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途径之一,上好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不久笔者参加本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赛,聆听了四位青年教师的音乐公开课教学,这四位老师教龄最长的是5年,最短的是2年。她们执教的是同一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七课《手拉手》。四堂课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艺术,新型创新的教学模式,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给听课者获益良多。听课后,也引发笔者对公开课的思考。结合这次的活动,笔者对其中两位教师的课谈几点拙见,以抛砖引玉。
《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两个声部的合唱曲。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切分节奏和二声部教学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两位老师都把这两个难点很巧妙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甲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先从节奏模仿开始解决切分音,在节奏训练中,内容丰富,训练也扎实到位,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准确。在进行声部的训练,老师采用了模唱、肢体动作的方式,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二声部的学习,整堂课气氛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参与活动积极,效果良好。
乙老师则采用探究性学习,从二声部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听辨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最后进行二声部的和声训练,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二声部,接着采用公益广告进行导入新课,在歌曲教学中则采用柯达伊手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找准音高,很好的进行合唱教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声响为歌曲伴奏。两位老师都采用辅的教学手段从合作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1落实双基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音乐公开课都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双基的训练是枯燥的,公开课中的两位老师都能把枯燥的音乐双基训练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将音乐知识技能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甲老师在解决切分节奏采用的是节奏模仿:老师把二声部中的切分节奏提出来,设计高声部的用拍掌,低声部的用踏步,老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来进行模仿,在师生互动中解决切分节奏,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在解决二声部旋律时采用模唱与律动同时练习:老师进行范唱高声部,学生模唱,解决高声部旋律。低声部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老师就边唱边律动(立 蹲 踏步 ),学生进行模仿动作,再带律动模唱,最后进行合成。甲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采用难点分散、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的铺设教学梯度,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老师则从二声部旋律入手,她先设计让学生集体听辨单音;再把两个声部的旋律运用图形谱出示,让学生分别进行连唱;待学生基本上达到要求后,再把单音加上节奏组成两个声部旋律,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训练。乙老师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练习,最后进行声部训练,而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合唱部分。乙老师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种辅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两位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把双基教学有机的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在 “动中学,乐中学”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 课堂中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教学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教学听、视、触的环境和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两位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创设,在教学的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有效的进行教学。甲老师创设的情景是这样的:通过让学生填空形容词,来说一说自己的手是(〖ZZ(F〗X〖ZZ)〗 X )的 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一个个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地举手发言,通过赞美自己的手,从而体会到手的作用是很多很多的,最主要的是在传递情感。一个简单而精心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乙老师则通过让学生观看公益广告,(一位五年级同学的讲述:她的同桌是一位聋哑学生,她们同桌5年了。上课时,她用手语帮助聋哑的同学讲解难题,两人每天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像亲姐妹一样,不管发生什么,她们俩都团结在一起。)老师在广告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旋律,接着老师问“这则广告给你带来什么感想?”(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着。看完后,同学们感触很深:有的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的说朋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有的说要像这位同学学习,帮助别人;有的说手拉手可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地球……在这样的画面中,同学们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愿望,投入自己深厚的情感,通过视觉去体验音乐、感受画面。两位老师都根据歌曲内在的审美因素,从情感入手,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最恰当、最直接、最有效的导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又不乏新意,在自然而又新奇的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已被老师创设的情景所吸引,情感已融入了音乐。
3扎实基本功展现教学美
教学的艺术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两位老师在这次的公开课教学中给我们带来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享受。首先她们的语言很美:老师们课堂语言、语速和节奏都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富有感染力,语言节奏恰如其分,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其次她们的肢体很美: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一切身体动作,创设出一个个欢快活泼的情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并很好的掌握。再着她们自身的专业美:老师们都展示了自己的长项,甲老师声乐条件好,她采用自己范唱;乙老师舞蹈好,她采用律动教学。音乐老师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通过自身的美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感染学生。因此这次公开课教学总的来说是给我们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
4公开课教学中的思考
公开课教学是展示――锻炼――积累――提高的过程。通过公开课,青年老师的优势也随之显现,有热情、有激情、有新意、有个性、有智慧。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如:如何有效的提问。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沉默不语;缺乏探究性。殊不知道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其思维能力。又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的挖掘、理解、表达,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在本次的公开课上,老师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指示的溪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尺讲台飞扬青春风采,教学比赛初露砥砺锋芒。公开课教学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必选项目之一,也是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一个舞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展示活动,更多的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和风采,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老师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公开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为教师们探索实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契机,有力地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浙江:《中小学音乐教育》 杂志社 2012年NO.03
“双基加趣味,注重实效性”是上好音乐公开课的关键。本文通过新课导入、歌曲教学、课件运用、课后反思四方面阐述了如何上好音乐公开课。
音乐公开课是音乐教师教学研究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不但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作为龙子湖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觉得“双基加趣味,注重实效性”是上好公开课的关键。下面就我个人的积累、观察、反思和总结,谈谈如何上好音乐公开课。
一、新课导入
从开始上课到导入新课的时间尽管很短,但一节课的亮点与闪光之处也就在这一部分。导入新奇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好奇、探究的心态期待着音乐课新授的开始。
总结老师们采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谈话导入:许多儿童歌曲的内容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通过谈话这种最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方式,更利于直接导入新课。
2.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设置谜语导入新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故事导入: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就能过渡到乐曲教学上了。
4.舞蹈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唱歌跳舞的欢乐气氛,产生唱起来舞起来的欲望。
5.多媒体展示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加直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是他们最喜欢的导入方法。
6.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对应的情境,使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
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导入新课时一定不要脱离音乐本体,教师要根据每节课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找准切入点,并要精心琢磨、推敲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合适、恰当、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成功的开端。
二、歌曲教学
1.准确把握重难点
根据本人的听课笔记统计,我市音乐公开课99%都是唱歌教学。自然,歌曲教学是重点部分,但是如果弄不好就会陷入冷场。唱得少了,学不会就变成“夹生饭”;唱得多了,听课老师会乏味,说你的课没有亮点。怎样才能消除这些弊端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旋律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轻松掌握歌曲。
2.歌曲教学有铺垫
要使90%的学生准确掌握歌曲,不听唱六七遍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单调,教师要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教授歌曲。首先,教师可以范唱歌曲,然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如歌曲情绪、演唱方式、旋律特点等问题再听一遍歌曲,接着让学生再次听唱,找出难点。容易解决的就让学生跟琴模唱,不好解决的再提出来带着学生进行针对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双基教学。三遍下来,学生对歌曲就能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跟琴顺两遍,进行乐句间的衔接,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最后,再对歌曲进行律动表演等多种形式巩固教学。这样做,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而且省时省力,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3.拓展合理有效
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教学拓展,但有的教师把拓展误解为一种形式、一道程序、一个点缀,为了给课堂增加所谓的亮点,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教学中如何拓展才合理有效呢?根据好的课例总结出以下两点:把课外的资源引进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增加教学容量,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面。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拓展中,要冷静思考,择优慎用。适度对音乐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是教学中应该提倡的。但前提必须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的拓展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能更有效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讲究课件运用
音乐教学中的课件运用现在已经普及,教师们都知道利用课件声像一体、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有的公开课上,课件做得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公开课不是比多媒体制作技术,课件是“辅助”,要用的“精”、“巧”、“好”,掌握好“度”和“量”。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助于深化理解的地方,需要拓展的背景知识等应该恰当地运用课件,对那些只需板书或讲解就能解决的地方,就可以简化了。
四、课后反思不可缺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后的总结剖析,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减少教学遗憾,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觉得教师个人的素质十分重要。我相信,在成为教师之前,学校里已经传授了作为某学科或某几个学科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如果培养的是音乐教师,那么唱歌、跳舞一定要会的;而体育教师,不一定会所有的体育项目,但是所传授的体育项目一定要会。这个教师素质,在上公开课前的准备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概括而言,就是“三备”:一是备教材,对所要上的公开课的全部内容、教学目的,以及重难点一定要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具有方向性,设计出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二是备学生,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理解能力,还有兴趣爱好等。所设置的提问要有不同的难度值,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三是备教法,好的公开课,往往有着好的教学设计。那什么才是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主线突出、简洁明了、流畅平滑。在此基础上,可力求创新,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更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当然,仅仅具备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具体表现在公开课如下几个方面:一、课堂讲解的能力。这是教师必备的、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即使是在当今讲究创新教学的今天,讲解的功能已经淡化,但是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适当有效的讲解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我们要讲得更精、讲得更科学、讲得更有实效。二、课堂提问的能力。提问这种教学方法是每一节公开课都会用到的。但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是针对个别学生。好的问题,应该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自省;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有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创造更加新颖的提问形式。三、课堂调动的能力。好的公开课上,教师都能充分调动出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一般来说,教师运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最能调动课堂气氛。四、课堂评价的能力。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鼓励,能使学生不断进取和发展。
“一个好汉十个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准备出一节完美的公开课,可借助集体的力量。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集体备课。我曾在一次赛课中见识到一支超豪华的作战团体:一位参赛教师,配备了四个人的作战队伍,其中有两人负责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初步整理工作,一人负责课件的制作,一人负责指导参赛教师在上课中的具体操作。当然,只要没有意外,就能成就一节完美的公开课。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国家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要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宽专业、厚基础、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声乐、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上,而作为音乐教师教育应有的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课外辅导能力的培养严重弱化。因此,导致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非专业课程的现象,在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上都较为薄弱。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往往败于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演唱能力却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甚至学生毕业后由于执教能力差强人意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折射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缺憾:单方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认知空白等。
笔者曾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0.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有17.77%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只有23.97%的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而且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观念的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十分必要。
如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研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需要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实践效果。在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理念、音乐教育专业思想等内容逐渐渗透入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意识,从而促使其转变观念,将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作为专业学习内容之一而加以重视。
其次,将微格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体系,以音乐微格教学为基本手段,探索适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化”的倾向。针对“音乐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展多途径的专业实践活动。
第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内容的教学指导分量,逐步使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衔接。
第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充分体现师范性。构建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逐步突出师范性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增设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书法、语言训练等课程,或者增加课时,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
二、建立“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习”三位一体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学生角色向准教师角色的转化,需要构建一个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中保持并加强与师范性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增强声乐、键盘课程教学法分量,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歌唱、演奏教学能力的训练;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合唱与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微格教学实训等课程,强调课程内容间的融合、贯通,逐渐形成一套符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鉴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见习、实习难以落实的现状,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音乐教师请进大学课堂,通过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作报告、实际授课并进行音乐教学指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学习音乐课如何教学,加深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三是利用音乐微格教学模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学技能专项训练,满足学生毕业教学实习和将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音乐微格教室还能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实践表演等需要。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向,实行音乐教学法分级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包括音乐教学设计技能、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四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根据现实状况可以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灵活解决毕业生实习学校问题。学生需要完成的实习任务包括:(1)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2)教学实习;(3)教学实习报告与总结。
三、尝试专业教学与教学法结合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也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导向。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基础教育阶段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尺度,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变革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既能懂得如何唱、奏,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是在键盘演奏、声乐演唱教学中强化音乐教学技能成分。乐器演奏、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线,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娴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演唱技能,并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范奏和歌唱进行教学。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实施公开课教学活动旨在解决教学和教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意在给每位教师和同学提供互相学习、不断思考、学术争鸣的机会,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正确的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目的。通过公开课教学展示给学生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扩大学生专业学习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好电子琴这一具有特色的教学工具,在器乐技能提高的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关的领域。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2)基本应用教学技能:电子琴演奏、歌曲伴奏、电子琴合奏、和弦编配等。(3)音乐创作:利用电子琴独有的多音色、多节奏、多伴奏等功能,进行音乐创作和乐器编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4)合奏: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难得有参加乐队的经历,电子琴的合奏就会使学生对乐队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5)电子音乐应用技术:了解、熟悉音序功能、录音功能、MIDI制作等功能运用,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有利于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及培养电子琴所涉及到庞大的商业音乐产业的人才。
四、开展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相应加大艺术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学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实力拓展途径。如课堂教学实习、课外活动实习和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实习。
二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搞好理论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将一部分可以分割的知识点、教学点纳入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艺术教学实践场所和设施,认真做好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类演出,如院际、年级、班级的专业交流汇报,音乐知识竞赛、晚会、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创编与演出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兴趣,很好地开拓音乐教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机会。
深入学习、全面动员,持续广泛地开展“校本培训”
我们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效率。学习理论,是为了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为了使教师获得充实的理论信息,我们根据需要购置一批图书,阅览室还增订一批报刊。同时,我们在全区学校中第一家接通地面接收装置,使教师们能有机会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学习资料。我们还编印了教师学习手册,介绍了WPS、PowerPoint、Word等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每位教师人手一册,由电教组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有了充实的理论,教师们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活了,通过学习,他们设计了自己所任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脚本,编制多媒体课件。各位教师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主题学习网站,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展示,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学习途径和大量的学习资源。在培训过程中,许多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素养都得到了提高。比如生物、地理、历史、劳技、艺术等教研组,他们在接受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后,全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设计并实践了一个教学案例,并且建立了“生命科学学习网站”、“植物园”、“教师培训基地”、“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网站”等主题学习网站,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使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教学活动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活动之初,有不少教师不敢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怕出差错被人笑话。我们组织几个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教师上示范课,然后交流设备使用方法和课件制作方法,使大家感到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并不需要特别专门的培训,使用简单的课件也能成功上好一节多媒体课。在消除了大家的畏惧心理之后,学校在每周周二下午组织本校教师上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每次上课之后都要进行认真的评课交流活动,使大家的水平不断提高。然后,我们又组织各学科教师分别到基层学校上一节应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并请各校领导、教研室相关教研员听课、评课,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对全区教育信息化都起到了示范、推动和促进作用。用录像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更细化的分析,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推进作用。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将录像分析法落实到各个教研组的日常工作计划中,把几年来学校组织的各级公开课录像资料进行了整理,首先将这些公开课的录像全部转录成VCD光盘,然后将VCD转换成RM格式的流媒体文件,再将这些公开课的流媒体文件上传到校园网的视频资源库中供全体教师参考、分析,同时,教务处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课改研训中心的教师及一线教师对典型课例进行分析、评价。
建设校园网络,提高校本培训的效率
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吃多了山珍海味,就慢慢地开始怀念家常菜的味道,舍弃精雕细琢的装饰、种类繁多的佐料以及精致的摆盘,选择普通的食材与用料,不过分追求色彩上的搭配,用心烹制,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百吃不厌却又营养满分。就像家常菜一样,略去花样百出的浮华,还语文以最朴素、最简单的味道,这才是现在语文课的大势所趋。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孙景华先生从课堂的角度对“家常课”做了几点解说:目标简明、结构简单、方法朴实、教师省力、学生卖力。黄厚江老师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一文中说到,真理总是朴素的,新课程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实践。短短的几句话,可以看出黄厚江老师朴素的教学风格。黄老师从他的“本色语文”思想出发提出了“家常课”的概念,并为这种课拟定了三个标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诚如黄厚江老师所说,课程改革,是一线普通教师们共同的使命,而不是几个素质“超常”者的表演和作秀。只有致力于常规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才能走进无数学生的课堂。
纵观很多教育名师的公开课,一节课结束,收获掌声、赞叹声满满。听课老师意犹未尽,满眼崇拜的感叹:这堂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学生积极性高涨,这位名师的课真精彩!不可否认,这些语文名师确实将他们的教学理论融入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之中,每节课都倾注了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是经过不断反思后精雕细琢的成果。无论是从文本解读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课堂细节的展示等等,我们都能从中发掘出这些名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但是,这些名师的课堂是否具有迁移性?再来审视很多一线教师的公开课,新颖、独特、热闹,但我们首先要清楚,公开课的教学首先还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收获,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是为了互相学习,以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们的知识获得主要来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改革而完全抛弃传统,为了新奇而过度解读文本,为了独特而滥用各种教学方式,要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更好、更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关于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教学内容、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乱花渐欲迷人眼――“真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等众多教学理念使得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乱了阵脚,怎样洗净铅华,回归语文最本真的状态,不再将“公开课”与“家常课”作为两个大相径庭的上课模式对立起来,真正的做好“家常课”这道原汁原味却又富有营养的菜就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立足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的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位教师在上《济南的冬天》这节公开课时,设计了八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走近作家和作品;注意辨别多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修辞手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学习老舍高超的写景方法等。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繁多,教师试图把所有与课文相关的全部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其实,教师讲得多并不代表学生学到的多,很多时候是适得其反,教师口干舌燥的上完一节课,学生听的也是疲惫不堪,教学重点没有掌握,教师额外拓展的内容更是一知半解。
我们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有人批判说这句话说的不正确,认为教师剪断了学生个性化的“枝条”,把学生培养成了大批量生产的统一人才。我觉得换个角度看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设计的一个启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如果能丢弃一些无用的枝叶,修剪一些多余的枝干,大胆取舍,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立足于新课标对课文的直接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课程要求,才能让教学目标层次分明。如同用线穿珍珠,用一条教学主线,把各个教学目标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流程。当然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也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新课改在改革教材、改革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改变了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众多语文教学理念的冲击使得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初衷,一味地崇尚新奇使得语文失去了“本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也是回归“家常味”的必经之路。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要求教学方法要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是初中生读《背影》时认为作者的父亲翻月台是违背交通规则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理解说明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但是,如果都这样怀着求异心理的话,语文就不能称之为语文了,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意义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很多老师在教学散文、诗歌时,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读作者精致的语言文字去感受景之美、情之切,反而在课堂开始就开展一系列的多媒体图片展示,试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描绘的景色之美,从图片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是,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只会阻碍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心底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一个老师教学《纪念白求恩》,整个课堂包括了“唱歌、跳舞、演话剧、诗朗诵、诗歌创作”等多种活动,看起来,热闹非凡,也符合很多人“以新奇为好”的标准,但是以这种形式开展阅读课,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效果不大。
很多教师明白多媒体的辅,但是从很多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固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方法和手段总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分课程具体内容、性质、学情,盲目套用“多媒体”的做法,也是中“看”不中“用”的。不是所有形式的课文朗读都要配上音乐,有些教师在学生默读课文时也要配乐。恰当的音乐辅助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但是不分场合的肆意配乐会干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教师在教学《,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配的音乐是《二泉映月》,这种做法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没有积极的帮助。很多教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也没有额外的背景音乐铺垫,仅凭着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文本和作者的共鸣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一腔热情也能深深地将学生打动,更好的将学生带入文本。
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花样百出、一味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只会适得其反。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教语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立足于语文的本色踏踏实实的教语文,也许会收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家常课”所追寻的朴实简约,不是循规蹈矩,更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朴实求真的教学态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淡而有味的家常课,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注释:
[1]黄厚江.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2]张树宝.让公开课走出作秀的误区[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6).
武义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了空间李娅莉
福建省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是怎样开展科技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王少华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7个基本规律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浅析李克源
让小学生习作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王静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张武升
作文教学三步曲曹留仙
立体教学法王增昌,孙春成
一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文冲
小学开设英语课问答李建平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一节英语研究课的分析和体会孙隽蕾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目标教学中的运用杨琼英
创新的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因王建萍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石忠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构想董祯祥
"夸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桃联梅
由『作文太难改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刘琳
自然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袁萍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概念郑琼会
体现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目标邵莉莉
为边疆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边疆民族教育做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云南省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在昆举行文萍
梯读法刘美春
新编小学自然教材简介陈玉翠
用新《大纲》指导课堂教学陶德明
赢得创新机会获取实践能力--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随笔李岚
来到农家当会计李艳芳
应为考试正名
收集塑料包装袋黄永兴
跆拳道朱明,谷晓华
外星人朱永江,谷晓华
数学乐园何奕锦
简面图形剪拼戚焕英
公开课应重实效
火柴游戏活动戚雁芬
尝试教学的基本程序邱学华
一笔画陶伟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李凤华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王钰德,庞孝瑾HtTp://
彩球问题周根莲
春天的畅想李鹃
相遇问题刘梅,王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李惠萍
论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段勇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磁铁的性质》一课教法的启示朱加富
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曹丽芳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解放罗新琳
走向新世纪的关上第一小学陈晓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李燕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涂顺琴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尹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李颖玲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朱秀琼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何加荣
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看点杨耀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张照萍,何友华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苏佳琴
《不轻言放弃》教学设计刘波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施利红
"统计"教学设计杨斯美
黑龙江省中小学2010年普及毛笔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戈淑云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陆章甫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杨凤仙
浅谈小学教师『情商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邓石莲
以"情"朗读创造"情感课堂"陈早
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普保翠,赖凤全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四个立足"付春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鲍秀红
如何抓好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三部曲李梅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提效何丽翚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张继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冯树云
当前基层小学规模偏小,班级数少,配备的教师数无法满足学科设置的需要,教师年龄又偏大,且每位教师一周任课时数高达20多节。若经常安排基层教师外出听课培训,既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学校的经费也无法满足外出听课培训的需要。因此,学校教研氛围不浓,校本研究难以在本校内有效开展。为带动基层小学的教研,提高基层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充分发挥该校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于2007年9月正式成立了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汇聚了马巷中心小学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区级“十佳教师”8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0人,及部分市级骨干教师。五年来,名师工作室面向辖区23所农村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一、课题研讨——促进专业再发展
俗话说:“你要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2008年4月,马巷中心小学启动新的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同时也是课题组成员。五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观摩全国各类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及教学研讨。同时,还经常与名校名师互动,实现共同发展。2008年3月以来,马巷中心小学先后与厦门康乐二小、厦门梧村小学结成对子。上学期,邱淑瑜老师到厦门梧村小学上了一堂《圆的认识》,得到了厦门梧村小学数学教研组的高度赞扬。
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之余,勤阅读,勤写博文。建博至今,已发表400多篇博文,内容涵盖了课题研究的所有环节,包括“课题动态”“活动短波”“课堂回放”“教研散记”“阅读心得”等。
经过短短两年的课题研究,2010年6月3日,全省课题实验阶段性研讨会在马巷中心小学隆重举行,研讨会举办得相当成功。上午,课题组教师代表洪冬梅等4位教师上了4节课。余文森教授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4位教师的课,称她们的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下午的大会上,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社长盛赞课题研究是真正“回归到教育原点”。
2012~2013学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的第一年。名师工作室与时俱进,确立以“立足新课程标准,落实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题,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多轮磨课的研究步骤。上学期已进行了三个阶段,向辖区的教师奉献了4节有较高科研价值的课。上完课,该学段组长做教学设计说明和评点。
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更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
二、开课讲座——促进教学理念更新
从2007年10月10日起,这批业务精湛的名师工作室成员就按照年度计划,行走在农村基层校,为基层一线教师送上了150多节较高水平的观摩课。这150多节观摩课涉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生(社)、地方、综合实践等农村基层校比较薄弱的授课课程,也是由名师们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带着“三个一”进教室完成授课任务的。名师们通过过硬的教学艺术,驾驭课堂,吸引学生,受到基层教师的一致认可。50场专业而精彩的讲座更是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参与培训的教师达3000多人次。
三、视导 帮扶——手把手带教一线教师
一个教师在台上讲,底下一堆教师在听,这是常见的公开课模式。不过,从2010年9月开始,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给公开课教学活动“瘦身”,讲课的教师是一个人,底下听课的教师也是一个人,通过一对一听课、评课、业务检查、问卷调查等,听课的名师手把手地在“实战战场”上带教一线教师,使听评课双方在教学业务方面均获得较大的提升。
几年来,3个视导小组共下校10多次,视导学校23所,听课207节,其中语文课110节、数学课72节、英语课25节,相应地检查了110位语文教师、72位数学教师、25位英语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同时抽调44个班级的部分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情况及时反馈给该班科任老师,使基层教师在教材解读和教学方式上得到及时更新。
四、结对 互动——精心培养农村青年教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名师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农村青年教师,带动了一批基层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每位名师工作室成员都带着一两个徒弟,着重从阅读、写作和教学实践如备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如今,许多徒弟都成了学校教学骨干,并多次在区级乃至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五、网“罗”天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马巷中心小学开通了“名师工作室”网站。网站分为“现场”“活动专题”“走在路上”(包含“眷念童心”“品读时光”“匠心独具”“灵动课堂”)“研究与思考”“资源共享”“师友互动”等专栏,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时上传了相关文章。这些文章为该学区教师提供了交流经验、同步探索的平台。上学期,名师工作室推出《校园教研天地》简报,简报内容为该阶段名师工作室的主题研究情况,辐射示范活动,教师优秀案例、随笔、反思,及区、市、省、全国各级的课改动态信息,给教师提供最前沿的教科研资源,帮助教师随时把握课改方向。
五年来,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在一次区级调研中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活动报道《名师工程?摇起航》一文发表在厦门教博网上,还将《马巷中心小学扎实开展务实有效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一文推荐发表在《厦门教育》上。2010年8月,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被翔安区委授予“党员先锋示范岗”称号。2010年12月16日,《海峡导报》以《马巷中心小学名师教学“视导”传帮带》为题,报道了该校名师工作室活动概况。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公开课屡获佳绩。戴燕燕等教师执教的《圆圆的沙粒》和《走进大森林》获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优秀课例,并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陈淑娟等多位教师参加厦门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均取得了市级一等奖的佳绩;陈小红老师执教识字指导课《识字6》获省小学语文视频课例一等奖、教育部新课程教学案例评比优秀奖;朱淑静、戴燕燕等教师获厦门市作文讲评课二等奖。
五年来,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汇编出版了《课改中寻路》、《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两册)、《学生自学导学提纲》(上下册)及《数学有效练习作业设计》(上下册)等7本成果专辑。另外,有10多位成员的文章发表在CN刊物上,20多篇文章被收录省课题汇编本等,并制作15张实验课光盘。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所指导的xx两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我在培养和指导上采取了如下的做法:首先,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计划,坚持每两周听青年老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与她们讨论,共同建设。其次,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共同学习教学工作理论和经验材料,探讨音乐教学新方法。再次,利用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吸取其优点,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第四,与她们共同承担辅导学生参与各级艺术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与她们分享我的微薄经验。
师徒结对可以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经过一年的培养和指导,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能胜任各自的音乐教学工作。多次在校内开展公开课,得到好评。撰写的论文案例也在县级获奖。丁宏霞老师发挥自身声乐优势,指导学生多名参加县卡拉OK比赛,多次获奖;王仁香老师与我一起排练了集体舞,参加南京市校园集体舞比赛获一等奖。两位老师在县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xx市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组织、协调下,我积极承担了一些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由于工作单位上的变动,这几年中,我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也有一些变动: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我的结对对象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的戴俊红、葛金花两位老师;20xx年9月以来,我的结对对象是丹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的朱雅琴老师。指导青年教师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工作,期间体现着一定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以及个人工作个性,现就我做的工作作一点简单反思与小结:
我以为,作为校本培训中的一环,指导青年教师,除了在职业道德上给以积极影响,教育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课堂教学。
我认为,青年教师最需要的,首先是教学技艺上的提升,这对他们综合教学素养的提高,工作自信、个性的培植都是至关重要的。上好一堂课,是对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青年教师最想做的。他们年轻,所以思想先进,对新的事物接受吸收得快,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更是给他们以用武之地。然而,他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教学经验太少,无法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我抓住“备课、教学反思”两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备课时,要求让他们到四个“精心”。即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做到精讲多练,及时巩固;精心设计练习,做到梯度、密度合理;精心设计板书,合理运用教具,做到纲目清楚,直观形象。反思时,让他们着重思考为什么课的进行不能象自己想象的那样、为什么学生的反应自己不能应付自如、怎样改进可以使课堂更精彩些。实践中,我们通过共同备课、互相听课、彼此评课来实现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二是教育科研。
只会上课的教书匠,现代社会要求老师是学者型、科研型的,即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与理论两个领域贯通遨游,展示风采。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抓住教育科研,就能帮助他们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加强反思,不断提高;加强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时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名目繁多,这些为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畏难情绪,广大青年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我们这样的“指导教师”加以推动、促进了。其实,与青年教师一起侃侃教育现象、问题,一起改改教育心得、随笔、论文、案例,真的是乐在其中的美事,彼此进步的好事!
在她们自身的努力下,她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朱雅琴是丹阳市教学骨干,丹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总组长;戴俊红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镇校级学科带头人;葛金花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镇校级学科带头人。她们都多次在丹阳市级上公开课,深获好评;她们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在省、市级获奖……
做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是我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用心地对待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改革的关键。青年教师作为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新型教师的主体。走上工作岗位几十年,我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
本学年我受学校的指派,担任李永老师的指导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李永老师的实际情况和学期初制定的指导计划进行了系统的工作指导,现对指导工作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平时利用同年级组的优势,我经常与李永老师一起学习讨论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交流谈心中,使他较快地转变了观念、迅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时常提醒他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以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二、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指导青年教师的目标,是让青年教师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之余我经常对李永老师进行物理教学常规的指导,增强常规意识,规范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学期初,我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培优补差等方面对他进行指导。在备课上,教他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切忌避免照搬教学参考资料。在集体备课中让李永老师承担了课题组实践课,通过集体备课,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技术性、艺术性。在上课方面,每周互听一节课,听完他的课后提出我自己的建议,以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他听课,更好地体会教材教法,感受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要用清晰的讲解及实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主动发展。作业设计方面,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两人都在一起对照教学目标去设计练习,努力做到层次分明,题型精当。
教学中我随时了解李永老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设计、教案分析、听课、查看作业处理等过程中发现他的教学特点或风格,鼓励他的独创精神,建议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指导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探讨、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引导他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组织辅导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李永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他的备课和教学中都可以看到他在思考,在实践如何真正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他的公开课教学,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研活动中,他已能独挡一面,在县、市及省级教学大赛中,屡屡获奖。
三、尝试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音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50-02
现阶段,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 “一言堂”的教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第八章“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中指出的那样: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最大的薄弱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一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却不具备经验去理解。
随机走入中小学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等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杜绝言语主义教学的弊端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去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就算无法完全改变现状,至少也应该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使现状有所改进,这也许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的,有关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 。其中,占83%的视觉,主要是生动鲜活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
因此,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多地选用视觉媒体承载知识,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在对美的追求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各种能力。同时也应力争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宜的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结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
目前,初中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非考试学科,或多或少地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轻视。传统课堂中,音乐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前的兴奋状态“拉”回到学习状态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一个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让学生快速回归课堂,并对当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如在进行《乘着音乐去旅行》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创设了这样的课前教学环境:阳春三月,渴望旅行,可是现实条件并不允许,那么我们就乘着音乐去旅行吧!(文字展示)《荫中鸟》、《鸭子拌嘴》、《野蜂飞舞》、《赛马》、《羊肠小道》(背景音乐)陪伴着我们愉快地向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循环展示)进发! 学生在进入音乐室的瞬间,都被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所吸引,“收心”效果十分明显。
课后有教师这样评价:该节课充分利用了各种素材,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参与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完成了一次对美的感悟,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传统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只能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因此,教师单独教学每个声部的时候,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容易。但如果几个声部结合,比如碰到3个以上声部时,学生就觉得合起来唱的时候找不到音。假如学生的音准概念不是很好,再加上教师的即兴合唱伴奏的能力不是很强,就会给常态课中的合唱教学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给出关键性和弦,这样方便了每个声部的学生找到自己声部的音高,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乐器的使用有强有弱。去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题是《茉莉花》的公开课,开课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古筝奏出二声部而自己范唱一声部,这对初中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个设计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一般说来,有器乐基础的教师是可以进行展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但是如果不是器乐专业的教师应当如何有新意又能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再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即兴伴奏,如果音乐教师对该项乐器的演奏能力较弱,就会导致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拿笔者来说,本人对笛子的使用能力不是很好,在传统课堂中对《帕米尔的春天》进行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对笛子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学生明白了笛子的发声原理,对笛子这种乐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播放名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让学生不但了解了我国这一优秀的民族乐器,而且提高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弥补了笔者教学能力的不足。
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音乐教师不可能成为门门精通的全才。因此,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许多音乐教师的首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取长补短,弥补我们能力的不足,使音乐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手段比较单一,如让学生单独演唱或者合唱,这些方式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比如独唱,只能对极少数同学实现当堂评价;合唱无法发现“滥竽充数”的同学。
为了改变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现状,实现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目标,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般会预先准备好一些可以用于录音的耳麦,甚至将学生带到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在课件中设计录音环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自己演唱歌曲的录音,并将学生的自录歌曲通过计算机网络(网盘、FTP、公用邮箱、普通共享)、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其他同学的演唱歌曲并进行播放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评价,可以实现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扩充,对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教学观提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突破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探究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这不但是对现代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也是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理想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澜,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自编韵诗;英语课堂;有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4203
音乐和节奏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歌曲之外,韵诗同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韵诗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其欢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编的韵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紧扣教学重、难点,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的特点,所以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自编一些韵诗。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韵诗,课堂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堂中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的英语课堂经常泛起阵阵涟漪,激起朵朵浪花,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学生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一、自编韵诗,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上课铃声响后,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集中注意力,他们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嬉闹氛围中,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忙成一团……此时,如果教师引入富有趣味性的集w活动,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自编的韵诗便是其中有效的活动之一。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说,学生在说韵诗的时候,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拍手或肢体语言,他们会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的热身环节中,教师引入一些琅琅上口的韵诗,可以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阶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前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1和图2分别是两位不同的教师在执教牛津版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在热身环节中使用的自编韵诗。师生问好后,教师分别呈现一首韵诗,并配上动作和音乐,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还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好了铺垫。
图3和图4是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在复习导入环节中使用的两首韵诗,简短的句子、押韵的单词使韵诗琅琅上口。第一首韵诗旨在活跃气氛,将教师的课堂过渡语以韵诗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本单元主要学习There be句型和教室中物品的单词,这一内容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因此第二首韵诗重点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自编韵诗,是串联教学环节的引线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方能真正习得语言。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有效、无痕的过渡,使课堂呈现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过渡语、歌曲等在各个环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韵诗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
韵诗简单易记,其语言精练、响亮、押韵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韵诗如同绣娘手中的针线一般,它们有的是对重、难点的操练,有的是对新知识的抛砖引玉。在课堂教学中,韵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点、面的知识点用“线”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流畅通顺。
图5是Miss Tang在教学译林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一课时,在呈现环节中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首简短的韵诗中,不仅是对新授单词“a sandwich”和句型“I’d like...”的操练,更是通过问句“What about you?”和Mr.Lee的回答来引出新的内容,在课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6是Miss Wei所执教的牛津版5A Unit 8 《A camping trip》中一首非常有趣的韵诗,它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体会韵诗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韵诗里每一句话的首字母组合,正好是新授单词“stove”。这种巧妙的组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图7是Miss Shen在牛津版5B Unit 5《Halloween》教学设计中的巧妙运用,通过这首韵诗复习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念完这首节奏感较强的韵诗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押韵的单词,并根据每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的读音,总结出本课中要学习的语音,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授内容。
图8是我在教学牛津版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一首韵诗中,有本课的“There is.../There are...”的新句型,还有重点内容“方位词”。在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韵诗中的内容,学生读完后,一个音乐教室的场景就呈现在黑板上,新词汇“Music room”也随之引出。
三、自编韵诗,是操练重、难点的利器
学生在进入课堂中段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输入,学生或多或少地会产生疲倦,因此机械的操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研究表明,通过有趣、反复地唱读韵诗,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强化新知识,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比单纯地背单词、背句子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授知识的操练通过韵诗的形式呈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韵诗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唱唱跳跳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记忆知识、运用英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图9、10是我在教学牛津版2B Unit 7《Can I help you?》一课中,在操练shirt和dress两个单词时所编写的韵诗。对于低年级的课堂,编写韵诗比较困难,因为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和句型较少,于是我在课前反复研究1A-2B的教材,通过整理、对比后,编写了这两首韵诗。韵诗中的人物、单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重新组合后,变成了琅琅上口的新韵诗。通过教师领读、学生集体朗读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把新单词融入各种活动中,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达到熟练的效果。
图11、12是Miss Shen在评优课译林版3A 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中所运用的两首韵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短的购物对话,为了体现这一教学重点,Miss Shen在操练新句型的过程中,所编写的韵诗也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饶有趣味。学生在朗诵韵诗的过程中,从输入到输出,一气呵成。
图13是Miss Chen在参加区级评优课执教牛津版3A Unit 7《It’s nice!》一课时所编写的一首韵诗,在这首韵诗里,Miss Chen结合了新单词dress,coat以及句型“Look at.../ It’s nice...”,将重点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集体的朗诵,达到操练的效果。
图14是我在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时编写的一首韵诗,这个单元的单词“butterfly,dragonfly,firefly”都以fly结尾。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语音/ai/,编写了这首韵诗,在操练新单词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到这三个合成词的构词方法。
四、自编韵诗,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如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师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韵诗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让自编韵诗成为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模式,让学生自己变换词句,创编全新的韵诗。
图15是Miss Yu在公开课牛津版2B Unit 7 《What can you see?》教学中编写的一首韵诗,这首韵诗是学完本单元的单词jeep,plane,train,boat后的一个总结。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Yu要求他们用已经学过的其他交通工具的单词,模仿韵诗自编一首。例如,有学生编写了“Bus,bus,go,go,go. Go,go,on the way”的韵诗。
图16是Miss Fan在评优课牛津版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该韵诗总结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突出了难点知R。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Fan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开展一个活动,利用学过的场所类单词和交通工具类单词,编写一首新韵诗,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韵诗的节奏感很强,比简单的句型操练更有趣、生动、吸引。
五、自编韵诗,是巩固新授知识的法宝
课堂结尾往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结尾都会出现疲惫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应设计活泼、新颖的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例如,有的教师采用故事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练习的方法,有的教师使用游戏的形式,有的教师借助总结的语句,我想富有趣味性的韵诗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教师可将本课的重点知识用韵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记记的过程中掌握并巩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习韵诗。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7是我在公开课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中编写的一首韵诗,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昆虫类单词及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还有语音/i:/的发音。在这首韵诗中,包括单词、词组、句式和语音的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通过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朗读、对话,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所以请学生来读一读这首韵诗是很轻松的事。
图18与图17的效果相同,这是Miss Qian在校级公开课教学牛津版1B Unit 6《In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因为本单元的新单词bee,bird,balloon都含有字母b,且学生已经学过的颜色类单词black, brown,blue也都含有字母b,于是Miss Qian巧妙地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韵诗,与复习呈现阶段由字母b引出的新单词两两呼应,可谓用心良苦。
图19、20是Miss Shen在评优课的提升环节中编写的一个小故事,利用Dora和她朋友之间的对话,将本单元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而对话的内容正是节奏欢快的韵诗。第一、第二张图教师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节奏。接下来教师给出了Dora的其他朋友,让学生模仿韵诗,和好朋友一起来说一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巩固提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新课改;传统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46-01
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上,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课堂效率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有些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敢大胆改革。有的老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还学习得不够,仅仅是通过了粗略新课程的学习,之后就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从理论上基本能够理解新课程精神,初步建构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新课程理念,但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看,一些教师还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我们提倡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课本内容的讲授,对学生经常进行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们是专讲考试考的内容,对于和考试无关的内容完全忽略不讲。对于枯燥的公式,复杂的定理和定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每节课都配备大量的习题,这让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必然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备教材不备学生,过于追求情境化
一些教师平时备课仍然是备教材,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我们知道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 “苦想冥思”,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有的教师设置情景过长,耗费了大量时间,影响到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4、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很多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课件页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讲,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
二、根据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重视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归纳和演绎过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循环过程,因此,数学教育只有从“双基”出发,重视对学生归纳、演绎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才会均衡,发展才会持久。
2、教学要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尝到数学的乐趣,提高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不能够只是空谈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需要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启发学生去寻找我们生活之中的许多数学知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学校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按教研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这节课是否需要情境创设?教材中提到的情境创设是否可以换成另外一种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流程如何设计?可以各抒己见,形成共识,最后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再进行独立的个人备课,备课不能只备“书”,还要备更重要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4、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新课程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成形象的,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因而使得很多教师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课件代替板书”,“电脑代替人脑”。教师不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希望学生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得出预想的结果。
记得一位教师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时,制作了若干幻灯片,课堂就像放电影一样按顺序一张张地放出来。殊不知,有些东西,教师边说边写形成板书比直接出示文字课件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我们要明确: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许多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这是电脑解决不了的。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师和音乐课堂的许多变化,使人感到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对于音乐教育改革来说,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在音乐新课程中,音乐教师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能否让音乐教师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热情地投入新课程、积极地研究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音乐教师将与新课程共进同行。
本刊2009年“新课程大家谈”栏目将围绕着“新课程与音乐教师的发展”和“新课程与音乐教学的变化”两个话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目的是把音乐新课程的研讨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期首先推出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几位教师纵谈音乐课改的文章。欢迎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踊跃参加讨论。
课改虫诞生 团队中成长
刘宏伟
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浩大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师,因为课改的千变万化,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如果没有最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诞生的一种新型音乐教师教学研修形式,它的产生不仅体现了课改呼唤新型音乐教师的理念,更体现了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战略目光。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两年多实践,充分证明了音乐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的必要性,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给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音乐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自我转变和自身发展。我们紧密围绕音乐课改进行研修活动,逐步加深对音乐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之中,获得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教研成果。可以说,课改不仅提升了这个团队的音乐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师职业的自豪与快乐。
一、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们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作室研修的主要内容。
工作室规定,每人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让大家感受到公开课的执教者是受益者,在公开课中成长。记得李林岚老师上第一节研讨课《雪绒花》时,她又是中、英文范唱,又是舞蹈表演……这节课中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李老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工作室就“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表演者,但不是一名关心学生的老师”;“教师关注的是展示自己的技能,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关注学生的状况,只顾走自己的教学流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直指课改的核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课堂主角,教学设计大多体现了执教者的愿望和意图,表演多于交流,灌输多于启发,专制多于民主,这是学生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后来李老师又上了第二节研讨课《草原就是我的家》,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令人耳目一新;但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喊唱问题又提出异议,指出教师在歌唱方法上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歌声不美。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是不敏感,二是不解决。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不予以及时地纠正,就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听觉,形成错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从何谈起呢?《对鲜花》是李老师前不久上的第三节研讨课,在经过工作室集体观课、议课后,她参加了深圳市中小学音乐现场教学评比活动,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教学实施有效,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一等奖。每学期工作室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研讨课,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面向全区乃至全市的公开课,为大家搭建交流、成长的舞台。现在安排上课不再是件难事了,甚至还有的教师主动要求上课,因为他们从中受益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二、音乐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课改赋予教师新的使命。音乐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什么,还应该探求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我们在读书学习中起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一些特级教师成长录和教学精华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室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既有外界专家,也有我们自己的成员,涉及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理论、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和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等,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了解到课改的相关信息与发展趋势。我们在自我反思中前行,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最优化。张娟老师设计的《这是什么》一课先后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试教,写下了多篇教学后记,通过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的思路更宽、方法更灵活、经验更丰富,这节课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比赛第一名。一位学生下课前情不自禁地对她说:“老师,我从未上过这样开心的音乐课。”这种评价比她获得第一名更有价值。工作室成员都能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善于发现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并在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教师研究意识提高的表现。我们在评课交流中碰撞,如果说反思是一种教学自省能力的提高,那么评课则是大家共同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研能力。我们评课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谁都可以唱主角,大家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正所谓以学论教。同时,课评从终止式走向开放式,即描述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时,能以“我会如何处理……”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既直切问题,又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评课时大家都抢着先说,因为落在后面往往会“无话可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为了加强工作室群体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我们请专家在音乐教育科研选题、论证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并在教研员的支持下召开全区音乐科组长会议,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寻求当前音乐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我们申报的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了批准立项,并已举行了开题会。我们相信,这一举措必将大大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三、音乐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趣。音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工作室研修内容的难点之一,试想,一个不爱自己职业的人能有发展的可能吗?
课改需要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课改更需要具有思想境界的教师,音乐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体验到了职业的乐趣,才能同课改形成共鸣。这种职业乐趣来自于课堂上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来自于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的瞬间,来自于备课时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来自于学生对我们音乐课堂的依恋……就我本人来说,虽然身兼许多社会职务,工作繁忙,但我依然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一见到学生我就会兴奋,一走上讲台我就会有灵感,这是音乐教师职业带给我的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在工作室里,我把这种美好体验传递给我的同伴,让他们也加入到寻找这种职业快乐的过程之中,通过团队的坦诚交流、温暖互助和智慧分享来拥有职业的快乐,通过品尝音乐教学的审美圣境来提升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团队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功利的东西离大家越来越远,而与学生分享音乐教学的快乐成为上课的基本动力。
感谢课改,使我们有机会面对新的挑战,使我们能同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获得了双赢。但愿我们的实践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但愿全国有更多的工作室诞生,共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
李林岚
课改对教师们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课改思想,内化新课程理念,教师就必须要有研究的意识,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正是带着这种需要和渴求,我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
一、名师引领,身体力行
工作室汇聚了全区的中小学音乐名师和教学骨干,在刘宏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新课程研修。刘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热爱让我们折服,她不仅总是身先士卒地给大家上示范研讨课,而且在老师们的课出现一些棘手问题时,总会有自己也来挑战一番的冲动。刘老师每上完一节课总会陶醉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回味与学生交流的瞬间,沉浸在教学过程的快乐里。她总是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诊断问题,与老师们探究解决方法。为了备好一节课,她经常忙到深夜,我们偷偷地称她为“课痴”。当我们在她的影响下,解决了一个个教学问题,完成了一节节精彩的课例,沉醉在一次次与学生融洽地交流音乐之中时,大家也越来越多地体验到音乐教学的快乐。
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工作室的成员每人每学期都要上一节研讨课,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大家提建议、出点子,一节节好课在灵感的碰撞中不断完善。张娟老师在唱歌教学中“关注音乐、融于音乐”的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教学设计巧妙,趣味性强;在深圳市和广东省音乐现场课比赛中,工作室推出的三节课彰显了新课改理念,受到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而我这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在研修中也是不断进步成长,我设计的一堂音乐课,在大家的反复听课、评课、磨课中得到质的提升,从第一次课表现出的青涩,到取得深圳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现场课评比一等奖的成绩,自己进步的脚印历历在目,铭刻于心。
三、立足课改。不断前行
工作室每学期都有音乐现场课向全区教师开放,让教研活动辐射全区多个学校,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这个工作室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在音乐教学教研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音乐教师非常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如果全国能有更多像刘宏伟音乐工作室这样的教学研究平台,将会对音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凝集的智慧,合众的力量,将让音乐课改之路走得更加宽阔精彩!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陈秀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作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其永恒的话题,研究也能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课改要求我们做研究型的教师。其实,教师职业本身,就注定了教师是一个研究者,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难题,这就是一种研究。音乐教师要注意养成各种意识习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一、问题意识习惯
课题,从教学问题中来,没有问题,就没有所谓的课题研究。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从前,我们怕课堂中出现问题,但刘宏伟老师常说,她遇到问题眼睛就发亮,因为它带给你研究的动力。的确,我们不就是要研究各种音乐教学问题吗?没有问题哪来的音乐教学研究?回首我们的磨课经历,就是相同的教师相同的课,到各个不同的学校上,面对不同的对象,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并借助其他教师的慧眼使自己尽快成长,如今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做法。
二、过程意识习惯
用数据说话的研究是最有力的,而数据则来源于平时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必须重视每一次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一张照片,可能勾起无限的回忆;一节录像,错过后不可能完全复制;一样的问题,下次不一定再来。应当勤于动手,勤于笔耕,做好记录。平时的常规音乐课,可做简单三言两语的课后记,而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应把预设与生成、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困惑等做好详细的记录,直到很熟练地驾驭这节音乐课,才能找到成功的轨迹。
三、归纳意识习惯
做任何研究都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否则,我们可能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应着眼于小问题、小研究,以小见大。我们常常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用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主动寻找知音,让更多的教师对这个方法作进一步实验和论证。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自己建构音乐教学模式,越教越轻松。比如我从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中总结出“以多种形式识记主题”的设计模式后,多次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上欣赏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善于研究会让教师更有品位!课改使我们走上研究之路,只要眼界开阔,就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研究永无止境。
是什么改变了我
罗 戎
课改以来,作为一名相对年轻的教师,我面对着差距和压力。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需要提高和进步,需要和课改同呼吸,于是我幸运地走进了“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在这里,我经历了观念改变和自我突破,不仅跟上了音乐课改的步伐,而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终于绽放的笑容
记得我第一次上展示课《苗岭的早晨》时,工作室多位老师批评我上课爱摆架子,太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亲切,课堂气氛沉闷等。但
我想,端庄、严肃是我上课一贯的风格,因为在我记忆中,老师的形象就是不苟言笑的。大家的评价让我疑惑和不安!
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角色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工作室的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建议我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热情和微笑感染学生。看到工作室的老师们与学生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看到她们举手投足间都在给学生传递着信息,看到在她们引领下学生开心的笑脸,我被深深打动和折服。通过反复上课,在工作室老师的不断提醒与肯定中,渐渐地我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亲切地和他们交流,当我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时,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学生更喜欢我了。正是因为我放低了自己,才能和学生没有障碍地进行沟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刘老师举着相机高兴地让我看,“你终于露出了笑容”时,我看到一张灿烂无比的笑脸。现在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亲切的笑容,而学生更喜欢老师的笑脸。
二、我可以唱
还是这堂展示课《苗岭的早晨》,因为我不善于唱歌就避开了范唱这一环节。对此,工作室的老师纷纷指出:“为什么不唱飞歌,这是乐曲的灵魂啊”,“教师不范唱,学生的体会是不够的”……我又一次疑惑,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扬长避短是我教学的策略呀!一位老师的话深深印在我心里:“教师的示范是调动学生的最好途径,范唱环节的缺失是造成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中肯的意见和真诚的帮助,让我下决心突破自己,由起初的不敢唱到后来的想唱和一定要唱,我经历了课改中音乐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特别是刘宏伟老师“以情动人”的话点醒了我,音乐感觉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比演唱技能更为重要。当我开日范唱的那一刻,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由于我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轻松地完成了学唱环节。当我们又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互动时,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原来唱是一条跟学生沟通最好的纽带。
我变了,由原来上课的笑不露齿到现在可以忘我地表现,从一开始逃避范唱到如今可以自信地歌唱。是新课改使我发生了改变,是工作室使我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改变,我的《苗岭的早晨》一课在深圳市现场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感谢课改带给我的机遇和挑战,感谢工作室给予我的关爱和帮助。
我的依恋,我的成长
张定远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曾下决心当一名好教师,可是面对一成不变的课堂,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课改的春风一夜吹遍大江南北,我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机会,特别是我荣幸地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后,更加体验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快乐!
记得上完第一节研讨课后,听刘老师和室友们一评课,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是一只井底之蛙,远离课改实践,对外面世界浑然不知。我下决心要跳出这口“井”,于是开始反思,开始读书,开始写课后记。我知道了上好一节课,确定合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懂得所有活动形式的设计都应该为目标服务,学会了用音乐的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我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进步和成熟,我的课堂明显变了,学生们的歌声美了,他们能记住的作品主题多了,他们喜欢上音乐课了。而我也品尝到音乐教学带给我的所有快乐,我喜欢和盼望上课,愿意和学生们交流。每次上课前,我都会不断地思考:有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补充,是否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是否可以改变课堂结构,还有没有更新的教学方法……我逐步在市级、省级赛课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音乐教学并获得成功。课改使我的教学视野变得开阔,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理念一直鞭策着我,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想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因此,备课时我经常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极力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精心地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我还在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的独有文化等问题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音乐生活,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想努力创建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新型课堂。
音乐课程改革给我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而工作室则是我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我依恋课改,依恋工作室!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张 娟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现在看这八年课改之路,其实就是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回归到“自然”的过程。我也从中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会让你享受课堂,享受快乐! 课改以来,我先后参加过全国、省、市级现场教学评比,也多次获奖。我听到过太多的赞美,也曾引以为豪。但在工作室耳濡目染了老师们对待平常课的高度热情,感受到大家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体会到,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让所有的学生受益才是音乐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刘宏伟老师为了一节常规课也会去查找很多相关资料,电脑上一个个课件包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现在,我的内心有了某种渴望,开始期待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达到“把公开课与平常课划上等号,信手拈来就是一节朴实生动的音乐课”的那种境界。
我变关注部分学生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变关注音乐的表象为关注音乐的内涵,变重视公开课为重视普通课。以往有人要占用我的课我很愿意给,而现在即使因公外出回来也要补上:以往会因个人心情而影响课堂教学,现在是学生的一切左右着我的情绪,我会因他们的精彩而感动,因他们的进步而开心,也会因他们的问题而冥思苦想……
一、学习情境创设的四种常规做法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片段,引入课堂,渲染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3.从作家生平材料人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再别康桥》的徐志摩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再别康桥》里精美的康桥的图片。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实际上这个做法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案例存在问题分析
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很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的学习情境对学生领悟创作动机,体会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性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修改。不是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共情。
第二课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两点。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品析语句。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三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康桥的美丽图片。学习目标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康桥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三、有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三大特性
国学—《三字经》教学反思
本次班主任教学展评活动,我选择了执教国学——《三字经》。选择这一内容参加班主任公开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代表性内容,《三字经》已经进入幼儿教育内容中。源于南宋,迄今700多年历史的《三字经》相传为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经后人不断增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全书1500多字,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2)我园大大班早在2006年开始国学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办园特色,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曾亲临指导。我选择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交流国学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针对大大班幼儿年龄等特征,我在课前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1)逐句学习《三字经》(部分段落,即: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讲解蕴意;(2)学习生字“犬、苟、曷、酿、物”,了解字面意思;(3)唱诵《三字经》,体会语言节奏和韵律感;(4)理解体会《三字经》蕴含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前半段,我首先以接龙游戏和吟唱形式,让孩子们唱诵三字经。配上古典音乐背景、节奏明快的歌曲,学生拍手吟唱,轻松活泼,避免了单调、死板和枯燥;接下来,进入内容复习,“孟母断机”和“孔融让梨”,孩子们一起分享孟子三迁、孔融尊重长者的故事,明晰其中蕴涵的道理,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由于配上了幻灯图片,这部分过渡顺利;学习新三字经为这次设计的重点内容,我先播放幻灯,让孩子观察,领会意义,然后出示课文,解释意义,然后开展朗读和跟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意义,我还设计了生字学习过程,让孩子指认识字,充当小老师。从效果来看,孩子们对大部分的字都能诵读,基本达到了设计效果;最后,我以集体诵读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并开展接龙游戏和自由交流体会,让孩子思考如何将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生活情景中。最后部分,由于时间紧凑,未能深入进行,部分学生还不能有效地从文本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
从我这堂课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基本和原有教学设计一致。其中也出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不同步,比如,在认“曷”时,有孩子提出跟喝水的喝一样,我没能及时强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按程序牵引整堂课的时候,中间过程一定需要根据孩子的“偶然”反应,做出灵活机智的调适,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蚕、公鸡等,因此,只能让学生自由想象,个别学生回答并进行描述,在这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更详细的延伸表述,避免只存在于个别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同学中。本节课认字设计略显多,学生更在于诵读,而诵读的时候,遍数多少合适,还需要研究。接龙的时候,需要指认句子。认字和表达常常容易出现集中在个别口语表达较好的孩子身上,为了照顾群体,在认字的时候,如果多放几张黑板,让学生去圈读字,指认,或者幻灯中动态字浮现,配上教师的语境表达,教学效果可能会辐射更多的孩子,也会轻松活跃;图片具有直观性,但是可能漏掉了一些信息,如果能引用到动态的视频,结合儿童小故事,则减少了汉字字面理解所带来的困难,学生通过情境获得感悟。因此,本堂课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诵读、指认字等设计任务,但是体验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潜在的任务,囿于技术、时间等原因,初步达到效果,但还需要再接下来的课堂中进一步领悟。