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投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外投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OFDI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2014年,我国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净额的规模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6604.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规模大,但距离发达经济体有差距

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的增加状况:其总体趋势是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和流量规模呈递增趋势。经过多年的对外投资,我们的海外投资存量规模依然较小以2012年各主要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例,该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日本、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分别为51911亿美元、18082亿美元、14968亿美元、15472亿美元、13098亿美元、4336亿美元、5319亿美元,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仅为同期美国的10.2%、英国的29.4%、法国的35.5%、德国的34.3%、中国香港的40.6%、日本的50.4%,差距巨大。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于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和地区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欧盟、东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这六个主要经济体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六至八成的份额。就对外投资流量而言,从2007-2010年,中国对这六个经济体的总直接投资合计分别为169.5亿美元、443.4亿美元、449.6亿美元、524.5亿美元、548.1亿美元、704.6亿美元,分别占据了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4%、79.3%、79.6%、76.3%、73.4%、80.3%。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说,2007---2012年,中国在这六个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04.1亿美元、1330.9亿美元、1917.7亿美元、2414.3亿美元、3270.7亿美元、4019.9亿美元,分别占据了中国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8.2%、72.3%、78.1%、76.1%、77.0%、75.5%。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进了东道国的利益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我们以就业和税收这两方面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在2010-2013年间,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雇佣员工分别为110.3万人、122.0万人、149.3万人、196.7万人,其中,雇佣外方员工分别为78.4万人、88.8万人、70.9万人、96.7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在2011-2013年间分别为10万人、8.9万人、10.2万人。2011-2013年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为东道国分别带去220亿美元、221.6亿美元、37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四)对外并购日益活跃

传统上,绿地投资(创建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方式。近年来,海外并购、股权置换、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积极采用。我国海外并购的金额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29.0亿美元,十年间增加了16.6倍,这十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2266.5亿美元。2013年,中国并购投资占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达到49.1%并购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涉及采矿、电力、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建筑等多个领域。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

据裴长洪等(2012)统计,美国自1949年即建立了保障投资者对外投资的法律,其通过多达1856个BAT(双边投资协定)和1982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保护其海外投资者。纵观美、日、欧美、等对外投资强国(地区),他们无不是建立了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并与时俱进,在适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为此,我们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促进体系,助力我国对外投资跨越发展。

(二)积极进军发达欧美经济体

一方面,欧美发达经济体与我方的“制度距离”差距较大,所以,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能够优化我方的海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技术寻求型投资和市场寻求型的对外投资都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而欧美发达经济体科技较我方有优势,其大多是传统的科技强国,其消费市场特别巨大,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欧美地区增加以技术寻求和市场寻求为动机的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总之加大对欧美地区的投资力度是我国海外投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挥海外华商网络的作用

汪占熬,张彬(2013)实证测度了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充分利用同种同源等有利因素,通过血缘、亲缘及宗族等加强与海外华人网络的联系。

(四)均衡东道国权益和投资者利益

我们的政府一直通过各种努力,为我国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如,近年来,签订了多个自贸协定,目前已经签订14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相关投资条款为我们进入对方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有双方政府背书的协定也将降低投资的政治、安全等风险。我们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便利;通过内部的律师、研究部门、外部的国家相关投资信息服务,避免侵犯当地劳工权益、触犯东道国垄断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投资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不能以破坏东道国环境为代价去谋取收益;以收益的适当比例反馈东道国为东道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五)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金融类投资和非金融类投资都是以美元计价结算居多,这会产生汇率风险、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跨境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必将使我方对外直接投资汇率风险和运营成本降低以及核算便利化。2011~2014年,年度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20208亿元,其中,我国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3321亿元,年度直接投资、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从2011年的1066亿元、15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6亿元、1866亿。与2011年相比较,OFDI人民币结算增加了10.7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清算行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支持力度。

参考资料

第2篇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仁怀 56450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今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而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0-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游亚林(1970-),男,贵州仁怀人,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经营人员不懂相关技术,不懂得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一些企业的机关工作人员忽视对平常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工作人员虽然是在学习,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学习表面上的知识,学习时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造成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与当前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展。

(二)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装备系数还比较低,科技含量也比较少,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除此以外,我国的对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难以拓展投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的对外投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大胆创新,不利于我国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也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以及抵抗风险能力。

(三)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缺乏吸收和消化,创新力度也不够,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国家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国外市场供需情况,如果了解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全面,就很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给企业的顺利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还不是很理想。

二、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要想开展好对外投资,就需要了解国外国内多方面的信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单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为此,我国要建立起专业性比较强,信息获取比较灵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信息的获取与收集工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除此以外,我国还要成立中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信息,建立与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国别发展规划,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库,真正确保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二)建立与健全合理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

要想真正做好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普及与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要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切实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财务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还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国际性和地区性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所以企业内部要积极推行目标化管理,要完善各种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三)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拥有大批量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开发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海外投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此来培养出大批量的跨国管理人才。

三、结语

我国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开始,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应当加强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掌握国际动态,大胆去创新,建立自己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真正加强我国的对外投资水平,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

2007年09期.

[2] 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

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7期.

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风险;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01-03

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

从企业本身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逐渐成熟壮大,一部分企业具备了对外投资的实力基础。且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大量案例,对外投资日趋成熟。从政府服务角度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能为未来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从国际经济环境角度来看,外部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进入时机。

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社会经济使命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保证一部分行业对外投资的持续性,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又要解决短期内一部分产业转移的问题,为中国经济转型服务。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解决。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世界能源资源进行战略性投资,拓宽能源资源来源渠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必要任务;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部分行业能源过剩问题;三是外汇储备安全问题;四是环境治理中的碳排放限制问题;五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改变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企业“走出去”,尽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战略角度看,世界经济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十分庞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是衡量一国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之一。

2 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2.1 投资持续增长,并购活跃

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突破5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1.6万家投资者在国(境)外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的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2.2 行业分布广泛,结构变化较大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范围越来越广,投资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上述七个行业累计投资总量4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这些年我国企业对其他行业的海外投资,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均成倍增长。未来农业和食品、新能源、房地产和导管制造业等领域将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海外投资热点。

2.3 投资主体多极化发展,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企业占55.1%、有限责任公司26.4%、股份有限公司11%、股份合作企业3.7%、外商投资企业1.9%、其他1.9%。虽然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投资主体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年

提高。

2.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投资度加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手段。这给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业的机遇。

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海外投资收益率不甚理想

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环球企业家》杂志联合的《2011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调研报告》:在122家准确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中国企业样本中,有近50%的公司国际化收入占比不足15%,只有30%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从企业净利润来看,企业在过去3年中的平均净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0%到2012年的9%。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企业缺乏对经济周期的正确判断,有些企业盲目跟风,末对市场做深入的了解,对项目的可行性未做深入的调研,大量资金投入或并购高位接盘后,给项目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3.2 海外投资政治及法律因素

目前,政治风险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和法律风险中的合规合法的问题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亟需关注的两个重要敏感性话题。近年来合法合规被全球跨国公司视为风险之首。

3.3 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那种只讲规模、产值、经济效益而不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领先并且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是把对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地融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的企业。如何强化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决定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关键问题。

3.4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成本上升、竞争力下滑

随着我国规外承包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展,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从内部来讲,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内设备材料价格的攀升,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报价优势和利润空间。目前,登记在册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企业在项目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弱点也成为困扰企业突破发展的新瓶颈。

4 指导原则及建议

4.1 宏观指导原则

4.1.1 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首先,部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取得资源,属于资源保障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企业需稳固支持,指导企业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对部分资源可前瞻性进入。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仍然被锁定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升级时关键。政府支持这类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当引导这类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技术吸收传播效率。另外,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对发达国家投资力度不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1.2 稳扎稳打,次第推进,注意节奏。产能过剩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速度过快,会让中国国内出现空心化现象,而且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如果没有及时培训升级劳动力,大量失业人口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技术升级型对外直接投资过快会引发吸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的节奏,既要主要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机,又要与国内投资实力及吸收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政策还要有持续性,以减少偶然性因素带给企业的风险。

4.1.3 放眼长远,互利共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不在于“走出去”的前期入驻,而在于“走出去”后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因此,需要企业在并购后加强对海外资产、人力、品牌和文化的整合。在“走出去”过程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4.1.4 日韩成功经验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飞速发展,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韩国政府的积极扶持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产业转移与调整。中国东部地区目前有大量产能过剩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应从韩国方面吸取经验,采取集群式对外投资模式进行直接投资。

日本企业曾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举进军产业率更高的美国。通过这个过程,日本得到了技术,并且在许多方面实现超越。中国部分企业具备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基础,同时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寻求型投资提供进契机。中国有大量成熟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国企业可从日本经验中获得启示。

4.2 建议

4.2.1 提高海外企业“软实力”。首先,加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圈的拓展与渗透,减少由于各种“制度距离”引致的对外直接投资成本与风险,为企业的国外进入与国外拓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依托。母国文化传播与其经济扩展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其次,我国企业要在信息公开方面更加开放与透明,加强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坚持当地化原则,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软实力还体现在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适应跨国发展。特别是并购跨国企业,要把日常管理细化并加以固定,以消除沟通上的障碍。

4.2.2 提高企业“硬指标”。这里的“硬指标”指我国跨国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提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专业、个性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国企业植根海外市场的基础。

人才本地化是营销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管理本地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地人才可以在法律、财会、营销等方面帮助我国企业适应投资目标过市场环境。

4.2.3 立足国内,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首先,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国外跨国企业青睐,国内制造企业也不应忽视。企业要研究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育“高附加值”创新成果的积极环境,为“走出去”打下扎实的

基础。

其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需要稳定、可预期的国内外法律环境作保障。在国际规则层面,目前国际投资规则曾“碎片化”状态,生效的多是区域和双边的投资协定,还没有一个类似于世贸组织的普适的国际投资规则。目前,我国已与13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覆盖了“走出去”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外投资创造了较好的国法环境。

4.2.4 强化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政府实施的金融补贴和国有银行低利率贷款等金融支持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金融能力,有利于帮助企业摆脱海外扩张面临的资本约束,扩展企业战略空间,使企业选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扩过并购和独资方式成为可能。同时,中国私企的企业家相对更具企业家精神、品牌意识和国际视野,支持这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更容易成功。

4.2.5 加强对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集群式(集团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以期降低个体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偶然性风险,合理应用整体优势,让经济收益最大化。企业以产业链为单位国家化,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整体“走出去”,可增加抗御风险的能力,获取集群效应,也能在国际谈判中提高话语权。

4.2.6 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推高企业在国际产业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支持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先去发达国家投资寻求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网络,再向其它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要以点带面,加强行业内的企业联系,形成企业联盟,以期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收益。

总之,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还很多,希望有更多的有条件的企业用于探索,更好的“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3,9.

[2] 王跃生著.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

发展出版社.

[3] 吴雪林著.企业社会责任论纲[M].研究出版社,

2011.

[4] 马述忠,周夏杰著.国际企业管理教程[M].浙江

第4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从对外投资流量方面分析,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2002年到2011年以年均44.6%的比率稳步上升,实现了年度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对外投资存量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4247.8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约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1.48%。

(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居于全球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排名的第六位。不过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显著,以2011年为例,美国、日本、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中国的5.31倍、1.53倍、1.43倍。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末存量为21.17万亿美元,占全球当年存量的2%,居于全球第13位。存量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德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3%、24.53%、29.46%。

(三)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非金融类为主

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为18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2011年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73.9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73.9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

2011年,中国企业投资流量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区域为亚洲、拉丁美洲,所占比例分别为62%、16%。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实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占流量总额11.1%;中国对大洋洲的投资为33.2亿美元;对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达到31.7亿美元;对北美洲的投资略有下降,为24.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

按照资金投向的东道国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国家或地区及其分布比例为:中国香港所占比重为47.8%,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地所占比重为分别为8.3%、6.6%,世界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为31%,资金主要流向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

(三)中国对外投资八成以上流向发展中国家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或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为134.2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8%。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盟的投资为75.61亿美元;对东盟的投资为59.05亿美元;对澳大利亚投资为31.65亿美元;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对俄罗斯投资7.16亿美元。

三、中国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为37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9%。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排在第二的行业是金融业;采矿业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二)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方面覆盖面广且集中程度高。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六个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所有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投资存量达到1070.2亿美元,主要流向中国香港和欧盟;金融业在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以微弱差距名列第四位。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特征

(一)境内投资者逐渐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13500家,将境内投资者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从企业数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在对外投资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0.4%。位列第二的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11.1%。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开展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所占比重为42.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 22.9%;;再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2%。

(二)境外投资者多集中在亚洲地区

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覆盖率为72%。其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境外企业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85%;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75%和71.2%;再次是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57.1%、40%。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出版社.

[2]王雯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机遇与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5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03-02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 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6亿美元(见图1)。

图1

资料来源: 根据商务部《200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字计算并绘制

1.2 投资区域分布集中于亚太和拉美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年的情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2006 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分布虽然广泛, 但是呈现明显的集中倾向, 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见表1)。近两年, 90%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

1.3 投资方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其中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目前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其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 导致贸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783.39 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7.2 亿美元, 流出与流入比值为1∶4.18。这样大幅度的流出与流入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有积极影响, 但是, 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 与连续多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使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双顺差”的格局, 对外造成贸易摩擦增加。

2.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许多产品的制造业都处在成熟期, 有的甚至呈现衰退迹象,比如纺织品和制鞋,劳动力资源已经缺乏明显优势, 此时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等较不发达地区生产制造,就可能是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却相对偏低,因此应逐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同时更多地选择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 以期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2.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单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流向了传统避税地区, 比如2006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15 %。以国家和地区来看, 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本来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资如此集中在少数地区,对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理想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应根据投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转移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应流向缺乏该种竞争力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 比如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3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3.1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是因为首先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其次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最后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另外,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但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因此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再者,非洲也是较好的投资选择地区,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3.2 正确选择投资的方法

采取正确的投资方式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对于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这是因为这些产业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成熟阶段,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因为其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3.3 政府积极发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

(1)调整针对不同省市特点的投资管理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各省市所处的投资发展阶段不平衡,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省在对外投资方面位居首位。东部省市的优势地位显著,发展潜力较大,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大力引资和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倾斜,以有效地发挥东、西部地区的不同优势,促进经济大发展。鼓励和支持东部和其它具备对外投资优势的省市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发挥其在 “走出去”战略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引进来”的进展,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的成长,提升这些省市的经济实力,这也是海外投资的必要准备。

(2)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要兼顾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成熟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快边际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样做既可以转移国内部分产品的过剩供给、提高这些成熟产业的利润率,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能源安全框架下发展资源开发类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铜矿等工业生产资源的主要需求者,而在未来 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国家指导和支持资源开发类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国家应加强对国内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

(3)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具备规模经济等特点,海外投资风险较大。政府应从改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入手,弥补现存劣势,推动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步伐。国家可以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加大对其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创造比较优势。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减少海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应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为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对外投资的商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娟,张坚.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2]宾建成.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第7篇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现代企业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8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显著成就。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加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为746.5亿美元。而当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点有: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且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截止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可达4247.8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3.9%。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一国净国际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流量与存量在未来还将继续有所增长。

2.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跨国并购成为最主要方式。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72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4%。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早期成立合资公司和新设立海外子公司为主逐渐变为跨国并购,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仍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但非国有企业比例有上升趋势。虽然国企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非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11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比为62.7%,较1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4.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及拉美地区。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超过1.35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企业1.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247.8亿美元,遍布177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其中亚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可达76.9%。

5.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海外投资集中于租赁,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据商务部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商务服务业和租赁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到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0.8%。

二、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大,存量小。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到世界对外直接总投资的2%。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规模明显偏小。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海外投资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非国有企业等民营企业实力明显不足。因国企在投资经营活动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在海外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经验等,其在海外直接投资中竞争力低下且经济效益不高。而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全球竞争意识,加上政府的扶持鼓励不到位,阻碍其海外扩张的步伐。

2.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区域结构存在不合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密集,而欧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少,仅达到18.8%。对外直接投资分布过于集中会造成我国境外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不断加剧,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

3.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过度偏于初级产业,其投资领域多集中于附加值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的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对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领域的海外投资,致使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不高。

4.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规划,目前海外直接投资多是自发行为,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集中和投资结构初级化。另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滞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存在不规范弊端,管理部门审批效率低,且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海外投资管理监督工作的现象。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抑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长足发展的政策措施

虽然我国境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明显成效,但企业在海外投资扩张道路上面临着重重障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为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结构,使境内企业真正参与海外投资扩张的竞争中,政府必须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统一管理,给予其税收支持和资金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张,引导海外投资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等。

企业树立全球竞争观念,积极“走出去”

从境内企业自身来看,在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企业应树立全球化竞争意识,加快走出去步伐,最大化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改变传统的竞争观念,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结束语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与企业自身发展也密不可分,也与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黄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12(3).

[2]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2(3).

[3]商务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4]张谦,胡剑波.危机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国际商务.2011(2).

第9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的发展现状:

1.1投资规模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个的产生、实现了当年的大幅增长。2002 年我国建立正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3 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1.2投资地域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迅速扩张。在 2003-2009年间,中国在短短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新增37个,至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覆盖到全球的大部分国家。

1.3投资行业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占比33%,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

1.4投资主体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数量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数量并不是最多,所占比重并不大,最多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类型。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26%,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其他类型企业如外资、台港澳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数量比重和存量比重都很小。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人民币的持续走强,都加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2.1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来实施计划投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较差,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融资困难

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还比较小,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44%的受访企业反映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27%的受访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成为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产品,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离岸金融、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只有少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且在服务效率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3体制掣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对境外投资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如目前企业办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商务、发改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核准,很多企业反映一个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从申请到实际对外支付投资款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尤其是投标项目往往时间要求急,一些企业反映,有时因为无法确认境外投资项目审批通过的时间,会放弃一些有竞争优势项目的投标;而有些企业为便利海外投资运作,在香港等境外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通过境外投资公司运作。

3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业“走出去”,切实解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完善。

3.1宏观层面: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3.1.1构建我国对外投资专门执行机构

对外投资执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时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代表国家与投资东道国政府开展合作,引导企业对外投资,负责拟定和完善有关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增强对投资项目跟踪管理,从宏观上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对全球投资形势进行信息收集汇总,改进和完善信息服务,为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

3.1.2加大金融深化和金融支持力度

从世界各国来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一般业务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和出口信贷保险,我国目前具有进出口金融机构职能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是典型的出口信贷与保险相分离的模式。政府应该鼓励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出口融资业务、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微观层面: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3.2.1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我国企业要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管理体系。要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首先需要具有全球经营能力的人才,包括技术研发、金融、法律、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熟悉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才。其次,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必须发挥和保持比较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2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采用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与国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源配置,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竞标能力。在国外,我国企业也可以加强与国外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国外大型企业的全球网络营销系统、全球生产体系,加大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利用其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空间加深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2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詹儒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第10篇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服务业的现状

1. 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但总量偏小。

2004年以来,外商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投资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按WTO分类)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852家,合同外资金额267.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2.28亿美元,其增幅均高于同年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服务业外资总体规模偏小。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累计达5621.0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的70%左右,投入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是偏向制造行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2. 投资方式有非股权安排、跨国并购等,但以新建投资为主。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安排两种方式。非股权安排可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等方式,其中在服务业运用最为成功的是特许经营。例如国际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经营方式。此外,在旅馆、会计、法律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采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也比较普遍。

股权投资有两种方式: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跨国并购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在中国,外商在华进行并购交易的兴趣正日益凸显。2004年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意以1.4亿英镑收购了顶新集团旗下乐购卖场50%的股权,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条快速通道。但是,在我国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仍以新建投资为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服务市场开放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外商跨国并购的限制性政策较多。

3. 投资来源地以亚洲为主,港澳地区是最重要的来源地。

由于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东盟与中国“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形成,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的投资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据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3年港澳、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五个地区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合计90.54亿美元,其澳地区新设立企业3747家,合同外资金额155.6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25亿美元,其无论在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方面都居首位。维尔京群岛服务贸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51亿美元,成为我国服务业第二大投资来源地,美国、欧盟分列第3、4位。

4. 投资行业分布不均,主要以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表计算,2004年外商投资的服务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实际投资额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42.34%、20.10%,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其比重分别为9.06%、6.52%,其他行业所占比重都非常低,明显存在行业分布不均的现象。如果用服务业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GDP的百分率来表示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向外资开放的程度,通过计算,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总体很低,2004年开放度为0.85%,其中房地产是对外资最开放的行业,开放度为0.36%,而金融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对外资开放度相当低,在0.002-0.015%之间。这意味着我国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较多,特别是国家对某些行业的垄断,使得服务业难以吸收到更多的外资。

5. 投资地域东西差距较大,大中城市是吸引服务业外资的集中区域。

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外商在投资地域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区位特征、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几方面均有优势,因而已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外资投入的比例较低。

此外,服务业外资集中进入的区域是大中城市,城市化水平越高,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据上海外经贸委统计,2005年1-4月,上海服务业吸引的外资比例已经高达52%,前4个月已吸引投资性公司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研发中心10家。

中国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的现状,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正确引导外商的投资行为,并处理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关系。

1. 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硬环境。中国加入WTO后,进入服务业的外资越来越多,其投资行业正在向银行、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转变,而城市是首选之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程度就成为外资评价其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应把服务业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逐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管制,完善和规范服务业投资法规,改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软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比较严格,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服务行业,并没有对外资实行积极有效的开放。针对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应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把握“渐进的”和“有管理的”原则,逐步对外资开放服务领域。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4年11月30日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该目录进一步放宽了服务领域外资准入范围,加快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目前,我国有一些关于特定服务行业的投资法规,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但缺少一部统一的针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立法,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的服务业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国内服务业领域投资的立法步伐,同时应积极组织、参与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制定与服务业投资法规相关的规则。

2. 优化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

目前投向我国服务业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社会服务业两个行业,投向其他行业的比例相当少,这不利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因此,必须正确、合理地引导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方向,在今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外商转向相对发展薄弱的其他部门,如金融保险、科研服务、教育事业等,改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 培养服务业人才。

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其实施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十分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服务业外资规模。因而必须重视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服务业专门人才,成立一些技术学院和现代服务研究机构,对高校的服务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其次,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做工作加以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第三,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4. 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代替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中国应抓住机遇,鼓励国内服务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加强与其战略合作关系,为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

5. 处理好服务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26-03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 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 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 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 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 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 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 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企业在全球对外投资领域中已然成为新的代表者,在维持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国内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成分也在逐年变大,国际经济总体局势不是很令人满意。

一、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和现存的问题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部分缺乏相关策略。由于现阶段还没有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与国内国情相符,这极大的制约了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进步。基于这样的形势,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某些企业是在冲动和偶然的情况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自身发展到某种程度后自然生成的。

其次,企业组织制度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由于国内的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员工职能,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况且在处理风险问题时也没有相应的能力,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成功。除此之外,国内企业的制度和结构问题不够清晰,造成企业盲目的对外进行投资。

再次,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技术。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是依赖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资金所占的比例远没有发达国家的比重高,且大部分企业缺少重点技术和专业性技术,这样不仅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低,还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处于低端位置。

最后,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国内的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国内企业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由于投资的规模比较小,所以部分企业不能产生规模经济,不能通过增大规模来削减生产成本。国内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得资源利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第一,营造一个有助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氛围。一方面在免于双重征税上增强政府的工作力度。当前,中国已经和6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且对于境外加工的物质应该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质,实施出口退税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该依据开展对外投资策略的需求,加速和相关国家或地区签署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家间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的工作力度。中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条约,首先应对其充分利用,进而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双边投资保护的商谈,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施展政府的外交职能,促进大型项目的合作。

第二,增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迅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放松外汇管制,让条件符合的跨国企业拥有一定的海内外融资权,健全国际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同时减小申请程序的复杂程度,简化审批过程,降低企业成本。

第三,激励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技术、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解放已趋于饱和的国内生产力,并依据投资的最终目标使资金流向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收购,但多数都是独资企业,因此合资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会限制企业海外投资,为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同时顾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因此海外投资的有关信息要具备公共产品性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驻外使领馆和代表机构的作用,还要积极提高各种进出口商会、国内外行业协会以及外大型企业等的工作热情,充分利用它的技术性强、接触面积大、消息及时等特点。我们应该尽早迅速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形成以政府服务为前提、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及时把握住对外投资的机会。

第五,培养企业自身优势,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国际化的形成是由出口开始的,直到该产品成为受欢迎的品牌,并在出口市场上占有一定的比率,才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投资,予以生产和出售。在竞争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利用其技术,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进而拓宽本国的市场空间。通过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联合技术、共同挖掘等方法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而在本国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内的制造业出口规模比较大,部分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如果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就会有较明确的市场,需要的营销成本也会比较低,因此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它的外在体现。构建保证品牌发展策略的管理制度,例如现代企业体系的构建,除此之外提升产品的价值,加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都有利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

第七,增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容量。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当前,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要想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就应注意人才的培育和招纳。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国内市场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以及策略的提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0).

第1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分析;区位[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40-04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投资区位的选择显得愈发重要。投资对象国的GDP、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及行业现状等因素,都会对对外直接投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在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1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及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限制,目前只能找到2011年及以前年份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样本,以增强本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资料,截至2011年年底,山东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机构)投资项目2758项,协议投资总额1000129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824611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82.45%。2011年,全省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数372个,比上年增长3.3%,协议投资总额296066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70922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91.51%;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472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67%;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72592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48836人。从地区来看,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亚洲,其协议投资总额为153361万美元,占到2011年全年协议投资总额的51.80%,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日本、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北美洲,为51316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7.33%,主要流向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三位的是大洋洲,为39619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3.38%;投资额最少的是拉丁美洲,仅为9187万美元。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及欧洲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对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北美洲以及亚洲的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量有显著增长。其中对北美洲的投资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比2010年对外协议投资额上涨了115.07%。虽然在短期内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开始逐渐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2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针对山东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对象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特点。

2.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规模、汇率等。制度因素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政策连续性以及东道国与我国的贸易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差异等。其他因素则包括我国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东道国的地理位置等。

本文选择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本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用FDI表示;由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若每个因素都作考虑会引发多重共线性、数据难获取等问题,因此本文只选取几个重要的解释变量,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中。

解释变量主要有:①东道国的市场规模,采用其国内生产总值来加以衡量,用GDP表示;②我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用TCDI表示;③距离,这里指我省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示为D,这里定义亚洲国家距离为1,大洋洲国家距离为2,欧洲和非洲国家距离为3,美洲国家距离为4;④贸易关系,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加总的值作为变量,用Q表示。由此,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以下原则选取了20个样本:一是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大致均匀分布;二是山东省对其直接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三是变量数据来源可靠。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75.3%,截至2011年年底,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 60%以上。

2.3 检验结果

利用这20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最后得出的回归结果为:

新方程的样本可决系数达到了0.8089,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较好。而且通过ARCH检验,得到Obs×R-squared=0.5104

2.4 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山东省在东道国的投资存量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影响,首先来分析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马先仙用2001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刘建光、丁卫国用2000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正好相反,而与熊洁敏用2004 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一致,但是熊洁敏的回归结果中,GDP的系数并不显著。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虽然GDP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但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

结合本文所用的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以前一些学者的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总体上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了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越来越明显,在未来几年里发达国家将成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阵地,而这也符合我省的技术能力和投资经验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其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投资存量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体现了存量投资对流量投资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山东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越多,山东省就越倾向于投资该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的投资项目并不是短期工程,一般为中长期的投资项目,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追加投资,从而构成了新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还涉及一个投资的资金到位率问题,通常来说资金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分期投入,这也会增加新一期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对已有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企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东道国各方面的环境比较熟悉,甚至已经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社交圈,选择这些国家会使企业降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又能很快地使工程项目进入运转赢利阶段,同时很多时候还会考虑到国际援助的因素,因此再次投资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这些国家。再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具有负效应。当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实行贸易壁垒政策,虽然近年来关税壁垒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非关税壁垒却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在阻碍着国际直接贸易的发展,企业为了避开重重壁垒,就得另辟蹊径,而到东道国直接投资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另外,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对于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升级等都存在着很多好处,因此相比于出口,东道国更欢迎对其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最后,山东省与东道国之间的距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交通、通信高度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山东省选择对外投资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3 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建议

从山东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的对外投资还是以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我省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准还比较有限;同时,可以看到近年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这也是企业技术水准提高和海外投资经验丰富的表现。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山东省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国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在现阶段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发达,市场容量大,居民购买力较强,科技水平高度发达,投资环境优越,投资机会也会很多,这些有利的条件为企业进入其国内市场投资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第二,继续增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毕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山东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竞争力虽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发达国家市场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很高,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偏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此次的金融危机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但是危机总是会过去的,从长远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省份,在整体竞争实力还不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情况下,要首先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山东省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约束。利用外国资源,弥补省内资源不足,是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采成本低,技术资金缺乏,而山东省的资源密集型企业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也正好符合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要求。对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在东道国进行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再运回国内进行精细化深加工,这样可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三,继续增加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的投资,正如上面分析中提到的一样,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周转的时间和费用,企业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从企业自身的交际圈中打开出路。同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投资对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有巨大的提携作用,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行动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利用各国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适当地增加对国家避税地,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的直接投资。企业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地区设立离岸公司的动机之一就是规避其他国家对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上升的势头,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增加贸易壁垒。因此投资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金融政策和公司管理制度较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减少企业出口的阻力。

第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时,要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投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表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性,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层次性,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亦是如此。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该投向处于经济发展较高阶段的美、日、欧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投向一些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省的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可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5):21-24.

[2]熊洁敏.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5):35-36.

[3]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24-25.

[4]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52-54.

[5]马先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6]谢绵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7]刘建光,丁卫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0):55-58.

[8]方爱华.WTO 背景下企业全球运营的区位与产业选择[J].中州学刊,2002(7):39-41.

[9]张新乐,王文明,王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5):23-24.

[10]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80-82.

第14篇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存在问题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亿美元但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到了878亿美元,存量到达了近5319亿美元,可以说是几何性增长。

数据资料来源:UNCTAD。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续10年增,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到2012年的5319亿美元,增加率为1679%。特别近些年来存量增速维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相信中国的增长势头会保持下去。

数据资料来源:UNCTAD。

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中国2008年-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但很快就稳定下来,并在2012年达到了18%。较之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负增长,中国去逆势上扬,并在流量总额上实现了四年增,2012年更是到达了878亿美元,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行列。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管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投资额占比来看国有企业都占优,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在所有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占比不断减少,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最为活跃,积极参加对外直接投资,以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数据为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占总数的57.7%(见图3)。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企业类型占比来看,国有企业占比仍高于50%,在非金融类投资中比如自然资源行业的投资,国有企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连续5年增,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2008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贸易代表处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过很好的控制当地的子公司或公司但是投资成本很高。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不断成熟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较上年增长了379.4%,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4%。2008年中国跨境并购数量占全球并购数量的1%,2011年则是2.5%,在2012年达到了历史之最,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总额为434亿美元,跨国并购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能使得中国企业更快的进入当地市场,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一方面并购他国公司可能会背负该公司沉重的债务,对该公司的治理上可能会更难,经常会发生管理上的文化冲突。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集中在第三产业,2012年以来在流向第三产业的存量和流量占比均高于60%,其次是第二产业约占30%,最后是第三产业。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七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建筑业,行业聚集度高,以201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行业的存量占比、流量占比为例,这一年投资在这七大行业的存量之和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92.37%,投资在这七大行业的流量之和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89.19%,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存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惊艳的表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起步比较晚,存量规模还相对较小,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年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美国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和日本的50.4%,占全世界比例也不超过8%,很难算的上对外直接投资强国。

2.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投资区域结构方面,投资区域相对集中,2013年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0.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3.3%,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相对较小,对外直接投资区域过度集中会造成企业过度集中,各企业间竞争加剧,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下降;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生产布局、合理分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2)在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上,中国企业投资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等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率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少对信息技术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失衡较为严重。

3.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合理

随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地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地政府逐步加强政策与法制管理的建设,积极与他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协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备的专门的针对有关海外投资的法律,这不利于给中国的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安全的法律环境。另一方中国对外投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导致了审批程序繁琐复杂,一个企业项目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效率较低。

4.缺乏高素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

对外直接投资要求跨国经营人才精通一门外语,掌握国际贸易相关学科知识,各国法律条款,以及他国风土人情,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盲目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限于管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大量亏损。

参考文献:

[1]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德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2.

第15篇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合资、新建、并购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五大洲都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分布不断拓展;投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针对最新出现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核心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04-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出国门,走上跨国经营之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投资合作地区分布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到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但出于政治因素、较低廉的成本、避免贸易壁垒等因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以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和非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分别达到90%和81.4%。

1.2 投资模式出现多样化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国外销售、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

1.3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9月8日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共同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1.4 行业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66亿美元,占全部总量的24.9%;商务服务业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40.7亿美元,占15.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其中商务服务业投资为305.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5.9%,批发零售业占17.2%。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加大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2.2 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利用国际优秀人才来逐步培养本国的管理人员,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2.3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4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注重品牌意识就是注重中国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美经济研究,2006.

[3]伊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曹林静,周政芳.新建投资与并购投资两种FDI进入模式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