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特色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特色文化

第1篇

[关键词]集邮 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81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集邮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集邮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道德与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集邮特色的开发――立足校情

几年前,学校里有几位爱好集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集邮兴趣小组,学习集邮知识,设计邮票图案,并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创作生肖邮票图案,独辟蹊径,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今,这支爱好集邮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12人的规模,于2013年成立“集邮协会”,聘请了集邮界的专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党政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师资队伍,制订了建设规划,形成了规章制度,落实了实践行动,集邮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

二、集邮特色的打造――坚持不懈

1.党政合力创特色

党支部和校长室对“集邮特色文化打造”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学校党政合力,共同推动集邮特色的发展。学校成立集邮特色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主抓、书记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集邮特色。学校每学期初都将集邮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分到各部门、各班班主任及集邮辅导老师,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支持、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

2.规章制度保特色

学校特色的创建,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整体工程,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使之协调高效地运作,而这些,唯有全员参与制订并遵守制度才能够保证。为此,学校制定并通过了《特色文化建设制度》,在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管理、监督考核、评比表彰、资源利用、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校园环境现特色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在“净化、绿化、美化”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校园文化布置,突出集邮特色。例如,在校园里设置模拟邮筒作为校长信箱,用来收集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设集邮专题活动室,将集邮知识介绍、学校集邮特色发展历程与师生集邮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墙壁宣传栏里悬挂张贴的宣传画、师生作品,用齿孔形边框或是信封式样;学校LED屏定期播放邮票赏析、介绍集邮知识等。这些举措,在校园里营造出一个非常浓厚的集邮特色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能时刻感受到强烈的集邮文化刺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兴趣导向渐渐形成。

4.教育科研引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要与教、科、研相结合,找出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的构建研究》,并顺利通过立项。课题重点对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构建的环境、活动、课程、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学校集邮活动品质,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实践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开题论证时,市教科研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好好集邮,好好研究,天天向上”的希望;建议在教育中点点滴滴地渗透“邮票知识”,让集邮有拓展,有个性。专家对课题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了学校建设集邮特色的信心,也为集邮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5.校本课程显特色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而开发校本课程便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学校教材编写组深入探讨,确定了“寓德于邮”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主题进行编排。教材以邮票为素材、图文并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学生喜闻乐见,令学生爱不释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全面普及与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持,让集邮文化通过课堂主阵地,与优良道德品质一起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

6.师生参与促特色

集邮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激发学生集邮兴趣、普及集邮知识、陶冶集邮情操,但这首先要让教师爱集邮、懂集邮。学校成立了教师集邮培训班,邀请了集邮协会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发放了集邮书籍和小型邮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为集邮培训班成员、集邮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班级征订了《中国集邮报》,给所有的班主任发放了图书《叩开集邮之门》。集邮报刊书籍的赠阅,不仅增长了教师的集邮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教师集邮的兴趣。

三、集邮特色的彰显――精品活动

1.举办会议集中展示

积极主动地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特色工作,广泛听取建设性意见,可以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建设积累经验,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搭建平台。2014年,市、区两级关工委到我校调研集邮特色建设工作,观摩了集邮主题中队活动。市关工委对我校的集邮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活动要适应当前形势,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形成学校特色,造就自己的品牌”。2015年初,学校承办市级中小学新春集邮联谊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市集邮协会专家、中小学集邮特色学校代表欢聚一堂,观看学校集邮特色成果展示,听取学校集邮工作汇报,与会领导和来宾对学校以集邮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办学思路给予赞誉,希望“搭建好校园文化平台,把集邮文化这一高雅文化的种子播下,用艺术润泽生命,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2015年底,学校承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书信集邮研讨会(分会场)活动,黑龙江、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文化界、集邮界和集邮特色学校的近50名代表参会。2016年4月,学校承办全国第十二届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南通赛区)的赛事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大赛的启动仪式暨“邮政文化进校园”推进会。会后,全国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老先生及教育局领导为学校集邮特色欣然题词,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励,成功创建集邮特色学校的信心倍增。举办大型集邮会议活动,将会对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走出去”交流借鉴

自从学校加入市中小学集邮协会以来,三年迈了三大步。通过“走出去”交流借鉴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就“农村小学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等问题,组织考察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凤城新村小学,提高了认识,树立了信心,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围绕“学校集邮如何保持新常态”这个问题,参观学习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通州区石港中学,他们的经验为我校迈开新的一步提供了借鉴。围绕“学校集邮如何创新”等问题,到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一小学参观考察,他们以书画特色为基础,拓展到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先进的理念与创新的做法,令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走出去”学习交流,不仅促进学校集邮活动的拓展创新,而且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请进来”传经送宝

学校特色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之服务,活跃在集邮界且热衷于集邮事业推广的老邮集家就是学校集邮特色建设的最好资源。我们聘请了4位集邮专家为校外集邮辅导员,每月一次,给学生上集邮知识课,为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并指导学校集邮特色创建工作;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开展集邮课题研究活动;聘请书画集邮界专家老师,来校辅导教师及学生设计邮票图案等。专家领导的传经送宝,让全校师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4.成立“红领巾集邮中队”以点带面

为了深入有效开展集邮活动,学校建立“红领巾集邮中队”,邀请集邮协会的专家担任辅导教师,定期为红领巾集邮中队的学生上集邮课。集邮中队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以邮票为载体,将集邮与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德育活动。在学校举办的历次大型会议活动中,学生以邮票为载体,通过讲故事、歌舞朗诵、书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提供观摩,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配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红领巾集邮中队还开展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集邮主题中队会、《赏伟人邮票,讲伟人故事――纪念诞辰120周年》主题中队会、《听爷爷讲集邮的故事――红领巾寻访老集邮家故事交流会》主题队会等。红领巾集邮中队的试点建立,为学校全面开展集邮特色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5.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二、轻重的结合。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就建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轻重缓急,先后排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第3篇

——扫描赣州市南康区东山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报告

通讯员 雷杰能    本报记者 甘甜

在东山中心小学的文化墙上,一个红色的大字——“家”格外引人注目,全校教师的标准照被巧妙地贴在“家”字的每一个笔画里,这种独特的创意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东山中心小学是一所新学校,创办于2017年,坐落在南康区的新城区,校园建筑堪称一流,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全校90余名教师也是混合而成:从附近的赞贤小学划拨过来一批,面向全区农村学校公选一批,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南康区的家具市场享誉全国,外来人口多,东山中心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校情决定了学校必须做好融合工作。校长张飞介绍说:“学校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为抓手,让教师都找到‘家’的归宿,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提升学校的发展。”

非典型“大讲堂”

为了能够在讲堂上完美展示自己,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穿上了事前特意新卖的西装,还去理发店做了一个头发造型,让同事们感到惊讶。每周五下午开讲的“东山大讲堂”,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教师心目中的精神高地。教师们都很期待上讲堂,讲述自己,分享经验,分享成长,分享兴趣。

你有什么看家的本事,都可以拿出来在“东山大讲堂”上溜溜,让大家瞧一瞧。一位湖南籍的女教师擅长做臭豆腐,就在讲堂上教大家怎么做臭豆腐,并把自己做好的臭豆腐分给大家吃;而另一位教师,在讲堂上秀了家乡安远县的美食;还有的教师把做好的牙签牛肉、米果带来让大家品尝。在大讲堂上,有的教师与大家分享育儿经验;有的教师与大家畅谈观看《红海行动》等影片的体会;有的回忆第一次当老师的情景;有一位导游专业毕业的女教师则介绍旅游方面的知识。老师们说:“通过大讲堂,发现了别人身上平常很难发现的闪光点,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新入职的康朝萍老师是一位畲族姑娘,畲族人爱跳的竹竿舞她跳得非常好,于是就在讲堂上讲竹竿舞,让领导和同事们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自她在大讲堂展露了跳竹竿舞的才华之后,学校决定让她牵头主持“全区大课间展示比赛”的参赛工作。参赛时,学校代表队最终夺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同事们的夸奖。

学校有一位教师,原来性格拘谨、沉默寡言,同事们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大讲堂让他得到了锻炼,变成了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人。

大讲堂缩短了教师之间的距离,有的年级还会自发地组织教师集体活动,或聚餐,或K歌,或包米果……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快乐地飘荡在教师的生活中。现在,“东山大讲堂”在南康区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模仿这个模式办起了类似的讲堂。

非常典型的“颁奖仪式”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一年一度的东山中心小学“感动学校十大人物”颁奖仪式给教师们厚重的仪式感,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感动学校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每次推出20名候选人,分“师德榜”“先锋榜”“敬业榜”“精英榜”“勤奋榜”等类型。经过长达几个月时间推介宣传,最终确定10名当选者,另外10人获提名奖。学校组织人员为每一位当选人物写好颁奖词,每一位当选者要发表获选感言,营造了“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的氛围。

周丽娟老师的颁奖词:“导游专业出身的她,原本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将‘纵情山水’,穿梭在各大风景名胜之中。然而,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相遇的那一刻,她确信教师这份职业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刘燕老师的颁奖词:“一个中文专业毕业的老师,却可以把英语课上得如此专业,而且教学成绩还特别突出,凭借的正是她那股勤教学、苦钻研的精神。”

……

颁奖仪式气氛庄重,整个程序几乎和“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区教育局领导出席并为当选人物颁奖,营造了“感动”的气氛,产生了很强的仪式感,有的教师被颁奖仪式感动得哭了。评选活动树立了教师榜样,引领教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了教师积极向上的力量。

非常的“东山记忆”

周丽娟老师用手指着庆祝第33个教师节的全校教师合影问大家:“你看出了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还没等大家回答,她又补充说,“看过无数的合影,形态各异,却是第一次见如此整齐划一,每一个人都笑得开心的,这是东山中心小学第一批教师的第一张集体合影,让人想到了积极、向上、团结、幸福、美好……”这张照片被评为学校2017年“感动学校十件大事”之一。学校评出的“感动学校的十件大事”并不高大尚,让教师绽放最美的笑容,给学校增添灵动的风景的照片也能够入选,并能够让教师产生向心力。

最是文化能致远。校长张飞十分注重走文化强校之路,推动学校“日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文化建设。他认为教师的集体记忆是一条纽带,可以凝聚人心,因此学校每一年都开展“感动学校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老师自主酝酿提名,梳理出一年以来学校发生的十件大事,并通过各种形式讨论,最后确定。老师梳理学校年度十件大事的过程,就是凝聚教师爱校爱岗力量的过程,也能够让教师留住美的记忆。

第4篇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第5篇

某校长喜欢体育运动,决定以乒乓球运动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该校建了3个室内乒乓球训练场地,在操场上搭起若干张露天球台,还单独从外地聘请了一位专职乒乓球教练,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乒乓球训练队。在不大的校园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乒乓球运动的宣传画。校长把主要精力用在乒乓球队的训练上,自己亲自抓,出门比赛自己亲自带队。学校在省市乒乓球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乒乓球传统学校的荣誉称号。当地百姓一说起乒乓球就会想到该校。

然而,该校长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而受到好评。他任职6年后,被调到另一所学校任副校长。因为在他任职期间,该校的学科成绩一再下降,学校教师之间不团结,许多教师觉得在该校没有奔头,产生调离学校的念头。该校长调走后,这所学校的乒乓球特色被当做“麻烦”而被放弃了。

案例2

某校是所新办学校,第一年招生时,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该校就读。为了尽快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该校把创建科技特色学校作为创新点之一。校长率领中层干部到省内多所科技特色学校考察,发现大多数学校创建科技特色都只是以“科技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以获奖为目的。这些都不符合该校长的想法。后来,该校以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为理论依据,确立了“多建项目,全员参与”的小学科技教育思路。学校开设了机器人、电子百拼、小鲁班机床等近20个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这些项目的辅导教师全部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边学边教。学校每学期还组织2个~3个诸如“鸡蛋降落”等校园科技活动,在语文课中开展“实验作文”教学,在校园里张贴科技教育标语,在操场旁边竖立科学家头像,在橱窗里张贴学生的科技手抄报。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校园充满科技氛围。学生非常喜欢学校的科技活动,喜欢到科技楼里参加各种动手项目;很多教师也喜欢科技项目辅导工作,有位教陶艺的教师还因此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经过5年的努力,该校已经成为当地最好的学校,招生时门庭若市。学校被评为市、地区级科普特色学校,市教育局已将该校作为全市学校的学习标杆。

分析

两所学校都从创特色开始,但结果却完全不同:第一所学校因创特色而走向衰落,第二所学校因特色建设而得到百姓、上级的认可。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关键在于学校特色是否有学校文化作底色。没有学校文化作底色,特色是孤立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第6篇

关键词: 特色学校 特色文化 精神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由此可见,特色学校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创建特色学校,就要强调发展特色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学生全面、主动和生动的发展,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特色学校建设?我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应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导,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培育特色学校的精气神,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现在结合我校校情,就这方面的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那就是以书法项目引路,多措并举,师生共创,精心打造,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提炼精神特质。孕育人格素养,从而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利用学校内外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包罗万象,涉及人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之根。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我们米庄镇文化气息同样浓厚,读书之风盛行,更有“米芾故里”这一美称。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几千年沉浮而长盛不衰,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炉。书法对学生凝心静气,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很有帮助。进行书法活动在学生中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不少学生经常练习创作,具有了一定的书法水平。假日时间,我们常见到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加一些书法兴趣学习班。我校位于米芾故里——米庄村,并且我校即将更名为米芾中学。我们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因此,我们以书法活动作为学生兴趣活动的一个重点,全面开展美术、书法、科技、、音乐、羽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力求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教化,为人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素养之源”。我们以书法活动为载体,带动各项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开发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各方面的情操。更主要的是,我们以书法为代表项目,充分挖掘学校内外文化资源,积极在各种活动尤其在团体操活动中培养出“自强自立、克难奋进、奋勇争先、争创佳绩”的二十八中精神,并在全校师生和各项工作中以发扬光大,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力求使我校的特色建设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特色更具张力和魅力,使学校发展更具潜力。

二、精心创建环境文化,努力做到环境育人

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如同特色建设项目的外衣,也应该彰显学校的个性,显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环境文化设计无不折射着班级特色,显示着学生的个性特色。六年级的米芾书法展中涌现了一大批小书法家。七年级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八年级的课改文化为大家铺设了交流、进步的平台。九年级的中考疏导又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快乐高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还有师生合作自创的标语,同学们合作布置的教室、寝室,定期公布各项竞赛成绩的板报、宣传栏内容,每天中午的校园之声广播,小广场上几张适合于坐着读书的石凳,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几笔,其实是二十八中人精心思考后留下的浓重画笔。至于科技角自由自在操纵着航模的飒爽身姿,操场边成排乒乓球台旁热烈的呐喊声,书画室内小书法家的舞文弄墨,音乐教室洋溢出欢快的音符更是校园里常见的风景。走廊上,楼梯道,食堂里,教室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环境也体现着精神特质。各班师生共同管理的种植园,体现着师生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一块块井井有条的种植园,不仅反映着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对待书法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校园里到处有学生的创造成果,动手、动脑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展现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信心。这就是我们的二十八中,充满着活力和魅力,充满着竞争和快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更充满着温馨和热情。

三、开发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开设以书法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认真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特点,开设有劳技课、安全演练课等。活动课中学生叠被子比赛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六一、元旦的大型晚会不仅给师生们提供了才艺展示的舞台,而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学校的活动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效果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不断塑造师生的创造品质,弘扬二十八中精神,打造文化品牌。创建科技校园、平安校园。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必然是体现在师生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个优势项目上,是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二十八中精神的,也不可能以此为契机建设特色学校的。因此,我们决定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拓展二十八中精神,打造二十八色。在课堂教学中,我校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新老教师结对同成长,共进步。教研组长每周的常规教学检查评比结果都纳入绩效考核。骨干教师的风采展示课让全体老师投入了教研之中。人人讲入门课、达标课、优质课,人人在探索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课改的。在学生中,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杜朗口教学模式”教学的良机,积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几年来,特色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也培养了许多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在全体二十八中人的血液里融入了二十八中精神,打上了二十八中文化的烙印。学校精神从团体操活动中生发,在各项活动中光大,在师生人生中生辉。特色学校建设就在学校精神的不断生发、光大和弘扬中。我坚信我们的特色建设会做得更好,因为这里有一种精神,叫做“自强自立、克难奋进、奋勇争先、争创佳绩”的二十八中精神。这里有无数理想,等待着今天和明天的二十八中人一起实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7篇

一、 用“绿色文化”引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校园,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绿色和谐之美。我校的校门一边是一本打开的大书,一边是高高耸起的不锈钢的大笔。这样勾画出的大门造型,象征着我校“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绿色办学思想。“展翅”不锈钢雕塑,曲径通幽的绿韵紫藤长廊,造型别致的蘑菇亭,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2500多平方米的“绿源生态园”实践基地,丰富了绿色文化,凸显了生机与活力。校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朵朵、果实飘香,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我们诠释、提炼与设计校园文化,如以“绿”字打头的楼名、“绿源生态园”、“绿源”回收站、“绿源”广播电视台、“绿”字打头的走廊,以及绿色环保类标志、世界珍稀动物主题长廊等,无处不透露出绿色文化的气息,充分体现了绿色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为学校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用“绿色文化”拓展德育工作

“绿色文化”教育最终是塑造“人”的教育,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它包涵了这样的德育理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净”、“轻”、“律”、“礼”、“护”为行为规范突破口,积极开展“德积小学学生绿色行为规范”教育,通过班主任和教师例会,明确要求,达成共识。充分利用晨会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绿源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常规检查、评比,结合绿色之星、绿色班集体等评比,从一点一滴抓起,强化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化学生的绿色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实践育人、体验育人,以校本课程《绿源》为蓝本,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整合,带领学生走进“绿源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走向社会,开展“帮果树过冬”、“欢乐枇杷节”、给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还把“绿源”实践活动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相结合,教育学生要爱护果实。每到收获季节,基地中的梨、枣、橘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些果实不仅仅是基地之果,还是学生的劳动之果,也是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果,更是全体师生的道德之果。另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绿化、环保教育宣传工作,使学校的影响向社会辐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净化学生的绿色心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以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为契机,对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重新设计。每一位小朋友走进我们的咨询室,都感到非常温馨。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工作的管理,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校本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重视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等德育课程教学,拓展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绿色德育新机制。我们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组建家长委员会,召开家委会议,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家长畅谈学校的办学思路,请家长对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等。每学年,我们都要带领学生走进元丰社区、学前社区,举办共建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块德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三、 用“绿色文化”推动教学改革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规划课题“‘绿色’校本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研究”,其中后者已经结题,并着手“十二五”课题“绿色理念下的小学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加强了“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和谐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前预学案―课堂教学案―课后拓展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制定了“三模”,即“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绿色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预学案编写的一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三进”,即预学案进课堂、练习进课堂、作业进课堂。通过系统的绿色教育理论学习和各学科备课组的研讨实践,“积极有效的绿色课堂”有了新突破。“绿色生态课堂”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们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其中以室内“琴棋书画”、室外“跑跳投踢”、基地“种喂看护”为依托的德丰少年宫建设更具特色。2010年9月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在张家港市第37次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9月,《光明日报》在宣传我市少年宫建设报道中专门列举了我校的做法。同月,在全国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我校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施绿色生态评价,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我们改变了原有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两个单一的评价体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绿色评价体系。既有平时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和文学之星的评比,也有在期末评选的三好学生、绿苗之星等。这样的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获奖面,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快乐地成长。

四、 用“绿色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绿色文化的思想,能帮助教师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确立现代人才观、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当作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人,进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厚德尚绿”的校训下,要求教师常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思《教师“十不准”规定》,常念绿色文化之“经”,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对绿色文化理念下的“绿色和谐教育”的认识,并努力践行。如秉承绿色文化思想、绿叶精神,开展 “绿叶教师”和“绿色办公室”的评比,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并以此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活动,积极开展“绿源发展论坛”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工作例会时间,安排20分钟让3~4名教师上台交流上一周的所学、所思、所悟,以此为平台,促使教师认真准备,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成长。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绿色文化”课题研究,促进自身发展。各个备课组根据学校的“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管理研究”课题,分解成自己的子课题,把各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组织进行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走上了教科研联动、科研促成长的良性轨道。

五、 用“绿色文化”推进行风建设

学校行风建设也注入绿色文化的品质,既增强了依法治校意识,又渗透了人文关怀,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充分展示出了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第8篇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以主题为经、心灵为纬,编织生活的丰富。以智慧作帆、艺术作桨,描绘人生的精彩。在“薇心”引领下“薇行”不息,收获满满的“薇幸福”。

——题记

启东市紫薇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四轨制学校。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校园阵地,紫薇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面临硬件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学校不得不提高软件的实力和质量。于是,校园文化成了学校开发和打造的重点。

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德育的隐形课程,学校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侧重于关注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主要构建人性化的自然环境,创建花园式的绿化环境,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三化”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就是有限的橱窗展示和班级文化布置。

在2015年,学校为了拓宽德育渠道,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创办了校刊《薇·成长》。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刊物,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校自我宣传的窗口,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有文化的熏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师生传递一种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并能无形间进行渗透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一条富有学校特色且符合学校发展轨迹的氛围文化线已初具雏形。薇,谐音“微”也,紫薇小学的教育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学校以“薇·成长”为主题,打造了楼道文化、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打造期间,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教育新常态指引下,积极整合阳光教育的资源与成果,深入倡导“彩绘童年,阳光一生”的德育核心思想,努力帮助孩子们学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新生长点。

一、“薇心”浸润, 引领“薇行”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氛围文明和谐,学生的言行会自觉地调节和支配。校容校貌整洁诗意,学生的情操会得到陶冶和提升。为了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加大文化环境建设投入,对学校主要的行政楼暨学生活动的专用楼----知行楼,展开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此为突破口,为师生心灵的熏陶与成长提供展示的空间。

(一)廉政文化,清风化雨润人心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廉洁奉公、勤俭正德”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每次会议,全体教师都会经过于此,它们就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孩子们以“廉”字标准相伴童年,树立崇尚廉洁、诚信守法的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要成为一个正直、有担当之人。

(二)特色文化,靓丽名片精心造

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试点学校,中国STEM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和南通市艺术特色学校,特色就是紫薇小学就是紫薇小学的一张名片。

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小发明在紫薇园诞生,并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无不向大家证明:紫小孩子有无穷的创新智慧,科技的魅力开出了无比璀璨的花朵!

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润育每个心灵,扎实高效的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美,开展异彩纷呈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展现美,合唱、舞蹈、陶艺、科幻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在这里起步,每一位紫小学子努力争做“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德智并举、艺文双馨”的好少年。

特色文化还体现在跨学科、多领域融合联动的活动中。参与南通市篮球啦啦操、开展英语课本剧比赛、组织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亮点频频,精彩无限。

近年来特色学科的活动和成果,是荣誉,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每学年,学校不仅会定期更换活动照片,还会展示一批小科学家和小艺术家。

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润心践行,身心得到了全面地发展。

二、“薇心”求道,传承文化

问学楼,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楼。每天师生们在这里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分享,在这里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启发,在这里接受思想的洗礼和提升。

(一)以梦为笔,增亮生命底色

在问学楼东楼道的文化布置中,学校结合了“八礼四仪”和“中国梦想”两个版块。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欢声笑语诉说着文明的守望。“八礼”是日常养成,“四仪”是激励巩固。文明从孩子抓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融入“爱、善、诚、勤、俭、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梦想,是寄托,是希望,更是一种力量。学校希望每一位学生用智慧的脑、温暖的心、实践的手,共同涂抹生命的底色,成就美好的未来,做一个自强不息的接班人。

(二)立足学科,提升文化素养

问学楼西楼道里的每一层文化布置都和学科息息相关,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师生徜徉其间,犹如漫步知识与文化长廊,给人启迪,使人奋发。

“温故知新、敏而好学、学思合一”……一个个出自《论语》的成语既向师生展示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数学小百科通过一则则数学小故事,引领师生探究数形奥秘,深化理性思维;吴道子、徐悲鸿、梵高,一位位艺术大师,吸引着孩子们鉴赏艺术之美,开启人生艺术之旅。

三、“薇行”足迹,见证成长

在楼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随之孕育的还有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两者又称班级文化区)。低年级“薇·希望”,中年级“薇·成长”,高年级“薇·幸福”,展示形式为学生绘画、摄影、小报等,内容为学生自创自编,体现积极向上。

(一)走廊墙报,异彩纷呈彰显特色

漫步问学楼走廊,各班级外墙上的文化布置常令人流连忘返。“薇·希望”、“薇·成长”、“薇·幸福”的主题鲜明,设计独具匠心,布局合理美观,图片、书画、手抄报、剪贴画,形式多样,寓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让走廊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足迹。

(二)班级环境,温馨典雅彰显内涵

对班级环境布置,如“黑板报宣传”、“墙报专栏”等学校有详实具体的要求。在体现班级特色的基础上,班主任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宣传途径,营造“温馨教室”,打造积极乐观的班级“舆论氛围”,努力布置好富有班级特色和品味的美文角、书画角、图书角及班级宣传橱窗,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教育之场所。

目前,学校的楼道、楼层文化图文集合了梦想人生、八礼四仪、廉政文化、学科素养、特色教育等内容,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漫步楼道,拾级而上,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中外名言;更可点燃梦想,展望未来……

四、“薇行”不息,收获幸福

在不断提升育人环境文化涵养的同时,学校下一阶段将重点关注学生“心育环境”的建设。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宽阳光心育渠道,创新阳光心育方式,将阳光心育延伸到课堂,延伸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延伸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中。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动,学会关怀,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橱窗宣传、开通“心语热线”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悦纳自己,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我成长,我快乐;真正让“阳光聊天室”不是一种摆设,不是一种噱头。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开展阳光心育活动,努力做好优化阳光心育特色品牌的创建。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完善,紫薇小学的楼道和楼层文化形成了一条“薇·成长”主题参观路线。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由正副班主任带领参观,每位新入职的教师,也是在同事的带领下熟悉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正所谓,育人先育心。

第9篇

关键词: 特色文化 课程资源 传承

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中对国外文化的渗透很多,然而,当国外友人探究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学生却不知所措,无法用英语交流。究其原因,是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因此,本土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依托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是一种极好的载体。它基于学校特色文化内涵,以英语教学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笔者将结合京口区一所乡镇学校课堂实践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文本建构

Kung Fu Panda is a super star in the world.Today we are glad to meet him.Here’s a short interview.

Reporter:Welcome,Kung Fu Panda.

Mr.Panda:Please call me“Po”.

Reporter:Well,Po.You do Chinese Kung Fu very well.Which Kung Fu are you good at?

Mr.Panda:I’m good at Tai Chi.

Reporter:Wow,that’s cool.I think you know a lot about it.

Mr.Panda:Yes.Tai Chi looks soft.But it can overcome the hard.

Reporter:Oh,shifu.I want to learn Tai Chi.How to do it well?

Mr.Panda:Believe I can and do it everyday.

Reporter:I see.Thank you,Shifu.

Mr.Panda:Not at all.

第二部分:课堂回放

第三部分:实践感悟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步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传统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基于此,很多有识之士对国外文化和本土文化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他们将文化和资源开发引入英语教学,打造环境文化,编制校本课程……但如何将特色校园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是一项全新的尝试与体验。笔者认为,依托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是基于校情校史、学校精神面貌,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在国际视野下校园文化中的特殊功能的一种研究,能彰显学校的整体办学特色。

从上述五年级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所在教研团队结合学校武术文化特色,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英语课程资源,努力使学生在加深对特色校园文化了解的同时,获得语言素养的综合提升及个性的积极发展。那么,如何凸显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呢?

1.立足教材,感悟特色。

教材是学生校园英语学习的主要蓝本。开发课程资源的起始阶段,或在一些英语教学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要避免用额外的英语课程增加学生的负担,完全可以借助教材,寻找与本校特色相融合的文本语言材料,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在语用过程中感悟校园文化特色,学会简单的表达。例如:我区乒乓特色学校一位教师在执教译林英语四上教材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单元时,就渗透乒乓球一些基本动作的英文词汇:move,push,rub,attack等。

2.立足校本,彰显特色。

构建具有学校本土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体系,探索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方式、评价、操作策略等,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编写语言材料时要注重特色资源的选择、取舍、提炼,非一味地拓展知识点,加大学习难度,可运用学生学过的语言或话题作为文本建构的生活情境和基本框架,融合特色文化所需的一些词汇。例如:我区京剧特色学校一位教师在2013年4月“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主题活动”中,执教的“Beijing Opera”便是针对六年级学生自编的英语阅读文本,创设“外国友人来校访问”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Look at the...face.Who’s he?What does it mean?等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表达京剧中的角色和脸谱,欣赏京剧的音律和服饰。

3.立足学生,表达特色。

第10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教育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核心就是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学校形象竞争和学校特色品牌的竞争。

一、理念引领,凝练优秀文化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使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利用专业资源,引领教师成长;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追求成功,不断超越,是我校教师的信念。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他们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的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学校环境。面对教师的期待,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不需分心谋人。

学校要始终把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设高尚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教师领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订阅期刊,定期组织交流学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演讲,让教师从讲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通过优化校本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学习;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达标课活动。在教学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尽管学校的教育宗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根本应该是教师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必须要通过每一个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分解成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刘迪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推行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文化见长、特长发展等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机制,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之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欣赏课发现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以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灿烂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园”发挥出无限无形的教育“大效益”。

学校管乐队组建才两年,参加广州市第七届艺术节器乐类比赛,荣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吹奏比赛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一等奖。打击乐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学生器乐比赛暨首届行进管乐和行进打击展演三等奖。田径队多次在海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斩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另外,学校首次组建手球队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经过奋力拼搏,荣获女子组第六名。

三、彰显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我校就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的,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也在这些特色教学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形成的群众团体。因其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拉丁组、美术组、书法组、科技组等,活跃的社团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德育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传统性的节日是全校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创新的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能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让人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的力量。校园传统节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六一”儿童节活动,要让学生过得开心有意义,并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精彩、向上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活动,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以“让学生亲近艺术、显示身手、展示风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一个大舞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文化建设,显示着学校办学的境界与品位。学校文化的凝练过程,使学校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得到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智慧的积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11篇

一、理念引领,凝练优秀文化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使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利用专业资源,引领教师成长;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追求成功,不断超越,是我校教师的信念。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他们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的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学校环境。面对教师的期待,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不需分心谋人。

学校要始终把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设高尚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教师领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订阅期刊,定期组织交流学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演讲,让教师从讲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通过优化校本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学习;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达标课活动。在教学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尽管学校的教育宗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根本应该是教师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必须要通过每一个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分解成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刘迪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推行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文化见长、特长发展等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机制,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之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欣赏课发现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以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灿烂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园”发挥出无限无形的教育“大效益”。

学校管乐队组建才两年,参加广州市第七届艺术节器乐类比赛,荣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吹奏比赛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一等奖。打击乐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学生器乐比赛暨首届行进管乐和行进打击展演三等奖。田径队多次在海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斩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另外,学校首次组建手球队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经过奋力拼搏,荣获女子组第六名。

三、彰显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我校就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的,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也在这些特色教学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形成的群众团体。因其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拉丁组、美术组、书法组、科技组等,活跃的社团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德育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传统性的节日是全校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创新的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能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让人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的力量。校园传统节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六一”儿童节活动,要让学生过得开心有意义,并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精彩、向上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活动,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以“让学生亲近艺术、显示身手、展示风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一个大舞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文化建设,显示着学校办学的境界与品位。学校文化的凝练过程,使学校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得到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智慧的积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12篇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的全体师生在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所依循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打造特色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美育德”表达了德育与美育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尚美”文化对和谐人格、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创设“尚美”校园环境——优雅“外壳”传神

1.校园环境布置

清新、淡雅成为陈桥中心小学校园环境关键词,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

2.班级特色主题布置

一年级“求乐”之美、二年级“求美”之美、三年级“求善”之美、四年级“求真”之美、五年级“求实”之美、六年级“求新”之美。六年级毕业时,学生对“乐、美、善、真、实、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绽放儿童美丽心灵。

(二)丰富“尚美”课程内容——化育美的心灵

1、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意识

学校以语文基础课程为主,开发了《古诗文赏析》、《弟子规》诵读等使学生享受中华传统之美;

2、开发班级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强生存”意识

我校各班级根据校情、班情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班级的大小事务设置为若干个岗位,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公开竞岗、同学评岗、定期换岗等方式,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自我管理的舞台。

3、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特长发展”意识

(1)经典诵读校本课程。(2)茶艺文化校本课程。(3)科学探究校本课程。(4)体艺发展校本课程。

(三)打造“尚美”求真课堂——促进生命成长

学校积极探讨“自主习得-自主探索-强化训练”的农村小学高效课堂,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质量,以质量促特色的策略来培育“尚美”特色的课堂文化,令“美”的旋律贯穿课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尚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尚美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

(四)放飞“尚美”幸福梦想——涵养精神生命

1、教师之美

(1)美在责任。(2)美在大爱。 (3)美在团队。

2、学生之美

(1)美在学习求真。(2)美在做人求善。(3)美在言行求美。(4)美在性格求乐。

三、项目预期效能

(一)创设了以“尚美”为主要元素的学校文化。

(二)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三)切实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13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的战略要点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义务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薄弱学校需要长足发展,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正所谓“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也正如罗伯·高菲和盖瑞斯·琼斯所言,建筑物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特点作用内容设计背景策略要点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1-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则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意识营造的,是经过学校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淀起来的。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2.学校文化具有选择性。学校是传递文化的专门场所,但是它不是无选择地传递人类所有的文化遗产。学校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是经过选择,并且经过一定的改造,然后才传递给学生。学校文化的选择标准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校文化具有创造性。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学校形成文化传统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势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是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4.学校文化具有个体差异性。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学校文化具有个体差异性,各校的文化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二、特色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校本来就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但不是说学校一建立起来就有学校文化,每一所学校的文化是经过全体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特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学校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学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作用:

1.特色校园文化具有统率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2.特色校园文化具有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中制度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块。学校经过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学校办事有章可循。制度文化是在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反映着师生的意愿。

3.特色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远景、有期望、有朝气、充满人文气息的,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很出色。在这种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全体师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与学,并会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4.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优化。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要靠全体师生的努力,因此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教育。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发掘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含在学校物质表像之中的精神内核,又往往通过校园的物质层面呈现出的文化与教育要素。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修炼礼仪文化。健康的、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优化学校人际环境,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集体舆论、文化氛围等,老师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后都倡导“赞赏鼓励”。

3.充实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死读书、读死书有悖于学生身心。基于这一认识,走出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经过一次次的活动,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学生们身上可喜的进步。

4.健全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静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就是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移,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

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设计策略:

(1)整体化策略:凝炼学校文化精神。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清晰的办学目标、高扬的办学理念,其现实的发展就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而这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理念就是学校文化精神。学校的文化精神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特色文化建设时要多种因素进行整体化锤炼,使文化精神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文化期待之中,并最终影响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

(2)优质化策略:外化学校特色名片。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优质化的提升,比如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等硬件设施,校园绿地、走廊、雕塑的设计与布置,社团活动的组织,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等都要结合特色优质发展原则,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特色文化水平的和谐稳步提升。

第14篇

“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现校址自1905年开始办学,有105年的办学历史,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说是芳村地区最古老的办学校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一贯来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我校建立健全了“岭南醒狮文化”建设体系,将综合实践活动、西关文化课程、校本课程、水秀花香地方课程的资源移植于校园,创设人文环境,培养文化氛围,对醒狮文化的发源进行考察,以学生为主撰写校本教材,凝聚群体精神,凸现人文教育特色。

近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教育局经费支持下,我校“岭南醒狮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我们主要通过德育活动和课程学习,传承岭南醒狮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一、醒狮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创新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醒狮文化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娱乐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种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有益运动。我校结合校安工程及谢家祠工程后期规划,把岭南醒狮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开辟武术练习园地,聘请全国蔡李佛拳武术冠军梁英男任总教练,进行全校性的武术学习,为醒狮打下动作基础。扩大醒狮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团队,每周固定时间,聘请教练和专职老师,进行醒狮学习。学校还加大投入力度,斥资为醒狮队购置了一批新的器材和服装。

我校参加广州市艺术节比赛的主题也紧扣醒狮,最后确定为表现岭南孩子学舞狮妙趣横生的《狮乡童趣》。在节目中我们把醒狮繁杂的技巧巧妙的融入到舞蹈表演,获得荔湾区和广州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少先队活动方面,我校“小金狮醒狮队”已经是区里小有名气的少先队特色小队,我们继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广东醒狮文化。到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故里拜师学艺。学生习作和拍摄的照片刊登在《岭南少年报》、《现代小学生报》等多份报刊上。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醒狮文化,堪称是华夏五千年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我们学校行政有很强的共识,就是要将醒狮文化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就要把这种丰富的文化形式引入到校园,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激发兴趣,才能在从小耳濡目染中,不断深化对醒狮文化的理解,通过传承发扬醒狮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别具一格的学校特色。

二、融入大德育教育,提升品牌辐射力

我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组建醒狮队,多年来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科学规划,师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得到锻炼与成长。

1、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我校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抓住颇具岭南地区文化特色的“广东醒狮文化”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并以此为主轴指导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主题研究,落实德育目标。学校制定的《对广东醒狮文化的探究》主题系列活动纵横了学校的三到六年级,按照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了不同层次深度的课题探究大纲。第一阶段(三年级):了解广东醒狮文化;第二阶段(四年级):体验广东醒狮文化的部精华;第三阶段(五年级):学习广东醒狮文化之舞狮活动;第四阶段(六年级):组建醒狮队,宣扬醒狮文化。

2、结合学校开展岭南醒狮文化特色建设,体育科开展以武术-蔡李佛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特色教学,外聘蔡李佛拳全国武术冠军梁英男为总教练,全校全员参与,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段开展训练。

3、音乐学科指导建立艺术社团,成立小金狮艺术团。注重融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广东狮子锣鼓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老师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喜爱游戏的身心特点,采用将广东狮子锣鼓繁难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儿童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知识技能在“玩”中被掌握,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了解广东狮子锣鼓的演奏及其相关文化。我校小金狮艺术团参加广州市舞蹈节比赛的节目《狮乡童趣》,学生在节目中表演的醒狮技巧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4、美术学科则在课后培训及兴趣小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同的特点,采用低年级学生能综合运用点、线、面、色绘画出狮子外形。中年级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比较多绘画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自我,用油画棒或水彩、水粉颜料创作醒狮动态,和舞狮的热闹的主题画面。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写实能力,能临摹传统的技法和对物体进行写生,也能运用以往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创作。所以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舞狮,进行美术创作。也可以教他们进行小狮子的制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使美术知识技能在生活学习中领悟、实践,并发展下去。

5、醒狮文化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娱乐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种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有益运动。最重要的是,醒狮文化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表现的精神实质是最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我校特色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发课程和活动中的有效因素,例如信息技术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生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海报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科技活动采用科技技术与传统相结合,制作创新的动感狮子、环保狮子等。

第15篇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一直以“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在立足学校的基础上,努力提炼符合自己校情和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师生的外在行为,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

一、立足学校实际,提炼“时空探索教育”核心理念

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构建,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需要富有个性的校长和拥有经验的教师,需要和谐的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然而,学校的核心文化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提炼。在挖掘、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要做到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认真研究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特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并善于为我所用;认真研究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特别是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发展需要,让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认真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体现者。

东高地第三小学比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人奉献、拼搏、团结、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构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航天发展史、航天人物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初步将“航天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有力抓手,并着力发展这方面的特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学校提炼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即航天活动本身具有的“探索性”。“探索性”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并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学校又是“人”的教育,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为师生探索并创造生命价值服务。因此,航天活动的“探索性”是我们思考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归宿。

2008年,学校提出“时空探索教育”理念。首先,“时空探索”这一概念揭示了航天活动的本质,对应了学校已有的“航天特色”,并具有把这种特色教育向非航天研究人员子弟普及的弹性空间;其次,“时空探索教育”中“探索”这一概念在“航天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顺应了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探索品质的基本趋势;再次,“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定位既基于学校独特的生源现状,又超越这种现状,既顺应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探索素质培养的历史潮流,又凸显学校对这种潮流的独特理解。

“时空探索教育”的核心理念,既是对“航天特色”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对学校文化最准确的总结和提升。

二、细化核心理念,诠释“时空探索教育”

“时空探索教育”的内涵是:时空探索教育是培养学生时空探索品质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张扬生命力的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时空探索创造生命价值的教育。

通过分析总结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组织文化特色,概括出学校的价值取向,即校训“博学、首创、至善、立美”,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博学: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博学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航天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才铸就了航天事业的崛起。我们不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达到博学,但要有博学的潜质,即孜孜不倦的学习品质,善于研究、广泛性学习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

首创:不懈探索、争为人先。首创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我们的航天人具有首创的精神,他们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我们师生的首创体现在善于将他人经验和自己的实际进行整合,提出新的思考,产生新的行为。

至善:修身养德、社会担当。至善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原则,是责任的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航天人的特质,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大善。我们的师生也要有这种情怀。

立美:博雅心境、艺术人生。立美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精神追求。学校生活是普通的、平凡的,其中的“美”需要体验;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世俗的,其中的“美”需要感悟。师生要在这其中,通过认识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并享受美;通过生命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创造达至生命之美。

同时,学校还设计了校园吉祥物彰显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源自运载火箭,以火箭为基础,进行拟人化处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的班牌、提示语上都有这个卡通形象。

在分解、细化核心理念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吉祥物命名活动,经过征求多方意见,最后命名为“航宝”。

航宝的寓意是:航是航天、航海、航空……航是航行,航行需要勇气、力量、智慧……我们要去远航,探索未知的世界;宝是我们每一个孩子,我们不仅是家庭的宝,也是老师的宝,不仅是航天的宝,更是祖国的宝,世界的宝。我们都是“航宝”,我们要在时空探索教育的引领下起航。

通过校园吉祥物命名活动,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得到了师生、家长的认同与理解。现在,校园吉祥物已演变成学校争星活动的奖章,孩子们都积极努力,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宝”。

三、全方位课题引领,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北京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时空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申报成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师生深入研究“时空探索教育”,自觉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此项课题研究以深入分析、明确时空探索教育内涵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题引领,以此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创新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行动研究、个案访谈、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特色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1.校园景观建设彰显个性、形象、特色

校园景观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个性的体现,也是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与学校办学理念配套的校园环境建设对办学理念的渗透与推广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校紧紧围绕着“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将景观主题确定为“时空探索旅程”。

走进教学楼内,蓝色的星空、拔地而起的火箭、一幅幅壁画,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对“时空探索教育”的理解。各个楼层围绕“时空探索”确定了不同主题内容:宇宙与生命、艺术与人文、地球与科技,内容设计跨越古今,中西合璧,彰显了时空探索教育这一理念。

2.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

“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为重点。通过实践与研究,我校“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的特色。

自主:“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教育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较多思考、认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要体现“自主”就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好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过程,才能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高。

开放:“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一个“平面”,而应该面向社会、依托社会,为学生开辟新的教育资源与更为广阔的活动场所。在开展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学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调动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共同探索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实现教育的课内外完美结合。

多元:“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应是多元的。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使学校教育更具实效性,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才能走进和适应生活、现实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参与体验、实践创造等多种形式,感悟提升,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3.课堂教学呈现情趣、灵动、尚美

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在课堂中体现,我们在课堂教学特色的研究上,打造探索性的课堂,实施探索性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情趣、灵动、尚美的课堂教学特色。

有“情趣”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彰显生命力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力的课堂,是有声有色、有情趣的课堂。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同样可以上得生动、有趣、有情感,以此激荡学生生活情感的涟漪,学生就会在课堂中主动地去实践、体验、探究。

“灵动”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在放手的同时,呈现出灵动和生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有心灵的对话、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学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迪,从而逐步变得有灵气、有悟性、有智慧。

“尚美”的课堂:“尚美”是“时空探索教育”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课堂教学要引领孩子们达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引领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展现美和创造美,同时还要增强师生的责任担当,造福社会。大爱无疆。“尚美”是后续不断探索的品质与不竭动力。

4.校本课程建设凸显开阔、贯通、启迪

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品质。

“开阔”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首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领域,增长更多的见识;其次,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精进性不断得到发展。

“贯通”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方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我们试图实现学科之间的贯通、知识之间的贯通、思维上的贯通。孩子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门知识、一种技能,还是学习方法,领会思想,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与能力。

“启迪”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追求美、创造美,用博爱关心周围的人与物,用智慧造福人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更多地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启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