOCs平台上学习一流精品课程,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三)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在利用MOOCs平台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经验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9]。在MOOCs平台学习之后,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学校与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在MOOCs平台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MOOCs平台发展自己。可以组织教师接受MOOCs培训,开展教师之间利用MOOCs后的心得交流会等。教师们通过MOOCs平台学到知识、得到证书后还应该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四、结语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93-01
一、引言
一般情况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塑造和发展与所授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新课程的出现使得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原有的框架不再适应,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新课程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则是新课程不再以理论为主,而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自身情感素质教育加大的投入和关注力度,新课程所起到的作用、包含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采用的的方式和评价使用的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探讨新课程对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其自身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
1.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教学材料等结合和总结起来,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构想,以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样去教好学生,把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才行等。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让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去进行思维习惯的教学,创新教学。
2.提高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积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支持。该过程内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经历和道德修养加以关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良好的发展心态和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更高的能力去发展自身,更有一定的基础去培养自身情感和人格的形成。
3.提高互动与沟通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项最为基础的课程,它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德育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初中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课程。其要求师生配合度较高,必须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互动,让师生之间有心灵上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思想达到共鸣。
4.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必须要以尊重为首要条件,然后才能进行大胆创新的处理与重构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让教课过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同时使得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贴近。找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指导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掌握到学习技巧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有终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然后再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主动地态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去改变传统学习的方法,转换为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让学生有适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的出现也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教育职位,改变自身的教课方法以符合新课程教学。对于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事、交流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加以扩展,让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范围。这样就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此时则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提高学生对做事、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技能。教师要反思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向,以提高自身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向的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已经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课方法和教研意识,此时必须要让教师根据新课程改编和教学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方法和教研意识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让自身转变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教师。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要想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发展,则必须要适应当前新课程改编的需求。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不断的去反思、研究和改进,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调研,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亦是如此,教师必须要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利用理性和先进的思想去创新自身的教育工作和方法,进而逐步得出一套符合自身工作的教学方案。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比较成功的教师都能够将自身所有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思想进行转换和去除,让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都能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敢于创新,以推进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教育模式发展的需求。
五、小结
新课程的诞生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了一个新的课程出现在众多初中生和教师的面前,该课程开始更多的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上。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不断的去摸索和专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9-21
[2] 张广海.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J].科技信息,2009(5):23-26
[3] 朱亮.基于新课标下探索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4):36-39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 素质
1.前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一、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现状变革的必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学情的不断变化,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改革创新就成为当代教育主题词。虽然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倾注了心血加以研究和实践,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显现,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地过程。除了不断转变陈旧观念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终身学习,加强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和学生一样学会新思想、新东西,通过自我学科素养的提高,激活学生的学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
作为中学教师,面向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还担负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得较多,与学生的距离较近,所以首先要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其次,要关爱成长中的学生,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谊深入学生,走进他们的心房。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也可以通过作文、日记等语文常用工具多渠道去了解学生,修正自我。通过学生的反映也映照自己,反省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当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育是团队合作的事业,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精诚团结,共同成长。
二、创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呈现出知识的深度下降而广度加宽的特点,传统的只掌握化学本学科的知识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1]
历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作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本文将对如何在新课程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探究。
1.更新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化学学科教育理念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2]重点强调的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机械地灌注,死记硬背,用以应付考试之所需。而现代化学学科的教育理论则强调的是教师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必须是一条小河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这是一条敢于不断否定自己和更新自己,密切追踪化学前沿知识的动态发展的小河。只有这样才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3]。
本轮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能狭隘地以单纯升学考试为目标,而是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构建起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全面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才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化学知识,更要重视知识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次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了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中新增了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逐渐培养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自身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浪潮中得到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烂熟于高中化学教材后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要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随时对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常认为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②化学学科科学研究方法;③化学科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化学科学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方向;⑤化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4]
对照以上要求担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做到对新课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要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自我学习以外,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从事新教材培训所需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除了对化学学科本身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外,还强调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加上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传统的教师在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结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新挑战,化学教师必须精通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才能拓展出足够广泛的知识宽度;熟悉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化学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提升化学学科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实施,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化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般而言,化学教学能力主要包含:①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能力;②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③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④根据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⑤对化学科学美、化学教学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具备开设化学学科相关的选修课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钻研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相互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密切追踪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04,42.
[2]韩辉.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
专业理念是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的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可,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举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领域和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四大领域二十项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基本准则。其二十项基本要求中的每一项都含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将结合《窗》对其中的三项要求进行内容剖析。
一、保教结合,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给良好的行为习惯穿上“快乐而多样化”的外衣
教师可以给行为规范穿上“快乐”的外衣,比如儿歌、歌表演等,让幼儿能轻松牢记,既营造了一日活动轻松快乐的氛围,又将相应的保育知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巴学园著名的《饭前歌》的歌词“好好嚼啊,把吃的东西,嚼啊嚼……”就是用快乐的歌声告诉学生:吃饭要细嚼慢咽。
(二)从改变观念入手,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条条框框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针对其中的局限性,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偏差和不足,让幼儿的行为习惯更加科学合理。如为了让午饭时间更值得学生期待,小林校长加进了“由谁来说说话”的节目,将“教学生勇敢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教育目标融入到“吃午饭”这一日常活动中,并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对平时在家里被教导“吃饭时不许说话”的孩子们说:“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不要急匆匆地吃完,而要花点儿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
(三)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让传授的知识不知不觉成为学生的兴趣
保育中蕴含着教育契机,但需要教师细心寻找机会,用心创设环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幼儿在“玩中学”“生活中学”,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不知不觉。如巴学园的孩子们很喜欢散步,而散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老师指着黄色的油菜花问:“油菜为什么开花,大家知道吗?”孩子们在这样的观察和一日活动中“没有察觉”地学到了各类知识。
二、重视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一)教育者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富有亲和力
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力图成为一个乐观向上、亲和力十足的人,让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经常与幼儿同乐,做一位亲切、毫无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育者。在“电车来了”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孩子们实在太高兴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扑到校长先生身上,搂住他的肩膀和胳膊。校长先生被孩子们弄得摇摇晃晃的,高兴地笑了起来。”一个深受欢迎的教育者形象跃然纸上。
(二)让真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能手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教师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手,展示各种技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传授一些在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技能。如在“旱田”老师章节中,校长先生请真正的农民交给孩子们如何种庄稼,他不在乎其他小学“必须取得‘执教资格’”的相关规定,以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学到真正的本领为目标,其教育效果也是@著的:“总之,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还告诉大家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有关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
(三)直面生活事件和生活遭遇,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死离合的人生
生活中不仅有欢笑和鲜花,也免不了悲伤和无奈。在面对不幸和意外时,教师不一定要封锁一切不好的消息,尽说些美丽的谎言,完全将孩子们隔离在不幸之外,而是试着引导孩子勇敢地直面不幸遭遇,体验生活百味。如小林校长带着孩子们参加泰明的葬礼,在经历庄重的仪式和悲伤的告别之后,孩子们明白了“死”的涵义,体验到生离死别的无奈,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四)制造生活中的小惊喜,共同创造快乐的当下生活
教师可以依据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兴趣以及好奇心强、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征,适时安排一些新奇的、让人振奋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参与后既开心了一回,又能学到生活技能,经常还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收益。如巴学园里常有一些值得期待的、让人惊喜的活动,如“露营”“试胆量”“野炊”以及不带家长的短期旅行。
三、丰富学生多方面直接经验,以探索作为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去除不利探索的各种障碍,创设能激发探索欲望的环境
我们应努力创设一个自由而丰富的校园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并能自由、无障碍地进行各种探索。另外,我们还应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在理念、穿着等方面进行配合。如小豆豆最喜欢的游戏,是钻别人家的或者围野地的篱笆,常常把连衣裙和短裤撕破,却乐此不疲。妈妈看了,都由衷地佩服校长先生让孩子们穿“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的提议。小林校长对家长们常说的这句话“请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来学校吧”,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摆脱在意衣服整洁的束缚感,减少孩子们因衣服脏破而产生的愧疚感,从而能够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探索。
(二)不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说“不”,让幼儿自己对探索的结果负责
如果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偶尔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蠢事,教师也不应轻易阻止限制,而是多关注,并交代幼儿“要放回原处”,既满足幼儿强烈的自主探究欲,又要让幼儿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小豆豆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她不甘心地用长舀子往粪坑里掏,可以想象整个厕所和她自己是多么的脏臭不堪。而小林校长看见了,没有阻止也没有帮忙,只是和颜悦色地说:“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便走开了。小豆豆因为校长的这句话,最后虽然没掏到钱包,但也挺满意的,因为她得到了尊重,付出了努力,不再遗憾了。
(三)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
幼儿对很多事情兴趣浓厚,但又限于客观条件和心理因素,不敢或不能寻求答案。教育者可以运用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式如游戏,吸引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探索,以获得比间接经验更真切、更丰富的直接经验,甚至修正原本通过书本或传闻获取的间接经验。如小林校长察觉到孩子们对“鬼”又害怕又有兴趣,便开展了“试胆量”的游戏,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妖怪和抓妖怪的人,在真实的夜晚真实的场景中去“抓鬼”。结果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从这天晚上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就不再害怕妖怪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妖怪自己原来也害怕呢”。
一本好的教育名著中,往往蕴含着挖掘不尽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作为幼儿教师,如能将名著的智慧和国家相关文件结合起来研读,必将受益颇丰,既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文件内容,又能将历史长河中诸多教育者的教育经验有效地借鉴过来,更好地付诸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
小学是一个人教育的开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成为了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话题。更何况,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之后不断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具有十分出色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小学教师。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道德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可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要有坚定教育事业的信念,不仅是对新课程要求的执行,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的道德素养要体现对学生的喜爱,优秀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典范,做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随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语文这项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新。例如在教师讲解“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课文中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草原进行描写的,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再由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教师再对学生正确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教师要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且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每位学生了解到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平时学习的习惯,不断对教育理念 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素养。
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掌握根据课堂突发状况随时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文化,面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要求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有比较强的语文实力,渊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丰富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面对不同事物要有独特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更多语文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足够认识语文基础教育的未来和在社会上的作用,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面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将以开发学生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创新的能力,在对待知识方面不要采用固定的思维,学会变相的看问题,并且形成知识的一体化。
全面开发学生潜能,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并且加以培养,使潜能转化为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品德方面、身体以及自身个性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师全面提高自身认知,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就只是单一的教授语文这一门课程,对教师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教师长时间只是研究语文这一门课程,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有许多教师养成了追求专一而非博学的习惯。另外受考试的影响,导致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只有考试,不是为了学习更渊博的知识而学习,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智力素质
智力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知识以及经验将事情解决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让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现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学生教授知识,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适应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要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性以及实践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的都有其成长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智慧。教师要是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那么在教育中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拥有更强大的智慧与解决事情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增加语文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活动课要求运用到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中不断进行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有灵活的观察能力,分析不同的知识信息,从中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选择课程方面要灵活,将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念,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将新教学模式的精髓加以优化,见到成效,必然能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夏香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75.
[2]陈秀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外语文,2013,08:60.
[3]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关键词:教师;终身学习;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06-01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志和能力
1.1 教师要使自己进步,首先学会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的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阅读一些好的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的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如每学期要读一本好书,我学习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新概念英语》等书籍,通过学习,我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加强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以丰富的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1.2 参加远程培训。我认为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措施,尤其是教师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掌握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2.教师应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研究反思,如上完一堂课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例如,我校教师利用课堂实录来反思教师的教学情况,每个教师都录了一堂课,请有经验的教师来看,分析这堂课,找出优点与不足,同时,自己也要反复的看,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促使教师借助集体和个人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3.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
4.注重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目标
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涵盖了学前教育工作中的教学、保育、教育协作、工作环境、服务设计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它的目标是确保获得职业资格者在知识、技巧和能力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例如,文件中要求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教育学的原理完成工作。通过职业核心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能够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有专业的需求时,处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在交互中促进儿童发展获得学习体验,尊重家庭为幼儿教育重要一方,根据教育伙伴关系的原则,鼓励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承担重要角色。通过专业发展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知道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工作。幼儿教师能够创造性和个性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意识到儿童普遍的和特殊的需求,并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幼儿教师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尊重多样性和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掌握了服务支持技能,幼儿教师就能够观察目标群体需要,并设计、开发和评估服务。
2.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结构
芬兰的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采用的模块化的方式,在形式上分为必修和选修。学习者完成规定模块的学习要求获得资格证书,如果想获得职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就需要学习可选模块。必修模块是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的核心,包括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幼儿教育工作、教学活动等三个模块。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模块的职业技能包括14个方面,内容涉及熟悉儿童发展的阶段知识,能观察和处理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保障儿童基本保健和安全,能胜任幼儿活动设计和语言教学等方面。教学活动模块涉及12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将道德和宗教教育融入教学中的能力,与家长合作、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指导儿童交流和关心他人,环境教育,熟练运用教学媒体,与同事合作能力等。选修模块包括选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模块、能力提高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培训机构不做要求)。面向全体学习者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学表达技巧,应对家庭和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技能、宗教教育与服务提供。在选修模块中,各地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设计学习内容作为能力结构的一部分。能力提高模块主要是提高学习者的视野,为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职业能力的深入与提高、商业运作、职业发展、专业特长等。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提出的要求,学习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物理和化学、健康教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而对于选修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
二、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特点
1.将终生学习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
在芬兰幼儿教师资格能力要求文件中,将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定义为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者在未来和新的条件下应对工作环境变化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个体智力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灵活性和管理能力。它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学习能帮助学习者能够跟上社会的变化,并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他们还在一个人的个性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结构化设计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芬兰的幼儿教师能力要求体现灵活性特点。在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既有基本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结构的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芬兰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框架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并将模块的要求设置为必修和选修的方式。在选修模块中针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又分别做了区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既包括针对不同语言、宗教群体的专业要求,又有针对学习者个性化的内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在模块内部结构上采用逐步细化的方式,对模块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结构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必修的模块后,能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或未来就业的方向,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能力的学习路径。对于职业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来说,这能有效避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用人要求存在错位。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教育提供者和企业通过对条例的重新组织完成联合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育提供者尽可能地与未来的雇主合作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成资格证书学习的计划。这样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条件完成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使学习者的职业规划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也为学校节约了培养成本。
3.混合式的评价方式
在芬兰的职业能力要求中,教师专业技能的评价是用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指导和激励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支持其专业的发展的。评价要根据描述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深入地考察学习者对能力要求掌握的程度,评价的过程要与能力要求一致。职业技能评价是一个过程,注重收集评估资料,并强调记录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评价中要对学习者的能力信息进行收集,使其成为其专业成长档案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档案袋是学习者、教师和雇主了解其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评价涉及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教学技巧的评价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价,在评价量规中包含三个能力层次的评价标准,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描述。评价的内容包括工作过程、工作方法、设备和资源、基础知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
能养成为目的的创造性教育。因此,教师“丰富的知识含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育功能的实现,即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成为了推动高教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要素
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组织。也就是学科知识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条件性知识涉及教师 “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应用化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中实践性知识不再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或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科研实践及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再只是考察教师的一个标准,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内容的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背景知识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中提到的文化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提供了教师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知识管道。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本身的确定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其结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的变化的,但如何使之不断变化丰富的内涵发挥最大的、整体的、稳定的结构性能――即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研究,是面对教师知识结构组成要素研究以臻完善的情况下,而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
1.“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模型”的建立
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知识层面――基础层、辅助层、中心层和实践层。知识要素就是根据层次结构进行固化建构,以形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组成内涵不同。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就是将知识要素进行结构性整合,其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见表1)。
2.“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论”
教师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基础层的背景知识,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随时从其中汲取信息丰富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
辅助层的条件性知识是保障及优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方向。
中心层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依据,是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根本渠道。
实践层知识是对所有知识的效验与转化,也是实现智能的传递与再生产,并将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入其他三个层面的过程。
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是知识层次间要素循环更新,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形成的一个线形增长,部分反馈,平面丰富的运动结构整体。以此实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固化、优化,实现教、学双方智能的双向发展与流动。
三、构建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
1.正本清源,群策群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机化不但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而是教育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都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教育决策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研究,建立量化的培养和测评机制;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监察和培养;促使教师主动的合理化整合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素质的均衡、有机的发展。
2.多管齐下,师生互动
教师良好的授课也不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测评成绩,而是要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当在积极主动建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有机化整合,使自身的智能系统能够发挥整体性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当注重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就是要在丰富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也要丰富背景知识,并且升华条件性知识。只有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使本体性知识有更好和更加合理的优化空间,同时借助条件性知识(即教育专业知识)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同要素的各自丰富为其整体性的丰富和整合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发挥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功能,其本身就是知识加工和有机化的过程。所以优质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根本途径。
3.注重应用,不断创新
教育是传递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的提炼升华,在知识的浓缩中灵感的不断碰撞又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教育不但是知识的组合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最高级社会活动。因此创造是知识体系有机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结构进一步整合的必要途径。
因此高等教师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无论从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才是学校的首要职责,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和校方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行正确合理的鼓励和引导,切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4.合理测评,优化考核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师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6-02
职业教育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教育形式。在职业教育中广泛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是有利于传播专业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的。案例教学可以说是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导,需要从最初的案例设计和选取,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案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引导,最后案例所涉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估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
一、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案例教学最核心的东西在于案例设计,或者案例本身就是真实的。不管是设计出来的案例,还是真实发生的案例,对参与其中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首先的要求是案例的处理能力。它包括设计案例逼近真实的能力和真实案例修剪两个方面。设计案例不够真实,或真实案例修剪过度,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一些案例的设计者往往低估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网络发达、获取信息十分便捷、学生们十分挑剔的今天。他们对显得太假的案例最直接的反应便是消极参与,应付了事。这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案例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解决同样问题或类似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案例越真实越好,最好就是实际存在的,最好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经历。案例教学最极端的例子便是手工艺人和各种匠人带徒弟时的口手相传。
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教师不可能把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做的工作去做一遍,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学。学校也不可能全部招收有过专业从业经验的人士来进行教学工作。即便是教师都经历了一遍,或者学校的教师都是曾经的专业人士。但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亦会使教学与社会需要产生某种脱节。要很好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个机制核心是,教师与本专业行业领先的用人单位保持一种持续有效的沟通,参与或部分参与到他们工作当中去。这样教师本身的直接经验对学生来说更为珍贵。书本上、网络上的知识已经具体的在那里了,学生需要时可以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取。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今天,学生获取间接知识的手段并不比教师少,能力并不比教师弱。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直接的经验。这种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学生们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一线操作的工作,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经验是重于知识的。可以想象,一个管理过苗圃教园林养护的老师显然要比一个没有相同经历的老师更加清楚苗子应该在什么时候施肥,剪枝;该进行这些操作的时候苗子应该是长成什么样子的;施肥应该是穴施、撒施还是浇水肥,被剪掉的病虫枝、徒长枝究竟是怎么样的。
三、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重点
教师本身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过后于案例教学是有最大益处的。首先在案例设计的时候至少不会显得太假,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清楚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需要用到什么知识、什么方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在案例总结的过程中也更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以园林养护为例子。一个做过园林养护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可以把本校的园林养护当作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要学生设计本校的园林养护方案,然后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讲他们方案的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甚至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比如修剪、施肥;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学生怎样修剪会把树剪坏掉,怎样施肥会烧根。而没有过管护经验的教园林管护的老师进行这样的案例教学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而不知所措。
上面皆是在讨论实践经验对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如何的重要。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在案例中寻找与教学相关的契合点的能力。教师实践经验和寻找契合的能力之于案例教学就像花椒和辣椒之于重庆火锅一样重要。来源于真实的案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教师如何寻找到与教学相关的契合点?除了要求教师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以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科教学目的和重点有充分的理解。这一点也是专业教师与带徒弟的匠人师傅本质上的区别。还是以园林养护为例子。花匠看到一株苗子死了可能告诉徒弟这个是烧根了、被虫咬了或者是根上有病。而专业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在教学生的时候就需要从根部可能发生的情况来分析,以便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分析到可能是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非生物伤害这两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着重讲解的方向。如果重点讲有害生物危害则重点讲有那些根部害虫、根部病害会导致植株死亡;如果重点讲非生物伤害则又需要从水、机械伤害、肥害中挑重点出来为学生讲解。如果专业教师也如匠人般把所有可能造成植株死亡的原因一股脑地倒给学生,且不说学生一时接受消化起来困难,也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形成的。整个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不断选择教学重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反对将真实的案例过后当作教学案例来应用,但主张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重点。因为在案例修改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实际而使整个案例显得太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因为案例缺乏真实性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全部的信息告诉学生,同时告诉学生哪些是教学重点;至于其他与教学重点不太紧密的部分则可以当作学生的课外了解;不能因为联系不紧密就掉不让学生了解。
四、教师获得实践经验需要学校提供支持
前文说到,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而教师要如何形成这些实践经验我们现在所做的尝试并不多。常见学生到企业实习,而鲜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倒是鼓励教师在假期到企业实践,这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对教师培养的一个方向。但是如果学校或教育研究会在教师实践方面给予教师一些帮助,丰富一下教师实践的途径,对与整个职业教育来说是功德无量的。
参考文献:
[1]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40-144.
[2]孙宁,王洪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6):93-94.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9-01
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更突破性地将职业模块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语文教学中的“职业化”特色并不明显,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教师在授课时无视学生的专业属性,其结果必然是让语文陷入教师叫苦、学生痛苦的尴尬境地。要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认同语文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家长、园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根据幼教行业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训练。1.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职业需求,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领悟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语言环境,借助语气、表情、肢体动作恰当地表情达意;3.语言交际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准确、清晰、得体、有条理地进行沟通与交流。4.文字表述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正确编写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应用文体,格式规范,用语准确。5.活动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引导幼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立足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要满足所有专业的能力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我们的标准是舍弃那些远离时代背景又脱离专业能力训练的,增添一些既能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又贴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阅读理解、口语表达、语言交际、文字表述、活动设计五种能力训练的模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为此,我们立足专业需求,根据我校使用的人教版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与高教版社中职《语文》教材相结合,选取更跟适应职业需求的内容,如加强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演讲与口才》等等,调整的课程内容,既不失语文课高雅的文化品位,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职业能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见习的机会和网络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收集幼儿园的教案,分学科,分时间段的汇总并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保留,养成学习和积累教学资料的习惯。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儿园教案设计展评”等栏目,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模拟专业与岗位实况,借助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语文技能。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频繁的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因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幼教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的大舞台。比如讲“求职应聘”知识时,我们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招聘场景的资料片,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组织策划,选出代表模拟招聘,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交流、对话沟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应用、应变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作业设计贴近学生,体现专业特点
关键词: 舞蹈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舞蹈编导是“编”与“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是舞蹈作品的创作者兼导演。随着舞蹈艺术教育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舞蹈编导领域需要进行专业的学科建设,研究舞蹈编导教育中的相关问题。然而,在培养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来源于实践的经验积累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践教学消化理解,并在实践中探索舞蹈编导专业创新性知识传递的特征。
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为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科学开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它是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步骤选择和安排的直接依据。首先,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正确、客观地认知舞蹈艺术的发展,把握舞蹈创作的生命力。其二,在鼓励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培养舞蹈编导人才独特的审美及创新理念。其三,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舞蹈编导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日后择业储备经验。其四,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挖掘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并最终能够通过合作或独立形式完成舞蹈编导类各项工作。上述有关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及舞蹈编导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受到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然而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细化到具体要求上。
一、实践学习环境要求
1.从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教学环境的多样性,并要求尽可能运用社会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权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得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未来的社会形势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舞蹈编导类就业方向也会越来越多样,当然标准也将越来越高。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必然会对目前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相应影响,从而使他们尽早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所以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更是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外在动力。
2.学习活动本就是主客观活动的结合,可以说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也体现了集合性个体知识积累活动的过程,这就必须有适当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规律,因此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一定要锁定在使学生实践学习中的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整体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其中,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是舞蹈编导专业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者给学生安排的实践学习时间应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做到既科学又充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从实践中了解和接触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带回到课堂研究。
3.学习活动都属于某种认知性的精神活动,实践教学是完成这种认知性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但是精神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空前繁荣的大经济时代,社会、学校,最重要的是家庭的支持。家长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辅助是高效率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物质条件包括有形和无形,在它们的支持下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才能够抛开一些束缚,大胆开展各类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二、学生自身素质要求
1.学习能力
在基本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专业理论储备方面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相关艺术学科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系统地掌握舞蹈编导学科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舞蹈编导专业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独立运用编舞手段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排练。以上这些要求更强调一种学习的能力,通过各项实践教学推动相关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肢体能力
无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包括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活动,舞蹈艺术思想需要依靠各种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传递,开发肢体动作潜能是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的研究任务。因此对于他们而言,经历的更是一种脑力和体力并用的学习过程。一般说来,体质较弱的学生很难长时间耐受大幅度、大运动量的身体训练,而意志薄弱者又很难忍耐创编工作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舞蹈编导实践教学目标,能够接受长时间繁重的实践学习任务,学生们必须从生活各个方面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规律性的生活习惯,才能提高适应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能力。
3.心理能力
舞蹈编导实践教学更需要学习者拥有一种积极、健康,能够客观对待问题的心态,也就是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智和心理因素。学习的心智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聪慧机敏程度和智商与情商健康发展情况,它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形成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舞蹈编导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偶尔会经历以往教学经验中不曾发生的状况,学习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新问题。这些问题会暂时让学习者面临巨大的困惑,产生心理压力。合理调适自我,调动积极健康学习的心智是学习者如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关系。
三、教师引导能力要求
教师在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传授者的角色,采用更多引导,以及提供相关参考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这样的教学更加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社会、人文、其他艺术领域和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关注社会,分析本阶段学生独立或合作编排舞蹈作品时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引导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背景资料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引导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舞蹈编导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都大有裨益。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经验是舞蹈创作永远的源泉。探讨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是为了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更高效、优质地开展,使得舞蹈艺术创作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生活的养分,保持舞蹈艺术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毅主编.教学前沿探索创新.大连大学人文学院教改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